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步兵第53旅机动旅是什么兵种

解放军三支高原山地步兵旅---中国军队
 西藏自治区位祖国西南边陲,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西藏的空气稀薄,西藏高原空气中含氧气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驻西藏的解放军三支高原山地步兵部队就活跃在这片荒凉而沉寂的高原上。
  目前在西藏军区所属部队中,编有三个高原山地步兵旅,它们分别是山地步兵第52旅(驻地林芝八一),山地步兵第53旅(驻西藏亚东)和高原轻型机械化第54旅(驻西藏拉萨),52旅和53旅这两支山地部队,是在1985年,分别由原我军留守西藏的主力野战部队,陆军52师和陆军53师缩编组建,1985年后部队由普通步兵改编为专业化的山地步兵,从此中国山地部队应运而生,54旅是2010年由西藏独立摩步54团(1990年成立)扩编组成的。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52山地步兵旅负责藏南地区高原山地丛林进攻作战,53山地步兵旅和54旅负责西段边境高原地区进攻作战,成都军区的第13集团军第149师和第13集团军第31师(东段)及第21集团军第61师,第47集团军第55旅和56旅(西段)随时入藏提供支援。
  西藏山地部队对部队官兵的体魄、意志有着严格要求。因此,各种超常规训练成为山地部队工作的重中之重,西藏山地部队全年训练时间为2000小时,美军山地部队训练时间是1700小时。
  体能训练,山道5公里长跑训练。侦察兵22分,普通步兵24分……这不仅在高海拔地区创造了奇迹,就是在世界山地部队中也是少有的好成绩!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爬山训练,从海拔3000米的山脚冲向海拔4800多米的峰巅,一个连队,来回只需要3.5小时。
  野营拉练。山地部队官兵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丛林每人负重40多公斤行军,平均每小时达6.4公里。被誉为“铁脚板”的52旅3营官兵,每人负重40多公斤强行军奔袭,每小时达10公里,堪称高原奇迹!
  俯卧撑,官兵们一鼓作气做100个不喘粗气;举40多公斤重的炮弹,连续50下,轻松自如;练瞄准,枪尖挂2颗手榴弹,三个小时,一动不动;练刺杀,冲500米障碍……一个个生龙活虎。超常规训练造就出了一支神勇的山地部队。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如今的我军高原山地经旅,武器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换装了许多现代化的武器与装备。
  1.如在通信装备方面,如今旅部一道道作战指令,可通过地域通信网、“风火一号”卫星车、应急通信指挥车、车载地球卫星站、数字音视频移动传输车等先进通信手段,及时准确地下达到全旅各作战分队。
  2.机动工具,除新型军用卡车外,89式履带装甲输送车也列装到了山地旅。
  3.旅炮兵团列装有96式122毫米榴弹炮,6式130毫米火箭炮,和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另外,反坦克分队除列装有了红箭-73c反坦导弹外(该型弹短小,便于山地人力携行),还列装有最新型的红箭--9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4.在防空火力方面,列装有87式25毫米速射高炮,山地旅还将这种牵引式高炮搬上了卡车车箱,改装为自行高炮,我军在遇到敌空袭。防空火炮马上就发出吼叫,原来,炮全装到卡车大箱上。把车顶帆布一揭,车都不用停,各种火炮就可以旋转&&度,俯仰角15~90度进行射击。我们惊叹战士的智慧,这样一来,机动过程受地形影响大大减少,机动速度也提高许多倍。当然,山地旅也列装有大量的前卫单兵防空导弹。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相对外军,我军的武器装备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西藏每个高原山地步兵都自信地说,我们可以打得赢。西藏军区一位副参谋长也说过相同的话,曾去过奥地利山地步兵学校参观并对各国山地步兵深有研究的他肯定地说,我军的个体文化素质可能稍低,但整体作战能力、合同作战能力并不低,因为我军指挥员的战术素养高,每名军人为国守土,忠于党和人民的意识强,意志品质顽强。武器装备也越来越强,中国山地部队不怕任何国家的山地部队。
  第52山地步兵旅简介
  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暂编第2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49师。南下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9师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
  1951年3月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
  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番号。
  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49师,1967年5月从东北移防四川。
  1969年与驻西藏陆军52师对调防务和番号,陆军第149师改称陆军第52师。
  1985年9月整编为山地步兵第52旅。
  第52山地旅扎在林椘地区雅鲁藏布江畔的山谷里,主要负责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山地从林战,兼顾高原作战。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在西藏米林和墨脱之间,“极地天河”雅鲁藏布江绕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而行,峰回水转,惊涛拍岸,形成世界上切割最深、落差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峡谷全长超过500公里,平均深度2800米,被称为“死亡大峡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52山地旅官兵多次挺进大峡谷演兵布阵,探险演兵探索征战大峡谷规律,恶劣的野战环境,使战士们在战胜死亡威胁中探索出了一套生存术。比如:行军用“站立石板休息法”避蚂蟥,用“无声行军法”对付毒蜂,用“叉头甩身法”对付毒蛇等等。
  该旅收集整理“死亡大峡谷”了上万字的地质、水文、气象、动植物等兵要地志资料,对军事行动弥足珍贵,十几年来,他们数十项探险经验被直接应用于高原作战和戍边,创造了我军训练史上的奇迹。
  该旅每年都要冒着纷飞大雪,迎着凛冽刺骨的“刀子风”,到复杂气象条件下生疏地域的进行训练,进行近似实战条件下的“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训练。
  走近战场,模拟战场条件,从严摔打,官兵们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52旅官兵是一个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战斗群体,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适应在无人区作战的高寒山地劲旅。
  部队代号77675
  下属部队
  炮兵团(西藏林芝八一尼西)、77678,
  一营(西藏林芝布久),
  二营(西藏林芝永久),
  三营(西藏林芝永久),
  四营(西藏林芝布久)。
  防化营,工兵营,警侦连,教导队,通信连,修理连,卫生队,汽车连。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第53山地步兵旅简介
  原18军步兵第53师1949年2月由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3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12月以原新四军华中军区8分区34,35团、原冀鲁豫军区6分区30团组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该师是开辟和坚持豫皖苏根据地的新四军部队。
  1951年4月,为了解决进藏部队的供应问题,以53师机关为基础和54师机关抽调人员组建了甘孜机场修建指挥部,下辖第53师(欠157团)、54师、工兵5团、8团、军大8分校、卫校和西南军区重型机械营、军直属部队及汽车部队。至11月20日建成试航。
  1951年12月至1954年12月,53师(配属工兵第8团)开始全面投入修筑康藏公路,负责第二公路总段。历时三年,53师共修路面462公里,期间,军52师撤消番号后,下属第156团编入53师建制,也参加了公路的修筑。同时本师第158团在1953年2月也奉命撤消番号,部队分别编入第156团和第159团。修筑任务结束时,第53师下辖步兵第156团、157团和159团。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1955年4月,西藏军区本着加强内卫兼顾边防和不突破军委规定的西藏驻军总定额的原则,对部队进行了第一次大整编和重新部署。第53师于扎木地区整编
为国防步兵师,总员额1.3万人,属军委编制,归西藏军区指挥,为军区边防、内卫之机动作战部队。该师将原18军的几个老团队编入,基本保留了18军的精
华。其编制为:
  步兵第154团(原属52师)
  步兵第155团(原属52师)
  步兵第157团(原属53师)
  炮兵第308团(由原属52师的156团团部和原18军炮兵教导队合编而成)
  直属部队:高炮营(由原156团1营改编)、战防炮营(由原156团2营改编)、通信营、工兵营、卫生营、军士教导营等。
  53师原159团在这次整编中仍保留番号,为2000人的大团,调驻拉萨,归军区直接指挥。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1956年7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欲掀起叛乱,反对民主改革,首先在昌都发难。中央为稳定局势,维护统一,决定在西藏实行收缩,执行“六年不改”方针。西藏军区根据总参日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6月21****准的西藏军区的定额,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编制、部署调整。
  在第二次大调整中,步兵第53师番号于日遵照总参指示予以撤消,师部和昌都警备区合并。所辖第154团调四川甘孜地区,归成都军区建制。155团和炮兵308团调驻拉萨,155团以1个连后增至1个营的兵力驻山南泽当,由军区直接领导。第157团调驻江达,归昌都警备区领导,但建制仍属军区。53师的老159团仍驻拉萨,并以1个营驻林芝。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1959年3月,西藏大规模叛乱爆发,原53师的154团、155团、157团、炮兵308团及老159团均参加了平叛。老159团在拉萨和山南地区平叛后,于7月10日奉命组建山南军分区,3个营扩编为步兵第1、2、3团,此后一直镇守山南边防。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原53师的部队表现不俗,屡建功勋。涌现出“一等功臣连”(155团)、“二等功臣连”(157团)、吴元明(山南分区步兵2团,即原159团2营)等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
  日,西藏军区奉命以原西藏公安总队为基础,重组陆军第53师,师部驻日喀则,下辖4个团,分别是:
 新157团——原军区步兵第153团改称。这个团不是17军51师153团,而是在建国初期由云南入藏驻在察隅的14军42师126团团直一部和第1营
沿革而来。这个营后来改为成都军区公安8团,1955年4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大调整时,改番号为步兵第153团,纳入西藏军区建制。该团战斗力较高,参加
了剿匪、平叛和自卫作战,有出色表现。日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肖明生就是该团5连炮排战士。
  新158团——原西藏军区独立第4团改称,前身是平叛后由原54师160团一部组建而成,当时属江孜军分区。注意的是,这个158团是第三个158团了。
  新159团——原西藏军区独立第3团改称,前身是平叛后由原53师159团3营组建而成,当时属山南军分区。-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炮兵第310团——新建。
  1981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陆军第53师159团1营炮连2班“护林灭火英雄班”荣誉称号。
  1985年10月,陆军第53师奉命缩编组建山地步兵旅,改番号为山地步兵第53旅。
  第53山地旅现驻防驻亚东,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任务。
 亚东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东与不丹接壤,西与印度相邻,边境线长290公里,亚东县距日喀则300公里,距拉萨580公
里,呈北宽南窄,北高南低,以帕里为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气候。北部海拔均在4300米以上,帕里镇海拔4360米,以
"世界最高镇"而着称。南部海拔大幅度下降,平均海拔为2800米,气候湿润,森林茂密,下司马镇是亚东县政府的所在地,地处山沟,依山傍水。
  亚东是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东线战场之一(另一战场在达旺地区),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今日的亚东是我国与印度、不丹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要道,也是西藏南部的重要边境县。
  53山地旅每年全员全装都要进驻海拔45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野外训练场,苦练技术战术和协同作战能力。尽管气候恶劣,严重缺氧,但官兵们士气高昂。
 为破解高寒山地作战指挥控制难题,该旅投入资金完善扩容主干通信和野战传输网络,实现了旅团营连互联互通。他们抽组技术人员,用一年时间建成作战信息数
据库,实现了作战数据实时查询,信息共享;在陆军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中嵌入数字传输系统,自主研发出“一键多控路由器”、“一机多天线”等成果,建起平战
一体指挥自动化系统;大胆改革指挥控制训练内容和流程,变按既定计划组织指挥为按情况变化实时指挥,着力锻炼指挥员快速反应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在总结历
年机动演练经验的基础上,该旅探索出“按战斗编成及作战任务编组、按装备机动速度编组、按方向任务机动编组和按任务规模机动编组”4种编组模式,采取营区
重点课目演练、短距离拉动训练、长距离机动训练、不同方向同时演练等方法进行机动编组训练,先后解决了部队在高寒山地机动中的大型装备携行、运输保障力量
调配、装备快速维修等难题。
  高寒山地环境特殊,给未来作战带来新的考验。该旅积极探索创新防护训练,利用反斜面、雨裂、谷地、洞穴等地形地物进行隐蔽伪装训练,使官兵掌握隐蔽伪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针对高原性疾病发病率高的实际,该旅采取“阶梯式”训练法,循序渐进增强官兵耐缺氧、耐疲劳能力,使官兵高原病发病率下降37。5%。指挥、机动、防护
训练重点难点课目的突破,使全旅以高寒山地为背景的核心作战能力每年都明显增强。53旅连续5年被四总部评定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部队代号77680。
  下属部队
  炮兵团(西藏亚东)、77683,一营,二营,三营,四营、防化营,工兵营,警侦连,教导队,通信连,修理连,卫生队,汽车连。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第54高原轻型机步旅
  2010年由西藏独立摩步54团扩编组成的。
  摩步54团日成立,
团部机关和1营是由13军149师(原18军52师,1969年与驻防四川的陆军50军149师对调防务和番号,陆军第师改52称陆军第149师。)抽调人员组成,2,3,4营是由西藏军区人员组成。故54旅流淌着18军的血脉。
 组建初期下辖摩步1,2,3营,装步营和五个直属连。1996年摩步3营整编为机步3营,原机步营整编为机步4营,辖2个摩步营,2个机步营和十个直属
分队。该团建团二十年来,先后出色完成27项重大军事任务,连续11年被上级单位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军事素质相当过硬。
  2010年,在摩步54团基础上扩编步兵轻型机械旅。
 54机步旅是整个成都军区装备最先进的部队,下辖1个坦克营(31辆ZTZ96A型主战坦克)和3个装甲步兵营(123辆ZSD89型履带装甲输送
车),其炮兵团由2个地面炮兵营(共36门PLZ07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个防空营(18套PGZ04A型弹炮一体自行防空系统,每辆车由4门
25毫米机关炮和4联装红缨6型防空导弹组成.防空营另外还有12套红缨6型便携式防空导弹),1个火箭炮连(6门PHL81型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反坦克分队装备有突击炮和反坦克导弹。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驻防西藏拉萨堆龙德庆,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任务。部队代号77625:
  部队下属炮兵团、机步一营、机步二营、机步三营、坦克营、防化营,工兵营,警侦连,教导队,通信连,修理连,卫生队,汽车连等也都驻防拉萨地区
  目前解放军从事高原山地作战任务的部队共有三师五旅
  成都军区13军摩托化步兵第149师(77156部队,驻四川乐山):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
  成都军区14军摩托化步兵第31师(驻云南大理) :从事热带雨林丛林山地作战训练
  兰州军区21军摩托化步兵第61师 (该师为六团制)(驻天水):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
  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55旅 (驻陕西耀县):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
  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56旅(驻甘肃武威):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
  西藏军区山地步兵旅第52旅:从事高原丛林山地作战训练
  西藏军区山地步兵旅第53旅: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
  西藏军区高原轻型机步旅第54旅:从事高原山地作战训练
(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各军兵种简介陆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轻型高机动步兵旅用的是什么车?-陆军版-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15|回复: 0
轻型高机动步兵旅用的是什么车?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记得以前在超大上看到一种说法,猛士车族进入了我国机械化步兵装备序列,组成一种轻型机械化步兵,与重坦、重战组成的重型机械化步兵,大八轮组成的中型机械化步兵并列。还有一种说法是猛士仅用于摩步旅使用,不参与到机械化部队的主战装备序列,请问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另外想问轻型高机动步兵旅到底是什么部队呢?是不是就是某种形态的轻型机械化步兵呢?用的什么车呢?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美国陆军现役部队:第170步兵旅
导读:  [img]http://www.qxwar.net/attachment/Fid_51/51_8bb602ed.jpg[/img]
  [b][/b]
  [img]http://www.qxwar.net/attachment/Fid_51/51_4464_fcd8b.jpg[/img]
  [b][/b]
  [img]http://www.qxwar.net/attachment/Fid_51/51_d20fd9
日美军中将罗斯·汤姆逊在在参议员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美军可能增加斯特瑞克步兵旅的数量。斯瑞克旅被认为是美国陆军未来发展的方向。汤姆逊在听证会上说:"美军目前已经装备超过2700辆斯特瑞克装甲车,共组成7个斯特瑞克步兵旅。军方正在考虑是否应该增设斯特瑞克步兵旅,以提高美军作战能力的全面和平衡性。"同时,汤姆逊也说,即使美军增加了斯特瑞克步兵旅的数量,也仍然非常需要装备新型战车,需要研发新技术。"美国陆军有16000辆现役战斗车辆,今后我们需要及时更换这些车辆,例如‘布雷德利’、‘斯特瑞克’、‘M113’装甲车和各种坦克。"此外,军方还向参议院提交了发展新的系列地面战斗车辆发展计划。美军参谋长联系会议副主席彼得·基亚雷利说,如果新的地面战斗车辆发展成为一个车族,他并不会感到意外,因为军方在这个计划上"十分卖力"。美国国防部长盖茨4月宣布了2010年国防预算,计划对美军的军购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已进行了十年的陆军"未来作战系统"研发项目遭到削减,其中包括的战车研发计划则被取消。组建“斯特瑞克”快速反应装甲战斗旅的构想,是由美国陆军参谋长埃里克·K·金斯基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以轻型装甲车为主要武器的战术单元将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情报搜集能力;可作为M1主战坦克及“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等重装机甲部队的先头部队快速投放到冲突地区;同时还可为美国陆军未来的多兵种模块化联合作战部队提供试点经验。斯特瑞克旅能够在接到命令后的96个小时内投入全球任何地方作战,能够执行多样化作战任务,并具备多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美国陆军的第一个斯特瑞克旅是驻扎在华盛顿州福特路易斯的第2机步师第3旅,该旅由重型机械化步兵旅改编而来。斯特瑞克旅原本有步兵制斯瑞克旅和骑兵制斯瑞克旅2种编制。2004年5月,美国陆军宣布,取消骑兵制,所有斯特瑞克旅均按步兵制改编。“斯特瑞克”旅:美国陆军转型的标杆“斯特瑞克”旅,实际上因车而得名。所谓“斯特瑞克”旅,就是装备“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的陆军旅,该装甲车是这个旅的核心战斗平台。这是一种8轮轻型装甲车,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等突出特点。“斯特瑞克”装甲车是美国陆军20年以来首次更新的作战车辆,其造价为150万美元,可搭载11名士兵。按照计划,美国陆军会在2008年前采购总数为2131辆的“斯特瑞克”装甲车,来装备这6支“斯特瑞克”旅战斗队。“斯特瑞克”装甲车可以进行城乡作战,尤其擅长城市作战。“斯特瑞克”战车分为10种不同类型,其中包括步兵运输车、机动火炮系统、反坦克制导导弹车、侦察车、火力支援车、工程兵车、迫击炮运兵车、指挥车、医疗撤运车和核生化侦察车。作为美国陆军最有威力的快速攻击部队,“斯特瑞克”旅可由卡车或大型运输机运往全球任何地区进行机动作战。一个“斯特瑞克”旅战斗队包括作战人员3600 名,其中含有三个步兵营、一个轻骑兵班、一个火炮营、一个支援营、一个军事情报连、一个工程兵连、一个信号连和一个反坦克连。部队能够在接到命令后的96个小时内投入全球任何地方作战,既可以执行战斗任务,也能执行战斗支援、战斗保障任务;既能执行小规模的应急作战,又能起到威慑和阻击的作用。另外,其还具备与陆军、空军等多军种联合作战的能力。由于“斯特瑞克”战斗部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是美陆军转型的关键因素,也是美国陆军当前优先发展的对象。“斯特瑞克”旅的建设受到国会和国防部的大力支持,从方案设计到开始部署总共只花了不到4年的时间。美陆军第一个“斯特瑞克”旅战斗队于2003年投入伊拉克战场,2004年又将原计划第六个 “斯特瑞克”旅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的时间从2010年提前到2008年。目前美国陆军第一支和第二支“斯特瑞克”旅战斗队部署在刘易斯堡,另外三支“斯特瑞克”旅战斗队部署在路易斯安娜州、阿拉斯加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这些“斯特瑞克”旅和即将部署在夏威夷的步兵25师2旅一起构成了美国陆军转型第一阶段的中坚力量。6支“斯特瑞克”旅的部署不仅将弥补美陆军重型部队过重、轻型部队过轻的重大缺陷,而且有助于加深美陆军对“未来部队”(参阅:美国未来部队勇士项目将采用Inhand公司的技术 )作战特点的理解,将为“未来部队”先进作战条令的形成提供宝贵的经验。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近几年来,美陆军对转型路线图不断进行修改,这说明其转型计划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实践证明,陆军转型是一个极为艰难曲折的实践历程。这不仅仅是因为陆军与其他军种相比,兵种多样,历史包袱更沉重,所以转型的难度更大;而且还因为陆军肩负着繁重的军事任务,尤其是全球反恐作战任务,旷日持久的伊拉克战争使转型和战备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到转型和战备两不误,一直是美陆军近年来苦苦寻求的平衡点。2002年6月发布的第一版转型路线图,从“目标部队”、“过渡部队”和“传统部队”三方面阐述了陆军转型和装备发展战略。由于该路线图制定于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转型与战备之间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在部队建设方面不惜冒着影响战备的风险,采取了重心向“目标部队”倾斜的方针。第二版《2003年美国陆军转型路线图》于2003年11月颁发。2003年版路线图不再沿用“目标部队”、“过渡部队”和“传统部队”的提法,而是将“目标部队”改称为“未来部队”,并将“过渡部队”和“传统部队”统称为“当前部队”。第三版《2004年美国陆军转型路线图》于日批准颁发。当时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战备与转型的矛盾开始突出。旷日持久的战事迫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维修、补充和研制前线急需的装备,可供轮换部队数量不足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为了降低转型的风险,满足当前的作战需求,在2004年年中,美陆军开始在部队编制体制、部队专业结构和装备发展三个方面采取重大调整措施,以平衡未来部队建设和当前部队建设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国陆军现役部队的模块化改造也已自2004年开始,当年有第3步兵师、第10山地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接受整编。到目前已经完成现役36个旅的转型,并增建新的旅战斗队,使现役部队的基本作战单位达到43个。“当前部队”实行模块化编制体制所积累的经验,将为2014年开始向“装备未来战斗系统的行动单位”逐步过渡创造条件。可以说,这是一项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的计划。美二战以来“最雄心勃勃”的武器更新项目将于今年建成与组建6支“斯特瑞克”旅同步进行的是,美军还宣布首批装备部分“未来战斗系统”的试验部队也将于2008年建成。“未来战斗系统”被称为美国二战以来“最雄心勃勃”且最昂贵的武器更新项目,总计耗资2000亿美元。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作为一个网络化的“系统之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和技术把士兵与有人/无人地面车辆、空中平台和传感器联系起来,从而大大增强陆军的作战效能和机动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诸兵种合成的战斗集成系统,各系统之间密切协同作战。如果说,“斯特瑞克”旅的建成标志着美陆军转型第一阶段能力的形成,那么“未来作战系统”试验部队的建成则标志着美国陆军已经一脚踏进“未来陆军”的门槛。虽然未来的进程仍然充满许多变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新型装甲车和轻型无人/有人车辆的问世,将是坦克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同时,新型模块化战斗部队的问世,也将引起陆军武器和作战方式的新的革M。它的出现,相当于“从乘马骑兵向坦克的转变,或者像引进直升机一样的转变”,具有深刻的、革M性的历史意义。高速机动,精确打击,立体打击,远程打击,减少作战士兵,这一切将使未来的陆军兵器面目一新,也使未来的地面战斗具有全新的模式。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步兵第53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