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了花都鸿利厂待遇好不好娱乐这个游戏平台,好不好吗???

凡人小事(个人文集)第四部:花都故事
那天下午下班,走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车刚走几步,发现情况不对,车头一个劲地向左偏,停车一看,左前胎全瘪了。
看来车是开不走了,准备出点钱找个修理厂的师傅来帮忙。正准备打电话,车场保安、一位四十多岁的小个中年汉子来到了面前。
他说,“老乡(听我讲话可能和他是老乡),这点小事还打什么电话,自己换胎就是了。”我说:“我哪会换呀,开车开了十来年,可从来没有换过胎。”他说:“小事,小事,我来帮你”。话没说完,就帮我在车尾箱里翻出了工具,换起胎来。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还打了一下鼓,感觉这位保安大佬是不是想增加点收入,后来一想这也正常,用手艺换钱正常应该,找修理厂也是出钱,保安帮忙也是出钱,说不定修理厂要钱更多,而且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自己一边打着小九九,一边给保安当下手。
换胎其实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几分钟就搞掂了。我收拾完工具,洗好手,准备掏钱包。保安见状,忙问我干什么。我说给钱呀。保安说给什么钱啊,这点小事。还没等我掏出钱包就走了。
我觉得不好意思,拿瓶水赶过去,一边递水一边说,“我不抽烟,手上没烟,下次送包烟给你吧。”保安连说“不用了,小事罗”,边说边走进了保安亭。
我是个感恩的人,这是家教和遗传的结果,人家给我的帮助和好处我从没忘记过。谁知第二天单位安排我出差,一去就是3天,回来后的当晚,我就去商店买了包烟,次日早晨上班便送给了那位保安大佬。
保安见我真的送了包烟给他,很是高兴,笑得脸上只见皱纹。他说:“真没想到,你一个单位的领导(他觉得我的样子像领导,其实早已下岗),还能记住这件小事,太谢谢你了”。
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应该是我要谢谢他,最后他却要谢谢我。虽然这是件极小极小的事,大家都可做到的小事,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我们这个社会皆多好多和谐啊。
愿这样的小事再多些,愿文明的春风再猛些!
(此文在花都区组织的“诚信与文明”创文征文中获得优秀奖)
茶园巷的变迁
茶园巷离我居住的东城小区不足50米,是连接茶园路到建设路的通道,听说这条巷子很古老,比茶园路还早,用本地群众的话说是先有茶园巷,后有茶园路,可见名气还不小。
&我是04年从部队转业后住进东城小区的。大凡部队转业的人,锻炼惯了,天天都有户外散步的习惯,我也不例外。四年时间里,我在很多街巷散过步,有的离家还很远。可离家最近的茶园巷我只去过一次,而且还没走完就回来了。因为那里实在不是散步的地方,昏暗的灯光,嘈杂的人群,无证的商铺,满是尘土的的巷底,最让人扫兴的还是离巷口不远处的垃圾收集站,那里成了苍蝇的世界,臭气的海洋,谁见谁都想吐。这样的环境,谁还有心思去散步呢。
&原以为茶园巷会成为我散步永远的禁区,谁料想“创卫”的春风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今年7月,“创卫”的春风越刮越劲,茶园巷也在这股春风中得到新生。
&7月上旬,原本高低不平、污水横流的土质巷道,被一条平坦洁白的水泥大道所取代;7月中旬,区有关部门对巷内秩序进行了综合整治,点亮了电灯,清理了人员,整顿了商铺,理顺了关系;7月下旬,经常臭气熏天,苍蝇满地的茶园垃圾收集站穿上了衣服,搭起了铁棚,尽管还不太圆满,但已是尽了心,费了力;8月上旬,区又投重资对茶园巷进出口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底化处理。
&现在的茶园巷,已经焕然一新,水泥的巷底,明亮的灯光,微笑的商铺,和谐的人群,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茶园巷,愿你青春永驻,愿你欢乐常在,更愿我的脚步能带给你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从未记起的小事
近日,一个老部下请吃饭,引出了一起尘封很久、从未记起的小事。
部下也转业了,在同城工作,虽然相距不远,可平日各忙各的,偶尔开会在办公大楼见见面,也是打打招呼,过年过节他会发发短信向我这个所谓的老首长问问好。
转业了,工作生活压力不轻,大家都是如此,过年过节给老首长打打电话,发发信息,表达一种感恩情怀。我也是这样,逢年过节也会给我的老首长打个电话,或发条信息,也算我对我的老首长的怀念之情。
平时也有部下请吃饭,也不太多,现在能请老首长请饭的都是感情饭,没有半点利益元素。这个老部下请吃饭当属此种情况。
临行,部下说不要开车,好久不见,喝几杯,军人嘛,喝就喝。几杯酒下肚,话自然多了起来。
部下端着酒杯,久久注视我,突然想起了件事,问我还记得不。我说啥事啊?他说10年前,他正当排长,想去接兵,我当时被部队安排到湖北当接兵团长,对接兵干部的安排有一定的发言权,他怕团里不批准他去接兵,找到我,要我帮帮忙,并乘我接听军首长电话时,悄悄放了400元在我文件夹里。
原来前一年接兵也是有他的,营连都报了他,可却被某些领导在衡量利益时给衡量掉了。当时我并不知他放了东西在文件夹,后面在批阅文件时,发现了东西,我也没有说他,也没声张,只是第二天便叫部里干事将钱退给了他。当然,他也于当年接兵去了。
说实话,这样的事在我当领导时不止一次。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有多么清廉,谁都喜欢银子,可我父亲曾给我说的一句话我一直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也是我给我近四百名军官讲课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况且,我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一名旅政治部主任、上校军官,从未给首长送过一分钱。现在自己当了首长,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言,更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如果不是部下提起这件事,我还不知有这事。部下提起了,说实话我也根本想不起来。但部下对这件事一直放在心底,还以为我知道。
部下还能记起这事,我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一连干了三杯。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党徽在创文中闪光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华诞。90年来,我们党不但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正是由于无数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默默奉献和积极工作,才确保了我们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区创建办就有这样一群被群众誉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党员群体。
&&&&&&&&&&&&&&&&&&&&&&&&&&&&&&&&&&&   &
特别能战斗
广州市为期3年的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下简称创文)是从2009年开始的。此次创文,是在我市13年创文失利的基础上重新展开的,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决定举全市之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此,市创建办制定了创文检查评比制度:规定每月对各区创文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评比,每季进行一次季评,季评不但要“奖三罚一”(奖励前三名,处罚最后一名),还要将各区(县级市)检查成绩在市属媒体上公布,可见市里措施之强,各区压力之大。
我区作为广州市的远郊农村区,无论是城市建设水平,还是市民文明素养都与中心城区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在创文的起跑线上我们就先天不足。在困难面前,区创建办全体党员同志毫不气馁,他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覃海深同志的具体带领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掌握情况,科学制订方案,大力开展宣传,广泛动员力量,认真组织整改,积极应对检查,硬是让不利变有利,让后进变先进,在全市创文评比中取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
创文两年多来,我区创文工作稳步推进,成绩一年比一年进步。在前两年区创文成绩在市12个区(县级市)总评荣获第六名的基础上,今年形势又有发展,所评名次都在前五名。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区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区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外,应该说也离不开区创建办所有党员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和默默奉献,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扎实工作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
特别能吃苦
吃苦耐劳是区创建办党员群体的一大特色。两年多来,区创建办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典型事例。
区创建办常务副主任韩双锁同志是一位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同志,也是创建战线的一面旗帜,更是吃苦耐劳的榜样。今年6月上旬的一天,韩双锁在检查工作中不慎扭伤了腰,痛得下不了床,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他没答应,因为市创建办很快就要月检了,很多工作等着他去做。医生没办法,只好做了保守治疗,并开了全休3天的病假条。韩双锁同志勉强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出现在新华街组织的居(村)委主任创文培训会议上,并忍着剧烈的腰痛,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的创文辅导课。
廖初记同志是74年入党的老党员,在区创建办负责督查工作。创建督查是个苦差事,不论白天黑夜还是酷暑暴雨,只要有任务、有投诉,他都会闻讯而动,从不讲价钱。去年五月,区决定对旧城区某小区进行升级改造,这本是好事,可在拆除楼房间的私搭花坛等违建时却遇到了很大阻力。有位老太太硬是不让拆。为此,廖记初同志不顾中午酷热,几次利用午休时间和街道居委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为了彻底做通老太太的思想,廖记初还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找到老太太的女儿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通过老太太的女儿做通了老太太的工作,使违章建筑得以顺利按时拆除,为小区改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创文迎国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区创建办宣传组的侯丽佳同志是名女党员,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典型。她一人干两人的活,除了负责区创建办《创建简报》的编辑、向市报送创建信息和组织区属媒体进行创文采访外,还要负责本单位办公室各种材料的撰写及完成单位领导交待的一些事务性工作。经常是两头跑,两头忙,加班加点是常事,有时星期天都用上,可她从无怨言,而且每次接受任务都是干干脆脆,从不推诿,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爱。
&&&&&&&&&&&&&&&&&&&&&&&&&&&&&&&&&&&&&&&
  特别讲奉献
不计私利、甘愿奉献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点尤显重要和可贵。区创建办的党员同志们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要求。
近年来,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创建办的人员也从8人扩充到16人。队伍扩大了,办公电脑却只有5台,每个组只有一台电脑,显然不够用,可区创建办是个临时单位,想配置更多的电脑也不可能。在困难面前,区创建办的同志没有向上伸手,更没有怨天尤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宣传组和综合组的同志就分别从家里拿来了2部手提电脑,长期无尝供办公使用,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区创建办常务副主任林艳玲同志曾是一位火线入党的老军人、老党员,转业后曾在区卫生局和区创建办领导岗位奋斗了十多年,曾以工作扎实、作风顽强、甘于奉献的风格为领导和同志们所称道。去年到点退休,本应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可当区创建办需要她继续为创建工作再作贡献时,林艳玲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返回了创文工作岗位。
今年5月,林艳玲丈夫住院要动手术,区创建办领导和同事们都劝她留在丈夫身边。作为妻子的她何尝不想多留在丈夫身边尽一份妻子的责任呢?可当时正值市创文检查时期,而且很多迎检工作都是她亲自组织和部署的,两边都离不开她。最后林艳玲还是咬咬牙,把老公交给女儿来照料,自己悄悄地返回了创文迎检第一线,直到市检结束。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并在花都区“创一流业绩,迎接十七大”有奖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今晨2点34分,我和老婆同时被摇醒。老婆开始还以为是我翻身,后来一听不对,窗户也在响。老婆不知何故,直觉告诉我,地震。几秒钟后,摇动不见了。一会老婆又睡了。我则打开手机发了一则微博:“2点34分,花都可能地震了”。然后也进入了梦乡。
今天上班,大家第一件事自然说到了昨晚的地震,有的知道,有的还在做梦。说着说着,我突然想起了在河北石家庄上学时遇到地震的一段往事。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同学们一起在一楼楼道里看电视。突然发现电视机在摇晃,那时我没有经历过地震,没有反应。但北方同学大多经过唐山大地震,特别敏感,不知是谁大叫一声“地震了”!所有的同学象中了魔似的,疯狂地往门外跑去,我先是一怔,然后也随着他们跑了出去。
北方的深秋,寒意正浓,可大家没有一个想进房的,好不容易熬到半夜,院方来电话了,说没事了,大家才进了房,我回去就开始做梦了,听说有些经受过唐山大地震的同学一夜未眠,随时准备向屋外撤退。
昨晚花都的地震,好像没听说有人跑到外面躲地震的,不知是广州人淡定,还是广州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地震。
但愿地震今后不要再光顾广州了。
感受平安夜
都说中国人现在和国际接了轨,连过节都喜欢过洋节了,以前还将信将疑,昨晚是洋人的平安夜,在街上转了一圈,还真像那么回事。
也许是平安夜大家都要与家人团聚的缘故,昨晚没有人安排活动。晚饭后,突然想到要感受一下花都平安夜的风采,没开车,出门坐上公交车就向火车站驶出。
到火车站主要是看看即将作为武广高铁临时车站整修情况。与老车站比,现在的车站可说是焕然一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两个售票厅,不但比以前整洁美观、宽敞明亮,而且整个售票室都装上了透明玻璃,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因为是夜晚,加上武广高铁还没开通,车站基本没有旅客,这里还看不出平安夜的景象。
走到二汽门口,平安夜的味道就慢慢溢出来了。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多于平时。车站对面是手机一条街,各店服务员戴着圣诞帽,拿着小广告,有的挥动着小旗帜,一个劲地吆喝着。有的店员虽不吆喝,却站在门前齐齐地拍着手,脸上挂着甜美的微笑,不进去看看还不好意思。
跨过建设路,往东就进入了花都新华城区最为热闹的黄金地带——金城广场城区,这里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要想走快点都成了不可能的事。
在金城广场南门口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圣诞老人在向行人问好赠礼。只见他们穿着宽大的圣诞服,戴着圣诞帽,摇摇摆摆,走走停停,边唱圣歌边向行人派发小礼品,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哈大笑。
从金城广场再往东,沿街站满了摆摊设点的游商,卖帽子衣服的,卖鞋子袜子的,卖手工艺品的,卖各类小吃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个摊档前都围着一群时髦的小女孩,有的在观赏,有的在选货,有的在砍价。成交的喜气洋洋,砍不下价的依依不舍。也有山重水覆的时候,有的老板见小女孩实在想买,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待女孩离开几步后,又将女孩叫回,以女孩定的价出售,引来笑声一串。
平安夜的新世纪广场更是欢乐的海洋。散步的,跳舞的,唱歌的,看热闹的,带小孩玩的,还有小年青亲热的挤满了整个广场。虽然没见几个戴圣诞帽,但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平安夜浓浓的氛围。
洋人创造的平安夜,愿你带给中国人永远的平安。
第一次踏上花都的路,是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五日晚上的八点。那年好不容易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服役的地点就在花都(当时还叫花县)。
我们是坐了三天三晚的火车到达花都火车站的。一路上接兵干部把花都吹得天花乱坠,我们都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故乡而欢呼,可满腔的热情很快就化为了一盆冰水。当我们满怀希望跳下火车踏上天王洪秀全的故土时,迎接我们的不是宽阔的街道,明亮的夜景,而是昏暗的小街,满地的灰尘。特别是踏在新民路松软的尘土上,灰尘随风而起,迎面扑来,鼻子眼睛全是灰尘,这就是我对花都道路的第一印象,当然谈不上美好。
八十年代初,我已当了干部进了机关,部队当时还属军区司令部管,经常要到广州办事。那时去广州办事是个苦累活,老同志都不愿意去,我年青官小,这个差事自然就落到我的头上了。去了几次才知道大家不去的原因,因为当时去广州办事部队是没有车送的,要自己坐公交车,可坐公交车在路上耗时太长,车上又没空调,热得喘不过气来。当时花都到广州只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106国道,一条是107国道,我们一般走107。107虽为国道,却只有两车道,且弯弯曲曲,破损不堪,坐在车上就象在跳舞。堵车是正常现象,不堵就不正常,如果遇到事故就更惨了,短短几十公里的路,来回一趟有时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八十年代末,特别是石启仁同志主政花都工作后,花都的经济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在“路通财通”思想的指引下,花都的道路也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几乎在一夜之间,花都城区先后建起了建设路、花城路、茶园路、商业大道、秀全大道、云山大道等纵横交错的主干道。随后又建起了花都大道、山前大道,使整个花都地区紧紧联在一起。为了加强与广州中心城区的联系,区还先后修建了广花一级公路、迎宾大道。同时还积极配合省市修建了广花高速、机场高速、京珠高速、北二环、街北高速等高等级的公路。
众多道路的建成通车,不但给花都的经济增添了腾飞的翅膀,给花都的城市增加了迷人的风采,同时也为花都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去广州半个小时就可到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目前,花都政府又在筹划新一轮的道路建设,三东大道东延线建设、花都大道东段的改造、106国道的扩建以及村村通公路和城中村大规模的道路改造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和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花都的道路会变得更加便利、更加宽畅、更加美丽。(此文获得2008年花都区“美丽花都”创卫征文大赛优秀奖)
花都广场,我为你骄傲
花都广场,也称市政广场,座落在花都区委区政府办公楼南,宽300米,长500米,占地18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天安门广场,于1999年建成,是我区改革开放的硕果之一。
站在气势磅礴的政府办公大楼向南望去,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是共和国政权的象征。五星红旗后面是成片的绿地,绿地中点缀着无数的鲜花。走过绿地,宽阔的迎宾路从广场中间东西穿过,将广场一分为二。
越过马路,就进入了广场的集会区,这里是政府和群众组织各种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可容十万人同时活动,清一色的大理石铺面,宽阔、平坦、高贵,中间还藏着自动喷水装置,那是夏天给人们带来无尽凉意的精灵。集会区的最南端,是高大的罗马柱和半圆形的露天舞台,尽显欧陆风情。舞台的设计别具匠心,只要你站在舞台中央的圆点上,你的悄悄话都会传得很远很远,不得不让人想起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广场的东边,还镶嵌着一条秀丽的田美河,紧紧依偎在广场身旁,日夜抚摸着她粗壮的臂膀,静静温柔地流向远方。
清晨,当旭日尚未东升,整个城市还在梦睡,花都广场就醒了。露天舞台前,一群群红衫绿裤的老太太,手执大红扇,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骄人的舞姿;罗马柱后,一波波快乐的老爷爷,有的手提小鸟笼,有的掌托小钢球,三五成群,哼着小调,迈着方步,悠哉游哉,享受着晚年无尽的乐趣;广场跑道上,一队队小伙、姑娘们,身着鲜艳的运动服,脸上写满青春的微笑,你追我赶,在晨曦中展示着无穷的青春活力。
入夜,华灯初放、灯火通明,这里更成了欢乐的海洋。舞台上,电影、晚会、表演每周连绵不断,让你应接不暇。办公楼前,几百人的舞蹈队在人们的赞叹声中翩翩起舞,试与嫦娥比舞姿。绿地中,一个个幸福的家庭,陶醉在风筝的飘逸和幼童的蹒跚中,久久不愿归去。更有那一对对情侣,各自抢占幽静的地盘,尽情地在爱海中神游。再看那田美河畔,一排排垂钓爱好者,一字摆开,借着广场明亮的灯火,两眼望着河面,神情若定,虽难有收获,脸上却分明写着满意。
节日的广场,这里更是另有一幅景色。迎风飘扬的彩旗,遍地盛开的鲜花,比肩接踵的人群,还有那舞狮队、舞龙队、军乐队、锣鼓队、山歌队、秧歌队、演出队汇成欢乐的海洋。置身这海洋中,你会感到广场的博大宏伟,生活的多彩美好,而这美好的生活只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来吧,朋友,当你休闲的时候,请你到花都广场走一走,看看宽阔的广场,闻闻芳香的鲜花,听听欢乐的音乐,定会消除工作的劳累,忘却心中的烦闷,燃起生活的激情。
花都广场,我为你骄傲。
☆花都三十年&&
旧貌换新颜
今年是我来花都的第30个年头,前24年在花都部队服役,后6年在地方机关工作。30年来,我不仅亲身感受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和强大,更是亲眼目睹了花都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的冬天,我们一群年青的湖湘子弟怀着报效祖国、寻求成长道路的目的,迎着中越边境隆隆的炮声,不远千里,来到了驻花都某坦训团,当了一名坦克兵。从此,花都成了我第二故乡,期间除了到北京、南京、石家庄上了几年军校外,再也没有离开过花都,直到04年转业地方成为花都市民。
说实话,花都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第一次踏上花都的土地是79年12月5日的下午5点。我们岳阳籍600多名新战友从原新街火车站下车,刚迈出车站大门,就被新民路厚厚的尘土挡住了去路,大家心里一下子凉了,这哪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大广州啊。尘土再厚也得走,接兵干部一声令下,我们只好踩着快没鞋沿的尘土前进,到了部队,大家第一件事就是将解放鞋中的尘土倒出来。
我在部队的进步还算比较快,两年多就当上了军官。那时我在团政治处当干事,经常要到广州军区司令部办事,部队没车派,都是自己挤公共汽车。坐公共汽车我不怕,怕的是路上坐车时间太长。那时还没有机场高速,也没有广花高速,花都到广州都走107国道,路窄车多,不堵都要两个多小时,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大堵车,半天都到不了。加上那时公交车都没有空调,夏天在车里呆上半天简直就是受罪,所以当时我们很多战友把到广州办事视为畏途,都不愿去。当兵的都怕上广州,那些大老板肯定更怕来花都了,没人来投资,花都的经济只能是死水一潭。
路通财通,没有路,哪来的财。为此,花都从80年代末掀起了大修公路的热潮,先后修建了横贯东西的花都大道、为旅游服务的山前大道、连接广州和花都的广花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广花一级公路,现在又准备开建新赤大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花都交通的落后面貌,为花都经济腾飞插上了强劲的翅膀。如今一个更加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消息正温暖着全体花都人民的心,花都的地铁立项开建了,花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要来临。
80年代初,部队管得比较松,请假到新华办事游玩都很方便,根本不用军务科批,连长就能搞掂。我当兵时在坦训团,营门口就是老的107国道,到新华更方便,但我却很少去新华,其他战友也去得少。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不爱玩,哪有年青人不贪玩的道理,而是当时的新华确实没有好玩的地方。不象现在,到处都是娱乐场所,到处都是灯红酒绿,尽管部队现在管得特别紧,但仍还有个别官兵利用各种机会偷偷跑出来,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我们几个新战友曾将老新华形容为“八一城”,即“一条街、一个商店、一个饭店、一个旅社、一个公园、一个电影院、一个邮电所、一个理发店”。“八一城”的叫法虽然有点调侃,但当时的新华确实很小,远没有我们老家的县城大。
新华城区扩建始于80年代中期,高速发展在92年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新华城区已初具中等城市的规模,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面,美丽的绿化,流动的汽车,欢乐的人群,怎么也让人联想不起当年的“八一城”。
去年,有位战友从老家来花都,想回部队看看,转了半天也找不到部队,只好给我打电话。当我用车带他周游花都再转回部队时,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晚上吃饭时,战友跟我说,他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工厂都连到部队门口了。在他的记忆中,部队到新华相距10多里,只有一条简易的公路相连,公路两边除了稻田就是鱼塘,连房子都很少。二是没想到新华扩建得这么大。在他的心中,估计还停留在“八一城”的时代,没想到才20多年的功夫,新华城区已经扩充了几十倍,足足可以与内地中等城市媲美。三是没想到新华建得这么靓。特别是当他参观了花都广场、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迎宾大道等现代化的建筑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非要和我连喝三杯,祝贺我找了一个好的归宿。
我刚来花都时,花都还叫花县,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虽属广州市管辖,但经济落后,工业落后,发展迟缓,生活水平低,被广州人称为花县农村,在广州市的地位不言而喻。记得当时我们部队转业干部一般都不想进花都安排,要么进广州,要么回老家,除非娶了花都老婆没办法了才会选择进花都。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原来的花县不但几换芳名,先改花都市,后改花都区,更为重要的是花都的经济已经插上了高速飞翔的翅膀,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花都汽车、花都空港、花都皮具、花都首饰”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熟悉的名词。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花都经济逆势而上,独树一帜,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成了广州经济增长最为耀眼的亮点。
现在花都的转业干部,都把分到花都作为首选目标,唯恐分到广州,就是分到了广州,也要想办法调回来。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的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在经济上已经没有多少差别,而在生活成本、人际资源、生活环境诸方面还强于广州,难怪花都军队转业干部都想转到花都。
花都的三十年,是前进的三十年,发展的三十年,辉煌的三十年,我骄傲,我自豪,我幸运,因为这三十年我就生活工作战斗在花都这片热土上。
愿花都的明天更加美好辉煌!
(此文获得花都区2010年纪念建国60周年“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有奖征文大赛三等奖)&
欢乐的老人歌舞团
那天是周六,饭后无事,独自去散步。
听说建设路农业支行广场晚上很热闹,有老人歌舞团表演,不知水平如何,正好利用散步之机去看看。
还没有踏进广场,就被广场的歌声、笑声、音乐声深深地吸引住了。抬眼望去,明亮的路灯下,整个广场成了人的海洋,歌的海洋,舞的海洋。
广场北边,一群老大妈正围在一起卖劲地唱着民歌,声音不高,但能和在一起;广场东边,三波舞者正随着各自的音乐翩翩起舞,有健美操,有民族舞,还有的士高。舞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偶尔也能看见几位大爷参杂其中,格外耀眼。
广场的正中,有座国旗台,台前就是老人歌舞团的演出场所。演出场所很简陋,没有舞台,就地划了一个二、三十平米的扇形演出区,围着演出区成扇形挤满了几百个围观的市民,前几排坐在小凳上,后几排则站在地面上。这些观众没有人强求,没有人组织,完全是被老人歌舞团的精彩表演吸引过来的。
我到时演出刚开始。第一个节目就差点笑破我肚皮。随着《回娘家》音乐的响起,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穿红棉袄,肩挑礼品箱的老情郎,牵着花衣花裤背着娃娃的老媳妇,一步一摇走上了舞台,台下顿时掌声一片。掌声中,两位老人使出浑身本事,把个《回娘家》演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当唱到“两个大眼睛,就像我的他”(这句歌词可能是他们自己加的吧)时,扮小媳妇的老大妈娇羞一扭头,兰花手一指,万种风情尽显,估计专业演员也难达此种水准。
老人歌舞团最拿手的还是革命歌舞表演,军队题材也是他们的保留节目。那晚他们就表演了歌舞剧《说句心里话》。音乐响起,一位身着红军服装的大爷拉着一位村姑打扮的大妈,深情款款地走上舞台。他们边走边说,边说边唱,用通俗易懂的肢体语言,诉说着思念之苦,吟唱着欢聚之甜,情切切,意深深,令人感怀,令人落泪,令人遐想。
诙谐欢乐的节目也是老人歌舞团的强项。他们表演的歌舞《敢问路在何方》把观众逗得上气不接下气。特别是扮演孙悟空的老大爷,手握金箍棒,身着虎皮袄,头戴紧箍咒,抓耳挠腮,勿前勿后,勿左勿右,机灵果敢,尽职尽忠。尤其是那条金箍棒更是被他舞得风风火火,妙趣横生,犹如六小龄童亲临表演,笑得有些观众伸不了腰。
那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位辫子大妈。她是节目《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独舞。辫子大妈穿着粉红色的舞衣,洁白的舞鞋,两根粗壮的辫子上扎着红绳,个子不高但很匀称,跳起舞来轻灵、欢快,两个辫子一晃一晃的,不禁使我想起《英雄儿女》中的女英雄王芳。远处看,就象东北的小姑娘,根本看不出是位六十岁的老人。辫子大妈节奏感强,动作优美,表情丰富,一招一式无不显露专业演员的神韵,开始我还以为老人家曾经是专业舞蹈演员,后来一打听,不是,但当过老师,估计在学校也是个文艺积极分子。
还有几个民族舞蹈节目也很有意思。一个是西藏舞,一个是蒙古舞,还有一个是扇子舞,这三个都是集体舞,由七、八个老大妈表演。她们舞服很多,跳哪个民族的舞就穿哪个民族的服装,极具民族特色。这些汉族老大妈跳起少数民族舞来,还真有点少数民族的味道,尽管个别大妈的动作还不够整齐,个别大妈的舞姿还不够优美,但其认真的态度,倾情的表演,还是赢得了阵阵掌声。
老人歌舞团表演的最大特色就是始终与观众互动。为了让观众看清歌词,他们专门将一首首歌曲用毛笔工正地抄在大白纸上,每次演出前都要张挂在台前;为了打消不太会唱歌的观众参与唱歌的顾虑,他们在台前专门安排了一位会唱歌的演员进行领唱;为了激发观众唱歌的积极性,他们专门安排了几个麦头,供有表演欲望的观众临时进行领唱和独唱,从而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感,保证了演出效果。
为了确保演出质量,老人歌舞团还制作了大量的演出服装、道具,购置了一套音响,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这种精神更令我们肃然起敬。
演出间隙,我曾问过一位大妈,“累不累?怎么想起来搞这支队伍”。大妈一边给前来助阵的孙女喂牛奶,一边爽朗地说:不为什么,就是为了乐,为了自己乐,为了大家乐,乐了就不觉得累了。
是啊,人生不易,烦事多多,该跳就跳吧,该乐就乐吧!
祝老人歌舞团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家里请客更开心
广州人请客吃饭都喜欢上酒店,我这个新广州人也被和谐了。只要是家里来了亲戚,来了战友,都会在饭店里搞一桌,又气派又省事。
节后,小战友罗新国请客,也是在同湘汇开了一桌。饭后闲聊,得知其妻小刘和我老婆同为北方人,都喜欢面食。小罗岳母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饺子。开始我们还不太好意思去,因为在广州这边一般都不上家里吃饭的。但盛情难却,我们还是应允了。
那天晚上,我们如约来到了位于迎宾路的某小区,推开房门,一幅热闹的画面顿时吸引了我们,岳父揉面,女儿赶皮,岳母包饺子,女婿打下手,他们三岁的女儿则穿着旱冰鞋在大人间欢快地串来串去,笑声弥漫了整个小屋,让人惊喜,让人感染,让人陶醉。
我们想帮忙,却插不上手。不一会,热气腾腾的水饺就上桌了。几盆水饺各具特色,有芹菜馅,有萝卜馅的,还有猪肉馅的。大家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说着笑话,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气氛比酒店好多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现在大家为什么都不愿意在家请客吃饭了,不是因为钱太多,也不是因为太麻烦,而是因为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温馨、真诚和互信。
唉,多么希望和谐的春风能吹回一些昔日的欢乐和美好。
☆轿子的诱惑
故事发生在江西三清山。
去年6月,区作协组织会员去江西三清山采风,之所以选择三清山,这是因为除了她的奇险峻秀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19个会员谁都没去过。
&那天,同学们(会员之间的俗称)是坐缆车上去的,缆绳又高又陡,我们的缆车稳稳上移,坐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到达目的地。走下缆车,以为这就是山顶,可导游说这连半山腰都没到,剩下的山路靠爬了。
有同学问导游要爬几个小时,导游笑笑说,大圈6个小时,小圈4个小时,速度慢了还走不完。导游好心建议我们走小圈,但同学们商量之后觉得好不容易来一趟,坚持要走大圈。我本想走小圈的,可同学们都走大圈,我一个人走小圈,显得我这个老解放军战斗力不强,不能丢解放军的脸啊,因此我没敢亮出自己的意见。&
五个多小时过去了,同学们的行进速度越来越慢,一是风光太美,舍不得。再是体力难继,走不动。我和同为60后的邓静宜同学就属后者。为了不拖大家的后退,乘大家欣赏风光之际,我们决定提前下山。下山的路虽然也不好走,但毕竟比上山省力多了。不一会,我们就欣喜地看到不远处有架索道站。正当我们快步向索道站走去时,竟发现导游站路边。
“你们去哪儿?”
“坐缆车。”
“错了,我们要坐的缆车在山那边,怕你们搞错,我特意在此等着你们呢!”我们顺着导游指的方向望去,我的妈呀,头都晕了,那山高耸入云!
&静宜同学说先坐会吧。坐就坐呗,反正年轻的同学们在后面。刚坐下来,突然不知从哪里冲出来几名轿夫,要我坐轿子,我摆摆手没答应,不是出不起这几百块钱,主要是怕同学们笑话我一个老解放军还坐轿子,当然我也不希望静宜同学坐轿子,那样会使我在极度困苦攀登高峰时失去一位相互支撑的伙伴。再说,静宜同学是领导,坐了轿子同学们会笑话的。
&轿夫见我没反应,转而开始劝说静宜同学。在他们的极力劝说下,静宜同学开始犹豫了。
&“坐要多少钱?”
&“380元。”
&“能不能便宜点?”想不到静宜同学也会砍价。
&“不行呀,大姐,好远的,再说你又这么富态”我连忙起身打断了他们的话“不坐了,这么贵,我们自己走”。说完,我将自己从山下买来的拐杖送给了她。或许静宜同学本身也不想坐轿子,听我这样一说,她接过拐杖又上路了,惹得那些轿夫横眼看了我好久。
&爬了不到一百米,我们又放慢了脚步,那几个轿夫乘机又跑了上来,并主动把价钱降到280元,这个价位应该比较合理。&满脸是汗的静宜同学看看轿夫肩头的轿子,又望望我,从她游离的目光中,应该差不多被那些轿夫俘虏了。
我见势不妙,连忙再鼓劲。我说:“没多远了,翻过前面那座山就到了(其实还有多远我也不知道),我们慢慢走,不行我扶你,再不行,后面还有生力军呢!”静宜同学见我不支持她坐轿,也没再坚持,擦擦汗,又扶着拦杆继续往上爬去。
&山越来越高,坡越来越陡,人越来越没劲,走一步都要喘几口粗气。我们不得不再次靠在拦杆上停下来休息。
不知是那天生意不好,还是那几个轿夫和我们较上劲了,见我们停了下来,又赶了上来。有个上了年纪的轿夫几乎是拉着静宜同学的手说,大姐你坐我们的轿子吧,我们只要200块,你就当是为我们扶贫吧。
&善良的静宜同学是个极感性的人,见轿夫这样说,恻隐之心早已写在脸上,况且此时她已到了身体的极限,靠自身的力量可能再也无法向上攀登了,而我也只有喘粗气的份。
就在这时,我突然看到年青的李治云正从山下健步跑来。
“救星来了!不用坐轿了!”我兴奋地叫了起来。
&“小李,静宜同学交给你啦!”我大声地告诉李治云。
“没问题!”李治云没说二话,扶着静宜同学就向山顶走去……
抗日烽火曾在花都熊熊燃烧
近日无事,翻看《花县志》,突然被无数抗日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吸引,想不到今天的花都区、曾经的花县在66年前曾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中国军队曾在这里和凶恶的日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浴血战斗,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先还是让我们看看《花县志》的真实记载吧:
日,花县成立“御敌救亡委员会”,组织宣传队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战时公路运输队、防空救护队。
日,省保安第六团在新街击落日机1架。同年3月,花县成立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11月,省税警团杨排长率一个加强班在炭步伏击日军,击死击伤日军80多人,杨排长等16名官兵壮烈牺牲;12月,国军在大水坑村击落日机1架,机上2名日军丧命。
1939年4月,国军63军152师一个加强排偷袭鱼钟潭,与日军展开巷战,击毙日军队长巴冈。同月,国军在白坭击落日机1架;5月,国军152师以1营兵力在蛇头岭伏击进犯旗岭的日军,伤亡40多人;8月底,国军1个营在百步梯迎击日军,苦战10小时,伤亡200多官兵,驻守在曹洞的1个排全部为国捐躯;10月,国军在西坑王子山抗击日军,战况激烈,国军2连官兵殉国,日军多有死伤。
1940年冬,国军156师467团由何排长率一排战士在赤坭莲塘西部金鱼岗伏击窜犯邻县之日军,毙日军20余人,何排长和6名战士牺牲。
1941年5月,国军152师907、908两团在鸡公山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互有死伤。
1942年6月,日军进攻县城,国军154师某部300余人奋力抵抗,被围殉国;12月,国军157师469、471团与县自卫队配合夜袭日军石角据点,打死日军3人并俘翻译2人,缴获枪械一批,军马几十匹。
1944年9月,国军154师某营夜袭日军某炮楼,伤亡数十人。
1945年10月,国军新一军某部开抵花县收缴日军武器及军用物资,并将日军及其眷属押赴广州。
上述记载难免挂一漏万,仅从这些记载中,我粗略统记一下,在八年抗战中,花都先后有国军63军152师、154师、156师、157师及广东省税警团等所属部队在花都抗击日寇。我军与日军发生战斗13次,打死打伤日军100多人,击落日机3架,国军伤亡700多人。以上史料充分说明花都军民曾用鲜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功绩。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这是列宁的一句的名言。在到处大讲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们。我们能隆重纪念农民起义运动,为什么就不能纪念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英勇捐躯血洒花都土地上的国军将士们呢?
今天,我们党走过了九十周年的光辉岁月,我们的队伍更加壮大,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我们既有过两次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更有向往未来的雄心壮志。在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国家的高度、从民族的高度来对待那段血与火的抗日历史,勇敢地肩负起抚慰先烈英灵的重任,让那些在花都大地上为国捐躯的英烈们长眠于此,安眠于此。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柯妈妈的“专利”
&& 柯妈妈今年八十有三,住在福建厦门,是我南京陆院同学老柯的老妈。
&&&&老柯是我一个班的同学,虽然一起时间不长,但感情甚笃。毕业后,天各一方,他回到了厦门部队,我返回了广州军区,平时虽有电话联系,但一直没再谋面。前几年,他在厦门军分区当领导,数次邀我去厦门走走,可那时我也在野战部队带兵,抽不开身,一直未能成行。后来,我们相继转业到了地方,虽然有了空余时间,可刚到地方,人生地不熟,也没来得及相聚。
机会说来就来,最近因事出差到厦门,终于见到了分别六年的老柯同学。六年没见,老柯依然是那么风趣潇洒,依然是那么热情好客,为了让我在厦门玩得开心,他还叫来了另两位生活在厦门周边城市的军校同学陪我。
  同学相聚,又是军人出生,自然少不了推杯换盏,几杯下肚,话就多了起来,直到酒足饭饱,还没说完,只好再找地方去叙旧。
老柯是地主,厦门他最熟,叙旧的地方自然由他找。先是找了个唱歌的地方,大家说太吵不好说话,后找了个茶馆,发现里面也是叽叽喳喳,无奈之下,老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洗脚屋。
洗脚屋不大,正好四个人一字摆开,泡过热水后,沐足师习惯性地问大家剪不剪指甲,我们都说剪,唯有老柯说不剪。我们还以为他指甲不长,不需剪,可转脸一看,他的指甲比谁的都长,于是我们都动员他剪。
  老柯笑笑说:我的指甲有人包了,其他人不能剪的。老柯话音刚落,我们便笑成一团,一个嘴快的同学调侃他,是不是少夫人包了。老柯还是笑笑:是我老妈包了。“老妈包了”,我们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见老柯一脸的真诚和幸福,方知他没有糊弄我们。我们忙问详情,一段感人的故事便深深地储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原来柯妈妈是位极富爱心的妈妈,从儿子出生起,无论多忙,她都要挤时间给儿子剪指甲,儿子也乐意在母亲的怀胞中享受剪指甲带来的快乐和母爱,从此,为老柯剪指甲成了柯妈妈的专利。
后来儿子大了,柯妈妈也老了,为了使退休后的柯妈妈安享晚年,老柯还专门为老人请了保姆,现在的柯妈妈除了锻炼,就是和儿孙娱乐,不做任何家务,惟有给儿子剪指甲的重任始终不愿放下。
前几年,年过七旬的柯妈妈患了白内障,终日茶饭不思,心情一落千丈,比生什么病都难受。做儿子的老柯深知老妈的心思,她是怕眼睛不好失掉为儿子剪指甲的专利。没几天,老柯亲自陪妈妈上了厦门最好的医院,请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进口药,很快让老人重见了光明,用老柯的话说,现在家里最好的眼睛就是他老妈啦。
眼睛好了,柯妈妈高兴了,再也不用担心她的“专利”被人夺走了。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乐为党旗添光彩
我是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
我是在部队入党的,入党介绍人是我的一位老领导。入党后找我谈过一次话,简单而直白。他说:入了党,就要对得起党员这块牌牌,工作要多干点,困难要多担点,组织上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给党丢脸。在以后的岁月里,我记住了老领导的话,并力求这样去做。
82年5月,我在连队当排长,随部队驻扎在清远大毛山搞训练。当月清远发大水,驻地周围山洪爆发,很多村庄被淹。面对滚滚洪水,我没害怕,主动请战,带领全排人员和洪水搏斗三天三晚,在齐胸深的洪水中,救出50多名村民,抢出8000多斤粮食,事后单位被上级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自己也被广东省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名字第一次上了报纸。后来还参加了广东省组织的抗洪抢险表彰大会,受到了广州军区政委王猛和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亲切接见。
92年8月,我已是某装甲旅副营级干事,负责宣传科的工作。这年科长转业,心想接班没问题,可旅里却要我到坦克二营当教导员。临行前政委找我谈了话,他说二营现在情况不太好,需要我带起来。说实话,当时要我选择的话,我还是愿意当科长,但既然组织都决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再说这也是领导看得起我嘛。
在二营我一口气干了五年,费了很多心血,流了很多汗水,效果也不错。五年部队没出事,多次被上级评为各项工作先进,一次被集团军记集体三等功,这份荣誉不容易。另外最让我欣慰的是,我在二营的五年培养了大批干部,现在很多都走上了团级领导岗位。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决非我一人之功,但作为营党委书记的我,里面确实有我的一份辛劳和贡献。
04年,我从部队旅政治部主任的位置转业回地方,当了一名副调研员,有人劝我好好休息,说地方不像部队,说有工作就干,没工作就玩。可一月未到,区创建办要人干活,老领导见我还可发挥余热,点名要我前去帮助工作,我没多想,很快就到了创建办。那时创建办人手少,领导的讲话、上级的材料、本级的宣传基本都是我一个人来完成,有时忙得团团转,晚上还加班,老婆责怪自己当个副调研员比部队当首长还忙,我无言以对,只是笑笑。
06年,我回本单位干了一段时间。当年8月,正在外参观学习,突然接到局长急切的电话,说是9月中旬全市要进行人防演习,规模大,要求高,压力大,想要我具体负责,问我怎么样。我深知此事责任重大,搞砸锅了可是威风扫地,但我没多说,为领导分忧也是为党分忧,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了。后来我和局人防办的弟兄们一起,顶着炎炎烈日,选人员,搞预演,忙得团团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9月16日的正式演习中,我担任演习指挥官,负责指挥部队,并向区领导报告。这天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300多名参演官兵以嘹亮的口令、整齐的步伐、严整的队形、完美的动作、昂扬的斗志接受了区领导的检阅,并完成了规定的演习内容,赢得了区领导和参观群众的肯定和称赞,年底还因此被单位评为优秀公务员。
如今,我已在党旗下走过了28个春秋,虽然为党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党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党恩浩荡,党恩难忘。在今后的岁月里,无论有什么风浪,我都会站在党的一边,心甘情愿地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并在花都区2011年“党在我心中”有奖征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妈妈,来电话啦”
前天,下梯面镇检查,随行有位女科长,娇小苗条,白皙的脸上架着一付眼镜,文静靓丽,举手投足,优雅大方,尽显知识女性风采。
梯面离城里很远,要坐好长一段时间的车,路又不好走,车颠颠的,同检的人都有点昏昏的。想睡,又睡不着。
“妈妈,来电话啦!”突然一声清亮悦耳天籁般的童音顿使大家兴奋起来,这是哪来的小靓仔啊?声音这么好听?谁带上车来的?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茫然。
坐在后座的女科长微微一笑,“不好意思,是我的电话”。
 哦,大家明白了,原来是女科长的电话铃声。
“科长,你这个电话铃声太棒了,声音太好听了,是从哪里下载的呀,我回去就去下载一个”同车小胡说。
“呵呵,没地方下载的,这是我儿子的声音”女科长幸福地道出了原委。
“你儿子的声音?太好听,难怪你笑得那么甜”车上的女同志羡慕道。
有了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沉闷的车里顿时乐开了花。有的说要把儿子女儿的声音设置成铃声,有的说要把老婆的声音设置成铃声,有的说干脆把恋人的声音设置成铃声,让幸福时刻陪伴。
多好的创意啊!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舍弃,惟有亲情无价,惟有亲情永恒,让亲人的声音成为更多的铃声吧,让和谐的社会注入更多的亲情吧。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面试合唱团
上月的一天,正在办公室起草一份文件,有同事拿当日《今日花都》报给我看,“好消息,花都成立合唱团,你可以去考考”。我以为同事开玩笑,拿过来一看,还真有其事。于是连忙按报纸提供的号码报了名,对方要我听通知面试。
&小时候就喜欢唱歌,穿上军装后更喜欢哼哼,记得刚到部队不久,新兵连举行迎兵晚会,我就上台清唱了一首电影《怒潮》里的主题曲《送别》,感觉不错,反正很多新战友都鼓了掌,其实那首歌我仅会哼哼,歌词都唱混了,只是声音还响亮,估计我那帮山里出生的战友小时候很少听歌,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掌声。
&后来到了老部队,唱歌的机会慢慢多了。部队有个规定,吃饭前必列队,列队必唱歌,唱歌必有指挥,我就常常担任指挥这个角色,也算连队“名人”。再后来,当了军官,当了领导,角色也有了转换,不当指挥了,但却要组织部队进行歌咏比赛。另外,过年过节还要组织部队搞晚会或者和地方单位进行联欢,弟兄们知道我这个领导喜欢哼哼,也还能哼哼,有时免不了邀我上台吼吼,我也不客气,拿起麦克风就吼起来,尽管常有找不到调的时候,但战士爱听,自己也乐意,并没有什么难堪的感觉。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唱歌的时间是多了,但唱歌的机会少了,唱歌的氛围也差了。地方唱歌,要么在歌厅,要么在花果山公园。歌厅唱歌要银子,我没有那么多的银子,花果山唱歌都是退休的老同志,我还没到年龄,好在最后有个网友告诉我在网上也可唱歌,于是在新浪网UC聊天室里报了个名,又增添了一些视频音响设备,小小的书房便成了我放歌的地方。
&说实话我唱歌嗓子还是不错的,号称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歌唱家戴玉强有个亲戚原来在我手下当兵,有次他听到我唱完《小白杨》后,连声说浪费了一个小高音,当然我知道他这是为了让我多多关照他亲戚在恭维我,但我的声音确实还可以。
我唱歌最大的问题就是乐感不强,音阶不准,简谱也识得不好,唱出的歌没几首是准的。在部队人家不好说,因为大小也是政治部的领导,可在家里就不行了,经常会受到老婆女儿的笑话,特别是我女儿干脆送了个
“走调歌舞团团长”
的雅号给我,高兴起来还老叫我“团长”,搞得我的部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还问我什么时候当过“团长”。
&我考合唱团纯粹是好玩,为了打发业余时间,因为我不喜打牌,也不爱串门,天天闷在家里也不好,再说进了合唱团还可以认识很多高素质的歌友,另外也可以摘掉“团长”的帽子。
&面试那几天我重感冒,一直在咳嗽,嗓子不好,高音唱不上去,原本不想去了,女儿劝我还是去试试,安慰我行不行无所谓,开心就行。我想也是,也就去了。
&正式面试是3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女儿的陪伴下跨进了设在区文化馆二楼的面试厅。
&这天我去得比较晚,整个二楼早已挤满了前来应聘的歌唱爱好者,男女老少都有,大家都在临阵磨“腔”。有的在背词,有的在听曲,有的在发声,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医院的女医生,五十多岁,她也来了,估计是个老歌迷。
&我是108号选手,我女儿说我应该有戏,因为这个号码很吉利,我笑笑,抱着过不过无所谓的态度推开了面试大门。
&迎接我的是位大个子钢琴师,问我带伴奏带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你就清唱吧。
&我清清嗓子,转向考试台的六位考官。我在部队时经常考人家,现在轮到人家考自己了,感觉真不一样,说紧张也谈不上,说脉搏没多跳几下也不对,好在六位考官都是和谐之人,笑容挂在脸上,因而刚才有点波动的心一下子也就平静下来了。
&一位靓丽的女考官问我最会唱什么歌,我说我是老兵,在部队干了25年,只会唱军歌,她笑笑说你就唱首军歌吧。于是我就唱了一首自我感觉最好、唱得最准的军歌《小白杨》,由于咳嗽,清唱被迫中断,估计效果也不可能好。考官又让我跟着钢琴哼了一段小调,我乐感很差,哪能找到感觉,只好瞎哼一通,结果肯定不妙。
&出得门来,女儿问我如何,我说,可能还得当“团长”,笑得女儿弯了腰。
(此文于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让国歌唱响神州&
昨晚,世界足球联合会杯半决赛巴西队对乌拉圭队的开场仪式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按足球比赛惯例,开场仪式要奏放双方球队国歌。当奏放巴西国歌时,出现了一个非常震撼、让人泪奔、无法忘却的镜头:6万巴西球迷全部起立高声合唱国歌,巴西队员更是激情高歌,声音之大,气势之壮,影响之广,让人终身难忘。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组委会因为国歌太长只播放了前三节音乐的情况下,巴西国脚和球迷没有停止国歌的演唱,直至唱完最后三节。
此情些景让我震惊之余,也不得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就是国人有多少人会唱国歌,又有多少人能完整地唱完国歌。
答案是明显的,会唱国歌的国人并不多,会完整地唱完国歌的国人就更少。如果不信,只要你留意一下我们的国足比赛现场就会找到答案。球员多数只会哼,不会唱,会唱者也是轻声细语,应付任务。球迷也有会唱的,但只是极小数,多数站在那里像哑吧。
球迷是这样,国人更是如此。我没有作过调查,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国人熟悉国歌旋律的并不多,会唱的就更少了,能完整地唱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能像巴西那样富有激情忘我高唱国歌的几乎就是凤毛麟角,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铁的事实。
国人不愿唱国歌,国人不会唱国歌,应该是近些年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失误或者失败。
如果一个国民连自己的国歌都不爱唱,不会唱,还谈什么爱国。因此,学会唱国歌应当成为每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其实让国歌唱响神州并不难。只要我们把会唱国歌作为所有入学、入职的考核内容,作为所有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我坚信让国歌唱响神州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四叹田美河
昨晚无事,独自在田美河转了一圈。说实话,天天见到田美河,真正在她周边静静走一圈,昨晚还是第一次。
田美河可以说是新华的母亲河,虽不大,可很美。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大手笔投入后,田美河就更美丽了,就象一位小家碧玉静静地躺在城区中央,为花都市民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走了一圈,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其实田美河可以更美的。
如果田美河的河水一年四季都能象昨晚一样,没有臭味只有清香那该多好啊?
如果田美河畔的步行道能再长点,不被一些豪宅所挡连成一圈那该多好啊?
如果田美河畔不再有那些扰民的烧烤档该多好啊?
如果田美河悠悠的小路上再装些美观牢实的坐椅该多好啊?
也许我这四个“如果”在不久的将来都不再是“如果”了,因为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热切地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泰菜也不错
从来没有吃过泰国菜,家里的领导晚上不想做饭,只好到外面吃。平时我们去外面吃饭以湘菜为主,最近几年转为粤菜,主要是考虑湘菜太辣易上火,再加上油也不太好。今天本来也是要去吃粤菜的,可女儿要换换口味,说去吃泰国菜。既然女儿说了要吃泰国菜,那就吃泰国菜吧,
在我的印象中,花都原来是有间泰国菜馆的,就在公园前路,女儿读大学时我送她和她的同学在那里吃过。后来生意不好,改做其它菜了。
正要问女儿车发何处,“亨利酒店”女儿不假思索告诉我。看来女儿早有准备,要杀她老妈一“刀”。
亨利酒店我再熟悉不过了。建在花城路与宝华路交界处附近,黑色的外衣,特别显眼。原来是个烂尾楼,听说后来被一位外籍华人改为高档商务酒店,二楼辟为泰国菜馆,生意还不错。
菜馆的设计很是文雅,黑色为主调。我们找了间临窗的位置坐下,下面就是宝华路,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人群,休闲一下子写满脸堂。
我们不懂泰菜,女儿点菜,老婆怕点多了吃不完,主要还是为了节约几个子儿,一个劲地申明她不吃。女儿没作声,一边翻菜簿,一边笑,还望着我做鬼脸。
女儿点了4个菜,外加一对鸡翅、2碗糖水。点完后又冲我笑笑。老婆看着我们父女,眼睛都大了,心想你们父女这不是让领导大出“血”吗?我知道老婆的心思,就是不说话,不表态,只是笑,谁叫你是领导嘛,我们群众只管吃,反正有领导买单。
女儿不愧为美食家,4个菜各有特色。沙拉猪颈肉与芹菜为伍,酸酸的,咬劲很足;辣椒炒青口,又酸又辣又粘,吃起来别有风味;虾仁汁蒸青菜,见都没见过的做法,吃起来又滑又鲜;咖喱鱼和我们老家的油煎鱼差不多,但多了几份细腻的感觉。泰国的鸡翅没有肯德基那样油光可鉴,可香味却深深地藏在肉里,咬一口香气满嘴。糖水是用南瓜熬的,加了少许小丸子,喝起来香甜可口,久久不愿放碗。
泰国菜最大的特点就是汁多、酸辣、味重,虽然没有中国菜名气大,偶尔吃吃也是不错的选择。
☆炭步文化耀巴江
人杰地灵的炭步,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清朝大臣、四川总督骆秉章,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妻弟赖汉英就是炭步文化滋润的结果。历史翻到今天,炭步不但承继了先辈们重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繁荣了乡村文化事业,使炭步文化这块牌子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些年来,炭步镇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结合宣传古村落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但受到了全镇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响应,还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文化下乡群众乐。镇文化活动中心每年都要邀请上级文化团体来镇表演、展览。仅去年区文化馆表演团就2次送戏到民主村、茶塘村,受到了几千村民的热烈欢迎;去年暑假期间,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图书馆等部门专门组织流动图书室到炭步镇各村进行巡回展读,受到农村青年和小朋友的热捧;去年
9月5日区文化馆还组织了炭步镇风情照片展,不但在区图书馆成功举办,还在炭步有关村社进行巡回展出,让广大村民倍感亲切;下乡为村民放电影已成为区委宣传部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区电影队每年都要来炭步为村民放映电影,既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又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爱送到了千家万户。
文化活动形式多。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是炭步文化的一大特色。近年来,炭步结合自身实际,先后举行了系列文化活动,效果显著。去年9月镇围绕“文明礼让”主题先后组织了学生讲故事和现场漫画比赛,既培育了下一代文明礼让的新风貌,也为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锻炼实践的好机会;
9月20日在茶塘村委礼堂隆重举办了亚运广州行花都摄影采风暨炭步镇文化周启动仪式,安排了舞狮表演、洪拳表演、灰塑表演、书法家现场挥毫、综艺表演等一系列民俗文化表演,丰富的活动内容,精彩的文艺表演,受到了与会群众的热烈欢迎;国庆晚上,镇组织了全镇各单位参加的“爱国歌曲大家唱”晚会,整个炭步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歌声嘹亮,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响彻云宵,抒发了炭步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场馆建设日新月异
搞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必备条件,炭步镇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他们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加强阵地建设,收到了喜人的效果。
镇文化广场现代气派。2003
年9月,炭步镇拨出1000多万元专款,在镇东侧黄金地带建设了面积为68000平米的炭步文化广场,后又为广场安装了光亮工程、布置了音响设备、设置了固定治安亭,既增强了广场周边的安全,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开展文娱活动。据统计,增加光亮工程后,活跃在文化广场的群众每晚有600多人。
镇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先进。文化活动中心既有图书馆,也有绿色网园,还有民乐演奏室、舞蹈演练房。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更具特色,炭步镇原来没有图书馆,后来修建了一个图书馆,又小又旧,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镇领导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并主动与省市区图书馆联系,争得上级领导和各级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对原有图书馆进行了扩建、装修。现在的图书馆成了市的先进基层图书馆,藏书30000多册,订有报纸、杂志20余份。图书馆定期开放,实行借阅制度,每天都有上百人来图书馆看书学习,成了炭步镇的一道文化风景。
村文化室功能齐全。到目前为止,镇先后出资为25个村建立了农村文化室。农村文化室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图书室购置了书柜、阅览桌,配置了平均1500册以上的各种图书,为广大农村朋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另外,镇还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为各村建立了绿色网园工程,拉了网线,配了电脑,既解决了农村人员上网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去网吧容易沉迷网络的难题,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肯定。
文化队伍日益壮大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文化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出色的文化队伍,就没有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近些年来,炭步镇投放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组建各种文艺骨干队伍,为活跃全镇的文化工作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舞蹈队逐年壮大。全镇现有业余舞蹈队7支,总人数达千人以上。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练排节目,每晚都有4、5支舞蹈队在炭步文化广场进行表演。镇经常组织舞蹈队到各村进行慰问演出,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又减少了打牌赌博带来的不利影响。
私伙局粤曲高扬。镇组织一批热爱粤剧的爱好者,组建了炭步镇业余粤剧社,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演奏演唱,抒发对粤曲的热爱。遇到节假日,他们还会在镇的统一安排下,下到各村社组织巡回演出,为普及粤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醒狮队热闹非凡。醒狮最富南国特色,热闹吉祥欢喜,最受广大群众喜爱,是农村节日、喜日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之一。炭步镇在全镇组建了13个醒狮队,除了在全镇进行表演外,还多次参加区及市里的醒狮表演,并多次获奖,为镇里争了光。
演出队名扬巴江。镇以学校师生为基本骨干,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平时定期组织排练,节假日为群众表演。他们表演的歌舞、独唱、合唱、相声、小品、喜剧,特别受欢迎,虽然水平还不算太高,但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广大村民们的热捧,并多次在市区组织的文艺节目比赛中夺得名次。
电影服务满村社。镇每年投资6万多元,购买了电影放映服务,有效地落实了“2131”工程,保证一月一村放映一场电影及周末在炭步文化广场为市民放映一场电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田美因创卫而美丽
田美村地处新华东城区,占地
5.6平方公里,7个经济社,28个生产小队,7000多人口,是新华街最大的城中村,也是新华街10个城中村中创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最为艰巨的地方。
&创卫之初,田美并未因名美而美丽,由于镇改街时间不长,加上城区扩充太快,虽然田美村很快就变成了城中村,可村民的观念、卫生的习惯、村内的建设都还停留在农村村的水平,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今年创卫之初,这一差距就显得尤为明显。
&今年年初,区有关领导进村检查创卫开展情况,虽然街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可还是在领导脸上看不到半点笑容,有的只是连连摇头。先是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内经济社之间多数还是以沙石路相连,有的甚至连沙石路都没有,仅靠人行土路相通,摩托错车都很困难,基本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和农村没有两样。再就是村里到处都是臭水塘,水塘里积满了垃圾,长满了臭虫,发出阵阵恶臭,令人望而止步。村内的卫生环境更是令人担忧,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老鼠乱窜,苍蝇乱飞,更有那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比比皆是。村办市场也是一团糟,没有菜架,缺乏管理,菜都放在地上,污水烂叶苍蝇充满整个市场,严重威胁着市民的食品安全。最让检查组担忧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少数村民落后的环境卫生意识,他们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因而创卫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有的甚至还人为地出些难题。
&在困难面前,田美村党支部没有退缩,他们在区委区政府、街道工委及街道办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有关党政机关和驻军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全体村民积极开展创卫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先后投入970多万元,清运垃圾近万多吨,清理臭水沟1600多米,填掉臭水塘21口,拆掉烂房子和违章建筑400多间,关闭旧市场3间,新修水泥路23条,新建村办市场1间、改造社办市场3间,新增可用土地285亩。
&田美因创卫而美丽,现在的田美村已从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今日的新凤凰,成了新华街的一颗明珠。现在慢步田美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条新修的水泥大道,一排排漂亮的村民小楼,一个个整洁的村民社区,一群群精神抖擞的新市民。由于工作扎实,成效突显,该村今年的创卫工作先后多次受到市创卫办检查组和区委、街道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其事迹还先后被《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广州媒体刊播。
&&我们坚信,随着曙光路等市政道路的建成开通,我们的田美村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此文获得花都区2008年“美丽花都”有奖征文大赛三等奖)
听唐浩明讲曾国藩用人之道
今天下午,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联合组织了今年《花都讲坛》的最后一讲,由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的作者唐浩明先生讲授“领导干部用人之道——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唐老师的大名早有耳闻,他是近年活跃在全国文坛上最耀眼的湖湘才子。前几年,我转业不久,我三姐的儿子-—一名年青的少校军官曾送给我一套唐老师的书,正是三部装的《曾国藩》,我很认真地看了一遍,从此记住了唐浩明这位才华横溢的湖南老乡。
唐老师是衡阳人,开始还担心他的衡阳普通话会让不太习惯普通话的广东人听不懂,唐老师一开口,就证明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唐老师毕竟是现代文化人,不但小说写得好,普通话也不错。原来听讲坛,总有不少人在梦游,而唐老师的讲课神游的多梦游的少。
唐老师今天首先如数家珍地回顾了曾国藩不平凡的一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可以说正是他的存在延缓了清王朝的覆灭。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先辈六百多年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只是到了他父亲这代,才好不容易出了他父亲这个秀才。
曾国藩从小在父亲的私塾上学,读书极为用功,人也聪慧,书读得好,仕途更顺。在京城为官12年,几乎年年升迁,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升迁之快连他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这种情况当时不但汉人无出其右,就是满人也不多见,可见曾国藩水平之高,能力之强,人脉之好。
四十岁前的曾国藩只是在兵部当个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还是文职,没有带兵经历,更没有战火磨练。后来洪秀全起事,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对付不了,只好实行民团自保。于是朝庭命令在湖南老家休假守孝的曾国藩为团练大臣。从此,曾国藩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靠着湖南老家一帮铁哥们,几经磨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南打到北,从西打到东,硬是把洪秀全消灭在南京,成了晚清名符其实的护国栋梁。
而最让后代称道的是,曾国藩在消灭洪秀全建绝世大功之后,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并未因功震主,而是功成身退,不但主动裁撤湘军主力,而且忍痛让战功卓著的四弟国荃辞掉巡抚的宝座解甲归田。从而,保住了一世英名,保住了全族性命,也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最后官至总督,得以善终。
曾国藩是识人用人高手,他选才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即“德为本质、才为功能;扩才识以待用;事须才而立;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中兴在乎得人,不在乎得地。”这与毛泽东主席的很多观点是一致的,难怪主席特别崇拜曾国藩这位老乡。&&
曾国藩用人因人而异,不拘身份,不限资地,搞五湖四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他礼遇贤士,精干队伍,敢于裁汰冗员。曾国藩用人也很讲究方式方法。他惯用的手段有四招。即“书信训饬,当面教诲;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举天下之才会于一,乃可平天下;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历史翻过了一百多年,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很多可能已经过时,照搬肯定是错误的,但其精髓应该还在,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传承,特别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更应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启迪,为搞好今后工作开拓新的思路。
网上唱歌乐悠悠
上歌厅K歌,是很多歌唱爱好者的幸福选择。歌厅唱歌虽然美妙幸福,但口袋得有货,同时还得同学朋友热情捧场,否则一个人干唱也没多大意思。
我属于口袋干瘪又特别衷情歌唱的人。歌唱是我业余生活的一大爱好,而麻将、纸牌则激不起我半点兴趣。口袋没货,决定了我不可能常去歌厅;喜欢歌唱,又决定我必须找个地方将心中的歌儿放飞出去。看来这对很难解决的矛盾,最近却被我有效地解决了,那就是去网上唱歌。
所谓网上唱歌,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互联网上找个自己中意的房间,再购置视频和耳麦,就可以享受歌唱的快乐了。
网上有很多可以唱歌的地方,几乎每个大的网站都有这方面的功能,不过我感到最好的、最正规的、最有人气的还是新浪网的UC聊天室。这里有成百上千的的歌唱房间,既有“军歌嘹亮”也有“民歌欣赏”,既有“音乐街区”也有“九洲戏园”,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喜好的天地。
我常去的地方是“军人之家”中的“军歌嘹亮”、“潇洒女兵”和“怀念军营”等几个房间,这当然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上述几个房间人气最旺,每晚都有两百多人参加活动,排一次麦要一个多小时,有时还排不上。来这儿唱歌的多数是与“军”字有关的人员,既有现役军人,也有转业官兵;既有军人家属,也有军人后代,还有许多向往军营、崇敬军人的其他人员,他们的歌唱水平都不低,有的比原唱还棒。
新浪网的歌唱房间很友好、很和谐、很温馨,恶搞的人很少,而且每个房间都有专门的值班人员,发现捣蛋的人来一个赶跑一个。当你上麦歌唱时,会有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给你送出鲜花和掌声。如果你的歌声动人耐听,整个屏幕会成为鲜花的海洋,整个房间就会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很多朋友会主动地和你交流歌唱心得或人世感悟。这时的你,一股幸福、成功和满足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久久不散。
朋友,如果你喜欢歌唱,如果你经常为空瘪的口袋不能上歌厅唱歌而苦恼,那就到网上去歌唱吧,鲜花和掌声等着你。
☆我家有把紫砂壶
我家有把紫砂壶,不是古董,却是我的珍爱。她淡绿的颜色,圆润的身形,性感的小嘴,精美的金鱼壶盖和壶肚上美丽的荷花交相映辉。壶盖上有气孔,按住气孔,壶口汪汪,就是不溢,尤如少女晶莹的泪珠。放开气孔,茶水会汩汩地射成一条优美的弧线,均匀而洒脱,就象小子射出的童尿。
我的这把紫砂壶是在宜兴旅游时买的。
那是02年的5月,我还在部队工作,集团军派我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参加中级政治军官培训,时逢五一黄金周,学院放假,无处可去,便邀了正在读高中的女儿陪我周游华东。
这次旅游,有两件事令我终身难忘。
一件就是真切感受了女儿的亲情和孝顺。那年女儿刚过十六岁生日,在我眼里完全是个小女孩,在家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没想到一旦出门在外,却成了父亲的生活“秘书”,不但安排衣着打扮,随时梳理我那被风吹乱的头发,还在团餐中为我抢桌占位,夹菜端饭,生怕老爸饿了肚子。&&&&&&&&
再一件就是买回了令我珍爱的紫砂壶。其实,此前我对紫砂壶的知识基本为零。后来旅游到了宜兴,才在导游的介绍中知道世上还有紫砂壶这么好的茶具。
宜兴烧制紫砂壶有很久的历史,据说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有人研究这个东西了。宜兴紫砂壶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更是藏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享誉中外,价值也很可观,听说现在稍有年份的紫砂壶至少也要卖个十几万,有的还炒到了一千多万,真是不可思议。
我的紫砂壶是二百多块钱买的,那时的二百多块钱也不是小数,掏出来也要想一想的。那天导游把我们带到紫砂壶厂,请制壶师介绍制作过程及特色,口都说干了,就是没人掏钱包,站在一旁的导游都快哭了,因为他们是靠这个来提成的。
我是个心软的人,看不得人家流泪,尽管当时对紫砂壶还不是很了解,也说不上喜欢,但还是掏了近三百块钱买了一把。
选壶时,师傅给我推荐了好几把,我都没要,主要是对紫砂壶不熟,心里没底,把握不准。最后还是女儿提醒了我,实在选不准就选师傅用作介绍的样品壶。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能拿出来作推介的肯定是上品,于是我点名要买师傅手中的样品壶。师傅开始还有点舍不得,这更坚定了我要的决心。后来,师傅没办法,只好把它卖给了我。
现在,这把紫砂壶已经在我书桌上静静地呆了6年,从部队到地方,从台上到台下,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了传递亲情的载体。每天晚饭后,我女儿会拿着她给我泡上一壶浓浓的新茶,轻轻地放在我的案头。
望着女儿善良甜美的笑脸,喝着女儿用紫砂壶泡制的飘香新茶,顿觉世上一切其实都不重要,唯有亲情,才是人生的至爱。
(此文发表在2008年《花都》文学杂志第四期)
☆“武团长”当了“文状元”
今年“五一”前的一个下午,区府B层礼堂音乐飘扬,掌声阵阵,区委组织部一年一度的组工通讯总结表彰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走在领奖队伍最后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此人中等身材,威武英俊,矫健的步伐浑身上下透着军人的风采。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靓女几乎是叫了出来:“这不是武团长吗?”“武团长也能当文状元啊!”我一边示意靓女小声点,一边仔细打量那位“武团长”。不看不打紧,一看吓一跳,原来那位“武团长”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好兄弟、原某武警团的团长。
“武团长”其实不姓武,姓朱,朱元璋的后代。朱团长是真团长,三年前还带着三千多弟兄保家卫国呢。
部队团长可不是谁都能当的,几千人才出一个团长。那尊严,那威风,那荣耀,那责任,非军人可想见。团长往台上一站,拿眼向台下一扫,千军万马大气都不敢出。不象地方开会,主持人嚷了半天,底下还是叽叽喳喳。
朱团长是我一个市的同乡,晚我几年穿军装,平时关系很铁。对朱团长过早转业,作为他的大老乡我很是有些遗憾,凭他的能力应该在部队还可更上一层楼,可现在的事谁说得清啊。
朱团长前年转业,分在一个局里,和我一样,当个副调研员。在一般人的眼中,副调研员基本处于半休状态。地方的副调研员一般都是副局长当久了,年纪大了,干劲不足了,再升也无望了最后改为副调研员,为退休作准备。
花都是个兵城,转业的团长政委很多,基本都安排个副调研员,所以部队回来的副调研员也很多。这些副调研员才四十出头,当干之年,过去都是威振一方响当当的人物,现在当了副调研员,很多人感觉有劲使不出,有才发不了。再说,地方可不比部队,部队什么工作都可抢着干,干得越多越光荣,干得越多越有前途。地方可不兴这个,人家会说你捞过了界,以为你有什么非分之想。如此一来,那些曾在部队风风火火、大刀阔斧的团长政委们,很多因为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未能再铸辉煌和精彩。
朱团长却是例外。他回到地方后,在一个局的政工科工作,负责局材料的撰写。这个工作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要知道他可是野战部队的团长呀。要说朱团长当时一点想法都没有,那也是瞎说。但想法归想法,工作归工作。朱团长分得清清楚楚,工作干得利利索索。从此,花都少了一个团长,多了一个写手,只要是有任务,再苦再累时间再紧他也要想方设法去圆满完成任务。
功夫不负苦心人,不到二年的功夫,朱团长就从一个普通写手变成了优秀写手,材料越写越好,荣耀越来越多,终于成了区里的“文状元”。
(此文发表在日《今日花都》报)
小华部长和他的《巴江潮汐》
那天下班前,正在等电梯,突然接到冯部电话,说黄小华部长在她办公室,有事找我。我以为是有工作,急忙赶了过去。
到冯部办公室一看,只有冯部坐在桌前批文件。冯部见我来了,忙起身拿了本书给我。说:“这是黄部的新作《巴江潮汐》,他本来要亲手送给你的,报社有事提前走了,委托我给你”。我道过谢,忙将新书接了过来。
新书设计得很雅致,淡黄的底色上镶嵌着一幅朦胧的巴江图,几条小船静静地泊在江边,平添几份美感。翻开扉页,“刘武松文友指教——黄小华赠”一排功力深厚的小字让我感动不已。
由于军地相隔的缘故,虽然同在花都几十年,以前我对小华部长并不熟悉,只是转业到地方后,才慢慢知晓小华部长的一些故事。
小华部长出生在广西,很早就来到花都开创功业,当过文工团的音乐员,任过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编辑,后来又先后在区文化局、文联、报社、宣传部担任领导职务。小华部长虚心好学,积极进取,虽然只上过八年学,但他自学不辍,先后取得了高中、中文大专、经济学及国际政治研究生学历,现在他又向英语发起了冲击,且小有成就,现在他去国外,不用翻译基本能和老外打成一片,这对于一位五十多岁的领导干部来讲绝非易事。
小华部长还是花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朵艺术奇才,他爱好广泛,苦学深钻,不但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还对音乐、声乐、摄影、舞蹈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在专业乐团拉过小提琴,他陪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跳过国标,他出版过个人影集办过影展,他还有一副动听的好嗓子,把李双江的《延安颂》唱得惟妙惟肖。
不摆官谱,为人谦和,乐于助人是小华部长又一特点。小华部长曾当过我的直接领导,这点我感受尤为深刻。两年前,广州创文进入白热化的冲刺阶段,为加强创文宣传,覃部长将她麾下大将小华部长调入创建办宣传组任组长,我有幸在他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不愧为一位可亲可敬可信的领导和兄长。
小华部长的《巴江潮汐》我是在春节期间看完的。集子收录了小华部长在各个时期发表的一些精品,有在官方论坛上的讲话,有为报纸杂志撰写的政论,有因重大事件而留下的感悟,也有美好故事的回忆,而让我感受至深的则是小华部长作的游记。
《巴江潮汐》收录文字20多万,游记占了半壁江山。其中旅美见闻和游台心得两篇系列游记堪称精典。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角度独特,文笔优美,感悟真切,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
尤其是匠心独具的游记标题,总会让你读兴大发,欲罢不忍。“在美国买‘苹果’”、“走进神秘的西点军校”、“在大峡谷聆听地球母亲的心跳”、“到大瀑布去荡涤心灵”、“这里的军港静悄悄”、“徜徉在‘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这些都是小华部长所作游记的标题,简明而富有诗意,平实而扣人心弦,相信见到这些题目的读者,也会和我一样,忍不住要看下去的。
触景生情、感想真挚是小华部长游记的另一特色。在描述完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美后,小华部长满怀激情地写道:“面对大自然的壮观,即便是再广阔的胸怀也会自叹不如,其实生命中真的没有什么困惑值得为之纠结不休的,你来到尼亚加拉大瀑布便会觉得真是如此”。这样的文字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感谢小华部长!感谢《巴江潮汐》!
愿小华部长为我们留下更多更美的作品。
☆演习指挥官
去年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后,一直当个副调研员的角色,没多少事可做。地方又不比部队,革命工作可以抢着干,地方可不行,地方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人家干的工作你千万不要主动去帮忙,否则人家会说你逞能,还会说你捞过了界。所以,回地方的这两年,我除了负责单位的所谓对外宣传、行风建设等一些非主流工作外,一般就是在电脑上神游,或者写点小东西,发在报上赚点小钱。
这样的生活虽谈不上什么色彩,也算平静、惬意,钱还不少拿,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是自己安慰自己。干惯了工作的人,总想有点事干干,特别是象我们这些从部队领导位置上下来的人,也想在地方干点事业让人家看看,看看我们转业干部其实并不差。
机会终于来了,而且还来得那么突然。
今年八月上旬,单位组织我们到云南丽江参观学习。刚看过玉龙雪山和香格里拉,正在女儿国里欣赏女儿们的精彩舞蹈。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我不情愿地打开手机,是局长的电话。平时局长很少打我手机的,我也很少给他打电话,因为我这个人在和领导沟通方面是天生的低能,我当领导时也不欣赏那些天天围着自己转的人。
“喂,是刘主任吗?我是江局,区里要搞人防演习,你能不能早点回来呀?
”急切之中可以听出局长对演习的事把握不大。原来今年是《人防法》颁布十周年,广州市要统一进行人防演习,每个区都分了任务。我们区要完成阅兵和点验两个科目,需300多人参加。
听完局长的电话,我放心了,这样的演习在野战部队只是小儿科,简单平常,每年都要进行好多次。局长听完我的解释,放心了许多。
回到局里,局长把演习的任务全部交给了我。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制订计划,组织训练,进行预演,里里外外,忙上忙下,过得很充实,过得也很快乐。
正式演习安排在九月十六日下午。这天,我担任演习总指挥官,负责向区领导报告并组织所有科目演练。
三点四十分,随着一声尖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我带着300多人的演习队伍,雄纠纠地开到了区府办公楼前宽阔的花都广场。
面对我的临时部下,我发出了开始演习的战斗命令。在宏亮而威严的口令声中,多数没有从军经历的参演人员象正规军一样整齐而威武,所有演练科目取得了圆满成功。
面对不绝于耳的称赞,我只是笑笑:这算不了什么,如果有一个平台,我们军转干部会干得更好。
☆意外惊喜
今天起得早,上班也早,还没到上班时间,顺便到公园转转。
早晨公园人并不多,走了半圈,突然被一阵悠扬的“鸿雁”洞箫声吸引。寻声望去,不远处小湖边的木台上,一位身穿白衣白裤的中年男子,迎着朝阳,聚精会神地吹着一管长长的洞箫,优雅、飘逸,美极了。这样的“仙”人不见,会遗憾终身的,想到此,我快步来到“仙”人身旁。
“仙”人见有人来,停止了演奏,慢慢抬起头来,我一下子愣住了,世上竟有这么巧的事,这位“仙”人不是别人,却是我的一位战友。
攀谈之中才得知,这位当过营长的战友,转业后当了一名警察,工作之余,开始了人生新的追求,先是学习书法,后又练习太极拳,再后来就迷上了吹奏乐。现在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演奏洞箫、长笛、葫芦丝等五、六种乐器。下一步,他还将去香港花几万块钱买根高质量的萨克斯来学习,也许不久的将来,公园里就会传出我战友那如泣如诉、委婉悠扬的萨克斯声。
听着战友的讲述,敬佩和羡慕之情油然而升。想不到在如此浮躁的今天,在很多战友沉迷酒桌和麻将的今天,还有这样一位高雅的战友,怎么不让我意外,怎么不让我惊喜。
但愿其他战友和朋友,能像我这位战友一样,也来点高雅的生活情趣。
玉树,我为你祈祷
今天是我国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地震灾害的第七天,国家为地震灾害中的遇难同胞举行了国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致哀,天安门广场、中国驻各国大使馆、全国各级政府均降半旗致哀,青海省还为遇难同胞鸣笛三分钟,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示对遇难同胞的悼念。
今年4月14日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给当地同胞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至今日(4月21日)17时止,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2183人,失踪84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国务院迅速启动紧急救灾机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二天便赶到玉树领导抗震救灾,胡锦涛总书记果断终止外事活动,提前回国领导抗震救灾。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全国各族人民闻讯而动,纷纷派出精干力量参与救灾,使灾区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强力援助,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也减少了灾害的损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在这次青海玉树地震灾害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扬。玉树地震灾难发生不久,全国各级政府、各族人民、广大文体工作者、广大企业家纷纷解囊相助,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仅昨晚首都进行的《情系玉树》募捐义演便筹得善款21.75亿元。特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称道的是香港义工黄福荣,不远千里赶到玉树参加救灾,最后还不幸将年青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玉树这块土地上,为玉树抗震救灾树立了不巧的丰碑。
&灾难既已发生,我们就要勇敢面对。让我们擦干眼泪,安葬好我们逝去的同胞,医治好我们受伤的国民,抢建好受损的学校,重建好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万众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玉树灾区人民早日恢复生活、恢复生产作出每个国民应有的贡献。
玉树,我为你祈祷!
近日眼睛不适,看东西胀,夜间发痒,白天流泪。本不想到医院去的,但自己买的药用了几天不见好转,在家人的一再摧促下,只好去看医生。
医生是个四十多岁的女大夫,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我也是说普通话的,便有了份亲近感。大夫姓宿,在中国是个小姓,没出过什么名人,只有一个叫宿茂臻的足球运动员,还算有点名气。大夫也知道这个人,听我夸她本家,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大夫态度很好,检查很细,凡能用的仪器都用了,也没有发现什么其它情况,最后的结论也就是一般的眼部感染,开了几十块钱的药,要我到楼下交钱取药。
医院我很熟,取药途中还遇见了一个老部下的妻子,在这儿药房上班,当时她随军找工作时还是我代表部队出面帮她联系的。
当我再次回到诊室时,大夫正在为一位老太太作手术。手术不大,很快就好了,可老太太的双眼却被沙布缠上了。前来陪老太太看病的孙女急了,因为来时她是用摩托载奶奶来的,蒙上双眼的奶奶肯定是不能再坐摩托车回去了。
大夫要她不要急,问她住哪儿,远不远。老太孙女说不远,就在某某花园里。广东的所谓花园,其实就是小区的代名词。
某某花园,这不是我住的小区吗?我仔细地打量着这对祖孙俩,一点印象都没有。我说,我也在某某小区住呀,怎么没见过你们呢。我又问她们在哪一栋。她们的回答更让我有点目瞪口呆,她们不但和我住在同一栋楼房,而且还是一个单元上下,只是我在三楼,她们在五楼。
唉,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谭的事确实是真事儿,我在这儿已经住了两年,却从来没有见过她们。说到底,都是城市惹的祸,这该死的城市,隔阻了多少人间欢乐啊。
大夫见我们说得火热,忙问我有车没。我知道她的用意。我说就让老太太坐我的车回家吧。
老太可能很少坐车,上了好久才坐进车内。途中想和老人聊聊,可她不懂普通话,我又不会说广州语,只好作罢。但老人却不甘寂寞,一路说着我半懂不懂的广州话,大意是她的孙女很孝顺,经常带她看病,经常给他买好吃的……
蒸的不是馒头,蒸的是爱
区委宣传部的韩副部长在部队就是我的老首长,转业到地方还是我的直接领导。地方领导应酬多,在外吃饭是常事,有的领导一个星期不回家吃饭也不稀奇。可首长却不同,除非实在推不掉的饭局,或者要陪上级领导,否则他是一律高挂免吃牌,尤其是晚饭,要是没有特殊的特殊情况那是一定要回的。
开始有人不解,以为首长是妻管严,或是家中有山珍海味,首长只是笑笑,也不作答。后来,问的人多了,不答不行。首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38顶级娱乐游戏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