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加汉家江湖武当心法法了,感觉比大阴阳多了没多少伤害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太极拳视频 武当松溪阴阳太极拳教学
责编:张羽昕
发表时间: 10:22
  研究太极拳需要对于它的每一个招式都也能够掌握清楚,起势是太极拳拳架的基础,可以直接的反应你的太极拳水平。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的起势应该如何进行学习,以便大家更好的通过进行太极拳的学习。
  事实上,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起势的重要性,因而也没有重视对起势的学习掌握。太极拳讲究有始有终,讲究整体性的运动,因而作为整个拳架套路的开头的起势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同时从起势中,我们能够领悟太极拳的大部分要领,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起势的学习呢?
  起势应包括无极式和起式,现分述如下
  第一式 无极式
  自然站立,两足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含胸圆背,松腰松胯,两眼平视前方。意想从上到下,从头至肩至肘至手,从胸至腹至胯至膝至足,节节放松。意念如同沐浴,从头到脚一节一节放松下来,温水从上而流到脚下。这就是甘浴。
  精神意识要放松,必须从上到下,反复观想。周身肢体也需要相应的放松。
  武当太极拳在练习初始阶段时要求身心合一,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没有前面这个调节过程,甚至有些人急匆匆地走到练拳场就开始打拳,这样会使气血失衡,气喘吁吁地打拳很可能与太极拳的锻炼实质相悖。何为以静制动,就是在太极拳初始阶段要心神宁静,从宁静中去体悟太极拳的内涵,如果心猿意马,无非就是在做&太极操&而已。习练者万不可小视预备式(无极式)的作用,它对整套拳法的习练至关重要,只有调息得当,形体的姿势才能靠着气血意识催起来,而不是在做简单的肢体动作。一位太极前贤讲过:&太极拳法重气势而不在招式。&只有好的开端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有些东西单靠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以后我会陆续通过视频去讲述如何靠气血意识把动作催起来,这也是我的恩师一再强调的太极拳气势的重要性。
  养生作用
  从上到下一节节地放松,是意念导引的过程。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总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中,而无极式的放松习练法则正是一种调节人体内在状态的好方法,只有把这种浮躁之气引入脚下,才会使之有轻松充实之感。如果有人肝火过旺,就把放松的意识放在大脚趾外侧,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气的作用;如果是高血压患者,就把放松的意识放到脚下,那么他的气血自然就会下行,从而起到降压的效果。放松是自然的松弛,以此形成潜在的意识,从而很好地调节气血。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会犯用意识强行使得其下沉的毛病,这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而是一定要让它自然地进行。另外对于武当太极拳无极式的练习,是需要专业的指导,决不能自己盲目的进行相关的练习。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他们练习太极拳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第二式 起式
  1、身体稍下沉,松腰坐胯,含胸圆背,同时两手向上向前缓缓抬起,至与肩同高,两掌心相对,指尖向前。拇指与食指成握杯状,松肩坠肘。
  为什么没有掌心向下两手抬起?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手平起的时候,缓缓抬起,胸部和肩部自然有一种着力之感,身体就很难放松,拳法应该应照于拳谱,而不是后人改的某一些动作。雨者,两手平起所说的拥劲,是否能够拥住对方必须要松肩屈肘,得有一个旋转之力。如果虎口向上,食指向前,胸部和肩部自然就会比平平抬起时松弛一些,而且在技击当中,其变化是非常巧妙的。传统的武当太极拳,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式都有其养生和技击的效果,也可以说任何一式都是一个完整的养生技击方法。
  2、两手翻掌下按,松肩拧肘,两手自然下垂至体侧,两掌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两手上举之时,意在腰间,腰与手要有整体协调之意,手有上拥之意。下按时,两手如按一物,有入地之感。
  两手上举之时,腰胯要有下坐之意,这也就是太极拳所说的上起下落,才能做到落地生根。两手下按时,劲于足中生,上下协调。这样就可做到起落开合,起中有落,开中有合。
  技击要点
  设想对方向我正面击来,我用手臂把其力拥开,这个劲不是单一的向上之劲,而是向上向前旋转之劲,在拥击对方的同时下按击打对方,也可以左拥右打,右掤左打。训练时不可单一训练双手棚双手按,但可以拥中有按。
  以上就是关于武当太极拳起势的相关介绍,但是学习掌握了起势仅仅是一个开头,只是一个基础,武当太极拳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着我们进行学习。武当太极拳的其它招式同样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要领,需要仔细的研究,并不断地进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您的位置:&>& >
> 江湖风云录2017新版武当攻略大全
武当心法、任务、武功、S拳详细介绍
江湖风云录2017新版武当攻略大全
武当心法、任务、武功、S拳详细介绍[图]
字体大小:【 |
14:44:47&&&
类型:角色扮演大小:21.9MB评分:10平台:标签:
武当怎么玩?随着版本的更新,很多新手玩家进入,以前的攻略不太适用,所以小麦整理出来了2017新版武当攻略大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武当玩法攻略
首先明确目标,来武当有两大目的,可以分两次来,也可以一步走。
其一是武当特有的装备A级拳套【玄蛇拳套】,道法,三本心法。其二是S级拳法【无极玄功拳】
进入武当,首先妥妥拜师俞莲舟(也可以先入宋远桥拿心法后出师再拜俞莲舟),在他那里可以学到【武当心法】【九转玄功】两本心法。
再说说太极拳,这是相较于大阴阳拳更好的选择,你的胡休终于可以轻松学到A级武功(嵩山的拳法掉率太低)。太极拳打2,效果也不错,还有道法加成,非R玩家首选。不过可惜新版本改版后太极拳将要被削弱,可能被削成单体攻击,如果是这样,那嵩山的寒冰掌(打2)慢慢刷之路还是继续无奈的走下去吧。其实一定要说影响很大是没有的,寒冰掌配寒冰心法,再配个高回复免伤内功交替使用,是胡休免伤流的标配,所以寒冰掌将是非R最终,也可能是近几个版本唯一的选择。
等俞莲舟那里修满你需要的武功和心法后,你可以选择毕业先去太乙拿刀法,也可以出师找张真人做任务学S级拳法。这里建议非R又想拿【石映寒】的玩家先去太乙,因为你拿了S级拳法,暂时你也没元宝买石映寒来,不如转投太乙先去补充下武功和心法来提升战力和扩充丹田。
武当的另一门心法【先天无上罡气】在宋远桥那里学习,需要扩充丹田的自行安排拜师顺序。
武当的贡献任务有四种:修桥24,抄书22,除魔20,拔草18,V3翻倍。
修桥最简单,并且SL大法可以避免受伤,妥妥10分钟内刷满10个任务。
抄书是为了道法,入武当后第一件事就是读道德经到200点,然后再做任务抄书1次1点。
除魔可以在张松溪发布人身上获得线索,然后到地点使用现形药粉杀敌;拔草是武当性价比最低的任务了,不推荐。
道法修行:前200点,读道德经。后100点,可以在武当做抄书任务,1次1点耗费1本文房四宝8800银子;也可以入太乙每半小时论道1次提升。个人推荐武当修满,因为简单嘛,银子这东西到这个时候基本是不缺了。
武当商店除了玄蛇手套必选之外,还有上好的,+经验+阅历+修为都有,可惜4小时只各刷1个,有些鸡肋。
等拿到你所需要的东西后,武当就小毕业了。
个人觉得武当阶段是最轻松的,因为要拿的东西比较少,任务又简单,目标又明确,比华山还舒坦。
非R玩家在少林武当小毕业后,基本上你等级也慢慢练到70级左右了,心法武功也都在A级(刀法可能还是B级金刀,不过没关系),身上的武器也都强化到9级了(东皇剑或碧水剑,玄蛇拳套,非攻刀),血量和攻击已经足够支撑你通过襄阳的主线。
单挑那段,带暴击强化的武器,剑主用五大夫剑,刀主用慈悲刀法,拳主用神掌八打,7000左右HP基本能过。
支离地宫的话,非R玩家想通关短期内就不要有太大奢望了,慢慢熬ing 。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江湖风云录 友情手机站”,了解最新的游戏攻略和。
专题类型:策略
更新时间:
专题标签:即时战斗剧情武侠pk
江湖风云录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角色扮演类手游,游戏还原了小说中的许多经典剧情,众多英雄豪杰等待玩家你来培养进化,而友情手机站...
5.0友情指数
0人0人
猜你喜欢即时战斗剧情武侠pk
即时战斗游戏在当前非常普遍,这类游戏可以直接操作,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发布实时指令来控制游戏人物行动,战斗自由度极高,没有回合制那种束缚感,玩家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江湖风云录游戏资讯41
江湖风云录攻略心得256
江湖风云录游戏问答354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太极拳真传心法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真传心法
&  【转】正骨开腰得机势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 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一、腰轴正骨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腰轴正骨的特点1.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4.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5.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训练方法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即让腰椎后搠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在桩功的训练中,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二、开腰训练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具体步骤1.收腮拔顶。凸鼓后颈两筋之间哑门穴,此是副交感神经之处。后脑两筋腾起,以颅颈部骨骼肌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对立平衡,来带动横膈与纵膈的对立平衡。2.裹肘开肩。凸鼓腋下两窝,肘部劲向下、向侧、向前如盘中滚珠,以此带动脊椎两旁肌的横拉纵隔(横开),引起横隔下降(竖合)。3.扭根抽胯。凸鼓两膝窝、两腰窝。两腰之间为命门,是交感神经之处。两脚后跟对称向两侧旋辗,以此拉开双肾腰肌。引起以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如“∞”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此法要求双后脚跟横开,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进行开胯、开腰、开肩的运动,拉开脚踝关节韧带肌腱,拉开胯关节问的空间,拉开双腰肌腱,拉开肩关节的空间而使锁骨平展而放。功深时,脊椎两边的肌腱鼓起,脊椎骨凸出在两边肌腱之外。开腰是比开胯更深入的功法,也是更困难的运动,但又是最重要的要领之一,学者不可忽视之。通过横开脊椎两边肌腱,不仅锻炼了脊椎两边肌腱,而且把脊椎内在空间拉大,更有利于内在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而脊髓的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属阳,兴奋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属阴,抑制的功能),是参与本能运动反应的神经系统。即运动反应直接由脊髓神经反馈而不通过大脑的思考,武术运动中一通过大脑思考后的反应就慢了一大拍,是视反应速度为生命的拳家之大忌。[名家] 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前清丁未年间,我在日本,会见一位直隶朋友,就听他说起北方练拳术的人,有几个大派别。一派是练八卦拳的,一派是练形意拳的,一派是练太极拳的,还有一派练岳氏散手拳的,后来由岳氏散手又产生一派,谓岳氏连拳。此外,虽尚有不少的家数,然练习的人比较少,不能自成一派。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不过知道有这些名目罢了。究竟各派是些什么手法,彼此分别之点,在什么地方,因那位直隶朋友不能一一演给我看,无从知道。直到民国癸卯年,遇见李存义的弟子叶云表、郝海鹏,才见着了形意拳。八卦拳也看了一部份。太极拳仍是不曾见着。不过曾听得叶、郝二人说起太极拳意义,使我增添了许多向往之心罢了。经过了若干年。只是没有机会遇着太极拳练得好的朋友。不但无从研究,便想看一次是如何的形式,也达不到这个目的。到乙丑年五月,幸有一位陈微明先生,从北京来到上海,以所从杨家学得的太极拳,设一个致柔拳社,专教人练习。我得这个机会,才从事研究了几个月。不料正在研练的时候。二十年前教我练拳的王志群先生也到了上海。我这时与王先生已有好几年不曾见面了。一向只听得王先生在北京专心研究太极拳,因为原来根柢甚深的原故,成功比任何人都容易。我于是又从王先生研究。论王先生所练的太极拳,与陈先生所练的,本属一家。陈先生的师承是杨澄甫,王先生的师承是吴鉴泉。两人都是杨露禅的再传弟子,当然是一家一派的了。但是两人所传授的拳式,各自不同。我当时很是疑惑,不敢随便判断谁对谁不对。我既以研究拳术为目的,自不能存党同伐异的心,何况同是太极拳术、又是同出一家呢?只以研究便利的关系,因王先生住在我家,便专从王先生研究。也时常与陈先生推手。奈不久离了上海回湖南,在湖南找不着练太极拳的人,没有人和我推手,只好独自练习。戊辰七月,我跟着湖南的军队到了北京。此时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迁都南京的关系,北京市面渐就萧条。影响所及,连几个练太极拳有名的人物,如杨澄甫、吴鉴泉等,都跟着往南京或上海去了。所会见的几个,虽也是北方有相当声望的人,如许禹生、刘思绶之类,对于太极拳都有若干年的研究。其所练架式,类似吴鉴泉传授者为最多。我于是又从许刘两人研究了些日子。许君以吴杨等专练太极拳之人皆已南去,他办了一个体育学校,找不着教太极拳的好手,就托人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子聘了一位姓陈名绩甫的来。相传杨露禅当日,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太极,他的师傅叫陈长兴。从陈长兴到现在,代有传人。此刻陈家沟子的人,少有不练拳的,练的都是太极,没有第二种拳在那地方流行。体育学校请来那位姓陈的,年龄不过四十岁,是从小专练太极拳,不曾练过旁的拳。到北平后,除在体育学校担任教授而外,还有许多人请到自己家里去教。我听得这么一位人物,少不得要去见一见。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还和他谈论了好一会。不会他倒也罢了,会过之后,使我更加了疑惑起来。因为他这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门一回事,连拳谱上的名目,也不一样。吴杨两家所传的姿势,虽有分别,但是起手都是一揽雀尾为名称。就是孙禄堂从郝维真所学的,起手名懒札衣,也与揽雀尾的音相似。不管是谁的音转变了,总还是这个音调差不多的名称。至于陈绩甫练拳起手叫做金刚捣碓。虽也有懒札衣的名目,唯手法身法与吴杨两家的揽雀尾、孙禄堂的懒札衣,都无相似之处,且全式名称不同之点甚多。如青龙出水、双推手、神仙一把抓、小擒打、前招后招、铁叉、切地龙、当地炮等名称,皆吴杨二家所未有。至如封似闭称六射四闭、单鞭称丹变、倒撵猴称倒捻肱、肩通臂称闪通背、右起脚称右插、左起脚称左插、转身蹬脚称蹬一根子、抱虎归山称抱头推山、云手称运手,音尚相近,但身手动作方法亦多不类。再看他推手只有同边活步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左脚向前,一个右脚向前。掤挤进一步,捋按退一步。我问他推手共有几个方式,他说就是这一个方式。我又问没有站定不动脚的推法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没有四隅进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吗?他也说没有。我想这就奇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子学来的,到此不过三传,何以与陈绩甫的相差这们远?杨家练习的方式,倒比较的完备。杨家推手的方式,由浅入深,共有四种。最初彼此都用单手搭挽,使站走灵活。次则按掤挤捋按,四手彼此都用双手,两脚站立不动,仅以身手进退。又次则活步进退。再次则向四隅进退,名为大捋。步法身法手法渐次繁难,务使练习的人,能进退随意,缓急皆由自主,不受制于人。若仅一同边活步之方式,初学者不易粘走;而练有相当程度的,觉得其活步容易讨巧,腰腿难得有真功夫;至于欲求深造的,则又嫌其太简单。太极拳的原理,和其它之拳术不同。太极注重粘走,所谓于不丢不顶中讨生活是也。粘即是不丢,走即是不顶。此理说的容易,做到实难。一部份之粘走尚易,全体之粘走尚难。欲全体粘走如意,则非有大捋不为功。按:大捋之法,决非创自杨家。想必是陈绩甫未得其传,故其法尚不及杨家完备。以我个人近年研究太极拳之结果,深信拳理之精细、拳法之周密、及练习之有益无损,此非他种拳术所能及。近年来政府提倡武术,设国术馆于首都,各省也遍设分馆。首都国术馆中,分武当、少林两门。武当门即以太极拳为主体,因此太极拳的势力渐渐侵到了南京,练习的人日渐增多。然首都经过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得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习太极,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国术馆考试武术时,报名者须声明曾练何种武术,以何种为专长)。因之一般人对太极拳怀疑者极多。原来反对太极拳的人,不待说,益发振振有词。即平日也曾练习太极、对太极有相当认识的,也怀疑太极不能致用。我是最相信太极的人,在这时不得不将我个人对于太极拳的经验及心得说出来,或者可以解释一部人的疑惑,及增加一部人的信仰,并可以供同好的参证。篇中时有文言口语杂操之处,随手写来,但求达意,不及修改,阅者谅之。我觉得太极拳在各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什么原故呢?练他种拳术的人,工夫即算不深,只是练过拳的必有相当体力,比较未经练过的强健。唯练太极拳的人,以不尚力原故,初练一年半载,体力并不见得比寻常的人发达许多。体力既不比人强,而太极拳的用法,又远不及他种拳式之简易、易于领会。无论初学的人,就是对太极拳用过三五年苦工夫的,除却照一定的规矩推手而外,若教他将太极拳一手一手的用法,从头至尾解释出来,恐怕能办得到的很少。既是自己不能领会自己所练太极拳的手法,却如何能使用呢?练他种拳术的,和人比试起来,纵然不能把平日所学的手法,丝毫不乱的使用出来,然因其平日练习时横冲直击,成了习惯,只要利用这种习惯,再继之以猛勇直前,每能克敌制胜。练太极拳的则不然。平日练习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而一趟架式自首至尾连绵不断。虽搬拦捶、指裆拳等手用法似已显明,然练习时不是断劲,用时自难得力。人类本自然具有以手足自卫及抓攫人的知能。即不知拳术为何物的小孩,他们有时相打起来,也知道劈头劈脑的举手打去;被打痛了的人,也知道闪开和还手。练太极拳没练到能致用的时候,便冒昧和人去比试,不但不能用拳法去打人,有时甚至连那本来具有的自卫抓攫的知能都没有了,摆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架式,去接受人家的攻击。旧小说中常有只有招架的工夫,并无还手之力的话。练太极拳不曾练好的人,并招架的工夫也没有。因为太极拳里面就没有寻常招架的手法。然则没有招架的手法,难道人家打来,不招架任凭人打吗?要解释这问题,先得明了太极拳的原理。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唯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联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就违背了太极的原理。再精细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就在这一个圆圈之中,分一半是招架,一半是攻击。工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在推手的时候,十分注意听劲的工夫。听劲的名词,为太极拳所专有。其意义并不是用耳去听,乃是用皮肤去听。质言之,便是练习触觉,使之灵敏。皮肤能听得敌劲之来路方面,即顺着来势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太极拳论中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之不容易使用,既如上述。因之练习太极拳的人,其好勇斗狠的习气,及希图尝试的心理,都不及练他种拳术的人浓厚。与同道的推手,虽也是练习致用的方法,但是推手究有一定的规则,与平常比试不同。推手时的本领,不见得便能在与人比试时,完全使用得着。在练习的时候,既不常与练他种拳术的作友谊比试,曾练过十年八载之后,已享有相当之名望,或已身为人师,益发不敢轻易与人比试了。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普通大毛病。练他种拳术的人,虽也有免不了这种毛病的,却不似练太极拳的这们普遍。即如杨澄甫受祖传的太极,用了大半世的工夫,徒弟也教的不少。论他的本领,北平武术界的人谁也不敢批评他一个坏字。杨家的太极拳架式,比较吴鉴泉所传的开展,步马也宽大。练习起来,容易增长内劲。杨澄甫本人身材高大,气力也自不小,应该能藉这个祖传的拳术,称雄一时。然我到北平后,调查的结果,杨澄甫的声名在北平的武术界中知道的确是不少。只是本领到如何程度,却少人知道,因为缺乏临阵的经验。本来练太极拳,非有临阵经验不可。太极拳更是需要极多之临阵经验,不然总难有把握。练太极拳的人,万不可忽略临阵经验这一层。拳术从事比试,谁也知道少不了一个快字。何以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却是越慢越好呢?这道理在练他种拳术的人,固多不免怀疑,就是练太极拳的人们,也是不明了的。须知太极拳的架式,全是练体,是做拳术的根本工夫。如何谓之根本工夫呢。第一是虚实得分别清楚。王宗岳太极拳经曰: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已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便是虚实未曾分清楚。我看普通练太极拳的人,解释双重的道理,多以为两脚同时着地即谓之双重,一脚虚、一脚实,便不是双重。两手同时打出为双重,一手虚一手实即非双重。若只如此,则双重之病,有何难悟?岂有数载纯功,尚不能领会这一点儿道理?以我经验所得,岂仅两手两足有双重,即一指之微,尚应将虚实分别清楚。如以一指着人,不会分别虚实,即犯双重之病。练架式的时候,四肢百骸从顶至踵,循环虚实。一手之中,其虚实之互为变换,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处处随虚随实。假使有一寸大的地方,未曾注意这一寸大地方,便不免有双重之病。是这般练习,如何能快?是这般练一趟,比随便练十趟二十趟有进步。第二是增长内劲。太极拳既不像他种拳术用力,难道与人比试起来,真个一点儿力不要,能将一个百多斤重并有武力的人打倒吗?经中有四两拨千斤之语,不过形容少力胜多力的话,然也得四两之力,不能说毫不要力。练太极拳时,是绝不用力。若动作太快,随随便便,和他种拳一样,不过几十秒钟便完了,如何能增长内劲?因其动作很慢,又一气到底,中间不能停留,至少也得七八分钟以上的时间。四肢百骸不住的运动,自然能将气力增长起来。似这般增长气力,与练他种拳术及搬石打砂袋所增长的气力,完全不同。这种气力,行家称为内劲,是全身活动的,要在全身什么地方使用,就能全部集中于这一个地方,不一定限于肩背手足。这种内劲着在敌人身上,也与寻常的气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触电。还有一层必须缓慢的道理,也是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所不能不知道、并将注意的,就是王宗岳太极拳经所说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道理。他种拳术虽也有气沉丹田说法,只是练习的时候,斩眉努目,百脉偾张,将全部的气提上唯恐不及,何尝能整个气沉丹田?即有之,亦不过将气闷住,或用意下沉而已。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于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按:张通字均实,元季儒者,工诗词,善书画,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为人,绝意仕进,修道于宝鸡山中。山有三峰,因自号三峰子。中国道家吐纳导引之术,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处。一居头顶,道家认为藏神之地。故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昆仑即以喻头顶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认为蓄炁之地。三居脐下,道家认为藏精之地。虚灵顶劲者,乃顶欲虚灵。所谓存神上丹田,屏寂思虑。气沉丹田者,乃沉气脐下,欲其充实。黄庭经云:呼吸庐外入丹田,审能行之可常存。盖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达脐下,故肺量窄狭,排泄力因之薄弱,影响寿命极大。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道家吐纳之术,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则一。老子为我国道家之祖,尝曰:虚其心,实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虚,下丹田欲其实之意。如练习架式时,动作过快,心思必散乱,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效?我们须知道,太极拳之所以异于他种拳术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别。全在练习时能注意到存神纳气。故经文中又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练习的人。若不知在这上面用工夫。专注意于身法步法之运用。则与外家拳有何区别。以我个人练习的经验,最好于练习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钟练习静坐。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窍。只要屏寂思虑,务使万缘都净,做腹部呼吸,气纳下丹田。静坐后,再从容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最要注意的是满身松散,不可有一寸许着力之处。其转动屈伸仰俯周旋之态,一如落云行太空,毫无阻隔、毫无停滞。从起手以至结尾,不得有停顿处、有棱角处,也不得忽急忽缓,更不得和练外家拳一样,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击敌人何部、应如何发出,方为得力。此类想象为练他种拳术时所不可少,唯练太极拳则万不宜有此。若存此类想象,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进步,其结果必至所想象的完全错误。就想得一部份效力,如练他种拳术的人之或专善用肘,或专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极拳皆系圆圈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来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可以说全体没有攻击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说全体皆是攻击和招架的方法。无论头脑如何细密的人,欲从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击、如何招架,必是挂一漏万,是不啻自己将攻击招架方法的范围缩小。我尝见有以太极拳教授徒众为业的,因徒弟询问架式中手法用处,他勉强解说,谓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敌人的手,左手向敌人胸膛打去;海底针是以右手食指戳敌人肛门,肛门又称海底,所以谓之海底针。呜呼!如此解释太极拳用法,则太极拳的用法,岂不是极笨极无理吗?此种人可说是根本不明了太极拳的原理。或有问曰,诚如尔所说,太极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练习时又不能想象如何攻击招架,却用什么去和人比试?我说,我们练习拳术的人,无论是练太极拳,或其它拳术,都应该知道这个快字意义。不是两手伸缩迅速谓之快,也不是两脚进退迅速谓之快。同具一样的手脚,伸缩进退迅速的程度,除却老迈龙钟、及疲弱残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远。须知快慢的分别,重在两只眼睛。但是同具一样的两只眼睛,却又有什么分别呢?就在看机会能迅速与否。敌人没露出有可乘的机会,手脚尽管打到了他身上,不仅不发生效力,每每转予敌人以进手的机会。两人对打时,如何谓之机会呢?在敌人失却重心的须臾之间,便是机会。两眼看到了机会,趁这机会进攻,便能将敌人打倒么?仍不一定。还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因敌人的重心虽失,然须审其偏差所在,从何地进攻、向何方冲击,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尝审度停当,敌人原来已失之重心,有时转因受攻击而得回复。两人相打之际,可以进攻之机会,彼此皆时时可以发生。只苦于以两眼不能发见。有时发见稍迟,则机会已过。有时因攻击之地位及方向错误,虽进攻不能发生效力,也是错过了机会。练推手听劲,就是重在寻机会,及练习何种机会、应从何地位何方向进攻。两眼能不失机会、进攻又不能失机会方向,便是武艺高超,全不在手脚如何迅速。分别工夫的深浅,武艺的高下,完全在此。若不待机会、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蛮打蛮揪。在练他种拳术的,每有自恃气力刚强,练就二三手惯用手法,不顾人情如何,动手就一味横冲直击,屡能制胜,因而成名的。练太极拳的,却根本上不能产出这种人材。太极拳之所以练不用力,于练架式之外有数种推手方法,就是要练习的人,从拳术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动作,学外家拳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或问练太极拳时候,若以余力兼练打桩板推砂包等动作,应该只有利益,没有妨碍。我说如何没有妨碍?并且有绝大妨碍。因为太极拳以圆活为体,所以在练习架式的时候,务使全身松散,久久自能圆活无碍。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何况打桩板推砂包专用蛮力呢?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劲,打桩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劲,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岂可以练太极的时候,兼练根本相反之直力?或又问练太极拳的素来不注意桩步,练习架式时,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缓,和人比试起来,每苦下部不稳,容易受敌人牵动。打桩板推砂包的结果不能增长直力,诚有妨碍于太极圆活之体。若只兼习站桩步,使下部增加稳实的程度,应该是有益无损。究竟如何呢?我说万不可有此画蛇添足的举动。须知下部稳实与否,全系于练习架式时,是否能实在气沉丹田。如练有相当的工夫,确实能于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气沉丹田,则下部决无不实之理。还有一层道理,应当明了。和人比试的时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牵动,或被冲退,其病并不在下部不稳,实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脚能活,则站走随意,没有与敌人相顶撞的时候,又何至有牵动下部与被敌人撞退之事。外家拳每有用刚劲冲击敌人之手法,无不丢不顶之原则。所以初练拳时,须注重桩步。然腰腿亦贵能活。如腰腿全无工夫,休说是两脚立在地上,全身坚立,稳不到如何程度,即钉两木桩于地下,用绳将两脚绑扎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尝有武功纯熟的人,两脚或一脚立悬崖,壮士五、六人推挽不动,观者莫不诧为桩步稳实。其实与立悬崖边之脚,并无何等关系,完全由于腰腿灵活,能将着身之力引向空处。太极拳论中所谓引动落空,术语谓之化劲者也。越遇着强硬地方,越可以显出力的效用。譬如枪弹炮弹,越是打在坚硬之处,越能发挥他的侵激力。此理是极易明了的。所以太极拳不以强硬为体,务必练成极柔极软,以不丢不顶为原则,使敌人虽有大力,不能发挥。如练习站桩,以敌人推挽不动为目的,岂不是与不丢不顶的原则相反吗?若练太极拳有站桩之必要,则古人必早于推手方法之外,传有站桩方法。常见有练太极拳之人,于推手的时候,在掤捋挤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碍,使不得按规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滞不知应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碍之动作,术语谓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类推法,不能没有,然仅可为练习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为基本练习。好处在使练习的人容易明白粘走变化的方法,又能使触觉增加灵敏。无论何种技艺,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练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练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则何以仅一部份工作、不能作基本练习呢?因为能粘与不能粘、能走与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浅。若没有相当的工夫,尽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练习,还是按着规矩推揉掤捋挤按四手,并得认真分析,不可茍且马虎放过。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掤捋挤按四手。掤挤为半圆,捋按为半圆。本系联贯而成,故一手忽略,则全圆因之破坏。在这四手联贯成一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于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双重。两手虚实分清后,便得注意到一手虚中之实,实中之虚。不然,则一手之中亦犯双重,其弊害与犯两手双重相等。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及脊梁。所有动作胥发须于此。脊梁须中正,不偏不倚。因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足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在练太极拳不久的人,骤闻此语,必生疑惑。但依此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倘教授之人,不令学者于此等处注意,在天资聪颖、又能下苦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领悟之一日,否则将终身不知其所以然。故从来练习武术之人,贵能得名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原来练外家拳的人,半途练太极拳,尽管在练太极拳的期间中,绝对不再练外家拳,而外家拳进步,比未练太极拳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来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来苦于力陷肩背、不能变化成劲、条达于四肢的,也渐次变化、能条达了。练过若干日太极拳的人,改练外家拳,则深觉其动作之容易。因太极拳的动作,是全部的,非一部份的。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外家拳虽不一定限于部分之动作,然其动作皆有一定之目标,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臂、膝,形式显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简单,练习时可以想象其如何致用,使练者容易发生兴味,并容易觉得有显著之进步。太极拳一趟架式,始终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迹象可寻的甚少。纵可勉强附会,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气连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寻求。唯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第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亦无不可。故练外家拳的改练太极拳,因陡增其圆活之程度,乃自觉其进步之倍速也。外家拳每有两手同时打出,或出手同时踢足者。此与劲路集中之原理相背。太极拳之架式,表面此类手法极多,实际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不过练习的人应该特别注意,教授的尤应在此等之处,详加解释。某式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以何手为随。而一手之中,应何部份先虚,何部份后实。如何方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此等处略有疏忽,即犯双重之病于不自觉。拳术何以忌双重,其原因就是妨碍劲路集中。人不患无劲,只患全身所有之劲,不能任意使之集中于某一点。费无数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岂可忽于双重之病,自于劲路上加一层阻碍?外家拳于练习及使用时,多有似侧身减少敌方攻击目标,而增加其出手之长度者。本为极合于拳理,及力学之动作。唯太极拳不然。因其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中正者是也。或谓以胸当敌,岂不与敌以便利攻击之机会?我说人之一身,从顶至踵,何处非受人攻击之地?只看人之艺术如何。其所以练太极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敌人攻击胸部的一种姿势。练太极拳全部的方法,只唯恐敌人不肯攻入其胸部。敌手一入胸部,则随时随地,皆为练太极的进攻之机会。近有人为迎合浅见者的心理,任意将太极拳的架式,改为侧身宽步,与外家拳同其姿势。有时轩眉努目,几乎握拳透爪,方自以为极兔起鹘落之致。殊不知于太极拳原理相去益远,将来谬种流传,必使太极拳尽失中正安舒之义,及内家温和意味。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为掤、挤、捋、按、采、挒、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掤、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任谁专练太极拳的人,亦不能将此八种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个姿势来给人看,仅能按着推手的姿势略为分析。认真说起来,只能有这八个名称,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于要提出这八个式来教授徒弟,供人练习,以我所认识的太极拳名家,都没有这套本钱。仅可称为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当各有其妙法。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更变。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镖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携镖投宿于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须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于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于鼻也,怒将何为?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意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干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掊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欲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渖。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汝当弃所业随我经商。孟亟思得其传,竟弃镖业,从叟往来贩运于山陕之间。才二年半,叟即病死,孟尚未得尽其传。据孟在沪语人,其师所能,原有拳式十三路,历二年半,仅得其八,余五路失传。闻太极旧称绵拳,孟所习者亦称绵拳,复恰为十三路,我疑其即为太极十三式。又江西于今盛行之字门拳,身手步法酷类太极拳,架式亦为八路。又有所谓鱼门拳者,架式十二路,用法与太极尤相类,亦有两人推手之法。江西熊斗枢曾练鱼门十余年。前年与我相遇于汉臬,为言鱼门拳以手手不离逼吸为原则,练时亦贵慢贵不用力。惜其人不能说出鱼门拳来历。我国术派别繁多,无论全国,即一省之中,每有数十种架式。甚至一县之内,亦有数十种。拳术界的现象如此,应该能人甚多,始有此创造能力。我经仔细研究结果,知道此种种类拳式之流传,并不一定传自有创造能力之人,多有由一个负盛名的教师,在二三十年之中,传出数十种拳式。虽皆托名传自古代某人,或言岳飞,或言达摩,且有托之孙悟空、弥勒菩萨者,其实手法皆大同小异。一趟拳架之中,合于拳理及实用者,不过三五手。此教师者,何以如此其不惮烦,编造此种种类类之架式?无非为广招徕计耳。北方学拳拜师无一定肄业时期,有力者延师至家,或寄居其师家中,三年五年继续练习之事,甚属平常。南方则多有限制,或延师来家,或由师自行设厂授徒。率以三四十日为一厂,至多亦不过五十日,期满则徒弟各自散去。如欲继续练习,即增设一厂。徒弟进厂之日起,至散厂之日止,其间必昼夜苦练,以求出厂后能致用。若徒弟学过二三厂武艺之后,尚不胜未经练过之蛮汉,则其师为不名誉之甚。如太极拳者,因不能计日有效,即其它理甚精审法甚缜密之各种拳术,亦决难于百日之间,体用俱备。从来练拳者,多系粗人,不明此理。如练二三厂后,尚不能克敌制胜者,不怪其师艺不高,即疑其吝不传授。为教师者,欲其徒计日收效,唯有将原有之拳术搁置,择三五便于应用之手法,加以转折,及江湖卖艺之门面之动作,编造成一趟架式,而托之于世俗最迷信之古人所传。其式单简易练,天资略高之人,十余日即会,再教以半月之拆用,出厂后居然能战胜蛮汉。师之声誉因之雀起,从习者日多。但人情厌故喜新,一年半载后又非得改造一趟架式不可。平江有名拳师潘厚懿,三十岁时即以教拳为业,寿至八十方死。前后所教徒弟在三千人以上。其所传架式之不同何止数十种,得其真传者不过十人。并非彼秘不教人,学者欲求速效,使彼不能不如此。现在潘之徒弟在各处当教师者,亦有数十人,辗转流传,四百年之久,名称已屡变。又焉知孟某之绵拳、熊某之鱼门拳,不与太极一脉相传乎?杨露禅至今不过百年,其所传与陈绩甫已相去甚远。吴鉴泉得自杨家者,亦与杨澄甫有别。更奇者,杨澄甫之兄杨梦祥同受家传,而梦祥之太极独练断劲,一手一手使劲,放出咚咚有声,与外家拳无别。北平除杨梦祥一人而外,无第二人以断劲练太极拳者。我曾问陈绩甫,陈家沟练太极拳之人,是否有练断劲一派,陈言无有。我谓如此尚好,太极一练断劲,便失却太极的原理,将无穷的用法变为有限的着数,于太极拳前途有害无利。我国人习性,多喜崇拜古人,鄙薄今人。因之对于武艺虽富有创造能力之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亦不敢自承,皆托之古人秘传,或梦中所传授。此类事实之见于册籍者,不一而足。张三丰所传拳法,安知非其本人所创造?恐不足见重于时,而托之玄武大帝梦中所授。今人练习武艺,朝夕从事,数年或数十年尚难致用如所期愿,张三丰夜梦神授,且即以之破贼,古今人智慧能力之相去竟至此哉?张三丰传宋远桥、张松溪等七人,并无传详记其手法。黄百家之内家拳法中所载,敬、劲、勤、紧、切、五字诀,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中亦引为要诀。而现正流行之太极拳,反无此五字诀传授。我以为拳术应以理精法备、不违背生理及力学原理为标准,不必穿凿附会,托之古人以相标榜。一若缝衣匠之供奉轩辕皇帝,木匠之供奉鲁班先师,无端生出许多枝节。南京国术馆初开办时,我适在汉口,从报端见其分武当、少林两门,各设门长。我当即断其如此提倡国术,决无好果,并致书京友服务于国术馆者,详论其得失。艺术本不妨各有宗派,有宗派斯有竞争,有竞争斯有进步。唯武术不然。无论我国武术传籍绝少记载,辗转流传,学者又绝少能通文学之人,某派传自某人,久不可考,非如字画文学等之派别,丝毫不容混乱。即算武当、少林两派,比较其它武术册籍上略有根据,然现在所流传者,究竟是否确为武当、少林两派?且此两派,又岂能包括中国武术、江湖卖艺之流,以及武术授徒为业之辈?为迎合国人崇拜古人之习性,任意拉扯妇孺皆知之古人,认为祖师,以相号召。南方有齐家拳,谓为齐天大圣所授传。又有弥勒拳,谓为弥勒菩萨所传授。比较少林派传自达摩祖师者,更诞妄可笑。彼辈此类知识,多得自师传,并非现在卖艺及授徒者所假托,故敬谨奉持不以为妄,偶遇非难莫不誓死力争。因其如此,所以各门派之互相忌嫉、互相仇视,千古年来不知生了若干事端,伤害了若干性命。在彼辈知识有限,且有籍古人以资号召之意,其标榜不足责。独怪以提倡国术为志的张李诸公,亦不思打破此门户派别之恶习也。太极拳在武术中为最有研究之兴趣与价值者,提倡国术自应对之有相当注意。但万不宜以太极为普遍研究之拳术。只可于国术馆中设一太极拳术专修之科,非有志深造及资性聪颖者,不得入科练习。因其理太精微,法太复杂,无论天生身体如何灵捷,资性如何聪颖之人,亦非一年半载之练习所能致用。并且初学者练之不能发生兴味。任何艺术,如研究者对之不生兴趣,即不能有所得。练他种拳术,但能朝夕依法苦练,不须运用脑力,有相当时日,必有相当成功。练太极拳则非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纵竭一生之功,亦不过偶然得着一部分作用,如练外家拳者之专善用某几种手法而已。经中所谓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非能运用极细密之思想力者,不能练太极拳。此与以上屏寂思虑之言,并不冲突,以上乃屏寂妄想之念。太极拳为内家拳术,注重上下丹田,本近道家导引之术。但近之论太极者,多因其名为太极,遂以八卦五行生克之理、阴阳变化之言,附会易理。则窃疑其理论虽高远,与事实掤、捋、挤、按、等八法,并无一定格式。前已言之,何所根据。而拟之八卦,至前后、左右、中定在太极架式中更无其名称。且任何拳术亦不能离此五者。拟以五行,尤以不伦不类。太极拳固注意阴阳变化,他种拳法何尝不注重阴阳变化?太极拳自有其非他种拳所能比拟之长处,决不在此似是而非之玄理。当科学昌明之今日,我等研究提倡,当应按照实际加以判别,不可震惊古人之言,或名流所断论,遽予盲从。我于太极拳用功甚浅,但其方法及名称尚能记忆,且尝见深于此道之人,教授徒弟。实不闻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及所谓五行等有一定格式方位,能单独提出数人练习,则此等名目之不能称十三式。十三式之不能附会为八卦五行,也至明显。不知与我同好者,亦有曾致疑于此,而欲从事研究其所以然者否。杨澄甫吴鉴泉均以专练太极拳有重名于北平。或曰:杨澄甫善发人而不善化,吴鉴泉善化人而不善发,以是二人均有缺陷。若兼有其长,则尽太极之能事矣。我曰:事或有之,于理则殊不可通。因发与化似二而实一,不能发则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发。故经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不过原来体格强壮,气力充足之人,发人易远而干脆。杨体魁梧,且尝闻与其徒推手时,常喜自试其发劲,故其徒皆称其善发人。吴为人性极温文,且深于世故,不论与谁推手,皆仅守范围,不逼人,不拿人,人亦无逼之拿之者。闻其在北平体育学校教太极拳时,学者众多,皆年壮力强。与吴推手任意进退,吴唯化之使不逞而已,始终未尝一发。故人疑其只善化,而不善发。我谓若吴亦尝发人,但发而不能动或动而不能远,则疑其不善发人犹可。今吴始终未尝一发人,证其平日温文之性格,可断其为不欲无端发人,招人尤怨,非不善于发人也。我以北来略迟,于杨吴二君皆未谋面,然深信二君,皆为当今纯粹练太极拳之名宿,绝未掺杂他种拳法,以图讨巧,其工夫火候实不可轩轾。在外家拳盛行之今日,欲求专练太极拳如二君者,恐未易多得。惜负提倡国术者,不知物色人材,闻二君刻均不在南京国术馆。项城当国时,幕中有宋书铭者,自称谓宋远桥之后人,颇善太极拳术。其时以拳术著称于北平之吴鉴泉、刘思绶、刘采臣、纪子修等,皆请授业。究其技之造诣至何等,不之知也。宋约学后不得转授他人。时纪子修已年逾六十,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地也。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耶!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得。盖宋某拳师之习气甚深,其约人之不得传授他人,即不啻表示自之不肯以技授人也。太极拳架式各家所传皆有区别。然不论其手法及姿势如何不同,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则一也。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架式既练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如练架式不下苦工,专从推手中觅作用,天资纵高,亦不过推得两手灵巧而已。身上功夫即增长,亦属有限。我自乙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前后已四易架式。因每从一人研究,即更换其人所传架式。当时亦颇认为有更换之必要。及练习既熟,始悟四种架式不同者,仅其外表动作,精神则绝少差异,其有因各人传授之不同,而互相诋诽者,特未身经练习,及入主出奴之恶习未忘耳。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如练太极拳未练至能自由运用之程度,则尚不如外家拳远甚。此番南京考试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容易致用也。赵幼斌——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22:10:17)“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一、“十八在诀”总论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明,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十八在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个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做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捋、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采、挒、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捋、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二、“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笔者根据几十年来的习拳心得和教学体会,兹将“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分述如下:1.掤在两臂“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振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手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2.捋在掌中“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勃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将住对方的肘部,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捋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捋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黏活,不用大力、拙力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持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捋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捋中寓挤,随捋即挤”。挤的方向与捋相反,所以捋要“动短”。拳诀有云:“捋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捋势将对方捋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捋”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捋势。3.挤在手背“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前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捋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捋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捋挤相连”,直接反弹;二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得化解而为我所制。此外,还有“捋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论了。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4.按在腰攻“按”字的含义是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动作劲力去完成。要用腰劲、肘劲、掌劲同时的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相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间,命门向后拱顶,两掌採住对方的手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而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首先要搞明白的。5.採在十指“採”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像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採”的劲法特点是“实”,即“採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採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採住对方手臂时,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比如,“捋”中就含“採”,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又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五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一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採”,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6.挒在两肱“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捺也”“挒,扌桀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脆、突然,要震惊对方。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第一、第三个“玉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挒;“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7.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冲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比如对方捋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右臂为引,使对方前仆,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档,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以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捋、挤、按”为核心。这“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这两句既讲进退手法,也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挒、按、採,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拦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云手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说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有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探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也是整体技法。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吵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此八字”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八个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这八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通过“眼是",就是“眼法”。眼法干什么?就“顾盼左右与前后”。人们常说“眼为心之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灵敏。两人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方的变化和自己怎样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人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文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方,还包括对自己的顾盼,要将自己与对方的劲势融在一起,达到“身知”,这样才能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而胜。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太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在与对方交手时不仅要找对方的“空隙”,“得其横”而击之,同时也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心稳定而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身法劲法。“定”,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气儿”;“中”是中间、中心,这里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心通过胯、膝、足落于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平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与“中心点”的垂直方向对应。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自身的灵活性中去找,做到身体的各部位都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几个关节的骨与骨之间不能自闭自锁;“中在得横”是说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力点与身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力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合四方”。这里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合四方”的概念,是说人体的中心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而这里“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身法,“定”和“中”是指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手状态中如何保持身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步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在练习太极拳架或推手中,无论是前进或后退、守或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虚步。无论什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自己身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没有散点或死点。比如弓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腿实而另一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以“提手上式”右虚步定势为例,重心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前脚跟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左腿的大腿骨与胯骨坐得太“实”而锁住了自己,则使自己僵了、没有活气儿了,“有隙”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自身重心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右脚跟落地不实,脚跟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虚腿其筋骨肉一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虚设,“形似神不似”。进一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手的接应力,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四方”,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一的“复合方位”法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左腿坐实,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脚跟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肉,使尾闾重心略前移寸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身体重心虽在左腿为实,但大腿骨与胯骨之间有活气儿,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右腿在前,胯、膝、踝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跟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弓形松掤有力,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而不僵”“虚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干各部关节同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定性的求得,建立在身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自锁自闭就叫“定在有隙”。而随着尾间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胯拉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里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支撑八面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向下的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的有效支撑点上,从而获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而“定”和“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势”和“劲”完整统一的“复合方位”,即“合四方”。这种“合四方”状态,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同样,弓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如提手上式、手挥琵琶、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方”的内力功夫。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这两句主要讲身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ong)”而念“重(cho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ong)为纯阳,阳中无阴为“重(cho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里的“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ong)”字而言,“重”是“轻”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o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自然明了了。笔者对于“双重”一词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力。“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手”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双重”的首要表现是“身法上的双重”。具体言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转换过头而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1)右脚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4)如第(2)点,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脚踝,接着以膝领小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行”。顺便提及,杨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较舒缓慢匀,目的是为了将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更好地品味和消化,体会它的精神内涵,但它意识的灵感是快的。好比两人推手,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人间瞬息万变的劲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好了,动作加快时同样会做好。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他身步法的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撵猴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重心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如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心后移,使重心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病。“双重”的另一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如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力也无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比如搬拦捶的右拳出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一侧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问题了。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首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入自然状态之中,而不刻意为之。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一,是与“双重”相对的另一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无根”。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手法、步法、身法举止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立统一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用中的战略指导思想。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首先说明,这里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而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而进。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而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里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方僵点的时候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的是在推手中把握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战术运用的问题。杨式太极推手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是说在推手中,要从对方劲力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应对方法。一方面是你主观的力如何作用在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别人的力客观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么这一对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方如何运用“虚守实冲”这一基本应对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即为一对力的接触,同时也就产生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而相互产生运动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方掤手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手,而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的“中”随着对方的势而动,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方有顶力而僵,或缩手捆住了自己,给了你一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对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十三,不敢沾;硬十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走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十三,不敢沾”,说明对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谨慎才行。当你按进,对方化解不良有僵硬自缚之感,你“得实”而发制服对方,这说明对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十三势”的边(这里的“十三”指十三势太极拳;这里的“软”也不是无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关于练习推手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战术运用问题,杨班侯传下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手行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用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而“后发先至”,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推手“劲道”的特色。如杨澄甫宗师所言:“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极也。”总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十八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化的高层阶段。其用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环生。太极内涵博大精深,以上是笔者对“十八在诀”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从心寻觅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辈从心研究虽不得其万一,然继承弘扬太极国粹,却是我辈共同之目的。偏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三、“十八在诀”技术内涵表解为便于读者对比和理解,现将“十八在诀”的劲名、劲点、劲法及注要列表归纳如下:太极拳“十八在诀”技术内涵表解类别劲名劲点劲法注释太极拳周身体用手法︻八法︼四正手掤在两臂掤要撑掤为第一劲法,无处不在掤、捋、挤、按为四正手,是核心採、挒、肘、靠为四隅手以上合为“八法”,八法之间互寓互化,互通互用。捋在掌中捋要轻捋要轻随,动短意长挤在手背挤要横捋挤相连,横化直挤按在腰攻按要攻腰攻,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四隅手採在十指採要实採劲短而促,点要实挒在两肱挒要惊挒劲撕开,有顺反旋之分肘在屈使肘要冲屈使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靠要崩贴近突震太极拳周身体用步法、眼法、身法步法进在云手进要穿长劲,伸长和连续“进、退、顾、盼、定”要“合四方”,晓“合四方”即为得“中”。退在转肱退要封封劲,走化、闪战、扳挽、截打眼法顾在三前顾要全眼神要顾及手前、足前、眼前盼在七星盼要听劲听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个部位定在有隙定要活重心,定中有活,骨阔不自锁身法中在得横中要合中心点要“合四方”滞在双重无缰滞身法和劲法的双重身步劲法的“虚实”说,为第一要义。通在单轻分虚实能顺达则能轻灵虚在当守守住中摸不实就勿贸然而进劲道“虚实说”的战术运用。实在必冲合即出摸到对方死点就要出击作者简介:赵幼斌,男,汉族,1950年生,祖籍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现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西安杨式太极拳学会会长。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的优秀代表之一。七岁起随父赵斌()习拳。赵斌先生是太极宗师杨澄甫之外孙,自幼随杨师学拳,是一代太极名宿。赵幼斌十六岁开始教拳,巡回于西安、河北、天津、新疆、深圳、香港、泰国等国内外各地。著有《杨氏太极拳真传》《杨氏37式太极拳》《杨氏28式太极拳》《杨氏51式太极剑》等专著和系列VCD&教学光盘,发表过多篇太极拳文章。太极拳真传心法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发力时以丹田(骶骨)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肩胛骨)上下相错(其功力来源于“周身整体拉抻量〈即周身关节的伸缩量〉”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拳经云"牵动往来气贴背",此时在格斗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挥洒!第四步:身法力(躯干力):只有真正具备了身法力,内家拳才能称得上登堂入室。那么身法力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六艺”上身后,所具备的功力! 那么什么是“六艺”呢?六艺指的就是心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豹(抱)头”“鹰爪(捉)”“雷声”。形意拳将“鹰捉”定为“母拳”(“三体式”定为“母式”),删去“雷声”将“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称为“四相”。那么“四相”的内涵是什么?又如何练成呢? 它须要丹田内气充足,并能气贯周身。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在躯干内膨胀,并胀开各大关节,有的人把它叫做内在的抻筋拔骨。传统练法有:“开肩”“开胯”“开胸”“开背”“开肋”--------现在的武术界大都得窥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辈的武术家虽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记得笔者刚学艺时,曾问恩师,上盘,中盘和下盘,哪一盘是修炼的重点。恩师说,是中盘,中盘若要领错误,下盘永远练不成!后来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修炼中盘最关键的要领,是要做到“腰马合一”,即是躯干和下肢筋力连结,劲力贯通。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有的门派叫“撕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体总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来,躯干的力量也才能真正传导至地下,“鸡腿”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举步轻如狸猫,落步稳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间架才能真正形成!这叫做“七星拱梁递重力”。(开胯,松胯,松尾闾等功法在各大门派中都有,但都在秘传-----非入室弟子而不传!唯我除外!“鸡腿”练成之后,是练“龙身”,我们练的“龙身”可不是“龙折身”!练的是周身的劲力在躯干内畅通无阻!练得周身劲力在体内,上下贯通!左右贯通!交叉贯通!练的自身在前伏后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进后退,整体旋转和进攻受阻时,自身身形在常有看来,已无法用力的“错误”情况下,内在要领依然正确!周身仍然劲力贯通,得机得势!“龙身”与“虎豹头”须同练!我们只所以不用 “虎抱头”一词,是有我们的道理的,我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武术资料中,仅见到李春岭在他老人家的《李氏形意太极》中与弟子们表现了这种功夫(恕我孤陋寡闻)!即是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颈部可以悬起体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动不摇,这说明颈部所受之力已经传导至脚下,从头到脚下劲力已经初步贯通!试观虎豹颈部之情形,始知笔者所言不虚!“虎豹头”是指虎豹的劲力直贯头顶,(尚须有”顶心暗缩”之意)!前贤之意是为了让我们体认虎。豹头颈部的用力状态,让我们领会仿生学的原理!试观“四相”或“六艺”中的要领,有哪一个不是身体部位(所应体现的功能),为什么时候偏偏要加一个老虎的动作呢?这多么的不伦不类啊?(错误之处请各位前辈多提宝贵意见!!)那么“熊膀”又是什么呢? 经过长期的桩功锻炼,背部会慢慢变的如同钢板一样坚实,斜方肌与背阔肌向两侧拉伸,肩胛下沉后横开,并被肌肉固定在拉开的位置,微微向前束裹,背圆胸实肋骨根根开张而两膀充满力量,如熊膀一般,使间架更为圆整,躯干内部气血充盈贯注周身,周身鼓荡带动背部和肋部筋肉的膨胀和收缩,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这就是身裹之力。这时就能体会到人体上这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湖风云录武当心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