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和「强袭神武门门」是什么关系

正史绝不告诉你的「玄武门之变」真相!
正史绝不告诉你的「玄武门之变」真相!
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手段算不上光彩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想尽了办法就是想让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更名正言顺他究竟用了哪些方法呢?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啊,有名的皇帝那真是不少,毛主席在1936年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词《沁园春雪》,其中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这一个又一个的打江山、守江山的皇帝,点缀了历史这片星空。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这其中一位有名的皇帝——唐太宗。唐太宗一生有一个最大的心病,让他一直为之烦恼,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个事件使得他饱受诟病,大家都说他残酷地杀死手足兄弟,踏着兄弟的鲜血坐上了王位,实在是太无情无义、心狠手辣了。这次流血事件,确实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比较负面的一个事情,但是除了玄武门之变之外啊,唐太宗还有另一件事情做得不太地道,可以说是他英明一世中最大的一个“黑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唐太宗的这个黑点啊,其实也跟玄武门之变脱不了关系。所以,咱们先来讲讲玄武门之变是个怎么一回事儿。这要从唐朝建立说起了,这唐高祖李渊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几个儿子的辅佐下打下江山、建立了唐朝,天下已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论功行赏、封侯封爵了。按理说李世民功劳最大,应该受到重赏,太子之位应该给这个功劳最大的儿子。但是呢,按照传统,太子之位一般都是大儿子的,李世民功劳再大,他上面还有个哥哥李建成啊。李渊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按照传统让李建成当太子。这样一来功盖天下的李世民自然就不服了,心想:“我为了大唐江山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他李建成不过早从娘胎里爬出来几年,就白捡个太子之位?”李建成心中也不乐意,老大继承家业理所应当,你李世民有什么不服气的?所以,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为了这太子的位置,明争暗斗了几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嫌隙日渐积累,最终爆发,产生了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这一场玄武门之变。这天,李渊下令召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进宫,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带了一支人马埋伏在皇宫的大门玄武门边儿上,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途经玄武门时,伏兵出动,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杀。可怜的是高祖李渊,本来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结果儿子没等来,进来的是尉迟恭,他向李渊禀报说,李建成、李元吉阴谋作乱,已被秦王杀了,李渊心里顿时就凉了,自己的儿子居然杀了他的兄弟,这手足相残的惨剧怎么就发生在我老李家了呢?不过太子死了,国家还得继续、还得立新太子啊,李渊只好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在这场争夺皇储的战争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皇位虽然到手了,但这玄武门之变毕竟还是一场流血之争,而且太宗皇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这必然会招来非议,说你李世民怎么为了皇位这么无情无义呢。李世民就特别害怕史官在史书里写他坏话,因此在位期间他曾几次要求查看国史的记载,来确保国史中写到他的时候都说的是好话,这就导致今天我们看到的唐史中有很多有水分和前后矛盾的地方。老看认为啊,比起玄武门之变血溅宫门、兄弟相残的残酷,干预历史记载这件事,才是唐太宗最大的黑点。那么,在太宗干预下,唐史是怎么歪曲这段历史的呢?唐史歪曲历史的第一点就是说李建成虽然被立为了太子,但是父皇李渊私下里早就有废了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意,这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所见。不过啊,老看就想问了,这唐高祖私下里的想法,史官怎么得知呢?而且李渊也不是傻子,“废立太子”如此不利于国家和谐的私密想法,怎么可能随便告诉他人呢?所以啊,唐史里的这段内容很可能是唐太宗授意史官编造的。除此之外啊,唐太宗还在史书里贬低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凸显自己之所以杀兄屠弟,是为了天下而大义灭亲,让玄武门之变更有正义感。在《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李建成贪恋酒色,李元吉呢没什么大功还老犯错,两个人都不怎么受皇上宠爱和信任。在玄武门之变中,还先编出李建成和李元吉叛乱,说自己是带兵平乱,是正义之师。而实际上,李建成为人宽厚,在太子党和秦王党的斗争中,李元吉曾亲自设计刺杀李世民,但被李建成劝阻了,要是李建成心狠手辣一点,李世民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还做什么皇帝呢?而且啊,李建成在建唐过程中也立下不少功劳,他招募了许多人才,还到太原辅佐李渊起兵一路攻到长安,唐朝建立后,他又多次率军打退少数民族突厥的入侵。可怜这李建成,明明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因为失去了太子之位,被史书黑成了一个窝囊废。总之啊,这唐太宗一方面让史官丑化李建成的形象,一方面宣称李渊早就想废了太子让李世民当太子,以此证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大义灭亲、上承天道、下安社稷的正义之举。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名正言顺,太宗皇帝开创了帝王直接干预史官记载的先例,可见为了这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也真是煞费苦心了。除了干预国史记载之外,唐太宗后来钦定的二十四位功臣,也与玄武门之变直接相关。怎么说呢?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二十四位功臣画像,以表示对于过去打江山的功臣们的褒赏和纪念,由于这幅画是在凌烟阁所画,因此被命名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那么,唐太宗是按照什么标准来选定这24位功臣的呢?有学者仔细研究了这24名功臣发现,这定功臣的标准啊,与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挂钩。您且看,这24人中的一半,都是当年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人,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人,个个都是当年谋划玄武门之变、辅佐李世民当上皇帝的关键人物。你比如房玄龄、杜如晦两人,有个成语叫房谋杜断,意思是说房玄龄善于出点子,杜如晦善于做决断,但清末民初有名的学者章太炎则认为这“房谋杜断”其实说的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儿,没有房杜二人在一旁出谋划策并且大力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也干不成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儿。至于其他12位功臣呢,要么是当年跟随秦王反对太子党的人,要么是在外地配合进行玄武门之变军事行动的人。唯一的特例便是曾经是太子党的魏征。那么魏征为什么能进到这个名单里呢?这一方面是由于魏征在太宗在位期间敢于直言,人家写的《谏太宗十思疏》都在咱今天语文课本里,人家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的名言也是流传千古,在当时也是颇负盛名的谏臣,不把他算作功臣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啊,另一方面把原先支持李建成的魏征算进来,也算是体现太宗皇帝宽宏大度的一面,所以魏征在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也就不意外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玄武门之变那真的是一直挂念在心头啊,当皇帝都当了十七年了,还专门把这些相关的重要人物选为功臣,请名家为他们画等身大小的画作表示纪念,虽然明面上没说,想必在太宗心里,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儿干得真是太漂亮了。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内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大唐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盛景。对外他开疆拓土,跟外国打仗屡战屡胜,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在历史上众多皇帝中,唐太宗也是能排得上上位圈的!所以说啊,这唐太宗根本没必要为了掩盖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而跑去掺和史书的修订,白白给自己增添话柄。一个皇帝当的好不好,看的是他怎么登上皇位的吗?当然不是了!看的肯定是他当皇帝的时候国家强不强盛、百姓是不是安居乐业啊。胡亥和杨广就算没有杀兄登基的事情,也是个昏君、暴君;而唐太宗就算是杀兄上位,谁又能说他这皇帝当得不好、觉得他不该当皇帝呢?要我说啊,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就应该大度一点,像武则天立无字碑一样,放开了让史官评说,史官修史都是秉笔直书,唐太宗的功绩就在那里,还能被抹去不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你爱看的历史人文百科,这里都有。
作者最新文章《後宮甄嬛傳》之27/觀察純元、皇后、端妃、華妃之恐怖平衡 | ETtoday論壇 | ETtoday新聞雲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故宫的玄武门为何改叫神武门?
北京故宫的北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时称: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总高31m,基部为汉白玉须弥座,城台有门洞3券,上建城楼。城楼为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面阔5间,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
明清两代,神武门设有钟鼓,晨钟暮鼓,起报时作用。作为皇宫的后门,它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秀女门也是由此门进宫候选。
明末,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就是由玄武门出宫,到对面的煤山(今景山公园)自缢殉国。清朝得了明室天下,起初一直沿用“玄武门”名称,但到康熙朝就不得不改了。因为康熙名玄烨,为避讳遂将此门改称“神武门”,一直沿用至今。1924年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部驱逐出宫,即日也是由此门走出。
神武门对面的景山公园
明、清两朝的末代皇帝都是从神武门(玄武门)被迫离开紫禁城,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注定?
现在,神武门北向中间券门上部有“故宫博物院”石匾,此匾早先的字是由故宫博物院的元老李煜瀛先生所书;1971年,改用郭沫若字迹重新刻制,并一直悬挂至今。
神武门以及紫禁城,可说的太多了,待有空再跟大家慢慢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袭神武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