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集团军怎么用时候乱成了一团,但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中国

  写在前面:  好吧,我承认,我是个无名的资深潜水员,看了那么多的三国史,晚上睡不着,忍不住就想写点东西。  都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在最凶险的地方,此言甚是。  历史就好比一条河,这条河有时平缓,有时湍急,有时候又像进入了三峡,凶险无比,三国的历史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上最凶险最揪心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堪称是“历史的三峡”。  当然,它也是最美的!  历史的美,美在它的人,它的事,它的传奇曲折,它的跌宕起伏。  而这些要素在三国时代体现最为明显,那时不但人才辈出,而且还造就了许多殿堂级大才,直到今天,有些人依然是不可超越的巅峰。  因此,三国这道历史三峡风景线的美,美得独特,美得惊险,美不胜收,美得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后人,拥有三国时代这么一段历史,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幸运。  三国是我的,也是你的,它是属于所有人的,但归根到底,它是属于那些读它、思考它、学习它的人人。  那段历史,那些往事,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其实就是最好的老师和教材,无论我们是做人、做事、做官、经商、创业、职场,甚或是家庭生活,只要我们翻开这部恢弘巨著,用心读它,我们就必有收获。  虽说帖子是发在野史乱弹里,但是里面的内容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史实,除了一些连接性文字,事件及人物均来自正史记载。  所以,这是一本真三国史。  说透三国一百年,真三国,不演义,其实更精彩!
楼主发言:69次 发图:0张 | 更多
  1  第壹部?第一章
洛阳,那一场车裂1
  【灵帝的烦恼】  “起风啦,要起风啦。”  半夜时分,汉灵帝刘宏从梦中醒来,他是被噩梦惊醒的。  他辗转难眠,披衣走到东宫门口,突然一阵风吹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蓦地想起了四百年前,有个人唱过的一首歌,也是跟风有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这歌的人叫刘邦,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他刘宏的远祖。  刘邦的传人们都相信这歌里蛰伏着他们家族的王气与荣耀,因此,两汉皇族成员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唱,一唱就是四百年。  歌犹唱,风未歇。  歌唱了四百年,歌里的大风也跟着刮了四百年。  从汉朝建立,到武帝扩张,再到帝国衰落,王莽篡汉,继而是光武中兴,刘秀重光汉帝国,再到如今。  这是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的一天,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风还是挺冷的。  这几天,汉灵帝刘宏的心里颇不平静,确切说,是烦得不行。  就在几天前,太尉杨赐接到一个叫唐周的人的秘密举报,说一个叫马元义的人正在洛阳秘密活动,企图联络京师同党,一同谋反。  中央军委杨副主席见信大惊,连夜禀报灵帝。  这消息犹如一滴水滴进了热油锅,东汉朝廷这口大油锅立即就炸开了。  朝臣们乱作一团,纷纷请求灵帝派兵抓人。  火烧眉毛,灵帝亦不敢怠慢,火速召见何进,命其速速缉拿人犯。  何进不负重托,果然很快就抓到了马元义。  随即,一场敲骨吸髓般的严刑拷问迅速展开了。  马元义是个硬汉子,人如其名,对自己的组织很是忠义。  各种酷刑都用了个遍,至于什么老虎凳、辣椒水这些“手段仁慈”的刑罚就更甭提了,可是他硬是宁死不开口。  其实就算马元义铁口难开,单凭叛徒唐周的举报,事情的来龙去脉朝廷也掌握了个八九不离十。  原来,是太平道那些伙人终于要撕去了“太平”的假面,他们要暴动了!  而这个马元义不是别人,正是太平道首领张角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是荆、扬地区的大方渠帅,号称“神上使”。  二五仔唐周也是太平道的一名骨干,主要在济阴(今济南)一带活动,所以他才得知了马元义的机密活动。  马元义此次潜入京师的目的就是要联络京城内的太平道秘密信徒,等到三月初五太平道在全国各地暴动之际,同时在洛阳城内造反,来个里应外合,把皇帝老儿的老巢给一锅端了!  汉灵帝听得汗流浃背,三月初五不就是下个月吗?  时间如此之短暂,局面如此之严重,距离如此之近,大大出乎他的想象,更可怕的是,他刘宏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居然对此一无所知!  假如不是有人反水告密,这后果……  可怕,太可怕了!  灵帝感到自己的心扑通扑通地狂跳不止,差点就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  对马元义,刘宏不认识,但是对他背后的“太平道”,刘宏不陌生。  因为近些年来,不断有大臣给他上书要求镇压太平道,那些个奏章摞在一起差不多能到他膝盖那么高。譬如,时任司徒的杨赐就多次上书,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绝后患。  镇压派的主要观点是,那么多人勾结在一起,勾肩搭背的亲得像兄弟一样,对朝廷绝对是个威胁,总有一天会闹出点什么乱子来,不如及早下手斩草除根,防患于未然。(“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  一方面,反对太平道的声音多,另一方面,赞成它的也不少。  也有许多大臣给刘宏吹耳旁风,说这个太平道是多么多么好,不但到处演讲,教人向善,同时还治病不要钱,尤其是他们那位教主大贤良师张角先生是何等何等地神通广大,呼风唤雨,撒豆成兵,那都是小菜一碟。史书就有“郡县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等语。  一派反对,一派赞成,两派交战的结果就是灵帝刘宏拿不定主意了,他迟疑着、犹豫着、纠结着……  实际上,灵帝刘宏是一个懦弱而又缺乏决断的皇帝,只是他自己不这么看,在他的自我感觉中,他是个热爱和平又仁慈的这样一个好皇帝,因此对生杀予夺这么大的事情,他岂能不认真掂量,考虑清楚?况且生杀的还是那么一大帮子的人。  于是乎,他就想啊想啊,直到把自己想得一点主见都没了,因此事情也就一直悬而未决,给了太平道以绝好的发展机遇。  现在好了,现实已经帮他下了决心。  这帮刁民,居然造反都反我皇帝家门口来了,看来是一条活路都不给留了,镇压!除了坚决镇压,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吗?!  不过,在此之前,要先把马元义这反贼给解决了。
  文笔不错,思路比较清楚,,,,,坚决MARK之!
  2  【越恐惧,越残忍】  密谋造反,敢革皇帝的命,危害国家安全,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最严重的“罪行”,实属“罪大恶极”之首,自然,惩罚也是极刑之首。  如今,事实清楚,人证俱在,没什么好说的啦,杀吧!  可是怎么杀呢?赐杯毒酒?不行,这死法太仁慈了。一刀砍了?也不行,这死法太速度了,总之都太便宜他了。  一定要让这反贼受尽非人的折磨而死,越惨越好,痛死他,那才是“罪有应得”!  并且,行刑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要让老百姓受受教育,睁眼看看敢跟政府作对会是什么下场,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于是,决曹掾的官员们为马元义精心挑选了一种死法,车裂!  车裂这刑罚,在礼仪之邦的华夏由来已久,历史上有据可考最早是出现在周朝,就是孔大圣人一生向往和讴歌的那个朝代,那时叫车轘。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马车上,或者不用马车,直接用马。马车或马同时往五个方向拉,于是乎,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人很快就被拉扯成没有生命的几部分。  车裂不仅能让犯人死得惨不忍睹,达到痛苦的极限,满足统治者们那变态的惩罚欲,同时,它还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效果,一个刚才还满地打滚的大活人,被硬生生扯成了五大碎块。  想想看吧,这视觉冲击力,这画面感、现场感,无论是恐吓还是娱乐,都绝对是绝佳的刺激场面。  有句话叫人越残忍,说明内心越恐惧,这话一点不假。  历代封建王朝之所以采用如此丧失的残暴的手段镇压起义者,恰恰说明他们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权力和恐惧是对双胞胎。  越是高度的专制集权,就越是容易遭受挑战;越是容易遭受挑战,就越会采取非人的残忍手段镇压;镇压得越是残忍,反抗得就越顽固,反抗的手段也越残暴;反抗手段越残暴,统治者就越恐惧,镇压手段也就越残忍;越残忍,越仇恨,越仇恨越反抗,于是,历史就是在这种死循环中一点一点地扭曲着人的灵魂,压榨着人性。  马氏的死刑方案上报给灵帝,灵帝想也没想就同意了,为什么?因为他正忙着呢,正忙着跟一群太监宫女在后宫里面热热闹闹地摆地摊做生意,今天生意特别红火,他哪有时间管这些不开心的事。  这是史书有记载的,而且还是正史,说汉灵帝这个人爱好广泛,其中之一就是特别喜欢做生意。  他在后宫比照洛阳市井,仿造了街道、市场,还有各种商店、酒肆、茶楼和小摊。然后,他把自己那些搜刮来的奇珍异宝拿出来充当货物,又把宫里的太监宫女嫔妃们分成两拨,一拨扮演商人卖东西,另一拨扮演顾客买东西。而他自己呢,则穿上小商贩的衣服,混迹在这个人造集市里玩得很High,要么在酒肆茶楼里喝茶饮酒寻欢作乐,要么在市场里跟店主、顾客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吵嘴打架,想必他也没读过《演员的自我修养》,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个无师自通天才表演艺术家,角色小商贩。  另外,灵帝还想得很周到,这个集市上除了做生意的,还有扮成卖唱的、要饭的、耍猴的,总之是热闹得不得了。  说起刘宏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搞歪门邪道他倒是很有一套,他的古怪癖好还远不止这个,后面我们会展开谈谈。
  3  第壹部第二章
洛阳,那一场车裂2  【车裂】  就在马元义被捕的几天之后,他就被押上了刑场,刑场地点,在洛阳城内某处闹市。  帝国的王侯将相们来了不少,此刻正坐在看台上,静静等待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  台下就是刑场,刑场四周站满了洛阳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些人像过大节一样情绪激动,这么大的热闹,他们怎么舍得错过?  犯人被带上来了,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为了一块破布。  他浑身上下的肌肉都被打成了稀巴烂,与其说那是身上的肉,不如说是披了身破麻条。  但他还是硬气得很,紧咬牙关,吃力地挺直着身子,一步三摇晃地往前挪动,他的头颅始终高昂着,满脸的血污后面,闪烁着坚定光芒的就是那双眼睛。  不消说,这个人就是马元义。  好样的!是条汉子!  不少围观的老百姓都不禁暗自为他叫好。  实际上,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间,也不少人是太平道的信徒,是马元义的道友。  马元义走到刑场中间,站住了,然后他的双眼很威严地扫视了一圈刑场,当看到看台上那群达官贵人时,他抖动下嘴角,轻蔑地笑了笑。  他看见坐在前面最显耀位置上的那位,就是抓捕他的何进,因为成功抓捕了他,如今何进已经晋升至侯爵,慎侯。  “你们这些鱼肉穷人的狗官,现在你们杀我,总有一天,你们也会被穷人杀光的,一定的!”  马元义恨恨地说,但这话他只能说在心里,因为他的下巴已经被打断了,说不出话来了。  刽子手给马元义的脖子和四肢分别套上了绳索,绳索的另一端连接着五匹大马,由五个士兵骑着。  只听监斩官一声令下,五名骑手开始发动胯下的杀人机器,五匹马开始慢慢地移动了。  随着马匹的前进,绳索越收越紧,原本还在地上躺着的马元义,身子慢慢地被悬空起来,很快,马元义的脖子和四肢被拉直了。  接着,他就听到自己全身的骨骼咔咔作响,那表示它们都已开始分离了,旋即,一阵阵锥心刺骨的疼痛铺天盖地向他涌来。  马匹还在前进,他全身的骨骼、肌肉和筋腱都开始抽动了,仿佛要一根一根、一条一条、一缕一缕地从他身上抽剥出去!把结实的肌肉从活生生的人体上慢慢撕去!  马在走,绳在拉。  巨大的力量把他的胯下撕裂了,那种无法承受的非人的剧痛顿时淹没了他,差点让他昏死过去。  当胯下撕裂的那一刻,“啊!!!”这个刚强的汉子再也忍不住喊了出来。  他下巴早就断了,可是惨烈的剧痛竟然还是让他喊了出来,那不是发自口腔的呐喊,那呐喊是从胸膛,从他的灵魂里发出来的。  “好!好!”  马元义痛到极点的惨叫,换来的却是有些围观者的阵阵叫好。  对有些人,看杀人纯属娱乐。  越是看着别人倒霉、别人痛苦、别人很惨,他们心里就越满足越快乐。所以,你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真的有魔鬼,就存在于某些人的心中。  历史也一再证明,一个社会越是残忍、专制、封闭和压抑,人的心灵就越是扭曲,“被魔鬼附体”的人也就越多。专制制度最善长的事,就是制造恶魔,所以恶魔最喜欢它。  当然,还有许多人为这个不幸的人流下了眼泪,他们是些心底较善良的人,或者马元义的教友。  在马元义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过后,他就沉默了,喊叫的气力都没了。  鲜血从胯下撕裂的伤口中喷溅出来,将刑场和一些围观者染得猩红。  “驾!”  猛然间,五名骑手大喝一声,五匹马也跟着“恢恢”嘶鸣,同时奋蹄狂奔起来。  转眼之间,马元义的身体就被撕扯得四分五裂,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变成了残损的五大碎块。  鲜血溅满了整个刑场,人们的脸上、衣服上,或许还有心里。  刑罚结束了。  人都死了,事情总该了解了吧,不,没有,因为然而紧接着,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搜捕行动开始了,这回搜捕的不再是某个人,而是普通的信教群众。  这些人有普通市民,也有皇宫守卫,甚至是朝廷重臣,很快,他们也走上了断头台。史载洛阳城内捕杀一千多人,包括十常侍的封谞和徐奉。  将京城内的太平道势力肃清以后,东汉王朝立即调转矛头,对太平道展开了军事镇压。  于是,一场血雨腥风的生死大战在华夏大地上打响了,这仗一打就是一百年——包括其后的军阀割据和三国混战。  目睹着马元义的身体被肢解的时候,看台上那些帝国的权贵们不会料到,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大汉帝国也要被几股强劲势力给硬生生肢解了。
  自顶一下
  4  【桓、灵二帝】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曾这样教育阿斗刘禅,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你老爸活着的时候,每次与我们谈论这些事,没有一回不是叹着气责备桓、灵二帝的。  到底桓、灵二帝做了些什么,让刘备如此痛心疾首呢?  因为他们两位其实才是黄巾起义的真正幕后策划者,才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就是这两位皇帝的腐朽昏庸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两次“党锢之祸”等一系列政治乱象,加上天灾,人民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  也有人把严重的土地兼当成是促成起义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为什么呢?  因为即使是经济上的原因,也是由统治上的黑暗造成的。一旦政治黑暗、官僚腐败达到一定的程度,国家就无力制定正确的适应性的政策,即使是勉强制定出来,也推行不了,又由于失去了对各级官吏和豪强地主的有效控制,使他们胡作非为,所以才导致大小官吏和豪强地主不顾人民死活,随意兼并土地。假如统治者是睿智、高效、开明的,他们还能猖狂地土地兼并吗?应该不会。  所以,刘备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从根子上,还是以桓、灵二帝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导致了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腐败的同时,内部斗争却愈演愈烈,先是宦官PK外戚,再就是士大夫官僚PK宦官,总之就是PK来PK去,一刻都不消停。
  快点更新楼主  
  5  第壹部第三章
桓、灵二帝  【如厕议事】  15岁的刘志是被外戚梁氏家族扶上皇位的,朝政被他们把持着。  当时还有一个很大的势力,宦官集团。  傀儡皇帝刘志手无实权,左边是外戚,右边是宦官,实权牢牢地掌握在这两大集团手里,他不过只是政治热狗里的那根夹心香肠。  如果是一般的自甘平庸的人,就这么过一辈子也就算了。让他们玩跷跷板去吧,高一下低一下,庄家轮流坐,我自己稳坐正中间,反而掉不下来。  可刘志偏偏不是这样的人,年少气盛心里一直很不爽(“恒怀不平”),我们刘家的天下凭什么要让你们外人掌控着?  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之间,刘志觉得对他威胁最大的是外戚集团,因为外戚集团是可以取而代之做皇帝的,曾经给大汉王朝以惨痛教训的王莽就是明证。但是阉人不会称帝,想想看,谁吃饱了撑的会去拥立一个没子没孙、阴阳怪气的阉人做皇上呢?  刘志决定找宦官们商量商量怎么扫除梁氏外戚,可是由于“跋扈将军”外戚梁冀在宫廷内外四处安插亲信党羽,桓帝身边到处都是梁氏会呼吸的监控摄像头,连寝宫里都是,办公室就更别提了,去哪里商量这事呢?  桓帝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地方,厕所!  他把唐衡、单超、左倌、徐璜、具瑗五名宦官召进了厕所,集体上厕所,商定了铲除梁氏外戚的计划。  为表决心,桓帝还咬破了自己的胳膊,大家郑重其事地歃血盟誓,信誓旦旦,“不做二五仔,不做反骨仔,更不做贪生怕死的临阵退缩仔!”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如厕议事”。
  @池远飞
00:42:17  快点更新楼主  -----------------------------  好的,以后多更新
  @骑豚山河
02:10:06  文笔不错,思路比较清楚,,,,,坚决MARK之!   -----------------------------  谢啦
  6  【宦官PK外戚】  在桓帝提起裤子的那霎那,心里一定无比悲凉地感慨了一句,“以天下之大,居然没有我这当皇上的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  延熹二年(159年)八月十日,由桓帝亲自坐镇指挥,一举将把持朝政长达20多年的梁氏外戚集团灭了个干干净净。  铲除梁氏集团,宦官立功最大,“革命”成功,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这五个人均被封为县侯,世称“五侯”。  单超又被封为车骑将军,一个太监做了大将军,估计军队阳刚之气一定很盛吧。  外戚集团覆灭以后,宦官一伙顺势崛起为东汉第一大权力集团,打遍朝野无敌手,从此以后,东汉政权就旁落到宦人手里。  宦官集团为了长期把持朝政,就不停迷惑桓帝,武器就是鲜嫩美女。  据史载桓帝的后宫佳丽一度高达5000多人,5000多个小老婆啊,想想还真为桓帝发愁。  刘志总共活了34岁,正值壮年就死了,5000多房姨太太,这世界也没亏他什么。死的时候肯定颇感遗憾吧,很多位任务还没完成呢。
  7  【官僚PK宦官:第一次“党锢之祸”】  历史上,宦官向来都是最龌龊最腐朽的一伙人,这些家伙们的生理残疾,也导致了他们的心里残疾,一旦这样一伙人把持了国家政权,还能干什么好事来?  独揽大权之后,宦官们小人得志更加嚣张,纵欲腐败,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摧残忠良,都是他们的拿手绝活。  他们一嚣张,就跟政权中另外一个阶层,士大夫官僚、贵族们产生了矛盾,并且越积越深。  终于在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双方交上了火。  起因是有宦官犯了罪,并企图逃脱惩罚,一些官员抓住把柄,狠狠处置了犯罪宦官。  宦官们就向桓帝喊冤,桓帝听信一面之词,勒令这些官员纷纷下岗失业。  官员们不服,继续指控宦官的不是,请求桓帝处罚宦官。  桓帝怒了。  重罚了士大夫官员,该下狱的下狱,该流放的流放,该下岗的下岗,士大夫官僚集团遭受重创。  最终,由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给了个岳父面子,免去了对党人官僚们的惩罚,但还是将他们下放到乡下去修理地球,终身禁锢,永远不得做官。  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而下一次是在不久之后的灵帝朝。
  8  【灵帝刘宏】  如果说桓帝不是个合格的好皇帝,那么他的下一任灵帝简直就不是个人。  其的荒淫无道,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我们先看看灵帝谥号中的这个“灵”字,它在《谥法》中的解释是:“乱而不损曰灵”,其实这解释只说对了一半,“乱”是真的,“不损”是假的。  想想看,这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乱而不损”、免费纵欲的事情?  只要放纵了就肯定有代价,不管危害是直接的亦或间接的,就算是一时半会显不出来,那肯定也是埋下了祸根。  灵帝刘宏的登基跟桓帝刘志极其相似。  167年,桓帝死了,后宫佳丽5000多人,也没给他生一个皇位继承人。看来男人小老婆的多少跟繁殖能力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刘宏也出生于河间,是桓帝的亲堂侄,168年登基,时年12岁,就是汉灵帝。  这也是个苦命的孩子,因为他一上来,就直面着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党争,这斗争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极其残酷的生死大战,刀刀见血。
  9  【官僚、宦官再PK:第二次“党锢之祸”】  汉灵帝继位之后不久,就暴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背景是外戚窦武对宦官蛮横专权早就心怀不满——让他自己专权他比较满意,于是想为党人翻案,解除党锢,起用被禁锢的党人,并与陈蕃等密谋要铲除宦官势力。  这个陈蕃比较有名,有句名言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出自他的口中。  结果,事情不小心给泄了密,宦官们立马就捕杀了窦武和陈蕃。  于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就暴发了,结果是李膺、杜密、范滂等一大批资深重臣一百余人均被处死,被牵连的更达六七百人之多,分别被流放、禁锢甚至处死。  其后,于建宁二年(169年)、熹平元年(172年)及熹平五年(176年),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交火,每次交火官僚阶层都被打得满地找牙。  其结果是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甚至五服之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下一共处分了一千多人,官僚势力几乎是给连根拔了。  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两次“党锢之祸”是压垮东汉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它还是黄巾起义的导火索,黄巾起义这个火药桶把业已衰弱不堪的东汉王朝炸了个稀巴烂,其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10  【“十常侍”】  通过两次“党锢之祸”,宦官集团狠狠地打击了异己势力,变得一枝独大,权势达到了顶峰,并且形成了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十常侍”。  “十常侍”其实是十二个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从此以后,懵懵懂懂的灵帝就彻底沦为他们的掌上玩物。  灵帝跟桓帝有个不同,桓帝知道自己是个傀儡,他还不甘心,还有心奋起反抗一下。  然而纵观灵帝一辈子,他连反抗一下的试探性动作都没有,反正人家就是满不在乎,甚至还喊出了“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这样的豪言壮语。  张常侍就是太监张让,赵常侍就是赵忠。太监成了他爹妈,不知道他亲爹亲妈知道后会作何感想。  总之,灵帝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宦官们的傀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灵帝刘宏就无所作为,他的“作为”还挺多。  一个人做一件荒唐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荒唐事,灵帝刘宏就做到了,让我们看看他的光辉“政绩”。
  10  【“十常侍”】  通过两次“党锢之祸”,宦官集团狠狠地打击了异己势力,变得一枝独大,权势达到了顶峰,并且形成了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十常侍”。  “十常侍”其实是十二个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从此以后,懵懵懂懂的灵帝就彻底沦为他们的掌上玩物。  灵帝跟桓帝有个不同,桓帝知道自己是个傀儡,他还不甘心,还有心奋起反抗一下。  然而纵观灵帝一辈子,他连反抗一下的试探性动作都没有,反正人家就是满不在乎,甚至还喊出了“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这样的豪言壮语。  张常侍就是太监张让,赵常侍就是赵忠。太监成了他爹妈,不知道他亲爹亲妈知道后会作何感想。  总之,灵帝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宦官们的傀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灵帝刘宏就无所作为,他的“作为”还挺多。  一个人做一件荒唐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荒唐事,灵帝刘宏就做到了,让我们看看他的光辉“政绩”。
  11  【“政绩”一:服装设计师,宫女都穿开裆裤】  大凡昏君皆好淫,刘宏在这方面的表现一点都不逊色,他在后宫里随时随地看上了哪个女子,立马就要交欢。很可能他嫌女子们脱裤子的时间太长了,他等不及,便下令所有宫女必须穿开裆裤,而且开裆裤里面什么也不穿,这下,再那个啥的时候就方便多了,他还真是个急性子。  灵帝有个好学生,一千四百多年后,他这套被大西王张献忠学去了,张献忠的设计风格更前卫,前卫到直接让宫女不穿裤子,光着下半身,在宫殿内晃来晃去,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惜这个张献忠也没落什么好下场。  【地产大亨】  灵帝还喜欢买田宅,作为一个皇帝,居然还在老家买田置地,搞房产,建造大院深府,的确很不可思议,可以当成是“富贵不忘本,不忘建设家乡”的光辉典型,难不成他想着六十岁退休后还回家养老?  【商业大师】  灵帝在后宫仿造街道、市场、各种店铺、小摊贩等,让宫女嫔妃太监们扮成各种卖东西的商人和买东西的客顾客,热热闹闹地在皇宫里做买卖,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要饭的等等。而他自己则脱下龙袍,穿上小市民的衣衫,在集市里面跟别人讨价还价,吵嘴骂娘,甚至打架厮斗,玩得很High。  买卖珍宝灵帝还觉得不过瘾,接下来就开始买卖另一种稀有资源,官职。  【卖官鬻爵】  官职历来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身份设定,而到了灵帝这里,却成了一种商品,而且是公开叫卖的商品。  其中最有趣的是崔烈买官的故事。崔烈官至九卿,他托托关系花钱买了司徒一职。司徒可是三公之一,一品大员,再往上就是皇帝了。三公这样的官他也敢卖。  崔烈的公爵是打个五折,花了500万钱买的,后来灵帝就后悔了,他对身边的一位宠臣说,“这官卖亏了,应该卖他1000万钱才对!”  事后某天,崔烈问儿子崔钧说:“老爸我做了三公,别人都是怎么说的?”  崔钧很诚实,据实相告说:“论者嫌其铜臭。”意思是别人都说您乌纱帽上有股铜臭味。  “铜臭”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从光和元年到中平六年,汉灵帝做了七年的卖官生意,他还是很“英明”的,至少没把自己的皇位卖出去。  【裸游馆】  中平三年(186年),灵帝在西园修建了裸游馆,据说有一千多间,他与众多嫔妃宫女在这里尽情戏耍。裸游馆顾名思义就是都不能穿衣服,裸体游戏。  他挑选一些肌肤如雪似玉、身材苗条轻盈的宫女在水中划船,然后,他让人把船弄沉,一边看着全裸的宫女在水里卖弄她们凝脂美玉一般的身子,一边听着当时的流行歌曲《招商七言》,感觉就像天上人间,真是好极啦!
  12  【时尚生活领导者】  当时皇宫里面没驴,一个小太监眼力好,精心从外地挑选了四头毛驴弄进了皇宫。  灵帝一见,如获至宝,每天驾着驴车玩。起初还让别人驾,后来觉得太不过瘾,干脆自己亲自驾。灵帝亲自驾驶驴车的消息传出皇宫,京城的官僚士大夫们纷纷摹仿,于是,驾驶驴车就成了当时的前卫生活,成了时髦时尚很fashion的事情,一时间,毛驴满街走,自然驴价也随之陡涨。谁说炒作是现代人的发明,灵帝的时候都有了。  正当京城官僚们驾着驴车,自我感觉很酷很fashion时,灵帝的品味又变了,这次他对狗产生了兴趣。他总是走在潮流之前,有句梦话叫“我不追潮流,我只让潮流追我”,却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有个太监迎其所好,别出心裁地给一条狗戴上进贤冠,穿上朝服,佩上绶带,打扮得像个官员,又让它两蹄上举,摇摇摆摆上了朝。  等灵帝认出是一条狗时,乐得哈哈大笑,赞叹道:“好一个狗官!”  他这一叫,满朝文武个个脸都红了。  还有野史记载,说灵帝还让狗跟宫女发生性行为,因为是野史,不做采纳。  即便如此,从他干的那些事来看,那条狗反而都比他更接近人类。  这人在吃喝玩乐淫方面的天赋实在令人叹服,汉灵帝就算不是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以他的“成就”,列个前三绝对没问题。
  留名,期待快点更新  
  加油啊!等更新中  
  @rocketman911 19楼   留名,期待快点更新  -----------------------------  欢迎,每日必更
  @姥爷耶 20楼   加油啊!等更新中  来自UC浏览器  -----------------------------  必须的,,,有你们,就有动力
  13  第三章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1  经过桓、灵二帝几十年的瞎折腾,加上外戚集团、宦官集团的轮番捣鬼,再加上两次“党锢之祸”的危害,政治腐败黑暗,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天灾人祸不断,老百姓食不果腹,连起码的活路都没了,该怎么办呢?  我们没有雄心壮志买车买房养小三,我们就巴望着每天地沟油能吃个半饱,可是你们连地沟油都让我们吃不起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等饿死吗?  既然你皇帝不仁,就别怪我们贱民不义,反吧!  于是,黄巾起义这个火药桶遂被引爆了!
  14  【太平道】  说黄巾起义就不能不说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支,开创者是张角。另外一支是同一时期张陵张天师创立的五斗米教。  太平道以《太平清领书》(又名《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其基本教义是信奉“中黄太一”,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代的天下是个太平盛世,是个完美世界。  在那个太平世界里,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饥寒交迫没有,骗子小偷没有,连疾病痛苦都没有,人人自由幸福,安居乐业。  就是以这个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切现实的想像为基础,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宗教理想,就是要推翻腐朽黑暗的汉王朝,开太平世界,重返黄帝时代的“伊甸园”。  可见,张角一开始提出的“革命理想”就是不切实际的。  太平道起义是这样,1667年后的另一场大规模的宗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也是这样,说明提出不切实际美好过头的“革命理想”是宗教起义的常规动作,这和它们利用了宗教形式这一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这个理想在起义初期号召发动群众方面确实相当给力,尤其对那些没有生活出路、亟待被拯救的农民来说,魅惑之大可想而知。但正因为理想太丰满了,现实太骨感了,也为起义的失败埋下了种子,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萧何”。
  15  【张角】  张角小档案:  张角,男,生年不详,卒于184年  民族:汉  家乡:冀州巨鹿(一说是山东)  职业/身份:赤脚医生、太平道创始人、义军首领  别号:大贤良师、天公将军  宗教信仰:太平道(也只能是太平道)  特长:看病、造反  父母:不可考  兄弟:张梁、张宝  主要经历:  约168—178年,民间行医,进行宗教活动,创立太平道  约179—181年,将全国划为三十六方  184年,领导黄巾起义。据说起义后一度称帝,具体史料不可考  同年,仙逝  张角早年是个江湖郎中,不过跟普通的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不同,他是个天才的宗教家和胸怀远大理想的人。
  16  这位江湖郎中最拿手的把戏就是装神弄鬼,跳大神,并且对于各种民间巫术、医术更是分外精通。  他倚仗着这些本事,深入民间,到处给人治病问药,偏巧让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天灾人祸不断,民生凋敝,疫病流行,为他大显身手提供了足够宽阔的历史舞台。  于是,张角就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前往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一带。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的一段记载,说他“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果然都不药而愈,很快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  看来张角的主打产品治病符水确实管用,买他帐的人挺多,市场越开越大,张角便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精挑了八位业务骨干,充当使者前往全国各地开拓市场,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推广他们的宗教主张,同时宣扬“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火红思想。  据正史记载,追随张角的信徒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去追随他。以至于“追星族们”把大路都塞满了,光死在半路上的就有上万人之多。  张神仙的“粉丝团”除了生活没有出路的贫苦农民,还包括相当多的城镇手工业者、商贾和大量的豪强地主、官僚权贵。  连朝廷当权派“十常侍”里面都有张角的信徒,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说明张角这个人在宗教活动和灵性能力方面确实有他的一套,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再后来也不知道是哪天,张角从一位仙人(据说是于吉,具体不可考)手里得到一本神书,叫《太平清领书》。  到公元178年左右,经过十多年用心经营,张角的信众已经达到三、四十万人之巨。  看着信徒越来越多,张角就遵照《太平清领书》的指导,创立了自己的宗教派系“太平道”,自任“大贤良师”。  “大贤良师”这名称也来自《太平清领书》,其中有云:“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大概在179年之后,眼看形势一片大好,张角就开始着手准备起义的事。这时候,作为一位杰出领袖,张角的组织才能被充分展现出来。
  17  【张角的做事手段】  第一,为了便于管理,他将全国信众划归为三十六方,大方上万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个方设置渠帅一名,全面负责本地事务,共同向张角负责。  被捕的马元义就是荆、扬地区的大方渠帅。这些大方小方就是集政教军于一体的军事化组织;  第二,为了取得起义的最大效果,他制定了统一的起义时间,甲子年甲子日,即公元184年农历三月初五,定在这一天是为了迎合“甲子大吉”和“三五复反”的谶语;  “甲子大吉”,依据的是太平道的圣经《太平清领书》中的这么一句话:“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三五复反”是道家理论,代表一种天道轮回和更替的意思,意为天下轮流坐,皇帝换着当。  第三,抓住民众迷信心理,谶语形式,四处散布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来鼓动群众反抗东汉王朝。意思是你们汉王朝的大哥赤帝已经死了,数风流人物还要看我们的黄天大神;  第四,用白土在各省市政府机关大门上书写“甲子”二字,这是为了制造天意,为自己的“革命行动”戴上一个天意的光环;  第五,更难得的是,张角看准了最高统治集团腐朽混乱、外强中干的本质,精心设计了一个“斩首行动”,他派得力干将马元义秘密潜入京师,组织京城信徒,收买朝廷重臣,在敌人的心脏里面造反,企图给敌人以重击。  在这一切安排好以后,张角和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依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观念,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从“大贤良师”的教主到“天公将军”的将帅,称号的改变,标志着张角已经为发动起义,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箭在弦上。起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多么好的计划,可惜的很,却最终因为一个小人物的搅局而功亏一篑,于是就有了开头马元义被抓的那一幕。  这个张角也是,像这么要命的关键时刻,这么重大的任务,那绝对该是绝密中的绝密,top secret中的top secret啊,你怎么能让唐周这样一个反骨仔知道呢?怎么之前就没考察出此人不可信赖呢?  马元义的死像一阵飓风一样,很快就传到了张角的耳朵里,张角闻讯震惊不已,但他毕竟是位领袖人物,当机立断,星夜派人飞告各地义军,立即提前发动起义。  就这样,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农民起义,太平道大起义爆发了!  由于起义军都头戴黄巾,因此历史上也叫黄巾大起义,称起义军为黄巾军。
  楼主写的很好,加油呀!千万别TJ了啊!  
  @Kilamisa 28楼   楼主写的很好,加油呀!千万别TJ了啊!  -----------------------------  多过来鼓励鼓励哈,:)
  回复第29楼,@前进吧胡杨  @Kilamisa 28楼   楼主写的很好,加油呀!千万别TJ了啊!   -----------------------------   多过来鼓励鼓励哈,:)  --------------------------  好文必须顶  
  18  第四章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2
  【霹雳一声暴动】  公元184年2月,张角一声令下,太平道全国三十六个方,数十万黄巾军“一时俱起”,霹雳一声暴动啦!  由于黄巾起义事发突然,东汉政权准备不足,黄巾军在前期十分顺利,一路攻城掠地,三光政策,杀光官僚,烧光官府,抢光富户,取得不小胜利。  【东汉王朝的应对策略】  面对突来打击,东汉朝廷很快就从最初的晕眩中回过神来,迅速做了部署:  一,汉灵帝于3月戊申日拜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於都亭,整点武器,卫戍京师,同时在函谷关、大谷、孟津等各进京要道关口,设置了都尉驻防;  二,下诏各州郡自主募集军队,整点武器,准备作战,尤其是鼓励豪强地主,自募军队参战,譬如刘备就是那个时候响应政府号召私募军队,加入到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来的;  三,采纳皇甫嵩建议解除党禁,大赦党人,还从党人中挑选才能杰出的,并紧急从民间招募一技之长的人做公务员,加入到政府镇压起义军的队伍;  四,灵帝的宫中集市也关闭了,拿出金银财宝和西园的良马赏赐军队,提升士气,并要求各公卿大臣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都拿出来以资军用,该用用了,花钱买命吧;  五,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立即派出精锐官兵前往各地平叛,其中包括卢植、皇甫嵩、朱儁等人都是一时名将,卢植这人更是文武全才,很是了得,他还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  应该说,东汉王朝这几步棋走得相当好,腐败、衰弱的东汉王朝之所以能在危亡关头,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步骤,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此政权内部存在一个强大的精英集团。  这就是以皇甫嵩、卢植、董卓、曹操、袁绍、孙坚、刘备、袁术、公孙瓒等为代表的官僚精英阶层,这些人一个个野心勃勃,政治嗅觉极其灵敏,是汉末官场里少见的精英人物。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东汉帝国才没有被张角推翻。  也正是由于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佣兵自重,割据一方,连年混战,才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给楼主提示一下,184年黄巾之乱,袁术在史书上没有踪迹,他没有参与。袁绍仅仅作为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也没有参与作战。
  @zlzxs 32楼   给楼主提示一下,184年黄巾之乱,袁术在史书上没有踪迹,他没有参与。袁绍仅仅作为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也没有参与作战。  -----------------------------  的确没有资料现实袁绍、袁术直接参与了战斗,不过他们已经是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没问题的
  @zlzxs 32楼   给楼主提示一下,184年黄巾之乱,袁术在史书上没有踪迹,他没有参与。袁绍仅仅作为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也没有参与作战。  -----------------------------  谢谢提醒,欢迎常来常顶
  19  【战争经过】  黄巾军的主力分布在冀州、颖川、南阳三地,分别由张角兄弟、波才、张曼成领导,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鲜有配合。  东汉军队也相应的兵分三路,齐头并进,一路卢植率军开往北边冀州,与张角兄弟周旋;一路皇甫嵩及朱儁各领一军共四万多人,进攻颍川波才;一路南阳太守秦颉与南阳张曼成交战,其后有了朱儁等人的支援。  列个简表表示就是:  颍川战场:政府军皇甫嵩、朱儁PK 黄巾军波才 @ 长社  南阳战场:政府军秦颉→朱儁等PK黄巾军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 @ 宛城  冀州战场:政府军卢植→董卓→皇甫嵩PK黄巾军张角兄弟 @ 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 下曲阳  (→表示武将先后更替,@表示双方主要交战地点。)  战争初期,黄巾军节节胜利,东汉军队连战连败,起义当月三月,张曼成的南阳黄巾军就一举攻克宛城,杀了太守褚贡。  四月,波才的颖川黄巾军先打败了右中郎将朱儁,后又把左中郎将皇甫嵩包围在长社(今河南长葛)。  同时,南阳附近汝南的黄巾军打败了太守赵谦,冀州广阳的黄巾军击杀了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  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军也迅速攻占了巨鹿、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  旬月之内一路凯歌,捷报连连,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照这么个形势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张角就要“进京赶考”了。然而,转折点还是出现了。
  20  【曹孟德初战颍川】  拐点出现在颍川战场。  波才把皇甫嵩围困在长社以后,政府军见黄巾军声势浩大,并且一个个满怀阶级仇恨,如狼似虎的,就害怕了。  于是,这波才就放松了警惕,还“依草结营”,就是把军营扎在树木杂草茂盛之地。  看来这人没读过《孙子兵法》,“依草结营”可是兵家大忌。多年以后,这个错误又被刘备重演了一回。  皇甫嵩一看机会来了,趁夜就纵火偷袭,波才军本来都是些没怎么受过正规军训的农民,差不多就乌合之众,这下阵脚大乱。  正在这时,一个传奇人物出现了,曹操!  骑都尉曹操率领他的骑兵队一路风驰电掣杀了过来,正好赶上皇甫嵩夜袭黄巾军。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几乎就相当于装甲部队,曹操率领他的装甲部队和皇甫嵩、朱儁的部队冲入波才大营内,一阵冲杀,死了数万人,颍川黄巾军溃败。  皇甫嵩、朱儁乘胜追击颍川附近的汝南、陈国的黄巾军,波才逃到阳翟(今河南禹州),被官兵打败战死,剩下的一小部分想逃去宛城,结果被孙坚率军突破防线消灭。  这是有史记载的曹操打的第一场仗,职务:中央警备团坦克部队大队长;结果:胜利。  这同时也是历史记载的另一位大英雄,孙坚打的第一场仗,职务:朱儁麾下小分队队长,结果:胜利。  时间是在184年5月。
  21  【三得三失战宛城】  184年6月,南阳黄巾军渠帅张曼成与南阳太守秦颉大战,战死,赵弘继任渠帅,以十万之众攻占了宛城。  在打败颖川、汝南、陈国的黄巾军之后,东汉政府命令皇甫嵩、朱儁调转矛头,皇甫嵩北上进攻黄巾起义的重灾区冀州,朱儁则开赴南阳。  朱儁到南阳后,便与秦颉合兵一处攻打宛城。  面对朱儁的猛攻,赵弘的办法就是不管你怎么猛攻狂打,我就是厚着脸皮固守不出,你骂阵啊,不好意思,我听不见,昨天耳朵刚聋。  他这方法倒很有效,结果一守就守了两个月,两个月来,朱儁干着急没办法。  在朝廷的催逼下,朱儁调集了更大的力量猛攻宛城,最终宛城还是失守了,赵弘也战死城下。  赵宏死后,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帅,再次攻占宛城,但紧接着却战斗失利,损失巨大,被迫放弃宛城突围,然而就在这紧急关头,统帅韩忠居然向东汉政府军投降了,还亏他名叫“忠”,韩忠投降后就被太守秦颉杀了。  万幸的是,黄巾军突围成功,然后又在一个叫孙夏的人的带领下,又重新夺回了宛城。真的很一波三折。  对宛城这地方,黄巾军是不是太过执着了点?  偏偏他们棋逢对手,他们固执,朱儁比他们还固执。你不是不顾一切非要占据宛城吗?我偏偏不让你得逞!  184年11月,朱儁又发动了猛烈攻击,强攻之下,宛城再次失守,黄巾军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一心要占据宛城的执着,包扎好伤口,向西鄂县里的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方向撤退,东汉军穷追不舍,途中打了几场遭遇战,最终全军溃散。  从黄巾军张曼成第一次攻占宛城算起,直到最后黄巾军完全撤离,期间你失我守,我守你失,拉锯战反反复复共计三次。  莫非是因为这宛城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老家,所以埋有“龙脉”?得龙脉者得天下,所以双方才为了这一座城池这么卖命?他们这样的战略,曹操知道了肯定会哈哈大笑吧。
  22  【冀州是块硬骨头】  就在南阳战场上双方血肉搏杀的时候,冀州战场上也没消停,可以说更惨烈。  冀州是起义领袖张角的大本营,这里汇聚了数量最多、士气最盛的起义队伍。  一开始,东汉派出负责冀州大战的是名将卢植,也是个大儒,卢植连打了几个胜仗,攻占了张角的重要据点巨鹿,张角不得已退守广宗。  正当老卢头老骥奋蹄,春风得意之际,朝廷突然派来个太监到军营来视察工作,而老卢头为人耿介,没有贿赂这位公公,估计也没把这公公太当领导,结果这太监一回到朝廷就四处造谣说卢植就是个书呆子,木头疙瘩脑袋,根本不懂打仗。  于是朝廷就直接把卢植接回了京师,而且是用囚车接的。  《三国演义》上说卢植被押解往京师的途中还遇上了带兵打仗的刘备,似乎正史上无此记载,所以,咱们也不说。  三是遇到董卓可能性倒是蛮大的,因为董卓就是过来接替他岗位的。  这个董卓,不是别人,正是日后将东汉王朝搅个天翻地覆的董大太师。  董卓打仗确实很能打,在朝廷里声望非常高,不然也不会把他从凉州调来啃冀州这块硬骨头。  可是当时依然是“十常侍”专权,朝中有人对董卓很是猜忌,散布他的花边新闻不断。  董卓的军师李儒就建议董卓低调点,您千万别一上来就接连打几个胜仗,那样的话,朝廷里说您坏话的人更多,不信,您瞧瞧那个卢老头……  董卓仔细一掂量也对啊,别到时候我给人家保住了江山,人家却要了我的命,不划算。  于是,董卓就攻打广宗,仨月不下,再打仨个仨月也不会下。  朝廷没了耐心,董卓,都说你打仗厉害,原来都是你花钱雇佣网络推手发的虚假帖啊,你丫会打仗吗?快给老子回来。
  养肥再杀
  嗯嗯,写得非常好!楼主加油,我会一直跟文的。
  “越是高度的专制集权,就越是容易遭受挑战;越是容易遭受挑战,就越会采取非人的残忍手段镇压;镇压得越是残忍,反抗得就越顽固,反抗的手段也越残暴;反抗手段越残暴,统治者就越恐惧,镇压手段也就越残忍;越残忍,越仇恨,越仇恨越反抗,于是,历史就是在这种死循环中一点一点地扭曲着人的灵魂,压榨着人性”  很精辟!
  @好雪片片20 40楼   嗯嗯,写得非常好!楼主加油,我会一直跟文的。  -----------------------------  算你狠
  @好雪片片20 41楼   “越是高度的专制集权,就越是容易遭受挑战;越是容易遭受挑战,就越会采取非人的残忍手段镇压;镇压得越是残忍,反抗得就越顽固,反抗的手段也越残暴;反抗手段越残暴,统治者就越恐惧,镇压手段也就越残忍;越残忍,越仇恨,越仇恨越反抗,于是,历史就是在这种死循环中一点一点地扭曲着人的灵魂,压榨着人性”  很精辟!  -----------------------------  谢啦,一定等你来顶
  23  184年10月,从颍川一线战场上得胜归来的皇甫嵩率军抵达广宗城外。  碰巧这时候,张角死了!  张角的死这对黄巾军的打击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张角是以宗教形式发动起义的,起义军是太平道信徒,张角就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就是起义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神”的化身,可是这个“神”却死了,这对黄巾军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张角死后,广宗的黄巾军在张梁的领导下再次打败官军,皇甫嵩只得严防营垒,歇息休战。  然后,他又玩起了在颍川战场取胜的法宝——夜袭。  这回居然又让他成功了!  这次黄巾军损失惨重,张梁阵亡,死了三万多人,还有五万多人溺毙河中。  攻破广宗后,皇甫嵩挖开了张角的坟墓,鞭尸一通,之后又将张角的首级送到京师示众。  如今,冀州的黄巾军就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了,下曲阳,此处由张宝统领。  皇甫嵩马不停蹄,乘胜全力进攻下曲阳。  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下曲阳被攻破,张宝被杀。  至此,冀州黄巾全军覆没,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终被扑灭了。  除了黄巾起义,还有一些其他的起义也打得热火朝天,譬如五斗米道在巴郡造反,起义领袖“五斗米师”张修攻打郡县等。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包括缺乏将帅大才;军纪涣散,指挥不力;军队在作战经验方面欠缺,所以屡屡中计;兵力太分散,之间又缺乏协调配合,容易让敌人各个击破,分而灭之;由于叛徒告密,提前起义,打乱了整体部署等等。  黄巾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却是致命的,中央几乎丧失了控制力。  接下来历史便进入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
  24  第五章
暗潮汹涌  【外敌没了,咱们自己斗】  黄巾起义在东汉政权强有力的镇压下,扑腾了九个月就灰飞烟灭。  此后,从公元185年到189年这几年,除了局部零星的叛乱,东汉政局表面上看似死水一潭,波澜不惊,其实底下是暗潮汹涌,为什么呢?  第一,因为宦官集团还在,而且依然很强势,灵帝的“爸爸妈妈”张让、赵忠都封了侯爵。  第二,外戚还在,灵帝的皇后何氏性格强硬蛮横,她的杀猪匠哥哥何进官至大将军,手握帝国兵权,兵权很了不得,乃世界上最厉害的杀猪刀。  另外呢,还崛起了一股新势力,就是豪强地主,以董卓、袁绍、曹操、孙坚、袁术、刘备等等一大批人为代表。之前他们很低调,在镇压黄巾起义时,朝廷有意壮大地方势力,让他们招兵买马给自己当肉盾,等到黄巾起义镇压完了,这些新兴的豪强军阀们已经是个个兵强马壮,膀大腰圆了,连刘备这样的豪强破落户居然都拉起了枪杆子。  这三股势力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历朝历代几乎所有能专权篡位的势力都共聚一堂了,而要驾驭这些势力的居然是“驯兽师”、“商业家”灵帝,那情形会如何,稍微一想就明白了。  没了外敌,咱们关起门来窝里斗吧。看来喜欢内斗还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由于长期遭受宦官集团残酷打压,新兴豪强军阀和外戚势力联手对付共同的敌人,阉人集团。
  25  斗争的焦点就是灵帝的立嗣问题。  灵帝一生以玩女人为第一要务,共生了十几个儿子,但活下来的就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刘辩,是长子;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刘协。  据说何皇后是个大美人,身高七尺一寸,一米七二,而且长得肌肤如雪,自然就婷婷玉立。  可是偏偏这王美人比何皇后还要漂亮,而且还能诗会画,谈吐优雅,深得灵帝宠爱,既生何何生王啊,何皇后那个嫉妒啊。《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她“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  趁王美人生下刘协坐月子期间,何皇后下药毒死了她,灵帝也无可奈何。  何皇后这人的手段、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封建时代后宫的斗争拼容貌,拼心计,其实最终拼的还是娘家人。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得宠还得靠娘家人。  就像历史上所有的皇后一样,何皇后所依靠的还是娘家人,也只能是娘家人。  何皇后的娘家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何进,是个比较厉害的角色,以前的工作是杀猪的,后来哥以妹贵,妹妹傍上了帝国最大款汉灵帝,何进就换了份工作,官拜大将军,改成杀人的了。
  26  何进小档案:  何进,字遂告,男,生辰不详,卒于公元189年  民族:汉  出生地:南阳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爵位:慎侯  职业:杀猪、杀人  职务/头衔:屠户、大将军  父:何真  母:不详(舞阳君)  弟弟:何苗(车骑将军、济阴侯)  妹妹:何皇后(灵帝刘宏之妻,少帝刘辩之母)  孙子:何晏,著名的玄学家,《论语集解》作者、曹操养子  主要经历:  180年,任侍中、将作大匠、河南伊  184年,抓捕太平道渠帅马元义,晋慎侯  同年,黄巾起义爆发,拜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卫戍京都  189年,拥立刘辩为帝,辅政  同年,杀蹇硕,被宦官所杀  【灵帝的心愿】  按理说该立刘辩为太子,可是灵帝觉得刘辩这孩子举止轻佻,见识浅薄,没个皇帝样,可能跟他自己很像,灵帝就觉得刘辩根本不是块做皇帝的料,很不中意他。  刘协这孩子似乎还行,但废长立幼不合规矩,怕群臣反对,最重要的是怕何家人反对,由于何进手握兵权,万一反对起来可不是小玩的,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  灵帝就想了个办法,中平五年(188年)八月,东汉朝廷另组新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其中就包括中军校尉袁绍和典军校尉曹操,但大权终归掌握在上军校尉宦官蹇硕手里,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他指挥。  这个蹇硕的叔叔就是被曹操棒杀的,当年的曹操小年轻一个,二十还没出头,职务洛阳北部尉,首都洛阳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局长。  这个公安局长执法还挺严,宵禁的时候抓住蹇硕的叔叔怀揣管制刀具夜行,又不服这个小局长大人管教,曹操就把他处死了。一时间宦官们一直抗议,结果朝廷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调他去当了个顿丘令。  有人认为这只是曹操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是如此但不尽如此,其实这只是把曹操的智商降低到他们自己的智商水平。  这其实是官僚地主阶层跟宦官集团斗争的一部分,中间有利害关系。如果只凭冲动做事,这种人八辈子也进不了中央,到美国也进不了。
  27  设置“西园八校尉”客观来讲,灵帝这步棋走得很对,此举不但分散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同时对袁绍、曹操之流的后起之秀也是种遏制。  以新兴豪强军阀势力蓬勃发展的势头,如果中央不加以压制,而任由其发展的话,帝国很快就会被肢解。  但可惜的是灵帝用人不对,用宦官制衡外戚、豪强手段本身没错,错的是这些宦官没那么大本事压服这些军阀们。  他灵帝没这本事,这些宦官更好不哪儿去,搞搞细节层面的阴谋诡计还行,若说要到战略层面的政治,如何从根子上调整各阶层力量对比?如何带领王朝走出困顿局面?  他们压根就没长这脑细胞。  当然,假如宦官中能有个曹操或者诸葛亮式的人物,局面会大为不同,可是历史没有假如。  可见,正确的方案交给错误的人,没能力的人去执行结果还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结果不久就表现出来了。  28  中平五年(189年),灵帝死了,享年34岁。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应该说,灵帝晚年(也就30多岁),对自己的岗位还是很敬业的,譬如因为觉得刘辩不行,他就一直不立,而没有在何皇后及何进的压力下马马虎虎立了了事。  还有他设置了“西园八校尉”,种种表现都能说明他已经从以前整天就知道跟宫女裸体游戏,驾驶驴车,扮演小商贩等,变得对自己的家国有了责任心。  而且,刘辩这孩子应该说确实不行,灵帝宠爱何皇后,不会对刘辩有偏心。  并且从后来刘辩做了少帝,见了董卓吓得哭泣而语无伦次,从而被董卓看不起的情节看,刘辩确实是个非常懦弱、懵懂的孩子。  灵帝大概是从自己的皇帝生涯中吸取了教训,那就是一颗弱小的头颅是顶不起沉甸甸的皇冠的,尤其是在这种局面繁杂混乱之际。  立刘协为帝是灵帝的心愿。  但他知道以自己这点本事办不了,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也知道自己大病缠身,已时日无多,就希望别人能把这事办了。  灵帝很信任蹇硕,这也是当初设置“西园八校尉”,以蹇硕统掌兵权的原因,就把这事托付给了蹇硕。  蹇硕一直跟何进关系不爽,也为了使权力不落入老何家手里,开始很积极地谋划这事。  蹇硕是个比较有头脑的人,他很清楚,要废刘辩立刘协,最大绊脚石就是何进,怎样才能踢开何进这块石头呢?  他把目光投向了西凉。
  29  早在184年,西凉名士韩遂被羌胡叛军劫持了,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这伙叛军居然要拥护他们的肉票韩遂做了他们的带头大哥!  更戏剧化的一幕是,韩遂居然答应了!  估计当初羞辱过这肉票的绑匪有的后悔了。  于是,韩遂就率领这伙羌胡叛军跟政府军干了起来,一干就是好几年。  蹇硕就以此为借口,让灵帝派遣何进率军去西凉平叛。  其实这就是一招调虎离山之计,一旦何进带兵远离了京师,鞭长莫及,那他们岂不就可以为所欲为?  何进看穿了蹇硕的用心,遂以青州、徐州一带黄巾军又起来作乱为借口,搪塞说要派袁绍率军前去剿灭,等袁绍平了那边的黄巾,回头再前往西凉平叛不迟。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推迟,晚一天是一天,迟则生变。  转机果然来了,没过几天,伟大领袖汉灵帝病死了!  这死的真不是时候啊,怎么着您也撑到何进带兵去了西凉州啊。  灵帝死前特意将立刘协的事嘱托给了蹇硕,看来汉灵帝刘宏是怀着未了心愿死的。  灵帝一死,国丧大事,何进西去的事就不了了之。
  顶啊,别TJ了千万
  30  第六章
袁绍这个人  【又一个反水的】  蹇硕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次他改变了策略,先铲除何进,再立刘协,你不搬去西凉是吧?我直接把你房子推了!  蹇硕的如意算盘是趁何进进宫的时候,他自己掌管的禁军们一拥而上,把何进给剁了。  还是那句话人算不如天算,让蹇硕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手下一个叫潘隐的人跟何进关系不错,潘隐也知道蹇硕的计划。  那天何进刚好要进皇宫,潘隐一见就迎了上去,给何进使了个诡异的眼色。  何进虽说是屠户出身,一个屠户能做到大将军,就算是依靠了妹妹的关系,如果自己没两下子,那也是完全行不通的。  何进是一个对政治敏锐性很高的人,粗中有细,对这样的人不必多说,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何进从潘隐的那个眼神里立即读到了一个挖好的正等待着他的陷阱。  《后汉书?何进传》对此的描写是,“进惊,驰从儳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  意思是,何进大惊,快马加鞭从近路一溜烟跑回军营,领兵进入百郡邸驻扎,然后就请了个无限期病假,班也不上了,卡也不打了,爱怎么怎么吧。  他确实需要养养病,什么病?心惊的病,从他一连贯的动作,看得出着实吓得不轻。  31  潘隐告密的这个情节,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黄巾起义时唐周叛变告密,历史有一个很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意外总会很意外地发生。不管大人物们煞费心血制定多么宏伟、完美的计划,常常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的瞎搅合而功亏一篑。类似的例子还有鸿门宴之前,糊涂虫项伯给张良告密。  这真是很值得人玩味的地方,我们常常被灌输说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的,于是我们就都成了历史的一元论者,用一个种理论,一个所谓“规律”去生硬地阐释历史。  人,是很复杂的,很多人一起谱写的历史则更是复杂,单凭一套理论就试图把纷繁芜杂的历史说个透,这是在调戏历史还是在调戏自己?  总之,何进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出来了,连杀他的机会都没了。  蹇硕的预谋破产了,不得不接受刘辩继位,这就是少帝,何进、太傅袁隗辅政,何皇后升格为太后临朝执政。  为什么叫“少帝”,不是说他登基时年龄小,比他小的多了去,“少帝”当时是对被废黜的皇帝的称号。  把外甥刘辩扶上了马,何进了却了一桩大心事,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蹇硕,既然你蹇硕已经起了杀心,也别怪我何进不讲情面了,刀子已经被何进磨得精光锃亮的。  除了何进,还有一个人也在磨杀蹇硕的刀子,这人就是袁绍。
  32  【袁绍这个人1】  说起袁绍这个人物,其实也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只是被《三国演义》给写成了一个昏头昏脑的半吊子。  《三国演义》毁了人不少,捧谁毁谁,它最捧刘备,结果毁的最厉害的也是刘备,历史上的刘备是个魅力超群、风华绝代的人,结果《三国演义》把他“吹捧”成一个只会哭鼻子的无能饭桶。诸葛亮也不接地气,成了“妖人”(鲁迅语)。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是个做事果断有魄力,有策略,有能力的人,同时还是个有魅力的人。  我们用史实说话,正史《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说,“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对他的记载是,“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看来袁绍长得帅这点大家都服气,同时都说他能折节下士,为人很谦虚平易,且无论贵贱一视同仁,所以笼络了很多士人,《后汉书》记载得更详细,说“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就是既有开高档的车奔驰宝马宾利的,也有开国产车的,甚至开拖拉机来的都有。  可见,袁绍很吸引人,说明他有魅力。  同时,《后汉书?何进列传》也记载说,袁绍这人很有谋略,所以大将军何进和器重他,一直跟他走得很近。  综合以上说明袁绍这个人不是那么差劲,也不是个糊涂虫。  至于以后败给曹操,只能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他强,曹操比他更强,输给曹操这等人物不丢人,实际上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后面我们会详细说说。  袁绍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四世三公”,就是四辈人中间出了三个“公”,三个一品大员。  实际上“四世三公”不止是三人,而是五人:袁绍高祖父袁安、曾祖父袁京、祖父袁汤、生父袁逢、养父袁成。  袁绍家这份家谱非常不得了,简直是个世界吉尼斯记录级的名门望族。  除了皇帝的家谱之外,历史上比袁绍一家更辉煌的可能没了,四辈人有五个都做到了国务院总理这一级别,而且还是连着,可以说是个官场奇迹,也打破了我们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传统。  33  袁绍小档案:  袁绍,字本初,男,生于公元153年,卒于202年  民族:汉  出生地: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  职业:  职务/身份:  爵位:邺候  特长:长得帅  高祖父:袁安(司徒、司空)  曾祖父:袁京(司空)  祖父:袁汤(司徒、太尉)  生父:袁逢(司空)  养父:袁成(司徒)  养母:刘氏  叔父:袁隗(太尉、太傅)  兄弟:袁术、袁胤、袁遗  子女:袁谭、袁熙、袁尚、袁买  外甥:高干  所以,袁绍是个典型的“官五代”、高富帅,难得的是,他走的不是那条整天喝酒泡吧飚车吸毒玩女人的“自强之路”,而是积极投身国家政治,和曹操、刘备一样充满了理想和抱负。
  34  第壹部第七章
何进的“妙计”  【袁绍这个人2】  作为新兴军阀的代表人物,袁绍看得很清楚,宦官集团是他们的绊脚石,加上何进跟宦官集团的矛盾已经明朗化。  因而在少帝登基后不久,袁绍就通过何进的一个幕僚张津,劝何进广揽天下贤才,铲除宦官集团。  何进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就招揽了一大帮子能人,如逄纪、何颙、荀攸等。  敏感的蹇硕当然不会毫无察觉,心里很是不安,就给另一个宦官头目赵忠写了封信,说,“大将军兄弟独揽朝廷大权,如今和天下党人一起谋划诛杀先帝左右之人,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掌管着禁兵,所以暂时犹豫不定。应该把宫门一齐关上,立即捕杀他们。”  在这关键时刻,又出现了一个反水的,这人是谁呢?是一个叫郭胜的太监。  这个郭胜是何进的老乡,何皇后能当上皇后,郭胜出力不小。  史载何进一家本是屠户,他老爸何真死后,何进就托一个宦官帮忙,把妹妹弄进了宫里,这何姑娘长得国色天香,自然逃不过灵帝那双色迷迷的采花眼,从此何家就青云直上九重天。  他们是老乡,史书又说何进发迹,郭胜处理不小,因而何进当初依托的那个小黄门宦官很可能就是郭胜,两人这种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郭胜看了信就跟赵忠商量,让赵忠别听蹇硕的,而是把信交给何进。  何进接到信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万一没有郭胜,自己可能早就去见阎王了,喜的是这下可抓住你蹇硕的把柄了,密谋谋杀重臣,那还得了?!  于是,何进一不做二不休,当即就把蹇硕给抓起来杀了,同时,又把蹇硕手里的禁军全盘接管到自己手中。  35  其实从郭胜反水,赵高妥协这件事,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就是到这个时候,在外戚和新兴军阀们的联合打压下,宦官集团已经开始衰落了。  想当年在第一、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巅峰时期,宦官们动辄就把数百上千的官僚地主抓起来处死的威风劲,早已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明智的宦官为了自保,已经开始背叛自己的阵营,而跟敌人勾勾搭搭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宦官们见风使舵、政治投机的本性,历朝历代的太监宦官几乎都是这副德性。  蹇硕的死本身就是宦官们送给外戚的一个大礼包,蹇硕死后,宦官集团已经认识到自身势力的式微,而转而向外戚媾和,试图以和平方式达成权力转移的过程。  他们倒很识时务,权力嘛身外之物嘛,拿去拿去,只要给我留条小命,你们尽管拿去好了。  在接下来的斗争中,宦官们完完全全处于被动防守态势,一只脚已经跨过奈何桥了。  初战告捷,袁绍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开始给何进出主意了。  他说,“以前窦武要杀宦官而反被他们杀害的原因,是因为秘密泄漏,而京内五营百官惧怕宦官。如今将军既有国舅的重要地位,而且兄弟们都手握强兵,手下的部曲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尽力效命,事情握在手心裹,这真是天助的时机啊。将军应一举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即便是周代的申伯,与您相比又怎么值得一提呢?!如今先帝的灵柩停在前殿,将军受诏带领禁兵,不宜随便出入宫禁。”
  36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就是这几句话,袁绍其实说得非常好,里面“料”很多。  首先,袁绍先分析了以前诛杀宦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秘密泄漏,为什么泄漏呢?是因为保卫京城部队的军官们都害怕宦官,所以有人告了密。而现在呢,您何将军既是国舅,又手握兵权,军官们个个忠心卖命,所以不会有谁背叛,不会有背叛泄密,就会成功。  也即袁绍分析了为什么这次一定能成功,先给何进吃个定心丸,打消其顾虑,一定能成功的好事还有什么好怕的?  其次,袁绍又拍马说这事干成后,连申伯都不能您何进相比啊。  申伯是西周时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周宣王的舅舅,当时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南方楚国,就将申伯分封到南阳建立了申国,因此也是申国的开国君主。  袁绍这么说很明显是给何进戴了顶大高帽子,可何进这人偏偏很受用这个。说明袁绍对何进为人早就摸得一清二楚。  最后,袁绍还给出具体办法,这才是一切策划案的核心,有些人大道理一讲一大堆,三天三夜不收嘴,可是一说到该怎么具体去做就低调了,沉默了,其实这种人就是“玄学大师”,就会点嘴皮子功夫,属于高级骗子一类人物。  在分析了必能成功,又给何进戴了高帽子之后,袁绍的办法就是“以先帝停尸前殿,何进率领禁军,不方便出入”为由,确保何进个人安全,不上朝,不给灵帝送葬,不给敌人任何下手机会,就呆在家里一心谋划杀宦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其实是个很有政治头脑,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一个聪明人。  从他执意要彻底扫除宦官势力来看,他又是个很执着的人。  执着好不好?好,不执着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执着好不好?不好,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执着的背面往往就是固执,但也有例外,譬如曹操。  曹操也是很执着的人,例如从他二十岁那年坚决要棒杀大宦官蹇硕的叔父就能看出,但是同时曹操还是个很灵活的人,史书就说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可能历史上机权干略能逮魏武的人不多,就是说曹操是个“原则性”和“灵活性”都把握得很好的人。  但袁绍不是,袁绍这个人“原则性”有余——太死板苛刻,而“灵活性”极其不足——不够变通油滑,这也是日后在跟曹操对垒时,被曹操打得找不着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绍在做事上没曹操那么圆熟老练,做人上也远远没有曹操那么通达可爱。
  回复第54楼,@前进吧胡杨  36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就是这几句话,袁绍其实说得非常好,里面“料”很多。   首先,袁绍先分析了以前诛杀宦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秘密泄漏,为什么泄漏呢?是因为保卫京城部队的军官们都害怕宦官,所以有人告了密。而现在呢,您何将军既是国舅,又手握兵权,军官们个个忠心卖命,所以不会有谁背叛,不会有背叛泄密,就会成功。   也即袁绍分析了为什么这次一定能成功,先给何进吃个定心丸,打消其顾虑,一定能成功的好事还有什么好怕的?   其次,袁绍又拍马说这事干成后,连申伯都不能您何进相比啊。   申伯是西周时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周宣王的舅舅,当时为了防御日益强大的南方楚国,就将申伯分封到南阳建立了申国,因此也是申国的开国君主。   袁绍这么说很明显是给何进戴了顶大高帽子,可何进这人偏偏很受用这个。说明袁绍对何进为人早就摸得一清二楚。   最后,袁绍还给出具体办法,这才是一切策划案的...  --------------------------  楼主怎么不新开一页,老是一页啊!这样看着有些麻烦啊。最后还是顶楼主,继续给力哦^O^  
  @Kilamisa
16:55:19  回复第54楼,@前进吧胡杨  36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就是这几句话,袁绍其实说得非常好,里面“料”很多。  首先,袁绍先分析了以前诛杀宦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秘密泄漏,为什么泄漏呢?是因为保卫京城部队的军官们都害怕宦官,所以有人告了密。而现在呢,您何将军既是国舅,又手握兵权,军官们个个忠心卖命,所以不会有谁背叛,不会有背叛泄密,就会成功。  也即袁绍分析了为什么这次一定能成功,先给...........  -----------------------------  不是自然分页的吗?偶不是很懂哎
  37  【“妙计”出笼】  当时何太后临朝执政,何进要杀宦官,就跟自己的妹妹商量,可是何太和却不答应。  何太后作为外戚势力的带头人,她不答应,说明由于宦官们见风使舵,已经大大缓和了跟外戚势力的矛盾,不在那么针锋相对了。  何进见何太后不答应,就想着杀几个放肆点的表示表示就算了,“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说明何进这个人有点糊涂,不是很有主见。  但如此以来,袁绍就不答应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吗?你何进怎么能这样呢?一遇到困难就放弃,那还能干成什么事啊?  袁绍还不死心,非要置宦官们于死地不可,就又给何进出了个主意,而正是这个主意,彻底导致东汉王朝乱成了一锅粥,将其推上了灭亡的悬崖边缘。
  37  【“妙计”出笼】  当时何太后临朝执政,何进要杀宦官,就跟自己的妹妹商量,可是何太和却不答应。  何太后作为外戚势力的带头人,她不答应,说明由于宦官们见风使舵,已经大大缓和了跟外戚势力的矛盾,不在那么针锋相对了。  何进见何太后不答应,就想着杀几个放肆点的表示表示就算了,“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说明何进这个人有点糊涂,不是很有主见。  但如此以来,袁绍就不答应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吗?你何进怎么能这样呢?一遇到困难就放弃,那还能干成什么事啊?  袁绍还不死心,非要置宦官们于死地不可,就又给何进出了个主意,而正是这个主意,彻底导致东汉王朝乱成了一锅粥,将其推上了灭亡的悬崖边缘。
  38  第壹部第八章
戚宦同归于尽  【曹操的高明】  这个主意就是让何进把地方上的地主豪强军阀们给召到京师来,表示大家都想杀宦官,以此来迫使何太后点头。(“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当时就有个大臣叫陈琳的,比较有头脑,他预感到了这个主意的可怕,就对何进说,如今大将军您在朝廷中威名赫赫,又手握重兵,只要您以合乎法则的手段去做,杀宦官这事还不就像“用烘炉来烧毛发”这么容易?您何必大老远请那些军阀们过来帮忙呢!那些人过来了,还不是谁枪杆子多谁做大哥,到时候肯定会酿成打乱的啊。  除了陈琳之外,还有一个人对这主意嗤之以鼻,这人就是曹操。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哈哈大笑,然后说道,“宦官这种东西从古到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该给他们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罢了。既然要惩治他们,应该把当头的除掉,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要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的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曹操的看法跟陈琳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就是这事何进自己就搞定了,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力,自找麻烦。  曹操更进一步看到,因为宦官势力的衰落,他们已经屈服了,所以对付他们只需要杀几个带头大哥,杀鸡儆猴就足以震慑住他们了,何必要杀绝呢?  况且,太监这东西从古到今都是皇帝的必需品啊,赶尽杀绝只会逼得狗急跳墙,引火烧人啊!  曹操确实高明,不服不行,第一,杀几个恶贯满盈的宦官头子,一来可以安抚天下人心,二来足以震慑住那些下级宦官;第二,既然宦官已经臣服,完全可以利用,何必赶尽杀绝,给自己造成麻烦呢?  后来的史实证明曹操、陈琳的判断可谓是字字灵验,句句真理。  何进的下场果然就是引火烧身,被宦官杀了,而且死的毫无必要,是逼着宦官杀他。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分析和处理问题上的高明独到和手腕之灵活。  袁绍给何进出这个主意,说明袁绍这个人缺乏政治远见,与曹操同志的老谋深算相比,他实在是太萝莉了。  缺乏远见,这是袁绍最大的弱点,是其致命伤,也是他败给曹操最根本的原因。  曹操、陈琳的话不入何进的法耳,而且他还做得更“绝妙”。  39  【引狼入室】  如果说袁绍是没政治远见,何进这个人连政治近见都没有,他请来的那个“猛将豪杰”,居然是董卓!  说董卓这个人极不靠谱,有这么两件事。  第一件事,那时灵帝还活着,董卓在西凉带兵,灵帝担心董卓拥兵自重,就想调他回朝担任少府,董卓就上书说,皇上啊,您是不知道啊,湟中地区以及羌胡的这些兵痞子可难缠了,他们拦住我的车子不让我走路,非说他们工资我没发够,天地良心啊。这些人太坏了,我不能就这么走了,我得尽职尽责,留下来安抚他们,对了,手机别管,有新情况随时联系。(“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言,‘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帝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憨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资政通鉴》)  这话说得好听,说白了就是抗旨不尊,但是“朝廷不能制”。  第二件事,是在灵帝病重时,下诏调任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这次董卓又上书说,陛下信任我,让我在这里领兵十多年了,在以灵帝为核心的中央的关怀下,全军上下感情那叫一个深,他们感我的恩,个个愿意为我去死,所以我能抛下他们不管吗?请皇上让我把他们带到并州去吧,一样为保家卫国。  他连皇帝都没放在眼里,胆敢连续抗旨不尊,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对你何进死心塌地呢?  侍御史郑泰劝何进说,董卓这个人太霸道,毫无仁义,又很贪婪,假如您打算依靠他,给了他大权,他必然会为所欲为,到头来肯定会威胁到朝廷安危。包括大知识分子卢植也这么劝何进。  可是何进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谁劝都没用,气得那个郑泰对荀攸说,何进个傻X真难伺候,我不干啦!结果一甩袖子辞职走人。  事情以糊涂开始,往往以悲剧结束。何进已经以糊涂开始了,后面一桌子的“杯具”在等着他。  这次董卓倒是很听话,接到命令,立即就率兵出发了,然而何太后这边还是不同意。  袁绍害怕何进再次改变主意,又警告何进说,我们都已经跟宦官们交上手了,赶紧下决心吧,再犹豫刀就要落头上了,你忘了窦武的教训了吗?  何进这才总算下定了决心,然后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并授予其先斩后奏的权力,袁绍派人催促董卓上奏朝廷说自己的大部队要进军平乐观了。平乐观在皇宫上林苑内。  这下,何太后惊了,急忙把一干宦官们都免职遣返,只留下了一些跟何进关系比较好的,何太后对太监们似乎确实很有感情。  宦官们一起去何进那里请罪,表示要打要骂一切任凭大将军处罚,何进却没有处罚他们,而是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兵荒马乱的,都是你们这些人闹腾的,马上董卓那厮就要来了,那可是个鬼见鬼逃,花见花败式的人物,你们赶紧快滚回老家去吧。  何进犹犹豫豫,拖而不决,夜长梦多,给了宦官们充分的思考和反应时间。
  ma  
  回复第59楼,@前进吧胡杨  38   第壹部第八章 戚宦同归于尽   【曹操的高明】   这个主意就是让何进把地方上的地主豪强军阀们给召到京师来,表示大家都想杀宦官,以此来迫使何太后点头。(“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当时就有个大臣叫陈琳的,比较有头脑,他预感到了这个主意的可怕,就对何进说,如今大将军您在朝廷中威名赫赫,又手握重兵,只要您以合乎法则的手段去做,杀宦官这事还不就像“用烘炉来烧毛发”这么容易?您何必大老远请那些军阀们过来帮忙呢!那些人过来了,还不是谁枪杆子多谁做大哥,到时候肯定会酿成打乱的啊。   除了陈琳之外,还有一个人对这主意嗤之以鼻,这人就是曹操。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哈哈大笑,然后说道,“宦官这种东西从古到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该给他们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罢了。既然要惩治他们,应该把当头的除掉,只要一个狱...  --------------------------  写得确实不错,但楼主你的ID怎么成了非法ID了呢?想收藏你的文章都收藏不了啊......  
  @一B夹死陈冠希 60楼   ma  -----------------------------  你名字亮了
  @Kilamisa 61楼   写得确实不错,但楼主你的ID怎么成了非法ID了呢?想收藏你的文章都收藏不了啊......  -----------------------------  非法ID?怎么会啊?我不是用得好好的吗?
  40  【宦官集团的末日】  光熹元年八月廿五戊辰日(189年9月22日),何进入宫见何太后,请求杀光宦官。不巧,他们的谈话被大宦官张让的一名手下听了去,张让见大祸临头,决定拼死一搏。  于是带领大小宦官几十人,手拿利器,埋伏在宫内,等何进出宫,他们又假传何太后懿旨,召何进再次入宫。  等何进进了宫,到嘉德殿前,张让等人一拥而上,把何进围了起来。  张让气急败坏地责备何进说,“天下乱成这个样子,并非只是我们宦官的错!以前灵帝跟何太后闹矛盾,多亏了我们宦官哭着求情,又各自掏腰包拿出万贯家产,我们图的不就是想投靠到你们老何家门下吗?如今你想赶尽杀绝我们这些人,岂不是太过分了?你自己说说朝廷腐败,从公卿以下有哪个是清白的?!”  说完就把何进给杀了,还砍下了何进的头扔出了宫墙。  其实他这段话特别发人深省,他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宦官们一心想投靠何进,可是何进还是要对他们赶尽杀绝,你这岂不是逼着他们杀你吗?  所以,何进的死是自找的,变相自杀,逼着宦官们杀了自己。  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曹操的策略确实高明!  袁绍给何进出了两招,一招是杀光宦官,另一招是招四方豪强进京,结果何进就把董卓从西凉请到了洛阳。  前一玩死了何进,后一招玩死了何进一家。  假如何进地下有知的话,他一定追悔不已,同时还很纠结,这个袁绍到底是想帮我还是害我啊?两次出招,招招致命,招招自杀,我何进怎么就认识你了啊?!  何进麾下的军官听说老大被砍了,就带着兵要冲击皇宫杀人,当时宫门紧逼,且夜色已晚,袁术就放火烧宫门,打算把宦官们给逼出来。  这个袁术在日后的军阀混战中,大小也算个人物。  41  9月23日,情况万分火急,这天天一亮,张让等人就挟裹起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及何太后通过空中阁道逃到了北宫。  东汉时的皇宫分南宫、北宫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两部分之间以悬空楼道相连。  楼道下面站着卢植,对着宦官段珪破口大骂,段珪害怕,就放了何太后,何太后就从过道上跳了下去。  另一边,袁绍跟何进的弟弟何苗率兵来到朱雀门下,抓住了宦官赵忠等人,就地处死。  然后袁绍封锁城门,血洗皇宫,他指挥士兵到处搜捕宦官,不管是谁,抓到就杀,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  士兵杀红了眼,看见凡是脸上没胡子的成年男子,抬手就是一刀,最终杀得整个洛阳城的男人,一看见士兵来了,立即就脱裤子,以雄赳赳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绝不是个残缺男人。  9月24日,张让、段珪等一伙见大势已去,就挟带起少帝、陈留王等人连夜逃出皇宫,直奔小平津落逃而去。小平津在洛阳北边,与孟津毗邻。  当时只有尚书卢植紧紧跟在这伙人后面追赶,河南尹王允得知后,立即派手下闵贡去跟随卢植一起追,结果一直追到黄河边上,才将张让、段珪一伙人追上。  顷刻间,又一场血腥杀戮展开了!  张、段等一伙宦官,被杀的被杀,投河的投河,死得一干二净,至此,为祸东汉几十年的宦官势力彻底覆灭。  外戚集团与宦官一党火拼的结果是同归于尽。  轮流坐庄、祸国殃民的两大势力都没了,按理说,东汉王朝应该从此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迎接太平盛世才对。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此后的帝国政局不但没有结束动荡不安,反而变得更加波谲云诡,风雨飘摇。  这全都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叫董卓。  朝廷大权完全沦落至董卓手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就称之为“董卓时代”。
  历史高级群 学海泛舟—逐鹿天下(群号:) 在此十分欢迎天下各位英雄豪杰加入,在这不在乎种族,性别,年龄,只要你热爱历史,热爱生活。
  42  第壹部第九章
帝、王日记  【少帝刘辩的日记】  光熹元年八月廿八辛未日(公元189年9月25日),阴。  哎,该怎么说呢?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真的太多了,先是大前天大舅被杀了,听说就在嘉德殿那边,好像还把头砍下来了,幸好我没看见,不然肯定要被吓死。  前天一大早,张让、段珪他们一群内侍就把我、我妈还有我弟从床上拉了起来,然后拉拉扯扯地从南宫往北宫走,过那个天桥的时候,底下尚书卢植在叫骂着什么,段内侍就把我妈放了,我妈就一头跳了下去。  他们把我们领到德阳殿,就关起门来走了,我和我弟被关了整整一天。  我哭了好几次,因为这些内侍从来没这么对待过我,我也担心我妈是不是还活着。  我弟阿协倒是看起来满坚强的,他一声没哭,还不停地安慰我,真惭愧啊,我还是哥哥,足足比我弟大了五岁呢,他没哭,我哭了。  我弟说,别哭哥哥,老师说当皇帝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就是很倒霉。  我生气说那我不当了还不行吗?  我弟说,老师说哪个人当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不是想当就当,不想当就不当的,还说天底下几乎人人都想当皇帝呢。  我觉得我弟的老师肯定说错了,譬如我就不想当皇帝。  有一次我对我妈说,妈,当皇帝真不好玩,我不想当了,让我弟弟当可以吗?  哪想到我妈啪的一个大嘴巴就扇了过来,她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眼睛都红了,她从没对我发过这么大火!  妈妈恶狠狠地揪着我的耳朵说,蠢货,你给我听好,你要是再敢说这话,我就……我就把你卖给乡下的黄巾军。  黄巾军我只是听过,没见过,据说他们是食人族,个个吃人都不吐骨头的。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让我弟弟当呢?我们不都是我爸的儿子吗?难道就因为不是一个妈生的吗?  哎,宫里的事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啊。
  43  好了,还是接着说昨天吧。  我们从德阳殿被张让他们拉出来,然后拉着我们就往北跑,出了谷门,也不知道跑了多久,直到在黄河边上才停下了。  我和我弟都吓得要命,带我们来这里干嘛啊?看黄河吗?这个季节好像也不是时候吧,反正我们都不敢问。  我快饿死了,段内侍给了我一个黑黑的东西让我吃,我还以为是块石头,然后咬了一口,哇塞!还真是块石头!  气死我了,差点没把我大牙咯掉,我生气地问段内侍,这是什么东西让我吃?  段内侍说,这是路上从农民那里没收的,叫树根窝头,是用树根捣碎做的。  我觉得奇怪了,就说,那农民为什么不吃熊掌、海参、鹿茸或者肉啊?  段内侍说,那些除了皇上您,谁都吃不起,乡下人更吃不起,这块窝头他们一家人要吃一天。  就这东西一家人吃一天?!不会是我听错了吧!这种情况不是只有在1769年后才出现的吗?而现在才公元189年啊!  说真的,拿给我踢着玩我都嫌它太丑,又咯脚!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天底下人人都想当皇帝,当皇帝真的很好!  我刚把那个窝头仍了,就听见一群人马吵吵嚷嚷冲了过来,原来是卢植、闵贡他们。  这些人一过来,招呼都不打一个,拔出刀就朝内侍们砍,吓得我一头扑倒在弟弟怀里。  哭爹叫吗的叫声喊了一会,我听见张内侍跪在我身旁说了句皇上保重吧,老臣先走了,然后收声了。  我睁开眼一看,差点没被吓傻!  刚才还好好的大活人,转眼功夫居然变成了一地的尸体,到处都是血,我望了望黄河里,里面居然还有很多尸体,然后我就呆住了。  幸好,闵贡赶紧给了我一个煮熟的羊腿,我啃着香喷喷的羊腿,就不怎么害怕了。
  44  【陈留王刘协的日记】  光熹元年八月廿八辛未日(公元189年9月25日),阴。  我不知道哥哥为什么那么爱哭,我说他几次了,老师说当皇帝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乱世集团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