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概括战

帖子主题: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战败?
共&1065&个阅读者&
军号:9227639 工分:367132
/ 排名:21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战败?
这个问题好大呀。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可以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使当时的汉末天下初步明晰了,这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也初步奠定了曹魏的版图。在赤壁之战前,确实让人们似乎看到了统一天下的曙光。官渡之战的主角是曹操与袁绍,袁绍当时是公认的汉末最大军阀。拥数十万军队,占据四州之地。曹操的势力就远不如袁绍了,当时的曹操不过占有兖州,徐州等小地盘。但是为什么曹操却能打败袁绍呢?这需要从几方面分析。曹操在建安元年 把深陷李喙嶂业暮合椎劢饩瘸隼矗烟熳忧ǖ搅俗约菏屏Ψ段诘男硐兀熳右粤钪詈睿季萘苏蔚挠攀疲窈笏炊圆懿倬褪欠炊蕴熳樱棺约菏Τ鲇忻>驮谕皇奔洌艿哪笔恳蚕蛩ㄒ榉钐熳右蕴植怀迹稍芘绿熳佑谐钢庵荩挥胁赡桑饩褪チ肆蓟军事上,袁绍虽然占据很大优势,但是用兵不如曹操。袁绍和曹操手下都有很多智囊,是两个对立的人才集团。所不同的是,曹操手下的谋士虽也时有争论,观点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但总体都是出于公心。袁绍则不同,手下谋士已经不只是观点不同的原因了,而是派系林立,内斗不止。曹操的手下虽意见不一,但是曹操本人有很高超的驾驭之术,本人也很有主见,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而袁绍确是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客观助长了手下搞帮派的气焰。曹操曾经三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能为我所用,有一技之长,什么人,什么出身都行。而袁绍确是看重门第出身,只重虚文。而这些缺陷在接下来的官渡之战中暴露无疑。在开战之初,谋士沮授就建议袁绍兵多,利在缓攻,打消耗战,曹操兵少粮少,耗不起。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反而听信谗言,以沮授惰慢军心,将其下狱。而后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这么一个重要的后勤重地,却交给一个嗜酒如命的将军淳于琼把守。以致后来失酒误事。谋士许攸截获曹操断粮书信,向袁绍献策,偷袭许昌,袁绍怀疑许攸与曹操有私交,没有采纳。这时谋士又内斗了,袁绍再一次听信谗言,要杀许攸,许攸只好投奔曹操。曹操并没有因为许攸是敌对阵营的人而不用他,反而奉为上宾,光脚出来迎接,并没有任何怀疑的采纳了他的火烧乌巢之策,从而把袁绍打的打败。整个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是注定的,他的性格首先就决定了他的失败的命运。不管他以前有多么的成功,但历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更眷顾哪一个,袁绍的失败其实就是他自身性格的失败。因为不管建立多大的功业,性格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战败?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18436 工分:17794
左箭头-小图标
河北栋梁齐折断,本初蔫不丧家邦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32913 工分:369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切,当然,袁绍和曹操比,不是没能力,而是缺少决策气魄。袁绍的失败不是神马官渡之战,那场战争袁绍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我不敢说沮授和田丰建议是对还是错,因为袁绍没有采纳,但袁绍之后的战略,已经把曹操压制的快没生存空间了,要不是曹操听了许攸的话,先垮的一定是曹操,以曹操智商还用许来告袭击袁的粮草吗?曹操只所以不做是因为袁绍已派精兵拒守,是许把袁绍部句透露给曹,曹操相信了他,抓住了袁绍的失误并袭乌巢,也足以说明曹操气魄,粮食被烧,袁绍就已把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不幸的是他没过多久就病死,由于他没过早立储,导致内部祸起萧墙,袁的儿子们为夺权力,互相攻伐已消耗元气,让曹操占了便宜,如袁绍活着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01450 工分:26665
左箭头-小图标
判断统筹协调的能力不行,又没有识人之明,简单地说也就是耳朵根子太软,缺乏决断,无法坚持正确的意见,领导没决断,下属就容易起争执,人心不齐,如何成事.说起来他手底下那些也都是人才,用好了不比曹操差,好领导用人都是用其长避其短,他不能了解手下的长处,也不能认识和宽容手下的短处,这是他手下最终离心事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38628 工分:35085
左箭头-小图标
小说看多了。淳于琼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同时担任校尉的还有曹操和袁绍。淳于琼统兵兵力,是颜良文丑之和。袁绍之所以集中运粮,并派淳于琼领兵一万去护卫,是因为数次被劫都快断粮了,不得不派大军押运。不集中运,只怕押运的大军自己就能吃掉一半。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42220 工分:22249
左箭头-小图标
感觉小说而与。一个大军的粮草,都集中到一起?不是一级级调运的?十万大军,就一个军粮集散地?应该有好多吧,后方调过来的粮食,从效率来说也不会先集中在一起才分发,而是统计后直接运到各分支,数字清楚就行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851306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执行力上出了问题老曹亲自上阵后事都交代好了老袁卧室里躺着.喊个小弟去把曹操弄死.弄不死他我弄死你结果老曹事儿办成了.老袁的小弟直接投降了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7条记录]&分页:
&对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战败?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推 荐 游 戏
您当前的位置:
攻城掠地新版过官渡之战战神五星攻略时间: 10:08:00 来源:聚侠网 作者:
今日小编来跟大家谈谈攻城掠地贺岁版如何五星打好官渡之战战神级,玩家在打完官渡之战后将获得2000万经验哦。因为战神级能够打五星,前面的星级更不在话下所以前面的小编就不多说了。
首先来简单介绍下官渡之战副本,到了83级后,击败赤壁的曹彰之后就可以打官渡之战了,官渡之战系统初始时间为9分钟,加上突击1分钟、影子1分钟、关羽1分钟就有12分钟的时间,在12分钟之内打完就可以获得满星奖励。
再来看看打法吧,到了83级后,有了许褚,再加上甘宁,有2个战法武将,穿上战法装会好打很多,甘宁最好穿朱雀,许褚最好4战法,我甘宁朱雀套装秒不掉对面的小兵,不过有了甘宁和许褚,打起副本来确实很利索。
在官渡之战里,从曹军大营达到仓亭击败袁绍后就算完成任务,从曹军大营到仓亭之间有4条路可以走,其中曹军大营&&关羽住所(不用打)&&大营北郊&&西平原&&仓亭这条路线最短,可以只打三座城池的兵就可以完成任务,推荐走这条路线。
官渡之战讲究的是快速清兵,所以一开始就选择甘宁首先进入大营北郊,大营北郊有4队兵,因此要刷1个影子。刷完1个影子后,其他三名武将跟进,分别单挑(可以单挑两名武将),在单挑战斗完后,迅速撤退补满兵再进入大营北郊,此时甘宁也基本上在打完一队后,就死了,然后迅速补兵进入大营北郊。
补满兵的武将进入大营北郊之后,迅速将马超突进西平原,西平原有12队兵,因此需要刷几个影子,建议刷4个影子,可以使后面的武将有单挑的时间,刷完影子后,后面三名武将迅速进入西平原,快速单挑,选择甘宁、吕蒙、许褚单挑就是为了快速清兵,在三名武将分别快速单挑完一队兵之后,撤退补满兵再次进入西平原进行单挑。
进行将近三轮的单挑之后,对方的兵力就差不多只有2队了,然选择吕蒙突进仓亭,仓亭对方有37队兵力,我方在吕蒙被打完后,可以有四名武将同时单挑,四名武将同时单挑,将近需要单挑9轮才可以完成。
因此在仓亭建议刷8个影子,在吕蒙影子和对方平砍的同时,四名武将同时快速单挑,每单挑完一队兵后,迅速撤离补满兵再进入仓亭进行单挑,确保发挥战法优势。就这样无限进行下去,很快仓亭的兵力就会被清干净,完成任务。
相关新闻专题推荐下载傲世堂论坛App!论坛领银币!!
浏览过的版块
风流才子123
浏览过的版块
您没有登录,不能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最佳阵容》网页版49服开启&p&在说官渡之战前,我们先说一下赤壁之战。&/p&&p&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战争之一,但是因为赤壁之战的三大主角,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对于赤壁之战,魏、蜀、吴三方都有记述,而《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没有强行统相关记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不同的版本。&/p&&p&按曹操一方的记述,赤壁之战的规模很小,因为战争刚刚开始,就因为发生大瘟疫以曹操就主动撤军了。[注]&/p&&blockquote&&b&[注]: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b&&/blockquote&&p&按刘备一方的记述,赤壁之战大约是这样的。那就是刘孙联军大败曹操、火烧曹操战船;然后呢,曹操遇到大瘟疫,所以主动撤军了。[注]&/p&&blockquote&&b&[注]: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b& &/blockquote&&p&按孙权一方的记述,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曹操决定撤退,在撤退前,曹操自己烧了无法撤走的战船;然后呢,曹军遇到大温疫,死伤过半。[注]&/p&&blockquote&&b&[注]: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b&&/blockquote&&p&如果看这三方的记述,大家肯定会觉得,赤壁之战远没有我们熟悉的版本多姿多彩。&/p&&p&我们熟悉的那个赤壁之战版本,是出自什么地方呢?主要蓝本,大约是出自《三国志.周瑜传》,定型的版本自然是出自《三国演义》。&/p&&p&事过千年,哪种版本的记述可信呢?我们很难说清楚,但是从这里,我们大约可看出历史传播的一个规律,那就是越戏剧性的内容,越容易广为流传。&/p&&p&&br&&/p&&p&为什么在说官渡之战时,我们会先提到赤壁之战呢?这是因为官渡之战的主角之一袁绍,彻底丧失了话语权,所以官渡之战只能由曹操一方去说了。在这种背景下,曹操一方自然是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了。&/p&&p&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就这样诞生了。&/p&&p&总而言之,袁绍当时有兵十万;曹操一方呢,连一万都不够。最后曹操打败了袁绍。[注]&/p&&blockquote&&b&[注]: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觽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b&&/blockquote&&p&看到曹操一方这样信口胡吹,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都觉得有点不着边了。因为,曹操混了这么多年,而且玩了半天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大决战的时候,连一万军队都集结不起来,谁信呢?关键是,以几千人对抗十万大军,还能打成史书上说的那种样子,恐怕也就骗骗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注]&/p&&blockquote&&b&[注]: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
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b&&/blockquote&&p&因为官渡之战,主要是以曹操一方的视角所写,所以真正可信的内容,恐怕也就是基本的历史事实,其它内容,恐怕都要大打折扣了。&/p&&p&&br&&/p&&p&我们抛开那些云遮雾罩的历史细节,只关注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自然会发现,当时的袁绍与曹操实绝对是势均力敌的对手。&/p&&p&当时的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曹操占据着兖、徐、豫、司四州。&/p&&p&大汉帝国一共十三个州,他们两个人各占四个,一共占了八个州。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也是势均力敌的对手;而与其它对手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都是标准的巨无霸。袁绍、曹操各占四个州,其它实力派,最强的也无非就占据一个州罢了。&/p&&p&总的来说,这只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天下争霸战。&/p&&p&&br&&/p&&p&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袁绍,依然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如果有什么改变,无非是以前袁绍处于攻势,现在曹操处于攻势罢了。&/p&&p&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还是占据着从前的地盘,而袁绍依然占据着从前的地盘;双方的整体实力并没有任何改变。&/p&&p&袁氏集团后来被曹操打败,主要原因是袁绍死后诸子发生内讧。更为夸张的还在于,袁谭(袁绍长子)最后和弟弟打得红了眼,竟然邀请曹操来帮忙。在这种背景下,曹操终于杀入了河北。[注]&/p&&blockquote&&b&[注]: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婴城固守。尚围之急,谭遣辛评弟毗诣曹操请救&/b&。&/blockquote&&p&此时据官渡之战结束,已近四年时间了。&/p&&p&而袁绍集团的败亡,更是官渡之战结束五年后的事。&/p&&p&&br&&/p&&p&其实,只要我们抛开云遮雾罩的细节,只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会发现,官渡之战远没有史书说得那样邪乎。&/p&&p&第一、兵力对比,就没有传统史书说的那样夸张。因为双方各占四个州,就算实力有点差距,也不可能差的那样悬殊。&/p&&p&第二、战争结果,也没有史书说得那样夸张。因为战争结束后,双方依然各占四个州,整体实力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p&&p&袁绍一系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袁绍死后,几个儿子打得天翻地覆,这本身就让袁绍一系的命运凶多吉少了;最后袁绍长子袁谭和弟弟打得急了眼,竟然邀请曹操过去帮忙,既然如此,袁绍一系的命运,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注]&/p&&blockquote&&b&[注]: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婴城固守。尚围之急,谭遣辛评弟毗诣曹操请救。&/b&&/blockquote&&p&&br&&/p&&p&&br&&/p&&p&说起官渡之战时,传统史书总会说到这样一个故事。&/p&&p&故事大意是,在官渡之战拉开序幕后,曹操决定率军进攻刘备。对于曹操这种行为,曹操的下属,都表示不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主要敌人是袁绍,我们却去打刘备,万一袁绍率军过来,我们可怎么办啊?[注]&/p&&blockquote&&b&[注]:操欲自讨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b&&/blockquote&&p&问题是,不抓紧时间解决刘备,在曹操、袁绍正式决战时,刘备突然在东部捅曹操一刀,曹操恐怕当时就有崩盘的可能性。所以曹操认为必须得解决刘备。[注]&/p&&blockquote&&b&[注]: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b&&/blockquote&&p&最后,郭嘉劝曹操说,袁绍优柔寡断,即使听到我们进攻刘备的消息,也无法迅速采取行动;刘备在徐州立足未稳,只要我们迅速进攻,就可以一举把刘备击败。于是,曹操决定大举进攻刘备。[注]并且真的大败了刘备了。&/p&&blockquote&&b&[注]: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操师遂东。&/b&&/blockquote&&p&&br&&/p&&p&单纯的看这段内容,郭嘉的分析判断,实在是高人一筹。问题是,传统史书随后又加入一段故事,于是郭嘉的分析判断,就有些不伦不类了。&/p&&p&&br&&/p&&p&话说,听到曹操率军东征刘备的消息,田丰劝袁绍趁机大举进攻曹操。但是袁绍的儿子病了,所以袁绍拒绝出兵。对此,田丰气得大呼小叫。因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因为这种无厘头的原因错过了。这叫什么事呢?[注]&/p&&blockquote&&b&[注]:操师遂东。冀州别驾田丰说袁绍曰:“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b&&/blockquote&&p&&br&&/p&&p&人们在说袁绍无能时,常常会提到这个故事。&/p&&p&对于这个故事,我可以肯定说的,它就是一个民间故事、或是一个政治宣传的段子。&/p&&p&首先,人都有美化自己的倾向,就算袁绍因为这种无厘头的原因拒绝出兵,怎么可能直接说出来呢?&/p&&p&其次,按这个故事的说法,曹操这次军事行动之所以有惊无险,就是因为袁绍的儿子突然病了,关键是袁绍一时脑袋进了水,竟然因为这种原因,放弃千载难逢的好机会。&/p&&p&现在的问题来了,郭嘉怎么知道袁绍儿子,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突然生病呢?如果郭嘉连这都能算出来,郭嘉岂不是成了神仙?&/p&&p&更主要的是,如果郭嘉在劝曹操采取军事行动时,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对手是个二傻子(会犯极尽幼稚的、不可思议的错误)之上,郭嘉能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吗?&/p&&p&&br&&/p&&p&许多历史故事,大约只是为满足读者的廉价优越感。&/p&&p&这种历史故事,总是不厌其详的告诉大家。只要你的智商只要正常,你就可以称雄天下。比如,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是因为袁绍是一个二傻子,最简单而言,你说在曹操讨伐刘备时,一个有正常智商的人,谁会犯袁绍这种错误呢?&/p&&p&所以,这种故事看多了,人难免会有穿越的冲动,因为回到这种遍地都是傻子的年代里,你随便玩点小聪明,就可以称雄天下了。&/p&&p&&br&&/p&&p&传统史书,总是这样一个劲的丑化袁绍。但是丑化袁绍的结果,也会让曹操比较尴尬。因为曹操让一个好像二傻子的袁绍,打得差点崩了盘,你说曹操算什么呢?&/p&&p&所以大家在丑化袁绍的时候,自然只能一个劲的夸大袁绍的实力;于是曹操坐拥兖、徐、豫、司四州,玩了好多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关键时候,竟然只能领着不到一万军队,和袁绍十万大军去决战了。&/p&&p&&br&&/p&&p&&br&&/p&&p&说起官渡之战时,传统史书都会说沮授、田丰之类的人如何了不起。而衬托袁绍如何的不堪。&/p&&p&其实呢,袁绍之所以会兵败官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袁绍手下有沮授、田丰之类的人;而曹操手下没有沮授、田丰之类的人。&/p&&p&这就好像,两个势均力敌的团队在打比赛。&/p&&p&一方的人都齐声高呼,我军威武、敌军渣渣,我军必胜、敌军改败!&/p&&p&另一方呢,却始终有人站在前面公然高呼,大事不好,我军要完!大事不好,我军要完!&/p&&p&你说哪方会胜呢?&/p&&p&&br&&/p&&p&官渡之战开始后,曹操一度让袁绍打得都快绝望了,要不是荀彧等人给曹操打气,曹操没准就放弃官渡,退守许昌了;[注]而且曹操一方认为袁绍会取得胜利的人,更是多的去了。[注]&/p&&blockquote&&b&[注]: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b&彧&b&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b& &b&[注]:操收绍书中,得许不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b&”&/blockquote&&p&我们必须得知道,袁军取得这种胜利的背景,是田丰、沮授那种重量级人物,一再发表沮丧士气的言论,甚至宁可撤职[注]、牢底[注],也绝不积极支持袁绍打官渡之战。&/p&&blockquote&&b&[注]: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以疾辞。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b& &b&{注]:曹操还军官渡,绍乃议攻许,田丰曰:......。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械系之。&/b&&/blockquote&&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田丰、沮授在此过程中,都积极协助袁绍,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肯定会比这更好一点吧;问题是好一点的结果,就是有可能把曹操当时打崩盘了。&/p&&p&&br&&/p&&p&官渡之战即将开始时,曹操一系的孔融,大约也想扮演田丰、沮授的角色,总而言之,开口就是敌军威武,我军渣渣,如果开战,我军必亡![注]&/p&&p&但是孔融的这种论调,根本没有人敢响应,而且被荀彧当场打脸后,孔融也不敢发表这种论调了。[注]&/p&&blockquote&&b&[注]:孔融谓荀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b& &b&[注]: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b&&/blockquote&&p&如果曹操与袁绍开战后,孔融也是一副宁愿撤职、坐牢,也要誓死告诉大家,敌军威武、我军渣渣,一旦开战,我军必亡!而且还有重量级人物,也跟着孔融你在东边唱,我要西边和,我估计曹操也无法撑过官渡之战。&/p&&p&因为两军作战,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在开战后,一方阵营的高级重量级人物,都公然散播这种失败的言论,而且还被大家认为他们很有远见,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想象。&/p&&p&&br&&/p&&p&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团队内部总会存在分歧,在讨论阶段,大家可以随便发表不同意见。但是等做出决定后,所有的人都应该放弃分歧,努力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开口闭口给大家泼凉水。&/p&
在说官渡之战前,我们先说一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战争之一,但是因为赤壁之战的三大主角,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对于赤壁之战,魏、蜀、吴三方都有记述,而《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没有强行统相关记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不同的版本。…
谢邀。&br&&br&东山再起这个词比较模糊。&br&官渡之战之前,其实是袁绍优势主动,魏太祖爷劣势被动。&br&所以官渡之战,是袁绍意图打许都,魏太祖爷硬抗。&br&输了官渡,也只是袁绍失去了优势和主动罢了。&br&&b&如果东山再起是说袁绍继续压迫太祖爷?很难。&/b&&br&&b&如果东山再起是说袁绍坐稳河北划黄河而治?其实是可以的。官渡之战后,太祖爷也花了七八年才把袁家收拾了。&/b&&br&&br&&b&但前提是:袁绍不能死。&/b&&br&&b&因为袁绍的死,其实是个巨大的分水岭。&/b&&br&不是说袁绍的才华如何,丢了他袁家就一蹶不振了,而是因为袁绍集团本身的建构方式。&br&当时荀彧说袁绍如何差太祖爷如何好,郭嘉献十胜十败论,有些是虚词,但核心在于:&br&&b&袁绍集团太多掣肘,派系太杂,下决断牵扯太多。&/b&&br&&b&太祖爷集团简洁扼要,没有什么虚礼,执行力强,太祖爷自己又英明神武。&/b&&br&&br&&br&袁绍一开始得冀州,是强袭了韩馥。之后长期跟张燕、公孙瓒们对掐。吕布、张杨都做过他的客将——类似于关羽之于曹操——但没能久待。&br&袁绍的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派系。袁绍所谓的,让儿子们各领一州,现在看来是昏招,但当时也没法子:地盘大了,派系太多了,大家也并不是全然心服。只有儿子勉强可以信赖。&br&庞大的集团,派系杂乱的军队,如何才能指挥他们呢?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袁绍必须打曹操。这事儿,有些可进不可退的意思。&br&袁绍死后,曹操打河北,你会发现,袁谭袁熙袁尚,以及他们那些零星部下,包括高干们,简直是各自为战。说到底,派系内乱啊!早在官渡之前,审配许攸、沮授田丰、逢纪郭图,又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统一的呢?&br&&br&太祖爷则很少有这问题。诸夏侯曹,五子良将,颍川文人集团,都是铁桶江山,紧密围绕在以太祖爷为核心的中央上的。所以太祖爷也狼狈过,也倒霉过。濮阳吕布、宛城张绣,都吃过亏,但不散不溃。&br&&br&所以说啊,不那么有凝聚力的、派系庞杂的部队,一开始输就会观望。袁绍是唯一的镇山之宝。他只要还活着,河北依然庞大有根基。但他一死,自然会分裂。&b&所以官渡之战只是袁曹主动权的调换,袁家集团真正的完蛋,是袁绍的死,唯一的凝聚力消失了。&/b&&br&&br&当初袁绍和太祖爷论天下时,袁绍强调要得地利,占领河北,无往而不利。太祖爷则说他要任天下之智力。说明太祖爷一开始就明白,人比地方要重要。袁绍就吃亏在地方太大属下太杂,而太祖爷就成功在任天下之智,重点在人,还任得相对成功。&br&&b&所以如果要说从一开始,袁绍这个组织形式就决定了他们之后的脆弱,其实也没错。说到底,袁家倒在自己的手里喽。&/b&
谢邀。 东山再起这个词比较模糊。 官渡之战之前,其实是袁绍优势主动,魏太祖爷劣势被动。 所以官渡之战,是袁绍意图打许都,魏太祖爷硬抗。 输了官渡,也只是袁绍失去了优势和主动罢了。 如果东山再起是说袁绍继续压迫太祖爷?很难。 如果东山再起是说袁绍…
壬午实在错漏太多,又正好这几天有空画图,花点时间里说一下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严格来讲是一场战争,官渡战役是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因此而得名。这场战争也可以叫做曹操对袁绍全面战争。官渡之战包含有乌巢之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汝南之战、原武之战、鸡洛山之战、获嘉之战,或有更多战役没被记载,袁绍并非一直失策,而是陈寿不载而已。&br&&br&地理位置被放大后不可能做到精确,大致位置没错。曹仁、夏侯渊、刘备的位置并不固定,活动领域比较广泛。&br&&img src=&/93dc0d76ef8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1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93dc0d76ef8_r.jpg&&&br&&img src=&/124be57acbe07dbde6a0_b.jpg& data-rawwidth=&896&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124be57acbe07dbde6a0_r.jpg&&&img src=&/28507ffdce71cbd0d751d26_b.jpg& data-rawwidth=&1131&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1& data-original=&/28507ffdce71cbd0d751d26_r.jpg&&&img src=&/198b1a23b_b.png& data-rawwidth=&1363& data-rawheight=&6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3& data-original=&/198b1a23b_r.png&&袁绍军在主战场总兵力步兵十万,骑兵一万,约十一万兵力。《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均取其说法。&br&&br&200年2月袁绍率本部兵力进军黎阳,主要谋士有田丰、辛评、郭图(转为监军)、陈琳,沮授以奋威将军担任都督,后郭图劝袁绍分沮授的权力,督军一分为三,由沮授、郭图、淳于琼担任。期间于白马一带坚守,袁绍不能攻下,于禁随后主动出击,攻打袁军的侧翼,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 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随后曹操使其单独领兵进驻原武,于禁仅两千余的兵力。&br&&br&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超过万人兵力进攻白马,太守刘延死守。此时曹操主力已从徐州返回,荀攸策计使曹操进军延津,佯装渡河进攻袁绍。遣关羽、张辽、徐晃以轻兵袭击颜良,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这一战曹操的确打的很精彩,不过之后曹操仍旧撤出了白马一带,袁绍大军顺利渡过卫河,东郡以北已经沦陷了。&br&&br&只有七百兵力的甄城变成了前线,曹操欲遣二千兵力助程昱守城。程昱以为袁绍自负的性格见兵少必不来攻,兵多反而会强攻。近乎于空城计的战术,果然使袁绍没派兵往东进攻。此时袁谭迎接刘备之后,两人领军前往主战场与袁绍会合,因而袁绍军并没有派兵进入徐州作战,臧霸、孙观在边境严加防备。吕虔和郭祖的情况并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但袁绍派人诱降曹操领土的官员是确定的,在曹操击败颜良之后,张辽就被急急忙忙的调往鲁国平乱。因此看来袁绍虽然没有进攻兖州东部,可是曹操境内十分吃紧。&br&&br&袁绍渡河后派文丑、刘备五六千进攻延津一带,曹操、荀攸使诱敌之计大破文丑,徐晃部力战破敌。这一战看上去也很精彩,于是曹操军就退回了黄河南岸,袁绍成功控制了黄河北岸,陈寿将曹操破袁绍两元大将的事迹写到史书上,可是没有解释在胜利之后的撤退,即便是战略意义上的撤退,也不见得曹操没有吃亏。于禁、乐进虽然勇猛的一度打过了对岸,但也很快撤回来,并且于禁的原武也是沦陷了。曹操主力退回官渡,阻挡袁绍军前往许昌的道路。&br&&br&此刻沮授劝袁绍分兵官渡,主力留在延津,如若官渡有胜再增兵不迟,以此跟曹操打旷日持久之战。袁绍与沮授发生矛盾,将沮授的兵权全部给了郭图。接下来的就是袁绍主力进入阳武,与曹操隔着黄河对持。要知道从二月白马之战开始,一直打到袁绍进入阳武已经是七月,这更加能够证明双方进行过多次交战,曹操抵挡不住才退往官渡,小型战役至少是各有胜负,陈寿只记载了关羽、张辽等名将事迹罢了。&br&&br&官渡之战从八月开打,袁绍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主战场虽然在官渡,可是沿着黄河的荥阳和开封也受到攻击,黄河沿岸都是战斗,远在甄城的程昱没有陷入战斗,洛阳方向的夏侯惇也没进入战区。九月份时,荀攸劝曹操派徐晃截击西边战线的韩猛,烧毁辎重。刘备奉袁绍之名往登封方向进发,他到底是如何进入颍川郡,再去到汝南郡就不得而知。曹仁负责防备许昌周边,被派去拦截刘备,可是并没能成功。&br&&br&从李通、赵俨的传记看来,袁绍的老家汝南有大量官员响应了袁绍,当地的盗贼刘辟、龚都也趁机起兵。豫州境内各郡的情况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其实很不乐观,各郡县之所以没有完全投降袁绍也只是还在观望而已,一旦官渡被破,必然闻风而降。刘备进入汝南之后还击败了蔡阳,恐怕是兵力不足才被曹仁所破,张飞在期间抓走了年仅13岁的夏侯小姐。当时夏侯渊负责督促各州郡粮草,部队应当在兖州陈留地区最为适合,也接近主战场。张绣通常被认为负责曹操军侧翼防守,所以应该在陈留附近。李典所处位置没有变成战场,因而不断运输粮草到前线。曹仁击败刘备之后,迅速返回曹操侧翼,与史涣在鸡洛山大破韩荀。&br&&br&期间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改良了霹雳车进行反击,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阻挡了袁绍的计划。双方相持将近三个月。虽然只有曹仁、徐晃、史涣别破袁绍将领的记载,可三个月之间不见得曹操没有什么损失,实际上曹操相当被动。袁绍十万总兵力和曹操兵不满万的记载一直饱受争议,这其实并不难解释,袁绍要将兵力分散在黄河沿岸进攻,不可能兵力都集中在官渡主战区,刘备都甚至越到了曹操后方,袁绍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没有越到曹操侧翼进攻的可能性呢?曹操之所以兵不满万也是将兵力分散防守了,所以用袁绍十万来毕竟曹操兵不满万是总兵力比较局部兵力的比法。期间任峻改变了运输军粮队伍的距离,加强防备袁绍军截粮,更加侧面解释了袁绍军也在想办法截取曹军的粮草。&br&&br&乌巢的位置就在今延津县内,封丘的西边,地图中的位置没有问题。许攸劝袁绍分兵袭击许昌,袁绍大概不想轻兵深入,所以没有答应。之前刘备进入汝南被击败的消息,袁绍可能已经知道了。在许攸给予情报之后,曹操迅速做出决定亲率精锐袭击乌巢。这是勇将才会做出的决定,假扮成袁绍军的部队居然顺利避开袁绍军在黄河的防守部队,只能说袁绍治军不严。淳于琼的兵力应当还是可观的,他麾下还有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数得出名字的将领。袁绍在得知曹操袭击乌巢之后,不听张郃之言而信郭图,派张郃、高览进攻官渡,曹洪和荀攸坚守抵抗。乐进在战斗奋力斩杀淳于琼,乌巢的粮草被曹操火攻烧毁。&br&&br&形式逆转之下,张郃、高览向曹操投降,曹操反守为攻。根据记载曹操屠杀了袁绍降兵七万人,而袁绍仅带领八百士兵逃回河北。有记载的是在黎阳的蒋义渠收拢了袁绍的败兵,稳住了阵势。曹操大破袁绍的战果过于夸张,虽然可能有杀敌数万,但也不可能将袁绍十万之军毁去七八成之多。&br&&br&从大方战略看来袁绍的部署就有问题,田丰劝袁绍在曹操空虚之时袭击后方,还可以说是刘备败得太快而反应不过来。以田丰的策略打持久战,曹操必然耗不起。当时的情况是孙策还没死,刘表也还在南方,曹操无法像袁绍一样集中兵力,这也是曹操在主战场兵不满万的原因,袁绍凭借这个优势已经可以说胜券在握。&br&&br&但是袁绍没有将兵力分散,他本应该让袁谭出兵徐州,高干出兵洛阳,对兖州东部也应该派重兵全面进攻。袁绍可是进攻方,被动的是曹操,而袁绍只想着以堂正之师进军许昌,其余地方到时都可不战而降。后来袁尚和曹操交战,才想到了全面进攻。如果袁绍能使洛阳和徐州进入交战状态,说不定刘表和孙权也会派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攻击。&br&&br&至于从2月份进军开始,袁绍军也是步步逼近,别看袁绍损失了颜良、文丑,他仍旧占有绝对的优势,曹操领土一些郡县都已经举兵响应袁绍,至少他们不会运粮给曹操,最安稳的反而是钟繇所在的关中地区。袁绍领土却没有如此混乱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再多打半年,曹操必然全线崩溃。昌豨已经准备好起兵了,却在袁绍被击败之后。祝臂亦是袁绍兵败之后才被曹洪讨平。&br&&br&袁绍的部署到不能说一无是处,欺曹操没法集中兵力也符合兵法,在曹操袭乌巢之前,袁绍虽有败象,可曹操的败迹更甚。若果淳于琼非庸才,袁绍又能迅速派轻兵增援乌巢,胜负都未可知,只不过历史已经盖棺定论。从最初不打持久战和没全面进攻,再到进入延津、阳武一带时没纳取沮授的计策,亦没有对兖州东部进行猛攻,以及对乌巢时的判断,都决定了袁绍之才远远不如曹操。&img src=&/da7f604ae57f92d2fc248c6_b.pn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da7f604ae57f92d2fc248c6_r.png&&曹阿瞒少时就骗我偷新娘,后来竟卖队友,哼!
壬午实在错漏太多,又正好这几天有空画图,花点时间里说一下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严格来讲是一场战争,官渡战役是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因此而得名。这场战争也可以叫做曹操对袁绍全面战争。官渡之战包含有乌巢之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汝南之战、原武之战、鸡…
谢邀。&br&&br&楼上的答案细节很多,但多有断章取义,重点无非是【沮授、田丰的策略不对,袁绍已经选了最好的战略,但是战术失策而战败。而曹操其实是军事庸才,他取胜有侥幸成分。】&br&&br&袁绍自不是彻头彻尾的庸才,讲道理,袁绍比袁术、公孙瓒、吕布之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但是要给官渡之战洗白却也是没办法,战争很难说有什么侥幸,孙子常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b&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b&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br&&br&袁绍因为史料缺少,因此感觉远不如曹操是个事实,在《三国志》记载中曹操频频得胜,战线却一直后退,自不可能说曹操其中没有败仗。只不过那位答主为了捧袁贬曹,未免矫枉过正,立场决定了内容。&br&&br&他引用《三国志二袁传》中田丰战略的全段记载,却断章取义的解读。先将田丰的策略否定,再介绍战前局势以及战略地图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而且袁绍在战略尽失去黄河以南的领土也不确实。&br&&br&田丰考虑到的重点就是袁绍常年征战,军队疲困,领土维稳。后来曹操征赤壁,贾诩同样以相似说法劝阻曹操。田丰战略的重点放在本土巩固,外结英雄(孙策、刘表、马腾、李通之辈)以消耗曹操实力,内脩农战(积粮养兵)以保存实力。&br&&blockquote&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blockquote&&br&田丰第一句就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田丰没有任何小看曹操以及其谋士团的意思,所谓分奇兵不过是他大战略中的一环,目的是为了扰乱曹操势力防线,而不是只想抓住其中一次奇袭许昌的可能性,田丰的意思是不需要全军南下,应不断分兵与曹操交战。实际上袁绍与曹操对持时也确实采取了多次袭击,这思路并没什么不对。袁绍与田丰的冲突到底是全面进攻,还是边恢复北方经济,边进攻。&br&&br&田丰奇袭的目的是【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既是在扰乱曹操经济的情况下,袁绍经济得以恢复,刘备不过是扰乱曹操领土的一颗棋子。&br&&br&田丰想要50%投入在军事,50%投入在内政。袁绍则是80%投入于军事,20%投入于内政。而曹操会在袁绍军长期骚扰下没空发展经济而自行崩溃,这比喻不全恰当,大致就是这么个思路。田丰明明说的是《孙子兵法》中的庙胜之策,那位答主黑田丰的分兵之计未免太短浅。&br&&br&尽管曹操防守有地理优势,但是曹操战略处于劣势,曹操要防备刘表、孙策、马腾之辈,没办法集中兵力与袁绍决战,这就是为何袁绍在官渡的兵力远多于曹操的原因。袁绍已降服乌桓,高干坐镇于并州。符合袁绍最初的战略【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br&&br&这么一段记载,怎么也不可能理解成【&b&战前田丰的分兵建议也基本上是扯淡&/b&】。况且,田丰早年辟就于太尉府,后以其谋平公孙瓒,说田丰是典型的不知兵文人并不妥当。&br&&br&其二,臧霸是否真的攻占了青州三郡?&br&&br&曹操委任尹礼、孙康为东莞、阳城太守,直接踩入了袁谭境内,能够进攻北海、齐国没错。可直到建安八年(203年),袁谭麾下还有东莞太守管统,王修又在袁绍执政期间担任即墨县令,青州东部并没有真正落入臧霸手中。倘若北海郡沦陷于臧霸之手,东莱郡的袁绍军可谓孤军作战。&br&&br&根据何夔传、吕虔传记载,袁氏麾下也有一支与臧霸集团相似的武装力量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是泰山周边的流寇,受袁绍封为中郎将以扰乱曹军领土。郭祖和臧霸的区别无非是一个没有传记,一个成为了魏书中的大将。&br&&br&郭祖大致从建安五年到曹操平定北方以后都根除不掉,其顽固性一点也不差于臧霸。郭祖游击于泰山、济南、乐安等地,如果臧霸破三郡就等于理解成为占三郡,郭祖岂非占领了泰山郡?要知道刘备起兵时,东海郡的昌豨就已经反了,曹操与袁绍相持时还派张辽平定鲁国叛乱,将泰山郡、鲁国、东海郡联系起来,等于臧霸虽然攻入了青州,可是袁绍军的游击部队也爆了臧霸的菊花。&br&&img src=&/886e32e62a20ffe8162bcb7491aae623_b.jp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1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886e32e62a20ffe8162bcb7491aae623_r.jpg&&由此可知曹操和袁绍东线都靠拉拢来的武装势力进行缠斗,诸位但可想象一下郭祖、公孙犊、昌豨、臧霸、 孙观、吴敦、孙康、尹礼等数十个武装团伙在山东游击混战的场面。他们主要环绕着泰山、济南(东汉黄河故道较现在更北一些,济南郡属黄河以南)、齐国、乐安、北海、东莞、阳城、鲁国、东海各郡进行缠斗,在袁绍和曹操胜负未分以前,这片地区的归属权并不确定。倘若袁绍主力真要持久不败,曹操根本空不出兵力去讨伐东边的叛乱。鲁国各县以及昌豨是在袁绍战败后,曹操派夏侯渊增援张辽才讨平了,而且还是采取权宜的纳降策略。袁绍或还可分兵由济南入泰山,进一步助郭祖、昌豨等击败曹操在兖、徐二州守军。如何能说袁绍军做不到田丰的庙算之计【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br&&blockquote&《三国志武帝纪》载: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br&&br&《三国志臧霸传》载: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br&&br&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br&&br&《三国志何夔传》载:海贼郭祖寇暴乐安、济南界,州郡苦之。太祖以夔前在长广有威信,拜乐安太守。到官数月,诸城悉平。&br&&br&《三国志吕虔传》载: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郡接山海,世乱,闻民人多藏窜。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br&&br&《三国志张辽传》载: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br&&br&与夏侯渊围昌豨於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blockquote&&br&至于说建安七年的邺中大饥,同时就有袁绍军常年征战,因此导致荒废农田的结果。在发生饥荒的情况下不考虑是战争带来的结果,反把罪责归纳于田丰的毒奶???没有足够的史料能够知道袁绍执政期间采取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但从袁氏较得民心以及收敛了大量钱财看来其实也不算坏。那位答主本意想追捧袁绍,无意间黑了袁绍搞经济的能耐......&br&&blockquote& 《献帝春秋》曰:“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br&&br&《魏书》言: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br&&br&《三国志王修传》载: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货以万数。及破南皮,阅脩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br&&br&荀攸言:“绍以宽厚得众心。”——郭嘉又言:“袁绍有恩于民夷。”&/blockquote&&br&那位答主表达白马、延津二战的重点较有道理,这两战未能制止袁绍进军,曹操有意阻止袁绍主力跨过黄河,却没能成功,采取了仓惶的战略撤退,只能算双方互有胜负。不过还是有点避重就轻,因为袁绍中接连损失两位名将,对士气实有影响。而又没有更多史料证明曹操在白马、延津二战有什么大损失。曹操将战线撤回官渡可谓合情合理,这点黑不到曹操的军事才能。&br&&br&最后反驳一下那位答主&b&【沮授劝说袁绍进行持久战,对袁绍的粮食储备状况的描述产生矛盾,也就是精分&/b&】还有【七,在阳武,袁绍和沮授关于持久战的分歧】。&br&&br&裴松之注《献帝传》和《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并不冲突,沮授所说【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这是就袁绍整个势力而言,故而说此国之深忧,这个国是指袁绍的国。真要严格来讲,华北经济一直到了曹丕时代才算恢复,那不是一二年能够办到的事情。&br&&br&【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这段话是分析袁绍军和曹操军的实力,沮授是认为曹操领土经济情况比袁绍差,故而持久战有利,这是袁绍和曹操比烂比赢了。袁绍的局势差也仅仅是国力疲惫,曹操与吕布交战导致大规模人相食,徐州又被他大规模屠杀,洛阳和长安遭遇了董卓、李傕、郭汜的洗劫,唯有许昌一带情况较好。这两段话直接翻译也很难理解为沮授精神分裂。&br&&br&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相持并非主动所为,袁绍进攻官渡可不是为了跟曹操打持久战,他是希望能够势如破竹的击败曹操主力,直逼许昌。这样曹操周边势力就会土崩瓦解,天下顿时归于袁氏,符合名门袁家的个性。&br&&br&但这样严重违背了兵法&br&&blockquote&《孙子》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b&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b&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b&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b&&/blockquote&沮授打持久战的策略一样会让曹操面临【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的局势,只不过时间可能会慢一些。&br&&br&袁绍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他能攻破官渡周边防线也许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但他的思路恰好进入了被动状态,曹操此刻正是【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br&&br&此前,曹操欲给前线的甄城程昱增兵,程昱分析袁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br&&br&既是袁绍看不上那些小城小县,企图集中兵力直逼许昌的意图过于明显,曹操只要通过收拢战线,将主力都集中到许昌周边布防,袁绍将不得不被曹操在官渡拖住脚步。沮授让袁绍不要把曹操逼紧,那就能够一边压着曹操主力在许昌周边,一边分兵进攻兖州各郡,还有许多可发挥空间,曹操也没办法摸清楚袁绍的意图。还有一点,即便袁绍派往进攻官渡的部队被击败,也不会导致全军溃败的窘境。&br&&img src=&/198b1a23b_b.png& class=&content_image&&&blockquote&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b&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b&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b&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b&”太祖乃住。&/blockquote&袁绍、田丰、沮授的持久战是三个概念,袁绍是想要在数月内进入许昌,瓦解曹操势力。田丰是盘算着跟曹操打两年的国战,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消耗拖夸曹操。沮授在袁绍军进驻武阳后继续提议持久战,是认为袁绍军已经全面踩入曹操地盘,粮草军备可以取之敌国。曹操的消耗远比袁绍军要大,汝南郡和洛阳等地响应袁绍也只是时间问题,袁绍军进军快,叛县就反得快。光靠曹仁、夏侯惇的部队压得住一时,压不了一年二年,还有刘备这坏蛋在曹操后边跑来跑去。张羡大约在建安五年病死,往后两年刘表收拾了张怿。&br&&br&无论袁绍采取什么样的战术都好,只要他与曹操的交战状态维持得越久就越有利。当然,荀彧分析袁绍麾下众臣内斗是袁绍一大隐患,不过这本身也取决于袁绍御下的能力。袁绍是军事战略失策还是御下无能,总得选一个吧?
谢邀。 楼上的答案细节很多,但多有断章取义,重点无非是【沮授、田丰的策略不对,袁绍已经选了最好的战略,但是战术失策而战败。而曹操其实是军事庸才,他取胜有侥幸成分。】 袁绍自不是彻头彻尾的庸才,讲道理,袁绍比袁术、公孙瓒、吕布之辈不知道高到哪…
打赢了还是打输了
打赢了还是打输了
魏晋时史料,评袁绍之败主要有三失计,不迎天子为一失计,未早攻许都为二失计,官渡不采用持久战为三失计,其中颇有值得商酌之处&br&&br&不迎天子:&br&袁绍在讨伐董卓时被选为盟主,后来在河北兵不血刃得冀州,这可以说是凭袁家的背景,但取幽州,青州,并州,那都是真刀真枪凭实力硬打下来的,不带含糊。天子流落弘农的时候,袁绍正忙着与公孙瓒火拼,一来腾不出手,再来当时天子的号召力几乎为零,董卓,李傕,杨奉都曾挟过天子,不也是毫无令诸侯之力么?即便是曹操,挟天子后,袁绍,吕布,刘表,刘璋,马腾等诸侯也没有谁因此怎么鸟他的。所谓响号四海,不过是实力所及之处借口而已,要是曹操没有屯田足食,兵精将广,也得跟杨奉一样马上有人带兵抢走天子。官渡成败,跟挟不挟天子关系关系不大,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照样挟天子名号,怎么刘备孙权就没望风而降?曹袁大战时,河北的世家大族,也没多少因袁绍出师不正转投曹操的,相反曹操手下不少人与袁绍暗通留后路,张绣投降曹操也是纯粹因自身利益,跟天子关系不大,所谓一失计不成立&br&&br&未早攻许都&br&这的确是有点失计,但也不是决定性要素。袁绍一共有两次失掉偷袭许都的机会,第一次是曹操征吕布,袁术,张绣时,袁绍正与公孙瓒决战,胜负未知,抽兵伐曹过于冒险,情有可原。第二次就不好找借口了,当时刘备在曹操背后叛变,曹操转而东征刘备,许都空虚,田丰曾与袁绍说&br&&blockquote&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br&&/blockquote&因为幼子这个原因,实在是有点诡异,感觉可信度不太高,袁绍不趁机偷袭曹操的缘由,估计一来觉得刘备兵少,撑不了不长时间,没法制造战机,而沮授也曾再三劝谏袁绍,袁兵与公孙瓒连战多年,士气已经非常疲惫,物资补给也不充分,贸然起兵,战局反而会不受控制,因此不偷袭许都虽然失计,影响也不算特别大&br&&br&不采取持久战&br&袁绍不用田丰沮授持久计,为史书明文记载,但事实上,曹袁双方在官渡对峙足足一年,建安五年二月袁绍进军黎阳,四月至延津,七月进阳武,列阵数十里,耗尽曹军粮,且遣刘备绕许都南埋伏,使韩荀截粮道,不正面与曹军冲突,还使出了筑土山井栏,居高临下往曹操军营中放箭这种损招,让曹营兵不得不每天举着盾牌生活,疲其军心,客观上已经达到了持久消耗的目的。虽然曹操屡战屡胜,但袭乌巢前已经是岌岌可危,手下不少兵都北渡降袁,几乎已经达到沮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后来因为许攸让曹操捡漏子,其实也颇有运气成分。&br&&br&袁绍之失败,性格原因要重于能力方面,可以说,袁绍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关东联盟时,袁绍欲立刘虞为帝,曹操反对,袁绍便使人告曹操:“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于此?”,轻视至极,在曹操占领兖州前,颠沛流离,不得不面北依附于袁绍,袁绍将其视为部下,等到陈宫张邈叛变,曹操手下仅存三县时,袁绍又差人劝曹操将家小送到邺城为质。再到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曹操自称大将军,使人授袁绍太尉,袁绍耻于在曹操之下不受,曹操吓得连忙将大将军职位让于袁绍,可知袁绍气焰之嚣张。&br&&br&田丰,沮授二人有王佐之才,袁绍不重用,不是袁绍不识其才,而是因其二人反对袁绍“应天人称尊号”,袁绍深恶之,而启用“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郭图,“汉室陵夷,为日久矣”的淳于琼,引起内部分裂,站队。&br&&br&曹操在兖州乃是四战之地,周围吕布,袁术,刘表,刘璋皆为强敌,官渡之战前曹操曾悲观地说“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与袁绍战斗时不得不四方皆分兵驻守,所以官渡之战与袁绍正面抗衡的兵力不足袁绍十分之一,当时随便哪个势力在曹操背后捅一刀子马上就能分出胜负,但袁绍讨曹操前偏偏就是对其余势力都不结交,不要一路援兵,目的明显就是要独吞曹操的所有地盘,而且在对战时经常找几个小兵拿绳子在阵前,时刻准备生擒曹操,这给人的感觉非常像苻坚那句&b&“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b&简直就像玩三国志游戏抢城抢人头一样,要知道骄兵必败,以后来曹操之强尚因骄兵败走赤壁,何况骄恃更甚的袁绍?&br&&br&反观曹操,派钟繇重兵镇守关中,切断袁绍与西凉巴蜀联系,拜吕布左将军,刘备豫州牧,使陈登广陵太守往来挑拨,再各个击破,征张绣,收臧霸,收张扬,趁袁术作死与孙策两度联姻,使其互相征伐,抚刘表马腾韩遂,将独抗天下六分之五变为一对一,微操神乎其技。&br&&br&再就是战术上,袁绍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白马之围袁绍遣颜良孤军深入,围城军与主力隔了一条大河无法相互支援,颜良被关羽阵斩后竟然又派文丑刘备再次孤军深入,再次全军覆没,不知兵至极,明明此时袁绍军在兵力上对曹操是压倒性优势,如果派重兵围城曹操必然不敢救白马,而袁绍竟然两度派大将领小股部队以添油战术来给曹操长经验涨士气,操作水平简直就像红警“简单的敌人”电脑AI一样。&br&&br&遣刘备,韩荀截曹操粮道也是这样,派两小队兵力各自为战,结果被曹仁轻松击退,然后袁绍竟然从此就不分兵了,在官渡相持一年耗尽曹操粮草的战果就此浪费,以致不听张郃“密遣轻骑抄绝其南”和许攸“分遣轻兵星行袭许”的建议,乌巢起火的时候,袁绍竟然犹豫要不要分兵去救,最后搞一个主意“就操破琼,吾拔其营”,派张郃攻打曹营要围魏救赵,结果逼的张郃直接就投降了,简直愚昧不可及。&br&&br&再有就是两人手下的那批谋士,曹操在官渡眼瞅着就撑不下去了,准备退回许都,亏荀彧和郭嘉不断地洗脑使曹军有必胜念头,不然兖州无险可守,最后势必成为兵围许都的困兽之战,胜负不卜可知。袁绍这边政治斗争过于严重,有袁绍性格原因,也有二子争位原因,田丰沮授因反对袁绍称帝而被打压,郭图逢纪之流各种出馊主意,而且情报管理方面做的也处处漏洞,许攸家人犯法,审配后方治罪,竟然让前线许攸得知,这就像是汉武之于李广利,逼着人叛变,以致机密情报泄露,让曹操一推到底。&br&&br&综上,袁绍政略上小败,战术被上完爆,用人上完全一败涂地,再加上点子背了点,输掉官渡之战,也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
魏晋时史料,评袁绍之败主要有三失计,不迎天子为一失计,未早攻许都为二失计,官渡不采用持久战为三失计,其中颇有值得商酌之处 不迎天子: 袁绍在讨伐董卓时被选为盟主,后来在河北兵不血刃得冀州,这可以说是凭袁家的背景,但取幽州,青州,并州,那都是…
&p&对于泪痕大师的粉丝的话语我真是汗颜,不好意思,我从来不觉得在知乎点赞多就等于真理,&b&尤其是在历史版块&/b&。&/p&&p&粉多点赞多,有什么好奇怪的?炒作厉害的小说比写的真正好的小说读者多很奇怪吗?点赞多也不等于历史水平高啊。看点赞就等于可信,那你去花钱给自己点个万把来个赞好吧?&/p&&p&泪痕大师的粉丝辣么多,抱团起来我一个孤孤单单来玩耍的小人物会瑟瑟发抖的好吧?&/p&&p&&br&&/p&&img src=&/v2-cc3f963b785_b.jpg& data-rawwidth=&154& data-rawheight=&1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4&&&p&&br&&/p&&p&&b&泪痕改答案,原答案我也不来修改。&/b&&/p&&p&为什么我不分析?&/p&&p&很简单啊,因为官渡之战的东西别人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我还要分析什么?&/p&&p&附上一个我认为还不错的帖子,可以参考&a href=&///?target=http%3A///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6510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原创]官渡之战纵横论 - 精华区 - 三国社区&i class=&icon-external&&&/i&&/a&&/p&&p&明月在前,我等小萤火就不出来丢人现眼了。&/p&&p&&b&ps:参考不等于真理,帖子下面的评论还可以多看看。&/b&&/p&&p&&b&至于泪痕大师,对于他引用的东西&/b&,据我所看到的,十有八九是胡说八道——也许是我关注他不多,但我看到他的答案基本是这样,比如上次那个“诸葛亮为何没有取刘禅而代之?”泪痕大师为了证明诸葛亮没有机会取刘禅而代之巴拉巴拉分析了一波什么蜀汉的家族势力,后面扯到什么韩非子什么的(不好意思太长了觉得没什么参考价值没看完),当然,那个答案苏沉船这些人已经反驳过——我也不是说苏沉船一定说的就是对的,对事不对人,在那个问题上,比起泪痕大师瞎扯的,苏沉船说的好太多了&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52&/span&&span class=&invisible&&673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b&还有这次官渡之战的问题,之前泪痕大师先引了一段赤壁之战,而他为什么要说赤壁之战?&/b&&/p&&p&很简单,因为他要说这些话↓&/p&&img src=&/v2-efc2b55c3b2afef32a92c89_b.png& data-rawwidth=&717& data-rawheight=&2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7& data-original=&/v2-efc2b55c3b2afef32a92c89_r.png&&&p&&b&泪痕大师引用了几个传记的记载,就说出上面那些话,很简单,泪痕大师大概就是想说:陈寿的记载很大程度会不可信,大家听我来断什么取什么。啊不,应该是,大家听我来分析“可信”的。&/b&&/p&&p&可重点是泪痕大师引用的赤壁之战的史料是什么?如↓↓↓&/p&&p&&br&&/p&&img src=&/v2-3d360b40e1ac7ee71428aeadca8efd9e_b.pn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v2-3d360b40e1ac7ee71428aeadca8efd9e_r.png&&&p&&br&&/p&&p&&b&泪痕大师,一场赤壁之战,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三方阵营,三方面的记载,又不是互相矛盾的记载,怎么就不知道信哪个了?您到底从哪里看出这些记载有矛盾,所以不知道信那个?您的原话↓&/b&&/p&&p&&br&&/p&&p&&br&&/p&&img src=&/v2-c2476c30fceed_b.pn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 data-original=&/v2-c2476c30fceed_r.png&&&p&&br&&/p&&p&对于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难道您不知道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大部分是不会完完整整将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整个形貌都记录下来的吗?&/p&&p&难道您不知道纪传体史书记载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需要参考其中涉及的多方人物记载和一些相关的章典舆志的吗?&/p&&p&&b&我真的不知道您是用什么逻辑觉得您自己引用的这三段史料有什么矛盾的地方,能够让您觉得“不知道信哪个”。&/b&&/p&&p&关于赤壁之战,汉末,曹操官渡败袁绍,之后袁家内部分裂,曹操继续败袁熙袁谭袁尚及北方乌桓,北方基本落入曹操手中(没记错应该还有马腾)。曹操继续举兵南下,南方有荆州刘表,东吴孙权,益州刘璋,汉中张鲁。&/p&&p&刘备一方在汝南,新野战败,逃亡后依附刘表,刘表死后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江夏自然是不肯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刘备遣诸葛亮到东吴与孙权结盟,共抗曹操。&/p&&p&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p&&p&&b&曹操一方&/b&&/p&&blockquote&《三国志·武帝纪》: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br&《三国志·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 &br&《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br&《三国志·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br&《资治通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br&《汉末英雄记》: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blockquote&&p&&b&刘备一方&/b&&/p&&blockquote&《蜀书 先主传》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会使江陵……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④,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即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路并进,追到南郡&今荆州附近&,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br&《蜀书 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权大悦,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br&《蜀书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操,曹公引军引退。&/blockquote&&p&&b&孙权一方&/b&&/p&&blockquote&《吴书 吴主传》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陈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br&《吴书 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曰:“……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br&《三国志鲁肃传》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br&《三国志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br&《三国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br&《三国志黄盖传》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br&…………韩当甘宁等等相关传记省略一下&/blockquote&&p&&br&&/p&&p&&br&&/p&&p&&img src=&/v2-61f7e1eba4baf_b.jpg& data-rawwidth=&63& data-rawheight=&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3&&&/p&&img src=&/v2-3ba42eb1a2d73c9eda243c1e42a792e8_b.jpg& data-rawwidth=&56& data-rawheight=&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6&&&p&仅仅从泪痕大师引用的史料来看,泪痕大师要说不知道相信哪个记载,我实在很纳闷,我也找不出泪痕大师那个“不知道相信哪个”的逻辑,因为我找不出泪痕大师引用的记载有什么矛盾的地方。&/p&&p&我觉得泪痕下次不如直接引用下程普和周瑜的记载来“论述”下赤壁之战究竟是程普主指挥还是周瑜主指挥或者是刘备比较有说话权,然后得出不知道信哪个的感受会比较直观?&/p&&p&&img src=&/v2-61f7e1eba4baf_b.jpg& data-rawwidth=&63& data-rawheight=&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3&&&/p&&img src=&/v2-3ba42eb1a2d73c9eda243c1e42a792e8_b.jpg& data-rawwidth=&56& data-rawheight=&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6&&&p&&br&&/p&&p&看一个历史事件完整的形貌的话,看史料自然是要看全的,不看全的话就容易像泪痕大师那样断什么取什么了。当然,史料也有记载矛盾的地方,这种时候就看具体情况去分辨了,推荐一个死喷子成刚的帖子&a href=&/p/& class=&internal&&对读史书一些看法 - 知乎专栏&/a&&/p&&p&虽然成刚是个死喷子,但读史嘛,还是需要像这个死喷子这样的态度。&/p&&p&——有些学术界已经实锤的东西就不需要我们这种小喽啰去叽叽歪歪了,以上分享仅供参考。&/p&&p&&br&&/p&&img src=&/v2-3ba42eb1a2d73c9eda243c1e42a792e8_b.jpg& data-rawwidth=&56& data-rawheight=&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6&&&p&以上大部分是对泪痕大师“官渡之战前言”的一些话,我觉得之后泪痕大师能说出“曹操和袁绍势均力敌”的话,再后面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p&&p&至于我嘛,我只是稍微质疑了下泪痕大师说曹操和袁绍势均力敌的话,然后引用了一下隆中对里的一段话,然后有人说我没有论据,说隆中对也能作为论据……&/p&&p&——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这么质问我的人是什么意思,隆中对怎么了?隆中对怎么就不能参考了?&/p&&p&&b&对于这些人,我只想问一问,比起泪痕大师说“曹操和袁绍势均力敌”,隆中对里写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哪个更具有分析性?&/b&&/p&&p&然后,感谢下那个匿名补充史料的人,虽然不知道你是谁,不过捞我一捞还是谢了。&/p&&p&最后,我对泪痕大师没啥敌意,也对他没啥好说的,我只是一个来知乎玩玩的小喽啰,不赚粉不赚钱,也没打算跟泪痕大师有继续接触的打算,泪痕大师要是说的真的好,我也会不吝啬给他个赞,但他的这个回答真的……我当然说啥说啥了,如果说的他的粉丝不爽的话那就…………………………继续不爽吧&/p&&img src=&/v2-61f7e1eba4baf_b.jpg& data-rawwidth=&63& data-rawheight=&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3&&&p&反正我们也不认识!&/p&&p&&img src=&/v2-3cd61db15c68296d8bdd86ec951c2946_b.png& data-rawwidth=&205&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5&&&/p&&p&====原回答===&/p&&p&我就是来看看,这个回答应该不需要我来答,不过看了一眼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b5f37db7ce6f41c4c3ab09bb30187b1& data-hash=&8b5f37db7ce6f41c4c3ab09bb30187b1& data-hovercard=&p$b$8b5f37db7ce6f41c4c3ab09bb30187b1&&@泪痕春雨&/a& 我觉得很纳闷,官渡之战曹操居然和袁绍是“势均力敌”的实力↓&/p&&img src=&/v2-4c5c0f202caaf3b2335d7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4c5c0f202caaf3b2335d7_r.jpg&&&p&四州对四州,势均力敌&/p&&img src=&/v2-e8a5b305a6f1f41667b48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3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p&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好意思我笑了,关于泪痕大师的赤壁之战我也不想说什么。
可能毛爷爷说以少胜多在泪痕大师眼里也是瞎扯吧,可能裴松之反驳一下兵力记载有问题在泪痕大师眼里等于陈寿记载瞎吹吧,毕竟四州对四州怎么可能不“势均力敌”,对吧?
这么感觉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是瞎扯,居然写什么“曹操比之袁绍,名微而势寡……”&/p&&img src=&/v2-1eed543f91d411bc014cf5c622d78840_b.jpg& data-rawwidth=&210& data-rawheight=&2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0&&&p&没啥意思我就是单纯看个乐子,泪痕大师不用回复我。&/p&
对于泪痕大师的粉丝的话语我真是汗颜,不好意思,我从来不觉得在知乎点赞多就等于真理,尤其是在历史版块。粉多点赞多,有什么好奇怪的?炒作厉害的小说比写的真正好的小说读者多很奇怪吗?点赞多也不等于历史水平高啊。看点赞就等于可信,那你去花钱给自己…
二荀一贾要是能为这么一句话心里就不爽,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岂非跟楼主一样?他们还配得上一流谋士的称号?
二荀一贾要是能为这么一句话心里就不爽,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岂非跟楼主一样?他们还配得上一流谋士的称号?
原因:1、刘备骚扰后方,2、曹操有部下暗中通敌&br&所谓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会战,双方的战线在黄河两岸,连绵几千里,持续将近一年。&br&曹操在河南东征西讨,199年杀吕布,然而刘备年底又占据徐州自立,袁绍没闲着,也在河北东征西讨,199年击灭公孙瓒,打败黑山军,安抚匈奴、乌桓。&br&到了公元199年年末,基本上,袁绍已经统一了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地区,接下来,自然就是南下河曹操一决胜负了。&br&200年二月,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先亲帅主力击败了刘备,刘备逃往袁绍处。&br&200年四月两次前哨战,袁绍吃了亏,颜良文丑兵败被杀,但是袁绍只是锐气受挫,兵力损失并不大。八月两军主力在官渡对峙到十月,曹操获胜。&br&官渡只是是曹操和袁绍双方嫡系主力军决战的战场;另外,在河东郡,有钟繇和郭援作战,最后在马腾帮助下击杀郭援;在东面,臧霸攻占袁谭控制下的青州大部;在南阳郡,有刚刚归顺的张绣和刘表对峙;在河内郡,曹仁史涣击杀眭固;在后方汝南一带,有刘备联合刘辟的黄巾,杀死曹将蔡阳,曹操派又曹仁击败刘备;还有袁绍的别动队,“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曹)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江东孙氏曾屡次进攻广陵郡,为陈登击退。曹操当时其实是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状态。&br&当时从全局上来看,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很多,而且袁绍有比较巩固的后方,而曹操的后方,“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曹仁击败刘备以后,曹操的后方才稍稍安定,后院起火,征粮工作自然受到很大影响。&br&官渡战胜之后,曹操烧毁大量缴获的部下和袁绍的通信,史书没有明说,但是部下不少人暗中通敌,对于征粮工作肯定也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
原因:1、刘备骚扰后方,2、曹操有部下暗中通敌 所谓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会战,双方的战线在黄河两岸,连绵几千里,持续将近一年。 曹操在河南东征西讨,199年杀吕布,然而刘备年底又占据徐州自立,袁绍没闲着,也在河北东征西…
袁绍要再立一只军队自然是不难,实际上袁谭和袁尚不玩内战都还有得打。虽然记载甚少,但袁绍行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死的时候他领地百姓哭得像死亲爹一样。如此就不难知道为何曹操平河北八年期间,一直受到顽强的抵抗了。&br&&br&按照蔡邕《幽州刺史议》:“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赡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于二州。”这个说法,袁绍当初先取河北的战略十分明智,人口众多的冀州在与公孙瓒、张燕打消耗战时就发挥了明显的优势,麴义的弩兵更是把公孙瓒打得落花流水。韩馥时期的两万弩兵也吓得袁绍军营不敢乱动。在官渡之战时袁绍军的装备就比曹操军精良齐全,光骑兵都有一万。但要恢复当年的实力没有四五年恐怕不行,当时曹操就没给袁尚兄弟喘息的机会,袁谭也向袁尚抱怨说自己军队铠甲不精,才被曹操击败。&br&&br&袁绍是官渡之战两年后才死,在这其间袁绍很好解决了家臣的矛盾以及领地内的叛乱,如果安安稳稳发展上几年再度起兵南下,以四面处敌的曹操而言又是一次考验。袁绍的才能明显不如曹操,这是一个盖棺定论,袁绍要打下去只能靠时机,等待曹操军自己出现破绽。其实在荆州的刘表要不是被长沙太守张羡拖着,加上性格优柔寡断,袁绍和刘表慢慢消磨曹操的国力是没问题的。
袁绍要再立一只军队自然是不难,实际上袁谭和袁尚不玩内战都还有得打。虽然记载甚少,但袁绍行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死的时候他领地百姓哭得像死亲爹一样。如此就不难知道为何曹操平河北八年期间,一直受到顽强的抵抗了。 按照蔡邕《幽州刺史议》:“幽州…
问题的说法不够准确。首先明确袁绍在官渡的失败确实比较惨,主力遭到曹操的歼灭(而不只是击溃),袁绍出兵不过十余万人,&blockquote&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199年)&br&&/blockquote&结果与曹操交战前后被杀七万多人,&br&&blockquote&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200年)&/blockquote&已占军队的大半,加上逃跑与被曹操收编的部分,这一战袁绍几乎全军覆没&br&&blockquote&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200年)&br&&br&冀州城邑多降于操。袁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200年)&/blockquote&十分狼狈。不过袁绍在官渡战败后虽然南进的主力被歼灭,但是威望尚在&br&&blockquote&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200年)&br&&/blockquote&而且实力依然强大,回到北方就平定了针对自己的叛乱&blockquote&冀州城邑叛绍者,绍稍复击定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200年)&/blockquote&第二年又在仓亭与曹操打了一仗,&blockquote&夏,四月,操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1年)&br&&/blockquote&结果又一次失败。这说明袁绍在官渡失败并未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官渡与仓亭两次失败后不久袁绍就去世了,&br&&blockquote&袁绍自军败,惭愤,发病呕血;夏,五月,薨。(《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2年)&br&&/blockquote&即使这时,袁绍的儿子们虽然接连失败,但是团结起来仍然有能力据守,&br&&blockquote&秋,九月,曹操渡河攻谭。谭告急于尚,尚留审配守鄴,自将助谭,与操相拒。连战,谭、尚数败,退而固守。(《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2年)&br&&br&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鄴。夏,四月,操追至鄴,收其麦。(《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3年)&/blockquote&后来袁家兄弟分裂相争,不再联合抵挡曹操,&br&&blockquote&袁尚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婴城固守。尚围之急,谭遣辛评弟毘诣曹操请救。(《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3年)&br&&br&二月,袁尚复攻袁谭于平原,留其将审配、苏由守鄴。(《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4年)&/blockquote&曹操才将他们逐个击败,&br&&blockquote&配出兵城北,欲与尚对决围。操逆击之,败还,尚亦破走,依曲漳为营,操遂围之。未合,尚惧,遣使求降;操不听,围之益急。尚夜遁,保祁山,操复进围之。尚将马延、张顗等临陈降,众大溃,尚奔中山。尽收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及衣物,以示城中,城中崩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4年)&br&&br&八月,戊寅,荣夜开门内操兵。配拒战城中,操兵生获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4年)&/blockquote&&blockquote&春,正月,曹操攻南皮,袁谭出战,士卒多死。操欲缓之,议郎曹纯曰:“今县师深入,难以持久,若进不能克,退必丧威。”乃自执桴鼓以率攻者,遂克之。谭出走,追斩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205年)&br&&br&曹操自将击高幹,留其世子丕守鄴,使别驾从事崔琰傅之。操围壶关,三月,壶关降。高幹自入匈奴求救,单于不受。幹独与数骑亡,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斩之,并州悉平。(《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206年)&/blockquote&&blockquote&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207年)&br&&br&公孙康欲取尚、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并速仆丸首送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207年)&/blockquote&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直到207年才结束,距离官渡之战已过去七年。北方的作战无论是黄河以南还是以北,都是传统的陆战,以步兵和骑兵为主,双方过河作战都无须改变自身的作战方式。总的说来袁绍在官渡之战确实元气大伤,主力被歼灭,多位将军战死或投降,但实力健在,即便无法进取天下,防守自保也有余;只是战败后不久去世,后代内耗严重,又碰上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被一锅端了不奇怪。&br&&br&赤壁之战前,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br&&blockquote&九月,操至新野,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208年)&br&&/blockquote&随即继续追击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孙权拒绝投降,以周瑜为指挥官&br&&blockquote&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208年)&br&&/blockquote&交战结果便是曹操与周瑜水军在赤壁遭遇,军队有传染病,初次交战不利后两军对峙;曹操军受火攻战败,烧毁剩余战船逃跑。战后曹操回北方,留曹仁等驻守&br&&blockquote&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208年)&br&&/blockquote&周瑜进攻曹仁一年终于把曹仁赶走&br&&blockquote&周瑜攻曹仁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209年)&br&&/blockquote&史书对赤壁之战曹操军队部署的描写不算详细,不过从结果看,曹操军主要将领无人战死或投降,甚至很多人尚未出现在战场,战场上被歼灭以水军为主兼有部分曹操本部陆军。战后曹仁能据守一年说明曹仁的军队几乎没有损失战力,甚至可能没有参加战斗。长江作为当时天险,以优势水军抵御北方陆军为主的军队,胜算并不小;何况曹操军队遭遇瘟疫,又有大量陆军无法进入战场,即使水军人数占优也毫无用处。赤壁之战不是典型的类似官渡之战的歼灭战,针对陆军部分更像一场击溃战;但周瑜率军歼灭了曹操刚刚兼并的荆州水军,迫使曹操烧毁战船,从而失去了南进统一天下的能力,奠定分裂基础。曹操战后又活了11年,没有很快去世,这样他有时间整理战后的摊子,包括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而南方的势力即便取得了这场胜利,也没有与曹操争夺中原的能力。
问题的说法不够准确。首先明确袁绍在官渡的失败确实比较惨,主力遭到曹操的歼灭(而不只是击溃),袁绍出兵不过十余万人,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199年) 结果与曹操交战前后被杀七万多人, 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
个人意见是:虽然袁绍此人被视为色厉胆薄志大事迟,&b&但拒绝田丰的建议立刻与曹操决战,是一个十分英明的选择。&/b&&br&&br&主要原因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b&曹操是个潜力股。&/b&&br&&br&&br&我们先看看田丰是怎么劝诫袁绍的:&br&&br&&br&&blockquote&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br&&/blockquote&&br&概括起来就两个观点:1、曹操虽然兵少但是会用兵,不可轻视。2、我们应该修养生息,同时派几支偏师对其骚扰游击,达到我未劳而彼已困的效果。&br&&br&&b&真的很没有说服力。&/b&&br&&br&&br&按你说的,曹操善用兵,现在兵少就已经这么怕他了,再过几年人家恢复过来兵多了,岂不是更难啃了?&br&&br&什么,你说可以一直骚扰游击他让他无法恢复?呵呵,理想很丰满,人家曹操善用兵啊,皇叔举兵囤沛,曹操用了不到一个月就让其滚蛋,前锋颜良文丑都是名将,分分钟人头落地。袁军谁敢保证自己的骚扰能达到皇叔举一州造反的声势和破坏力?又能有多少颜良文丑这样的有声望有能力的名将?要真是耗起来偏师游击,您这是去全身而退的骚扰呢,还是去一个折一个送装备给养当申通快递呢。&br&&br&更何况,以袁绍的反应速度,他也未必能把偏师骚扰的时机安排掌握好。&br&&br&至于什么军队疲乏,百姓劳弊,民怨沸腾之类的任何朝代任何战争前都可以由反战派拿出来的说辞,大家乐呵乐呵就可以了。&br&&br&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口,是生产力。惨烈的官渡之战5年后,冀州一州居然还有超过三十万户,让曹操兴奋到公开失态。偏偏袁绍这个人很得民心,“绍以宽厚得众心”,“袁绍有恩于民夷”,说这两句话的利益相关者,可是曹操帐下的顶级谋士,荀攸郭嘉。&br&&br&而这场战争曹方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几个月打下去,“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满打满算也只能坚持15日,曹操本人为了胜利亲自偷袭粮草,杀的根本来不及去管过来的援军,身边的人劝他分兵抵抗,红了眼的丞相只抛下一句话:“贼在背后,乃白!”,曹操手下跟袁绍私通的书信不计其数,逼得我们的丞相只能将其付之一炬,好听点是:“我自己都自身难保,何况你们”,难听点是:“靠,这么多人,我要一个一个追究下去,明天衙门就没人了”&br&&br&官渡之战之前三年,曹操集团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对外不停的和张绣、袁术、刘表、吕布、刘备死磕,镇压了无数叛乱,刚刚拿下青徐,对内结束了与汉室集团的蜜月期,双方开始翻脸。直到官渡之战前夕,外有刘备举兵徐州,孙策意图袭许,内有董承谋划政变。&br&&br&袁绍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出兵,迫使曹操无法通过天子去寻求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无法稳定修养自己的元气,被迫默认了臧霸钟繇等地方势力半独立的诸侯现状,没有机会去占刘表这个软柿子的便宜,没有趁东吴权力交接时插一杠子狠狠打压,&b&最重要的是,没有彻底摁死刘皇叔,&/b&让他在新野遇到了人生的转折。&br&&br&如果按田丰说的,再给曹操三年时间,让他有机会去实现上述的目标,万一(其实是很有可能)分兵游击的策略不成功,到时候不知袁军是否还有实力把对方耗的如此危险狼狈。&br&&br&这么看来,双方速战速决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对老百姓而言可以早一点脱离兵戈战乱,无论谁获胜,都可以成为全国压倒性的势力,有更多机会统一全国至少是大部分地区。&br&&br&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田丰说的是三年可成,可是我们袁绍同学,官渡之战后满打满算只活了两年.....他在的时候即便官渡输了也有机会东山再起,他一去世,几个熊孩子立刻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br&&br&&b&如果袁绍听取了田丰的意见,也没有因为经历官渡之败而这么快郁结去世,双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方身上僵持下去,即便没有官渡之战,也会有另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役。以曹操及手下的水平,实力差距会进一步缩小,胜算也会增大,但胜负仍然在一线之间,各种机缘巧合难以掌握,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