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越中览古教案》可联想到成语有哪些

当前位置: >>
2016年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章节系统复习讲义
2016 年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 中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章节系统复习讲义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知识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一)语文课程性质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语文教育观的核心,主导着语文教育 的实践,影响着语文教育理念的建设,对语文教育至关重要。 《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言语、思想、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 工具。 (2)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 (3)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语文课程是文化课程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 在交际过程中无不承载着和反映着民 族的事、理、情、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 承载着丰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此外,以语言形式和语言形式承载的1 内容构成的语文课程本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也已形成自身理论和 实践方面的知识系统,并成为人类文化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人化课程 语文与人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学语文,其实质就是学文化,以 文教化。中国语文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华民族的情感、精神、 道德、审美观;世界文化汇聚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宝藏。 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为其本身所固有。 对语文课程这一性质的确 认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据此获得,育人方式也由此决 定。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 (1)语文作为文化的特殊性:本身既是文化,又是文化载体; (2)语文作为工具的特殊性:是负载着人文性的工具;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和人文 主义的对立统一。 (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2 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 文课程。 二、中学语文课程设计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样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 涵盖的 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 因而 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 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教师做为主体和基地, 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 师生的独特性, 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 部分发展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样本课程是彼此关联、内在整合的,三者 在交往中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共同体” 。 (二)语文课程的必修、选修模块设计 ?必修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组成“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 10 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最基本学3 业。 三、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 (一)初中语文课程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 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 1~2 年级,小学 3~4 年级,小学 5~6 年级,初中 1~3 年级,共四个学段。 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 域,分别提出目标。 1.总目标 总目标共有十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 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 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 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 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 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4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 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 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 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 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 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2. 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 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 3500 个,其中 3000 个左右会写。 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 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阅读 初中阶段目标中的阅读部分有以下 15 条要求:5 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 于 500 字。 ③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 的视野。 ④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 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⑤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 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⑥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⑦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等文学样式。 ⑧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 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⑨阅读科技作品,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方法。 ⑩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 表等)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 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6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 秀诗文 80 篇。 ?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 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 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 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 (3)写作 写作部分的内容共有十个条目: ①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 受和真切体验。 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④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 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 内容。 ⑤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 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 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7 等,进行改写。 ⑦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注重写作过程中收集素材、 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⑧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 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 感受,沟通见解。 ⑨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⑩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 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 (4)口语交际 ①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②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 方的观点和意图。 ③自信、 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 连贯、 不偏离话题。 ④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⑤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 断提高应对能力。 ⑥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 要点。 ⑦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有自己的观 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⑧课堂内外讨论问题,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中心、 有条理、8 有根据。能听出对方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5)综合性学习 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 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②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 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 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③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 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 学习成果。 ④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 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 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 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 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 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9 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 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 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 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 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 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 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 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 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 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 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 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 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10 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 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 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 新的方法, 追求思维的创新、 表达的创新。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 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 活动中,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尊重他人的成果, 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必修课程 (1)阅读与鉴赏 ①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 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 的思考和认识。 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 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 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11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④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 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 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⑤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 的阅读感受。 ⑥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 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⑦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 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 和理解作品。 ⑧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 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 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 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⑨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 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 一定数量的名篇。 ⑩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12 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 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 ?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 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 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 息。 (2)表达与交流 ①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②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 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③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 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④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⑤进一步提高记叙述、 说明、 描写、 议论、 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 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 ○ 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 分钟能写 60013 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 ⑦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 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⑧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 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⑨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 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 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 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 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1)诗歌与散文 ①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②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 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③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 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④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14 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 阅读体验。 ⑤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 体会。 (2)小说与戏剧 ①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 趣, 从优秀的小说、 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 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丰富、 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②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学会尊重、 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 审美取向,做出恰当的评价。 ③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 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 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 感受和新颖见解。 ④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 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⑤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 究。 ⑥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 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3)新闻与传记15 ①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 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 ②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 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③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 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④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 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 的思考和判断。 ⑤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4)语言文字应用 ①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 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②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 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③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 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 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 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 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⑤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16 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 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⑥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 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⑦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 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5)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①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 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 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 想、行为准则。 ②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 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 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 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 材料。 ③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 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 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④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 有关论著, 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做出分析和17 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 和认识水平。 四、语文校本资源 语文校本资源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以学校自身的教育现状、办学 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语文教师为开发主体,以学生语文学习发 展需要为基础,在语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 可以利用的资源。 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其分 为三类:其一,校内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类;其二,校外的各种社 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其三,网络信息类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则进一步加以细化: “语文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 图,工具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自然 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 语文课程资源其自身的特点有:校本化、生活性、时代性、情感 性。 真题在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以下 各项中,不属于这一系列中的一项是(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研读18) 。 D.文化论著C.新闻与写作 【解析】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故选 C 项。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 一、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 (一)常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评点法,串讲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等,是教 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 智能,陶冶学生性情的活动方式。 (1)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自己的独白。 (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②讲授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听讲的积极性,学习的自 觉性,要善于设疑,激疑和解疑,使学生始终跟随教师的讲授思考问 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发展能 力。 ③讲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2.问答法 又称提问法,谈话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 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问答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中心,服从19 总的教学目标。要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启发性。 (2)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3)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 (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个别回答的关系。 (5)要做好归纳、总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 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掌握知识。 3.讨论法 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是由学生之 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三点: (1)明确目的。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 式。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要有民主态度。 4.练习法 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智力竞赛法等。其特点是,教师 引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理解课文, 从中 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 (1)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①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②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③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④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20 ⑤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而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 师设计的练习题。 (2)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学科目的; ②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 ③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 ④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 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主动、积极、自 觉地投入到观察与思考中。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 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二)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又称吟诵阅读或品味性阅读。是把有形而无声的书面语言,借助 形与声之间的特定关系,变成无形而有声的口头语言。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 (1)教师范读; (2)学生单读; (3)学 生齐读; (4)学生分角色读。21 2.背诵法 背诵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的,背诵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 (1)大声诵读 指导背诵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理解和诵读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 所谓抓住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 二是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 (3)利用课文画面 文章画面感强,以画面形象来辅助记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4)遵循写作顺序 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 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 的背诵途径。 (5)整分联背诵法 它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整分联背诵法要 求对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然 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6)限时强制记忆 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 3.默写法 背熟文章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所以一定要重视默写。 4.听写法 会听是对注意力集中的一种培养,具体来说,听写有以下几个优22 点: (1)能面对全体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2)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3)听写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4)听写能全面检验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学语文常用教学评价的种类、特点及其功能 (一)教学评价的种类 ★★ 1.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不同,一般将教学评 价分为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 果的评定。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 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3)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而实施的测定。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 ①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②确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③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3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 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 绝对性评价 (1)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 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 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2)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被 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 优劣。 3.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 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 料进行思维加工。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 方法,在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串规律性的结论。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不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二)教学评价的特点 ★ 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一理念引24 导下的新课程的评价在以下特点: ?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 ?评价的内容――统合化; ?评价的标准――分层化; ?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 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功 能具体有如下几点: 1.诊断功能 它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能有效地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 帮助教师 判断教学目的实现的程度, 并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 的问题及表现方式和困难所在, 为教师和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案和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2.导向功能 它具体表现为对教学方向、目标的调整,教学方法、策略的更换 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调整,等等。 3.发展功能 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 实 施评价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强调评价的形成性作用。 4.管理功能25 它体现在通过评价,调整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改善教育、教学 活动。 真题在线 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 该注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 )相结合的综 合评价方式。 A.成长纪录袋 B.考试成绩 价 【解析】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 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 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故选 A 项。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基本能力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动作能力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规范表述 语文教学目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它是决定教学内 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影响教学全局的根 本问题。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 学目标设计的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26C.学习习惯评价D.结果评 (二)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具有质和量的 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中把握和评价时使用。 ?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种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体验性或表 现性目标陈述。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重难点的选择 (一)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贯穿着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五个领域。 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有: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27 协调发展的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二)重难点的选择 ★ 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确定教学重 点要认真分析教材。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教学难 点应该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难点的确定既要分析教材,又要分 析学生,所以难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几方面: ?新知识超出了学生已有知识的范围; ?新知识与学生固有的定向思维不一致; ?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有很大的距离。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恰当选用 (一)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 须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 1.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师素质。 (4)依据学生特点。 (5)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6)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选择语文数学方法的原则28 (1)多样性原则。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学环境多 变,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必须综合运 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灵活性原则。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活动的多变性,决 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原则。 (3)优化组合原则。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强 化各自的积极方面,弥补各自的消极方面,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 (4)教法与学法统一原则。教法能促进学法的形成,学法也能 促进教法的发展。 (5)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 改造、组合,使之适应新的教学情景,发挥最大功能。 (二)教学媒体的恰当选用 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呈示信息的手段或工 具。狭义的教学媒体专指语言、粉笔黑板、图片、模型等传统教学工 具与投影、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广义 的教学媒体还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参观等教学方法在内。这里着 重讨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狭义)的选用问题。 1.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根据教学媒体对于促进完成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 来选择和利用媒体,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 2.选择教学媒体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依据29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媒体特征。 (5)依据教学条件。 四、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 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 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 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 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捷性。 (一)导入语的设计 ★ 导入语设计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五种方法。一是以讲导入;二是 以读导入;三是以议导入;四是以练导入;五是以看导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方便快捷,简单易行。 2.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利用教学用具,通过欣赏 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3.故事导入 教师可通过寓言、故事、典故或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 生的思维。30 4.悬念导入 用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种通 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境之中的导入方法。 5.质疑导入 语文教师要学会紧扣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 侧面入手,巧妙设疑。促进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 6.审题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 析课题导入新课。 7.作者导入 运用有关作者知识导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 力,使他们对作者产生仰慕崇拜之情,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也有利 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学习课文。 8.朗诵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 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 (二)课堂结束语设计 课堂结束语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常用的课堂结束语形式有: 1.总结式,教师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提 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31 2.争鸣式,老师提出一个有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去争论,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 3.拓展式,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利用结束语,引领学生深入 思考,或者布置阅读资料,以此拓宽教学内容。 4.点睛式,教师精妙的结束语能起到天上的作用,便于学生抓住 本节课学习的中心。 5.激情式,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心灵,引起学 生的高度注意和进一步思考。 6.活动式,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适当开展 活动,既能缓解课堂教学的沉闷,松弛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能有效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板书的设计 板书图示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1.板书图示的功能、内容和形式 (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 出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教学内容和写作 方法,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训练。 (2)板书图示的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 展提纲,写作方法提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提 纲。 (3)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解、图示、简笔画等。 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32 (1)硬笔书法能力和文明的书写习惯。 (2)版面设计能力。 (3)一定的制图和绘画能力。 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做出高 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 (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 白” ,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 (3)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 比或类比性质的内容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4)流动美。有些课文故事性较强,情节生动,线条分明。教 这类课文的板书宜采用鱼贯式进行的方法,使之呈现出一种流动美。 (5)奇异美。别出心裁的板书,往往以某种奇异感而使学生产 生美的愉悦。 (6)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 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 (7)形象美。借助图表和简笔画,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 ★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1.目标性和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行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须让学生 有所得,努力调节课堂气氛。在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教33 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 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发展性则要求课堂活动化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通过活动掌握知识,训练能力, 而且要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学会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及 积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经验。 (五)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 1.课堂教学提问的主要方式 要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提问是最主要的方法。恰当地启发提问, 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方式有: (1)设疑式。教师有意识地提问设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通 地设疑,能激发学生积累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做出正确回答;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究式。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教师设计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问题。 (3)对比式。运用对比式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4)提示式。内容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启发学 生。34 2.课堂教学提问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善于创造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心设计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还 有,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过多、过简。 (2)要善于启发诱导。提问前,教师要循循善诱地交待说明,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最佳状态。 (3)难易应适应。教师对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应根据学生的 学习情况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4) 注意广泛性。 提问应针对全体同学, 不可将课堂变成对 “尖 子”的提问,以免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真题在线 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 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 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 “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 有分歧是允许的。 ”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A.单向性 员性 【解析】双向性是指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 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多向性与双 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 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故选 B 项。 B.双向性 C.多向性 ) 。 D.成35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 一、中学语文各阶段教学的具体指导 ★ (一)初中语文 1.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2.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 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还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 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 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 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36 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学活 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 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 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 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 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 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 参与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 程相结合。 (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 1.阅读与鉴赏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 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 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 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37 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 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2.表达与交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 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 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 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 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指导学生根据写 作需要搜集素材。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 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 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 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 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38 该分别组织教学。 1.诗歌与散文 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 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 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 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2.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 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 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 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 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 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 验。 3.新闻与传记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 响。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 新闻评述、综述或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在写作中引导学生 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39 达需要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语言文字应用 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 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 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 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 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注 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学习表达 的创新,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引导学 生在调查、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虚心、求实的作风。 5.文化论著研读 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 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 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 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 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 现象考查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 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查成果。 二、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价 (一)初中阶段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价 1.总述40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统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 养。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 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 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阶段目标达成的 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统合的评价。 2.具体评价 (1)识字与写字 ①注重识字写字方法的评价与指导; ②注重识字途径的评价; ③注重识字、写字习惯的评价; ④注重识字写字效果的评价。 (2)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觉、体验、理解和价值 取向, 考查其阅读的兴趣、 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①注重朗读、默读的评价; ②注重精读的评价; ③注重略读、浏览的评价;41 ④注重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⑤注重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3)写作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 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①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②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 度。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 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二)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评价 1.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42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2.必修课程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 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 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 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 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 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 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对于写作的评价, 应关注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进行综合 评价。 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考查学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 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 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 对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 度,考查学生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43 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选修课程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 评价分读、 写两个方面。 关于读的评价, 简言之, 一看阅读积累, 即看学生读了多少诗歌与散文;二看读得怎样,即以审美能力等为评 价重点;三是评价的方式,用具体成果评价。关于写的评价,指评价 诗歌与散文的评论和创作:一看参与态度;二看成果水平。 (2)小说与戏剧 评价的基本要求除和“诗歌与散文” 大致相同外,强调关注对 作品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等感受。 (3)新闻与传记 评价也分读、 写两个方面。 关于读的评价, 一是考察态度、 习惯; 二是考察对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把握的程度。关于写的评价,新闻写 作主要看其对基本要求的掌握以及文风;传记写作重在看是否真实、 生动以及社会效果。 (4)语言文字应用 着重评价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程度,以 及对语言文字的负责态度。应用文写作的评价,主要掌握基本格式, 具有良好文风。 (5)文化论著研读 研读文化论著, 也就是通过对经典的研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 养。44 第三章 语言知识和表达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 (1)现代汉语: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 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而 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 ,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 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 共同语” 。 (2)音节:音节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有一个 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 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 (3)变调: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 值会受到后面的音了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变 调。 (4)汉字造字法: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 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5)词类: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 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区别词、语气词等 十四类。 (6)短语: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也45 称词组) 。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 短语。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 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可能很多)的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层次和 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 还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短语进行分 类,从结构上划分短语指的是,根据短语内部两个词的语法结构关系 划分短语,可以分为 16 种结构类型。从功能上划分短语指的是,根 据短语在句中的成分和作用来划分短语。 (7)句类: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划分出来的类别。汉语有陈 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4种。 (8)辞格:所有的“修辞方式” “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 , 也称“辞格” 。 (9)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 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10)象形: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 一种造字方法。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 如“日、月、水、山”等。用“象形法”创造汉字,在摹写客观事物 时,只勾勒其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和典型性。 (11)指事: 《说文解字》 “六书”之一。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 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 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 ,人在 其下写作“下” 。46 (12)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 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13)形声:六书之一。指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 旁有关意义,声旁有关读音。如由形旁“氵(水) ”和声旁“胡”合成 “湖”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叫“谐声” 。 (14)古今字: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 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 合称为 “古今字” 。 新造的字是 “今字” , 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 “古字” 。 (15)异体字: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和“部分异体字” 。 (16)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 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 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 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 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17) 繁简字: 在古书中, 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 它们的笔画有繁有简,笔画繁多的称繁体字,笔画少的称简体字,全 称繁简字。 (18)本字: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 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 , “搬”的本字是“般” 。 (19)借字:原文(文言文)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 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 。47 (20)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 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21)后起本字:指在假借字基础上造的汉字。古人字少,一个 字有时代表几个意义不同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用, 后来在原本借 用的字的基础上造出与词义相应的新字, 这样的新字在文字学上称为 后起本字,也就是后起的正字。 (22)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 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 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 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23)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 意义。 二、基本原理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个要素。 ?文字依附于语言。 ?文字具有全民性。 (二)文字的作用 ?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媒介。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 类最重要的扩大的辅助性交际工具。48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三)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文字的性质是根本,而特点是 由性质派生出来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四)成语的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 它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 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破釜沉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钣锅沉下船” ,实际意义是 “下定决心干到底” 。 2.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其构成成分和结构成分 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如:任重 道远,不能变换为“道远任重” 。 (五)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49 如: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 ) 、天花乱坠( 《高僧传》 ) 2.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 ) 、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 3.诗文语句 如:学而不厌( 《论语?述而》 ) 、舍生取义( 《孟子?告子上》 ) 4.口头俗语 如: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来自古代俚语。 (六)成语的构造 1.并列结构 如:光明磊落 2.偏正结构 如:世外桃源 3.动宾结构 如:好为人师 4.补充结构 如:重于泰山 5.主谓结构 如:胸有成竹 天花乱坠 毛遂自荐 轻于鸿毛 问道于盲 包罗万象 另开生面 孜孜不倦 循循善诱 抑扬顿挫 切磋琢磨(七)成语的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语言的表 达效果。50 运用成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理解成语的意义。 如:振聋发聩的实际意义是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2.成语是凝固结构,一般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 中的成分。如:不能把“螳臂当车”改为“螳螂当车” 。 3.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字音,必须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读错。 如: “病入膏肓”的“肓”不能写成“盲”或“育” 。 (八)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 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 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1.新词的产生 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 新事物,就要给它们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同 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 了认识,发现了前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的指称这些新认识,也 要创造新词。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 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了使用范围。例如:丫环、童养媳 等。 但有的旧词词义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 认识的缘故。如:产前、产后两个词,近年来就分别增加了“产品生51 产前”和“产品生产后”的意义。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 一些一度退出人 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 3.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途径: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九)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 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 “形符” ;另一部分表音,叫“声符”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 通常有下面几类:左形右声、右形右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 内声和内形外声。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结构特殊,不大容易分析,应注意以 下几点: 1.分析结构层次 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 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两 部分。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如祖、 福、 祈、 祷等都是以示为形符, 但表面上结构相似的 “视” 、 “祁”两个字却是右形左声, “示”不是形符而是声符。 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52 所谓自然结构,指表面上的分合关系,如“m”字从表面上看似 乎应分成“虽”和“隹”两部分,但它的造字结构却是从虫唯声。 4.省形、省声 有少数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 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 声作用。省略形符的现象叫“省形” ,分析术语为“从某省,某声” ; 省略声符的现象叫“省声” ,分析术语为“从某,某省声” 。 5.讹变 有的形声字形体已发生讹变,如“贼”字本来是从戈则声的形声 字,讹变以后就无法分析了。对这类字的结构分析,必须以古文字形 体为基础,并参考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十)偏旁与部首的结构关系 偏旁是合体字的结构单位。从前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 ,右方 为“旁” ;现在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 。位于字的左边, 叫“左偏旁” ;位于字的右边,叫“右偏旁” 。而部首则是表义的偏旁。 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十一)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 它是指在 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在前的称“古字” ,产 生在后的称“今字” 。古今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同源分化形成古今字 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了古今字。这里所谓的53 汉字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的汉字的增益。 2.同音假借构成古今字 书面汉语在发展过程中, 往往使用同音假借来调剂汉字的记词职 务。原本由某个字担负的记词职务,到了某个历史阶段,因为种种原 因,便改由另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承担了。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字只把部分 记词职务转移给今字,而自身仍然承担着余下的职务。另一种是古字 把自己的记词职务完全转移给了今字,今字通行为正字之后,古字往 往被废弃。 第二节 字、词与标点符号 一、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 (一)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根据组词决定读音。 ?根据词义决定读音。 ?根据文体决定读音。 ?根据词性决定读音。 ?根据语源决定读音。 (二)注意形近字的读音 ?读成偏旁或半边而误读。 ?忽视近似字而误读。 (三)注意易读错字的读音 易错字是命题者常选用的对象,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字。这就54 需要学生在备考时必须抓住一切机会接触大量的易错字。方法有三 个: ?注意课本中注音的字词; ?做一定量的试题,这中间考查的一般都有大量的易错字; ?查找并背诵一些有关这方面字的资料。 (四)需特别注意的一些成语的读音 导致读错成语读音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读成偏旁或半边而误读 受形声字造字法的影响,许多字古音、今音异位,这时如果根据 其声旁去读,就可能出错。如下面括号前的字一定要注意(括号内为 正确读音) 。 良莠(yǒu)不齐 馋涎(xián)欲滴 发聩(kuì) 一蹴(cù)而就 (bì)于事 蚍(pí)蜉撼树 ?)守不渝 2.忽视近似字而误读 受形近字的影响,视觉越位,读成与之形近之字的读音,时间一 长,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 病入膏肓(huāng) 暴殄(tiǎn)天物 鬼祟祟(suì)55栉(zhì)风沐雨振聋同仇敌忾(kài)唾(tu?)手可得无裨面面相觑(qù)苦心孤诣(yì)恪(k负隅(yú)顽抗鬼 怙恶不悛(quān) (shì)才放旷 未雨绸缪(m?u) 豆燃萁(qí)居心叵(pǒ)测如火如荼(tú)恃揠(yà)苗助长偃(yǎn)旗息鼓煮3.忽视多音多义现象而造成误读 多音多义在汉语中相当普遍,它也会给成语读音造成一定的障 碍。 直言贾(gǔ)祸 神差(chāi) 如法炮(páo)制 弱不禁(jīn)风 大腹便便(pián) 丢三 落(là)四 4.忽视特定语法现象而造成误读 成语中某些字还保留了古音,如果忽视了,也会造成误读。 自怨自艾(yì) 一暴(pù)十寒 ēi)蛇(yí) (五)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注意事项 ?要克服“形声字认半边”的思想,避免习惯误读,养成勤查字 典的习惯。 ?注意归纳总结读错字音的原因,将自己易读错的字列出来,反 复记忆。 ?注意多音字“因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要将音义结合起 来记忆。56自给(jǐ)自足妄自菲(fěi)薄 鬼使图穷匕见(xiàn) 虚与委(w 二、现代汉字字形的识记 ★★ 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正确书写汉字,不定错 别字;二是辨识常用汉字,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一)识记方法 1.同音字――学会以义辨形 现代汉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和音近字。同音字就是指字形、字 义不同,而字音相同的字。音近字就是指字的读音相近,像有些字的 声母、韵母相同,仅仅是声调不同。 要正确区分它们,就要从汉字的三要素音、形、义入手,整体把 握。纠正音同音近的错别字主要靠以义辨形的方法。许多音同音近的 字,形体也很相似,它们都有的声旁,而区别只在形旁。只要抓住形 旁,结合字义,加以记忆,就不会写错。 2.形近字――学会以音辨形 形近字是指形体相似而意思不同的字。 (1)形近字的误字分成两种情况: ①因单纯形似而造成误写。 ②因偏旁相似而造成误写。 (2)要掌握形近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以音辨形。 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记形近字。 3.同音多义字――根据语境辨形 (二)考试中考查错字的重点类型57 现代汉语字形的识记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总的来说,这些易错 字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因音同而误 (1)音同形异字。如“法制”与“法治” 、 “供品”与“贡品” 等由于读音相同,极易张冠李戴。 (2)音同形近字。如“乌篷船”与“蓬荜生辉”的“篷、蓬” , “一张一弛”与“心驰神往”的“弛、驰”等。 (3)音同义近字。这类字虽数量不多,但失误的可能性极大。 如“水汽” (应为“水气” ) 、计日成功( “成”应为“程” )都极具迷 惑性。 2.因形近而误 (1)形近音异字。如“粟”与“栗” , “盲”与“肓” , “炙”与 “灸”等,形状酷似,容易误记,乃命题热点。 (2)形近音同字。与上面情况相似,但区分难度稍大。如“端 详” “安详”的“详”易误写成“祥” ,做题时须十分小心。 3.有些词语写法不止一种,如“翔实” “盘跚” “流言蜚语” “词 不达意”还分别有“详实” “蹒跚” “流言飞语” “辞不达意”的其他 种写法,忽视这点,也会误判。 三、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 (一)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1.辨析近义词的确切含义 (1)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58 (2)词义的轻重不同。 (3)个体概念与集体概念不同。 2.辨析近义词的情感色彩 (1)词的感情色彩不同。 (2)词的语体色彩不同。 (3)词的谦敬色彩不同。 3.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的搭配对象不同。 (2)词性与句法功能不同。 (二)熟语的正确使用 熟语,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 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 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意在言 外;二是意在言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 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 (1 )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人生哲理的,一类是反映生产 经验的,还有一类是反映阶级斗争的。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 (1)知识就是力量。59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 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 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 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 (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 海里捞针――无处寻。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 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 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1.成语复习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2)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 (3)注意容易误用的成语。 2.对于非成语的熟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准确掌握其含义。 (2)要注意感情色彩。 (3)要注意语境。 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用在句末, 有句号、 问号、 叹号 3 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点号用在句内, 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4 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 有 9 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 号、书名号和专名号。60 (一)顿号的误用 1.并列词语之间未用顿号 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表示短暂的停顿,这是顿号最基本的用法。 报刊上有些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使用逗号,这是错误的。 2.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顿号停顿时间太短,不能用在分句之间。分句之间,不论何种关 系,只能用逗号或分号。 3.连词之前误用顿号 顿号的作用相当于“和” “跟” “及” “或者”等连词。如果并列 词语较长,最后一项可用“和” “跟” “及” “或者”等连词连接,连 词前可以加逗号。此时的逗号,不仅表示停顿,而且也是为了行文疏 朗有间隔。但连词前不能使用顿号。因为在并列词语中,连词的作用 等同于顿号。如果在连词前使用顿号,就等于连用了两个顿号。 4.多层次的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有的并列词语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形成多层次的并列词语。如 果在多层次并列词语之间全用顿号,就使得并列词语之间的层次混 乱,不利于理解。 5.概数之间误用顿号。因为概数是表示约数,所以中间不需要停 顿。 6.约定俗成的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有些简短的并列词语各项之间的联系很紧密,没有停顿,已成为 不可分的整体,其内部不用顿号,并已约定俗成。如“马列主义” “中61 小学生”等。 7.数字序号后误用顿号 阿拉伯数字作为序数词, 如 “1” 后用点号而不用顿号; 汉字 “一” 后用顿号, “第一”后面用逗号。这些是约定俗成的用法。 8.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顿号的使用 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用不用顿号,未有明确规定。 (二)问号的误用 1.非疑问句用问号 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即需要人回答(或反问)才用。有些 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 号,而不用问号。该句前一问号应为逗号,后一问号应为句号。 2.选择问句多用了问号 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 但仍然是一个完整 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 项之间应用逗号。注意:这里强调的句子是一个。 3.选择问句句群少用了问号 由相关的几个疑问句组成的选择关系的句群, 各句的句末都要用 问号。 4.倒装疑问问中问号位置未后置 有的疑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 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三)引号与其他点号配套使用时的误用62 ?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应该放在引号内; ?引文不完整或只是一个成分时, 句末的点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 面。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四)括号与其他点号配套使用时的误用 1.关于句内括号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 注释语如果有标 点,那么最末一个点号应省去。 2.关于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注释语如果有标点,可 照样不动。 真题在线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松弛 B.拖沓 C.矜持 D.遒劲 观摩 狼藉 宣泄 黯淡 顾名思意 省吃简用 莫衷一事 瑕不掩瑜 ) 。 爱屋及乌 班门弄斧 题纲挈领 偃旗息鼓【解析】A 项顾名思义;B 项省吃俭用;C 项莫衷一是,提纲挈 领。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往往让人贻笑大方 , .... 影响学校的声誉。 B.这种药能治疗心脏病,又没有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 ,你还有 ....63 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C.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 的自然图景,瞿塘 .... 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超级女声周笔畅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 有前途,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 .... 【解析】A 项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选项中并没有特指让语 文学家等专业人士笑话的含义。B 项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 错。爽:差错的意思。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C 项巧夺天工指人工 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选项中用巧夺天工形容自然风 光,是错误的。D 项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 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与选项中周笔畅将成为明日之星的意思不 符。故选 B 项。 第三节 语句与修辞 一、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 辨析病句, 是指对病句的辨别与认识, 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 是修改病句的基础。修改病句,是就病句的动手修改而言。常见的病 句种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有多种情况, 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常见的错误包括: 定语位置不当、状语位置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和逻辑顺序不当。 (二)搭配不当 现代汉语的句子都有一定的结构规律, 句中各种成分的搭配要符64 合这些规律。搭配不当,就会不合事理,或者不合语言习惯。分析时 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主谓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 主宾搭配不当、 修饰语、限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以及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或赘余,是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和应该有的 修饰成分,如关联词语等残缺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达不清楚 或者显得轮馗础 分析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成分残缺和成分赘余。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是指句子中各个成分的关系不符合语法规则, 造成结构 含清。主要表面在:句式杂糅和层次混乱。 (五)表意不明 句意让人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明的 错误。主要表现在: ?对短语、句子的结构有不同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 ?省略了不该省的成分,造成表意不明。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语病,或不 合语意逻辑,或不合事理逻辑。主要包括:概念不清、不合事理、自 相矛盾。 二、语句的扩展和语段的压缩 ★ (一)扩展语句 它要求考生在提供的原句(包括词)的基础上,在不删减字词,65 不变动词序,不改变原句句型(有要求的除外)的情况下,通过增加 原句修饰成分和增加分句,使简单结构复杂化,单纯语意更加具体、 详尽、丰富的一种造句形式。 1.语句扩展的四种主要类型 从形式上看,语句扩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主谓句的扩展:将一个结构简单的主谓关系的句子按照要 求扩展。 (2)连词成句扩展:给定一组或几组词语,以其中一个词语为 重点,连词扩展成句。 (3)续接填补空白:即在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空白处,根据要求, 结合语境,填上合适的话,使句子完整、丰满。 (4)话题情境阐发:给定一个话题(词语或情境) ,按照要求对 这一话题进行阐发。 2.扩展语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认真研读题目,找准扩展基点。 (2)思想内容一致,色彩和谐统一。 (3)重视语言表达,符合形式要求。 3.扩展语句的解题思路 (1)领悟情境。 (2)明确方向。 (3)把握句式。 (4)借助修辞。66 (5)附加成分。 (6)描写渲染。 (7)突出重点。 (二)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就是把一段话中的主要内容用极简约的文字准确地概 括出来。压缩语段是对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提 炼和组合。 1.压缩语段的考查方式 (1)为新闻、广播稿拟写标题或补写导语。 (2)拟写电报稿。 (3)根据要求提炼语段中的信息。 (4)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 2.压缩语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2)树立整体意识,分清轻重主次。 (3)切近语段原意,揣测读者需要。 (4)精心组织语言,准确表述信息。 3.压缩语段的解题方法 (1)摘录法。每个语段往往都有中心,作者有时也会用一些词 句来揭示、突出它。因此把握了这些词解码器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 口。 (2)删除法。即删除与语段的中心关系不大或比较具体、形象67 化的内容。 (3)合并法。即在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把最能体现 语段意思的信息进行合并调整,从而得到答案。 (4)替换法。即在读懂语段之后,设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语段 内容,如果觉得这个概括恰当,就把它作为备选答案。 三、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 句式, 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常见的句式有: 长句和短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 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等。 (一)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 对最恰当、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的选择过程。 (二)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 所提供的句式, 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 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考查仿用句式,包括以下几点: 1.填空式仿写 填空式仿写就是将已有的生动优美、 含义深刻的语段抽去一二个 句子(含分句) ,然后要求考生仿照剩下的句子填上新的句子;或者 要求考生仿照已有的句子在其后续写一二个句子, 使语段的内容更加 充实,中心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完整。 2.独立式仿写68 独立式仿写是指仿照已有句子的句式、修辞方式等,用指定(有 的不指定)的词语或短句造出新的独立的句子来。 3.话题式仿写 即命题式仿写。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另外提出新的命题 内容,按例句格式进行仿写。 4.定格式仿写 指给出固定的格式,提出具体的要求而进行的仿写。 5.自由式仿写 指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仿写内容不确定,可自由发挥, 句式依照例句而进行的仿写。 (三)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 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它可以以选择题的面目出现,也可 以以主观表达题的面目出现。 常考句式变换的规则: 1.重组式变换 重组,指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变换叙述角度,调整句间 关系,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做此类题要先理解句子的内部关系,从 而理出合理的表达思路。 2.长句变换为短句 一般是抽出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中心句子, 将修饰的成分层次独 立成句;短句变换为长句,则找出或组成一个中心句,将其他句子的69 内容变成修饰成分添加到中心句里去。 3.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要特别注意弄清楚否定的次数,一重否定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4.散句变换为整句 变换后要形成排比或对偶。 5.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 要注意反问句的特点,肯定的形式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 形式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6.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口语句式变化书面语句式或书面句式变化口语句式, 主要在于句 子结构的长短转换以及词语运用的变化。 四、常见的修辞方法的正确使用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 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 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 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 比喻不能成立。70 其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四种类型。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 ,或人“物化” ,或甲物“乙物化” 。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3.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 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 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类型有: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人名代 著作、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原料代成品、地名代本体。 4.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 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 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形式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5.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 ,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 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71 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的分类: (1)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2)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3)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 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 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形式有:成分排比和句子排比。 7.设问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 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9.反复 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72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出现。 10.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 反的。 (二)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代乙, 两者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中览古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