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对策游戏怎么办

腾讯发布了一份手册 指导家长应对孩子玩游戏
腾讯发布了一份手册 指导家长应对孩子玩游戏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得儿童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但他们的上网和游戏行为引发了很多社会和安全问题,引发关注。日前腾讯正式对外发布了《玩得开心、玩得安心——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实用手册,指导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上网和游戏行为。
1月11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邀请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与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代沟”问题的产生和如何完善儿童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并正式对外发布《玩得开心、玩得安心——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实用手册,指导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上网和游戏行为。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儿童上网行为和相关的权益保护也一直是作为互联网企业的腾讯公司长期关注的重点议题。
2016年11月,腾讯正式启动了“企鹅伴成长——数字时代儿童权利保护”项目,并宣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达成儿童网络保护项目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就网络暴力、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以及网络游戏等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政策倡导,促进儿童网络保护的公共意识提升和行业自律,推动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组织在儿童网络保护上的多部门联动,同时也深入挖掘网络给儿童成长带来的积极效用。
日,腾讯推出“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目前,守护平台上线守护功能有“游戏提醒、消费提醒、游戏查询、消费查询、查小号、时段设置、一键禁充、一键禁玩、大王卡专区”,全方面地帮助家长在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行为上进行管控。用户可在游戏内、游戏公众号中使用“成长守护”功能对孩子进行关联,使未成年人保护贯穿用户体验。2018年守护平台将重点建设3.0版,实现健康的家庭亲子互动体验功能。
此次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玩得开心、玩得安心——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实用手册,旨在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和应对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指导父母为孩子设立规则,与孩子畅快而有效地沟通。沟通是抹平数字代沟的有效途径。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也是一样,完全卡死的管控方式会让家长失去孩子的信任与认可,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建立,沟通才是硬道理。这本手册是国内出品的第一本相关指南,对家长极具实际指导意义。
张海波是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负责人。这份研究报告是目前为止,在国内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大的研究之一。通过对11万份网上调查问卷的分析,揭示了3-14岁中国儿童数字化成长的轨迹,并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发现,包括: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小原住民网络化成长迅速,14岁儿童的上网能力便反超家长,同时进入网络安全问题高危期。
对此,张海波向广大家长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屏幕前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自己孩子的“数字轨迹”,只有了解孩子上网做了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才能及时引导教育;
二是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要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三是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教育方式,对低年龄(10岁以下)及早建立习惯和规则,对高年龄段的孩子,要主动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是家长要在科技日新月异,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共喻时代”,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科技发展的最新脚步,及时了解潮流文化,不被孩子反超。
据了解,未来,腾讯将继续推动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组织在儿童网络保护上的多部门联动,同时也将深入挖掘网络给儿童成长带来的积极效用。
【来源:donews】
类型:ARPG
特征:奇幻
类型:射击
特征:蒸汽朋克
类型:大型RPG
特征:魔幻
你不知道点进去会是什么
Wan网页游戏免费玩青少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_百度知道
青少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导致与孩子的交流很少。这样家庭的孩子不懂得怎样和他人沟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缺乏伙伴,善于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并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孩子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乐趣,网游世界自然显得精彩无限。所以,放开他自己.2 给予孩子的个性以发展空间  当个性化的情感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时,还有更个性化的精神需要,忘掉眼前的烦恼, 首要的就是改善家庭环境,“父母应当努力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改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方式,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希望父母们多在工作之余多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网路虚拟世界中,在其中去体会成功的快乐,实现自我的价值。  1.3 家中无交流。  父母忙于工作或是父母关系不合。  学校有无数的课要上,正确引导孩子们走上健康之路,如好奇与探险、勇气与担当、自信与成就感等。如果一个充满冒险精神追求刺激的男孩过着单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时,就能够自然而然转移自己的网瘾。  孩子爱上网络游戏的原因与应对方式,寻找朋友,来弥补自己孤独、自卑和抑郁这部分情感,加上老师家长的严格管教:不同年龄段,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一旦有了这方面需求,就只会求助于网络、尊重和鼓励.2 学业不成功,孩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数不清的作业要写,课后还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等着参加。与此同时,还需改变只用学习成绩评价孩子的“单一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1 青少年爱上网络游戏通常有三个心理原因  1,孩子可以在其中不受约束。  2、性别、性格的孩子,面对各阶段的成长任务,还应该在周末与假期的时候带领男孩子去爬山,去附近冒险。这样。每天除了学习还要面对当下,甚至几年之后的升学压力。而与此相比,网络世界中却是一个非常宽松的虚拟世界。  学习是需要花费功夫花费时间才能看到结果的事情。而网络游戏却是可以当下就能升级,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等等。当孩子在学业中总是处于落后的状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2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  2.1 改善家庭环境是首要任务  要防止孩子沉迷网瘾问题.1 学业压力重
采纳率:87%
在电脑上设一个定时钟,设半小时,之后玩的时候,半小时一过,就会自动关机
断网 没收手机 或者用金钱诱惑
被虚拟的网络深深的勾引 或许您的孩子比较内向 他在网络上可能比较开放找到了真的自我。需要开导孩子的心里 多与朋友家人交往 例如出去玩 出去打球 吃饭 等等 或者就是网络诱惑 网上有诱惑他的东西例如....你懂得
让他玩以后考不上让他后悔去
让他玩,以后考不上学校让他后悔去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让孩子玩玩游戏吧:研究发现适度玩游戏让青少年有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近日一项发布在儿科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每天打电子游戏的孩子在心理上对身边环境适应的更好。
但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指出,这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打电子游戏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孩子若是每天将自己多余一半的空闲时间花在电子游戏上,反而会使身边环境的适应状况变得不好。
研究中指出,在英国,有大概四分之三的孩子每天都要打电子游戏,而每天游戏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的孩子则会在与身边人关系和情感上拥有更少的问题。同时,他们也能在平时变得精神更集中,而不是那么躁动。对生活的满足感也更强。
专家们同时发现,对于那些每天游戏时间在1到3小时的孩子,电子游戏并没有对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
其实这个研究最初是从探究游戏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开始的,实验参与者的集合包含了将近5,000名10~15岁的青少年,其中男女各占一半。
这些少年会被问及一些问题,有关他们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每天玩的游戏类型,例如Wii或是Sony的PlayStation。同样他们还会被问及一些关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自己平时的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同情心,与伙伴相处状况等等涉及心理状况的问题。
最终研究者们发现,相对于家庭状况,学校条件,受教育状况等等因素,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很弱的。
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牛津互联网研究院的Andrew Przybylski博士提到,研究确实印证了电子游戏会对孩子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最终能够反映到现实世界中的部分是极其微小的。很难因此就导致孩子行为上的问题。一些历史研究指出过的积极影响在这个研究中也有部分体现。
总之电子游戏对孩子们来说是有利有弊,关键还是要看对游戏的投入时间和投入程度,当然,身边大环境的影响因素更加重要。一些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在原因上或许有90%都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而不是游戏本身的趣味。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17:14:57 :
17:01:31 :
吐了一裤子
18:22:37 :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假期有多少孩子每天沉迷游戏呢?
当孩子沉迷游戏,他们在“迷”什么?
手机游戏为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父母应该如何预防?
一、为什么手机游戏如此吸引孩子?只有了解原因您才能找到对策!
游戏有很强的回应性,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它总是有反应的。比如说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玩汤姆猫(就是很久以前流行的那个APP,你跟它讲个话它会模仿出来的那种)。
他不管跟这个游戏讲什么,这个游戏永远都是会去重复他和回应他。这种状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如果他在自己的家中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恰恰能满足他。
但是,这一点也非常悲哀——孩子要从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回应感,而家庭无法给予他。很多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但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能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会让他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
孩子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掌控感和控制感
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时,他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小孩儿自己的家庭当中,是被父母严严地控制住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能够有足够多的自由,或者说足够多的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
但是,在游戏当中你看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这种,因为我做了一些什么,而取得某种成就的掌控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很诱惑。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其他的渠道去体验这样的一种掌控感,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很大,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不能做主;或者说他每天在家里面,总是被告诉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在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上都是父母来做主的话,那这种掌控感跟容易把孩子吸引到游戏当中去。
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以弥补现实的失落
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
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剂
归属感主要是指现在游戏的一种社交属性,它能帮助你和一群非常认同共同一个东西的人走到一起。比如说很多年前那个《魔兽》非常流行的时候,这种《魔兽》的很多部落,或者说《魔兽》的很多玩家群体,帮助很多“宅男”其实是建立起了一些线下的友谊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种现实和线下的东西是会打通的。
他们中一些,可能平时在社交上面有困难的人,在游戏当中可能能够更好与他人产生一种虚拟的联结。而这种虚拟的联结至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同时,因为玩游戏很大一个群体都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属性,本身就是在琢磨这个“我是谁”这个问题,所以得到同伴的认同,是这个青春期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发展的过程。
那么当一个班级里面,大部分人都在谈论一款游戏的时候,这种同伴的压力和来自于对于同伴认同的渴望,可能会很容易驱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去做这么一个选择。
孩子在游戏中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攻击性
孩子通过游戏,释放了很多对于比如说社会的一些不满,这种不满包括了对家庭,对学校这种。
假如说,你看到一些小孩,他在游戏当中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特别强悍或者霸气的昵称,但其实他在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文质彬彬,甚至弱小的人。还有一些孩子,我知道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会把那些自己要去打的敌人假想成是自己身边很讨厌的人——可能是某个欺负他的同学,或者某一个特别控制他的家长。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当中去释放对于这种现实的不满,包括对于攻击性的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强烈的。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自娱自乐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很多时候游戏在金钱这部分,它的入门的门槛很低。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吸引的一点:我不需要从爸妈这里要太多的钱,我就能让自己很开心。
二、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
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
什么叫做社会功能受损呢?一个孩子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
如果一个孩子玩游戏,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
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
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
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
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
比如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作息或性情突变——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可以举例为,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三、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孩子玩儿游戏就要去反思。这个语境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
那换句话说,从一个稍微狡猾一点的角度,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一个小孩儿他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他就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没劲。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小孩儿他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
但如果说,你非常严肃地去反对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反而就像找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抓手一样,开始死死地抱住游戏不放。
所以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比如,有的小孩儿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玩儿半个小时,有的小孩儿说我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玩20分钟。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个是指,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临猗樊登书店地址:奥运花园南门口
咨询电话: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让孩子不沉迷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