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航母伙食为何时隔十年再度集结三航母舰队

美国林肯号航母时隔4年后再入日港引发多方猜测-搜狐新闻
--------------- &
美国林肯号航母时隔4年后再入日港引发多方猜测
时间:日15:4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时隔4年“林肯”号再入日港引起多方猜测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陈尚君
  从在亚太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2008年接替“小鹰”号驻日的很可能不是美官方声称的“华盛顿”号,而是“林肯”号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近日,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亚伯拉罕·林肯”号在结束了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后,驶入日本长崎县佐世保军港。
美军方面声称此举是为了让士兵得以休整及补充燃料。但有日本媒体认为,“林肯号”进入佐世保海军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有战事就有“林肯”号
  “亚伯拉罕·林肯”号核动力航空母舰(CVN72)是美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第5艘,以美国的第16任总统命名。
  “林肯”号航母全长330米,满载排水量达到10.2万吨,标准舰员5500余人。“林肯”号所属舰载机联队共拥有F/A-18“大黄蜂”、F-14“雄猫”等各型作战飞机80余架,以“林肯”号为核心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一般配属有2艘导弹巡洋舰、4~6艘“宙斯盾”级驱逐舰、1~2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以及支援补给舰等,具备很强的海空联合作战能力。
  “林肯”号航母服役后,立刻成为美国海军进行全球部署的一张王牌。1991年,在人员装备配属完毕后不久,“林肯”号就投入海湾战争,其舰载机在科威特和伊拉克上空实施战斗巡航、侦察和空中支援。1993年6月,“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再度被派往阿拉伯湾,在伊拉克南部上空执行“禁飞”任务。2003年参加伊拉克战争返回驻地埃弗雷特港不久,美国总统布什正是乘坐舰载机登上“林肯”号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战役结束。而此时“林肯”号战斗群已经出海近9个月之久,从而创下了美国海军史上部署时间最长战舰的纪录。
  在美军现役航母中,无论从实战经验还是从作战能力来讲,“林肯”号都堪称主力,几乎哪里有战事“林肯”号就出现在哪里。为此,“林肯”号进入佐世保港时还招致了一些日本和平反战团体的反对和抗议。
  驻日:“林肯”号更接近条件
  由于“小鹰”号航母即将于2008年退役,“林肯”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自2002年之后再次进入日本港口便引起了多方的猜测。
  2005年底,美国海军官员曾透露,美国国防部已经选定“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取代“小鹰”号常驻日本横须贺港,但随着2008年的临近,“林肯”号却比“华盛顿”号更为频繁地出现在亚太地区。此前有媒体报道指出“林肯”号频繁在亚太地区活动是为了给“华盛顿”号驻日“暖身”,但是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很可能“林肯”会直接取代“华盛顿”号驻扎日本。
  2006年4月“林肯”号航母战斗群访问香港,这也是“林肯号”继、2004年后第4次来港。而日至31日举行的韩美联合演习中也是由“林肯”号代替“小鹰”号航母参加军演,此前一直是由“小鹰”号参加这类重要演习。
  与此同时,美国军方也传出了“林肯”号将从华盛顿州的埃弗雷特母港迁往西太平洋地区的消息,甚至相关的家属和人事调动也已经展开。美国媒体认为,日本横须贺或者关岛很可能是“林肯”号的目的地。由于“华盛顿”号和“林肯”号航母同属于“尼米兹”级,在服役时间、作战能力等方面也相差无几,因此无论哪一艘进驻日本应该都不是意外。
  但从近阶段“林肯”号频繁出现在东亚地区,并在与日韩的联合演习中取代“小鹰”号角色的情况看,“林肯”号似乎更接近进驻日本的条件。
  当然,也不排除“华盛顿”号和“林肯”号一艘驻日、一艘驻关岛,从而使美军在西太地区形成双航母态势的可能。
  美亚太军事部署实战化
  无论“林肯”号航空母舰是否取代“小鹰”号常驻日本,美军近阶段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其各类海上演习也更趋实战化。如美国海军举行的“夏季脉动”演习中破天荒地在亚太地区集结了7个航空母舰战斗群。
  在今年3月举行的韩美“阿尔索伊—鹞鹰”演习期间,“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停泊在距离韩国首都首尔东南仅300公里左右的东海海域,这是朝鲜战争后美国的核航母编队首度抵近朝鲜半岛,其所搭载的第2舰载机联队的F/A-18作战飞机重点演练了对“模拟核设施”的远程实弹奔袭。值得一提的是,第2舰载机联队于1948年成立后,参加的第一场战争便是在朝鲜半岛支援仁川登陆。
  可以说,“林肯”号在东亚海域的频繁出现已经突显了五角大楼对该地区军事部署的日益重视。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热门新闻推荐】
·(08/24 16:58)·(04/13 21:51)·(03/07 18:28)·(03/06 16:09)·(03/09 09:44)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美军尼米兹级10艘航空母舰的三个发展阶段
美军尼米兹级10艘航空母舰的三个发展阶段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英语:Nimitz-class aircraft carrier)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现役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作为美国海军远洋战斗群的核心力量,搭载多种不同用途的舰载机对敌方飞机、船只、潜艇和陆地目标发动攻击,并保护美国海上舰队和海洋利益。本级舰以首舰尼米兹号命名,尼米兹号得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本级舰为美国海军现役唯一一级航空母舰,亦为现役世界上吨位最大和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军用舰只,共十艘,均由位于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建造。舰名弦号开工时间下水时间服役时间尼米兹号航空母舰CVN-68日日日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CVN-69日日日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CVN-70日日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CVN-71日日日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CVN-72日日日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CVN-73日日日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CVN-74日日日杜鲁门号航空母舰CVN-75日日日里根号航空母舰CVN-76日日日布什号航空母舰CVN-77日日日研制背景1961年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N-65)服役后,由于其造价实在太过惊人,是前一型传统动力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Forrestal class)的2.5倍,一度使美国停止继续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因此,之后美国海军建造了三艘传统动力的小鹰级航空母舰(Kitty Hawk class),以及原本美国海军希望采用核动力、但被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拒绝而改用传统动力的约翰肯尼迪号(USS John F. Kennedy CVA-67)。企业号航空母舰在1963年底否决CVA-67采用核动力的计划之后,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进一步质疑美国海军维持15艘航空母舰的必要性,打算放慢美国海军订购新航空母舰的速度(原本从1952财年开始,每财年订购一艘),使美国海军攻击型航空母舰总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设计的埃塞克斯级(Essex class)的逐步替换而降至9艘。在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初期,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决定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将美国海军现役航空母舰从15艘减至13艘,其中只打算让美国海军再建造一艘传统动力航空母舰(CVA-68)。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计划定型1965年越战爆发以后,美国国防部与国会才又意识到核动力航空母舰无与伦比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及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并公开承认基于战争经验,美国国防部发现取得、维持并保护一个地面航空基地所需的成本,与使用航空母舰相当,而航空母舰还有地面基地所无的机动优势,停留在公海上也相对安全。因此,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1966年修改一年前的决定,准许美国海军保有15艘航空母舰,并从1967财年开始让美国海军建造三艘新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至此,美国海军终于可以建造企业号之后的首艘第二代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成为尼米兹级的首舰尼米兹号(USS Nimitz CVN-68)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前两艘尼米兹级(CVAN-68、69)编列预算时归类于“攻击型航空母”,这是依照当时美国海军的攻击型航空母舰(CVA)、反潜型(CVS)双轨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担任CVS的二战时代埃塞克斯级老舰陆续除役,美国海军遂在日原本CVS的航空反潜单位(含固定翼反潜机与反潜直升机)转移到CVA上,并统称为多用途航空母舰(CV)。因此,头两艘尼米兹级就改为CVN,后续各舰在编列预算时就已经是CVN。尼米兹级服役后,取代企业号成为全世界现役排水量最大的军舰。1975年尼米兹号处女航第一批次动力设计在尼米兹级的设计阶段,原本打算规划使用四座功率各4马力的A3W反应堆,如进一步提升,就能达到8具A2W的总输出(每具A2W达35000马力,八具总出力260000马力);依照1967年初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致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备忘录,企业号八具A2W反应堆初次装填燃料所需的成本为6400万美元,而四具A3W则只有一半(3200万美元);而A3W每次装填后的炉心寿命也比A2W增加至少两倍,理论上可将服役生涯重新装填燃料的次数减半。尼米兹号线图海曼里科弗,海军核动力之父基于战术性能上的考虑,当时主管美国海军反应堆办公室(Naval Reactor,NR)的海曼黎高弗(Hyman Rickover)认为采用四具反应堆是较为安全的设计,万一一具反应堆发生故障,仍有三具反应堆可用,维持75%的输出;如果只有两具反应堆,一但一具反应堆失效,航空母舰的总功率就只剩50%。虽然如此,在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坚持下,仍确定尼米兹级使用双反应堆构型;如此,每具反应堆必须输出高达130000马力的功率,才能接近八具A2W的总出力,这对海军反应堆办公室以及相关实验室、厂商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最后,尼米兹级使用两具功率各130000马力的A-4W反应堆,总功率260000马力,低于企业号和小鹰级的280000马力,加上尼米兹级的船型比企业号稍宽,导致阻力增加,使得尼米兹级的最高航速降至30到31节,低于先前的企业号(35节)或采用传统动力的小鹰级、福莱斯特级(约33节),是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海军最慢的航空母舰;然而,由于C-13-1弹射器功率强劲,尼米兹级对于利用全速航行制造甲板风的需要也降低不少,因此最大航速的降低并不影响起飞性能。此外,A4W更换铀燃料棒的频率比A2W更低,达到13年,意味着尼米兹级具有更好的寿期成本效益(更换燃料棒是件费时费钱的大工程)。A3W反应堆控制室由于反应堆数量大幅减少,尼米兹级腾出了更多舰内空间来搭载航空燃油与弹药,例如JP-5喷气式发动机用燃料的搭载量从企业号的250万加仑增为270万加仑,航空弹药携带量从企业号的1800吨大增至2970吨;整体而言,尼米兹级的整体航空相关容量为1.5万吨,比企业号增加将近50%,比小鹰级增加将近80%。因此,尼米兹级的设计虽然稍微牺牲了航速,但整个航空作业能量提高不少,堪称十分成功的设计。为了预防核推进系统失效,尼米兹级四个大轴各配备一个功率8000KW的柴油机当作应急主机。尼米兹级使用的西屋A4W反应堆飞行甲板尼米兹级的飞行甲板与后期型小鹰级航空母舰肯尼迪号(USS J.F.Kennedy CV-67)相同。斜角飞行甲板长238m,斜角甲板与舰体中心线夹角9.5度 ,比先前几型美国航空母舰稍低,理论上能让舰首进行起飞作业的同时,由斜角甲板区进行降落回收(不过并不实用);全舰配置四具C-13-1蒸汽弹射器 以及由四组拦阻索构成的MK-7飞机降落拦截系统(为了节省预算,尼米兹级没有使用企业号的最新型MK-7-3拦阻索系统),以及四个长21.3m、宽15.8m、表面积374平方米、自重105吨、载重47吨的大型侧舷升降机 ,其表面材料是钢板覆盖铝合金,采用焊接成形。尼米兹号的飞行甲板相较于先前肯尼迪号航空母舰采用三具标准型C-13与一具加长型的C-13-1,尼米兹级则在武器局(BuWeps)的坚持下,四个弹射器都使用低蒸汽压力并附带蒸汽回收器的加长型C-13-1弹射器 ,蒸汽压力大幅降至520psi(前两艘小鹰级与企业号的标准型C-13蒸汽压力为900至1000psi),这是由于采用两具A4W反应堆的尼米兹级总输出功率逊于先前的企业号和小鹰级,降低弹射器的蒸汽压力较能匹配;由于轨道行程增长,尼米兹级的低压版C-13-1的弹射性能仍优于先前几型航空母舰的高压版标准型C-13,仅略逊于CV-66、67的高压版C-13-1,而降低蒸汽压则能使系统寿命和可靠度增加。尼米兹号斜角甲板弹射一架F/A-18尼米兹级的C-13-1的轨道总长度为99.01m,最大弹射行程为94.49m(309尺8英寸),往复行程为95.97m,能让34吨重的大型飞机加速至185节的升空速度,足以让F-14战斗机与E-2空中预警机起飞。 四具蒸汽弹射器使每次弹射能让四架飞机整备就位,并在30秒内将四架飞机轮流弹射升空;在作战条件下,理论上四具弹射器能以平均每分钟2架的速率将所有舰载机弹射升空,不过由于蒸汽弹射器会消耗推进系统产生的蒸汽,当尼米兹级以30节速率开始弹射,连续高速弹射8架飞机之后航速会降至22节,必须暂停弹射作业等待锅炉蒸汽压力恢复再继续弹射。艾森豪威尔号飞行甲板船电武装前两艘尼米兹级配备三套BPDMS系统 ,每套由一个MK-25八联装防空导弹发射器以及一个由人工操作的MK-71雷达/光学瞄准平台控制构成;后续舰则改用三套改良型点防御导弹系统(IPDMS),包含MK-91火控雷达与MK-29轻量化八联装发射器,此外并加装四门MK-15 CIWS。前两艘尼米兹级在翻修时也换装了IPDMS、MK-15与MK-91,但MK-15只装三具。尼米兹级都装设完整的海军战术资料系统(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NTDS)以及反潜目标鉴定分析中心(Anti-Submarin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Center, ASCAC)。北约海麻雀防空导弹反潜目标鉴定分析中心可迅速让航空母舰本身、反潜护航空母舰艇与护航空母舰队快速分享统整彼此获得的资料。 侦测方面,尼米兹级舰桥顶部设有一座AN/SPS-48E三维对空搜索雷达,舰岛后方设有一座独立桅杆,顶部装置一座AN/SPS-49长程对空搜索雷达(之前企业号将AN/SPS-48与AN/SPS-49都设置在舰岛上,SPS-48在前,SPS-49在后),主桅杆顶部设有一座AN/SPQ-9A追踪雷达。罗斯福号舰岛出击效率尼米兹级能在开战首日上半天出动120架次,在开战前四天保持每日230架次的出勤率;以上数字系以两波机队间隔90分钟、作战半径为200海里以内为准;然而如果进行远距离攻击或战斗巡逻,由于装弹量与加油量增加,作业时间延长,因此实际出动架次将低于这个数字。在1997年,尼米兹号曾在一次演习中达成四天内出动771架次、平均每日出动193架次的成绩。在后冷战时代的实际任务中,尼米兹级平均每日能出动100至140架次的空中兵力,相当于许多中小型国家空军每日能出动的架次。在2002年阿富汗战争中,参战的尼米兹级平均出动率约为每日90~100架次,2003年攻打伊拉克战争则是平均每日120~130架次。两架F-14雄猫从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随着美军制导武器日益精进普及,海军航空队每架攻击机的攻击效率都大幅增加。在1989年时,一艘美国航空母舰的舰载机联队一天能攻击162个瞄准点,当时A-7攻击机每次能攻击一个瞄准点;在2001年时,一个美国航空母舰战斗攻击机联队每日能攻击683个瞄准点,2002年阿富汗战争时,美国海军航空队F/A-18C战斗攻击机平均每次出击能攻击2个瞄准点。在2010年时,每个航空母舰舰载机连队每日能攻击个瞄准点,每架F/A-18C/E每次出击能攻击四个瞄准点。阿富汗战争中起飞自艾森豪威尔号的F/A-18损管防护尼米兹级非常重视防护与损管能力,甲板与舰体采用高强度高张力钢板以提升存活率,从舰底到飞行甲板都采用双层舰壳,内、外层舰壳之间以X型构造连结,外层舰壳与舰壳间的X型构造能吸收敌方武器命中时造成的冲击能量,降低对舰体内部的破坏。尼米兹级机库一隅内层舰壳在重要舱室部位设有76~127mm不等的钢质装甲,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箱型结构,舰体划分了两千多个水密舱区,舰内总共设有23道横向水密隔舱壁与10道防火隔舱壁,水线以下有4道纵向防雷舱壁,并大量装备先进灭火系统。尼米兹级维持与过去美国航空母舰相同的两个主弹药库设计,不过两个弹药库都远离主机舱区。尼米兹级剖视图此外,过去美国在二次大战后建造的航空母舰的机库以一道位于中央的防火舱壁分隔为前、后两区,而尼米兹级则恢复二次大战时代美国航空母舰使用两道防火舱壁将机库分为三个隔间的设计,如此不仅能提供更好的抗损性能,而且也能强化对飞行甲板的支撑。综观以上,尼米兹级的防护设计相当优越,抵抗战损的能力比二次大战的美国主力航空母舰埃塞克斯级(Essex class)高出三倍以上。第二批次1978年,主管美国海军核动力系统的海曼黎高弗以及海军航空派运作其国会支持者运作之下,美国国会提出在1979财年订购第四艘尼米兹级(CVN-71),最后由于无法跨越国会席次2/3的门槛而遭到卡特总统否决。到了1979年,由于伊朗人质危机爆发,核动力航空母舰能长时间维持在海外部署、发挥强大战力的优势展现无疑,因此美国国会再度于1980财年的国防预算中提出建造CVN-71时,卡特总统已经无法运用总统否决权推翻,只好照国会要求编列,成为罗斯福号(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也是第二批尼米兹级之首。1980年亟欲重振军威的里根上台后,为了达成其提出的“海军舰艇600艘”之目标,在其任内大举建造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在1982年一举订购二艘(CVN-72、73)。设计改良第二批尼米兹级在设计上做了不少改良,包括采用模块化建造以降低成本、在侧舷增加了63.5m米厚功凯夫勒装甲、加装箱型掩体来保护弹药库与机舱、炉心寿命由原本13年提高为15年、取消飞行甲板前方的钢缆回收器(因为老一代的大型舰载机F-14已经除役)等,满载排水量增至97000吨;日后第一批尼米兹级在回厂翻修时也追加了上述改良工程,并陆续拆除钢缆回收器。在1986年,老罗斯福号加装了ACDSBlock 0战斗系统,这是NTDS海军战术资料系统的全面升级重建版本。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后续建造的尼米兹级的防护能力不断加码,从五号舰林肯号(CVN-72,1989年服役)之后的本级舰进一步强化舰面飞行甲板下一层的甲板,满载排水量增至102000吨,成为全世界第一艘排水量突破10万吨大关的航空母舰,从六号舰华盛顿号(USS Washington CVN-73)起又在舰岛追加破片防护装甲。不同于前四艘尼米兹级是单独订购,第五、第六艘尼米兹级是在日一起订购,这是因为同时间的大量采购能压低单位成本,较长时间个别采购相同数量更为划算。林肯号航空母舰随后里根总统在日一起第七、第八艘尼米兹级(CVN-74、75),这是美国海军在冷战结束前订购的最后两艘尼米兹级。这两艘尼米兹级改用更新型的燃料棒,每次更换的持续运作时间高达23年,能缩减服役寿期更换燃料棒的次数约一半。而为了降低施工程本,从七号舰约翰斯坦尼斯号(JohnC.StennisCVN-74)起,美国海军开始在舰上采用新开发的高强度、低合金(High Strength Low Alloy,HSLA)钢板的HSLA-100钢材,此种钢材被要求强度与韧性和过去HY-100高张力钢板(屈服强度约100ksi,约690MPa)相当,但施工复杂度与成本都可以降低,省略原本HY-100需要的预热程序。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罗斯福号进行耐冲击测试第三批次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防预算遭到删减,尼米兹级的建造工作也随之放缓。在1994财年,美国订购CVN-76,1998才年又订购CVN-77,成为最后两艘尼米兹级。由于这两舰的订购间隔增大(CVN-76于日订购,CVN-77则在日订购),加上美国海军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代的核动力航空母舰(CVNX,后来改称CVN-21),因此CVN-76与77各有相当程度的设计改良。第九艘尼米兹级的CVN-76被命名为罗纳德里根号(USS Ronald ReaganCVN-76),在日下水,2003年7月服役,取代了2003年8月退役的小鹰级航空母舰星座号(USS Constellation CV-64)。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第十艘,也是最后一艘尼米兹级(CVN-77)的建造计划历经多次变更:美国海军最初打算大幅修改CVN-77的设计,舰岛、电子系统、弹射器、动力系统与武装等等都将重新设计配置,作为美国海军下一代的CVN-21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装备验证舰,变动幅度之大足以使CVN-77从尼米兹级中独立出来自成一格。2002年12月,美国海军正式将CVN-77命名为乔治布什号(USS George H.W. Bush),以纪念1990年带领美国打赢波斯湾战争、当时仍健在的老乔治布什总统。乔治布什号以尼米兹级的舰岛为基础,缩小体积并将外观简洁化,换装新的桅杆,此外加装相控阵雷达。乔治布什号航空母舰与先前的尼米兹级相较,里根号有不少改良,首先是舰岛设计变更,设计工作首度应用3D数字模型技术,舰桥右侧向舷外大幅伸展,使右舷的警戒能力增加,CVN-77与之后的CVN-21也沿用此项设计;此外,原本位于舰岛后方的独立桅杆取消,改成一座与舰岛整合的塔状桅杆。而原本位于后桅杆上的SPS-49雷达改置于舰岛后部上方,而原本位于主桅杆顶的AN/SPQ-9A追踪雷达则被更新型的AN/SPQ-9B取代。由于舰岛平面容积增加,里根号的舰桥也比先前尼米兹级少了一层,例如原本位于10号甲板的塔台与信号甲板,在里根号上为09甲板。里根号航空母舰甲板原本尼米兹级便拥有球鼻舰首,而里根号则采用新设计的球鼻舰首,比原本更大更突出,除了可减低航行阻力之外,更可增加舰首的浮力,降低舰首的纵向摇晃,进而使舰载机起飞作业更加顺利;采用新球鼻后,里根号的三部蒸汽弹射器同时弹射飞机时,舰首也不至于下沉。里根号舰内加装整合指挥网络(ICAN),是美国海军第一艘实现网络化的航空母舰;ICAN将舰上推进与航行控制装备、导航、通讯等相关系统以及舰内所有部门工作站都连结在一起运作,大幅提高指挥管制的效率。里根号航空母舰舰尾里根号采用MK-7Mod4降落拦截系统,其拦截索由以往的四组减为三组,这是基于以往的操作经验,通常第四组拦截索都派不上用场,而省掉一组拦截索就能节省不少人力、维修工时与空间;此外,在相同空间内减少一组拦截索,意味其余三组能制造得更粗壮耐用,这对于目前着重于武器携回能力的美国海军舰载机队而言十分重要──飞机降落时重量越重,所需要的拦截索就必须更坚固耐用;不过许多美国海军飞行员表示,取消第四组拦截索之后,降落作业比以前缺乏安全感,难度也提高。里根号的飞行甲板也经过修改,宽度比以往的尼米兹级略增,斜向甲板前端曾宽加长,其轴线与航空母舰中心线的夹角增加到10度。里根号弹射一架F/A-18FCVN-77尼米兹号以新型RAM拉姆短程防空导弹取代原有的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VN-77的舰体规格、作战、感测、飞行甲板配置与武器系统等大致上都将沿用自里根号,并依照“网络化”作战而进一步精进;CVN-77相较于先前尼米兹级有相当程度的改进,隐身方面包括将舰岛小型化与简洁化、飞行甲板边缘采用弧形造型等,可降低雷达截面积;提高舰上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力需求;此外,也大幅变更舰内的航空燃油储存/分配系统,以提升安全性。CVN-77也会是美国海军第一艘装备新开发的联合精确进场着陆系统的船舰,在2012年安装并开始测试。布什号舰岛乔治布什号也采用若干准备用于日后福特级的新设备,例如新一代使用航天飞机绝热材质制造的折流板来取代以往由平面钢板制造、内含复杂冷却水管的旧式折流板,无论体积、重量与复杂度工作都大幅减低,几乎不需要维修工作,而舰上也使用名为“人力扩充技术”(HAT)的液压挂弹起重机来取代过去的人工挂弹作业,只需要1人操作(过去每个班队要编制9人)。乔治布什号其余的主要基本规格沿袭自里根号,包括为桅杆设计、球鼻型舰首等,至于舰上的锚与锚链则从已除役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独立号移植而来。不过相较于里根号,小布什号的细部设计还是有若干改良,最明显之处就是主桅杆设计。布什号舰体基本数据基本数据舰长332.8米舷宽40,8米飞行甲板宽76.4米吃水11.3米标准排水量87300吨满载排水量91487吨(CVN-68-70)97000吨(CVN-71)104200吨(CVN-72-77)动力系统2×西屋A4W压水反应堆/260000马力4×蒸汽涡轮四轴双主舵航速30节舰员人[16]船电系统雷达1×AN/SPS-48C/E 3D对空搜索雷达――1×AN/SPS-43A 2D对空搜索雷达(80年代初期换装)1×AN/SPS-49(V)5 2D对空搜索雷达(80年代中期换装)1×AN/SPS-67平面搜索雷达3×MK-91海麻雀导弹火控雷达2×AN/SPQ-9A追踪雷达对抗1×AN/SLQ-32(V)4电子战系统1×AN/WLR-1H 电子战系统10×MK-36 干扰弹发射器(SRBOC)作战系统ACDS先进战斗指挥系统(90年代加装)MK-23 TAS目标搜获系统SSDS MK-2船舰自卫作战系统舰载武装导弹3×MK-25/29海麻雀短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3×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2×MK-31拉姆短程防空导弹系统舰载机战斗机F-14A/B/D战斗机×20~40(退役)F/A-18A/B/C/D战斗机×24~36(现役)攻击机A-6E攻击机×16 (退役)反潜机S-3A/B反潜机×8(退役)预警机E-2C空中预警机×5直升机SH-3G/H或SH-60F直升机×6[17]服役事件尼米兹号着舰事故日夜间,尼米兹号在佛罗里达外海60海里处的大西洋进行作业;当时一架EA-6B电战机进行夜间着舰,着舰后笔直冲向停放在飞行甲板前部右侧的机群,首先撞毁一架SH-3直升机的尾旋翼,然后撞上停放此处的三架A-7E攻击机、一辆调度拖车以及三架F-14A战机,立刻引发大规模爆炸起火;撞毁燃烧的F-14A战机上的凤凰导弹、麻雀导弹与响尾蛇导弹亦发生多起诱爆,对冲入火场的损管消防人员造成重大杀伤。大火在半个小时以后被扑灭,总共造成14人死亡、48人受伤,肇事的EA-6B与两架停放的F-14A全毁,三架F-14A严重受损,四架A-7报废,另外还有10架飞机与一架直升机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整体损失达1.4亿美元。尼米兹号事故现场事后调查指出肇事EA-6B的飞行员违反规定服用抗组织胺药物,可能导致精神与协调性受损,以致于降落作业中摇晃不稳、终至酿祸。此外,由于辅降系统没有完整运作,加上天候气象因素,使得尼米兹级的航空管制人员在该机第二次降落时,未能及时察觉偏离航道。尼米兹号当时夜间辅降系统的大部分灯光都是熄灭的,以致于指引功能大受影响,六名航管人员也被发现擅自吸食大麻而影响值勤能力;尼米兹号当时的损管系统也不能发挥完整作用,舰上18个消防泵中只有12个正常工作,损管系统的故障也导致现场损管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与控制中心取得联系。被撞之后的尼米兹号甲板艾森豪威尔号挑衅事件1981年8月,美国海军首次进行里根政府提出的前进部署战略的演习,称为NorthSwordMagic。在此演习中,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的战斗群向苏联军力核心地带的摩尔曼斯克的可拉半岛前进,渡航过程中严格实行射频辐射控制(EMCON)来避免被苏联的海洋监视系统(SOSS)的被动截收装备探测到。艾森豪威尔号的战斗群沿着距离挪威北岸10个经度的航向朝巴伦支海前进;艾森豪威尔号战斗群一直前进度北纬70度以北,东经15度以东的位置,前沿的护航编队(包含一艘巡洋舰、三艘护卫舰)才被一架沿着固定航向的苏联长程侦察机发现。向北海挺进的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苏联立刻动员对应这个迫近的目标,动员大批图-95与图-16轰炸机前往),并在8月24日发射一组海洋监视卫星进入轨道,试图掌握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精确位置,结果在美国强大的海空电磁干扰和舰载机拦截下,苏联轰炸机均未进入反舰导弹发射阵位。这可能是因为苏联各种空载、陆基远程主/被动电磁波探测手段很容易被航空母舰战斗群前沿的水面舰艇或CAP空中战斗巡逻以电子干扰压制,但这也可能只是和平时期苏联隐藏实力的作为。F-14拦截图-95击落利比亚战机日,在利比亚附近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F-14A战机在舰上E-2C预警机的制导下,于利比亚海岸以外80公里锡德拉湾上空击落两架企图接近美国舰队的利比亚苏-22攻击机,这使得已经紧张的美国、利比亚关系更行恶化。这也是F-14服役后的第一次实战纪录。1982年尼米兹号于锡德拉湾对伊拉克作战1998年年底,尼米兹号与企业号曾参与对伊拉克进行的“沙漠之狐”(Desert Fox)行动,作为伊拉克拒绝接受联合国检查核生物武器销毁进度的惩罚;行动期间,两艘航空母舰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空袭,目标是巴格达周边的可疑军事设施、电台、电视台、油库、交通设施等等。从12月16日夜间到12月20日,美国海军总共出动超过三百架次的攻击机,投掷超过330吨弹药在伊拉克,并发射了超过300枚战斧巡航导弹。尼米兹号与企业号在日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美国总统布什随后便启动“沙漠之盾”(Desert Shield),开始在波斯湾集结强大的兵力;之后,第一个反应的就是部署在印度洋的独立号(USS Independence CV-62)航空母舰,以及部署在地中海的本级舰艾森豪威尔号(CVN-69);其中,独立号的战斗群在8月7日抵达安曼湾,随即展开对伊拉克南面的海空封锁,而艾森豪威尔号则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在8月8日完成对伊拉克北面的部署。同年11月8日,布什总统宣布向波斯湾增派包括三艘航空母舰,包括尼米兹级的四号罗斯福号(CVN-71)、福莱斯特级的游骑兵号(USS Ranger CV-61)以及小鹰级的美利坚号(USS America CV-66)。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战斗群日,收复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行动打响,此时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地区总共有六个航空母舰战斗群,部署在波斯湾的有中途岛级的中途岛号(USS Midway CV-41)、游骑兵号以及罗斯福号,部署在红海的有福莱斯特级的萨拉托加号(USS Saratoga CV-60)以及小鹰级的美利坚号和肯尼迪号(USS John F.Kennedy CV-67)。在“沙漠风暴”战役期间,罗斯福号平均每天昼夜都派出超过150架次的任务机,在一个多月的空袭中击毁或重创伊拉克数十个目标,本身最后没有一架飞机战损。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战斗群日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罗斯福号在9月19日随即奉命前往阿富汗,并在随后参10月7日展开、目标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持久自由行动,任务期间平均每日出动60~80架次,并创下连续5个月没有在任何军港下锚、在海上持续航行作业153天的纪录。随后美国将矛头转向伊拉克,老罗斯福号与姊妹舰杜鲁门号(USSHarry S.Truman CVN-75)、林肯号(CVN-72)、华盛顿号(CVN-73)以及小鹰级的小鹰号(USS Kitty Hawk CV-63)与星座号(USS Constellation CV-4)又参与了日展开的伊拉克自由行动。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布什号无人机起降试验日,波音的X-47B无人舰载机成功地从乔治布什号(USSGeorgeBushCVN-77)上首度弹射升空,这是攻击型无人飞行载具首次在美国航空母舰上弹射升空的纪录。同年7月10日,X-47B也在乔治布什号缔造了无人舰载机第一次降落于航空母舰的纪录。X-37B于布什号上弹射起飞相关阅读:实拍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进港揭秘超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诞生地 - 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超大建筑狂想曲: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看了惊叹美国的造船技术!航空母舰上的蒸汽弹射器不仅可以弹射飞机,还能弹射小车!实拍卡尔文森号航母舰桥内景,有好多飞机模型呢!航空母舰甲板上地勤人员的分类及手势语实拍:10万吨核航母高速急转弯时的情景尼米兹级里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航空母舰编号、舰名、级别、服退役时间一览表揭秘航空母舰弹射器的种类和功能驶入南海巡航的美军斯坦尼斯号航母到底什么来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展示武器风采,科普军事知识!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在美军航母上的8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