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太厉害了,我终于理解了你为什么这个mod要双

首先说,长江这么一条贯穿东西全境、水量充沛的大江,在战争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绝对堪称天险,这毫无疑问。&br&但同时,个人以为,&b&长江这个天险,应该理解为一个”长江体系“,而非单长江本身&/b&。&br&如你问题里所说,长江这么长,相应的其”体系“也有所各异,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段(都以北攻南为基础设定):&br&&br&&u&长江下游&/u&,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先守淮“,以淮河为界,地貌由北方平原变为南方水网,北边一方一旦占据两淮,则对长江一线的战略机动性大为提升,长江天险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战役是围绕两淮控制权展开的,典型如淝水之战。&br&&br&&u&长江中游&/u&,这里长江有一条北入的大支流——汉水,北边一方如果控制汉水,则可放心大胆的训练水军、组织后勤,则对长江的威胁就更大了,所以上游的襄樊/襄阳就成了长江最重要的屏障,且襄樊向北过南阳盆地便直通长安-洛阳-开封一带,向南可直取江汉,堪称南北一大咽喉。(插一句,我觉得中国地形形胜,以军事而言,襄樊当是排得进前三重要的)&br&&br&&u&长江上游&/u&,长江过了宜昌/夷陵,就多有崇山峻岭,不利于大部队特别是北方骑兵的展开, 且自身的通航性也大为减弱,因此往往不作为北攻南的重点方向,但仍然产生了很多经典案例:三国的终结,既是魏晋先攻下上游的蜀汉,
王濬再顺江而下,楼船破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不用说钓鱼城一战,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当然,后者有偶然性的因素)
首先说,长江这么一条贯穿东西全境、水量充沛的大江,在战争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绝对堪称天险,这毫无疑问。 但同时,个人以为,长江这个天险,应该理解为一个”长江体系“,而非单长江本身。 如你问题里所说,长江这么长,相应的其”体系“也有所各异,大致可…
1. 最主要原因,是当代民族政策敏感,拍一部反映胡汉激烈冲突的影片实在不合时宜。&br&SO 五胡乱华 PASS 冉闵 PASS &br&&br&2. 历史主线太乱。如果说三国是一副清晰纹路的手相,两晋就是一派乱纹。人的短期记忆能力有限,也与戏剧主线清晰的要求不符。现实中哪个人背出来八王之乱的顺序我会很佩服的。&br&SO 各种前后南北燕赵魏的PASS 司马X PASS&br&&br&3. 人物角色登台时间过短。导致任何一个除GEORGE R.R. MARTIN以外的作家都几乎不能把握叙事主线和节奏。&br&SO 苻坚、姚苌、慕容垂 PASS&br&&br&4. 整个叙事太过黑暗,充满背叛诡谲的负能量。群众很难喜闻乐见。其负面程度远超于玫瑰战争、红衣宰相或是权力游戏之类的西方想象,比起来那都只能算是阳谋。&br&SO 贾南风、杨骏等外戚乱政 PASS 张方、王恭等反复二臣 PASS
&br&就连王猛这样的人物,都有过金刀计这样的毒计。SIGH&br&&br&5. 汉民族不能雄起,这本身也是民族自己羞于提起的往事。汉族在两晋中先是门阀政治腐败堕落,后是中央软弱权臣辈出。亮眼人物要么如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荻不能克复全土,要么如桓温、王敦自我膨胀,要么如冉闵残暴嗜杀。晋朝皇帝自司马炎之后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特别还出了一个白痴皇帝晋惠帝,其软弱无能开启了整个乱世。&br&SO 司马诸王 PASS 桓家、王家、苏峻等 PASS&br&&br&6.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都失败了。&br&SO no.1 王猛 no.2 祖荻 no.3 慕容垂苻坚 (个人欣赏程度排名) 全PASS了。他们全都是悲剧英雄。只有王猛结局要强过孔明。&br&&br&7. 血腥暴戾之气过重。惨烈如参合坡之战,三国中可有?血腥如金墉屠城凡数回,三国中可有?屠杀如杀胡令数日之间斩二十万胡人,三国中可有?人人相食如宫女充作军粮,三国中可有?&br&鲁迅先生曾著,中国历史翻开满眼都是吃人二字。人间惨剧在几十年间之多,放眼世界也没有能与两晋相比。仅比破坏性的话,大概只有成吉思汗西征,或是欧洲鼠疫可以比之吧。&br&&br&你说,怎么拍成《三国演义》?&br&&br&我的眼界有限,感觉只能请马丁大神写一部POV了。&br&&br&当然在此之前,他得把坑给我们填了。
1. 最主要原因,是当代民族政策敏感,拍一部反映胡汉激烈冲突的影片实在不合时宜。 SO 五胡乱华 PASS 冉闵 PASS 2. 历史主线太乱。如果说三国是一副清晰纹路的手相,两晋就是一派乱纹。人的短期记忆能力有限,也与戏剧主线清晰的要求不符。现实中哪个人背出…
他的帅流传了两千年
他的帅流传了两千年
建议题主看看《中国历代军事制度》。&br&都是网上找来的。&br&先补一个外国【史书】&br&&p&巴比伦的Semiramis女王远征印度,麾下300万步兵20万骑兵10万车兵——前5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和历史学者Ctesias的《波斯史》;&br&&/p&&p&波斯人远征希腊,动员500万大军——希罗多德《历史》;&/p&&p&亚历山大和波斯决战的高加米拉之役,亚历山大大军杀死30万波斯军,俘虏比这还多,也就是波斯军超过60万之多——公元2世纪的阿里安的《远征记》;&/p&&p&凯撒进攻高卢,对付了高卢400万大军——来自1~2世纪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的《罗马史》;&/p&&p&一场战役罗马人不死一个打败43万高卢大军——征服高卢的凯撒同志自己写的《高卢战记》&/p&&p&罗马与匈人的沙隆会战,匈人出动了50万大军——来自6世纪一位罗马官员Jordanes的著作《哥特史》;&/p&&p&十字军东征,30万十字军围攻安条克——大约12世纪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p&&p&100万帖木儿大军进行安卡拉会战——20世纪初法国人布哇的《帖木儿帝国》。&/p&&p&但这些还不算什么,接下来才是重头戏!&/p&&p&大战之后,胜利的英雄坚战清点战场,发现这场王族大战中共有16亿以上的阵亡者——公元元年上下几百年成书的《摩珂婆罗多》;&/p&&p&不过这还只是我们所说重头戏的铺垫!我所说的重头戏,是这样的:&/p&&p&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一位崇佛的缅甸大王竺多般王治理国家,于是国家昌盛军备强大,强大到什么地步呢?有360头白象(不算啥?往后看~)3600万头黑象(你以为这是顶峰了?)1 Khawbhani的军队!&/p&&p&1 Khawbhani是多少呢?&/p&&p&就是1后面跟42个零!&/p&&p&用中文表达的话,大抵就是100亿亿亿亿亿吧,没数错的话。&/p&&p&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数字出自哪呢?出自19世纪中早期缅甸官方官修史书《琉璃宫史》。&/p&&br&&br&&br&&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noSr4cLzOADKSWEK3pUfw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Lil5vvDP0Ne77mStqF0zd0xyesWvGqnq5rlk0LUkapIK7oWkf%2Bpc9QsVD62hmzL2VWblRTKi0JKec/AZ%2BIFwcQ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沈括&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2BX3LfLfS1FVT1h8ZW128jl03Mkd83VFKlbs%2B6szamHLel8om1RYJOH2yzIMrVIOWeEODjt9EYvEgLVY0sdTYyWPCuOEbRGsi4peb7wz9DXu%2B5krahdM3dMcnrFrxqp6ua5ZNC1JGqSCu6FpH/qXPULFQ%2BtoZsy9lVm5UUyotCSnnPwGfiBcHE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梦溪笔谈》&i class=&icon-external&&&/i&&/a& :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5Qxs9ByGHD8hP5eFvc%2Bc1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Lil5vvDP0Ne77mStqF0zd0xyesWvGqnq5rlk0LUkapIK7oWkf%2Bpc9QsVD62hmzL2VWblRTKi0JKec/AZ%2BIFwcQ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急务&i class=&icon-external&&&/i&&/a&。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予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或并粮)。叵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夫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备援卒所费)。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故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运之,则駞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民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卷十一) &br&&br&战兵七万,辅兵三万,而民夫三十万,这就是沈括给出的比例数字。&br&&br&&br&史籍中,往往把古代军队与民夫分得很清晰,于是不少人误以为军队基本就是战兵,后勤任务几乎都是由民夫承担。&br&&br&这其实是错误看法,真实的状况是:每一支正规化程度较高的军队里都有许多专责后勤保障的后勤兵,兵员比例大致占全军的二至三成;如果是骑兵部队,后勤兵的比例会更高;如果是境外远征,后勤兵的比例则更加高。&br&&br&汉魏之间,曹操麾下兵马,骑兵部队的后勤兵占全军三分之一,步兵部队后勤兵也占全军二成余。[1]&br&&br&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出动三十军兵马(左右二十四军,御营六军),一般认为,每军两万人,其中骑兵四千、步兵八千、辎重兵八千。[2]而马步兵中必然还有承担后勤任务的兵员,故后勤兵比例极可能过半。这是境外远征的常例,不足为奇。&br&&br&唐初军队编制则从李靖兵法中可知,全军两万的话,后勤兵约占六千,比例约为三成。[3]&br&&br&北宋一般军队的状况则是,如果全军三万七千五百人,骑兵六千,步兵两万四,后勤兵为七千五百人,比例约为二成。[4]唐宋军队后勤兵比例的差异,大约也跟各自承担的战争任务尤其是距离远近有较大关系。&br&&br&到明代,以戚继光塞上练兵为例,大致分一万余人为骑、步、车、辎四营,骑、步、车三营大致为三千人左右,辎重营则为一千六百人,但骑、步、车三营又每队十二人有一名火兵(即炊事兵),再加各营有文书、工匠、医生、杂役等后勤人员。[5]故戚继光所编练的明军,后勤兵比例大致也占全军的二至三成。自然,戚继光对辎重兵也强调军事训练,要求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比起前代军事家,对军队整体战斗力有了更明晰的要求,非常符合战争需要。&br&&br&注释:&br&&br&[1]《曹操注孙子兵法》:“车驾驷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br&&br&[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幡,每团异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扶,不受大将节制;其辎重散兵等亦为四团,使步卒挟之而行;进止立营,皆有次叙仪法。”按:由此可知,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全军大致也不过是六十万左右,战兵不足一半。《隋书·本纪四》所谓的全军“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过于夸大了。&br&&br&[3]《通典·卷一四八》:&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br&&br&[4]《武经总要·前集卷一·料兵》:“古法:马步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总三万七千五百人。近代营阵法,或以二万人为率。今按古法,马军每将三百人,其差次则先以善骑者,次以跷健者,末以善用短兵者,总六千人;步军每将五百人,其差次先以强力疾足、负重能走者三千人,次能射远趋二百里者三千人,次能射亲者四千人,次但能射远者四千人,次壮硕轻勇能格斗者一万人,总二万四千人;将校并居内,为马步战兵之数也。其所由曹司、车御、火长、收人、工匠,别计七千五百人。此合兵之大率也。”&br&&br&[5]《练兵实纪·卷一》
建议题主看看《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都是网上找来的。 先补一个外国【史书】 巴比伦的Semiramis女王远征印度,麾下300万步兵20万骑兵10万车兵——前5世纪的古希腊医生和历史学者Ctesias的《波斯史》; 波斯人远征希腊,动员500万大军——希罗多德《历史》…
真相是:为了规避自己怯弱而找人背锅。&br&&br&赵王之所以用赵括换廉颇,是因为以楚国为首的诸国承诺援助赵国。军事上主要是通过楚国进攻秦国东南缓解长平压力。另外各国在粮草上支援赵国。对,粮草很重要。&br&&br&但是,赵王被以楚国为首的诸国放了个天大的鸽子,诸国甚至认为他们没有在这个时候偷袭赵国就算仁至义尽了。赵国没有粮草,四十万大军在继续坚守,必败无疑。&br&&br&赵国没粮草怎么体现的?赵军四十万被坑杀,原因在于没有粮食。而赵军在被围点坑杀后,理论上秦军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到达赵军屯粮地,不会超过半天的时间。那这只能说明赵军是没粮,不得不出战。&br&&br&有人嘲笑赵括纸上谈兵,说赵括应该坚守不出,骑兵打运动战啊。坚守不出已经说了不可能,在来说骑兵打运动战。赵国虽然胡服骑射,骑兵天下闻名。但是有两点,一是当时的骑兵还没有成为战争主力,二是给周王养马起家的秦国的骑兵不见得比赵国差。怎么体现的:长平一战,无论秦也好,赵也好,都没有骑兵的身影。白起和廉颇还有赵括都是傻子么?就长平那个地形,玩骑兵,也是醉了,这种人才叫做真正的纸上谈兵。关键赵国的骑兵还得防守背面的异族啊,如果骑兵真的能调动,为什么不调动?如果骑兵真调动了,为什么李牧没死?&br&&br&那为什么换掉廉颇呢?廉颇善守不善攻啊!并且廉颇是主张和秦国修好,打击燕、齐两国的啊。赵括的父亲赵奢可是有过野战胜秦军的战绩的,也就是说,赵括在野战的军事素养上,至少在牌面上是不比廉颇差的。另外当时的人说赵括强,赵奢虽然说赵括不行。但是平时和赵奢喝茶下棋聊天的都是什么人啊?有记载的就田单啊,田单啊,田单啊。你觉得这种级别的人评价赵括会不权威?赵奢自谦也很正常啊。那么在没有粮草的前提下,你是赵王,你用不用赵括来赌一把?只是很不幸的是赌输了。其他不说,40万人被围1个多月,粮食一天比一天少,后面直接是吃树根,给谁做老大,可以确保1个多月士兵不造反,不投降?但是就是这个庶子赵括,就做到了。而且赵奢评价赵括,也仅仅只能从赵括的品性来断定他不适合做将领,至少说明,连赵奢这种老江湖,都没法在军事素养上挑赵括的刺儿……&br&&br&上面说了那么多废话,其实关键就在于以楚人为首的诸国放了赵国鸽子,导致赵括兵败。而秦国灭亡后,是以楚人为首的人来写历史、来评议历史。他们会告诉后人说,是因为自己祖宗是孬种导致赵括兵败么?不会,所以对赵括,能怎么黑就怎么黑。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别说纸上谈兵了,ipad上谈兵都能黑出来。
真相是:为了规避自己怯弱而找人背锅。 赵王之所以用赵括换廉颇,是因为以楚国为首的诸国承诺援助赵国。军事上主要是通过楚国进攻秦国东南缓解长平压力。另外各国在粮草上支援赵国。对,粮草很重要。 但是,赵王被以楚国为首的诸国放了个天大的鸽子,诸国甚…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秦国总共投入60万军队,赵国总共了40万军队。最开始赵国守备的军队有20万,而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时又调动了20万军队,秦国则是征伐15岁以上全部男性上战场。很多地方说长平之战输在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但事实是秦国和赵国在边疆对峙数年,秦赵是当时最强的两个国家,秦国为了战胜赵国,不断警告其他五国不能给赵国援助,战争演变成了两个大国的消耗战,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国力强的胜出。&br&赵王最后也是逼不得已,国力已经无法为继时做出决战决定。最后决战的结果,六国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和秦国对抗的资本,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国军队全军覆没,而秦国的六十万军队实际上也损失过半,当时秦国没有一举消灭赵国,也是因为这场战争对秦国打击同样是非常巨大的。&br&长平之战从此决定了六国的方向,为六国敲响了丧钟。应该说造成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不仅仅是赵国的失策,更重要的是对峙三年里五国都不出手相助,而是作壁上观,最后直到赵国被完全拖垮,五国把赵国推向了灭亡,也断绝了自己的道路。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秦国总共投入60万军队,赵国总共了40万军队。最开始赵国守备的军队有20万,而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时又调动了20万军队,秦国则是征伐15岁以上全部男性上战场。很多地方说长平之战输在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但事实是秦国和赵国在边疆对峙数…
二荀一贾要是能为这么一句话心里就不爽,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岂非跟楼主一样?他们还配得上一流谋士的称号?
二荀一贾要是能为这么一句话心里就不爽,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岂非跟楼主一样?他们还配得上一流谋士的称号?
&p&先更正另外一位答主@陈牧 的一个错误:赵国进入韩国上党郡的赵军,并不是“ 三个月后才从赵国出发 ”,而是从来没进入过韩上党郡。&/p&&br&&p&我们把《史记》中《赵世家》、《白起王翦列传》两篇中相关内容完整地捋一遍,就能明白:&/p&&p&第一、&/p&&p&&i&《赵世家》:……&b&(赵孝成王)四年&/b&,王梦衣偏裻之衣,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之积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曰:“梦衣偏裻之衣者,残也。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者,有气而无实也。见金玉之积如山者,忧也。”&b&后三日&/b&,&b&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b&,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i&&/p&&p&相关的时间和关键人物,我已用粗体字标出——(赵孝成王)四年是前262年,正是白起攻占野王,断绝韩上党与韩本国联系的那一年,冯亭是在这年,派使者到邯郸,表达了要举全郡投靠赵国的意思。&/p&&p&第二、&/p&&p&&i&赵国决策层通过激烈讨论,赵孝成王采纳了平原君赵胜的主张,接受韩上党郡。并让赵胜出面,对冯亭给予热情的慰问和优厚的谢赏:……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b&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b&”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b&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b&。 &/i&&/p&&p&还是重点看粗体字,我们能看出两个特点:其一是赵国对韩上党郡采取的接受方式,是不改变他原有的官民结构,你冯亭原来是韩国的上党郡守,现在你官位不变,继续为赵国当郡守,而且,我们还大大的赏赐你,赐你三万户的食邑,世袭罔替。&/p&&p&其二,众所周知,在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军公爵制和民爵制,那么其他国家呢?现在赵胜对冯亭承诺的这个“吏民皆益爵三级”,说明赵国也有一套类似的封赐体系。&/p&&p&赵国的这些举措,显然是在表现出一个高姿态,安抚冯亭等上党官民,收买人心。随后,赵国又派遣廉颇带领军队,驻军长平。&/p&&p&长平属于上党郡吗?&/p&&p&长平的确属于上党,但不属于韩国的上党郡。&/p&&p&这是因为,上党地区并不全是韩国的。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从战国初年开始,上党地区就不属于一个国家,而是被三晋轮流瓜分,最开始是由韩、魏两国瓜分,两国分别设立韩上党郡和魏上党郡;后来经过韩魏易地等事件之后,上党又为韩、赵两国瓜分,两国分别设立韩上党郡(西上党)和赵上党郡(东上党)。
公元前262年,秦军占领野王后被隔断的,只是韩上党郡。而赵上党郡(东上党)的范围,包括晋城盆地、长治盆地和长平战场所在的丹河河谷盆地。
所以说,“廉颇将军军长平”,只是说赵军在本国的东上党加强驻防,并没有进入韩国的西上党郡。&/p&&p&第三、&/p&&p&廉颇从前262年开始驻守长平,一直到前260年的年初到四月间,当听说秦军王龁进攻原韩上党郡,冯亭带领难民东逃的消息后,才举兵向西,进驻东、西上党交界的空仓岭一线。&/p&&p&《白起王翦列传》,对此做了说明:&i&……&b&(秦昭襄王)四十七年&/b&,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b&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b&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i&&/p&&p&(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是前260年。当年四月,在空仓岭一线高度戒备、接应韩国难民的赵军,就和由西向东,追击韩国难民的秦军王龁部接战了。长平之战,由此开打。&/p&&br&&p&那么新的问题就随之而来,既然赵国同意接受韩上党,却不派兵进驻,保护这个成果呢?&/p&&p&《史记》对相关的人物、时间和事件经过做了必要的记录,但毕竟篇幅有限,对细节解释不足,只能在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推断:既然赵国对冯亭做出承诺,不改变原韩上党郡的官民结构,达到“&i&吏民能相安&/i&”的目的,他也就不打算让赵军进入韩上党境内,为了安稳人心,尽量维持自己温和良顺的政治形象。&/p&&br&&br&&p&至于题主的问题,其实我在纪录片和原著中,也已经说明。&/p&&p&我们对长平之战发展进程的了解,主要来自《史记》。但《史记》虽然位列24史之首,并不是官修正史,而是司马迁个人行为。《史记》写完后,在汉朝长期被视为禁书,不许在社会上流传。&/p&&p&这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加入了太明显的个人主观情感,文中经常出现“太史公曰”这样的描述,皆为他本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点评、感叹。他也记叙了汉朝从高祖刘邦参与反秦大起义、楚汉象征、吕后专权,直到汉武帝在位时的种种事迹,不乏有对汉室高层人物的褒贬和揭露。汉朝统治者显然不愿意看到《史记》公之于众。&/p&&p&既然如此,这就意味着,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带有明显的偏颇态度。&/p&&p&这点,在对待秦国和秦始皇方便,更为明显。&/p&&p&司马迁对秦始皇、白起等人物,是持明显的批判否定立场,视之为“恶”,当他描述诸如白起水淹郢都、长平之战时,都是着重突出白起的残忍,以及秦国和秦军的暴虐;同时,对赵、楚等失败者,采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p&&p&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着重突出秦军在战场上的斑斑劣迹,尽量少突出秦军的损失。&/p&&p&《史记》中对长平之战,就是如此:重点突出赵军的惨重损失,对秦军的损失缺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p&&p&廉颇作为宿将,虽然他从空仓岭退却到百里石长城一线,但不是溃败,是有序退却,用空间换却战略主动权,赵军不可能一点战果都没取得,只不过是司马迁没写罢了~&/p&
先更正另外一位答主@陈牧 的一个错误:赵国进入韩国上党郡的赵军,并不是“ 三个月后才从赵国出发 ”,而是从来没进入过韩上党郡。 我们把《史记》中《赵世家》、《白起王翦列传》两篇中相关内容完整地捋一遍,就能明白:第一、《赵世家》:……(赵孝成王…
谢邀。&br&又是一个不得不先纠正一堆错误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br&首先杀伤力是个很笼统也是很复杂的词。&b&劈砍造成的长条开放性创伤、点状的穿刺性创伤、巨大冲击骨骼断裂粉碎和软组织伤&/b&都是杀伤的种类,且在刀剑中都存在,也存在于其它兵器中。不过我们只谈刀剑的。&br&影响刀剑性能(&b&是性能不是杀伤力,不同的造型取决于不同的性能倾向,而非我要把刀做的杀伤力大一点,或者小一点&/b&)的因素有哪些?&b&刃口硬度、角度和开刃类型,刀条剑条结构强度,武器自重,重心,使用者的力量技巧,目标的盔甲防护与身体,都是影响性能,和造成不同类型程度杀伤的条件。&/b&&br&一般来说,有句说烂了的话,&b&重心靠前带弧度利于劈砍,重心靠后直刃利于突刺。&/b&&br&先说前半句:重心靠前带弧度利于劈砍,最能劈的是斧子,因为斧子头重中心在最前端,刀剑也同理,重心靠前确实可以增加威力;&b&弧度则是因为劈砍时,刃做的是一个海螺壳形的螺旋线,略微有弧度利于刃在砍之余的切削伤害。&/b&&br&再说后半句:重心靠后直刃利于突刺,&b&重心靠后并非提升了突刺的威力,而是提升了可控性。&/b&重心约靠近手,则越容易稳定控制刺的精准度;直刃不用说了,弯到一定程度会没法刺,而直刃可以最简单的把力量贯穿到目标上。&br&&br&================================ 分割线 ==================================&br&&br&好了,刀剑杀伤的基本知识说完了,然后说说中国为啥用了刀而基本放弃了剑。&br&我认为不应该说是刀淘汰了剑,而是战争形态选择了刀。&b&刀剑在战场上向来都是副武器,以及非近战士兵的后备武器&/b&,因为相对不如长枪为首的长杆武器重要,所以作为副武器的刀剑,首先要廉价,廉价就够了,其它的属性不太差就行。实际上,剑的威力跟刀没啥差别,具体还是要看影响杀伤的那些因素;另外刀剑在战场上的用法难度差别不大,本来就是副武器,发挥的机会就少,拥挤的战场和盔甲保护、重量也不会给士兵把刀剑用的跟武术套路里那样。具体到刀,第一条优势确实是廉价便于量产,单面开刃省去了很多对称调整和研磨开刃的工时。这就够了,别的理由没啥好说的了。&br&然后放点图,你就知道刀剑威力不可一概而论了。&br&&figure&&img src=&/4bbd09ee8cf752ce339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4bbd09ee8cf752ce3390_r.jpg&&&/figure&明长刀&figure&&img src=&/f769572cab7fc816a9aa5b04_b.jpg& data-rawwidth=&1312&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2& data-original=&/f769572cab7fc816a9aa5b04_r.jpg&&&/figure&手刀刀条&figure&&img src=&/db48cc43af_b.jpg& data-rawwidth=&133& data-rawheight=&10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3&&&/figure&明长刀&figure&&img src=&/0a85a140d5dff1a4cdd662a07288a2cd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0a85a140d5dff1a4cdd662a07288a2cd_r.jpg&&&/figure&手刀刀条&figure&&img src=&/8e90f84827afa6e1f28a39a5ee66f185_b.jpg& data-rawwidth=&827&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7& data-original=&/8e90f84827afa6e1f28a39a5ee66f185_r.jpg&&&/figure&各种刀头&figure&&img src=&/52a40f53cafdda81b7dec_b.jpg& data-rawwidth=&511&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1& data-original=&/52a40f53cafdda81b7dec_r.jpg&&&/figure&明剑,宽阔的剑刃一点不比刀劈砍起来差劲。&figure&&img src=&/350b2effcc12ad6bbd289_b.jpg& data-rawwidth=&584& data-rawheight=&3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350b2effcc12ad6bbd289_r.jpg&&&/figure&&br&腰刀,反而比上图的剑窄,劈砍起来未必有剑威力大&br&&figure&&img src=&/ebf12c3b8b04d888b0f3efa869b2ca82_b.jp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ebf12c3b8b04d888b0f3efa869b2ca82_r.jpg&&&/figure&明剑剑条,也够宽的&figure&&img src=&/dfce5f0fb260de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5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dfce5f0fb260de_r.jpg&&&/figure&不太确定是明还是清的剑&figure&&img src=&/2c1bfe3a0cfc57fb67c351c2e67be72e_b.jpg& data-rawwidth=&852&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2& data-original=&/2c1bfe3a0cfc57fb67c351c2e67be72e_r.jpg&&&/figure&秦代青铜剑,虽然细长,但一点不缺乏劈砍威力
谢邀。 又是一个不得不先纠正一堆错误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 首先杀伤力是个很笼统也是很复杂的词。劈砍造成的长条开放性创伤、点状的穿刺性创伤、巨大冲击骨骼断裂粉碎和软组织伤都是杀伤的种类,且在刀剑中都存在,也存在于其它兵器中。不过我们只谈刀剑的…
&p&1,假如当年赤壁之战曹操胜利,那么铜雀春深锁二乔。就不会有什么晋朝,也不会有竹林七贤,也不会有人崇尚黄老玄谈,也没有五胡乱华。&/p&&p&2,道教于是被儒教佛教全面压制,也就没有全真教,没有全真教也就没有丘处机。700年后,曹家繁衍太快,曹雪芹提前出生直接当皇帝,看穿红尘,生无可恋,剃度出家,禅让皇位于宋太祖赵匡胤,史称魏献帝。(完美衔接)&/p&&p&3、那么丘处机也就没法路过牛家村。 那些金兵就不会死在郭,杨二人的院子里,同样,完颜洪烈也不会见到包惜弱而对她念念不忘。 &/p&&p&4、那些金兵不会死在丘处机手里,而郭,杨两家以后不会受到牵连。&/p&&p&5、郭,杨两家不受波及,李萍不会流亡大漠,郭靖和杨康将会平平安安出生在牛家村。江南七怪自然也不会前往大漠。 &/p&&p&6、而要是没有郭靖和七怪相助,铁木真就会死在扎木合他们手里,蒙古各部也就不能统一。&/p&&p&7、蒙古不能统一,也就不会有什么西征。火药就不会传入欧洲。 &/p&&p&8、没有火药,铁甲士在欧洲的统治就不会动摇。因此,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一千年,也就没有文艺复兴。&/p&&p&9、没有了文艺复兴,自然也没有大航海。北美洲将始终是游牧的印第安人的家园。 &/p&&p&10、同样,西班牙人不会将铁炮传入日本。长筱会战是武田方面获胜,日本战国时代将一直持续不能统一。&/p&&p&11、在另一国度,完颜洪烈没有包惜弱,只能全力参加权力斗争。金国因此会内乱。&/p&&p&12、没有蒙古,金国又内乱,因此,宋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统一。宋朝注重商贸,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将在中国出现。 &/p&&p&13、如果发展到今天,中国将是最发达的国家,远远领先于日本,西班牙,西欧,美洲。 &/p&&p&14、所有的一切,都怪周瑜,你TM当初为什么不让曹操赢。&/p&&p&逻辑链严密。&/p&&img src=&/v2-fb888fc1d3db3f6a7c0c3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p&--------------------------&/p&&p&小插曲:&/p&&p&宋朝经济发达,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杨过创立了大雕养殖厂,成立了天乐股份有限公司。但学他爹杨康吃喝嫖赌,卷款3.5亿两白银带着小姨子跑了。我们没有没有没有办法办法 拿着大雕抵工资工资。原价都是100多200多300多的大雕,统统20两 20两20两统统20两 统统统统统统20两。杨过王八蛋王八蛋杨过 你不是你不是你不是人。大雕蛋统统统统统统30文。&/p&
1,假如当年赤壁之战曹操胜利,那么铜雀春深锁二乔。就不会有什么晋朝,也不会有竹林七贤,也不会有人崇尚黄老玄谈,也没有五胡乱华。2,道教于是被儒教佛教全面压制,也就没有全真教,没有全真教也就没有丘处机。700年后,曹家繁衍太快,曹雪芹提前出生直…
原因:1、刘备骚扰后方,2、曹操有部下暗中通敌&br&所谓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会战,双方的战线在黄河两岸,连绵几千里,持续将近一年。&br&曹操在河南东征西讨,199年杀吕布,然而刘备年底又占据徐州自立,袁绍没闲着,也在河北东征西讨,199年击灭公孙瓒,打败黑山军,安抚匈奴、乌桓。&br&到了公元199年年末,基本上,袁绍已经统一了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地区,接下来,自然就是南下河曹操一决胜负了。&br&200年二月,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先亲帅主力击败了刘备,刘备逃往袁绍处。&br&200年四月两次前哨战,袁绍吃了亏,颜良文丑兵败被杀,但是袁绍只是锐气受挫,兵力损失并不大。八月两军主力在官渡对峙到十月,曹操获胜。&br&官渡只是是曹操和袁绍双方嫡系主力军决战的战场;另外,在河东郡,有钟繇和郭援作战,最后在马腾帮助下击杀郭援;在东面,臧霸攻占袁谭控制下的青州大部;在南阳郡,有刚刚归顺的张绣和刘表对峙;在河内郡,曹仁史涣击杀眭固;在后方汝南一带,有刘备联合刘辟的黄巾,杀死曹将蔡阳,曹操派又曹仁击败刘备;还有袁绍的别动队,“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曹)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江东孙氏曾屡次进攻广陵郡,为陈登击退。曹操当时其实是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状态。&br&当时从全局上来看,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很多,而且袁绍有比较巩固的后方,而曹操的后方,“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曹仁击败刘备以后,曹操的后方才稍稍安定,后院起火,征粮工作自然受到很大影响。&br&官渡战胜之后,曹操烧毁大量缴获的部下和袁绍的通信,史书没有明说,但是部下不少人暗中通敌,对于征粮工作肯定也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
原因:1、刘备骚扰后方,2、曹操有部下暗中通敌 所谓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会战,双方的战线在黄河两岸,连绵几千里,持续将近一年。 曹操在河南东征西讨,199年杀吕布,然而刘备年底又占据徐州自立,袁绍没闲着,也在河北东征西…
&p&现代人,往往把父辈的资源和人脉看的极其重要,觉得你现在的成败主要是决定于那些,但是,在事实上,决定你真正成败的,最主要的还是历史机遇和自身。&/p&&p&项羽的能力固然强大,但主要表现在其军事才能和其父辈带给他的东西上,他能成功,是二者的结合,说白了,如果项羽不是项氏一族的子孙,没有其叔父在前给其铺垫,那么项羽的结局,好一点的话可参照韩信,坏一点的话可参照吕布。&/p&&p&而刘邦不同,刘邦是一个真正的底层,没有任何真正可以与之抗衡的背景和资源,刘邦从始至终能够掌握的也只有自己,所以刘邦不怕败,刘邦唯一在乎的就是能否活着,刘邦从始至终的目标都是活着,这一点和项羽想要推翻秦帝国建立自己的功业是有本质区别的。&/p&&p&如此,刘邦可以为了活着而放弃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亲人等等,我知道,这这是很多人不屑于刘邦的原因,我其实很想说,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是物极必反的,的确,在乎一切的人固然有情有义,是真英雄,但是不在乎这一切的人,难道就是懦夫吗?相反,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不在乎,做到了放下,那这个人就将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强大的,因为,他既然已放下一切,那么就代表这个人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你根本找不到他的弱点。&/p&&p&项羽真的很强吗?诚然,项羽很强,但是强如项羽也要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来威胁刘邦,然而刘邦在乎吗?刘邦直接选择无视,而这就是真正强大的人,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问问自己,有人把你父亲或妻子打了,你还能做到不动声色的,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或者说有这样的人吗?&/p&&p&但是刘邦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完全控制住自己内心的人,一个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的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几乎从不会感情用事的人,做事从来都是极其理性的人。&/p&&p&明明好色如鬼,但偏偏可以在张良的劝谏下而封锁秦宫,拒绝无数美女。&/p&&p&明明怕的要死,但偏偏可以孤身赴鸿门宴。&/p&&p&明明对一个叛逃过来的将军不甚信任,但就是敢封其为三军元帅。&/p&&p&明明已经输的什么都没有了,但还是认为自己可以赢,彭城一战,刘邦几十万大军被项羽彻底打散,然后几个月后再次卷土重来。&/p&&p&明明喜欢自己的其他妃子,宠爱自己的幼子但是还是要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结发妻子。&/p&&p&明明在韩信邀功索王的时候气的要死,但还是大笔一挥直接封赏韩信为王。&/p&&p&明明对儒生很厌恶,但是还有亲自下令为孔子修庙,为孔子正名。&/p&&p&明明当了皇帝之后可好享尽荣华,却三令五申禁止修缮和建立新的宫殿。&/p&&p&明明在白登之战时差一点被匈奴给杀了,且已经年老多病,但为了天下稳定还是要御驾亲征讨伐英布,最后也是因为在与英布的战斗中受伤而死。&/p&&p&这样的人,你说他不厉害,你说他为什么会赢,我只能说,别说是秦末,就算放到现在,也绝对是一代人杰,旷世之枭雄。而别说是一个项羽,三个项羽都绝对不是刘邦的对手,不是项羽不行,而是这样的人,真的太厉害了。&/p&&p&一个四十八岁才开始起兵造反的人,一个开始的时候就只有几百人的小队伍,但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支队伍居然就能够席卷全国,并率先攻破秦国函谷关,威逼秦帝国皇帝向其投降,而后的几年里,他又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建立了华夏历史上最辉煌的大汉帝国。&/p&&p&是啊,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或许,这样的人也正是应运而生,我以前是个不信命的人,但是自从我知道刘邦出生的那年也正好是传承华夏八百年的大周王朝彻底覆灭的那一年,我就明白了,这样的人,是真正秉持着气运而出现的人。&/p&&p&刘邦,一个经历过战国,秦帝国,秦末,项羽建立的后战国时代,以及汉初的人,这样的人,恐怕以后也很难会出现了,他的前半生,很糟糕,但是他的后半生,却极其璀璨。&/p&&p&而你如果再说他不厉害,那么,请问,天下有谁还能比他强?包括几百年后的那个奴隶皇帝石勒,都是用一种害怕和崇敬的态度来看待刘邦,正是从那种极为低下的身份崛起的石勒所以才能更加明白刘邦的厉害。&/p&&p&同样,如同我朝太祖评价的,中国历史上,刘邦是最厉害的皇帝,没有之一。&/p&&p&再说他的同时代那些人,项羽自然不必说,打仗最后打不过刘邦都要靠抓刘邦的家人来威胁他,而韩信,军事史上公认的一代兵仙,毕生都不敢反,而萧何,张良等等被无数后人尊崇的名臣,又有哪个不是对刘邦心悦诚服的。&/p&&p&其实,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历史上或许唯一一个能够比刘邦强的人,那就是我朝太祖了,但强如我朝太祖,也是在很多人的反对中过来的,然而也如周相所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是错的,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他都是对的。而刘邦呢?连英布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以刘邦年老不会亲征才敢造反的,但没想到刘邦居然真的亲征了,所以英布这位仅次于韩信项羽彭越的一代虎将,居然被年老的刘邦打的兵败如山倒,而后,还有谁敢怀疑和质疑刘邦的能力呢?&/p&&p&最后说一句,刘邦的一生,不仅是传奇,更是奇迹。&/p&&p&(对刘邦更感兴趣的朋友可看我在专栏写的文章&a href=&/p/& class=&internal&&【汉朝篇】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平民皇帝--沛县刘季 - 知乎专栏&/a&)&/p&
现代人,往往把父辈的资源和人脉看的极其重要,觉得你现在的成败主要是决定于那些,但是,在事实上,决定你真正成败的,最主要的还是历史机遇和自身。项羽的能力固然强大,但主要表现在其军事才能和其父辈带给他的东西上,他能成功,是二者的结合,说白了,…
谢邀。&br&&br&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br&&br&曹叡历来盘算着讨伐公孙渊,只是被公孙渊的外交手段以及诸葛亮、孙权、轲比能骚扰才耽搁了。毌丘俭提议讨伐公孙渊时就考虑过海陆并进,田豫的部队原本就是为了由海路进攻才去了青州,只是田豫没贸然出海作战。&br&&br&刘昕、鲜于嗣于238年配合司马懿进攻辽东,秘密渡海作战,夺取了燕国带方、乐浪二郡,在东晋以前北朝鲜都是中国领土。&br&&br&&blockquote&《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自服印绶衣帻千有馀人。&br&&br&《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br&&br&《三国志·吴主传》载: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blockquote&&figure&&img src=&/0c96cbfca6de2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0c96cbfca6de2_r.jpg&&&/figure&三国时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算先进,可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航海。主要航线都是沿着陆地勉强航行,孙权多次遣船去辽东都是小规模通商,吕岱又曾派使者宣扬吴国声威,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堂明今泰国诸王,各遣使奉贡。孙权又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使者大致去过新加坡、马来半岛,南海诸岛均有所闻。寻找亶洲、夷洲时船队损失巨大,死者十之八九,但孙权确立了南海和台湾的自古以来。&br&&br&周贺、裴潜的浮舟百艘舰队就被曹魏察觉了,还没与田豫交战就已经因为风浪沉没了船只,靠岸航行又会触礁。讨伐士徽时,孙皓也是海陆出兵,结果由建安既今福建地区的海军无法顺利沿海到达广东地区就已撤退。以当时的航海技术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非常勉强,主要是途中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得到弥补,风险和性价比不对等。
谢邀。 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 曹叡历来盘算着讨伐公孙渊,只是被公孙渊的外交手段以及诸葛亮、孙权、轲比能骚扰才耽搁了。毌丘俭提议讨伐公孙渊时就考虑过海陆并进,田豫的部队原本就是为了由海路进攻才去了青州,只是田豫没贸然出海作战。 刘昕、鲜于…
&figure&&img src=&/d7c1e478d385c9cfe81763cdc8f8babb_b.png& data-rawwidth=&1199&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9& data-original=&/d7c1e478d385c9cfe81763cdc8f8babb_r.png&&&/figure&&figure&&img src=&/efacaba7d3aeb107fa90f81_b.png& data-rawwidth=&1075&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5& data-original=&/efacaba7d3aeb107fa90f81_r.png&&&/figure&图二刘备本部将领位置和吴将进攻位置是乱填的,只有黄权、马良、张南、冯习、徐盛、潘璋、朱然、韩当、孙桓为准,进攻方向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图二刘备本部将领位置和吴将进攻位置是乱填的,只有黄权、马良、张南、冯习、徐盛、潘璋、朱然、韩当、孙桓为准,进攻方向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a data-hash=&5f2e4050& href=&///people/5f2e405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魏喵侠& data-tip=&p$b$5f2e4050& data-hovercard=&p$b$5f2e4050&&@魏喵侠&/a& 在评论里补充了题目的本意:&br&&figure&&img src=&/ccb_b.jpg& data-rawwidth=&633&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3& data-original=&/ccb_r.jpg&&&/figure&我认为答案是:因为双方并不是在平原上摆开车马真刀真枪的刚正面呀!&br&&br&我们来看一下新唐书是怎么描述灵宝之战的(&b&摘自新唐书:&/b&&b&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b&):&br&&b&贼将崔乾祐守陕郡,仆旗鼓,羸师以诱战。觇者曰:“贼无备,可图也。”帝信之,诏翰进讨。翰报曰:“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b&&br&&br&&br&&b&当是时,禄山虽盗河、洛,所过残杀,人人怨之,淹时月不能进尺寸地。又郭子仪、李光弼兵益进,取常山十数郡。禄山始悔反矣,将还幽州以自固。而国忠计迫,谬说帝趣翰出潼关复陕、洛。时子仪、光弼遥计曰:“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今贼悉锐兵南破宛、洛,而以余众守幽州,吾直捣之,覆其巢窟,质叛族以招逆徒,禄山之首可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乃极言请翰固关无出军。而帝入国忠之言,使使者趣战,项背相望也。翰窘不知所出。六月,引而东,恸哭出关,次灵宝西原,与乾祐战。由关门七十里,道险隘,其南薄山,北阻河,贼以数千人先伏险。翰浮舟中流以观军,谓乾祐兵寡,易之,促士卒进,道岨无行列。贼乘高颓石下击,杀士甚众。翰与良丘登北阜,以军三万夹河鸣鼓,思礼等以精卒居前,余军十万次之。乾祐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b&&br&&br&&br&&b&及战,乾祐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伏忽起薄战,皆奋死斗。翰以氈蒙马车,画龙虎,饰金银爪目,将骇贼,掎戈矢逐北。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又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有粮艘百余,军争济,艘辄沉,至缚矛盾乘以度,喧叫振天地。贼乘之,奔溃略尽。始,斗门有三堑,广二丈,深一丈,士马奔籥相压迮,少选堑平,后至者践之以入。&/b&&br&&br&&br&下面是译文(译文摘自网络):&br&&br&叛军将领崔乾驻扎在陕郡,隐蔽了军队,只布置一点弱兵来引诱唐军进攻。间谍报告说:“叛军没有防备,可以进攻。”皇帝相信了,下诏命哥舒翰进兵讨伐。哥舒翰报告说“:安禄山长期带兵,现刚称帝,不会没有准备,这是他用计引诱我们。叛军从远处来,有利在速战。我军只应坚守,不应轻率出关,这是上策。况且各地的军队还没集中,应该观察局势,不必速战。”&br&&br&这时,安禄山虽然攻占了河北、洛阳,但所过之处杀人如麻,人们都恨他,因此很长时间没能攻占一点地方。加上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继续前进,攻占了常山等十多个郡。安禄山开始后悔不该反叛了,准备回到幽州去固守。但杨国忠担心哥舒翰算计自己,胡乱劝皇帝催他出潼关去收复陕州、洛阳。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分析说:“哥舒翰有病并且年迈,叛贼都知道,部下各军都是匆忙集中的不能力战。现叛军用全部精兵南攻宛丘、洛阳,而用剩余的军队守卫幽州,我们直攻幽州,捣毁他们的巢穴,将叛军的亲属抓住招降叛军,安禄山的头就可到手。如果哥舒翰的军队出了潼关,京城出了问题,天下就危险了。”于是极力请求令哥舒翰固守潼关不要出兵。但皇帝听了杨国忠的话,派使者催促出兵,一个使者接着一个。哥舒翰被逼得没有办法。六月份,率军东征,大哭着出了潼关,驻扎在灵宝县的西原,与崔乾会战。从潼关出去十七里远,路险且窄,路南边是山,北边是黄河,叛军派几千人先埋伏在险要地方。哥舒翰坐船在河中观察情况,认为崔乾的军队少,轻视他们,催军队进兵,路险队伍乱了。叛军登高推岩石砸下来,砸死很多士兵。哥舒翰和田良丘登上北岸的山丘,率兵三万隔河击鼓,王思礼率精兵在前边,其余十万军队在后边。崔乾布阵,有的一行十人,有的五人,有的后退,有的前进,但将五千精锐的长刀手排在阵后,唐军见叛军军阵混乱,指着看并且嘲笑他们,说道“:抓住敌将再会餐。”&br&&br&开战后,崔乾军旗帜有些歪倒下去,像想逃跑的样子,唐军松懈了,没有防备。叛军伏兵突然杀出近战,并且都拼命作战。哥舒翰用毛毡蒙着马车,上面画上龙和虎,装饰有金银的爪子和眼睛,想惊吓叛军,士兵拿着戈和箭准备追击。叛军用柴草塞住道路,顺风放火烧车,烈焰冲天,黑烟满天,士兵不能互相辨别,自相砍杀,死伤累累,很长时间才弄明白,同时丢掉铠甲跑到山谷里和掉到河里淹死了的有十分之一二。黄河中有运粮船一百多艘,士兵们抢着上船,船都压沉了,甚至有人把长矛盾牌绑起来坐着渡河,哭叫声惊天动地叛军乘机进攻,唐军都逃跑了。先前,关门口有三道壕沟,宽两丈,深一丈,人和马逃跑时都跌了进去,一会儿都填满了,后到的人就踏着死尸逃进关内。&br&&br&下面是百度百科的描述:&br&&br&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凭借潼关天险,利在坚守。故主张在潼关据险固守,以打破叛军的速决企图,待其兵力削弱,内部发生变乱时,再大举反攻。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br&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逃回潼关。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被部将挟持至洛阳,投降了安禄山。&br&&br&————————————————————————————————————————&br&&br&再来看一下地形。哥舒翰据守潼关,但是皇帝命他出兵收复陕州(今三门峡)、洛阳。实际决战的地点是灵宝西原,灵宝西原北临黄河,南面临山。&br&&figure&&img src=&/9d18eac86a466ad6e765fc9_b.jpg& data-rawwidth=&1266& data-rawheight=&6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6& data-original=&/9d18eac86a466ad6e765fc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9e73c11c34fd6ca7b1d5d6b1b8e2752c_b.jpg& data-rawwidth=&1418& data-rawheight=&7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18& data-original=&/9e73c11c34fd6ca7b1d5d6b1b8e2752c_r.jpg&&&/figure&&br&哥舒翰没有办法,只有出兵。毕竟封常清、高仙芝前车之鉴,被伏击也只有硬抗。古代士兵作战时,地形优势能起到多大作用我也不用细说。潼关能挡叛军数月,是依托潼关地形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李隆基逼迫哥舒翰放弃自己优势,出门去让对方夹击,自然是有去无回。双方都是主场无敌的存在,谁去对方的主场谁就输了。&br&再考虑到安禄山是叛军,军心士气并不在他这边。如果长期打不下潼关,自然军心动摇,而且他也不能无视李光弼和郭子仪,专心一直打潼关。所以拖下去对安禄山是及其不利的。&br&排名第一的匿名用户说:&br&3、哥舒翰和手下一看就知道是安禄山故意以老弱残兵示弱,诱敌之计,但唐玄宗下令出关决战后,哥舒翰心态就变了,本来打一下老弱病残,赢了见好就收就行了,但他明知有诈还连追三天三夜,这根本不像一个边关大将所为,估计本身己经有以死报国的心了。&br&&br&这点我不能苟同。如果出门打一下老弱病残就回去继续守,跟没打一样,就是在耍皇上玩,属于花样作死。杨国忠劝李隆基的命令是收复陕州和洛阳,哥舒翰是被逼无奈只能一路往前冲,中埋伏是必然的。
在评论里补充了题目的本意: 我认为答案是:因为双方并不是在平原上摆开车马真刀真枪的刚正面呀! 我们来看一下新唐书是怎么描述灵宝之战的(摘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贼将崔乾祐守陕郡,仆旗鼓,羸师以诱战。觇者曰:“贼无备,可图也…
知名度太低。&br&大部分中国人对三国到隋唐之间的历史没有概念。二十四史中的南史北史都属于冷门科目,非历史爱好者不会去读,读过史记三国志的人远比读过这些小史的人多得多。&br&网上知名度高是这些年的事情了,因为一大堆作者写了相关的普及文,降低了普通人接触历史的门槛。&br&&br&太平天国这么大的事情,也只是88年拍了个电视剧,08年拍了电影。&br&&br&普通中国人能分清嘉靖和嘉庆的百中无一。&br&&br&大家还是对中国人的平均知识水平没有概念,我认识的不少中年人说不出三国是哪三国。
知名度太低。 大部分中国人对三国到隋唐之间的历史没有概念。二十四史中的南史北史都属于冷门科目,非历史爱好者不会去读,读过史记三国志的人远比读过这些小史的人多得多。 网上知名度高是这些年的事情了,因为一大堆作者写了相关的普及文,降低了普通人接…
&p&这是一个锻炼分析能力的好问题。个人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应建立在军队本身具有较强凝聚力或有其他可提高军心的事件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斗志,如韩信背水一战,靠的是赵军后营被袭,增加了士兵战胜的信心。那么项羽和马谡成败不同的原因有:&/p&&p&&b&一.双方实力对比不同。&/b&&/p&&p&先说巨鹿之战。秦军的主要成分为章邯军和王离军。其中章邯军由原骊山刑徒编成,考虑到最后降楚后被坑杀20万,巨鹿之战开战之初总规模大概应在三十万左右。但从其连破陈胜的农民军的战绩来看,战斗力虽不比秦主力军,却也不弱于诸侯临时拼凑的军队。&/p&&p&而王离军为秦军防御北方胡人的边防军,战斗力应为秦军中上等。人数不详。然也不可高估其战斗力,王离在楚地为刘邦部将曹参屡次击败。《史记·曹相国世家》有相关记载: ( 曹参) “&u&其后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u&”&/p&&p&项羽军的人数呢?项羽所部为楚军精锐。《前汉纪》载,“&u&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u&,,加上项羽&u&“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u&的两万楚军,人数估计为五六万。&/p&&p&再看秦国的对手,王离和章邯所面对的除了项羽军还有巨鹿城内张耳领导的赵军,人数不详但顶住了秦军数月猛攻,战斗力也非常强悍。另外城外还有陈馀率领的数万赵军。《通鉴
卷八》载&u&“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巨鹿北。&/u&”另外还有其他诸侯军,人数不详,但从项羽到达咸阳后领军四十万,可推知,诸侯军人数应不少于二十万。&/p&&p&因此,从总体实力上看,秦军并不占据优势,且要负责围城攻城,守卫甬道和防御其他诸侯军,其面对项羽的实力更加不占优势。&/p&&p&而街亭之战中,蜀军和魏军不论是将领的统率力还是兵员素质上均有巨大差距。蜀汉军队镇守荆州的3万精兵和关羽一同被东吴歼灭,之后的夷陵之战,又使蜀军损失数万精锐。因此虽然经过诸葛亮休养生息数年,蜀军数量虽已恢复,但精锐部队,尤其是早年追随刘备打过硬仗,恶仗的士兵所剩无几。在这样的局面下,蜀军大多由益州本地农民担任,(曹操撤退汉中时迁走了当地居民。)在战斗面前,蜀军缺乏实战训练,战斗素质不高的特点暴露无遗。&/p&&p&如《三国志》中记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
。而后诸葛亮又说,“大军在祁山, 箕谷, 皆多于贼”
。可知兵弱指的是战斗力弱,而非数量少。&/p&&p&在街亭之战中,蜀军面对魏军层层推进一触即溃,在被张郃切断了汲道后
“ &u&士卒离散,不可收拾&/u&。”另一场相似的战例是黄忠的定军山之战,同样是居高临下,对手同样是魏军名将,黄忠却能“所当者破”。除了黄忠久经沙场,在部下中具有威信等原因外,也反映出北伐时的蜀军战斗力已非当年征讨汉中时可比。&/p&&p&&b&二.将领素质不同&/b&&/p&&p&将领素质既包括将领的威信和统率力,也表现在将领对战争形势的把握,对敌我双方的判断力上。先看项羽,&u&“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u&&u&”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u&且项家世代为楚将,其在军中的威信不言而喻。&/p&&p&而马谡非行伍出身,在威信上远逊于张郃这类魏国元老级的大将。陈寿曰:“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p&&p&其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先派2万楚军断绝了甬道,动摇了王离军心。粮草对军心的意义无需多言,项羽准确地抓住战机,保证了战斗的突然性,取得了俘虏王离的重大战果。&/p&&p&&u&“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u&&/p&&p&诸侯兵在其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史记》记载,“&u&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巨鹿者,楚力也。&/u&”当项羽攻破秦军后,诸侯兵起到了扩大战果的作用,并非全部为楚军的功劳。&/p&&p&而这些优势在街亭之战中基本没有。马谡没有真正的指挥权威,且一旦被截断汲道便军无战心,在兵员素质和组织力皆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将领即便有高的谋略也无济于事。&/p&&p&综上,马谡失败而项羽成功的原因在于:&/p&&p&&b&1.
项羽军士气大增的前提是在秦军粮道被断,兵无战心,且己方上下团结,将领有威信的情况下才成立的。不可夸大了绝地对于军队士气的鼓舞。&/b&&/p&&p&&b&2.
巨鹿之战更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而非以弱胜强,相比之下,蜀军不论是兵员素质还是数量上都不具有优势。&/b&&/p&&p&&b&3.
将领谋略有高低。项羽抢先断粮,然后抓住战机一举击溃,同时有其他诸侯军紧密配合以扩大战果。反观马谡未能阻止对方断绝汲道,在被断绝后未能采取应对措施。&/b&&/p&&p&以上。欢迎讨论。&/p&
这是一个锻炼分析能力的好问题。个人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应建立在军队本身具有较强凝聚力或有其他可提高军心的事件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斗志,如韩信背水一战,靠的是赵军后营被袭,增加了士兵战胜的信心。那么项羽和马谡成败不同的原因有:一.双方实力对比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军杀了2000万蒙古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