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老队友怀念以前拿着M47k7k村长打天下下的时代

男乒那些事儿(02)
1991到1995年各次大赛小记
1991年是佩尔森辉煌的一年、也是唯一辉煌的一年。事实上除了金牌老怪物瓦尔德内尔和21世纪中国两个怪物王励勤和马琳外很少有运动员能够辉煌很多年。我对乒乓球运动员“辉煌”的定义很简单:能拿世界三大赛事的冠军。虽然所有为这项运动而辛勤付出的人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但这并不影响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有时候,体育这个领域里只有两种人——冠军,和不是冠军。多年以后,大家可能已经不知道瓦尔德内尔、刘国梁、王皓是谁,但至少圣勃莱德杯和世界杯上会刻有他们的名字,而这些奖杯上的名字都是只有冠军才有资格刻上去的。
所以“辉煌”二字永远属于冠军,至于你是不是什么所谓的“几朝元老”,那只叫“活跃”而已。所以佩尔森兢兢业业地活跃了几十年,而真正的辉煌却只有1991年一年。本年内老佩一举拿下了世乒赛冠军和世界杯冠军,同时成为了国际乒联第一个“世界排名第一”——1991还是1992年是国际乒联正式开始世界选手积分排名,老佩正好赶上了这股热潮。
相比于单打,1991年团体赛的情况显得更有意思。
千叶世乒赛男团比较蛋疼。瑞典队那边倒没什么,关键是中国队这条线。按理说尽管青黄不接,但中国男乒怎么着也是前世界第一、现世界第二的队伍,可是这次比赛的战果却惨不忍睹。
四分之一,中国队输捷克队(可能是捷克斯洛伐克队,不知道解体没有),也就是科贝尔所在的那队。失败原因,据说和国际乒联更改赛制有关。我以前看了一下那年团体赛的规则,貌似五花八门,单打、双打乱七八糟,害得我也没记住是怎么回事——当然,也不想记住。这次赛制改革也是国际乒联诸多极其失败的改革中的代表作——此赛制就用了这一次,然后直接被各国喷死,再未使用。反正这场比赛中年仅20岁的科贝尔拿了中国队两分以上,然后帮助捷克队进入了前四。
怎么说也只能怪自己:科贝尔发挥再好,也不可能一次性射死全中国队吧?赛制改得再大,也不外乎是单打、双打吧?你中国队这么多人练球打球,完了凑一支队伍上去连捷克队都打不过,怨谁?还是怨自己吧!
战胜中国队的捷克队也只多走了一步,因为他们半决赛遇到了南斯拉夫队——不管捷克斯洛伐克有没有解体,反正南斯拉夫当年是还没解的。科贝尔这回牛不起来了,因为南斯拉夫队里面有至少两个高手。
首先是普利莫拉茨——虽然此时他还没拿到过一个冠军,但另一个就生猛得多了。
他就是我认为的乒乓球史上最奇葩的一个顶级运动员,“世界最难看”打法的代表人物,欧洲迄今为止直拍打法的最高水平——伟大的“乒坛巨人”卡利尼兹。
打住,不要以为“乒坛巨人”是一个荣誉称号,事实上这是一个绝对的现实称号,因为卡利尼兹身高接近两米,比萨姆索诺夫还高,这不是巨人是什么?我阅人无数,至今为止见过的顶级选手里面打球最难看的就俩,一个是操直板的卡利尼兹,一个是网上所说的一个横拍直打的选手,懒得去看是谁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问题是,后者就是个酱油级水平的选手,而卡利尼兹可是世界锦标赛冠军啊!虽然是双打。
1983年第37届东京世乒赛,卡利尼兹与南斯拉夫名将舒尔贝克夺下了那届比赛唯一的一块属于外国人的金牌,男双。东京世乒赛,中国队拿下了男团、女团、男单、女单、女双、混双6块金牌,唯独丢掉了这枚男双,由此可见这块金牌的分量。
不过平心而论,这次胜利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功劳应归于舒尔贝克,此人是当年中国队头号劲敌之一,和克兰帕尔等齐名,35届就是男双金牌,和另一个队友搭的,这次换个队友又夺冠。不过双打终究是两个人的比赛,所以卡利尼兹仍然功不可没。除此以外,我一向认为世界上所有高手遇见卡利尼兹如此高大的身影和蛋疼的动作都会产生一种错觉:尼玛我到底在打什么级别的比赛?
这个动作有多难看,请自去看视频,反正我是直接晕死了——直板打法的巧、灵、冲在卡利尼兹身上得到了完美掩盖,谁看谁蛋疼。
南斯拉夫进决赛,然后碰瑞典,结局是必然的。
千叶世乒赛是瑞典王朝的鼎盛时期,因为他们拿下了男团、男单(佩尔森)和男双(卡尔松/冯舍)三块金牌,男单还是包揽冠亚。这个状态持续了两年,1992年巴塞罗那,老瓦男单加冕,为瑞典全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乒乓球史上的第一个大满贯选手——第二个在四年后,由中国队女子选手邓亚萍摘得;男子则要到七年后,由中国的刘国梁荣获。
1993年的瑞典男乒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颓势,哥德堡主场作战的42届世乒赛,瑞典人只收获了一枚男团冠军,单打老瓦止步半决赛,佩尔森以及男双不知道情况怎么样。总结经验,此次北欧人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才断层——当年的老瓦已经28岁、佩尔森27岁,卡尔松水平明显差了一截,阿佩依伦也不可能再打下去。当普利莫拉茨、盖亭、塞弗等人崛起时,维京军团的十字旗已威风不再,欧洲第一强队的荣耀也在逐渐淡去。
但是令人称奇的是,瑞典这艘战舰居然在这之后还足足开了九年,到2002年的时候还拿下了欧锦赛的男团冠军,2004、2008年两届奥运会老瓦、老佩均杀进前四。虽说瑞典人确实是“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不过这凋零也未免凋零得太久了。
佩尔森是很郁闷的,据说这前后发生了一次车祸,所以竞技状态有所下滑。但这位老而弥坚的选手却没有选择放弃,相反,却打出了世界乒乓球史上最长的国际运动生涯,可亲!可敬!
巴塞罗那,中国男队只收获了一枚男双金牌——这次是王涛、吕林战胜了罗斯科夫、费茨纳尔。前面讲过,王涛是双打专业户,估计目前还没有人双打能好过这哥们儿,男双奥运冠军、世乒赛冠军,混双三连冠。可能上帝总是公平的,所以他在赐予王涛如此多双打冠军的同时让他一个单打世界冠军都没有,最好的成绩仅是1994年亚运会男单冠军。
无独有偶,千年老二(三届世界杯亚军)或者老三(奥运会、世乒赛季军)金泽洙最好的单打成绩也是亚运会(1998年)。造化弄人的是,王涛无论从打法还是心理上都是金泽洙的克星,却偏偏在两次重大比赛中输给了对方——巴塞罗那四分之一,王涛就2:3输给了金泽洙,还是优势局面下。金泽洙随后进前四,输老瓦——那是完败型,基本算是被老瓦屠杀了个3:0。另一条线,志在卫冕的汉城单打冠军刘南奎输给了法国盖亭(貌似也是2:3),盖亭进前四又3:2赢了马文革——后者进前四时也是相当麻烦地解决了世乒赛单打冠军佩尔森。最后是决赛,瓦尔德内尔VS盖亭。
这仗的比分虽然是3:0,但除了第一局以外,后面两局盖亭的发挥还是明显比金泽洙好的——两面好于一面,这是真的。金泽洙算被狂虐,盖亭的反抗还是显得很有力道的,特别是第三局,盖亭拿到了几个赛点,最后惜败,也算是一件憾事。瓦尔德内尔成功登顶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这也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巴塞罗那以后,新的弧圈机器们纷纷崛起,那些随意的动作逐渐灭亡于高手之林。这时的乒乓球运动员们需要更加精确的动作以维持各自完美的弧圈球打法,甚至连代表最高水平的老瓦也被迫为之修改自己的动作。
他成功了。
关于这些,我们后面再慢慢道来。
1992年世界杯马文革终于再次替中国人挽回了面子——他收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块也是最后一块世界大赛单打金牌,可惜还是世界杯。至此,马文革的运动生涯开始逐渐走向低谷,他既没有跟上历史潮流而改变自己的动作,也不具备王涛那种颗粒打法所有的特殊威胁,颓势是必然。
王涛也不行了。王涛的打法怪则怪矣,可惜弧圈实力显得太糟,所以他比赛往往能进几轮,却总走不到最后。1993年世界杯,王涛第一次近距离触摸世界大赛冠军——还是世界杯,却被普利莫拉茨所打败。然而,这将不是他最后一次靠近单打冠军的领奖台。三年后,一个更大的遗憾将等待着他。
真正最后拯救了中国男乒事业的运动员,恰好在年之间出现于中国乒乓球队了。
1991年,一个年仅15岁(可能不到,只有14岁)的直拍正胶打法的小子被破格招入中国乒乓球男队。作为传统打法的代言人,这个名叫刘国梁的孩子被中国各路老选手、现在的乒乓球界领导人所看重。但事实上大家都明白,要让正胶选手再创辉煌,这个可能性太低了。但刘国梁是个绝对的天才,就在他入队一年后,他便在中国大奖赛上连克瓦尔德内尔等各路高手而获得冠军,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当然,乒乓球界有行话曰“削球十年不出门,快攻一年打死人”,当对手不熟悉快攻选手时,刘国梁的机会确实很大,但要真正成为高手,光靠爆冷是不可能的。所以摆在刘国梁面前的路,还有很长。
另一个与刘国梁一起入队的横拍选手此时却显得格外寂静。与来自河南新乡、生性开朗的刘国梁不同,孔令辉这个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纯东北爷们却显得有那么一丝的羞涩,他既不擅于与人交际,身高也不那么高大(仅有一米七三,和我一样)。1975年出生的孔令辉从小还是打直拍起家的,那时中国人不流行横拍,但打了一阵发现不行,结果改行了横拍。我们将庆幸他的这个决定,因为多年后,他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横拍世锦赛单打冠军、中国第一个横拍大满贯选手。
不过这时,孔令辉却还是那么的安静。同时为了学习欧洲技术,国家乒乓球中心特意送他去瑞典打俱乐部赛,希望能从北欧人那里取经——据说孔令辉在那儿被虐得很惨。有关他和刘国梁的成长,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的。
除此外,1993年、1994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二队的两个娃这时也显得很安静。那个拿大刀的孩子长得人高马大,那个拿直拍的孩子又显得古灵精怪。新千年后,他们两人将联袂出演一出大戏,这出戏的名字就叫做《马王时代》。
后面再见。
年,如前所说,属于普利莫拉茨、盖亭和塞弗,老瓦、王涛稍微酱油了一把:1993年世乒赛,冠军盖亭,亚军塞弗;1993年世界杯,冠军普利莫拉茨,亚军王涛;1994世界杯,冠军盖亭,亚军塞弗,欧锦赛冠军塞弗,亚军老瓦——当年的欧锦赛技术水平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全运会。
团体方面,中国队再次败给瑞典,屈居亚军——相比于上届前四都没进,这次算是大进步了。这次团体赛中国人可以说是大意失荆州。双方决赛出场的三个人分别是:
瑞典: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瑞典队有很多卡尔松,这个是皮特·卡尔森);
中国:马文革(仍然算第一主力)、王涛(逐渐成长)、王浩(削球手,打过几届比赛的)。
按中国人的设想,卡尔松打削球不好,所以关键就在以王浩抓卡尔松——其实卡尔松不但打削球不好,打攻球也不好,说白了在顶级选手领域里他打什么打法都打不好。卡尔松的打法有点类似不讲理打法,两面弧圈比较暴。按通常的说法,就是卡尔松“正手比佩尔森好,反手比瓦尔德内尔好”——这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话就是“正手不如瓦尔德内尔、反手不如佩尔森”这哥们在瑞典队是名副其实的一号酱油哥,基本上重要赛事丢球的就是他,几乎不用算。
但是这次的结果让双方都瞠目结舌。
瑞典人想打中国个出其不意,于是出人意料地将卡尔松排在了二单的位置,佩尔森去三单——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人居然将王浩放在一单,结果一上来就抓住了卡尔松。
然而令中国人也没想到的是,卡尔松居然赢了王浩。
不晓得是卡哥小宇宙爆发还是王浩没担当过此重任,反正这场比赛是输了。难得这次马文革还拿下了瓦尔德内尔,结果他没来得及上场打决胜局,中国队就以1:3输掉了比赛。某纪录片里说蔡振华当时很激动,甚至说出要把瑞典人拉上来重新比一次的话。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瑞典三冠王王朝终于诞生了。40、41、42三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几十年后的今天,除了中国也没有其他队伍能达到。或者说,今天的我们几乎再也看不到外国队伍能染指世乒赛男团金牌了。
庆幸?还是遗憾?
You choose。
1995年,天津,中国人强势归来。
主场作战这玩意儿究竟对乒乓球运动员有多大影响,我们真不清楚。根据我看比赛的经验,主场能加十滴血的是韩国人,加五滴血的是中国人,时而加时而减而且减得多的是欧洲人,不加分的是其他人——反正没实力,主不主无所谓。天津世乒赛,中国运动员终于在家乡父老的呐喊声中重新站了起来。
男团大战,中国人仍然是两攻带一削,王涛做第一主力,已经退出国家队去欧洲打了一阵子球的马文革也被召唤了回来。原本国家队是想让马文革当三单,但老马真的是老骥伏枥,表示要打就得一二单,不然不干(详情见马文革的一个采访,可能是《我的奥林匹克——马文革》)。事实证明老马的这个决策——我很想说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却不能被证明是正确或错误,详情如下。
前面的比赛都是酱油,关键还在最后的团体决赛——北欧海象VS东方之龙。维京人在屠了几次中国龙后终于迎来了全新挑战,这一次,他们也做好了十足准备,争取将三连冠的瑞典队变成四连冠,以及五星瑞典(瑞典队还是1973年32届世乒赛的男团冠军)。
巅峰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一场,老瓦VS王涛。
这回老瓦确实不是小瓦了,已经再过几个月就30岁高龄的瓦尔德内尔怎么算都是老将,但场上的他却仍然霸气十足。王涛年纪也不小,28的样子,啤酒肚依旧。两个中老年人在场上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神球不断。但一直胜率占优的老瓦仍然以2:1拿下了王涛,瑞典队1:0领先中国——赢得不算吃力,也谈不上轻松,双方都算正常发挥吧。
第二场佩尔森对马文革,马文革果然宝刀不老——虽然他比佩尔森还小两岁,但中国运动员的职业寿命摆在那儿,郭跃华、江嘉良等25左右便早早告别了乒坛,马文革、王涛二人能坚持到二十六七八已经很不错——当然,这与两人都是横拍可能有一定关系。佩尔森延续了千叶世乒赛后的颓废状态,最后输给了马文革,两国战平。
第三场是关键赛,这次中国人拿出了其雪藏了据说两三年的秘密武器——丁松。
丁松何许人也?一般将其称为现代横拍削球打法的拯救者,为何?因为丁哥独创性地将削球打法发挥到了另一个高度——削攻结合。这技术倒不是什么原创,削球手都不是傻子,对方没接好球冒高时都会知道自己该干嘛:冲上前扑一板。所以削中反攻这项技术是由来已久,但到丁松这就彻底乱套了。
丁松有凌厉的发抢、漂亮的反拉,而且攻球的数量不会比削球少多少。这就令人晕了,尼玛削球本来就打得累,我他妈稍微接不好你就都能反拉。晕死,这球还怎么打?
金牌酱油哥皮特·卡尔松这次终于没有小宇宙了,0:2输得干干净净,总比分也瞬间逆转,瑞典人1:2落后。
危难关头,老瓦再次独木撑危,第四局与马文革大战了三个回合。这大概是本场中最精彩的一次交锋,老马本来发挥得很好,但老瓦的爆发状态更佳,神球不断,最后马文革1:2不敌老瓦,比赛进入决胜局,王涛对佩尔森。
根据本人总结的经验,从1991年开始算起,老瓦打世乒赛团体赛决赛或与其它强队交手时,凡是他没丢一场的基本上瑞典队都输了,凡是佩尔森没丢一场的瑞典人都赢了。貌似佩尔森有点反弹原理,一看到师兄拉风就不舒服,状态也不好;反之便信心倍增一样。决胜局王涛战胜了佩尔森,最后激动地倒地,随后中国队全体跳出挡板,一齐压在了王涛身上——四五个人一齐压,也不知道王涛是怎么活下来的。事后一次《鲁豫有约》采访中王涛说:“我也没感觉了,太高兴了。”而另一次新浪还是腾讯专访老瓦、王涛二人时王涛就说了:“我们当时就一个信念,一定能在自己当运动员的时候打败瑞典队。”
这既是一个团队的胜利,也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的体现,好样的!
43届单打,一个时代终结,一个时代诞生。
当王涛、马文革等老将在团体决赛场上叱咤风云时,台下的两名19岁小将已经早已按捺不住了。
是的,刘国梁、孔令辉,这两个注定将名垂乒坛青史的人物已经等不及了。而这里,天津,将成为他们以及一个时代的起点。
如前面所说,刘国梁出名比较早,作为直拍正胶打法的继承人而培养,42届就参加了男团、男双比赛并获得男团银牌、男双铜牌。我看过42届团体决赛,当时的解说就问身边的乒乓球队领导为什么不让刘国梁上场,得到的答复是因为考虑到刘国梁太年轻,不靠谱,外加当时大家没料到卡尔松能爆发而认为那次比赛是能拿下的,所以就没让刘国梁上阵。确实,那年连单打资格都没有的刘国梁确实让人不放心,何况他还年轻——17岁不到,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孔令辉这时是在国家队还是瑞典我们不清楚,但42届应该是没上场的。右手横拍打法没什么特色,所以不容易像刘国梁一样冒尖——事实上孔令辉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这样,不怎么冒尖。但有实力的人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一次机会,一点运气,就足够了。
单打,光芒无比的刘孔双子星终于升起了!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简单地谈谈两人的打法及优劣点,希望大家暂时别着急。
严格而言,刘国梁是绝对的直拍正胶快攻打法,其主要得分手段就是老直拍得快、准、狠。但我们都知道,刘国梁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直拍选手(可以说没有之一,庄则栋可以拿来拼拼,遗憾的是,那个有污点),所以刘国梁必然有刘国梁的特别之处,而且是优点的特别之处。
其实就我个人来看,刘国梁同志球风的“技术层次”,也就是那些要训练的东西是很不起眼的。比如说速度,刘国梁在正胶里面绝对不算快,我甚至认为老怪物何志文都比他快;步法,当年好几个解说比赛的嘉宾都说过一句话,“其实刘国梁的步法是不怎么好的”;反手推挡,扣杀抽球,个人觉得完爆刘国梁的多得去了,远的不说,江嘉良、陈龙灿都比刘国梁这个晚辈强——不止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
但是,刘国梁却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那么我们现在就要拿起放大镜来找找刘国梁技术上的牛逼之处。
首先自然是发球。刘国梁的发球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他既继承了直拍正胶打法发球的快与变,而且还能发得很转,三大要素在一起,刘国梁的发球完爆当年各路高手,连老瓦都几乎要俯首称臣——几乎,记住,他们俩的事情是没这么简单的。
无数专业、业余高手以其成绩向世人证明,发个好球对你的乒乓球水平有多么的重要;即使你正手不如别人,反手不如别人,步法不如别人,对拉不如别人——甚至所有的不如别人,但只要有一个好的发球和好的抢攻,你照样能和几乎所有技术都比自己强的选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帮助刘国梁取胜的第二大法宝,我觉得也是最根本的,是刘国梁对球的精确悟性。
这点怎么说呢?其实也说不清,有些人打球就喜欢实力,相持,状态好了谁也打不透,谁也拉不过——这说的是孔令辉、王励勤、王皓等。
而又有另一些人,打球的时候喜欢耍聪明,这个发球完了应该怎样抢攻,这个相持后应该怎样变线,对这个人应该怎么打,对那个人又应该怎么打——这说的是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马琳等。
还有些人打球就凭特长和状态,状态好了感觉什么球都有,而那些特长技术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说的是盖亭、塞弗、罗斯科夫等,而我更想特别点名表扬和批评的格林卡同志,现在还没有出场机会。
论算计,天下乒坛,无出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马琳三人之右者。
刘国梁就是这样一个人,打球绝不死磕,总是提前预判对手,然后像一台流水线机器一样完成着各种击球战术,第一步,然后后面第二步、第三步……一般而言,三步走后面的就不大需要算计了,因为此时对方已经死了,或者已经在放高球被动防守之类的了。
刘国梁打的就是这种球。
他的球速并不是最快,但他的出手总是最快的,想得比别人快,程序化比别人快。所以跟他打球谁都觉得自己慢了半拍。
这就是刘国梁,名副其实的智多星名将。
然而,刘国梁却又是最怕变化的——是的,变化最多的人最怕的就是变得不够快。纵观瓦、刘、马三人的那些失败比赛,归根结底都是输在了一个问题上:对方没有上自己的套。
是的,如果对方根本不在自己套路上时,三人就悲剧了——不但悲剧,还是相当难看的悲剧。
比如老瓦早年打塞弗就很悲剧:这个穿超人内裤的家伙(大家可以随时看塞弗比赛中的裤子,绝对劲爆)他妈的怎么打球的,尼玛我发球一出台你就冲,尼玛退台了还反抽,尼玛机会球都不是拉而是直接打,尼玛……所以我们看早年老瓦跟塞弗的比赛,塞弗成了真的奥特曼,而老瓦则乖乖地当了一把小怪兽。
刘国梁也是,你看他输的几场球,对孔令辉,Shit,完全不吃我发球,我怎么动对方一清二楚(两人从小打到大);44届团体输希拉——这哥们儿究竟是来打乒乓球的还是杂耍的;单打输卡拉卡塞维奇,我勒个去,这家伙什么球都能拉;2000年败老瓦——老瓦神奇得什么球都能赢,自己什么球都能丢。
马琳基本上也是这样,明明场面占优的输很多,反而咬的球赢了不少;如果波尔、吴尚垠等不上他的套,完了,怎么打怎么没戏,这些后面我们再一个个仔细分析。
但是,刘国梁还是很强;所以,他成功地完成了许多人完成不了的成功;这些我们后面再说。
一个和刘国梁有关的有争议话题。这个话题的范围超出了刘国梁,或者可以说是超越了刘国梁。
那就是直拍横打。
如果世界上要给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技术打法创新进行一些分级的话,我会这样划分(一级最高,相应递减):
一级:直握球拍。
发明时间和发明人:一九零几年的日本朋友,虽然我还不知道具体是谁。
理由:首先,这绝对是创新,因为直拍打法真正让乒乓球外在地从网球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横拍握拍绝对像网球,但我实在无法想象直握球拍和网球有毛线关系;其次,这种握拍深得筷子民族的喜爱,算是将乒乓球运动和东方文化进行了一次结合,同时也是将这项运动推广并使之呈现出魅力的一项发明创造。
二级:弧圈球打法。
发明时间和发明人:五六十年代,不好意思,还是岛国朋友,虽然我还是不知道是谁。
理由:需要理由吗?这是让乒乓球真正成为一项有关旋转、而不仅是撞击的运动——尽管早期的乒乓球运动也有旋转,但完全不能与这相提并论。而我们知道,乒乓球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这两个字——旋转。
三级:直拍横打。
发明时间和发明人: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抱歉,还是不知道是谁。
理由:首先,它让乒乓球的美丽成功出现在了直握球拍的两面;其次这项技术拯救了直板——或者说,暂时拯救了直板。我所说的拯救,是指让直板成为冠军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这项技术还存在着过多的争议,其未来走向也未为可知,这些我们还会在一位名叫王皓的选手身上进行详细讲述。
四级:横板直握。
发明时间和发明人:七八十年代,瓦尔德内尔——虽然我一直认为肯定有人这么抓过拍子,但历史学家也几乎能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哥伦布之前早有旧大陆的人去过美洲,而老瓦,则是这项技术里的哥伦布。
理由:让横拍的前三板技术突飞猛进,功德无量。
五级:台内拧拉。
发明时间和发明人:八九十年代,某些东欧选手。
理由:让上旋球开始在台内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我认为没有什么能和以上五项技术创新相媲美。其它的,比如颗粒胶打法、削球打法,归根到底也只是旧的光板推击、下砍的发展而已。而台内拧拉原本可以与横板直握相媲美,但有一点遗憾——台内拧拉一直都可以被发现,因为你几乎不用在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握拍,而横板直握则更具创造性。所以以上五大技术创新中的前四项是最具创新意义的,因为他们都可以这样被问道:
请各位告诉我,在没见过有人打球前,谁会想到直拍的拍柄居然不是用来握而是用来卡的?请各位告诉我,在没见过有人打球前,谁会选择拉球的动作击球而不是直挺挺地去撞击或者有时候砍一板?请各位告诉我,在学会打直拍且没见过直拍横打前,谁会相当把手恶心地反过来用那一面击球(我相信大家一开始用反手打球时都会觉得无比的别扭)?请各位告诉我,在学会打横拍且没见过横板直握前,谁会想着发球的时候一种握拍,相持的时候又换过来?台内拧拉倒是可能在你学会横拍直拍基本功后无师自通,这是真的。
以上五点,就是我所认为的乒坛最具革命性的五大创新。当然,我只表达个人意见,不强加给大家,也不想为自己的观点做争论。大家觉得是就是,觉得不是也没关系,权当讨论。OK,继续主线。
直拍横打,一个神奇的技术。
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我知道,当日本人发明直握球拍时,他们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直拍是不需要两面的——看日直的那个结构就可以看出。但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先出来的横拍是两面打的,那么发明和最早使用直拍的人肯定也想过这么一件事——我们这个握拍,能不能打两面?
我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我最先打直拍的时候也尝试过用反面击球——那时,我身边还没有直拍横打,而我也以为直拍贴两面是为了一面用旧了换另一面。
所以直拍横打可能并不稀奇,可能自直拍诞生起便有人使用了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公元前的亚洲人坐船被吹到美洲去而不会被认为是进行了哥伦布的壮举一样没有实际价值,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衍生着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直拍的反手,究竟有什么存在价值?
这是个超长命题,我们将分成几段、在几个直拍横打高手的成长经历中讲述,OK,下面开始第一段,刘国梁篇。
据蔡猛老师解说时介绍,很早很早以前,东北就有人开始尝试直拍横打;据某网友说,很早很早以前,他就开始用直拍横打击球——那时,他们都被当做怪胎。所谓怪胎,不过是非主流而已。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三只眼睛的话,你我也都是怪胎了。
真正运动员级别使用横打的人,我所知道的是江嘉良。但是江嘉良同志好像用过几下就没用了,原因很简单——被国际裁判判决违例。这事情的具体过程我不清楚,也是道听途说,但由此可以断定一点:不光中国,国外的人也难以接受直拍反面击球这一别扭的动作。
是的,由于握拍原因,横拍显而易见地能够进行两面进攻,而直拍要使用反手,则需要十分费力地转动手腕,而由于动作紧凑,所以直拍反面击球很难舒展,同时也不适合过渡球处理——直拍的天生优势在于台内,你告诉我,用推挡的手型处理台内球容易还是反手的手型容易?一目了然。
如果直板能在台内和前三板解决战斗,又何须顾及反手的被动?所以90年代之前,不是直拍横打没有被发现,是它还没有被提升到迫切需要的程度。任何东西,只有你需要它时才会真正去发展它,所以清政府只有被洋人打趴了才会想起搞洋务运动,前苏联只有玩不下去了才会想起进行体制改革——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直拍实在玩不下去时,大家才会真正开始考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余什么高抛发球、跺脚等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小打小闹而已。
不消我说,90年代的直拍有多么囧,大家都清楚,以至于曾经直板打天下的中国乒乓球队到1989年以后就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横板大军上阵,快攻打法的出路已经几乎断绝。
单反方面,韩国金泽洙摆在那儿,打来打去也没把自己打成世界冠军,所以单面拉的打法也已经几乎失去生命力,这时大家不禁在问一个现在也在问的问题:直拍会不会灭绝?
完全灭绝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对现在形势的判断,毕竟直拍打得再不给力,削球都没死,咱直拍总比削球好吧?但是,一个没有世界冠军出现的打法是非主流的,削球可以成为非主流,而直板却不行;不为别的,这是有关荣誉的一场战争。无论哪位直拍打法选手,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打法,自己这个产生过无数世界冠军、获得无数荣誉、完成过无数艺术的打法成为非主流。但是,想归想,现实归现实,有问题得解决了才算数,不然光说不做假把式,靠嘴巴我还能干掉马琳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给直拍打法开一张诊单,好好诊断一下直拍打法对比横拍的劣势。可是找来找去,就找到下面两点:1、反手位不行;2、退台相持不行。说白了就这么两点,再找也离不开这两个中心。
那么,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反手位不行,解决办法不外乎两个:1、步法再快点;2、练出反手出来。第一点是所有正手为主的朋友都要做到的——事实上顶尖高手都是要加强正手,所以钓鱼岛是中国的,步法加快是大家的;只是问题是,步法加快很多是直拍所独有的,原因还是那个,直拍没有反手。
没有反手,你光靠推挡是没用的。不要幼稚地把“加强推挡”这条列到以上两项后面,因为不管业余中左推右攻的选手打得有多么厉害,放顶尖里都是不符合的。推挡有着许多神奇的优点,比如变线等方面,但它的致命缺陷也是明显的:1、无法发大力;2、无法主动制造旋转——上旋旋转。这个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回到原点——没有反手。
好,先放下这个,咱们再来看直拍的第二个问题——退台相持不行。直板为何退台相持不行?这个问题可能和反手没太多关系,因为除少数极品反手帝外(比如格林卡),世界上所有的乒乓球运动员们退台了反手都基本只能防守,想靠反手打回头是几乎不可能,唯一的办法是找机会转正手反攻或者放高球之类的迫使对方失误。那么直拍为何退台干不过横板?我觉得这是一个直板无法破的问题,因为当直拍选手选择了直拍的那天起,这个问题就无法被解决了。
就是因为握拍不同的结果。
首先,直握球拍,手卡着拍子,退台使大力量拉球时握拍会出现一定的不稳定,而横拍只要抓牢了,退台后就基本不会产生动作误差,所以稳定性更高。其次,直拍从手握拍处伸出的部分小于横拍,这就使得直拍选手能够更深入操作拍面。这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手进去得越多,就越能感觉拍手合一,所以小球控制就越强;但也因为进去得多,所以发同样大力量时不能产生更大的击球力量。
说得有点虚,下面我们打两个比方吧。1、假如你是这么一个人,你的右手末端不是手掌,却是一个球拍,而且你用这只特殊的手掌像用真的手掌一样的话,那么你的控制能力肯定超强的;相反,如果你拿着一个一米长的球拍,请告诉我,你该怎么处理台内球?2、你用手掌扇人耳光,和用红太郎的锅盖扇人耳光,哪个力道大?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就当是清楚了!
那么,相持不行怎么弥补?我觉得没什么好弥补的,把绝对力量练大、基本功练牢一点呗。别人卧推八九十公斤,你来个两百公斤,不信搞不死人家。但话又说回来,有这么大劲,还不如去练横拍。所以这是个伪命题,说跟没说一样,那我们就说到这儿吧。
真正在实践中处理直拍横打和退台力量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这里面充满了许多矛盾的因素。前者的问题我们暂时放下,后面再深入,有关力量的事情则可以拿来先说说。
首先有人就提出:只要直拍选手也拥有高大的身材和修长的手臂,那么其力量也可以达到甚至强过比自己矮小的横拍。这当然是没错,但问题是诸位可曾想过,人越高大,是不是处理小球就越棘手?这是必然的,狮子打蚊子显然就没有壁虎厉害,因为壁虎更轻盈。再说了,你说这个直拍选手得长多高才有你那力气?不管长多高,其实意义都不大,因为不考虑训练等因素,1米7的横拍在远台拉开了使出的劲理论上肯定大于直拍,1米8也是,1米9也是……这么算起来就根本没有比较的意义了。更何况,有那么高大的身材谁还选择打直拍啊?1米8以上的高手直拍只有卡利尼兹一个,而横拍就多了去,萨姆索诺夫、王励勤、佩尔森以及无数欧洲无名氏。所以基本上不能这么进行思考。
其次有人会说:咱没力气就练力气呗。你这也是扯蛋,练得出那么大的力气打直拍小球岂不浪费了?若抡开了打相持,那你为何不直接练横拍?所以这也是个矛盾。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点: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选手,其实都不管是直拍还是横拍,他正手也行,反手也行;台内也行,出台也行;抢攻也行,对拉也行。同理,总有人希望有这么一个直拍选手,他台内球很厉害,相持也很厉害,发抢也发得好,对拉也很牛叉。或者还有人提出,横打台内不行,那咱就台内推挡,出台横打……对此我只能说,理论上都可行,事实上基本是幻想。真这么牛,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这样的选手出现,然后所有技术都秒杀世人?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灵感是特定的。当精力有限时,有的人会选择多去训练相持而不是搓攻;当灵感特定时,有的人就对台内球很天才(比如马琳),有的人就对反手很神通(比如王皓)。完美的人,不但不存在在乒乓球界,同样,这世界上也没有。虽然理论上可以有,但很抱歉,现实是残酷的。
当然,为了增加力量,还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比如打日直单桧就是一种选择,在器材上进行挑选。但还是那个矛盾,你能把劲练很大的话不如改行去打横拍吧。事实也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单桧选手真的成为了自己所处时代退台对拉相持的第一人,刘南奎那时不是,金泽洙那时不是,柳承敏那时也不是。因为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强,横拍里面总有比他们更有力的人;而除此外,他们还要考虑握拍的稳定性因素。综合起来一句话:中远台,不是直拍的天下。
当然,对刘国梁来说,他不需要考虑中远台问题,因为真到中远台了,他输球就没什么问题了。关键在于一点,那就是他的直拍横打。
虽然江嘉良似乎是最早用直拍横打,但不管这个传说属不属实,人们都没有从他的履历中找到这一技术的实际意义,至少在他仍存在于人们的主要视线中时是没有用过这项技术的。而刘国梁不同,在刘国梁这儿,直拍横打第一次作为了一项实战技术而被他广泛使用,尽管不是其主要得分手段,但还是融合进了其打法当中。那么,刘国梁的直拍横打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说,刘国梁的横打就是第一代的横打:基本用不上,主要做变线,偶尔能拉下旋,绝对无法进行对拉。
看刘国梁打得最好的几场球,亚特兰大决赛、1996年世界杯决赛、45届世乒赛决赛这三场大满贯之战,面对三个风格不同的对手,王涛、瓦尔德内尔、马琳,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用横打,而是全场的正手进攻、反手推挡,有时候反手位有机会球了还是直接用推挡的那板抽杀。这说明什么?说明直拍横打对于刘国梁,其实真不那么重要。总有人在说横打的时候说这项技术让刘国梁取得了质的飞跃,对此我不敢妄下推论;但我只能说,没有横打的刘国梁和有横打的相差有多大,我真没看出太多。当然你也不能假设他真没有,因为所有冠军的技术都是一体的,说不定真没有他就真成不了冠军。但我只是想表达一点:最早的刘国梁式横打,象征意义可能更大。因为这个,一种新的打法——直拍两面进攻打法出现了(过去有直拍两面削球打法,后绝种,这点我们在讲47届朱世赫的时候会再专门提到)。
至于实战价值,刘国梁反手主要在敲击对方不怎么转的弧圈球变线上比较有心得,经典案例参加悉尼铜牌之战刘国梁对佩尔森,所以横打在刘国梁这儿还是被当作快攻使,起作用有点像老瓦的那板近台弹击。除此外,刘国梁还可以用反手进行最早的拉球,不过只能拉一板不怎么转的下旋,对拉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刘国梁,一个新时代的新型直拍打法。
好的,说完刘国梁,让我们进入孔令辉的世界。
比起刘国梁,孔令辉的技术和生活都要简单得多。根据蝴蝶的孔令辉教学片,小辉刚开始是打直拍的——这很正常,他出生于1975年,6岁开始打球,那时才是1981年。那一年,郭跃华刚拿下其人生中的第一块世锦赛金牌;那一年,中国最强的横拍选手就是后来威震乒坛的蔡振华蔡指导——而蔡指导,却是一面防护圈胶皮的。简而言之一句话,孔令辉出生的时候,中国乒坛是基本没有横拍双反打法的席位的。
但是孔令辉还是变成横拍了,这是一件令人寻味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已经走上直拍道路的选手放弃了本国内的主流打法而改打横拍?孔令辉本人是肯定没有选择余地的,替他选择的应该是当年黑龙江省队选手孔祥智。孔祥智什么打法,我没查到,不过现在难以想象这位父亲在给儿子做这么个重大决定时会思考多少(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没想)。总体而言,小辉的成长没什么亮点,不像刘国梁那样冒尖,踏踏实实就是对他球技和人品的最好描述。
进国家队后孔令辉也没什么出色成绩,当同伴、比自己还小1岁的刘国梁搭上了1993年哥德堡世乒赛的团体、双打赛车时,孔令辉依旧那么默默无闻。这段时间据说是被派到瑞典打俱乐部去了,难以想象一个现在都不会几句英语的中国运动员在一个全是高大无比的汉子、讲瑞典语的国家里有多么的蛋疼。与人们心目中的东北汉子不同,小辉身材矮小(相对北方人,因为只有1米73),沉默寡言——在国内都沉默寡言,到瑞典会怎样自然不难想象。
一句话,这是一个没有被预见为天才的运动员。
对于孔令辉的技术,我的评价是:他是个半成品、过渡品。
前缀:成功的。
是的,我们很难想象现在孔令辉之前和之后会有一个专业运动员的技术是这样的:发球没什么新意,也不怎么转;没有一板很强的正手抢攻;反手动作严重变形,像推挡一样;退台也没什么力量。
是的,孔令辉的打法基本代表了一种趋势,一种中国横拍选手发展的趋势,而且是这个趋势上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是个什么趋势呢?
从以注重变化为主、实力为辅到反过来;
从以注重抢攻为主、相持为辅到反过来;
从以注重近台为主、中远台为辅到反过来;
从以注重正手为主、反手过渡到反过来。
是的,就是这个趋势。
以前中国的横拍打法,本质上其实是直拍打法的另一种握拍表现,到马文革时,开始注意练习对拉球、中远台技术;而到孔令辉这儿,所有趋势都已经体现出来——他的球比马文革更注重实力与相持,甚至是主要得分手段。站位虽然仍然很近,但却已经能够从容退台;反手虽然看着别扭,但很实用,而且使用率远高于马文革。
所谓半成品,都只是没有放在正确趋势潮流下的创新作品而已。大家看三国等乱世的人才,哪个十全十美?但哪个又不是各种元素的结合体?这些人放在太平时候干正事不给力,做坏事也不行,说白了就是什么都不是。同理,孔令辉若没有遇到中国横拍起步这个趋势,恐怕永无出头之日;而如果他再晚出道几年赶上改大球的话就更糟糕了。于是,潮流面前,他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尽管就现在看来其技术是相当……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不管怎么样,他组合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技术,于是,他便成了那个无可替代、与众不同的孔令辉。
不过我们还得耐心耐烦地具体分析一下小辉的技术打法特点,不然什么都是口号空话。和别人不同,我们讲孔令辉的技术时要先说缺点再说优点。因为别人都是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到小辉这则是无漏洞突出、技术全面、无明显特长。总而言之,孔令辉的球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在质量。
小辉的球是个什么质量呢?我们来做个比较,下面的比较对象绝对都是和他一批的横拍选手,所以不会弄出跟马龙、张继科比的情况,放心。
正手,他不如大力;反手,不如施拉格;发抢,不如老瓦;相持,不如普利莫拉茨;速度,不如盖亭;力量,不如佩尔森;旋转,不如老瓦;落点,不如老瓦……
基本上你说什么技术孔令辉都不是最强的那个,而他的其他技术也不会比别人好太多。比如咱就跟施拉格比吧,这是所有人中跟他最恩怨的(其实恩怨最大的是老瓦,只是老瓦比较超脱,跟他比没意义):
正手,施拉格更贼,孔令辉更实;
反手,施拉格其实要强得多;
相持,孔令辉比较靠谱,让人放心,而施拉格的花样比较多,让人不放心;
速度,施拉格单板快,孔令辉衔接快;
力量,两人差不多,都不大;
旋转,施拉格的似乎转些;
落点,施拉格完爆。
但比赛结果是,施拉格大多数情况下下风,若不是改大球估计也扳不倒小辉。所以接下来我们才要开始研究小辉的强项所在。
也来说说孔令辉的优点。
话说有这么个选手,他正手不怎么样、反手不怎么样、发球不怎么样、抢攻不怎么样、对拉不怎么样、高球不怎么样……最后,他成了大满贯选手。
没错,他成了大满贯选手,而且是世界上最嫩的男子单打冠军(1995年,实岁19),他就是孔令辉。
尽管道路显得异常坎坷,但孔令辉最终还是成功地成为了世界乒坛最高荣誉中最耀眼的一个,三大赛事的大满贯选手之一。我们都知道,成功之人必有其成功之处,孔令辉取得的成绩也绝不是中彩票中出来的,下面我们就要研究“孔令辉成功关键”这个不怎么深奥的问题。
衔接球快,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孔令辉的最牛叉技术,包括蔡猛老师所说的:“孔令辉的速递,比一般人快零点几几秒。”虽然不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但这个事实还是真的(当然不可能快出几秒,不然他就是瞬间移动了)。
不过问题是,你非要我看孔令辉的衔接速度有多么快,我真没怎么看出来;相反,我老是有种他慢半拍的感觉。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某天我突然想通了,然后得出了一个也未必正确的结论:所谓衔接,其实就是组合。
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创造性地得出这个匪夷所思的结论的,但我认为所谓孔令辉衔接速度快,未必指的是物理上的速度,相反,而是意识上的速度。
比如说吧,我打球时就有个问题,正手冲了之后被对方打回头到反手,然后我就只能被动防守一板,于是立刻便攻守异位了。
但看孔令辉的球,很少有这种情况。也不是说没有,只是你感觉不管节奏怎么破坏,他的动作总能让人觉得是非被动的,好像他处理球失误后就已经立刻做出了预判对方会怎样,所以便做好了防御准备——尽管未必能抵挡住对方的进攻,因为防守总是吃亏的,但能做到这一层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大概就是他跟老瓦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大家都具有这种超前意识,只是老瓦是为自己的进攻进行预判,而孔令辉则大部分是相持,甚至是被动防守。
再来看各项技术的话,我觉得孔令辉的打法其实就像个女的。当我几年前第一次听到郭跃是所谓的“女子打法男性化”时便闪过了另一个词:“男子打法女性化”。然后我便想到了许多汉子,其中主要是日本的各个小伙,以及孔令辉。
是的,孔令辉的球放在男子领域实在有些不敢令人恭维。发球,除了放在怀里发以外也没什么特色,反手小半砍的发球的话——有人说这是其著名发球,但我想说以这个作招牌,实在没意思。虽然老瓦悉尼决胜局吃了很大亏,但说实话,我以及很多朋友都觉得这球基本上等于是个摆设。当然,小辉可能在手上加了内力,我等看不出……其职业生涯晚年那个怀里发的逆旋转倒是有点质量,可惜来得晚了点。
接发球,毫无新意,基本还是搓攻,强拉都比较少,拧拉的话职业生涯晚年有过一种半拧拉,其实就是一个台内起板,不过鉴于他手腕运用得比较好,动作也和拧拉像,姑且也算是——说实话晚年孔令辉确实为了创新而做出了巨大改进——很巨很大,不管结果怎么样,这点真的值得学习。
发抢,基本别人能抢的他也能,别人不能的他也不能。对拉,对方如果处于搏杀状态的话就经常出现自己拉不死别人,自己轻松被拉死的局面。纵观孔令辉败的几场重要球,无论是对金泽洙、老瓦、萨姆索诺夫、施拉格等,输的就在这儿。吃发球也就算了,反正本来老瓦、施拉格等发球就不错,问题是主动进攻也搞不死对方,那就没戏唱了。
质量不行,大大的不行啊。
如果说纯力量,王励勤、张继科的指数是100的话,我觉得孔令辉顶多及格,60分,老瓦可能能混到70到75,小力气闻名的萨姆索诺夫和波尔都感觉比孔令辉要好。
只能说孔令辉就是灵巧型的选手,如果打出来的球有七八十的力气的话恐怕就不会是我们所知的孔令辉了。
OK,后面还会见到他,这里介绍完毕,回到天津世乒赛比赛中。
43届男单比赛,国际男乒再次改朝换代,中国人重新雄起!
具体情况如下:盖亭死于孔令辉之手,塞弗倒在丁松台前,瓦尔德内尔败于刘国梁拍下,佩尔森同样被丁松削死,普利莫拉茨情况不详。42届的单打四强(盖、塞、瓦、普)全军覆没于四强外,挺进前四的则是中国队的四位选手:孔令辉、刘国梁、王涛、丁松。其实王涛也是死里逃生,因为四分之一赛他已经完败金泽洙,结果老金的拍子居然事后检查不合格,涂了禁用胶水。据说中国方面表示愿意公平公正地再打一次,不过国际乒联也很礼貌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可怜的老金,那次比赛的状态可以说是相当的好,全台跑动正手几乎无敌状态,结果却最后倒在了胶水上,悲剧中的悲剧。
盖亭、塞弗的倒台是必然——这哥俩凭着不讲理的打法玩了好几年,身体上早就吃不消,特别是盖亭那强悍无比的侧身,直接让其腰部受伤了N次。除此以外,他们的打法对精力要求很高,年纪大了自然打不动,再加上大家摸清了其套路就更难打了。不过孔令辉的胜利有一种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横拍打败了欧洲的横拍——在相持中。
刘国梁方面,赢老瓦那场球有点悬,开始2:0领先,然后被追成2:2,决胜局也差点被弄死。此时的刘国梁绝没有什么老瓦克星的称号,只能说是险胜。顺便说一句,刘国梁这次比赛还比较轻易地战胜了一个很高很高的欧洲选手,他的名字叫萨姆索诺夫。
丁松削死佩尔森也只能说是老佩不太适应的缘故——事实上老佩打削球是很对胃口的,只是人家丁松被雪藏了3年,谁跟他打都吃不消。当然,如果丁松遇见队友就……
前四德比大战,青壮派完胜老人们。孔令辉胜丁松、刘国梁赢王涛。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这个半决赛对换一下,情况会是怎样?
孔令辉打王涛,我只知道小辉基本上没怎么赢过,而鉴于他不具备刘国梁那种性格,所以这次爆冷的机会不大;刘国梁,我也只知道,43届的时候基本功还是不怎么靠谱的,所以让他去打最耗精力的削球选手,结果也不可知。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国家队基本功最扎实的孔令辉抓住了丁松,最动脑子的刘国梁抓住了有速度没实力(弧圈球)的王涛。孔令辉赢丁松是比较正常的结果——据有人统计,孔令辉从没在公开比赛中输给过任何一个削球选手,这个胜率是惊人的。至于刘国梁为何会赢王涛,这是个很巨大的命题,表面原因可能有王涛被金泽洙打晕了之类的;但更深层次的,我们将在一年后的奥运赛场上进行深入研究——这个研究将涉及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刘国梁对孔令辉,一上来又是2:0领先。这很正常,快攻打法就有这个优点,容易进状态——如果快攻上来没状态的话基本就没什么玩头了。随后孔令辉发威,连追两局,2:2战平。
决胜局,刘国梁实在玩不下去了。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专门为了对付刘国梁而设计的话,那一定是孔令辉了。两个人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训练、一起生活,连我们亲爱的刘指导早恋都要小辉给送情书,这种熟悉程度是所有人都不能比的。于是,刘指导的发球被小辉轻易破掉、抢攻被轻易破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个没有发抢的快攻选手就是个残废,于是,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乒乓球历史上最年轻的男乒世界冠军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横拍世锦赛冠军诞生了!他就是——孔令辉!
从孔令辉开始,中国人再也不只是直拍的代名词了;从孔令辉开始,一个直横均称霸天下的中国乒乓球队即将诞生。
如果说1995年的欧洲人是完败的话,1996年亚特兰大,世界名将,尤其是欧韩名将就更悲剧了。如果你想看一次最难看的乒乓球奥运会,那就是亚特兰大了。
是的,这是一届相当难看的乒乓球奥运会(其它比赛项目我就不知道了),它包括了各种难看的元素:名将早夭、场地混乱、播出嘈杂、观众吵闹……我不幸也有幸没有亲身经历这次奥运会,下面是我作为事后人看视频的感受。
名将早夭这个最后再讲。先说场地吧,给我的第一感觉一点都不像美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体育馆场地,整个就像一罗马斗兽场,极没整齐感;再说我已看过的视频吧,质量极差,不是清晰度差的那种,而是感觉声音什么的很差;观众吧,真的很像在看杂耍一样,一直很吵;最后还要夸奖一下体育馆的基础设施,居然在比赛过程中停了两次、合计几个小时的电,我彻底无语了。
且来说这次比赛中国队的阵容,王涛、孔令辉、刘国梁参加单打,吕林和王涛搭配双打。本来刘国梁是险些来不了的,因为丁松的呼声很高。但最后考虑刘国梁和孔令辉配双打会比较合适,而削球和攻球配双打不大方便,于是便舍弃了丁松。
刘国梁是幸运的,而丁松却是悲剧的。因为组织需要,他被雪藏了3年,3年大好的青春——丁松可是1970年出生的啊!1995年就25岁了。没被选上的丁松从此意志消沉,再也没能打出像样的成绩,这也是其人生的不幸。
人只有一辈子啊!
当然,刘国梁用成绩折服了他。在《我的奥林匹克——丁松》中他自己也说了:“让我去我能拿到刘国梁的成绩吗?”
是的,刘国梁,亚特兰大属于他。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国名将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吧!
小组赛,盖亭、塞弗、佩尔森、卡尔松等很轻易地拜拜了;八分之一赛,孔令辉、瓦尔德内尔折戟;最后进四强的是以下四人:中国的王涛、刘国梁,捷克的科贝尔,德国的罗斯科夫。
不知道这些名将是怎么打的,拿佩尔森为例,连巴西队的日本外援小山雨果都没打赢;比如瓦尔德内尔,居然输给了加拿大的中国海外兵团黄文冠。孔令辉败给金泽洙,结果老金只前进了一步便被罗斯科夫给干掉了。王涛是险些翻船,四分之一遇见那个来自白俄罗斯的大个子萨姆索诺夫,然后0:2落后——之前的男双决赛,王涛扭了脚,状态不怎么行。就在萨姆索诺夫即将一气呵成结束战斗时,会场居然停电了!靠,萨姆索诺夫才20岁,还是个娃,哪遇见过这种奇葩情况?来电了,好,接着打,刚找到点状态,尼玛又停电了!萨姆索诺夫和教练强烈要求重赛,结果被拒绝,然后,王涛顺利3:2翻盘。
四强赛前的情况实在是惨不忍睹。今天我们看到波尔输给克里桑就觉得很惊讶,要知道当年输的人都是世界单打冠军(老瓦、老佩、老盖、老普、小辉)、团体冠军(卡尔松)、双打冠军(还是指卡尔松)、欧洲冠军(塞弗),如此轻易地被各路小将给批量删除,实在太令人瞠目结舌。
前四的争夺和巴塞罗那十分类似,两个亚洲人分别和两个欧洲人作战,只是这次欧洲队的阵容就比当年差远了——罗斯科夫、科贝尔虽然不能说不牛叉,但跟老瓦、盖亭等比起来就实在不是一个档次。没办法,老大全死了,只能咱们出来充霸王了。
决赛,刘国梁VS王涛。
以前说过,刘国梁认为世界上最狡猾的对手中,国外是瓦尔德内尔,国内就是王涛。以前我也被王涛憨厚的造型所迷惑,这么个胖大叔怎么能和狡猾联系起来?后来我想通了,而且发现这是个很简单的命题——王涛不狡猾,能打快攻吗?显然不能。可以说,打快攻的,绝对都很狡猾,都要算计,不然没法玩。之后我再看王涛比赛,果然觉得其每板每板之间的球是相当的贼,很流畅,绝不是那种死板的人。所以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想必还有很多选手也在场上被这厮给欺骗了。
要说这场决赛的结果,我想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两人都是八一队的队员,王涛出道早很多,而且形象笑容可掬,像个吉祥物,深得大众喜欢;刘国梁嘛……虽然我觉得长得也不丑,不过那吊儿郎当的模样和扭曲得几近变形的发球动作却不大讨观众喜欢,特别是出名前——出名了自然有人爱,毕竟乒乓球不是选美。
就战绩而言,王涛绝对优势。虽然两人唯一一次大赛交手,即1996年的43届世乒赛半决赛,刘国梁胜,但貌似这场比赛大家都不重视,而王涛本来就是进不了四强,幸得天降神秘胶水让金泽洙走人,所以士气上王涛显然是约等于零的——这种情况太罕见,多少年才一次,而且还是世乒赛这种大赛的里面。作为千年双打冠军,王涛现在终于能够最近距离触摸世界乒乓球最珍贵赛事的单打金牌,而且对手还是小弟刘国梁。
于是,他嗨了;嗨的结果是,刘国梁嗨到了最后。
这是一场观赏性极不及格的奥运会决赛,因为两个快攻选手在近台你来我往,球快得跟子弹一样。我很难想象现场观众在场外能看到些什么,因为球速实在惊人,也没什么弧线。不过对于王、刘二人以及很多观众来说这些可能都不重要,因为比分才是最重要的。
王涛的表现让人失望透了。
速度不及刘国梁、反应不及刘国梁、正手不及刘国梁、反手不及刘国梁、快攻不及刘国梁、相持不及刘国梁……一句话,成了标准业余。
2:0,刘国梁大比分领先。而就在比赛看似要结束了的时候,王涛居然又将比分追成了2:2。
决胜局,我实在不知道王涛在干什么,因为比分早早地被定在了落后十分的情况,最后居然成了20:5——这要能追回来,我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最后一球,王涛心不在焉地打掉,21:6,全剧终。
“刘国梁这次比赛发挥得很好,球速比以前快了很多。”——王涛赛后采访时说。
是的,刘国梁的球确实快了很多,很多很多。这并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心理上的崛起。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了。
一年前,天津,他大比分2:0领先,结果却被孔令辉翻盘。一个直板正胶选手的职业生涯是很短暂的,中国队无数前辈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你不能抓住机会,可能你人生中就只能进那么一次决赛;现在,他幸运地获得了第二次三大赛决赛的机会,一定不能再错过了!
王涛呢?王涛也没机会了,他已经30岁了,不可能再打下去了。但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他在场上有多少殊死一搏的场面。脚崴了?影响肯定有,但能从0:2追成2:2,何不一开始就2:0?轻敌加不重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王涛输得很利索,男双输刘国梁、男单又输刘国梁。本以为回去能做头等舱的,结果一下就坐回普通舱了(冠军才有资格坐头等舱)。我觉得吧,他的技术绝对能拿那么至少一个三大赛冠军的,但性格却不那么要强,缺乏那种不拿冠军誓不为人的气场。有了这种气势,刘南奎的技术都能拿冠军,何况是他?
意志品质对打球的影响是巨大的,王涛就算是血的教训;当然,有了也未必能拿到,比如金泽洙。运气还是挺重要的,冠军永远都是万事俱备又不差东风的那个人,比如小柳。
有趣的是,这次比赛居然没怎么闹出让球的猜测——由于中国队的优良传统,所以几乎每次打球结局意外都会闹让球的嫌疑。这次刘国梁赢王涛,绝对意外,现场观众喊王涛加油的都比喊刘国梁的多。但即便是翻案风盛行的今天,大家也没翻这个案,我觉得很难得。不过仔细思考,原因又狠明了。
中国队让球,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政治原因,比如贺老总拍板让上海选手一起让出了个首都冠军庄则栋,后来又为了塑造三连冠光辉形象而让李富荣三次让球;
2、战术要求,比如让某某打某某比较好的进决赛对付那个人,比如小山智利没让的那次,以及谣传的王励勤雅典让王皓那次;
3、给有功之臣让球,比如曹艳华,就是因为童玲团体赛立了功,所以让小曹让球。
不管以上那种情况,都跟亚特兰大决赛无关:王涛1996年已是八一队中级军衔,“德高望重”;决赛,没什么让的;团体立功的话王涛绝对比刘国梁立得多。正因为如此,1995年半决赛也没有闹出相关传言,所以可以说,刘国梁的成功是实至名归的。
是的,一个年仅20岁的选手在奥运会上一举拿下两冠,如此壮举,能否再复制?
当然,还有很多不能被复制的东西,比如刘南奎,是最“小”的奥运单打冠军,夺冠时比刘国梁还小;比如孔令辉,比他们都小,20岁不到就成了世乒赛单打冠军;比如张继科,一年多就拿了大满贯……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传奇:永远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再来说说外国人兼欧洲人唯一的代表罗斯科夫和科贝尔在本次比赛中的表现。
本来我是想直接略过这一部分的,因为王对科、科对罗的这两场球我都没看,只看过几个精彩球,刘对罗的那场倒比较蛋疼地看完了,貌似是二十几分钟的那个视频。总体而言这两人能进前四真有点黑马,罗斯科夫那别扭的前三板技术和科贝尔那十分中庸的弧圈球在1996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不管他们怎么碰王涛和刘国梁估计都没有好果子吃。纵观当年世界乒坛,真正能与中国队较量的就那么些固定人物,以罗斯科夫和科贝尔的实力实在没什么打头,若非小组循环和进前八的比赛中群雄死光,让这两位大爷进前四确实不大现实——事后证明,德国乒乓球队直到2012年奥运会成绩最好的仍是罗斯科夫,而科贝尔一生最好的成绩也就这个奥运前四。不过相比较而言老罗还算有种有能耐的,因为一则他身体素质不错,爆发力好,所以球的杀伤力比科贝尔大;除此以外他的球更具有进攻性,而科贝尔则主要还是连续—连续—连续,这种打法的选手没有绝对的成绩是上不了层面的,遗憾,科贝尔的绝对实力是不行的。铜牌之战科贝尔输罗斯科夫,这没什么意外的。
这会儿我又想穿插讲一下前一年,也就是1995年世界杯的比赛情况。除了结果,我也实在讲不出什么,因为早年世界杯比赛留下的视频等资料实在太少,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很早时候的世乒赛、奥运会的视频出现,却很少有人发布有关那个年代世界杯的比赛视频。此次比赛的结果是冠军孔令辉、亚军罗斯科夫、季军刘国梁、殿军盖亭,谁赢谁我也不清楚,猜测应该是孔令辉胜刘国梁,罗斯科夫赢盖亭,但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不敢瞎下结论,希望有亲自看过比赛的朋友来讲述一下。
罗斯科夫毕竟几年前就是世界锦标赛双打冠军,甭管单双,能拿冠军就很牛叉的;像郝帅同志混那么多年才混到一个团体冠军,还是什么世界杯团体冠军,这分量就差远了。除此以外。截止1996年,罗斯科夫已经是奥运会男双亚军、世界杯男单亚军。当然,他手上还有一个牛叉的欧锦赛男单冠军,那是1992年,赢了普利莫拉茨,而普利莫拉茨则是赢了老瓦。这个是我这几天才从维基的英文网站上留意到的,因为以前我一直以为1992年的冠军是老普。和普利莫拉茨比,科贝尔的连续能比?科贝尔的进攻性能比?都不能,所以不出意外是肯定打不过的。再说,比起科贝尔,老罗是打过很多大赛的决赛、半决赛的,气场上就强了一截。
不过之所以罗斯科夫在我很多朋友心中都不如同为欧洲冠军而一个世界冠军没拿过的塞弗,原因就是他没有进过世乒赛决赛,而世界杯神马的在欧洲人心中甚至还不如欧锦赛,当然,欧锦赛肯定不如世锦赛,于是塞弗就显得更牛叉。但1969年出生的罗斯科夫1996年都27了,再不拿个世界杯冠军或者进个世乒赛决赛的话就真要着急了(真的,世界杯的意义只有这么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马琳是世界上世界杯夺冠最多的选手却仍然一直有种被王励勤压着的感觉的原因)。没关系,因为两年后,他终将如愿以偿,为德国这个欧洲乒乓球俱乐部最发达的国家而赢得一块宝贵的世界大赛金牌——是的,1998年,该年只有一项世界大赛,当然就是世界杯。
这些我们两年后再说。
虽然奥运会死得不光彩,但瑞典队还是在欧洲证明了自己的绝对存在——尤其是当盖亭、塞弗开始逐渐老化之际。
说来也搞笑,老瓦、老佩分别出生于1965、1966年,比1968、1969出生的盖亭、塞弗还要老,结果后两人却率先疲软,反而不及前两位老人。1996年欧锦赛,老瓦、老佩为主力的瑞典队夺得男团冠军,老瓦、老佩合作获得男双冠军,老瓦、老佩两人单打杀入决赛,结果老瓦战胜老佩获得男单冠军。在获得这枚男单金牌后老瓦激动地说自己终于觉得圆满了。这一方面表现了老瓦以及诸欧洲选手对欧锦赛的重视,一方面也确实是老瓦个人的心声——他本人在1982年便进过欧锦赛决赛,惜败大哥阿佩依伦;1994年再进,惨败塞弗。相比而言,队友佩尔森是欧洲最年轻的单打冠军,人家1986年20岁便拿下了欧锦赛单打金牌。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老佩几乎是一直在老瓦光环之下,但事实上他的成功更早,因为1986年的时候老瓦连第一次世乒赛决赛都没进,那是第二年与江嘉良的交锋。不管怎样,老瓦终于获得了欧洲乒乓球界最完美的单打比赛冠军成绩,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欧锦赛单打冠军于一身的欧洲人。当然,这个头衔自己乐就行了,反正亚洲人也参加不了欧锦赛。
于是,1996年世界杯,老瓦还是强势归来,一路杀入了决赛;而这时他要面对的,则是一个又一个的噩梦,而这些噩梦的制造者,就是亚洲以及直拍发球最好的选手——刘国梁。
悲剧,彻底的悲剧。
1996年世界杯决赛,瓦尔德内尔对刘国梁输得一塌糊涂,猛吃发球,拉球失误,相持被变线……这些原本是老瓦对手们的感觉现在被完完全全地加在他自己头上了。是的,被盖亭、塞弗逼着打的时候虽然也狼狈,但那都是相持后的问题,而自己的发球虽然不见得奏效,却也不怎么怕对方的发球。直到刘国梁出现以前,恐怕瓦尔德内尔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发球比自己好的人了。
是的,刘国梁发球好,抢攻凶,脑袋灵,球速快,而且还是个正胶——欧洲人本来就不适应正胶,老瓦刚出道的时候就被江嘉良给揍得要死,现在冒出一个比江嘉良贼得多的、年轻得多的刘国梁,这回总算玩儿完了。
此时的刘国梁也已经不再是去年和自己拖到决胜局才艰难赢下两分的刘国梁了。是的,这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单冠军和亚特兰大奥运会双科冠军之间的对决,是一个老者和一个信心满满的新人之间的对抗。有了奥运冠军的头衔,刘国梁出手也更有了自信,所以以前对老瓦的半斤八两变成了一吨比五百斤。老瓦输得很干脆,没一点脾气——这个状态,将持续四年。
难道就要一直被压下去吗?不,这世界上有种东西比一切技术都厉害,它叫运气。一年后,老瓦就靠着那么一点点的运气,完成了一个现在看来几乎不可能再复制的神话。
不过郁闷的人不止是老瓦以及王涛,在刘国梁高大而瘦小的身影背后,另一个奥运冠军也在无奈着。没错,那就是刚成为奥运冠军——双打奥运冠军的中国选手孔令辉。
该如何形容孔令辉此时的心情呢?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有点像现在的马龙看张继科,不过可能还没有那么悲催。是的,一年前,所有的荣誉都属于他;一年后,他所有的荣誉都被别人所掩盖,而这个人还是自己去年踏着夺冠的那个。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尴尬的一种关系:队友兼对手。除了朋友兼情敌能与之有的一拼外,这种关系是最微妙的。更糟的是,刘国梁和孔令辉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很多一般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双方可谓知根知底,而且还是关系好的那种知根知底。行为心理学好像说过,看着朋友得意而自己失意的感觉是最难受的。一年前,刘国梁看着孔令辉;一年后,两人又倒了过来。在中国,奥运冠军和世锦赛冠军哪个分量足,大家看看马琳北京一冠风头便压过世乒赛三冠王王励勤就可以看出——毕竟世锦赛属于乒乓球爱好者,而奥运会则属于全体国民。
不过孔令辉今年其实也拿了一个世界重量级别比赛的冠军,那便是世界第一届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冠军。不过这个比赛的分量——我只知道,2010年,中国队选手都没去参赛,结果水谷隼拿了冠军;据说是因为准备别的去了,所以没来得及攒积分。
不过孔令辉倒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前四大赛事单打全满贯的唯一一人: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总决赛。这个名头虽然目前不够响亮,但过几年会不会升值还未可知。不过总体而言,孔令辉是失意的;而且,将一直失意到2000年。
然而,正当中国人为自己的回归而感到万分激动时,1997年,欧洲友人们给了我们以一记,哦不,是两记响亮的耳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伟打天下 恶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