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率土之滨攻城队配置时亲自下马"接土填坑"的原因是什么

《演义》写曹操奸诈:以粮官王垕之头消除军士怨愤
《演义》写曹操奸诈:以粮官王垕之头消除军士怨愤
&&& 《三国演义》写曹操奸诈,其中以粮官王垕之头消除军士怨愤是其中一个情节。曹操军纪严明,众所周知,若是王垕克扣军粮,严惩贪官,理所当然。然而,演义描写之情节是说曹操令王垕如此这般,以省军粮,反过来却以王垕之头平服众怒。此种作法似乎与曹操之性格不符,战争时期,形势瞬息万变,无论曹操是否如此奸诈,杀害无辜,按照演义描述,曹操此举确实令人心寒,有损其英雄形象。十七回云: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次日,操传令各营将领:“如三日内不并力破城,皆斩!”操亲自至城下,督诸军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城上矢石如雨,有两员裨将畏避而回,操掣剑亲斩于城下,遂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城上抵敌不住,曹兵争先上城,斩关落锁,大队拥入。李丰、陈纪、乐就、梁刚都被生擒,操令皆斩于市。焚烧伪造宫室殿宇、一应犯禁之物;寿春城中,收掠一空。商议欲进兵渡淮,追赶袁术。荀彧谏曰:“年来荒旱,粮食艰难,若更进兵,劳军损民,未必有利。不若暂回许都,将来春麦熟,军粮足备,方可图之。”操踌躇未决。忽报马到,报说:“张绣依托刘表,复肆猖獗、南阳、江陵诸县复反;曹洪拒敌不住,连输数阵,今特来告急。”操乃驰书与孙策,令其跨江布阵,以为刘表疑兵,使不敢妄动;自己即日班师,别议征张绣之事。临行,令玄德仍屯兵小沛,与吕布结为兄弟,互相救助,再无相侵。吕布领兵自回徐州。操密谓玄德曰:“吾令汝屯兵小沛。是掘坑待虎之计也。公但与陈珪父子商议,勿致有失。某当为公外援。”话毕而别。却说曹操引军回许都,人报段煨杀了李傕,伍习杀了郭汜,将头来献。段煨并将李傕合族老小二百余口活解入许都。操令分于各门处斩,传首号令,人民称快。天子升殿,会集文武,作太平筵宴。封段煨为荡寇将军、伍习为殄虏将军,各引兵镇守长安。二人谢恩而去。操即奏张绣作乱,当兴兵伐之。天子乃亲排銮驾。送操出师。时建安三年夏四月也。
上文写曹操下令“如三日内不并力破城,皆斩!”一段令人感奋。军令如山,若是不能齐心合力,奋勇向前,则必败无疑。曹操亲自到城下,督促军人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城上矢石如雨,两员裨将畏避而回,这时候曹操掣剑亲斩于城下,演义特别强调,这时曹操“自下马接土填坑”,这些细节描写都很真实。文字简洁,战斗过程更是一笔带过:“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城上抵敌不住,曹兵争先上城,斩关落锁,大队拥入。”只用30多字即写联军之攻占城池。后文则较详细描写荀彧谏曹操追赶袁术之语,又写曹操对刘备所说摆布吕布之言。张绣作乱,军情紧急,曹操回军许都,李傕、郭汜毙命、天子亲送曹操出师云云
曹操军法严明割发代首:保护百姓利益百姓欢喜称颂
演义写曹操军法严明,保护百姓利益、百姓欢喜称颂一段,真实生动,并写出曹操所乘之马惊入麦田之细节,可见曹操之取得成功非偶然也。然演义作者对于曹操奸诈性格始终不忘,引后人之诗认为这也是曹操诈术。演义十七回云:
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后人有诗论之曰:“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 却说张绣知操引兵来,急发书报刘表,使为后应;一面与雷叙、张先二将领兵出城迎敌。两阵对圆,张绣出马,指操骂曰:“汝乃假仁义无廉耻之人,与禽兽何异!”操大怒,令许褚出马。绣令张先接战。只三合,许褚斩张先于马下,绣军大败。操引军赶至南阳城下。绣入城,闭门不出。操围城攻打,见城壕甚阔,水势又深,急难近城。乃令军士运土填壕;又用土布袋并柴薪草把相杂,于城边作梯凳;又立云梯窥望城中;操自骑马绕城观之,如此三日。传令教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就那里上城。城中贾诩见如此光景,便谓张绣曰:“某已知曹操之意矣。今可将计就计而行。”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不知其计若何,且听下文分解
上文写曹操自己因违反军法欲自刎谢罪,此种情况确实令人怀疑,以曹操之抱负志向,不可能如此轻生,然在那时候,曹操所云亦很真实,他属下当然不会让他自刎,且会找出充足之理由。最后割发代首,震慑军心,可以证明曹操的军队,纪律必然非常严明,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客观上对于社会整体利益有极大保护作用。所以,不必说曹操是诈术,这样的评论只能导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曹操征伐张绣,以正讨乱,理应必胜。然张绣手下有一谋士贾诩,使得战局复杂变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描写一代枭雄曹操的对联集锦
我的图书馆
描写一代枭雄曹操的对联集锦
描写一代枭雄曹操的对联集锦
& &&&&&&&&&&&&&&&&&&&& &一代枭雄曹操葬于此
&&&&&&&&&&&&&&&&&&&&&&&& 曹操墓现身河南安阳 疑似孟德遗骨出土
&& 余自幼读三国,至今读约十数遍了,然每读一遍,见识自是不同。儿时崇敬的刘关张,诸葛渐渐黯然失色.而奸雄曹操却渐渐成为我最崇敬最欣赏的人。Wz^!0W &&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单凭这三个称谓三国之中就无人可及,《三国演义》中尽管对曹操百般污蔑,但仍难掩其智勇双全,爱惜人才,嫉恶如仇,文采飞扬的光辉之处。 Mf"wfj`,ku && 操二十岁为郎,为官不避豪贵,有过皆责,权臣蹇硕之叔犯禁也照打不误,可谓勇也。 Lm&'&qJQ && 董卓弄权,群臣无计,唯相对而哭。独操抚掌大笑,而以智勇献刀刺卓,虽不成,却能全身而退,虽被捉,却又毫无惧意,以至陈宫弃官相随,大智大勇,可见一斑。 X%:H.rb && 濮阳败于吕布,手臂须发,尽被烧伤,却依然仰面大笑:误中匹夫计!又将计就计,诈言身死而败吕布,计出何其速也! ?Q.O*| N} && 攻寿春时,操自冒矢石,身先士卒,下马接土填坑,激励士卒,以至一举入关。贪生怕死之辈岂能有此战功。 0 B(y-|jx && 官渡鏖兵,严守待变,乌巢焚粮,以弱胜强,非凡人所能为也。 \l[`,~V && 赤壁大败,兵穿湿衣,剖食战马,前途凶险,众兵哭号。操为振军心而勉强三次大笑,难能可贵。 &7-}|Q- && 渭河之上,若非许褚拼死相救,必为马超所害。归亦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虽屡败,然一计而间韩马,一举破马超。眼观大局,不重小利,从容对敌军云: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其大智大勇,难怪诸军皆惧。 2+`m_I'[x && 至于望梅止渴征张绣,马放南山诱文丑等信手拈来之计,比比皆是。其智因能临敌屡胜,其勇而能笑对困难。而刘备自己却逢战必败,遭难而哭,离开诸葛亮就一仗也打不了,其志大才疏,比曹公真天壤之别。 pwI@uizb& && 操能成就大业,其爱惜人才,识别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y!?:qU4^C7 && 关羽战华雄时,只是刘县令手下一小小弓手,众皆狗眼视之,独操识英雄,又酾热酒一杯以壮其行。此时关羽心中必也认曹公是知音。以后华容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这情义难道不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吗? +UdT4U= && 操每败而笑,不堕士气,唯俼水败于张绣而号陶痛哭,不哭爱子贤侄,唯哭典韦将军,因自己的一时之过而损失一员爱将,操流的是悲痛的泪,亦是悔恨的泪。 s4E^^ D)i &&& 围住关羽后,力劝其降,竭虑慰之,欲收其心。金帛美女,宝马赤兔,皆不爱惜,唯惜关公忠义勇武之士。长坂坡上,放纵赵云,令不许放箭,真是爱才之极,不分敌我。否则赵云纵本领再高,怀抱幼主,岂能走脱乎?赤壁兵败哭奉孝,官渡跣足迎许攸,均发于内心,施于言行,真实可信。刘备之假摔阿斗,比曹公大仁大义,真相形见绌。
&&& 关于曹公的对联不多,但是对曹公的描写却很到位,有的·借古讽今,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尊重历史,有的调侃讽刺,有的歌功颂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
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2、制诸侯遂挟天子,精谋略亦善辞章,毁誉并千秋,何从治乱?纷争俱往矣,许当初吴蜀风流,几与同横槊赋诗,挥鞭观海?&& 扫黄贼而起青州,定乌桓又羞赤壁,江山横万里,谁是雄豪?成败等闲之,纵半世三分功业,终难掩哭儿本性,遗令真怀3、酾酒临江,横槊凭栏,曹孟德赋诗&&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魏武帝添词
4、上联:关渡一战统北方&& 下联:赤壁之后亦留名&&& 横批:乱世奸雄
5、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具有大智慧  兴汉室溯追循吏,王允能使小聪明
6、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颇称大智慧  定西川而图中原,诸葛真乃王佐才
7、文章贯古今,论汉魏当时,不输七子&& 武略兼天下,逢孙刘合力,才让三分
8、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 &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9、前人推周公吐哺,孔子化内,言贤士短长,殊可知有魏武称缓&&&后世赞孔明之智,云长之勇,论英雄成败,最不该馈孟德以奸10、酾酒临江,横槊凭栏,曹孟德赋诗&&& 泪涟满面,祭酒灵前,诸葛亮吊孝11、掘墓魏武王,遗骸操作还是很头痛;
&&& 盖棺金太阳,活尸成仁可能废脑筋。
12、貂婵避虎彼虎是壁虎,&& 曹操吃鸡此鸡非雌鸡。
13、曹操东海边上抒豪情壮,&&& 孔明茅庐里面解天下势。
14、曹操东海边上抒豪情壮志&&&&刘备蜀山林里吟剑胆琴心
15、曹操东海边上抒豪情壮志&&& 周瑜赤壁岩下展韬略雄才
16、曹操观海胸襟阔
&&& 太白赏月绝句闻
17、上联:曹操败走麦城,刘欢孙悦&&& 下联:达开师定金陵,陈静李宁
18、路截曹操,该纵该擒难取舍
&&& 马惊韩愈,是听是看细推敲
19、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主
&&&&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一心夺取汉江山
20、曹操兵败赤壁,刘欢、孙悦
&&& 关羽大意失荆州,曹喜,周乐
馆藏&896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易中天先生对曹操的评价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一定把错都揽到自己他过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伴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难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吗?那么,曹操那么多用人之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曹操怎么做,而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这个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哎呀,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呢?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情况,那么既然是那样一个情况,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弄不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我都不拿在手里,我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些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有时候就是要装聋作哑。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就太难了。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人物就是这样在时空的变迁中,展现着自己的丰富侧面。这些乍看起来互不见容的侧面融为一体,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写出曹操诸多性格鲜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这些反差的真实可信的内在依据。曹操生逢乱世,置身于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曹操的文韬武略,不仅芸芸众生难望项背,而且当时的群雄即使是刘备、孙权也无法相提并论,不得不曲居其下让他三分。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罗贯中对曹操性格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现,符合生活与人物性格的逻辑,体现着艺术的辩证法。
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就显得十分虚伪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 & & 严洪斌
&内容提要: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关羽、赵云、姜维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各异,形象又各不同。而形象最为复杂,最有争议的人物,集是与非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曹操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当时太尉桥玄非常看重曹操,谓之为“命世之才”。著名的人物鉴赏家许邵评论他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讲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破黄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征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后又挥军南下,想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结果因用兵不善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所败。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曹操形象——一个在政治、处世及军事斗争等方面有着强烈贪欲、穷凶极恶、冷酷无情、欺君罔上的奸雄形象。
关键词:曹操&&&军事家&&政治家&&奸雄
& &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京剧舞台上,花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由于曹操
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本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思路,“亲刘贬曹”,在作者成书之时定势。即便如此作者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把曹操的奸和雄更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一.其人:集是与非于一身
小说的开篇,曹操出场,是东汉末年,一个战乱时期。书中介绍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焦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从文中可知,曹操代表中小地主,因而在他的以后的行动,必遭到大地主强豪抑制。再看其表现,书中描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可以看出曹操幼年就表现出不凡的才能。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太师董卓入权,各地豪强拥兵割据。时局混乱,然后,谋董贼孟德献刀事败之后,欲散家资,招募义兵加入讨董大军,并收编农民起义军壮大队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代势。于是灭掉吕布,战胜袁绍,控制了整个北方。后因用兵不善,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所败。
然而就在魏蜀吴逐渐形成气候的情势之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力求早日统一国家。于建安十五年当时曹操五十多岁了,他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批人才,开展军民屯田,有了利于安民的政策,进一步发展经济,时刻准备向刘备孙权用兵。
曹操在他六十五岁那年,联合孙权击败关羽,使得蜀汉内部瓦解,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还军洛阳,第二年便病故,终年六十六岁。
纵观曹操一生,应该说他是杰出的人物,正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程孟辉总监制《汉语小词典》中有这样一段注释“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精通《孙子兵法》,是迄今所知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也有颂扬的地方,集是与非于一身,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蹶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有关。
二.其事:集奸与恶于一处
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毛宗岗指出《三国演义》有三奇,可称“三绝”,“义绝”关羽,“智绝”孔明,“奸绝”曹操。曹操成了“奸恶”的代名词。且看作家是如何描述的。
& &(1)曹操的“奸”:“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曹操把16岁的东汉皇帝接到许昌。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着,但朝廷大权已落到曹操手里。他打着皇帝的名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此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可谓曹操的第一“奸”。曹操的“奸”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董卓专权汉皇帝被劫,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之后“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菘草。”而就在此时,曹操听了谋士荀彧的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在军阀割据的时期,各地军阀自立为主,但仍从汉帝,这样曹操出兵征伐,就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占有优势。
为了消灭心腹之患吕布和刘备,曹操借用荀彧的计策:“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昭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卤莽而事败。由此,可见曹操奸恶冰山一角。
随着势力的壮大,羽翼渐丰的曹操更是有恃无恐,“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许田打围中,曹操用天子宝雕弓,以金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箭,误以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且宝雕弓不还于天子。
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为了掩饰自己怕死的丑态,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装吃惊地问“何人敢杀吾近侍?”,还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厚葬。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还如诈中风、割发代首,哭泣袁绍,杀王垕,礼葬关羽首级以及与许攸论粮等,均可看出曹操的奸邪诡诈。
(2)曹操的“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代表是中产地主阶级得利益,向大地主作斗争时,也暴露了曹操的处世之道。董卓进京,烧杀抢夺。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被董卓追杀,逃亡途中,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投宿在吕伯奢家。吕伯奢是曹操之父的结义弟兄,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又是在那样险恶环境之中,赶紧沽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生性多疑的曹操
,惶恐笼罩其心头,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题,以为别人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之时,方知是误杀。于是匆匆逃走,在路上遇到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为防其报官而“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而曹操却道出了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曹操发觉献帝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国舅董承等人全部诛杀。余怒未消,竟将已有身孕的董妃杀于皇帝面前。猖狂之至,无人能及。
还如向粮官借头。《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与袁术相拒月余,粮食将尽,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其险恶用心,令人瞠目结舌。
& & (3)曹操的报应:奸恶终有报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讲究一个前因后果。曹操的奸恶来自于他内心深处极度贪欲。贪欲让曹操走向危机。
贪色,招致杀身之祸。《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写道,明知邹氏是张济之妻,张济是大军阀张绣的叔父。道于形势,张绣刚刚投降曹操。人心未稳。听说曹诱奸其婶娘,“绣怒日:‘操贼辱我太甚!’”于是密谋刺杀曹操。事发之后牺牲了大将典韦,爱侄曹安民,长子曹昂,曹操才保住性命。这给他敲响了警钟。
贪才。徐庶本在刘备手下谋事,并卓有成效。在手下徐晃的巧妙安排,诱骗徐庶到了曹营。徐母因此而自杀。徐庶痛定思痛,“身在操营,心在汉”。以致在赤壁大战的关键时刻,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并不禀报曹操,而是选择逃离战场,这是这曹操贪得无厌又一恶报。
贪权之极是心高气傲,恶性膨胀。当权力集于一身之时,极显狂妄。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派蒋干过江东偷书,结果被周瑜识破奸计,将计就计,斩了水军统领蔡瑁,张允。众将见杀蔡、张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临阵杀将,焉能不败。
处处提防他人,晚年贪生怕死。建造建始殿,犯了风疾,噩梦不断,求医华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曹操疑华佗要杀他,竟将华佗关押拷打。致使华佗冤死狱中,而奸雄数终。
奸恶的本性,给曹操的形象画上浓浓的一笔,对权利,对人,对女色以及性命的极度占有欲望,让曹操丧失做人的本性。作者通过曹操的奸恶面的艺术创造,让我们看清反动的封建统治的罪恶本质的一面。
& & 三.其雄:集军、政于一生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破黄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征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
公元184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不久,黄巾军起义失败。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各地军阀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一会儿你打我,一会儿我打他。全国各地陷入了长时间的军阀混战。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的重点是写他如何精心筹谋,驰骋疆场,
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和讨阀董卓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即意味他大权在握。公元200年曹操在河南官渡打败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大体上统一了北方。当时,孙权年少,
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也只不过是个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人。而这个时候,曹操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势力,逐步成长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以官渡之战为例,作者在朴素无华的笔墨中,把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他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摧毁了袁绍粮草充裕的七十万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唯妙唯肖。在这一战争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他优势为劣势,变主动为被动,落及兵败将亡,众叛亲离;曹操则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灵,结果化劣势为优势,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所以,曹操的胜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听取将士谋臣的意见,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别致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锲而不舍。在征吕布时,虽中计兵败,几乎生擒但当群下问安时,他却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来日必报之。”在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自至城下看诸军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城上矢石如雨下,有两员末将临危退缩时,他“掣剑斩于城下”,且“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城上看见,并皆失色”。当然,曹操虽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并非完美绝对。他也是一个凡人,也会犯错误。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得最惨的一次。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由于采用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提出的联合抵抗曹操的策略,在湖北赤壁这个地方打败了曹操,这次战争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但他并不是一至惨败便一蹶不振。他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便又军威大振。
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这也是曹操政治才能的充分体现。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网罗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由此亦见曹操确实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总之,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典范的奸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陈雪良:《&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上海人名出版社,2003年版。
[3]程孟辉:《汉语小词典》,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寿:《三国志》,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率土之滨高顺攻城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