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有限理性案例分析分析,大家这么喜欢为什么不玩原版

大家理性分析下。【手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45,258贴子:
大家理性分析下。收藏
理性讨论,一个大胆的想法。假设目前各个国产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魅族,1+,努比亚,ov等等。。。让他们各自贡献出自己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黑科技,全部糅合在一起。是否能够造出一部推翻前人固定思维,指明未来发展新方向的标杆式移动通讯设备?各位吧友理性分析,看看各自喜欢的手机有什么核心竞争力。ps:只说自家好的方面,不能说别家坏的。不要**。
手机型号怎么改防止您的隐私信息被第三方获取,拒绝信息泄露超强功能,保证IP变换的防封效果,随时随地链接断开,信号稳定,连接迅速.
手机拍摄阵一下,我不是水军
不可能,留一手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
国内估计也就能用到通讯技术
中兴华为就够了,其他的都相当于组装厂其他厂硬件实力不够,只能拼软件体验
你先说说各个厂商都有什么黑科技?
你可以参考索尼旗下索尼移动弄成啥样了。
你先说说各个厂商有什么核心技术
从今天开始,买电子元器件就选它了!!!
最喜欢魅族的flyme,不过它处理器不好,哎,可惜了
专利基本华为中兴手上,OV还有一点点猴米魅族说白了,就是组装厂,比华强北高一点,有一点原创玩意
小米有miui 魅族有mback 努比亚有无边框 蓝绿有顶尖的音质影像调教 红厂有什么?emmc优化技术么
说句实话。。一加和ov就不要拿出来了,真的只有组装
miui真不够看→_→,有本事别用数据网络,基站在华为中兴手里
魅族的系统,mback,小米的售价,金立的续航,中兴的边框,一加的配置,蓝绿的快充音质和线下出货量及售后,华强北神机的外观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现在终于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了。过去20多年我曾经给这个问题准备过很多答案,依次自我否定后,又在新的维度回到原点,才有了你即将看到的东西。过去宣传说土改后农民志愿从军、支前,打造无敌之师。 后来知道,解放军征兵也按名额强派,支前主要靠雇佣,志愿兵微不足道。但共产党思想先进,组织严密,土改后征兵征粮效率比对手高的多,在更高层次实施阶级斗争,所以必胜。&br&&br&全文如下:&br&&br&&a href=&///?target=http%3A///MaPing/_305059.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平:从《智取威虎山》谈解放战争研究的五层境界&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但原文还有一个影评放在正文前面,所以我就摘干货过来了&br&&br&&b&1 好人?坏人?&/b&&br&&br&几代人以来,中国人对解放战争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正是徐克这一版电影的叙事风格——解放军是好人,国民党兵是坏人。好人为老百姓打仗,英勇无畏;坏人为反动势力看家护院,战战兢兢。人多的时候,坏人偶尔会赢,但只要解放军集中兵力或是擒贼擒王干掉反动军官,战局立刻就是一边倒。至于为什么解放军是好人?为什么国军坏人多还要打败仗?为什么只要干掉军官,坏人就一哄而散?看电影、听故事的小孩子不会想那么多。甚至许多成人也持类似的看法。反正是几十年前的旧事,反正“好人”最后赢了,搞那么清楚干啥呢?&br&&br&&b&2 土改 保卫胜利果实?&/b&&br&&br&第二重印象就要理性一些。因为小孩子谈感情,成年人要谈理性,谈利益,抢我利益的是坏人,一起分享利益才的是好人。中学课本也好,严肃的纪录片和电影也好,谈到解放战争都要点出土改这个要害。指出解放军站在农民一边,替他们抢来了地主的土地,保卫土改成果。所以得道多助,农民支持解放军,愿意参加解放军保卫胜利果实。国民党军则站在地主一边,保护反动势力,打到哪里都是四面树敌。当时的中国是个落后农业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的大多数是贫农,解放军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大多数人支持解放军,战争结果不言而喻。迄今为止,这套以土改为中心的解释还是官方的主流宣传词,是多数影视编剧的政治出发点,是受过义务教育的新一代人听到的最普遍说法。&br&&br&以土改为中心的简化社会模型咋一听很有道理,但只要想一下就能发现许多逻辑问题。其一,多数人支持并不构成胜利的充分条件,历史上均田免粮的造反者多了,成功的没有几个。其二,许多地方的土地矛盾并没有那么严重,常常找不出占有多数土地的像样地主,或是是荒地广阔,土地本身不构成主要矛盾。第三,城里没有地主,共产党虽然反对官僚资本,但也没有许诺要把资产分给工人,但共产党在大多数城市也获得了支持。&br&&br&再细细推敲,还有一个政治上不很正确,算术上却无可辩驳的说辞可以用来反对这第二重解释:&br&&br&首先,解放军有上百万人,农民参军不过是给解放军增加了百万分之一的力量,“保卫胜利果实”这个目标因此增加了百万分之一的胜率。但对自家来说,减少一个壮劳力,土地会减产,房子没人修补,和邻居争利益会挨欺负,这是100%会发生的事实。算利益,为何农民家庭愿意以派壮劳力从军、交公粮为代价,换取那百万分之一的胜率?为何农民在国民党军到来之时,会冒死加入民兵打游击?&br&&br&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保卫胜利果实”最多只能作为征兵、征粮的宣传说辞,实践起来解放军不可能主要指望志愿兵和农民的捐献打仗,胜利必然依赖更踏实的机制。对于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来说,想到这一点不难,甚至在读书时我就见过同学质疑历史老师的说法。解放战争的胜利必须用更合理的方式来解释。&br&&br&&b&3 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b&&br&&br&既然无法从基本力量上解释,正常的想法自然是归于高明的计策。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田忌赛马、说岳全传……几百年的世俗文学熏陶下来,要说服普通人相信共产党的胜利源于“谋略”并不难。更何况“谋略”这东西不仅适合用来写文艺作品,也适合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自从80年代官方政治-历史教育受到普遍怀疑以来,只要是谈到解放战争乃至共产党整个革命历程,随便哪个健谈的人都可以谈战史谈的口沫纷飞,内容不外乎是这样:&br&&br&【“毛泽东压服林彪,让东野先打锦州真高明!要让蒋介石先巩固了锦州,还不知道是毛主席还是蒋主席呢!”&br&&br&“刘邓大军南下,被堵在黄河边。刘伯承弄了几千个葫芦,扣上钢盔飘过河。国军还以为是共军强渡,拼命开枪开炮,刘伯承趁机就从别处过去了”&br&&br&“粟裕算准了杜聿明要往西跑。要不是粟裕想的清楚,让杜聿明带几十万人跑到江南,这长江就过不去了”&br&&br&“蒋介石的侍从室里全是共谍,国防部机密文件都提前让共产党看到了。为这一仗,共产党提前几十年就埋了钉子,要不怎么赢的这么容易……”】&br&&br&当然,这是水平比较低的讨论,资料来源往往是标着“解密”、“真相”的地摊杂志。随着讨论的深入,其中也会产生翻战史,看地图,查外国资料的专家,能做出许多上层次的分析,严密程度、探讨问题的深度远远超出了三国演义和地摊文学。比如: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该不该把精锐部队派往东北?如果杜聿明在四平取胜后勉力渡过松花江,林彪是否会丧失回旋空间?彭德怀攻榆林前后,双方各自犯了哪些错误?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是否意识到二野主力被低调派往西南?许多解答整理出来还颇有道理,值得一看。&br&&br&但是,无论分析水平高低、严密与否。在这一系列的探讨中,设想的解放战争都是一连串的对弈。毛泽东、蒋介石、白崇禧、彭德怀等人分别在不同的棋盘上落子,共产党棋高一着,胜多负少,所以最终赢得了胜利。对于这一层次的研究者来说,不论最后总结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还是“共军太狡猾,从抗日时就保存实力、潜伏共谍”,他们实际上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甚至官方的许多宣传,也往往把胜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计无不中。电影严肃如《大决战》系列的潜台词正是如此。&br&&br&&b&4 组织的力量&/b&&br&&br&“谋略论”的致命问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共产党棋高一着。为什么高明的将领、专业的间谍、战术多变的军官总是出现在共产党一边——明明国民党能从更广大的地区、更多的军队中选拔人才。于是,“谋略论”走到最后总是变成了“天命论”,用神秘主义和运气来解释解放战争指挥水平的差异,这实际上完全违反了理性原则。所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组织水平。&br&&br&&b&&i&a 有组织才有战术&/i&&/b&&br&&br&军事理论和历史战例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应该尽量绕开敌人的坚固阵地,攻击对方的后勤仓库;应该让部队机动起来,躲避敌人的火力,寻找对方的弱点;应该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这些原则双方的军官都知道。但到底能不能实施,还要看部队自身的能力。&br&&br&比如说,如果你的军队每天只能走50里,对手的主力能走100里。这时候你就没资格琢磨迂回包抄、花样百出的玩调动了。因为不管你干什么,对手都能在慢一步的情况下从容应对。运动是相对的,你企图绕过敌人的正面,必然意味着把自己的侧翼先暴露给了敌人。显然,在对手比你快一倍的情况下,胡乱运动是作死。所以,运动慢的一方最好还是给自己挂个条幅“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老老实实地一线平推。&br&&br&“用兵以能聚散为上”。除了迂回,实施任何复杂战术的前提都是分兵。而分兵有效的前提是小部队也有战斗力。分出去的1/10兵力达不到全军战斗力的1/10,这很正常。但如果连全军战斗力的1/100都达不到,那分兵就没啥意义了。&br&&br&在真实的解放战争中,运动速度慢、小部队缺乏战斗力的一方正是国军。为什么?因为国军的高级军官、中下层军官、和底层士兵的利益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军阀依靠封建制的管理方式来控制军队。在行军中,士兵缺乏快速行军的动员和激励,军官担心快速行军有逃兵(夜行军尤甚),食物供应也歧视一线单位,再加上各单位的行进难以协调,自然比共军慢了不少。纵使国军有再多的战术奇谋,也无从实施。&br&&br&对于国军各级军官来说,军队是自己的本钱,精锐打光了未必有人给补充,好武器用坏了没准会换成落后的。所以分兵的时候,无论是一个师还是一个连,都不愿意单独承担作战任务,都不愿意离开主力太远。结果,国军每次分兵都意味着漫长的扯皮,被分出去执行战术指令的部队无法做出任何威力侦查,会被任何有积极性的解放军小部队甚至游击队压缩向主力方向。&br&&br&所以,国军一方面无法实施复杂战术,另一方面部队控制的范围极小,只在主力行军纵队前后几公里才能做到有效控制,把剩下的战场都扔给了来去自如的解放军。1948年6月,晋军“亲训师”居然会让徐向前的几个旅埋伏到几百米内无法发觉(徐向前元帅距敌不过2公里),排着整齐的密集队形走向解放军的数百挺机枪。徐向前用20世纪的武器打了一场冷兵器时代的伏击战,消灭7000“精锐”的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晋系军队最精锐的师都派不出一个有主动作战积极性的侦察连,只能靠主力的目视侦查来控制战场。阎锡山输的不冤枉。&br&&br&&b&&i&b 有基层才有资源&/i&&/b&&br&&br&组织能力差异不仅仅体现于作战层面。在基层建设方面,国民党更是输了个干净。上千年来,皇权不下县,乡村是士绅土豪自治的空间。尽管三民主义也包括“平均地权”,但国民党从未实施过有效的农村改造,从未落实土改和减租。国民党的党部和县政府在大多数时间只能蹲在城里和士绅谈判,获取农村资源——或是翻脸命令军队抢劫、拉壮丁。但无论哪种方式,收集粮食和劳动力的能力都很低,都会在中间环节出现大量的贪污和浪费。&br&&br&对40年代的共产党政权来说,土改和减租最大的实效不是激励农民志愿从军,而是借此掌握乡-村级政权,让高效的现代官僚管制延伸到农村。土改之前,收税(公粮)要让乡村士绅和县里的官吏层层过手,穷人承担的多,富人不但少交,还能赚粮食。共产党把干部派下乡,一个村一个村地搞土改,同时发动农民起来,把各级乡村政权和士绅大户清洗了一遍。土改结束后,共产党政权可以直接核算土地面积和产量,用远低于国统区的实际税率获取更多的粮食。&br&&br&在征兵方面,国统区士绅买通官员把持拉壮丁业务,随意强迫贫民子弟当兵,借机敲诈中等人家,每次征兵都会带来巨大的动荡。共产党虽然也要在解放区征兵,但可以越过地主阶层直接清点役龄男子,名额分配公平,不会随意免除一部分人的服役义务。同时,共产党政权拨出税款补偿军属,要求未征兵家庭替军属耕地,从而大大降低了从军的成本。在未激起太多不满的情况下,共产党用全国1/4的人口为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兵源。&br&&br&控制了基层政权,共产党就能掌握农村的剩余粮食和劳动力,野战军一时用不上的资源可以拿来建设民兵。民兵打不过正规军,跑不过土匪,但能让任何企图染指农村剩余粮食的集团不断的放血——无论是日本步兵中队,国民党保安团还是土匪。土匪要么逃到深山,在饥饿中逐渐散伙,要么被迫去攻打集镇,和正规军作战。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意味着地方治安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在共产党已经建立基层政权的地方,解放区即便丢给国民党,也不会为其所用。&br&&br&四平战役失败后,林彪就任东北局书记,第一次讲话就要求全体干部&u&【脱下皮鞋,放下皮包,换上衣服,离开大城市,下到农村去搞土改,消灭土匪建立根据地;不要像二流子一样在城市里晃来晃去;只有建立了根据地才能解决兵源、粮源、伤员的问题。】&/u&东北野战军乃至全国解放军的胜利,物质基础不是大炮和坦克,而在于党组织能够命令干部离开大城市去农村,用根据地建设抵消了精锐国民党军初期的的犀利进攻。&br&&br&&b&&i&c 有团结才有战略&/i&&/b&&br&&br&从高层组织水平来看,国民党的南京政权不过是军阀共主,实际上各行其是。晋系阎锡山恨蒋介石的程度不逊于怕共产党,白崇禧宁可看着共产党赢得淮海战役也不给杜聿明增兵,渡江战役之前,汤恩伯宁可坐视共产党轻松过江,也要放空西线,诱导解放军先去碾压桂系的湖北。内讧如此,再好的战略又如何执行呢?&br&&br&反过来看共产党,45年一声令下增援东北,全国十几个解放区抽调精兵强将,让林彪这个多年不带兵的空头司令瞬间拥有最强大的部队;冯白驹带领琼崖解放军在孤岛上发展20多年,和来自东北的第四野战军约定共同作战,四野船队在海上耽搁了,琼崖纵队还是按时拼死出击,攻击有重武器的敌人,用生命换控制登陆场的时间,一直熬到四野偷渡部队上岸。无条件的团结因素才是共产党战略决策显得更“高明”的原因。&br&&br&&img src=&/afcd_b.png& data-rawwidth=&593&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3& data-original=&/afcd_r.png&&&br&总的来说,用组织水平来解释国共战争的胜负的确很有说服力。第二层次的“土改说”和第三层次的“谋略说”都可以在这个结论下得到更清晰、更符合逻辑的阐述。目前大多数认真的研究者最后都走向了这个结论。&br&&br&&b&5 狠挖思想根源&/b&&br&&br&&i&&b&a有人不算穷&/b&&/i&&br&&br&“组织论”的主张者往往认定共产党组织严密的原因是列宁式体制。即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十月革命传统,以“革命先锋队”体制管理全党,自上而下地强调党的组织原则。但这和“谋略论”有同样的问题——为何国民党和其他军阀不能采取类似的方案?为何国民党不能抄袭共产党的结构?&br&&br&从史实看,孙中山重组国民党,本身就是靠苏联顾问指导;蒋介石曾任共产国际主席团常委,是共产国际中级别最高的中国人;1925年胡汉民代表国民党要求成为共产国际支部,高呼:“第三国际是革命的司令部,总参谋部”,只是因为共产国际担心过早引发帝国主义干涉才未成功。从“列宁式”组织的传承来说,国民党即便不能说比共产党继承了更多的遗产,起码也算是拥有共同的起跑线。绝不能说共产党垄断了独门的“组织秘籍”。&br&&br&既然设计图是共享的。那么问题的核心还是还是出在构成组织的材料——人。什么样的人会加入一个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政治组织并充当忠诚的骨干?&br&&br&首先,他必须理解什么是“全国”和“世界”。上千年来,大多数农民一辈子没去过县城,顺从地在乡下服从士绅的管理,直到帝国主义带着工业化的力量进入中国社会,这个格局才被打破。到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上千万人接受了新式小学教育,还有好几千万人离开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或者庄园经济,集中到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参与或至少见识了近代化的工商业生产——比如三次闯关东的杨子荣。对于这批人来说,世界再也不是一个村子或者一条山谷,而是几亿同胞共同生活的一片广大领域。他们开始发现几亿人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能独立于这个大世界改变自己的家乡。&br&&br&其次,他必须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希望自己作一个好人,希望大多数人也能在一个“好”制度下做一个好人。理想主义往往来自于现实主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百年动荡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渐渐拉开、农村的士绅土豪因为购买西洋商品而逐渐加强了剥削。类似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破坏了中国人的农业社会,却未能提供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做替代。这逼迫考虑现实问题的人转向理想主义,转向寻求社会革命这个全面的解决方案。&br&&br&满足这两个因素的人有几千万。由于农业社会秩序解体,通过教育可以成为潜在组织力量的人还有上亿。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谁能提出一个可行方案来解决问题?”&br&&br&&b&b 时来天地皆同力&/b&&br&&br&共产党做到了这一点。共产党明确地指出,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但梦想成真的方式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继续努力,而是努力打破现有结构,消灭浪费希望的少数人。&br&&br&为何说少数人浪费了希望?因为少数人占有了大多数剩余产品。几亿人在糊口穿衣之余,积攒起来的少数剩余财富被统治者拿走了。农村地主(不论好坏)都占有地租,城市买办垄断了大多数商业利润,这些地租和利润没有被用来投资现代经济,而是用来消费西洋商品,用来投机获利,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储存起来。所以说旧社会的统治集团既落后(通过传统方式聚敛财富)又反动(拒绝把财富投资于社会转型),只有打倒他们,中国人才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这个绝望的社会。&br&&br&共产党的逻辑很简单,但很有力——阶级分析符合普通人的观感;夺回剩余财富用于全社会现代化投资的方案超越了传统农民起义的老套路,提供了20世纪视角下的希望;所以迅速得到普遍认同。在已经被近代化浪潮冲击的地区,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迅速接受了新方案;在近代化浪潮还不明显的地区,共产党努力搞教育,做科普,让封闭的农业人口认识到今夕何年,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挂钩。所以共产党获得了足够的追随者,能够从中挑选最忠诚、最能干的人搭建组织架构。&br&&br&相反,国民党虽然也继承了列宁主义的架构,却始终企图在原有社会架构上搭建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然后逐步提出改良方案。国民党强调自己是上千年来中国旧结构的继承者,把农村士绅和城市买办当做盟友,通过旧的税收结构和投机市场来收集军政资源,也继承了旧体制的反动。国民党的方案或许也可以收买一定的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但考虑到旧体制的低效,大多数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无法被全部收买,也无法在这个体制下实现“做好人”的愿望,自然宁可站到共产党的一边。国共的组织基础因此出现了数量级的差异。&br&&br&从20年代到40年代,共产党的控制区虽然一直比国民党小,但如果不计算那些“全省人民加入国民党”、“到操场坐2小时,大家就都是三青团成员”的荒谬事件,只比较县区党部(党委)踏踏实实发展出来的、能掌握的党员,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一直要比国民党多。所以共产党有足够的力量改造农村,接管城市现代化企业,最后打翻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则遇到了死结:组织薄弱—→无法改良基层—→资源获取效率停滞—→组织发展停滞—→组织劣势进一步加强。即便中间出现了日本入侵、美国援助这些极有利于国民党蒋介石派系的事件,陷入死循环的国民党反动派还是在40年代末被彻底赶出大陆,依靠从整个大陆撤退的组织力量到台湾去搞土改了。&br&&br&总而言之,解放战争的胜负,根源不在49年渡江,不在于48年发起的三大战役,甚至也不在于46年抢占东北应该快一步还是慢一步。从20年代北洋政权解体开始,共产党的胜利已经是必然趋势:正确的革命思想带来先进的组织—→先进的组织令更多高级策略和先进战术成为可能—→战场胜利保证了解放区土改成果—→最后共产党打败了买办和地主,在4亿人口面前树立了无可置疑的“解放者”和“好人”形象,自然事无不成。&br&&br&这个过程就是样板戏时代几亿中国人可以背诵的一个寓言:&br&&br&&br&&blockquote&【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b&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b&。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b&大山 ,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b&。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b&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b&。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blockquote&&br&把20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拿来当背景,才能在这个平常故事中读出排山倒海的力量。&br&&br&&b&6 返璞归真 大道至简&/b&&br&&br&说了这么多,和徐克的电影有什么关系?&br&&br&还真有点关系。徐克的电影是第5版《智取威虎山》,我也推演了解放战争胜败的5重理由。其中最初、最简单、最直观的解释和这一版电影的逻辑一样:【好人会赢、坏人会输】。经过一轮轮的推演,最后的结论是:【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让有想法的中国人争相选择当共产党,选择为所有同胞做一个好人】。转了一大圈,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好人论”。当然我们知道两者的内涵完全不同。前者是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期望,后者是基于社会现实,结合国内外经验作出的宏大战略。&br&&br&然而,两个解释之间的相似绝不是偶然。孙子兵法明确指出:“上下同欲者胜!”。最高战略部署和普通士兵的行为达成一致,国家命运和普通人的生活不谋而合,正是伟大变革的必要条件。士兵行军一天,进门就帮房东打水扫地;艰苦的战斗后解放军严肃执行俘虏纪律,给俘虏治伤换药;辽沈战役八十万大军过后,锦州的苹果一个没少(见毛选)……无数个“好人”最后汇成洪流,扑向不让普通人做人的旧社会,这就是杨子荣、少剑波为了新中国而奋不顾身的年代,就是为今天的繁荣富强奠基的解放战争。&br&&br&&b&参考资料:&br&&a href=&///?target=http%3A///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论老解放区的参军动员&i class=&icon-external&&&/i&&/a&&/b&&br&&br&&img src=&/f44f8bdfc9ca661ddee675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44f8bdfc9ca661ddee675_r.png&&&br&&br&&img src=&/cf62e7846ea23bed18ac0c0e5d612ede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f62e7846ea23bed18ac0c0e5d612ede_r.png&&&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说法? - 马前卒的回答&/a&&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相信共产主义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 马前卒的回答&/a&
现在终于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了。过去20多年我曾经给这个问题准备过很多答案,依次自我否定后,又在新的维度回到原点,才有了你即将看到的东西。过去宣传说土改后农民志愿从军、支前,打造无敌之师。 后来知道,解放军征兵也按名额强派,支前主要靠雇佣,志…
&p&一绺儿答案看下来,有这么个感慨,有些人是真傻吗?其实未必,只是无能为力。&/p&&br&&p&自卑感是是人类最深层的惧怖之一,尤其是生理性的自卑,它涉及到人存在的意义以及繁衍的本能。人们许多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总有着自卑的阴影在晃动。&/p&&br&&p&比如许多答案所提及的,那些在中学阶段以小混混身份为荣的学生们,这看起来确实很傻,可这些孩子真的不明了好好学习是更聪明的选择吗?别小看他们。许多人早就意识到了,是自己学习能力不足,是自己的社会阶层提供不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借用“学坏”来抵御自卑对尊严的毁灭性侵蚀。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是,当有人提及他们的堕落时,会叹息其不用心学习,或是受到了坏朋友的影响,而不是被直接质疑智商有限和自己父母的无能。这两者是他们承担不起的羞辱。&/p&&br&&p&另一个答案认为,喜欢在酒桌上一口闷的人们很傻,曾经我是无比同意的。可经过仔细的思索和观察才明白,许多人的竞争力是如此的低下,可替代性是如此的强,他们几乎没有其他方式在社交关系中缴纳投名状和进行稳固维持,以至于需要出卖丑态来交换价值。于是他们说服自己,拼酒才是真豪爽,喝干才有男人味,虚幻的礼仪因此快乐地实体化了,覆盖住他们苦闷而深刻的自卑感。&/p&&br&&p&当然,许多人的“傻”是因为缺乏觉察,可大部分情况下,是对无力感的权宜矫饰。他们出于有意或无意,做出了其他动作来吸引别人乃至自己的眼球,只是为了防止自己最深处的自卑被发觉与展览。这层外壳日积月累变得越来越厚,以至于成为新的一层皮肤,可内心的伤口却从来没愈合,也太难治愈。&/p&&br&&p&当我们在对他人进行指点之前,若是先对他人潜藏的自卑有所感知,才可更好地梳理清非理性行为的逻辑脉络,或是提供珍贵的觉察,而不是简单地批判、嘲笑一下就了事。共情融合镜映,更有助于咱自我发觉身上那些“傻”而非“帅”的瞬间,毕竟谁都不是完人,是吧?&/p&&br&&p&-&/p&
一绺儿答案看下来,有这么个感慨,有些人是真傻吗?其实未必,只是无能为力。 自卑感是是人类最深层的惧怖之一,尤其是生理性的自卑,它涉及到人存在的意义以及繁衍的本能。人们许多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总有着自卑的阴影在晃动。 比如许多答案所提及的,那些…
&p&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组建军队,赞美牺牲,纪念英模——就是为了保卫公民做一切合法事情的自由、参与任何不危害他人活动的自由、以及拒绝非法定义务的自由。&/p&&img src=&/v2-b51ac5b72b708ce24baa2_b.png& data-rawwidth=&764& data-rawheight=&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4& data-original=&/v2-b51ac5b72b708ce24baa2_r.png&&&p&如果大多数人忘了上面那句话的前半句,文明再精致美好也不会长久。&/p&&p&如果大多数人没法落实后半句,这种文明没有被保卫的价值。&/p&
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组建军队,赞美牺牲,纪念英模——就是为了保卫公民做一切合法事情的自由、参与任何不危害他人活动的自由、以及拒绝非法定义务的自由。如果大多数人忘了上面那句话的前半句,文明再精致美好也不会长久。如果大多数人没法落实后半句,这种…
尽管已经有200+个答案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趁这个问题有热度的时候,转载一篇台湾的经济学教授写的一篇关于台湾人教育的文章。&br&当作为发达地区,人均GDP是大陆的3倍的台湾大学生,知识分子对两岸问题都出现&br&“共党就是妖魔啊,根本不用妖魔化!”&br&“大陆人就是被洗脑啊!”&br&“我们说大陆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都是客观存在的(我没错),大陆人说这个超过台湾那个超过台湾很伤人诶(你们大陆人的错)”&br&陆生发表在台陆生健保不公平现象,被疯狂举报到删文&br&外国人发表离开台湾十大原因,底下纷纷反思,大赞外国人有见解。&br&等等不一而足。&br&&br&&b&我想,台湾的教育,真的出现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才不应该出现的非理性偏见与偏执。&/b&&br&&br&&b&因此,我转载这篇文章,希望无论是大陆人也好,台湾人也好,能先放下各自的立场,先认真地思考这篇文章。&/b&&br&&br&PS:文章是发布在台湾的论坛的,不过现在已经被删除了。好吧,毕竟是个连在台陆生在Facebook上发表台湾健保对陆生歧视的文章,都能疯狂举报到删文的地方。&br&不过还是有不少地方转载的,大家还是可以搜到的。&br&&br&由于知乎读者大多为大陆人,比较熟悉简体字,所以先上简体字版,分割线后是繁体字版。&br&大家选择性阅读,篇幅较长,感谢大家阅读。&br&&b&&a href=&///?target=http%3A//www.wetalk.tw/threa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臺灣人必須放下把西方價值強加&i class=&icon-external&&&/i&&/a&&/b&&br&&b&《&/b&&u&臺灣人必須放下把西方價值強加大陸的錯誤思維-&/u&超越國共擺脫美日讀懂中國&b&》&/b&&br&&blockquote&林金源博士台湾土生土长的经济学教授,&br&不论您的政治观如何,相信您都关心台湾的未来&br&&br&《远望》杂志林金源:&br&《超 越国共摆脱美日读懂中国》2015年12月号327期《远望》杂志&br&&br&林金源(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作者感谢石佳音对于本文第 四节内容的补充与修正)&br&&br&一、我为什麽不反共?&br&&br&我的父母略识之无,亲戚朋友间也没人比他们拥有更高学历,他们都是挣钱餬口的小民,对公共议题毫无兴趣。学校教育因此是我政治教育的唯一来源。在反共教育之下成长的我,1983年出国念书之前,仍有「汉贼不两立」的错误思想。初到美国,我还很认真 地对伊朗同学解释我来自「free China」,不是「redChina」。伊朗人似懂非懂,我则自觉正气凛然。&br&&br&大陆改革开放的一些成效,在80年代就已引起不少西方学者的瞩目。可惜我在台湾一无所知,我所听到的几乎都是大陆的负面报导。在美国待久之后,接触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报导就越来越多。这无疑开启了我对反共教育的省思。我的第一层反省是:这些外国学者与中共非亲非故、无冤无仇,如果他们的报导与国民党不同,我应该格外注意他们的言论才是。我的第二层反思是:如果国民党可以误导我对大陆经济发展的了解,那麽其他层面我是否也被误导了?&br&&br&我渐渐产生一种意识:我必须重新理解大陆,重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很难。不过,它对我并不难,原因有二。&br&&br&第一,我的家族与国民党、共产党毫无瓜葛。我没有丝毫「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情绪。两个政党只是舞台上的两个角色而已,我可以超然的看待他们。&br&&br&第二,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让我很难长时间去漠视、仇视活在中华大地的十几亿同胞。他们活生生的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裡,我怎能敌视也属于中国历史文化一部分的他们?&br&&br&攻读经济学博士的过程中,我从洋教授、洋书裡学到许多理论与观念。这些理论与观念原本都是教室裡客 观存在的教材。当我发现它们可用来解释大陆何以实施一些被台湾诟病、抹黑的政策时,心中常有相见恨晚的欣慰感,也巴不得 有更多台湾同胞能见我之所见。其实 只要客观看待,我们就可以理解、同情,甚至支持大陆的许多措施。弔诡的是,前后这麽多比我优秀的 经济学者,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乐于「为匪宣传」、「为匪辩护」。这些理论与观念对于他们的作用,显然和对我是不一样的。&br&&br&长期以来,台湾社会具有右倾的偏颇心态。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视为正确、优异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计画经济则是落伍、邪恶的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原本只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两套价值体系,没有先天的对错、高下之分。但台湾就可以把「市场经济」圣洁化成为「自由经济」,言下 之意,非「市场经济」就无法给人民带来「自由」。这虽然只是名词游戏,但在早年它背后却隐藏著对美国制度的大力颂 扬和对大陆制度的极端鄙夷。长此以往,生活周遭不经意的用语,都具有割裂两岸关系的副作用。一般台湾人都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我读到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KArrow的一段短文,我才恍然大悟台湾中毒之深。&br&&br&Arrow此文也不是什麽伟大创见,他只是提醒在市场经济之下的个人,其「自由」范围取决于其所得。市场经济并不保证每人都有「自由」。(反之,社会主义下的弱势者反倒有免于飢饿的自由。)此后我总是告诫学生,不淮使用「自由经济」这个名词,计画经济的 对立面就是市场经济。&br&&br&发展经济学裡有一探讨城乡移动的Harris-Todarro migration model,解释开发中国家都市化过程裡,都市任何工作机会总会吸引过量乡村人口来争取这个工作。此模型也探讨过多乡村人口 涌入都市后,政府不同应对政策所产生的不同后果。政府放任不管(如 印度)的后果是:全体社会产值下降,以及盲流在都市製造出来的治安、卫生、居住、交通等问题。政府如果管控(如大陆),可增加全体社会产值,也可减缓盲流 在都市製造出来的问题,当然也惹来「不自由」的骂名。我学到此模型后,立即的反应就是:它为早年大陆城乡的二元户口制度建立了理论基 础。由于幅员狭小,城乡移动从不成为问题的台湾人如果只是以「走路要 路条」、「迁徒要批淮」来取笑大陆 的不自由,其实就是缺少同理心、未理解事情全貌的风凉话。&br&&br&大陆早年「一胎化」政策也是台湾极力攻击、丑化的「暴政」之一。任何人只要懂得基本经济理论(人均所 得主要取决于人均资本存量),并且 愿意以同理心看待大陆,就不应苛责对岸。(政策执行的细节必有人为疏误,但这部分的检讨不等于就应否定整个政策。)讨论「一胎化」的国外文献中,外国学者态度之理性与对此政策之肯定,远非 台湾社会所能及。这些对照,加强了 我「不再被反共教育绑架」的决心。&br&&br&二、两岸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br&&br&早年台湾经济表现优于大陆,台湾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两蒋政权说:台湾是三民主义模范省,反攻大陆后 要把台湾经验带回大陆。这些说法相当肤浅,却能符合反共国策之需。台 湾的富庶、自由,对照出大陆的贫穷、专制,给予中华民国政权的正当性。在那个年代裡,没人敢冒天下之 大不讳,指出两岸经济表现的差异与两岸起始条件的差异有关,也少有人 敢提那是国际政治格局下的产物,更不会有人敢说大陆仍在摸索、调整自己的道路,「大隻鸡晚啼」,谁胜谁负还很难说。&br&&br&落后地区想要脱离「贫穷陷阱」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满足现有消费,又能累积资本作为明日成长动力。大多数开发中国家百年来发展不起来,就是无法解决上述消费与投资左支右绌的困境,只好停在原地打转。经济学教科书指出 脱困的四种途径是:第一,以强制手段把农业剩馀转移到工业部门,发展出工业体系。第二,找富人开刀,徵用富人资本 发展工业。第三,控制人口,减少消 费,节省资源,发展工业。第四,寻 求外援,以外资发展工业。&br&&br&上述四种方法,早年台湾都用了,大陆也都用了。可见不管姓社还是姓资,所面临经济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两岸经验的差异在于:台湾政府执行的手段较为细腻、温和,没有引起强烈反弹。大陆幅员辽阔、情势複杂,中共採行的手段较激烈,其中又夹杂政治路线斗争,所以人民吃了不少苦。两岸经验的第二项差异在于所获取的外援。韩战爆发后,原本中断的美援又接续来台,长达15年之久,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功臣。只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扶植台湾经济,含有以台制中的战略目的。台湾经 济受惠于东西冷战下的国际格局;但 也成为强权规划下的棋子。大陆的主要外援来自苏联,可惜中、苏共决裂后,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与技术,从此 大陆仅能胼手胝足,从无到有,自力更生,此外还得面临欧美的封锁。简言之,早年国际局势对台湾经济相对有利,对大陆经济相对不友善。两岸经济表现的差 异,不能简单归为「三民主义战胜共 产主义」。&br&&br&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经济的发展呈现可长可久趋势,台湾反倒因不愿与大陆整合,捉襟见肘,找不到大方向。独台的国民党,不反对两岸经贸整合(但反对政治整合)。台独的民进党,既反对经贸整合,也反对政治整合。「捨近求远」自然成为绿营的彆扭经济政策。他们除了抱住美日大腿,巴望加入带有制中意涵的TPP之外,宁可与离台湾更远的东南亚、印度、中南美经贸整合,也不肯正视大陆经济一眼。以政害经,莫此为甚。&br&&br&回顾历史,除了日据50年,日本强行以「同化关税」把台日经济綑绑在一起之外,台湾经济向来就与一水之隔的大陆密不可分。台湾自外于大陆,经济上将难有出路。(改革开放前,大陆闭关自守、台湾朝海外发展的情形是历史特例。)17世纪荷兰人据台的主要动机是要参与和中国「丝银对流」的大买卖,台湾因为地利之便成为荷商的转运站。明郑早期靠「山五商」从大陆收购商品,转由「海五商」贩售海外,不但获巨利,还成为反清复 明的经济来源。海禁政策之后,大陆货源中断,郑经的经贸船队大受影响。经贸实力损伤后,军事实力也得不到支撑,最终屈服于清朝政府。&br&&br&历史一再重演,唯有智者从历史学 得教训。&br&&br&三、巨龙腾飞&br&&br&台独人士梦寐以求的,就是大陆经济崩溃。但全世界相信此梦呓者,少之又少。一般的理性预期都是:大陆经济的成长率即便放缓,它的发展趋势仍是明确不可挡。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JosephStiglitz甚至指出,依据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中国在2015年底就会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代表它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力,以及遏制台独的决心与能力都在增强。经济持续成长,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最值得骄傲的是:中国经济的掘起具有利人利己的本质,完全不同于西方与日本,以邻为壑,曾经以侵占殖民地、掠夺他国资源来喂养自己的经济。中国的和平掘起,是近代历史上少有的特例,也是傲人的典范。&br&&br&其实这种典范,并非史上头一遭的新鲜事。明、清两代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就是全球最大经济体。(请参考Angus Maddison著作。)但当时中国在政治组织与动员能力上,却是一盘散沙。它除了从东非带回几隻「麒麟鹿」(按:闽南语对长颈鹿的称呼)之外,完全没有侵略、殖民的动机与经验。中国的富饶吸引各国商贾带来国际贸易,所有民间贸易几乎没有中国政府或军队的介 入,这和尔后列强的贸易总是枪抱跟著商船一起来,截然不同。中国政府偶而会因治安、海防等考量,关闭海上贸易,这或许是中国政府的唯一介入。但不管民间贸易是否中断,各国 与中国的官方贸易总是通畅的。这就 是明清盛世时代「厚往薄来」的朝贡体制。各藩属国带来中国的贡品,从不干涉其内政的中国,必以更优厚的内容奉还。作为中国的藩属,不但获取经济实惠,且无碍本身内政的自主运作,又能与高度文明亲近学习,何乐 而不为?这就是中国强大时,东亚各 国共存共荣的天下秩序。&br&&br&&br&巨龙腾飞虽然利人利己,但仍旧有人不高兴。他们是前述的台独,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美国。独霸全球百年的美国,眼看自己江河日下,对于中国的掘起份外眼红。他们认定中国掘起的下一步,必然威胁美国霸业,因此阻挡、围堵中国遂成美国的要务。虽然中国一再宣示「强而不霸」,但「夏虫不可语冰」,未闻王道的美国总不肯相信。好在已有英、美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中肯建言,但愿这些建言能让西方人士醍醐灌顶。&br&&br&美国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Joseph Stiglitz在2015年1月号VanityFair杂志撰文指出:&br&&br&第一,世界经济不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中国之得不见得是美国之失。中、美的经济成长是互补的。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本 身政策有毛病,并非只与他国兴起有关。&br&&br&第二,美国模式并没为多数美国人民带来好处。广大的第三世界最关心的仍是贫穷问题,美国不该把自己的信念与制度捧为至高无上。&br&&br&第三,美国「围堵」中国的作为将 白费力气,也更会腐蚀美国的自 信及其领导地位。&br&&br&第四,基于历史记忆与民族自尊,中国不可能接受目前这种只由西方制定规则、只让西方获益、独享尊荣的全球体系。 不管喜欢与否,美国必须跟中国合作。&br&&br&Martin Jacques对中国的了解,超过许多中国人;他对中国的友善与同情,超过多数西方人,也超过多数台湾人。&br&&br&Jacques指出:&br&&br&第一,过去150年,掌控全球的是欧美已开发国家,他们只占世界人口极小比率,这不是历史常态。中、印已经掘起,今后影响世界发展的是中国,不是欧美。鸦片战争 之前很长一段时期,主导世界的 本来就是中国,那才是历史常态。&br&&br&第二,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西伐利亚条约之后的产物,中国在被迫成为民族国家之前,一直是以中华文化为黏著剂 的文明型国家(civilizationalstate)。西方兴起后,东亚朝贡关系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弱肉强食的西伐利亚体制。中国再度兴起后,朝贡体制可能取代西伐利亚体制。&br&&br&第三,西方人士必须放下习以为 常、自以为是的眼光,重新认识 中国,否则他们将会面对一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面对中国,西 方应该更谦卑。&br&&br&四、如何读懂中国&br&&br&儘管中国曾有辉煌的历史,近年来大陆也有快速进步,但多数台湾人仍拒绝统一,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陌生与误解阻断了认同感。客观认识中国是反独促统的必要功课。&br&&br&中国是「百国之合」,其国情之複杂,远非一般国家所能想 像。一个在地铁小解的乡民,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的素质。正 如大陆的人均所得,也不能代表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一样。要读懂中国,必须跳脱小国寡民的思维,把中国当一 个「洲」来看待。在这个「百国之合」理,随便一找就有2300万人比台湾人更富裕、更文明、更优秀;当然随便一找也有2300万人比台湾人更贫穷、更粗俗。&br&&br&中国内部是个标准的「双 元经济」,或是「双元社会」:有一个与开发国家不相上下的发达板块,和一个仍在发展的新兴板块。眼光只集中在前者或后者,都无法真正了解中国,也无法理解中国政府各种作为的深层原因。&br&&br&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治理「百国之合」必须有一套有效、符合国情的模式,绝不是照抄西方民主、人权的那一套。台湾人首先必须放下把西方价值强加大陆的错误思维,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所了解与同情,也才会放下对大陆的敌意与不信任。&br&&br&西方民主的「一人一票」早已变质成为「一元一票」。又如前文所述,Stiglitz说:「美国模式并没有为多数美国人民带来好处」,儘管这是对西方民主最含 蓄的批评,但民主的弊端已跃然纸上。偏偏仍有很多人把「民主」奉为普世价值,甚至把它视为是否愿意统一的首要标准,这岂非只「看见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br&&br&平心而论,大陆长期优异经济表现的背后,必有其合理、有效的政治体制,否则何以致之?中国传统政治运作的核心理念,是我老祖宗传之久远的「民本」思想。如果民主注重的是一人一票,是谁来主持政府;民本注重的则是庶民大众是否受益?以及政府究竟如何发挥功能?&br&&br&「民本」与「民主」相较,「民主」是程序/手段/工具价值,「民本」才是目的价值,二者不在同一层次。程序价值不可能 是普世价值,目的价值才可 视 为普世价值。换言之,我们可用民本衡量民主以及其他任何政体,但不能用民主来衡量所有政体。若误将民主视为普世价值,就会得出「民主的缺点只有用更民主来解决」的结论,也就是「越民主越好,越高比例的政治人事与政策问题交由更直接、更频繁、更高比例选民的直接投票就越 好。」果真如此,那麽菲律宾、印度就应表现得比中国更好。然而,当西方斤斤计较于民主的「程序正义」时,中国更关心的毋宁是此程序所能带来的结果。中国大陆不盲目追随程序民主,而是把解决国 家发展的具体问题作为首务,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所需的政治体制,而后再将此体制法治化、制度化。从实践结果论,这样的民本思路,显然比印度、菲律宾徒务民主要高明。&br&&br&中西政治理念的差异,其实来自更根本的道德价值的差异。西方注重个人,从自己出发,注重怎 样对「自己」(以及「自己人」)最 好,而中国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从「彼此」出发,注重怎样对「健全的关系」最好。人若先注重自己,自然难以容人,所以他们首先希望求同(要求别人与自己的习俗、语言、宗教一致)。求同不成,而后只好被迫存异。反之,中国人注重「合理关系」,彼此之间要能共存,必须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只会求和而 不求同,尊重差异、容许多元。&br&&br&西方强调个体的价值,两个个体之间(包含两个政党、两个阶级、两个族群之间)如果利益有所衝突,解决之道不是由强 者主导,就是靠势均力敌的两方或多 方互相制衡(checksand balances)。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则是和谐,包括人与天地的和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从协商妥协中让不同意见、不同利益能够「和而不同」,是中国特 有的传统智慧。如果全盘接受西式民主,等于认定人与人相处之道只能倚靠衝突与制衡,也等于全盘否定中国「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这不但偏颇,也是一大损失。&br&&br&西方政治文化歌颂「征服」、「扩张」、「开疆闢土」,政治人物可公开追求个人权力。于是西方政治思想家也认定政府随时可能为恶,人民必须盯著它看。在中国传统观念裡,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治国者不仅不应追求权力而自居于人民的对立面,他还必须是中华文明 的象徵、全民的道德领袖。大禹治水被历代颂扬,就是民本的最佳典范。中国历史上不乏昏君,但嗜杀的暴君远较西方为少。亚当斯密称颂18世纪的中国,是全世界最成熟、最大的市场。显然这个市场的产生,也是先得有统一的国家和称职的中央政府,才可能孕育出来的。但近来受西方思潮误导之后,中国能干的中央政府似乎成了不民主的代名 词。然而,正是这个政府,带领中国完成了30年来的脱贫与掘起。&br&&br&国际组织PEW对各国的调查指出:人民对自己国家发展方向满意度最高的是「不民主」的中国,远高于其他许多「民主」国家。另外,过去30年来,中国在消灭贫穷上的成绩,远超过所有实行「民主」国家的总合。如果中国模式不堪闻问,如何解释上述这些客观具体的数字?如果西方模式是最优异的制度,何以上述这些客观数字完全不赏脸?&br&&br&五、中国的爱国教育来得太晚了&br&&br&鸦片战争一役,蕞尔小国英国竟然打败当时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珠江口岸的国百姓竟然隔岸观火,丝毫没有同仇敌忾的心情。中、英两国的本质,在这场战争中毕露无遗。简言之,西方列强从西伐利亚条约以来,已经逐渐转化为有行动力、有凝聚力、有国族意识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则仍是一盘散沙的文明国,凝聚中国的是它的文明,不是主权、国家观念。长相、血缘也不是中国人区辨「夷、夏」的标的。在中国独强的时代裡,一盘散沙的状态妨碍不了别国,也伤不到自己。但当别有用心的列强以船坚炮利进逼中国时,中国能否凝聚国族意识以自保,就成了绝续存亡的关键。&br&&br&中国人付出惨痛代价以及上百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把中国转化成稍可与西方一搏的现代民族国家。直到1970年代,一位在大陆乡村任教的小学老师,仍常用一个问题测试学生 家长的文化水平。她常问孩子:「你是哪一国人?」少数回答「中国人」的孩子,他的 父母大多具有基本文化水平,在 生活中会跟孩子提及国族观念。大多数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的孩子,代表他的父母从没跟他谈过这类话题。从这个小案例,就可知道凝聚国族意 识对于幅员辽阔、多元民族的中国,是如何不容易。至于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香港,虽然教育普及,公共意识 也发达,但它的「国」族意识究竟是哪一国,又是让人难堪的问题。&br&&br&当中国好不容易才警醒必须学习西方国家,凝聚国民意识以自保时,许多国人却中了西方之毒,竟把爱国教育当作落伍、反动的洗脑。殊 不知中国的爱国教育已经慢了西 方两百年。西方善用爱国教育而成强国,但在过河之后,却把爱国教育这座桥给拆了,并且欺骗后进国家这桥是累赘。后进国家如听信这套谎言,就注定万劫不复。&br&&br&&br&凝聚国族意识是建立一个有尊严国家的第一步,犹如盖房子先打地基(民族问题)。同一族群的内部才能基于休戚与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宪政体制(民权问题),进而在此宪政体制下,规画、执行最佳的具体政策,解决所有民生问题。把民主价值凌驾在国家认同之上,就如不打地基就盖高楼。西方列强不干这种事,但他们会哄骗落后国家干这种事。&/blockquote&&br&&br&&br&&br&&b&------------------------------------------以下为繁体字原版-----------------------------------------------&/b&&br&&br&&b&&a href=&///?target=http%3A//www.wetalk.tw/threa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臺灣人必須放下把西方價值強加&i class=&icon-external&&&/i&&/a&&/b&&br&&br&&b&《&/b&&u&臺灣人必須放下把西方價值強加大陸的錯誤思維-&/u&超越國共擺脫美日讀懂中國&b&》&/b&&br&&blockquote&林金源博士臺灣土生土長的經濟學教授,&br&不論您的政治觀如何,相信您都關心台灣的未來&br&&br&&br&《遠望》雜誌林金源:&br&《超 越國共擺脫美日讀懂中國》2015年12月號327期《遠望》雜誌&br&&br&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作者感謝&u&石&/u&&u&佳音&/u&對於本文第 四節內容的補充與修正)&br&&br&&br&一、我為什麼不反共?&br&&br&我的父母略識之無,親戚朋友間也沒人比他們擁有更高學歷,他們都是掙錢餬口的小民,對公共議題毫無興趣。學校教育因此是我政治教育的唯一來源。在反共教育之下成長的我,1983年出國念書之前,仍有「漢賊不兩立」的錯誤思想。初到美國,我還很認真 地對&u&伊朗&/u&同學解釋我來自「free China」,不是「redChina」。伊朗人似懂非懂,我則自覺正氣凜然。&br&&br&&br&大陸改革開放的一些成效,在80年代就已引起不少西方學者的矚目。可惜我在臺灣一無所知,我所聽到的幾乎都是大陸的負面報導。在美國待久之後,接觸到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報導就越來越多。這無疑開啟了我對反共教育的省思。我的第一層反省是:這些外國學者與中共非親非故、無冤無仇,如果他們的報導與國民黨不同,我應該格外注意他們的言論才是。我的第二層反思是:如果國民黨可以誤導我對大陸經濟發展的了解,那麼其他層面我是否也被誤導了?&br&&br&我漸漸產生一種意識:我必須重新理解大陸,重新建構自己的世界觀。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很難。不過,它對我並不難,原因有二。&br&&br&&br&第一,我的家族與國民黨、共產黨毫無瓜葛。我沒有絲毫「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情緒。兩個政黨只是舞台上的兩個角色而已,我可以超然的看待他們。&br&&br&第二,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強烈認同,讓我很難長時間去漠視、仇視活在中華大地的十幾億同胞。他們活生生的站在中國歷史的長河裡,我怎能敵視也屬於中國歷史文化一部分的他們?&br&&br&&br&攻讀經濟學博士的過程中,我從洋教授、洋書裡學到許多理論與觀念。這些理論與觀念原本都是教室裡&u&客 觀存在的教材&/u&。當我發現它們可用來解釋大陸何以實施一些被臺灣詬病、抹黑的政策時,心中常有相見恨晚的欣慰感,也巴不得 有更多臺灣同胞能見我之所見。其實 只要客觀看待,我們就可以理解、同情,甚至支持大陸的許多措施。&u&弔詭的是,前後這麼多比我優秀的 經濟學者,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樂於「為匪宣傳」、「為匪辯護」&/u&&u&。這些理論與觀念對於他們的作用,顯然和對我是不一樣的&/u&。&br&&br&&br&長期以來,臺灣社會具有右傾的偏頗心態。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視為正確、優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則是落伍、邪惡的制度。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原本只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兩套價值體系,沒有先天的對錯、高下之分。但臺灣就可以把「市場經濟」聖潔化成為「自由經濟」,言下 之意,非「市場經濟」就無法給人民帶來「自由」。這雖然只是名詞遊戲,但在早年它背後卻隱藏著對美國制度的大力頌 揚和對大陸制度的極端鄙夷。長此以往,生活周遭不經意的用語,都具有割裂兩岸關係的副作用。一般臺灣人都習以為常。直到有一天,我讀到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KArrow的一段短文,我才恍然大悟臺灣中毒之深。&br&&br&&br&Arrow此文也不是什麼偉大創見,他只是提醒&u&在市場經濟之下的個人,其「自由」範圍取決於其所得。市場經濟並不保證每人都有「自由」&/u&。(反之,社會主義下的弱勢者反倒有免於飢餓的自由。)此後我總是告誡學生,不准使用「自由經濟」這個名詞,計畫經濟的 對立面就是市場經濟。&br&&br&&br&發展經濟學裡有一探討城鄉移動的Harris-Todarro migration model,解釋開發中國家都市化過程裡,都市任何工作機會總會吸引過量鄉村人口來爭取這個工作。此模型也探討過多鄉村人口 湧入都市後,政府不同應對政策所產生的不同後果。政府放任不管(如 印度)的後果是:全體社會產值下降,以及盲流在都市製造出來的治安、衛生、居住、交通等問題。政府如果管控(如大陸),可增加全體社會產值,也可減緩盲流 在都市製造出來的問題,當然也惹來「不自由」的罵名。我學到此模型後,立即的反應就是:它為早年大陸城鄉的二元戶口制度建立了理論基 礎。由於幅員狹小,城鄉移動從不成為問題的臺灣人如果只是以「走路要 路條」、「遷徙要批准」來取笑大陸 的不自由,其實就是缺少同理心、未理解事情全貌的風涼話。&br&&br&&br&大陸早年「一胎化」政策也是臺灣極力攻擊、醜化的「暴政」之一。任何人只要懂得基本經濟理論(人均所 得主要取決於人均資本存量),並且 願意以同理心看待大陸,就不應苛責對岸。(政策執行的細節必有人為疏誤,但這部分的檢討不等於就應否定整個政策。)討論「一胎化」的國外文獻中,外國學者態度之理性與對此政策之肯定,遠非 臺灣社會所能及。這些對照,加強了 我「不再被反共教育綁架」的決心。&br&&br&&br&二、兩岸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br&&br&早年臺灣經濟表現優於大陸,臺灣人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兩蔣政權說:臺灣是三民主義模範省,反攻大陸後 要把臺灣經驗帶回大陸。這些說法相當膚淺,卻能符合反共國策之需。臺 灣的富庶、自由,對照出大陸的貧窮、專制,給予中華民國政權的正當性。在那個年代裡,沒人敢冒天下之 大不諱,指出兩岸經濟表現的差異與兩岸起始條件的差異有關,也少有人 敢提那是國際政治格局下的產物,更不會有人敢說大陸仍在摸索、調整自己的道路,「大隻雞晚啼」,誰勝誰負還很難說。&br&&br&&br&&u&落後地區想要脫離「貧窮陷阱」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滿足現有消費,又能累積資本作為明日成長動力。大多數開發中國&/u&&u&家百年來發展不起來,就是無法&/u&&u&解決上述消費與投資左支右絀的困境,只好停在原地打轉&/u&。經濟學教科書指出 脫困的四種途徑是:第一,以強制手段把農業剩餘轉移到工業部門,發展出工業體系。第二,找富人開刀,徵用富人資本 發展工業。第三,控制人口,減少消 費,節省資源,發展工業。第四,尋 求外援,以外資發展工業。&br&&br&&br&上述四種方法,早年臺灣都用了,大陸也都用了。可見不管姓社還是姓資,所面臨經濟問題的本質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樣的。兩岸經驗的差異在於:臺灣政府執行的手段較為細膩、溫和,沒有引起強烈反彈。大陸幅員遼闊、情勢複雜,中共採行的手段較激烈,其中又夾雜政治路線鬥爭,所以&u&人民吃了不少苦&/u&。兩岸經驗的第二項差異在於所獲取的外援。韓戰爆發後,原本中斷的美援又接續來台,長達15年之久,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功臣。只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扶植臺灣經濟,含有以台制中的戰略目的。臺灣經 濟受惠於東西冷戰下的國際格局;但 也成為強權規劃下的棋子。大陸的主要外援來自蘇聯,可惜中、蘇共決裂後,蘇聯撤走所有專家與技術,從此 大陸僅能胼手胝足,從無到有,自力更生,此外還得面臨歐美的封鎖。簡言之,早年國際局勢對臺灣經濟相對有利,對大陸經濟相對不友善。兩岸經濟表現的差 異,不能簡單歸為「三民主義戰勝共 產主義」。&br&&br&&br&改革開放之後,大陸經濟的發展呈現&u&可長可久&/u&趨勢,臺灣反倒因不願與大陸整合,捉襟見肘,找不到大方向。&u&獨台的國民黨,不反對兩岸經貿整合(但反對政治整合)。台獨的民進黨,既反對經貿整合,也反對政治整合。「捨近求&/u&&u&遠」自然成為綠營的彆扭經濟政策。他們除了抱住美日大腿,巴望加入帶有制中意涵的&/u&&u&TPP&/u&&u&之外,寧可與離臺灣更遠的東南亞、印度、中南美經貿整合,也不肯正視大陸經濟一眼。以政害經,莫此為甚&/u&。&br&&br&&br&回顧歷史,除了日據50年,日本強行以「同化關稅」把台日經濟綑綁在一起之外,臺灣經濟向來就與一水之隔的大陸密不可分。&u&臺灣自外於大陸,經濟上將難有出路&/u&。(&u&改革開放前,大陸閉關自守、臺灣朝海外發展的情形是歷史特例。&/u&)&u&17&/u&&u&世紀荷蘭人據台的主要動機是要參與和中國「絲銀對流」的大買賣,臺灣因為地利之便成為荷商的轉運站。明鄭早期靠「山五商」從大陸收購商品,轉由「海五商」販售海外,不但獲巨利,還成為反清復 明的經濟來源。海禁政策之後,大陸貨源中斷,鄭經的經貿船隊大受影響。經貿實力損傷後,軍事實力也得不到支撐,最終屈服於清朝政府&/u&。&br&&br&歷史一再重演,唯有智者從歷史學 得教訓。&br&&br&&br&三、巨龍騰飛&br&&br&&br&台獨人士夢寐以求的,就是大陸經濟崩潰。但全世界相信此夢囈者,少之又少。一般的理性預期都是:&u&大陸經濟的成長率即便放緩,它的發展趨勢仍是明確不可擋&/u&。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JosephStiglitz甚至指出,依據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中國在2015年底就會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u&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代表它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力,以&/u&&u&及遏制台獨的決心與能力都在增強。經濟持續成長,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u&。最值得驕傲的是:&u&中國經&/u&&u&濟的崛起具有利人利己的本質,完全不同於西方與日本,以鄰為壑,曾經以侵占殖民地、掠奪他國資源來餵養自己的經濟。中國的和平崛起,是近代歷史上少有的特例,也是傲人的典範&/u&。&br&&br&其實這種典範,並非史上頭一遭的新鮮事。明、清兩代直到鴉片戰爭前,中國就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請參考Angus Maddison著作。)但當時中國在&u&政治&/u&&u&組織&/u&與&u&動員能力&/u&上,卻是一盤散沙。它除了從東非帶回幾隻「麒麟鹿」(按:閩南語對長頸鹿的稱呼)之外,完全沒有侵略、殖民的動機與經驗。&u&中國的富饒吸引各國商賈帶來國際貿易,所有民間貿易幾乎沒有中國政府或軍隊的介 入,這和爾後列強的貿易總是槍砲跟著商船一起來,截然不同&/u&。中國政府偶而會因治安、海防等考量,關閉海上貿易,這或許是中國政府的唯一介入。但不管民間貿易是否中斷,各國 與中國的官方貿易總是通暢的。這就 是明清盛世時代「&u&厚往薄來&/u&」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帶來中國的貢品,從不干涉其內政的中國,必以更優厚的內容奉還。作為中國的藩屬,不但獲取經濟實惠,且無礙本身內政的自主運作,又能與高度文明親近學習,何樂 而不為?這就是中國強大時,東亞各 國共存共榮的天下秩序。&br&&br&&br&巨龍騰飛雖然利人利己,但仍舊有人不高興。他們是前述的台獨,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美國。&u&獨霸全球百年的美國,眼看自己江河日下,對於中國的崛起份外眼紅。他們認定中國崛起的下一步,必然威脅美國霸業,因此阻擋、圍堵中國遂成美國的要務&/u&。雖然中國一再宣示「強而不霸」,但「夏蟲不可語冰」,未聞王道的美國總不肯相信。好在已有英、美的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中肯建言,但願這些建言能讓西方人士醍醐灌頂。&br&&br&&br&美國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在2015年1月號VanityFair雜誌撰文指出:&br&&br&&br&第一,世界經濟不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中國之得不見得是美國之失。中、美的經濟成長是互補的。美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在於&u&本 身政策有毛病&/u&,並非只與他國興起有關。&br&&br&&br&第二,美國模式並沒為多數美國人民帶來好處。廣大的第三世界最關心的仍是貧窮問題,美國不該把自己的信念與制度捧為至高無上。&br&&br&&br&第三,美國「圍堵」中國的作為將 白費力氣,也更會腐蝕美國的自 信及其領導地位。&br&&br&&br&第四,基於歷史記憶與民族自尊,&u&中國不可能接受目前這種只由西方制定規則、只讓西方獲益、獨享尊榮的全球體系&/u&。 不管喜歡與否,美國必須跟中國合作。&br&&br&&br&Martin Jacques對中國的了解,超過許多中國人;他對中國的友善與同情,超過多數西方人,也超過多數臺灣人。&br&&br&Jacques指出:&br&&br&&br&第一,過去150年,掌控全球的是歐美已開發國家,他們只占世界人口極小比率,這不是歷史常態。中、印已經崛起,&u&今&/u&&u&後影響世界發展的是中國,不是歐美&/u&。鴉片戰爭 之前很長一段時期,主導世界的 本來就是中國,那才是歷史常態。&br&&br&&br&第二,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是西伐利亞條約之後的產物,中國在被迫成為民族國家之前,一直是以中華文化為黏著劑 的文明型國家(civilizationalstate)。西方興起後,東亞朝貢關係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弱肉強食的西伐利亞體制。中國再度興起後,朝貢體制可能取代西伐利亞體制。&br&&br&&br&第三,西方人士必須放下習以為 常、自以為是的眼光,重新認識 中國,否則他們將會面對一個越來越陌生的世界。面對中國,西 方應該更謙卑。&br&&br&&br&四、如何讀懂中國&br&&br&儘管中國曾有輝煌的歷史,近年來大陸也有快速進步,但多數臺灣人仍拒絕統一,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陌生與誤解阻斷了認同感。客觀認識中國是反獨促統的必要功課。&br&&br&&br&中國是「百國之合」,其國情之複雜,遠非一般國家所能想 像。&u&一個在地鐵小解的鄉民,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的素質&/u&。&u&正 如大陸的人均所得,也不能代表許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一樣&/u&。&u&要讀懂中國,必須跳脫小國寡民的思維,把中國當&/u&&u&一 個「洲」來看待&/u&。在這個「百國之合」理,隨便一找就有2300萬人比臺灣人更富裕、更文明、更優秀;當然隨便一找也有2300萬人比臺灣人更貧窮、更粗俗。&br&&br&中國內部是個標準的「&u&雙 元經濟&/u&」,或是「&u&雙元社會&/u&」:有一個與開發國家不相上下的發達板塊,和一個仍在發展的新興板塊。眼光只集中在前者或後者,都無法真正了解中國,也無法理解中國政府各種作為的深層原因。&br&&br&&br&與此相關的問題是:治理「百國之合」必須有一套有效、符合國情的模式,絕不是照抄西方民主、人權的那一套。&u&臺灣人首先必須放下把西方價值強加大陸的錯誤思維&/u&,才能對中國模式有所了解與同情,也才會放下對大陸的敵意與不信任。&br&&br&西方民主的「一人一票」早已變質成為「一元一票」。又如前文所述,Stiglitz說:「美國模式並沒有為多數美國人民帶來好處」,儘管這是對西方民主最含 蓄的批評,但民主的弊端已躍然紙上。偏偏仍有很多人把「民主」奉為普世價值,甚至把它視為是否願意統一的首要標準,這豈非只「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br&&br&&br&平心而論,大陸長期優異經濟表現的背後,必有其合理、有效的政治體制,否則何以致之?中國傳統政治運作的核心理念,是我老祖宗傳之久遠的「&u&民本&/u&」思想。如果民主注重的是&u&一人一票,是誰來主持政府&/u&;民本注重的則是庶民大眾是否受益?以及政府究竟如何發揮功能?&br&&br&&br&「民本」與「民主」相較,「民主」是程序/手段/工具價值,&u&「民本」才是目的價值&/u&,二者不在同一層次。程序價值不可能 是普世價值,目的價值才可 視 為普世價值。換言之,我們可用民本衡量民主以及其他任何政體,&u&但不能用民主來衡量所有政體&/u&。若誤將民主視為普世價值,就會得出「民主的缺點只有用更民主來解決」的結論,也就是「越民主越好,越高比例的政治人事與政策問題交由更直接、更頻繁、更高比例選民的直接投票就越 好。」&u&果真如此,那麼菲律賓、印度就應表現得比中國更好&/u&。然而,當西方斤斤計較於民主的「程序正義」時,中國更關心的毋寧是此程序所能帶來的&u&結果&/u&。中國大陸不盲目追隨程序民主,而是把解決國 家發展的具體問題作為首務,逐漸摸索出符合中國所需的政治體制,而後再將此體制法治化、制度化。從實踐結果論,這樣的民本思路,顯然比印度、菲律賓&u&徒務民主&/u&要高明。&br&&br&&br&&u&中西政治理念的差異,其實來自更根本的道德價值的差異&/u&。西方注重個人,從自己出發,注重怎 樣對「自己」(以及「自己人」)最 好,而中國注重人與人的關係,從「彼此」出發,注重怎樣對「健全的關係」最好。人若先注重自己,自然難以容人,所以他們首先希望&u&求同&/u&(要求別人與自己的習俗、語言、宗教一致)。&u&求同不成,而後只好被迫存異&/u&。反之,中國人注重「合理關係」,彼此之間要能共存,必須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然只會&u&求和&/u&而 不求同,尊重差異、容許多元。&br&&br&&br&西方強調個體的價值,兩個個體之間(包含兩個政黨、兩個階級、兩個族群之間)如果利益有所衝突,解決之道不是由強 者主導,就是靠勢均力敵的兩方或多 方互相制衡(checksand balances)。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則是和諧,包括人與天地的和諧、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和諧、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和諧。從協商妥協中讓不同意見、不同利益能夠「和而不同」,是中國特 有的傳統智慧。如果全盤接受西式民主,等於認定人與人相處之道只能倚靠衝突與制衡,也等於全盤否定中國「和而不同」的傳統智慧。這不但偏頗,也是一大損失。&br&&br&&br&西方政治文化歌頌「征服」、「擴張」、「開疆闢土」,政治人物可公開追求個人權力。於是西方政治思想家也認定政府隨時可能為惡,人民必須盯著它看。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治國者不僅不應追求權力而自居於人民的對立面,他還必須是中華文明 的象徵、全民的道德領袖。大禹治水被歷代頌揚,就是民本的最佳典範。&u&中國歷史上不乏昏君,但嗜殺的暴君遠較西方為少&/u&。&u&亞當斯密稱頌&/u&&u&18&/u&&u&世紀的中國,是全世界最成熟、最大的市場。顯然這個市場的產生,也是先得有統一的國家和稱職的中央政府,才可能孕育出來的&/u&。但近來受西方思潮誤導之後,中國能幹的中央政府似乎成了不民主的代名 詞。然而,正是這個政府,帶領中國完成了30年來的脫貧與崛起。&br&&br&&br&國際組織PEW對各國的調查指出:人民對自己國家發展方向滿意度最高的是「不民主」的中國,遠高於其他許多「民主」國家。另外,過去30年來,中國在消滅貧窮上的成績,遠超過所有實行「民主」國家的總合。如果中國模式不堪聞問,如何解釋上述這些客觀具體的數字?如果西方模式是最優異的制度,何以上述這些客觀數字完全不賞臉?&br&&br&&br&五、中國的愛國教育來得太晚了&br&&br&&br&鴉片戰爭一役,蕞爾小國英國竟然打敗當時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時珠江口岸的國百姓竟然隔岸觀火,絲毫沒有同仇敵愾的心情。中、英兩國的本質,在這場戰爭中畢露無遺。簡言之,&u&西方列強從西伐利亞&/u&&u&條約以來,已經逐漸轉化為有行動力、有凝聚力、有國族意識的現代民族國家&/u&。&u&中國則仍是一盤散沙的文明國,凝聚中國的是它的文明,不是主權、國家觀念&/u&。長相、血緣也不是中國人區辨「夷、夏」的標的。在中國獨強的時代裡,一盤散沙的狀態妨礙不了別國,也傷不到自己。但當別有用心的列強以船堅炮利進逼中國時,中國能否凝聚國族意識以自保,就成了絕續存亡的關鍵。&br&&br&&br&中國人付出慘痛代價以及上百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把中國轉化成稍可與西方一搏的現代民族國家。&u&直到&/u&&u&1970&/u&&u&年代,一位在大陸鄉村任教的小學老師,仍常用一個問題測試學生 家長的文化水平。她常問孩子:「你是哪一國人?」少數回答「中國人」的孩子,他的 父母大多具有基本文化水平,在 生活中會跟孩子提及國族觀念。大多數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答的孩子,代表他的父母從沒跟他談過這類話題&/u&。從這個小案例,就可知道凝聚國族意 識對於幅員遼闊、多元民族的中國,是如何不容易。至於與大陸一水之隔的臺灣、香港,雖然教育普及,公共意識 也發達,但它的「國」族意識究竟是哪一國,又是讓人難堪的問題。&br&&br&當中國好不容易才警醒必須學習西方國家,凝聚國民意識以自保時,許多國人卻中了西方之毒,竟把愛國教育當作落伍、反動的洗腦。&u&殊 不知中國的愛國教育已經慢了西 方兩百年&/u&。西方善用愛國教育而成強國,但在過河之後,卻把愛國教育這座橋給拆了,並且欺騙後進國家這橋是累贅。後進國家如聽信這套謊言,就註定萬劫不復。&br&&br&&br&凝聚國族意識是建立一個有尊嚴國家的第一步,猶如蓋房子先打地基(民族問題)。同一族群的內部才能基於休戚與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憲政體制(民權問題),進而在此憲政體制下,規畫、執行最佳的具體政策,解決所有民生問題。把民主價值凌駕在國家認同之上,就如不打地基就蓋高樓。&u&西方列強不幹這種事,但他們會哄騙落後國家幹這種事&/u&。&/blockquote&感谢大家阅读~
尽管已经有200+个答案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趁这个问题有热度的时候,转载一篇台湾的经济学教授写的一篇关于台湾人教育的文章。 当作为发达地区,人均GDP是大陆的3倍的台湾大学生,知识分子对两岸问题都出现 “共党就是妖魔啊,根本不用妖魔化!” “大陆…
不知怎么的,现在大家都喜欢看和原来观点不一样的文字。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广为流传的&a href=&///?target=http%3A//bbs.tiexue.net/post_.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曼德拉---- 全世界的圣人,一个国家的罪人。(转载)&i class=&icon-external&&&/i&&/a&,原先被公认的坏人或圣人,挖出些不一样的事迹就有人忙着翻案,说“不要误解XXX”、“不要再歌颂XXX”。&br&这个风气似乎不好…&br&人生在世,不提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就算是小人物,谁没有槽点?谁没有亮点?&br&原来公认的负面人物,必有其所为不当之处;&br&万人敬仰的圣贤人物,必有其所为光辉之处;&br&仁不统兵,义不行贾,要做非常之事,就要有非常之手段。&br&&br&回到开篇,为了争取黑人权益,曼德拉抗争了一生,被囚禁长达27年才最终成功,对南非大多数被压迫的黑人而言,曼德拉不可谓不伟大,Beyond为其谱曲《光辉岁月》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看来也是实至名归。而那篇网文却将曼德拉塑造成了一个不懂经济的民粹,指摘其在提升黑人权益之时矫枉过正,间接导致了南非白人精英的流失和国力下滑。须知,彼时南非的主要矛盾是种族矛盾而非经济落后,曼德拉解决或者说缓解了这个极难的问题,所以他是当仁不让的圣人,他取得的所有荣誉,包括诺贝尔奖都实至名归,而且曼德拉不断提醒非国大成员们,警惕平权过程中可能对白人造成的伤害。至于经济问题…那应该是他之后的总统应该关注的重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篇网文的原作和那些把苏联解体主要归罪于斯大林的人一样,过分苛求古人。&br&我们的重点不在那篇文章,而是这篇文章的被广泛转载背后的社会舆论的转变。&br&&br&要理解这种误解产生的根源,最重要的是去了解社会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论为什么会转变:&br&印象中,这十几年间,转变最为剧烈的是以下几方面事件和人物:&br&1.太平天国:逐渐由完全正面转向客观甚至略偏负面。&br&八十年代及以前的书籍纯粹歌颂太平天国,近年来的舆论则侧重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对湖广和两江地区造成的巨大伤害。&br&2.隋炀帝:逐渐由负面转向客观,一些学者甚至倾向于认为造成其权力丧失的主要根源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内部斗争,而不仅仅是农民起义。&br&八十年代及以前的书籍几乎一味批评其好大喜功、荒淫无度,近年来的书籍侧重强调大运河的功绩。&br&3.晚清洋务重臣:曾左胡李等,逐渐由负面转向客观,甚至略带欣赏;尤其是在全球范围极端伊斯兰恐怖势力泛滥的背景下,左宗棠平定“同治回乱”的功绩在某些论坛被奉若神明。&br&而八十年代及以前的书籍主要强调其镇压农民起义的罪恶,即使对洋务运动略有褒奖,也不忘补充一句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br&&br&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转变?让我们看看这三十几年间中国发生了什么。&br&&br&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阶层重新洗牌。原有的中上层资本家的资产多被公私合营,哪怕是红二代也几乎都有在文革中遭受苦难的经历。&br&当时社会的主流风气是&b&革命无罪,&/b&造反有理。于是乎,隋炀帝和晚清洋务重臣们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评价深深的影响了数代人。&br&&br&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中心迅速转移至经济建设,由沿海逐步向内陆深化,一场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经济建设浪潮席卷全国。&br&尤其是近十年,随着财力日益充沛,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建设层出不穷。高铁、高速公路、空间站、火箭、跨海大桥、巨型水电站等超级工程像摊鸡蛋饼一样铺开。这期间社会的主流风气是&b&建设&/b&,这种条件下,对隋炀帝、晚清洋务重臣们的评价势必发生转变。乘高铁辗转南北的学生们回到课堂的时候会理解隋炀帝的大运河;享受经济增长红利的工商业者自然也不会主观的觉得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br&称现在的中国河清海晏、太平治世似乎并不过分。哪怕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工作挣钱,多半会实现衣食无忧。运气好些的,多半家有余资,然后好去吃喝玩乐,以至于“吃货”都成为了自夸的词语。&br&&b&我们可以说,曾经所有的吃货都被误解了……&/b&&br&这种社会氛围下,大家看到太平天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自然会心生反感。&br&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几乎可以看作是社会评论的风向标。民国初年,由于孙中山的推崇,在国民革命期间大力歌颂太平天国的英勇。在国民政府自谓的“黄金十年”期间,舆论几乎立即转向。建国以后,又是大力推崇;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许多民众也从各式各样的新闻里看到了,如果一个地区发生骚乱对经济会有多大损伤。&br&&br&&b&知乎里类似的关于“误解”的问题有不少,归根结蒂,产生误解的根源是我们的社会氛围发生了变化。&/b&&br&&b&如何减少误解?&/b&&br&&br&&b&我喜欢为尊者讳。&/b&&br&&b&没有多少人愿意遗臭万年,恶棍如上海青帮杜月笙也会在抗日时率众抵抗。&/b&&br&&b&我们没必要苛求古人,南开老校长张伯苓面对学生抗议曹汝霖捐款时的回答很有深意:&/b&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我愿意作为挑粪工!
不知怎么的,现在大家都喜欢看和原来观点不一样的文字。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广为流传的,原先被公认的坏人或圣人,挖出些不一样的事迹就有人忙着翻案,说“不要误解XXX”、“不要再歌颂XXX”。 这个风气似乎不…
&p&“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太大了。&/p&&br&&p&所有回答几乎都集中在了评论“艳照门”“骂人事件”以及他的电影、潮牌、音乐。&/p&&p&够了,事实充分、证据确凿。足够我们给这个人定性了。&/p&&p&是吗?&/p&&p&不是的,朋友们。不是。&/p&&br&&p&请回想你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丑事。&/p&&p&再回想你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乐事。&/p&&p&你觉得,是否可以从中就你的性格和人品得到结论呢?&/p&&img data-rawheight=&2048& src=&/v2-d4f611cb5a8cadbcf0c1c6fe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d4f611cb5a8cadbcf0c1c6fe_r.jpg&&&br&&br&&p&可惜。很多答案就是这样,凭借简陋的事实武断地下结论。更多的答案,说的甚至不是事实。&/p&&br&&p&我很生气、很失望,所以这道题我非答不可。&/p&&p&对了,我觉得有必要先摆明立场,我喜欢陈冠希。&/p&&br&&br&&p&既然绕不开,那就先从这儿开始吧——艳照门。&/p&&p&基于很多知友不停强调陈冠希搞人妻、滥交,我觉得有必要先把基本事实搞清楚。&/p&&br&&p& “日至日 &a href=&///?target=https%3A///s%3Fword%3D%25E9%E5%%25E5%25B8%258C%26from%3Dfenlei%3Dmv6quAkxIv-1ufKYIHdsIHDsnj0Yr0K15H6zuhmLrAcYPWNWnhD1n1f0mv4YUWYknj0sPj9xuZPs0ZNzUjdCIZwsrBtEpZGbmy-_Xi4Cmy4MXh9EIi4WUvY8mv3EuZPomBqCIAd_Q1csnjbVnjREnjDEmvq8IAN8I7tvPWc4rjn8pZw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陈冠希&i class=&icon-external&&&/i&&/a&助理将电脑交给涉案电脑公司职员谢立翘维修。事前,&a href=&///?target=https%3A///s%3Fword%3D%25E9%E5%%25E5%25B8%258C%26from%3Dfenlei%3Dmv6quAkxIv-1ufKYIHdsIHDsnj0Yr0K15H6zuhmLrAcYPWNWnhD1n1f0mv4YUWYknj0sPj9xuZPs0ZNzUjdCIZwsrBtEpZGbmy-_Xi4Cmy4MXh9EIi4WUvY8mv3EuZPomBqCIAd_Q1csnjbVnjREnjDEmvq8IAN8I7tvPWc4rjn8pZw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陈冠希&i class=&icon-external&&&/i&&/a&曾向老板强调自己和女性朋友的私人照片储存在手提电脑内,维修必会亲自或委派助手监督。&/p&&p&谢立翘将&a href=&///?target=https%3A///s%3Fword%3D%25E9%E5%%25E5%25B8%258C%26from%3Dfenlei%3Dmv6quAkxIv-1ufKYIHdsIHDsnj0Yr0K15H6zuhmLrAcYPWNWnhD1n1f0mv4YUWYknj0sPj9xuZPs0ZNzUjdCIZwsrBtEpZGbmy-_Xi4Cmy4MXh9EIi4WUvY8mv3EuZPomBqCIAd_Q1csnjbVnjREnjDEmvq8IAN8I7tvPWc4rjn8pZw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陈冠希&i class=&icon-external&&&/i&&/a&电脑内的资料备份,发现名为“life style”及“gill”(&a href=&///?target=https%3A///s%3Fword%3D%25E9%2598%25BF%25E5%25A8%2587%26from%3Dfenlei%3Dmv6quAkxIv-1ufKYIHdsIHDsnj0Yr0K15H6zuhmLrAcYPWNWnhD1n1f0mv4YUWYknj0sPj9xuZPs0ZNzUjdCIZwsrBtEpZGbmy-_Xi4Cmy4MXh9EIi4WUvY8mv3EuZPomBqCIAd_Q1csnjbVnjREnjDEmvq8IAN8I7tvPWc4rjn8pZw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娇&i class=&icon-external&&&/i&&/a&英文名)的文件夹,打开看竟然是明星艳照,随后他与同事史可隽(被告)一起欣赏。数天后,谢立翘删除了电脑里的艳照,史可隽却悄悄拷下了艳照,上传到公司连接互联网的服务器。”&/p&&p&
——艳照门案件法庭审理中的控方证词&/p&&br&&p&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两个结论,这至关重要。&/p&&p&一,所有艳照,都是在日之前所拍摄,2008年仅是曝光年份。&/p&&p&二,陈冠希曾要求老板亲自监督或者至少委派人监督电脑维修。艳照之所以会流出,是电脑修理者私自拷贝上传的行为。&/p&&p&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p&&br&&p&一,去你妈的搞人妻和滥交。&/p&&p&我们不知道陈冠希和张柏芝的艳照具体是什么时候拍摄,但可以肯定的是,日之前。&/p&&p&有可能是日,也有可能是日,反正随便什么时候。&/p&&p&而张柏芝和谢霆锋于2006年9月份结婚。&/p&&p&这两个数据,去百度搜索一下,第一个显示即是。&/p&&img data-rawheight=&720& src=&/v2-d9c8d54e8d1f41e7efea03f_b.jpg&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d9c8d54e8d1f41e7efea03f_r.jpg&&&br&&p&我觉得不用任何加工推理就能得出结论——张柏芝与陈冠希发生关系时,尚未结婚。&/p&&p&可是强调陈冠希搞人妻的答案却获得了那么多赞,真让人失望。&/p&&p&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划拉划拉屏幕,一分钟过去了。答得不错!点赞!好了下一题。&/p&&p&我不是说点赞的人有什么错,我只想说但凡稍微肯尊重一下被评论者,就不会这样。&/p&&p&更勿论那个回答者,极不负责。&/p&&br&&p&涉事女星有8个。&/p&&p&既然陈冠希有拍照并保存的习惯,我们可以假设他把入行以来所有类似照片都存在电脑里了。我想这个假设合理。&/p&&p&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入行的呢?&/p&&p&1999年。&/p&&p&99,00,01,02,03,04,05。&/p&&p&似乎没有证据证明他和那些女性是同时交往,同期发生性关系的吧。&/p&&p&七年八个,我对这个数据没有评判的把握。&/p&&p&我只说对我,这连花心都构不上啊。&/p&&p&说陈冠希滥交的,你让热爱莱昂纳多的众知乎用户情何以堪,毕竟20年58个的数据摆在那里,并且在持续刷新。&/p&&p&莱昂纳多滥交?别逗了。我们都能理解他的成长文化,有个嬉皮士爹从小给他性启蒙,在他六岁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还没做过爱。很好理解。所以我们顶多调侃一句“嫩模收割机”,我想不少男性同胞还羡慕不已。&/p&&p&那么为什么到陈冠希这里,会不一样呢?因为这是在中国?那么你们有没有人试着去了解他的成长文化呢?&/p&&p&这更让人失望了,没有。&/p&&p&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个女孩叫杨永晴,是他唯一承认的正牌女友,在一起三个月就公布恋情,陈冠希说“之前也有拍拖过很多个,不想承认是因为不知道会不会长久。那么这次我很爱她,我觉得应该会在一起很久。”&/p&&p&他从来不避讳自己曾经有过多个女友的事情,“拍拖”这个词,我想也可以替代掉“约炮”。&/p&&p&后来他和杨永晴在一起了至少五年,一起面对了艳照门的爆发。陈冠希后来很多歌里都唱到她,分手时出了一首单曲,《for Love》。&/p&&br&&p&你看,很正常的情感经历,从起起伏伏到安定温馨。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p&&p&滥交这个词,使用的时候还是慎重一点好。&/p&&br&&p&二,去他妈的“无论以什么方式来维护,都不过份”。&/p&&p&这位赞数第一的朋友原话是这样的。&/p&&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v2-8ef6c6b6efe295a76d99b7_b.png&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v2-8ef6c6b6efe295a76d99b7_r.png&&&br&&p&首先,在丢吉他那个比喻中,我们要知道“吉他”代表什么,“是谁”丢了吉他。&/p&&p&我想按大多数知友的理解,电脑就是吉他,陈冠希去修电脑,当然就是陈冠希丢吉他砸死了人。&/p&&p&错。事件的名字,可不是“电脑门”啊。&/p&&p&“吉他”应该是艳照。而艳照是被电脑修理者私自下载上传的,丢吉他砸死人的应该是电脑修理者,陈冠希是那个被砸中后受伤最重的才对。&/p&&br&&p&“………………所以无论以什么方式来维护,都不过份。&/p&&p&无论照片经过什么样的途径曝光了出来,只要不是因为不可抗力(比如说战争,恐怖袭击,地震,台风,火山爆发,外星人侵略地球等)导致照片被曝光,我就承担后果。”&/p&&p&爽不爽?我就问这种气壮山河的话听起来爽不爽?&/p&&p&爽死了啊。&/p&&p&对不对?我就问这种逻辑自洽的话听起来对不对?&/p&&p&好像对。&/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分析表情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