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泌园春雪 田英章·雪》指的是

为什么《沁园春·雪》尘封十年后才发表?
字体大小选择
&& 来源:今日头条 参与评论人
日,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在此期间,他会见了老朋友柳亚子。柳亚子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又与毛泽东共事过一段。由于二人都爱好诗词,所以较一般朋友显得更加亲密。
得知老友到达重庆,柳亚子兴冲冲地来到毛泽东居住的桂园探望。柳亚子诗兴不减当年,一见面就赠了毛泽东一首诗。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此诗的前两句,回忆了柳亚子与毛泽东交往的时间地点,后两句称赞毛泽东能够为了全国人民的福祉,涉险来重庆谈判的义举。
吟罢自己的诗,柳亚子又请毛泽东也赋诗一首。当时正值激烈的政治角力中,毛泽东哪有雅兴写诗?于是他就把十年前作于陕北的,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旧体词《沁园春&雪》赠给了柳亚子。词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那么,这首词作于1936年,而到了柳亚子的手里,已经是十年后的1945年。在这十年间,这首词从未在任何公开媒体发表过,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下面,百川就从这首诗的创作经过和它如何最终闻名于世的整个过程,为亲爱的读者解读一下。
1934年10月,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段传奇经历,为毛主席创作《沁园春&雪》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日,也即是农历的正月十三,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于下午到达袁家沟。随后东征红军总部一百多人也到达这里。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同行的有周恩来等领导人。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征宣言》也是在这里写的。2月20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23日早,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抗日东征的路程。毛泽东等在袁家沟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就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极目远望,一片苍茫。毛泽东的诗兴油然而生,就在他居住的窑洞里,他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填写时所用小方桌,今天还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里。
据现存资料记载,在此词作后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毛主席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竟没有写过一首词,只是写过几首旧体诗。所以这首词也堪称是&十年磨一剑&的经典之作。
当柳亚子读到《沁园春&雪》后,赞不绝口。誉之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除了拍手称赞,柳亚子立即就想到,把这首词公开发表。当他兴冲冲地拿到中共在重庆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时,却遇到了意外情况:《新华日报》的同志说,毛主席不想让青年人知道他做旧体诗,以免给当时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带来负面影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所以这首词不宜公开发表。
柳亚子听到这是毛主席的指示,也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首词为什么尘封十年,而从未在公开媒体发表的原因。后来,《新华日报》只发表了柳亚子的《和毛润之先生咏雪词》,而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雪》却从未见诸报端。但是,柳亚子得此名篇,自然如获至宝,每每有朋友造访,他总是忍不住拿出这首词与人一同鉴赏。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不久《沁园春&雪》就在重庆传开了。
当时,重庆《新民晚报》副刊&西方夜谭&有一位主编,叫吴祖光。他有一次偶然读到坊间传抄的《沁园春&雪》,不禁击节称赞。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报纸副刊编辑,碰到这样的好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后来,吴祖光先生回忆说,《新民晚报》是一张民营报纸,所受约束较少,于是就自作主张在《新民晚报》副刊上发表了这首《沁园春&雪》。他还在词后加了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段配词,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毛主席为何不让《沁园春&雪》公开发表的原因。
1945年11月,尘封了十年之久的伟大词篇《沁园春&雪》终于发表在报纸上。当时,毛泽东早已回到延安,但这首&咏雪&词还是轰动了山城。据说,蒋介石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时,大为不安。他对自己的&文胆&陈布雷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赶快组织人,写文章批判他。&可他们征集上来几十首《沁园春》词作,却没有一首能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相提并论的。《沁园春&雪》虽是古体诗词,却以它豪迈的气魄,振聋发聩的语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诗词史的名篇。毛泽东后来也对英文秘书林克说:&《沁园春&雪》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主义制度的。&陈布雷由衷赞叹:&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文章关键词:当前位置: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A.忽必烈B.铁木真C...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铁木真C.努尔哈赤D.皇太极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A.忽必烈B.铁木真C...”主要考查你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草原上。12世纪中后期,蒙古草原上各部彼此征战不已,人民长期处在战争的苦难中。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蒙古汗国的东征西讨:蒙古汗国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对周围地区的长期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成吉思汗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与1227年灭亡西夏。成吉思汗:&蒙古的的起源:蒙古族的元祖是战国时代见诸记载的居住在蒙古草原东部的东胡人。公元四五世纪的北魏时期,居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的失韦人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起,他们遣使贡方物,与中原王朝有了直接的关系。到唐代。他们被称为“室韦”、“鞑靼”,他们中间有一支叫做“蒙兀室韦”。“蒙兀室韦”当是“蒙古”一称的来源。此时,他们已经有了众多人口。唐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之后,室韦——鞑靼人开始进入阴山南北和外蒙古高原。蒙古族的形成: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迁户制体系分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部落在统一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发现相似题
与“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A.忽必烈B.铁木真C...”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80731823391836881770836948664335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初三语文第一课《泌园春·雪》的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主要写北国雪景,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沁园春·雪]《雪辞·桃园林》
当前位置:
& [沁园春·雪]《雪辞·桃园林》
[沁园春·雪]《雪辞·桃园林》
篇一 : 《雪辞·桃园林》《雪辞·桃园林》 我自谷中游,青衫残雪留,一目漫天舞,花海不自由,山风携满袖,犹记他年旧。 倚楼听风雪,起雾迷亭台,独曲弦音笛,不见鱼欢跳,遥知水上冰,似去年依旧。 花灯结红布,老梁落木漆,锦帘不碍寻巢燕,风雨偏阻草衣人,年近年事去,年去往事随,遥看花盛开,又一年晴昼。 春兰夏荷春雨迎, 秋菊傲寒梅傲雪。(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昨夜风雪梦中暖, 偏山桃园谁记林。 青枝霜折留笑待, 含苞几许春风临。 他年花开满庭芳, 远近慕名一面缘。篇二 : 按照要求填空。(1)《沁园春·雪》的词牌是_____,按照要求填空。(1)《沁园春·雪》的词牌是_____,题目是_____。一首词的词牌决定了词的_____,题目决定了词的_____。(2)《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赞美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1)沁园春 雪 形式格律 内容(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考点: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赏析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论怎样欣赏名著1.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亿万读者多少年来能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2.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3.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资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从许多书中都能够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4.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打开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吧!5.知道你正在读什么。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6.不要躺在床上读。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7.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涨。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8.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9.大段大段地读。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10.读作者读的书。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裘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11.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你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不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12.重读一遍。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13.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的聪明人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英〕斯蒂夫·艾伦篇三 : 袁家沟与《泌园春·雪》作者:胡杨枫渊 从佳县螅镇荷叶坪村出来,沿着黄河公路向西南行进。大约二十多公里后到达榆林市吴堡县城。经吴堡县城由北向西往清涧县方向行走,又走了近七十多公里的沿黄河山路,我们到达了清涧县高家洼村的山顶上。夕阳西沉,向东远眺,晋西北绵延的群山在这仲夏的余晖中黛色苍茫,若隐若现。我只能在脑海里想象着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 从高家洼山上下来要向北行进三十多公里,才能到达袁家沟村。在路上,马语问我:“如果不走公路直接爬山肯定会近得多吧?”我说:“应该是这样的。”那时候,这里没有公路,估计连一条像样的羊肠小道都没有吧?毛泽东军事集团的将士们爬到山顶上侦察敌情、勘察地形,其艰难和险阻是难以想象的。 袁家沟沟深山高、群山环抱,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在村子中间,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渠。传说有风水先生说过,这是一架龙山。在两条沟口不远相对应的地方,各流出一股清泉,传说这就是龙的两个眼睛。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村民们叫它“常流水”。 “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描述袁家沟村的顺口溜。白姓家族的人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袁家沟分为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进入无定河,最终汇入滚滚黄河。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词的填写地就在陕北清涧县这个偏远的近乎偏僻的小山村——袁家沟。 据老支书白炳池给我们介绍,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也即是农历的正月十三,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是在下午到达袁家沟的。随后东征红军总部约一百多人也到达这里,前后共有红军三百多人住进了袁家沟村。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白治民家的五孔窑洞里。同行的有周恩来等中国革命的领导人。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征宣言》也是在袁家沟村写就的。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了抗日东征的里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毛泽东等在袁家沟共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皑皑的黄土高原上,极目远望,晋西北原野一片苍茫。一代伟人的诗兴油然而生,就在他居住的窑洞里,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填写时所用的小方桌,今天还完好地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的炕上。 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小山村袁家沟,后来走出了四位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曾任云南省委书记,他也是一名在任上被拉下马的贪腐高官。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走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和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 白炳池老人在夜幕下用他那浓重的陕北清涧方言对我们说:“袁家沟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一是全村人都‘闹红’;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象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等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继续革命;四是村里人从清朝起就没有停办过私塾,有文化的人,出去了就会有发展。” 在我们与白炳池老支书握手告别之际,我给他点了一支香烟,发现佩戴在他左胸上的中国共产党党徽犹如一点星光在这寂静的山村暗夜里闪闪发亮!篇四 :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非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欢迎转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泌园春.雪书法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