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道是不是道

太极拳最难学的是什么
中国太极拳网
对力道的把握是太极拳难点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古代拳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了,是不存在尚没有公开的秘密需要谁去解去揭的。之前有的人所谓对太极拳的“解秘”无非是有名无实的吹嘘、哗众取宠的商业炒作甚至是欺诈而已。太极拳古代拳谱明白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随人而动形成的,因此是没有某些外家拳那样十分花俏奇异复杂的主动技巧的,就此而言,太极拳其实是简单易学的。然而再简单易学的动作也是有难度的。比如走路谁不会啊?谁都认为走路是简单易学的,然而走钢丝其实就是走路,会在百米高空的峡谷之上走钢丝的世界上有几位?所以,走路也是有难度、有诀窍的。其实,世界上任何技艺理法再清楚明白,学习都是有难度、有诀窍的;任何技艺要达到尖端更是有难度、有诀窍的;学习太极拳自然也是有难度、有诀窍的,而且对于一般人而言,难度是十分大的,甚至对于有些人而言其难不啻于上青天。不然怎么会有“学练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之说呢?这种状况不能改变吗?当然不是。就像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所说的,学习太极拳如果有正确的指导,就可以“一年习熟,五年练好”。著名近代太极拳家濮冰如、郑曼青先生是杨澄甫先生刚到上海就跟随杨澄甫先生学拳直至杨澄甫先生逝世的弟子,时间无非至多也就五年多点。所以,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人肯定是太极拳的门外汉,或者自己对于太极拳一知半解、对于太极拳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弄清楚就倚老卖老信口雌黄瞎说一气。当然,太极拳能够“一年习熟,五年练好”,正确的指导是十分的关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对于一般人而言,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除此以外,求学者本人的思维或者称为悟性也是关键,如果自以为是、对于一般的武术常识先入为主,经验主义地以为可以用外家拳的思想理解、剖析太极拳,以为学习太极拳可以对于其它武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一体、以为一个人可以是太极拳家兼其它的武术家,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这样的人要明白、学会太极拳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但一个人的初学悟性再好,也是需要培养提高的,一年时间往往还达不到能够完全理解太极拳的理法要领的程度,所以,即使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关键或者条件都具备,“一年习熟”的太极拳往往主要还是一个外壳,这个外壳也可以成为外家拳的形式。所以,“一年习熟”的太极拳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可以说所谓“一年习熟”了太极拳不等于已经真正学会了太极拳了,还需要继续接受老师的指导。而有五年时间,如果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条件具备,就可以达到濮冰如、郑曼青先生这样的水平而可以凭自悟自修提高功夫了。当然,太极拳“五年练好”的人也不是达到太极拳的顶峰了,这样的人相互还是有水平高低差别的,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的,但就学会太极拳而言是已经达到了。所以就此而言,太极拳应该认为是简单易学的。但如果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条件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人不仅不可能达到濮冰如、郑曼青先生这样的水平,而且如果离开了老师,对于太极拳的进一步合格与提高就会举步维艰,甚至会始终原地徘徊、踯躅不前,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完全进入太极拳之门。这样,太极拳学习就表现为难度很大了。为什么太极拳有这样的难度呢?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一般人难以理解,有的人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是误会了,而且往往总是误会得南辕北辙,这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难度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太极拳的基本行为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之本能的,是超出一般人的正向思维而需要以逆向思维去理解的。仅仅根据这两句话应该就可以掂量到太极拳的难度了。而如果能够改变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超出一般人的正向思维,那么,太极拳的难度就像是有的人所说的就是一张窗户纸,没有点破之前,别说十年,三辈子也别想知道窗户纸对面究竟是什么场景,一经点破就可以清楚看明白了,难度的消除也就是指日可待,无非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看时间、精力如何投入了。这样,太极拳就是属于简单易学的了。不然的话,太极拳就是复杂难学甚至根本无法学会的。那么,太极拳难度之最或者说难度的根本是什么呢?这个答案的最佳表述应该就是老子(四十一章)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为“相反是世界总规律的一个动态表现”。太极拳就是充满了矛盾辩证统一十分典型的表现,虽然有不矛盾的,但其根本是矛盾,处处是矛盾。如果认为矛盾是不能辩证统一的,以为圆就是圆、直就是直,以为相反只能相斥,不能相成,那么,太极拳就是说不清楚的,要想学会,那就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了。其实,太极拳的简单易学与复杂难学就是一个矛盾,就是说,太极拳的复杂难学其实质是简单易学,而太极拳简单易学的实质对于某些人会表现为复杂难学。太极拳有许许多多似乎说不清楚的矛盾。聊举数例于下。(一)不用力与用力太极拳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杨澄甫先生首先直白表述的所谓“不用力”。确确实实,按照正向思维一般常识,说肢体可以既活动又不用力这纯粹是胡说八道。然而,宇宙世界上又确确实实存在许许多多的物体既活动又不用力的例子。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虽然在不断移动却并没有用力、抽动的鞭子鞭身本身也并没有用力。所以,对于“不用力”其实是并不需要太逆向思维就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无论是客观上还是感觉上,学习太极拳是不是能够局部不用力正是太极拳入门的一个瓶颈,学习太极拳是必须想方设法局部不用力的,非此,太极拳是不可能学会的。然而,“不用力”其实是一种模糊的主要是着眼于自身感觉的说法,这就像是说某物品是纯金,其实一般所谓的“纯金”无非是99金而已,还有百分之一并不是金。说太极拳客观上不用力,虽然自己实际上确实已经最大限度地不用力了,但客观地从精确的微观而言还是存在静止性用力的,不然的话,手臂能够持续悬置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这不用力中用力的情况如何呢?只有到了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分辨清楚具体一条条肌肉纤维的收缩情况了才能够有准确的答案。不然,按照感觉,只能用“不用力”来表示。除此以外,太极拳的明显局部不用力(包括不用劲)还是必须要靠另外某些局部的用力、用劲发生传递形成的。比如活动手臂的不用力必须要依靠腰骶、腿脚的用力将这种用力传递过去,由于躯干含胸拔背的带动而形成的。这就同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汽车有动力使得汽车行驶、抽动的鞭子鞭身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握鞭把的手有用力发生是同样的道理,换句话说,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没有用力的人是存在往前移动之力的、没有用力的抽动中鞭子的鞭身是存在着抽动之力的,同样,太极拳活动中没有用力的手臂也是存在着活动之力的。故而杨澄甫先生又说“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而有刚对”。这所谓的“绵”就是没有用力,这所谓的“有刚”就是有力。所以,杨澄甫先生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如果有人总是说杨澄甫先生没有说清楚,那么,这样的人与太极拳就是根本无缘的。而且,不仅认为太极拳“不用力”是错误的人学不会太极拳,有的人一味讲太极拳不用力、不用劲,认为凡是用力、用劲的就不是太极拳,这样的人也是学不会太极拳的。(二)放松与未松太极拳的根本是放松,太极拳无论是武术的还是养生健身的所有效果,都是由于放松,不用力就是为了实现放松,太极拳处处都要一心一意孜孜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太极拳如果没有放松,就根本不可能不用力、不顶抗地化解别人的攻击,就不可能由脚而起爆发强大而又耗费较小体力的劲力。所以古代拳谱、杨澄甫先生都指出太极拳必须“松净”。然而,实际上太极拳这种放松状态往往会感到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如果真的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了,也就没有掤劲了,那么既开展又紧凑的姿势体位就必然会被别人轻易破坏,就会任人摆布根本谈不上保护自己攻击别人了。比如两肩虽然十分放松,表现为手臂能够轻易被别人作用动灵活被动地上下活动,然而胸臂的夹角却会由于躯干的转动使得别人是难以改变的,这种情况反映两肩其实有些肌肉纤维并没有放松,所以这是十分矛盾的,古代的太极拳先人只能用“似松未松”来表述。究竟是怎样的“似松未松”状态,显然也只有等到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量化分辨清楚肩关节那些肌肉纤维是松弛的、那些肌肉纤维是收缩的才能有答案。在此之前,这种情况也只能用“放松”来表示。同样,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指导体会这种似乎矛盾的、却是实际存在的“似松未松”,太极拳是无法学会的。同样,不仅认为可以不用放松的人学不会太极拳,那些一味强调放松,不承认有“似松未松”的人无疑也是学不会太极拳的。(三)活动与未动太极拳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是活动的行为。然而太极拳不论是练习还是实际应用是必须十分追求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所说的“不自动”的。对于这种“不自动”,太极拳古代拳谱表述为“动犹静”。这“静”就是“不动”的意思。太极拳古代拳谱里的“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意思与“动犹静”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对于太极拳而言,“动”与“静”是同时发生的,“一动无有不动”与“一静无有不静”是同时的,“静如山岳”与“动若江河”也是同时的。也就是肢体既是动的,又是不动的。这不是太矛盾了吗?其实准确地说“动犹静”、“不自动”就是没有主动的被动。太极拳的核心精髓、最难学的、需要尤其强调的就是这“动犹静”、“不自动”的“不动”。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要强调说:“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杨澄甫先生也要强调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太极拳的“不动”集中体现于这“不动手”。学习太极拳尤其要追求动中求静、追求动中的不动。通过正确的真正的推手锻炼,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不动手”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拳的放松与不用力,体会到只有“不动手”,才可能会处处始终保持自己既开展又紧凑的姿势与体位,处处有攻击别人的机会,处处可以游刃有余地不用力、不顶抗地化解别人的攻击,这“不动手”实在是太重要了,太极拳所谓沾粘连随的实质就是“不动手”,同时“不动手”也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拳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超出一般人正向思维的奥妙,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然而对于一般人而言实在又是太难了。而且太极拳这某些局部没有主动的被动对于全身而言,其实又是存在主动的。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又是十分矛盾的。对于这种主动,太极拳先人已经有定性的说明,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这种主动是所谓的“四两”。这“四两”对于太极拳是既不能或缺,在数量上又是可以忽略的,而且这种主动对于对方而言是必须表现为被动的。非此,太极拳不用力、不顶抗的引进落空是不可能实施的,既体力消耗较小又强大的特殊发劲也是无法出现的。这被动与主动的量化情况究竟如何也只有等到太极拳研究的现代化到了一定高层次才能准确表述的。同样,认为肢体要么是动、要么是静,认为“不动手”是不可能的人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四)外形与内在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在是既存在着形如其内,同时又是存在着许多形内相反,还存在许多形形相反的。比如对于弓步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前弓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后蹬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太极拳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太极拳弓步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后蹬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前弓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的。还有虚步变为弓步躯干虽然往前移动,然而躯干往前移动过程的始终却必须是始终往后撑的。不仅躯干前移必有后撑,而且躯干后移必有前撑、躯干左移必有右撑、躯干右移必有左撑,这些都是内外相反的。还有虽然太极拳存在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种如同货郎鼓转动带动绳珠的情况,但许多情况下,却是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左带动、躯干往左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样形形相反的情况。还有手臂与躯干,虽然太极拳有手臂与躯干同向移动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却是手臂前移躯干后撑的等等等等。这种反应古代拳谱表述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等,其中有许多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正向思维使得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学习太极拳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本能与冲破这种正向思维,不然的话,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五)有根与无根有根与无根自然是相反的,然而太极拳却要求两者必须是合一的。所谓“有根”是形容站立十分稳固,古代拳谱的“五指抓地”、“沉着”就反映了“有根”。近代有的太极拳家如郑曼青先生则表述为“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则我之足已有根矣”,甚至有的太极拳家称之为足似“入地三尺”。足有根的程度反映了站立沉稳的程度,对于任何武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站立不能沉稳,怎么能够有效攻击别人与保护自己呢?然而任何武术移步轻灵也是性命攸关的重要。有的人练武术,沉稳有余、轻灵不足,其它功力再强大、技巧再好也容易挨打败北。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尤其强调要“举动轻灵”,如果不能举动轻灵那就是古代拳谱所谓的“双重之病”了。太极拳要求有根与无根合一就是要求“沉着”与“轻灵”必须是同时的。打个比方,虚步变为弓步过程的始终,既必须站立十分沉稳,同时又必须两脚随时都可以轻灵地提起。许多人都无法这样,那就是双重了,太极拳就难以学会了;其实弓步只要能够步幅合适、体重始终由后脚支承、前胯内收等,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就是以一脚之沉保证另一脚之轻灵,也就是太极拳的轻灵是必须以沉着为基础的。因为如果一脚的移动没有另一脚的沉着是无法轻灵的。而太极拳的沉着又是有赖于轻灵的。因为太极拳的沉着不仅仅是依靠体重与技巧,主要还是要使得别人难以将攻击力作用到自己的身体重心,这就需要依靠另一脚的轻灵。所以,太极拳的沉着与轻灵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如果认为既有根又无根是不可能的,太极拳自然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有的人以为太极拳是无根而不能有根,以为手臂完全被躯干带动、全身动作就如同是水浪的动态就是太极拳,其实是将太极拳的灵魂“随人而动”完全摒弃了,这样的拳是根本不能认为是太极拳的。太极拳的矛盾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太极拳的掤劲对于别人的攻击是既不顶抗又有阻力的,如果不是这样,如现代有的名家所说的对于太极拳家“掌扶,便有掌大的极空极松,什么也摸不着的空松区域。用力或是想用力按,这块掌大面积立即变得坚刚无比”,这“坚刚无比”其实就是顶抗无比,那就是将古代拳谱的“进之则愈长”否定了。而这种所谓“摸到哪儿哪儿空,什么也摸不着”又将阻力否定,那就根本谈不上随人而动与借人之力的掤劲了。那么这样的太极拳高人其实根本不是太极拳功夫的表现了。又如太极拳手臂往往既与人接触很轻,在别人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贴实对方,然而手臂又是沉重的,其实,手臂接触很轻与沉重都是放松的表现,这很轻与沉重也是相反相成的。又比如太极拳手臂的活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弧,但手腕对于身体某部位却始终是表现为直线往返移动的,这圆弧与直线也是相反相成的。太极拳的所谓“引进”与“落空”也是如此,使得别人的攻击往自己身躯外落空是必须依赖于使得别人的攻击往自己身躯正中引进的,所以“引进”与“落空”也是相反相成的。再如太极拳的攻击与化解也是如此,太极拳的任何瞬间是可以既化解又攻击的,攻击与化解也是相反相成的。还有太极拳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同时又是难以牵动的;既是上下相随全身节节连带的,又是全身似乎节节脱开的;既是竖起往上的,又是沉坠往下的;既是开展往外的,又是紧凑合拢的;既是反映为柔的,又是反映为刚的都是相反相成。还有太极拳所谓的“神内敛”与“用意”,太极拳的“神内敛”与“用意”必须是同时存在的,不然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之所以有令人神往的养生健身效果与匪夷所思的武术效果,“神内敛”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关键。而“神内敛”就是无思无虑,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用真意”,因为古人所谓的“真意”就是无思无虑。太极拳所谓的“用意”就必然是包括了“用真意”的。也就是说“神内敛”与“用真意”其实是一回事。但太极拳的“用意”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指记忆、体验、检查、思悟等等思维意识,这思维意识的“用意”与“神内敛”是相反矛盾的。太极拳的这些矛盾有的会表现为时彼时此,如所谓的“极柔软”的化解与“极坚刚”的发劲就是会忽彼忽此的;然而,这些矛盾都是同时共存的,如“动手”与“不动手”等等,即使是“极坚刚”的发劲也必然是以“极柔软”放松的肢体作为载体的,也是同时共存的。太极拳处处矛盾的情况不能以诡辩相对主义所谓“白马即黑马”这样的错误理论理解为无所谓彼无所谓此。比如有人说“太极拳无所谓沉无所谓浮,沉就是浮,浮就是沉”,这种说法就是诡辩相对主义十分错误的。这是因为太极拳每一矛盾的彼此都是有明白无误判断标准的。比如“不动手”就是手臂放松、不用力、毫无主动、被动、无所为的等等,有丝毫违反就不是“不动手”了;“动手”就是手臂在空间发生位置的移动或者转动,如果毫无这样的情况就不是“动手”;但太极拳同一手臂的“不动手”与“动手”确确实实又是同时的等等等等。太极拳的这许多矛盾都有学习锻炼的难度,难度当然也是有大有小的。而要真正学习、继承、传承太极拳,这些难度就都必须一一克服,克服的关键,或者说打开太极拳一道道关隘大门的金钥匙就是放松、不用力的“不动手”。总而言之,太极拳的最难、消除太极拳之最难的方法,也就是太极拳的总规律,就是“反也者,道之动也”。这“反也者”的能够认识、能够同时掌握也就是王宗岳所说的“须知阴阳”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能够这样了,太极拳的最难也就消除了,就如王宗岳所说的从此就能够“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而使得太极拳“愈练愈精”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megan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太极图是道家图形么_百度知道
太极图是道家图形么
见有人写太极图是周易里的
也有人写太极和道家的关系 我想知道,太极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图形? 别用什么武当用太极之类的告诉我啊 还有 百度知道里的我都看了 也不要了 只要告诉我答案和出处就好
    太极图是道家图形   《太极图》最上一圈为“无极而太极”,表明无形无象的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和本体;第二圈“坎离相抱”,表明“太极”的动静产生了阳性和阴性的物质。阳性物质具有刚健、运动的属性,阴性物质具有柔顺、静止的属性。阴和阳是太极的两仪,两者统一于“太极”之中,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从而生生不已;第三圈是“五行生成图”,指的是由于“太极”中阴阳两仪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水、金居右,属阴。火、木居左,属阳;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五行相生,人类出现;第五圈“万物化生”,指阴阳五行之气生成万物。此圈居于人类之下,表明人为万物之首。人禀阴气而为形体,禀阳气而为精神。其所禀受的五行之气成为人的五常之性,即仁属木,义属金,火属礼,水属智,土属信。儒家的圣人于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不偏、不执,取其中正而已,故无欲,无欲故静,从而能“与天地其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成贤成圣。
采纳率:91%
来自团队:
有些许了解吧。传说八卦来自伏羲氏,有《归藏》之说,不过多半是后人假借。但是先天八卦的存在确实不假。文王演周易,是创造了后天八卦,在春秋时期被阴阳家所用。而道术则是不折不扣的阴阳家的东西。因此,阴阳就成了宇宙诞生之初的元素。可以说,太极图的存在。道教,众所周知,周易里面虽然有阴阳的概念,但更侧重用阴阳来解释万物的变。到了阴阳家手里我估计你说的应该是太极八卦图吧。我在周易浸淫多年,楼主要注意,道教会有阴阳八卦,确实不稀奇。因此说,太极图不是周易里面的东西,换了一种排列方式,更符合天理。八卦,来源于道家和阴阳家!道家和道教是两回事,完全是道教的东西。太极图中的八卦偏离了周易一开始用来推理的原始意义,就是试图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的一个流派。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还有,确实很强大。阴阳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二生三。所谓道生一,但其完美地体现了道家的主要思想,冲气以为和。太极图是宋著名道士陈希夷所传。  太极图,为阴阳鱼。太极图虽为道教所出。  道家的说法,一生二、老子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来源于春秋之时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以黄帝,因此,说它是道家的图形是可以的,形象地体现了老子所言:物负阴而抱阳。后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又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之意  是啊
太极图出自道家 据传北宋初年 著名道士陈搏在修炼时 看见从黄河小浪底出山后没有约束 一路东奔 洛河洛河从西南本来挤过邙山豁口 直插黄河
黄河浊 洛河清 两水相触 形成一个大漩涡 酷似太极图 道士感悟伏羲八卦之神奇 就画下了太极图
以前是没有太极图的 只有文字 所以太极图的出现在后 是道家的产物
准确地说,太极图是传说中伏羲制作的,那可是上古时代;周易是周文王创作的,时在周朝,周易是太极图的理论总结和推演的集大成者;道家的老祖宗即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周易高深莫测而又可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在后来的文化演变中,太极图为道家所吸收,成为道家的象征性图腾。五行理论为中医所吸收,成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卦象理论为阴阳家所吸收,成为占卜算命的八卦指导思想。所以一部周易派生了丰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道家的太极图只是只是八卦图的一种排列方式。总体来说最流行的八卦图为先天伏羲八卦和后天文王八卦。八卦分别为:乾:三爻全阳无阴,纯正无杂。代表天,刚健,运动,主导,创始,精神。 坤:三爻全阴,纯正无杂。代表地,柔顺,静止,包容,顺从,结果,物质。 巽:一阴在下,两阳在上,阳长阴短,上刚下柔。代表风,散,人。 震:一阳爻在两阴爻之下,阳轻欲上,阴重欲下,易于阴阳相荡,发生震动。代表雷,震动。 艮:一阳爻位于两阴爻之上,上阳下阴,阳少阴多,上刚下柔。由于受下面两阴爻吸引,较轻的阳爻上浮已到极点。代表山,止,稳。 兑:一阴爻位于两阳爻之上,上虚下实,上柔下刚,阴少阳多,阴重同时又受下面两阳爻的吸引,有下降的趋势。代表泽,喜悦。 坎:一阳爻夹在两阴爻之间,阴阳相互吸引胶着,阴多阳少,外柔内刚,酷似水分子结构。代表水,润。 离:一阴夹于两阳之间,阴阳相互吸引胶着,内柔外刚,阳多阴少,酷似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代表火,电。它们是自然界存在的八种物质,将这八种物质按照不同的方位和顺序排列就能得出不同八卦图来。 先天之数排列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河图之数排列为,艮坎离兑,坤巽震乾;洛书之数排列为,坎坤震巽,乾兑艮离;自然之数排列为,震坎兑艮,离巽乾坤。道家的八卦为后天文王八卦配洛书九宫之数。可以查这本书《易经科学解释》.史力生.花城出版社,2006
参考资料:
《易经科学解释》.史力生.花城出版社,2006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万物...说真的我也不懂
其他6条回答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努力加载中
下载腾讯视频观看完整版
简介:极道是一部融文化历史、技术哲学于一体,触类旁通启智集慧的“脱口秀”节目。姚宇即是演讲者又是研究者,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哲学、历史、文化、技术四个层次,对大量流行于民间、历史、传奇、小说、影视剧等广为所知的故事,逐一打碎,颠覆,重构,进行全新解读。其过程缜密严谨,以物理学、力学、运动生理学作支撑层层推理。是一部脑洞大开的烧脑之作。
赞助商广告72被浏览8,551分享邀请回答47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太极玄清道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太极玄清道
太极玄清道,所著网络小说《》和《》中三大正派之一所练功法名称,与天音寺的,的焚香玉册并驾齐驱,为神州三大顶级修真功法。也是青云门诸般奇术妙法的根本,乃是二千年前于那上参悟小成,经过历代青云门宗师精研,最终由青叶祖师将无名古卷完全领悟透彻得出一套完整修真法决,时至今日,已是夺天地造化、玄妙无匹的无上道法。
太极玄清道功法特点
太极玄清道与天音寺的大梵般若,的焚香玉册不同的是,其讲究以自身之道,引天地灵气入体,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相传练到较高境界时,更能以自身驾驭自然之力,借天地之力,诛灭敌人。
太极玄清道三大境界
其经过青云门数年完善,分为三大境界。名为:,上清,太清
玉清境为初入门径,仅是基础,但许多人穷极一生也难登上上清境界
为登堂入室,与玉清境一字之差却不可同日而语,非奇才数十年苦心浸淫而不可。
为登峰造极,相传青云门自创派一来,门下精英无数,而达到太清之境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青云门的镇派之宝--,也非太清境而不能驾驭。
太极玄清道武功高人
目前已知曾达到太清之境者:青叶祖师,,(),天成子
太极玄清道武功级别
太极玄清道在青云的技能中的位置
御剑诀——5级
驭雷术——6级
练气还神——10级
少阳剑气——11级
破魔剑气——14级
雷霆震怒——16级
怒剑狂花——17级
雷神之锥——18级
天外飞仙——20级
霜天雪舞——21级
天玄冰——22级
天诛剑气——23级
天地不仁——24级
七劫——25级
天机印——25级
雷光遁龙诀——27级
太极玄清真诀——29级
神剑御雷真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玄清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