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游戏,英文的,角色是一个蓝色的h1z1跑小人出现英文而且带着黄间白的面具,画面

扇扇眠森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扇扇眠森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304e68_e42ebc5',userId:2503936,blogListLength:30};四省五市(九江、庐山、南昌、岳阳、武汉、合肥)10日游
四省五市(九江、庐山、南昌、岳阳、武汉、合肥)10日游
本游记:文字部分--母亲大人
&&&&&&&&&&&&&&图片部分--本人
  国庆节前,匆忙中准备了此次南方之行。第一站是省的市,游览和,接着是乘汽车前往。然后由乘汽车去省会市,重点之游是赣江之滨的。由乘火车到省的市,游巴陵胜状,洞庭湖和。再由乘火车前往省省会市,游黄鹤楼,长江大桥,江汉路,汉正街。最后由乘动车前往省省会市,游包公祠、、浮庄。(原计划是游)。
  十天走五市四省。游三楼(、、黄鹤楼)。游两山(、),两泊(、洞庭湖),两条大江(赣江、长江)。
&&&&&&&&&&&&&&&&&&&座落在县双钟镇,雄踞长江之滨,口,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全山分为上下两部分,面南临湖是上钟山,面北濒江的是下钟山。海拔67.7米,山虽不高但悬崖峭拔,地势险要,突兀峥嵘。插湖锁江,气势非凡。
&&&&门是四柱三进的一座石牌坊,上书“”三个大字。门前有两座石。
&&&&拾阶而上,走进山门,迎面是一座苏轼的雕像。沿着石阶前行,石阶两边嵌有边石,石径如洗一般的清洁,两边茂林修竹蓊郁青翠。坡间又有一石亭,石基座,,石栏,石顶,碧瓦。亭中央有一块巨石,上镌刻着“石钟”两字。沿着石径悠闲地漫步,小雨时有时无,周围浸染着泱泱的绿意,那宽大碧绿的叶子上停留着几颗滚圆晶莹的水珠,轻轻地从旁边走过,不忍惊动它所承载的美。园中幽静清寂,前后只有我们母女二人。周围充满了清凉湿润的气息,令人神清气爽。&&&&
&&&&途中经过了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钳园。其间一道红墙,中间一道月亮门,门楣上的横匾书写着“名家碑廊”。长廊壁间阵列着历代与有关的名家简介。有魏征手书的碑刻及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及石刻。一面粉墙上排列着灰色的花格漏窗,体现了古代建筑藏露的特色。窗外绿色的枝头俏皮地从花格窗的空隙伸了进来,那嫩绿的枝叶带着水润,青青翠翠,鲜嫩嫩的半张半合的绿叶给粉墙灰窗增添了一抹亮丽。
&&&&园中小小的谭中,横卧着一块镂空的巨石,仿佛是一朵巨型的绽开的白莲。桥上有一座几步就能跨过去的“天河桥”,原来天上人间也就是几步之遥。
&&&&继续前行,前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丹柱,红格门窗,横眉上写着“天下奇音第一楼”,想来天下事物繁多,事物各具所长,于是也就涌出了万万千千个第一来。说起天下奇音来,它与的名由来还有许多故事。名始于汉代桑钦的《水经》其中记载:“彭蠡之口,有焉”,这样算来命名已有1700年了。何以钟名?历来持见不一。北魏郦道元说: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其声若钟;唐代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胡传钊的《志序》中说“中空如钟,其形奇”。宋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父子月夜乘小舟探,则以为山石“空中而多隙,有款坎镗鞑之声”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记》。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故而得名。
&&&&在一座展厅中,里面有许多的奇石,我和女儿都好奇地用手敲了敲,我弹的这块石头真地发出了清脆的声音,而女儿敲得那块石头没有声音。
&&&&园中怪立,或峭立或突兀,或如石笋,或横卧傍水,或垒聚成洞。几块巨岩上刻有“怀德”“有缘”字体笔画流畅遒劲。据说山中的摩崖石刻至今仍有石刻石碑200多处。其中唐魏征题“清翁方纲”,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忘怀天地”为石质翰墨的珍品。
&&&&院中的回廊环绕着园林庭院,地上不同颜色的卵石铺就着带有图案的天井,悦目而又纤尘不染。弯弯曲曲的石径傍着山石穿过青幽幽的水潭,前面仿佛没有路了,走近却是峰回路转。原来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仅能容一人穿过。
&&&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昭忠祠建于顶上,清八年(1858年)彭玉麟等奉上谕建造,是主体建筑,寺分前庑和后庑,其建筑面对江湖视野开阔,曾国藩,彭玉麟均有记,并手书碑刻。祠前两侧的古樟据说是彭玉麟植种的。
&&&&梅花葶立于山的最高处,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门原有梅花六十株。原是彭玉麟休憩的地方。
 天空又飘起了绵绵细雨,正是“秋雨蒙蒙湿客衣,山崖重叠锁禅扉”。雨中的天空笼罩着氤氲的水气,湿润的雨充盈在天地之间。享受“翠雨洗尘,清风拂心”不也是人生一种境界吗?在雨天人也会变成一个明净的人。
&&&&上谕亭在山的北面,为两层八角,又名八角亭,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四年(1854年)兵毁,七年(1860年)彭玉麟&等人建亭于此。立上谕碑,碑文由曾国藩所书。
&&&&忠烈祠位于山的北面,又名太平军遗垒。太平军驻军此期间建有营房,堡垒。失败后改建照忠祠。1956年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为照忠祠。祠中现为历史文物阵列馆。
&&&&忠烈祠的左边是报慈禅林,始建于八年(1858年)清军水师将领彭玉麟为其母超度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光绪29年(1903年)重修。1980年又修复。
&&&&浣香别墅在忠烈祠的右边,原是彭玉麟休息的地方。前后两幢,前幢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中院两廊墙壁上有唐代魏征、宋苏轼、黄庭坚、清代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站在浣香别墅的门前,那斑驳的木门和古旧的门栓让人回想起好似并不遥远的过去,又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分。花红柳绿是一种美,但那斑驳的门环,风日剥蚀的门板也是一种美,是一种历史的厚重的美。“物质新鲜的消损,它一旦陈旧,诗意的光芒就开始换发了”。人也如是,年轻漂亮是一种美,而风度气质教养是另外一种内在的美,而这种美是日久涵养出来的。美是文明教化的结果,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性情的积淀和德行的培养。&
&&&&从园内买了船票游览。古称“彭蠡泽”,是我国最大的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其湖纳东南西三方来水,向北由注入长江。赣江是第一大河流,上游是贡水,在赣江市汇章水后称为赣江,然后下流经边后注入,赣江与、抚河、信江、鄱江为的五大河流。
&&&&之大着实让人惊叹。水的尽头是天,天的尽头是水,天蒙蒙水茫茫,水天相连,浑然一体,湖水共长天一色。汤汤洒洒的,地老天荒茫茫苍苍,那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要比文字感受更深刻。
&&&&上船以后,雨势一阵强似一阵,风强劲地吹着,无孔不入的把你的衣裳吹得鼓胀起来,让你就像一只升起风帆的小船,也要在这浩渺的湖中航行。前方混浊的长江水漫漫东流,茫茫的水长江,清浊分明,流近50华里而不混。据说是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各不相同所以江和湖不会混成一体。船上一阵阵欢叫声,向船舷边看去,湖面不时露出有一米多长的青色鱼脊,很快又没入水中。
&&&&船在继续航行,远望,苍葱的林木给披上了一件翠绿的披风半露的岩石屹立在湖中就像一个威武的将军。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为军事要塞,成为名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激战:明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军在此重创曾国藩水师;李烈钧二次革命在此高举义旗;百万雄师过大江,在至突破国民政府的长江防线。
&&&&在上,远望,山临水,水绕山,又素有“小”之称。上石钟南踞,下石钟北盘,“宛如一对硕大的风铃,扣置在出口处”大自然造就了的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
&&&&前人这样赞美的湖光山色的“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湖光影玉璧,长天一月空”。这是赞的色的绚丽。石山处于湖江的分界处,清澈略带有淡黄色,长江水混浊黄中泛红,而山体苍翠,夹在这一红一黄间“诸色并陈,各领风流”。
&&&&“非经铸,不借梵宫鸣”,“石钟铸出鲸鱼鸣”这是赞美声的奥妙。“那发自天籁的钟声,长年累月淙淙铮铮,水石皆鸣,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图景”。
&&&&“绝壁有岩皆起阁,归僧无路只乘舟”,“凌空险峭千重出,插地玲珑百态生”。这是赞美钟山的形奇。烟雨朦胧,水云萌动,乘着一叶扁舟驶往那千重出,百态生的,真是大美的意境。
  之游,遗憾的是没有听到那黄钟大吕般的希音。
&&&&登了,游了。出来后在小镇的回味楼吃了午餐。南方的茄子和北方的有些不一样,茄子皮是那种浅紫色的,做出来的烧茄子油不大又很好吃。午饭后由原路返回。
  乘车来到了南城甘棠湖。就坐落在甘棠湖中,像一个小岛,面积约14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是建筑在水中的,以石为地基,粉墙青瓦。沿着白石栏杆的曲桥走进岛上,粉墙,青瓦,中有一月亮门,门楣上写着“”三个烫金大字。走进月亮门有一售票处,却不售票,只要证件就可随意进出。心中不觉十分畅快,倒不是因为省了兜里的银子,只是反感旅游行业中的一些不规矩的商业运作。
  相传这里曾是“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这里戍守,大都督周瑜在这里操练水师,故在湖中筑点将台。唐元和十年(815—818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常来此处盘桓“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后人在此建亭,取其诗《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名为“浸月亭”,宋理学家周敦颐在讲学,后在湖堤上又建一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而名“”。
   后两亭俱毁。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关督黄腾春重建于浸月亭旧址上。后人又相继修葺增建。遂成一集殿阁亭轩之古建筑群。后三年(1853年)毁于兵焚。现存建筑为晚情按原貌重建。1972年重修并建曲桥一座,自湖畔蜿蜒接于亭上。1978年又在亭前仿建“周瑜点将台”。
  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亭前石级两边有藏剑石匣一对。立于亭前石级两旁有纳锋藏剑之意。据载:常遭屠城和匪寇骚扰。按阴阳学家所说,皆因郡城面对双剑锋所致。宋乾道间,郡守唐立方乃辟谯楼前地筑为二城,夹楼矗其上,谓之匣楼,曰“匣实藏剑”后遭毁。现石匣于清同治十三年为知县陈鼐扩建诗所凿。               的旁边是纯阳殿,殿中原有吕洞宾塑像,据府志记载,八仙之一吕洞宾曾当过浔阳县令,为当地百姓办过许多好事。如今殿后有一块相传是吕洞宾书写的“寿”字碑,斗大的寿字,一笔九转,寓意“九转成丹”,字体苍古,初看是个寿字,细看则为丹字。据说这块似寿似丹字碑给予了吕洞宾对百姓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
  紧挨纯阳殿的是五贤阁。旧时这里是本城百姓祭祀先贤的地方。阁内纪念的五位贤士和贤吏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王阳明。
  内有“周瑜战迹陈列馆”馆中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周瑜塑像,携书,挎剑,再向了这位儒将的洒爽英姿。相传这里曾是东吴都督周瑜的点将台,东汉末柴桑为东吴属地,吴王孙权的行宫就设在此地,建安十年(208年)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离开,浩荡南下,追赶刘备,虎视东吴。孙权付周瑜为大都督,令他率水军在甘棠湖中日夜操练水军,迎击曹军。
  古时甘棠湖与长江、相通,水域宽阔,为东吴的一处要塞。当年沪上战舰云集,雄师队列,雄才大略的周瑜挥师点将,联合刘备大败曹军与。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从拾级而下,过桥有一座方亭,亭前有白石栏杆围就的拜台,就是三国时期周瑜的点将台。
  岛上的建筑群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间依次是、纯阳殿、五贤阁、观音阁。左边是翠照轩、听雨轩、亦亭。右边是浸月亭和船亭。殿阁轩亭间有许多文人骚客题写的楹联和匾额,游亭观联别有一番乐趣。
  透明的秋雨轻扬而至,笼罩在阴云雾霭中的水色淋漓。雨的韵味袅袅地舞动着,浸透了浅翠娇青,也润湿了人的思绪。
  前人赞“四面湖山亭在水,半堤杨柳寺藏烟”。在细雨如烟的秋天里,我们游了,这里是一座让人赏心悦目的典型的园林。
  在有两个小姑娘告诉我们沿着江边走不远就是浔阳楼。于是在雨中的街道上两个外地人行走着,要去浔阳楼,街道寂静清冷,想打听路半天也碰不到一个行人。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左右,在一个车站上我们看了看路标,才知道虽然就有几站路,但要走还要很长的时间。于是我们商量不去浔阳楼直接去和琵琶亭。
  车子在的对面停了下来。门票是20元。进门后,透过秘密的雨帘,见一座飞檐的楼阁矗立在园中,丹柱红墙青瓦。横匾上有“”三个金字。园内一楼一塔。
  及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86年)由郡守吴秀创建。历时十八年才竣工。楼当时叫“江天锁钥楼”。楼高三层,周围筑有四条铁牛。塔叫“文峰塔”,因建在回龙矶上古又名“回龙塔”。塔为石雕砖结构,六面锥状,共七层,高35米。每层塔的翘角檐边都选一铜制的风铃,整个建筑为古代青色厚砖砌成,极为坚固。明万历三十八年,地震及两条铁牛坠入江中。塔和另外两条铁牛幸存。清乾隆嘉庆年间,和塔虽重建和维修,但清三年(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激战,楼和两条铁牛遭炮火被毁。唯塔仍屹立在长江边的回龙矶上。1938年6月,侵略者的炮舰抵达水域后炮轰宝塔,但宝塔仍傲然挺立。敌人离塔而去。宝塔也留下了三个弹孔,最大的一米见方,并向江边倾斜76公分。
  登上,雨中的天和水一片烟雨蒙蒙。园内一塔,立于白石垒砌的上,园中花木扶疏,苍翠盎然,正是“雾雨胭脂娇,临风纤纤疏影摇”。楼内设立了展厅,还有小卖部,展卖一些旅游纪念品。整个楼除了工作人员就是我们母女俩人。
沿着被雨水冲洗得洁净的青石路,来到塔前,青灰的塔身上,每层檐口为石刻的斗拱,塔内低层东面墙上有一块明代碑刻。有一根柱子支撑着塔的一边。
走在园中,园中的树被雨水冲洗后,闪着油油绿亮光,秋雨如丝,如帘,如纱。淅淅沥沥的雨拂去了世间的浮尘,涤净了心中的阴霾。聆听着,雨落在檐下的滴答声,落在草木上的噼啪声,落在雨伞上的噗噗声,想象着更有诗意的雨打芭蕉声。
在园中还看见一条纹了身的铜牛,前身是荷蓬的图案,中间是麒麟,后屁股上是一朵花瓣图案的花型。拉着铜牛的尾巴合了一张影。
       琵琶亭
乘车过长江大桥只几站地就来到了琵琶亭。琵琶亭位于市长江大桥东侧,面临长江背靠琵琶湖。唐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有长安辨认江州司马,翌年秋送客于浔头,(今市北长一段)。因听弹琵琶回作了《琵琶行》。亭名由此而来。亭建于唐代,亭前有一座白居易的汉塑像。两边建有碑廊。
琵琶亭没有怎么逛,我和女儿就决定回饭店了。雨一直下着,时紧时疏,原来秋雨也缠绵,那秋雨一缕一缕地飘洒着仿佛飘洒着无尽的情意。
坐出回的饭店,晚饭后洗了一个热水澡,早早地睡下了。
 2010年 9月 29日 周三 雨
洁白的被褥,松软舒适的大床让我美美地睡了一觉。早上醒来神清气爽。六点半准时来到了饭厅,酒店的餐厅金碧辉煌,长长的桌子铺着洁白桌布,上面摆满了美味佳肴,既有中餐的豆浆、面点、肉食和炒菜,也有西餐的牛奶、面包、火腿、色拉。还有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今天的早餐可以饕餮一番了。
餐厅高大的落地窗帘被服务员拉开了。外面的天灰蒙蒙的,雨随着风飘摇着,落在地上溅起白花花的一片水雾。昨天买的今天早上七点五十去往的车票。女儿去路边叫出,我看着行李在酒店门口避雨,一会的功夫一辆出轻巧的开到了酒店的门口。在雨中出把我们送到了长途车站。开往的大轿车空荡荡的,车上的乘客仅有十几个人。因为走的是山路,车子有些晃荡,人就像躺在摇篮里,悠荡着昏昏欲睡。不到一个小时,车子来到一座四柱三开的石牌坊,司机让乘客统统的下车,买进的门票。下了车只见石牌坊横梁上书写着三个篆字,只认得其中的两个字,大和天,后边的字怎么辨认也不知道是什么字。门票每人180元。上了车,车子行驶了一会就来到了牯岭镇。
三面环山,一面峡谷,东面为大月山,西有山,南为牯牛岭,北邻剪刀峡豁口。给人第一印象是清洁整齐的一座漂亮的小镇子。街边的商店建筑一幢接着一幢,形状各异但并不杂乱。秋雨霏霏,雾蒙蒙的雨天浸润着小镇,雨水把路的颜色染深了,树上的叶子在绵绵的雨中闪着青釉一般的绿光。
很快就找到了我们住的鑫帝酒店。在酒店休息了一回,计划了今天的行程。走出酒店时天已放晴。在去往运营中心的路上,不时有人走过来问要不要导游,均被我们拒绝了。运营中心一位热心的工作者主动带我们买了三天的游车通票。每人80元。然后建议我们先先游远处再游近处,这样节省时间。
等车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面的上空有一片云雾,从天而泻,并迅速的蔓延开来。起雾了,转眼间铺天盖地的云雾罩在了天地之间。
用通票乘车很方便,一会的功夫就来到了终点站。那位热心人也跟了过来,让我们到售票处帮她登记一下说这是她的工作。然后又动员我们买缆车票游览涧。缆车每人50元,还要买涧的门票。我们拒绝了她的一再动员,告诉她,我们买的门票的景点很多,不想自费去什么地方了,我们要乘车返回下一个景点。看来她很失望,热情一下子也没有了,转身而去。
乘车很快来到了大天池。而上,雾像一帘垂落的纱帐,远处山崖峭壁影影绰绰,近处林木山路水淋淋湿漉漉的,正是“乍雨乍停云出没,山雨山烟浓复浓”。置身于白茫茫的雾中,仿佛游弋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朦胧意境。
山门由几块方石垒砌而成,顶上一条横石镌刻“”,三个红色大字。沿山路而上又见一个小石亭子,亭中有一块斜卧着的巨石上刻着“照江崖”“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落款是,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书。崖边还有一个小石亭,看了旁边的介绍知道这是斗姆亭,是为了纪念女性神而建的。
山上还有一堵石块垒砌的墙,墙下立着一块光洁的石头,上刻着“遗址简介”,原名峰顶寺,初为慧远所建,至南宋年间重建,后毁于兵火。明洪武六年(173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重建,赐名“天池护国寺”并赐铜钟、铁瓦、象皮鼓、乌金太子像等供奉在寺中。后明成祖朱棣再敕“天池万寿寺”并命都指挥使和布政司修,从此一跃成为首寺。到了明嘉靖年间,又再修,王守仁、何迁分别为题写了“最高处”,“天池大观”匾额。当时其规模宏伟,香火旺盛,后迭有兴废,现仅有一片遗迹。
每到一处女儿都会端着一个照相机东拍拍西照照,想把美景都装进照相机里带回去。但天公不作美,不是阴云密布时雨时停,就是漫天云雾。眼前的浓雾罩住了整个。女儿的心情也和天气一样的凝重。这让我想起了明人张陶庵著的《西湖梦寻》中的《湖心亭看雪》一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农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沅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两三粒而矣。”我想如果没有张陶庵一样懂得欣赏美,会扑捉美的心境,就不会感受到这种旷达和寂寥的美。风景产生与自然,自然中更存在着一种谐趣,一种情绪。眼前的景观,那的云雾像是从天穹而降,密密匝匝地罩住了山山水水。浓烟一般的云雾遮住了水光山色,遮住了远处的景物。你所能看到的就是眼前数十米飘浮变幻的风景。就如同悬浮在空中的一幅幅画,四周是虚景,朦朦胧胧的薄雾,泱泱的绿色染透了整个画面,潺潺溪流玻璃一样的晶亮透明,雨后的山境水洗一般的清洁。让人不由得敞开心扉聆听着山林的气息。此景幽深,养目悦心。原来我们的眼睛也能照山照水。山水照在眼里,留在心底,让它们在心里贮藏起来,慢慢的发酵,陈酿,以待日后慢慢的酌饮。
登临山顶后,见一长方形的水池,长约10米,宽约3米,中间架一石桥。池中的水墨绿如玉,据说池中的水终年不溢,旱年不枯,断为奇观。相传有文殊以“插石而成池,滴水石上”之说,故而得名。天池的后面有一座,粉墙、红格门窗,碧瓦翘檐。横梁上悬一方巨匾,上书“”三个金字。两边门柱上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天上有池能作画”下联是“人间无池不逢年”。
天池附近立着一座宝塔,据说始建于南宋初年,后毁坏。现今的塔是民国年间唐生智所建。塔为一阁式石塔,呈宝瓶状,五层六面高20余米。塔边还建有一座很奇特的佛殿,殿呈圆形,直径16米,顶呈伞状,故名“圆佛殿”。殿建于1926年,相传唐生智为其母修的佛殿。
天池塔的西边有一石质方台,名为“天心台”寓天心之观之意,为民国年间林森所建。
站在山崖边远望,漫山缭绕的云海银浪翻滚,飞扬变幻。山顶浮在云团上,云团浮在云雾上。云雾浓时整个山峦都淹没在云海之中,有时云雾散开,山峦露出了黛色的像似鱼脊的一角。
从大天池西侧沿石阶而下,大约有数百米就来到了一个山崖边,旁边竖有“”的标志。崖边有一个方亭子,在这里可以观看和岩。据说,拔地千尺,其形如苍龙仰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飘悬空中,下临绝壑,幽深奇险。旁边的岩更是奇石累累姿态万千。此时的和岩都在哪里?云雾太浓,都淹没在云腾雾霭之中了。云浓雾密,茫茫苍苍,渐渐的云雾又变成了白絮,渐渐地山被揭开了一角,露出的山体如同一块翠玉浮在皑皑云雾中。忽然像幕帐般的云烟迎面涌来,雾不仅要把山罩住,也要把人罩住,一时间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从大天池到又有一个热心人老是跟着我们,其间我几次对他说:不用他指路,我们知道怎么走。他只是一再地说:他顺路。当我们从准备原路返回时,他说:不要走回头路,往前走很快就能到车站,我又说您请回吧。他还是说顺路。顺路应该怎么理解?是正好他也要走这条路,所以可以结伴而行。顺路今天对我们来说却是不顺利的路,极不顺利的路。由于我们没有坚持原路返回,结果走了一段弯路,给今天的旅途谱写了一段小插曲。
这是一段极不好走的山路,有的是没有石阶的陡坡,有石阶的路石阶的长宽都极窄极不规则。路上还不是有横插过来的树枝,头上突兀的山岩。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好在雾气朦胧,在惊险的境地也看不十分清楚。有一段路还是在他搀扶下走过的。有的路窄得只能一人侧着身子慢慢地蹭过去。这时的眼睛只能盯着脚下的路,绝不敢顾盼神飞,否则不仅是心惊胆战还要魂飞魄散了。
路上热心人一再地说快了快到了,大约40分钟左右女儿执意要原路返回,热心人又说,快到了,下面的路好走了。刚才大部分是下山路,返回要走上山路,想着刚才的忐忑惊恐心慌腿软,终是鼓不起勇气,只好继续下山。大约走了30分钟左右,来到了一个平台,在茫茫的雾霭中只见右边的悬崖中有一座长长的吊桥,我想过了桥可能就到车站了。
但桥头有路障,禁止游人通行。这时热心让我们买涧的门票,被我们拒绝后又说要返回车站只能坐缆车。每人30元的缆车票。来到了车站,转了一圈又返回了原点。又一次地体验了旅游的商业运作。&这是哪位热心人不知从哪又冒出来,告诉我们不用往回走,附近就有几个景点。我们转身走了,有一种终于摆脱他的轻松了。心里想:这位热心人比第一个热心人还有点厚道,如果第一个热心人告诉我们附近就有几个景点我们也不至于兜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想起刚才那一幕不禁哑然失笑,只当是享受了一次过山车的惊险刺激吧,也算是丰富了我人生的一次经历了,世界上的路有千万条,每条路都有每一条路的风景啊!
从庐林桥到涧有一条约4500米的溪流,、、神龙潭、涧瀑布全都汇集在这条峡谷两侧。在涧入口处的右边有一条山路,我们沿着山路上行,一路上有叮咚的溪水伴着你,溪水的细流在磊磊的山石隙缝中轻快的跳跃着,让你的心境也如同这清澈的溪流水一样轻松爽快。山林间传来了轰鸣声。就要到了,从山下到大约走了十几分钟。
眼前的瀑布沿山崖分三股水流纷扬而下。巨股的水流倾泻奔腾,那气吞万物的气势令人震撼,那飞腾瀑布腾起水雾,边飞边喷洒着似烟似雨,飞珠抛玉。瀑布落在潭中掀起了一排白色的波涛。
的上方有一块巨石,上刻有“降龙”二字。传说,这里的山谷中曾有两条街桀骜不驯的龙,一条乌龙,一条,两龙频繁争斗引动山洪暴发,殃及百姓。后来彻空禅师云游至此,降服二龙,镇于,。&
从继续拾阶而上。雾为两边绿黝黝的林木披上了一层轻纱,显得妙曼而又神秘。林中有一片用几何图形的白布悬挂起来的艺术造型,据说是一位人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了在看到的体育馆的屋顶造型,据说因为其造型天然而又奇特还获得了什么奖项。前行不远处,遇到一个胖胖的外国人,在路旁坡边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不由得心生敬意,也为国人的行为而汗颜。本想表示一下感谢,却脱口而出一句“哈罗”,他马上回了一句“哈罗”。女儿用英语和他交谈后知道,他是一位人,他说这样做是他的工作。为了这次偶遇同这位让人尊敬的老人合了张影。
曲经幽壑,流水潺潺,隐藏在一个峡谷里。一股巨流沿崖壁垂直而下形成一道银色的瀑布,与山岩碰撞着,交融着,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飞流的瀑布如万马奔腾般的泻入潭中溅起了如雪如银的水花。
在古木的掩映下,水幽深、清澈,微风吹过,潭水皱起了波纹,一波一波的涌动着,宛如戏装的女子在台上袅娜的舞步。走近潭边,掬一捧潭水,清凉的潭水细腻柔滑。空中充满了水的韵味。水是柔弱温润的。但将它置于高巅之上,悬于天际让其飞流直下,它又变成了气势磅礴的瀑布,奔腾着咆哮着,犹如豪迈气魄的铮铮硬汉。
离不远处有一座寺。寺前对天王山,后枕玉屏峰,相传晋代昙诜在此修炼。并栽下两棵婆罗宝树,和一棵银杏树。寺是明代僧人彻空云游至此,目睹这里“山势环拥”“丛林茂密”清溪飞瀑,风景幽邃,即心爱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于是就地殊茅立寺。
在寺中修行者的指点下,我们来到前。这里林密树高,蓊郁葳蕤,绿浪连天。正是“林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林中有三棵古树凌空耸立,两棵柳杉,高40米,一棵银杏高30米。是因这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这三株树在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故名。这里古树参天,离离蔚蔚,郁郁葱葱,罩着满眼的绿。在围着栏杆的树下,看到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晋代僧人昙诜手记”六个大字。下的石碑仿佛让你闻到了时光的味道。昙诜是寺的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如果树是晋代僧人昙诜所栽,那古树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树龄了。柳杉原名为“婆罗”是从西域引进来的树种。银杏为白果,为第四世纪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祖辈种树,孙辈得果,又称“公孙果”。传说这里原本有杉树千株,后因康熙五十年(1618年)僧人盗伐,仅剩这三株古树。
据专家考证,古树实为明代所植。明万历四十年(1618年)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寺畔,树大三人合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据此推断,三宝属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站在树下,倘佯,仰望直刺青天的古木,绿盖如屏,高得令人目眩。那高大粗壮笔直的树干向人们显示了它抵抗风霜雨雪,地动山摇的强大力量,对磨难的的承受与宽容成就了它现有高大与自由。它深入泥土的根须支撑和滋养着树干枝叶,沐浴着阳光和雨露的枝叶又通过树干把甘露输送给地下的根须。这一上一下两相协谐才成就了这大境界。古木硕大无比,主干高耸,侧枝纷披,令人怦然心动,震撼与感慨之中想起了母亲的教诲。
母亲常用作比喻,她常说:德是做人的根本,就像的根一样,有善念、善行你做人的根就会像的根一样扎得很深,你的人生就会根深叶茂,不怕风吹雨打,立于天地之间。有人说“人活着心智的路线大约有两条,一条是快乐的,用幽默滋养;一天是深沉的,用悲悯裹缠。一则向上飞扬,一则向下扎根。”我想人生应该如是,生的快乐与大慈大悲和谐贯注在一体,爱己与敬人相协谐才能成就大境界。而人的善念与善行不就是世界的光明所在吗?
在前面游人的告知下,我们沿山路行走了大约20分钟左右就来到公路边的车站。这时云雾渐渐地消散了,天空漏出了一大片清亮的蓝色。我们乘车在站下车。沿着公路向畔走去,这时突然从前面的公路上扬起了一团团尘雾,那雾疾走如飞,迅速的蔓延开来。当我们走到岸时,已被团团云雾遮住了一半,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你眼前见到的只是半湖半山的山水景色。
凭栏而望,远山的云雾环绕着山腰,云雾慢慢的升腾着遮掩着山峦,群山微露,迷离且宁静。眼前清泓的一块湖面被旁湖的绿树洇染成深浅不同的碧绿,翠绿和水绿。微风中湖面静静地皱起了波纹,细碎的波纹轻轻的荡漾开来。
从乘车来到了花径。花径位于如琴湖畔,如琴湖是人造湖,形似一把提琴,诗人白居易的塑像立于湖畔。旁边的花径是一座山中花园,也是旅游景点的一颗明珠。方石垒就的园门,横时上书写“花径”两个大字。两边石墙上分别写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传说诗人白居易在此曾赋诗一首。816年,时任江州(今)司马的白居易登游览,行经此处,看到晚春时分这里还盛开着桃花,咏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就是著名的《寺桃花》,于是此处被后人称为“白司马花径”
园中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白居易的诗句。园中还有一花径亭,亭中的“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1年家居山中的学者李拙筠为保护古迹募资建造了此亭。
院内有白居易草堂,觅春园、孔雀馆等是集山水、人文、古代、现代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出花径沿公路往西走,大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是著名的景点之一,毛主席曾提诗“天生一个,无限风光在险峰”。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这里修道成仙。
沿着阶梯走上去,是一个平台,平台的右边有一个石砌的月亮门,门楣上刻有“”三个大字。走进月亮门,左边的山崖下有一块三面悬空的横石,远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下面是万丈深渊。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纵观雄、奇、险、秀的群山和变化莫测的云雾。横石旁边有一棵劲松插石而立,毛主席曾在这里留下了“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诗句。由于横石形如佛手,又称“佛手岩”。
有佛手岩再往下行走百级阶梯,就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旁边有一个青黝黝的石洞,这就是“”了。洞高和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上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有石桌、石凳。“纯阳殿”内供奉着身着鲜艳道袍的吕洞宾。
返回月亮门,在平台的左面沿阶梯上行,山顶上有一座造型风格独特的方形建筑物。即。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周颠所建。亭坐东朝西,纯石结构。石墙、、、石瓦、石脊。鱼尾形的翘角,瓶式宝顶。亭仅三面有门,亭的正门外刻有“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平安”。门的两边内联是“四壁云山棹”“一亭烟雨万壑松”。亭内有一石碑,镌刻朱元璋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物,约有六百年的历史了。碑亭的四周由石栏杆围成的院落,在这个制高点眺望群山和云海,天空中出现了一抹橘红色的晚霞,霞光映照在碧蓝的天空下,浮在白白的云雾和皑皑的云朵上,渐渐的橘红色的晚霞和蓝天白云融合在一起,天空就像一块调色板一样,碧蓝、灰蓝,淡青、淡黄色涂满了天空,最后霞光退去,那一抹桔色也渐渐得褪了颜色,天空暗了下来,远处青黝黝的山,近处绿黝黝的树也都跟着暗了下来。
从出来,天已经很晚了,一天行走下来,已是腰酸腿痛了。双脚还算争气,没有任何不适。乘车回到了酒店,用了餐,洗个热水澡,就早早休息了。
  2010年 9月 30日 周四 晴&&
早上起来,向窗外望去,是晴天,太阳出来了。早饭后我们乘车前往。
位于东谷含鄱峰中段,海拔1286米。它像一座屏界屹立在的东南方,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壑口,正对,好像是一张大口要吸进,故名“”。
我们在熹微的晨光中乘车来到岭山下。沿漫坡公路上行了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瞭望台。瞭望台是临崖用石头修建的一座十分宽阔的大平台,台边有半腰多高的石栏。这里有宽阔的空间和辽阔的视野。今天碧蓝色的天空一扫几天来的阴霾,浮动着的团团白云如雪似银,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白光。凭栏远眺,碧蓝色的天空下,青山浮动在白云之间,是云在浮动青山也显得灵动起来。近处的山峦峡谷被林木印染的一片苍翠。蓝天白云青山翠林,让人赏心悦目。
的西侧是著名的“冰川角峰”“犁头尖”。有人形容它“如一块锋利的里头,在苍天间耕耘”形象地描绘了这座由第四世纪冰川刻切的角峰。犁头尖也就百十来米高,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就是“含鄱亭”是观日出最佳的地点。有陡峭的石阶可攀登到峰顶。想着这次旅行才刚刚开始,还是以逸待劳吧,于是和女儿商量,她爬山,我在底下瞭望台和附近的景点逛一逛。
&ps:&本人爬了犁头尖,感受是一个人不要爬,很多地方很危险。
瞭望台迎来了一个个的旅行团,又送走了一队队的游客。我靠在瞭望台的上纵览雄峻的群山,飘荡的云雾,渺茫的湖泊和青绿濡染的林木。耳边一遍遍地听着各个团队导游的解说词,孜孜不倦,百听不厌。直到后来自己都觉得能上岗做一次的导游了。
眺望台的对面是最高峰“汉阳风”在那座上峰上可以看见长江和三镇。北面是第二高峰“大月峰”。南面是第三大高峰“五老峰”远处的山脚下就是。的上面是含鄱岭。含鄱岭西的汉阳锋和五老峰两峰如两角相对,犁头角正界其中。含鄱岭东南为太乙峰,峰下有著名的太乙村。
女儿很久才从犁头尖下来,望着她那兴奋的面孔,知道这是她经历了一次挑战获得的成就感的兴奋。果然她跨越了少有游人攀登的山崖。今天还要去五老峰和,那五座山峰和一千多蹬的阶梯要消耗多少的体力呀。坐下来休息一会,我拿出来苹果和圣女果,让女儿补充点营养和能量。都是家里带来的,今天就要告瓮了。红艳艳的圣女果还是那么新鲜,吃起来格外的甘甜爽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境地吃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女儿站在瞭望台拍照,这时云雾乍起,阳光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云海在山峦中飘逸,忽然左上空一片白云裹着乌云滚滚而来,漫上了山顶,转眼间雾搅在了一起,变成了碧青色的云,灰蓝色的云,云边又露出了淡淡的粉红色。左边的五老峰刚才还横卧在蓝天之下,现在却淹没在云海之中了。
的上面是含鄱岭,岭南端有一座石坊,四柱,中间的横眉上镌有“”三个红色的大字,两边的横眉上是“湖光”“山色”。从石坊进去,沿石阶上行,不远处的山岭中有一座雕梁画栋的石亭,就是“望鄱亭”往北不远处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
的云雾多达半年以上,这里的山峦多被云遮雾罩,但它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仍然会偶尔露峥嵘,仍然以它的雄奇险秀闻名于世。阳光在这里被云雾省略了,但它仍然会穿透云层雾霭,把阳光洒向这片大地,洒向这片峻岭高山,森林湖泊。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阳光透过茂林的隙缝洒下来,一道道细细的金色的光束透过薄薄的雾霭落在山间的石径上,留下了斑斑的黄色。林木蓊郁繁茂,把山路拥挤得那么狭窄纤细修长,山风怡然,踏着山上的石径悠然地走过那长长的山路,周围一片寂静,我却觉得周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清新博丽的山林,到处摇曳着酽酽的绿,苍翠盎然。置身于此处,你也会觉得如同着山间的一草一木在天地间生命盎然。
从石牌坊上山,不用走回头路,一直前行,就会走到公路上的车站。下山后,我们乘车前往五老峰。
五老峰的大门的石梁上悬挂一块黑色的匾额,上书“五老峰”三个红色的大字。五老峰的山路蜿蜒陡直,烟尘般的浓雾把五老峰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本来想陪女儿爬到一峰就下来,结果刚爬一百多米就已经气喘嘘嘘了,看来还须休养生息,于是和女儿商量,她上山,我下山自由活动,我们手机联络。
&ps:&本人独自爬完五老峰共5峰,很多人从5峰直接去三叠瀑布不走回头路,因为要回头与妈妈汇合,所以我是到后又走的回头路,四峰的摆摊人看到我无比惊讶,据说每人这么走回头路。
我踽踽独行在山脚下,崖壁被青青的藤蔓铺盖着,那边的旮旯上有一蜘蛛再结着网,深紫色的蜘蛛足有一圆钢崩那么大。不敢打扰它的工作,悄悄地退下了。不知名的灌木上缀着小小的红豆,圆圆的红豆晶莹透亮,在绿叶的衬托下十分可爱。
可能是没有什么游人,售票处,检票口的工作人员都不在。这里静悄悄的。旁边一张藤椅,一方光滑的石桌。在的山脚下,
我坐在藤椅上,微阖双目,轻轻地让心灵在冥冥中沉淀,心灵沉稳下来才会有那种曾经沧海后的安详,你会在悠然神会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幽幽天籁中的一丝细雨和一缕轻音,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精神洗濯。
  从五老峰大门的斜过公路,然后沿公路前行几百米有一沟谷,野树杂木挤满了高坡低谷。沿石阶走下去有一片树林,树林的规模虽然不十分大,但却十分清寂幽静,树林的中间有一条林间小道,可能不是游览景区无人打扫的缘故,小道上铺满了落叶。走在林间小道上,感受着陶渊明的诗句“经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我喜欢静因为静能生根,静能养人,“娴静之气是那种离尘绝俗的恬淡气质和舒卷得体的宁静安然”。我喜欢行走,喜欢散步。休闲漫步在林间小道上,落叶触着你的脚,让你感到轻软却又给你一种力量。踽踽而行,慢慢品味着人生也是一种享受。忽然头顶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随后一片落叶飘落在地上,那样轻扬、静谧,让人心动。那片叶子很大卷曲着,叶虽绿但已枯了。我想,事荣物枯,原自有序,看秋风落叶,来年必是叶满枝头。
  手机不时传来,女儿登上了一峰,登上二峰,当女儿登上了三峰时,我已经回到了五老峰山脚下的车站,坐在车站的长椅上休息。女儿登上了四峰,旁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一般游人只登到四峰,因为四峰到最远而且路险难攀登。马上发短信告诉女儿,女儿已经向进发了。二十分钟后短信告之,女儿已经到达,旁边的那位工作人员十分诧异,说他们常走山路的人也要用半个钟头。女儿开始下山了,估计时间差不多时,我来到了山脚下准备迎接勇于攀登者的凯旋。山上下来好几拨登山者,十二点刚一过女儿走下山来。兴奋中带着些许遗憾,山上的雾太浓了,没有给她太多的拍照机会。
  下一站是,我问女儿:五老峰上下两个小时,还有体力吗?女儿说:没问题。那位车站的工作人员说:女儿的登山水平,到不用乘缆车,即使是坐缆车也只是一段很短的缓坡路程,每个游人都要登一千多级台阶才能到边。我们乘车来到门前,那位工作人员帮女儿买了门票,女儿替她登了记,算是她的工作任务。这种旅游运作还是能让人欣然接受的。看了一下表中午十二点半。下面就是自由活动了。
  全程游览估计要三个小时。我在候车站的长廊内休息了一会,就到附近的商店里欣赏了一遍旅游纪念品,和一些工艺品。又盘点了一遍商店里的商品。今天觉得一点都不累,于是沿着山脚下的一条小路徜徉。女儿喜欢爬山,我喜欢散步,我想有时做自己想做的快乐的事,虽然没有功利,但它会融入到你的生命中,丰富你的人生。路边的溪水傍着峭壁山崖在沟谷中流淌着,沟谷中怪石累累,形状各异。溪边的草木在风中轻轻的摇动着,溪水映着阴凉的绿色,绕着累累的山石向纵深回绕,发出哗哗的流水声。山岩对峙森然,溪流清丽温婉。山的静止,水的流动,山的巍然博大与水的清丽温婉极不相同的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美妙的境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吧。再往前走可能就要进入景区了,景区大部分没有人看守,但我还是自觉点,于是原路返回。其实人间风景无处不在,关键就要看你的心境和修行了。又回到了车站休息。这时又碰见在五老峰遇见的那位工作人员,她告诉我附近有一个毛主席纪念馆。于是我按她的指点来到了纪念馆。
  毛主席纪念馆里有实物和图片展览,解说员很认真地进行解说。原来主席的祖籍在。我用手机记下了主席在少年时期写下的两首诗: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杨柳时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女儿的手机又传来了问讯,回信给她,告知我还没参观完,继续受教育那。
  女儿已经在返程中,看见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从出口处走出来,大部分都带着疲倦拖着深重的脚步向外走来。原来刚才我走的那条路是出口处,继续前行真的就能进入景区了。终于在出口处遇到了女儿,看了仪表,三点半。用了三个小时。五老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五个小时的连续攀登对女儿来说是享受了一次攀登的乐趣和挑战。女儿在短信中说“真是考验啊”。望着女儿红扑扑兴奋的面孔,心中窃喜,今天她的体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我却是休养生机,养兵蓄锐,明天可以和女儿pk体力了。最起码不会成为女儿的包袱。
  在车站,女儿喝了一瓶水吃了点东西。我们又乘车来到了芦山植物园。目前我国植物园、树木园已达六十余座。大多建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而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誉为“乃我华夏之绝艳宝地”的,则是胡先马肃、秦仁昌、陈封怀三位植物学家在这里“疗国贫”于1934年8月20日建立“森林植物园”。给后人留下了这笔宝贵的财富。
  这里是绿色的天下,蔚蓝色的天空之下,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的植物几乎包揽了绿色的大全。黝绿、油绿、釉绿、翠绿、粉绿、水绿......。那满眼的绿养眼又悦目。
  在这里感受到了三位植物学家那种崇高的爱国精神,他们从海外学成后,放弃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为此爬山涉水,不辞辛苦,和员工一起开荒植树,这种执着的精神让他们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们的精神让我敬佩和感动。
  在这里又学习了一些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
  整个植物园分为松柏区、树木园、岩石园、国际友谊杜鹃园、温室区等几个观览区。
  松柏区,绿意盎然,松柏科各属植物近百种,有我国特有的活化石“水杉”、的花旗杉、的罗汉柏和冷杉,的大叶柏、的落叶松及的金钱松、苍山冷杉、云杉、铁杉、黄杉等。这里被誉为活标本园。
  树木园,引种保存了长江中下游地阔叶乔、灌木树种76科300余种,其中不少是我国濒临灭绝植物。代表植物有,伯乐树、洪桐、连香树、银鹊树、香果树。
  岩石园:依山叠石,石间撮土栽培植物。高尚之物中的龙胆属、报春花属、石竹属、杜鹃属按自然配置形成了高山植物景观。其中杜鹃园收集了国外各名贵杜鹃科七八十种。其中有,云锦杜鹃、马氏杜鹃、大宇杜鹃、高山杜鹃等。
  国际友谊杜鹃园:杜鹃花是该园引种栽培的重点花卉之一。从国外收集达300余种。
  温室区:(包括一部分冷室)主要展出名贵花卉及热带、亚热带多浆植物600余种其中代表植物为多浆植物、秋海棠及倒挂金钟。
  园内还有翠华园、沼泽植物区、苗圃、雾茶园即众多的观赏植物云产于此。
  从植物园出来到车站路过,又一次来到。此时浓雾散尽,一大片蓝色映入眼帘,顿时像被醍醐灌顶般的清凉透彻。几个工人在维修石阶,我们从他们身边绕过去下到了湖边。坐在湖边静静地看着碧水蓝天,远处白云缭绕着群山,薄薄的云围着山牵牵绕绕,绕绕牵牵,像是蓄着一段暗生的情愫,斩不断理还乱。眼前的湖水,波光粼粼,湖边苍翠的林木为这湖光山色增添了一抹艳丽。
  出行以来一直被省略的太阳,今天也露出了笑容。天空中出现了一道金灿灿的晚霞,落日的光华慷慨的流泻着,一片金光闪烁,碧绿的湖水跳跃着无数闪闪发光的亮点,金色的晚霞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橘红色,铺散在湖面。那渐渐散开来的一抹桔红色,那无声的晚霞,沁入心里化成了一片温暖。
  白居易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应该是形容轻微波动的水面,但有人说瑟瑟是外来词,指绿松石的颜色,要是那样理解的话,也对此景。夕阳给湖水铺就了一道橘红色,那松石绿色的湖水渐渐地变成了玻璃一样的透明晶亮。
  从乘车回到了,买了明天到的下午一点五十的车票。然后又在街上的饭铺吃了当地特产石鱼爆蛋,本想还要一个石耳肉片,女儿说菜太多吃不了,明天再来吃。
  夜晚的灯火炫如流丹。
 2010年 10月 1日 晴
  早上起来,又是一个大好的晴天。女儿说:一般上午八点半以后云雾才起来,下午四点后渐渐散开。今天我们先去,把博物馆排在后面。于是我们决定乘车去。走出酒店就觉得今天与往常不一样。热闹起来,一辆辆的大轿车,小轿车一辆接一辆的开进来。迎来了它的旅游黄金周。
  其实就在花径的对面过了公路就是。只是的大门不对着马路所以不易找到。在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中。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区。相传是晋代著名高僧慧远采集花卉和草药之处。这里四季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又有北宋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尘,好与名山做主人。邂逅王湖乘兴游,相邀中春。” 
  走进,因为来得早,基本没有什么游人。沿着绝壁悬崖修筑的石阶游览。头上悬着森然欲坠的崖石,脚下是绵延起伏的群山和万丈沟壑。壮美的风光让人欣喜。“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其实轻松陶醉之中还有一丝惊怵。周边的山崖层层剥剥如堆如砌。前面有一块巨石,突兀地悬在峭壁上,巨石临绝谷,往下看去,悬崖淹没在苍茫的中,一阵目眩,心怦怦的跳。悬空的巨石宛如在凌空上的一座桥,人称“天桥”,此景堪称一绝。女儿在这里要给我拍照。战战兢兢地立在巨石上,女儿说我姿势不自然,最好还是觉得坐下来稳妥。女儿还想到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给我拍照,她那极具冒险精神,还是作罢吧。我给女儿拍照,她挪来挪去的选位置,脚都快踩上了黄线,那是禁止越线的警示。提心吊胆的给她草草拍了两张。然后小心翼翼的退出了悬崖石。一边是壮丽的风光,一边是万丈深渊,仅一步之遥。人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但愿女儿也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天桥”有天无桥。关于天桥还有一个传说的故事: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失败逃于此,前临断崖,后有追兵,忽然天降一金龙,横卧在深壑之中,化为一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一道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段后,云散日出,这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其实这里原是一处巨大的断崖层,峰高壑深,峭壁成片,山崖上有一块褐色的巨石伸向了深涧,远远望去似一断桥。
  这时游人逐渐的多起来,沿着山路继续前行,眼前有一座孤零零的石峰,凌空拔起,峰巅之上,有一块巨石,颇像老人头,故称为人头石。傍山的石径曲折蜿蜒,前面转弯处有一个小石洞,洞中还有一个石凳子,我钻进去,坐下来小憩,想象着修行者在洞中修行的情景。佛五行中有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我要是修行还是选择婴儿行吧。因为健康的人必定要有一颗童心,而幸福是离不开单纯的。由于是在转弯处,极不易被人发现,不是我叫住女儿她就从我身边走过去了。
  前面有几块巨石横卧在山路的尽头,走到近处这里有一个石洞门,这就是锦绣门,从门口进去,豁然开朗,这里四壁云天,又是一番天地。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抹淡淡的云,对面云雾锁着山麓,山麓锁着云雾,云雾如白絮云烟,山麓如翠玉屏障,辽阔的天空,雄壮的山峰,凝重而又大气磅礴,几个年轻人相约大声呼喊,,回声缭绕于空谷雾障之中。
  宋皇佑五年(1053年)欧阳修自送母归葬故里,返职途途中,游历,并拜访同窗好友刘中允。他极为欣慕好友不愿同流合污,辞官隐居的高风亮节,借巍巍喻他,执笔写下寄兴深微的杰作《高》。黄庭坚读了《高》后,连声称绝,并欣然提拔,“之美,既备与欧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渎之慨然。”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时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赣南王守仁,在宁王朱濠叛乱后,游历,偶得此诗,极为欣赏,就将这首诗录于纸上,翰墨潇洒,痛快淋漓。过了七年,户部主事寇天与兵备副使何斐将墨宝刻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的石壁上并在其旁兴建了一座两柱单门的石坊,可惜原石坊在1934年8月20日被破坏。现石坊是1987年重建。
  从石阶往下走,前面一片空地,一石洞。我们又来到了。二游。来到了佛手石,横卧着的巨石边镌刻着“豁然贯通”“飞空揽乐”在横石上石松旁不少人在拍照。今天晴好,光线充足,女儿忙着拍照。
  我们又来到了,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大战时曾得到疯僧周颠的帮助,朱元璋后来派人寻找周颠未果,于是下诏建“访仙石”和“”。还传说这里是周颠乘白鹿升仙的地方。寻仙也罢,升仙也罢,皇帝在此建碑纪念,也是在为自己的皇位和作些舆论宣传。
  从出来,雾还没有起来,女儿说天好,趁此机会再去大天池,上次雾太大,照片没有拍几张。于是我们乘车又来到了大天池。轻车熟路,旧地又重游。登上了天池山,女儿要和云雾赛跑,赶着去拍照,先走了,我慢悠悠的在后面溜达着。在大天池西南侧沿石阶下行时遇到了一只猴子,我正想翻背包找些东西给它吃,他却极不友好地对我呲着牙。
  来到了边,女儿还在拍照,雾刚刚起来,被半遮半掩着,漫山缭绕的云海在变幻着。大团大团的白色云相裹挟着,升腾着,如银浪翻滚。一缕青烟似的薄云直上青天,又渐渐散开。一会的功夫,云雾又洋洋洒洒的在四周荡漾开来,眼前是一片缥缈无垠的雾海。
  由于的地形封闭,水分蒸发之后不易扩散,凝结而成云雾,每年多达半年以上笼罩在大雾之中。而变换奇特的云雾成为一绝。
  今天实行了车辆管制,只走单行线。我们到博物馆,只能在下车。好在离博物馆很近。第三次来到,站在大桥上,云雾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今天褪去了浓妆艳抹的铅华,风姿幽婉的素衣素袂,淡泊宁静,修炼着淡扫娥眉的底气。轻漾的湖水泛起千种风情万种温柔。我想任何美的东西,都是要用心灵去慢慢触摸和品味的,如果心浮气躁,或走马观花就会与其失之交臂。
  从大桥步行到博物馆很近。又称“芦林一号”主席曾在这里住过。高大的青砖建筑,宽敞的庭院。我们参观了小会议厅,几幅一丈多高的五百罗汉图,据说是国宝级的文物,主席的卧室,玻璃柜中很多他曾经读过的书。这里还有很多小的展览室。有画展室,有冰川遗迹陈列室,有一个介绍白鹿洞书院的展室。这次出行本来想去白鹿洞书院,以为是的景点之一。为了弥补未去成的遗憾在室内仔细的阅读了有关资料和图片,作为旁听生认真聆听了几位导游作的解说。而团队的人倒没有几个认真听的,也算给导游帮个人场吧,何况导游并不反感有人旁听。现在把看到的听到的有关白鹿洞书院的资料整理如下。算是弥补未去成的遗憾,今后要是有机会去,那就算是为此行做了功课。
  白鹿书院有着千年的历史,院内挂着一块巨匾上书“学达性天”四个大字。这是对书院最好的评价,赐这块匾额的人就是熙皇帝。  公元940年,南唐皇帝李弁在白鹿书院设立国学,并在旁边为儿子李璟建造读书台,如今离白鹿书院不远处有一段紫栏杆就是南唐时期的文物。
  北宋初年,一些学者在国学的旧址上创办了一些私立学校,史称白鹿书院。这也是最早的大学之一。因倡导正统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北宋宋太宗赵光义的支持白鹿洞名扬四方。与的岳麓书院、的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白鹿书院因生源广,影响最大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白鹿洞书院名的由来源于一个故事。唐代李渤在此读书,因不愿浪费时间下山买东西,就养了一只白鹿,他经常在白鹿角上挂一个篮子,放上钱写上他要买的东西,然后让白鹿下山,到集市把他需要的物品带回来。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李渤称为白鹿先生,把他读书的地方称为白鹿洞。
  金兵南下使白鹿洞毁于战火。后来在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的努力下重建白鹿洞书院。朱熹亲自讲学,许多人慕名而来。当时朱熹将“四书”合编为著名的《四书集注》,而且编写了《论语要义》《孟子精义》等。这些书籍不仅成为明清以来学子们必读的国学经典,今天依然能让人获得启发。
  明伦堂是白鹿洞书院的教室,朱熹经常来这里与学生们交流研讨,切磋学问。朱熹还专门制定了校规。其涵盖了为学、修身、处事以及接物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后世称为“朱子教条”。教条内容为:第一,五教之目;第二,为学之序;第三,修身之要;第四处事之要;第五,接物之要。白鹿洞教条不仅成为教育史上最早的规章制度之一,也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教育理念。
  白鹿书院设有专门用来祭祀的礼圣殿。白鹿书院祭祀主要有三种人一,先圣先师先贤,如孔子。二,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如朱熹。三,对书院贡献很大的人如唐代李渤。书院以祭祀作为教育手段,希望学生从内心尊重师长、尊重学问。
  朱熹反复强调学习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信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上世纪被大学作为校训。至今仍被许多教育家推崇。
  “学而优则仕”一统天下时,朱熹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提出让学问回归本真。朱熹不拘泥于学派之争,曾请自己的对手陆九渊到自己的领地讲学,陆九渊选取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将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他的讲演在白鹿洞书院引起了轰动。朱熹把陆九渊的讲演稿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保留教材。而这篇讲稿和朱熹的《白鹿洞赋》被刻在同一块石碑上。这就是《二贤洞教碑》。
  现今白鹿洞书院是一处建筑群落,沿贯道溪自西向东由书院门楼,书院,白混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组成。主体白鹿洞书院,院内主要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白鹿洞最初有名无洞,后于明嘉靖九年,南康知府王溱所开,洞为花岗岩砌石,呈卷拱形,洞中置一竖耳昂首卧式石鹿。白鹿洞书院在儒学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这块风水宝地得以发展兴盛,也正因为有了书院内讲学论道的文人学者而成为一座文化教育的名山。
  离开,步行来到了会议会址。会址中央的空地上有一块巨石横卧在上。会址建于1934年,曾是三大建筑之一,面积2500平方米成丁字形,会址为石木结构,单檐铁瓦,顶四周筑有女儿墙,墙上覆以蓝色琉璃瓦,整个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气势雄伟格调高雅。1949年后改为人民剧院。中共三次重要会议曾在这里召开。1959年的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会址的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休闲公园。从会议遗址。我们有步行来到了东谷别墅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造了英、法、美、俄等18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近千幢。我们沿着公路前行,看到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依山或傍谷,错落有致的散落在的山谷间。在翠竹的掩映下,傍着潺潺的泉水静谧而又清幽,给人以美妙和谐的感受。每一幢别墅都是单体建筑,形体式样各不相同。几何形状的房屋构造,屋顶、屋脊的线条以及老虎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别墅的墙体大多是未被打磨得自然状态的石块砌筑。显得厚重朴实。大多别墅的屋顶却被装饰为浅蓝色、淡绿色,橘红色等亮丽的颜色与灰暗的墙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一幢别墅的院前停了下来,古木草坪满目绿荫,别墅半隐半露,透漏出一种古雅而神秘的韵味。院墙门的两旁立着一对石,仔细看那对石,眼睛是凹进去的,眼睛很大,鼻梁很高,鼻子也很大,看来是一对外国洋。
  坐落在脂红路175号别墅建于1896年,原为基督教传教士阿达姆斯所建造,蕴含山地式风格韵味,1946年每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两上,均居住在这栋别墅。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曾在此居住。坐落在中四路286号别墅建于1902年,是一幢美式别墅,原为科奇男别墅,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曾在此居住。比较著名的还有别墅、124号别墅、176号别墅、359号别墅、442别墅以及会议会址。
别墅位于牯岭东谷的长冲河畔,是一幢英式别墅,1903年由人兰诺兹勋爵建造,后转让给巴莉女士。别墅门前一块光洁的石头上写着美龄别墅简介:1903年人西伊勋爵建造,1933年宋美龄购得,1948年蒋介石起名“别墅”。1934年至1948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多次在此居住。1959年、1961年毛主席在此下榻。宋庆龄、郭沫若等人先后在此居住过。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别墅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面积近千平方米,别墅精巧而又宽敞,活泼不失端庄,庭院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四周筑有石墙,园中有潺潺泉水,环境怡静清幽。
别墅,东谷别墅群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具像体现,它形象地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景景观群落,成为可观、可居、可游、可赏的统一体。游走于这些层面不高,体态轻盈的别墅间,心中有一种复杂的感动。
 以它那雄奇险峻,峪谷瀑布纷呈的天下奇观成为旅游胜地,同时它又孕育滋养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精神,成为之魂。
宋欧阳修游作《高》借巍巍赞好友的高风亮节令士大夫动容。居莲花山下的清周敦颐作《爱莲说》赞高洁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今还脍炙人口。还有那少为人知的的三位“疗国贫”的植物谢家。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他的教学理念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白鹿洞书院千百年来传播着的国学思想,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贯注给人民之心。
我曾看过《血性》的一篇文章。至今记忆犹新。文章中写道
“1938年7月,市的日军指挥所里,一个人正在作画。作画的人是侵华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他画的是一张的写生图,。据说这个在战场上横行无阻的指挥官当时心情非常愉快。数周前,冈村从被占领的溯长江而上,他希望几天内就能登上,一览慕名已久的风光。拿下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已经将周围地区全部占领。
  已经是一座“孤山”!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军人书写了八年抗战史上的传奇,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疯狂地进军,仅有两个团兵力的守军浴血奋战上百次,固守长达九个月,写下了悲壮的抗日篇章——
  1938年7月26日,124别墅1927年被省主席朱培德购得。现作为指挥部,坐镇指挥的是守军总指挥杨遇春、保安团第三团团长邓子超、和十一团团长胡家位,还有国军第六十六军。当时日军将团团围住,守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胡家位与冈村宁次是日军陆军士官学校的校友,熟知日陆军作战方法,三位将领商讨了详细的守山作战计划,并决定死守,与共存亡。
  1938年7月30日,日军第一次向发起了疯狂地进攻,十多门野战炮向土坎岭狂烈开火,并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进攻,守备军的枪支一齐开火,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一样扑向日军,日军嚎叫着跳起四处躲避,阵地前留下了成排的日军尸体。
  “会战”打响后,守军作为“会战”外围战的组合部分,被上级命令协助侵扰阻击日军。守军频繁出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据《续志稿》记载“1938年8月17日守军400多人下山袭击敌大本营击毙敌军200余人,9月4日打退日军的偷袭,击毙日军少将司令饭冢国五郎,1939年1月1日守军下山偷袭日军,击毙日军100多名,缴获武器无数,,,,,,。”震怒的冈村宁次调集重兵,加强空中轰炸。外国侨民纷纷将自家别墅屋顶涂上本国国旗的颜色,屋顶上插上本国的国旗,尽管如此,也没有阻挡日军的疯狂轰炸。
  “会战”中著名的“万家岭战役”打响后,山上六十六军奉命下山参加战斗,守备军只有一千多名将士。位于牯牛岭东侧的松林间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守军将士留下的“虎守松门”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万家岭激战正酣时,在一条荒无人烟的小路上几个国军士兵模样的人正往山上爬行。平时有九条小路可以上山,都已被日军封锁了。上山的人是时任警备司令部军政部长蒋经国,孤军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让他决定亲自上慰问守山部队。被日军严防死守的竟让蒋经国潜上山去,冈村宁次恼怒之极,他得知守军将领胡家卫是自己的校友,又是当时的省主席熊式辉的外甥,于是派胡家位的一个朋友上山劝降。朋友相见胡家位十分高兴,当知相后胡家位勃然大怒,当众处决了这个汉奸民族败类。
  1939年2月,日军调集兵力加大攻势,从九条登山小道一拨接一拨地向上强攻,胡家位、邓子超亲赴最前线同战士们一起拼力搏杀。守军一直坚持到3月底。据当时士兵回忆守军总指挥杨遇春在战斗间歇来到岳母坟祭奠,决心死守的杨遇春要以“精忠报国”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他是在任职的路上,路过被省主席熊式辉挽留,他慨然临危领命转赴。
  保卫战坚持了九个月时,日军花重金买通了山下的一个猎户,从莲花山下一条隐蔽的山沟悄悄地爬上了小天池附近潜伏,守军和正面的日军激战时,腹背受敌猝不及防,小天池防线失守,黄昏时分守军开始突围,次日中午进入岷山地区,由此突围而去。历时九个月的血战中,军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仅三团的官兵原有1653名,突围时仅剩下840名。为国而牺牲的士兵长眠于的山谷里。参与攻山的日兵在日记写下这样一段话“军队在的英勇顽强让帝国军队见到了真正的军魂”
从1938年7月到1939年4月孤军困守长达9个月,共进行战斗200余次,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一页悲壮的篇章,也为增添了血性豪迈的一笔重彩。
从芦林桥到博物馆到会议会址、东谷别墅、电影院一路走来,时间已近中午,这时漫天大雾把包裹得严严实实,这三天来是我们见到的最大的雾,几米之外一点都看不见。回到酒店,退了房间,时间是12点10分,女儿说可以赶12点50分钟到的车,这样可以提前一小时到达。车站的工作人员听说我们要去运营中心坐开往的汽车,告诉我们马路对过就是开往的汽车,司机正在吃饭,可以直接乘车过去,并帮助我们上了车。
在的这三天,感受最深的除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就是这里的清洁环境了,清洁得几乎看不到一片落叶。还有就是旅游运营车,每个景点车站都有服务人员,车调配得很好,几乎每次都等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坐上车很快就能到下一个景点。
12点50分开往的汽车准时发出。三个小时左右,来到了市区,宽敞的街道,立交桥,两边的商厦,酒店。一个叫饭是钢的酒店的标志豁然醒目的从眼前掠过,好直白呀!感觉新奇又好笑。汽车在长途终点站停了下来。下了车,从大街的地下穿过去,再走几步就是西湖区八一大道景酒店。在酒店休息了一会。女儿建议先看一下周边的环境,看一下火车站的位置。
可能是因为今天是国庆节日,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拥挤,喧闹。摩肩接踵,人挤着人,楼挤着楼,车挤着车,还不时有司机按着车喇叭,马路上车喇叭的叫声此起彼伏。通往车站的路正在修,不太好走,走了大约20分钟左右,来到了火车站。我想坐车也就一站地。明天下午一点多要在这里乘车前往省的市。这时突然感到饥肠辘辘,中午在车上吃了点在上买的南瓜饼和麻团,现在还不到晚饭的时间就饿了,一饿心就发慌,这也许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给我留下的纪念吧。在车站旁的一个快餐店买了一碗米粉,味道不敢恭维,但饥不择食,很快就把一碗面吃了。
从这站乘22路车来到了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碑,这里也是人山人海。坐在广场的上休息了一会,又继续前行,本来想去绳,其实坐出很方便,女儿喜欢步行,在街上问了数个人也没有打听到去绳的路线和公交车站。
在站牌下发现环线2路到,于是乘坐2路前往,女儿在街上买了两个包子,在车上吃了,包子的馅也是辣的。那么多的人都喜欢吃辣椒,但我们还是培养不起来食辣,生理心理的原因都有。&来到已是华灯初上时。远远望去,璀璨明珠般的串灯清晰地勾勒出优美的轮廓。近前,打听到明天开园的时间是7点半。和女儿商量明天早点到,人会少些,环境也会清静些。
白景酒店很舒适,回到酒店洗漱完毕就早早地休息了。
&2010年&10月&2日&周六&&晴
&&&&&&&&&&&&&&&&&
起来后收拾完毕,早早的就来到了酒店的餐厅,早餐还是中西餐合璧,玲廊满目的食物又让我们饕餮一番。然后乘车前往,轻车熟路很快就来到了。
位于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的、的黄鹤楼并称“三楼”。据史书记载,公元652年,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迁刺史调任洪州督都时,从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盛宴歌舞,后在建此阁为别居。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称“”。
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历代屡毁屡建,达28次。如今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阁楼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宋1108年,年久失修,侍郎范坦重建,扩大了唐阁的范围,在主阁南北增建了“压江”、“挹翠”两亭,逐渐形成了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在1626年又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玉琢部队纵火烧毁,仅存一块“”青石匾。1942年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偕同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计划草图》。29次重建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于1989年重阳节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景区前有一座高大的彩绘仿古大牌楼。正面有青石贴金横匾,“滕阁秋”,背面是“胜友如云”。穿过牌楼,只见园大门正上方的贴金横匾上写着“雄州雾列”四个大字。走进园内,高高地矗立在园内宽阔的广场前。
面对着矗立在高高上的的,让人有一种似曾有过的陌生感受,那是在之旅中,第一次见到大教堂时的那种震撼的感受,那种为那精美绝伦而惊叹的感受。那150多米高的大教堂带着铁青般的冷峻和深邃,那双尖塔直插云端,整个建筑显得轻盈而又飘逸。眼前巍峨壮观,华彩飞扬。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造型精美多姿,同样也是精美绝伦让人震撼,却给人以不同美的艺术享受。此时顿悟,为什么的古建筑被列为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当之无愧。
阁前宽阔的广场中央是太极八卦图,两边草木如茵,鲜花盛开,吐翠凝红。由于来得早此时园中很清静。
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的台柱,分两级。阁的主体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米。两边两道石阶直通主阁。一级朝东的一面墙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以汉横拼,高一米,外围以玛瑙红镶边,碑文是今人隶书韩愈《新修记》“余少时,则闻多临观之美,而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长碑左侧为花岗岩碑《竣工纪念石》、青石碑《重建记名》,右侧为花岗石《奠基纪念石》及青石碑《创造纪年》。
我和女儿各沿南北两道石阶登上第一级,的两翼各有一碧瓦丹柱的长廊,两端又各有一座四角重檐的亭子,北端为“挹翠'亭,南端为“压江”亭,构造对称的格局与主阁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山”字。据说从飞机上鸟瞰下面的建筑,犹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而飞的巨大鲲鹏。
沿石阶上到第二,两级共有89级台阶,而新阁恰于1989年落成开放。两极的墙体、地面及周围的栏杆均为花岗岩石,整体显得古朴厚重与华彩瑰丽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阁的两边各有一个展厅。
从外面看,有三个明层,内还有三个暗层,加上阁顶一共七层。阁的正面从上到下共有四块巨匾,分别是“”、“东引瓯越”、“入座”、“瑰伟绝特”。
走进大厅,想从阁的最高层往下游览,于是我乘电梯上去,女儿徒步登梯而上。到达顶层后,不一会女儿也上来了。顶层也就是第六层,加上下面的两层,和上面的阁顶共九层,大厅上面的横匾写着“九重天”。六层为暗层,在中厅的南重檐面墙体有花格窗,所以光线极好。大厅中央有汉围就的四方栏杆,从栏杆边往下看,可以看到阁的第五层。四方围栏的上方是圆拱形螺旋藻井,寓含着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到小由上到下共12层,取意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中央悬挂着精雕细琢的母子宫灯。
西厅为“仿古唐演厅”是一座小型戏台,戏台陈列有“古乐器复制件”,深寓歌舞兴阁之意。大厅的南北东三面墙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南面为“龙墙”以男性歌舞乐伎为主以《破阵乐舞》为大框架。北面为“凤墙”以女性歌舞乐伎为主,画面以《霓裳羽衣舞》为主体。
由第六层下到第五层,这是最高的明层,可以从阁内的大门走到环绕四周的回廊上。独自凭栏远望,云空辽阔,江水清明,远山青幽,大桥卧波,山山水水尽收眼底。漫步在四面回廊中,金风拂面,神清意爽,脚下仿佛有一双巨大的手在稳稳地托着你,让人有一种恬静、轻盈、飘逸的感觉。
由顶层逐层游览拍照,最后下到第一层。这时旅游团开始上来了。于是尾随着旅游团乘电梯又来到了第六层,逐层往下游览。每层都听了数个导游数遍讲解。一直回到第一层。听说第六层正在表演歌舞乐,于是又乘电梯回到了第六层。三上三下,把仔细地盘点了一番。于是把所闻所见所读再用文字表述出来。
一层大厅迎面是一幅汉浮雕《时来风送》,根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的故事而作。主要表述了唐代文学家王勃赴宴,途中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中间是王勃立于船头籍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左边是王勃赴盛会挥毫作序的情景。一幅画把不同时间、地点及人物故事集中在一起把观者带入了悠远的意境之中。
摘录王勃与的故事
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玙携文武官员欢宴,此时王勃省亲探父,途经洪都。路上受阻,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才到达洪都,被邀入席。酒兴正酣时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记欢宴盛况。阎公本想让小有名气的女婿孟学士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准备妥当,诸公均再三谦让,但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满堂愕然。
王勃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砭,慢慢磨墨,阎都督和众佳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地研磨,于是登楼赏景。阎都督吩咐小吏随时来报,很长时间小吏才报一句“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后觉得老生常谈,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横庐”阎都督默不言语,乃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宾客重新开席畅饮。此盛宴也因此佳话而名垂文史。
一层西厅是阁中最大的厅堂,西梁挂有白栋才书写的“第一楼”金匾,厅里陈放一座铜制模型,又称为“阁中阁”。厅内丹柱上有多幅名家手笔的楹联。
是个暗层。此层的陈设体现的是“人杰”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壁画《人杰图》高2.55米,长20米描绘了自秦至明末的历代名人,展示了华夏民族的雄风。西侧设有贵宾接待室和小会议室。西厅的门楣上横挂“俊采星驰”金匾。走进西厅,里面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的照片。
是个有回廊四绕的明层。在四周的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匾,女儿绕廊一周拍下了四幅金匾。东为“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飞”、北纬“朝来爽气”。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时所拟的匾额。
东厅两侧陈列“銮驾”礼器,取材于戟、帷等古仪仗。有朝天镫、月牙戟、判官手、龙凤屏、金爪等。北耳厅陈列“物华天宝”著称的工艺展品,还有一茶座,可阁中品茗小憩。
中厅屏壁有壁画《临川梦》取材汤显祖在排演《亭》的故事。从此也就开创了上演戏剧的先河,从一歌舞楼台演变成戏剧舞台。
西大厅为“古宴厅”梁柱上悬一金匾,上书“一闪独秀”,东墙有铜浮雕,《唐伎乐图》三个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舞伎周围雕刻有马术、摔跤、斗牛等一系列民间游艺竞技场面。两侧是持各种乐器的艺人。浮雕下面还有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一人多高的大花瓶。
也是一个暗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与第二层《人杰图》堪称双壁。令人叹为观止。《地灵图》反映了名山大川,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岭梅观、戈阳主峰、龙虎山、、、、等,表现了“钟灵敏秀”壮丽山川。
西厅门楣有一金匾上书“雄峙”,西厅为“竹刻楹联室”。
也是回廊四绕的明层。是登高缆胜,披襟舒怀以及会友佳处。廊檐下四块金匾为东面“东引瓯越”南为“南溟回深”、西为“西控蛮荆”、北为“北辰高远”,其皆出自《序》。
东厅陈列规划全景模型。西墙镶嵌了两幅大型陶瓷壁画,为已故山水画大师黄秋园的画作。左边名为《吹箫引凤图》取材于东汉刘向所作《神仙传》,春秋时期萧史擅长吹箫,秦穆公之女弄玉对他十分仰慕,拜他为师,秦穆公曾修建一座“”供他们学习使用。后二人结为伉俪,弄玉在萧史的指导下模仿之声,引凰绕她翩翩起舞,数年后,夫妻双双乘飞升天界成仙。右边是《西山待渡图》。
东厅两侧为“翰墨”、“丹青”二厅。这里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总书记挥毫书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鹏总理的“高阁重渚,层楼再出云天”题词。邓力群的“长江三楼一楼胜过一楼”的墨迹。
中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序》碑,近十平方米,乃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镌刻而成。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饯别序》即《序》,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这篇骈文,四六相间,,属对工整,音律和谐而又不显板滞;词藻华美,用典很多,而又不失雕琢晦涩。前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虽抒发了做客他乡怀才不遇的感慨,给人更多的印象还是对洪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形势、秀丽壮美以及宴会盛况的描绘勾勒出来的图画,历历在目,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水天一色的旷远背景下点缀以红霞、白鹜,境界开阔,形象优美,动静相映,成为千古名句。
  西厅东壁悬挂一幅《百蝶百花图》据说李元婴有爱蝶绘蝶雅事,李元婴善画蝶自成一派有诗云“滕王蛱蝶洪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第五层也是最高明层。依城面水而建,背靠着古城,面对着浩浩荡荡的赣江和抚河,河的对面一片高耸的大厦是新区。漫步在回廊中,金风送爽。凭栏远望,一种天地原始的浩然大气油然而生,你的思绪也跟着拓展开来,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登高感怀,是文学创作的传统,宴饮作序是当时文人的习俗。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绪写《赋》,王仲舒写《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想象着当年高人韵士,风雅宴乐,文人意气,天下胸怀。红妆翠袖,“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又是何等的境地啊!
最后一次从六楼下来不是走下来的,乘电梯下来的。从阁中出来又游览了“压江”,“挹翠”两亭和两侧园中园“俯畅园”。在干道的南端,还有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石牌坊,正中嵌两方贴金横匾朝南为“戟遥林”,朝北为“美尽东南”牌坊北侧有铜奔马雕塑,又名“马踏飞燕”。
十点四十分左右,乘26路车来到了的绳。正赶山庙会庙门前的几条街的涌满了人,熙熙攘攘。因下午一点多的火车,我决定逛庙会,女儿游绳,拍照。十二点在庙门口见。绳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塔高50.86米,七层八面。其与相望,共城,是人们心中的“风水宝塔”。
十二点多和女儿聚合,在街上买了点水果和食品,乘出回到酒店。酒店门口就是车站,只一站地就到了车站。一点多乘上了开往的火车。
位于省的部,与两省相邻。地处长江中游,水系发达,境内50公里以上的河流6条,大小湖泊165个,其水乡风貌素有“东方”之称。洞庭湖是一个构造断陷湖,曾为古梦泽湖的一部分。后经燕山运动形成盆地,本区不断下沉,来自四方的水更不断注入,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八百里洞庭”。由于围湖造田等因素影响,已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和湖四个较大的湖泊。洞庭湖一带不仅是中外闻名的景区而且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区一大片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阡陌纵横,水网交错,盛产粮、棉、麻等作物,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省棉花水产品的重点产区。锦绣潇湘的之城是唯一的城市。
晚八点多,到了省的市,在候车室买了明天去的火车票,然后搭车到南湖大道国贸邦臣大酒店。酒店的条件很好,清洁而又舒适。
  2010年 10月 3日 周日 晴 
早餐后,乘车前往景区。坐落在的西城门前,东依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金鹗山,南望三湘四水。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因城筑楼,楼高数丈,站在楼上可点阅水兵,亦可尽览洞庭湖景。在悠长的历史中,屡建,屡毁,屡修。有史可查修葺共30余次。现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
宋朝滕子京被贬至此,重修。他认为:“非有山水环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请了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据说范仲淹是看一幅画写下的《记》。
车子很快就来到了景区。景区的大门坐北朝南,据说正门上方的巨匾是金丝楠木制成的,孔雀蓝底上书写着“巴陵胜状”四个金色的大字。的门票要比贵很多,一张80元,而且前往的船票也很贵60元一张。
走进景区,迎面是座落在潺潺流水中的“五朝楼观”,是以青铜微缩的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风格各异的。五楼皆以历代流传下来的图为基础参照相关朝代建筑商的符号精心设计,极具历史感和艺术感。
五朝楼观的前面有一座玲珑雅致的小亭子,两层三檐,檐角高翘,亭是纯木架构,呈六边形。亭高7米,上置绿色琉璃瓦,状如出水绿荷。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十二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为“仙梅”为之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继续前行,就是“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的。建筑坐东朝西。面积800平方米。白墙灰瓦马头墙。采用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门额上“双公祠”三个字是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所题写。门旁的对联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胜景辉映”,“双公双绩双德,联珠壁、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传”。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书。祠内还有两个陈列厅,分别为“天下楼”展示的建置沿革、历代文人咏叹的诗文。“双公忧乐情”展示范仲淹和滕子京的生平以及对的贡献。展厅中有文献资料,照片、拓本、模型书画等。
蜡像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有八仙过海”,的人物蜡像;二“巴陵四绝”,一绝是滕子京修,二绝是范仲淹写记,三绝是苏子美书丹,四绝是邵立束篆刻的风采;三“鲁肃点兵”;四“诗人聚会”,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不同时代的诗人聚会在一起,吟咏。
碑林位于双公祠的西面,诗书碑廊由原来的碑廊迁建而来,总长2400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状如一片长长的金钥匙。除了现有的碑刻迁入碑林还新增四十余方新碑。这些碑刻记述了的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登楼揽胜的不同心境。碑文兼诗歌、散文、联语诸体。书法汇楷、草、篆、隶百家。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艺术享受。
站在前仰望,那黄琉璃瓦下的黑色巨匾书写着“”三个金色的大字。据说是郭沫若手书。楼阁重檐鳌突,丹柱彩盈,雕梁画柱,庄严壮丽。虽然没有那么恢宏,但同样让人欣喜万分。的美让人怦然心动,那是盛满了内容的美,而这内容又是时间和精神的积淀,那渗透出来的一种韵味令人感怀。
高21.5米,具有四柱三层。楼的特点是“飞檐、盔顶、纯木”。整个楼阁没有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四根楠木大柱直贯顶楼,再用十二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顶楼承托于富有建筑风格的如意斗拱之上,线条流畅,陡而高翘,上浮金黄琉璃瓦。像这样大型建筑采用盔顶,在现存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整个建筑是纯木结构,没用一块砖石。&
走进内,一楼有一幅雕屏,上刻着《记》据说是十九世纪复制品。楼内的长短对联悬于四壁。这些对联最长的达102字,最短的8个字。沿着木梯登上二楼,二楼正中镶嵌着一大块紫檀木雕屏,刻着清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大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记》。据说一楼的赝品和二楼的真品,完全一样,区别只有一字,其中的缘由还真没有搞懂。导游讲得太潦草。楼记题刻运用了楷体、隶书、宋体等多种书法。雕屏是用十二块巨大紫檀木拼成的,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为珍品,人称“四绝”。二楼有外廊,绕廊可以远望近看周边的景观。继续沿木梯登上三楼,三楼有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字体龙飞凤舞,苍劲有力。
三楼也有回廊,朱色的花格栏杆、雕花窗户和扶杆都有描金装饰,飞檐上有鸟兽装饰,檐下风铃下又坠着一条雕饰小鱼。屹立在古城西门之上,背靠城,俯瞰洞庭湖,北依长江,湘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天下楼”之誉。是三楼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在这里扶栏远望,想体验一下山的雄伟,江的浩荡,湖的空阔“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天地间的大美。时光变幻,沧海桑田,眼前的洞庭湖已不是当年八百里的洞庭了,但空阔的湖面波光粼粼,那如同银盘上的一青螺——,在碧蓝的天空下,横卧在影波堪平的湖面上。静静的望着湖水和四周,远处几座高楼大厦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近处是蓊郁葳蕤,郁郁葱葱的树木,其间露出亭檐翘角,碧瓦红墙。有诗云“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古往今来有多少墨客骚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来第一楼”。地处山水之胜,建筑风格奇特,而名甲天下,同忧国忧民,襟怀天下,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诗人杜甫的《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山北,凭栏涕泗流。”诗人以满腔的热忱心系国家安危。宋代范仲淹写下了《记》三百六十余字,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堪称绝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石结构的牌坊,上部是如意斗拱,琉璃瓦顶,青石横眉。中间上均刻有楹联。左边牌坊为“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里山”。为清代大书法家张照所撰,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右边的牌坊为“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撰,当代大书法家李峰所书。背面横眉上分别刻“天边月白”,“江上风清”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两座牌楼南北对峙,布局对称,气势雄伟,使更显古朴庄严。
位于北侧,与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的是“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现在的三醉亭占地面积135.7米,高9米,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仿宋建筑,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外形装饰华丽庄重。
吕仙祠坐落在以北一百米处,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款小人跳的横版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