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姑娘想学嵩山少林寺武术学院绝技,需要付出怎样

【城世绘】一个姑娘想学武术绝技,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来源:网络转载
责任编辑:王亮
默认中大特大
宋体黑体雅黑楷体
非遗小档案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第六代传人彭飞
擒拿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如今人们熟悉的是擒拿术中以“擒”进行的格斗,而其亦能以“拿”的方法保健这件事,很多人却并不熟悉。
在天津,有一项对传统擒拿术进行改造应用于保健的绝技――“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它曾是威震一方的擒拿绝技,如今成为保健的良方。
这项绝技已经在津沽大地流传了六代,如今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飞是“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第六代传人,和印象里“武林高手”的形象不同,彭飞的身材并不高大,而是文气、知性,说起话来干脆利落。
一般说来,很多中华绝技往往是传给自家人,也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彭飞既是外姓人,又是一位女性,她能最终成为此项绝技的第六代传人,其实是一段机缘巧合成就的。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背后的故事
清朝末年,一个名叫毕慎之的人始创武术绝技“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因其仅运用一指就能将人击倒而名震一方。
1945年,“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第四代传人毕培昌迁至天津,在这里教习武术,这门绝技便在津沽大地生根,其第五代传人为毕增祥,他便是彭飞的师傅。
为了学到这门绝技,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彭飞想了很多办法,给师傅送礼,请师傅吃饭,甚至把一头青丝剪成“板寸”,以表明自己学艺的决心
彭飞回忆,十几年前,年纪轻轻的她患有严重的颈椎强直和增生,在四处求医无果之下,误打误撞找到了毕增祥。
毕增祥不仅帮她恢复了健康,也带她领略了这项独门绝技。
彭飞说,自幼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对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中药等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亲身体验之下,这门绝技像磁石一般将她吸引住了。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分为两套,前半套是擒拿,在敌人欲置自己于死地之时,反被动为主动,将对方错骨分筋,其中“擒”是“错骨”之术,“拿”是“分筋”。
现在流传下来的擒拿术中,常见的只有“擒”法,由于防卫性强,习者较多,而“拿”法指“拿筋”,即“分筋”,很难掌握,目前濒临失传。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是根据“毕氏一指禅”的“拿”法研习而得的解决筋骨伤害的保健方法。
可以这样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为强身健体、防御防卫、治病疗伤,而“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医学,将自卫、健身、保健三者完美结合,是擒拿术中“拿”法的最高境界。
为了学到这门绝技,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彭飞想了很多办法,给师傅送礼,请师傅吃饭,甚至把一头青丝剪成“板寸”,以表明自己学艺的决心,“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师傅,他的手艺如果不传下去,总有一天会和我的头发一样没有了。其实师傅是个单纯的人,但和很多身怀绝技的‘江湖’人士一样,他的内心孤独而寂寞,那时候,他愿意跟我聊天是因为他觉得我能懂他。”
最终,毕增祥被彭飞的诚意打动,同时也看中了她异于常人的悟性,决定收她为徒。从拜师的那天起,毕增祥就倾其所有,将技艺传授给彭飞。“
那时很执著,也很幼稚,一心想着这样的绝技有可能会失传,实在太可惜了。”回想拜师学艺的经历,彭飞总结道。
她所说的幼稚,是因为那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毕氏一指禅拿手推”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这也是毕增祥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门技艺的原因之一。
“首先我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他摸着人的脊柱告诉我哪里是‘过节’,但我就是不明白什么是‘过节’,后来查过资料才知道那是他对于‘棘突’的叫法。其次是摸不到,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的人,他一摸就能摸出来胯部左侧比右侧高,但是我怎么也摸不出来,只感觉手上摸了一团肉而已。”
彭飞说,因为摸不着门道儿,她好几次又气又急想放弃,“每当此时,师傅的心态都特别好,总是回答:‘行,好吧。’在他看来,我不学也没关系,反正是我自己要学的,又不是他逼着我学的。”
但是冷静下来后,凭着一股不弄明白决不罢休的劲头,彭飞又乖乖回来向师傅请教。
为了学好这门绝技,彭飞曾自费去天津中医学院进修,并广泛阅读医学相关著作,还四处寻访天津懂医学又懂得武术的专家求教,渐渐的,她能把师傅那些原本只能依赖口传身授的技法,逐渐整理成一套脉络清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就像学扎针灸必须要在自己身上扎才能体会得真切一样,如果摸不准位置,就练练‘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擒法,擒拿是‘错骨术’,自己感受一下哪里疼就是‘推’法中需要找到的正确位置,当你看得多了,接触的人也多了,慢慢的手上就有感觉了。”彭飞说。
对于彭飞来说,好不容易“入门”之后,另一个难题又摆在她的面前。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要两根拇指交叠,施力于人的身上。起初,我用这个姿势根本使不上力气”,彭飞回忆,那时候每做一次,她的手都会疼上两天,之后,平时写字、画画手都会抖,然后是脱皮,十分痛苦。
“现在好了,手上结了v子,不再有这样的问题。
当时,我疼的时候,师傅告诉我在经脉处推一推,痛感立即就缓解了,但凡干推拿这一行的人,时间长了手都会变形,但我和师傅却不是这样的,这也是‘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奇妙所在。”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虽说从始至终是两根拇指交叠地在人的身体上游走,看起来从容又流畅,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它是一种内力,而不是傻劲儿,柔中带刚。”
彭飞说,跟随师傅学习一年多以后,她感觉自己手上也有了这股“气”,对于“毕氏一指禅拿手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今,她特别佩服毕氏先人的经验和智慧,包括施力者两腿的位置、站姿,还有当人趴在床上,床的高矮需要根据施力者的身高调节等细节,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些既要牢记在心,也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后来,学习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师傅给人推拿,我坐在旁边看,人家走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他请教,每天积累。”就这样,彭飞不仅掌握了“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技法,还将其精髓“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传播给大众,让这门传统绝技重新焕发了生机。
本报记者 肖明舒 摄影记者 赵建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温馨提示:您还可以点击下面分页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评
热点排行榜[转载]学拳为什么需要拜师呢?
我的图书馆
[转载]学拳为什么需要拜师呢?
[转载]学拳为什么需要拜师呢?
( 06:54:40)
原文地址:作者:收徒,续的是前世今生缘分!授徒,继的是国粹传承血脉!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师承关系名份极严,著称于世。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长期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师父和师兄弟们认可后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上徒弟向师父行过三拜大礼,呈上拜师贴,内有压贴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不是入门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这是一段古今有关师徒关系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
“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中国很多传统的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如:戏曲、书法、国画、中医、针灸等传统文化。武术也不例外,没有师父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师父就不算入门,行里的人认为“不是门里出身”,通俗地讲“不正规”。
一、学拳为什么需要拜师呢?
古代传承一门技艺非常严格,各行各业都有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技,不拜师难得技艺之密传,不拜师难以担当本门技艺承传之重任。拜师,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实则是一种技艺的延续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古人对拜师收徒十分重视,也往往做得很神秘,外界很难窥其端倪。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行名师、名家多开山收徒,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有传人。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都充分说明师承关系之重要。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现代社会虽然不必拘泥那些旧制俗礼,但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现代人学习武术,多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我们学习武术和古代学习武术的目的性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古人创编武术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技击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健身。而现代社会,武术的技击功能渐渐被淡化了,被普及的已经是武术很表面化的东西,真正具备既能“防身御敌”,又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根本得不到普及,甚至连传承都面临危机。这是武术传承的缺失和悲哀。我想问一句:在全世界几亿人都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原汁原味的武术内涵还能保留多少?再不挖掘传承武术的精髓,武术的生命力还有多长?
普及未必等于传承,精髓也永远不可能被普。所以,拜师学习就成了传承国学精髓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无法替代。如果你是一位想在武术方面有所修为的人,你连拜师的欲望都没有,老师怎能对你倾囊相授呢?换句话说,老师凭什么将国学精髓传授给一个没有进取心、没有责任感的人呢?
二、想拜师的人应怎样选择师父?
欲拜师,先择师。一位德艺双馨的师父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一对投缘的师徒也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缘分。师傅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在寻觅可依托一生所学的徒弟;学生也是在茫茫人海中想找到一位德艺双馨的师父。没有机缘是不能成就一对师徒的。所以,有了机缘,就好好珍惜!一旦错过,也许会错过终生!
那么,到底拜什么样的师父为好呢?我的建议是:一是拜自己能接触到的师父,二是拜适合自己的师父。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大师很多,一年接触不到几次,甚至一生接触不到几次,拜此何益?名师虽多,但明师难寻,不求名气大小,只求德艺双馨足矣。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无论哪个门派,能称得上大师的就那几个,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功底,又能遇到这样一位仰慕已久、德高望重的大师,当然能拜则拜。当然,拜这样的大师,多为名义与名分,很少能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学问。因为大师一般门徒众多,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不可能一一教授,能聆听其一些理论及感悟或得到几次有价值的指点已经是幸事,真正能得到其真传的,无非身边器重的几个而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大师根本记不得徒弟的名字,甚至根本认不得自己的徒弟。你如果拜了一位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师父,不知会作何感想?
拜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可草率行事,在拜师之前,一定先跟着学习一段时间,如果感觉老师有真材实料,并且是以德服人的,方可择其为师。如果只图名分,可能你会贻误终生,因为,按照门规,你一旦拜了师父,是不可以随便另拜其他人为师的,除非老师辞世或经老师同意。你拜师以后,别的老师如果知道你是有师父的,也不会轻易传授你技艺,所以,一旦选择不对,可能你会一无所成,造成终生遗憾。
武术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如果想锤炼出一名出色的弟子,师父是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的。拜师,既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三、拜师与不拜师有什么区别?
简而言之,拜师,对徒弟而言,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武术之精华代代皆有传承人。如果能成为某一门派的传承人,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幸事。当然与没有拜师的学生们有很大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讲,不拜师,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拜师以后呢,即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傅”或“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
2、拜师以后,徒弟在古代是会被写入本门武术传承谱系的,现代社会会被纳入“传承网”,成为某一门派某一代传承人,成为“根红苗正”的武术传人,这是一个人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没有拜师的学员,不可能有传承方面的记载。拜师与否,是武术好者人生经历中仅次于结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别重要,也特别要慎重。
3、从教授与学习方面来讲,拜师以后,有责任心的师父都会言传身教,也会是“倾囊相授”的,毫不保留地将武术密不外传的套路和功法传授给弟子。弟子要严守师训,继承老师的倾囊之授,吸其精髓,并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达到理法合一。而没有拜师的学员,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就不方便再传授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作为学生,负责任的老师,也会教授一定武术的基本理论和拳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健身养生足以,但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有所突破了,可能会停留在一定的等层面而止步不前。
4、学习武术最重要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一般是以上大课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个人教,许多学生一起跟着学,何况老师教授学生一般都是有期限的,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而已,而师父栽培一个徒弟,是靠单独传授,或几个徒弟一起传授的方式来教授的,而且一个师父也许会倾其毕生的心血,才能成就一个出色的弟子。
5、拜师以后,师徒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好的师徒关系真的如父子、如手足一样,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一辈子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的情分。逢年过节,或老师及师母的生日,或老师家里的大事、或开业、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老师或亲自参加,不方便的弟子,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切。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当然,师徒双方也许会因繁忙或其他事务不能经常联络,也不会影响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师徒都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果是没有拜师的学员就缺乏了这份亲情关系,以师生之礼相处即可。
6、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解除了教与学的后顾之忧,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学有所成,有一天出师了,师父有责任和义务将徒弟介绍给水平更高的师父来教授。没有拜师的学员,老师不承担此项责任和义务。
7、拜师者,要承担起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本门武术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学术之尊严,维护师父之尊严。而一般学员就没有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四、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可以拜师呢?
1、思想进步,作风正派,道德品质优良的人。
2、对武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最基本的模仿能力,愿意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与担当的人。
3、有一定的武术天赋,并能勤学苦练的人。
4、对本门武术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对所拜师傅有高度的信任感的人。
5、老师的固有学员或学生,学习较好的,并愿意再拜入师门继续深造的。
6、有一定武术基础,品行优异,需投师深造的人。五、拜师的费用问题
自古以来就有“穷文富武”之说。也就是说,习武之人多是富家子弟,穷人很难承担习武的费用,故习武者寥寥。现代社会,这一说法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
现在,在我国,跆拳道、柔道、瑜伽等这些“舶来品”大行其道,而且收费标准之高令人咋舌,但仍然从学者趋之若鹜。而作为中华武术这一毫不逊色的国粹精品,却成了廉价的普及健身运动。普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其廉价却是自我贬值。普及是因其廉价,甚至有的拳师免费教授,使武术只重视普及,而忽略了质量与深度,也给人们一种“武术不掏钱也能学”的心理怪圈。这种只重普及,不重质量和深度,使武术的许多精髓都在传承的过程中被遗失了,也让国民失去了对武术本质的认识,的确令人惋惜和悲哀!许多拳师都在努力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但这条路还很艰辛、很漫长。
据我所知,当代武术的大师,为了挖掘武术的精髓,不仅付出了许多汗水,也付出了许多经济上的代价,比如,解放前后,有的人为了学到武术,不惜许多年请老师在家里同吃同住,其付出可想而知。当代武术界,有的武术名流,已经称得上大师了,还要在民间高人那里挖掘武术之精髓,甚至有的名师不惜自己掏钱给民间高人买房筑巢,奉养如父。其精神可圈可点,令人钦佩。还有不少人(其中不乏外国人)不惜多次千里迢迢去求学,一次少则月余,多则几年,其花费可想而知。
能学到真正的武术,交点学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学费是一种双方的约束力,一方面,确立了师生关系,第二个方面,也促使教者认真教,学者有学习的动力。
老师也好,师父也好,都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都需要生活,都需要养家糊口。有的学生一听说有的师父拜师要收压贴金,就觉得心里不爽,就和广场、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太大公无私地教拳相提并论。其无知和吝啬,荒唐之极,令人啼笑皆非。也有人宁愿在高尔夫球场一掷千金,宁可在餐桌上吃鱼翅鲍鱼,宁可在娱乐场所重金博得美女开怀一笑,却舍不得拿钱送给那些为自己带来健康的老师们或师父,有人还要讨价还价,还要斤斤计较。真的让人心酸心痛。
在有的人眼里,也许什么都是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但人情无价,知识更无价。师傅教授徒弟的技艺和付出的心血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许多技艺是师父一生心血的沉淀,也有的技艺是师傅通过各种曲折的途径学来的,甚至为讨教一句话或一个问题,师父会一掷千金,你能做到吗?
拜师的“压贴金”一般是徒弟自愿表白心意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师父为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从几百、几千到几万不等。一般情况下,徒弟之间的压贴金都不允许互相打听,以免引起徒弟之间心理不平衡,或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经济条件较好的,多一点是自己的一番心意;经济条件差的,量力而行即可,不必攀比。大多数师父都会以珍惜人才为第一选择,绝不会在钱财上与弟子斤斤计较。有的人习惯于吃“免费的午餐”,一听说拜师需要“押金贴”就退避三舍,认为这是师父借机敛财,只有免费传授武术的师傅才是道德高尚、技艺超群的世外高人。这种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有,但太稀缺了。
六、拜师的程序是什么?
有拜师意愿的人,需先向老师的好友和徒弟咨询拜师相关事宜,也可以直接向老师咨询,然后自己要主动向老师表达拜师的意愿或提出申请,也可以由老师的好友或徒弟代为转达。经老师考察同意之后,自己需按照行业规矩,亲自向老师呈递拜师申请,或由老师的徒弟或好友转呈其师父,并找好两名以上介绍人,介绍人需是老师的徒弟或好友,也是熟悉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不仅要做你的介绍人,也是你拜师的证明人和保证人。师傅会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并邀请各界来宾,做周密的安排和组织,提前把场地部署喜庆、庄严。台上要供奉本门先人牌位或挂像,以及祭祀用品;门内弟子和来宾要分开坐,便于行礼。
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项内容:准备工作——拜师场所的布置
1、横幅:如:XXX门派第几代传人XXX老师收徒仪式
2、安放祖师像
注:以同等大小颜色一致的镜框或瓷盘为好。从左至右依次安放。高度以师父坐下不挡后边祖师相片为准。
3、摆香案、上贡品
注:横幅下正中桌案上摆时令水果三盘、糕点三盘。香炉摆放正中、红色蜡烛放两旁。
第二项内容:拜师仪式
(一)、上香叩拜祖师
1、师父上香叩拜(三拜九叩)
(1)三拜九叩即:跪拜一次三叩首,共跪拜三次九叩首
(2)师父上香叩拜列祖列宗意即:告慰祖师自己开山收徒,香火有继,传承有序。
(3)祈求祖师在天之灵佑我师门,恩惠万民。
2、师伯、师叔上香叩拜(同上)
意即告慰祖师:我之同门香火有继,作为师门大事我将予以见证。
3、先期弟子集体上香叩拜(同上)
意即告慰祖师:我之同门香火有继,我辈来再次受教,并道喜祝贺见证。
4、准弟子集体上香叩拜 (同上)
入门先认宗。
(二)、师父就位,准弟子代表献花
借以表达准弟子对师父的敬仰和爱戴
(三)、师父宣讲师门戒规
准弟子须站立垂首恭听。师父宣讲完后问准弟子们能否做到,答:能。然后每人发一份。
(四)新弟子叩拜师父、递拜师帖(帖内有压帖礼)
1、新弟子按顺序依次跪拜,宣读拜师帖,敬奉拜师贴、压帖礼,有的还有礼品(未必贵重,只是个纪念)。
2、压帖礼不可或缺,或多或少弟子量力而行。装在礼包内,弟子之间最好不要打问、攀比、参照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
3、叩拜师父时,一般都要留影。
(五)、徒弟给师父献酒,师父喝认徒酒
1、师父喝了认徒酒,师徒就是一家人了。
2、弟子再依次给师娘、师伯敬酒(或茶)。
(六)、师父给弟子颁发弟子证书(证书上须有两名以上见证人签字)
1、师父颁发证书后还要给弟子赠礼品,仅是纪念,无论厚薄。
2、颁发证书要留影(单腿跪地于师父右侧)
(七)、师父训诫
对新弟子提出希望和要求。
(八)、弟子宣誓
弟子宣誓由老弟子代表领誓
(九)、见证人讲话
(十)、师伯、师叔代表讲话。
(十一)、师兄代表讲话。
(十二)、新弟子表态讲话。
(十三)、收徒礼成,合影留念。
(十四)、入席聚餐,同喜同贺。
备注:以上拜师礼节比较繁杂,现在多从简行事。比如:“三拜九叩”之礼,现在一般以“三叩首”替代。再比如:古时收徒一般都是天南地北的徒弟到师父家里拜师,现在,人们的流动性很大,有的师父在外地教拳,就地收徒,许多礼节和程序都无法按照旧俗,也无可非议。拜师,只是一种师徒双方的认同,以及告知师叔师伯、师兄师姐,及同道的朋友们。达到此目的即可,尊行规,尊古训,但也不必拘泥于旧俗旧礼。(
阅读(17)┊
馆藏&6030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武术从不是因宗师“留几手”没落的,根本就没有这意淫的绝招武术从不是因宗师“留几手”没落的,根本就没有这意淫的绝招出栏百家号先声明一个观点,本人划拉过大半年的太极拳,而且至今非常喜欢这个拳式套路。发明太极的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敬佩的大牛人,最起码在本人这儿可以排到100人之内。阎婆婆雷公公王大师马掌门之流,给自个儿背上再大的名号,也不是真正的太极传人,而是假货。能动手的动手,能动笔的动笔,这帮货的恶心表现就应该像徐晓东那样揭穿。烂人太多,但丝毫不影响本人对太极和传统武术的喜欢。本就不想靠这个“打”天下。太极本身行云流水的架式已足够精彩,也是真正的中华独有的健身绝技,可你TM非得把它再架上格斗台,还非得打遍天下无敌手!还非得瞎扯一通自个儿都不懂的武德和文化!这是一帮对太极,对传统武术,乃至对传统文化无耻祸害的蛀虫败类。中国人最推崇“独家秘方”,别管卖老鼠药的,还是推大力丸的,治不孕不育的,最喜欢这么吆喝。还有一个,就是传统武术了。最近被徐晓东一揭,出来的神头鬼脸的“大师”简直太多,东一个窟窿西一个洞,眼瞅着快圆不了场了,于是又强调另一个论调。因为各派大师们授徒时,为了自保,总要“留几手”一招致命的绝招不传,所以才一代不如一代。这个猛一听确实很有道理,不过你再问一下:大师们对自己的儿子们那是倾囊而授的,是得了真传的,为什么这一群体也不成?你见了几个一家几代都是高手的?直接说吧,传统武术从来不是因为宗师们有意“留几手”没落的,而是根本没有这“几手”意淫的绝招!这也是传统忽悠套路之一!一招致命的“绝技”有,现在技击场上不让用的都是,比如“踢裆”,“摘桃”。而绝不是什么“独家秘方”。还有一个趋势是大师们越来越爱跟你讲“中国武术最重要的是武德”和“文化”。当然,最有“武德”的是他,你要说“咱练练吧”,那就是缺德。其实关于这事,形意八卦嫡传者,跟传说中打过俄国大力士的韩慕侠是张占魁门下最有名气的学生的已故武术家赵道新先生说得极好:“武德”在中国的半空中悬了千年,谁也没有看清它的全部内容……现在,捧着这套过时的“武德”来整人,挑别人的不是,则是最最缺德的。玩了几千年,传统武术现在还在讨论“行不行”、“能不能打”,却拿不出几个具体的例子。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笑话。都被质疑成这样了,你还不打,还要跟人论,还吹有隐居乡野的“世外高手”,要不要点脸!其实关于传统武术的那点破事,赵道新先生和其弟子黄积涛有段长对话。这绝对是远超那些所谓“大师”的业内专家,每一点早就揭得极其清楚明白,广为传播,才更容易揭穿那些不要脸的货。赵先生毫不避讳,首先就说了自个儿世的“形意拳”这一派: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劲,用在击打上吧,拳掌发出只能打动对方,力量少有破坏性;用在推揉上吧,伸掌伸拳又难以将对手远掷。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还有“拳法”与“功法”不合。谁要是想终生若练五行拳、十二形、杂式捶或直接用拳招来格斗就能“升堂入室”那就太天真了。人们喜欢把形意拳与西方拳击比较,但人们也害怕这种比较。依我看仅就训练方法和比赛制度而言,形意拳就该好好向拳击学习。赵先生以下这些观点,现在神头鬼脸的这些“大师”们是不会跟你说的。1、历史上的事情我不敢妄言。只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武术中最大的骗局,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有技击性”……当今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是极度缺乏技击性的。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2、“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乃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瑰宝。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已经得到了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公认”,这一观点,你可能是从书上看来的,也可能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而你看的那本书也是从其它的书上抄来的,告诉你的那个人也是从另一个别人那儿听来的。对于这些诸如此类长期人云亦云的说法,有的人觉得天经地义,有的人因畏惧某种无形的恶势力而“难得糊涂”,但是,真理却不一定在多数人手中。如果你没有在世界范围进行过普查或民意测验,怎么能说“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公认”了呢?在你那个“不容质疑”讲出来以前,怎么能够肯定我不会说出完全相反的例证呢?3、(中国武术怎样走向世界)必须推翻“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老人和官僚对各拳派的专横统治;第二座山是把中国武术凌驾于世界格斗术之上,搞宗教式崇拜;第三座山是过分追求安全,不顾观众的情趣。只要抓住一个问题,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那就是要“打”,参加竞技,只有把武术在全人类中间“打”个热火朝天,老人才会自动变得谦虚,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们才可真正知道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几”。4、既然有这么多打败洋人的壮举,我们怎么只听到了胜利者这边的传闻,却看不到失败者那边的报道呢?可能是外邦也忌讳提起他们所走过的麦城。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也很难启齿许多被洋人打败的“耻辱”呢?……5、我们的拳手都遇到些什么水平的洋人呢?我的师父遇上了俄国“大力士”,我本人也遇到过丹麦“拳击家”。还有一些同道遇见了各种冒险者。其实,我们的对手—击即溃,根本未形成真正的格斗。中国传统的拳术并没有遇上“真老虎”6、优胜者虽然在自报家门时都是五花八门的传统拳派,但无—例外地在传统拳术之外“另吃小灶”,暗地里另搞一套自己特有的格斗训练。7、拳士多祟尚保守、隐居,以闭塞信息的流通来维持神秘感。就会有许多被生搬硬套上的哲学道理,就会有许多与攻防无关的门派内稀奇古怪的仪式动作……一旦遇强敌决战,便千篇一律地变成了“拳击+侧踹+抱摔”,甚至变成了村夫打野架。此时此刻,中华民族上千种拳术哪里去了8、一边冠冕堂皇地谈什么武术技击,谈什么哲学大道。假设有一门拳术,内含十几个功法和几十个套路,自称有天下最深奥、最厉害且说不尽的东西,但却没有培养出任何人材,每个门徒都不敢对所学有丝毫的怀疑,而是怀抱着自矜和狂想乐融融地练拳终生,请问:你对这门拳派作何感想?9、那个东西不是现实中的国术,而是幻想中的国术。拳术在幻想中越传神,在现实中就越失真;而拳术在现实中越贫乏,就越想用更神圣的幻想来弥补。中国武术理论和技术的破裂由此与日俱增了。10、“意、气、力”,“精、气,神”等等和与之相应的内功修炼是很难用正常的语言说清楚的。它似乎是自己暗示自己产生种种舒适和强壮感觉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某种宗教符号式的召唤。但在技击上都不大灵验。11、当今中国武术界最危险、最丑恶、量强大的“拦路虎”是什么吗?是独裁,是武道内部已经司空见惯了的专制。这是一套从上到下复杂的关系网。其中关键人物有两个:其一,门派中的头人,包括祖师爷、老师父等,谓之“拳霸”。其二,与武术有关各部门的某些政府官员,可谓“官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发号施令,教导徒弟或下级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12、在这个武术体系下,不管多么善良、谦虚的人,一旦被捧到了某个高度立即便身不由己了。有一种伟大、正义的感觉推着飘飘然渐入化境,看每一个武术爱好者都欠自己的情,看他们都处在蒙昧的状态等待着自己的教化。于是,把自己那点经验一滴一滴地挤出来,调追随者的胃口,并尽可能多地换取崇拜者的钱财和赞颂。13、培养几个洋“花架子”在国内观摩观摩;找几个初学乍练的老外带上中国的“行头”让中国选手尝尝赢的滋味;派几个“嘴把式”到国外把东方的“实战术”传给西方的养生爱好者,或者引海外崇拜者“朝圣”,再高薪教几个大鼻子徒弟……说这是“卖国”有点夸张,但至少是在“卖拳”,在廉价出售。14、李连杰先生是学院武星的典范,霍元甲先生是民间拳师的象征,对这两位人物的议论可以引申为目前社会对学院武术和传统拳术所包含技击性的不信任。或者说,对现存的中国功夫的现代社会价值的怀疑。正因为我们的武士和武术界久已习惯于只能听到一种声音,故而,异己的观点便习以为常地觉得“刺耳”而不假思索地一律抵制和压制了。15、内家,外家来源于尚武的书生为抬高身价而妙笔生花,然而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外家”。其实,在荣辱生死悠关之时,谁的拳脚都是“无家可归”的。16、只有完全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专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才称得上是技击训练。而套路和一些功法和打法并不属于这一范围。至于“拆招”,或称拆手、散手等,只不过是套路家和幻想家的托词和借口,它在师徒“说手“、同门“喂手’、同道“听劲”等友善的场合还能派上用场,可一旦遇到生死、荣辱悠关的角斗,在瞬间的强力冲撞中,有谁能把套路中的招数“串珠”拆散,并挑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来呢?(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出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猪养肥了总要杀的,出栏的,都够份量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术绝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