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细胞boss起源细胞胞是不是用钱很贵的那个,有什么

细胞核起源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细胞核起源
细胞核的起源是一个根本性的、令人生畏的进化谜题,目前设想的关于“核”起源的流行情景(特别是著名的内共生途径)还远谈不上清晰。关于真核生物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有共营模型、自演化模型、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外膜假说、压缩和结构化假说,等等。迄今为止,真核演化的动因则鲜有涉及。
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显得十分小巧(无论是细胞大小,还是其遗传物质DNA分子),内部结构亦相对简单——既见不到核,也见不到像线粒体、叶绿体这样的细胞器(图1)。不难理解,真核细胞必须用大的体积来
图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装填大的基因组,对复杂的基因组也需要进行更为有效有序的管控,这可能导致了细胞内部的模块化,譬如,将遗传物质集中分布于用膜包裹的一个区域——形成所谓的核。在细胞核中,还有1个或多个圆球形的核仁,它是生产核糖体的机器。在现代生物学中,核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根据核的有无,将生物界区分为了两大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植物细胞中,有一个称之为叶绿体的细胞器专门用于光合作用。
细胞核起源共营模型
共营模型(syntrophic model)认为,古菌与细菌共生导致了含细胞核的真核细胞的诞生,但是,古菌与细菌均无细胞核(Hogan 2010)[1]
。共营模型认为,与现代产甲烷古菌类似的某些古老的古菌,侵入并生活在类似于现代粘细菌的细菌体内,形成了早期的细胞核。古菌与真核生物在特定蛋白质(如组蛋白)基因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支持以古菌为基础的细胞核起源理论的证据。但笔者认为,共营模型并不能回答核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其实,共营模型类似于解释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理论(endosymbiotic theory)。Konstantin Mereschkowsky于1905年提出叶绿体起源于内共生的猜想,而Ivan Wallin在1920s提出了关于线粒体起源的同样的想法,之后叶绿体与线粒体内被发现含有自己DNA,虽然绝大多数基因都已丢失,譬如,核基因编码了超过98%的线粒体蛋白质以及超过95%的叶绿体蛋白质,但要确定这些核基因有多少是来自线粒体或叶绿体的祖先可能并不容易。Margulis(1981)[2]
使内共生理论得到普及,她认为,线粒体内共生起源于一种原核生物对另一种原核生物的攻击,而不是所谓的吞饮(pinocytosis)或吞噬(phagocytosis)作用,因为这绝未在原核生物之间出现过;此外,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此外,线粒体的原始宿主是厌氧的还是好氧的?因为含有复杂的氧化磷酸化系统,线粒体应该是在好氧环境下长期演化的产物。因此,如果它的宿主是厌氧的,那它至少通过与线粒体的共生获得了对好氧环境更好的适应能力。
细胞核起源自演化模型
自演化模型(autogenous model)认为原真核(proto-eukaryotic)细胞直接自细菌演化而来,并不需要通过内共生。证据来自一类专性好氧菌——浮霉菌(Planctomycete),它们具有清晰的胞内膜结构,其中,有一种称
图2 薄切片透射电镜图
之为Gemmata obscuriglobus的出芽菌,其染色质被双层的核膜所包裹(图2a),类似于真核生物的核的结构,而斯氏小梨形菌(Pirellula staleyi)的核被单层的细胞质内膜ICM(图2b)所包裹(Fuerst 2005)。但是,这一模型并未进一步解释核实如何形成的。
图2是 通过冷替代方式固定和准备的Gemmata obscuriglobus(a)和斯氏小梨形菌(Pirellula staleyi)(b)的薄切片透射电镜图,NE—核膜,N—拟核,ICM—细胞质内膜,P—外室细胞质,P—pirellulosome(小梨形菌属的一种膜细胞隔室)(引自Fuerst 2005)[3]
细胞核起源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
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模型(viral eukaryogenesis model)认为,病毒感染原核生物导致了膜结合的细胞核与其他真核生物特征的产生。证据是真核生物和病毒在大分子结构上存在一定相似性,譬如,线性DNA链、mRNA的加帽,以及与蛋白质的紧密结合(病毒的外套膜类似于组蛋白)。该假说的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吞噬作用形成了早期的细胞“捕食者”,并随之演化出细胞核(Bell 2001)[4]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核生物起源于受到痘病毒感染的古菌,因为现代痘病毒与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具相似性(Villarreal and DeFilippis 2000[5]
,Takemura 2001[6]
细胞核起源外膜假说
外膜假说(exomembrane hypothesis)认为,细胞核是起源自演化出第二层外细胞膜的单个早期细胞,而包裹原来细胞的内膜则转变成了核膜,并逐渐演化出精巧的核孔结构,以便于将内部(如核糖体亚基)合成的物质送出核外(de Roos 2006)[7]
细胞核起源压缩和结构化假说
细胞核起源真核生物的DNA压缩比
染色体结合有两种蛋白质:组蛋白(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和酸性蛋白质。在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与组蛋白耦联的DNA分子的压缩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图3)。DNA双螺旋在每个组蛋白8聚体表面盘绕约1.75圈(长约140个碱基对)构成核小体。相邻核小体之间有长约50~60个碱基对的DNA连接线,在相邻的连接线之间结合了一个H1组蛋白分子。DNA似绳,组蛋白似珠,就像成串的珠子一样,这就是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在这里,DNA分子大约被压缩了7倍。螺旋体是染色体的二级结构,每一周螺旋包括6个核小体,这里的DNA被压缩了6倍。螺旋体进一步螺旋化,形成超螺旋管,即染色体的三级结构,这里的DNA被压缩了40倍。超螺旋体再折叠盘绕形成染色单体(四级结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一条染色体,这里的DNA再被压缩了5倍。这样,DNA分子一共被压缩了7×6×40×5=8400倍![8]
图3 DNA压缩成染色体的过程
细胞核起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大小的比较
再来看看这种DNA的压缩与基因组演化之间的关系[9]
。一般可用C值(C Value)来度量一种生物的基因组的大小,它指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细菌和古菌的C值(单位pg)的中位值约在10-3–10-2之间,而真核生物约在1-10之间,高约3个数量级。绝大多数C值落于中位数±1.5个数量级之间。此外,真核细胞略为原核细胞直径的10倍。若考虑中位数及其上限偏移,以及细胞直径一个数量级的差异,真核生物DNA的压缩倍数大约应该是3.5个数量级(图4),带箭头的红色虚线表示C值中位数的演化轨迹,绿色虚线表示大多数真核生物C值的主要分布区间,问号表示该类生物起源的年代仍然存在争议。这与现代真核生物的DNA压缩比(packing ratio of DNA)惊人地一致!譬如,人的染色体中DNA分子伸展开来的长度平均约为几个厘米,而染色体被压缩到只有几纳米长(1 cm = 107nm)。原核生物的C值与真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和真菌亦有交集,特别是与原生动物的交集更深。[8]
图4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大小的比较
细胞核起源压缩与结构化假说
压缩与结构化假说(packing and structurization hypothesis)[9]
认为,细胞核源自基因组复杂化的诱导。在大气逐渐氧化的背景下,地球上的生命(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遗传信息)加速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历程,可能主要由于DNA的复制错误或多倍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叠加了不同种类之间的各种侧向基因转移方式以及内共生融合(endosymbioticfusion)等导致了一些原核细胞基因组的大型化。这一方面需要骨架蛋白的强化来支撑更大的细胞体积,同时通过个体生存的随机性筛选,细胞内部逐渐结构化,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被膜包裹的核及其在细胞分裂中的分离方式亦是这种结构化的产物。核的成型及有丝分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将巨大的DNA分子准确地分配到子代中去的需求,这里,如何将长链DNA有效地压缩(借助组蛋白)成若干染色体以及如何将多个染色体同时分离(借助纺锤体)是核演化的关键。核膜的形成虽然并非轻而易举,但亦不会困难无比,膜有多种可能的来源,譬如,原核细胞分裂时DNA就得锚定在细胞膜上。其实,生命就起源自膜耦联的光化学过程,细胞亦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膜。从本质上来看,包括核膜在内的细胞内膜系统就是为了实现对复杂生化系统进行秩序化管控,或者说,秩序化是通过细胞内部的模块化得以实现的。这虽然可视之为一种自演化模型,但在压缩原理和结构化等的基础上,诠释了核演化的动因与本质(谢平2016)。
Hogan CM (2010) Archaea. In: Monosson E, Cleveland C.(eds.) Encyclopedia of Earth.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Margulis L (1981) 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pp. 206-227.
Fuerst JA (2005) 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ation in planctomycetes.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59, 299-328.
Bell P J. 2001. Viral eukaryogenesis: was the ancestor of the nucleus a complex DNA virus?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53, 251-256.
Villarreal L, DeFilippis V (2000) A hypothesis for DNA viruses as the origin of eukaryotic replication proteins. Journal of Virology, 74, .
Takemura M (2001) Poxvirus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eukaryotic nucleus.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52, 419-442.
de Roos A D (2006) The origin of the eukaryotic cell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existing interfaces. Aartificial Life, 12, 513-523.
.生物多样性.[引用日期]
谢平. 2016. 进化理论之审读与重塑. 北京:科学出版社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第一部分 满载希望的怪物——真核细胞的起源 - 简书
第一部分 满载希望的怪物——真核细胞的起源
地球上所有多细胞生命都是由真核细胞——拥有一个细胞核的细胞——构成的。这些复杂细胞的演化隐藏于神秘之中,可能是整个生命史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之一。关键时刻并不是细胞核的形成,而是两个细胞的融合:其中一个细胞吞掉了另一个,诞生了一个包含着线粒体的嵌合细胞。尽管一个细胞吞掉另一个细胞是很常见的事情,但这个只发生了一次的形成真核生物的融合,什么才是它的特别之处?
第一个真核细胞——20亿年前,一个细胞吞掉了另一个细胞,形成了不同寻常的嵌合体
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自从哥白尼向我们展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这一事实,科学已经使我们从内心深处的宇宙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迈向谦卑而无关紧要的边陲地带。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生命存在于宇宙的其他地方的可能性看上去是如此毋庸置疑,但同样可以得出,这些生命的所在之处也会如此的遥远,以至于对我们毫无意义。能与它们相遇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最近几十年,趋势开始改变了。这一改变源自越来越多的投入到生命起源的令人敬佩的研究。生命的起源曾经是禁忌的话题,被诋毁为邪恶与不科学的臆想,现在却被认为是可以解决的科学难题,并从过去与未来(的证据中)缓慢发展着。从时间起点开始向后推,宇宙学家和地质学家正在努力推断早期地球上可能使生命诞生的环境条件,从小行星撞击导致的蒸发的影响,火山活动的“地狱火”之力,到无机分子的化学性质和物质的自组织特性。从现在开始往前推,分子生物学家正在比较微生物的详细基因组序列,努力构建最广泛的生命之树,直到生命的根部。尽管关于生命是如何和何时在地球上起源的细节有着持续的争论,但这一谜题不再像我们之前所想的那么不可能,并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发生的还要迅速。通过“分子钟”的预估,可以将生命的起源令人不安的推回到一个这样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和40亿年前严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将月球和地球变得千疮百孔的时候非常接近。如果生命的起源真的在我们沸腾又破破烂烂的“锅”里面快速的发生了,那么为什么宇宙其他地方就不会呢?从今天细菌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繁荣发展,或者至少是存活的卓越能力中,大概可以佐证生命在原始地球如地狱般的硫磺烈火中进化的图景。1970年代晚期,在海底的含硫磺的热液喷口(也被称为“黑烟囱”)的高压及炽热的温度下发现了生机勃勃的细菌群落,这引起了一场轰动。之前人们相信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最终依赖于太阳的能量的,太阳的能量通过细菌、真菌和植物有机分子的光合作用(在生物间)传递。这一自以为是的信念一下子被颠覆了。从那时起,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发现将我们对生命运作方式的认知彻底革新。数不清的自给自足的(自养型的)细菌生活在“深热生物圈”中,埋在深至几英里深的地壳岩石中。在那里它们从矿物质中艰难谋生,生长的如此缓慢以至于繁殖一代可能需要一百万年,但是它们确信无疑是活着的,而不是死了或者处在休眠中。据计算,它们的总生物质量和整个阳光普照的表面世界的所有细菌差不多。还有一些细菌可以在外太空中能对基因造成严重损伤的辐射剂量中存活着,在核电站中或者无菌的肉罐头中繁荣昌盛着。还有一些细菌在南极洲干燥的峡谷中繁衍,或者在西伯利亚的永冻土中冬眠数百万年,或者忍受足以溶解橡胶靴子的强酸浴或者碱湖。很难想象如此坚韧的细菌如果播散到火星上,会不能在那里生存,或者不能挂在彗星上穿越到深远的外太空。如果它们能在那里生存,为什么不能在那里进化呢?当渴望仔细搜寻火星和所能到达的最远空间是否有生命的迹象时的NASA一如往常的运用其政策时,细菌非凡的功勋促进了早期天体生物学的发展。生命在严苛环境下的成功,促使一些天体生物学家将生命看做宇宙物理法则的自然产物。在周围我们所见的宇宙中,这些法则看上去都有利于生命的进化:自然常数如果稍稍更改一点,恒星就不会诞生,或者在久远的过去就已经燃烧殆尽,或者从不能产生能催生生命的温暖阳光。也许我们生活在多重宇宙中,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自然常数,而我们必然生活在一个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所说的“生物宇宙”之中,即多重宇宙中的很小一个子集,它们的基本常数是偏爱生命的。或者,由于一种未知的基本物理的古怪之处,或者令人激动的奇怪巧合,或者由于仁慈的造物主在宇宙中亲手设置了生物法则,我们如此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对生命有利的真实宇宙中。无论哪种可能,我们的宇宙显然爆发了生命。一些思想家甚至走的更远,将人类——尤其是人的意识的终极进化,看为宇宙法则——也就是物理基本常数的精确权数——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莱布尼茨和牛顿“钟表宇宙”的当代版本,伏尔泰曾在其讽刺作品中戏谑的模仿到:“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那一个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好而设。”一些爱好生物学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在这种将宇宙看做智慧的接生婆的观点中发现了精神的伟大之处。这些深入到自然最本质的看法,以通往上帝的“窗口”而知名。大部分生物学家更加具有怀疑精神,或者更加非宗教主义。进化生物学有比其他任何科学都多的警示,生命的不稳定和曲折性带来了奇怪又不可能的成功,也会依次将整个门的生物毁灭,看上去比物理定律有更多的历史不确定性。在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的著名书籍《伟大的生命》中,他想知道如果生命的电影重新一次再一次的从头回放的话,会发生什么:历史会重演吗?每次都不可阻挡的走向进化的巅峰——人类?或者我们每次都将会面对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奇怪世界?在后一种情况下,当然,“我们”不会置身其中,也因此不会见证它。古尔德由于没有对趋同进化的力量表现出尊敬而广受批评。趋同进化是指无论它们的祖先是谁,在物理定律作用下生物体都有发展出相似的外表和功能的趋势,也就是说,任何会飞的生物都会发展出长得差不多的翅膀;任何有视力的生物都会发展出差不多的眼睛。西蒙.康威.莫里斯在他的《生命的解答》中激烈又有力的提出了这种意见。讽刺的是,西蒙.康威.莫里斯在古尔德的《伟大的生命》中被当做一个英雄,但他却反对这本书中的整体结论。康威.莫里斯说,如果重放生命的电影,生命会一次次走向同样的轨道。生命会如此的原因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仅存在几种工程学解决方案,而自然选择表明,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生命总会趋向于找到同样的那一个。所有这些都会归于偶然性与趋同性之间的角力。相对于趋同的必要性,进化是在多大程度上受偶然性主宰的?对于古尔德来说,所有的都是偶然的;对于康威.莫里斯来说,问题则是,两足智慧生命仍然有五根手指吗?康威.莫里斯关于趋同进化的观点在地球或者宇宙其他地方智慧进化方面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发现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在这之前都没有更高级的智慧能够进化出来的话,那会很令人失望的。为什么?因为即使非常不同的生命体也会趋同到将智慧看做一个应对一般问题的好的解决方案。智慧是一个有用的进化资产,开启了新的生态位,而只有那些足够聪明的物种才能获得。在这种意义下,我们不应该仅仅想到我们自己:一定程度的智慧,例如自我意识,在我看来在动物中是很常见的,从海豚到熊再到大猩猩都有。人类进化的如此之快,从而占据了“最高的”生态位,毫无疑问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促进了这一跃升;但是谁又可以说,如果有一个空的生态位和几千万年的时间,那些闯进汽车和垃圾桶找寻食物的熊就不能进化从而占据这个生态位呢?或者为什么伟大的拥有智慧的巨型鱿鱼就不能呢?也许并不仅仅是机遇和偶然导致了智人这个物种的跃升——而不是其他已经灭绝的其他人属生物。但是趋同的力量往往偏爱这一生态位。尽管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发达思维的骄傲拥有者,但智慧本身的进化却可能没什么特殊的障碍。更高级的智能可能在此再次进化,同样也可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生命总会趋同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中。趋同的作用可以用进化中诸如飞行和视力这种“好技巧”来阐明。生命已经不断趋同到同样的解决方案上。尽管重复的进化并不意味着必然性,但它确实改变了我们对可能性的看法。尽管包含工程学方面明显困难的挑战,飞行能力至少独立进化了四次:在昆虫中,在飞龙目中(例如翼手龙),在鸟类中,在蝙蝠中。在每个案例中,尽管它们有不同的祖先,会飞的生物都发展出了实在相似的翅膀,就像机翼一样——我们也在飞机中参考这样的设计。相似的,眼睛独立进化了40次之多,每次都遵照有限的设计模板:例如我们熟悉的哺乳动物以及鱿鱼(独立发展的)的“照相机眼”;昆虫以及三叶虫等已经灭绝的族群的复眼。又一次,我们根据同样的工作原理发明了照相机。海豚和蝙蝠分别独立演化出了声呐导航系统,而在知道海豚和蝙蝠如此利用声波之前,我们就发明了自己的声呐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如此精巧复杂又完美的满足了需求,但是,每一个案例都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独立进化的事实暗示着,进化上面妨碍它们出现的几率并不是那么大。如果是这样,那么趋同性就强过偶然性,或者说必然性战胜了偶然性。就像理查德.道金斯在《先祖的故事》中总结的:“我被康威.莫里斯的信念所折服,他相信我们应该停止在发现趋同进化案例时表示惊讶并将其看做可以珍藏的彩宝。可能我们应该将之看做正常的,而与之不符的例外才值得惊讶。”所以如果生命的电影重新放映一遍又一遍,我们可能不能自己亲见,但是另一种智能两足生物应该会凝视飞翔的生物们,然后思考天堂的意义。如果生命在早期地球的烈火与硫磺中诞生并不如我们之前所想的那么不可能(在第二部分有更详细的讨论),地球上生物的所有重大创新都重复进化过,那么相信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会进化出开明的智慧生命就显得合情合理。这听起来足够可信,但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在地球上,所有这些工程上华丽的构造都是在最近6亿年进化出来的,仅仅是生命存在时间的1/6。在这之前,往回延伸大概30亿年以上的时间里,除了细菌和少数像藻类这样的初级真核生物之外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在进化中是否有其他瓶颈呢?是否遵照其他的偶然性,必须克服它之后生命才能继续往前走?在一个由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统治的世界里,最明显的瓶颈是大型多细胞生物的演化,即许多细胞合作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个体。但是如果我们运用重复性的标准,那么能妨碍多细胞进化的几率看上去也没那么高。多细胞生命很可能独立进化了几次。动物和植物肯定是独立进化出大型的尺寸;真菌也可能是这样。同样的,多细胞群落可能在藻类中不止进化了一次——红藻、棕藻和绿藻在远古为同一枝,但在十亿年前就已经分化,那时单细胞形式还是主流。它们的组织形式或者基因遗传方面并没有线索可以表明多细胞进化仅仅在藻类中发生了一次。事实上,它们大部分是如此简单,因而更应该被看做单细胞的大群落,而不是真正的多细胞生物体。在最基础的层面,多细胞群落仅仅是一群分裂了但是不能很好分开的细胞。群落和一个真正的多细胞生物之间的差别是遗传一致的细胞中特化的程度(分化)。拿我们自己来说,脑细胞和肾细胞拥有同样的基因,但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将需要的基因打开或者关闭而特化了。在一个更简单的水平,有很多群落的例子,甚至是细菌群落——在群落里面分化是很常见的。群落和多细胞生物之间的界限如此模糊,会混淆我们对于细胞群落的解释,一些专家因此争论说多细胞群落更应该被定义为多细胞生物,尽管大部分普通人会将它们看做不比淤泥强多少的东西。但重要的是多细胞生物的进化看上去并没有给生命的进化之河造成多么严重的障碍。如果生命在某处陷住了,那并不是因为让细胞合作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第一部分,我会提出,生命的历史上有一件事情是真的非常不可能发生的,这才是生命爆发出它的多彩之前等待了如此之久的原因。如果生命的电影一遍又一遍的回放,对我来说它可能每次都会在这里陷住:我们会面对一个满是细菌和其他小东西的行星。这个使地球上所有事情全都不一样的事件是真核细胞的进化——第一个拥有细胞核的复杂细胞。一个像“真核细胞”这样拗口的概念好像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但事实是地球上所有真正的多细胞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只由真核细胞构建的:所有的植物、动物、真菌、藻类都是真核生物。大多数专家承认真核细胞仅仅进化了一次。可以确信的是,所有已知的真核细胞都是有关系的——我们都有同一个遗传始祖。如果我们运用可能性的规则,那么真核细胞的起源看上去就远比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或者飞行能力、视力和智能的进化更加不可能。它看上去真的是一次偶然,就和小行星撞击事件一样不可预测。你可能会好奇,所有的这些和线粒体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源于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所有真核生物,都拥有或者曾经拥有线粒体。直到最近,线粒体还一直被认为是与真核细胞的进化相独立的,是一个奢侈品而不是一个必需品。人们认为,真正重要的发展——正如真核生物这一命名所体现的——是细胞核的进化。但是现在这一认识有变化了。最近的研究暗示,线粒体的获得的重要性,远不止是在一个已经拥有充满基因的核的复杂细胞里面放置很有效率的供能单元——这是一个使复杂真核细胞的进化成为可能的单一事件。如果线粒体的融合没有发生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能就不会在这儿,也不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智慧生命或者真正的多细胞生命。所以偶然性的问题汇集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线粒体如何进化的?Note1、将convergent evolution(趋同进化)翻译成“收敛性进化”的我,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2、天体生物学,听上去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呢,感觉是在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中用异常严谨的逻辑推理艰难前行的一门学问呢,满是缥缈感。3、地壳中几百万年才会繁殖一代的细菌好吸引人,真想好好的研究研究它们,顺便问问它们:你们寂寞吗?4、地质学比我想象的还要有趣并且有用啊,原来每一寸土地都埋藏着那么多的秘密。又多了一项必备技能要学呢。5、大学时候看古尔德的论生命大历史,他用泊松分布来讲进化模型的观点给我的印象超深刻。那时候没怎么在意,原来确实也是牛人一枚。看来想要通读其著作、想要了解其思想的人又多了一个。要去搜刮一下资料了。6、康威.莫里斯也顺便去了解一下吧。7、简单的单细胞间的协作,听上去很有意思。说起来,我们人类社会的分工,是不是也差不多在这个程度上了呢?8、原来短短这几页有将近五千字啊,怪不得翻译了这么久。像我这样的小菜,每一千字估计要用将近一个小时了。总共32万字的书,要320个小时?每周用10个小时也要多半年?救命。。。9、现在翻译的行价好像有45-70/千字呢,这样算算,如果改行做翻译的话,每天8小时工作好像养不活自己。。。10、果然自己一个人周末窝在家里做这些事情,还是会撒维系啊。
细菌与真核细胞之间的空白比生物学中其他任何地方的都大。即使我们勉强将细菌菌落接受为真正的多细胞生物,它们也从不能达到组织的最低水平。这几乎肯定不是因为缺乏时间或者机遇——细菌统治了这个世界20亿年,它们在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甚至你所不能想象到的环境中都繁衍生息。而且,如果以...
对真核细胞祖先的追寻进入到了一个可怕的困境之中。可能存在一个初级的中间体,一个拥有细胞核却没有线粒体的缺失的一环的观点,虽然不能被严格的证明是错的,但是看上去却越来越不像是事实。每一个有可能的案例最后都被证明完全不是那个缺失的一环,而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为了适应简单的生活方式而...
原作者简介斯图亚特·考夫曼(Stuart A. Kauffman),美国理论生物学家,现任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大学生物复杂性和信息学研究所主任。考夫曼1939年生,分别于1960年和1963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8年于加...
真核细胞是如何从细菌进化而来的?主流观点假设它是由一系列微小的进步一步步而来的,通过这种微小的进步,细菌逐步变成了一个初等的真核细胞,然后获得了除了线粒体之外每一个现代真核生物所拥有的特征。但是这些微小的进步是什么样的?还有,它们是如何开始这条征程并最终找到了跨越真核生物与...
▲一个完整的活细胞 ▲细胞的结构极为复杂。 ▲生命之树的大部分分支都是细菌 ▲达尔文提出所有生命都是由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 生命究竟是如何开始的?世界上大概没有比这个更难回答的问题了。在人类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是上帝的作品”。其它任何解释都难以令人信服...
MLS英文全称为Multiple Listing Service,即多重上市服务,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种房地产营销方式,广泛使用于房地产开发销售以及中介代理中。在房地产中介代理市场,MLS发展尤为成熟,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模式,更是被行业广泛接受的严谨而先进的行业准...
我是跑者::: 分享阳光
分担风雨 要发文了, 才发现刚才文件管理点错了, 删掉了什么东西[流泪][流泪][流泪] 照片,照骗,照偏[呲牙][呲牙][呲牙] 我说怎么删的时候那些文件都没有见过? 还有文件根本就删不掉原来是系统文件! 现在已经有了图片收集症, 截屏,拍照,...
究竟是什么可以让我们可以有恃无恐?
第一次来上海,是99年,20多岁,正是疯狂和迷乱的年龄。 喜欢文学,整日沉浸在各种文字中,通宵达旦地看小说,迷恋川端康成,也迷恋张爱玲,对张爱玲曾经生活的大上海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后来看了卫慧和安妮宝贝的小说,更想去上海体验一下女主角的生活。 于是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季节,独...
说起“战斗”那是我在七天之前给这个“国庆节”下的定义! 30号的前一晚上,身边的朋友、同学、舍友、包括家人们无一不在计划着这个“国庆节”该怎么过!去旅游、回家、做兼职、挣钱,元气满满的在自己身边呈现着! 自己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吧!过节、星期六日早已在这里无感觉了!(这话有点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苏起源最终boss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