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容易上瘾痴迷,玩个王者荣耀上瘾的表现看个手机视屏都控制不住玩到很晚,怎么办啊?

我的位置:
“王者荣耀”乱象:为何“全国的孩子都在玩手游”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摘要:95后小姑娘的男朋友注册了一个小号陪玩,让小姑娘开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打游戏比谈恋爱有意思多了!
数据显示,“王者荣耀”已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游戏,其中不少玩家是未成年人。对此,越来越多的父母、老师感到不安。日前,一名中学教师以《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为题发文,直斥手游成了迫害00后的“黑网吧”。
在上海,“王者荣耀”的号召力同样惊人。据报道,静安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一个30多人组成的班级中,近20人在玩这款手游。面对指责时,有学生甚至反驳道:全国的孩子都在玩,为什么我不能玩?  
如何看待“王者荣耀”的是与非?手游成为年轻人“新宠”,折射出什么“老大难”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亮、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袁潇、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陈浩给出了专业分析。
热捧之余,也要看到争议
上观新闻:传统电竞主力人群的年龄范围为21—30岁,而“王者荣耀”的主力玩家年龄推前到了11—20岁。请问,“王者荣耀”为何尤为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陈浩:“王者荣耀”的优势在于打通了青少年群体游戏心理的一些关键环节。比如,无需非常复杂的认知即可上手,更加方便的团队组合方式以及较低的金钱投入,等等。另外,它还善于利用和整合QQ、微信朋友圈关系。合作竞技推动社交,社交丰富游戏体验,这样的“双赢”局面自然能进一步活跃、巩固和扩展玩家圈子。
张亮:从本质上看,玩乐是人的天性。从捉迷藏、丢手绢到看动画片、打篮球,再到电游、手游的流行,不过是玩乐内容和形式随社会发展的更迭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者荣耀”带给青少年的快乐,和跳皮筋、打篮球并无二致。
上观新闻:从“一个人杀敌”到“两个人对打”再到“兄弟姐妹联手打怪”,国产手游的“爆点”越来越多,也更能激发玩家的热情。这种升级版的虚拟诉求和体验,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缺失?
张亮: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多倾向于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孩子,难以得到来自父母、老师乃至同学的肯定和欣赏。于是,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从其他方面来赢取尊重。
通常来说,只要花点时间练练手,就能熟练地玩起各种手游,而熟练后又很容易获胜。这种成就感的取得,不需要刻苦努力,不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需要忍受学习基础知识的单调枯燥。所以,一些自制力不强、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容易“上瘾”。
组队玩手游还能让玩家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有一种“初体验”。例如,“王者荣耀”让人感悟什么是“携手攻克难关”、什么是团队默契,而“天黑请闭眼”之类的手游则让人体会什么是“勾心斗角”“互相猜忌”等。
袁潇:“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依托朋友圈,可以让人看到自己在好友中的实力排名。无形中,既提升了“人以群分”的群体认同感,又激发了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的竞争心理。这种既合作又比拼的状态,不正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写照?  
孤独的解药?手游承担不起 
上观新闻:通过一起玩手游,青少年可以迅速找到“自己人”并在战斗中结下友谊。但是,闺蜜间互诉成长的烦恼、同学间互助解决学习难题等,是虚拟游戏交往所不能替代的吧?
张亮:手游是不是“孤独的解药”,确实值得探讨。青春期正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这时孩子开始脱离对父母的心理依恋,主观上有独立的愿望,实际上却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友情便成了他们情感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由于一些父母忽视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导致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孩子因为性格内向而找不到正确交流方法,因生理上有些缺憾而自卑,因害怕受到嘲笑和歧视而不敢与人交往……当孩子的内心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孤独感就会促使他们在网络中寻找平衡。
在手游中,他们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扮演理想中人物的角色;在“打怪升级”中,他们可以减轻自卑心理……但研究表明,这种虚拟体验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自身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仍然无法与同伴交往。
严格来说,虚拟社交或者说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是两种不同的社交模式,不存在谁能替代谁的问题。
游戏本身无罪,错在缺乏自律 
上观新闻:妈妈打来电话一直哭一直哭:我儿子被“王者荣耀”毁掉了,上这么好的民办初中,中考成绩只能上职高。爸爸病中在床上打来电话:儿子玩手游,数学只考了10多分,还要打我……这几天,手机客户端上收到了一大堆类似的新闻推送,这不禁让很多人觉得,手游的负面作用如何警惕都不为过?
袁潇:《辞海》对游戏的解释是,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康德认为,游戏是外在于被迫性劳动的自由活动。游戏主体以此来摆脱外在事物的限制,获得主体自由性。事实上,很多研究证实手游能够提升玩家的应变能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聚焦的是过度使用手游的危害。
某种程度上,青少年沉迷于手游,是缺乏自律的体现。
张亮: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手游的危害性除了表现在耽误学业一事上,严重确实会导致“网络成瘾”。但需要提醒的是,沉迷于任何一项玩乐活动,其实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在电视机全面进入家庭的年代,看电视对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性也曾引发全民担忧,但80后、90后在这波浪潮中并未被“摧毁”。所以说,我们有必要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手游,而不应急于给它贴上“妖魔”的标签。
陈浩:坦率地讲,人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人易于着迷于某些东西。如果没有“王者荣耀”,可能也会有其他东西让孩子“上瘾”。这与青少年大脑发育不完善、自控力差,有着直接联系。就此而言,必要的外部引导和教育规制是不可或缺的。
上观新闻: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张亮:对家长而言,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接触手机的机会,是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可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无论孩子多么“糟糕”,都不要对孩子丧失信心。
其次,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应对孩子的毅力等品质给予肯定,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最后,帮助孩子认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不同。通过与孩子平等地交谈、理性地对话,引导孩子思考虚拟成就感的利与弊,让孩子懂得虚拟的成就感虽然能满足内心的需要,但无法改变生活现状,甚至会使现实生活变得更糟糕,放纵自己的结果很可能会毁了他的现实生活。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中小学生“跟风”玩手游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班上的同学都在玩,你不玩,就会缺少共同话题,没有朋友。有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兴趣转移。
陈浩:学校和家长应当努力做到微环境的自觉改善,让孩子多接触正向信息刺激,使其不致于陷入单一、窄化的人生乐趣与意义寄托上。这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应有要义。
“王者荣耀”为何会火,看一位70后的答案
我喜欢打游戏。从小学开始挂在鼻梁上的眼镜,是我玩游戏的主要见证。从游戏设计和内容上看,“王者荣耀”和以往很火的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相比并无太大创新,但2017年3月开始它的走红之势似乎挡都挡不住。我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火?
经过摸索,我最终凑齐了一个有40人规模的战队。大部分互动的队员是90后,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是这样的:
队友1:你打的太差了。
我:求带啊!
队友1:组队打排位?
我:今天不打了,写论文。
队友1:你大四啊?
我:汗,我是老师。
队友1:……
队友2:我是学生。
队友1:我是小学生。
队友2:我真是学生,才15岁。
队友1:我是97年的。
我:我也是97年的,97年上大学的。
队友1:你真是老师?
队友3:我能说我是99年的吗? 
很高兴,在这一番对话之后,没有人把我这个70后大叔视为异类,也没有出现代际之间的隔阂。
从个人信息和聊天中不难发现,这些队友大部分在中小城市生活和工作。我慢慢了解他们的想法,也开始对“王者荣耀”为何会火有了些看法。
“王者荣耀”设计的最大优点是相对平等。虽然每一个角色的战斗力侧重不同,但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存在对所有其他角色的绝对优势,总体上实现了角色和能力之间的均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王者荣耀”避免了经济碾压。尽管可以花钱购买道具,但类似战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战队对局之外。一旦进入对局,一个玩家表现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局内表现。这种规避经济碾压的设计,好处之一就是避免了缺乏经济投入的玩家因为自觉沦为没有价值的“炮灰”而丧失兴趣并流失。
在一个陌生的游戏环境中,想要获得稳定的同伴玩家谈何容易。匿名、陌生、不信任、空闲时间的错合,种种因素导致产生稳定战队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我花费心力、组建了有40个成员的战队,每周末战队赛凑齐固定搭配的人手也颇为困难。
可想而知,通过游戏之外的途径获得稳定同伴玩家的方式显然要容易得多。 
有几个小故事,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个故事,外出调研的夜晚,为了凑齐一万步在城市近郊、没有路灯的小村落溜达。远远望去,犹如萤火虫般晃荡着几点亮光。走进一看,是几个少年聚在一起“开黑”(玩家和朋友一起组队游戏),参杂着背景音乐、欢笑和时不时谩骂的“交响乐”在空寂、无聊的暗黑空间里飘荡,让人不由想到:对这些少年而言,手游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是不是如同我们儿时捉迷藏、跳山羊一样?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大学城附近的一个咖啡屋里,不远处角落里几个女生一直在玩“王者荣耀”,声音开得很小、对话软语轻声却一直在窃窃地笑。大姐、二姐的称呼,暴露了她们应该是一个宿舍的大学生。  
第三个故事,在一个粗陋的小餐馆里,几个灰头土脸的小伙一落座,熟悉地报出几道菜名,然后一人掏出一个保护壳都磨损出底色的手机“开黑”,一局完胜后,一边吃一边研讨战术得失。一旁偷看的我发现,他们用的都是基本款,没有皮肤,想必也不会花钱买各种装备。
从这些小故事中可以看到,“王者荣耀”背后的基础是基于地缘、业缘、同学等现实社会中的亲密关系、社交网络。我们单位那位95后小姑娘的男朋友注册了一个小号陪玩,让小姑娘开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打游戏比谈恋爱有意思多了!
对社交网络和真实社会关系的借重,是“王者荣耀”成功的重要原因。游戏成绩取决于战术和配合,这使得多数玩家都会有抱团取暖的倾向,从而带动他的周边人群和社会关系网络一起来玩。
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社交网络中的排斥和道德孤立。如何在调动社交动力的同时避免这种伤害的发生,以及让玩家更好地平衡游戏与工作、学习,或许是游戏设计者可以考虑改善的方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你的孩子也在沉迷“王者荣耀”?这位心理医生妈妈这样做……老师家长都该看看
各位家长,当您在为孩子沉迷游戏而发愁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当孩子沉迷游戏,他在“迷”什么?手机游戏为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些问题,可不是人人都能想得明白,这可是涉及了儿童教育的专业问题呢!
这不,有人帮您想明白这事了,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位心理医生妈妈也遭遇了儿子酷爱手机游戏这一难题。“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如今,这句从《王者荣耀》中衍生出的游戏术语,41岁的心理医生王晓丽也能信手拈来。她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十多年,经手过大量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她原以为自己已深谙治疗游戏成瘾之道,不过,最近她发现自家10岁的孩子对这款游戏入了迷,为了搞清楚游戏的吸引力,这位母亲自己也开始成为“陪玩”,并尝试找出预防沉迷之道。
这位心理医生找出的方法是啥?她从心理学角度是怎么“解毒”手机游戏的?也许这些经验呀,对您家的孩子,也管用呢!
心理医生妈妈“解毒”爆款手游
妈妈深度陪玩王者荣耀
“有什么好玩的,我也来试试。”最初,作为心理医生的王晓丽只是好奇10岁的儿子不知从何时开始,天天口中挂的都是《王者荣耀》。“打野!”“补刀!”“小心偷袭!”听着这些似懂非懂的游戏术语,她几乎懵了,开局不久就被秒杀,没想到却换来儿子的“白眼”,”这激起了王晓丽的挑战欲,她收起母亲的架子,“拜托”儿子再教教她,渐渐地,她发现这款游戏的确有自身的魅力。
在她看来,所有网络游戏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话题,而依托着微信和QQ两大平台的《王者荣耀》更加占据着社交渠道的主动权。“这两大平台本身用户量就非常大,即使是成年人,大家聚在一块,如果唯独你不会玩,就会参与不进去,变成多余的旁观者。”
培养儿子遵守游戏时间
王晓丽说,自己的儿子今年小学四年级,和同龄人一样,孩子身边的很多同学都玩《王者荣耀》,“所以孩子经常就嚷嚷着要玩游戏,对家长来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为此,她特意给孩子设立了一套玩游戏的管理办法——用孩子的表现积分来兑换游戏时间。
儿子年纪小,没有买手机,父母规定儿子每周五可以玩1小时,周六可以玩3小时,平时上课时间绝不能玩。“这些属于每周基准的游戏时间。”这些时间要根据儿子的表现的变化而定,比如周五完成不了作业,那周六玩游戏的时间相应就会减少。
王晓丽说,要培养儿子尊重规则,更要让他学会自己选择,“比如这次期末考,我说如果有3科95分以上,暑假每天的游戏时间就由你自己安排。”她说,让儿子自己安排,也是让儿子自己做出抉择,如果他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学业),就能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游戏)。结果,这次的期末考试小孩只有2科达到95分,“所以他就没有选择权了,由我来规定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这样说清楚孩子还是接受的。”
父母要以身作则严律己
王晓丽说,其实孩子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但会否沉溺还是看父母的教育。她坦言比起看到孩子沉迷游戏而去责骂,更有效的办法是家长玩的时候陪孩子一起玩,不玩的时候就以身作则。
她说,自己对于防止孩子沉迷很有信心,“现在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先完成分内事才能在空余时间玩游戏了。”她说,即使等孩子长大了有了手机有了钱,相信他也不会沉溺于游戏世界乃至为此乱花钱,“因为我们从小就让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尊重规矩,知道分辨现实与虚幻。”她说,自己的方法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但相比很多家长单纯用一刀切的方法禁止孩子玩游戏,这样的方法或许更加有效。
为什么手机游戏如此吸引孩子?只有了解原因您才能找到对策
游戏有很强的回应性,
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它总是有反应的。比如说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玩汤姆猫(就是很久以前流行的那个APP,你跟它讲个话它会模仿出来的那种)。↓↓↓
他不管跟这个游戏讲什么,这个游戏永远都是会去重复他和回应他。这种状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如果他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恰恰能满足他。
但是,这一点也非常悲哀——孩子要从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回应感,而家庭无法给予他。很多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但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能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会让他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
孩子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
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时,他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小孩儿自己的家庭当中,是被父母严严地控制住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能够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
但是,在游戏当中你看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这种,因为我做了一些什么,而取得某种成就的掌控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很诱惑。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其他的渠道去体验这样的一种掌控感,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很大,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做主;或者说他每天在家里面,总是被告诉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在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上都是父母来做主的话,那这种掌控感跟容易把孩子吸引到游戏当中去。
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
以弥补现实的失落
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
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
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剂
归属感主要是指现在游戏的一种社交属性,它能帮助你和一群非常认同共同一个东西的人走到一起。比如说很多年前那个《魔兽》非常流行的时候,这种《魔兽》的很多部落,或者说《魔兽》的很多玩家群体,帮助很多“宅男”其实是建立起了一些线下的友谊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种现实和线下的东西是会打通的。
他们中一些,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当中可能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而这种虚拟的联结至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同时,因为玩游戏很大一个群体都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这个“我是谁”这个问题,所以得到同伴的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过程。
那么当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的时候,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么一个选择。
孩子在游戏中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攻击性
孩子通过游戏,释放了很多对于比如说社会的一些不满,这种不满包括了对家庭,对学校这种。
假如说,你看到一些小孩,他在游戏当中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特别强悍或者霸气的昵称,但其实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甚至弱小的人。 还有一些孩子,我知道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会把那些自己要去打的敌人假想成是自己身边很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当中去释放对于这种现实的不满,包括对于攻击性的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强烈的。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自娱自乐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很多时候游戏在金钱这部分,它的入门的门槛很低。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吸引的一点:我不需要从爸妈这里要太多的钱,我就能让自己很开心。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
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
什么叫做社会功能受损呢?一个孩子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
如果一个孩子玩游戏,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
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
——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
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
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
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
——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
比如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作息或性情突变
——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可以举例为,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
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孩子玩儿游戏就要去反思。这个语境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 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
那换句话说,从一个稍微狡猾一点的角度,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一个小孩儿他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他就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没劲。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小孩儿他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
但如果说,你非常严肃地去反对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反而就像找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抓手一样,开始死死地抱住游戏不放。
所以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比如,有的小孩儿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玩儿半个小时,有的小孩儿说我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玩20分钟。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个是指,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反复卸载重装王者荣耀的我是否对它上瘾?如何让自己不想玩它?
我的图书馆
反复卸载重装王者荣耀的我是否对它上瘾?如何让自己不想玩它?
我见诸君皆装逼,料诸君见我应如是已经成功戒掉农药两个月了,其实借用一点心理学上的东西,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对游戏如此着迷的原因,我感觉农药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嘛,我们玩这款游戏的时候,究竟在玩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或许会让你好受一点在我看来,这款手游游戏体验性很差,操作上和团队协作上也较差。在高端局还好点,低端区挂机太常见,动不动你的队友就一直在血池里泡温泉。打了两三把就感觉心好累,因为坑比队友的存在,处理这些负情绪就会耗费掉我大量的精力。
但这款游戏依旧以强劲的势头在手游端飞速拓展,游戏的魔力牢牢地捆住了广大玩家的心。那么游戏为什么这么好玩呢?
这个问题罗胖在《逻辑思维》第167期《游戏是个怎样的世界》里有非常详细的解读,游戏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好玩,是因为我们人类长久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目标反馈机制,比如说饿了就想吃东西,吃饱后就会很满足,这种吃饱了的满足感就会驱动我们去寻找吃的东西。
而现代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基于这一反馈机制来设计的,并且把这种反馈更为快速直接的反映出来,那就是即时反馈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你怎么怎么做,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说一个经典的小游戏:贪吃蛇。你操控着小蛇去吃东西,每吃掉一个食物,你就会得到分数奖励,小蛇身体也会变得又粗又大,不对,是变长。这些显而易见的效果让你清楚的知道你控制小蛇吃食物的意义,如果把这两项去掉的话,这个游戏将会变得毫无乐趣 再说一个好玩的游戏:消消乐。当你凑够几个小滑块,手指那么轻轻一滑,清脆的音效和滑块破碎的效果立马就出来了,鲜艳夺目的游戏特效还会告诉你得到了多少分和奖励,这些都是即时反馈 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是这样,很多人都想减肥,但真正减下来的很少。我们知道减肥需要很大的毅力和长期的坚持。我们身边的例子通常是这样的:一个人立志要减肥,开始跑步锻炼
第一周,体重没啥变化
第两周,还是没啥变化,好像又重了点,或许锻炼之后胃口更好了吧
第三周,算了吧,还是被窝沙发舒服
追女孩子也是这样,一个男孩追女孩子的时候,女孩既不答应也没反应,男孩很容易就泄气了, 女孩说:你果然不是诚心的!还好没有答应你,呸,渣男! 男孩说:追女孩子要是有一个进度条就好了,你好歹告诉我的坚持和付出是否让进度条有所增长,最怕是我以为到80%了,你却告诉我,我一直是0% 没有反馈的事情,我们是非常难以坚持下去的
当然一个游戏的大火,绝非仅仅依靠这一点,那肯定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王者荣耀作为一款MOBA类游戏(即时策略类游戏,像魔兽世界、DOTA、梦三国、LOL等),让我们觉得好玩的因素,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可预测性 2.荣誉系统和排行榜 3.强社交系统 MOBA类游戏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刺激好玩,就是因为他的不可预测性 玩游戏时,
每一局你都可以选用不同的角色;
就算你玩的是同一个英雄人物,你的队友也不会一样;
就算你的队友阵容是一样的,你的对手也会不同;
就算你和你的对手阵容是一样的,也会因为玩家水平的参差不齐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些各种未知的因素放到一起,如同排列组合一样能产生无数种不同的结果 一场激烈紧张团战,6到8秒钟,玩家一念之间的选择,就会影响团战的结果,进而对游戏的局势产生改变,想想都刺激,这怎能不好玩? 第二条和第三条分开单说的话,还没什么,但当这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威力是巨大的,当年QQ有一款比偷菜还要无聊百倍的小游戏叫:Q宠大乱斗。这个游戏就是你的宠物和你好友的PK,赢的加分输的扣分,根据总积分的高低做成一个排行榜。当时我们班上一个个跟疯了一样,就为了多赢几局,在好友排行榜里排到前列。利用我们社交圈子里互相攀比的那点虚荣心来推广他的产品,这个套路腾讯真是屡试不爽,真(bu)牛(yao)逼(lian)!
我见过太多人吵嚷着:“卸载,卸载,再玩#¥@*%¥#@”,没几天他们又重新挣扎在游戏里爱与恨的边缘,其实这款游戏就是开发者根据我们人性的弱点处心积虑来设计的,在我们与游戏或者说是与我们自己意志力斗争的这场角力中,我们从一开始就注定必输无疑。 比如说,刚登录上游戏,这个小婊砸就会问你:“和QQ好友玩还是和微信好友玩?” 进入游戏客户端后醒目的地方挂着好友排行榜,无时无刻的在提醒你:“你的好友都钻石了,你还是个排30名开外的辣鸡黄金,你不感觉丢脸吗?” 打开任务系统,小婊砸会告诉你:
今天再赢一局/再推座塔/再杀条主宰/再.....就能获得奖励哟! 今日活跃度还差一点就能够开启下一个奖励哟! 今天的首胜不拿了吗? ... 于是你抱着“再赢一局就不玩了”的心态,不知不觉又玩了好几局,时间在游戏中飞速流逝,放下手机的你懊恼不已。游戏本来就是为了我们娱乐放松的,但我们常常为游戏中的荣誉,排名和自己的虚荣心所累。那究竟是我们玩游戏,还是游戏玩了我们? 在我们学生时代,我们总觉得游戏是非常好玩有乐趣的,而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具体原因呢,一是上面我们说的反馈机制。 另一方面,是我们在游戏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以前我们说到沉湎游戏的网瘾少年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个关键词:逃避现实。现实中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没得选择,恨死数学恨死工作你也不得不去做,而游戏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英雄,想打怪就打怪,想刷图就刷图,打得好有满满的成就感,打得不好也不会被叫家长谈话,游戏中的NPC会提示你下一步需要怎么做,你也不会因为没有目标而迷失焦虑。游戏中的那个“我”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什么生活学习压力都是不存在的。 近两年电子竞技飞速发展,有些电竞选手年纪轻轻的就年入千万,看似既能天天打游戏,还能有收入的好事,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容易。一名电竞选手,每天训练时间能长达16个小时;为了练某一个技术,可能一天都坐在电脑旁重复磨炼基本功;英雄联盟的传奇选手FAKER接受采访是曾说,他一周只花了60块钱,因为饮食有控制,又不能出去玩,只能每天待在家里打游戏。 所有的竞技类项目都是天赋 精益求精的训练,当你练到想吐,练到看见鼠标键盘就想打人的时候,你还会觉得电竞打游戏很好玩吗? 现在已经是全民游戏的时代,把游戏看做洪水猛兽的思想显然已经落伍。游戏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地乐趣,和同事朋友一起开黑打游戏也能迅速拉近我们的社交关系。但在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由于游戏的设计特性,又极易让我们为了追求多巴胺给我们带来的那点欢愉而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最后祝大家: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享受游戏的乐趣。 ==========================================推荐阅读更多回答《反本能》作者最近一次打农药是两个月前了,而在此之前我每天要打十几局。从上瘾到戒除,我还是有些感触的,所以也在这里写一下自己的心得。文章较长,但是认真看完相信你会有所收货。前段时间,我发现身边有非常多的人开始入坑“王者荣耀”这款手游。在朋友的邀请下,我抱着好奇的心态也去尝试了一下。然而,好奇害死猫,我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玩起这款游戏。我也能够理解身边的人为什么一入“王者”深似海,从此老板是路人了。那么,这款游戏到底在哪里吸引着大家,为什么它能够吸引将近一亿的玩家,而大家弃坑为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呢?1.胜利奖励人们的行为驱动因素之一是成就感。如果一件事情能够给我们带来成就感,那么我们就会有动力去做。当我们最开始入坑王者荣耀的时候,系统会给我们匹配一些“电脑人”,这些电脑人一来可以给我们练手,让我们熟悉“王者荣耀”的对战模式和操作,二来是让我们享受这种“虐菜”的快感和优越感。而越是在社会比较中缺乏认可的人,他们更容易陷入这游戏之中,因为这款游戏让人们产生更多的优越感,在比较中获得更多的奖励。这种在游戏中战胜别人的快感和在现实中战胜别人的快感是一样的,都能够让人获得更多的愉悦。2.朋辈压力我也不下一次地卸载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但是我也一次又一次地下载回来。主要原因并不是自己很想玩,而是在一些休闲时间朋友在旁边说“来一局,就一局”。第一次我拒绝,第二次我继续拒绝,第三次我继续拒绝的时候,对方再来一句“不给面子”?拒绝别人是特别损耗心力的事情,因为拒绝的时候我们会产生非常多的压力,我们会顾虑合群与否。当我们拒绝群体的要求时,我们大脑的杏仁体会被激活,同时体内分泌更多的皮质醇去应对拒绝的后果。在这种疲劳状态中,我们很难一直支撑着自己。当最后的一根稻草压下来时,我们就会服从于这种压力,以合群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再一次“弃坑”失败。3.控制感控制感能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效能感和安全感。当我们失去对周边人和环境的控制感时,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因为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一切都不再控制范围内。相反,如果一个环境能够带给别人更多的控制感,那么人们也就更愿意呆在这个环境之中。游戏之所以更容易让人们上瘾,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创建的控制感。我们的一个按键就能够让游戏里的角色走,另一个按键能够让角色停。小手一挥可以决定一只野怪的生死。这种一切都玩弄于鼓掌之中的控制感带来的快感非常强烈。而现实环境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更多的事物是不可控的,难以预测的,所以人们也就难以接受下线时的那种反差。4.压力的宣泄弓弦如果一直紧绷,那么它很容易断裂。人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宣泄,也很容易憋出病来。我们的生活压力之大,如果没有地方释放我们日积月累的压力,那么这些压力很容易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损伤。玩游戏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压方式,一般它通过格斗的方式释放了我们的压力和攻击性,进而避免了“踢猫”现象的发生。换句话说,通过合适的方式释放我们的压力,我们才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别人。因此,压力大的人更喜欢玩游戏解压。适度游戏有益身心,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人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一旦自己处于较为懒散和休闲的时候,经常打到天昏地暗。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节制自己呢?5.制造认知不协调我们知道大多数游戏打完一局它都会有一个“返回”的提示按键,但是“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他的反悔按键并不是写着“返回”,而是“继续”和“再来一局”。如果我们停止了游戏,我们心理上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很不舒服。我们潜意识里为了避开这种失调感,我们很自然的点击继续游戏。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增加了我们继续玩游戏的概率,这也是我们在这一款游戏所花的时间也比其他游戏更多的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沉迷于一个游戏,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够不让这些游戏占据我们太多时间呢?1.意识到“初期困难”我们知道“戒毒”在最开始是最痛苦的,因为我们的多巴胺的分泌在驱动我们去做一个行为,但是我们却在用意志力给他一个急刹车。同样的,当我们想要放弃一款游戏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经历这种艰苦的过程。我们需要与我们的愉悦回路和行为驱动器做斗争,所以这个过程我们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会消耗非常多的能量。这个过程中,稍微制动器没踩好,我们就直接被拉到了诱惑跟前,进而在自我控制上再次失败。控制自己适度游戏的过程,就像在与自己下棋,只有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棋,自己才能够预防性地修正。当我们知道自己会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针对这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改进。当我们知道自己在初期最容易反复,最容易被诱惑所吸引时,我们就会将更多的能量集中在那个时候,进而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2.减少“道德许可”心理学家发现一些想要减肥的人在主食上点了较为清淡的食物时,在配菜上往往更加放纵。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许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说,当我们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对自己说“学习了那么久,奖励自己来一局”,但是一旦开启了这个游戏,我想很多人就会陷入“再来一局”的循环。如果我们自认为有自制力时,我们实际上也是在做一种道德许可。一些关于自控力的研究发现,那些自认为有自制力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置身于更多诱惑之中。生动点说就是,溺水的大多都是会游泳。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会游泳,所以敢去危险的地方,敢游地更远。而不大会游泳的人他们往往会更加悠着点。所以,很多自认为有自制力的人并没有做的比那些自制力不强的人更好。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自制力不好,所以他们更可能卸载这款游戏,更可能让自己避免诱惑。同样的,如果想要让自己更好的节制自己,不能因为“自以为”有自制力就让自己暴露于更多的诱惑之中。3.寻找替代行为我们会发现,很多香烟包装都会贴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但是我想没有人会因为这句话而真正戒烟,反而因为标语带来的不安让人们更想吸烟作为压力的释放。那么,为什么这句话最终变成了一句空话呢?很大原因在于该标语缺乏替代行为的提醒。行为模式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完全舍弃一个习惯更加困难。想要改掉一个觉得不好的习惯,在初期最好是寻找替代行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自我消耗。就像那些戒烟比较成功的大多都不是直接让自己不吸烟,而是通过吸电子烟而降低吸烟频率来一步一步实现的。同样的,如果想要节制自己玩王者荣耀,那么也并不需要突然停止自己的一切游戏行为,那样不容易带来持久的改变。而通过控制自己游戏频率和时间,一步一步实现自我节制,这种方式更具有可持续性。更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而在替代行为的寻找上,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运动的方式。运动的方式本质是我们原始攻击本能的延伸,它同样能够释放我们的攻击性,也能够很好地释放我们的压力,带来愉悦感和轻松感。除了运动,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其他的娱乐活动,比如刷刷朋友圈或者玩玩其他小游戏,当自己在慢慢适应没有王者荣耀的情况下,再做进一步的调整。4.避免灾难性思维(过度自责)我相信大家肯定会因为自己浪费太多时间在游戏上而感到一定的自责。但是这种自责实际上只能够让自己意识到错误,但是很难让自己改正错误。这就像我们对自己说“不要去想大象”,我们知道自己在想大象,但是自己的心思反而都是大象。所以,这种自责其实不利于疏导自己的思维,反而可能因为自责而让自己感受到压力而选择再玩几局“压压惊”。想要避免自己陷入自责的陷阱中,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错误。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理解生物自身的行为模式。比如说,我一开始想要戒除这个游戏时,我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但是后面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忍不住想要玩,在不断地自我斗争中,我也难以一直保持着强大的自制力,进而失败。后来,我不再过度排斥游戏而采用更为温和的方式,让自己三天玩一次,一次两小时。当自己慢慢适应后,我再降低游戏时间和频率,达到改进的目的。有收获也顺手点个赞吧,认真答题需要些鼓励,谢谢。————————————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销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点击购买链接:成都cos联盟作者/学生/哲♂学家朋友,8.18暴走大事件王尼玛说的挺好的,「堵不如疏」。舍友通宵打农药常态了,最疯狂的一段时间晚上排位开了打着打着睡着了结果挂机被举报。我给他建议说你干脆就宿舍里玩,别去上课了。这样专业课你也听不好游戏也不过瘾。(他还是学数学的更不能分心)然后这货TM的还真听了………给学校请一个星期的假就在寝室里没日没夜地打。饿了给他带饭或者叫外卖。俨然肥宅本性暴露……周五的时候,下午我在图书馆写完当天的故事作业回宿舍。一天写了4000多字手疼脑累……想直接睡觉。我一进宿舍。我TM,吓到了。这货躺在地上玩。面无表情,蓬头垢面(因为我平时学校外面也租了小房子晚上写东西晚了宿舍关了我也不好回去,毕竟寝室也有四个人,有时候也见不到他。)。精神状态身体情况极差。我跑过去一把扯掉他手里手机,「你他娘中邪了啊?!」拉他拉不起来。手特别脏,衣服估计两三天没换了大夏天的寝室里海一股怪味。他表情很愤怒,「给我!给我!都推高地了!我要去支援!」声音嘶哑有气无力。我马上把这货弄起来,叫了个哥们儿校门口等着,下山去医院。(我们山上还有个校区)然后打车去了。医生说有将近30个小时没有睡眠,并且滴水未沾颗米未进。嘱咐我们去给他弄点粥。天呐!?30个小时?我和我哥们儿吓傻了!什么概念啊!?简直渡劫到玉皇大帝那儿去了是吧合着???这是六月初的事儿。然后现在八月,他提起农药已经俨然变了一个人,一脸正义各种吐槽,手机上卸载了再没有玩过。不过前阵子他和我去上网看见我在玩屁股。然后直接328买了一个一起玩……………再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了。——————————————————————————更新。傻逼室友后面的故事……这不最近九月开学了吗快……我暑假陪着妈妈然后她老人家出去和我大姨啊姐姐旅行了。我就说我回学校了那就。不然家里没人我一个人怪孤单也不好玩。然后我回山城。这货就联系了我。他:「晚上来打游戏啊!」我:「……………」然后通宵到凌晨三点。就今天。打完的时候他长舒一口气,一边搓脸一边说:「唉咱俩的车稳呐!」(屁股玩家都懂。第六赛季开始。10场定级赛打完我们3100多分……还是不错了吧。)我没说话。脑袋很沉。心情很郁闷。(虽然我也打游戏但不至于这么熬夜……我不熬夜打游戏,从不。)气氛突然蜜汁沉默了一分钟左右。他在看手机。我看他还没准备走,就在浏览英雄的皮肤特写啥的……他手机一放。注意………………前方高能……………………………他左手放在了我握鼠标的右手上。我下意识偏过头看着他的脸,他的表情突然特别暧昧…………………………我心里突然一紧。坏了,我想到。他特别温柔地来了一句:「有你真好。」我甩开他的手,站起身准备去下机,「你是不是玩傻了?」「我生病的时候,你在。我没血的时候,你也在。」(屁股我玩辅助,他输出)「巧合。朋友而已。」「你真的这么想?」他也站起来,冲着我喊。「MMP劳资要回去睡觉啊卧槽!」我走去前台下机。然后出门。「一起回寝室?」他追着出来问我。「我回我自己屋。」我在外面自己也租了小房子。专业原因。「好,我等你。」(卧槽你大爷蛇皮香蕉船就是这三个字把劳资瘆的慌啊我贼TM慌慌的一匹我日)我虽然之前被喜欢的妹子拒绝了。但这不代表我立马就要搞gay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评论第一戴套的那个!!!我问你!!你是不是他朋友!!!!????或者你TM就是本人你来知乎找我了!!!???你妈卖批耶!(我图怎么跑顶上去了……………)——————————————————更新。破百赞很感谢。第一次知乎这样得到关注。但声明两点。一。现在傻逼舍友还睡在我下铺正在B站看片研究哲♂学。那些生活中,这样和朋友充满戏剧化,充满乐趣的事情,其实太多了。自己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对于这类事情的发觉和观察本来就很敏感。再从某种意义上,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场戏,剧本早就写好了,只待我们自觉而已。而且自己也是比较细腻那种男生。本人双性向。舍友他其实也追求,告白过自己。但我拒绝了,原因是那段时间我还在喜欢之前拒绝我的那个女孩子。现在他直了,在追求德语学院的一个女生,我们关系也一切照常。读大学之前我没朋友,挺孤独的。家人什么也不在身边,中学住校有时候一两个月都不回家。独行惯了。所以大学了我很看重「朋友」存在的意义。但不和俗人做朋友。所以,请那些说是段子,故事的,也请嘴下留德一些吧,谢谢。或者,退一万步说,你来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吧。就在题主提问这里,写一个。然后高赞,感谢都超过我,我一定心服口服。本人实力主义。路哥粉丝。还有别把什么会编故事讲段子什么头衔都丢给『二次元』,这锅我们不背。谢谢,别圣母。二。那些说自己读书什么时候30个小时48个小时渡劫修仙还完好无损的,麻烦不要推己及人。我初中的时候也是这样,通宵看书,一本书读完已经破晓白天了,然后现在快20的人了黑眼圈挺重的。个体差异,谢谢。请尊重别人的体质。不要做键盘侠。PS:不撕。本人对朋友以外的人都比较有脾气。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王者荣耀上瘾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