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能让大皇帝张角兵书不死,进入灵帝驾崩剧情

微信:doyo_game
《三国志13》剧情触发条件 本篇全剧情触发条件攻略
  1.桃园结义
  黄巾之乱剧本开局强制触发,结局如下,难度为无,不修改想阻止都不行
  2.平定黄巾
  灭掉黄巾军或者擒杀张角三兄弟后一个月触发。难度简单……一般只要玩家不帮助黄巾军或者给官军捅刀子就能触发了。由于可能有时间限制,189之前完成,不放心的话可以帮一下官军。无干涉AI互搏的话,由于粮草问题,大概187触发,以三兄弟被斩告终。自立的注意不要乱占城影响下一个剧情。
  分封后的势力图(供参考)
  3.灵帝驾崩
  难度 无 平定黄巾次月发生 (灵帝表示,角哥你要坚持住啊),只要前一个剧情正常触发,基本就会触发了。稍微注意一下关键人物。
  4.帝都大乱
  难度 无 灵帝驾崩次月发生 ,不乱搞基本等剧情就好。
... & 第页
/article/261833
阅读本文后,您的心情是:(选择后可查看结果)
人气:109798
今日关注游戏  序  薛锋,一个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路人甲。在繁华的城市,热闹的街头,永远是最不起眼的角色。似乎本就不属于这片方圆,但却又真真实实地存在。没房、没车,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吃不饱饿不死,就是这个农村大学生的处境。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的户口,无名无份。无论是结婚,还是将来的生孩子,或者是更远的孩子入学,这户口都不作数,基本是废的。没套房子,没个扎脚的着落,就永远像无根的浮萍,漂到哪算到哪。实在算不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可老家农村早就在户口迁出后,收回了属于他的那块口粮田。如今就算他想回去,村里也不认他这一口,根本就无名无份。无名无份,完全地无名无份,彻底地无名无份。这就是他如今最真实的写照。  想当初他也是个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他老家的那个穷乡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虽然各种条件很艰苦,但他立志向学,厉勉不辍,经过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进入到城市这个生活圈。但是他痛苦地发现这里根本就不是他该来的地方。高高在上的房价,依旧在每天不停地疯涨。这既是一种欲望的沸腾,也是一种原始的冲动。似乎有来自各方各面的力量,汇集到一处,疯狂地推动。想要有个窝,很难很难。想要扎个根,很难很难。天下之大,竟似无容身之处。也许什么都曾未发生,才是最好的抉择。如果不把书读得这么好,他就不会上大学。上不了大学,就没有了如今这般的烦恼。要知道,像他这个年纪,在老家早就该当爹了。可如今,他还是光杆一个,连女人是什么滋味都没尝过。也许以后也很难。生错年代了,若是早些年,按国家的政策,想他这类人,国家怎么得也会安排个有编制的工作(俗称“铁饭碗”)。上几年班,怎么得也会分套房。一切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现在的情况是,什么都得不到解决。生不逢时,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注释。  郁闷地走到一条跨江长桥上,看着沿江两岸耸立着的那些高层楼盘,还有桥面上不时驶过的一辆辆高档轿车,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美丽的江景,轻拂的微风,也不能减少些许的烦恼。  不远处的大桥中间,有一位妙龄女子正停站在桥栏边,大声、激动地将手机放在耳边通话。薛锋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加上他无意留心别人的私密,所以那女子到底讲了什么,他根本就没听进去。正要经过那女子身边,却见她将手机往桥下狠狠一掷。就在薛锋生吃一惊,脑子发愣之际。那女子手压栏杆,奋力一跃,竟自跳下桥去。薛锋赶忙探头望去,见那女子在离桥底十几米的水面上忽沉忽浮,命悬一线,情况已是十分危急。此处江流虽缓,但离底甚深。若无人施救,看那女子这番情形,怕是死期不远。薛锋不及细想,也翻过桥栏,向那寒彻的江水中一跃而下。十几米的距离,瞬息即至。满腔热血的薛锋救人心切,连鞋服都未及脱去。与江面接触的瞬间,薛锋的身体带着巨大的冲击力,与江水撞在了一起。由于落水姿势失当,使他胸口一阵剧痛。急于救人的他浑然未觉自己一根肋骨已断,奋力地游到落水女子身边施救。女子盲目的挣扎,耗去了他太多力气。一时冲动的薛锋此时才意识到,要想带着这个轻生的女子,游回到六、七十米外的岸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也许抛弃她,凭着剩余的体力,自己一个人游回到岸边,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可薛锋作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又怎会作出这种选择。他平生最崇拜的英雄就是雷锋,以大善济世为言行宗旨,立志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他的平日绰号,就叫“学雷锋”。遇到像今天这样的事情,他能不挺身而出吗?5个月前,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他原先工作的公司也陷入财务困境,不得不进行裁员。而他所在的项目组,必须执行裁掉一名员工的指标。薛锋为大家着想,主动找总经理辞职,舍己全人。总经理虽然不愿丢失这样一位踏实肯干、品行优秀的好下属,但耐不住他坚决请辞的要求,同意了他的离职。从此薛锋丧失了那份薪资尚可的工作,重新投入到四处求职的滚滚人流中,哪知因为大环境不好,只能找份较差的工作将就做着。导致自身处境每况愈下,到了如今这种烦闷的地步。  薛锋拼命拖着落水女子向江边游去,无奈实在是无法做到,空有心而力不足。薛锋只能凭着顽强的意志力,抱着这名女子浮在水面,支持着不往更深处沉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薛锋尽力坚持十余分钟后,发现有人驾驶着小船从下游向这边靠近,不禁燃起了最后的希望。原来是附近打捞河道漂浮垃圾的清洁工人作业,经过这边,看到有人落水,便过来施救。薛锋苦撑到最后一秒,在工人伸手拉来之时,将落水女子奋力托起,而自己却径向江底沉去。随着身子越下越深,薛锋只觉得意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最后彻底没有了知觉。  薛锋,这个新时代的“活雷锋”,因无私奉献,舍己救人,将生的希望送给了他人,将死的结局留给了自己。祖国的好儿子,共产主义事业最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忠诚追随者——薛锋英勇就义,享年27岁。
楼主发言:50次 发图:0张 | 更多
  起  但凡事物皆有源起,如同鸟孵于蛋,树发于种(至于此书乃是出自笔者)。若要看透事物演变真理,非追究其根源不可,否则难以尽通。三国故史,今人皆或知一二。然三国之乱始于黄巾,黄巾之事起于张角,而张角之人又发于何处呢?  相传汉灵帝在位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  一般看官到了此处,就不再深究。可笔者今天就要发一问,角何德何能,可得仙人传书?仙人又为什么传书?若此事不明,岂非依旧云中雾里。笔者不惜泄露天机,空折阳寿,也要书上一书。此间涉及颇多,一篇两幅难以尽言。若是详尽写来,起码又是一书。所以笔者也就拣些紧要处写写吧。  (下面章节COPY而来,懒得改了,将就看吧。)  商末时期,纣王祭拜女娲娘娘,却贪色成性,贼胆包天,在女娲庙的墙上题了一首淫诗。女娲娘娘气急非常,找来一只狐妖,准备报复。正好纣王强抢妲己为妃,狐妖就附身代之。狐妖妲己迷惑纣王屡屡成功,搞得大商内乱纷起,社稷动荡。周文王趁机兴师讨伐,历经险阻,最终攻克朝歌。此事引得许多人无端丧命,既有平民百姓、普通士兵,也有忠臣良将、修道高人。一时间,孤魂野鬼到处游荡,彻夜哀鸣。与女娲娘娘有莫大仇隙的元始天尊(盘古转世),搞了一个封神榜。将这些已死之人的魂魄都弄上天界,封了神号,甚至包括纣王。他们在元始天尊的教唆下,处处跟女娲娘娘过不去。女娲娘娘也觉得事情做得过火,内心有愧,不想镇压这帮人,任由他们胡闹。最后搞得自己都忍不下去了,便和伏羲带着部众离开地球。  女娲娘娘离开后,上界权力出现真空。元始天尊乘机夺权,可是从凡间临时提拔上来的一干亲信实力太弱,根本帮不上多大的忙。最要命的是元始天尊自身实力也远不及当年还是盘古的时候。三界中不服者甚多,屡生是非。由于原先的统治秩序一下子丧失了,神、仙、鬼、妖都失去了必要的管制。很多开始胡作非为,甚至去危害人间。  为了化解这场长久未决的危机,元始天尊找来各方势力的代表,进行协商。可是元始天尊根本就控制不了局面。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另找一位不属于任何一方的人来作天帝。元始天尊心中虽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得同意。既然是选立天帝,那么就不能随随便便。自古以来,大德大能、可称皇帝者,都是来自人间,经受了种种历练。如三皇五帝。皆是人之翘楚,国之英主。只可惜他们很早都远走他处了。  依据这一标准,天帝也必须有类似经历,才能服众。先成人间之皇帝,功德威望足够后,再入上界登基作统领三界的帝王。在众神的商议安排下,冥界的一个亡魂被选拔出来,投生入凡界,开始他与众不同的一生。他将先成为万民之王,天下之主,之后更可得道成仙,位至极尊,成为三界之帝,万神之神。这个人后来被称作秦始皇。  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威望之高,无人能及。他一步步按照命运的设定,向那个至高的位置越走越近。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凶狠残暴,也让一些神灵惶惶不安。一个无德凶残之人能够担当天帝之位吗?  元始天尊则另有打算,他见秦始皇如此德行,当上天帝后,绝对不肯屈与任何神之下,更不会乖乖做他的傀儡。只怕会处处与他作对,严重威胁他的地位。于是暗中谋定一个计划,让成仙不久,拜入他门下的老子下界,收了秦始皇的命。老子下界之后,给秦始皇下了一个咒法。始皇最终“病”重而死,来不及成仙永生,就被灭了。始皇一死,灵魂即被老子收入法宝,毁散消尽。老子成就了如此大功,后来被元始天尊着力提拔,做了左膀右臂。始皇死得不明不白,三界期盼已久的结果没有出现,重新陷入混乱。  元始天尊使尽手段,收拢人心,势力逐渐强大。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必须要有个合适的傀儡,来站到前面,为他代言。这次他决定到人间找一个地位不高,性格软弱,本性纯良,容易控制的家伙,来做天帝。他首先进行舆论造势,汇集了手下大小神仙,到处宣传鼓吹,要求依照前规,重定天帝。但这次的人选要求和之前的不一样,不在于地位有多高,功绩有多大,关键是看“德行”。只要德行高尚,堪为众表,就行了。大家颇觉有理,也未明确反对。  元始天尊派手下太白金星下凡间选人。当然私下里千叮咛万嘱咐,要太白金星选个超级好人加软蛋,务必要对自己感恩戴德,言听计从的那种类型。太白金星接了旨意,就下凡了。这时的凡间已经是东汉了。  太白金星到了人间后,幻化成一个老乞丐,在各地走动。他的扮相极为凄惨,老弱不堪,衣着褴褛。让人一见,就不禁心生同情。可当他人施舍钱财、剩饭时,一律不收。如果有人问他需要什么,他开口就讨要一碗参汤。那年头,大家都不容易,哪有凭白无故给乞丐参汤的。太白金星走了许多地方,都没讨到一口参汤。一日,他到了一个叫张家湾的地方。听当地的老百姓说这里有一个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仁张大善人,乐善好施,有求必应,忍耐力超强。太白金星将信将疑,决定好好试探一下。  他到了张家门口一看,果然不同一般。张家非常阔绰,府上是一座豪华气派的大庄园。不少请求帮忙的人进进出出。看那出来之人都喜笑颜开,应是要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太白金星故意晕倒在张家门口。张家的仆人发现后,马上抬他进去救治。太白金星醒过来之后,不吃不喝,开口还是要参汤。下人做不了主,找来老爷张友仁。张友仁见是个老弱病残的乞丐,倒也爽快,立即就叫下人准备参汤。  太白金星喝完参汤,倒也不走了,赖在张府住下来。白吃白喝不说,每天要求喝一碗参汤。“张百忍”张大善人名不虚传,有求必应,以礼相待,照顾周全。太白金星就这么住了一个月,一直住到自己都不好意思了。终于找张友仁,说明来意。张友仁一听自己被选中当天帝,还以为这个老乞丐精神出问题了,喊来下人去找大夫。太白金星连忙阻止,摇身一变化出本相。这下张大善人才发觉这件事是真的。张府上下张灯结彩,欢庆一堂。张大善人将家产散给闻讯而来的乡里乡亲。而后来了个鸡犬升天。全家老小,丫鬟奴仆,外加鸡鸭猪犬都由太白金星带到上界。张友仁被封为玉皇大帝,夫人被封为王母娘娘。其余人等皆列仙班,各有封号。  张友仁被封天帝后,果然对元始天尊的提拔之恩铭记在心。凡事都依着元始天尊的意思办。元始天尊又将太白金星立为宰相,处理日常事务。有了这听话的一帝一相,将大权收入了囊中。元始天尊立帝之后,因为“名正言顺”,好办事多了。在强力手腕之下,对三界其他势力进行分化和打击,使之纷纷臣服。  (免费小说,不求质量。但求痛快,博君一笑。)  以上部分皆有考古资料为证,百姓毁女娲、伏羲庙,而改敬玉帝、王母,始于汉代。相关内容也有传说为佐,可以查验。  却说那张友仁当了玉皇大帝,君临三界,威比天齐。某日早朝,群仙分左右拜跪后。玉帝想起一事,就说:“人间繁兴,乃三界之本。刘姓为帝,难以胜任。不若另选一张姓宗族,取而代之。众卿家意下如何?”众仙也知道这摆明了是玉帝徇私,他自个姓张,便要弄个姓张的,也在人间作皇帝。众仙既然明白此间道理,哪有不从的。直把那人间刘姓皇族,贬了个一文不值,说得是恶迹累累。君臣一阵商议,决定在巨鹿郡张家湾的玉帝老家,找个本族后生,传以仙法。让他修道炼法,壮大党羽,而后起兵推翻大汉,做一个逍遥皇帝。张角就这样被幸又不幸地被选中了。  却说张角得了仙书,虽然很奇怪在万万人海中,仙人为何独中意于他,定要将仙书相赠,但最后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的狗屎运,于是心里也就了然了。  角从此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  张角见自己羽翼大丰,又深得人心。遂决定起兵反汉,推翻刘姓。掀起好一阵狂波骇浪,史称:“黄巾之乱”。
  第一章 阿扁有毒,生者莫近(通进)  都说现今台湾有一人唤作“阿扁”,也曾只手遮天,呼风唤雨,好不得意。可惜作奸犯科,贪赃枉法,陷为阶下囚。此人自然有毒,宜远避之。不过本章所说“阿扁”,却非此“阿扁”,仅属名称偶似,并非同件事物。  又说汉末之年,中华已是昌隆兴旺,人口繁盛,巍巍大国之势已成。礼仪之邦,文风鼎然,士子才人多云游四方,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有一沛国谯小生,姓华名佗,字元化。离家北上游学,入得冀州境内。某日来到一处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的所在。不禁游性大起,背着负书木架,循着小路,直往山林深处走去。想着,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若是寻到个道观寺庙,这一晚食宿就有了着落。若是不成,还需加紧赶路,趁天亮早些翻过山去。哪知天气燥热,汗出不止,走了一程,便忍耐不住,寻个阴凉的树丛下,小憩一番。待得坐下,直觉又累又渴又饿,转头望去,却见一株好事物。长长蔓茎缠附在灌木上,开出一片紫色小花,另结了许多翠绿欲滴的扁形豆荚。看那豆荚肥嫩色艳,不禁食欲大起。此豆华佗也识得,常有乡民,摘之入菜,或煮或炒,皆是一道佳肴。但这时并无火薪,华佗也不计较,摘下一把,塞入嘴中嚼食。只觉口感微甘,多汁解渴,于是边摘边食,不觉间吃下许多。  华佗正感肚内稍饱,已足口舌之欲,突觉腹中一阵绞痛,又并泪涎直流。少顷头脑涨痛,视线模糊,复又呼吸困难。痛楚中,不禁翻倒地上,强自滚打一番。片刻之后,一动不动,已然气绝身亡。  突然天降大雨,闪雷阵阵。瓢泼大雨中,一记粗大猛烈的闪电,从翻滚的乌云中,劈落而下,正中华佗尸身。却见华佗身遭尽被天火焚毁,不仅草木尽空,连土石也被熏得焦黑。华佗尸身虽然衣衫尽破,褴褛不堪,但并未损及本体。全身暴露在外的部分,肤色白皙,并无一点焦黑,似乎并未被雷轰坏。在地表方圆十米的黑圈的映托下,华佗身上泛起的一层淡淡的白乳样的荧光,依稀可见。莫非另有玄机不成。  雨来得快,也去得快。过了一会,竟然消停了。一轮艳阳扫清乌云,重新出现在空中。又过一会,但见那华佗尸身,手脚慢慢动了起来。难不成这华佗竟然诈尸了?  先不谈这个,单说那厉害的毒人扁豆。原来此豆虽然熟食无恙,却含毒性蛋白,若是生食,可致人死命。华佗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因而枉自送了性命。此豆别名“阿扁”,所以又有俗语:“阿扁有毒,生者莫近(通进)”。无意间恰巧又与现今台湾某位政坛猛人相应合。大家可要注意,有剧毒啊。千万不要被毒害了。单看他那一身绿气,就得避得远远的。若是不小心自己中毒太深,也变成了绿色。那可是会继续毒害身边人的。
  第二章 薛锋复活 承继天命  前文说到,有一位好儿郎,姓薛名锋,为救一名轻生女子,英勇跳桥,舍己救人,当真感天动地。苍天怜悯,不忍夺其命,遂将之送回1800多年前的古代,附生于新死之人身上。复承天命,开始另一段行善济世的传奇人生。这个新死的倒霉鬼,说起名头来,现今也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唤作“华佗”华神医是也。华佗——本是熟读圣贤书的少年游子,不知何时起,无师自通了一身高明医术,悬壶济世,救人无数。虽处三国乱世,却怀大慈大悲之心。若论品行,真乃古代的“活雷锋”。欧,NO,简直比雷锋还要伟大那么一个层次。当然,其实他正是本书主人公薛锋穿越重生的产物,一个古人尸体与今人魂魄的有机混合体。在无数穿越故事中,主角借尸还魂屡见不鲜。这类物体统称:“尸身人面”。据某个不太确切的消息,在现今埃及的沙漠中,还留存着一座此类物体的大塑像。直接印证了各种穿越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在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故事中,也包括了此书。  又说薛锋因救人溺水而亡,临死前只觉意识渐失,陷入不复。如今竟又峰回路转,慢慢得了知觉。恍惚间,已觉自己身靠实地。心想,难不成自己同那落水女子一样,也被船工救了。这么说来,真是幸运之极,逢大难而不死。手指头逐渐动起来,神识却依旧不清,仿佛沉睡了许久,刚要从那个漫长的深梦中艰苦地醒来。那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像无尽黑暗的深渊,也像缠附了一层又一层的厚厚的大茧。薛锋的神识努力地挣扎着,想逃离这深渊,破开这厚茧。但似乎每次的努力都收效甚微,凭着积少成多,薛锋慢慢地感到自己越来越清醒。背上扎人的碎石子带来的知觉,非常清晰。自己应该真的被救了,肯定是被放在江边的沙石地上。重获新生的感觉很好,如同初生时尝到母亲那甘甜的乳汁一般欣喜。待薛锋渐渐睁开眼睛,觉得身处的环境很奇怪。等到完全清醒站立,扫视四周,不禁大吃一惊。到底是谁,从水中救了自己,又扔到了这荒山野岭。太不可思议了,自己明明记得从桥上跳下来救人的啊。怎么又到了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所在。就算是用刚做了一场梦解释,也很难接受啊。再低头仔细瞧了瞧身上的服饰,和地上那个大大的黑圈,脑子一阵发愣,全因无法及时响应,被迫当机。眼角又扫见黑圈外围边上的一个焦黑残破的背式木架,虽然几根木骨已经残损散落,整个架子近乎解体。但里面装有的东西并未完全损坏,还是能分辨出子丑寅卯。最靠外的是一个表层已成焦炭的包袱,抓起抖掉那些灰烬,见得里面原先装的是一些换洗衣裳,虽然都还有些或大或小的焦黑破洞。但总比身上穿的要强。马上挑挑拣拣换到了身上。上半身衣物有些露洞,倒也随意了。只是下半身实在难办,仅剩的一件还算完整的长衫,在股前股后,各破了一个大洞。薛锋又找了另一件破衣裳,往腰间一围,算是解决了这个恼人的尴尬。薛锋见那架子里头还有口小铜碗、一把粗铁短匕,再下面尽是些线装书册,可惜都已焦黑受损。随便抽出几个残本,竟是《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薛锋似乎明白了什么,拿过起身前掉落在地上的腰带。这条腰带被雷劈中后,不幸断了。但腰带上还是依旧系着两样事物。一件是褡裢,用手一捏,里头有不少硬物,倾出一看,竟是些古式铜钱,另有几块碎银。看着这些身外之物,再加上所处的环境,薛锋算是搞清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被穿越”了。及腰的长发,和异于自身的体貌,也明明白白地提醒了这一事实。薛锋想到,莫不是苍天怜己不幸,特地又给了再生的机会。想到这里,马上跪将下来,对天遥遥三拜。拜完起身,朝与装钱褡裢系在腰带同侧的一块小铜牌细看起来,上面镌刻了一些小字。辨得上面的两行文字是“沛国谯郡华家庄华佗”及“谯郡衙差高先监造”。繁体字和简体字差别不是很大,稍有经验,还是能大致猜对。只是薛锋对历史不熟,所以对铸着“铢”及“货泉”、“大泉”等字样的铜钱,分不出年代。但对华佗这个名字,还是异常熟悉的。莫非自己来到的年代,正是汉末的三国初期。可惜自己从没有好好地读过关于三国历史的书籍,包括《三国演义》,只是从一些零零碎碎的影视作品中获知些梗概。但转念一想,古往今来,重名之人不在少数。但凭一个“华佗”的名字,怎能断定就是享誉天下,名传千古的那一位真主。薛锋突然一阵害怕,若自己附生的真是那位汉末的神医,该怎么办?华佗已死,那自己又算什么?还会是所谓的神医吗?在自己的重生同时,岂不是扼杀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一阵罪恶感重重袭来。突然薛锋脑海中灵光一闪,华佗医术高明,竟然会有用麻药醉人,然后动剖体手术这种领先世界文明史约1700年的科学意识。难不成真是个由今至古的穿越怪才?薛锋越想越觉有道理,不由精神大振,一扫先前忧烦。念着,若自己附生的真是汉末华佗,一定要苦研医术、治病救人,不枉费老天爷的一片苦心。想到此处,跪下身来,又是三拜。  一代名医就此走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在薛锋的眼中,只要能行善乐助、扶危济困,无论到了哪里地方,又或是穿越到哪个时代,都是无关紧要的。自己一定要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将雷锋精神在古代发扬光大。毕竟到哪都能做一颗坚固耐用的螺丝钉。况且革命同志本身就要到更艰苦、更困难的环境中去锻炼,否则怎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又怎能将自己这块破铁,百炼成钢。当树立起强大的革命信念后,未来一切的困难在薛锋眼中,都变得异常渺小。  各位看官不要嘲笑薛锋同志的思想跟不上时代。这主要是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在他老家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潮流时尚与之格格不入。就拿他家来说吧,好歹也算村里的富户。除了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还真看不出有其他值钱货。那电视机信号很差,图象模糊不清、满是雪花不说,播放时还经常伴有比节目原音更嘈杂的沙沙声。更要命的是,图象还老是一跳一跳的,忽有忽无。因为父母都是半文盲,家里仅有的两本藏书是《雷锋故事选》和《毛主》,都是大红封面,很是喜眼。薛锋小时候最大精神食粮就是这两本书。里面许多内容简直倒背如流。要说新时代青年中,还像薛锋这样又红又专的,还真不多。绝对是棵好苗子,可惜党没有及时加以发现和栽培,真是个巨大损失。
  第三章 误入黄巾 难辨是非  薛锋收拾了下身遭财物,取了一片裤头碎布,准备将东西全包裹起来,塞到怀里,也好赶路下山。自小长在山里,也知道些凶险,一般的豺狼虎豹,待得天黑入夜,都会变得更加凶狠,活动性大大增强。21世纪这些大型野兽在山林中几乎绝迹。但身处古代,恐怕又是另一番情形。薛锋可不敢再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当拿起那把短匕时,突然想起,自己的头发太长了,实在应该割一割。头发上的束巾早断散开了。这一个大男人披着及腰的长发走来走去,也太怪异了些。起码薛锋这个新时代的好青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薛锋拔出匕首,将头低下,用一手向上提起头发,另一手就将匕首抵上去割切起来。无奈匕首质量实在不好,太钝了,割起来效果很差。想了想,将头凑到一棵大树旁,用匕首抵着头发再压到树干上切起来。这样一来,效果理想了很多。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头发割短了。  薛锋收拾停当后,马上选了个方向开始翻山越岭。从小生在山里,这不过是家常便饭。对薛锋来说,丝毫没有难度,而且这个名叫华佗的少年体格也算不错,耐受得了辛苦。薛锋翻过几个山头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不大不小的村子,不禁欣喜万分,急着赶将过去。他现在可是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身处何地,当下又是哪朝哪代。  下到村口,却见并无村名标识,想来也是正常。径往里走,看这山村倒也平常,或高或低的房舍,基本都是黄色的泥胚墙,加盖茅草屋顶。除了门框四边有些青砖堆砌,其它地方鲜有发现。房子一边通常还搭个茅草小间,想来应是茅房。家家户户屋门大开,不少鸡犬来回奔走,却是不见一个活人。薛锋方才在山上高处瞧清了,村中央的晒场处围了许多人,应该是都去那边了。薛锋直接往那边过去,见晒场旁边的土台上,站了十来位头缠黄巾、手持缨枪的男子,年龄参差不齐,从十几岁到五十来岁都有。一位像是领头的汉子站得稍前,正在喊话。对面台下则是围了许多男女老幼,看那规模,怕是满村子的人都到齐了。瞧那台子估摸着也是村里举行各种活动用的,譬如说祭祀、演戏。薛锋忙凑过去听个究竟,听得那汉子说:“大贤良师仙法盖世,此番举兵讨逆,四方呼应。天下弟子从者已过百万。想那大事必可告成。如若村中好汉,此时愿下山相助者,他日必有荣华富贵,荫及子孙。”台下人群顿时一阵骚动。那汉子见已收到效果,从后边人手中拿过一大叠黄色头巾,说:“想求富贵的,来领黄巾了。今日戴上黄巾,来年黄金万两啊。”边说边到台前,弯下身子,将那黄巾前递。台下不少男子挤上前去,伸手就欲去拿那些黄巾。突然听得一声断喝:“且慢!”本想去接黄巾的人听到这声喊话,纷纷缩回了手,身子还都往后退了退。只见人群分开一条道,一名老者在两位年轻后生的搀扶下,从一侧的梯道上了土台。先前那汉子颇显尴尬,叫了声:“七叔公。”底气明显不足。那位七叔公没好气地回了句:“牛大宝,你是下牛村的,这里是上牛村。你没必要唤我这声‘七叔公’。”牛大宝不由后退了一小步,说:“叔公,都是姓牛的,同祖同宗。不要那么见外。”七叔公说:“你们下牛村上这来的,都没个好事。前的不说,就说今天。竟然想诓骗我上牛村的后生们去谋反作逆。那可是要诛九族的。”台下人听了这话,不禁又有了些议论,不过都是尽量压低声音。牛大宝又后退一步说:“哪有这档事啊。大贤良师法力高深,所向无敌。想那洛阳皇帝,也不是他的对手。到时候得了天下,从者必定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七叔公说:“就算这般,此事毕竟关系着上牛村上上下下五百三十六口人的性命。待得形势明了,再作打算不迟。至于今日,你们这些下牛村的,还是先走吧。”牛大宝说:“叔公,这恐怕不太好吧。”七叔公转头看了看台下的人,说:“还看什么看,都散了吧。”这七叔公确实是老辈分,台下站着的人群立即轰得散去了。不一会,便走光了。七叔公在两个后生的搀扶下,头也不会地走了。只剩下那十来个下牛村的男子还站在土台上发愣。  大家在经过薛锋身前时,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一番。但村里辈分最大的七叔公已经发过话了,若不立即散去回家,就是不忠不孝。所以也不敢在薛锋旁边多作停留,当然也不愿多问他话。薛锋发现别人老是盯着自己的头发看,对自己的破衣服倒是不太关注。一查之下,原来所有人的头发都是长及腰臀的。自己因为不适应,将头发割短了,却变得不伦不类。薛锋想找人问些情况,听那叫牛大宝的汉子所讲,似乎他比较了解天下形势,不如向他问问。等其他人往回散完后,薛锋不退反进,向那土台走去。来到台前,还未问话。却见牛大宝略显吃惊,随即又些欣喜地说:“拿去吧。”不由分说地朝薛锋扔出一块手里的黄巾。薛锋是这样一个人,别人向他给某些东西,他是从来不好意思回绝的。比如前世路边有许多散发广告传单的打工仔。每当他们向薛锋递出单子时,薛锋总是很有礼貌地用双手接过。就算明知道不买,也装模作样地看上好一阵。离远了,再扔进垃圾桶。当见到牛大宝扔过来的这份“特殊传单”,也照例伸出双手接了。看到牛大宝等人都把头发盘在顶上,用黄巾扎好。想到自己头发太短,有碍观瞻,顺手就把黄巾也包头上了。牛大宝说:“够爽快,还未请教小兄弟高姓大名?”薛锋略一迟疑说:“小弟姓华名佗。”牛大宝问:“你怎么不姓牛?”薛锋回答道:“我当然不姓牛。”牛大宝回头问后边的几人:“上牛村啥时候搬进了姓华的?”后面几人皆摇头称不知。薛锋答道:“我是刚从外面进村的。”牛大宝说:“听小兄弟口音,不像是本地人。敢问仙乡何处?”薛锋说:“沛国樵郡。”牛大宝暗想,此地名倒是听过,只是隔得遥远,未曾去过。口音与本地相差甚多,也是正常。古代交通及讯息都不畅通。牛大宝根本未听过沛国地方的真实口音,又怎会对薛锋起疑呢?牛大宝于是说:“英雄不问出处,既然入了伙,就是自家兄弟。以后同生死,共富贵。”
  第四章 下山投军 举棋不定  牛大宝给薛锋引荐了身后的兄弟,分别唤作“牛二宝”、“牛三宝”、“牛阿大”、“牛大壮”、“牛二壮”、“牛三壮”、“牛有田”、“牛爱耕”、“牛春子”、“牛家富”。然后又邀薛锋同行,一起去山下的“下牛村”。路上双方聊开了。原来这牛大宝并不是这个“上牛村”的人,而是山下“下牛村”人。上下牛村在上上上上…辈(总之好多辈)前,是一家。据说是两兄弟闹分家,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就这么分开来了。虽说同祖同宗,但上下牛村这些年来关系并不怎么好。因为人口增多,相互争山争地,有了些矛盾。但看在都是老牛家的后人,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又都更让一分,没有把脸彻底撕破。若是不同姓,恐怕早就发生“村村械斗”这种流血事件了。  牛大宝这次上山征集人手,乃是因为前两天去武阳县城贩卖山货。见城门驻岗的兵卒不见所踪,已感事有蹊跷。但看城内百姓来回奔走,鸡犬不宁,知有大事发生。又见市集布店门前,人头攒动。众人发了疯、着了魔一般,冲着、挤着、撞着,抢购黄布。连忙向身遭百姓询问事由。原来是巨鹿大贤良师已举义兵,大讨四方。其军上下皆头包黄巾。风传从者过百万,而且其中一支十万大军正向武阳方向开来。武阳县令连并守军已先行得到消息,弃城而逃。许多百姓决定从大贤良师义举,一同替天行道。牛大宝听得热血沸腾,胡乱把货卖了。用钱扯了许多白布,直接奔染坊染黄(全因黄布完全断货了)。又返回村里,召集人手。好说歹说,集起了约莫300来人的队伍。又想着毕竟是办大事,人还是少了点。念着上牛村人也是本家亲戚,便到这边拉人入伙。没想到这个七叔公太过古板,硬是把好事给搅黄了。本来是一个也没招到,没想遇着薛锋,也算有了一个,好歹也是开张彩头,总比没有好。否则就这么回去,还真丢了脸面。  牛大宝向薛锋问了下家庭情况。薛锋不知这个华佗家里到底啥情况。只好胡诌道,父母双亡,也无兄弟,只剩一个独身。牛大宝却说,净户才好,做起事来再无后忧。薛锋也问起牛大宝家里情况。牛大宝大略说了。原来牛大宝在下牛村也算有些名望,父母已经病逝,自己是家中长子,凡事都由他拿主意。因为早年读过书,中过秀才,在识字人不多,文盲率奇高的农村,颇受乡里乡亲敬重。牛大宝又问薛锋是否识字,薛锋回答,读过一些杂书。牛大宝显得有些高兴,说,早看出薛锋有股子书生气,好好发展,将来肯定是个人才。古代人懂文化知识的不多,农村尤其如此,会识字算帐,便是个宝了。所以读书人向来地位要高一些。牛大宝又问起薛锋,为什么衣服破破的。薛锋不会撒谎,只好照实说,是在山上,遭遇雷雨,被天火烧的。牛大宝等人都曾见那上牛村的山后,忽然乌云密集,响雷大作,所以并不生疑。但皆惊他天雷中身,竟然还能安然无恙。薛锋很想问牛大宝,如今是哪朝哪代,又是哪个皇帝在洛阳统御天下。但是怎么也问不出口,怕被牛大宝等人笑话。像这种级别的问题,一般都是幼稚园老师回答小朋友的。自己怎么好意思问出口。不过也约莫断定是汉末了。因为薛锋记得以前学过的高中历史书上,好象有这么一句话:东汉末年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但毕竟时隔日久,到底写的是“黄巾起义”,还是“黄巢起义”,分不太清。总之和“黄”有关吧。若真是黄巾起义,那可以肯定现在他所处的年代,就是汉末了。薛锋又想起一种更合理的可能性,那就是汉末的起义是黄巢领导发动的,所以戴黄巾,自然也叫黄巾起义。牛大宝等人称颂的大贤良师,自然是“黄巢”了。  到了山下的下牛村时,天色已经不早。这下牛村有九百一十三口人,因为田地较多,比上牛村发展得要好些。牛大宝请薛锋在自家留宿、吃饭,并找了套干净的旧衣裳给他替换。然后叫自己婆娘,将薛锋的破衫拿去缝补了。牛大宝把计划向薛锋说了,隔日就领弟兄们出发,去找革命大部队投靠。薛锋非常崇拜毛主席,因为毛主席也是搞农民起义出身的。所以对农民起义有莫名的好感。对于刚重生过来,就能参加极其有意义的革命斗争,充满了喜悦和向往。但转念一想,又生出很大的担心,东汉之后是三国,再后来是晋,那个大贤良师黄巢肯定没当上皇帝。那么这将是一次注定失败的革命运动。薛锋将自己的担忧隐晦地透露给了牛大宝。牛大宝听了薛锋的警告,沉思了很久,眼光不停闪烁。最后牛大宝说,事已至此,不把兄弟们拉出去的话,会被村里人耻笑。到时候谨慎一点,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就把队伍又拉回来。薛锋想来也是,牛大宝是村里的头面人物,庄稼人最重面子、名气。若是出了什么糗,丢了脸,哪可是要一辈子在同乡中抬不起头的。薛锋革命觉悟性很高,虽然知道必败无疑,但心里也认同先试试看。毕竟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斗志不可丢。死是小事,没了理想,没了方向才是大事。  第二天,牛大宝集中了300来位兄弟,浩浩荡荡地出村了。没有统一的制服,都是寻常干活的打扮。除了那块黄头巾是完全统一的外,其它都不是。铁枪只有76杆,这还是扫空了村里铁匠铺所有存货和各位兄弟家里废铁赶制出来的。因为铁匠铺的老板和儿子——牛阿大、牛大郎及牛二郎也参加了革命运动,所以工钱方面打了很大折扣。造铁枪是因为最省材料,毕竟铁也是值钱货。若是改造大刀,那该是多大的资源浪费啊。既在众人承受范围之外,也不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所以还有227位兄弟的兵器不是统一的。尽是些菜刀、柴刀、斧头、锄头之类的,更像是一支生产大队。虽然有缺点,但毕竟行军途中砍柴和做菜这类的后勤工作可以更有保障,也不能不说还是有优点的。牛大宝本人自然是在拿铁枪的优先份子之列。薛锋就将那把匕首拿出来作武器。依众兄弟较统一的说法,真上战场,冲的时候,没枪的就先落在后头,然后随地再拣把趁手武器换上,就可以了。薛锋也很赞同这种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毕竟革命斗争的初期,一般都是比较艰苦的。  等大家步行到达武阳县城,发现并没有黄巾军大部队的踪影。原来黄巾军因为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在武阳县城没有耽搁太多时间,就又转向去攻打邻近的卫国县县城去了。牛大宝也知道自己来迟了。准备在武阳县城里休息用饭后,再去追赶大部队。  薛锋通过与兄弟们旁敲侧击的交流,也弄清了所处年代还真是汉末,而起义军的首领不是黄巢,而是张角。随着了解的情况越来越多,薛锋对以张角为首的这支黄巾军的革命性质起了怀疑。从黄巾军的参与和组成来看,确实是一支以农民为主力的封建社会的革命军。但从起事手法来看,又很像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在祖国大地上的法*功组织(此处被和谐掉一个字)。张角就像是当时的邪教组织头目李*志(此处又被和谐掉一个字)。薛锋深知邪教组织的危害。当年他在镇上中学念书,每天早上需要从家里翻山越岭去上学。途中要路过一条镇边的小河。某段时间天天清晨都约有1、2百名无知群众到河边平坦的草地上集中,练习一些希奇古怪的动作。后来又没有了,据说被取缔了。再后来听同学间的传闻说,那是邪教组织搞出来的活动,因为违法,所以不敢再弄了。人都散光了。据说带头的还是当地的领导干部,不幸受蒙蔽了啊。那时候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在一个劲地批判这个邪教组织。尤其是教首李*志骗财害民,罪无可恕,最后竟然还逃到美国去了。薛锋对他那是深恶痛绝。所以此时的薛锋也拿不定主意,是否真正要掺和到这次黄巾运动中去。当是出于阶级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又不好意思主动脱离牛大宝率领的革命小分队亦或是邪教小分队。想想还是多了解事实真相,再作打算不迟。
  第五章 放弃路线 不搞运动  大伙用过饭后,继续沿大路朝卫国县方向行去。走了一段,忽然前头涌来许多溃兵,一眼望去竟难估数量。近了些发现俱是头裹黄巾,少数还挂了彩。众人一见心拔凉拔凉的,好似掉进了冰窖。牛大宝怕被溃兵冲散了队伍,连忙指挥大家先避到路边。等败军经过时,忙询问情况。那些人见牛大宝这三百来号人也都是头裹黄巾的同志,有问必答,毫不隐瞒。  原来这确实就是经过武阳县城,去攻打卫国县城的黄巾军。本身就有近4万人,又在武阳增加了几千。因为一直没有兵灾之乱,一般县城都只有3、4百号的兵卒,而且都久未训练,老幼混杂(关系户挂名吃空饷),良莠不齐,更没有经历过实战。所以黄巾军起事后,根本不用硬拼,单凭人数就把官兵吓逃了。一路上势如破竹不假,但并没有遭遇过任何正式的抵抗。基本上是官兵望风而逃,黄巾军轻易“攻城克地”。但打至卫国县城时,形势突变。卫国县令庄文强竟然没有逃跑,而是紧闭城门,调集兵卒百姓,一起上城墙防守。而且抵抗意志非常坚决,似有玉破瓦碎之心。原来朝廷接到地方急报,知道了张角起兵谋反之事。大将军何进奏请灵帝火速降诏,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伐。同时用快马分报各处郡县,若是再出现,官吏弃城逃跑者,满门抄斩。必须坚守抵抗,而后方大军很快就会赶到。  当武阳县令朱文义带着两百多名小吏及兵卒,逃到了卫国县城时,庄文强已打定主意,若是发现黄巾军到来,也一同继续向邻县逃亡。可朝廷的圣令很快就到了,慑于“满门抄斩”的严厉惩罚,庄文强不得不打消了逃跑的念头。而且力劝朱文义留下防守、戴罪立功。在“满门抄斩”的生命威胁下,朱文义不得不从,而且尽心尽力协助。庄文强和朱文义发动了所有能够发动起来的人,帮忙守城。为了鼓舞士气,还捏造和散播了黄巾军在武阳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谣言。使得军民一心,誓死守城。最终约有两千名士兵和百姓一同上城墙参与防守。  所以说,当4万多名黄巾军士兵,抵达卫国县城城下时,发现情况与之前大不相同了。面对的不再是一座没有任何防守的城池,每个人的心里紧张、不安又带些兴奋、躁动。毕竟是第一次遇到像样的抵抗,头一回真枪真刀地实干。紧张、不安是难免的。因为己方人多势众,对方人数明显偏少,所以并不害怕,而且激起了一些破坏、杀戮的念头,又有些兴奋和躁动。因为黄巾军的人数一再扩大,基本上都是沿途加入的,组织纪律观念很差。所以难以有效管理,乱糟糟地,还没等指挥官下令,就一起冲到城墙底下,准备大干一场。面对着城墙上射下的零零稀稀的箭矢,扔下的许多木石,甚至泼下的粪水。才悲哀地发现,5、6米高的城墙根本没法上去,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才又哄地一下,退了回来。原来黄巾军根本就没带攻城的梯子,因为一路上太顺了,完全用不着,就算刚开始带有少量,也因为嫌麻烦抛弃在了半路。其实城墙上防守的人本来也很心虚,因为发现黄巾军人数实在太多了。但有城墙作凭靠,又被包围了,才硬着头皮撑下来。结果发现黄巾军更加不济,连攻城器械都没带,轻松打退一次进攻后,士气大振。  黄巾军经历一次失败后,不再急于攻城,而是将县城围定。又分出不少人去附近砍伐树木,然后将获得的木料,用绳子绑结成简单的梯子。这样一来,等梯子数量形成规模,也损失了不少时间。只能暂缓一天,再行计较。第二天,黄巾军用新造的梯子,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果然占着人数优势,顺利很多,眼看就要将城墙拿下。  突然在攻城的黄巾军后方,出现了一支约莫500来人的骑兵。打着汉军的旗号,装容整齐,一看就是正规部队。几个冲锋就将人数众多的黄巾军杀得溃乱不堪。  原来黄巾军实在谈不上是军,完全是乌合之众,刚开始有满腔的革命热情撑着,倒没有问题。但昨天吃了场败仗,又在野外宿了一夜,失却了锐气。如今又在攻城之际,遭遇偷袭,可谓腹背受敌,形势不利。守城方见援军已到,士气大振,又将上了城墙的黄巾军杀了下去。黄巾军顿时阵脚大乱,前方不利,后头那些直接面对汉军骑兵的人开始逃跑。这种情绪的传染力很强,不一会黄巾军出现了集体溃逃。汉军骑兵趁势追杀,卫国县城里的人也杀了出来。黄巾军吃败大场,士兵们连逃了十几里,方才勉强收住阵脚。要不是追兵转回头去,情况还要更糟。  追兵为什么又不继续追杀呢?原来这里头也有学问。这500来人的汉军骑兵,只是中郎将卢植的先锋。因为军情紧急,便长途奔驰,极少休息,到了卫国县城附近时,已人困马乏。又经一场恶斗,更是体力不支。再加上兵法里,本就有“穷寇莫追”这一条。黄巾军虽然大败,但人数依然占了绝对优势,如果被逼死路,定会奋勇还击。所以追兵也是不敢再追了。  牛大宝听罢事情大略,不由仰天长叹。带出来的300来弟兄,也是信心大挫。黄巾军毕竟是凡夫走卒临时凑集起来的乌合之众,没什么战斗力。纵然人数占优,也是枉然。像牛大宝领的这300来号人,因为有血缘关系,倒还好些,多少会有些组织纪律。其他就很难说了。牛大宝觉得还是先回上牛村比较好,看看今后一段时间的形势变化,再作打算。黄巾军如果不行的话,没必要跟着送死。毕竟大家出来是为求富贵,不是光为流血牺牲。  薛锋也赞同这个观点。他看出了黄巾军与革命部队有着重大差异。革命部队讲究的组织和纪律,黄巾军都没有。一支队伍的组织和纪律,需要靠理论和信仰来维系,譬如说马列主义革命真理。如果没有,起码也需要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黄巾军造反的内在驱动力不强。但凡革命起义,都是受压迫到极点的爆发。若是不造反,就活不下去。比如说李闯起义,就是因为明末陕西大旱,人吃人引发的。大家都想着与其饿死,不如造反,然后就起义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反肯定是死路一条,反了倒有一线生机,斗争精神自然就强。而这次的黄巾起义,不过是邪教运动。大家造反,主要是冲着“大贤良师”的名号去的。并非是真的被逼到了绝路,战斗力自然就大打了折扣。想那黄巾军,就算先遭大败,若是真有拼命三郎的劲头,稳住阵脚之后,返杀回去。凭着出敌不意,加上人数占优,就算没有章法,也定能大胜。想着前世那叫“法*功”的邪教组织,也是说散就散。除了极少数冥顽不灵的份子,其他马上都改邪归正,弃暗投明。两者是同一道理啊。所以说黄巾起义这条路,跟着走下去,肯定完蛋,还不如趁早回头。  牛大宝领着弟兄们回去了,连武阳县城都不想进,直接走回上牛村的近路,把城绕开了。弟兄们摘下了黄巾,恢复成了普通百姓的身份。薛锋本就是外人,也不与他们同路了。
  第六章 行医救人 善名渐扬(一)  薛锋与牛大宝等人作别后,竟觉得一时无处可去。而且因为失去了革命目标,有些伤感,也有些失落。薛锋暂时想不出该去哪里,又该做些什么,看来得找个清静地方,回复下心情,好好想一想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薛峰并没多少目标地随着黄巾军的人流,往武阳县城方向走。  薛峰因为在思考问题,走得不快。旁边一些人纷纷越过了他。“哎呦!”一位正要从薛峰旁边经过的男子,发出了一个轻痛声。薛峰转眼看去。见那人左手臂受了伤,粗粗地用一块脏汗巾包扎着。薛峰乐于助人,自然不会有忙不帮。他马上走过去,提醒那人说:“兄弟,你这个样子包扎伤口肯定不行,要受感染的,会很严重。”那人看向薛峰,一脸的疑惑,问:“小兄弟所说的‘感染’是什么意思啊?”周围的人也听到了这个新鲜词,看向薛峰,想听听他的解释。薛峰答道:“就是伤口不仅不愈合,反而生脓腐烂。不治的话,就好不了了。”那人听了这话,也知确有此事,便急着问:“小兄弟懂不懂这治法啊?”薛峰说:“还算懂些吧,有不少药可以治。”周围的人不禁向薛峰这里走拢了些。原来汉末医学还在初始阶段,像受伤化脓,根本无药可治。但别说行军打仗,就算下地干活,怎能没个损伤。若是真有治法,那还不了得。那人又道:“快说与我听。”众人也是心同此念。薛峰说:“最普通的自然是碘酒和红药水了,还有那些抗生素乳膏效果也不错。”众人听得惊奇,这几样药名是闻所未闻。要是现代人听了,肯定都能明白。可是这在汉朝啊。大家围拢薛峰,你一言我一语,想问个明白。但无论薛峰怎么解释,众人还是搞不懂这几样药物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人又问:“小兄弟,可有这些药在身上,或是懂得配方?”薛峰想了想,其它不太懂,只有这碘酒最简单,是碘和酒精的混合物。高中化学里学过将海带烧灰,可以得到碘盐。但这里也没海带啊。若是在现代,直接在药店或医院买就是了,哪用着自己制啊。可如今处在一穷二白的旧时代,还是得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革命精神啊。薛峰又想着是否能用其它杀菌物质代替,最先想到的是杀菌灭毒有奇效的大蒜。前世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科普讯息,外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令人将一瓣生大蒜放进口中嚼碎,然后含上十分钟。再检查发现口腔中所有细菌都被杀灭了。原来大蒜里面富含一种叫“大蒜素”的强杀菌物质。于是薛峰说道:“前头说的几样药品颇为难制,倒有一样简便的法子。将生大蒜在嘴中嚼碎,然后吐抹到伤口上,用净布缠了。每天换上一次药,定能去脓灭毒,消除感染。”那人说:“若真受上这感染,一定用这法门试试。在下孟大勇,还未请教小兄弟贵姓大名。”薛峰接道:“贱姓华,单名佗。”那人称赞道:“华兄弟,见多识广,当真佩服。”薛峰又说:“其实处理伤口,也有讲究。最好用凉开水或烧酒,冲洗干净,再上药包扎。”伤口感染都是细菌作怪。古人不知细菌为何物,所以处理伤口颇为马虎。薛峰作为现代人,深知个中道理,所以又好心提醒。  边上另有一名男子开口道:“华兄弟,在下常孝,想请教一事:伤口疼痛难忍,又有何妙法可解?”薛锋见他被两人左右搀扶着,行走不便,一看原来是大腿受了创伤,虽然已用粗布厚厚捆扎,但依旧渗出血色,想是伤得不轻。薛锋答道:“若真是疼痛难忍,倒可以试试大烟,但是有可能会上瘾。”在旧社会,民间常用大烟,止镇病痛。前世薛锋在电视剧、杂志还有网上,都接触过类似故事。薛峰清楚地记得有个故事是说刘伯承元帅的,说他早年生病时,用大烟止痛,因此上了瘾。但刘元帅凭着顽强的毅力,竟然把大烟硬生生给戒掉了。革命英雄就是了不起啊。常孝又问:“不知华兄弟口中的大烟又是什么,这‘上瘾’又是怎么回事?”薛锋解释说:“大烟,就是鸦片,从罂粟制得。这东西人抽了还想抽,到最后每天都离不了。若是抽太多,又会毒入骨髓。”常孝说:“这大烟也太凶狠了些,不知还有什么更好的药?”薛锋随口又答:“有一样事物叫‘麻沸汤’,饮者无痛无觉,而且安全。”常孝便问:“不知小兄弟,能否告知这麻沸汤的制法?”  薛锋刚刚只是想到东汉末年已经有了这“麻沸汤”,便随口说出。如今想到这“麻沸汤”,本不就是自己将来要发明的吗?现在又如何知道配方?薛锋脑中灵光一闪,大学时在寝室里看过某部武侠剧中的几集,好像是古龙的,里面提到江湖上有种迷香,是曼陀罗花制成的。闻者即倒,知觉全无。难不成可以用曼陀罗花来作麻药。但凭据不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现在下结论还太早。薛锋只得回答道:“这‘麻沸汤’的配方,小生并不知晓。好生研究一番,或许会有收获。若是伤痛厉害,多饮烈酒,应该能镇上一镇。”那常孝听了倒也不深问。说到大学寝室里看电视的事。薛锋还有些郁闷。当初就读的大学,寝室里都安了有线电视接口,但并没有电视机。寝室里的人一起凑份子,花了300块,去旧货市场淘了台“黄河牌”彩色电视机。那电视机怕有些年份了,图象显示不清,总带些雪花点。而且色彩有时也会失真,明明是彩色的,硬会变成黑白。寝室里其他人都看不习惯,和家里一贯看的,效果差远了。可薛锋却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在他家乡,哪怕是镇上,这彩电也是稀罕货。看惯了黑白电视机,再来看彩色的,感觉还真是不同。至于屏幕上那些雪花点,对薛峰毫无影响。在他的认为中,电视机能达到这种效果,不是不能看,而是太可以看了。比起自家那台,真是好多了。所以那台电视机买回来不久,全寝室只剩下薛锋一个人会打开来看。薛锋不仅看得津津有味,到精彩处,还会不由自主地发笑。口味也很明确,特爱看古装武侠和革命战争片。可是过了不久,寝室里的人明显对他的举动起了厌烦,因为干扰了其他人的休息。薛锋只好再也不打开那台电视机了。之后接近四年的日子里,那台电视机好象再也没有被开过。在寝室里,成了一件多余的摆设。真是件伤心事,不提也罢。  旁边又有一名男子发问:“在下腹中常感厉痛,若是饮酒,反倒加重。又是何道理。”薛锋指了指自己的胃部说:“可是这里。”那男子说:“确实不差。”薛锋知道这不过是寻常的胃溃疡,可以用小苏打(NaHCO3)来解痛。前世的家乡百姓都比较穷困,习惯用各种土办法,来解决病患问题。胃溃疡可是当地的常见病之一。薛锋自然对治法有些了解。胃溃疡这病,最怕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具有强腐蚀性。当胃里大量分泌胃酸时,病人就会感到疼痛,需用抗酸物质解除。而小苏打因为家中常备,无疑是最容易得到的。薛锋答道:“发痛时,吃些小苏打,就好了。”不料那男子又问:“何为‘小苏打’?”薛锋暗想:毕竟才是汉末,民间还没这玩意啊。中学地理书上写过祖国西部有许多盐碱湖泊,那里面可有不少这东西。可薛锋总不能让人家万里迢迢去那边取吧。于是说道:“将石灰石碾碎服用,效果也一样。”想着,石灰(CaCO3)也能和盐酸反应,应该差别不大。  又有人接着发问,他用手按在左胸乳下位置,说:“华兄弟,在下此处时感疼痛,又如何医治?”薛锋初中的自然课学得比较认真,那部位还是认得的,就是肝的所在。薛锋又见那人脸色蜡黄,应是得了肝炎。想了想,就说:“茵陈应该能治。”薛锋读高中时,曾在同桌买的一本《故事会》里看到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伙子,借了钱去做生意。先坐车来到甲地,被人将一袋茵陈谎称稀罕药材,给骗了。原来当地盛产茵陈,价钱极低。小伙子不好脱手,只好将那袋茵陈,带在身边。又坐船来到乙地,看到当地医院的收购告示,因为肝炎流行,急需大量茵陈。小伙子就将茵陈高价卖给了医院。小伙子于是就在甲、乙两地贩起了茵陈。又发现甲地农民改种水稻,缺少稻种,而乙地恰好有很多,便将稻种和茵陈来回贩运,赚了许多。薛锋也不知这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估摸着这茵陈兴许真的能治肝炎。  接着又有人发问,手脚关节疼痛,该用何药医治。薛锋反问,可是膝盖红肿,阴雨天更是厉害。那人称是。这个问题,对薛锋来说,也很简单。原来在他老家,得这病的人很多,其实就是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因为不分寒暑,劳累过度所致。他家乡的百姓,一般都是饮五加皮泡的酒,来治疗。  大家见薛锋对医病用药似乎很有专长,纷纷将自己的病情向他问询。薛锋就算给不出明确答案,也都能说出些道理。大家渐渐地认同他是位了不得的郎中。其实在汉末,识字的人还是偏少。若是还懂得些医理,那就更少了。薛锋的知识面其实也并不算很广,但相对于古人来说,就是大大超越了。现代科技发达,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如书籍、电视、报纸、网络。前世薛锋在这种环境下,毕竟活到了27岁。很多事物,包括各种疾病,都知道那么一点。  在回武阳的路上,薛锋和大家讨论各种疾病用药,一点都不觉得行程枯燥,不知不觉间就到了目的地。薛锋有了这段经历,已经可以肯定自己在这医术荒芜的汉末,完全可以有一番大的作为。心中又有了奋斗目标,那就是成为真正的一代神医。
  第七章 行医救人 善名渐扬(二)  武阳,汉末冀州阳平郡的一个普通小县城。城里最繁华的街道“东武道”在现今看起来,根本算不得什么。除了路面正中间,以一溜直线的形式,砌着许多宽约四十厘米,长约1米的青石板,其余地方都是紧密地砌着一些小鹅卵石。路两旁的店面,一般都是木制两层结构。下层开店,上层住人。只是上层要比下层矮上许多。每个店面的门前都撑着黑色油布做的篷子。两边的篷子伸向中间,遮住了超过一半的天空。在这条“东武道”上,各式各样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古代的商业圈,有客栈、春楼、茶馆、酒店、裁缝铺、首饰店、棺材铺、杂货铺、布坊、染坊、油铺、米店、糕饼坊等等。  回到武阳后,薛锋就在“东武道”上的顺风客栈为慕名而来的百姓们诊治,正式开始了他的医道生涯。他摘掉了黄色头巾,回复了寻常人的身份,但仍旧愿意给那些黄巾军的伤兵们治病。薛锋制了一些绷带,用沸水煮过消毒,再晒干后,给黄巾军兵士们使用。刚开始薛锋都是用生蒜捣碎做的药膏,给病人治疗感染。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发现有一个大弊端。那就是大蒜的刺激性太强了,会刺激病人伤口,导致疼痛加剧。薛锋想到从前化学里学到过一种农药,能够杀菌消毒,制法也很简单,只需将胆矾和熟石灰按一定配比加水混合,就可反应得到。薛锋尝试之后,确实有一定杀菌效果,虽然比不上生蒜,但胜在刺激性小,病人能更好适应。薛锋治病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人,只收些药钱和少许诊金。又因药到病除,渐渐传出了好名声。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天,就起了变化。中郎将卢植所率的军队很快收复了武阳,遭遇重创后残剩下的黄巾军继续向北边的巨鹿郡方向溃逃。朝廷的三路讨伐军队各与黄巾军展开了一系列厮杀。黄巾军节节败退,很快被打回到大本营巨鹿郡的外围。张角起兵造反后,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他三人本一直据守巨鹿,如今见朝廷的讨伐大军将至,也分兵迎击。张角率部众十五万,与卢植的五万人马,相拒于广宗,一时难见胜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儁对垒,则是屡战屡败。黄巾军形势不利后,出现了许多逃兵,巨鹿附近本来有近乎四、五十万之众,散走不少。也有几路黄巾军早先并没有与朝廷的三支征讨军队接触,得以继续向邻近州县进攻,声势依旧不小。  薛锋辗转各处,为伤者医治。基本上是仗打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薛锋见到一些伤者的病情实在严重,很想将前世的青霉素研制出来,济世救民。可惜他对相关知识实在不了解,只能作罢。不过这个念头,却帮助薛锋又发明了一种治伤的好药——青苔膏。原来薛锋正为“怎样制青霉素”的事,想得心烦意乱,突然注意地上的青苔。生出一个念头,青霉素的来源青霉菌,在外形上颇似缩小版的青苔。两者都为低等生物,在进化历程中比较接近,或许有些共通性。薛锋将洗净的青苔,生制成膏,经过临床验证,果然发现也有杀菌的效用。而且用者清凉舒适,完全没有了大蒜的刺激性。  薛锋还发现了不少得了瘟疫症的百姓,幸亏他妙手回春,才没有酿成更大的后果。原来许多死亡的黄巾军士兵尸体没有被埋葬,而是遗留在路边或是被扔到池塘、河道里。天气炎热,腐败很快。不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更使各种有害菌大肆滋生,严重污染了百姓们的生活水源,导致疫病横行。患者由于受到细菌感染,高烧不退,严重者昏迷不醒。薛锋前世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诸葛亮煮青麦,救瘟疫百姓”的故事。于是照搬过来,发动百姓将青麦煮成浓汤服用。果真有清热退烧的功效。薛锋号召百姓们不要直接饮用被污染的生水,而是喝煮沸过的凉开水。又发动百姓们将黄巾军的遗尸挖深坑掩埋,使得疫病的传播得到控制。  除了上述事迹,薛锋还亲手动了次手术,并获得了成功。“神医华佗”的名号渐渐响了起来。原来薛锋在医治瘟疫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名身患急性阑尾炎的病人。他不仅体温升高,而且右下腹部疼痛,并有呕吐症状。薛锋前世时,邻居洪大爷曾经得过这种病,所以印象深刻。薛锋也知道必须马上动手术、切阑尾,才能救人。可这毕竟是古代,条件有限。但想到“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  革命精神,毅然决定施行这次手术。薛锋在中学时曾学过人体生理,对课本上的插图还有印象,知道阑尾是大肠的多余末端。为了确认阑尾的位置,薛锋还特意将一具黄巾军士兵尸体,剖腹查验。在做好必要准备后,薛锋开始了他的手术。因为没有麻药,他让病人喝下许多烈酒,直至烂醉,失去知觉。薛锋将自己的双手用凉开水洗净,再用放入铜盆的烈酒泡浸一会,进行消毒灭菌。又将病人宽衣露腹,用烈酒擦洗干净即将动手术部位的皮肤。接着用水煮消毒过的匕首和剪刀,破开病人的腹腔,找到阑尾,并成功切除。然后用热水泡烫过的桑皮线和钢针缝合病人切口处的肌肤,最后缝合处涂上一层杀菌药膏,预防感染。就这样,薛锋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前世听闻来的手术过程,顺利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外科手术。
  第八章 张角病重 主角相治(一)  若说三国中谁的人品最好,非医德崇高、救死扶伤的华佗莫属。即是本书主角了。问题倒反过来,三国中哪人的德行最差,莫过于董卓。三国中列位割据一方的乱世豪杰,如曹操、袁绍、刘备、孙坚皆是靠剿灭黄巾反贼起家。连最初的反面大BOSS董卓也不例外地参与其中。有句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又有一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看来真是不乱不出英雄。  还是得好好说说这个董卓。董卓原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的“富二代”,出生于地主豪强家庭,性粗猛而有谋,是个十足的野心家。一个人光有钱并不可怕,但如果他同时还很有心计、又非常阴狠。这就非常可怕了。董卓靠着家财,拉拢人心,扩大势力。并在镇压羌人的起义中,崭露头角。从此平步青云,官是做得越来越大。黄巾起义后,董卓瞅准了这个良机,给宫里的常侍们(太监)行重贿,迁升中郎将,硬生生挤掉了正在领兵打仗,与张角对峙的卢植。  其实也怪卢植得罪小人。原来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探卢植军队,问卢植索取贿赂。卢植答曰:“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左丰挟恨,回奏朝廷,说卢植高垒不战,惰慢军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将董卓来代将卢植兵,并取他回京问罪。  董卓的头脑是不错,但他的计谋很少用在正途上。董卓自从当上军官后,最多一半的军功是真实的。另一半则是靠屠杀无辜百姓,并掠夺财物得来。原来古时候,打完仗算军功时,是看砍获的人头数。砍回来的人头越多,计得的功劳越大。董卓每次带兵打仗,无论胜败,砍回来的人头都是一大车、一大车的装。再加上他肯花钱行贿,这升官能不快嘛。众看官莫要生疑,全因董卓人够狠,心够黑。董卓常干的事就是包围整个村子,杀光、烧光、抢光。这种人无论哪个朝代,若是出上一个,肯定国乱民殃。所以汉朝栽在他手里,一点都不冤。汉朝军队为了激励军队士气,默许劫掠兼滥杀。士兵们得了好处,自然不会去告黑状。只是偶尔会有知情文官,因为良心发泄,参上一本。汉末朝廷腐败,宦官专权,这董卓懂得钻营,自然是混得顺风顺水。  方才也说董卓还算是个领军能人,按理替下卢植后,应该可以更快击破黄巾军才对。结果却是恰恰相反。原来董卓把从前那套做法,照搬照抄了过来。惧于张角会些法术,并不急于进攻。但又想快些挣到大功,顺便把行贿的损失赚回来。开始在广宗外围,屠村掠财,美其名约“剿灭黄巾同党”。董卓这套方法对付羌胡异族还行,手下不会反感,朝廷不会怪罪。但他这次的对象可是大汉子民,手足同胞啊。起了很大的反效果,不仅动摇了军心,而且激起了百姓们的反抗。张角趁机发难,董卓不由一败再败。  却说皇甫嵩、朱儁在颍川大破张梁、张宝,张梁跑去投奔张角,张宝另行一路。朝廷因董卓屡败,让皇甫嵩接替其位,代领其军,继续攻打张角、张梁部。而朱儁则追击张宝。董卓被罢官后,不待皇甫嵩交接,悬印负气而走。一时间军无统领,更显混乱。张角听得消息,决定趁势对之发动总攻,妄想一举歼灭,以扭转败局。汉军不敢硬战,却龟缩在营地中死守。黄巾军一时也不可得。为了能在皇甫嵩所率部队赶到之前,结束战斗。张角不断催动法术,结果耗气过巨,走火入魔。突然仰倒在所立战车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黄巾将士见了,军心大动,只能退兵。  张角病后,张梁领了全军,继续与皇甫嵩为抗,但根本不敌,被杀得节节败退,直到了曲阳附近。张角虽一时未死,但因病入膏肓,已是个半死人。所以时有流言,说张角已毙。皇甫嵩得知后,难辨真假,为动敌军心,稳定局面,倒也大肆宣扬。张角病后,张梁倒也着急找大夫,可形势混乱,也不好找。真找到几个,不是说自己不懂医术,治不来病;就是装病作痛,死活不来。原来黄巾军败局已定,哪有大夫敢给头号反贼张角看病。若是看好了,朝廷饶不了自己。若是看不好,恐怕黄巾军也不会放过自己。左右思量下,当然想尽办法不去。  薛锋这时正好在曲阳附近,给百姓治病。黄巾军将士便找上了他。可怜我们的主角有悲天悯人之心,虽然将张角认作“李*志”之流,当听说是给他治病时,依然决定前往。这又是为何呢?原来薛锋想到,前世就算是已经宣判的死刑犯,只要刑期未到,如果病重,国家也会给他送医院治疗。若行仁义,不分类别。张角再坏,此时也不过是个病人。作为医生,必须要遵守医德。就这样,我们的主角冒着生命危险,给垂死的张角看病去了。
  第九章 张角病重 主角相治(二)  曲阳城外一处偏僻幽静的小庄园,主人是汉朝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地主,早先就投了黄巾军,如今这里被临时征用了。许多黄巾军战士或围在庄园外,或守在庄园里。目的只有一个,守卫正房内床榻上已经奄奄一息的张角。一败再败的张梁已经豁出去了,领了黄巾军主力准备与皇甫嵩军在曲阳城的郊野决一死战。张梁早就受够了刺激,眼看大哥病重将死,形势又坏到了极点,已经有了赴死的心理准备,所以他决定不再逃避,与官兵进行最后的较量。几乎所有残剩下的黄巾军战士都加入了这次决战。唯独这小庄园的警卫人员例外,因为最高领袖就在这里。  薛锋被5、6个黄巾军兵士带到了这里,给张角医病。到时天色已经不早了。虽然就算张角回复健康,也扭转不了形势。可毕竟这是值得一试的最后方法,也算是种精神寄托吧。薛锋看了看盖着薄毯,躺在床榻上的张角,形容消瘦、面色枯黄,进气多、出气少,似乎已经病入膏肓,又将手放到他额头上,发觉烫得吓人。薛锋用铜盆装了些冷水,又拿了块干净的帕子,浸湿后,稍稍拧干,敷在张角额处。然后思考起该用何药救治张角。张角高烧不退,本可以依照老办法,熬些青麦浓汤给他喝。可时节刚过,地里的青麦都转黄了。想来效果应该不行了。薛锋想到了些前世见闻到的清热药物,如金银花、菊花、莲子、荷叶等,可这里都没有。正在暗自苦恼,不觉间来到窗前,看到后院栽有不少翠竹。有了主意,原来竹枝、竹叶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薛锋来到后院,叫人帮忙摘了不少竹枝竹叶,准备送到厨房去熬汤。突然庄外传来一阵人马嘈杂声,很快所有黄巾军士兵都显得异常慌乱。就像平静的湖水,突然被人狠狠地用机关枪进行扫射。从他们焦急的谈话中,薛锋知道了张梁被皇甫嵩连赢七阵后当场斩杀,黄巾军主力彻底覆灭了。这次回来报信的,都是些好不容易逃脱的残兵。  没人再管薛锋和张角,在洗劫了所有可以带走的财物后,黄巾军士兵全都散走了。逃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薛锋望着那些被随地丢弃的黄巾和翻得乱七八糟的房间,默默无语。除了张角所在的正房,没人去动,其它房间都被搜掠过了。薛锋独自将竹枝竹叶,带到厨房。清洗干净、切段后,放入一个陶罐中烧火熬煮。黄巾军士兵的逃跑,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看病救人的决心,就算那个病人是张角,也一样。  天色很快变黑了。薛锋也不知道官兵会在什么时候找到这里。估摸着至少应该等到明天天亮,才会过来吧。但是心里也很不确定。薛锋也有些害怕,担心官兵找到这里后,会将他一同拿下,甚至会杀了他。可他并没有退缩,因为还有个病人在这里,需要他进行治疗,所以他不能就这么离开。想那张角与薛锋非亲非故,又是朝廷重犯,也只有薛锋这种人,才愿意留下来给他医治。真是“看过好人百多万,不识薛锋也枉然”。像这么有仁有义的主角,在现今众多小说里,也算是凤毛麟角了吧。  薛锋为了早点将药煮好,找来一把蒲扇不住地往炉里扇风。弄得烟熏火燎,咳嗽不止。薛锋顾不得那么多,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鼓捣一阵后,觉得药也差不多了。便拿过一块擦灶布,隔布捏着陶管的两只耳部,将药水倒到碗中。又将药碗半浸到装有冷水的陶盆中。估摸着等药凉了,就可以送过去给张角喝了。其实能不能治好张角的病,薛锋心里也没有底。只能先走着,再看看了。  就在此时,庄外又鬼鬼祟祟地摸进来一个人,他叫刁刀,本是守卫此处的黄巾军士兵。去而复返,不知为何。他提着把刀,轻轻地推开张角所在的正房的木门。探头往里瞧了瞧,只见昏黑一片,看得并不真切。刁刀壮起胆子,进了屋去,凭着印象,向床边走动。突然哐地一声,原来是踢到了放在床边地上装水的铜盆。刁刀不禁一个分神,正错愕间,一团直径约有碗口大的紫红色的火焰球猛地出现,击中胸口。刁刀惨叫一声,往回狂逃,很快又穿过前庄,从门口跑出去了。  薛锋刚从厨房出来,一手端着药碗,里面加放了根汤匙;另一手举着盏油灯,准备过去正房。听到惨叫声,也知不好,正想加快脚步赶过去。突见一道黑影从那房中窜出,很快就跑远了。薛锋不禁愣了会,小心地走到正房前面。见那门户大开,油灯昏暗,难以照全里面情形。薛锋起了犹豫,不知该不该进去,担心会不安全。正在考虑中,突然传来一个说话声:“快些进来。”薛锋听那话音,竟似从床上传来,想必是张角所发。于是放宽些心,进了房去。薛锋将油灯放在房内木几上,看了看里面情形。除了铜盆被人踢偏了位置,有不少水洒到地上,倒也没有什么异常。张角也依旧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薛锋见张角也在盯着自己看,气色好像好了不少。于是端着药碗,来到床前,说了声:“大师,可以吃药了。”用汤匙舀了点药汤,弯下腰,便要往张角嘴里送。张角突然说道:“慢着,你先吃。”薛锋依言将汤匙里的药送到嘴里喝了,怕张角信不过自己,又舀了两匙吞下。张角见了,便说:“给我吃吧。”薛锋便用药匙舀起药汤,往张角口中送去。张角将药一口一口地吃了,完后说道:“其实我这病乃运动不当,走火入魔所致。你这药根本治不了。我方才吃你的药,就是为了试试你,看你是否真心实意。”薛锋问:“那要如何才能治大师的病?”张角说:“我大限将至,治与不治已是一样。如今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片刻即灭。”薛锋又问:“难道真没有法子了吗?”张角说:“除非你也懂运气之术,而且肯耗功救我。”薛锋不禁沉默不语。张角又说:“我时间不多了,就交代后事吧。在我里衣内侧的袋子里藏有三卷仙书,你拿去吧。好生修炼,将来替我报仇。”薛锋答道:“报仇之事,恐难做到。”张角想了想,说:“也罢,我修炼多年,还不是大业难成,功亏一篑。报仇之事不勉强你。”薛锋问道:“不知大师,还有什么话要我向你家人转达?”张角脸色大变,口中只发出一声“呃”声。头一歪,竟然立时死去,七窍里俱渗出一些微血。原来张角听到家人二字,想起事败必将株连九族,心神大乱。方才借着回光返照勉强压制的毒火,立即爆发出来,怎能不一命呜呼。
  第十章 张角遗书,焚耶、非耶!?  话说这些年来世间出了一个恐怖大王、混世枭魔——本*登。因带头反了美利坚合众国,东躲西藏、生死未卜。外头早有传言,已病死多年。无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难以确凿。汉末也出了一个类似的人物——张角。不过他没那么好运,注定要生见人、死见尸。因为没那么多荒山野洞,可以让他钻。  又说东汉末期距今180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张角不幸病死在了主角的面前。主角薛锋一边拿了盖在张角额头的白帕,擦拭他七窍渗出来的鲜血,一边想着前世看过的武侠片里,若是练功走火入魔,除了他人输功,也可以用金针刺穴医治。暗怨自己不懂针灸之法,使病人就这么离世了。心里做了个决定,将来好好研究针灸术,以备不时之需。薛锋又想到张角所说的仙书,掀开薄毯,解开他上衣的布扣。果真见到左片内侧缝着一个大口袋,略微鼓胀,似乎塞着东西。薛锋将它掏出一看,竟是叠得方方正正的黄色纱帛,从背面的反映,可以发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薛锋将纱帛展开,又见纱帛其实不只一块,而是1米见方的三大块。除了许多小字,各有一行大字在最上方。分别是太平要术总卷、太平要术辅卷、太平要术支卷。  薛锋边将纱帛折回,边想着不过是些宣传所谓仙术的,充斥着封建迷信思想的“毒草”。抬头望向油灯,心里已经有了计较。既然是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事业难以相容的“毒草”,不如烧了干净。在薛锋眼里,这《太平要术》也俨然同李*志那些荒谬的著作,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邪教组织的骗人玩意。害人误己不说,还祸国殃民。薛锋捏好纱帛,就向油灯走去。薛锋正要将纱帛凑到火苗上点着。突然想起一桩后事,依着他前世在网上看到的故事,将来自己辛苦写就的医书也要被人烧去。莫不是今日烧书的报应。虽然薛锋是坚定的无神主义者,但因为继承了农村人根深蒂固的淳朴思想,还是相信有“因果报应”一说。薛锋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内心的矛盾挣扎难以描述。薛锋只觉头脑一炸,迷迷糊糊中,身体似乎不再受自己控制,手颤抖着前伸,把纱帛继续向那火苗凑去。薛锋控制住自己,将手回缩,这个举动虽然缓慢而艰难,却似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与意志。薛锋“啊”地一声,竟然晕厥并跌倒地上。恍惚间,他觉得纱帛已经被点着,并烧成灰烬了。待得清醒后,却发现纱帛根本没被点着,还好端端地捏在手里。薛锋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这纱帛曾经被他烧过一次,但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或许是在某一个另外的时空。  薛锋烧书不成,心知有异,倒也不重复再来,先将纱帛收入怀中,容以后慢慢计较。薛锋不知自己的这一举动,已经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按照原先的历史发展,纱帛应该是被烧去的。薛锋的一念之差,使得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谬以万里。
  第十一章 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一)  古人对自己的后事,非常看重。人还没死,早就选个风水宝地,将坟冢建好。然后备口良木棺材,在家放着。这人的心理也真难琢磨。明明非常怕死,却要把这类事情早早办好。难不成怕子孙不孝,不给自己造好坟、做好棺?不过有保险点的想法,还是好的。毕竟自己才会对自己的后事最上心。还有许多人,在自己死前,拼命给自己烧纸钱的。不知道在防谁,但毕竟多留一手,总是对的。所以民间常见坟头造了十几年,棺材放了二、三十年,人却好死赖活没入土的。  薛锋在庄园的柴房边上的杂物间里,就看到了一具这样的棺材,桐木精作,黑漆涂表,却落满灰尘,显得老旧。本着“好人做到底,送佛送西天”的高尚精神,薛锋决定帮张角入土为安。将厚重的棺材,从杂物间一直拖到院子里。又把张角穿戴整齐,连那双木底布鞋也不漏过,好好穿上。死者入殓的仪式是很讲究的。寿衣、寿鞋都得弄好。虽然条件有限,又时间紧迫,但薛锋不想太过随意。薛锋抱着张角的尸体,放进棺材。又进屋找了床被子,给他披上。毕竟“死者为大”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的优良传统。薛锋没找到铁钉和锤子,想想时间紧急,还是算了。将棺盖盖上,便找来的锄头开始挖土。辛苦了大半夜,才将棺材埋好,又往坟头填了不少土。整个坟造好后,倒也成了中规中矩的圆形,和阿Q在供状上画的那个圈,有得一拼。都是薛锋用心用力的结果。  薛锋忙完一切,天已经有些蒙亮。想着还是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为好,便往庄门外走去。来到近门处,向外一看,竟然来了大队汉军人马。薛锋想着要是就这么光明正大地出去,肯定被抓砍头,小命不保。马上往后院逃去,他早就瞧到杂物间有张梯子,此时不用,更待何时。薛锋拿出梯子,靠到院墙上,等人上了院墙,又将梯子提举到另一边。薛锋下来,到得庄外后,将梯子往密草丛中一扔,就赶忙开始逃命。  果然不一会,在庄里庄外四处搜查的士兵就发现了这个特殊的梯子。负责这次行动的将官是皇甫嵩手下偏将皇甫坚,他得报后,立即一声令下,马上有许多兵士分散开,朝野外开始追捕。院子里张角的新坟也被挖开了,可怜主角一夜辛苦全部白费。那可是个好圆的坟啊。士兵们抬出棺材,又将棺盖掀开,拿出尸体上覆着的被子。旁边早有人拿出了张角的画像,一比对正是匪首本人。转身禀告后面的皇甫坚。皇甫坚接过画像,上前再次仔细比对了,确实没错,如假包换,心想立了桩大功,放声大笑,好不高兴。也是皇甫嵩会安排,知道这可能是个立功机会,便让侄子皇甫坚带兵过来。  这时一些兵士又拥着一个中年人过来,让他辨了辨棺材里的尸体。那中年人不是刁刀,又会是谁。只听他大嚷起来:“是他,是他,就是他。他就是张角。”皇甫坚往下挥了挥手,示意他安静。然后又吩咐边上的部下,说:“给他百两赏金(实指铜),让他走吧。”刁刀见到皇甫坚手势,本已安静下来,听了这话又嚷起来:“张角人头不是值万斤(也指铜,汉代用语中金指金属,一般是铜)吗?怎么给这么少?”皇甫坚说:“活的时候是,死了就不值了。”刁刀说:“明明没有区别嘛,你坑人!”皇甫坚有些恼怒,冷哼一声说:“都死了好多天了,当然不作数。”刁刀又说:“明明昨天晚上还活着的,先前根本没有死。那尸体还新鲜着呢。”皇甫坚说:“张角已死多日,人尽皆知。大家也都看到了,张角是从坟里被挖出来的。你不要忘了自己现在还是戴罪之身。我不高兴,随时可以处决你。”刁刀不再吭声了,接过百两赏金,就灰溜溜地走了。心里却不知将皇甫坚骂了多少遍。皇甫坚暗想道,这么个功劳,我怎会愿意与人平分呢。张角若是活的,便是更好。既然是死的,死早死晚,又有多大区别。倒不如将叔叔宣扬的谣言做实,也少些麻烦。皇甫坚突然想到张角妖术厉害,会不会故意诈死。心中一凛,抽出佩剑,来到棺材前,对着张角尸体的胸口心脏处狠狠刺下,只见张角未喊未动,保持原样。拔剑时也未见创口有鲜血流出,知是自己多虑了。旁边部下不解,问为何做此举动。皇甫坚眼珠一转,回答说:“张贼罪行滔天,方才举动不过是泄义愤。”众人恍然得悟,不少也有样学样,用手中武器刺下张角胸口。张角尸体胸口片刻血肉模糊。张角也算是个人物,死后复被人戮尸,实在可悲。  原来那刁刀念着朝廷发布的榜令上张角脑袋万斤的价值,去而复返想杀张角,取一场富贵。没料到,被张角回光返照后发出的妖火所伤,落荒而逃。若是换了张角如平日般康健,那一下足以要了刁刀性命,也不会多出后来这场事端。刁刀心有不甘,便又去汉军那里通报消息,想得个大功。没想到张角先一步“走”了。大功没有,只捞个小功。其实好处全被皇甫坚占了去,谁让他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呢。
  第十二章 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二)  三国本是个武将的世界。凡人实力再强,总有个局限。一般上武功再厉害的,到了吕布、孟获这种境界也就到头了。可笔者很无耻,偏偏搞出个修仙的。要三国里那么多名将,怎么混啊。干脆都买块豆腐撞死算了。所以历史也非常公平正义,讲究生态平衡。主角将仙书烧了,继续当他的神医,直到被曹操下狱治罪,含冤身死。这么写多好啊。多配合历史,多配合读者感受啊。但笔者觉得主角太仁义了,实在应该给他这个另外选择的机会。  话题转回,又说那正在闷头逃跑的主角——薛锋,还是一些被追寻出来的汉军士兵发现了。没办法,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冀中,如果没弄错,那里该是一大片平原。主角想藏也不容易啊。薛锋听到背后汉军士兵的“前面的人快停下|”“再不停下,打断你的狗腿!”等叫骂声后,反而更加镇定,不但不跑了,还真停了下来。又朝那些汉兵望去,端的是面不改色,若无其事。要逃走,在这一眼看到底的田野中,还真比较难。不如就蒙过去吧。反正这里离最初的小庄园已经很远了。  几个汉兵一马当先地围了上来。一个开口问道:“你是干什么的?”薛锋回答:“读书人,四处游学,碰巧经过这里。”另一个将薛锋上下打量了,问:“那你刚才为什么要跑?”薛锋回答:“这是晨练,可以锻炼身体。”这兵又问:“啥叫晨练?”薛锋顺着答下去:“就是早上起来锻炼的意思。”这兵嚷开了:“操,哪有这玩意。我看你分明是畏罪潜逃。”薛锋又答:“兵爷,你真是冤枉人了。再说我不是没逃嘛。”几个当兵的一阵语塞。决定回报跟在后面的大队长,再作打算。(题外插话:因为这件事,主角意识到古人缺乏保健意识,不懂晨练。遂仿造现代早操的形式,发明五禽戏,供大家锻炼用。)  那个大队长很快就同其他一些人一起过来了,嘴里还嚷嚷着:“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走一个。一大清早,就在荒郊野外,跑来跑去。没鬼才怪。”突然大队长身边有人喊了起来:“啊呀,那不是华兄弟嘛。”另有人喊了起来:“不就是嘛。”薛锋定眼瞧仔细了,脑袋飞转起来,回道:“牛阿大、牛二宝、牛大壮原来是你们呐,其他兄弟也在啊。”薛锋再认了认那个大队长,欣喜地说道:“牛大宝,你啥时候都混上大队长了。”牛大宝没好气地说:“我还当是谁呢?竟然是你这小子。不过我这人认理,不认亲。你就自认倒霉吧。”薛锋说:“好歹大家也有过交情,你不会平白无故冤枉我吧。”牛大宝似乎想到什么,脸色变了变,说:“华兄弟说得有理。那便请走吧。”薛锋双手抱拳说:“多谢大宝兄弟,多谢诸位兄弟。”牛大宝又说:“快些走,别回头。”薛锋听了,向后便走。众兵丁倒也不拦他。  待薛锋走远了,一些不认识他的兵士暗自议论。甚至有人问牛大宝,那人是谁。牛大宝回答说:“一个老朋友。本队长以性命担保,此人绝对不会是黄巾贼寇。”听牛大宝这么信誓旦旦,手下便没了疑虑。其实牛大宝何尝不想,捉拿华佗。不管他有罪无罪,瓜田李下,怎能脱得了嫌疑。抓回去严刑拷打一番,就是无罪,也会认有罪了。倒是还不是功劳一件。但牛大宝突然想到,华佗若是把自己等人参加过黄巾军的事情给捅了出来。自己不是搬了石头砸自己脚吗?还是把他放走比较好。与人利,与己利。  原来这牛大宝带着兄弟们回到下牛村后,那晚便怎么也睡不着。正烦恼间,突然想到投靠官军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还是得看看具体形势再定。后来知道了黄巾军节节败退,朝廷又颁发了命令,鼓励乡勇民团,投军剿贼。牛大宝就带着兄弟们又出来了,就近投到了卢植卢将军麾下。如今累了战功,已是大队长了。但心里仍留有个阴影。就是怕参加过黄巾军这个经历,被外人知晓。这可是谋逆的大罪。虽然悬崖勒马,但毕竟还是有罪过,免不了罢职服刑。世事难料,竟然再这种情况下,与薛锋重逢。为了自己及众兄弟考虑,只能放了他。薛锋也是死里逃生,白捡了性命。要是换成其他兵队追到他,定没有这般好运。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吧。
  第十三章 太平要术 非常之书  汉末张角得传仙书《太平要术》,按理说本事应该非同小可。凡夫俗子怎能奈何得了他。便是百万大军也不当其一才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原来还是在这仙书上。《太平要术》乃南华仙人译编上古奇书《轩辕要术》而得。这《轩辕要术》原为甲骨文,出于下界炎黄部族,内中功法,具体创自何人不详。(另据笔者考证,乃是一群天外飞来的铜额铁臂的金刚力士,传于黄帝诸人,由仓颉整理编撰)此书有一怪,初章入门极易,后章晦涩难懂,难以精修。乃极品中的极品,垃圾中的垃圾。黄帝诸人修此术,也有大成。但个中奥妙,俱已失传。仙界后来者凭书揣测,皆难大通,视若废书。南华想及此书出自人间,或许可以由人间达者重新发扬光大。毕竟上、下两界,在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上有重大差别。仙人不懂之事物,兴许凡人能通。所以在玉皇大帝要他传书时,特意选了此书。却不知,当真害了张角。随便传他一本其它仙书,都要比此书强上百倍。张角习了此书,初时境界飞快,到后来难以再进。南华仙人又劝他习了仙书后,定要作反,不是误他、害他,又是什么。幸好此书又遇到了主角,注定可以发扬光大。不过这都是后事了。  话说薛锋虎口脱险后,心有余悸,只想着尽快远离是非之地,寻到一处大路,选择了与曲梁城相反的方向,一直往前走。中间除了赶路,只在路边的凉茶摊用了些茶水、面饼。黄昏时分,来到一处城边,抬头望去,城门上书着两个大字“易阳”。方知却是来到了与曲梁相邻的易阳县县城。  薛锋见那城门口排了一溜长队,便也去后头跟了。看了一会,知了门道。原来是站岗守卫的兵卒,正在仔细盘问搜查进城的百姓。本来一直好好的,突然前头出了状况。几个兵丁围上了一名手抱幼儿的妇女,其中一名兵丁用手挥舞着从小孩屁股下扯出来的黄色尿布,还大声嚷嚷。薛锋边伸头望着,边竖耳倾听,倒也明白了大概缘由。原来那些兵丁一口咬定,这妇人私通黄巾贼党,那块类似黄巾的尿布就是物证。兵丁们正要将妇女拉走处置,后边的几个乡亲一起下跪求情。双方闹了一阵,当兵的要求给些好处费,私下解决。那妇人和她乡亲身上的财物差不多给讹诈一空,才被允许放行。薛锋正为世道不公,百姓受苦而暗自叹息,突然想到自己的怀里也有三块“黄巾”,不禁心中一凛。看到大家的注意力全放在前边,薛锋转身就走,寻思着这易阳城是没法进去了。  薛锋赶在天色变暗之前,寻到了一个孤零零地造在田间地头的小庙。推门进去一看,原来里面供奉的是土地公公与他夫人土地婆婆。古时候,百姓们为了求得土地公和土地婆的保佑,让他们帮忙照顾田里的庄稼,使得收成更好,会在田野里造上一些这种小庙。毕竟那时候的人们对神灵怪力还是非常信服和崇敬的。薛锋无处可去,也只有在这种地方暂住一宿了。薛锋心里不禁有些懊恼,想着这次罪魁祸首——“三卷仙书”,还没好好瞧过上面的内容。趁着无聊空闲,关上庙门,从怀里掏出来那三张黄帛,拿在手里,细细研读起来。薛锋对这类“毒草”,自然是抱着不屑的态度。但本着客观严谨的革命批判精神,薛锋决定亲试一下毒性,以便找出之中的破绽,揭露其荒谬不堪的本质,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水平。想那前世扫黄组的民警,为了查证黄毒,不惜以身犯险,观看A类碟片。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也感染了薛锋,让他不惜耗费心神智力,来验一验这旷世“毒草”。  薛锋但看那《太平要术总卷》开初写道:“天下不平,奸人当道。华堂之上,伪刘在位。志者应奋而举义,翦除邪恶,立社稷之伟业,展国家之宏图,开万世之兴隆……”薛锋没料到《太平要术》开篇竟然就是一段“反”文,想那张角作反,这也在情理之中。薛锋隐隐觉得这些话,包含了原始朴素的革命思想,与马列主义革命真理有暗合之处。于是对这《太平要术》起了些许好感。却不知这些话都是南华仙人为了促成张角造反,而特意加在最前面的。张角深受影响,自然别无它选。  薛锋见过这段话,再看那后面章节,确是修炼法门。薛锋早已听闻张角会些厉害妖法,因见他人言之凿凿,也是半信半疑。如今再看这所谓的仙术修炼法门,疑心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皇帝张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