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教学视频,学过了解过太极的人都知道,关键是哪个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跟随张志俊恩师学习太极拳的感悟历程
查看: 6582|
评论: 0|原作者: 翟文胜
摘要: 太极感悟别有洞天--跟随张志俊恩师学习太极拳的感悟历程
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翟文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五载从师历练,二十五载收获感悟。从一张拳照缘起,对太极拳心生神往,到把 ...
&&&&&&&&&&
跟随张志俊恩师学习太极拳的感悟历程
&& 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翟文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十五载从师历练,二十五载收获感悟。从一张拳照缘起,对太极拳心生神往,到把太极拳作为自己终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从敢闯敢拼,不怕天地的热血青年,到心存感激踏进太极拳艺术殿堂的不惑之年。我先后在驻马店市创办了 “驻马店市健武培训中心”、“驻马店市六方武林风俱乐部”、“驻马店会展中心太极拳俱乐部”。并在驻马店市先后举办了“97‘棠溪宝剑杯’全国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98‘棠河杯’驻马店国际太极拳推广交流精英赛”、“99‘迎回归’太极之声消夏文体晚会”、“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走进驻马店”等上百场大型文体赛事活动。现任驻马店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驻马店市太极拳联合会副会长,驻马店市会展中心太极拳总教练、驻马店电视台《天中武林》栏目组总导演兼制片人、河南法制在线驻马店频道副总监。25年时间,我累计参加张志俊老师组织开办的太极拳专业培训班30余次,并多次跟随老师远赴焦作、温县、海口、三亚、北京、深圳、广州、澳门、珠海、西安、山东、安徽、邯郸、永年、信阳、三门峡 重庆等二十多个城市学拳助教。多年来无数次与老师、师母不离不弃亲密无间地接触,形同父子。也为自己无怨无悔的太极之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张拳照& 终生追求
&&& 1986年我18岁时,就知道太极拳界有“陈家四杰,郑州三张”的张志俊老师了。因我自幼习武,少林拳、形意拳、擒敌拳、拳击、散打、搏击等拳术功法都曾练过,当时也就没把太极拳当回事。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有朋友知道我会武术,就让我表演少林功夫,我表演了一套少林拳,赢得满场喝彩。随后有一朋友说:“文胜,你的拳练的很有功底,但外家拳只有青少年练,也就是说练不到老。你十七、八岁可以练,二十多岁可以练,但三、四十岁你还练吗?你条件这么好,有功夫,爆发力也好,不如找个太极拳名家学学太极拳”。当时,我对太极拳还不太了解,但又从电影上和书本中看到什么杨露禅六下陈家沟,学艺18年,在北京设擂未遇对手,后被世人誉为“杨无敌”;什么近代陈式太极拳第九代掌门人陈发科在京教拳,其子陈兆丕、陈兆奎应约在北京宣武楼立擂17天而名震京华等等。总之,太极拳对我来说太奇妙、太有吸引力了。经朋友这么一说,感觉少林拳、散打格斗等功夫虽然刚劲凶猛、来功夫快,但没有几个能坚持练几十年的。就是许多成名的武打明星、武术冠军随着年龄的增长,为自健强身,还得从头学习太极拳。为此,我对太极拳的热爱与向往更加迫切。
&&& 同年九月,我在郑州张志俊老师家里,见到了寻觅已久的、年仅39岁的张志俊大师。当时张老师坐在椅子上看一个学生练拳,见我们进屋,就站起来打招呼。我和其他两个练拳的相互问候之后,就坐在张老师的左边,听老师讲拳聊天。左边靠墙有一个半截柜,上面有一块玻璃,玻璃下面有一张老师练拳时的黑白照片。这张拳照架式很低,是双推手的过渡动作。照片的眼神中透出的霸气,至今让我心有神往,望所不及。内在的功夫和拳架的协调沉稳之美,彰显出练拳者浑厚的太极神韵;手掌的力度和肘膝肩胯的合力,凝聚着瞬间爆发的凶猛与神奇。我惊呆了,就这么一张拳照的架式,竟改变了我的思想,坚定了我终身学习太极拳的决心和信心。
&&& 张老师待人和善,话语风趣,因初次相见,我特显拘谨。张老师问了我练拳的基本情况后,就说:“你这个年龄练太极拳正是好时侯,你有基本功,又练过功夫,不妨练练太极拳,这对你很有好处。”我说:“太极拳我很喜欢,也曾经试着练过一段时间,但总掌握不好,练拳慢不下来,现在也不知从哪里开始练了。”张老师说:“练太极拳,万变不离其中,太极拳开合也、顺逆也,一开一合为太极,一顺一逆为太极,一阴一阳为太极。你还是先从手上的开合和顺缠、逆缠开始练吧。”随后,张老师就针对手上的顺缠和逆缠开始讲解,特别是顺缠和逆缠在实战格斗中的运用。他讲拳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听者入理,练时明白。张老师善于总结,以科学的名词加以讲解,巧妙的运用杠杆、螺旋、切线的原理,在人体、肢体的各个部位所起到的擒拿和反擒拿的作用加以详细的阐述。并亲自拿我和在座的学生反复讲解示范顺逆缠的擒拿要领,又让我们相互反复练习,直到我们都掌握和明白了拳法的真正用意为止。张老师还对我说:“你这段时间在家多练练顺缠和逆缠,练习的时侯要多注意肩沉、肘坠、腋下要空。这样对你以后学拳、练拳都有很大的好处”。随后,老师又教了我8字圈的基本功和左右手协调配合的基本功等训练方法。就这样,18岁的我,为追求完美的太极人生,从此喜爱太极拳一发而不可收。每有闲暇之余,便穿梭来往于郑州和驻马店之间,从老师那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太极意境。
&&& 在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下,我每日里练拳更加刻苦,特别是练单式,每天都是反复上千次的练习。1988年春,我提出申请,正式拜张志俊老师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全面正规、系统学习了陈式太极拳新架的拳理、拳法和拳技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5月,我代表驻马店地区在郑州参加河南省体委举办的 “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来自全省16个地市的300多名太极高手汇聚郑州。我首战告捷,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陈式太极拳65公斤级亚军。在以后的多次比赛中,虽然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毎想起老师的那张黑白拳照,总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往,在我练拳所拍的拳照中,总还找不出老师的那种眼神的感觉。为更好的掌握和学习老师练拳时的神形与周身上下运动的协调之美。2003年秋天,我特意将师父师母两人一起接到驻马店,在一朋友开的婚纱影楼里,为他们特意拍了一套结婚纪念照,同时,也为张志俊老师拍一些珍贵而难得的练拳照片。当时只有我亲眼目睹和欣赏了老师练拳时拍摄近百十张照片的全部过程。这套拳照对我来说,在以后的练拳和学习中再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句真话 茅塞顿开
&&&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反复千言不一定听懂,但在恰当的时候,合适的机会点出来,必将受用终生。我练太极拳最大的进步,就是从一句真话中得来的。
&&& 那是2004年的春节,重庆的师兄李毅到郑州张老师家过年,我和信阳的孙长海师兄也如期而至,在郑州小住几日,每日里让老师为我们改拳、练推手、讲技法。有天中午刚吃过午饭,张老师、师母、张鹏、李毅、长海师兄和我在老师家喝茶聊天。话题一直谈的就是太极拳,由于李毅师兄路途远,来趟郑州不容易,问的问题也多,和我们几个反复相互找劲推手的机会也多。李师兄练拳那真是绝顶聪明,老师一讲就会,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我练拳就比较笨,一个问题得好长时间才能明白。因张鹏、长海两师兄的功夫比我高,这几天李师兄找我推手的机会也就较多。我们两个你退我进,我引他化,练的很认真。李师兄的手法好,变式快,劲路清晰,手法圆润,周身协调,节节分家,是我同门师兄弟练拳的佼佼者之一。我们推了近二十分钟,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喝茶、谈拳、聊天。这时,张老师问李毅,说:“你和文胜推手有啥感觉。”李毅师兄想了想,说:“文胜走手了;”张老师点了点头,我赶紧说:“不会吧,我还没练到手上呢?”说真话,我每天练拳,只注意沉肩坠肘和肘定位上了,手上还没啥感觉呢。老师说:“文胜,你练拳只要按要求练,沉肩、坠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走手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老师还说:“练拳要节节分家,更要加强走稍节的意识,当你与人交手时,一定要先走手,然后把手解放出来。”一席话,顿使我茅塞顿开,似乎多年挥之不去的问题在心中突然清晰起来。随后,张老师顺手把刚刚点然的香烟放下,站起来和我推手,边推手边讲解推手的运动原理和人体杠杆的应用手法;还讲了怎样把手解放出来,怎样掌握六个力的方向等等。我小心应对,不丢不顶的抱着双手,用沾粘连随的方法,紧紧贴着老师的双手,但是两个圈还没打完,老师边讲边做一个下寽上挑,我150多斤的身体就像没了跟似的向上飘起跌出,老师又像玩魔术似的在我倒下的同时又让我拉回。就像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玩耍一样妙不可言。接着再推,老师根据不同的问题反复给我们讲解。我们师兄弟不管是谁和老师推手都心有余悸,既恐怖害怕又像坐轿一样舒服;那种感觉只有和老师推手时才有的感觉。假如推手时两手若被老师沾上,你既逃脱不了,又不敢冒然丢掉。逃必擒,丢必挨,进之则空,退之则发,无奈之极,只有听之任之。
&&& 从此之后,我无论是练拳,还是和师兄弟们或学生们推手,不断加强走稍节意识,并在两手的协调配合上和两头卷曲上狠下功夫。通过认真练习,基本解决了沉肩坠肘、稍节领劲、顺逆开合、松垮圆裆的问题。从而,使自己所追求的太极境界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门艺术& 普度万千
&&& 陈式太极拳新架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最为喜爱的健身运动之一,它不仅融入了技击、养生、健身之重要功能,而且对中医理论和哲学思想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张志俊老师所传授的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由陈氏第十七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掌门人陈发科宗师,在陈拳秘不外传的拳式中,增加了顺逆缠绕,动静开合、沉肩坠肘、节节贯穿等动作。由其子陈照奎先师将拳架定型定式后流传的套路。此套拳在演练风格上,要求平稳舒展、缓慢柔和,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在学习形态上要含胸塌腰、立身中正,周身以腰为轴、节节分家;在训练要求中要循规蹈矩,肩沉坠肘、松垮圆裆。整套拳既有内在的表演形态,又有博击、健身中的实战技法。是一套人人可学,人人可练,人人可教、老少皆修的健身技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的人体艺术。现在练太极拳者数以万计,并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健身运动,而且远播五大洲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太极拳博大精深,其哲学、思想、科学、艺术内涵也极为丰富,特别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和自然的科学原理,是中医理论和武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张志俊老师是一个极度追求完美的“太极闲人”,他力求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太极拳理论的基础上,将现代武术理论和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之中,将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多次进行挖掘与整理,并进行重新优化整合与反思,去伪存真,去繁归简,直奔主题。张志俊老师通过16年的研究与实践。首次提出了“稍节领劲,两头卷曲”、“指导手与打击手”等十多个全新的太极理念。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明白化。去曲取直,大大缩短了“太极功夫”获得的周期,形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张志俊老师对太极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目共睹。他培养的弟子张鹏、李文钦、靳俊国、孙长海、张春、任晓林、李毅、魏昶、翟文胜、李朝金、张安宁、夏斌武、薛署光、王从义等160多名太极传人在全国各地都是十二代中叫的响的风云人物。其再传十三代、十四代弟子和学生多达数万余人。无怪乎张老师在美国讲拳时,武术同仁在美国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张先生揭开了陈式太极拳神秘的面纱,展示了四两拨千斤的神韵,出神入化、以假乱真、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精湛技艺让世人为之震撼。张先生的太极艺术,堪称是人体平衡的魔术师”。中国武术界有人称:“张先生所提出的太极理论和创新思想,使太极拳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是一位真正的、了不起的太极大家。
&&& 张志俊老师,他一生淡薄名利,悉心传艺;他对人开诚布公,真诚待人;他明事理、见真情、好度量、真名家。他是太极拳界为数不多的,能讲的起拳理、教的起拳式、学的人认真、练得人明白的太极明师。有人说,“张志俊老师是太极拳界的“神奇人物”,他的神奇在各大专业的太极网站和武术网上随处可见。他的太极思想不仅仅是拳术理论和健身技术来评判的,而是一种真正的太极艺术和太极文化所共赏的;是合乎人体科学运动的太极辞典;同时也是太极拳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人物。
&&& 真正的太极艺术是优美的、协调的、自然的、实用的、高雅的、运动中不拖泥带水的、练拳和搏击中没有边角废料的;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生命的太极拳。规范高雅的太极拳才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它是人生的舞蹈,是生命能源的加油站,是“凝聚情感的魔杖”;是自然与生命交融的乐章。我想,这样的太极拳才是世人所追求的太极拳;这样的太极拳才是普度万千,造福子孙万代的健康技术和太极艺术。
一生新架&& 终感不悔
&&& 名门大派,嫡系真传,陈式新架,张志俊传。细细算来,我跟随张志俊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已有24个春秋了。每次参加老师开办的太极培训,单独一人或几人一起聆听老师讲拳、论拳,那真是常听有益、百听有新、厚积薄发、灵感泉涌的感觉。
&&& 每想起恩师对我的教诲,思绪万千。当今社会上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五花八门,各自为政。因张老师曾说过,准备在晚年的时候,拍一套符合太极拳运动原理的陈式老架拳。为此,我也曾试学过一个月的陈式老架,但终因和陈式新架的要求区别太大而放弃。为之,我庆幸没有先接触老架而选择了新架。张志俊老师在拜陈兆奎为师之前,曾练过两年的陈式老架。当老师接触陈兆奎老师的陈拳新架之后,竟决然舍弃老架而改新架,通过努力,终成正果。而有许多太极名家,为博采百家之术,求多门拳法之技;老架、新架等各式太极拳汇集一身,通百术而无一精,学百理而无一理的人大有人在。俗话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张志俊老师因敢舍两年的老架而改练陈式新架,所以才有新架的得。试想,谁练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陈式老架,还愿意从头学习陈式新架呢?不能,很多人不能,就连许多太极名家也不可能舍弃已有的习惯,那就应了“不舍不得”的话了。我曾教过不少练过陈式老架的学生,他们改拳真的很难。但经过认真努力,改过来的也不少。我教学生的时候,要求他们练拳要有三步曲。第一点,学拳时就是学拳,按规矩一招一式的学,要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只记路线,不多练,记住就好。第二点,学会了就要改拳,改拳还要认真的改,改上三、五遍拳就不算改拳。画家画副好画,还需要十遍八遍的改呢,更何况学精一套好拳。我跟张老师学拳20多年了,参加老师的太极拳培训班也有30多期,无数次的改拳也就有无数次的灵感和意景。一个博学明智的老师,他的技术决不会停止不前。而是在每一个层次与高度上作最好的选择。今年的和去年的比,五年前和五年后的比,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比。总有进步,总有思想,总有结论。老师一年的进步,可能是学生三年五年所奋斗的结果。所以,练拳一定要多改拳,改的拳要规范、到位、不变型。第三点,那就是练拳了,一套规范的拳架,一个合理的拳论,一位博学明理的老师,再加上一个肯下功夫的学生。学好太极拳指日可待。练拳的架式正确了,一定要下功夫去练。俗话说:“百练成拳,千练成技,万练成名,亿练成家。”
&&& 我练陈拳新架,想来真算有缘,从一张拳照的启迪,一句真话的窍导,一门太极艺术的话题,一生陈拳新架不悔的追求。我有感而发,本文所感,只是我个人练拳所悟的心得体会,只讲练拳、学拳的经过与合理性,决没有冒犯他人之意。若感词语不妥,只当看看,别当真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0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正确认识习练太极推手
我的图书馆
正确认识习练太极推手
&& 推手是太极拳特有的一个练习方法和阶段。现在很多人对推手感兴趣,有些人还报名参加了太极推手竞赛,但对推手的意义缺乏了解,也没有经过规范的训练,甚至连太极拳和打轮都不会,上来就胡拉乱拽,偏离了推手的方式和目的,走向了角力、斗狠的歪路。这样的推法不仅提高不了自己的技击技术,而且根本体会不到太极推手精妙绝伦的味道。为了避免太极推手向粗俗浅陋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太极推手的真正内涵做一番研究。&&& 一、正确地认识太极推手&&& 盘架子和推手是达到太极拳散手与上乘功夫发放术的两个练习步骤。盘架子是筑基的过程,推手是太极拳教学、切磋、体验和提高技击技术从而达到实战水平的过程,是师徒、师兄弟、拳友之间传艺、学艺和练艺的有效手段,其中包括喂、尝、练等方法。太极推手是从拳术到实战的重要关联和转折阶段,习拳者如果仅停留在盘架子阶段,就成了太极操习练者;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推手训练而直接进行技击,就只能毫无章法,瞎拼乱打,掌握不了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精妙的技巧。&&& 前辈们对于太极推手的意义有清楚的论述。&&& 杨澄甫:“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于推手无疑矣。”&&& 吴公藻:“拳架系锻炼身心以为体,功夫出自推手而为用,推手之初步,专在磨练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感应精微,致用无穷其滋味则心领神会,非笔墨所能形容。”&&& 汪永泉:“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揉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笔者注:汪老师为避免因用“推手”而产生猛推硬搡之误解,故用“揉手”称之。)&&& 太极拳法的技击原理是以“四两拔千斤、以弱搏强、以小制大、以静御动、以巧胜拙和以柔克刚”为出发点,因此推手研练、体验和追寻的是巧劲而不是蛮力。从形式上来分析,推手双方都根据自己的判断,灵活多变地攻击和防守,因此至少要应对:①随机的三维空间运动、⑦难以预料的出手时机、③游移不定的重心变化、④诡秘莫测的心理变化和智慧的运用等变化因素,从而使得太极推手成为一种有难度、有趣味的高智能型竞技运动。&&& 太极拳界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名家,他们的功夫令人叹为观止。如笔者所知,汪永泉老师推手很讲文明,舒舒服服地就把对发至丈外。他推手以四正推手为主,基本上都是把对手正面发出,好像是被弹性极大的橡皮球给弹出,双足离地,欲停不止,还没有疼感,即使撞到墙上也不会受伤,而且接触墙面时保持背部贴墙,双足离地,然后才下落,这就是武术界常说的“挂画”。& 二、如何练习太极推手& 学习推手的朋友,都愿追求“四两拨千斤”、“以巧胜拙”、“以弱胜强”等技巧,但推手功夫和其它武功一样,“得未全不费功夫”的事是不存在的。一定要遵循正确的练习方法下大工夫。下面针对初学者,介绍学习和提高推手功夫的基本练习方法。&&& l、第一步以松、柔、轻、灵和圆& 活为本,以沾、连、粘、随为法,练习听劲和化劲。&&& 学过摔跤的人都知道,首先学习和练习的是挨摔,无论被对力从哪个角度、方向和高度摔倒,都能保证自己不受伤,有了这个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摔跤技术。学推手与此类似,首先从学习挨推开始,无论对手多么强壮,出什么招势,不惊不怕,要啥给哈,并能设法化掉对方的劲,保证自己的平衡不被破坏。不要顾面子,化不了就跳出去,然后再来,总有一天对方就难以把你推走了。人们称太极高手为平衡大师,具备学习拿、发等进攻性技术的条件。&&& 高水平的化劲来自敏锐准确的听劲功夫,太极拳所说的听劲,是侦察情况的过程,需要敏感的触觉神经和眼力来感觉和观察,具体是用沾、连、粘、随来与对方周旋和刺探消息。搭上手后关键在于“向不丢不项中讨消息”,其中的秘诀是“接手不接力”,一定要避免用拙力和对方项劲。沾、连、粘、随四个字都蕴含着轻灵,一旦使上蛮力,什么消息也无法辨识了。另外,除了接触点皮肤的& 神经感觉外,一定要善于用眼来观技击的一种训练形式。我国传统武术都以技击为主,强调实际应用价值,因而各家都研究出一套训练方法。推手是太极拳系列训练技击的一套程式。这套程式最大的优点是在不戴护具和没有任何设备(如砂袋、木人、木桩等等)的情况下,利用肢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变逆为顺、以收借力制敌的良好效果,而且不受文化、职业、性别、年龄及场地限制,遂同太极拳势一样受到众多爱好者的欢迎,其练习形式也随着时代变化,地区不同,演化成多种形式。&&& 由十三式组成的推手,产生时间应在清人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打手歌》问世之前;其运作操练方法最早见于清末广府武澄清(1800-一1884.)之《打手论》:&&& “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肘;此用按、彼用楼、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沾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以后高势、低势,逐渐增多,周身上下,打着何处,何处接应,身随劲(己之劲)转。论内劲,不论外形,此打手摩练之法。练得纯熟时,能引劲(人之劲)落空合(拨也)即出,则艺业成矣。然非懂劲(此劲兼言人己)不能知人之劲怎样来,已之劲当怎样引。此中巧妙必须心悟,不能口传。心知才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劲。懂劲询不易也。”&&& 武澄清写《打手论》时,十三势中的“履”字尚未造出,而是用“搂”(读吕)字来代替。&&& 在“老三着”基础上,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根据实战步法需要灵活多变的要求,将推手演化为以掤履挤按为主,采挒肘靠为辅的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李亦畲()在《打手法》中曾有简要记载:&&& “两人对立,做双搭手(即左手咬腕,右手扶肘,或右手咬腕,左手扶肘);搭手之足(左手搭手则左足,右手搭手即右足)在前。(二人)一进一退,进者先进前足,退者先退后足;至末步(即第三步),退者收前足成虚步,进者跟后足成跟步。换手时,搭腕之手不动,扶肘之手由上而换。如此进退搭换,循环不已。&&& 练发劲时,一般皆在应退步而不退时做准备。练熟后,前进、后退、都可化发。进用按挤,退用栅搌。”&&& 这一记载见于李亦畲1881年自抄本《太极拳谱》(“老三本”之一)。
&&& 这种推手程式,是以“懒扎衣”拳势为基础,结合“倒撵猴”、“纭手”等拳势组合而成。双方前进后退,根据对方动态,急应缓随,手法步法虚实转换、“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肢沾连粘随,缠绕不脱,下肢粘逼柔化,不丢不顶。进退路线略呈三角形,上步管、逼、插(即第三步插裆,直射对方中门),迫彼“退之则愈促”。退则跟、随、横,转折虚无,自守稳固,使人“进之则愈长”,找不着所攻实地。外形虽有进退之分,但以进为主,进是进,退也是进,退中隐有进机。因这种推手灵活多变,各地武派传人多大力研习。有些地区将顺步演化为合步,将进退各三步半,演化为环行转圜式的进退步推手,步法身势更趋灵活多变。&&& 推手这种程式虽有益于技击,但与实战毕竟不同,还有一定距离,到郝为真(1849——1920)时,为了加强学习者实战本领,除教十三势推手外,少数弟子还学习三十六势散手,做为由推手向散手的过渡练习。推手着重掤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的实践,散手则兼习跌、打、踢、拿、掷五技之运用。由于三十六势散手郝为真教人不多,后遭多年战乱,郝门弟子大多先后谢世,此技几近失传。笔者为了抢救这一遗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经多方努力搜求,逐一整理,拍摄拳势配以文字图解,使之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传习资料。上世纪末,我编写《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时,予以收入(见该书366页一390页),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受到读者关注,不少人按图索骥,依书学习,不清楚处,还用电话问我,《少林与太极》杂志还做了转载。&&& 在推手和散手基础上,郝为真的再传弟子邢台陈固安创编了单双定步和活步揉手、定步和活步缠手、旋步走圈大缠、采缠、大履等练习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武派推手散手教程内容(参阅(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4l页——350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陶然亭公园结识一位李老先生,他教我一套据说是杨少侯传下的“开合推手”。二人合练,进者为“搂膝打学”,退者为“倒撵猴”,双臂沾粘缠绕,攻防成备。&&& 2003年,北京武术院《中华武术大观》摄制组为我演练的武派太极拳械、推手录像,我将原来分别练习的单、双定步、活步推手、揉手、缠手、大履等组合成一组连贯练习套路,由我的学生周秋生和孙女吴琼演练录像。把各种不同形态的推手糅合到一起,即可练习推手技巧,又可做为推手表演,算作一次尝试。&&& 近些年,我还看到天津市武派传人牛钟明、邢台市武派传人刘天勇等人组合的推手,都是既可练习技击、又可表演的一种尝试。河北内邱县武派传人胡凤岩将武派推手和当地别家武术技法融和连贯成一套对打练习套路,做为练习散手的教学手段,在当地很受欢迎。&&& 由杨禄禅()开创的杨派太极拳,家族承袭,世代教拳。第二世班侯()、健侯();第三世兆林(字振远,禄禅长子凤侯之子)、兆熊(即杨少侯,)、兆清(即杨澄甫,);第四世杨守中、杨振基、杨振铎及其后人杨军等均为职业拳师,再加上杨门历代传人如许禹生、黄源秀、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武汇川、张钦霖、田兆林、郑曼青等各辟疆域,课徒授艺,所传推手的形式和操作都有很多演化。1921年许禹生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记载的杨派推手就有单推手。作者说明“单推手,研手门及闽省拳靠手、五行手……多用之。余幼从刘师敬远先生习单推手术,稍有心得……”,故列为推手术之首。在《太极拳应用推手》一章,介绍了1、太极拳之桩步(类似武派太极之“懒扎衣”);2、单搭手法;3、双搭手法:4、单手平圆推揉法;5单按推手法;6、单手立圆推手法;7、履挤推手法;8、单压推手法:9、压腕按肘推手法:10、四正推手法;11、四隅推手法。许氏对这些推手的练习方法一一用文字说明,使推手术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以辅原来四正四隅各方法之不足,更易于教学和练习,后来许氏传人王新午在《太极拳法阐宗》中引用了这些推手术。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也引用了这些推手术,扩大了许氏的影响。青壮年可做为练习技击功夫的手段,老年幼弱者也可做为健身运动的方法,各取所需,于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由于不少太极拳教师着重于技击术的练习,杨派传人张玉创编了合步进五退五双推手。有些地方还发展为梅花步推手、九宫步推手、圆型步推手、开合推手等等。杨派传人张卓星(其师卢子苓是杨澄甫的学生,顾履平是杨少侯的学生)将所习(见)杨派推手总结为二十六式。这些推手,有的较为简单,有的较为复杂,但多是步法的变化,上肢仍为棚履挤按,采捌肘靠。杨门弟子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郑曼青等先生所教推手仍以定步四正推手和大履为多。&&& 约在“七七事变”前,杨派传人吴云倬创编了以拥履挤按四正手开始,四正手结束,中间夹杂十二路散手的双推手。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增益形成一套杨派散手对打套路,自“上步捶”开始,到“抱虎归山”止,共88式。后来陈炎林写了说明文字配以拳照成为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的一部分。这套太极拳散手对打,上世纪五十年代潘淑仪等人还在一次运动会上做过比赛项目,获得好评。八十年代初,北京市宣武区万寿西宫公园有不少人练习这套对打,是北京市监狱系统一位王先生教的。因此人去世多年,这套散手对打时下会的人恐已不多。另外王新午也传有一套散手,与此不同。《武魂》曾介绍过。&&& 吴派太极拳源于杨氏,但也有许多发展。如教四正推手前,有一种Ⅱ"开四门”的单练法。在双推手中,创编了十三种手法:l、上盘——缠头式;2、上盘——裹头式;3、中盘——中平肘:4、中盘——立肘:5、下盘——十字手;6、下盘——搂膝手;7、短手——里粘肘:8、短手——外粘肘;9、短手——倒提壶; 10、长手——小缠腕;ll、长手——大缠腕;12、长手——穿手靠:13、长手——通天手。活步推手方面创编了1、闪展步:2、大翻身;3、七星步;4、九宫步;5、连环步;6、大履,等等(详见马岳梁、徐文著(吴氏太极拳推手))。&&& 孙派创始人孙禄堂教授的推手有静步、活步(进退各三步)两种。对掤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均有单式练习的方法和要求。&&& 太极拳自永年人杨禄禅传入京师普及始,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太极拳推手形式各家均有很大发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的过程,是历代太极拳家辛勤耕耘的结果。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推手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