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上下相随,为什么很少有人政府雇员能做到退休吗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以道家哲学、阴阳辩证的思想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运动,现下深受广大的中老年同志的喜爱。而练太极拳也确实对人体有非常多的好处。今天就为大家想写介绍十四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帮助喜爱并热衷练太极拳的你更加深刻的认识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一、十四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 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四) 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以道家哲学、阴阳辩证的思想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运动,现下深受广大的中老年同志的喜爱。而练太极拳也确实对人体有非常多的好处。今天就为大家想写介绍十四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帮助喜爱并热衷练太极拳的你更加深刻的认识太极拳运动。  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三) 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练习。  (四) 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五) 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要求呼吸平和,且要增加呼吸的深度,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太极拳运动强调运用腹式呼吸,以横膈上下活动完成“气沉丹田”,让腹部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这样在练拳时就不至于因缺氧而气喘,并有助于重心稳定。注意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来源秦皇岛新闻资讯网)丹东颖国太极学堂大讲堂 主解——张颖国老师(一) - 美篇
/&&&&丹东颖国太极学堂大讲堂 主解——张颖国老师(一)
扫码分享到微信
丹东颖国太极学堂大讲堂 主解——张颖国老师(一)
如何判断太极拳的对错
平时在公园打太极拳时,经常看到有人在争议:“你打的不对”,“你打错了”实际上打太极拳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个人的理解和领悟的程度不同,练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也就出现了对与错的不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太极拳练得对与错。以笔者多年练拳的体会,应从以下三点来取舍。其一,太极拳是武术,练太极拳必须符合武理。太极拳的由来尽管说法很多,追根索源,其根本都是出自道家的学说,武当的绝学。太极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拳术,凡是能被称之为传统的,都要有本有源,都是经过数代人的研习,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演化和发展而来的,是经得起年轮的推敲和岁月的检验。现在国人认可的太极拳有五大流派,即陈、杨、吴、孙、武。当然还有其他流派也有其承传的历史。学太极拳找老师要找名门正宗的传人,最好是嫡系传人。传统的东西,必须先复制后发展。学拳首先是一个复制的过程,要复制老师的全部,做到学不走样,力求姿态准确无误。复制是承传的秘诀,没有复制就没有承传;复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没有言传身教就没有复制。复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经历,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积累,是谆谆教诲和勤学苦练的孕育,是倾注艰辛和发扬光大的结晶。少则三年五载,多则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成效。第二,太极拳的重要功能是祛病健身,所以练太极拳必须符合医理。现今的太极拳不仅讲求武术的招势,更看重其能使练者祛病健身的功效,这就要求太极拳的每招每式还要符合医理,讲求其通经活络的功能。有人说,练武的人不懂医就学不到真正的武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太极拳的运动是由意念指使的,拳论里讲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意念调动气血在体内运行,通经活络,进而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经络学说本就属于道家范畴,后来被中医引用,是祖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合于道,通于医”,“合于道”是说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是来源与道家的学说,道者理深达化,心仁智明,修身以求慧寿;“通于医”是说太极拳中的武术概念与医学理论是相通的,施术求仁,自臻自慰,情理昭彰。太极拳的招势法度森严,皆有章可循,每个招势中的手脚位置都不能随意摆放,运行路线也不能轻易改变,举手投足都有其用途,既要符合武理,也要符合医理。“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拳理,才能使太极拳的内外功效达到统一,彰显武术与健身的双重效果。第三,太极拳还有比赛和表演的功能,练太极拳还应考虑美的效果。学练太极拳要寻求神形自然的状态,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使观看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快意和享受,既可娱己,又能乐人,这里强调的是太极拳的观赏性。有的人打拳低头哈腰,缩手缩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太极拳的发展从武术的技击到健身,再到今天的比赛和表演,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不仅是武术,还是一种文化,它有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的先人在发明太极拳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局限、科学知识的局限,一定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练太极拳要海纳百川,不拒细流,不分贵贱,有教无类。太极拳对神形的要求是: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实腰提顶,轻灵匀活,松静自然,连绵不断,虚实转环,对拉拔长,一动俱动,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心意相通,意气相连,气劲相合;手脚相照,肘膝相关,肩胯相合。以和谐为本,柔顺为法,松匀为度,阴阳有序,内机勃发,一气贯穿,空灵圆融。太极拳不仅能使习练者祛病健身、益寿延年,也可使观看者赏心悦目。太极拳是宁静的诗,流动的画,曼妙的音乐,有生命的雕塑。太极拳的美就是要表现在其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的身法之美、步法之美、姿态之美、劲路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让观赏者在静谧安然中谛听天籁之音,在虚幻神秘中观看妙曼之武,陶冶情操,享受美好。使练拳的人不仅能练拳脚功夫,还能练头脑和心灵中的功夫,修养一种恬淡平和的人生境界。练太极拳也是在练就人生,充实人生,使生命活得更有质量。(颖国太极学堂论谈第一期)
练太极拳怎样做到自我提高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个人如何修行,关键在复制师父传授的技法以后个人的领悟和自我提高。而领悟和提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知道每招每势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其整体要求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身提顶,中正安舒,轻灵匀活,松静自然,连绵不断;以和谐为本,柔顺为法,松匀为度,阴阳有序,内机勃发,一气贯穿,空灵圆融。”具体到每招每势又有不同的要求。练吴式太极拳的套路就要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川字步,不同的动作和式子有正步和隅步之分,正步打正前方,隅步打隅角的前方,即45度方向。32式和45式套路中隅步动作有: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左右分脚、左右打虎、弯弓射虎,32式中还有斜飞式。
2、牮柱式,弓步的身形特点是牮柱式,要求做到斜中寓正;而运动中要呈现立柱式的身形,百会穴和会阴穴呈垂直线,整个脊柱犹如一个立轴,腰动而立轴转,立轴转带动躯体转动。
3、迈步如猫行,不论前进或后退必须先将脚收回再向前或向后出脚,走S型的路线,轻起轻落。
4、动则腰先行,上身以腰动带肩动、带肘动、带腕动、带手动;下身以腰动带胯动、带膝动、带踝动、带脚动,节节贯穿,不可逾越。
5、对拉拔长,也称弹簧劲。是同时向对称方向发出的一种内力。吴式太极拳的套路中很多动作都有这种内力的表现。其中32拳中有30多个式子中有对拉拔长之力,45拳中有近50个式子中有对拉拔长之力。
6、曲中求直,运动中胳膊和腿要有一定的弧度,通常讲为“香蕉弯”。曲中求直是为弹簧劲留有一定的空间。
7、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运动中的双手和其中的一只脚,动则俱动,到则俱到。当然细微之处也要考虑到腰、胯、膝、肘等的俱动。
8、眼神是意念的表现,意动神随,眼神要随着意念向预定的方向平视、环视、远视。行拳视无人为有人,视线要紧随假想目标,始终不离不弃,注目凝神。(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期)
练习太极拳需“三明”
第一谓之“心明”。何谓“心明”?就是心里明白的阶段。不管初学者还是练习数年,数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者,都要做到“心明”,要明白太极拳的理论和它的运动规律及特点。明白自身练习中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练习太极拳是一个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在练习过程中,初学者有初学者的矛盾和问题;练习数年或数十年者同样有他们自身的矛盾和问题。太极拳谓之“意气运动”,“终身运动”,就在于要想做到周身的协调一致,做到运劲如抽丝,打拳如行云流水。做到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外柔内刚这些要求,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这就是太极拳的理,要通过老师的传教,通过看书学习,使心里明白这些道理。在明白之后,练习中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
第二谓之“体明”。“体明”就是身体要“明白”,心里想到的身体要做到,要把心里已经明白了的理论通过练习练到身上来,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很多学生和老师在练习和教学中都能看到别人的毛病,但或许自己也犯着同样的毛病,看到别人某些动作不到位,不顺随,自己却也不到位,不顺随,这就要加倍的苦练,就如常言说:“拳打万遍,神理自然”,“体明”阶段也是练习太极拳最艰苦,最漫长的阶段,少则三年,五年,多则十年,二十年,要达到“身体明白”,必须疏通经络,引动内气,周身相随,内外一致,形与气合,气与力合,如环无端,根基稳固,内气充足。
第三谓之“神明”。神明是在心里明白了,并且身体能做得到之后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境界,练拳到此境界,功夫已经成熟,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内气已达皮肤肌毛之外。有诗赞云:“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3期)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
圆者,宇宙之模型,自然之法则。三圆构成球圆,容纳时空,组成万物,圆是一切的母体,此谓至理,不可更易也。太极拳道,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
统驭太极拳道修炼之始终,须臾不可离矣。
由此可见,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充分理解太极拳的动静作势俱从圆形中来的实际内涵。圆是一切的母体,万物变化之轨迹,万物运转之机枢,无不以圆而运动。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圆的运动,其外形姿势,重心转换,虚实开合,起落旋转,气血运行,形态变化等无不以圆在变化。从拳架结构,推手组成,人体取象,生理要求,姿势确定,动作轨迹,引进发放,皆是小圆与大圆的结合,立圆与平圆的相拌,大弧与小弧的交错,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毫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人的身体是一个大太极,膝、肘和踝、腕是蕴含在大太极中的子太极,太极拳的运动使人体形成了三个太极圈。所以,太极拳中的圆可分大、中、小三种圆,大圆以开肩开胯,整个身体旋转为主,将肩胯大关节的气脉打通;中圆以松肘松膝为要,通过胳膊和腿的旋转,松开关节,打通气脉;小圆则以腕、踝和指关节为上,通过旋转,使气脉由内到外,循序渐进,直达四梢,通至皮毛。大、中、小三圆的旋转均以腰为主宰,内转腰胯,外带四肢。弧是构成圆的要素,弧的运行是圆的体现,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圆的形态大多是以弧来表现的,手脚的运行路线大都是弧线,臂和腿的进退招式都是呈弧状,有人形象地比喻为“香蕉弯”,是屈中求直。总之,圆是太极拳运动的最佳形态,练太极拳的人要先明此理,方能精练而速进。(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4期)
吴式太极拳中的以腰练拳
练吴式太极拳强调松腰,是因为腰在行拳盘架及推手上的重要作用。从气功学的角度来讲,腰是肾所居,命意之源头,是实现“气腾然”之前提条件。太极拳在拳架练习上是靠身体的虚实来实现两肾的抽换的,身体的虚实转换则是靠腰部的运动来实现的,太极拳于盘架中,腰是重要关节之一,是联系上下体的枢纽,转关灵便皆靠腰裆。“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腰是主宰,练吴式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应以腰带动四肢和手足,使身体上下相随,左右呼应,使动作在进退起落中自然顺畅,毫无滞涩之象。要特别注意身体旋转时要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脚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整个脊柱犹如一个立轴,腰动而立轴转,立轴转带动躯体转动,动作协调,周身一家。拳论要求“一转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贯穿”要求行拳者必须放松腰部,并以意识支配腰部主动转动,从而带动全身,做到上下相随;腰部不松,则转关不灵,既不能贯穿,也不能轻灵。
在生活中,很多事我们都是用手做的,如果要求别人先动腰部去做一件事,马上会成为笑话。可太极拳就是要求腰部先动带动四肢,但不少人却由于受日常生活影响,都只在手上练拳,很少想到要用腰练碰撞,因而上身得不到松柔的锻炼,胸,肩等部很难灵活,推手时易为对方所乘,不会走化。如果腰部灵活,那么杠杆的力臂就会由手到肩延伸至腰,再加以两腿不断灵活地调整重心,就可以引进落实,不怕牛力,而起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的作用。
至于怎样用腰,开始时可从腰部旋转弧度很明显的拳式中去体会,如单鞭,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反复练习单式,可重复几十遍,慢慢就会有所悟。到一定阶段,真能动腰了,这时练拳不过是腰部转些圈而已,至于四肢之动作,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圈的外在表现。到真会用腰了,才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练拳,全是人为做作,四肢主动太多,被动太少,未能由内到外,远不够自然。前辈们形容练太极拳为“纯以神行”,或“行云流水” ,其实,只有到了会用腰练拳的时候,才算接近了太极拳的门殿。(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5期)
吴式太极拳的桩功主要有以下四种,每一种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马步桩
吴式太极拳的桩功以马步桩为基础。练马步桩要求步稳气沉,两脚平行分开,相距略宽于肩,身向下蹲,膝盖尖与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尾闾内收,腰部与臀部松平沉垂;同时两臂向前伸出,分向左右,置于身体之两侧,掌心向下,虎口朝前,松肩坠肘,两眼向前平视,呼吸保持自然。练马步桩身体下蹲的同时,意念在命门,感到脚跟吃力时,想膝盖尖与脚尖呈垂直状,稳定时,意念又至命门,如此反复,直至两腿酸痛到极点才能休息,万不可一站即起,否则很难收到功效。每天早晚分做两次练习,时间长短可以逐渐增加。
常练马步站桩,不但可免血气上浮和呼吸短促之病,而且可使浮力渐去,得到气力沉重的效果。虽然拳术多半都在练手上的功夫,但是如步法不稳固,基础不坚,一动即摇,上重下轻,毫无根基,这样会影响到全身,使之散乱。吴式太极拳要求练其举足轻如鸿毛,立步重如泰山。所以必须首先下苦功夫,练习马步站桩。
二、七星步桩(也称坐步桩)
七星步桩功是吴式太极拳独有的桩功。练七星步站桩的方法是由立正姿势开始,先向前方踏出一步,两脚平行,脚尖方向均向前,两脚一前一后。随之,往后坐身,体重落于后腿,前腿舒直,脚尖跷起,脚跟虚落于地面;两臂同时向前伸出,合抱在胸前,一臂在前,掌心斜朝上,拇指与鼻尖前后相对,一臂在后,掌心斜朝下,以拇指尖贴近臂弯,中指和食指轻抚在小臂内侧,下手的食指与上手的拇指形成一条直线;两眼顺上手的拇指上方平视。
练习七星步站桩分左右两式,即左腿在前或右腿在前,左腿在前时则左掌在前,右掌在后;而右腿在前时则右掌在前,左掌在后。初学者如能依此法在规范正确的方式上练习,身体即会感到舒适、愉快,尤其是腰、腿各部就会有异常的发热和舒适感。
三、一字步桩(也称立体桩)
一字步桩有“合掌式”与“撑掌式”两种。太极拳在发劲时,都是先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经脊背而达于手指。但为了能使力从脊背发出,则须由立体站桩练起,才能得此效能,若不如此,则不易成功。此桩主要是具有养生祛病延年的功效,同时也为技击方面奠定了基础。
练一字步桩“合掌式”的方法是,身体直立中正不可俯仰,两脚平开成一字形状,距离约与肩同宽,同时两臂向前伸平,掌心均向内,两掌中指的指尖相互接触,好像用手抱树状,意念想两指尖刚刚相触时,立即使它分开,分开后马上使它再相触,相触后再分开,分开后再相触,就这样使意念始终想在两手指尖的接触点上。
如能依此法做正确了,胸部与两臂里边,即会感到气力充沛、圆满舒适。按照拳论中“静中触动动犹静”的要求。动作从静开始,静极生动,再从动中而求静,这时候身体所呈现的形态,则是全身自然地放松,达到身无一物的“忘我”境界,到此境界时,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炼而自炼,如此坚持立体桩功的锻炼,日久功深,自能使身之气血平衡,成为无病之铁人。
练一字步桩“撑掌式”的方法是,除将两手掌心向外,手背向里,两手中指仍相接触外,其余动作均与“合掌式”相同。
做撑掌式一字步桩时,要注意吸气和呼气的运用。吸气时要用意念想脊背往后撑;如感到脊背有东西推挤时,立刻呼气用意念想两手心往前一撑,这样不停地变换着吸气呼气和意念的锻炼,既能使意念变化灵敏,又可使两手及背脊发出内劲来。如能依此法做到正确时,两臂与脊背会觉得有向外分张之力,此种感觉就是“撑掌式”的功能。
四、川字步桩(也称弓步桩)
此桩也是吴式太极拳独有的桩功,是吴式太极拳在技击方面常用的进攻步法,也是最基本的步法。川字步桩与七星步桩的关系特别密切,进身,即向前进攻时要用弓步;退身,即身形后撤化解时应用坐步。两腿变换步法时,动作要轻灵圆活,走S型轨迹。川字步桩的练法是:身体直立,一脚向前迈进一步,脚落正直,两脚平行,脚尖方向均向前;两脚一前一后,横向间隔宽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两脚前后、左右的距离是以自己的一脚之长为度,俗称川字步。随之,前腿屈弓,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舒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斜直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同时,两臂向前伸平,两掌虎口向上,掌心朝前,松肩坠肘,两眼平视前方;用意念想脊背与前脚掌相合,待脊背与前脚相合的同时呼气,这时感觉两手两臂像被自己身体摧动向前推出似的。当吸气时身体便自然地微微后退,这时不要用意念,即什么都不想而顺其自然。就这样“呼气有意”,“吸气无意”,一呼一吸,绵绵不断,缓缓而行之。练习川字步站桩也要分左右两式,即左腿在前或右腿在前。站桩时间的长短,应结合自己的体质强弱,按由短到长、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的规律,进行练习。最后练到有意变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时,能使周身完整一气,并产生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力。(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6期)
太极拳中的沉肩坠肘
学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沉肩坠肘一说,但能做好的却为数不多。沉肩坠肘是松沉劲的一个范畴,掌握沉肩坠肘方能掌握用肩背力的基础。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气沉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肩为上盘,在盘拳架时,上盘始终要松沉,还有一种说法叫虚腋沉肘,肘不离肋,肘不贴肋,肘与肋之间以空一拳头为宜。不虚腋沉肘,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内气受阻,僵劲难除。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的松沉。此外,还须注意胸空腹实,虚领顶劲。沉肩坠肘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气势,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以上皆要提起精神,经腰而上,顺着颈部,贯至头顶百会穴。这里,要特别注意,虚领顶劲时,肩要松沉,肘要屈坠。顶劲时,沉劲不丢;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的气势,使得躯干竖直,出现一种空灵舒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再就是与胸空腹实相配合,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结合顶劲,“含胸拔背”的感觉才能出来。
沉肩坠肘还要做到含胸塌腰,肘尖与膝盖上下相对。两肩要松沉,不松沉则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精神不足;更不可耸肩,耸肩则气血不通,中气不能通达四梢。吴式太极拳的松肩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指自然舒松,不是懈怠和疲沓。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精神足则动作灵,不得有僵滞之处,僵滞则气血不通,气血不通则动作不灵。只有肩松开,气血才容易达到肢体末梢,更好地发送微循环,达到健身、增强功力之目的。(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7期)
太极拳的掌指形态
对于练习吴式太极拳来说,追求养生或技击都要注重身心松净松透的修炼。“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是指肢体、意念、心态的高度协调与整合,倘若有一处或某部位松不了或松不到位,就会影响到身心松净松透的修炼。
有些吴式太极拳爱好者不大注意手掌、手指静态定势和动态动作的技术规范,练拳时手掌、手指出现了毛病,没有意识到这会影响到练拳的问题。
练吴式太极拳要保持舒松自然的掌型,即五个指头自然伸开,虎口自然圆开,除了拇指之外的四指间略微分开,互不靠拢,又勿太曲,又勿挺直为宜。是怎样的舒松自然呢,想想日常生活里将自己的手平放在桌面上的感觉,一般都是手指自然伸开,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间略微分开,拇指、食指间分开大一点,掌心微凹,掌心没有与桌面相接触,但又差不多与桌面接触到的相距,而这样的掌形就是太极拳的掌形。掌的部位含有掌指、掌心、掌根、掌背、掌外缘。吴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凹,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太极拳的出掌,掌心应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虚,以有灵机性为宜。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变动,此谓之自然掌。手掌、手指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出现开合状态的变化,比如过渡动作时掌心凹一点,手指稍弯弧,形如荷叶状。注意的是掌心凹而不懈、手指弧而不僵。定势或发劲时掌心松展稍平,就是在原有凹的样子稍凸一点,五指亦松展自然伸直。手指的松展伸直是自然的,不是拙力挺直的。拙力挺直的手指和拙力展凸的掌心都会变得硬、僵、滞。舒指松开是不能马虎的,比如插掌的手指就体现了节节贯串松开的功夫。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扬掌在掌心,穿掌在指尖等等。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练拳放松了、稳静了,气血通畅后,先是感到手掌发热、发胀,接下来是手心会出汗,再接下来是每个手指肚都会感到发胀或胀麻。手心有微微发热是正常,是气血畅通所致。手心有微微凉意、像微风吹拂一样也正常,是松到了能感受空气的微微阻力所致。练拳时都不宜去过分追求这些感觉,不用理会这些感觉,让它来去自然,更多的精力是要从如何在心静体松里面下功夫。练习吴式太极拳不同于练习其他气功,手掌再热、再麻、再胀,得气再快,气感再强,倘若连入门的松沉功夫都没有,说明还没练出真太极的好东西。
常见的掌指毛病是未能做到自然舒指展掌,有些人喜欢像舞台演戏的花旦一样练成兰花手,又有些人五指撑张如虎爪,都是拳病。我的老师曾指出:如虎口撑得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劲,用上了劲,就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虎口太圆是拇指没有恰到好处的自然松开。一些人练拳中太过用意或者过于注重手型,为了打拳的手型漂亮好看,整个过程手都固定一个姿势,这样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手型上,不但容易使掌指僵硬,还容易引发腕、肘、肩、腰等肢体部位僵硬。(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8期)3
吴式太极拳的姿势特点
吴式太极拳姿势的总体要求是:斜中寓正,步法准确,并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敛臀坐胯,顶头悬。斜中寓正主要表现在牮柱式的身形上。牮柱是指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与其它太极拳流派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对正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到鼻尖与膝尖和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既“三尖对齐”;后腿与后背形成一条斜直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牮柱支撑之势。此式严谨,玄理深奥。牮柱式的身形特点是重心在一条腿上,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部位相结合,使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触之即可升降、屈伸、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步伐准确是指“川字步”。吴式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的方位学说中引申而来的。正步走四正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走正步时出脚前要先向出脚方向转腰30度;走隅步时出脚前要先向出脚方向转腰45度,出脚后脚跟先落地,然后脚尖落地时要将脚尖扣正。正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拳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间距,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之势,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牮柱式的身形和川字步的步法贯穿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式式注意。(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9期)
吴式太极拳的端引和对拉拔长
掌握“端引”和“对拉拔长”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诀窍。所谓“端引”指的就是四肢末端的牵引力,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由末端牵引而出,形成的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种牵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气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气,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种内力。(现代科学认为这是一种生物电)。拳论里说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种内力,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觉到的内力,也是吴式太极拳的独门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这种内力,力达四肢尖端,引而不发,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练拳时明显给人一种非常轻巧的感觉,迈步如猫行,行拳如流水,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不仅外人能看得见,自己也能感觉得到。
“对拉拔长”是指练拳过程中一种劲力的释放现象,也称弹簧劲。是同时向对称方向发出的一种内力。吴式太极拳的套路中很多动作都有这种内力的表现。对拉拔长手臂有,腿部有,身躯也有。32拳中有30多个式子有对拉拔长,45拳中有近50多个动作中有对拉拔长,大家可以逐一体会。
手臂的对拉,也就是上肢的对拉,如单鞭、野马分鬃、手挥琵琶等。要尽量放长双手和双臂,这其中要注意肩肘腕的放松。手臂的对拉有横向的,像十字手、云手;有前后的,如倒撵猴、搂膝拗步;有上下的,如白鹤亮翅;有斜向的,如单鞭、野马分鬃等。还有自身的,如左搂膝拗步,左手向左下搂,右手向前推,这推出的右手的手臂一定要有对拉拔长,即手及手腕向前的同时,肩窝要向后拉,使手臂变长,但要注意,不能推过,过则不松,要注意肘部,肘部要松沉。
对拉体现在腿上,有前腿和后腿的对拉,如弓步,前腿弯曲,迎面骨向前撑,后腿向后蹬住地,这就形成对拉。还有虚步,前脚掌点地后腿坐实,前腿和后胯形成对拉。横裆步,也有对拉,如左云手,右腿坐实,出左脚,左脚和右胯形成对拉。
对拉体现在身躯部分,就是头向上领起,肩向下松沉,尾闾中正气下沉,似乎是把身躯在拉长。
对拉不但体现在单独的肢体上,还体现在肢体之间,手臂和腿要形成对拉,如退步跨虎的撤步伸掌,单鞭的撤步伸勾;前手和后胯要形成对拉,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双手和臀部的对拉,如白鹤亮翅等,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有对拉。
对拉拔长要求发劲圆整,一动俱动,视动犹静,且贵在同步。做这个动作时要守住中轴线不偏离,尽量放长身肢,同时外放,形成如弹簧一样的绵绵不断的对称之力,收放自如。对拉拔长之力是真元之气的外泄,初学太极拳的人是很难掌握的,必须将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形成。对拉拔长与端引有异曲同功之效,都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种内力。
端引和对拉拔长的运用,不但使练拳的外形舒展、漂亮,而且自身的感觉也会舒服。因为对拉拔长关键在各个关节,所有的关节松开,使自身的血脉经络通顺,气血流畅。(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0期)
吴式太极拳的眼法
眼法是太极拳手、眼、身、步四法中不可或缺的一法。在太极拳中,眼是表达神意的窗口,是观变、应变的先行,是身、手、步诸法趋势的引导,也是意领神聚、泰定自然、周身完整一气的体现。
吴式太极拳的眼法是结合意气的集散,在身体姿势的配合下,通过视线轨迹的延伸、回敛和导引的变换转化,来体现内在精神和气势的一种方法。
眼法的正确运用,能使眼神经和视神经获得柔和的锻炼,有利于恢复视力和增强视力,使眼光敏锐灵活,神采奕奕。吴式太极拳眼法的原则是结合行拳走架,在练拳中运眼,在运眼中养眼,寓养于运,运中有养,以养为主。吴式太极拳眼法总的要求是:眼为心使,眼领势动,手眼相随,神形兼备。
目为神舍,眼到则神至。眼神之出入与心意相通,从而使神气产生开合变化。当眼神向前延伸时,将眼中的内气从两眼外角沿视线所及的轨迹,以意领气向前延伸,松弛地缓缓放射出去,延展及远,是为开;回收时是将放出去的眼气由茫茫视野中沿视线所及的轨迹,以意领气柔和地向回含收,渐渐向眼中聚拢,由瞳子尽收眼底,是为合。眼神的开合是以意领气,通过眼神的收敛与展放的动作来实现的,不是眼睛本身的睁大和眯小,尤其不可努目强为。
吴式太极拳眼法主要有下述一些具体要求。
首先是眼法要自然.,眼睛要自然松开,眼神的正确运用关及身法,尤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神即能提起,眼睛则自然有神。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轻展额,微松唇,眼睛自然放松。
其次是眼要向前平视,并随腰的转动而环视。一般情况下,眼是保持向前平视的,当手运动到面前或胸前方,眼必随手,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要关顾到手,又不死盯着手,要似看非看或视而不见,极目远舒。当手运动到比胸低的位置时,就不能随视,而要随腰的转动,向前方平视,向转动方向环视,极个别的动作眼也有向前下看的,但绝不能低头哈腰。所以,要根据具体拳势、具体的主手动作来确定眼看的方向。“眼为心之苗”,有些人在练拳时专将目光轮流注视左右手掌,不去随动作的转移将目光前视,延展及远,眼神不灵动,神意不远弛,拳势就会显得局促萎缩,无法达到雍容大度、气势磅礴、形神兼备的大雅风范。
行拳走架必须恪守以下眼法:眼不能闭,闭则置敌方动静于不顾,犹如盲人瞎马,夜临深池;眼不能瞪,瞪则意形于色,自己意图被对方察觉,努目露睛更不利于养眼;眼不能滞,滞则呆直不灵,拳势局促萎缩,活泼天机全失,应敌必然被动失措;眼不能散,散则邪视妄动,必致精神涣散,心猿意马,神不守舍。(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1期)
练吴式太极拳讲求慢
吴式太极拳在练拳时讲求一个慢字。慢不是停滞,更不能懈怠。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均匀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畅通无阻。练拳时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体的关键。练吴式太极拳要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默默停止。慢才能充分练出阴阳开合的粘劲,练出形似潺潺流水,柔顺和缓,轻沉兼备的太极劲儿。每一势均要慢,前进时要慢,后退时也要慢,开展是要慢,沉合时更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还要慢,慢要贯穿套路的始终。慢而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而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而能求神气不断,慢而能得周身一家。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悦从,心意慢运,四体缓随。慢练能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气以静养而有益。以平和之心养浩然正气,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气和而物壮,养生有所赖,气盈而劲足,拳术有威力。然而,吴式太极拳的慢,不是无界定的慢,更不是无规律的慢。要慢的自然,慢的合理,要慢而不滞,慢而不僵。充分展现出太极劲儿。有人称吴式太极拳是宁静的诗,流动的画,曼妙的音乐,有生命的雕塑,如此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吴式太极拳的美就是要在缓慢均匀的运动中表现其身法之美、步法之美、姿态之美、劲路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意境之美等,能让演练者和观赏者在静谧安然中谛听天籁之音,在虚幻神秘中观看妙曼之武,陶冶情操,享受美好。使练拳的人不仅能练拳脚功夫,还能收获祛病健身的效果,同时还可磨练性情,修炼一种恬淡平和的人生境界。练太极拳也是在练就人生,充实人生,使生命活得更有质量。(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2期)
吴式太极拳的步法特色
吴式太极拳的步法极有特色,较之别派太极拳有三点独特的练法。
一、欲转先沉。吴式太极拳要求实腿转身,即在承重腿实现转身。如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又如分脚或蹬脚转身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建立起通天彻地的一根力轴,身体旋轴而转,求得中定的劲势统领全局,即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态。
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实腿转变貌似与此相悖,实则不然,这恰恰是吴式太极拳的高深奥妙之处,太极阴阳学说有“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说,在太极拳中则表现为“实中寓虚,虚中寓实”,实中变化在于实中虚变。实中无虚谓之僵,虚中无实谓之浮,双腿之间有虚实之分,单腿之中仍然有虚实之分,吴式太极拳把分清虚实看做第一要义,足见其重要性。
二、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水平面是圆弧,垂直面也是圆弧,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被誉为“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当”,这与形意拳完全相通。
三、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神似猫行轻柔矫健悄无声息。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形意拳上步如犁地,八卦掌行步如趟泥,这是三大内功拳的步法特点,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要求含意而行,不允许空起空落。
我们认真地观察不难发现,猫的步履中含有“粘”劲,运动起来很有章法,足起离地轻柔矫捷,足落着地沉实稳健,绝无“刨地”或“跳坑”之嫌,无论快慢始终保持点起点落的特点,把猫步起落运行的特点人格化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起如藕断丝连意绵绵,落如亲吻婴孩情切切。太极拳汲取了猫步的内涵象形取义而为之。在练吴式太极拳中如何实现迈步如猫行呢?
我们要保持立身中正的姿势,通体放松,具备足够的腿部力量,这是实现步法轻起轻落的前提条件。迈步强调以腰胯带动腿的运行,两腿的虚实务必要分清,虚中轻含意念随心所欲,实中暗蓄松柔收放自如,上下相随协调一致。上步时要充分注意:
①松腰开胯圆裆,臀下落拉长腰椎促使脊柱上拔实现虚灵顶劲,支撑腿的膝盖要适当的外展务必与脚尖保持同向;
②前脚向外碾转时胯一定要充分外展,相当于打开前进的门户,与此同时后腿的脚跟离地前脚掌仍黏着地,不可陡然拔起,身体重心逐步过渡到承重腿;
③收后腿的力源于腰胯的提携,脚收回迈出的运行轨迹很清晰地成球面状;
④以前脚尖为引导探索着迈出,大有“如履薄冰”之感,脚跟轻轻踏出点住地,脚尖自然上翘,势子不停后腿向前蹬力,前脚由脚跟、脚掌、脚趾依次着地踩实形成弓步,务必引导节节贯穿的运劲方式,前小腿尽量垂直地面不宜前倾,膝盖微微向后用力不宜向前拱力,这是养护膝盖和技击的需要。在迈步过程中身体要尽可能地保持同一高度,全部动作都要在连绵不断中匀速运行,充分体现出轻灵的境界。
练吴式太极拳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跳坑腿”和“刨地腿”。所谓跳坑腿就是上步时带着体重向前探跃落地,刨地腿就是上步时脚跟距地面较高硬生生地落下,像用搞头刨地似的。这是病态腿法。之所以说是病态,原因在于落地的一瞬间是失控状态,违背了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原则。(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3期)
吴式太极拳的松沉
打太极拳需要放松,就像赛跑需要速度、跳高需要弹跳、推铅球需要力量一样。说白了,太极拳是一种在放松状态下进行的运动。 “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放松就是使肌肤关节处处张开,周身通经活络、气血通畅,起到太极拳养生保健的作用。放松是在意念引导下的放松,只有意念引导下的放松,才能演练出的太极拳的轻灵、沉稳、柔和,才能以意行气,打出太极拳的内劲,表现出太极拳的韵味。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松,是松开、解开。就是在练拳时,在保持正确姿势的情况下,在心境清静的状态下,有意识地让心脏、全身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最大限度的整体放松,形成一种由内向外有机的放松整体。沉,是下落、下降。就是在练拳时,在放松的前提下,息心静意,气沉丹田,在形体上做到沉肩垂肘、松腰落胯,使之下盘稳固,两足有力,犹如载重之船,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有明显的沉稳之意。
松与沉是太极拳的两个要素,是统一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松与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松是在沉的基础上的放松,沉是在松的前提下的沉实;没有沉的松是松懈、漂浮,没有松的沉是沉重、僵滞,所以松沉相因,松沉互济。松是由内向外的整体放松,心静是放松的前提。要先做到内松,内松是心松、意松、精神放松,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全身关节、肌肉、韧带放松。全身不该用力的地方毫不用力,全身没有一处不放松,逐步做到松的静、松的透。腰是全身运动的枢纽,人体旋转、进退、虚实的变化、动作的转换全贯穿于腰的运动。腰松是放松的关键。(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4期)
学拳明理三要素
令学拳人最头疼的事情是:一个师傅一个样,究竟谁的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武学修养。学拳要先复制后发展。学拳首先是一个复制的过程,要复制老师的全部,这个时候不要研究对和错的问题,要认认真真学,踏踏实实练,一丝不苟地领悟老师的全部,做到学不走样,力求姿态准确无误,一招一式不能丝毫马虎。把老师练拳的身型、步法、手法到神态等全面复制,然后再在练的过程中用心体悟,寻求发展。复制是承传的秘诀,没有复制就没有承传;复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没有言传身教就没有复制。复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经历,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积累,是谆谆教诲和勤学苦练的孕育,是倾注艰辛和发扬光大的结晶。少则三年五载,多则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成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靠什么来修行,靠的就是拳理。太极拳流派众多,各家都有各自的特点,学哪家就要知道哪家的特点。太极拳是融合了道家、武术、医术、气功和养生等众家之长,要想搞清楚就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哲学、武学、医学和美学等多方面揭示每个拳势的规矩、用法和功效,使太极拳的内外功效达到统一,彰显武术与健身的双重效果。
有了复制老师的基础,寻求发展时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要掌握太极拳的武术原理。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有技击性和防御性的功能,每招每式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功能,否则就不是武术。太极拳的招势法度森严,皆有章可循,每个招势中的手脚位置都不能随意摆放,运行路线也不能轻易改变,举手投足都有其用途,都要符合武术的技击和防身的功能要求。练拳时要手法流畅,棚捋挤按清楚,採挒肘靠准确,挑抹劈托提拦穿抻等,每招每式都要做的明明白白,不能有任何瑕疵。
二是要掌握太极拳的医学原理。现今的太极拳不仅讲求武术的招势,更看重其能使练者祛病健身的功效,这就要求太极拳的每招每式还要符合医理,讲求其通经活络的功能。有人说,练武的人不懂医就学不到真正的武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太极拳的运动是由意念指使的,拳论里讲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意念调动气血在体内运行,通经活络,进而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经络学说本就属于道家范畴,后来被中医引用,是祖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合于道,通于医”,“合于道”是说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是来源于道家的学说,道者理深达化,心仁智明,修身以求慧寿;“通于医”是说太极拳中的武术概念与医学理论是相通的,施术求仁,自臻自慰,情理昭彰。
三是要掌握太极拳的美学原理。要寻求神形自然的状态,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使观看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快意和享受,既可娱己,又能乐人。有的人打拳低头哈腰,缩手缩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还自以为自己是正宗传人,遇到这样的老师,就要有所取舍。太极拳的发展从武术的技击到健身,再到今天的比赛和表演,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不仅是武术,还是一种文化,它有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的先人在发明太极拳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局限、科学知识的局限,一定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练太极拳也要海纳百川,不拒细流。师徒之间也要互相学习,谁的姿势好,谁的劲路好,就可以效法谁。太极拳不仅能使习练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可使观看者赏心悦目,陶情怡志、培养美的情操,不仅可以娱已,还可以乐群,有很高的观尝价值。(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5期)
吴式太极拳的腰
腰为人体之中心,为上下沟通之枢纽,练拳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要用腰来带。腰系力之源泉,四肢百骸皆由此带动。对于手臂的动作,应由腰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形于手指;对于腿部动作,应由腰而胯而膝而踝而脚而趾,这样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然而要真正做到主宰于腰,每一个动作都要用腰来带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学者往往手脚都不能配合好,更谈不上以腰来带动了。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体会,才能逐步掌握主宰于腰的要领。要特别指出,用腰来带动动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为动腰而动腰。有的人,打拳时,腰胯乱晃,与手脚动作不协调,自以为是用腰带动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违反太极自然之理的妄动。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太极拳之所以要主宰于腰,因为腰不但维系着全身中正和平衡,还关系到内气的集聚和运行。丹田和命门乃练习太极内功的重要部位,都在腰部。所谓前丹田气之海,后丹田气之根。(命门又称之为后丹田)。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练拳时注意松腰,使腰能灵活,旋转自如,气沉丹田,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以腰为轴,周身相随。“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腰是主宰,全身的所有的动作都应以腰带动,使身体上下相随,左右呼应,使动作在进退起落中自然顺畅,毫无滞涩之象。练吴式太极拳要特别注意身体旋转时要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脚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整个脊柱犹如一个立轴,腰动而立轴转,立轴转带动躯体转动,动作协调,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命意源头在腰际”,腰既能承传,又可疏导。练拳时要特别注意腰胯要松沉,要有意识地向下垂,臀部不可外突。腰胯松沉与头顶虚领相结合可使脊柱上下对拉,松直一线,气血畅通,内劲顺达,外形沉稳,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形成全身整体的合劲。动则腰为先,腰是中枢,这是学练太极拳的入门须知。(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6期)
吴式太极拳呼吸法
呼吸法在吴式太极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吴式太极拳在行拳过程中采取的是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是在放松下的自然呼吸,呼气时小腹逐渐隆起,吸气时小腹逐渐收回,如人躺下或养神时呼吸的现象。它在练功中的功效是用意不用力而神形自然,周身气息顺达而有益于健身。呼气时腹部放松小腹隆起,有利于发丹田劲,发劲自然有力,周身产生的弹性发力效果则更好。
吴式太极拳呼吸与开合的运动规律是“开吸合呼”和“降呼升吸,沉呼提吸”。这种配合关系实际上是人们运动的一种顺势的、自然的现象,只是太极拳将它引导化而提升为理论。比如单鞭式的撤步提勾为开、为吸,接下来的马步定式为合、为呼,这样一开上下内外为之俱开,一合上下内外为之俱合而又绵绵不断。再比如起势两手平举时为开为吸,落为合为呼,感觉神气顺达。
另外,呼吸和开合的配合关系应是呼吸配合动作,而非动作配合呼吸。呼吸配合动作能促进动作效果,反过来动作又促进呼吸质量。
关于呼吸的问题,包括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呼吸和开合的关系等等,归根结底要追求自然呼吸法,切记“气以直养而无害”之要义。正如人睡觉、做事不想呼吸时就不呼吸了?练拳也是如此,只要姿势要领正确,呼吸自然顺达有益,特别是在习拳架的初级阶段。即使到了提高阶段需要留意呼吸时,也要遵循动作与呼吸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无论哪种腹式呼吸都要注意:吸气蓄劲是意在蓄神,在气则僵;呼气开劲意在松净,在气则滞。勉强配合呼吸,就会感到胸闷、憋气、势僵,甚至出偏差,此谓气能养人也能害人。待动作纯熟,则要回归本源,向如何忘掉呼吸去努力,“呼吸法的极意是如何忘却呼吸”方能步入纯以意行,应物自然的高级境界。总之,以松静自然的腹式呼吸最为理想!(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7期)
浅谈太极拳的意念
什么是意念?意念是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体悟。意,源之于心,心动而后有意,心意故须合一。用心实指用脑,做任何事情都需用脑,即用“意”,练太极拳也是一样。有人说,要想长功夫,必须多练,而多练又应当在练时多多用心体会,在感觉上有所启发后再接着练,练一次有一次的心得体会。俗话说:“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拳打万遍不打自转。”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意的状态。意念不同于意识,意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而产生的认识,而意念实际上是人脑输出的指令信号,是携带有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物质形式。太极拳中讲的“意”就是这种意念,所以太极拳就是一种通过意念的作用使身心优化的自我锻炼方法,练太极拳的本质就是练“意念”。人的意念往往受到心情、心态、心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没有端庄的心态,良好的心情及正常的心理活动则很难保证练“意”的兑现,因而练意必须先修心,心境开阔才能保持安静。在太极拳修炼中,通过“静”加上“意念”的作用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对人体内环境或是外环境都会产生明显的作用,甚至产生巨大的祛病健身功效。太极拳的意念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也是难以把握的。在不同的阶段对意念有不同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学阶段,练拳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这时练拳者不要追求“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意念问题,否则会很容易出偏差。
二、套路熟练阶段,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手上会出现麻、热、胀的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开始思考一些意念的问题。这时,练拳时的意念活动是寻求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贯串始终。以上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外形引动内气,让内气与外形结合,达到动作规范标准;第二个阶段是用意念调整身法,把感觉到的东西贯串始终,意念催动周身放松,促使动作运行连绵不断。
三、内气回归丹田阶段,经历前两个阶段的锻炼后,内气开始注入丹田,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都要用意念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是下盘稳固,内气饱满,身体轻灵。
四、气运周身阶段,用意念使内气下到脚上,降至涌泉穴,要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达到这个程度,就有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的感觉,这时,你才能体会到内气在周身的运行,用意念节节贯串运化出来的动作更有内涵,更有拳味。
练太极拳时的意念,要松不要紧,要静不要躁,要轻不要重,对肢体动作既要有引导、有催促,又不能盯得太紧,管得太死。要掌握在有意无意之间,要给肢体留有足够的活动自由。意念的分配是重下半身,轻上半身:重后半身,轻前半身。重体内,轻体外。这样用意念贯穿于行拳的整个过程,才能充分显现出云舒云展的太极拳魅力。(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8期)
练太极拳要持之以恒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年不辍,拳练一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自然会终身获益。能否坚持终年不辍地练拳,这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磨练和考验。一般地说,这与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练拳炼人,拳练一生”,这里包含了“人练拳,拳练人”。通过长期练习太极拳的松柔缓慢、沉稳平和、全神贯注等具体要求,能磨练出日常处事的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心地宽阔、富有涵养等等良好习惯,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经常保持平衡和坦荡快乐。所有这些拳外功夫,无疑也是要百炼成钢。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凡适合用练太极拳进行辅助医疗的患者,要能获得实效和长效,是务须持之以恒的。常见为治病而练拳的人,浅尝辄止,往往急于求成,企图在短时间内治愈疾病,练了一阵子,达不到目的,就不再练了。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练,治好了疾病,达到了目的,也就不再坚持练拳了。这种人获得的也仅仅是小效、近效,而不是大效、远效。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表现在他的持久性上,只有持之以恒,将太极拳做为终其一生的健身运动方式,坚持不懈,才能获得太极拳带给人们的大效和远效,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而无恒,则必然前功尽弃。但现实中,能持之以恒的人,实在是百不得一。这就需要提倡一种坚韧不拔的拳风,提倡“拳练一生,是为真能”,而不是为凑热闹地练上一阵子。如能用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生命不息,练拳不止来自我勉励,太极拳必然会在日后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19期)
练吴式太极拳要找感觉
练吴式太极拳要学会找感觉。首先是找手沉的感觉,慢慢体会,手是不是有发沉、发胀之感。如果没有,继续从松肩上找。有了手沉如臂挂在肩上的感觉,才能打出太极拳的松沉劲。二是要有骨肉分离的感觉。练拳时肌肉要有松坠感,但骨架坚挺,如松枝挂雪,沉而富弹性。三是打拳时空气有阻力的感觉。手脚运行像有绳拴着,想走有绳抻着,抻着还得走。手脚又如胶沾,动作有黏性,运劲如弹簧,开时有劲拽着,合时有劲撑着。四是有内气的感觉。拳练到一定程度,身有气感,身如气囊,人似气裹着,练到有气感,会有气托身的感觉,这时能感觉到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体内会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膨胀感,动作沉稳轻灵,迈步如猫行,行拳好似云舒云展。(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0期)
吴式太极拳之静态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静态,绝无静止之意,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杂念彻底清除,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指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静不知动之奇,不动不知静之妙。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静不是寂,寂是死的,而静是生机勃勃的。吴式太极拳讲的静态有三层含义,即心敬、身静、意净。
一、心敬:习武先修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性修养,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石。要敬拳、爱拳,用恭敬之心去对待太极拳的学习,要对古人和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传统文化存有恭敬之心,尊敬传道解惑的老师,尊重他人的指导指教,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只有敬拳,才能使身心静下来。只有身心俱静、心平性和,才能感觉和体悟到身体内外的纯净,阴阳平衡,使气血经络畅通。
二、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即身体完全放松,不存在局部的紧张,没有丝毫的拘束,更不存在紧张的情绪。从思想意识上,将心静下来,锁住心猿栓住意马。通过调心、调身、调息,排除杂念,放松身心,以一念代万念,渐进忘我虚静之状态。只有让心灵保持空明、宁静,不受欲望的扰乱,方能达生命最明智、最本真的状态,进入身心平稳、无欲无念、虚静无为的松静状态。在行拳走架中始终贯穿松静的状态,一静无有不静。心情浮躁,身体四肢僵硬,都是与身静不能相容的,对身体无益,同时也是提高功夫一种障碍。
三、意净:思想意识上,干干净净,不带固有认识观念、好恶之心去学习。要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坠入混混沌沌的境界。身心空空荡荡,悠然自得,心静自然。只有内外通透,无一丝杂念,把拳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拳即是我,我即是拳,拳我合一,方能在行功走架中,体悟静的妙处。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松静轻灵,动作如行云流水,呼吸平稳、均匀、细长,意到气顺,精、气、神旺盛。
静态,在吴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有不同的层次,如安静、平静、宁静、虚静、清静等。每一个太极拳修炼者由于功夫不同,对静态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但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始终贯穿着太极拳修炼层次提升的每一个阶段。随着功夫层次的提高,修炼者对静态的重要性的认知与体会也不同。能静才能松、能松才能柔、能柔才能刚。只有做到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才能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常在则功夫有成,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效果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1期)
吴式太极拳的腰裆劲
吴式太极拳十分重视腰裆劲。腰裆居于人体中间部位,是上下转关连接的枢纽,也是调整人体中心,发人致胜的关键。所以拳论上有“上下九节动,节节腰中发”之说。练吴式太极拳,腰的转动是有规律的,强调动作欲向左则腰先向右转,欲右则腰先向左,只有这样掌握了规律,才能练出太极拳的腰劲。另外,旋转关节换劲时,不能单独地去转腰,否则会造成身体摇摆,下盘不稳,只有结合两跨放松,裆劲撑圆,才能使腰跨左右转换轻灵圆活,形成旋腕转臂,旋踝转膝,旋腰转背的立体螺旋缠丝动作,整套动作练起来才能圆转自如,顺其自然。 另外,在练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来,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能出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的不良姿势。
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跨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跨关节不松活,死顶住盆骨,腰也就难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所以,松垮活裆是腰劲训练的关键。吴式太极拳对于裆部的要求是:圆虚松活。即两跨根与两膝盖撑开撑圆,又要有虚虚相合之意,裆虚圆则下盘有力,支撑八面;两跨放松则裆可松活,虚实转换也就轻灵快捷。腰劲与裆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结合,协调一致。腰与裆的结合,在练拳过程中表现为,每个动作定势要做到塌腰、合裆,可使动作气沉丹田,下盘稳固;在运劲走势过程中要做到活腰、松垮,可使动作流畅连贯,轻灵自然;在发劲放劲时要做到拧腰、扣裆,腰劲旋拧,裆劲扣住,可使发劲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综上所述,腰裆劲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劲别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练吴式太极拳腰裆劲的训练不可忽视。(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2期)
吴式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练吴式太极拳要求在行拳走架中注重抻筋拔骨的修炼。抻筋拔骨的修炼全凭心意做功夫,在内不在外。要求每势动作定型时,即似停非停、将展未展之时,内意上要抻筋拔骨。“抻”与“拔”,意念务须到位,抻意要够,拔意要足。要顺形依势,或同向,或异向,或反向,将全身肌肉、韧带、关节,包括体内外一切,先行高度放松,继而拉开拔长,如此自会感到虚灵在中,内气充盈,妙不可言。
抻筋拔骨之说,门内不见经传,能知道此法的人不多。太极拳的理论典籍似乎也少有谈及。若太极拳的爱好者,能在行拳练功中重视抻筋拔骨的修炼,对于内功内劲修持大有益处,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坚持抻筋拔骨的修炼,便可获得心体放松,舒活经络,消除疲劳,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等有益身心健康的良好效果。
抻筋拔骨的修炼是以内气运行为主,崇尚的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修炼的方法是,用意导引内气在筋膜、骨膜、骨关节间隙中运行,而外形要由轻微的“拉伸”之动作以配合。坚持修炼一段时间后,内气、外形配合逐渐默契,待达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筋抻,骨关节自然伸展拔长,自己又不觉用力,只感到是内气运行,筋骨有对拉拔长的感觉,此时抻筋拔骨的修为已有。接下来要注重内劲在筋骨中的运行,而形体则可不必刻意作拉伸的配合。此时有筋肉与骨膜脱开的感觉,既有内气运行于身体各个部位时,骨段本身的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之感觉,又有内劲运行时骨膜的膜起、膜张的感觉。只有达到此功夫艺境时,才达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功夫到此,则自身内外无牵扯、无障碍,达到自身拳势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功夫艺境,这是抻筋拔骨修炼必须经过的功夫阶段。只有经过这个功夫阶段修炼成功,外形才有柔弱无骨,才能真正进入以柔用刚的境界。
综上所述,练吴式太极拳修炼抻筋拔骨,就是修炼内气运行,配合拳势变化而达到抻筋拔骨的目的,任何一种拳招姿势,反复修炼,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内涵,所有套路中的“催僵求柔”的练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炼存在其中。(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3期)
吴式太极拳之松
吴式太极拳讲求柔化,对松柔的要求很高。要松柔似水,又具有水的激荡、浮力,这就要求从上至下,从内到外,松匀松透,形成整体一致,从极柔绵软之中产生出“力如浪涌”的摧枯拉朽之力。吴式太极拳的松中是含有中定、圆满、激荡、轻灵、沉浑、贯串等等要素的。
吴式太极拳的松,首先是意识活动。意识上自己犹如闲云野鹤一般,并不着意要干什么,大脑先放松下来,然后将肢体、内脏都放松和舒展开来。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导,每一个细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寻,去有目的地关照。反过来,细细感受、品味各部位的松,本身又是训练意念的有效手段。松是为了求得身体重心下降,全身肌肉、经络、筋骨的舒展放长,使身体各部位处于对拉拔长和相对稳定,寻求由舒展放开而得到轻灵变化的弹性力。松非懈怠,亦非软飘,这一点必须把握好。只有松透了,才能求得全身意、气、力的均匀一致,获得周身一家的整体力,使得驰和张的瞬间变化成为可能。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入脚底,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领起。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把全身松匀松透了,筋骨松开,毛细血管最大限度地开张,微循环加强了,全身意、气、力分布均匀了,呼吸深长了,才能体会到虚领顶颈、周身涨满、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感觉。形松较易做到,而心意松开则需日久天长的修炼。意松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会于宇宙,对任何刺激威胁都不紧张,从容以对,泰然自若,将生死荣辱也置之度外,这要尽毕生的努力。(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4期)
吴式太极拳的“轻”
练太极拳讲“轻”一般都是和“松”连在一起,且重点强调的是松,岂不知“轻”也是太极拳劲力修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轻是基础,松是延伸,有轻才能松,轻和松如影似形,须臾不能分开,相互依存,互为其根。轻和松都是一种自然状态的体现。吴式太极拳的先贤们在传拳授艺中,都特别强调轻的重要性和轻的正确运用。
轻,在太极拳劲力运用的体现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在步法和手法的训练层面上,要注重轻起轻落,点起点落,慢升缓降,手如抽丝,动如卷云,足似猫行,如履薄冰;其次,在融入各法的运用层面上,强调随机应变或因势利导,以精准无误地展现劲力运用的尺度,如轻柔稳健、轻灵敏捷、轻静安舒、轻巧流畅、轻松柔和等;再次,在行功走架或套路与招式的演练层面上,则要求心静身轻,从容飘逸,轻中求慢,轻中求准,轻中求稳,轻中求柔,轻中求美,动似彩云追月,形如芙蓉出水,高雅端庄,赏心悦目。
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上无处不有,隐含在动作中的轻灵均有着落,看似空无一物,却又实实在在。轻体现在下肢,身体要有漂浮感,前进或后退时,脚落地的瞬间丝毫没有重力,重心完全在承重腿上。脚落地时如同花絮飘落,落地无声;上肢重点体现在两手臂在运行过程中要速度缓慢均匀,充分展现出“弹簧劲”,要有云展云舒的感觉,身心放松,不存紧张,不用僵力,肌肉与气血高度协调,关节始终保持松畅,随曲就伸,这就是轻的神奇功能和独到之处。
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中的意义、作用和科学应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可以练就成功的,那么如何在平常太极拳劲力修炼中,逐步做到轻而有度,轻而规范、轻而精准、轻而优雅呢?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中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从理论上、思维上引起高度重视,确立志在必成的决心与信心。其二, 修炼者自身要过硬,除了尊师重道,崇德尚艺,虚心领悟外,还必须持之以恒,刻苦磨砺各种基本功,包含各种动功、静功,乃至于气功以及基本素质的训练等。但由于项目众多,门类繁杂,时间有限,因此,在综合练功的同时,必须侧重选择一些与轻的修炼关系密切的动作或项目进行训练,如搂膝拗步、倒撵猴等,重点练习进退步的重心转移、出步脚的虚悬轻落等。每天都要进行单个式子的练习,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轻”在太极拳劲力修炼中必见成效。(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5期)
吴式太极拳之手法
吴式太极拳的手法,要求手臂松柔圆活,刚柔相济,忌硬忌滞,动作旋转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形,起落伸缩,应走弧线,使关节圆活松随。腕关节要松活,手指宜松柔微曲,手指微曲而不犯硬,手指太曲则不易意贯指尖,太直则犯硬。意须贯到手指,会感觉到指尖膨胀,指肚也显得饱满,这是血气旺盛,达于尖端的征象。拳论说:“劲贯四梢”,四梢指的是两手指尖和两足趾尖。这种劲贯四梢的锻炼方法,能使周身劲力集中于手指尖、足趾尖,符合“运劲须无微不到”,气血周流全身,达于尖端的运动生理。今天我们练太极拳不在于追求它的技击性作用,更多的是为了它在运动生理上有增强体质的价值,有祛病健身的功效。腕关节要灵活沉着,不可松软,也不可强硬,处处要“似松非松”。手和腕的圆转、轻灵、沉着,才能符合“全凭两手转”的拳谚上要求的练法。
练太极拳全身是一个大太极,要求“上下一条线”,腰动立轴转;手是一个小太极,要求“全凭两手转”,手的运转不能折腕,折腕阻碍气血的通畅。人身的“上下一条线”为头顶百汇至尾闾会阴;中线以鼻与脐为界限。两手运转时,左手管左半个身体,右手管右半个身体,中间以鼻与脐为中线,在左手往右运转,右手往左运转的过程中,都须经有上对鼻尖,下对足尖的一瞬间,使动作在圆转中不离中线,确保身体的中正安舒。(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6期)
吴式太极拳的“劲儿”
练吴式太极拳讲究“劲儿”,什么是劲儿呢?“劲儿”是一个内质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力”来说的。“劲儿”是力的升华、力的量变,它是以力为基础,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产生力度、速度和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质的力。劲儿是从身体中发掘出的一种能量,可蓄可发,可刚可柔。因此,所谓劲儿,简而言之,就是“力的巧用”。
劲儿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生存的本能,是客观的存在,任何有生命的动物,都有劲儿的存在,并非太极拳所独有。比如老太太纺线,一边摇一边出线,又细又匀,老太太掌握的这个就叫“劲儿”。可是如果你只有力量,摇得飞快,线就老断,纺不成线。因此,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尺度,有不同的速度、力度和角度,力量太大了没有用,要去拙用巧。太极拳的劲儿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调动全身发挥出最大能量和技巧的力。这里有三点:一是意识为主导,二是全身协调一致,三是技巧的灵活运用。三点的核心是健身和防身。吴式太极拳的先贤们在与人交手的时候,注意掌握分寸,不会伤人,打的时候保证只是让对方稍有感觉,但是如果对方打来,也许打不到,也许瞬间就会被放出很远。这表示分寸与火候掌握的好,这就叫“太极劲儿”。“太极劲儿”是练出来的,这个分寸的拿捏,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要恰到好处。太极劲儿短时间很难体悟到,只有在长时间、反复练拳架、练推手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出来,是在久练中逐渐产生的感觉,是在练拳中调整,在练拳中体会,使劲儿转化为本能和下意识,最后到达“开悟”的境地。要用心练,用心体悟,不要过于注重表现形式,任何形都不代表劲,劲儿却可以充实于任何形内。太极劲儿是感受,是对手之间的互相感受。把太极拳说的太简单,不对;说得太玄、太神,也不对。功夫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如果有人说教你个“太极劲儿”,那是骗人。说给你面授机宜,就能出功夫了,那是不可能的。功夫是要靠自己久久练习,练到了一定的阶段,有名师点拨一下,你可以得到升华。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久练成功夫,开悟在自心。(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7期)
吴式太极拳的步法
练太极拳强调“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步法是太极拳的基础和先导。下盘决定上盘,步法对,身法才对,否则,根基不稳。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的步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心虚实要分清。吴式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个式子,除起式和收式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虚实转换中行进。打拳时,人体重心始终偏于一只脚,并根据来力和发力的变化,调整两脚虚实及其轻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稳定。走步要分清虚实,虚要轻灵,实要稳健,虚实转换要缓慢沉稳。
二、提脚高度要适中。
吴式太极拳步法转换的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要贴地,高不过踝。行拳过程中身形高度要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侧行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三、两脚的横向距离要准确。
练太极拳两脚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踩钢丝”,即走在一条直线上,这样重心不稳,也不利于身体重心转换。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必须保持一定的横向间距。吴式太极拳的步伐标准正步为一脚宽,隅步为一脚半宽。
四、步幅大小要恰当。
人的身体有高有低,腿有长有短,迈步大小远近,要根据习自己身架“量体裁衣”。步幅太小不到位使不上劲,步子迈得过大重心不稳,且换步不灵,虚实不易变化。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吴式太极拳的步伐要求是正步一脚或一脚半长;隅步为半脚长或一脚长。
五、出步时要慢起轻落。
拳谚讲“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说的是走步既要轻灵,又要沉稳。基本做法是慢起轻落,或慢收轻落。即收脚时速度要缓慢均匀,落步的瞬间不承担一点力,落地无声,迈步如猫行。走猫步的关键是练好腰腿功夫,如果腰腿无力,很难走出轻灵稳健的猫步。
六、上下肢要协调一致。
练太极拳讲究“上下相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身跟脚步要一致,进步的时候,整个身体一起前进,步随身走,身随步移,一动无有不动。上肢下肢不能各行其是,上下脱节。拳谚说得好:“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到,金刚也跌倒”。上下一体,一气相连,才能得机得势,稳操胜券。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步法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步伐的运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太极拳修炼的水平,顺利进入太极拳文化的殿堂,得心应手地展现太极拳的艺术魅力。(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8期)
吴式太极拳的三要素
吴式太极拳的动作松柔缓慢,圆活连贯,动静结合,神形兼备,速度均匀,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纵观晨练的人群中,有很多习练者没有做到上述三点,交谈中发现,大多人不明白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机械地跟着领拳人伸手出脚、比猫画虎。在练拳中,经常出现耸肩、驼背、哈腰、突臀、头歪、颈斜、一字步、麻花步等不良姿势。不但起不到祛病健身的作用,而且还练出了腰疼腿疼颈椎疼的毛病。要想改正这些不良的做法,在练拳时必须掌握吴式太极拳的三要素,即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身法正。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松肩、提顶、含胸抜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些都是练吴式太极拳应该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需要注意的是,练拳时一定要做到尾闾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闾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进退转换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身法正还要注意内外三合,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三合实为表里,一主一副不能偏废。练拳时要做到神形兼备,不偏不倚,上下相照,内外相合,形成周身上下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统一协调运动。这样长期坚持,自然会中正安舒,心旷神怡,身轻气爽,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二、上下随。拳论云:“腰通脊柱,上与两肩两臂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随,上下贯通,手脚相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上下相随要特别注意主宰于腰和分清虚实。上下相随以腰为中心,腰一动周身俱动。太极拳的虚实变化,皆由腰带动,俗话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只要做到以腰为轴有序转换,节节贯穿,开合有变,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吴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换都是渐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意气通。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拳论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练拳要思想集中,头脑清醒,排除杂念,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形随,缓缓而行。动作的整个过程,那怕是再小的动作也是由意念引导的。势与势之间转换,步伐变换,上下衔接,看似劲断,实则是劲断意不断。但也要注意用意不能过强,过强会造成思想紧张,全身不能放松,上下不能相随,节节不能贯通。意要在有无之间,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学练初期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待艺瑧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总之,只要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太极拳水平就能上一个新台阶。但是“学拳容易改拳难”,长期形成的毛病要攺正过来也不容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练拳者只有下定决心,虚心向名师高手请教,刻苦用功,按正确的方法长期训练,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持之以衡,必然会脱胎换骨,练出上乘功夫。(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29期)
吴式太极拳之气
气本指“元气”,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人体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分布于人体不同部位,其主要功能是激发和推动人的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的体温,防御外邪入侵等。吴式太极拳对于“气”非常重视,通常讲练太极拳有外浑圆之气、内真元之气,有呼吸之气,有本真之气。外气属阳,内气属阴。吴式太极拳之气是高级的合气,它将外浑圆之气与内真元之气结合起来,将呼吸之气和本真之气合为一体,统一和谐,心息相依,上下相合,内外相交,阴阳相济,滋润元气,培植内力,使练拳者形成并达到天人合一,拳道合一,形神合一,身心合一。所以,吴式太极拳之气是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而聚集成的一种“能量”。
吴式太极拳练气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理气。气,每一个人都有,没有气,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修炼太极拳之气,首先必须理气,将体内散乱的气理顺,按照人的意念循序运行。理气,以松静为本,功到自然成。理气的形式可以多种,以运动得气最快,站桩次之,坐桩第三。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习惯爱好进行选择,无有定式。气依形而生,随形而散,意之所注,气即赴焉。
二、运气。理气至纯而不会搬运,没有用处。理气至一定阶段,必须学会运气。运气之道,可分为络道、血道、髓道三种状态。初步运气时,气走络道,以手引之;等打通络道之后,气走血道,以手或意引之,外静内动,静如山岳,动如潮涌;等血道全部打通之后,气走髓道,以意引之,外枯内奔,形似枯树,内息奔流不止。只有打通了络道、血道和髓道之后,气的搬运才不会滞阻,气才可以随意念而动,做到随心所欲而无所不至。
三、用气。理气和运气的目的,在于用气。理气是基础,运气是工具,用气才是目的。气至纯而无滞阻,可以强身,可以治病,可以扶正祛邪。太极功夫与意气相辅相成,起心动念,形神相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心到、气到而身到。意与气合生劲,劲由神发,则无坚不摧。至此,既可以度已,也可以度人。
四、返朴归真。太极拳之气的修炼,从无到有,又必须从有归无,返朴归真。道,可道,非常道,无欲,众妙之门;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气修炼到一定境界,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反虚入浑,一切归无,无有太极,无有拳术,道法自然。
练吴式太极拳之气有三个要素,一为用意,二为意气相合,三为意气相合催生身形手势变化,是为内气,内气是原始动力,也是修练的终极目标。内气之精为灵气,灵气是精神的集中体现。灵气高,就会形成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灵能,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能量。“气”与“灵”是太极拳术的两个大法。气是根本基础,不能明心引气, 以气运身,内劲则无从产生增长,与人粘着则无威慑之力。灵是体现,是应用,临敌能随意变化,可显太极技击之神奇,二者相辅相承,相因相用、实为学习吴式太极拳之本。(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30期)
吴式太极拳的神韵
太极拳的神韵是练拳者人格素质的综合表现,是通过练太极拳,提高练拳人的气质、精神、武德、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表现。吴式太极拳的神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势。练吴式太极拳注重气势,要求练拳时身正势圆,要形成身法中正,内气鼓荡,从而达到外形饱满,松透掤圆,筋柔骨正。所有动作都要做到非圆即弧,纵看立体旋转,横看环环相套,气势磅礴,凝重而舒展,严谨而潇洒。
二、表情。神态自然,从容不迫,情绪安逸。表情实际上就是一种心态的外露。打拳时怒目、皱眉、张口、紧张都是不自然的心态。要做到轻松自然,面色和谐,心情好的时候打拳,打拳又能换来好心情,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节奏。节奏就是韵律,音乐有韵律,舞蹈有韵律,打拳也有韵律。吴式太极拳的节奏是速度缓慢均匀、动作连绵不断、拳法循规蹈矩、升降轻沉兼备,走架独具静态。打拳时既有节奏又不累,呼吸正常,汗流而不气喘。
四、眼神。眼神是精气神的窗口。练拳时要求眼睛以视敌人为主,正视前方,神态自若。头不可低、不可仰,不可扭脖子。头随身动,眼光放远,或以正视,或以余光扫视,兼顾左右。眼光既要机警,又不怒视,以显示神态之自然从容和庄重大方。
五、哲理。即“太极韵味”,是太极阴阳哲理体现出来的韵味。既反映在拳上,又反映在神态上。通过拳的哲理来悟人生的哲理,“练拳、练体、练人格”。 打拳联想到做人的道理,联想到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又要联想拳中的哲理。通过练拳,表达你的心态;通过练拳,又影响你的心态,这是一个辩证关系。打拳要求立身中正,做人就要一身正气;打拳讲究开合相寓,能吞能吐,做人就要能屈能伸,能容能化;打拳讲轻沉兼备,从容不迫,做人就要沉着应事,作风严谨;打拳讲谐调,做人讲和谐;打拳强调凝重而舒展,做人就该稳重而萧洒。打拳既是练体质又是练气质。
总之,太极拳的神韵就是太极拳的生活化。吴式太极拳有其独特的魅力,练拳人也能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以及练拳、传拳的过程中,表现出吴式太极拳的神韵,以显示出自身人格的魅力和武德的高尚。饱含人生哲理的太极拳,不仅会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会帮助人们修炼一种高尚的人格。(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31期)
吴式太极拳之动中求静
吴式太极拳讲求的静,绝无静止之意,是动中之静,是指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静不知动之奇,不动不知静之妙。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静不是寂,寂是死的,而静是生机勃勃的。吴式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是指在练拳时,除了要求动作缓慢以外,精神要平静,心神要镇静,是动之静。
何为“动”?动就是运动,活动的意思。动有表面肢体上的动,有内部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动,吴式太极拳中所说的动是概括了这两方面的意思。而静是指安静、平静、不动的意思。本来宇宙间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小至分子、原子,大至地球、太阳系都是在永恒的运动着。人是有生命的机体,即使在睡眠时,各种生理现象也都在运动。吴式太极拳所要求的静,是动中表现出的一种静态反应。从生理方面来说,吴式太极拳要求动作缓慢柔和,肺脏呼吸深沉而绵长,心脏跳动缓慢而有力,气血流通顺畅而通达。长期如此运动,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机能会稳步提高,体质体力也会随之增强。 在心理方面,大脑皮层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练拳时,要求精神内敛,思想集中,并要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虽在运动中,依然坦然自若,心旷神怡。这时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这对内脏各器官能发生良好的反射作用。同时,太极拳的这一特点对中枢神经系统也能起训练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加强,就能够更好地调整及活跃其他的器官系统。所以动中求静的特点,在运动生理方面的价值是很大的。
一般初学者,很难做到动中求静,因为姿势动作不熟练,有时会顾此失彼。但练吴式太极拳对此要求不能不知,要慢慢领会,逐步掌握。当功夫练就到一定程度时,每当开式以后,自然就会很快地入静,运动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心神平稳沉静,飘飘然,如羽化登仙,那种精神的愉快和身体的舒适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每天进行这种活动,当然可以祛病延年,永享康乐的。(颖国太极学堂论坛第32期)
吴式太极拳的肩
吴式太极拳肩的要领是沉肩、松肩。在盘拳架时,肩始终要松沉,要虚腋沉肘,肘不离肋,肘不贴肋,肘与肋之间以空一拳头为宜。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屈坠,可以加大肩的松沉。此外,还须注意胸空腹实,虚领顶劲。沉肩、松肩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气势。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以上皆要提起精神,经腰而上,顺着颈部,贯至头顶百会穴。这里,要特别注意,虚领顶劲时,肩不能耸起,相反,肩要松沉,肘要屈坠。顶劲时,沉劲不丢;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的气势,使得躯干竖直,出现一种空灵舒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再就是与胸空腹实相配合,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结合顶劲,“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出来了。
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好,转圈机关,全在于肩,肩中骨缝,宜令开张,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肩膀头骨缝要开,但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心说已开,实际未开;长年苦练,日久天长,自然能开。此处一开,则两臂之往来屈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销售能做到多少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