终于能中国造出圆珠笔头头了,还有哪些核心技术中国没有掌握

明明砸钱研发好了,中国为何还是造不出圆珠笔头
最近,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的钢珠这个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其实,该话题早就在经济界和工业界引起热议。这枚小小的钢珠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制造朝着高端转型的代表,科技部还专门搞了一个“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加上配套资金,投入了1.8亿元进行技术攻坚。那么为何中国还是造不出钢珠呢?可以从最有代表性的高端钢材制造来一探究竟。
“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已完成,可钢材料成果还是很难投入生产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三家龙头企业各自领一个方向进行研发。要攻坚的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易削不锈钢,后者是一种特殊钢材,基本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要造高端的圆珠笔(主要是俗称为中性笔的这部分产品)必须得用进口钢。圆珠笔龙头企业贝发集团领了“笔头制备用材料生产”项目,并且整合了包括天津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研究所等8家单位进行共同研发。而不管是查询专利信息,还是查看科技部网站,该项目都胜利结束了,如下图:可是在去年11月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里,贝发集团的董事长却表示,困境依旧。当期节目的截图如下:上游钢企无动力,下游企业攻坚也没用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现代金报》的报道《董明珠和邱智铭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当场"打赌"》――线材是完成了,可这种线材却是“实验室出品”,缺乏相应的产业化的制造设备,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推进到量产阶段。是的,不管下游的圆珠笔制造企业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做钢企做的事情。那么,既然技术都有了,钢铁为何不愿意生产这种高端的钢铁呢?答案之一是――需求太少了。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这些数据看起来是非常唬人。但是,高端圆珠笔并非大众需求,而对于更多混战中的圆珠笔厂家来讲,他们希望的是薄利多销,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高端钢材,其他廉价材料足矣。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陈三元也说过,“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而根据《对话》节目中的数据,从日本进口一吨造高端笔尖用的钢材是12万,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吨,算下来也仅仅是1个多亿,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其实,市面上的高端进口圆珠笔卖到上千依然有人买,其中也不乏中国造的材料,甚至许多的大品牌其实是用“中国造”贴牌的。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用哪里的材料都可能,不是个值得纠结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品牌塑造。如此一看,倘若只是为了造完全中国造的圆珠笔,实在没有必要做相应的材料研发与制造。一味想通过补贴和扶持企业研发来促进中国高端制造,并非良方圆珠笔的制造尴尬又被称之为“圆珠笔现象”,甚至被赋予了期待与意义。如2011年的《宁波文具业牵头破解“圆珠笔现象”》写道,“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具业有尴尬的‘圆珠笔现象’,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小家电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服装设备制造和服装加工等众多领域,都存在着‘规模大、利润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只赚取微薄加工费’的状况,‘大而不强’成为许多竞争性行业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圆珠笔现象’的科技攻关之路就有着较为典型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及相关企业3年投入1.8亿元对小小一支圆珠笔搞科技攻关,力图破解令人尴尬的‘圆珠笔现象’,推动中国制笔业掌握核心技术。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产业中?值得思索和探讨。”4年之后,答案来了。想要单纯靠官方补贴和扶持企业,是出不了高端中国制造的。毕竟,养活一个产业的只能是市场。市场太小,成不了气候,企业没有动力。高端圆珠笔也并非必需品,受众是小群体,看的也是牌子,并且没有理由期待他们为了一支圆珠笔无限提价。高端中国制造,该靠规模经济来推动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制造圆珠笔的高端钢材这么小众,为何日本有动力制造呢?答案在于规模经济四个字。制造高端圆珠笔笔尖的钢材 “易切削钢”,属于一种特殊钢材,全日本的产量也仅仅是100多万吨,比起整个钢铁行业产量的1亿吨是小巫见大巫。易切削钢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型号,除了用在圆珠笔上,更主要的用户是汽车工业。用量不大,但是科技含量高,并非一些中小企业可研发并生产。换句话说,得有实力的企业才行。而我国圆珠笔制造业最信赖的一种易切削钢来自日本的下村特殊精工,单看该企业只是一个聚焦于生产精细化钢铁的公司,不过把视野放大再看,会发现它原来属于大同特殊钢集团,后者是日本特殊钢业界的领导企业。在日本的粗钢发展停滞之后,科技含量更高的特殊钢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重组行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可是我国别说易切削钢了,整个特殊钢行业都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产量是有,但并不高端。难怪许多相关分析里都提到同一句话――由于易切削钢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因而造成了特殊钢厂不愿意生产和普通钢厂无能力生产局面,致使我国易切削钢需大量进口。《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对特殊钢行业如此概括缺乏规模经济的问题,不仅仅圆珠笔原材料的制造存在,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缩影。经济学家海闻在《时代周报》一次采访中强调了规模化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可资借鉴:“以人们熟知的马桶盖为例。普通马桶盖的生产商可能只需要拥有几台机器,而生产目前广受欢迎的健康又舒适的马桶盖,生产商就需要组建科研团队研发新产品,并通过反复实验来保证质量,同时需要购置精密机器来替代原来的简单机器,这都需要投入。因此,企业的固定投入规模和整体成本都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投入和成本都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能够负担的。”
花了再多的钱去鼓励高端制造研发,企业没动力、实力、精力,也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形成规模。
中国制造业庞大的数据之下其实就存在“虚胖”。
更高的税收、更多的运费推高了国内商品价格。
历史图片经常由于时间久远、来源不明等原因被错误解读。
“中国人的智商是不是全球最高?”,其实是一个不会有答案的伪问题。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中国造出圆珠笔头,掌握核心技术后面临的窘境中国造出圆珠笔头,掌握核心技术后面临的窘境社会生活分享百家号日前,太钢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被总理提及、御姐董明珠都“干不了”的小笔头,如今终于成了,很多网友奔走相告。太钢集团,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终于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1月9日下午开盘,太钢不锈股价一路飙升,短时间迅速涨停。中国造出圆珠笔头,国人精神为之一振,但是,太钢集团不得不面临着以下问题:1、国内需求量太少。国内对于笔头不锈钢材料的需求大概在1000多吨,而太钢集团年产钢1000多万吨。1000吨和1000多万吨相比,产量贡献实在太小。2、产值不高。笔头不锈钢材料进口价格大概是在12万元/吨左右,按这个价格计算,全国总需求也就一亿元左右。国产后价格肯定下降,全国总需求也就几千万元产值,对公司产值的贡献也不大。相对于长达五年的研发,利润也可想而知。& & & &这就是掌握核心技术后面临的窘境:投入大却产出很少!这也是许多小企业面临的窘境:想自主研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国外进口成本又太高,好不容易掌握核心技术,投入产出比却不高!希望引起学界和有关管理部门的深思。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社会生活分享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社会秘籍关注,生活力量分享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中国掌握了多少_百度知道
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中国掌握了多少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查一下汉能薄膜的市值多少,还有欧盟拼命的反倾销,加关税,就知道技术掌握的差不多了。
采纳率:9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搞定!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还有哪些“中国制造”都还没搞定…)
很久以来,有个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头上: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笔头不锈钢材料还需要从日本进口。
但是,现在事情有了新变化:
这就是圆珠笔的生产线
这份文件显示,太钢完成了笔尖钢制定标准的工作!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可以生产并大量出口。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中国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太钢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在相对应的钢水里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了。
目前,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断线。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除了圆珠笔头,这些东西“中国制造”都还没搞定…
模具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要振兴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模具无疑应该排在先进制造技术的首位。所以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资料显示,中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比英国、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
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去日本买的马桶盖儿!有人说那是咱中国杭州产的——但是,那是用进口的模具、按照日本的标准生产的!我们没有那样的模具,甚至说,我们生产不出来那样的模具!这些马桶盖“墙里开花墙外香”,产品Made in China,利润却被外企“收割”。
事实上,比智能马桶盖更能刺激国人的是苹果手机。由于苹果产品的设计、开发等重要环节都主要在美国本土进行,中国只获得一点血汗钱,仅从iPhone获益1.8%。
而我们常见的很多生活塑料产品,很多都有毛刺儿……那是模具不行!
有了模具钢,才能生产出好模具;生产出来好模具,才能生产出来好产品。这是一个循环。别小看圆珠笔尖的那个圆珠,你没有好模具,你就是造不出那么精细、圆滑的圆珠来,你造出来的那些圆珠就粗糙,就刺纸,写起字儿来就不好好出水儿……
这就是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
做一支笔只能赚1毛钱
从产量来说,我国是制笔大国,然而并不是世界制笔强国,我国生产的圆珠笔大多属中低档类,出口平均价格仅为0.03美元/支。可是,美国著名的圆珠笔制造企业CROSS公司生产的圆珠笔类,最低价格都在10美元/支以上,差距相当惊人。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了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每年用于采购这些产品的费用至少2亿美元!然后中国制笔企业再配上笔杆,做好电镀、包装,将笔装配成型。一支圆珠笔,光笔头和油墨的成本就占了70%左右,再加上劳动力以及装配笔的其他要素,中国制笔企业怎么可能获得高利润呢?
据北京商报报道,有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除了圆珠笔头,有哪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掌握
跑鞋(减震系统):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一双高性能的跑鞋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很少会有消费者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的专业跑鞋。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专业跑鞋市场,而这些品牌也确实掌握着一些国产品牌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以中底减震技术来说,这是决定一双运动跑鞋好坏的关键。而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突破这一核心技术。
手机系统(安卓、iOS):这两大手机系统,目前核心技术开发都属于国外,其中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 Handset Al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中,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的苹果品牌的数码。
工业制造(数控机床):作为中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助推器,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化问题一直扼制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据相关人士透露,“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我国数控机床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所需要的80%高端数控机床是要从国外进口的。
医疗设备(CT):就医疗设备而言,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医疗设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医疗器械行业,CT、DR的管球技术垄断在业内尽人皆知。数十年间,国内企业曾有尝试研发的,但因为外资的专利技术垄断捆缚我国科研机构手脚,知识产权屏障束缚CT、DR球管技术的研发突破。目前,全国的医疗单位全部依赖外资企业的进口才能获得管球,才能使用CT和DR。
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一直很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起日本、欧美等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
以日本三菱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几乎供应了所有不能自产发动机的中国自主品牌。另外,在变速箱以及电喷系统等方面,国外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丰田旗下的日本电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中国电喷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博世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自主品牌到外资品牌、从轿车到卡车、从汽油车到柴油车,中国消费者每买一辆车就会向上述3家外企贡献上千元的利润。
关于·About
via 综合FM904山西综合广播(ID: am819fm904)、人民日报客户端、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河北广播网、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北京商报 。向原创致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留言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删除。
本期值班编辑:H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感谢徽商银行合肥分行特约独家赞助
视频时长:2分35秒,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