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美国星球大战战和星际迷航,哪个影响力更大?为什么

《星球大战VS星际迷航》超极大混剪劲爆超震撼
&gt花絮片段|||||||||||||||||
原力谜之魅力!《星战》在美国为啥那么火
《星球大战》为何会在美国火,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了几代的美国人呢?在这里只能简单剖析一下,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电影海报
新浪娱乐讯 这几天,“星战”在美帝有点火。首日票房1.2亿、三天进账2亿多美元,创下影史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广播影评人协会的“评论家选择奖”后悔没有给它提名,准备给“原力觉醒”强行补发提名;各路明星纷纷拿出自己压箱底的物件,装扮成星战人物去看首映;007丹尼尔·克雷格自曝在片中演了一个没有露脸的风暴士兵;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辩论结束时说了“愿原力与你同在”;就连总统奥巴马也在今年的最后一次白宫记者新闻例会上提前结束,说他要回去和夫人一起看白宫为伊战士兵遗属举办的《星球大战》专场放映了!
不过,中国观众对《星球大战》的兴趣未必会比对漫威漫画的兴趣大,这我倒可以理解。毕竟过去十年中,漫威推出了数量庞大的电影、漫画、游戏、玩具,早已在中国培养出了一代年轻的消费者,而《星战》系列除了鼎鼎大名外,并未有机会与中国观众真正接触。
中国观众也很难理解为何老美会对一部科幻片这么着迷,全国上下从总统到宅男都为它狂热。在中国人眼中,《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人猿星球》、《银河护卫队》都一样,甚至可能有人觉得《星球大战》还不如《人猿星球》续集好看。
《星球大战》为何会在美国火,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了几代的美国人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庞大课题,写一篇论文都不为过。不过在这里只能简单剖析一下,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星战》是美国人自己创造的国民神话
要说美国人为何痴迷《星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美国的国情。
美国是一个建国只有239年的年轻移民国家,和英国一样它缺乏自己成体系的神话故事。英国有托尔金,可以根据北欧神话创作出《魔戒》;而美国呢,很可惜,这个缺失一直没人能够弥补,直到1977年《星战》的横空出世。
看过《星球大战》电影的观众一定会对片头的那段黄色字幕记忆深刻——“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里”(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这是什么?这就是最经典的讲故事的开头啊!乔治·卢卡斯打一开始,就是把《星战》作为神话故事来说的。
再看《星球大战》的故事结构:一个普通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幻想着逃离普通平淡的生活、去外面的世界冒险;一个神秘人物出现,告诉他其不凡身世,并把他带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正是预言中的救世主,在经历一些列磨难后,他成长为真正睿智、勇敢、有担当的英雄;最后他拯救了世界、实现了预言。
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事实上《哈利·波特》里的哈利·波特、《黑客帝国》里的尼奥、《魔戒》里的弗罗多都是这样的。很多经典的神话也都是这样的故事结构。
记得曾有人研究过,说我们人类的各种故事都可以归纳为几种特定的故事模版,万变不离其宗。这话是有道理的。
《星球大战》这种“弱小的一方克服看似无法逾越的重重障碍、最终打败强敌”的套路,可以一直追溯到《圣经》里大卫打败巨人歌利亚的故事。大卫是一个年轻的牧羊人,歌利亚则是非利士将军,当歌利亚带领军队进攻以色列的时候,无人敢应战,只有大卫靠投石绳和石子击倒歌利亚,杀死了他。
国民神话的故事必须浅显易懂。《星球大战》也做到了这一点。
在银河共和国里,黑与白、英雄与反派都有着清楚的界线,最复杂的角色黑武士达斯维达也可以用“前期是好人、后期堕落就变坏了”来理解。观众无需费脑子,就可以理清剧情。
“星战”中有爱情、亲情、恐惧、背叛、悲伤、失败、胜利等很多人类基本的感情,这些感情又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满足成年人,更让小孩子们容易理解。
但仅仅有着经典的故事结构、浅显易懂,还不足以让《星球大战》成为美国的国民神话,它还必须得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这点,卢卡斯很聪明地加入了东方的哲学和文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泽明的电影在美国曾流行了一阵子,《七武士》还被翻拍成了《豪勇七蛟龙》。卢卡斯也很爱看黑泽明的电影,事实上《星战》就是他看过《战国英豪》后产生的灵感。
现在你回过头去比较《战国英豪》和《星球大战》这两者之前的同异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毕竟卢卡斯在后来的创作中逐渐偏离了最初的设想。但是公主、武士这些东西保留了下来。
说起绝地武士,大家就会想到光剑,这恰恰源自日本武士和他们的武士刀。对日本武士来说,武士刀是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他们会给他起名字,将其视为自己的灵魂。绝地武士和光剑的关系与此一样。
此外,武士必须要对他们的师傅绝对忠诚、不能惧怕死亡,这点绝地武士也继承了下来。绝地武士也有等级,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成为大师,而他们的训练不仅仅是搏斗技艺,也包括心性的修炼,这同样与古老的东方哲学如出一辙。
和绝地武士类似,“原力”也是个东方的概念,起源是印度哲学里的“普拉纳”(Prana),指的是是生命的能量、生命的气息。
东方元素的加入,让西方主流观众觉得很新鲜,特别是小孩子,当他们拿着光剑在自家后院里玩的时候,会觉得很酷。
《星战》的世界很大,它会自己生长
要让中国观众理解美国人的“星战情节”,其实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换位思考。有人曾说过《哈利·波特》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星球大战》,如果你能理解大家为何会对《哈利·波特》那么痴迷,那么多少也能理解别人为何会对《星战》痴迷。
无论《哈利·波特》还是《星球大战》,他们都创造了一个会自我生长的世界。
卢卡斯在《星球大战:新希望》上映的时候,专门在片头加了一段字幕,告诉你,接下来你看到的故事只是一个更加庞大故事背景下的小浪花,《星球大战》叙述的只是银河共和国悠久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的瞬间。他在很多台词里也会加入一些信息,暗示一些电影里没演但在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
这种“冰山一角”的设定在很多此类“创造一个完整世界”的艺术作品里被广泛运用。比如《魔戒》,在弗罗多遇到魔戒之前,中土世界早已存在了很多很多年,那里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但你们看到的只是弗罗多这一段。《星球大战》也是这样,银河共和国早已存在,死星也不是刚开始建造,你所看到的银幕上展现的一切都只是这个庞大世界的一角和时间长河中的点滴。
这种开放式的设定有一个好处,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打开观众的脑洞,让观众尽情想象、自动脑补冰山在水面之下的部分。大家会被这个虚幻的世界所吸引,不停地探讨、争论、分享,就像真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星球大战》的粉丝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它可能也是最早的同人文化聚集地。
自1977《星球大战》上映后,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作灵感,诞生了许多星战同人小说、漫画、游戏、影视,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反哺了《星球大战》,源源不断的为它补充血液,让这个世界不断丰富成长壮大。这是一种创作者与观众的共谋,两者之前不断如此良性循环,最终就像滚雪球一样,让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星战》如此,其他热门的IP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划时代的视觉效果终成就一代经典
要想理解70年代的人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的感觉,首先我们得看一看当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1977年的美国,电视只有3——5个频道,一过12点就要停播检修;电脑和冰箱一样大个儿,没有互联网;第一款家庭电视游戏《Pong》才诞生没几年(你可以去搜一搜看看这款游戏多么的简陋)。人们根本想象不到在未来,会有iPhone、会有平板电脑、每家能看2000个电视频道。
再看看那个时候的科幻片是什么样的。
在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之前,大部分的科幻片都是B级片,制作粗糙、成本低廉。也有《人猿星球》这样的大制作,但《人猿星球》的续集也是一部不如一部、成本越来越低。总之,科幻片在那个年代不是主流。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科幻片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该片的视觉特效,比以往有了很大突破。但是这部影片依然延续了之前如《人猿星球》那样的冰冷、荒凉的未来风格,很难想象有哪个小孩子会爱看《2001太空漫游》。
相比之下《星球大战》要有趣的多,也更有人情味。在他之前,没人拍过这种科幻电影。
就像卡梅隆拍《阿凡达》一样,卢卡斯拍星战时,创造了很多种族,并为每个种族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文化、语言。他还发明了死星、X翼飞机、TIE飞机、光剑、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这些细节会让观众觉得这个虚幻的世界真实可信,并产生探索它的欲望。
为了营造真实的星战世界,1975年,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成立了“工业光魔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Magic)。此举当时实属无奈,因为那时电影公司没有专门的特效部门,技术上无法支撑起《星球大战》这样的特效电影。
为了《星球大战》的特效,工业光魔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他们发明的戴克斯特拉数控摄影机(Dykstraflex),这种摄影机可以以复杂轨迹绕行飞船模型拍摄,营造出飞行的错觉;尤达大师(Yoda)的制作也是一大成就,当时他们找来一帮麻省理工学院的家伙,成立了工业光魔电脑部门,通过把电脑动画和真人融合在一起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制作。这个部门日后则发展出了皮克斯(Pixar)。
《星球大战》总共有800多个特效镜头,在当时堪称空前。1977年五月份《星球大战》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功,但卢卡斯当时并不知道,因为他在夏威夷度假。直到一周后朋友与他联系时,他才了解到观众对该片的疯狂。
《星球大战》的特效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因《星球大战》而生的工业光魔也靠这部影片树立了自己在特效界的先驱地位。
经典的故事、划时代的特效、以及美国人对本土神话的渴望,这种种元素汇集在一起,成就了《星球大战》的不朽地位。而当年的星战迷们长大后,他们的星战情结又被传给了他们的子女,如此反复,才导致今日美帝人民举国看星战的热闹场面。
话说回来,你如果是一个星战盲,该如何“脱盲”呢?
这里建议,最好从《星球大战4:新希望》开始看,也就是按照拍摄顺序来看。卢卡斯的老《星战三部曲》情节和人物更加丰满,而前传三部曲更像故事图解。另外,在六部星战电影里,公认的最好的一部是《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如果你只想看一部星战电影(除了《原力觉醒》),那就选这部就好了。
(责编:小万)
责任编辑:hailiang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编者按:白兵遇见红衫军谁先死?韩索罗和史波克谁更帅?千年隼和进取号哪家强?在漫展、Sheldon&家、美国街头等任意一个宅宅聚集的地方,快速作死的方法是大声喊出上述问题,马上便会有一拨挥舞光剑、身着五颜六色制服的朋友涌过来陪(打)你(群)玩(架)。1966&年《星际迷航》首播,10&年后《星球大战》上映,打那以来,SW&粉跟&ST&粉的派系互撕像甜咸豆花之争一样没停过,上周《一号》首映,还有瓦肯人藏在观众里,趁合照在爵爷头盔后面比&V&字。我们觉得,是时候请出这位&“双&Star”&资深粉,细细梳理一下这场浩浩荡荡、旷日持久的科幻宅内讧史了。据说在美国,激怒一个宅最有效的办法,是把&Star&Trek(《星际迷航》)和&Star&Wars(《星球大战》)搞混。而让一群宅内讧最有效的办法,则是讨论《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哪个更科幻。漫展日常,习惯就好(图源:twitter)就连《星际迷航》最新版的编剧和演员&Simon&Pegg,都毫不避嫌地跳出来说:“星球大战是科学奇幻!星际迷航是科学幻想!”Interesting……&这是官方要来撕逼啊……可能对于无关路人粉而言,这两个东西的撕逼有点莫名,本来嘛,都是&Star,都是无垠星空,都充满了飞船和外星人,biubiubiu&的激光炮和防护罩……&光从这些看来《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好像真的还就是差不多。冲啊!哒哒哒哒哒!这图没毛病(图源:twitter)作为一个双&Star&的老粉,本着看出殡不嫌殡大的精神,我来帮助大家建立一下星战和星际撕逼的坐标系,这样大家才能更有效率和战斗力地互撕。坐标系&1星际迷航的核心构造更科幻,这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星际联邦开局首胜(图源:buzzfeed)“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作为一个宇宙探险单元剧,星际迷航最让人迷恋的,是进取号这艘顶着大烧饼的飞船在无垠星空中遭遇的一个个宇宙谜题。而这些谜题的构成基本都遵从了传统的硬核科幻文学生长结构,也就是:“如果&XXX,那么会怎么样?”如果史波克抓回来一只爵爷,那么会怎么样?(图源:twitter)先假定一个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是否现实,然后从这种可能性开始,以严整的逻辑推演,去观看这个可能性的生长,大到构造一个世界,小到创造一个戏剧冲突。而几乎所有被称道的星际迷航单集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运转。如果人类心智中善和恶可以绝对分离会发生什么?如果穿越到了过去,遇到明知不可拯救却想要拯救的人怎么办?如果智慧生命时间非常慢,人类一百年只是它的一秒会怎么样?……这些有趣的可能性推演出无垠星空中一个个自洽的世界,这些世界的创造展现了人类大脑想象力和逻辑性共鸣之美。这种美正是硬核科幻所追求的,也正是单纯、毫无限制、随心所欲的妄想所没有的。Space,the&final&frontier……(图源:tumblr)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星球大战》,你会发现,星战的世界里,虽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星球,各式各样视觉奇观,但恰恰没有&“硬核科幻”&所追求的自洽逻辑之美。“它是所有生物创造的一个能量场,包围并渗透着我们。有着凝聚整个星系的能量。”——&欧比旺&·&克诺比麻烦你给我解释一下到底什么叫做原力!纵观星战系列,原力能意念移动,强化肉体,控制意念,创造闪电!防御攻击?预知未来?延长寿命?创造生命?……好吧,麻烦列一下原力不能做什么?以及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原力的作用机理?简直比武侠小说里面的真气还要强一万倍,用查找替换改叫&“魔力”、“神能”&是不是更有熟悉的味道一些啊?效果一模一样啊卢卡斯老师!原力是什么,你再问一次试试?(图源:twitter)科幻规范下,任何一个&“概念”&都应该有明确的效果边界,作用原理。如此全能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核心设计,如今连起点修真文都不敢用啊老师……所以当我们说起星战,说起光剑,原力,绝地与西斯的时候,我们深爱的并不是科幻之美。而是很久很久以前(注意,不是很久很久以后)拥有肉身的神之间爱恨情仇的的英雄史诗(或者说是超能力家庭相爱相杀的家庭伦理剧)。《星球大战》是伟大英雄史诗叙事的宇宙编排版,这个史诗已经在人类历史中被重复了千年。它讲述的是一个被预言钦定了命运的原力之子,他在一个宏大时代中堕落和重生的大剧。《星球大战》里有命运,有反抗和挣扎,有王子和公主,唯独没有凡人。星球大战,英雄史诗(图源:twitter)不管是阿纳金&·&原力之子,还是天行者卢克——达斯维达之子,都挂着史上最&XX&的雄名,背负着被钦定改变全宇宙原力平衡的命运。比起宇宙一早就钦定的命运来,不管是原力一骑当千的超级威力,还是光枪光炮枪林弹雨下光剑的神能真还算不了什么。主角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银河千万个星系星球的命运。然后影响整个宇宙命运的关键是:a,老妈被杀(阿纳金母亲被杀害,阿纳金堕入黑暗面)b,儿子被老爸砍手(卢克被达斯维达砍手)c,儿子被老板虐待(卢克被皇帝达斯&·&西迪厄斯逼入绝境,达斯&·&维达觉醒杀死皇帝)整个星战基本是围绕这一家子展开的故事(图源:twitter)这一切都跟无垠星空,与宇宙,与星舰没有什么关系啊!这一切发生在古希腊,在遥远遍地黄金的东方,在大洋的彼岸的印度王朝,还是在银河帝国,都没有关系啊!《星球大战》这部英雄史诗,是一部拥有无限奇迹,超凡半神,命运觉醒的超级叙事,一切故事都在宇宙的核心发生,整个宇宙的命运在主角命运的影响下跌宕起伏,整个银河因为达斯&·&维达沉重的呼吸而颤抖。英雄史诗很伟大,但并不怎么科幻。坐标系&2星际迷航的宇宙更广阔星际联邦再赢一局(《星际迷航》动画剧集截图)不管是《星际迷航》,还是《星球大战》,star&都是茫茫多的。要说外星人造型的数量和质量,外星种族在观众中留下印象的,《星球大战》显然是多于《星际迷航》的。不管是千年老妖尤达大师,毛茸茸的吉祥物楚巴卡,话痨&jarjar,锁着金色比基尼公主的鼻涕虫老板贾巴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你说谁是千年老妖(《星球大战》剧照)相比之下,《星际迷航》除了喜欢口称&“Live&long&and&prosper”,然后炫耀自己运动神经结构跟人不一样的瓦肯人,有完整语言设定的战士种族克林贡(这两个梗在生活大爆炸里面可以;玩一百年……),似乎没有太多独立出来人所共知的外星种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星球大战》的宇宙丰富度,外星数量,外星种族特色都更高一些。但是实际上呢,却恰恰相反。《星球大战》中的外星文明,外星种族看似很多,但每一个都像是换了个身体的地球生物,或者说地球人。无论是行为逻辑,思考方式,行动方式,社会结构,智力水平,科技水准,都跟小小地球上的人类没有什么两样。楚巴卡像是人类调和了一点大型喵科,鼻涕虫贾巴一脸痴肥贪婪商人气,尤达满是东方僧侣神棍熟悉的味道……这正是传奇英雄史诗的框架决定了的,英雄史诗里面的配角,都是人。甚至连&C3PO&这个可爱的金属罐子,都带着好莱坞电影典型的黑人话痨配角味道——是人,而非机器。除了外表,他们跟人没有什么不同,跟人类一样的欲望,跟人类一样的道德逻辑,连财富观和权利欲都跟人类一样……非说咱们不是机器人(《星球大战》剧照)相比之下,虽然造型化妆更糟糕,特效如今看来很多连五毛钱都不值的《星际迷航》里的外星文明,更少一些&“披着外星皮的人类”&的痕迹。即使是最接近人类的瓦肯族,也在心智,思维方式,智力水平,包括性发情方式上有自己极为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也在电视剧里被广泛的拿来当作冲突点,创造出很多奇特而美妙的故事。而且《星际迷航》中经常出现远凌驾于人类能力甚至理解之外的超级文明,第一季就有能在人类脑中制作完美幻觉的&Talos&IV&居民,好奇的&“动物园主人”。后面更有生命以亿万年计的星球硅基文明之类这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超级文明,而这在《星球大战》中从来没有存在的可能。你想跟谁约会?(图源:Tumblr)所以有人说把地球铺开到银河,国家变成星球,海洋变成了太空,配上荷马史诗和上古神话,便有了《星球大战》。星战中有着惊人的奇观和长相怪异的外星人,但他们都有一颗人类的心。《星际迷航》却不管外星长得多像美国中部荒野,你都不知道从里面冒出来的,会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不合常识的外星妖怪……坐标系&3肥皂剧和家庭录影带星球大战扳回一局(图源:Tumblr)现如今,《星际迷航》已经是拥有整整&13&部电影,1&部动画,5&部电视剧的庞大系列。而《星球大战》最广为人知的,则只有传统上的《星球大战》六部曲这六部电影,加上最近上映的颇多非议的第七部和外传《侠盗一号》。然而有意思的是,尽管《星际迷航》光电影数就几乎达到了《星球大战》的两倍,从系列调性上讲,《星际迷航》却始终保持着源于电视剧集的内核,也就是宇宙探险单元剧。换句话说:科幻肥皂剧。宇宙,探险,单元剧。三个词创造了星际迷航的调性。作为电视单元剧,星际迷航从开播开始,就采用了典型的美剧制播结构,由一个多人组成的编剧团队来创作故事的剧本。每一集中,进取号的船员们都会在浩瀚宇宙中遇到全新的挑战,完成一个单独成篇的小故事。这就意味着美剧单元剧框架始终锁死在《星际迷航》头顶,其中包括且不限于:核心角色人格命运发展缓慢近乎没有,各集故事之间情节关联不紧,不管每集中看似发生什么惊天变化,到结尾总是归零,对下一集的开始毫无影响。单元剧解构下,每一代人设也都差不多,脸盲没办法(《星际迷航》人物定妆照、剧照)作为一个老版粉,我深爱的是&Spork,不希望,他也不应该发生什么惊天的人格命运改变。他就是&Spork&就好了!而相反,《星球大战》3+3&部曲才是真正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史诗。卢克从轻浮少年变为拯救银河的绝地骑士,这成长让人激动不已;阿纳金从奴隶成长为绝地,再挣扎堕落,变成达斯&·&维达的历程更让人叹息动容。而这一切,都是人物固化的电视肥皂剧不可能带来的。不管再怎么贬低《星球大战》格局其实是家庭录影带,你也无法否认星战&3+3&部曲系列在乔治&·&卢卡斯一人统管之下,从剧本到导演亲历亲为,让整个系列故事结构严正,风格统一,人物鲜明而命运跌宕。这个英雄传奇起承转合完美,如今看来,虽然水平有起落,但却毫无累赘废笔,不愧为美国新时代的神话传奇。星战系列,是无数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星球大战》剧照)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力量,都需要人物和命运才是能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反观《星际迷航》历经多次结束,重启。光是剧集,就包括了《起源系列》《下一代》《深空九号》《航海家号》《进取号》等多个团队演员各自不同的剧集系列。更别提横跨数十年,导演编剧全部不同的&13&部电影。不同剧集的叙事氛围都相距甚远,角色都不同。最近的《星际迷航:暗黑无界》更是被嘲讽为《星际迷航:速度与激情》……&在人物成长和角色命运上,《星际迷航》被肥皂剧的框架锁得死死的。坐标系&4力场护盾几乎任何一个亚文化圈子,都热衷于在作品之间引战,比如高达&&系比&EVA&更深刻,火影是不是比海贼王水平更高。都拿&Star&开头的《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也是战火重灾区。一个例子:小岛秀夫穿星战&T&参加《星际迷航:超越星辰》首映(图源:Tumblr)但对于真正的资深科幻迷来说,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哪个更牛逼,是个很无聊的问题。更多的粉丝就像是生活大爆炸里面的四位宅男,对两个都爱不释手。原因,正是因为上面那三条,让这两个系列如此的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像是火影和海贼王,都是热血,战斗,胜利,伙伴的王道漫,因为太像,而要分个高下。他们之间更像是机器猫和海贼王,彼此都在自己的领域是奇迹,彼此都不完美,也就不可相互代替。每天换着造型玩,难道不好吗(《生活大爆炸》剧照)是的,以硬核科幻的审美而言,《星际迷航》更科幻,然后呢?科幻强调核心构想外推形成世界的自洽性,推理讲究罪案构造,天津煎饼果子都还讲究非得是绿豆面,要不都是邪教……&随着门类的发展,每种类型专有审美情趣也形成了自身的壁垒。当核心受众和作者(作者多半比核心受众更核心)不断强调这种作品独有的审美,常常让外围用户感到费解。在天津呆了挺长时间,我始终还是觉得有玉米面的煎饼果子更脆更好吃……所谓硬核科幻独有的审美情趣,以一个想象核心出发,去推演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际是一场智力游戏。和所有的智力游戏一样,它需要相应的背景知识,相当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只有经过训练,才会拥有的,对自洽美感产生高潮的能力。兵遇见红衫军谁先死的,非核心受众就很难理解(图源:tumblr)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新用户感受不到被核心用户口中神作的乐趣,因为没有经过训练。如果他感受不到乐趣,为什么要继续接受这个门类的作品,来接受审美训练?当他看到不那么科幻的《星球大战》,沉醉人物命运跌宕,开始试着踏入科幻之美时,却被人嘲讽,那么终有一天,“科幻”&只剩下一小群人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所以,当我们开始对撕的时候,愿大家撕出情怀。May&the&force&be&with&you,so&you&can&Live&long&and&prosper.最后放一张《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对比图,再分不清的话去漫展可是要被打的(图源:IGN&Entertainment)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星球大战》如何把这份情怀卖给全世界
16:10 来源:澎湃新闻
我很难说喜欢这部《星战》外传,以及一年前同一时间的《星战7:原力觉醒》。如果非要在这两部里选一部更好的。那我还是选这部吧。至少这部剧情走出影院时我全看懂了。虽然过几个月也会全部忘光。也不能怪自己记忆力差。因为“星战”系列人物和世界背景实在太复杂了。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诞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星战和另一部美国片《星际迷航》不一样。《星际迷航》是根据上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集衍生出来的,在半世纪的时间里前后拍过6部电视剧,13部电影,1部动画片。“星战”就是纯系列电影。简单说,《星际迷航》是电视台的正规军,但影响力有限。《星球大战》是中二青年卢卡斯拍脑洞想出来的,但影响深远。说卢卡斯是中二青年,一点也不夸张。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新一代导演崛起,电影题材更为娱乐化,技术手段也更新潮,终于拯救了从1960年代开始几乎被电视机打垮的电影工业。如果当时没有斯皮尔伯格、卢卡斯、马丁·斯科塞斯等导演的崛起,引领好莱坞带动全世界的观影热潮,今天全球电影市场根本不会这么红火,电影院可能变得和酒吧茶座一样,只适合文艺青年们的文艺聚会了。当斯皮尔伯格在摆弄大型机械大白鲨,拍摄写实风格的科幻片《第三类接触》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中二青年卢卡斯则拿了一篇13页纸的剧本找电影公司寻找投资,“里面充满了各种奇怪的人名和地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电影公司愿意为这部作品买单。也难怪。有哪个正常青年会对别人说:“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愿原力与你同在)?”总之卢卡斯生气了。凭着过去指导两三部电影的积蓄,干脆自己投资拍片算了。搞微缩模型技术,用小玩具战舰和小飞机拍摄银河大战的效果;自主搞发明,结合实拍画面和特技摄影;又顺手成立一个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就是后来特效业内的半壁江山:“工业光魔”。但那个时候还是小作坊。影片拍到一半差不多没钱了,卢卡斯拿着拍的样片再去找电影公司谈,好不容易又凑出一半投资,但版权、影片票房收益也让出不少。电影公司觉得能占的便宜都占得差不多了吧。卢卡斯则坚信影片能够成功,留下了最重要的一项“衍生品收益权”,就是以后卖玩具的收入。因此成了那种拍一部影片,一辈子都不用再干活的人。最初的《星球大战》,是在几家小影院中点映的。后来扩大到30多家影院。几天后风靡全美。观众对影片的疯狂喜爱完全超出了电影公司的想象。什么“原力”,什么“天行者”,什么“光剑”,什么“死星”这些生造的词瞬间成了最流行的用语。获得的意外成功比赢得彩票大奖还要幸运。我有幸在电影院里看过第一部《星球大战》。那时还是国语配音。即使时间已经是影片首映十几年后,但相比同时期的其他影片,对于画面的感受仍然是四个字:“难以想象”。卢卡斯之后又用了五六年时间制作出另两部续集。一部剧情是“什么?最大的反派黑武士竟然是主角天行者的爹?”另一部剧情是“什么?这反派的爹最后又倒戈了正义一方,还和最大的boss同归于尽了??”中二青年卢卡斯展现了不仅在武器和设置上自己想象力超人,在剧情上同样是善于开翻转的脑洞。也许是《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巨大超大爆炸大成功造成了压力。之后功成名就的卢卡斯退居幕后,专心经营特效公司不再亲自导片。直到21世纪初才又创作了3部“星球大战前传”,以大反派黑武士达斯·维达年轻时的经历作主线,兑现了自己所说“星球大战共9部,还有3部前传和3部续篇”的诺言。虽然这3部仍然引发了星战粉丝的狂热,效果和口碑却毁誉参半,远不及当年的成功。随着迪士尼公司收购卢卡斯影业、“星战迷”JJ艾布拉姆斯导演的成熟,以及《星际迷航》系列重启的商业成功,“星球大战”的收官3部曲也推上了创作日程。去年的《原力觉醒》,就是《星球大战》7-9部中的第7部。票房和评价都还算不错。对于电影公司来说,一个比制作续集更重要的问题是:眼看这个金矿还能挖最后两勺,“我们下面该挖什么了?”这个问题牵涉到了公司未来20年的经营,是个了不得的大事。比照《哈利·波特》拍完七部曲之后,所谓续集《神奇动物在哪里》姗姗来迟,失去了再度圈钱的最好时机,就能明白开发新的圈钱方法是件多么重要的事。绕了这么一大圈,是为了说明《侠盗一号》虽然只是“外传”,却暗示了星战系列一个新的走向。可能之后再拍20部外传,直到大家不再掏钱买票为止。《侠盗一号》故事的时间点,正好发生在40年前《星球大战》第一部电影时间线之前。彰显了电影公司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再去复习一下《星球大战4:新希望》的野心。然后顺手就可以去看了顺接的5、6。再把去年的7重看一遍,就能接上今年年底要上映的8的故事了。电影公司也明白,除了铁杆的一批星战迷对其中的人设、名称如数家珍,普通观众大部分都不会记得一年前电影的剧情。更不要说是40年之前的影片了。所以《侠盗一号》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星战》中第一次出现。背景也仅仅需要了解“邪恶的帝国统治银河系,正在制造大型杀人武器”,“正义的抵抗组织秘密结社只能搞点小打小闹的破坏”这两点即可把影片看下去。影片最后搞到的杀人武器“死星”设计图,正是《星球大战4》中天行者卢克开飞机炸掉死星的关键。除了以后卢克的飞机和机器人R2-D2这些机械元素外,甚至包括人类角色反派指挥官、莱娅公主的脸都是靠建模完成的。在细节设计上,影片作为“外传”,做到了和“正史”有不少能完美对接的接口,可供星战迷们一一对照,发掘出拼图的乐趣。第一部《星球大战》中帝国花了十几年制造的大型杀人武器,一发导弹就被解决了,真是满怀了对工程师的恶意。本片尽力堵上了这个槽点:那是工程师头目兼卧底故意留下的漏洞。至于为什么卧底要卧十年,等到死星差不多完成了才放出消息,以及为什么不安排程序后门,一行代码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去深究了。同样不能深究的还包括为什么设计图在工程研究所都没有一份完整存档,只放在了备份数据的大楼?为什么数据传输可以靠发射台手动瞄准定向发射到太空飞船上,但存储数据盒却只能靠机械臂和人手拔出硬盘?这些为什么的问题,全都影响了影片的写实性,延续了《星球大战》一贯中二病的科幻设计。无论多么资深的星战迷,都不得不承认星球大战绝非严谨的“硬科幻”创作。哪怕不去和复杂的科幻小说相比,和《星际穿越》那类严肃的科幻电影相比,《星球大战》都充满了科技违和的产物。在一个宇宙飞船满天飞的时代,基本的武器却是发射有形激光的枪,射到电板上还会溅出一片电火花,这根本就是五金店电焊枪的远程版。而标志性的嗡嗡嗡光剑,好在本片已经没有出现了。上世纪70年代看看可能是高科技,今天再见到,品质还比不上盲武士拿的那根棍。同样帝国士兵们穿的塑料盔甲,也比不上反抗组织穿的破旧风衣更有时尚范。在歪脖科技树的表象下,是美学风格的混搭。建筑稀少的荒漠星球和浩瀚银河的巨型战舰,古典风格的披风武士和微缩玩具风的帝国军人,就好像在古代酒器中倒满了可乐,一种缺少品位的滑稽感。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星战有些设计未免可笑,明显是40年前的产物了。情怀仍然需要延续,做得好一样还能继续向全世界贩卖。本片中国演员甄子丹和姜文终于取得了大概“并列第二男配”的地位,出演了一对好基友,已经是国产演员在好莱坞大片中难得的突破。但也无需高兴太多,这仅是好莱坞开拓全球电影市场的战略而已。女主是英国人,男主是墨西哥人,女主的父亲是丹麦演员,反派则是澳大利亚过来的。本片本来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多国部队”,作为外传,是为了增强“星球大战”中多民族的文化感。以后正片的主角,还会是标准的英美演员。反正外传也是新类型,反正也是试水之作,反正下一部拍什么现在还不知道,影片结尾干脆一锅端,把角色都给写死了。死得如此干脆和全面也是星战中罕见的。倒是为系列中增添了几分难得的悲壮感。但整体剧情仍然显得薄弱。仍旧是太多的用心放在了情怀和技术上,人物故事还是乏善可陈。除了毒舌的帝国机器人耿直到可爱,男女主角都是标准的苦大仇深脸。反而显得甄子丹扮演的盲武士有几分乐观和幽默。去或者不去影院看,都没什么可惜。虽然《星战》名头大,无非也是40年前的辉煌,有多少观众真正看过《星战》前6部?说得再有文化,也仅是吸引人走进影院的广告。美国人就是会做生意,这次打算把情怀卖给全世界了。
责任编辑:程娱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星球大战
评论(31)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球大战美国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