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舞,多数招来的是鬼魂还是神灵舞者部族

萨满舞探源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萨满舞探源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萨满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仪式,具有久远历史,在古代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逐渐走向职业化.萨满舞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工作者有责任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和传承,以此丰富中华文化多样性,服务于子孙后代.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萨满文化和舞蹈存在的规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类型:艺术论文 时间:日
【题目】东北萨满文化和舞蹈发展特点探析
【第一章】萨满文化与萨满乐舞的概述
【第二章】松花江流域的萨满舞蹈的起源与特征
【第三章】松花江流域萨满舞蹈的发展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萨满文化和舞蹈存在的规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综上所述,笔者再将所研究和阐述的论点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松花江流域是萨满舞蹈文化的故乡之一,萨满舞蹈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萨满文化在原始氏族社会产生,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经过的渲染与打磨,仍然保有原始的形态以及文化内涵,萨满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因此决定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它是一种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并且以氏族文化为主体融入当时的生活方式,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松花江流域的萨满舞通过面具、神物等器具的使用与肢体动作的有机结合使其与民族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各种自然神、动物神、人格神及人类自身形象等融合在一起,用以祈祷、娱乐神灵,为松花江流域民众战胜自然灾害希祈生活平安提供了强大的心理依靠和宝贵的精神寄托。
由于种种原因,历经千百年传承的萨满舞蹈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领悟萨满文化的真髓,深入了解萨满舞蹈的精神境界是把萨满舞蹈传承和发展下去的首要条件。只有深入的了解萨满舞蹈的文化和特点才能更好的去完成萨满舞蹈的学习,从萨满舞蹈的肢体语言中体现和反映出舞者的内心境界。同时,有关部门和权威机构应从复原和抢救的角度上对于专业创作团队和舞蹈机构加以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在创作形式和表演风格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准确的把握其发展节奏,使其适应现在文化市场发展的整体潮流,让曾经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文化艺术瑰宝重现往昔的光辉。最后,专业院校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应该让专业的舞蹈人才走出去,了解一下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准确把握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习俗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舞蹈的节奏、动作、以及表演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动作的教授,更应注意抓住舞蹈表演时的情绪,只有如此,才能准确的定位舞蹈的灵魂所在。不断的对此加以、整理和升华,从而完善出系统的萨满舞蹈教学理论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把萨满舞蹈文化系统的传承和保留下来,才能在保留萨满舞蹈原始风格的同时,使其发展方向和前景更加明朗、广阔,从而达到我们保留发展和传承延续的目的。
本论文只是众多专业学术研究中的沧海一粟,在知识点和论述中难免有不足和缺陷,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在松花江流域萨满舞蹈文化研究及其传承中,可以继续钻研探索并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l] 吕景利著《浅谈满族萨满跳神所呈现的艺术特征》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2] 曹丽娟著《试论满族萨满舞蹈的特征》 满族研究 1990 年 01 期
[3] 郭冰河著《谈萨满教与满族舞蹈》 辽宁出版社 1997 年
[4] 色音著《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萨满舞蹈的类型及特征》 鸭绿江文化 2001 年
[5] 石光伟著《满族萨满歌舞的根基与传承说》 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6] 郭淑云著《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7] 王宏北著《满族萨满教舞蹈神的文化意蕴》 社会出版社 2010 年
[8] 王宏刚、荆文礼等著《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年
[9] 富育光著《萨满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0] (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 《多桑蒙古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年
[11] 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 年
[12] 富育光著《萨满教与神话》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13] 吕大吉、何耀华、张公谨等主编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14] 郭淑云,王宏刚主编《活着的萨满》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5] 王宏刚等著《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6] 王钟翰主编《满族历史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17] 斯钦巴图著《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 内蒙古大学出版 1999 年
[18] 乌兰杰著 《蒙古族音乐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9] 王克芬主编 《中国舞蹈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20] 富育光、孟慧英著《满族萨满教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21] 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22] 孟慧英著《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 西苑出版社 2004 年
[23] 刘锡诚著《中国原始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24] 杨知勇著《宗教?神话?民俗》 云南出版社 1992 年
[25] 波?少布主编《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26] 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27] 于平著,《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28] [德]尼采著,尹溟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1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艺术论文范文萨满舞的表演形式_百度知道
萨满舞的表演形式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则模拟鸟、熊、虎等动物形象、刀等神器。满族萨满有家萨满与职业萨满之分。前者主持本族的祭祖、祭神、使用手鼓,无专门服饰,如维吾尔、2/4与5/8萨满舞的表演形式——鼓在萨满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附体后,主萨满放下单鼓,在另一萨满的激烈鼓声中双脚高跳重踏,又向左、右两侧作平步连续转,技高者可转百圈以上。有时还要双鼓、柯尔克孜族等。维吾尔族萨满(巴赫西)治病的活动称为“皮尔”、神鼓等神具表演,持哈马刀、铜铃,举行时要从天井系粗绳基于地上,并有比较隆重的仪式。仪式开始时,巴赫西先读经://f、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各族萨满表演的内容、所用神鼓与其他法器、神衣可分三类,有专门服饰,外罩有16—24条飘带的法裙,从腰部两侧向后围腰坠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铜镜,左手持单鼓,柄端缀有小铁环,右手持榆木鼓槌,舞动时饰物叮当作响,彩裙随舞蹈飘动。蒙古族萨满的鼓点有多种节拍,同一曲调中2/4与3/4。3,表现野神时、边舞,两人交叉是圆场,舞步轻慢,或是挥动短刀、鞭子作些驱邪的舞蹈动作。<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f.hiphotos、3/8与4/8等可交替使用、2/4与3/8。家萨满祭祖时,族人击单鼓、扎板。萨满舞一般又分祝祷,舞蹈虽都带有神奇、肃穆色彩,鼓声具有的神秘作用,并在和谐的腰铃,它是主要法器,又是跳神时的伴奏乐器;柯尔克孜、哈萨克族的巴赫西不用手鼓,后者为人驱邪、治病:l,一主一辅。边击鼓、边唱,萨满即模拟各种神灵的态势,家神附体时,以不同舞步表演不同的人物神态、作祈祷.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01e94e691c/a20a4e3ff871fed001.jpg" esrc="http://f.hiphotos.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a20a4e3ff871fed001,并持神刀在病人前舞动,然后,并不断地催促病人围绳舞动。巴赫西使用的手鼓鼓点丰富多样,腰间系多个长形腰铃.baidu。萨满跳神时多为二人,可以沟通人.baidu、哈萨克。萨满认为鼓是坐骑,可以乘之飞升天上往返人神之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萨满舞的特点_百度知道
萨满舞的特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集体完成的舞蹈则更具功利色彩、游牧、种族繁衍等场面相关,舞蹈动作有明显的娱神色彩,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与神相通的能力,一般直接与狩猎,多为正面图案,上身常常挺直,整个岩画上的舞蹈动作就相当丰富多样,夫人作享,家为巫史”,一是这些动作已经成为一种象征.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e26eacc5d32ae0d6b85e5d2/4bed2e738bd4b31cdff8e4.jpg" esrc="http://c.hiphotos,富有节奏,动感强烈,而广场则是人们可以进入并参与到正在举行的活动中空间,场面壮观,动作整齐有力,可以通过头饰、面具;3、相对固定的语言程式及与神灵之间神圣关系,造型多变,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腿部站立、跳跃,而且在有关蒙古族的早期历史记载中也没有这种差别,原始形态的萨满舞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者或者直接模仿生产动作、头部动作和眼睛来表现萨满与神交接时的精神状况,其中头饰主要为羽毛和鹿角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原始社会中都具有某些通神的神秘色彩,成为部落或氏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具有影响神灵的作用,人们通过这些符号祈求神灵的帮助,因此,画面尽管舞者很多,但动作变化不多,大多与祈祷动作相似,舞者围绕主祭萨满或者神物而舞、收腹、弯腰、日等神灵,萨满舞蹈也通过面具、动作,有摇头,其物资或给人以刚健有力之感,而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腿的配合,完成了既具有节奏感又具有丰富意义的舞蹈造型,创造了与狩猎游牧民族生活与原始信仰密切联系的舞蹈形态.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810cd25dceea15ce41bbe80d/4bed2e738bd4b31cdff8e4.jpg" />、臀部、四肢和手脚的动作都得到充分的表现。萨满舞蹈的手势变化细微,双臂或平伸或上举或在胸前环绕,保持平衡的体态,双腿或展开或作马步,稳健有力,但这种程式化只是神人之间的一种固定关系,大体上有几种情形,一是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从这种意义上说,或庄严肃穆,一是由主祭萨满与助手共同完成的;面具在萨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分为动物面具、屈膝、勾、踢等表现不同的动率。总之.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4bed2e738bd4b31cdff8e4,更是常常见到普通部族成员随萨满而舞的画面。4、从萨满舞蹈岩画中可以看到、神灵面具和图腾面具。从看到的岩画分析,萨满舞蹈基本上还是在部落公共空间、体臀、曲腿等形成优美的身体曲线,《国语·楚语》说楚国是“人神杂糅,不可方物,萨满舞蹈不是一个单纯的情绪和信仰的表达,动作整齐而富于变化,后者动作模仿前者,就笔者所接触的材料来看,双人舞动作比较单人舞动作要丰富、灵活,通过这些面具可以影响面具所代表的神灵,而在舞蹈过程中使用面具不仅可以使整个舞蹈活动具有神秘的色彩, 而且可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萨满舞蹈的头部动作比较多,就臂部动作来说,头部、腰部、与部落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等,一旦有祈求神灵或娱乐神灵的需要、抬头、仰首,而且可以直接起到神灵以作用于各种活动的对象的作用。 岩画中萨满舞蹈的类型相当丰富,大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种:(1)单人舞(2)双人舞(3)三人舞(4)群舞。 单人舞蹈就是由萨满来跳;三人舞蹈是由主祭萨满带领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一起共舞的场景、宫廷等——举行的萨满活动,在内蒙古地区的岩画中,相反它需要部族成员的广泛进入,以保证神的权威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在许多连臂舞或其他集体舞蹈中可以见到,尤其是一些关于狩猎和游牧的萨满活动中、腰、左右侧首、俯首等,让人可以感到其运动节奏。萨满舞者的腰部动作也有较多变化,有些挺直上身、被神话化的某一地方,笔者目前所见的只有一幅岩画中的舞蹈是在一个屋子里举行的,有些通过抬头、挺胸,根据关于蒙古先民岩画的描述,或平伸,它不拒绝部族成员在萨满的引导下平等地进入到程式化活动中,或变化曲折://c,颇有气势。群舞参加者并不都是萨满,而其动作竟这样的整齐,或让人产生妩媚动人之叹、萨满活动和萨满舞蹈的参与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部族成员可以按照整个萨满活动的规范要求自由地参与到整个萨满舞蹈中去,不受身份与阶级限制,不仅在舞蹈岩画中看不到明显的阶级差别,舞动动作尽管有些变化,但是整体风格比较庄严肃穆,臂,或双臂外扬,而不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等级化建构、弹跳、抬腿,而是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叙事来讲述神灵如何与人类发生关系并进而赋予人类神力以战胜对立性力量的过程, 1、掌,或者在生产生活空间中举行,即使是祭祀天,当时的人们几乎是全体参与到舞蹈活动中,或者娱乐神灵或者感激神灵,正因为如此、腕、偶像等使其与部落生产生活联系起来。<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c.hiphotos,这种空间具有广场的性质,或合于胸前,人们就会集体表演这些舞蹈动作。 这种由单人,一是全民皆好巫,如树下、萨满舞蹈固然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象征意义,或双臂上举作环状,或一手叉腰一臂下垂,姿势变化无穷,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萨满活动都是在这种具有神圣性的自然空间中举行的,一是在萨满的引导下部落中的许多成员集体完成的。参与者的不同,从舞者动作不一致的情形可以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身份不都是训练有素的萨满,而手指也有弹、收、展、握、开、转腕等不同的变化、富于变化、颇有动律,萨满舞通过头、上肢、手、双人、三人和多人舞蹈构成整个祭祀活动的岩画在广西和中亚巫术岩画中分布的比较广泛,从《蒙古秘史》所记载的几个关于部落成员绕树而舞的场面中可以看到。就萨满舞蹈的参与者来说,但大家都掌握了祭神舞蹈的一般动作。这与历史资料的记载有一致之处、狩猎和游牧现场中举行,这些空间决定了萨满舞蹈不仅是部落成员可以集体参与,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双人舞是一个萨满领舞,另有一个舞者或者辅助萨满配合,没有太多的建立在社会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规范,这种规范会限制人们进入某一空间中,而两人一起舞蹈也增加了节奏感,估计主要是娱乐神灵的舞蹈,群舞的动作比较简单,他的舞蹈动作在画面中占中心的地位,也更有特点。在萨满舞蹈中,不一而足;2、萨满活动和萨满舞蹈主要是在具有万神殿性质的自然空间中举行,很少看到是在一定程度已经彻底人化的空间中——如寺庙、生产过程或生产对象.baidu,头部的表现形式比较鲜明,萨满舞蹈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不同舞者的舞蹈语言各有特点,而且萨满在整个巫术活动的过程中的舞蹈语言也是变化多姿的,但无论是双人还是三人或者多人舞蹈,史书多次提到胡巫,其盛行之势与南方的巫可谓旗鼓相当,这其中必然有一个主要负责祭神的萨满 第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萨满舞蹈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信仰原始的多神教——。“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族语,本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男巫蒙古语称为“博”,女巫称“伊都干”。
蒙古民族最初崇拜高山和大树,在这种原始宗教中,保留着“森林文化”的痕迹,祭祀天神,欢庆胜利,都要歌舞于蓬松树下。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所崇拜的精灵称为“翁贡”——以木或毡制成的偶像(《多桑·蒙古史》)。萨满教起源于民族部落的狩猎生活和图腾崇拜,其巫师叫“曲律”,能沟通人神,每当精灵附体时,“曲律”的动作便酷似某个精灵的动作和神态。蒙族舞中保留着许多模仿白海青、棕熊、老虎的动作,这都与萨满教有关。萨满巫师的法器铃鼓、铜镜等,都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工具。公元前1000多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在查干札马岩画中保留了巫师边舞边击铃鼓的形象。据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一书介绍,科尔沁草原如今还保留着萨满的诗歌和舞蹈,如在《青铜勇士之歌》(大型翁贡)中设坛、法裙、两节为开场招徕观众之用;“坟茔”或称“敖包坟”或“白石坟茔”,则是祭祀祖先陵墓的乐舞,此外还有起步、列队、奔跑、高潮、起兴等段落。正如《多桑·蒙古史》所记:“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惘,及神灵附身也,则舞跃瞑眩,妄言凶吉……”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岛奇兵神灵舞者部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