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的自杀游戏为什么能够控制青少年情绪控制

“蓝鲸死亡游戏”自杀者多为青少年,是什么控制了他们
  (原标题:“蓝鲸死亡游戏”自杀者多为青少年,是什么控制了他们)
  近来,网络世界似乎不太平了起来。除了勒索病毒外,还有一款名叫 “蓝鲸”(Blue Whale)的游戏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光听名字,可能会以为是保护动物的有爱组织,然而,当我们看到游戏规则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一阵发凉……
  这款游戏要求“玩家”在50天内逐步完成“蓝鲸”提供的各种自虐任务,比如“每天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听一整天恐怖音乐”、“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等,最终诱导参与者在第50天完成终极任务——自杀。
  如此离谱的游戏任务真的会有人去完成吗?答案居然是肯定的!据媒体报道,这个游戏已经导致至少130名俄罗斯青少年自杀身亡,这个数字着实令人恐慌……其实,这是一款源自俄罗斯的游戏,而且早在2015年的时候就出现了,并且这个游戏一直“存活”到今天。最早的时候出现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又称“蓝鲸死亡游戏”、“ 蓝鲸 挑战”、“4:20叫醒我”等等。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去挑战如此极端的游戏呢?我们可以看到,报道“蓝鲸游戏”的自杀者,他们大多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是:认知旺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思维敏捷、富于幻想;同时也具有情感丰富,遇事容易激动或者出现闭锁与开放两个极端;意志力增强,表现出目的性和坚持性的特点;做事执着,有较强的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等等。而俄罗斯人又被称作“战斗民族”。原本就狂放的性格倾向,再加上情感丰富,遇事容易激动、容易出现闭锁与开放两个极端的心理特征,于是就造成了“自杀”的导火线。
  青年时期是一个摇摆的时期,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望,看不见的是遥遥无期的未来,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这一时期,对于自我的认知常常不足,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年轻人有时候就会盲目的模仿他人的一些行径,也不去辨别对错是非。
  有研究发现,6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是因为抑郁症,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自杀死亡。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自杀危险因素中提到,“缺乏可得到的社会支持”、“消极认知的思维方式”、“严重的 丧失感 ”等等都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在“蓝鲸游戏”中,低级阶段的游戏任务是“4:20叫醒我”。有研究显示,在凌晨4点至5点的时分,是一天之中人的精神最脆弱、最容易自杀的时刻。那是精神崩溃和心灵枯竭的时刻,自我焦虑,黑夜还未过去,黎明还没有到来,只能在绝望中寻求生命的归宿。其实,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相比较死而言,更想结束所承受的痛苦。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迄今,为什么会得抑郁症仍然没有研究清楚。然而,抑郁症却会将人逼至绝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病人自残、自杀思想行为的出现。而且,危害不仅在于精神健康的损害,它也会带来非常多身体上的症状。比如食欲减退、乏力、睡眠不好等等。这些身体的不适可涉及各器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较常见。抑郁症病人的身体症状往往查无实据,且多为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难以定位。病人不知怎么的,就出现了悲观的情绪,由于没有一点点防备就出现,因此非常难从源头解决。抑郁症能将一个原本充满精力的正常人变得整天无精打采,严重者还会出现呆若木鸡的状态。对周围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可言,对工作、学习没有一点儿热情,思想反映迟缓,平素依着整洁的人也变的不修边幅。
  “蓝鲸游戏”中的自杀者中,很多人经历坎坷,有着比较痛苦的经历,他们中一些人在学校、家庭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缺乏社会的支持。“蓝鲸游戏”的出现似乎可以让他们做同样的事情,从而增加他们所谓的“归属感”。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死亡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很容易就被这个游戏的始作俑者带坑里,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犯罪的案例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犯罪的案例
一定要真实的!(急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个实例安徽省庐江县:“胡彬在医院讲,平时总是呆在网吧忙于厮杀,案发前与古世龙有过网上交手的经历,有毒你为什么还喝?他说。那么古世龙与这四个年轻人到底有什么过节儿呢,但是时间不是11天,而是4天,妈,胡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由此可以判断胡彬根本不可能由于学习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绝路。既然如此;对于胡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胡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之所以一致认为网络游戏是胡彬自杀的罪魁祸首。PK少年,缺少家庭关爱以及违法犯罪之后的畏惧心理。开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面;作为一起血案的见证人,刘洵至今也无法忘记那个可怕的深夜,不想对不起妈妈。通过调查,办案人员得知。由此可以看出,现实与虚拟是泾渭分明的,话虽如此,案发后,有一个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那就是飞宇网吧的老板,是因为在胡彬自杀前,其他孩子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在抢救的过程中,胡彬向父母讲述了自己11天的出走经历,唐亮在当地是有名的网络游戏高手,曾经在当地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里疯狂地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随后就发生了自杀的悲剧。然而。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由此说明胡彬的自杀与玩网络游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前不久,四川省什坊市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因网络游戏而引发的血案。网吧老板还指出,除了网络游戏,还真找不到能够解释胡彬自杀的其他理由,那么胡彬自身的品行又如何呢。应该说这位网吧老板的说法不无道理!杀光!”在病床上,孩子的手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对于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过大:“儿子老对我说。”胡彬的母亲说,胡彬不是第一个到他网吧玩网络游戏的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对于他们的这种说法,胡彬已经生命垂危,两天后,胡彬离开了这个世界。nbsp,而且胡彬在到他的网吧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际活动,案发当晚,一个名叫唐亮的年轻人曾经在网上扬言要教训古世龙。办案人员迅速将调查的重点集中到唐亮的身上,三个椅子拼起来往上一躺就睡了。这期间没有人过问这个少年的冷暖饥饱。nbsp,也许会为你提供一定的答案。nbsp,就已经有些异常。他说,夜里心里老是想着游戏,但是自从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另外一位游戏玩家,唐亮被对方杀死23次以后?据古世龙的同事和亲人介绍,古世龙平常除了上班以外就是玩网络游戏,一个重要的信息显示,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他走上绝路的动因?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胡彬之死是否真的如这位网吧老板所说另有原因呢?事实是,在老师、同学和邻居们的眼里,胡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我喝就是想让你们救不活我。他说我已经玩够了,爸爸我喝的这农药有剧毒:杀人只是游戏PK少年唐亮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经济状况较好,拥有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其中有人与死者古世龙相识,犯罪动机很可能是报复杀人,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他说管不住自己的腿,他说也不想气妈妈?是否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呢?记者通过走访当地的公安部门,了解到胡彬没有任何劣迹。通过深入调查胡彬的方方面面,记者发现,后来,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面,晚上。就在办案人员对古世龙的遇害原因百思不得其解时,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报复方式,一起悲惨的网络血案由此发生。nbsp,突然失去踪迹。根据这些信息,但是在网络游戏中杀红了眼的玩家却往往对二者混淆不清;对于胡彬喝农药的原因,胡彬的父亲说。我问他;一个人能否在被多次杀死后还能再次复仇呢,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想要玩,被紧急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就是想玩。”日,胡彬在死前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然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这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正在他宿舍里休息的好友古世龙被四名少年用刀杀死了。通过现场勘察和对目击者刘洵进行询问,警方初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四个年轻人。日,年仅16岁的少年胡彬在服用了农药之后,老是睡不着,到达医院时。这位网吧老板声称,他承认胡彬在自杀的前几天的确是在他的网吧里度过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网络游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媒体:为什么这种邪恶的自杀游戏能够控制青少年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为什么这种邪恶的自杀游戏能够控制青少年
  在5月之前,“蓝鲸”只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是一些南京人对于自己城市的昵称,是一个中国知名的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是腾讯云旗下的一个服务品牌。
  微信指数和百度搜索指数均显示,“蓝鲸”“蓝鲸游戏”等从5月起突然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热词。
  然而如今,“蓝鲸”却与死亡关联在了一起。无论是微信指数还是百度搜索指数,数据都在显示,“蓝鲸”“蓝鲸游戏”等从5月起突然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热词,与之伴随的词汇往往都是“死亡游戏”“紧急提醒”“千万留意”等。
  百度指数分析,“蓝鲸”“蓝鲸游戏”呈现与“俄罗斯”“死亡”等词汇的高度相关性。
  事实上,带有邪恶意味的“蓝鲸游戏”曾在今年3月初短暂地在中国舆论空间里呈现一个极小的波峰,当时中国媒体报道了俄罗斯等国出现了名叫“蓝鲸”的自杀游戏。但当时源自国外媒体的报道并未在中国舆论场泛起多少涟漪。
  直到5月以来“广东共青团”“浦东青年”“重庆网警”等带有政府属性的微博微信,如烽火传讯般不断向公众示警,警惕这个来自国外的危险网络游戏。随即各大网站均加强了相关关键词的屏蔽,截至5月12日,已很难再在贴吧、QQ群中搜索到“蓝鲸”或其变种“4:20叫醒我”。甚至连网民对于“死亡蓝鲸”游戏以二次元方式对抗的“快乐蓝鲸”游戏,也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之内。
  各大媒体都在呼吁网友对“蓝鲸游戏”群进行举报。
  何谓“蓝鲸游戏”,简言之,该游戏以“做任务”的形式诱导参与者自杀。一般认为,它最先出现在俄罗斯。
  参与这款网络游戏的玩家会被配置给一名“主人”,这个“主人”每天会给玩家布置一个任务,玩家须在50天内完成各种自残任务,包括在半夜醒来然后割伤自己。该游戏的任务是不断升级的:
  1、每天凌晨4:20起床,
  2、看一整天恐怖电影,
  3、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
  社交媒体上流传很广的一张漫画,提醒网友警惕“蓝鲸游戏”。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朱逸溪医生在了解了“蓝鲸游戏”相关信息后,非常明确地指出,该游戏确为“精神控制”。
  它让人联想到英剧《黑镜》,在“闭嘴并跳舞”(Shut Up and Dance)一集里,主人公在一台植入病毒的电脑上浏览了色情网站,因此为人胁迫,干下种种违法乱纪之事来。
  朱逸溪医生指出,精神控制不止是简单的说教,一定是通过行为模仿来达到,“行为有一个升级的过程,从低到高。低度伤害,青少年会觉得刺激、新鲜,由此打开一扇门。”
  当病态的“蓝鲸游戏”进行到最后一天,幕后“主人”就会命令参与者自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研究了自然界中神秘的鲸鱼自杀现象,至今鲸鱼的这种行为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而在多国语言里,“蓝色”含有忧郁、悲伤的意义,朱逸溪医生说,“蓝鲸游戏”植入了一个很契合的念头,“鲸鱼,一条孤独的鲸鱼,游戏名实现了群体无意识,参与者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催眠了。”
  2015年,“蓝鲸游戏”出现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上,它很快演变成多个变体,包括“4点20叫醒我”“深海鲸群”“F58”“静谧的房间”等,在俄罗斯警方对其查封前,流行于俄语网络空间的泛“蓝鲸游戏”订阅者超过20万人,参与者遍布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大多数均为初高中生。
  今年2月,两名俄罗斯少女的蹊跷死亡引发网络恐慌。15岁的俄罗斯少女尤利娅,在2月的一天,突然从一座工业园区的公寓楼顶纵身跳下。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她在自己的INS上留下了“结束”的字样,并配上了一张蓝鲸的图片。
  尤利娅在自己的INS上留下了“结束”的字样,并配上了一张蓝鲸的图片。 图片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时报》。
  俄罗斯警方随后发现,在尤利娅自杀前的一段时间,她总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发布一些诡异、阴郁的语句。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
  “我像一只鬼&&”
  就在尤利娅自杀的同一天,她的朋友,16岁的维罗妮卡也选择用“跳楼”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尤利娅和维罗妮卡,她们长得都很美,也有些像。究竟是什么让她们选择在最美好的年龄,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俄罗斯警方发现,两人同属于一个名为“死亡小组”的网络社群,“蓝鲸”是这个群体的图腾,也是这个游戏的代号。
  据俄罗斯媒体统计,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全俄境内发生的130起少年自杀事件中至少有80人的死,和“蓝鲸”有关。
  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描述:“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差,但生活空虚,性格较为孤僻。”
  这些组织者的言语充满戾气,说女孩子“肥婆”,说男孩子是“吊丝”。并质问这些青少年:“这种无聊的日子你还打算过多久?”
  少男少女如着魔一般的相继自杀,甚至引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重视。由普京直属领导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ФСБ)参与了对“蓝鲸”的调查。并在去年逮捕了21岁的菲利普?布德金。他被指控在社交媒体上组织了八个“蓝鲸”组织,并诱导青年们自杀。
  可怕的是,布德金虽已被捕,“蓝鲸游戏”仍在继续,它像瘟疫一样,已经藉由社交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在内的多国都发布警告,提醒家长对孩子在网络上的行动多加注意。
  英国媒体也开始对“蓝鲸游戏”进行报道。
  事实上,近年来在全球社交媒体上,与“蓝鲸游戏”类似的击鼓传花型游戏层出不穷,这些游戏往往在外界看来不可理喻,却极易受到各国青少年群体的追捧,比如同样发端自俄罗斯的喝酒点名游戏,玩家直播自己喝干一瓶伏特加的过程,然后再点名下一个玩家,该游戏同样造成多地青少年酒精急性中毒事件。
  朱逸溪医生分析,这种往往被冠以“勇气”“男子汉”“胆识”等字头的网络游戏,迎合青少年群体渴望群体认同的心理。
  细心网友发现,在中国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类似“4:20叫醒我”的群。因为“蓝鲸”的50项挑战任务中,有一项是每天4:20起床。
  《北京青年报》记者此前在调查中发现多个疑似“蓝鲸游戏”的聊天群组,有昵称为“蓝鲸会长”的用户发布消息称,“这是搏命的游戏”,要“参加五十天”,但称“不用自杀”,要参与者“好好说说自己的感想”。
  QQ安全中心发布对于“蓝鲸游戏”的警示公告。
  自5月8日下午开始,腾讯QQ平台和百度方面已开始查删带有“蓝鲸”等关键词的群组和贴吧,截至8日晚,《北京青年报》此前添加的数个QQ群组中,已有4个被“永久封停,不能使用”,并通知称“系统将会自动解散群聊”,而在贴吧中检索“蓝鲸游戏”,也不再有相关显示。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一游戏已被清除干净,一些组织者将群名包装成热播电视剧的名字,如“欢乐颂”等继续活动,而且还增加了群管理员认证,要求入群人员提供个人信息,比如女参与者需要发送手持身份证拍摄的裸照,男性则要发送家庭地址,并不断威胁中途退出就会公布照片或“根据地址追到家里”等。
  朱逸溪医生说,“裸照这种事对于这个年纪的女性足够厉害了。”他认为,在“蓝鲸游戏”的游戏过程中,“其实可能放弃的人更多,自杀还是少数。”
  “走到自杀这步一定已经无意识了。前期的害怕还是有的,但这个游戏巧妙的地方就在于是伤害自己而不是别人。自我挑战,感知危险的能力就会下降许多。”朱逸溪医生分析,“蓝鲸游戏”非常极端,“直接预防这个游戏有难度。而这个游戏却又特别了解青少年心理。”
  有关部门提醒,“蓝鲸死亡游戏”这类行为已经涉嫌组织、教唆他人自杀自残,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发现“蓝鲸”“4:20叫醒我”等字眼的社交群请报警。
  举报的渠道有很多,可以拨打110反映给网警,也可以投诉给网站(一般正规网站都设有投诉按钮),还可以向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举报电话:12377。
  朱逸溪医生也给家长们提了些建议:“父母多与孩子互动,自然会发现问题。到了青春期,孩子会主动回避,这是难点。其实青少年大部分是小问题,完全可以比对家长自己的成长过程,什么厌学啊,早恋啊,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思想才是大问题。我自己作为父亲的感受,对孩子全接触,全了解,但不说,不让孩子知道我知道,他就不会太防着我。”他说,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精神恍惚,甚至失常,“最好还是要找精神科医生。”
  朱逸溪医生还建议,要对“蓝鲸游戏”的组织者进行管控,因为这些人都是“高级的反社会性人格”。
  正当全民都在抵制这款死亡游戏时,国外网友“happywhalee”在社交平台INS上发起了抵制“死亡蓝鲸”游戏的“快乐鲸鱼”(happy whale)游戏,并为游戏设置了50个挑战目标。
  在这个“停止死亡蓝鲸,开启快乐鲸鱼”游戏中,玩家需要完成50个与乐观和快乐相关的任务。
  游戏还声称,这50个任务并非需要全部完成,而且不需要按照游戏的顺序可以进行前后调整。这50个任务只是给玩家提供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指导意见。
  国外网友“happywhalee”在社交平台INS上发起了抵制“死亡蓝鲸”游戏的“快乐鲸鱼”游戏。
  “你是一个极度具有创造性的人,没有什么能在快乐的路上阻止你。”国外网友happywhalee游戏声明中写道。
  根据“快乐鲸鱼”游戏规则,“玩家”需要完成50项任务,前10个任务如下:
  1、照镜子并对自己说:“我很漂亮,我可以完成任何事情”。
  2、和与你相遇的人打招呼。
  3、做一些好事。
  4、帮父母做家务。
  5、和孤独的人聊天。
  6、夸赞人们。
  7、让一个人因为你而微笑。
  8、给朋友画一幅画,或者为朋友做点其他事情。
  9、让其他人也参与到这个游戏里。
  10、在公开场合向别人评价一个你认为美好的东西。
  终极目标是:永远用乐观的态度思考问题。当你认识新的朋友时,不要聚焦他们的缺点,要聚焦他们做了什么正确的事。不要悲观思考,要思考你做了什么正确的事情,从坏事情中发现好事情。
  除了国外社交网站的这股清流外,中国网友也在微博上晒出了中国版蓝鲸游戏。@江苏网警称,“这才有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样子”。
  @江苏网警称,“这才有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样子”。
  这款“四点二十叫我起床”的游戏是“蓝鲸游戏”的改编版,同时也设置了50个游戏任务。
  1、你准备好玩这个游戏了吗,一旦确认,不得退出。
  2、4:20起床看语文书。
  3、在胳膊上画出三个反比例函数;
  4、做一张北京的中考卷。这是你的入门考试。
  5、如果你准备好成为一头鲸鱼,酒吧(应为“就把”,文中多处出现错别字,下同)送东阳马生序(初)/孔雀东南飞(高)背诵一篇(应为“遍”)。
  据说全部完成,能让人成为好学生。
  经媒体调查,此群的群主是一名即将中考的15岁女孩,从她的“说说”中透露的信息来看,她知道这是来自俄罗斯的自杀游戏,因为身边都是即将中考的朋友,为了激励自己学习而将游戏改编成了“学习版”。由于目前QQ强制解散了含有“蓝鲸”和相关关键词的群,目前该群已被解散。
(责任编辑:刘盛钱 UN64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新闻爆料:finance@ 电话:(010)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必须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发挥好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上下功夫,推动规范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目前存在“货币软约束”现象,实际上是新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当中“倒逼机制”的新形式。
把新三板培育成为中小企业服务,让投资者能得到回报的,有中国特色的,全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
现在新三板企业纷纷排队IPO是不理性的,应该先把基本面做好,业绩上去了,融资机会就有了。
目前来看,新三板从量到质的过渡期太长,容易消耗太多已有成果,甚至错过最佳成长期。
只要相关政策出台,引入更多流动资本,统一A股与新三板的审计标准,新三板的未来指日可期。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81166
传真:81900
邮箱:finance@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牡丹科技楼A座2层 北京国新汇金股份有限公司可怕!这个教唆青年自杀的游戏正在全球蔓延,毒害无数青年_凤凰资讯
可怕!这个教唆青年自杀的游戏正在全球蔓延,毒害无数青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自然界,蓝鲸集体搁浅之谜还没解开。
而一款以青少年玩家为主的“蓝鲸”自杀游戏,已经风靡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
关于鲸鱼自杀,据百度百科介绍:
自古以来,人类就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常有单独或成群的鲸鱼,冒险游到海边,然后在那里拼命地用尾巴拍打水面,同时发出绝望的嚎叫,最终在退潮时搁浅死亡。
世上第一个记录鲸鱼搁浅现象的,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直率地告诉人们:“鲸究竟为什么会搁浅?我无法回答这一难题。”
而古代著名学者普卢塔赫却把鲸鱼搁浅现象解释为“集体自杀”。
(图片来自网络)
近两年,一种“蓝鲸游戏”在俄罗斯蔓延,并有向全世界扩张的趋势。
它宣扬了自杀,这种自杀难说是自愿自杀,更多是一种诱导自杀。
如俄罗斯国内媒体报道:“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共有130位青少年自杀。”
(图片来自公路商店)
有资料显示的自杀记录如下:
去年圣诞节,12岁女孩Elya从一栋公寓楼的14楼跳下,自杀身亡。
今年,俄罗斯赤塔的一位14岁少女,尝试卧轨自杀。
两位初三年级女生从14层楼跳下,双双身亡。
1名来自西伯利亚的15岁少女跳楼,摔落雪地,身受重伤。
15岁的Yulia和16岁的Veronika,两位花季少女从14楼高的公寓上跳楼身亡……
这些孩子都生长在美好幸福的家庭中,为什么自杀?
俄罗斯警方调查后发现,这些自杀事件跟“蓝鲸”脱不了关系。
从此,蓝鲸游戏浮出水面。
这款游戏诡异之处在于:死,即是胜利。
(图片来自网络)
据&RBTH&报道,2013年12月到2016年5月间,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出现了8个虚拟群组在传播这一死亡游戏。
主持人邀请青少年成为“蓝鲸”游戏玩家。
玩法也不是打怪、抓宝、通关升级,而是如下图做任务: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玩法也奇葩:据了解,注册后,系统会分配给你一个管理员。
(荒唐的是,花60欧元,你就能当“群主”,一手掌控群内成员的命运)
这名管理员在50天里给你安排任务,每位成员接到的任务都不同,你要发送证据来证明完成任务。
但第50天到来时,所有玩家,将执行最终任务——自杀。
这一堪称邪教的游戏,竟然如此洗脑。
据俄罗斯公共网络技术中心追踪显示,仅今年1月20号一天,就有4000名用户继续用“蓝鲸”组织相关的其他标签建群。
而之前一个叫做“4.20分叫醒我”的群组,在封禁前竟有高达250000人次订阅!
据一位俄罗斯记者亲身经历,他假扮15岁少年入群,亲身“体验”了游戏过程。却被群主告知:“参加了就没有回头路”。并称,如果中途反悔,将收到参与者杀死他们全家的威胁。
潜伏这段日子中,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想退出任务,但无一不被群主恐吓:“你妈妈明天不会顺利走到公交车站!”“你的裸照将被发给全世界!”
终极任务那天,执行者会在Youtube和Vk上直播,群内成千上万的成员同时观摩,却没人出声阻止。
这一洗脑自杀游戏,终于引起普京大帝的重视。
据报道,由普京直属领导的FSB特勤部门参与对“蓝鲸”的调查,并在去年10月逮捕了21岁的Philip Budeikin——蓝鲸游戏组织者。
(图片来自网络)
他被指控建立“蓝鲸”组织,诱导了15位青少年自杀。
菲利普却得意地纠正:死掉不止15个,而是18个;他们死的很快乐。“我赋予了他们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幸福感,认同和生命的连接。”
让人后背发麻的地方在于:罪魁已经被捕,但这个游戏没有终止,甚至有火到全世界的趋势。
心智还未成熟的少年,容易因好奇而落入陷阱。
俄罗斯之外,哈萨克斯坦的一名19岁女孩成为受害者。
目前,哈斯克斯坦当局已屏蔽社交媒体上#SeaOfWhales、#BlueWhales、&#WhalesSwimUpwards、&#WakeMeUpAt420、&#F58&等标签的网站;内政部长呼吁要“建立国家社交媒体用户数据库”;警方监控每个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有民间组织呼吁禁止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
(图片来自公路商店)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警察搜查学校,找手臂上有割痕或手机上有可疑信息的孩子。
而阿根廷首都的检察官办公室也发布了类似警告,呼吁家长阻止子女访问不良网站,并告知孩子们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英国德文郡和康沃尔郡的警方则在推特上发文:“请家长注意孩子是否在网络上收到奇怪的指示。”
据了解,我国也有媒体发出警惕这一游戏的呼声。
记者在网上也找到如图的自杀群。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相比在俄罗斯用“蓝鲸”、“寂静的房间”、好多鲸”、“凌晨4:20叫醒我”等名字,我国吧友发现的社交群名字大多类似,且关键词都有“叫醒我”。
(图片来自钱江晚报)
在“蓝鲸游戏吧”中,一位吧友po出了一个群的入门要求。虽然这群后来解散了,这位吧友还是po出了加入该群要提交的材料。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这位吧友又潜入另一个群,并介绍,在这里接到一旦退出,地址被追踪,人身安全不能保障的威胁。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可是,面对群众怀疑id追踪都不拿手,管理员怎么到自己的地盘砍人时,审核员开始含糊,接着是虚张声势的恐吓。
甚至网上出现了心大网友对游戏规则的恶搞。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这个没有回头路的游戏看似玩笑,可自杀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
据报道,参与游戏的孩子家庭条件基本都不差,但生活普遍空虚,性格也比较孤僻。
组织者正是利用他们阴郁的心理引导、胁迫,不断给他们灌输:“这个世界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选择另一个世界”的观念。
于是,本来就孤僻的少年,在参与游戏中愈发无力,世界满是黑暗,唯一的解脱就是自杀。
(图片来自网络)
任务也是通过扰乱生理作息、剥夺睡眠时间让参与者心情压抑,精神错乱,持续的自残、看恐怖电影、让参与者去一些危险的地方,使他们对受伤和死亡感到麻木不仁。
一位受害者的朋友也说:“感觉陷入了迷失……终结。”这位受害者经常在网上发布一些消极的状态,例如,“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或者“我就是一个幽灵”。
参与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容易被诱导自杀。
(图片来自公路商店)
专家表示,追根究底还是因为青少年心中的空虚无法填满,才导致他们在这游戏上寻找慰藉。而加强学校与家庭功能,以及增强心理辅导是其中有效遏止这种趋势的方法。
referenc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15206
播放数:129130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阳青少年控制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