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要毁灭,世界rpg什么职业厉害重建家园最厉害

您所在的位置:
诺基亚全球副总裁:平复心灵创伤重建家园
日19:04  
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鋆:
网友晒出“潜规则”,买保险、存定期等附加条款出水…[]
诺基亚公司和全体员工向四川大地震灾害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幸存的人们表达真挚慰问。诺基亚将一如既往,与全社会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抗震救灾贡献绵力,并帮助人们平复心灵创伤,重建家园。
[责任编辑:alvinlee]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的新闻
( 18:30:20)
( 17:52:38)
( 17:00:27)
( 17:00:59)
( 16:58:35)
财经天下评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讨论一下,为什么擎天柱不愿意牺牲地球来重建塞伯坦星球,这样对他没有坏处啊,同时人类又大肆攻击汽车人,如果说为了偿还寄留在地球的恩情【变形金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2,466贴子:
讨论一下,为什么擎天柱不愿意牺收藏
讨论一下,为什么擎天柱不愿意牺牲地球来重建塞伯坦星球,这样对他没有坏处啊,同时人类又大肆攻击汽车人,如果说为了偿还寄留在地球的恩情,那么做的一切应该已经够了啊同时为啥要对自己的造物主开刀,只是为了恢复自己的星球,同时制裁一下宇宙大帝,这样跟儿子杀不扶养自己的爸爸一样,虽然没有从小培养你,但是给予了生命,感觉这次变形5剧情有太多的问题了,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想陪伴我十年的东西这样被烂剧情毁掉
变形金刚,苏宁红孩子,13年专营母婴,专业保障!千万商品质量保证,特惠风暴来袭!变形金刚,6000万妈咪的共同选择,苏宁红孩子让您省钱省心,极速物流,货到付款!
擎天柱虽然是一个拥有正义感的大英雄,但是站在种族立场上来讲,就是一个叛徒啊,毁掉了重建家园的一个机会
还有是不是把老大爷设计的太智障了点,就开了不同不痒的一炮,发信号么,有啥作用,最后死的真的是太可惜,有点莫名其妙,那种情况完全不需要老绅士去解决的啊,送死干啥。
亏他的管家还夸他,我要是那个机器人非得说你是我所有主人当中最**的一个,选择这样的方式,他开炮的结果1.狂派机器人有点疼。2.看到老爷子3.老爷子被打死
虽然特效做的很好,但是真的编剧设计的太让人无话可讲了,真不想这样的经典被毁,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后的孩子看到了,也不会再为其中的特效而震惊,使人留下印象的就是其中的剧情与人物了,擎天柱的博爱与仁慈,大黄蜂用录音机沟通,是不该让后面的人再看觉得这是一部当代特效一流,剧情不入流的电影
御天敌在不告诉擎天柱的情况下,把地球卖了,那时候擎天柱仍然爱着地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人类又对汽车人做了什么,不至于要坚持保护一直想赶走自己的人,回到自己的故乡不好么,即使自己爱着地球人,但是同袍的感受不比地球人更重要么,不可能所有汽车人都愿意呆在被人人喊打的地球而不愿回到家乡
牺牲其他星球来重建自己的星球,这是法西斯的行为。
牺牲地球重建赛博坦,那擎天柱和威震天有什么区别?
电影缺心理描写,变二时就可以写,写出那种矛盾
不看漫画。。。为啥赛博坦会灭亡。。为啥汽车人要流亡于别的星球。。这不和我们地球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样么。。牺牲地球重建赛博坦,为啥堕落金刚会被驱逐。。去看下漫画就懂柱子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的家园也不摧毁地球了。
象山艺坊-美在象山,艺在人为!
但是最让我迷的是老爷子射狂派的行为啊,你说作用在哪里啊,本来可以不死的,剧情有没有这个部分都无关紧要,而且也没有剧情杀的必要啊,天啊难以理解
如果地球快毁灭了,要牺牲其他种族的星球来拯救地球,有哪个人类会拒绝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New Page 1
&&&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编者按:6月5日,仲大军先生在京参加了一个生态文明和地震灾害重建论坛,下面将这次会议的发言内容刊出,由于未经发言者整理,有许多语言错误,特此说明。]
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论坛
&2008年6月5日
记录人:侯晓蔚
支持方:南都公益基金会
承办方: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
独家网络支持:新浪论坛
& 与会发言者: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廖晓义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助理 刘洲鸿
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刘文奎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曦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学院院长、成都市经济顾问 李晓西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 杨欣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协会会长 聂梅生
中央电台高级记者
NGO联合救灾办公室秘书长 张国远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袁瑞军
5.12民间救助网络-河流研究会 杨帆
北京大学中小企业文化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王玉荣
陕西省妇源汇性别与发展培训中心 王娜
贵州赴四川救灾志愿者 黄成德
生态学家 沈孝辉
悠扬的萧声总是把人们带回那久远的时光,历经劫难而又文明的中国再一次接受了泪与血的震荡。千千万万条生命换来的馈赠,我们会用每一次呼吸和心跳来收藏。当金钱和GDP成为神明,是你们提醒我们人世间真正珍贵的原来是人的良知与真情;当地球因为人类的贪婪而遍体鳞伤,是你们提醒我们人在大自然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当竞争的压力让身体退化不堪重负,是你们提醒我们,能健康地活着原来是如此的美好。当心灵因追逐身外之物而硬化,是你们提醒我们,哪里是返璞归真回家的方向。命运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创伤,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希望。今天风尘仆仆来自一线的人们、后方担心的亲人们、来自学院的专家,我们聚集在这里举办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论坛,为的是5000年以和谐文脉传承的民族能够活得更智慧;在患难中相濡以沫回归家园的民族能够活得更久长!
记忆是我们陪伴亡灵的阳光,爱使每一个生者不能够遗忘。现在让我们起立,为震灾中罹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默哀)
默哀闭。下面我们请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刘洲鸿先生致辞。
大家好!徐永光先生今天很遗憾不能到现场,他委托我到现场代表他讲话。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南都基金会,我们是去年成立的,比较年轻,很多朋友可能还不知道。南都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的基金会,它跟我们以前熟悉的基金会,比如说扶贫基金会是不一样的,它是由企业注资成立的,不能面向社会筹资,主要是我们基金会用自己的钱来资助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支持民间公益。去年成立以后,我们把关注的对象放在农民工子女身上,推出了新公民学校的公益项目,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让农民工子女有学上,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质量。
&&& 5.12地震发生后基金会也积极推动了一些事情:
一、推动:
1、与扶贫基金会和其他十几家全国民间组织开展了“民间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这个活动的定位是,联合公开,独立行动,发挥各自组织的优势和专长。目前已经有160家机构响应,这个活动的意义我们认为在于中国民间以一个集体的方式来对危机事件表示关切,为国家和政府分忧解难;
2、我们组织了NGO的代表成立了一个联合的调查组奔赴灾区,了解灾区的需要,从而为各个民间组织如何参与灾后重建找到了定位,这些NGO包括天津的公益组织。
二、资助:南都基金会定位是资助,在本次救灾中是我们主要工作是支持民间组织创立灾后重建。5月15号我们理事会紧急筹集1000万的资金用于灾后重建,目前已经审批了60多个项目,项目资金大概是60多万,还有30多个项目在修改。
三、服务:基金会为民间组织提供一些服务方面的活动。一是与北大公益社会研究中心,我们已经开展了两期救灾的应对系列讲座和研讨会,第一期是关于国际经验,第二期是NGO的角色与作用,两期的研讨会都有100多家民间组织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与北大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合作,推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帮助实现信息匹配和资源的匹配;另外我们要求民间灾后重建基金会的秘书长讲座,介绍台湾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
四、引导:我们通过资助,优先资助NGO与政府合作的项目以及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的项目,希望通过我们的这种引导形成NGO与政府合作参与灾后重建的机制。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我们的论坛主题是“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也是很有意义。灾后重建中的环境保护项目也是南都基金会关注的重要领域。灾后重建不仅是经济重建,更应该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发展。不能再重复走过去许多地方曾经走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老路。灾后重建也不能光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民众为生存发展的需要。灾区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觉得以发展为手段,环保为目的的主张,值得民间环保组织考虑。当然,呼吁、教育、维权、倡导为主的工作都很重要,但是,对灾区人民如何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达到生态文明比只谈环保更有意义。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论坛尤为重要。南都公益基金会愿与诸位一道共同致力于灾后重建与环境保护。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廖老师:下来我们请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先生致辞,他这次主管灾后重建工作。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非常重要的论坛。我是在14号到四川,28号回来,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在昨天下午拿到会议材料的时候觉得这个论坛很有针对性,我也是抱着解决问题来参加这个会。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介绍一下开展抗震救灾的一些工作;第二个因为今天的主题是环境、绿色,讲一讲这方面碰到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扶贫基金会抗震救灾工作开始于12号。12号下午北京有震感,但是不知道震中在哪。晚上新闻的时候才知道是汶川,朋友通过短信告诉我们这次的灾情很重,希望我们能够做出反应,有所准备。晚上8点开会决定开展救援工作,11点的时候我们和新浪共同发起了赈灾募款行动。我离开北京之前,12号当晚募捐已经1000多万,到13号当天是2000多万,这是我会开展紧急救援工作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我们14号到四川,首先是开展紧急救援,组织、购买紧缺的药品和水尽快发放到灾民手中。这个工作到28号已基本完成了。在这次救灾中我们筹集资金2.7亿,其中物资1个多亿,目前为止这1个亿物资已经发放到灾民的手里。
第二个工作,我们从18号开始意识到这次灾害和我们以往的水灾、雪灾救援不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18号我们在德阳设立了基金会抗震救灾办公室,我们大部分参与救灾的人都在那里工作。根据灾情的进展,19号就开始灾后重建规划,确定两个工作重点:
一个是居民安置房的建设:
一个是学校、幼儿园的重建。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项目?当时我们开始确定这个方向的时候,国家的大量活动房政策还没出来。当时我们经过调研觉得灾民要安置最重要的是居有定所。灾民一部分是住在居民安置点,比如绵阳的体育馆,还有一部分是住账篷。天气热的时候帐篷里像一个蒸笼一样,还有一个卫生、安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灾民在帐篷里生活,不能回到自己的家开展生产建设,他们的心是不踏实的。而永久性住房的建设,由于资金需要比较大、而且还需要规划,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所以当时我们决定,投入资金进行过渡房建设,帮助灾民尽快离开帐篷,让他们回到家园,回到他们的土地上。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安置房的建设。从19号开始我们考察选了6个重灾县,决定投入7000万,建设7个居民过渡安置区。
其次是学校的恢复与重建:
选择灾毁比较严重的学校,并和当地的政府达成协议,具备开工条件后尽快施工重建;在正式学校建立之前,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已经到外地,有一些地方不能都转移出去,我们在这些地方建设简易学校,让学生尽快的走进课堂。我们基金会目前灾后重建的工作基本是这样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和环保有关的,实际上我们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垃圾处理方面,这次灾害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乡镇已没有一个好的建筑,有大片的建筑垃圾,怎么处理?;
第二,建活动房选址在什么地方?有的是选在耕地上,但是怎么保证灾民后续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生活垃圾的处理,因为是简易的小区,厕所怎么修建?化粪池怎么规划?
还有,现在的简易住房材料是彩涂钢板和泡沫材料,大量的简易房在两三年后要退役,这些弃置的简易房怎么办?如果处理不好会不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也是希望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论坛得到一个答案。
总之,在灾区的这半个月,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个,一个是为灾区的毁坏程度感到震撼;另外一个为灾区看到的国人的力量与激情而震撼。我相信中国人不仅仅是有资金、有资源,更有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把我们的灾区建立得更和谐、更美丽,更可持续。
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廖老师:谢谢!我们看到扶贫基金会的反映,又来到现场带给我们大家很多值得思索和讨论的信息。我们今天论坛主要的目的是为灾后重建提一个大致理念和方向上的主张,我希望在下边的讲演里紧紧的围绕生态文明和灾后重建来展开。下面我们想请赵曦教授给我们进行专题讲演。
杨欣:各位新老朋友上午好!绿色江河是一个民间的环保组织,他以前从事的工作是在可可西里开展环境保护的工作,在那里工作了20年,近几年我们的项目在往四川转移,正式准备在岷江上游建立我们中国第二个自然保护站,而且这个位置恰恰就是在映秀。一个环保组织,救援方面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也是义不容辞的参与了这次救援活动,我们这些年培养了大批的志愿者,他们曾在高海拔地区考察,有丰富的野外经验,所以我们的志愿者自发的投入到第一线。(PPT)
我拍到的是都江堰虹口,它也是一个重灾区。我们有一个志愿者叫邓柯到了这个地方,他以前是军人,在我们这做了几年的志愿者,身体特别棒,去了以后他是用自己的手扒在地下的居民,他一直感到很内疚,因为他没有设备,他说救出来的都是死人,没有活的。我们这个组织在7楼,地震的时候我们屋里摇晃也非常的厉害,而且屋子也有裂纹产生。地震后我们首先做的是稳定我们自己的军心,这个时候我们也在查地震的中心区在哪?下午的时候我们从广播里才听到是来自于汶川,第二天的时候我们组织上班后开始协商我们怎么做?而且这个时候的余震不断,我们一直地坚持工作,我们在考虑我们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源。救人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是我们能做什么?但是我们必须要走出去,走向灾区。当时我们的一个志愿者反馈来的信息说现在的农村还没有得到救助。5月14日,绿色江河召集志愿者,购买了水和方便食品,根据志愿者提供的信息到绵竹市兴隆镇至汉旺一带考察并沿途发放物资;5月16日,我们第一批有针对性的物资到达灵桥村,随后物资发放一直持续到5月31日。物资有:账篷、柴油、蚊香、口罩、粘蝇纸、消毒药品等。除了发放物资,我们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作为桥梁,我们也向政府反映灾区灾民的状况。
(PPT演示)
我把我们的工作做简单的介绍,前期的优势在于第二个保护站映秀,对周围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地质地貌相对有一些了解,特别是在灾后重建的过程。刚才有专家介绍这个地方是文化多样性,是羌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的地区,对我们的羌族的建筑造成了损害。他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证明了是由于自己的和谐。震灾对这里的旅游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怎么样让他们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恢复他们的原生态,比如说厕所怎么样恢复,我们现在有成熟的汉式厕所的程序,能不能把这些技术嫁接到他们灾后重建的项目中去,这样既能满足今后活动发展,文化保护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了一些保护工作。通过厕所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环保组织能够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我们的特长和优势,在灾后重建中提出我们的建议,包括垃圾处理的方式和生态农业,确确实实是很难想象汶川是成都蔬菜的提供基地和水果的基地。NGO组织设想参与到组织里去,我们可以呼吁政府和企业、NGO的共同的参与,NGO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NGO的灾后重建的联席会的话,相互之间在信息、经验、成果方面进行分析和分享,对我们NGO参与灾后重建将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廖老师:我想补充一句,杨欣这个组织工作人员只有3位,包括他在内。同时又10个志愿者在成都,在全国有40个志愿者。如果中国每个城市有大大小小的三四个人其实是政府非常得力的帮手,特别是在应急的时候,建什么样的房子,建什么样的厕所,垃圾怎么处理?我们请聂梅生老师,是我们生态建筑业元老级的人物,由她为我们讲一下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中的建筑怎么成为生态建筑群?
聂梅生:各位朋友,各位同仁上午好!昨天打电话说讲重建绿色人居方面的问题。刚刚听了前面几位的发言很感动,给我的启发很大。因为我们是商会,民政部要求我们商会统计房地产捐赠,截止到6月4日,我们整个房地产企业捐赠了21.018亿元,我不知道其他产业捐赠的情况,应该说这也是不小的数字,港币是8.9亿,我们商会的会员系统捐了13.6亿人民币。我说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清,我们商会员工每个人捐赠了一个月的工资,赈灾在我们房地产行业当中也是非常重视和震撼的。
第二我讲绿色人居和绿色建筑方面的内容,我们得到各方面的消息要求把灾后重建分为三阶段,从帐蓬阶段到安置过渡阶段,到重建定居,把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放进去。今天早上听到北京对口援助中一次性的绿色奥运和绿色人居放进去,对应到非常高的水平上。绿色住宅分为五个系统,一是规划环境系统,环境规划系统的第一条就是选址,绿色人居生态住宅手册幸好当时第一系统的第一条是在选址上;第二系统是能源和建筑节能;第三系统是水系统,有供水、污水系统、雨水系统;第四系统是室内环境;第五系统是绿色建材。明年或者是今年再版手册时,一定要把灾害防御和重建放到系统中,原来没有放进去,现在看起来这第六系统非常重要。
第三个讲怎么实施?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具体是怎么做的。首先要启动一个灾后安居工程,汇聚了灾后很多资金,我们自己有公益性的基金,基金会的名字叫做精瑞住宅科技基金会。大家往基金会捐钱,同时我们和报纸合作,他们启动一个红粉笔,我们合并一起做;另外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美方和我们进行了一个电话会议,他们要捐赠一个学校,我们天天和四川联系选定一个学校,包括它的设计施工。准备在6月份选好。第二件事情是做安置过渡的工作,彭州要求我们做水系统。刚才杨欣先生讲的不要一下子把厕所都变成抽水马桶是对的,应把固体和水分开处理,混合后再重新分离处理,这是浪费的做法。今天早上成都环保局的局长和我通电话,是因为整个受灾的水系是成都平原的上游水源,这股水下来是不能被污染的。安置过渡的居民点不能够把污水乱排放到河里,现在要求达到一级A的标准是相当难的,目前重点解决安置居民点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新城镇和新城市的规划实施。很多意见是不要盲目地在原址上修建,要迁移,但是要告诉大家,迁移是不容易的,估计大部分还是要在原地区建。当时考察长江三峡电站那次搬迁,我参加从重庆一直坐船到宜昌来了解搬迁,这此如果再来一次往哪走?最后的选址要科学论证,而不是现在马上描绘和建设。
最后我想说考问建设部的标准规范的电话非常多,这次是考问第一反映,政府的第一反映,总理的第一反映和市长的第一反映,同时也考问我们原来的规范是否合适。现在已经21世纪,起码让灾后的重建要和新的世纪接轨,能够告别过去,面向当前,走向未来!谢谢大家!
廖老师:特殊的客人杨勇是第一时间向总理提出堰塞湖方案的专家和探险家。
杨勇:谢谢大家!我首先把地震灾区情况和下一步思考的东西以及即将面临的工作简单地说一下。
&&& PPT展示:
一、岷江上游河谷地震灾情描述;
二、岷江上游河谷地震成灾原因;
三、紫坪铺电站考察概况;
四、灾后重建和反思;
五、横断山区水电建设地质风险概述。
在这里我重要的阐述一下灾后重建我个人的观点:
这我们通过对地震灾区的考察,考虑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一个是这次地震灾后重建恢复的问题,还有一个面临重要的地质生态的修复,特别是一些高山峡谷区,地震重灾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城镇来说房屋的破坏几乎在80%以上,有些没有倒塌的也是危房;
&&& 1、在这次地震后产生大量的地质灾害,有本身的灾害又有新生的灾害,不少地区已不适合人类居住。重灾区人口500余万,需要移民的人数非常多。
&&& 2、据不完全统计,重灾区共上百座大中小水电站和在建水电站,地震中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评估、继续面临灾害和构成威胁的程度。
3、紧急保护地震遗址(PPT包括地震塑造的自然景观和地震破坏的建筑),把灾后重建纳入成都及相邻城市群,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发展规划中,建立地震安置城和藏、羌移民城,将5.12地震灾区的标志性地方和岷江河谷地震遗址规划为世界地震地质公园,建设地震地质博物馆,并与周边世界自己文化遗产遥相呼应,成为人类在大自然中抗争的永久纪念地,以警示人类要尊重大自然。&&&&&&&&&&&&&&&&&&&&&&&&&&&&&&&&&&&&&&&&
廖老师:谢谢杨勇!我们民间组织不是政府的对手而是帮手,这个帮手有什么功能呢?我们有请张国远,让他谈一下我们民间组织在这次震灾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张国远:大家上午好!我先介绍我们NGO发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
&&& 5月12日,由NGO发展交流网倡议,40多家NGO响应参与民间抗震救援行动,最后实际参与的NGO达100多家;
5月13日,“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在成都成立,并于14日在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办公室正式开展工作。
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工作成果
派遣调查队前往灾区进行一线调查,并按照灾区(灾民)需求,在12小时内回应需求,转运紧急救援物资价值1000万元左右,执行广东狮子会、中国民促会、自然之友等委托的救灾项目金额为102.555万元;
为全国各地NGO,如厦门绿十字、福建同仁、贵阳红十字会等机构提供救灾物资仓储中心,并协助NGO组织转运物资,派出车辆约150次;
为其他NGO及志愿者组织、个人开展救援服务提供协助73次;
展开灾区基础信息及数据调查12次覆盖了彭州、绵阳、都江堰、绵竹地区,为灾后重建工作建立基础。
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后续工作
办公室各项紧急救援工作于2008年5月30日结束,办公室成立之时所确立的紧急救援使命也同时宣告结束,办公室正式解散;
各执行机构会按照机构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驻点(绵竹市汉旺镇)工作、灾区调查工作、NGO备灾机制研究、NGO灾害管理人才储备工作由NGO备灾中心(筹备注册)接手继续进行。NGO备灾中心――汉旺镇工作站简介绵竹市汉旺镇是本次5.12地震重灾区之一,原有居民20000多人,有八个行政村(乡),在6月25日前,将有30000名左右来自清平、天池等地区的灾民迁移到汉旺、武都等地,5月30日,“NGO备灾中心”在绵竹市汉旺镇建立工作站,开展灾区服务与重建项目。
NGO备灾中心――汉旺镇工作站服务项目
公共活动空间建设
6月1日,根据灾区居民的反映:在灾后的20天里面,一直没有恢复电力供应,每天晚上7-8点就只有上床睡觉,帐篷区也没有其他的活动设施,灾民生活枯燥,情绪压抑,有的开始以饮酒来消磨时间。孩子们也很无聊,有的还沉浸在失去同伴的悲痛中,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和当地灾民商议决定建立“公共活动空间”,当天开始搭建帐篷。
“公共活动空间”要实现的功能:观看电视、阅览图书、科普及健康知识普及、政策宣传、简易医疗服务、游戏、灾民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等功能。
6月2日,中心募得发电机一台,并在2日下午送达汉旺工作站,当天晚上有50户灾民帐篷用上了电,此举迎来当地灾民欢呼。
6月3日晚,“公共活动空间”
为灾民首次放映了两场电影。
我觉得我们的工作需要大家的支持,我们的工作站还缺乏一些硬件设备,我觉得灾后重建应该以政府为主题,我们NGO做一些软性的辅助建设,精神层面的是我们可以做的,还有一个政府可以出台一个框架。
廖老师:谢谢张国远,今天绿家园的负责人汪永晨也来到我们的大会。
汪永晨:今天我们这个标题叫《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论坛》,我觉得现在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但是灾区重建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我在灾区呆了一个星期,在那里听到的是心理学家他们到灾区后对孩子说:“这是一场重大的灾害,你们都遭受了很大的苦难,你们要笑对人生”。然后这波人走了,又来一波心理学家说:“孩子们,你们痛苦要宣泄出来,你们要哭出来”。这就是我们很多人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是拿着灾区受难的人民做实验、做心理抚慰是有问题的。在我们这次大的爱潮中,我想在坐的人在流了眼泪后想我能够做什么?这个需要有序的管理。就像我们NGO提倡要环评、要规划,爱心同样需要规划。那么在这里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爱心没有规划呢?我们有很多冲在一线的NGO,他们提到后方申援前方,我觉得这个就是NGO在重建刚开始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发挥我们的作用?
我提出爱心要管理,我们只是说孩子们你们失去了父母,我们就是你们的父母;老人你们失去了儿女,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女;这样的话在之前是可以的,但是在后来还行么?我们NGO要发挥我们自身的特色,我们有很多的资源、有很多我们自身的优势。比如杨勇以及更多的一线NGO组织在灾区,比方刚才的专家讲怎么节约能源?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什么阶层,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我们的特长、我们的优势怎么更有效得发挥?作为我们每个人,怎么去有效的发挥我们的特色是我特别要好好思考的。现在我们国家是一个省帮一个县,我就想我们NGO组织也能不能有这样的一个有序的帮助呢?如果我们做这样一个规划、长远的而不是近期的、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我觉得更应该是我们今天重建论坛的主题。
廖老师:很感谢汪永晨!她从另外的视角给我们推进了一下今天的论坛,我们请来的很多的一线NGO:张国远、杨欣…他们都是在一线忙。我有一个想法,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在参与规划上我们应该怎么尽自己的责任?我们今天的讨论有一个特点是:必须是一线的、有自己的观点的、能引发大家讨论的。当然今天也有很多的一线组织没有来,有很多优秀的组织在前线,稍微的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能马上的把有效的信息传递出来,我觉得中国有这么一些组织,对我们国家的帮助作用也是很大的。今天我们在场的也有很多的专家、我们的领导。如果我们民间组织能够在救灾的过程中更好的帮助政府齐心协力的把灾区建设好,使得我们能够在未来重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合作。比如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联席会,有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这样会促进我们这三个部门的互动交流,这对于我们未来生态文明的创建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另外我们怎么样推动环境影响的规划环评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上午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讨论,我们特别的希望大家能够留下来在下午参加我们的讨论。下面我们有请袁瑞军老师。
袁瑞军:我非常赞成刚才汪永晨的意见,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为灾民负责的态度,谨慎地建言。
作为评论,对张国远先生的发言谈点想法。我们虽然远离灾区,但时刻关注灾情的发展,看到了很多的NGO,包括四川本地组织,在这次震灾中行动非常迅速,吹响了NGO的集结号。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希望,感受到一种力量。四川组织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工作重点。正如我们上次研讨会上台北大学的邱教授介绍的台湾灾后经验,即大灾之后是一个爱心和资源的大汇聚,庞大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协调任务繁重。如果做得不好,志愿者本身可能成为一种次生灾害。四川NGO这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协调,工作有序且有效,注重发挥了具有NGO自己优势的项目。
另外,我想对绿色参与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下看法。“绿色”这个词,一般让我们想到的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构建我们健康的、可持续的政治参与呢?我想谈四点看法:
一、为什么要参与?理由有三:
1、因灾后公共事务的特性所决定:参与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的决策方式而已。地震之后,孑然一身逃出的灾民,完全融入了一种公共生活中,公共事务的范围极大地扩展,时效性上也变得更加紧迫;
2、因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所决定:灾区原本的制度建设就有许多不足,而灾后重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问题,制度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
&&& 3、因救援模式转型的必然性所决定:在目前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外部输入式的救援模式势所必然。但是,重建是一个长远的、系统的复杂工程,不只是基础设施的重建,真正的生活重建需要我们每一位灾民的共同努力。所以,紧急救援转向重建,也是外部输入模式向内外结合及自立自主的自助式模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模式转变将使得所有灾民的参与变得更加的重要和必要。
二、谁来参与?
绿色的参与不仅仅是环保NGO的参加,而是全体公民的参与,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参与。参与一定是多元的,包括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个人,也包括集体。因此,绿色参与是一个全社会的多元参与模式。
三、参与什么?
绿色参与显然要关注环保问题,但是环境问题离不开人的行为,因此,参与将不仅针对环境问题,而是包括全方位的广泛的社会问题;
四、如何参与?
这一问题是构建灾后重建的关键。我想,绿色参与方式会有这样几个特点:
&&& 1、绿色参与是直接的参与:公民就自己身边的事物直接地发言。因此,它要求进一步向下授权的机制,向基层、向老百姓身边的组织形态、公共体授权,给予其更多地自主空间;
&&& 2、绿色参与是理性的:参与的前提是分殊和冲突的多元利益,如何协调这些利益的冲突与矛盾,追求和谐结果,要求我们彼此尊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彼此宽容,宽容不同的意见;彼此妥协,善于作出适当的让步。
3、绿色参与是协商性的:现在的公共决策多要经过一个讨论或协商的过程,但难免将讨论只是作为必要的一种程序和形式,而不是从实质意义认识协商过程的重要性。实际上,协商的过程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开放的参与过程;
4、绿色参与是共识性的:当今世界的民主发展趋势是从多元民主走向共识民主。靠一次投票,少数服从多数,是无法真正保证少数人权益的。共识政治承认利益的分殊,但更关注协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充分讨论、深入沟通、消除分歧、寻求共识的过程。政治参与不应是一个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应寻求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让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所有的人希望看到的。
总之,构建绿色参与的模式,灾后重建是一个机会。重建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和制度性的,而制度创新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谢谢大家!
廖老师:谢谢袁老师,她提出的这些想法和建议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主题,我们知道生态文明,绿色生计主要讲生产体系,绿色生活讲的是消费体系,绿色参与是社会系统,绿色伦理是文化系统,绿色安全是生态系统,绿色救护是生命系统。
我们上午最后的一个专题是绿色伦理,绿色伦理我们很多人也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我们未来得生活会因此很不一样,每个人不管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他们的灵魂都会受到一次震撼。成都的出租车司机救助20多个小时,累了在车上睡一下,他们在震灾中本能的反映,能够这么无偿地运送伤员,最后还要自己交份钱。地震把他们人性善良的方面激发出来,把他们震醒了!可是灾后有的人也成了二等灾民,不知道干什么,这批人也需要心理治疗。我们这些NGO、专家、学者,我们要共同思考在灾后要进行什么样的伦理?不是说中国人只知道挣钱么?在这次震灾中中国人是什么样的?灾后的灾民让我们认识到并不是像50年代大家一起吃饭的人们才是亲人。这样的文化如何成为中国通过20年改革开放经济的转型进入文化的重建,或者说是文化自觉的驱动力。我们有请杨帆给我们来谈一谈,杨帆是一个非常年轻NGO的工作人员,她代表5.12救助服务中心。她的领导田军实在来不了,她们这样的救灾组织是从下到上的,是杨帆和工作人员听到震灾自己冲出去的。我觉得NGO很大的特点不是从上到下的听命,而是从下到上的推动。所以她本身的行为对去道德化的现状也是一个很好的驳斥。
杨帆:谢谢廖老师!我们是做基层的工作,希望我们的经验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今天的题目“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序参与、有效服务”。我特别要谈“有序参与和有效服务”,这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的思想,我们的工作是在这样的新思想指导下开展的。
我们中心的工作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主动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帮忙不添乱、拾遗补缺,发挥民间组织专业服务、扎根基层、工作规范的特点;为灾区群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服务和救助。我们的目的是想把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和各省志愿者的救助经验、志愿者管理经验和民间的援助力量集中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相关的服务信息,让社会各界关心灾区的朋友能够分享,推动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序地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去。
我们的工作范围:①
收集和发布5.12参与成员及合作伙伴参与救灾的活动信息
志愿者管理的技术支持:提供志愿者供需信息与协调;志愿者管理实践及经验推广。③
提供救灾物资供需信息、库存信息和运输信息,以及必需的帮助支持。
我们的组织架构:
l协调小组:为了中心工作有序开展,公推产生3人协调小组。
l信息组:信息的采编、发布及管理(3人)&&&
l志愿者信息组:
1、登记来访人员
2、接受志愿者信息,接待培训(4人)
l&物质供给信息组:
1、收集物资信息,对点联系供给
2、募集网络内不能供给的申请,常规募集
3、库房管理、物流(3人)&&&&
l&财会组:出纳和会计各一人
下面是我们可以和大家分享的经验。目前,救灾工作已转入长期灾后重建阶段。鉴于前期中心在应急工作中取得的良好社会公信力,各参与方普遍希望继续保留本中心,为民间志愿者团队在灾后重建中“有序参与、有效服务”提供支持。现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四川省社科院志愿者团队、助学行动志愿者团队、尚民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发起倡议,继续开展“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项目。
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l民众生存问题
l经济恢复问题
l基础设施问题
l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影响
l自然条件的限制
l灾后环境污染
l社会价值体系问题
l眼前救助与长远恢复发展的矛盾
l乡土遗产的破坏
恢复重建面临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构建和美生态家园:建设安全和美的新家园;创建生态文明的新环境;延续满载记忆的古文脉;探索社会保障的新模式。
行动战略:
•建立平等持久关爱机制。
•营造健康精神家园。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家园重建与生态恢复并重。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总体原则是:政府主导,民间团体和社区积极协助,志愿者广泛、长期参与,受灾者积极自助和互助,全民监督。
廖老师:我们看到一个组织这么有序的参与、有效的管理,是多么的令人感动。今天我们上午的时间有限,那么下面有请王玉荣老师。
王玉荣:在这个世界上要克服恐惧是非常不容易的,罗斯福总统曾洞穿恐惧的本质――唯一恐惧的便是恐惧本身。地震发生时候我们都感觉到了。当时我第一时间冲出来,感觉到大地在晃动,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在这个时候我马上想到美国911,当灾难来临,烈焰奔腾,千钧一发之际,上边的人往下冲,下边的消防队员却往上冲,当遇到妇女儿童的时候马上让开了道路,同时如果看到宠物的话,人们也会主动的让开一条道路,让宠物先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不是非常镇定,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呢?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对我们灾区重建是很有帮助的。从2003年到现在,我们从北京、上海、香港及海外请了100多个专家教授对四川进行多方位考察及学术交流,所以说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也和很多专家、教授在电话中交谈,得出的结论是四川的重建――下策君尽己之力,中策君尽人之力,上策君尽人之智。关键要借智,我们对地震也有了重新的感受。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它,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它呢?这次大地震对我们13亿中国人、对全世界人民心灵上巨大的震撼,带来的冲击波是多么的大!所以我们现在在谈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是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宁静才能致远,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冷静下来从战略上长远的考虑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大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态度是很重要的。有了很好的态度之后我们所做的事情才能更好的进行下去。比如我们面对死去的人,其中很大部分的是学生,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在想为什么?面对地震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显得非常的懦弱,我们在成都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这个不光是成都有,咸阳也有。这就是次生灾害太巨大了,可是我们看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我们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的人他们面对灾难的时候很少有人表现出懦弱,他们都表现的很坚强、很勇敢。
另外对灾后的重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很多人是否用放大镜、望远镜看东西?我非常同意仲大军老师的看法。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有三个东西是真实的,我们的信仰是真实的;我们的愚蠢是真实的;我们人类的笑是真实的。
面对这场灾难我们就要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也要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必定战胜它的气势。我们在面对灾后重建的问题,应该想到自己就是真正的主人。现在我们在灾区的人民心事大乱,而只有你们这些人保持清醒的、冷静的头脑在思考,给我们重建家园建言献策,我希望大家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谨慎的审视这次灾后重建。
廖老师:谢谢王老师,今天上午我们的演讲都非常的精采,对于灾后重建也谈了很多实质性的建议。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上午的讨论就暂时告一段落。下午的会议首先我们讲关于绿色救护的问题,先请黄成德老师给我们发言。
黄成德:大家好!上午很多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谈到了灾后重建的问题,我不是专家学者,我是一个记者。从进去灾区回来后,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我边拍也边思考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生命意识的复苏”,从国家到人民,就是对生命的关注。这么些年我们这个时代形成了、积淀了很多的浮躁,现在突然涌现出一个大爱、大德,深深的感动着我。我在思考生命意识的复苏怎么出现的?全民的精神怎么落实到我们的灾后重建中?
我个人不赞成移民。我个人也是移民后代,我们三代人现在都没有融入到贵州的文化。一个文化的消失,他生存下去的心理和承受的能力,和他到达异地后文化心理的认同,和生活习惯的融合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灾后重建建什么?除了物质以外,我觉得精神家园非常重要。我在和许多灾民的交谈中发现精神的家园不要轻易的否决掉,第一阶段我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怎么保护人的情感,同样作为灾区的人民怎么把精神深化、提升到一个阶段,我们现在虽然是灾民,但是我们不是永远都是。这个和佛家的思想一样,作为我们中国人我们有自身民族传统的东西,不仅仅是要活下去,而且要活的有质量,要“活得像人一样”。这个关系到很多重建的问题:一个是环境的问题、一个是文化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捐款不是捐给我们国家的,是捐献给我们的灾区人民的。400多亿捐款应该命名为“民生工程”,这样使灾区的重建走入正轨。一旦资金使用不好,作为灾后重建就是国有资产侵占了捐款。所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把我们的捐款用于民生工程。
第二个我虽然不是NGO成员,但是在这次救灾中看到到处飘扬着我们NGO的旗帜,我们补缺了政府没有的功能,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表现出的巨大作用都得到充分的体现。灾后重建我们要慢慢的讨论,我建议根据NGO的特点能够“点对点”的帮扶,不要贪大。这样我们能够做成我们自己NGO的模式,也是最先进的模式。
所以说地震把NGO推到移动中心的前台,以前我们对NGO的报道是比较谨慎的,这次是公开的表彰NGO在救灾过程中的作用。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认为NGO仍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机制的建立应该有政府、企业、民间三位一体来组建一个救灾、防灾、教育的机制。这次我们的救灾人员救护知识很少,灾民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很少。我觉得基础教育当中应该重要的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个建议是根据地震带的条件我们政府要做工业布局的时候要更加的严密。如果我们灾后仅仅是给中小企业输入血液、让它尽快恢复生产,那么就将形成一个污染源。这个布局处理不好我们还要重新来,布局不能搞大跃进,一定要让公众参与相关评估的环节,真正的为老百姓谋福利。
在灾后重建它的公路、桥梁、学校,我们都要建一流的,但是最主要的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民族精神是我们媒体关注的,我在后续的思考过程中,我去贵阳看望一个学校,他们是一个苗族,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他们的父母都是捡垃圾的,但是就是这么一帮孩子,他们问:黄老师我们能不能帮助灾区的孩子,我说:你们怎么帮?他么说:我们可以给他们唱歌、我们可以刺绣拿去卖,然后把钱捐给灾区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走政府结合NGO的道路,我们送了735万的物资,5个小时组织好,带着冲到都江堰去,我14号天亮的时候进入成都,我去的时候,我跟市长讲全部的车辆和人员都穿着绿丝带,我觉得绿丝带的含义就是我们民间的,如果能够和政府结合在一起搞好灾后的重建,我觉得大有可为,仅靠我们NGO和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谢谢大家!
廖老师:谢谢黄老师,非常的具体,非常深刻。如果说我们真的完成三条的话,灾后重建恐怕政府和NGO的合作有希望了。生态文明有了很好的基础。下面请王娜讲一下自然保护与乡村建设。
王娜: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陕西妇女研究会,5月底我刚从四川前线刚回来,我把灾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介绍一下“关于我们”。我们的机构成立于1986年,非营利性法人社团,144名会员,23名全职员工。
我们的使命是关注妇女发展,我们机构关注的领域有妇女权益、农村妇女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社会性别培训与倡导,推选女村官等。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灾突袭我们做了什么?
( PPT)我们听到新闻是在四川,发出倡议,联系陕西10家NGO联手行动,由陕西妇女研究会和陕西妇联会性别与发展培训中心发出“心手相连积极救援――民间组织联合抗震救灾行动倡议书”。
我们为什么这么做?NGO使命和责任感、NGO向公众的集体亮相、协助政府排忧解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发挥NGO的专长和特长。陕西10家NGO组织共同派出志愿者前往一线。利用社工和心理经验编了3种折页,搭建网站信息平台,医院探望伤员,因为灾区的伤员到了陕西省以后,医院招架不住。我们的先潜队的使命是灾情评估,了解灾民的需求,与当地NGO建立关系,资源整合,我们的任务是动员民间力量寻找资源,回应灾民、特别是妇女的需求。将妇联历年的参与式工作方法用到紧急救援中,探索灾民安置和灾区重建的新经验。
我们的定位是协助政府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我们首先进入了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PPT讲解进入马贵村救助情况)
发放大米,推动灾区修建帐蓬社区――“灾民互助5+1帐蓬社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呢?我的同事发现了在原有的废墟上面建了帐蓬,有时候灾区无形之中成了受害者感染一些疾病,有些房子是危房,会危害灾民的身体安全,我们筹集了5米×50米的布,解决灾民的住宿问题,我们想帐蓬社区的想法。
公共洗澡、卫生间、厨房、儿童活动场所、村民活动场所,当时是收获的季节,粮食没地方放。(PPT)
运用理念和手法:调动灾民自主、参与性,培养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在公共卫生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PPT,棚户区、陕西宁强灾情介绍、需求调查照片)
近期要做的是灾民互助“5+1帐蓬社区”(PPT)。强调以村民为主体,村民参与,弱势人群的参与。
廖老师:上午的发言和评论今天下午到此告一个段落,下面按照专题讨论的形式,六个方面,我们在座的提出我们的点子型的建议,形成一个细纲,在理论和基本的点上提出我们的建议。下面请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吴虹发言。
吴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资源分配的问题,我们运输车辆问题,我们在重庆市物资的集中管理全部交给志愿者,他们管理、分配物资。我们的志愿者整个参与,我们所有的物资落实完以后的分配都会在网上查询到。我们所有的资源都是公开、公平的。我了解到很多的运往灾区的物资,车辆都是免费的,油费都是由我们NGO自己承担,所有到灾区的车辆都是免费的,由志愿者提供,15日―20日,我们的成本还不到1000块钱。我就说到这,希望大家要充分的利用志愿者资源。
廖老师:谢谢!六个主题试图构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理论框架,包括绿色生计讲的是生产系统,绿色参与讲的是社会系统,绿色伦理讲的是文化系统,绿色……用古人的话讲身心境,刚才征求了与会朋友的意见,绿色参与是最基本的,我们今天就想搭建一个平台,探讨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方向。我们能够指望政治文明进化到什么程度,有多少路可走到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尤其是不能在灾后再来一次心理上的地震,环境和文化方面的灾害,避免次生灾难,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绿色参与放到第一个来讨论。关于绿色参与的问题,刚才黄老师提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点,比方说点对点的支持,比方说民间组织和政府以及企业间的联席会,还有什么?大家来提点子。
下午给赵老师更大的阐述的平台。在场所有人都可以为生态文明的搭建贡献我们的力量。现在的主题是关于绿色参与,如何建立灾后公众参与的机制,我们围绕这个来说话。
上海映绿:我来自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我们在上海做了一个救灾行动,叫新驼峰,我们做的比较好,实现了从上海的民间到灾区的民间,我们找到了爱德基金会的途径,通过他们发放到灾民手中。我觉得链条非常完整。上海映绿是知识性的组织,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的NGO参与工作,这对我们可能会是一个机会,我们会着力参与对NGO的培训,我希望我们这样的机构可以深入到灾后重建的领域中去。
林谷:我原来接触很多NGO的朋友,他们抱怨在中国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NGO的观念包括公民社会的观念并没有深入,只是NGO自娱自乐的内部讨论,能不能以此为契机向公众做一些关于NGO的论坛,介绍什么是NGO、什么是志愿者,把地震作为实践性的案例,阐述公民社会一系列的问题。像廖老师讲的的哥的失落感,热情过后我们该干嘛干嘛,还是长期保持这种热情?现在一方面大家满怀激情的做重建,另一方面也要把公民社会的理念让公众了解,而不是总在NGO的内部进行一种小范围的讨论。还有一点就是NGO应该理清自己的家底到底有多少,究竟是边缘化的,小众的群体,还是说面对大灾害时一支临时的生力军。比如说懂双语的志愿者,有很多外国志愿者过来,但做心理救助的时候完全抓瞎,他们跟当地的老百姓根本无法沟通,我动员我的学生递自己的简历应征双语志愿者,但得到回复是现在无法承载这么多的志愿者。面临这么多NGO突起的时候,NGO的家底有多少,如果协调不好,公众的热情从高峰走向低谷,走回各自的生活中,又为房子、票子、车子奔忙了。我们应该做一些切实的东西,细水长流的让公民社会的观点深入人心。
廖老师:我们专家上午谈了很多思想,按照专题分类出来。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我们这个组织是关注农村妇女发展,针对四川的重大灾害,我们也是除了捐款,我们也派志愿者到下面做调研和服务,我们也在积极的思考如何应对灾难。针对下午的绿色参与的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考虑,我认为从NGO来讲能够从自己的角色去考虑参与的话,第一个可以采用倡导的方式,通过我们的支援活动,我们自己组织的其他方面的活动,包括NGO伙伴和整个社会上的其他企业、个人,共同参与这样的活动。另一种途径是发挥NGO自身的方式,我们的组织做农村妇女发展的,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培训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些活动去激发当地农村受灾妇女本身的热情,让他们自己参与到灾后重建的活动中,从受灾的阴影里走出来。因为外界对她有一定的帮助,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很多需要自己的调整,自己把家园重新的恢复,重新的建设起来。我讲的就是这两点说法。
廖老师:农家女做得是很出色的,像刚才的陕西的妇女组织一样,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我们组织都应该分享一下。我们把话题引导到特别具体的点上,黄老师说的点对点的问题,一个组织如果确确实实能够抓到点上,张国远在汉旺有一个点,包括我们NGO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试点,是不是我们NGO的组织,像杨欣在成都开办培训班,有一个点对点的后续,联系到日常的生活中。这种意见觉得比较具体,我们把这样作为我们会议的重要的成果,希望这个让政府来考虑NGO在这个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一种功能,这也是公众参与,也是一种应急机制。这个话题,点对点有没有什么新的视角可以考虑一下。
黄成德:因为我们贵州对口资源是陕西,刚才陕西的朋友说,我要委托一件事,至于点对点,我们报名支援灾区受灾有2600个家庭,现在没有着落,具体帮扶哪个点,陕西的NGO给我们落实好,交换名片和我联系,具体的做联系。2600个家庭也能帮2600个老乡。比如说地球村是搞教育的,做宣传品发放到学校里,我拿NGO的折页,在我们的地区推广我们的生态文明,我觉得每个NGO都可以做,如果我们能够点对点的找好自己的位置,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再一次让我们的NGO落实具体的行动中,提升我们在公众中的信誉度。
上海映绿:我转达高老师的想法,她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找一个村像承包一样拿下来,做教育、生计,村长是NGO的协调人,村子创造新的模式,有这么一个设想,未来通过NGO的活动做创新性的基层模式,这是我们张老师提出来的想法。NGO在平台上运作,比如说擅长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行的模式。据我自己而言应该这样做,我希望寻找一个点从学校入手做学校为中心的社区的建设,把学校建设成教育的中心,医疗的中心,村子的公共场所。我希望特别是灾区的朋友和我们联系,很多的NGO都在等着点对点的。
自然之友:我认同点对点的思路,我们现在必须要思考怎么实现点对点的思路,灾后重建中以政府为主导。这次会,如果能有政府的相关人员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NGO如何介入到政府主导的模式中去。我觉得我们和政府的沟通很重要,现在NGO是单独的做,NGO之间有沟通,跟政府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我们不知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可能做,哪些不可以做。
林谷:我想补充点对点怎么样避免无序,甚至是灾后的心理救助的问题,NGO给他们做了一番培训,刚送走没有又来了另外一组给了另外的模式,轮回下来孩子们不太愿意参与心理NGO模式。内部协调机制的建立,自然之友的朋友讲跟政府的协调很重要,更多的灾区是空白点和盲点成了资源的严重的不合理的。
自然之友:除了跟政府之间的沟通还有是跟企业之间沟通,虽然很多企业捐了钱,但是不知道做什么,万科投入不高于1亿,网上有很多人批评他们要圈地,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模式,我们NGO可以考虑,他们为什么能够考虑到选择这样的点?他们选择的基础是什么,他们后面怎么操作,我们都可以借鉴考虑一下。
吴虹: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要知道灾区的需求来调整我们资源的分配,这样点对点的帮助更有效。
甘肃绿驼铃:大家非常关注四川的灾情,对甘肃的关注不多,希望大家多关注。第二,很多NGO组织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有自己的优势,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做法,我建议NGO组织之间能不能进行一下协调,弄出规范的,对某一个问题的操作方法比较认同,这样比较容易接受。第三个问题不同的组织力量强弱不同,能不能帮扶结对。
廖老师:我觉得点对点已经成一条线,NGO之间的信息沟通,NGO和企业之间要有更多的了解;NGO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政府主导情况下,让政府认可和欢迎,解决的方式做相关的论坛,比如说在程度搞灾后重建论坛,这个对彼此了解需求和互助,一步一步最后形成联席会。这是我初步的想法,不成熟。
再一点是公众参与,目前要急切地参与到规划,不管怎么说,规划很快要出台,一旦有了规划,后来是执行,错过了规划,很多事情就晚了,以什么方式尽快进入规划。现在在灾后,政府行为有很多的改进,据说这次规划向全社会征集,我听说规划的草案几乎已经形成了,但是没有向公众公布。在这样一个向公众公布的时候,如何来表达我们的理性的有组织性的功能,我觉得是第二个迫切的、现实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点子也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没有急切的需要表达的,我们请赵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观点或者是想法跟我们点评一下。我们这次论坛没有主办方,因为每一个到会的都是主办,我们只是搭一个平台。
赵老师:很好的方式,是市场化的民间的方式。我来归纳一下,绿色参与应该归纳为六条,从学术上,说点对点的参与,重点是乡村一级的点对点的参与,跟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关。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村一级的点对点,最难处的是政府的关系。点对点的援助做得非常好的话,政府的行政权利就会下降,NGO成为村一级绝对的领导,对国家会产生严重的冲突。我们四川有很多这种做得很好,但是政府的行政威信丧失。
第二个绿色参与应该体现在公共服务参与,主要局限于教育、文化、卫生和心理重建。现在灾区根据我的研究和调查需要这四个方面。
第三个绿色参与叫做持续参与。建立长效的援助,涉及到NGO的相互协调,NGO与政府的协调;建立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的持续性的绿色参与行动。
第四个方面,非常重要的方面要不增加资源压力的参与,不能在点对点,对村的援助当中增加资源的压力,这是很重要的。
第五是不造成环境破坏的参与。
最后有利于绿色环境建设的参与。从学术上归纳包括六个方面。
廖老师:我们把上午讨论的融进来,在这个话题上还有没有补充的,进入下一个专题。我想补充一个,乡村问题,简单的经验,我们地球村做社区建设很多年,是城市社区,绿色社区的模式,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我们小小的组织做的试点,影响了市长,市长带了各区县的干部开了现场会变成政府的政策,每个社区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我们是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但是要公民参与,有两个方法解决,一个是建立村民议事会,或者是居民议事会,在乡村叫做村民议事会。第二个是联席会,社区层民和物业以及家委会成立一个联席会。我们居民的议事会不但没有和政府磨擦,反而会得到居委会的协助或者是物业的协助。这是微妙的关系,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合作,我们叫做“两会”,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避免磨擦。我作为地球村的负责人,特别希望我们在座的直接做乡村建设和民间组织形成合力,庄爱玲的组织非常好,我们不是粱漱溟时代,那个时代是知识分子的时代,每个组织能力有限,如果大家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可能会建立很好的乡村的试点,这个试点可以成为被政府认可,被公众认可的新的乡村建设模式。任何一个单个的组织都可能完成。
现在进入第二个话题,绿色生计。绿色生计就是我们经济发展,包括扶贫,上午专家和NGO的朋友谈到灾后重建的首要的问题要生存,而且还要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产业模式?什么样的生计能够既能解决扶贫的问题,又能够解决环保和社会公众的问题。
林谷:中国的现在确定需要向西方的国家取得的成果,中国在传统的价值观里有这样的,中国的现状远非他们所想象的乐观。绿色生计的重建,我不知道做决策的是不是还是政府部门,是不是将来还是要重走GDP至上的老路,NGO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智库的作用,踏踏实实的调研,而不是光是绿色文明,这句话是地震前的很多年就讲了的,政府之所以不听,是追求政绩的理念,政府为了保住乌纱帽还是不会听。决策层里面做工夫,同时NGO能够产生比较高的质量报告,比如四川的转型怎么转,只有从实在的层面做出调研报告,才有可能使他们做出改变,但是我觉得不抱乐观的前景。
杨欣:我先介绍一下,区域的农业,岷江是都江堰的上游,都江堰以上是干旱河谷,气温比较高。以前这个地区相对比较贫穷,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相对这个区域,种植方面相对成都丘陵地带是比较富裕的地区,这个时候,发生地震以后,可以考虑种植业,四川金沙江干热河谷有一个雷波县,那个地方过去在长江边上,种植的是玉米或者是种植稻谷和红薯,相当的贫穷,这个时候移民,移到成都平原,很多人都走了,现在要移是移不动的,现在在成都平原和稍微缺水的地方,种植稻谷,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是赚不了什么钱,但是在干旱河谷上有脐橙种植,每亩2万块钱以上,种植的水果比平原地带比较高,通过地震以后,我们可能对汶川大致有一个了解,这个地方有农业产品的话,可能是个促进,使大家能够吃到农产品,是一个机会。石家庄绿色知音想帮助灾区推销茶叶,这样对他们也是最大的支持,NGO都可以想想办法,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门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能够给他们使点劲。
廖老师:谢谢!我再提一个点,关于占地的问题,不是临时住房占地,这是影响民生和稳定的问题。怎么样根据我们国家的土地政策,NGO依靠法律和规则进行类似监督的。绿色生计里面特别重要的土地问题。中央台一个记者走到那看到一个农民往回走,问他说要回去插秧。绿色生计怎么把土地和农民的问题考虑进去。我们请赵老师给我们解答一下绿色生计的问题。
赵老师:我给大家讲一讲都江堰。PPT
都江堰是在秦桧王的时候,公元2006年,李冰夫子做的伟大的工程,现在还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流灌溉,古人是疏的办法,我们是堵,堵是最笨的办法。岷江经过宜宾汇入长江742公里,岷江是很大的,鱼嘴把岷江分为两个江,鱼嘴工程完全之后,第二个工程飞沙堰,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放水,把泥沙和石头排到外面。70%水进入外江,干旱的时候进入内江。棱角不要太尖锐,第三个大工程叫做宝瓶口,当时公园的地方是整山,2000多年前用火烧,用岷江水冷却,从山里面打通人工的渠道,都江堰现在是1800万亩的灌溉。
现在还在用,这次地震灾害,二王庙70%的受损,恢复根据我的估计要三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国际专家监督施工,现在看来都江堰工程和三峡工程相比,三峡工程问题很大,欢迎到我们四川成都看一下都江堰。
概括一下绿色生计,从经济学上将绿色生计第一条是地震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定位。第二个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四川在西部规划,水电业,重化工高污染的行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一定要转型,幸亏一期工程没有建。另外去年政府100亿的投入,在地震带上搞水电也是肯定不行的。产业的转型第三个问题是生态产业的培育。杨勇的报告很好,提供一个思路,搞地震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搞地质公园,培育生态旅游产业,培育生态游牧业,作为生态保护区,不要搞加工业。第四条是资源开发的高度限制性,在绿色生计的原则上,绝对不能进行资源的高密度开发,地段的开发,资源开发要高度谨慎,这是绿色生计的重要前提。第五条对地震灾区将来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按照绿色生计的原则打破GDP的神话,不要搞那么多项目把四川的生态破坏掉了。第六条是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六个方面NGO在公民社会的建设中赋予非常伟大的历史责任。我们可以通过报告,通过我们的渠道影响中央的决策,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态产业的培育、消费理念的转变、评估指标体系的转变方面,发挥我们非政府机构的重要的作用。
谢谢大家!
廖老师:谢谢赵老师的阐述。接下来可以进入第三个专题“绿色生活”,赵老师谈到了绿色生活模式的问题,十七大提到生态文明的大的旗帜下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目前最重要的是盖房子和修厕所,急迫和长远的,提供什么样的建言。上午我们听聂老师讲生态人居的思路,我们也会把那些思路清理一下,杨欣上午讲了一下厕所,在上海开世界妇女论坛的时候,我作为水的讲演人,以前上海有一道风景线,涮马桶,当然早就不是这样了,我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我话题一转,早上起来涮马桶怎么了?我们少用了水,我们节约了水,还培育了生态农业,我们没有引进废水处理系统,我们用那么宝贵的地下水冲马桶就是生态文明吗?上天造人不是坐着大便的,中国人比较灵活,很多西方人蹲不下去,我们应该向世界上普及蹲式厕所,但是可以把它修得更卫生一点。社会主义新农村,赵老师最有感受,建设新农村把引进抽水马桶当成文明,当成标准,那样废多少水,我们的生态农业少了肥料,我们的沼气也缺少了来源。这个东西不对,连大便也要跟别人学,这是国耻。
我们回过来说,如果大家还有建议,再来补充。
全球环境研究所:研究所在四川有这种项目,刚才你们说的改厕做沼气的问题,我们其实建了200个沼气池,这次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刚才说的地方做过一些考察,这个地方做沼气池的话,有地理上的问题有待商榷。尤其是冬天的温度比较低,各种样式的沼气池可能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自然之友:盖房子的时候要尊重当地民居的文化,现在建的高楼大厦特别不抗震的,频率跟地震的频率比较接近,特别容易产生共振,当地民居用的材料,那边用草做墙的材料,这种房子比较饱暖,也是特别抗震的。万科在遵道镇帮助重建,我们从生态的角度看,NGO应该对他们有一个提醒,他们建房子有没有考虑当地的民居文化,按照样板房来建的话是非常不好的。
廖老师:谢谢,这次论坛注重NGO在灾后重建中有什么样的功能?这是我们可以做的,可以直接和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方案,现在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5月1日试行的,国家环保局提的一种进入的路径。我们谈生活的时候,生活品质意味着什么?是物质能源的消耗?还包括我们蓄心能,增体能。西方人在保持自己高消费和高能耗的基础上,搞什么碳交易,实际上就减少物能方面,发展心能产业,发展体能产业,能源不只是物能,还有心能,还有体能,心能是带来快乐,体能是带来健康。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能源消耗上。我们现在不只是就环境谈事,我们节物能,蓄心能,增体能。我们理解生活方式的全貌。
北京农家女:我是根据我们中心有先遣的志愿者到四川省的遵道镇,他们当时考察的情况,回来反馈说发现灾区的生活垃圾现在是很大的难题,垃圾处理很麻烦。再有一个根据提倡的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我感觉包括地球村也是在做环保方面的,能不能利用这次受灾机会,把健康的,比如说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地球村发的可再生纸一类的东西,至少是这种理念也带到灾区去。我是提这样的建议。
廖老师:谢谢,我们很多组织都在做,我们把这样变成普通的文化,这是很重要的。下面请赵老师做归纳和评论。
赵老师:我认为绿色生活应该归纳为五条,第一条是防病防疫是最重要的前提基础。根据我在灾区的情况,现在非常严峻,天气热了防病的压力很大,防疫的压力很大。没有这条后面的生活没法进行。科学的防病防御放在灾区重建第一个任务,救命安置完成之后就是防病防御。第二个是科学的绿色规划。绿色规划涉及的理念上强调绿色循环,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请生态专家参与进来。很多专家分布在民间,绿色设计不是我们行政设计的理念。第三个方面是绿色材料的推广,材料的使用上根据灾区的情况,有序的推进材料,绿色材料的费用非常高,一般农村没有办法负担,政府也没有办法负担。第四个是绿色建设,尊重民族文化、民居、风俗习惯,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建设的核心。第五条绿色生活的重要的目的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的绿色生活方式,特别是川西的生活方式,旱厕是可以的,但是沼气在冬季温度低的情况下有问题。从这五个方面界定绿色生活的规范。
廖老师:到现在为止有三个专题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下面讨论绿色救护。
黄成德:绿色救护除了建立完善的医疗体制,一个完好的切合实际的教育体制以外,我们NGO的形式建立一个灾后重建的中心,把所有的力量联合起来,根据各自的特点完成调研以后再来搞点对点,这比较切合实际,我建议NGO尽早地介入。
生态保护除了发展生态旅游,地震迎接大量涌入的参观潮流,这里面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都灭亡不了,不用我们操心,对那个地方的房屋不要操心,不要低估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合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什么必须要回到家园去?他们不愿意做移民,除了要谨慎,不要以强者的心态去理解,更深层的体系的建立,怎样适合地震带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呢?我有一条建议是所有的工业布局必须要调整,如果不调整,即使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也无济于事,希望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廖老师:请赵老师给我们系统地点评一下,救护的救生机制的问题,医疗保险的问题,是不是还是在大的方面里面?救护工作中间注意,第一肯定是人,也得兼顾环境,里面有哪些要点?黄老师讲的一些,我们把要点归纳一下。
赵老师:刚才很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这个问题从五个方面解释:第一是绿色救护作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全新的阐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权作为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是尊重自然生命的建立,尊重自然生命的物质体系。现在没有,这是很麻烦的事情,这是绿色救护的重点。
第三,生命救护第一是预警机制;第二应急机制;第三救生机制;第四是协调机制;第五是对生命的补偿;第六是社会的救助机制。这六个机制构造国家的生命理论体系。
第四条建立完善的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公共卫生制度,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建设针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五条促进健康生活理念的培育,从养生的理念上讲,中小学没有养生的教育。NGO要推动健康生活理念作为人生教育的很重要的部分,我们现在没有,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根本不是科学养生,比如说小孩吃麦当劳,喝可乐。建立规范的NGO理念是我们很大的重要的问题。
廖老师:谢谢!很文化,也很整体。最后一个自然保护,与上午杨帆和王娜都是做乡村建设的,给我们分享了乡村建设的经验。9月23日是梁漱溟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我特别敬重他的国学底蕴,他也是儒教徒,他说有天地良心的人才能在人间的政治风浪得到超脱。我补了国学才深深的理解他。为什么我们5000年的文化真的不能轻易抛掉?它真的能给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从2000年开始回家,回到我们中国文化的树下,我感觉我们的生命和生活真的是太不一样了,有天地良心的人和过去只有科学信仰的人是如此的不同。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我整个人有个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他说中国要复兴,中国不亡国,中华民族要起来,靠两条,要恢复天地良心,身心境和,乡村建设是实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社会层面的,乡村建设我们这些年也在做,我们做的很有限,怎么样真正建立综合的生态文明的微观模式?我觉得这是中国要考虑的方向。我知道CI做协议保护,把藏区的村庄和保护区签协议,他们用保护的费用帮助了乡村,保护的效果比招几个人发薪水要有效的多,乡村的力量,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村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过两年就评估一次,乡村是属于村民的,协议保护是非常可贵的案例。我觉得方向特别重要,在卧龙保护区,受灾的地方很多都是保护区,保护区的地方怎么样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动员村民参与的问题,NGO如何和乡村建设,自然保护发挥我们很难替代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课题。绿色安全是环境保护的议题,是生态保护的议题,在座的生态学家有点缺位。我们看杨欣有没有什么来概括?
杨欣:绿色江河做一个项目关于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人类学调查,我相当同意黄成德的观点,关于移民是慎重的事情,因为他们在那生活那么多年,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等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去年做了一个项目,为了保护三江源将一部分藏族人民迁移到格尔木,那个移民和四川的灾区移民还有点不一样,他们从牧区来的,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尽管格尔木也是高海拔地区,但他们仍然很不适应,因为长期的游牧生活,他们血管里面响着马蹄的声音,而且他们不用为明天而操劳。我和藏族接触比较多,他不操心,他有草原,有羊,不用为明天担心。到城市就不一样了,遇到水电、交通、一系列的问题。处于生活的贫困,他们从草原上下面,连铁锹都不会使,加上语言的不通,这样会造成社会治安问题。后来我们对这个地方的移民进行培训,包括请警察怎么过马路,怎么防小偷,保证包括怎么去医院看病,怎么样使用煤气。四川如果出现大规模的移民的话,特别是少数民族很难融入社会。我们应推广他们传统文化,依靠传统的文化和传统的手工艺来维持传统的生活,移民需要慎重再慎重
动物保护会:地震以前我们在川西也做过白马鸡的保护项目,白马鸡是我们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藏区才有的,怎么让当地的老百姓参与到白马鸡的保护中来呢?保护物种和保护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在藏族的文化里面,白色是藏族很神圣的颜色,白马鸡享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藏族的寺庙中建设一个小区,藏族的喇嘛对白马鸡这个物种非常喜爱,他们定期喂食,凡在有喇嘛庙的地方,就有可能有白马鸡这样的物种,经过保护由几十只发展成几百只,还有野生鸟的保护等。
廖老师:您的观点是什么?
动物保护会:把自然保护与乡村建设、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廖老师:作为NGO来讲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
动物保护会:可以既做文化保护又做生态保护,另外一个NGO做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我们提供野生鸟类招引的方法,我们想通过这个机会来跟大家沟通。
林谷:我觉得NGO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CI山水,他们在藏区的保护比较成功,另外怎么样把生计保护和保护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有的生态保护是极端的,有的是把当地老百姓生态保护和自然结合起来。可以把经验整合一下,把已有的经验浓缩整理一下已经初具规模,结合四川的历史环境,人文发展,已有的经验完全可以作为政府依据的参考。
廖老师:最后一棒我们请赵老师在绿色安全和自然保护方面总结一下。
赵老师:在和平年代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的话,明确灾后的乡村建设一定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乡村的生态建设;第二是乡村的道路建设;第三是乡村的产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震灾后一定要坚持乡村建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定要坚持这个理念,不能完全借助外面的丰富的西式理念;第四强调乡村一定要强化对村民的自治力量,民间力量是最重要的;第五条绿色的乡村建设一定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这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的目标。
廖老师: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一样,也是这个民族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的尾端就在你我他每个人手中。我们希望未来加强整合的力量,为灾后重建共同努力。今天也是环境日,在灾后的第一个环境日来举行这么一个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论坛,以后也会把这个论坛做下去。我们知道环境日是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前环境似乎都不怎么进入人类活动的视野。这件事情的由来跟4月22日的地球日有关,2000万人成为地球环保组织的成员,命名为地球日。2000年中国草根团走到了约翰内斯堡,回来以后我们搞了十年的行动,回顾我们的计划,从2004年以来,我们四五十个组织一起发起了26度空调行动、节能20%公民行动等。我们又共同参与了救灾,现在我希望在未来的灾后重建过程中间,我们彼此更多的携手,更多的互助,共同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
&(廖老师朗诵)表达对前线工作各位朋友们一份敬意!
我们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电话:86-10-,传真:,信箱: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温家街2号,邮编:100031,
网站网址:.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rpg什么职业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