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关于哥特舰队 阿玛达 战役战役敌人分布问题

《哥特舰队阿玛达》战役第三关过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哥特舰队阿玛达》战役第三关过法
V6399单机游戏是一家提供安全绿色单机游戏下...|
总评分0.0|
&&《哥特舰队阿玛达》战役第三关过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战舰少女每日任务完成攻略
战舰少女每日任务完成攻略
来源:互联网 | 作者: | 时间: |  标签:
 | 分享到:
  首先给出每日任务列表的说:
  [出征]作战:驱逐舰舰队出征,击沉10艘敌军舰队中的驱逐舰
  奖励:200燃料100钢1装备蓝图
  [出征]作战:轻巡洋舰舰队出征,击沉10艘敌军舰队中的轻巡洋舰
  奖励:150燃料150钢1装备蓝图
  [出征]作战:重巡洋舰舰队出征,击沉5艘敌军舰队中的重巡洋舰
  奖励:100燃料250弹药1装备蓝图
  [出征]作战:战列舰舰队出征,击沉5艘敌军舰队中的战列舰
  奖励:200燃料300钢1建造蓝图
  [出征]作战:轻型航空母舰舰队出征,击沉10艘敌军舰队中的轻航空母舰
  奖励:150弹药100铝
  [出征]作战:航空母舰舰队出征,击沉5艘敌军舰队中的航空母舰
  奖励:300钢150铝
  曾经的一个丧病的任务:
  [出征]作战:潜水艇舰队出征,击沉10艘敌军舰队中的潜水艇
  奖励:100燃料300弹药1装备蓝图(官方你特么在逗我)
  [出征]作战:战列巡洋舰 舰队出征,击沉5艘敌军舰队中的战列巡洋舰
  奖励:300燃料300钢1建造蓝图
  同样还有核心任务,要求打的敌军数字相同,奖励变成了核心,就不提了。
  普通难度 战列 重巡 驱逐 驱逐 驱逐 驱逐
  困难难度 战列 重巡 驱逐 驱逐 潜艇 潜艇
  【珊瑚海战役】
  普通难度 轻母 重巡 重巡 重巡 重巡 驱逐
  困难难度 航母 航母 重巡 重巡 驱逐 驱逐
  接着是刷核心的问题:上面写的几率我是这么理解的:
  S胜,在所有S胜玩家中有百分之20(或60)的人在该场获得1核心,如果评价降低,那么获得几率也降低,所以不要迷信困难难度
好特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好特网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p&&b&☆☆一篇文章初步了解现代陆军编制的演变和缘由☆☆&/b&&/p&&h2&浅说三大陆军强国的新军事变革之路&/h2&&p&&b&一、序言&/b&&/p&&p&要想知道所谓“师改旅”到底有什么好处,或者说“师改旅”的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先得明白常见军队编制以及涉及“团”、“旅”、“师”和“军”的起源或者定位。&/p&&p&&b&1、常见军队编制&/b&&/p&&p&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p&&p&&b&PS:集团军传统上是多个军构成的上一级的军事单位,但是近些年大部分国家逐渐取消军或者集团军的编制,军和集团军的区分逐渐模糊。例如,我天朝军队的现在所说的军长实际上应该是指集团军长。&/b&&/p&&p&从热兵器诞生以来,欧洲列国之间的陆上争霸愈演愈烈。早期由于通讯设备所限,一般采取“三三制”、“四四制”或者介于二者之间。其中,“三三制”就是指1个军事单位下辖3个次级的军事单位,如1个军辖3个师。大体如此,细节不究,包括什么方面军、军团、大队、中队等等,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谷歌、维基。&/p&&p&&b&2、“团”、“旅”、“师”和“军”的起源或者定位&/b&&/p&&p&&b&①团:&/b&&/p&&p&公元16世纪末起开始,当一群士兵由跟随骑士的一批人演变成具有体系的军队时,这群士兵便称为“步兵团”,这也是最早团一词开始出现在人类军事史料上的由来。&/p&&p&“团”及以下编制级别一般是纯粹以单一兵种作为构成形式的最大的永久性战术单位,例如步兵团、骑兵团、炮兵团等等。&/p&&p&从热兵器开始到一战结束的欧陆战场,骑兵团压制炮兵,炮兵压制线列步兵,而线列步兵压制骑兵,这意味着团无法独立完成作战任务。&/p&&p&&b&②旅&/b&&/p&&p&17世纪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进步兵团的编制,建立了团属野战炮兵连,这便是“旅”的源头。17世纪末,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已有旅,起初仅作为一种临时军事单位组建。到18世纪中后期,旅逐渐成为基本战术兵团被常设存在。&/p&&p&“旅”的诞生是为了实现团级单位没法做到的一个军事单位独立承担完整的作战任务。由此,要求成立一种新编制级别的军事单位。这种军事单位应该是由各单一兵种的营合成组建的团,但是规模和级别又应该略高于团,它能有效地弥补任何一个单一兵种的弱点,因而能够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包括攻占一个区域、守卫一个区域、击溃一支敌军、追击一支敌军等等。&/p&&p&&b&③师&/b&&/p&&p&18世纪后期,随着热兵器的快速发展,军队为实现强大的步兵火力和炮兵火力,其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其反应迟钝、机动力低下,加上军队后勤单位没有下放,又导致大规模军队的调动有了后勤的掣肘。&/p&&p&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编制级别的军事单位,它应该既拥有完整的后勤补给,从而实现一定时间的自持力,又能独立完成战术任务,面对各种程度和类别的军事威胁,还能够维持良好的机动速度进行单独的行军机动,且编制人员又不会过大。&/p&&p&这种境况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军队调动、指挥、管理和保障,法国元帅莫里斯基于对应不同目标的弹性在他的军事名著“梦想”提出以多种战斗单位采取规律性的编制组成一个整体,强化作战效能。这个概念被第二代布罗伊公爵维克多·弗朗索瓦实践为成立一个独立的标准战术兵团,也就是“师”。“师”的设立在七年战争的法军胜利贡献甚多。英文的“Division”就是“师”,意思是分割的,词源是从法文的“dividere”演变而来。&/p&&p&&b&④军&/b&&/p&&p&19世纪初,随着各国常备军队人数的增加,武器装备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战役规模的扩大,为能够监督战役实施,及时下达命令,正确分析判断当前情况,预见战役进程,高效地制订和及时修改各项战役计划,审查和批准下级指挥部的战术方案,制订有助于实现地面战役目标的战役机动和火力支援方案,综合运用步兵、骑兵部队,协调支援的炮兵部队实现战役目标制,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各国军队开始组建一种高级战术兵团,集团军由此产生。&/p&&p&由上述可知,近现代军队大体有两种组织形式:A:军—师—团—营...B:军—旅—营...且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各陆军强国采用A类组织形式的数量基本上是占绝对主流的。&/p&&p&那么为什么B类组织形式会在近20年得到飞速发展呢?&/p&&p&那么我们必须先从蓝星最强帝国的陆军——美利坚帝国陆军的师改旅讲起。&/p&&p&&br&&/p&&img src=&/v2-478f1eac911cf08dcdd69c_b.jpg& data-rawwidth=&313& data-rawheight=&31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3&&&p&&b&二、美利坚帝国陆军篇&/b&&/p&&p&&b&1.从二战到冷战结束&/b&&/p&&p&在二战中的美国陆军的战术单位(步兵师、装甲师)基本不存在旅这一编制,步兵师下的各团在加强附属支援和保障单位(工兵、医疗、通信等)后以团级战斗队的形式参与作战。&/p&&p&其中,装甲师则在1942年取消了团,师以战术指挥部的形式直接指挥下属的坦克营和装甲步兵营。只有一些支援单位(情报、炮兵、防空)等单位存在旅。&/p&&p&然而美帝国陆军对这种编组形式并不满意,并在1954年——1956年间开始实施战斗群编组,将各步兵团内各营拆散,每个师拥有若干个营(随年代不同可能是9-11个),分配给4-5个战斗群;到60年代的陆军师重组计划(ROAD)实施之后,在每个师内成立三个旅,旅作为一个非永久的编制形式,仅负责在战时指挥师分配给这个旅的若干个营。师则保有着师内的大多数支援单位(炮兵营、支援营、陆航营)等。这种编制形式一直维持到冷战结束,在空地一体战思想成型后每个陆军师增加了一个战斗航空旅。与此同时,美军仍保有着个别几个独立旅,如驻柏林的第170步兵旅。&/p&&blockquote&到冷战结束之时,美帝国陆军共拥有18个师,其师的编制为“86师”型,即重型师下辖10个机动营(装甲师为6个坦克营4个机步营,机步师为5个坦克营5个机步营),3个旅指挥部,1个战斗航空旅的形式。这种旅的分配就意味着旅没有固定的下辖单位,仅有一个光架指挥部,而是在战时由师指挥部根据需要分配下属部队,这种编制形式可以追溯到1964年-1984年间美帝国陆军的ROAD师编制,再往前的话则可以追溯到1942年开始的陆军装甲师编制。&/blockquote&&p&&b&一种类型的86师(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b&&/p&&p&&br&&/p&&img src=&/v2-7db54e78f908bb206266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7db54e78f908bb206266_r.png&&&p&&br&&/p&&img src=&/v2-696d57a8bd80f4ac78b720ce64ab46f0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696d57a8bd80f4ac78b720ce64ab46f0_r.png&&&p&&br&&/p&&p&&b&2.冷战结束到上世纪末&/b&&/p&&blockquote&在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下,美帝国陆军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减,18个师被缩减到10个师。与此同时,陆军编制改革也在低调地进行着。&br&首要的改革是在90年代前中期进行的“陆军最佳”编制,这一次变化主要是在低级编制上——十人制步兵班变成了九人制,此外在支援单位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8炮连变成了9炮连,24炮营变成18炮营),增加了MLRS(多管火箭系统)的数量。&br&陆军最佳师不过是针对86师的微调,而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美帝国陆军重型师中的机动营逐渐从10个下调到9个。然而这并没有撼动师和旅的地位。&/blockquote&&p&&b&3.本世纪初至今&/b&&/p&&blockquote&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帝国发现自己需要应对更复杂的任务:这一任务不再是在东欧平原上和华约阵营打全面战争,也很可能不会是1991年海湾战争或者90年代中期介入南斯拉夫内战的模式。&br&随着美帝国军队进入阿富汗,反游击作战和治安战的重要性凸显起来。其结果,美帝国陆军的作战纲领从强调大规模战争的“空地一体战”(Airland battle)转换成了要求应对各种(“全频谱”)威胁的全频谱作战(Full Spectrum Operations)。&br&那么,美帝国陆军应该怎么转型?在美帝国军队内部出现了“师派”和“旅派”的争论。&br&师派认为,师作为基本战术兵团的地位不应该改变。什么?你说86师太大?那好,我们可以裁的小一点,用数字化来弥补。&br&在这种情况下,美帝国陆军在首先数字化了的第4步兵师(机械化)上进行试点,编制从原来的近1.8 万人压缩到约1.5 万人。全师的作战平台减少24%,压缩重点是坦克营和步兵营——每个营由4连制改编为3连制。比如说,坦克营从58辆坦克(4个14车连+2辆营部车)变成了44辆坦克(3个14车连+2辆营部车)。为了提高侦察能力,给每个旅都配属了一个侦察连。(在86师时代,起到侦察作用的只有战斗航空旅下的那个装甲骑兵营)&br&到2004年为止,美帝国陆军只有第4步兵师采取了这样的编制。&br&接下来,“旅派”在美帝国陆军和国防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br&旅派的观点在于,在全频谱作战的要求下,过大的师已经不能适应作战要求,时代呼唤更小的、更灵活的战术兵团——旅级战斗队(Brigade Combat Team,BCT),而师只需要充当指挥机关就足够了。&br&在这种纲领的指导下,在2004年美帝国陆军进行了一轮激进的模块化部队编制改革:废除了重型师、轻型师的概念。师整个被架空,所有直属支援部队全都被下放给各个旅级战斗队的旅特种兵营(BSTB),而旅级战斗队现在成了有固定编制的战术兵团。然而旅级战斗队没有独立的番号,仍然像过去一样被称为第xx师第yy旅。&/blockquote&&p&在旅级战斗队计划实施之后,美帝国的师、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b&师失去了全部师属支援单位,这些单位被分配给师下的各个主力旅(随年代不同可能是3-4个)和空中骑兵旅。旅(级战斗队)继而拥有了独立战斗能力,编制固定下来,从战术指挥机构变成了战术作战集群;而师的意义从战役作战集群下降为战役指挥机构。&/b&&/p&&p&美帝国军队目前共有3种主力旅:轻型的步兵旅级战斗队(IBCT)、中型的斯特瑞克旅级战斗队(SBCT)和重型的装甲旅级战斗队(ABCT),另有防空旅、军事情报旅、通信旅、火力旅等支援单位。与此同时,美帝国陆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团级单位(军属装甲骑兵团)也被改为旅级战斗队的编制形式。&/p&&p&☆☆值得一提的是13年前后美帝国根据实战得出的经验对旅级战斗队的具体编制进行了一些调整,包括新增了一个作战序列。同时,为了整体更加趋于扁平化和合成化,所有旅属营都增加了一个前线支援连,以及炮兵营新增一个155mm榴弹炮连以增强前线的直属火力支援。&/p&&p&&b&①步兵旅级战斗队(IBCT):&/b&美帝国陆军步兵旅级战斗队多是以步兵旅为基础改编而来的。不论何种类型的旅级战斗队(轻装步兵旅级战斗队、空中突击步兵旅级战斗队或空降步兵旅级战斗队)皆拥有相同的基础架构。&/p&&p&所有的步兵旅级战斗队都能执行空中突击任务,不论其是否以空中突击做为主要作战目标。此外,多数单位通常以悍马车作为快速机动的交通工具,并以“摩托化步兵”的功能参与战斗。&/p&&p&武器配置:M119 105毫米拖曳式榴弹炮、悍马装甲车、M777A2 155毫米拖曳式榴弹炮(2016年新增)&b&(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b&&/p&&p&2009年:&/p&&img src=&/v2-f028a89236d83eae9a4bb4c16ed7b4be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f028a89236d83eae9a4bb4c16ed7b4be_r.png&&&p&2013年:&/p&&img src=&/v2-af252d4df513c5c5e019478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9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af252d4df513c5c5e019478_r.png&&&p&&br&&/p&&p&&b&②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SBCT):&/b&以史崔克八轮装甲车为基础编成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一支完整的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将能够经由C-130运输机在96个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而一支师级部队则需要最少120个小时方能到达。&/p&&p&斯特赖克克战斗队是一支联合兵种单位,主要以轻型装甲车作为机动武力,而且其编制架构与步兵或装甲旅级战斗队皆有不同。斯特赖克旅被用于落实网络中心战战略,并填补高度机动化的轻装步兵部队与重型装甲步兵部队间的速度空缺。斯特赖克战斗队也会接受核生化防护训练。&/p&&p&武器配置:斯特赖克车族:M1126装甲运兵车、M1127武装侦察车、M1128机动炮车、M1129迫击炮车、M1130指挥车、M1131炮兵观测车、M1132工兵车、M1133野战急救车、M1134反战车导弹车、M1135核生化侦测车。&/p&&p&M777A2 155毫米拖曳式榴弹炮。&b&(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b&&/p&&p&2009年:&/p&&img src=&/v2-f67facea0d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9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f67facea0d_r.png&&&p&2013年:&/p&&img src=&/v2-8b2ee7eef8bade7ed98a45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8b2ee7eef8bade7ed98a45_r.png&&&p&2016年:&b&据非可靠消息称,美军在16年对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SBCT)的编制做出了适当微调,把原隶属于工兵营的反坦克连拆分到三个作战序列,以直接加强各作战序列反坦克能力,同時,使其整个部队的编制和步兵旅级战斗队、装甲旅级战斗队相一致。&/b&&/p&&p&&br&&/p&&img src=&/v2-aa64a58d0a54b64ede81f52ef4e2f4ff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aa64a58d0a54b64ede81f52ef4e2f4ff_r.png&&&p&&br&&/p&&p&&br&&/p&&p&&b&③装甲旅级战斗队(ABCT):&/b&2012年前称重装旅级战斗队——HBCT,是美国陆军主要的装甲武力,以全履带车为单位的营级部队。&/p&&p&武器配置: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M113装甲运兵车、M109 155mm自行榴弹炮&b&(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b&&/p&&p&2009年:&/p&&img src=&/v2-78a6a29a149dd6f78cb3ef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78a6a29a149dd6f78cb3ef_r.png&&&p&&br&&/p&&p&2013年:&/p&&img src=&/v2-1fc7421ece7ae084f553f9aeec6a8fe0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9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1fc7421ece7ae084f553f9aeec6a8fe0_r.png&&&p&&br&&/p&&p&对于美帝国的这次军事改革国内通常称之为“师改旅”。&/p&&blockquote&总结美帝国陆军90年代以来改革的趋势的话,大概以下这么几条:&br&A 模块化:强调旅级、营级单位的互换能力,旅级战斗队的模块化是二十年来美陆军改革的核心;&br&B 全频谱化:应付各种等级、各种类型威胁的能力;&br&C 数字化和战斗模块精简:营内的作战平台显著变少,然而营的人员并没有减少,这就意味着营的支援力量进一步上升;&br&D 轻装化:大量重型单位大量被中型单位所取代,方便全球投送和快速反应;&br&E 重视侦察:不是一点点重视,而是&b&特别地、变态地、偏执地重视侦察&/b&。&/blockquote&&p&虽然美国的“师改旅”和天朝解放军和沙俄的师改旅相比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可以说美帝国陆军的师改旅拉开了蓝星一等陆军强国陆军“师改旅”的序幕,并提供了重要参考。&/p&&p&百赞写沙皇俄军。&/p&&p&...................我是萌萌哒分割线...................&/p&&p&&br&&/p&&img src=&/v2-b5db9de4b7aaa3bd40bde5c_b.jpg& data-rawwidth=&301& data-rawheight=&3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1&&&p&&b&二、沙皇俄国陆军篇&/b&&/p&&p&&b&1.从二战到冷战结束&/b&&/p&&p&苏德战争前,苏联地面武装力量最高一级为军,在军一级下面设置师,少数会把下辖的炮兵团加强为炮兵旅。战前1个步兵军辖2-3个步兵师,2个军属炮兵团,1个高炮营。1939年9月,国防人民委员部规定1个步兵师为18000人,下辖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独立反坦克炮兵营。而苏军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是方面军,通常于战时组建,用于完成在陆战区数个大的战术方向或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战略战役任务作为战略战役军团,这里不赘述。&/p&&p&苏德战争一开始,苏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步兵师、装甲师等,辅以数量不少炮兵师、高炮师等,很少存在旅这一编制,步兵师下的各团在加强附属支援(榴弹炮)和保障单位(工兵、医疗、通信、运输营等)后以团级的形式参与作战。&/p&&p&在形势最危急的1941年,苏军作战部队损失惨重,而组建步兵师、摩步师和坦克师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为师人数较多且编制复杂),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临时性措施,苏军开始组建大量步兵旅、摩步旅和坦克旅应急。例如,1942年夏组建的坦克军,辖3个坦克旅,1个摩步旅。当时有5600人,168辆坦克,76门火炮。战争结束时有12000人,270辆坦克(21重型,207中型,42自行火炮〕,174门火炮。1942年秋组建机械化军,辖3个机械化旅(每旅1坦克团〕,1个坦克旅,1个高炮团,1个反坦克炮兵团。战争结束时有16000人,246辆坦克与自行火炮,234门火炮。旅的编成较小,而且编制较为简单(比师少一级编制),所需指挥人员较少,这对于当时极度缺乏有经验指挥员的苏军来说意义重大。&/p&&p&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到1942年底苏军恢复军一级编制的时候,集团军才由“集团军-师”体制改变为“集团军-军-师”体制。而旅编制从设立之初就变化不大,由于旅在战斗力上要比师弱得多,从1943年9月起大部分步兵旅改编为步兵师,保留下来的步兵旅在二战后被解散。&/p&&p&冷战时期,苏军地面部队主体的全部构成都是装甲师、机步师和炮兵师等等,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陆军独立团,基本不存在陆军旅这一级别的军事单位。&/p&&blockquote&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地面力量(*此处含空降军)有着199万人的惊人数量。然而更惊人的是,这199万常备军被组成了大概200个师(约51个坦克师,142个摩步师和7个空降师),而相较之下大概120万人的美国陆军仅维持着18个师。&br&看到这里我们该惊呼了,卧槽,看起来这美军师比苏军师要大上七八倍啊!&br&可根据编制,一个战时状态的美帝国陆军重型师18000人,而一个苏军摩步师则为14000人,坦克师11000人,连两倍都没差出来。&br&那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br&很简单:美帝国陆军的师全都是满编的,而苏军的师绝大多数不是满编的。&br&在冷战时期苏军的师分为满员师、缺编师、架子师、动员师四级,共计200个。&br&其中,满编师41个,其中,30个在苏军驻德、北方、南方、中央四个驻外集群,3个在阿富汗,1个在蒙古。换句话说,苏联国内除了个空降师外就没有一个满编的师。&br&此外,缺编师42个,平时维持65%左右人员,顶多保证一个团满员,如果要参战每个师需要动员3千到5千名预备役人员才能投入战斗。&br&再往下是103个架子师,平时有25左右%的人员,装备差不说,动员一个这样的师往往需要征召1万名预备役人员,训练还特别不足。&br&至于最底下的14个动员师——这些师的存在形式只是一堆二战和退役留下来封存的旧装备,人一个没有,战时慢慢组建。&br&苏联时期,一切好说,毕竟冷战的过程中,苏联地面力量可以说就是为进攻西德和低地国家而存在的,动员体制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可以在瞬间内提供大量的预备役人员。缺编师的动员只需要48小时,架子师则需要20天。不仅苏联如此,冷战前线的小国更加夸张——北约华约大部分第一梯队国家进行全国总动员只需要48-72小时!&br&然而,苏联解体了。&/blockquote&&p&&b&2.冷战结束到上世纪末&/b&&/p&&p&&b&①解体之初&/b&&/p&&blockquote&年间苏军(沙皇俄军)驻外集群撤出东欧国家的过程后来被描述为“对军队最可耻的背叛”——苏军齐装满员的30个驻外集群师(在乌拉尔以西苏军地面力量全部的满编师)在完全混乱的状况下撤回国内,其结果是士兵、军官很快流失,有战斗力的部队一瞬间消失殆尽。&br&驻阿富汗集群和驻蒙古集群的状况也半斤八两。因为冷战的结束,《欧洲常规武力条约》的签订和强力机关的瓦解,征召制度迅速崩坏,预备役人员的日常训练不复存在。&br&更糟糕的是,由于苏联解体,沙俄失去了原属于白俄罗斯军区、喀尔巴阡军区、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外高加索军区、土耳其斯坦军区、中亚军区所属的绝大多数部队的控制权,这些军区共拥有大概20个缺编师,是苏军缺编师总数的一半。苏军时代视满员师和缺编师为“就绪师”,即可以很快投入战斗。可现在,沙俄陆军已经几乎没有就绪的师了。&br&一句话,沙俄陆军所继承下的“苏联武装力量”的家底,只是一个白花花的骨架。于是到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前夕,叶利钦和格拉乔夫震惊地发现,沙俄空有180万官兵,却无一支齐装满员,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部队!&/blockquote&&p&在冷战时期苏军基本不存在陆军旅,而在苏联解体之后由于军费紧张,沙俄陆军的少量的师不得不缩编为旅,但陆军整体仍保持着以师为主体的框架。&/p&&p&&b&②第一次车臣战争&/b&&/p&&p&相关背景和战争过程不赘述,有兴趣可以百度“第一次车臣战争”。&/p&&p&大致来说,由于仓促应战,沙俄参战部队事前却没有充分准备,参战部队战前准备不足三天,大部分参战部队在开进途中临时完成整编,根本没有所谓协同作战的能力,且不少新兵甚至连枪都不会用,同时装备老旧、忽视信息化作战,又有腐败问题,最终导致了一场让沙俄惨痛的战败。&/p&&p&&b&③“师改旅”的有益尝试&/b&&/p&&p&但正由于第一次车臣战争带给沙俄的惨痛教训,沙俄开始大量的将师(尤其是苏联时代的架子师)缩编成旅,&b&例如坦克师、摩步师和步兵师大致分别缩编为坦克旅、摩步旅和掩护旅(如有失误再更正)&/b&。旅的编制大概是以过去一个团的4个营为主体进行一系列加强:营加强到5个,增加了过去给师配备的支援力量,相当于一个“Mini师”。这样一来,解体后的沙俄陆军总算有了一定数量具备的独立作战能力的成建制部队,且规模更小,节省了不少军费。&/p&&p&待续....200赞见。&/p&&p&...................我是萌萌哒分割线...................&/p&&p&&b&☆二次更新☆&/b&&/p&&p&(接上文)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8月,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经过一定程度整编和训练的沙俄军队这次作战相比第一次显然准备要好得多。10月,沙俄军队反攻进入车臣,到日沙俄军队控制了绝大部分车臣土地,获得战争胜利。&/p&&p&&b&3.本世纪初至今&/b&&/p&&p&&b&①改革的背景&/b&&/p&&p&2008年8月爆发的俄格战争最终以沙俄的全面胜利告终。在这次战争中,虽然沙俄军队的快速反击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依然暴露了沙俄军队的很多弱点和不足。典型的问题,一、沙俄军队近95%的装甲武器都达到了最大使用年限,甚至有约15%的武器未战先失效;二、沙俄军队指挥仍主要依靠传统步话机及电台,而这些老旧装备在战争中极不可靠;三、沙俄飞行员训练时间短,战争中误炸误伤的情况广泛存在。&/p&&p&沙俄军队高层因此认为,沙俄军队还未做好新形势下的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准备,必须加快军事变革,否则将丧失军事强国地位。时任沙俄军队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在格鲁吉亚战争结束后不无自我批评地表示,“在解决地区冲突时,俄军行动过于迟缓,下达的指令措辞过长”。&/p&&p&军事专家亚历山大·格尔茨指出,“在过去数年里,克里姆林宫为购买新式武器慷慨出资,但却没能使俄罗斯军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格鲁吉亚战争加快了俄罗斯军队的改革进程。因为此次战争表明,尽管国家为军队投入大笔资金,但只要不改变现有结构,无论多少钱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另外,格鲁吉亚战争还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彻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p&&p&同时,安全环境的“外患”——北约不断东扩、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等,更是令沙俄危机感空前增大,也大大促使沙俄加快军事改革的步伐。&/p&&p&&b&②吹响改革的号角&/b&&/p&&p&2008年12月,时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结合俄格战争最新的经验和教训,正式公布了《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沙俄军队终于开始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大幅度改革,改革计划到2012年将沙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编制合理、机动力强、装备先进和待遇优良的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作战条件的新型职业化军队。这次改革被称为“新面貌军事改革”。&/p&&p&A、顶层设计&/p&&p&改革之初,首先是顶层指挥体制的调整,原有的6大军区按战略方向被合并改建为西部、南部、中央和东部4个联合战略司令部,负责战时对辖区除战略核力量之外所有陆、空和海军部队的统一指挥。&/p&&p&B、大幅裁军&/p&&p&与此同时是进行较大幅度的裁军,“新面貌军事改革”在裁军内容上与以往沙俄军队曾进行的裁军有一定不同,此次裁军的一个重要着眼在于裁减中高级军官。因为,按照国际上军队编制较为先进的陆军来看,军官比例不超过20%,军官结构为“金字塔型”,而改革之前的沙俄军队的军官比例极为不合理,其军官比例高达32%,且军官主体是校官。&/p&&p&为什么沙俄军官中上校(旅团级干部)的数量会超过中尉(连级干部)?那是苏联时期为便于在动员预备役时向那些架子部队分派军官的,所以要有富余的中高级军官。可是虽然有这么多中高级军官,关键时刻真正顶用的却很少,因此裁减军官就成了此次沙俄军改裁军部分的重中之重。&/p&&p&因此,此次沙俄裁军的重点着眼于裁减军官数量,尤其是校官,也包括相当一批将军,而下级军官(尉官)数量会不降反升。裁军后,沙俄军官结构由“鸡蛋型”转变为“金字塔形”,部队官兵比例结构得到优化。经过改革,沙俄军队人员数量由改革前的120万人缩减为100万人,军官比例由原来的32%降低为15%。通过裁减军官数量、改变官兵比例,沙俄军队的职业化进程大幅加快。&/p&&p&C、军队整编&/p&&p&伴随着沙俄陆军数量的裁减,军队编制改革也成了沙俄军改的一大要务。其中,沙俄陆军改革方案就包括全面撤师改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师改旅”,以建立更适合灵活机动、快速反击和区域干涉新型常备军——谢尔久科夫“新面貌”旅。&/p&&p&沙俄陆军的军队编制由“师—团—营”制度向“旅—营”制度过渡,以提高指挥效率。师团编制被撤销,旅成为最主要的作战单位,以适应现代战争快速机动、多兵种联动的需要。&/p&&p&此轮改革中“师改旅”的过程,沙俄高度重视营战术群的建设。目前,沙俄陆军以坦克营和摩步营为基础组建了营战术群。所谓营战术群是一支能够随时执行任务的自给自足的分队,未来它们将只由合同兵组成。可以说沙俄军队的营战术群是既能在主力编成内执行任务,也能在独立方向上完成独立的战术任务的单元。&/p&&p&沙俄的“师改旅”过程中,沙俄军队还提出了以重、中、轻三种旅代替已组建的坦克旅、摩步旅和掩护旅的新型旅级部队编制的计划。&/p&&p&从 2010 年起,沙俄在坦克旅的基础上组建重型旅,装备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辆,使其作为重装兵团能够在开阔地域同潜在敌人的装甲部队实施重装对抗;在摩步旅、掩护旅基础上组建中型旅,装备轮式装甲车辆,可在荒漠、林地、城市、山地等复杂战场环境下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通用型部队;原计划在军区所属空降突击旅基础上组建轻型旅,因陆军空降旅转隶空降兵而暂停实施。&/p&&p&2012年3月,梅德韦杰夫宣布“新面貌”改革基本结束。随着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主政国防部,沙俄军改进入“深化调整期”。&/p&&p&补充:&/p&&p&以摩步师为例,沙俄陆军“师改旅”大致分为两个阶段:&/p&&p&第一阶段:师级部队缩编为旅&/p&&p&&b&注意!!!!这是改革之前就进行缩编后形成的老式旅,并不是说军队编制调整要分两步,改革前仍然存在的师级部队直接一步到位缩编、调整为“新面貌”旅。&/b&&/p&&p&一般是1个师缩编、调整为1-2个旅,编制不足部分由各个的部队填补,少量的编制调整。&/p&&p&&b&(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b&&/p&&img src=&/v2-eb74e00f8d40baa2bf05aec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eb74e00f8d40baa2bf05aec_r.png&&&p&&br&&/p&&p&第二阶段:旅级部队的编制优化和结构调整&/p&&p&比较大幅度的加强了旅直属的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了旅下辖作战序列&b&(蓝色的营)&/b&的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以及直属火力支援;新增一个侦察营加强旅级部队的侦察能力;炮兵和防空部队新增指挥连,以对旅直属的炮兵和防空部队进行统一指挥。&/p&&p&不足之处:作战序列的支援和后勤保障部队的管理和指挥没有进行合成化(例如美军是全部直属于一个前线支援连);支援和后勤保障部队不仅没有建立联合指挥,也没有像美军一样合成化;炮兵和防空部队暂时只有联合指挥,没有进行合成化。造成这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大致为两方面:一、苏联军队编制对沙俄陆军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一次大的改革依然无法彻底根除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端;二、苏联解体后,沙俄军队由于经济、科技和工业的多方面进步缓慢,造成信息化程度不足,无法彻底的将部队进行模块化和合成化。&/p&&p&&b&中型旅:重型摩步旅(图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私信)&/b&&/p&&img src=&/v2-1cd6bea6a84a77bf5abd0f_b.pn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8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v2-1cd6bea6a84a77bf5abd0f_r.png&&&p&&br&&/p&&p&沙军陆军历来重战斗轻后勤,坦克师、摩步师作为“一次性部队”的问题是苏联军队的一贯问题。但是,从新的重型摩步旅编制来看,在通信、防化、供应、维修等支援和后勤保障方面,沙俄陆军的新摩步旅与老式的摩步师(包括改革之初的一些老式摩步旅)相比,后勤支援能力大大增强了。然而,问题在于,如果让今天的沙俄陆军真的打起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让其进行纵深攻击的话,新型旅级部队自身的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依旧显得力不从心。&/p&&p&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让新型旅级部队可以更好的模块化和合成化;另一方面那就是需要加强其他的后勤保障力量了——譬如建立健全整个军队的战略战术支援和联勤保障制度。当然不管怎么说,从这次改革来看,俄军对自身支援和后勤保障能力弱认识是十分清醒的,也正在设法改变这一切。&/p&&blockquote&总的来说,年间的这场谢尔久科夫暴风骤雨般的军事改革使得俄陆军完全改头换面,从一支以全面战争为目标,极大依靠动员的传统型军队转型成了一支齐装满员、编制精简的快反型军队。这也就意味着沙俄对自己面临的武装冲突的预判起了变化。&/blockquote&&p&当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11月绍伊古就任国防部长后,对部分过激的改革举措进行了适度纠偏。一是考虑莫斯科地区的作战实际,加强首都地区陆上重装对抗力量,于2013年恢复改革前被裁撤的第2近卫摩步师、第4近卫坦克师原有的师级建制2015年上半年,国防部又以上述两个师为基础组建第1坦克集团军,并对第 20 近卫集团军进行了编制调整与员额补充。二是为强化西部地区的军事力量,沙俄军队2016年1月决定在西部军区增加3个师,以应对北约军事威胁。&/p&&p&虽然沙俄重新恢复师一级建制的部队,但是其下辖的团均是由新编制的营战术群构成,与改革前的师级部队编成模式有着实质性区别,其作战能力也将较原坦克师和摩步师有大幅提升。&/p&&blockquote&可以说,邵伊古的所谓“纠偏”措施归根结底还是在谢尔久科夫留下的“轨道”上前行,本质上是谢尔久科夫改革的延伸,而谢尔久科夫的改革已经给当代的沙俄陆军留下了如此之深的印记,以至于如果要讨论沙俄陆军,那么就无法躲开新面貌改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的沙俄陆军,也还会在谢尔久科夫指出的基本方向上前进。&br&总结沙俄陆军90年代以来改革的趋势的话,大概为以下几条:&br&A 沙俄陆军需要平时就齐装满员的、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部队,这是沙俄陆军改革的一贯目标;&br&B 沙俄陆军对未来战争的整体看法和预见已经改变了,这是新面貌改革的前提;&br&C 沙俄陆军从理念、装备、编制上都正在向西方靠拢。&/blockquote&&p&暂且定在400赞写天朝军队吧。这次更新,从查资料到写总结和润笔花了三个多小时,真是累,眼睛多快看瞎了。&/p&&p&&b&###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时间较少,难免有所纰漏和不足,且部分内容的引用出处也无法一一指出,特此告知,敬请谅解。欢迎广大新老军迷朋友和专业人士批评指正和交流学习。###&/b&&/p&&p&本文资料来源包括但不限于:&/p&&p&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各大门户网新闻、CCAV新闻&/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师改旅是裁军的一种途径吗?&/a&&/p&&p&&a href=&/p/& class=&internal&&“扒衣见君节”见证我军新军衔制的诞生 - 知乎专栏&/a&&/p&&p&&a href=&///?target=http%3A///document/a44426ccdf5a40ee7f938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俄罗斯陆军最新编制体制概览(上)_爱学术&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target=http%3A///document/a16ce7f938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俄罗斯陆军最新编制体制概览(下)_爱学术&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target=http%3A//forum./viewthread.php%3Ftid%3D26150%26extr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俄军摩步旅[MT-LBV装甲车型]详细编制参考[08年12月俄5/060号文件]&i class=&icon-external&&&/i&&/a&&/p&&p&&b&本文重点引用:&/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90年代以来,美军和俄军在进行的各种军事改革都在做什么? - 知乎&/a&&/p&&img src=&/v2-49c1732ace5a6b4de9af405e2507aca7_b.pn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1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v2-49c1732ace5a6b4de9af405e2507aca7_r.png&&
☆☆一篇文章初步了解现代陆军编制的演变和缘由☆☆浅说三大陆军强国的新军事变革之路一、序言要想知道所谓“师改旅”到底有什么好处,或者说“师改旅”的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先得明白常见军队编制以及涉及“团”、“旅”、“师”和“军”的起源或者…
&p&不归路——二战日本海军燃料史话&/p&&img src=&/v2-c41f8d253eeec3e304948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c41f8d253eeec3e304948_r.jpg&&&p&&br&&/p&&p&&b&石油!石油!&/b&&/p&&p&当年曾经海军实力名列世界第三,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其镇国之宝的战列舰大和只能以单程的油料进行自杀式冲击。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喜欢开一个苦涩玩笑:“为了石油去打仗,却又因为没有了石油而败战”。&/p&&p&用石油取代煤炭为动力燃料是20世纪重要技术进步,它和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舰把战列舰从海上霸主的地位打倒一样,在世界海军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大事件。&/p&&p&1903年,英国第二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在朴次茅斯港进行了以石油为燃料的试验。1910年,在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的督促下,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石油燃料可以使舰队的航速提高至25节,由此产生的新型“快速分舰队”可以胜过当时出现的任何德国舰队。&/p&&p&说句题外话:丘吉尔这位影响了20世纪世界走向的英国政治家,是个糟糕不过的战略家,但是对于技术问题却独具慧眼,在20世纪日益保守僵化的英国当权者中这是罕见的。他不仅对海军舰船的燃料石油化功不可没,不久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是丘吉尔发现了“坦克”这种能够把士兵从炼狱般煎熬的堑壕战争中解脱出来的战斗利器!从而彻底改变了未来陆地战争的形态与模式。&/p&&p&过去,军舰在加煤时至少要动员全舰1/4的人力,燃料用尽的时候甚至包括枪炮手来铲煤,还要动用许多人力、把煤炭从偏远的煤舱搬运到离锅炉较近的煤舱,由此引起的紧张、劳累和不适很可能在作战的重要时刻影响军舰的战斗力。而改用重油做燃料的话就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司炉工。1912年到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完全以石油为燃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p&&p&日本海军使用石油燃料始于1905年的“萨摩”级战列舰,当时石油还只是喷入燃煤锅炉的助燃剂。之后建造的“金刚”级、“扶桑”级和“伊势”级在下水时仍然装有燃煤锅炉。1913年到1916年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搭载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海军建造的主力舰均以重油为主要燃料。&/p&&p&对于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岛国及海军强国来说,使用石油替代煤炭的唯一重大困难是如何从国外得到大量的石油供应。对于英国来说,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婆罗洲的油田,以及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的油田解决了这一难题。&/p&&p&而对日本来说,其石油来源就只能完全依赖外国的供应了。根据日本石油会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把殖民地也包括在内的话,日本的石油矿区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石油在日本的领土上到处都有。但是,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就只有本州岛西北部秋田、新泻一带,以及北海道了。此外,在桦太岛的南部和台湾岛的中央山脉地区也发现过石油的踪迹。&/p&&p&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产情况是:北海道出产了7500吨,台湾生产3.2万吨,北桦太石油租借地生产19.3万吨,本州当年的石油产量是22.6万吨,合计为45.9万吨。&/p&&p&与外国相比,这样的开采规模自然难以获利,因此日本的石油公司是靠政府的补助勉强维持着。许多矿井的深度无法超过500米,直到1930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加利福尼亚式的深井技术,方可钻探1500米至2000米深的油井,但是没有将其用在石油勘探领域里。要知道,中国东北的大庆油田油层深度普遍在1500米以下,因此这是日本石油会社虽然在安达地区进行了勘测,却与大庆油田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p&&p&作为对比,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是12311.7万吨,苏联是1850万吨,墨西哥698万吨,婆罗洲673.6万吨,东欧(匈牙利和罗马尼亚)647.8万吨,中东(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万吨。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垄断了世界石油生产的绝大部分,而剩下的主要石油产地,在日本手边的,就只有婆罗洲的油田了。&/p&&p&就石油提炼工业而言,1913年时日本的成品油完全依靠进口,至1920年,原有的进口比例已占石油制品的50%,到1930年时原油占70%。当年日本的炼油能力是一年精炼60万吨原油,实际生产了30万吨。作为对比,日本的年石油消费量是170万吨到180万吨,其中海军用油为35万到40万吨。&/p&&p&当时日本的石油消费结构是,陆军和海军的石油消费量占总需求量的26%、并且还呈增长趋势,商船占26%,渔船占13%,汽车和飞机占13%,铁路及工厂占15%,家庭照明和取暖占7%。随着国内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巨大缺口急剧地增加,日本的石油消费越来越依赖于美国和荷属东印度的进口石油。英荷合资的皇家壳牌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太阳”公司、以及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掌握了日本国内60%的市场,其余的市场份额由大约30家日本公司掌握,它们从美国和墨西哥的油田进口石油。&/p&&p&1931年,日本政府开始谋求对石油工业建立控制权,为其自身的需要服务。其解决方法向三个方向进行,其一是在国外购买油田或获得租借地;其二是南满油页岩的利用;其三是抚顺的煤炭液化和合成燃料的开发。&/p&&p&购买油田的问题对于日本意义不大,因为当时的优质油田不是被大石油公司掌握,就是直接控制在美英政府和海军部门手里,日本能买到的,只有波斯、墨西哥等国已经开采过的废油田。&/p&&p&在苏联,由于当年日本曾采取强硬的让予政策,以作为撤兵西伯利亚的条件,因此换来了北桦太岛的石油开采权和鄂霍茨克海的渔业权,根据估算,北桦太岛的石油年产量最高可以达25万吨到30万吨。&/p&&p&当时中国抚顺的露天煤矿拥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达300米的优质煤层,这个煤层上覆盖着厚度大约200米的油页岩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抚顺煤矿调查时发现,从高处滚落下来的油页岩石块,有时在落下的过程中就因摩擦而燃起了大火,从而推测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质。&/p&&p&1921年初,满铁中央实验所开始研究抚顺煤矿油页岩的开发。日本海军省从满铁那里获得报告后很感兴趣,因此从1925年起也对抚顺油页岩进行研究。日本海军德山燃料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抚顺油页岩的品质优劣不一,含油率从0.8%到40%,平均为6%。其储量,在500米以下者推算为12亿吨,100 米以下者为24亿吨,8000米以下者为48亿吨。&/p&&p&以当时的技术水平预测,近期可以开采的数量约2亿吨,可提炼1200万吨的石油。满铁总部看到海军的报告后,立即决定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页岩油的试验,派木村忠雄、长谷川清二等人带着大量试料前往油页岩工业发达的英国和爱沙尼亚。当时油页岩炼油分为英国的外热式干馏法和爱沙尼亚的内热式干馏法。由于抚顺油页岩的含油量低,需要随时投放大量页岩,因此决定采取爱沙尼亚的内热式加工。&/p&&p&日,抚顺页岩油加工厂落成,以日产4000吨的规模开工了,随即被列为“国防工业”。为确保石油资源而绞尽脑汁的日本海军立即与其签下合同,购买其生产的全部重油。经过检验,抚顺页岩油也达到了海军要求的质量。&/p&&p&但是,在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后,却出现了问题。使用内热法本来是为了能大量投入页岩,以多出油,但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要助长页岩的干馏燃烧,就要鼓入大量空气,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杂质也随之而入。&/p&&p&不久之后,海军德山燃料研究所就抱怨说入库的重油不适于用作舰艇燃料。海军用页岩油代替石油重油来开动舰艇,但燃油器的喷嘴常常被渣滓堵塞,因此很气愤。已成为抚顺油页岩厂负责人的长谷川清二因此引咎自杀。&/p&&p&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抚顺工厂燃料课长阿部良之助终于发现,用浓度36%的硫酸冲洗页岩油,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精制成品油,但为此产量将下降10%。当他把这一结果上报的时候,却遭到了申斥:“产量减少10%,那不就是说50万吨重油要减少5万吨吗?”&/p&&p&抚顺工厂后来采用了炼油工业中的热风氧化法,但石油中的杂质加热后更容易沉淀,这是石油化学的基本常识,因此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成功。当抚顺工厂的领导人最终同意采用阿部的酸洗法时,已经是日本即将战败的1943年了。&/p&&p&阿部良之助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页岩油的提纯,而是煤炭液化。这一工艺最先于1913年由德国的贝吉乌斯(Friedrich Bergius)试验成功,方法是对煤粉进行氢化处理。&/p&&p&到1921年时,德国的煤液化工艺已经达到可以进行工业生产的规模。1927年,法本化学公司在莱比锡附近的洛伊纳(Leuna)建立了庞大的合成燃料工厂。&/p&&p&日本自不必说,英国也是很早就把煤的液化列为国防工业,视作军事秘密。即使德国也不会公开这方面的情报,日本曾向洛伊纳工厂派出30人去考察技术,结果回来提出的考察报告,30人竟是30个样。&/p&&p&抚顺工厂最初采用的燃料合成办法是,将抚顺煤和焦油以1:1的比例混在一起,以氧化铁作催化剂,在100个大气压的氢气下加热到450摄氏度。其遵循的原理是,煤和石油相比,煤的氧多氢少,加高压之后加氢,氧就以水的形式流出。&/p&&p&可是,原理归原理,实际又是另一回事。这种做法失败后,阿部注意到煤液化的最初反应不是加氢,而是先把煤这个大聚合体加以分解,于是把研究工作转到用以分解聚合体的催化剂上,最后找到了硫化亚铁。&/p&&p&其次,为了防止煤在粉粹过程中接触空气而氧化,于是采取在水中粉碎的方法,可是这样做出来的煤粉是胶泥状的。阿部一筹莫展,直到有一天看到油页岩厂出来的含焦油废水和煤矿区流出的含煤废水混合之后变成干净的泥水,才受到启发,在水中加入低温焦油,这样就提取出了煤粉。就这样,日本的煤炭液化工业也取得了进展。&/p&&p&日,海军德山燃料厂决定采取阿部方式生产合成燃料,由满铁出资1800万日元建设新厂。日,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日本的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其产量少得可怜,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p&&p&日本最大的经济情报组织满铁调查部后来起草了一份报告,名为“东亚的石油与人造石油问题”,其调子低沉。不断提出警告说,日本的能源前景并不光明,人造石油工业“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仓促之间就能生产出几百万吨的程度”,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必须结合形势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石油战略进行研究。&/p&&p&从30年代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抚顺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全部发动,一年的石油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加上本土和北桦太的石油产量,估计日本的石油生产能力最高可以达到每年67万吨。&/p&&p&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但即使这样,还有每年183万吨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从国外获得石油来弥补。在和平时期日本可以依赖从英美荷三国的进口,但一旦日本与美国因中国问题而发生战争,则这个来源将立即中断。为此日本海军必须时刻准备,出兵南下夺取婆罗洲油田。&/p&&p&&br&&/p&&img src=&/v2-25dc1b9f4eacc87dda2d2f4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25dc1b9f4eacc87dda2d2f4_r.jpg&&&p&&br&&/p&&p&日晨(夏威夷时间),日本未经宣战,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日本在2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突然袭击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日本海、空军采用惯用手法,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同时轰炸威克岛、关岛、马尼拉、新加坡、香港等地。日本天皇(裕仁)发表宣战诏书。美、英、加拿大、荷兰、东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法国等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p&&p&1941年12月英属东印度婆罗洲的巴厘巴板,已经是个宏伟壮丽的石油港口。在20世纪初,巴厘巴板还是地图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石油大亨马库斯·塞缪尔命令在当地丛林中拓建了一家炼油综合企业。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似乎塞缪尔看似荒诞而冒险的梦想之事不仅为该岛创建了生产石油的一个大型炼油中心,而且也已成为皇家荷兰壳牌集团的巨大宝藏和世界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p&1941年1 月中旬,随着日军的日益逼近,外围油田的工作人员开始像在东印度的其他地方那样,破坏油井。他们取出钻杆,把它们切断,再塞入井内,同时尽其可能着手毁坏水泵、测杆、螺栓、螺母和钻头。此外,他们还在每口油井上安置一罐炸药。油井被炸毁。工作人员从产量最低的油井开始,但最终炸毁了所有油井。&/p&&p&与此同时,对于破坏巴厘巴板炼油综合企业的早期措施也已在实施。蒸馏器和锅炉被开启后干烧,直到烧毁为止。没有人知道这要花多少时间。但在三十小时后,蒸馏器相继破裂。&/p&&p&正月20日,炼油厂得知他们一直害怕听到的消息:一支日本舰队出现在距离当地只有二十四小时行程的海面上。日本人通过两名被俘的荷兰人送来一份最后通碟:要么立即投降,要么一切通过武力解决。一名派驻炼油厂的军官下令开始爆破。随着可怕的爆炸声,卷起一股猛烈的飓风。当这股石油汇成的火海倾注下山,流向其他油罐时,油罐场变成了一座地狱般的火焰山。&/p&&p&东印度的其他地方,也像巴厘巴板那样,预先对石油设施进行破坏。但这似乎仅能使横扫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日本人稍稍感到一些不便而已。&/p&&p&到1942年3 月中旬,日本完全控制了东印度。随后的几次征服,意味着日本仅在三个月内就夺取了东南亚的所有丰饶资源——尤其是它为之而战的石油。&/p&&p&然而,日本的战争机器仍在向前转动。在东京,东条首相炫耀说:攻陷香港花了十八天,攻陷马尼拉二十六天,攻陷新加坡七十天。一种“胜利狂热”遍市全国。&/p&&p&在1942年上半年,惊人的军事胜利使股票市场突然兴旺,行情猛涨,以致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迫使股市下跌。有人说,这个国家已“陶醉在胜利之中”。只有少数人提出警告说,次日的黎明终将来临。&/p&&p&在1942年的头几个月里,美国人珊珊来迟地为战争进行动员之时,日本人却在炫耀着一连串惊人的胜利,并且开始考虑下一步行动。他们已经变得如此自信,以致国家的军事首领们想向西挺进,与中东或俄国方面的德军联合,并帮助他们切断盟国来自巴库和伊朗的石油供应。&/p&&p&当然,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胜利狂热”冲昏了头脑。1942年4 月,袭击珍珠港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在写给他最宠爱的艺妓的信中说:“战争的最初阶段,类似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它将很快消逝;现在进入了成年时期,所以我或许不应当再沉迷下去,而应奋发图强。”&/p&&p&犹如日本其他海军领导人那样,山本依然深信并委身于一场能够把敌人逐出战争的“决定性战役”。他从自己在美国生活的岁月中懂得,由于美国的石油和其他资源,以及它的工业实力,迅速取得胜利是必要的。&/p&&p&因此,日本决定在夏威夷以西仅一千一百英里的中途岛发动一次重大进攻。至少,日本人计划利用中途岛来扩大其防御范围。而如果美国舰队能被诱使出战,那就更好了,因为那时日本就能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以完成它在珍珠港已经开始进行的消灭美国太平洋海军的任务。&/p&&p&1942年6 月初爆发的中途岛战役,证明是决定性的,但其结果却不是像大多数日本人所期望的那样。相反,它正是山本曾担忧的“成年时期”来临。&/p&&p&由于美国海军已从珍珠港灾难中得到明显的恢复,并且已破译敌方密码,它把趾高气扬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击沉帝国海军的四艘航空母舰,而它本身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p&&p&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真正转折点,也是日军攻势的终点。此后,力量的平衡将有所转移,美国人在人力、资源、技术和组织能力上的强大无比的力量,及其不屈不挠的决心,开始迫使日军在太平洋上一次又一次的浴血战斗中节节败退。&/p&&p&在中途岛战役后两个月,反攻开始,美军在新几内亚附近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随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残酷战斗,但最终美军占领了该岛,这被称为美国在战争中的首次进攻。一度围绕着日本陆军的战无不胜的光环开始破灭。但在耗尽这个顽固敌人的资源——如果不是意志的话——的长期斗争中,这只是走出了代价沉重的一小步。&/p&&p&最初试图不让日本获得东印度石油的种种努力实际上并未造成很大的障碍。日本人曾预计到那种破坏活动——很久以来便已显露出这种可能性——尽管壳牌石油公司在巴厘巴板,标准-真空石油公司在苏门答腊都作了努力,但日本人发现其破坏程度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严重和广泛。日本人立即着手恢复东印度的石油工业。钻井队、炼油工人和设备纷纷涌现。&/p&&p&在短期内,占本国石油工人总数70%的大约四千名油田工人乘船南下。结果令人惊异。在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军方曾计划在两年以内从东印度——被称为“南方战区”——取得足够的石油,以弥补缺额。这一目标已超额完成。&/p&&p&1940 年,南方战区的石油产量为六千五百一十万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产二千五百九十万桶,但至1943年,他们使产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万桶——1940年产量的75%。在1943年的头三个月中,日本的石油进口量比美国、英国和荷兰在1941年7 月实施石油禁运前的1941年同期,增长了80%。&/p&&p&正如他们所计划的那样,日本人能够利用被占领的东印度来增加石油储备。而且,在南方战区也不缺少石油。日本舰队可在当地随意加油。&/p&&p&日本人还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石油公司的成就中得到好处。这家公司是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在东半球的合伙公司。刚在战争发生之前,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在苏门答腊中部发现一片大有希望的属于迈纳斯结构的油田,并运进了一套钻井和必需的设备。日本人继续进行这项工作,利用加利福尼亚一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设备钻探一口已发现的油井。这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冒险开掘的唯一油井。他们探测到了一片特大的油田,是加利福尼亚州和中东之间的最大油田。&/p&&p&在南方战区的整个工作竟获得如此成功,以致东条首相在1943年宣称,曾经促使日本扩张的石油问题已获解决。但东条未免言之过早。&/p&&p&&b&丸之战&/b&&/p&&p&消耗战在制定其军事战略时,日本人曾设想南方战区的丰富资源——石油、其他资源和粮食供应——必能满足其资源贫乏的本土各岛的经济和各种需求,从而使日本能有建立和维持“太平洋屏障”的持久力量。那时,日本人就能向美国人和英国人挑战,使他们的决心丧失,一直到他们感到厌倦而求和,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拱手让给日本帝国。这种战略乃是一场赌博,其成功不仅取决于削弱敌人的决心,而且还有赖于日本自身的海运系统保持绝对完整。日本是在其石油储备足以维持两年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或者说日本的决策者是这样设想的。两年之后,日本就必须依赖东印度的石油。用“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的话来说,这种依赖性“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或者,正如一本有关日本军事战役的历史著作中所说的,“缺乏液体燃料乃是日本的唯一弱点”。&/p&&p&一个明确的弱点是,日本的航运易受潜艇攻击。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军事决策者几乎没有考虑到那种危险。他们低估了美国的潜艇及艇上的官兵。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吃不起苦,贪图享受,无法忍受海底生活和作战的艰辛。&/p&&p&事实上,美国潜艇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出色。一旦配备着改良的鱼雷,它们就是一种致命的武器,能够削弱乃至切断日本南方战区与本土各岛之间的重要航线。按照日本人对所有商船的称呼,这次时间拉得很长的冲突,被称为“丸之战”。&/p&&p&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开始认真注意保护其航运免受潜艇的攻击,包括建立护航队。他们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一位护航队指挥官沮丧地说:“当我们要求空中保护时,只有美国飞机出现。”日本的航运损失有增无减。&/p&&p&此外,护航队本身也有问题,这实际上有助于盟国。集结和指挥护航队的行动要求建立一个无线电通讯网,这和其他情况合在一起,无异于宣布准确的“时间地点”。&/p&&p&美国人破译的日本密码电文,为潜艇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情报。总的说来,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在日本战时的所有货运轮船中,大约有86%在交战中被击沉,另有9 %则受重创,直到战争结束时仍未能投入运行。占美国海军作战人员不到2 %的潜艇作战人员,认真负责地造成敌船总损失的55%。其他盟国的潜艇有助于击毁其他5 %的敌船。这一战役——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加剧的禁运和消耗战——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经济学家称之为“对日本战时经济的致命打击”。&/p&&p&油船是潜艇特别喜爱攻击的目标。从1943年起,被击沉的油船数目骤增。到1944年,被击沉的油船远远超过新造的油船。在1943年财政年度的第一季度内,日本的石油进口量达到高峰。一年后,即在1944年的同一季度内,进口量不到1943年的一半。到1945年第一季度,石油进口已完全停止。“形势濒临绝境,”一位日本船长说,“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一艘油船离港后,不久就会被击沉。油船不可能抵达日本,对此,我们心中没有多大疑问。”&/p&&p&由于石油形势的恶化,日本人采取许多应急措施和权宜之计。他们把石油装在许多规格的桶子里,甚至灌进安置在货船甲板上的纤维盛器内。日本人将重达三百至五百桶的石油装进大橡皮袋中,以便用拖船拖到日本。尽管这样做有点别出心裁,但这种想法由于各种原因而归于失败:汽油侵蚀橡胶,把油灌进橡皮袋和倒出橡皮袋都很困难,而且橡皮袋降低了拖船的机动性,使它们更易成为空袭的目标。在绝望中,日本人甚至想用他们自己的潜艇来运输石油,并且设法用日本的修理设备作为交换,迫使德国潜艇运送石油。&/p&&p&在国内,由于石油进口枯竭,日本人一再紧缩消费。1944年的民用汽油消耗量降至二十五万七千桶——仅为1940年消耗量的4 %。那些被认为是必须使用汽油来行驶的车辆改装成使用木炭或木柴。工业用油则从黄豆、花生、椰子和蓖麻中提炼。民间贮藏的土豆、糖和米酒——甚至零售店货架上的瓶装米酒——都被征用来提炼酒精,用作燃料。&/p&&p&1937年,日本人曾雄心勃勃地一心致力于生产合成燃料。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几个月内,东京有些人曾主张以生产合成燃料作为不进行战争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但事实上这项战时工作遭到严重失败,既苦于缺乏钢材和设备,又遇到技术、工程、机械和人事方面无穷无尽的一系列问题。&/p&&p&1943年,日本的合成燃料产量总计为一百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一千四百万桶的8 %——而那些燃料从未达到石油总需求量的5 %以上。何况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满洲,那里在1944年末和1945年由于被封锁而使那些燃料无法利用。合成燃料生产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且是一次影响很大的失败,因为它耗尽了大量的资源、人力和管理力量,以致有一位分析家评论说:“从投入的原料和人力以及有限的产量来说,日本的合成燃料工业在战争期间与其说是一项投资,还不如说是一笔负债。”&/p&&p&&b&“保全舰队是无意义”&/b&&/p&&p&石油的日益减少越来越制约着日本的军事力量,而且直接影响到许多战役的进程。早在1942年6 月的中途岛战役中,这种压力已经可以感觉到。正如一位海军上将所说:“我们当时用去大量燃料,超过我们预计的需要;其影响一直到事后仍可感觉到。”&/p&&p&在中途岛获胜后,盟军采取攻势,海军与陆军联合作战,从一个岛屿跳跃到另一个岛屿,向西挺进,从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到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岛和埃尼威托克岛,再到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和关岛。无论哪一方似乎都为每一个海滩上的每一码地方付出了数以百计的生命。&/p&&p&但美国人已经进行破坏性的一揽子计划,航空母舰的空中力量和工业实力汇合成为一股毁灭性的作战力量。日本人无法应付如此巨大的资源消耗。当密电破译人员获悉曾经策划过珍珠港毁灭性攻击的山本海军上将预定巡视新几内亚附近的布于维尔时,美国人甚至在1943年4 月要为珍珠港事件进行报复。等待伏击的美国战斗机从云层中飞出,山本海军上将的座机被击中起火,坠落在丛林之中,山本也随机丧命。&/p&&p&然而,正如另一位海军上将所说,一直到1944年的头几个月,潜艇才最终使帝国海军“极为深切地”感觉到燃料缺乏。日益耗尽的石油储备也开始影响到各种战略决策,导致日趋毁灭的后果。&/p&&p&在1944年6 月的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中,日本战舰因燃料不足而未参战。此外,为了节省油料,航空母舰不再迂回而是直接驶近美军。一位日本指挥官后来说:“采用较长的航线,将会耗用太多的燃料。”&/p&&p&直接出击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作战方式,结果,在通称为“马里亚纳火鸡大射猎”的战斗中,日军损失飞机一百七十三架,而美军只损失二十九架。&/p&&p&由于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胜利,美国人终于进入了日本防卫的内圈。在那次战役结束后,日本人应该作出战略上的合理考虑,将其帝国舰队的两个战舰基地设在本土海域——或设在冲绳岛,或设在本土各岛——以便向各个方向出击。&/p&&p&但是,前往本土各岛的石油供应线被切断,石油储备又迅速减少,都不允许采取这种部署。因此,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部分舰队以日本为基地,在那里等待新的飞机和飞行员,同时也在消耗最后的油料储备。&/p&&p&重型战舰则驻在新加坡近海,以靠近东印度的供应地。但在那里,一旦投人战斗,舰队便无法加油,也不能在大约一个月内再次作好战斗准备。&/p&&p&当日本需要一支真正的联合舰队,使其力量强大到足以击退盟军的进攻时,石油短缺所导致的全部后果却分散了它的海军力量。日本的空军作战也因燃料匮乏而受到严重阻碍。&/p&&p&1944年,飞行员训练时间缩减到三十小时,为必要时数的一半。1945年,由于燃料短缺的情况愈益严重,航空训练被完全取消;飞行员直接随领航机攻击目标。几乎无人可望生还。&/p&&p&航空汽油采用唯一可以利用的原料松节油制成,其中掺入越来越多的酒精。劣质的燃料、训练不足的飞行员和未经充分测试的飞机等合在一起,是一种致命伤。仅在运输飞行途中,日本便损失了多达40%的飞机。&/p&&p&为了节约石油供应,许多日本船舰使用未经提炼的婆罗洲原油;犹如多年前马库斯·塞缪尔所称,它确实适宜于用作燃料。可是,它也极易燃烧,因此对使用那种燃料的船只来说,是个威胁。&/p&&p&塔威塔威岛之所以被选为日本第一机动舰队(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基地,主要是因为美国潜艇不断毁伤日本油船,使日本海军长期处于燃料短缺状态,日益难以实施海上作战。塔威塔威岛离西加罗林群岛较近,位于“阿号”作战所预定的决战海区之内,而且靠近盛产原油的婆罗洲油田。这里出产的原油质纯,挥发性特强,急需燃料时,不经加工舰船即可使用。&/p&&p&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日军以塔威塔威岛作为基地从战略上讲很不利的。这可以说重要后勤物质决定战争命运的典型例证。正是由于燃料这个首要问题,最终促使帝国海军于1944年10月在菲律宾近海倾其全力投入莱特湾战役。至此,包围圈已日益缩小。&/p&&p&1944年8 月,关岛被克复,使日本本土各岛的城市已在新式B-29轰炸机的航程之内。在南方,麦克阿瑟将军于9 月15日在仅距菲律宾三百英里的摩鹿加群岛的莫罗太岛登陆。他向菲律宾那个方向眺望时说:“他们正在那里等候我。”&/p&&p&对日本人来说,除了千方百计试图阻止美军攻陷菲律宾外,看来别无选择,因为菲律宾位于对本土各岛实行空中攻击的距离之内,也处于连接日本与它在东南亚占领区的海上通道之间。海军总参谋长丰田副武海军上将下达命令,发动一次海战史上的最大战役。&/p&&p&他后来说:“如果我们在菲律宾战役中失败,那么往南的航道就会被完全切断;那样,即使舰队能够返回日本海域,它也无法得到燃料补给。如果舰队继续留在南方海域,它就无法得到弹药和武器补给。不惜失去菲律宾来保全舰队是毫无意义的。那就是我下达命令的理由。”&/p&&p&但在菲律宾战役中,燃料的匾乏不断地困扰着日本人。由于基地分散,他们的海军必须设法把部队从距离遥远的各个方向调集到关键性地点来。两艘日本战列舰因缺乏石油而始终未能参加这次重大战役。相反,它们驶往新加坡加油,然后返回日本。其他战舰为了节省燃料而低速航行,因而在关键时刻迟到了几小时。&/p&&p&&br&&/p&&img src=&/v2-2c0e4bff74c996ecc680c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2c0e4bff74c996ecc680c_r.jpg&&&p&&br&&/p&&p&1945年9月,日本本州尾道。日本投降后,美国军官在接受一个海军基地,美国军官接受日本投降的军官指挥刀。&/p&&p&日,第二舰队司令官粟田健男海军上将已在进入蒙特湾的适当位置,有可能击溃麦克阿瑟将军的防卫薄弱的进攻部队,改变战役的进程。但在仅距登陆海滩四十英里时,粟田突然掉转船头离去。战后,一位日本海军上将被问到为什么要如此。他回答说:“因为燃料缺乏。”&/p&&p&历时三天的莱特湾战役对日本人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失败。他们损失三艘战列舰、所有的四艘航空母舰、十艘巡洋舰和十三艘驱逐舰。&/p&&p&正是由于那次战役所产生的绝望情绪,日本人公然开始采用一种新武器——被称为“神风”的自杀飞行员。“神风”是十三世纪忽必烈入侵日本时使其强大舰队遭到覆没而未能在日本登陆的飓风。&/p&&p&那些受命将其飞机(包括特制的人工操纵火箭炸弹)撞击美国战舰甲板的自杀飞行员,意欲成为日本精神的最终化身,以激励所有同胞作出彻底的牺牲。&/p&&p&但对于油料、飞机和熟练飞行员奇缺的一个国家来说,他们也为一个非常实际的目标服务。日本人作过条分缕析的测算,要击沉一艘美国航空母舰或战列舰,需用八架轰炸机和十六架战斗机,但只要用一架至三架自杀飞机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p&&p&如果飞行员撞毁自己的飞机,无疑会造成更大的破坏,而且他们那种视死如归的决心,还会使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精神含义的敌人,闻风丧胆;不仅如此,由于飞行员不打算返航,他们所需的燃料也可减少一半。&/p&&p&帝国海军的末日日本人几乎无法阻止太平洋美军获得源源不断的燃料和其他补给,不管其给养基地多么遥远。美国人建立起规模巨大的浮动基地——由加油船、修理船、供应船、拖轮、浮坞、救护船、驳船和军需船组成——使美国海军有了跨越太平洋漫长距离的“长腿”。由两三艘巨大油船和驱逐舰护航队组成的流动加油部队,在指定地区设立加油站,那是一个宽二十五英里、长七十五英里的辽阔矩形区域,美国舰队常在那里集合加油。&/p&&p&1944年下半年,当关岛成为美军轰炸日本的主要基地时,那里每日供给十二万桶航空汽油。与此同时,在所有战线上的全部日本空军每天仅消耗二万一千桶航空汽油,仅为关岛所供应的1/6。日军几乎在每条战线上溃退。&/p&&p&到1945年初,美国人重新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和硫黄岛,尽管为了争夺一个长4.5 英里、宽2.5 英里的岛屿,就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六千八百名美军和二万一千名日军丧生,另有两万名美军受伤。&/p&&p&在南亚,英国人在缅甸发动最后攻击。日本人放弃了巴厘巴板和东印度的其他主要输油港口,而他们在本土各岛的大多数炼油厂则已无油供应。1945年3 月,最后一支日本油船护航队离开新加坡。它在中途沉没,从未抵达日本。&/p&&p&在国内,事实上石油已从国内经济中消失,成为更大的资源匮乏局面中一个组成部分。煤气、电力、煤和炭的供应都奇缺。日本人已不可能在私人浴室里洗澡,公共浴室则变得非常拥挤。人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在澡盆里洗土豆”——热能来自街上抬取的碎木柴。许多日本人开始把藏书当作燃料生火,他们估计那些书籍在以后的空袭中终究难免毁灭。&/p&&p&从年的严寒冬季开始,直到1945年5 月,东京始终没有燃料配给。在此之前,大多数居民已经学会在这个饱受轰炸的城市里,用烧焦的残木片烧饭。每天从食物摄取的热量降至1800大卡,大大低于2160大卡的最低需要量。&/p&&p&军用燃料的状况变得如此严峻,以致海军决定采取一种仿效“神风”式空袭的激烈手段——牺牲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和作为日本舰队骄傲的“大和”舰。在此之前“大和”舰始终是日本小心珍藏的镇国宝物,人们对太平洋战争时“大和号”战舰迟迟不出动总有疑问。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石油。&/p&&p&瓜达卡纳尔岛战役时,大本营参谋辻政信中佐曾经亲自到“大和号”上面见山本五十六请求支援,但山本五十六就是下不了出动“大和号”的决心。其实当时制空权还没有完全落到美国人手里,起码“大和号”不至于会遭到像最后那样刚刚开了几炮就葬身海底的命运。&/p&&p&除了对美国航空兵的顾虑,问题还是在石油,包括“大和号”在内的联合舰队一出动,一天就是一万吨燃料,进行中途岛海战竟耗费了和平时期海军一年近40万吨的石油量。而当时吴军港的重油储备就只有65万吨了。&/p&&p&而今日本的末日就要来临了,是必须拿“大和”舰去赌国运的最后时刻。它将成为一支“特种攻击部队”的核心,撞上增援进攻冲绳部队的美国船舰,造成尽可能大的破坏,然后在海滩上搁浅,使用舰上巨大的十八英寸口径的炮保卫冲绳岛。&/p&&p&丰田海军上将说,“几乎没有可能采取需要大量燃料补给的任何大规模作战行动。甚至在集结舰队时,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收集到必需的二千五百吨燃料。但是,尽管没有胜负各半的希望,人们仍然感到,让那些军舰闲泊在本土海域内,将会一事无成。而且,尽管我们无法明确地预计到是否有一半的成功希望,但是不让它们出去,就将违背日本海军的传统,那就说明了燃料状况是何等危急。”&/p&&p&这显然是一次自杀性的使命。“大和”舰所载的燃料只够单程航行。4 月6 日早晨,这艘巨型战列舰及其随行的船舶离开德山,按照“神风”作战的要求,没有任何空中保护。&/p&&p&4 月7 日中午,三百架美军飞机从低垂的云层中飞出,开始猛烈轰炸。下午,“大和”舰和其他大多数船只已被击沉。对许多人来说,“大和”舰在能进行自杀性攻击之前就被击沉一事,标志着“帝国海军的末日”。曾以主宰整个西太平洋自豪的日本舰队,现在甚至已被逐出本土的近海。&/p&&p&&b&战斗到底?&/b&&/p&&p&日本的处境愈加恶化。燃料缺乏迫使其飞机在一个月内至多飞行两小时。是否还有其他途径来取得油料呢?在非常需要燃料的情况下,海军不顾一切,发起一场异想天开的挖掘松树根运动。在“两百个松树根能使飞机在空中飞行一小时”的口号指导下,本土各岛全民开始挖掘松树根。儿童被派到郊外去寻找树根。&/p&&p&松树根经过十二小时加热后,生产出一种原油代用品。三万四千只锅子、蒸馏器和小型蒸馏装置组合在一起,旨在使每组日产三四加仑油料。但所需劳动力显示出这种努力是徒劳无益的。生产每加仑油料需要两个半劳动日。要达到日产一万二千桶的官方指标,每天就需要一百二十五万个劳动力!&/p&&p&松树根运动的有些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山上的所有树木和树苗都被拔得精光,大捆的树根和树株堆积在路边。&/p&&p&到1945年6 月,松根油的产量达到了每月七万桶。但提炼方面的种种困难仍未解决。事实上,到战争结束时,从松根油中只提炼出千桶供飞机使用的汽油。日本的末日正在临近。在美军毫不放松的轰炸下,全国许多以木材建屋的城市都化作焦土废墟,经济运转更趋缓慢,发动军事反攻的能力实际上已不存在。&/p&&p&1945年4 月5 日,苏联宣布废止它同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然而,根据有关条款,条约的有效期要到1946年4 月才终止。此时,日本的海军高级军官们又想出另一种主张,其疯狂程度不亚于松树根运动——试图直接向苏联试探,要求它在东京、华盛顿和伦敦三方之间进行斡旋,并想以南方战区的资源换取苏联的石油。前首相和驻莫斯科大使广田弘毅受命开始与苏联驻日大使对话。&/p&&p&但日本人并不知道,斯大林在那年2 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已向罗斯福和丘吉尔许下诺言,苏联将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大约九十天内对日宣战。此外,斯大林还做了一项远比仅限于原料的更有吸引力的交易。作为参战的代价,他在领土方面取得了许多让步:重新确立苏联在满洲的特权,收复萨哈林岛的南部,以及获得千岛群岛。虽然斯大林是一个属于少数民族的格鲁吉亚人,但他却是个典型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有了那些报酬,他大可为沙皇俄国在1905年被日本战败报仇雪耻。&/p&&p&因此,在6 月末的会晤中,苏联大使拒绝了广田提出的所有政治性建议。至于向日本出口石油,这位大使补充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苏联本身也非常缺少油料。铃木首相下令对日本的作战能力进行调查,以决定是否足以继续作战。&/p&&p&1945年6 月中旬提出的调查报告表明,日本的战时经济由于燃料的匮乏和美国空袭的猛烈而几乎瘫痪。各项数据进一步证实日本处于绝望的境地:1937年4 月的燃料油储备为二千九百六十万桶,到1945年7 月1 日,储备只有八十万桶。如果少于一百万桶,海军便无法作战。它已没有油料来实现一切实际目的。对于日本政府中的有些人来说,“日本处境的毫无希望”是显而易见的。但决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想法。日本政府的高层人士远远不能接受日本有投降的可能性,甚至在提到这一点时也会遭到许多人的极力反对。政府还在号召“万众一心,为国捐躯”。陆军和一些海军成员为敦促铃木内阁死战到底而进行搏斗。&/p&&p&日本人似乎为了显示他们所下的决心,于1945年4 月对美国进攻冲绳岛进行了猛烈而疯狂的抵抗,以其有组织的形式一直抵抗到1945年6 月21日为止。美国人在夺取该岛的战斗中,伤亡人员的比例达35%。假定在进攻本土各岛时仍保持同样的比例,那么美军指挥官们预计,在进攻的最初阶段,美方至少会有二十六万八干名官兵伤亡。总计起来,他预计美军伤亡人数将达一百万——日军伤亡也将达到同样人数,并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平民死亡。&/p&&p&日军在冲绳岛战斗中的浴血顽抗,有力地促使美国决定在必要时使用一种新武器——原子弹,虽然它的威力尚未证实,但不久即将进入美军的武器库。美国领导人知道日本的战斗力正在崩溃,可是他们看不到它的战斗精神正在消失的任何迹象。而且事实上,整个岛国看来正在动员起来决一死战;甚至年幼的学童也奉命开始制造竹标枪,准备用来杀死美国人。&/p&&p&美国破译的东京与莫斯科之间密码电文,难以充分说明日本政府准备求和——因为日本并不准备求和。尽管局势不断恶化,日本政府在投降问题上的态度依然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实际上反映出国内的意见尚未一致,而且主战派仍居上风。东京顽固地反对盟国的“波茨坦宣言”,此项宣言本来可使日本能够在包括保留天皇制等合理的基础上放弃战争。许多日本领导人不愿采取行动,以使包括军人和平民在内的日本人民以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无休止的黩武主义名义,在历经痛苦折磨之后免遭更大的灾难。&/p&&p&对盟国来说,几乎毫无迹象表明东京有任何放弃战斗到底的决心。1945年8 月6 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投下。8 月8 日,苏联对日宣战;并派遣军队进入满洲,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周,以确保它在战争结束前参战。8 月9 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投下。但是迟至轰炸长崎时,日本陆军总参谋长甚至仍在坚持提醒高级军官们,要他们不准日本陆海军士兵在任何情况下投降。自杀是唯一受到欢迎的出路。8 月13日,在轰炸长崎后第四天,“神风”战的创始人大西龙治郎海军中将仍在主张政府拒绝投降。相反,他说,日本国民应当血战到底,二千万国民应当在反抗入侵军队的自杀性攻击中献出生命。&/p&&p&可是,日本的处境是那么危急,原子弹的震撼又是如此巨大,并且由于苏联的新威胁,局势更加恶化。因此,那些谋求停战的人士最终克服了军方的强烈反对。8 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的讲话,诏谕投降。太平洋战争结束了。&/p&&p&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愿意遵旨行事。同一天清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剖腹自杀;次日,大西海军中将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进行最后一次“神风”式攻击。&/p&&p&在日本投降和美国占领军政府建立之后,美军当局发现总共有三十一万六千桶石油,它们由帝国陆军和海军秘密储藏在僻远的岩洞里和无数隐蔽的地点,是专门用来对人侵者进行自杀性战斗的。&/p&&p&还有储存的一些松根汽油在投降后被发现——日本进行抵抗的最后希望之一。那些汽油在美军吉普车上试用,证明是一种质量非常低劣的燃料,使发动机粘着而无法使用。&/p&&p&从占领的最初时刻起,人们就可感受到日本燃料匮乏的影响。8 月30日,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抵达日本厚木机场。机场上的日本飞机,已被拆除螺旋桨,使之不能被用来进行“神风”式攻击。麦克阿瑟将军立即随一支临时凑集的汽车队出发,由一辆形似图纳维尔有轨电车那样的红色消防车开道。他的目的地是横滨和“密苏里号”战列舰,那艘战列舰停泊在港内,三天后将在舰上签署投降文件。&/p&&p&沿汽车队行驶路线两旁排列着日本士兵,他们背朝着行进中的麦克阿瑟——过去是专向天皇表示敬意的姿态。虽然路程只有二十英里,汽车队却行驶了两小时。那些破烂的车辆是日本人所能提供的最好车辆,因为没有汽油,车辆是用焦炭而不是用汽油来驱动的。车队沿途多次抛锚。&/p&&p&十二天后,即1945年9 月11日,驻东京的美国官员来到一片精耕细作的农田边上的一所简朴的单层房屋前。这所房屋属于战时首相东条英机将军所有,东条出现在一扇打开的窗户后面。他被告知已被逮捕,应立即准备跟随美国人走。他表示同意,并关上窗户。屋内传出一声枪响,美国人冲入屋内,发现东条坐在一把大椅子上,他自己用手枪击中心脏下面一点点的部位,正在流血。&/p&&p&在四年前的1941年,先任陆军大臣、后任首相的东条,认为日本帝国的命运因缺乏石油而安危莫测,所以他促使日本决定与美国交战。东条及其同僚们发动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整个太平洋战争使二千多万人丧生,其中约有二百五十万日本人。&/p&&p&时至1945年,东条本人的性命也安危莫测了,这不是由于他自己射击的枪伤必然会使他丧命,而是因为首先难以找到一位合适的医生,其次难以找到一辆在油箱里储有汽油的救护车。燃料匮乏如此普遍,以至于寻找一名美国医生被证明比寻找一辆有油的救护车较为容易。但最终找来了一辆燃料充足的救护车。它在东条开枪自杀后二小时到达他的住宅。东条被送往医院,治疗后康复。1948 年,他作为一名战犯受审,判决有罪处死。&/p&&p&&br&&/p&&p&全文来自 : 摘自《石油风云》[美]丹尼尔·耶金著&/p&
不归路——二战日本海军燃料史话 石油!石油!当年曾经海军实力名列世界第三,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其镇国之宝的战列舰大和只能以单程的油料进行自杀式冲击。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喜欢开一个苦涩玩笑:“为了石油去打仗,却…
惊了,你乎还有推荐半地摊文的,真是如TOM CAT
dalao的签名所言,你乎军版水平也配鄙视贴吧?&br&要是就图个乐子,喝酒吹牛用,那看地摊与否自便。真要有所了解,看地摊还不如不看。&br&&br&个人水平有限,随便推荐几本。由于主要关注方向是无畏舰以后,IJN在无畏舰停留的时间又极短,所以资料内容基本都是大正时期及昭和时期的旧日本海军,见谅。&br&&br&战史:&br&入门水平:可阅读刘怡的联合舰队三部曲《菊花与锚》《逆天而行》《联合舰队》。虽然也存在错漏,但是在中文战史入门水平中,属于难得的基本事实没有什么错漏的战史书籍了&br&。主要的战役都有相关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够用了。&br&&br&进阶水平:到这个水平就已经对太平洋战争基本的走势有大概了解了,简略的叙述已经无济于事了。推荐《断剑》,何国治的几套书如《碧血南洋》。这些都有中文翻译或为中文著作。对双方兵力部署,部队调动以及具体的攻击队离舰时间,双方的侦查过程和接敌时间都有详细记录。(缺点就是文学性真不咋地,断剑的翻译还有问题,要注意甄别)&br&但是个人水平有限,所罗门群岛的混战,尤其是突发的遭遇战如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科隆班加拉海战的相关资料并未收集到,如果有dalao能指点一二,在下感激不尽。&br&&br&高阶水平:JACAR翻资料吧,我帮不上什么忙了。&br&&br&&br&&br&&br&舰政:&br&入门水平:《日本驱逐舰史》《軍艦メカ 日本の空母》《军舰杂记账》《从零到零》(这本是介绍战斗机的),世界舰船很多早期的刊物如《世界舰船1997年3月增刊 - 日本海军后勤辅助船只》都不错,海人社也有部分相关书籍,得自己去淘,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光人社听说有一本《军舰开发物语》也还不错,但是我并没有看过,请谨慎参考他人评价。&br&&br&和战史不同,技术类书籍较为小众,技术细节更是晦涩难懂,所以绝大部分都没有翻译,对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br&&br&进阶水平:《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我上来就推荐这种难度是不是不太好……)《大和建造物语》,除去专门介绍IJN的书籍外,还有其他地方有相关的少见资料,如《海军火力》《军舰的战斗损伤与沉没》&br&&br&高阶水平:翻线图/损管报告/内部资料去,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了。(吴海军工厂造钢部的内部资料你能搞到?我反正见到确实有人搞到了……)&br&&br&&br&&br&如果你能把以上书籍全部看完(不包括高阶水平的),那么你可以面对两座绕不过的大山了:《战史丛书》《昭和造船史》,虽然错漏较多,还有屁股正不正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战后官方组织编写的资料,在内容上远较大多数资料翔实,上述的其他资料也或多或少的参考了战史丛书的相关内容,在有辨识能力的基础上,如果进行深入研究,那这两部书是必读读物。&br&&br&至于5磅/页的档案馆资料,那是dalao们考虑的问题,我等萌新拿到也看不懂……
惊了,你乎还有推荐半地摊文的,真是如TOM CAT dalao的签名所言,你乎军版水平也配鄙视贴吧? 要是就图个乐子,喝酒吹牛用,那看地摊与否自便。真要有所了解,看地摊还不如不看。 个人水平有限,随便推荐几本。由于主要关注方向是无畏舰以后,IJN在无畏舰停…
&ul&&li&&b&未经许可禁止转载&/b& &/li&&/ul&&br&&br&&p&现在,我们把视角转向荷属东印度,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这块地方。&/p&&br&&p&荷属东印度,当然也就是荷兰的殖民地,虽然荷兰在欧洲列强中难称一流,但荷属东印度这块殖民地的质量还是蛮高的,说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巅峰战舰舰队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