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黑锋传奇的战役战役三千人胜百万昆阳之战:是真的吗

传奇战役!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
我的图书馆
传奇战役!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
导读:1991年前的农历七月初一,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在昆明展开。主人公: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昆阳,现河南省叶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一次重大的战役让她的名字永载史册,也成为了军事理论的典范,成为了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甚至,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奇迹。她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比例是多少呢?三千破百万。实际上没那么夸张,昆阳当地驻守的义军加上后来的援军,差不多有两万,而新朝的州郡兵加上当地政府军实际上只有四十多万,号称百万。当然,这比例也足够吓人了,1:20以上了,响当当的赤壁之战,也不到1:5。昆阳之战的双方主角分别是新王朝王莽的兄弟将军大司空王邑侄儿将军大司徒王寻,绿林起义军的王凤王常以及汉军刘秀刘演兄弟,从这个组合来说,这场战役已经注定是一个充满无数悬念无数奇趣的迷题。王邑,王莽从弟,以镇压瞿义、刘崇等西汉旧势力的反叛军功而成名,恃才傲物,骄狂专横。王寻,王莽侄子,王莽文人出身,又以外戚夺位,疑心颇重,当他杀了自己几个儿子之后,回过头看看,他王家子孙,能够继承他大业的,已然没几个了,这次,就是专门让他的侄子王寻跟着历练历练。王凤王常自不必说,赤脚的,战前南阳势力的鼓动,让他们相信,此战之后就可以成功穿上名牌鞋,当然,他们后来确实也做到了(“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后汉书》)。刘演,南阳豪杰心中的伯升,苦战宛城,最后,也成为此战重要的心理砝码,同时,他的战局,完全影响和牵制着王邑的战略部署。刘秀,此战真正的主角,最起码史书上是这样说的,三千破百万,说的就是他(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后汉书》)。但是,刘秀,是怎么做到的呢?就算是两万砍四十万,人家站着不动让你砍,也得把你砍到手软。战前,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征调当时所谓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四十多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四月,世祖与王常等别攻颍州,下昆阳、郾、定陵。莽闻之愈恐。遣大司空王邑驰伟至雒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平定山东。得颛封爵,政决于邑,除用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术者,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邑至雒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汉书》)。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即由颍川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昆阳。当时,大多数政府军的统领都不建议强攻昆阳,她太小了,小到不足以影响义军的部署,攻击刘演,替宛城解困才是正道。王邑豪称,“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严尤曰:“称尊号者在宛下,宜亟进。彼破,诸城自定矣。”邑曰:“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属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遂围城数十重。城中请降,不许。——《汉书》)。我估计当时王邑有围点打援的想法,但后来感觉不是,他对于战局的盲点太多了,或者说有太多致命的威胁他没有注意到,这是情势使然,也是他的性格使然。注意我摘录的最后一句,城中请降,不许。王邑已经狂傲到非战不可的地步了……看到这里,我觉得王邑一定是个只读兵书不看哲学的家伙,要知道,在当时,人们的心理暗示是相当严重的,一句“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就足以掀起滔天巨浪,一句“刑楚当兴,李氏为辅”的谶语,就拜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使将兵奋击王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才。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兵法》至于后来,基本上就是顺理成章了。我想该把种种因素列举出来,再简单地进行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评论,希望可以从史书里找寻一点奇迹诞生的蛛丝马迹。一、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汉书》。这段儿,《后汉书》有,《汉书》没有,《后汉书》是在光武帝纪里面,前后内容跟《汉书》王莽传基本一致,就这段儿不同,为什么这样,相信我不说,大家都明白。占卦曰:“云如坏山,其下覆军杀将,血流千里。”不过,据《后汉书》记载,这是发生在王邑围城开始的时候,一开始,吏士就皆厌伏,王大司空,您的工作难度,真不小啊。二、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后汉书》。直到这儿,我都认为王邑是围点打援,诱敌深入,但是很奇怪,刘秀不是白痴,他应该明白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连胜,需得有连胜的道理,千余步骑几次对战数千,每次都赢,每次都能斩首数十以上,在这样的连胜下,刘秀还敢于遂前,为什么?于是我查阅了下相关资料,主要针对他的诸部,更始朝偏将军刘秀的诸部,邓晨、邓奉、任光、臧宫、刘隆、王霸、傅俊、马武……其中,任光、臧宫、刘隆、王霸、傅俊、马武六位,后来位列云台二十八将,这可都是星宿下凡的大将军。邓晨,刘秀的姐夫,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多,但从他对刘秀的评价来说,相信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眼光。邓奉,少时文武出众,与邓禹并称邓氏双壁。每次看到他的名字,我都想起奉先,邓奉的英武,应该不输吕布,邓奉后来叛乱时,征南大将军岑彭率领朱佑、贾复、耿弇等几个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大将军带领数路大军共击邓奉,被他一顿胖揍,最后刘秀亲征,才收拾了邓奉,也正是因为如此,邓奉在《汉书》《后汉书》中没有自己的位置。扯远了,在当时,他们就是刘秀的部将。银河战舰,这套阵容绝对可以看做银河战舰,刘秀拥有了几乎无坚不摧的银河战舰。而那个“几乎”,就是时势,后面,就是刘秀的造势。三、时,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墯其书。寻、邑得之,不憙(通喜)。——《后汉书》。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两兵相交,攻心为上。邓奉枪挑长人巨毋霸,也正是为震慑王邑大军,王邑不知道刘演哪里来的自信,不顾刘秀,全力进攻宛城,而且攻而破之,现在抽身回援,已经腾挪散开,通常电影里面他需要长叹三声,呕血一地,然后须发皆白,痛定思痛,最后……这不是电影。四、会世祖悉发郾、定陵兵数千人来救昆阳,寻、邑易之,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汉兵乘胜杀寻。——《汉书》;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后汉书》。分界点在这里,到底刘秀是三千还是一万?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这里有三个最为重要的讯息透露出来,可以说,基本决定了昆阳大战的结局。其一,“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由于州郡兵组织相对仓促,而且各州各郡对于中央阳奉阴违也属正常,加上王邑也许还有其他部署,跟刘秀正面作战的实际上只有万余人,其他大军反而因为军令,不敢擅救,而刘秀无论按自部千余援兵数千的说法,还是只有三千城中鼓噪而出以中外合势的说法,都远远不止三千人,估计比一万,也就少不了多少了。其二,“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通阵)乱,乘锐崩之,”刘秀冲击的是指挥部,而且成功破阵,大家都知道,指挥中枢,无论在具体行动还是在象征意义来讲,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特别在当时那种讯息并不发达的时代,这在几千年来的战例中已经被证明,只能这样说,刘秀,完成了一个伟大且艰巨的斩首行动。其三,“汉兵乘胜杀寻。”王寻死了。王莽和王邑共同的侄儿,新朝大司徒王寻,王莽政权未来的接班人或者实权派,本次剿匪行动的实施者和官方观察员,王寻同志。死了。其实他死不死,跟王邑跟刘秀甚至跟王莽都没太大关系,但是,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一个大人物在早上的战斗中死亡,中午是没人吃得下饭的,谁知道下一个是谁?加上刘秀一定会安排很多具有八卦精神的间谍混进政府军,最后这个小小的火花,只会造成一个结果……等等,这就足以让刘秀击溃拥有无数帝国精英的四十万大军?就算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各州各郡那些好容易混到位置的官员们都是吃素的?是的,他们,好容易才混到那个位置……五、其实史书还给出另外一个击溃王邑大军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我也认同,但是我没那么夸张。“昆阳中兵出并战,邑走,军乱。大风飞瓦,雨如注水,大众崩坏号呼,虎豹股栗,士卒奔走,各还归其郡。邑独与所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雒阳。”——《汉书》;“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后汉书》。天气因素会导致滍水水位暴涨,会导致道路泥泞不堪,会导致逃兵心神不宁。
馆藏&4315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万打败一百万?——创造奇迹的昆阳大战
一万打败一百万?
——创造奇迹的昆阳大战
&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少,但仅以一万兵力就打败百万雄兵,听起来仍然像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居然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就是在公元23年刘秀率领的汉军与王莽的军队之间发生的昆阳之战。
& 不过,所谓的百万只是号称,王莽的实际兵力是42万。
战役大背景:刘玄称皇帝,王莽来镇压&
西汉末年,汉室衰微,外戚王莽篡位夺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失败的改革,导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作为实力较大的队伍之一,绿林军联合了西汉宗室的力量,自称汉军,进攻王莽政权。
公元23年,汉军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正式建立了与王莽对立的汉政权,之后分兵两路,一路围攻宛城,另一路向北进攻,连克昆阳等地。
起义军的风起云涌,已经让王莽如坐针毡。刘玄的称帝,更加让王莽忍无可忍。于是,王莽从全国各地集结大军,准备彻底消灭汉军。
这时候汉军的主力还没有拿下宛城,如果王莽的大军打到宛城,里应外合,汉军就会全军覆没。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汉军的唯一希望就是,让驻守在昆阳的汉军缠住王莽大军的主力,为汉军主力夺取宛城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次战争便由此而起。
王莽动员了几乎所有他能调动的精锐部队,派大司徒王邑和大司空王寻指挥这支军队。另外,这支大军中还有一些对汉军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如纳言将军严尤等。大军浩浩荡荡开向昆阳,此时的昆阳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汉军本来就相对弱小,主力又都在攻打宛城,所以昆阳的守军很少,只有不到一万人。听说42万大军压境,所有的将领都想弃城逃跑,只有刘秀坚持要守城。可此时的刘秀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人微言轻,难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昆阳城里人心惶惶,这一仗眼看着就要打不起来了。
战争进行时:一边搬救兵,一边守城池&
就在昆阳城的将领们准备逃跑时,他们突然发现,王莽大军已经包围了昆阳,逃跑已经变成了奢谈。这时,唯一坚持守城的刘秀,就成为昆阳城唯一的希望,他终于走上了昆阳之战总指挥的位置。
可是,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如何才能打败42万大军呢?刘秀决定率领十余名随从突围,到邻近的地方去搬救兵。
这个决定绝对是极其冒险的,因为十几个人想从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中突围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突围出去了,救兵能不能搬得来、能搬来多少也是个问题;如果搬来救兵之前,昆阳城已经坚持不住了,或王莽大军绕过昆阳,直取宛城,救兵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刘秀一行竟然奇迹般地突围出去,并且成功地从那些本不愿意救昆阳的将领那里搬来了救兵。
就在刘秀去搬救兵的同时,昆阳保卫战已经打响。此前,经验丰富的将领严尤曾建议主帅王邑绕过昆阳直取宛城,因为汉军的主力在宛城,主力若被打败,昆阳将不攻自破。但王邑自恃兵多将广,没有采纳他的正确建议,而是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对昆阳城发起了猛攻。
数日之后,昆阳守将王凤终于坚持不住,向王邑乞降。王邑认为自己实力强大,接受投降会在王莽面前失去面子,竟然拒不接受昆阳城的投降。严尤劝王邑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不要在昆阳耗费太多精力,王邑不听。昆阳城内所有的将士别无选择,开始拼命守城,誓与王邑大军同归于尽。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必死的决心使昆阳城的部队顽强抵抗,最终等来了刘秀的援兵,盼到了一丝曙光。
战役大结局:乾坤大逆转,一万胜“百万”&
刚听说刘秀率领援军赶到,王邑心里打起小鼓;又一听说,援军不过几千人,刘秀正带领其中的一千人要与自己对阵,王邑就放松了警惕,也只带了数千人迎战。
两军刚一对阵,刘秀就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首数十级。而据史书记载,刘秀平时跟小股敌人作战时都并不勇敢,所以这次他的表现着实让所有的汉军将领感到震惊。刘秀用这一勇敢的表现给了汉军以充足的信心,带动并感染了大家。汉军将士紧随其后,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地打败了王邑几千人的部队,使战争出现了一丝转机。
一次小胜之后,刘秀并没有得意忘形,因为毕竟城内外汉军总共只有一万多人,双方的实力悬殊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
刘秀开始四处散播假消息,说宛城已经被汉军攻克,汉军主力即将来到昆阳。这个消息使得城内外汉军士气大振,同时也使王邑大军士气大大降低。汉军在气势上开始占据优势。
而后,刘秀又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从水路摸到王邑大军的大本营。王邑、王寻带领一万人的队伍围攻这支敢死队,严令其他部队不许乱动。刘秀带领的敢死队抱着必死的决心,以一当十,打败了王邑的部队,王寻死在了乱军之中。
此时,由于有王邑“不准动”的严令,几十万大军竟然眼睁睁地看着王邑的一万人被打败。就在这时,昆阳城的城门突然被打开,被死死围困在城内许久的汉军将士像猛虎下山一般冲了出来,王邑的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王邑、严尤和极少数残部逃回洛阳,昆阳大战以刘秀的胜利宣告结束。
尾声:王莽覆灭,汉军兴起&
昆阳之战使王莽的主力部队几乎被全部歼灭,此时的宛城也已被汉军攻克。王莽强大、义军弱小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史料记载,昆阳之战后,全国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自称将军,改年号为汉,等待刘玄的招安,一个月之内,几乎全国都背叛了王莽政府,汉军形势一片大好。而此时的王莽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其覆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由于汉军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刘秀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并未获得直接的好处,但这次成功也为他日后成功地称帝、建立东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后,刘秀用他的勇敢与智慧,从一年前那个放牛娃变成了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成就了一段新的奇迹。
我的更多文章:
( 09:10:07)( 08:49:51)( 14:49:10)( 15:29:23)( 08:58:50)( 08:47:18)( 15:23:17)( 08:35:56)( 08:27:59)( 15:48:3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传奇战役:古代历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
传奇战役:古代历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
  导读:1991年前的农历七月初一(今天农历七月初一),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在昆明展开。主人公:开国。昆阳,现河南省叶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一次重大的战役让她的名字永载史册,也成为了军事理论的典范,成为了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甚至,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奇迹。她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比例是多少呢?三千破百万。实际上没那么夸张,昆阳当地驻守的义军加上后来的援军,差不多有两万,而新朝的州郡兵加上当地政府军实际上只有四十多万,号称百万。当然,这比例也足够吓人了,1:20以上了,响当当的,也不到1:5。昆阳之战的双方主角分别是新王朝的兄弟将军大司空王邑侄儿将军大司徒王寻,绿林起义军的王凤王常以及汉军刘秀刘縯兄弟,从这个组合来说,这场战役已经注定是一个充满无数悬念无数奇趣的迷题。  王邑,王莽从弟,以镇压瞿义、刘崇等西汉旧势力的反叛军功而成名,恃才傲物,骄狂专横。王寻,王莽侄子,王莽文人出身,又以外戚夺位,疑心颇重,当他杀了自己几个儿子之后,回过头看看,他王家子孙,能够继承他大业的,已然没几个了,这次,就是专门让他的侄子王寻跟着历练历练。王凤王常自不必说,赤脚的,战前南阳势力的鼓动,让他们相,此战之后就可以成功穿上名牌鞋,当然,他们后来确实也做到了(“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后汉书》)。  刘縯,南阳豪杰心中的伯升,苦战宛城,最后,也成为此战重要的心理砝码,同时,他的战局,完全影响和牵制着王邑的战略部署。刘秀,此战真正的主角,最起码史书上是这样说的,三千破百万,说的就是他(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后汉书》)。但是,刘秀,是怎么做到的呢?就算是两万砍四十万,人家站着不动让你砍,也得把你砍到手软。  战前,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征调当时所谓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四十多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四月,世祖与王常等别攻颍州,下昆阳、郾、定陵。莽闻之愈恐。遣大司空王邑驰伟至雒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平定山东。得颛封爵,政决于邑,除用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术者,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邑至雒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汉书》)。
分页:1/3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三国志》评价张飞、关羽时说:&羽善待卒
  嘉庆四年,嘉庆做了一件大案子,那就是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和珅。和珅是中国历史上
朱元璋竟因这句话走上通往帝王之路!  1328年一个普通的夜晚,一个大胖小子,呱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她以女儿之身,登上帝位,创建了武周王朝,成了一个当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想必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贾府的荣华,贾府的富贵
& & &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几百年来一直深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心想要长生不老,万世相传,于是对求仙问药很有兴趣,相传
& & & &秦汉之世,盛行佩剑之风。君
  长子一般都比其他儿子,担负着更多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长兄如父。对努尔哈赤来说
  每一个皇帝,都要做下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又对王朝的命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大周后专宠之谜:&大周后&本名周娥皇,她是大司徒周宗的大女儿,十九岁初次入宫,深
  一八九五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王朝彻底败给了同时进行日本,在日本施加的政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美女,不过最美丽最勾人最能让很多英雄豪杰神
& & &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
& & & 导读:关于玛雅文化的一切似乎都是谜,让
刘备称王第一个封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话说刘备刚自称汉中王,还没有来得及给诸葛
& & &海瑞就任应天巡抚后,在当地遏制兼并,惩办
  据史书记载,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小小年纪登上帝位,他几乎是由孝庄一路辅佐
受影视剧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中国人都以为吕布杀董卓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貂婵,可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擅权乱政,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表露,安泰公主想要韦氏临
& & & &李莲英原名李英泰,字灵杰,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李莲英之前,慈禧有一个很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在辛酉政变的时候,充当慈禧
  不管是《金瓶梅》还是《水浒传》都少了不西门庆与潘金莲这一对搭担,但是一个有妇
西门庆娶李瓶儿过门,李瓶儿还有花子虚的部分财产,李瓶儿是美丽的,钱财是美好的,美
& &武则天在晚年时沉迷男色,风流成性,男宠无数,与历届的男
  在现代生活里,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不少人都不再将婚姻作为一项必须做
  康熙曾连续娶了四对姐妹花,其中一对,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钮枯禄氏和她的妹妹温僖
& & & & 明朝的后宫女人大致有三类
历史上迷倒君主的MM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
& & & & 在婉容窗户打开的那会儿,
  太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
西门庆好色,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好色,未必专指美女,事实上西门大官人对男子也有癖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