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是村庄打一经常搬家打水浒人名一

流潭有个水浒村(说古道今话“水浒”) - 文化广场 - 铜陵市市民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
& 阅读帖子
128)this.width=128;" />
流潭有个水浒村(说古道今话“水浒”)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22:23 编辑
说古道今话“水浒”(一)
一、一个引人遐想的村名
& & 铜陵县东联乡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水浒村。“水浒”,这个村名总令人难以释怀。《尔雅》:“浒,水涯”。《诗经?葛u》:“葛u,在水之浒。”原来“水浒”即是水边之意。“水边”之“水”何指?弄清水浒的由来,先要从“水浒庙”说起。
& & 古时候人们出行,以水路为最迅捷。铜陵历史上有三条贯通东西的水道。一是长江。铜陵地处长江之南,水上交通自然以大江为首选。但那时的水上交通工具仅只是小帆船,长江行船最大的威胁是风浪,铜陵段的风浪尤其险恶。不少名人都在铜陵留下了为风而阻行的诗句,如李纲、黄庭坚、王十朋等,其诗名干脆就叫《铜陵阻风》。明朝池州府推官李宗泗《阻风宿丁家洲》有句“三朝淫雨两朝风,夜泊芦花小港中。似案远山浑碍月,如船高浪欲平空”,对铜陵江段的风高浪险写得最为传神。为了避风又不耽误时日,人们只好从次河道行走。
& & 南宋大诗人陆游于孝宗乾道五年(1170)被朝庭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通判。当年他由山阴(今浙江绍兴)乘船赴任,将沿途160天行程的所见所闻作了详细记录,著为《入蜀记》。该文卷三有经过铜陵江段的记载,其中有“(七月)二十二日。过大江,入丁家洲夹,复行大江”句,可见今天的西联乡与胥坝乡之间夹江,也是一条重要的水道。昔时的夹江比现今宽,章家洲、紫沙洲还没有连成一片。所以明万历《铜陵县志》记载:“夹江,即扬子大江至铜陵中流诸洲相间,西谓西江,水势最大,东水势稍杀,名夹江云。”曾经担任过清乾隆朝翰林院修、山东道御史、兵部员外郎的丁田树(怀宁人,生卒年不详)写过两首有关紫沙洲的诗,其中有“又宿沙洲畔,孤舟对雨风。拘囚如笼雉,飘泊是泥鸿”,指的就是这里。但这条水路又有匪盗之险。明嘉靖三年任铜陵县教谕的王一槐(浙江仁和人)写有一篇《开新沟便宜状》对此有详细记载:“江洋盗贼日夜剽,铜陵地方最多要害,其尤险者曰钱家湾、曰老鹳嘴、曰紫沙洲,相距不过十许里,而绕行殆半昼。况支江颇多,而西岸皆淮西之地,且又杂以屯军。夫距近而行远则不可避,多歧而杂处则不可追,杀越人而夺之货,往往在此。”历史上朝庭在丁家洲、钱家湾都设有“斥堠”,派有哨船。县府常遣兵丁缉捕水盗。但也只能是做做样子,不起丝毫作用。于是,行路人不得不寻找第三条路。这就是王一槐《开新沟便宜状》中的“新沟”。
& & 新沟,历史上曾名丁家洲河、凤心闸河。乾隆《铜陵县志》记载“在县北十五里,自丁家洲新河入口……,经犁耙桥至荻港入江,蜿蜒四十余里。”然这里说的是乾隆时的新沟,已经没有了“相距不过十许里,而绕行殆半昼”、“支江颇多”的旧况。
& & 南宋著名大诗人杨万里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65岁时担任江南东路(简称江东)转运副使,“掌经度一路财赋”、“检查储积,稽考帐籍”、“专刺举官吏”、“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 ⑴,可谓权势煊赫。当年八月,他离开建康,“启程行部”,巡视考察江南东路各州县。其行程路线是从建康由陆路经溧水、建平(今郎溪县)、宣州、青阳、池州。自池州改行水路经大通、铜陵、繁昌、芜湖、当涂,九月初回到建康。⑵杨万里从池州登舟以后,便不断受到江风之阻,写下《秋浦登舟阻风泊池口》、《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等。到了大通镇,更是感叹“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舟过大通镇》)。于是,从丁家洲开始,便进入当时的丁家洲河。出大江口后,杨万里写下了《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此处诗文及诗名均见《诚斋集》卷三十三):
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
围蔬放荻不争地,种柳坚堤非买春。
匏瓠放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
夜来更下西风雪,荞麦梢头万玉尘。
荻篱萧洒昵来新,茅屋横斜尽不真。
乾地种禾那用水,湿芦经火自成薪。
鸟居鱼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万人。
白浪打天风动地,何曾惊著一微尘。
芦挥尘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
引得江风颠入骨,戏抛波浪过於楼。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
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 & 《玉篇?水部》:“港,水派也。”即指与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本诗开头两句“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非常形象:“行至何处不知是何处,岸和湾都被蓼和藤遮挡得严严的,船行了半天好象又绕回来了。”
宋末诗人董嗣杲(浙江杭州人),宋理宗景定年间担任九江富池的茶税官员,他行舟进入铜陵丁家洲河时,曾写下一首五古《阻风击舟》⑶:
避风急投港,港狭水如线。
沙头虎迹多,此是铜陵县。
乱山号枯松,长风舞寒霰。
饥凫宿荒畈,小雁带飞箭。
废刹撞破钟,催科走邮传,
娼家编棘门,村饰无钗钏。
日纳抱酒钱,夜陪县官宴。
有身怅此生,又复堕贫贱。
荒谯更点差,信步空阶遍。
未昏行人绝,月色汤江面。
啜尽茶叶苦,不与愁魔战。
托兴入短歌,聊以记吾见。
& & “港狭水如线”,这河水象线一样,可见河道之窄,与杨万里的“大江小汊绕成轮”一线一面,为当时“小港”的真实写照,无怪王一槐说“相距不过十许里,而绕行殆半昼”了。
& & 公元1275年(宋恭宗德佑元年)二月,元朝骁将伯颜在铜陵丁家洲大败南宋丞相贾似道和大将孙虎臣(事见《宋史》卷四十七、《元史》卷一百二十七)。为了神速且机密地直下建业推翻南宋政权,伯颜命令士兵疏通丁家洲河,仅一个晚上便将四十里“港狭水如线”的河道变成了可以通船的新河。这条新河在三江口与顺安河(老河)交汇,最终至荻港汇入大江。因为自古人们都习惯称之为“新沟”,所以官修的地方志也以“新沟”为名。
& & 1954年水灾,犁桥区政府迁至钟仓,使钟仓这个小村变成了较大的集市。1959年县政府修通铜钟公路,在丁家洲河上架起了公路桥,后结合防洪排涝固桥建闸,从此“新沟”一截为二,钟仓桥以东称胜利河,以西称钟仓河,新沟自此便失去了东西向水上交通的功能,新沟的名称也只留在老年人的口语中了。此是后话。
& & 还在新沟尚为繁忙水道的元明两朝,河道经常淤滞。每年春汛,凤心闸排出的圩水与急流而下的顺安老河水在三江口相会,一旦流泄不畅,顺安河水便在大墩赵村的拐弯处冲破圩堤,使整个流潭圩变成泽国。当地百姓为了祈求水神保佑平安,便在堤上建了一座水王府庙,每年春汛将至便敲锣打鼓、烧香放铳、跪拜水神。乾隆《铜陵县志》卷五载:“水府庙,一在县河口,知县熊荩臣建……一在刘潭圩埂,众建。”为了与县城边的官修水府庙相区别,后人便以此庙在水边为意,改称为“水浒庙”。水浒庙边的乡村最早是以当地居民的主姓为称,为“姚赵村”,为全县171个村之一,属于凤心区。1952年8月全县划设4镇80乡,姚赵村与周围诸个小村合并为乡,此乡因与水浒庙相邻,便命名为水浒乡。“水浒”二字始入行政区域名称之列。1956年拆小乡并大乡,整个流潭圩诸乡合并为“流潭乡”,水浒乡降格为“水浒村”,一直沿用至今。
128)this.width=128;" />
& &&&耿先生对家乡历史、掌故等考据详实、生动,这才是接地气的治学之道,景仰之至!
& &&&期待(二)。
128)this.width=128;" />
好文章!!!!!!!!
128)this.width=128;" />
认真学习了。
128)this.width=128;" />
古时候有河流的地段称“浒”“津”,如‘黄浒’(属繁昌县)、‘临津、(顺安)。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09:34 编辑
说古道今话“水浒”(二)
二、两个显赫的家族后裔
& &&&水浒村的前身是姚赵村,姚和赵这两个大姓可都有点来历。
& &&&明嘉靖铜陵县志:“姚显,字尚晦,世居陶村。乾符中黄巢犯潼关,显统兵拒战殒身,僖宗嘉其忠节,追封英烈王,乡人立庙焉。祀乡贤祠。”此谓姚氏先祖姚显的事迹。此事在正史上未见记载。到清顺治县志,其内容有了细微变化:“显统兵拒战被害,犹策马提首归营而殒”,增加了神话色彩。《五松姚氏宗谱》收录的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姚氏宗谱源流序》:“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肯阵而亡。”直到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由内阁大学士王恕撰的《姚氏统修谱序》也记为:“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殒身。”顺治《铜陵县志》出现的“策马提首归营”不知何本?不过老马识途,战马驮着已经阵亡的姚显的忠躯奔回本营,是极有可能的。明代都御使吴琛(繁昌人)有《题英烈王庙》咏叹:
& &&&报国曾损百战身,遗祠应当立姚村;忠心耿耿生无愧,英气洋洋死若存。
& &&&千载封王功丕著,四时赛祭礼弥敦;乞灵不特居民仰,[J相承裕后昆。
& &&&姚显其人其事未见正史记载,但他的祖上姚崇可是声名赫赫,《旧唐书》有传。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为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与房玄龄、杜如晦、宋Z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其为人正直,为官正派。玄宗朝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据《姚氏宗谱》记载,姚崇的三世孙姚冲担任义安县的教谕,携全家到铜陵赴任。姚冲有三个儿子,名万一(姚明道)、万二(姚明远)、万三(姚明通)。后来万一就定居在铜陵的八角井,即今之钟仓大姚村。万二(姚明远)定居在铜陵流潭的姚村。唐乾符年间拒黄巢而战死的太尉姚显是万二的次子。万三(姚明通)定居在顺安金山,不久又迁到繁昌的三山,是三山街的开基之族。三山姚氏的宗祠大门上书写有“八角泽长,流传祖德;三山代远,蔚启人闻”。
& &&&一千多年过去,迁铜姚氏的子孙已分布全国各地,但姚冲一脉的根基仍然在铜陵。
& &&&赵姓传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裔。据《五松赵氏宗谱》记载,赵德昭死后,其次子惟安逃到铜陵,定居在玉楼山下。
关于赵德昭的死,《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金匮之盟》、《续资治通鉴?宋纪十》都有详细的记载:
& &&&赵匡胤原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的殿前都点检。柴荣死后,八岁的幼主恭帝即位。公元960年,赵匡胤奉命率兵征北汉,部下苗训、楚昭辅等发动陈桥驿兵变,趁赵匡胤熟睡时以黄袍加其身,并跪地山呼万岁。赵匡胤遂当了皇帝,建立了宋王朝。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时,“召赵普入受遗命,且问帝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帝曰:‘皆祖考、太后之馀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尔。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夫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泣曰:‘敢不如教!’后顾谓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⑷
& &&&赵匡胤死后,果然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是为宋太宗,而没有传给儿子赵德昭。不过赵光义可没有再传给弟弟光美的想法,反而对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处处布防。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德昭随太宗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⑸
& &&&据《五松赵氏宗谱》记载,德昭的次子惟安“见父卒于未善,虑有贻患,携其家属隐名出郭,寻幽览胜,至池阳铜邑陶村,遂流山居焉。”村旁秀丽的玉楼山,就是惟安公命名的。
128)this.width=128;" />
& & 文章内容写实到位,历史永恒不变,永垂不朽。
128)this.width=128;" />
史料翔实,娓娓道来...拜读!
128)this.width=128;" />
耿先生熟读史料,为网友们增加了对铜陵历史的了解。拜读。
128)this.width=128;" />
我在流潭工作几十年,只知道解放初期有个水浒乡后来改为水浒大队,水浒村,对其历史一无所知,今天拜读了宏志先生大作,让我收获匪浅,对先生潜心研究铜陵地区人文历史所付出的努力感到由衷地敬佩。
128)this.width=128;" />
谢谢四月、东城、嘛事、耳东、秉衍、醉版,尤其谢谢老牛先生的鼓励,如有可能,还请您配点照片,最好是历史照片哟。
正在修改(三),说的是“赵祠戏楼”这个老话题。但务请朋友们放心,不会哕饭再炒的。
128)this.width=128;" />
为耿版主点赞。
128)this.width=128;" />
特进论坛复耿先生的 贴,我小学4、5年级就在水浒庙(赵家祠堂)读的书,虽离老家近20载,对水浒祠堂还是第一次真正了解,谢谢!
128)this.width=128;" />
我下发在那里,怎么听说水浒庙又是戏楼?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22:23 编辑
说古道今话“水浒”(三)
& & 三、珍贵的文物赵祠戏楼
& & 水浒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建筑――赵祠戏楼。之所以叫赵祠戏楼是因为,他原本就是赵姓的宗祠,而戏楼是宗祠的一部分。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铜陵赵氏汇聚玉楼山,首撰《五松赵氏宗谱》。为不忘先祖遗训并永志纪念先德,集众宗亲之力,在玉楼山侧修建了赵氏宗祠。该宗祠共三进,前为戏楼,中为大厅、后为祖位楼。整体四合,坐北朝南,傍大江、依叶山。每进之间有园有院,园可供人休憩,庭院则可以摆酒宴庆,供本族和邻姓乡亲观戏议事。其建筑主体青砖黛瓦、巨木为梁,此谓南方徽派古建筑的典型神韵,却又回避徽派建筑所谓风火高山、四水归一的建构;其外形上飞檐翘角、斗拱精密,是为北方皇家建筑的要典,却又未取皇家宫殿的金碧辉煌、高势凌空的威气。总之,赵氏宗祠内敛、精制,是一组既兼具我国南北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因地制宜,根据铜陵圩乡少巨风、多细雨、四季分明、无奇寒酷热、终年生机盎然的自然和物候特点,营造出自己特色的民间建筑艺术珍品。
& & 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社会动荡,赵氏宗祠建成后屡遭天灾兵燹,也屡次由赵氏子孙依样修复。最后一次修缮是1921年。此后由于多种原因,赵氏宗祠的中厅和后楼已不复存在,仅剩下作为前进的戏楼了。所以人们称其为“赵祠戏楼”。赵祠戏楼因为是前一进,所谓门面大似内膛,因而是赵氏宗祠的精华,除保留了赵氏宗祠的基本建筑风貌外,内部保存有大量精美的木雕,这些木雕或述说戏剧故事,或阐释族规祖训,一雕一琢,都融艺术和教化为一体。戏台上的穹顶结构精细,彩绘鲜艳,一榫一卯,都凝聚着工匠大师的智慧。赵祠戏楼是研究我国传统礼俗、宗亲文化、戏剧史乘、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 & 更值得研究的是高过人头的戏台。台下自可供观众随意来往,呼亲唤友,甚至可供小贩设摊摆点,出卖各种民间小作。台上有一百多平米的表演空间,舞台上方穹顶高悬、表演区两侧副台宽敞。副台的柱枋对称且厚实,既是舞台建筑安全的关要,更是表演剧种剧目的特需。
& & 过去,这里流行的是如今已经失传的目连戏。赵祠戏楼是专为目连戏表演而搭建的标准舞台。
& &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专演“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剧情梗概为:有傅姓员外名相者,一生信佛,斋僧布道,乐善好施,广济孤贫。但其妻子刘氏却不敬神明,破戒杀牲。刘氏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各种磨难,极尽百般酷刑。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准其皈依佛门,赐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助他地狱救母。目连在地狱历尽刀山火海,受尽千万折磨,最终感天动地,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
& & 目连戏的表演要上天庭入地府,常常是演出与祭祀同时进行。舞台上用木材和布、纸布置成逼真的庙宇、道观、祭坛等神鬼环境。演出前,主办者和戏班要在方圆数十里的范围内张挂海报,甚至鸣锣通告,要求各地从开演前到允许开荤止,要禁杀生、禁荤酒、禁房事。到太阳下山后,有艺人装扮成黑白无常和各种厉鬼,骑着竹马在演出场地内外奔跑跳跃,让人在心理上预先进入剧情环境。剧情中又不断出现三教祖师、释迦牟尼、张天师和孔子,以及玉皇大帝、十殿阎罗等三界神仙鬼怪。鬼神出场时,辅以灯光明灭、烟幕袅绕,加上夸张化造型的鬼魅们利用吊索钢丝左飞右蹿,不时发出凄厉的怪叫,演出效果非常恐怖。目连戏的唱腔基本上是弋阳腔、青阳腔和昆曲,并吸收了不少当地的民歌曲调。伴奏仅用锣鼓,有时插以唢呐。演唱时,台上台下一唱百和,拖腔处高亢激越且绵长,舞台都为之震动,偶然击以震人心魄的大鼓、筛锣,具有相当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目连戏对表演舞台的要求很高。
& & 解放前流潭的姚生贵班是远近闻名的目连戏班,人数最多时有二十多人,行当全、行头齐,可演整本的目连大戏。1926年,他与西湖陈文斗的“黑手班”联合,创办了目连戏大班,名号“万福堂”。“万福堂”唱戏常常四日四夜甚至七天七夜不断火,俗称“四日红”和“七日红”,其常年流动在青阳、南陵、繁昌、泾县、无为、枞阳一带。赵祠戏楼就成了他们的专门台口。当地百姓至今仍有老人对其空前盛况津津乐道。
& & 2011年赵氏戏楼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铜陵县文化部门已为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祠戏楼是赵姓先人的遗产,也是铜陵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128)this.width=128;" />
好文,拜读,增知,点赞。
128)this.width=128;" />
水浒庙和赵祠戏楼是一个建筑吗?
128)this.width=128;" />
回拖拉机手网友,庙是庙,戏楼是戏楼,这在我的上文中是有介绍的。
谢谢关心!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15:19 编辑
说古道今话“水浒”(四)
四、醇厚简朴的民风民俗
& & 水浒村是纯圩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乡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民淳气和,众货毕给。虽人物稠伙,而有讼不嚣”的醇厚民风(6),总体上是勤劳诚恳、眷恋乡土但却从无排外欺生的做法。乾隆《铜陵县志》记载,铜陵人“自农亩外,无商易于四方者”、“多务耕作,逐末者少”。流潭当地就有谚语说:“生意钱,眼面前;庄稼钱,万万年”,“七十二行,种田为王”。所以乡民们固有的安土重迁风习,使得地方方言相对凝固,外地人很难听懂,且方言中还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语言现象。此地民间习俗基本上与钟仓、顺安、和平等其他乡间类同,围绕着农事活动开展,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 & 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农事活动就从这每年的头一个农事节日开始,所以,立春也是农业民俗正式的起点。立春这一天的天气对全年的农业生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地有谚语说:“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如果立春是晴天,那一年就有望是丰收年。铜陵民间把立春叫“打春”。两个意思,一是从这一天开始,春气打退了寒潮,春日春风,阳和气暖;二是鞭打春牛,即所谓“鞭春”,鼓励农耕。水浒乡民亦同。
& & 立春之时行迎春之礼,在先秦时期已被视为国家的一种制度。而“打春牛”仪式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朝。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他这里说的是泥土制作的土牛。铜陵自古也有鞭打土牛的活动。明朝万历《铜陵县志》记载“先一日邑宰率官属迎春于东郊,邑人扮杂剧以迎春,观土牛以占岁。次早祀芒神,鞭土牛如仪。”明知县李士元有《迎春》一诗,开头两句是:“绮罗成队接青阳,春仗行春春水茫”写的就是他率官属和百姓迎春于东郊的热闹场面。那时鞭打的是土牛,可是到后来,我们铜陵乡间打的却是真牛了。
& & 这一独特的做法就来自流潭。传说流潭某村有一个姓王的泥匠,他的泥塑手艺非常高,每年立春他都要为自己村里塑土牛。由于他塑的土牛特别好,四乡八邻都赶来看。每年立春的头一天,村长或族长把各家各户凑来的春钱送到他手上,让他准备第二天的春牛。他为了保护自己的手艺不外泄,总是在晚饭时慢慢地喝酒,一直喝到深更半夜大家都睡了,才动手。第二天一早,一头形象逼真的漂亮土牛便立在村中的稻场上了。有一年他在立春前一夜照常喝酒,没想到高兴过度,喝多了,一觉呼噜到天亮。第二天大家兴高采烈跑到稻场上,什么也没有看到,这下可急了。每年的立春可只有一天哪,把这一天误了还得了哇。大家急忙跑到王泥匠家。那王泥匠已经被吵闹声惊醒了,知道大事不好。但他灵机一动,从牛栏里牵出自己家的水牯牛,三下五除二就将牯牛涂得满身彩,说:“年年都玩假的,今年我们玩真家伙。”大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不敢打人就打牛,人人拿着鞭子打得那花里胡哨的彩色水牛满村乱跑。谁知那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尤其是这姓王的泥匠家的稻田,籽粒饱满,产量格外高。于是人们自然把功劳算在鞭打真牛的事上。从此流潭农村的打春,打的就是真牛了。此习很快推行到全县,全国恐怕也只有铜陵是这样做。每年正月初八,由村里几个年岁长的老农挨家巡看,选中身材高大,膘肥体健的水牛。到立春时就让这条水牛角挂红幅,遍身披彩,由一位标致活泼的男孩子牵着在村里巡游。村中男姓老少每人手拿一根柳枝不断地挥舞,以示鞭打。这柳枝有讲究,要两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时村里锣鼓喧天,家家户户鞭炮相迎,这叫接春。最后游到最幸运的牛的主人家,把牛角上的红布挂在他家的门枋头上,这才结束仪式。仪式搞得越热闹,全村人的心理就越能够得到满足。大家对一年的农业生产就越有信心。
& & 立春吃春食谓之“尝春”。其时令食品为“春饼”和“春卷”。铜陵人吃春饼、春卷时,伴喝的米酒叫“春酒”。《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是头年冬天所酿的糯米酒,流潭称为“甜酒”。同时配上“春盘”,盘子里装上腌蒜子、腌生姜、腌水萝卜、腌辣椒、腌韭菜这五种铜陵的特产腌菜,这是外乡人做梦都享不到的口福。
& & 请秧田神。水稻育秧要先浸稻种。乡间农谚说 “清明浸种,谷雨下秧。”现在人浸稻种,水里要加一些农药或者石灰。过去农村浸种用的是清水。为的是要做“芽稻粑粑”。农家每年浸种时,比实际需要总要特意多放一点稻籽,入浸两天后起水,放在稻箩里让它发芽。用作稻种多下来的稻籽叫“剩稻”,晒干后用来磨粉做粑。育秧剩下来的叫稻芽叫“剩稻芽”,用来熬糖。把这些粉和糖做成粑叫“芽稻粑粑”。人们要把第一锅芽稻粑粑恭恭敬敬地送到田头,供奉心目中的秧田菩萨,并插上柳枝,烧香放鞭炮,磕头作揖。然后,全家才开始吃芽稻粑粑。这就是所谓请秧田神。
& & 开秧田门。这是最重要的活动。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圩里人说的“插田”就是插秧。插田的这一天大家都要穿上干净的衣服,最好是新衣,买来酒肉鱼菜,以欢庆一年田事的开始。早中晚三餐都要吃酒。早晨起来先要喝酒、抽烟、吃酥糖和用糯米或高粱做的麻糍。然后带上最好的酒、糯米饭和其他祭品,来到自家秧田边,举行开秧田门的仪式。先由户主或村中有名望的老农烧香敬神,再由户主下田扯第一把秧苗。因为这第一把秧非常讲究,要看准方向,不能朝太白星也就是金星的方向,否则就是犯了太岁,就会“发秧风”, “生稻瘟”。拔秧要讲究效率和质量,要快,秧把要匀,要齐,要净。好的拔秧高手每一把秧几乎大小一样,秧把齐整不乱,秧苗根部要尽量洗净,这就便于运输和栽插。
& & 插田由插秧能手先下田 “开趟子”。这个插秧能手按田的最佳方位先行插一条直线,然后其他人才下田按着这个“趟子”分插。这样才美观,又有利于秧苗均匀地承接雨露阳光。 “栽完秧,糊稻仓”,借的是“粮食满仓”的彩头,实际上是拿主人开心,往主人身上涂烂泥。更有调皮的还偷偷带回秧田泥来涂抹东家的女主人。此时女主人只能嘻笑躲让,不可以生气反脸的,否则就不吉利。完工这餐饭很丰盛,但是不吃鸡肉,因为鸡和“饥”同音。吃了鸡今年就得不到收成,就要挨饿受饥。这一餐饭还讲究要把酒菜一吃精光,说这样田里才不会长稗子。总之,怎么说都有来路,都有理由。不过,这一天是农家最辛苦也最快乐的日子。
& &求雨之俗。祈雨是遇干旱时农村普遍盛行的风俗。求雨的对象有龙王、水神、河神等等。水浒人求雨的地点就是水浒庙,一遇久旱不雨便会有大户挑头组织求雨。求雨时,常将水浒庙里的菩萨(即是龙王)抬出来放在太阳下面晒,同时烧香跪拜。此外,流潭圩还有七月十五接观音的做法。每年七月十五,村民们将观音菩萨供在村里由村民祭祀,也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 & 吃新节。吃新节并没有固定的日子。每年早稻收割的第一天,就是那里的吃新节日。当天下午家家户户都会用刚收割的新米煮新米饭,谓之“吃新”。吃新的那天,无论家里有没有象征性的摆设,都要在堂心的条桌(香案)上烧几柱香。新米饭煮熟后,先盛上满满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香案上饷祭祖先。全家人向祖宗孝诚地跪拜几下,然后自己才开始吃饭。圩里有很多人家,吃新时还讲究在新米中掺一把陈米,说是“陈夹新”,意思是“新陈相接,永不中断”。陈夹新比纯新米煮的饭好吃,既有新米饭的香味,又不至于硬板。尤其是老人,吃了感到软和可口。不过这样的饭煮起来却得要有技术,火候和水量都要把握好,否则容易夹生。吃新时的蔬菜除了鸡鸭鱼肉外,还一定要有各种新上市的瓜果。所谓“插秧的酒,割稻的饭”,这一天也是农民,特别是农家孩子除过年外,最开心的日子。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22:25 编辑
说古道今话“水浒”(五)
五、淳朴精美的民间歌谣
& & 流潭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陵牛歌》的诞生地之一。此地自古是鱼米之乡。土壤肥沃却偏粘。所以主要力畜是力量较大、但汗腺不发达、以放养为宜的水牛。这一带草滩大、多水潭,是水牛散放的天然牧场。放牛对歌和斗牛便成了乡间儿童最常见的游戏。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制了《铜陵牛歌》这样一件民间音乐艺术珍品。(歌谱略)
& & 流潭的《帮歌》是农民们在耘田时唱和的一种秧歌,他一改江南小调缠绵优美的歌风,和起承转合四句一循环的词格,节奏采散板体,句式为五句加半句头,曲调则高亢激越。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省级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很多音乐专家对其旋律如盘旋在云天之外的演出效果大加赞赏。有人甚至怀疑这是大山里的山歌,不是来自江南水乡的音乐。(歌谱略)
& & 摘录几首歌谣供网友们欣赏。这些歌谣产生时间基本上都在解放前,多倾吐的是劳动人民对苦难生活的不满。一些情歌和童谣反映了圩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研究地方民风民俗的重要素材。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22:29 编辑
提起圩乡苦断肠
提起圩乡苦断肠,
汪汪泪水出眼框。
五六月里发大水,
盖天暴雨连日下,
一块田地被水淹,
家家房屋被吹倒,
猪牛鸡犬都淹死,
拖儿带女去逃荒,
一个男孩换斗米,
一个女孩换箩糠,
老天呀,哪年哪月才能把身翻。
寡汉头子歌
正月里是新年,
家家都团圆,
寡汉头子四十多,
混混又一年。
十五看龙灯,
板龙遍地滚,
人家看灯呵呵笑,
寡汉头子来看人。
看人看哪个?
单对奶姆睃,
人家烧锅的看不饱,
越看越难过。
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
人家灶热床也热,
寡汉头子就一个。
揭开锅盖看,
铁锅锈半边,
寡汉头子煮锅饭,
锅巴黄半边。
打开碗厨门,
一碗山芋藻,
三口两口吃餐饭,
一人吃着全家饱。
灶门口扒一扒,
爬出个大蛤蟆,
蛤蟆对我哈口气,
吓得我肉一麻。
掀开破棉絮,
破絮冷稀稀,
蒙到头上蒙不到脚,
越越有气。
都讲寡汉好,
我讲寡汉坏,
人家坟头有酒菜,
寡汉头子死着没人埋。
小注:寡汉头子,铜陵方言,指过去因贫困无力娶妻成家的光棍。
奶姆,铜陵方言,指妇女。
烧锅的,铜陵方言,称妻子。
山芋藻,铜陵方言,指山芋的叶梗。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22:31 编辑
东家的稀饭真过劲
东家的稀饭真过劲,
半天捞不到白米星。
上头照见人,
底下淹死人,
喝得肚子圆滚滚。
锄头还没有扛上肩,
一泡尿撒得光光净。
狗入的再进你家门!
长工短工打不得
攀根草,节对节,
长工短工打不得。
一起早,二摸黑,
烂腌菜,吃不歇,(一为“吃不得”)
要吃肉,等过节,
要拿工钱等腊月。
三四吊钱拿家去,
不到初三就过着撇。
小注:过撇,机会错过了。这里的意思是钱用光了。
跟个男司家没好高
小小板凳凹凹腰,
跟个男司家没好高。
蹲屋里,老鼠咬;
抱外头,老哇子叨。
站到板凳上,
齐俺妈妈子高;
搁到树头上,
大风吹得跑;
公公拿起竹篙子撵,
婆婆扯起喉咙叫,
媳妇哭得没眼水,
没头的日子怎么熬?
小注:老哇子,铜陵方言,即乌鸦。
男司家,铜陵方言,指丈夫。
妈妈子,铜陵方言,指妇女的乳房。
128)this.width=128;" />
俺在姥姥家里过一秋小老哇,黑黝黝,
俺在姥姥家里过一秋。
姥姥姥爷都喜欢,
舅母翻眼把俺瞅。
舅母舅母不用瞅,
麦芽子开花俺就走。
哪家山上没石头,
哪条沟里没泥鳅,
哪家小伢没舅舅。
扯谎歌各位听我扯谎歌,
扯起谎来没奈何,
扬子江里摸田螺,
摸个田螺九斤多,
挑挑剔剔七斤多,
一煮煮了一蛮锅,
左邻右舍盛去十八碗,
剩下还有一大锅。
隔壁奶奶闻着香,
拿来碗,讨鲜汤,
左一个弯,
右一个弯,
小脚拌上拴牛桩,
全身衣裳都湿光。
月亮光光月亮光光,
月亮堂堂,
做个粑粑,
毛毛尝尝。
粑粑呢?给狗吃啦,
狗呢?看门去啦,
门呢?晒了絮啦,
絮呢?猫咬通啦,
猫呢?捉老鼠去啦,
老鼠呢?偷油去啦,
油呢?奶奶打泼啦,
奶奶呢?喂鸡去啦,
鸡呢?生蛋去啦,
在毛毛胯裆里搁着哩。
小注:毛毛,铜陵人对小宝宝的爱称。
絮,铜陵方言,指没有套布外壳的棉被。
128)this.width=128;" />
不到2000字的贴子,不知怎么老是跳出“不得超过10000字”的对话框,无奈何,只得分几段贴上。请网友们见谅。
128)this.width=128;" />
128)this.width=128;" />
涨知识呀!!!!!!!!!
128)this.width=128;" />
本帖最后由 耿宏志 于
16:23 编辑
说古道今话“水浒”(六)
六、优美机趣的民间故事
天上飞来玉楼山& & 水浒村依傍着玉楼山,玉楼山象个圆圆的黄土包孤零零地落在圩心里,山的名字还是赵家老祖宗取的呢。
& &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什么山,倒是住着两个大财主,一户姓玉,一户姓楼。这两户财主家里的钱多得连桌子、椅子都是金子做的,但他们对老百姓却是又狠毒、又尖刻。周围的老百姓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这件事被纯阳道人铁拐李知道了,他就想下界来劝化他们,让他们改恶从善。
& & 这一天,铁拐李变成了一个七、八十岁的穷老头来到流谭圩。刚走到村口,正碰到玉老财带着家丁收租回来。“穷老头”假装走不动,横睡在路上。玉老财见一个“穷老头”挡了他的路,二话不说,放出狗来就咬。“穷老头”的腿被咬得血糊糊的,边哭边跑,玉老财还在哈哈大笑哩。天黑了,“穷老头”一瘸一拐地走到楼老财主的门口,敲门要饭。楼老财主不给事小,也唆起狗来咬他。“穷老头”饭没要到,反被狗撵了好远,他气狠狠地骂道:“玉楼玉楼,恶人恶狗!”还是楼家一个烧火的丫头不忍心,偷偷盛了一碗米饭端出来,送给“穷老头”吃了。“穷老头”对这个丫头说:“玉家楼家两个财主心太黑了,三天以后,如果天上乌风黑暴的,你可千万要从楼家跑出来,躲到对面湖滩上去。以后你就跟我走吧”。
& & 三天之后,果然狂风大作,又打炸雷,又下暴雨。突然,一座小山从天上降下来,“轰”地一下子,把两家黑心的财主都压在山底下。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玉楼山。原来,那玉楼山是铁拐李将顺安的城山山尖一脚踢下来,移到流谭圩来的。不信你看,城山的山顶到现在还是平塌塌的。
& & 那位烧火的丫头呢?铁拐李带她当了道姑仙人去了。有人说,她就是何仙姑哩。
& & 还有人说,玉楼山的里边至今还埋着金桌子、金椅子呢!
小放牛子逗老地主& & 小放牛子家里穷,所以小小年纪就到老地主家帮工。老地主可不管他多大多小,逼着他不但放牛什么事都要做。有一天小放牛子刚刚睡下,奇怪那公鸡却“喔喔”叫起来。不一会,老地主骂骂咧咧地边敲桌子边嚎:“小懒鬼还不起来做事,天都大亮了!”小放牛子撑起身来跌跌撞撞地走到门口,只见天上星星还在眨眼哩,他知道这是老地主弄的鬼,便不声不响走到牛栏里又睡了起来。老地主见他半天没有把牛牵出来,又骂了起来:“小懒鬼怎么半天都不动呀?”小放牛子说:“老爷我在给牛身上捉虱子呢。”老地主大怒:“见你的鬼,这深更半夜能看见虱子吗?”小放牛子说:“咦老爷,你刚才不是说天大亮了吗?怎么又深更半夜了呢?”老地主哑口无言,只好捏着鼻子不做声,任小放牛子呼呼大睡了。
& & 收稻大忙的日子到了,小放牛子白天放牛,晚上还要被老地主赶去割稻。这一天他真的累得受不了,就咕哝着说:“一天累到黑,把我腰都累断了。”谁知这老地主耳朵尖,小放牛子的话竟被他听到了,开口就骂:“小懒鬼就晓得好吃懒做,小人有个屁腰呀!”小放牛子忍气吞声,灵机一动又想出一招。第二天他把镰刀别在腰后,睡在床上不起来。老地主拿着棍子就要打他。小放牛子说:“我找不到镰刀,用什么割稻呀?”老地主指着镰刀说:“你个小懒鬼就晓得好吃懒做,镰刀不在你腰上别着吗?”小放牛子爬起来就叫:“老爷你怎么讲话没有反顺呀,你不是说我小人没有腰吗?”老地主气得脸象猪肝一样紫黑紫黑的,长工们都哈哈大笑起来,直夸小放牛子聪明伶俐。
喜鹊子借粮& & 冬天到了,雪花飞起来了,喜鹊和老鹰缩在大树的树丫上发愁,因为它们找不到食吃了。它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向邻居老鼠姥姥借点粮食来过冬。
& & 喜鹊和老鹰们扑扑翅膀飞起身,飞到老鼠姥姥的大门口。喜鹊推老鹰上前去试试,老鹰就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这时老鼠姥姥带领着一群小老鼠在洞里正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安稳日子,由小老鼠轮流在大门口站岗放哨。守门的小老鼠见老鹰来了,忙问客人有什么事。老鹰说:“这冬天来了,我们又冷又饿,想来借点粮食。”小老鼠招呼客人在外等候,便转身进洞向老鼠姥姥汇报。老鼠姥姥问小老鼠来的客人是什么打扮。小老鼠说,来客穿着麻乎乎的衣服,全身毛剌,缩着颈脖子,好像冷得发抖的样子。老鼠姥姥听后说:“这一定是个大穷鬼,有粮也不能借给他。”小老鼠走出洞门对老鹰说:“很对不起,我家姥姥说自己都不够吃,哪有粮食借呢?”
& & 老鹰碰了一鼻子灰,十分恼火,悻悻地走了。它对喜鹊说,你再去借借看吧。
& & 喜鹊进去借粮时,老鹰躲在后面偷偷地看着。
& & 喜鹊来到洞口,向小老鼠说明来意。小老鼠同样招呼客人在门外等,自己进洞向老鼠姥姥转报。老鼠姥姥问来客是个什么模样。小老鼠说,客人穿了一件黑大褂子、白背褡子,腿上穿了红袜子,说起话来刮刮的。老鼠姥姥听了心想,这一定是一个大阔佬,还是借点粮食给他为好。小老鼠连忙用袋子到仓库里装了一袋粮食,出门刚要递给喜鹊。这老鹰在一旁看得一清二楚,心里十分生气。心想:“你这个老鼠婆子眼睛一寸光,只知道嫌丑的,巴结有的,我来让你尝尝我的厉害吧。老鹰纵身飞扑下去,亮起利爪,把那袋粮食连同小老鼠一下子叼走了。
128)this.width=128;" />
为毛这么好的帖子不置顶?
128)this.width=128;" />
再顶耿先生的贴!
128)this.width=128;" />
耿先生真是铜陵活史典
128)this.width=128;" />
90年时县文化局长是谁,我当年收集了好多民谣给他,后来没有消息,我没有稿底,而且有个唱民歌的老人也久不在人世。郁闷中.....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