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在儿童生活中占什么地位

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括号内;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坚持游戏的();A.生物性本质观B社会性本质观;c.主体性本质观D科学性本质观;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A.成人指导为前提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c.尊重儿
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五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
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
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届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龟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A.单独游戏
D.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形式是(
B、自我服务性劳动
10、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
A.符合艺术要求
B、安全卫生
C.具有新颖性
D.具有教育性
11、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是(
A.确定游戏目标
B.选择游戏内容
C.确定指导方式
D.考虑材料投放
12、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尘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
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的方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3、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
行。这种游戏称之为(
A.本体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
c.结果性游戏
D.工具性游戏
14、相关研究表明,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多地促使儿童(
15、猜动物的叫声(2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
A.活动性游戏
B.智力游戏
C.感官游戏
D.发展语言的游戏
16、有规则游戏的最大特点是(
A.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B.把学习的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起来
c.以刺激儿童各种感官、运动机能发展为主
D.以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活动为特征
17、在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是(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元交际理论
D.维果茨基理论
18、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这种情况皮亚杰
19、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真实表现出两个基本的特点:特殊想像活动和(
A.高度独立自主性
20、社交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在儿童生活中占(
A.优势地位
B.主导地位
C.主体地位
D.明显地位
二、填空题:(15%)
1、规则游戏的特点是
2、最具有教育意义游戏是
3、儿童游戏从认知发展分类为
4、游戏的特征是
5、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是
三、名词解释:(20%)
1、情景迁移:
2、角色行动:
4、活动游戏理论:
四、简述题:(25%)
1、游戏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2、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3、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五、论述题:(20%)
1、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答案
规则性、竞赛性。2、结构游戏。3、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4、愉快与严肃的统一,有目的的实践,自由和约束的统一,遐想与现实的统一,练习与探索的统一。5、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名词解释:
将现实生活的情景迁移到一个假想的情景中。使行为脱离原来的真实情景。
角色行为是包括了角色动作、语言所构成扮演过程是角色扮演的基本要素。
把个界因素整合于一个在形成或已以形成的结构。
游戏是一种社会地反映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1、①游戏促进了感知能力的提高。
②游戏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③游戏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④游戏促进了想象能力的提高。
2、①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②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感的冲动。
③高级情感产生于游戏中。
3、①幼儿园是教育机构,其重要任务是实施教育,对象是幼儿,游戏,游戏是基本活动,因此教育须与游戏相结合。
②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通过游戏来进行。
③注意搞好两类不同特点的游戏,一类是儿童自发的,自主的游戏;另一类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 论述题
游戏的物理环境:
室内游戏空间。
户外游戏场地。
游戏材料。
游戏与社会环境:
家庭影响,亲子关系,育儿态度,家庭结构。
同伴的影响,有无玩伴,玩伴熟悉程度,玩伴年龄、性别。
媒体技术影响,印刷、广播、电视、电脑。
课程方案的影响。
游戏中的个体因素:
游戏中的个性差异
游戏中的个别差异
残障儿童。
幼儿游戏理论复习
第一章:填空:
1、游戏与劳动有3种关系:劳动前的预演、游戏与劳动的结合、劳动后的再度体验。
2、游戏与艺术、体育是同态、也是同源的,以后三者逐步分化,分别以不同的发展形式而各自独立出来。
3、幼儿园诞生后,儿童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种手段。
4、福录培尔、蒙台梭利在观察了大量儿童自然游戏以后,根据儿童游戏主要是操作物体的特点,从教育的意义上把游戏的一系列操作的基本要素抽取出来,并使之系统化。
5、古代的文字游戏有诗钟、灯谜、字谜等
6、古代幻术游戏:一类是科学性质的小实验、小设计;一类是戏法之巧。
1、七巧板:拚图类的一种。源出宋代流行的“燕几”,由宋代学者黄长睿发明。通过游戏者巧用心智,可拼排出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深得教育者欣赏和儿童们喜爱,流传至今,并流传国外。在国外称七巧板为“唐图”。
2、益智图:拚图类的一种。是类似于七巧板设计思想的图形板块,由清代童叶庚创制。
1、严教与乐学:
1). 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2).乐学――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
“严教”在德育的范畴使用,而“乐学”在智育的范畴使用。严教是通过限制自发游戏来实现的,而乐学则必须寓教于乐,是要教师以合适的方法,使孩子以游戏的心里体验来从事学习。
2、为什么儿童游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因为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劳动过程简单,成人和儿童的思维差距不大,当生产力水平进步到使儿童不能直接参加劳动时,这才具备了纯粹儿童游戏的条件与可能。所以,专门的儿童游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章:填空:
1、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英国斯宾赛,主要观点:把多余的精力消耗。 松弛消遣说:代表人物:德国扎鲁斯,主要观点:游戏是储存精力的主要方式。 预演说:代表人物:德国格罗斯,主要观点:儿童游戏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主要观点:游戏是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2、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1)、补偿说: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2)、渲泄说: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3、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皮亚杰)
4、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5、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分为:
实践性游戏――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7岁) 规则性游戏――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7~12岁)
6、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
前苏联活动游戏理论的观点:
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
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第三章:一、填空: 现行对尝试游戏定义的方法:假设思辩法、行为分类法、环境辨识法。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游戏用假想改造了现实。 游戏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探索的。 伴随着假想的积极的参与感是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游戏?)
1). 游戏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 2)、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装扮行为。
4)、游戏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行为。
5)、游戏是一种没有外在约束的意愿活动 6)、游戏是积极的参与感的活动。
能激起幼儿游戏行为的环境是什么?
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其他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材料。
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调
3)、成人的行为是最低限度的参与和指导游戏。
4)、友好的气氛使儿童感到舒畅和安全。
5)、把会使儿童产生疲劳、愤怒、疾病或其他身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
6)、环境必须符合文化习俗。
第四章:一、填空: 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不成熟、不完善的心理机能是游戏活动的原因。 为了使幼儿能在教学中更多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使活动组织结构偏向开放的低结构,目标是隐蔽的,尽可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简答或论述:
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
一)、 游戏实现了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成熟引导下的自发动作练习:游戏的练习机能就是指这种动作的自发使用过程。儿童是好动的,表现为游戏的自发性。
游戏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游戏的运动形式就表现为一系列组合动作的机能性练习。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能力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二)、 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 第三,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使儿童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 第四,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具有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实践。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 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现实的伙伴关系,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2、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3. 游戏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
2、关于“游戏与学”的几种态度和观点:
其一,对立论:业精于勤,荒于嬉。
其二,同一论:游戏就是学习。
其三,相关论:游戏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其四,统一论:游戏和学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游戏:
幼儿游戏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
幼儿园游戏指的是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
2、游戏教育化与教育游戏化:(简答)
1)、游戏的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的游戏放任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
2)、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第五章:一、填空: 游戏是从第二个月开始的,婴儿通过“找”的游戏,获得了物的永存性概念。 躲猫猫游戏,获得了对人的永存性概念。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游戏理论必打资料43等内容。 
 幼儿园游戏期末复习资料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学前教育专业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一、纽曼“三内说” 控制――...  幼儿园户内外游戏环境的创设、玩具和 游戏材料的选择、各种类型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学游戏的编制问题等问题从历史到现 实、从理论到实际进行系统的分析...  当代儿童游戏理论(一)_计算机硬件及网络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现代游戏理论不仅仅解释游戏为什么而存在, 而且也尝试定义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以 及在某些情况...  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幼儿教育1/2 相关文档推荐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2页 免费 ...答:角色游戏虽是幼 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1.游戏 1.游戏:游戏是...这些富余精力必须从体内 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  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或者玩一些...简要说一说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答案:(1)...(5 分) 7. 在哪些情况下,教师必须介入幼儿的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_少儿英语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前苏联研究者...(5)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有...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期末复习资料(分栏)_教育学_高等...这个体育游戏适合( 小班)幼儿。 “小兔乖乖” 、 ...是开展游戏所必须遵守的游戏常规,属于( 外部规则) ...  幼儿园游戏论复习资料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有关幼儿游戏的理论知识,复习资料幼儿...22、必考题 创编一个体育游戏的活动设计(不得抄袭) 要求: 1、 游戏的名称及...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儿童游戏通论
7-303-07183-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40.80&&&
立刻节省:¥19.20
所属分类:
幼升小学前数学思维训..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来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而
撰写的一部新著。书名题为《儿童游戏通论》,是试图把儿童游戏置于社会文
化、儿童发展和教育学的多维视野下,综合运用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
学等学科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儿童游戏的意义、特点、价值和功
能,揭示儿童游戏和社会文化、儿童游戏和儿童发展、儿童游戏和学前教育之
间复杂的关系,以期建立一个视野比较广阔、内容比较全面、既注重理论研
究、又关注教育实践的儿童游戏理论新体系。
游戏研究的多维视野一
&&& 人类虽然拥有漫长的游戏的历史,但是对游戏进行系统的研究的历史却并
不久远。19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开始对自己的游戏行为加以研究。随着历史
车轮的前行,游戏已经成为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
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在今天对游戏已经不得不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这个探索人的本质的领域,已成为历史学、社会学等等的正式研究对象。&①
&&& 什么是游戏、为什么游戏、游戏有哪些特点、游戏的起源、发展与功能等
是游戏研究的基本问题。不管从哪个领域或&知识域&出发来研究游戏,都必须
回答这些基本问题。随着研究者研究视野或&知识域&的转换,游戏的&面貌&
在发生着变化。不仅研究者所用的语汇不同,而且所思考的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
(参见图1)。
&&& 在社会文化的视野下,游戏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
会文化现象,游戏跨越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圈&而普遍存
在。游戏的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关注游戏的社会文化起源、影响游戏发展和
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生态系统中人类游戏的特点、游戏对于社会文
化传承、传播的意义和功能等问题。
&&&& 在儿童发展的视野下,游戏被看作是一种发展的&不成熟&现象,是处于
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所特有的一种行为。虽然成人和儿童都游戏,游戏跨越年龄
的界限而存在,但是,游戏对于成年人和儿童具有不同的意义。无论是在动物
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一般来说,游戏的数量都随着机体的成熟和生活责任的承
担而减少。在人类社会&儿童&的概念虽然涵盖0~18岁的未成年人,但是真
正可以&合法&地游戏而不致遭来成人责难的仅限于&学前儿童&。学前期是
特殊的&游戏期&。游戏的儿童发展研究主要以年幼儿童的游戏为对象,从个
体发生学的角度探讨游戏的个体发生和发展、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
异、游戏的分类、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等问题。
&&& 古往今来的儿童都着迷于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全神贯注、想象
和创造性等令古往今来的无数教育家们着迷。游戏代表着儿童的自由、天真无
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教育家们都试图利用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作
是在教育上值得利用的一种资源或手段。但是,自由自发的游戏代表着未加驯
化的&自然性&或&野性&,而&教育&则意味着有目的的&文化化&或&教
化&。&自然的&或&野性的&游戏在进入教育领域以后,必然与以&文化化&
或&教化&为目的的教育发生矛盾。在教育领域中,游戏应当是什么?游戏为
什么而存在?游戏在进入教育领域以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游戏的教育
学研究的独特的&问题域&。
&&& 游戏的教育学研究试图揭示游戏和教育之间的&应然&的关系,探讨教育
&环境下儿童游戏的性质和特点、游戏和课程教学的关系、教师在游戏中的地
位、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的指导等问题。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
那样,&注意游戏,研究这一丰富的源泉,组织游戏并使游戏成为最好的和强
有力的教育手段&&这是未来教育学的任务。&
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和出路一
&&& &学前期&是特殊的&游戏期&。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强调游戏对
于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学
习&,早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或信条,长期以来
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
显著标志。
&&& 强调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基础(play&based curriculum)是西方托幼机构
教育的传统。这种传统和教育上的浪漫主义结合,衍生出&以儿童为中心&的
教育理念:幼儿需要游戏,游戏也反映幼儿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学习,即便
成人不在场,学习也能够自发地发生;幼儿园课程的形成应当以幼儿在游戏中
表现出来的需要为依据,并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和特点加以适当的调整;教师
应当支持幼儿的兴趣并维持幼儿的探索和注意力;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当扮
演的角色是&观察和等待&的角色。重视儿童游戏的传统成为西方托幼机构课
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文化生态。
&&& 然而,随着幼儿教育在现代的发展,这一信条开始面临严重挑战。20世
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婴幼儿的学习潜能为依据、以&智力开发&为舆论主导
的&早期教育热&激发了人们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持续而普遍的兴趣,托幼机
构在帮助父母照看孩子的传统功能之外已经成为重要的&早期教育机构&,家
长对于托幼机构的期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人
们把帮助儿童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工作提前到了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之前。&提前开始&&越早越好&成为现代人们对于婴幼儿教育的普遍信条,人
们期望幼儿学习与掌握过去只要求小学生学习的学业知识技能。&望子成龙&
心切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使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竞争的跑道
上占据优势,以游戏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受到家长的质疑:&我送孩子到幼儿
园里来是受教育的,不是送他来玩的。你们为什么老让孩子玩?&
&&& 面对来自外部的这种巨大压力,一些托幼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不得不
迎合家长的要求。以读写算为特征的知识技能训练取代了以往的游戏,游戏开
始从学前教育领域中退却。&在关于游戏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
&时,在幼儿园的教室中游戏却在迅速地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速
增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游戏价值的大量实证性的研究虽然为游戏进人
幼儿园课程搭好了舞台,然而迄今为止游戏仍然如同悬挂在彩虹末端的黄金
锅,图画般地清晰可见但只是一种幻觉(Klugman&Smilansky,1990)。尽管
游戏在理论上受到推崇,但是在实践中并不占优势。对于儿童的游戏,成人表
达出来的兴趣与他们实际的态度和行动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关于游戏的理论
和信念并没有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实现(Lindqvist,1995;Ben&
nett,Wood,Rogers,1997)。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
和忽视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游戏困境&。
&&&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多年来,虽然在理论上一贯倡
导幼儿园应当重视儿童的游戏,甚至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但是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却是&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
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中国传统的&重读书、轻游
戏&的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活中重&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并没有使游戏在幼儿
教育领域中获得一块&合法的栖身地&,游戏进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路途更是
坎坷不平。
&&& 在游戏这样一个看似&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上,在理念的&应
然&和实践的&实然&之间为什么会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反差或矛盾呢?近年
来,相当多的研究者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试图为解决&游戏困境&问题找到
&&& 卡根(S.Kagan,1990)认为在美国造成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的
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障碍。
&&& (1)态度障碍:这种态度障碍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上
看,美国的文化植根于清教徒的工作伦理之中,艰苦的、坚忍不拔的工作被看
作是通往成功之路,而游戏则被看作是不具有明确价值的活动。工作与游戏是
对立的,游戏是在工作结束之后才能做的事情。这种工作与游戏对立的观念被
家长用作评价学校教育的价值标准,以至于教师不得不用&游戏是儿童的工
作&来向家长说明游戏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看,升学压力与筛选性测验是使
游戏在幼儿园退居次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 (2)结构障碍:结构障碍是指预先设计或结构好的课程对幼儿游戏在空
间、时间与材料上的限制。许多幼儿园教师抱怨缺乏足够的空间、游戏材料、
较长的游戏时段和师生比例过大等等。
&&& (3)功能障碍:功能障碍主要是指因幼儿园教师待遇低、教师流失情况严
重、缺乏合格的幼儿教师而造成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
&&&& 针对这三种障碍,卡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的对策:①需要来自幼儿教
育专业团体对游戏的肯定;②促进对游戏价值的广泛的社会认同;③克服幼儿
园课程本身存在的结构障碍问题;④重视在职前训练中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掌
握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与知识;⑤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得到研究人员的帮助与
&&& 克拉哥曼和斯米兰斯基(Klugman&Smilansky,1990)则认为种种不正
确的观点是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的原因。例如,把游戏看作是幼儿个
人的独特表现而反对成人对游戏进行干预的把游戏&神圣化&的观点;认为游
戏和幼儿认知发展无关,甚至把它们对立起来的观点等等。要改变这些不正确
的观点,既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向人们普及有关的知识,同时普及知识也需要
时间。目前在幼儿教师的培训中缺乏有深度的关于游戏的培训内容,缺乏可供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评估分析幼儿游戏能力的工具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从
游戏的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的链条上所缺乏的&中间环&。
&&& 对于游戏和教学之间关系偏狭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导致&游戏困境&产生的
原因。传统的&游戏/212作(学习)&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仅仅把游戏看
作是娱乐:游戏不同于工作(学习),工作(学习)才是严肃正经的事情;如
果幼儿在游戏,他们就不是在&工作&或&学习&。崇拜幼儿游戏的&自发性&
的浪漫主义的教育传统则把游戏中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加以人为的分
离和对立,要求对幼儿的游戏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游戏虽然被提升到幼儿的
&学习&的高度,但是却不要求这种学习产生任何实际的结果;强调幼儿&通
过游戏来学习&却只是要求教师&观察和等待&,反对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任
何积极的干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却不得不向家长提供幼儿学习
的&证据&和&成绩&。&如果游戏为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那么,它也同样为
教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通过游戏来学习&和&通过游戏来教&本来是一个完
整的等式。但是,长期以来,这个等式是不完整的,&通过游戏来教正是这种
等式所缺失的一半&(Bennett,Wood,Rogers,1997)。
&&& 可见,&游戏困境&的产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游戏的教育学研究的匮乏
也是&游戏困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要么把游戏和学前教
育的关系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理所当然&的,关于游戏的信念更多地属
于&感性的直觉&;要么简单地追随游戏的心理学研究,在心理学研究所揭示
的游戏的年龄特点基础上提出简单的教育建议,对游戏进入教育领域以后所必
然会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的&教育学上的问题&缺乏敏感性和深入的探讨。
&&& &游戏的困境&呼唤游戏的教育学研究。事实上,当我们把游戏引入幼儿
园教育过程,首先面I临的并不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具体地去指导儿童游戏的问
&题,而是游戏这种在本质上自发自由的活动在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合目的性问
题。当我们把游戏这种自由自发的自然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必然会从理论到实
践产生一系列特殊的问题。例如,这种原本自由自发的活动与教育目的是否相
符;如何处理这种自我建构的学习活动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人类社会的文
化历史经验的课程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中的关系等
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决定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不同地位,决定着
在教育过程中利用游戏的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与解释这些问题,是把游
戏引进幼儿教育领域的先决条件与理论基础,也是学前教育学研究儿童游戏问
题的出发点。
&&& 游戏的教育学研究不同于游戏的心理学研究。因为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
论观察与解释问题的视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心理学把人的发展与变化看作是
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关注的问题是解释儿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有什么变
化与发展以及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与发展;教育学则把人的发展与变化看作是在
一定的价值观导引下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为,它关注的问题是应当培养什么
样的人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措施来实现既定的目的,尤其是变化了的环境
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学理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实
证性的、描述性的,它力图排除以主体为转移的东西;后者则是规范性的、处
方性的,往往从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观等出发去考虑教育原则与措施的&妥
当性&和&合理性&。
&&& 游戏的心理学研究不能代替游戏的教育学研究。游戏的心理学研究往往把
游戏看作是一种随儿童身心发展与变化自然出现的个体现象,它主要关注游戏
与非游戏的区别、儿童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等问
题。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我们认识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和游戏的发展价值,为
我们指导幼儿的游戏提供一定的依据,但是它并不关心教育情境中游戏问题的
特殊性,当然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说明和处理游戏与教育目的、课程以及教学
之间关系的现成答案。因此,游戏的教育学研究要依据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
的发展的客观事实,但游戏的教育学研究并不仅仅跟随这种事实。
&&& 游戏进入教育领域以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游戏的教育学研究独特
的&问题域&。要找到一种适合于解释教育情景中的游戏的性质、目的和方法
的理论,必须在游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学理论的再建
构。这种再建构不是简单的儿童发展特点加教育建议式的移植,而应当以游戏
进入教育领域以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出发点。这种再建构正是解决&游戏
困境&的出路,也是迄今为止&从研究结果到实践的链条上缺失的中间环&。
&&& 本尼特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去澄清游戏中教与学的性质、不同的游
&戏情景的影响以及游戏和课程的关系。重要的问题在于说明教育情景中的游戏
的性质和目的。如果要使托幼机构的游戏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改
进托幼机构游戏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传统的游戏信条或信念是不
够的。他们对教师的游戏理念和实际的教学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表明:游戏
虽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景。但是,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很难
把游戏成功地整合到课程之中而充分发挥游戏的潜在优势。所以,应当为教师
&通过游戏来教&创造条件(Bennett,Wood,Rogers,1997)。
本书的特色、结构和主要观点
&&& 本书试图厘清游戏的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确定游
戏的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指向,建构游戏的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在理论层面
上,围绕游戏的基本教育学问题展开比较深入的讨论。对于游戏和幼儿园教育
的目的、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等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探讨,试图阐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学原理;在实践层面
上,针对长期以来在幼儿园实践中存在的&游戏和课程互不相干&的现象和
&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
提出了&课程和游戏互动&的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模式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的教学实践模式,为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提出了具体的
建议,以期为在幼儿园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想提供新的思路和具有
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 本书共包括三编九章,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野&探讨儿童的游戏问题。
&&& 第一编&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共两章,把儿童游戏看作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运用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探讨游戏和玩具的社会文化涵义、游戏和
玩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游戏的文化特点、学前期作为&游戏期&的社会历
史和文化成因、游戏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创新功能等问题。
&&& 第一章&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首先,以游戏的人类学研究的成
果为基础,探讨了游戏的起源和演变、游戏的文化特点等问题,认为人类的游
戏虽然与人的&劳动&或&实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游戏是一种不同
于&平常生活&的体验,这种&令人快乐&的体验驱使着人们重复着原本属于
&平常生活&的活动,因而使得游戏和&实用生活&发生分离而开始了独立于
&实用生活&的文化发展历程。
&&& 第二,探讨了我国古代游戏的&文化性格&,揭示了我国古代博弈类游戏
高度发达和盛行,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团体游戏相对较少的原因;同时,以
&北京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儿童游戏的变化为代表,说明了儿童游戏的发展和变迁
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 第三,以近几十年来的动物游戏研究、脑科学研究等的最新成果为依据说
明了&游戏期&现象的适应意义。同时,运用社会历史和文化比较的方法探讨
了&学前期&作为&游戏期&在东西方的不同成因。&游戏&被归属于儿童与
儿童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儿童的&诞生&与游戏和工作的
分化有密切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工作的被神圣化和道德伦理化,工作
被归属于成人,而游戏则更多地被归属于尚不需要担负工作责任的儿童,儿童
的世界逐渐脱离成人的工作世界而成为一个非经济性的世界。在中国古代,游
戏之所以被附着于学前期,则与游戏与学习的二元对立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
系。&游戏&与&儿童&在东西方所经历的不同的结合路程构成了东西方幼儿
园课程的不同文化生态。
&&& 研究儿童的游戏不可能不涉及儿童的玩具,因为玩具是儿童游戏特有的
&工具&。第一章&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把玩具看作人类游戏鲜活的历
史物证,回顾了玩具脱胎于实用生活范畴而逐渐演变为有别于&日常生活物
品&的人类自娱工具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现代玩具所特有的科学技术特性、消
费品特性、主导人们想象、幻想和教育性工具的特性以及教育性玩具的历史发
&&& 最后,从词源学、哲学的思辨和实证研究等不同角度解读了&游戏&的社
会文化涵义,指出在现代社会游戏和玩具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
盾的。游戏和玩具意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人们对于童年的复杂和矛盾的
心态的反映和折射。
&&& 游戏理论是对游戏意义的系统解释和探讨。第二章&对儿童游戏系统化的
理论解释&,对古典的和现代的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
贡献等进行了系统的评述。
&&& 第二编&儿童发展视野下的儿童游戏&以近几十年来游戏的儿童发展研究
的大量成果为基础,对儿童游戏的原因、特征、实质、分类、个体的发生发展
和年龄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价值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 第三章&游戏发生学的基本问题&探讨了游戏的个体发生学上的一些基本
问题,包括游戏的定义和特性问题、游戏的个体发生的时间和标志问题、儿童
游戏能力的获得问题、游戏和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儿童游戏的特点
和分类问题。
&&& 游戏的定义问题历来是游戏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游戏定义问题的困难
性源于游戏活动性质的复杂性。&想象&和&真实&、&嬉戏&和&严肃&、&自
&由&和&约束&、&紧张&和&放松&等构成了游戏活动所特有的相互矛盾而又
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特性。作为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游戏
具有人类活动的一般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构成了游戏活
动的本质特点。
&&& 游戏的发生问题是游戏发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游戏不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不学而能的&本能&,游戏本身也是一种经由学习而逐渐发展、成熟
的行为。幼儿的基本需要(包括身体活动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往和表达的
需要等)推动幼儿去游戏。游戏和探究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的发生标
志问题,也涉及到游戏和学习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类活动的总称,游戏既包含
探究性的游戏行为,也包含想象性的游戏行为。幼儿在探究性游戏的过程中获
取信息,在想象游戏的过程中整合和同化信息。
&&& 儿童游戏的特点具有&可观察&的特点。由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
任感或成就感、幽默感和因身体活动的需要满足而获得的生理快感等所构成的
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游戏性体验实质上是一种主体
性体验,是对游戏者主体性的肯定。在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只有注
意使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才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游戏行为与非游戏行
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把游戏活动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看作是
一个渐变的连续体的观点相对于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游戏一非游戏的二分法
来说更为合理,这种观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园游戏和教学活动之间
&&& 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首先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分别讨论
了游戏在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讨论了游戏对儿童个性整体发展的影响。指出作为个性特征的&游
戏性&与人的主体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体性是游戏性的核心要素。但
是,&游戏性&的内涵比&主体性&更为丰富,它还包括开朗、快乐和幽默等
品性,代表着一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在人的培养问题上,现代
教育应当重视培育儿童的游戏性而不仅仅只是创造性。
&&& 第五章&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探讨了不同年龄幼儿的各种不
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以及观察、评价和分析的方法;对儿童游戏的个别差
异和性别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游戏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亲子依恋、家庭结
构和家庭气氛、伙伴、电视、托幼机构课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 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自然的活动,当我们把它引入教育领域,必然会从教
育理论到实践产生一系列特殊的&教育学&上的问题。第三编&教育学视野下
的儿童游戏&共四章,主要对游戏被引进学前教育领域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例如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和特点、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游戏的
干预等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以笔者
自己近10年来的游戏教学实验研究提出了&课程和游戏互动&的幼儿园课程
建构的模式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实践模式。
&&& 第六章&游戏的教育学问题与研究&,首先对幼儿教育领域中运用游戏的
历史和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指出游戏一旦进入幼儿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
粹的&自然活动&,它会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教育影响的烙印而具
有&教育活动&的性质。从古至今,在学前教育领域人们利用游戏的策略可以
概括为筛选、改造与再造等三种方式。根据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现代
幼儿园的课程可以被分为非游戏课程、游戏课程和教学游戏化等三种模式。对
从清末以来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的历史以及我国幼教工作者对于幼
儿园游戏问题的探索研究过程也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
&&& 幼儿园游戏是&自然活动&还是&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为什么要让幼儿
游戏?如何处理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游戏的
教育学研究特定的&问题域&。游戏的教育学研究必须回答这些关于游戏的基
本教育学问题。
&&& 在幼儿园游戏的问题上,往往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盲目崇拜
幼儿游戏的自发性、反对对幼儿的游戏加以任何干预、把幼儿的游戏&神圣
化&的倾向;一种是无视幼儿游戏的主体性,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幼儿,把游
戏变成变相的&上课&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没有准确把握幼儿园游戏的性
质。幼儿园游戏不同于幼儿自然游戏的特点在于其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幼儿
园游戏的这种&特质&也表现在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标准上。
&&& 在&为什么要让幼儿游戏&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以进化论、生物学、
发展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的&适应&说和以浪漫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现象主
义等为理论基础的&存在&说。前者着眼于游戏的&发展&或&进步&功能,
后者着眼于游戏的&体验&或&满足&功能。本书认为应当保持游戏的&适
应&和&存在&机能之间的适度张力。游戏之于幼儿既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存
在方式,也是他们适应环境的基本形式。把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必须同时考
虑游戏对于幼儿&存在&的意义。如果仅仅把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而不考虑游
戏对于幼儿&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不能保障幼儿在园生活的质量。作为
&适应&的游戏和作为&存在&的游戏并不必然是对立的,作为幼儿的&生活&
或&存在方式&的游戏和作为&教育手段&的游戏之间可以在教育&为人&的
根本目的之下达至和谐。我们应当在&存在&和&适应&机能的协调统一中去
把握游戏对于幼儿生活、生长和童年幸福的意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关
&注其中一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而忽视或损害另一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应当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游戏和课程之间应当是一种
什么样的关系?不同的课程观可以导致对于游戏和幼儿园课程关系的不同理解
和处理。游戏和幼儿园课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的相互分离和脱节,
根源在于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要改变游戏和课程长期以来的分离状况,
使游戏和课程从分离走向融合,真正实现&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学习&的古老
理想,必须改造我们的课程观。游戏作为最能够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基本活
动、作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和童年幸福快乐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以
&人&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之下必然受到重视。游戏作为幼儿学习或经验建
构的&自组织&过程,具有课程生成的巨大潜能。
&&& 如何处理游戏和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游戏的教育学研究必须要回
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游戏和幼儿园教学之间是&分离&还是&融合&涉及到的
实际上是幼儿园教学的&应在&或&所在&问题:幼儿园教学应当发生在专门
的&课堂&之中,还是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从&课堂&到&生活&或
&游戏&,虽然只是教学活动&所在&的&场景&变化,但是在&场景&变化背
后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在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教学观的支配下,以教师
的&讲解&为主要特征的全班集体教学或上课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
或组织形式,&课堂&成为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景&或&所在&。知识本位的直
接教学渗透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包括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中,结果往往是直
接损害了创造性游戏的&自然性&而导致其性质的变异。在比较了上课和游戏
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的不同的&发展适宜性&的基础上,本书提出幼儿
园教学活动&应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 游戏干预问题是长期以来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本书总结了游戏干预的不
同理论和方式,把人们对待游戏干预的态度和做法概括为&非干预型&和&干
预型&。在&干预型&中,又根据干预的积极性程度和介入的深度,分为&追
随兴趣型&&诊断&缺失&型&&积极引导型&等三种不同的做法。
&&& 教师干预游戏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决策和反思过程。干预的必要
性、干预的方式方法、干预的时机等是教师需要决策的基本问题。教师作为决
策者,在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扮演着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和幼儿需要的
反应者的角色。教师角色的成功扮演以教师的决策和反思为前提。本书概括了
教师可以采用的多种具体的游戏干预方法。教师干预游戏的各种具体方法,按
其性质,可以形成一个从消极到积极的干预方法的连续体。游戏干预的关键在
于把握&既要一又要&的辩证法,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复杂
的矛盾关系。
&&&&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七章&幼
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理和教学模式&分析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
目的和教学原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与保障幼儿游戏的
需要与权利,为幼儿创造与他们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幼儿园生活,培育和发展幼
儿的主体性。主动性原理、个别化原理以及社会化原理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
幼儿园教学依据的基本原理。&游戏生成课程,课程生成游戏&是建构以游戏
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方法。
&&&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涵义可以概括为把游戏活动的主体精神与
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和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
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问题是说明&如何
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以幼儿主体性活动为特征
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体系,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发展。以笔者
多年来所进行的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验研究为基础,本书提出了一个由①以游
戏为基本途径的探究性学习;②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③非游戏
活动游戏化等多途径构成的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模式。
&&& 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探究性学习是幼儿在成人的支持和引导下,对在游戏
过程中所产生的并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的探索活动,包括主题开放式和主题预定
式的两种类型不同的探究性游戏,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游戏一探究一再游
戏一再探究&。
&&& 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借鉴支
架式教学和中介学习的基本理念,利用玩具、成人和同伴等多种中介因素来帮
助幼儿体验和理解蕴含在玩具中的概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成人和幼
儿围绕玩具或游戏材料展开互动,其基本过程包括:①分析玩具所蕴含的概念
或任务;②确定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③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情
境;④和成人的合作游戏;⑤同伴游戏和独立探索。
&&& 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是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抽取某些因素以使非游戏活动游
戏化,其原理在于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或幼儿的&游戏性动机效应&,来
提高幼儿参与非游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最常见的
做法是编制和利用教学游戏。利用规则游戏的形式编制教学游戏在我国幼儿园
是一种最常见的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方法。本书讨论了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
目的、原理和方法,并且提出了评价教学游戏质量的标准。
&&& 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满足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游戏
的需要和愿望是幼儿园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角色游戏、表演游
戏、积木游戏和规则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典型样式。第八章&不同类型游戏活
&动的组织与指导&以实验研究为依据,分别讨论了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
一建构游戏、规则游戏的特点、价值和组织与指导的问题。
&&& 角色游戏是学前期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本书澄清了角色游戏的概
念、特点以及角色游戏训练和角色游戏的发展价值等有关角色游戏的基本理论
问题;以对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和&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为指导
思想,建构适宜的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模式的研究&的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
讨论了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问题。
&&& 调查表明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角色游戏的主题单
一;材料投放数量和种类相对贫乏;角色游戏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教
师在活动区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之间,&重上课、轻游戏&;在活动区活动中,
又重视建构区、美工区、益智区等活动区活动的指导而忽视角色游戏区活动的
指导;对待幼儿的角色游戏,教师更多时候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偶
尔的干预也往往是&武断的&、&不切题的&;在活动区活动结束之后的总结评
价中,以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
&&& 研究结果表明,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角色游戏的实验干预
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性的提高。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应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为指导思想。主体性、开放性、整合性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
基本原则。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去考虑和计划
&教师的指导&,围绕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来丰富幼儿的经验,从而使角色游
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角色游戏的指导应当注意幼儿的年龄
特点。在角色游戏发展的初期,教师应当注意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是否具有&想
象的角色扮演&&想象的以物代物&&有关动作与情景的想象&&角色扮演的坚
持性&&社会性交往&&言语交流&等&有价值的关键因素&。在角色游戏发展
的中、晚期,教师应当注意从幼儿的需要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以&问题&为
契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通过讨论帮助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多种形式
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儿童自己创编的或来自于文学作品)为线索展开
的游戏活动。在讨论了角色游戏的组织指导问题以后,本书讨论了幼儿园表演
游戏的组织和指导问题。根据对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所进行的系列实验研究,本
书探讨了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表演游戏与戏
剧表演的区别,提出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种类游戏的特
点。对中、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有一个从
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幼儿自身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
&&嬉戏性角色行为&&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也不能独立完成
&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的
特性决定了教师介入和指导的必要性。在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应当
遵循游戏性先于表演性、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的原则,注意童话与科学的整
合,合理运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表演游戏的教学潜
能,注意选材的适宜性,正确认识表演游戏的发展价值。
&&& 积木是不同年龄儿童都喜爱的一种游戏材料。积木的特性和功能也使它可
以支持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积木游戏活动是幼儿以积木为物质基础开展的象
征性的建构游戏活动。&象征性&和&建构性&就构成了积木游戏活动的两个
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也成为积木游戏活动区别于其他游戏活动的特点。本书
总结了积木的起源与改进的历史,分析了积木的教学潜能,考察了幼儿积木游
戏活动的发展,讨论了指导幼儿积木游戏活动的基本方法,包括积木活动区的
创设和组织、主题建构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
&&& 规则游戏虽然较晚出现于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中,但是在幼儿园,教师经
常会组织幼儿玩规则游戏。了解规则游戏的特点和发展价值,有助于教师更好
地组织幼儿开展规则游戏,充分发挥规则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
用。本书讨论了规则游戏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规则游戏的发展和年龄特点;
规则游戏的发展价值以及规则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例如,规
则游戏的年龄适宜性、要不要教给幼儿游戏的策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
色、如何看待规则游戏的竞争性等,总结了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 幼儿园游戏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应当体现在幼儿园各种游
戏的组织指导的实践中。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指导中,一方面应注意使幼儿园
的游戏活动体现出&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游戏活动的
基本特性;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体现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
性&,体现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
&&& 第九章&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讨论了户外游戏场地和户内游戏环境的
创设、玩具和游戏材料的选择等问题。
&&& 笔者衷心希望这本书对幼儿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思考和指导幼儿园
的游戏都有所帮助。
&&& 笔者涉足&儿童游戏&这一研究领域始于1982年,师从我国幼儿教育的
老一辈专家卢乐山先生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年研究生学习,启发
了笔者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兴趣,为今后的儿童游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师从陈帼眉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仍然继续儿童游戏的研究。自1978年
至今,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度过了26年的时光。26年来在北京师范大学
从所有老师那里获得的教诲和帮助使笔者终身受益。
&&&& 多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热情地参与了笔者所进行的以游
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她们的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
经验和生动鲜活的案例。和笔者一起进行课题研究的研究生也为课题的研究贡
献了他们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此表示笔者诚挚的谢意。
&&& 学无止境。本书只是笔者对儿童游戏问题的探索和思考的阶段性总结。由
于学识浅陋,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热忱希望各位专家、同行和读者不吝赐
教,批评指正。
游戏的基本教育学问题
& 在教育领域中,学前教育似乎是游戏唯一合
法的&栖身地&。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来说,
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人们在谈
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
到幼儿的游戏问题。游戏与学前教育的这种特殊
关系,成为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
著标志。然而,即便是在游戏唯一合法的&栖身
地&,关于游戏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也
从来没有停止过。
&&& 本章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概括迄今为止人们
利用儿童游戏的策略,然后对有关游戏的基本教
育学问题(包括幼儿园游戏的性质、游戏在幼儿
园存在的意义、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
关系、游戏的干预等)展开讨论。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 即便游戏很早就被人们看作是&幼儿的需要&,但是从古至
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利用游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尝试
和努力。由于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实践活动的需
要不同,人们利用游戏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了解和总结这些策
& 略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思考有关幼儿园游戏的性质、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
间的关系等问题。
一、利用游戏的三种策略
&&& &筛选&&改造&&再造&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待和利用游戏的三种基本策略。
&&& (一)筛选
&&& 对于儿童的游戏,人们从来不是&兼收并蓄&、不加任何选择的。从古至
今,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游戏的争
论。&筛选&是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迄今为止依然普遍存在的对待儿童
游戏的态度。
&&& &筛选&不仅仅意味着&选择&,也意味着&规范&。一般来说,人们总是
倡导那些能够使年轻一代为生活或工作作好准备的游戏,禁止那些有危险的或
有害于社会秩序的游戏。
&&& 对儿童游戏进行&筛选&的思想前提是承认&游戏期&存在的合理性,把
游戏看作儿童的自然需要或&天性&。要让儿童游戏,但不应不加任何选择地
让他们随心所欲地游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好的&。对儿童的游戏
应当加以选择与引导,让儿童远离那些&无聊的&或&有害&的游戏,引导他
们玩&有益的&游戏,使他们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某种教益。游戏被按照某种价
值标准分成&好的&游戏和&不好的&游戏。好的游戏受到鼓励,不好的游戏
受到抑制。
&&& 要求对儿童游戏进行&筛选&的主张,在西方可上溯到古希腊时代,以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主张为代表;在我国古代则以反映儒家教育思想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典型代表。
&&&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认为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但是,不应当
把游戏仅仅看作是&玩耍&或&娱乐&,也应当看作是对儿童进行道德与法制
教育的过程。他主张选派有经验的人去组织管理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对儿童的
游戏不能&放任自流&。他认为好的游戏一方面要简单易行、适合儿童的年龄
特点;另一方面,游戏的内容与方法必须要符合法律的精神,有一定的规则和
秩序。在儿童的游戏中,应当防止出现违反规则与纪律的现象。要通过游戏来
培养幼儿勇敢、聪慧、严肃和守法的性格,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我们
的孩子必须参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
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
&了,。柏拉图要求筛选和管理儿童游戏的主张来自于他的教育&理想&。
&&&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他的一生来说都是难以磨灭、
改变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要维持国家的秩序就必须对年
轻一代进行一种和国家法制精神相一致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从年轻一代的幼
年期开始。这种从幼年期就开始的法制教育,能够使年轻一代的行为在长大成
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变得符合法度而不会越轨。如果缺乏这种从幼年开始的教
育,即便国家有种种法律也难以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
民。从这种教育价值观出发,柏拉图非常注重有规则的游戏,并且要求对游戏
进行筛选和管理。
&&& 柏拉图之后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承继、沿袭了这种对儿童游戏加以
& t&筛选,&的思路,并且以自己的价值观或教育理想作为&筛选&儿童游戏的尺
& 度。例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指出,游戏和讲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
& 系。游戏应当是将来所认真从事的工作的模仿。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主张儿
& 童应当玩安全的身体运动性游戏,因为这种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他反
& 对儿童玩骰子游戏、角力、拳击、游泳和跳舞等,禁止儿童在街上玩耍。英国
& 政治家、思想家洛克则认为,&儿童所有的一切游戏与娱乐都应该以养成善良
& 有用的习惯为目标,否则它们便会使他养成不良的习惯&②。
&&& 对儿童游戏进行&筛选&的要求与主张,说明儿童的游戏从来都不可能以
& 纯粹自然&&的面貌进入儿童的教育领域。当这种以&自由&&自发&为特征
& 的自然活动被引进教育领域时,必然会受到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规范。
&&& 历史悠久的&&筛选&的主张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相反
& 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重提这种主张。
&&& 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弗洛伊德精
& 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影响,人们曾经主张不要干预儿童的游戏,认为儿童的
& 游戏并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什么样的游戏对儿童来说都是有益的。
&&& 第一编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第一章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
& 第一节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 一、游戏的历史起源&&&&&&&&&&&&&&&&&
& 二、游戏的演变和文化特点&&&&&&&&&&&&一
& 第二节& &游戏期&现象与意义&&&&&&&&&&&一
& 一、&游戏期&现象与自然适应功能&&&&&&&&&&
& 二、&游戏期&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和功能&&&&&&&
& 第三节玩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 一、玩具的起源&&&&&&&&&&&&&&&&&&
& 二、现代玩具的发展&&&&&&&&&&&&&&&&
& 三、玩具的文化传承功能&&&&&&&&&&&&&&
& 第四节游戏和玩具的社会文化涵义解读&&&&&&&&
& 一、解读游戏的方法&&&&&&&&&&&&&&&&
& 二、游戏和玩具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对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 第一节早期的游戏理论&&&&&&&&&&&&&&&
& 一、&剩余精力&说&&&&&&&&&&&&&&&&&
& 二、&前练习&说&&&&&&&&&&&&&&&&&&
& 三、&复演&说和&松弛&说&&&&&&&&&&&&&
& 四、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 二、掌握、宣泄和角色选择&&&&&&&&&&&&&&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一
&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一
& 二、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
& 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一
& 一、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 二、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一
&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第五节后皮亚杰理论&&&&&&&&&&&&&&&&-.
& 一、游戏的唤醒理论&&&&&&&&&&&&&&&&-.
& 二、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一
&&& 第二编儿童发展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第三章游戏发生学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游戏活动的定义和特性&&&&&&&&&&&&-.
& 一、解决游戏定义问题的策略&&&&&&&&&&&&
& 二、游戏活动的基本特性&&&&&&&&&&&&&&
& 三、游戏活动的辩证法&&&&&&&&&&&&&&&
& 第二节游戏的个体发生发展&&&&&&&&&&&&&
& 一、游戏的个体发生&&&&&&&&&&&&&&&&
& 二、儿童游戏的动因&&&&&&&&&&&&&&&&
& 三、游戏、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 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 二、儿童游戏的分类&&&&&&&&&&&&&&&&
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 第一节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 一、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
&&& 二、游戏在儿童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三、游戏与动作技能的学习&&&&&&&&&&&&&
& 第二节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 一、游戏与概念的获得&&&&&&&&&&&&&&&
& 二、游戏和问题解决&&&&&&&&&&&&&&&&
& 第三节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 二、游戏与亲子关系&&&&&&&&&&&&&&..
&&& 三、游戏与伙伴交往&&&&&&&&&&&&&&
&&& 四、游戏与亲社会性行为及行为规范的掌握&&&
&&& 五、游戏与&去中心化&&&&&&&&&&&&&
&&& 第四节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 一、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游戏的功能&&&&&&&&
&&& 二、游戏治疗的原理和不同模式&&&&&&&&&
&&& 第五节游戏与儿童的个性特征&&&&&&&&&&..
&&& 一、游戏性的概念与结构&&&&&&&&&&&
&&& 二、游戏性与创造性&&&&&&&&&&&&&&
&&& 三、游戏性的发展与培育&&&&&&&&&&&&
& 第五章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 第一节婴儿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 一、社会性游戏&&&&&&&&&&&&&&&&
&&& 二、动作游戏&&&&&&&&&&&&&&&&&
&&& 三、玩物游戏&&&&&&&&&&&&&&&&&.
&&& 四、象征性游戏&&&&&&&&&&&&&&&&
&&&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 一、象征性游戏&&&&&&&&&&&&&&&&
&&& 二、语言游戏&&&&&&&&&&&&&&&&&
&&& 三、身体运动游戏和玩物游戏的发展&&&&&&&.
&&& 四、伙伴游戏&&&&&&&&&&&&&&&&&.
&&& 五、成人的作用&&&&&&&&&&&&&&&&
&&& 一、儿童游戏的观察和记录&&&&&&&&&&&
&&& 二、儿童游戏的个体差异&&&&&&&&&&&
&&& 三、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分析&&&&&&&&&&
&&& 第三编教育学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 第六章游戏的基本教育学问题与研究&&&&&&&&一
&&& 第一节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一
&&& 一、利用游戏的三种策略&&&&&&&&&&&&一
&&& 二、游戏在现代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 三、游戏和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一
&第二节关于游戏的基本教育学问题的探讨&&&&&&一
&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性质&&&&&&&&&&&&一
&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意义&&&&&&&&&&&&一
& 三、游戏和幼儿园课程&&&&&&&&&&&&&&一
& 四、游戏和幼儿园教学&&&&&&&&&&&&&&一
第三节游戏干预的策略和辩证法&&&&&&&&&&..
& 一、游戏干预的不同方式&&&&&&&&&&&&&&
& 二、游戏干预的本质与过程&&&&&&&&&&&&&
& 三、游戏干预的基本过程&&&&&&&&&&&&&&
& 四、游戏干预的基本方法&&&&&&&&&&&&&..
& 五、游戏干预的辩证法&&&&&&&&&&&&&&..
第七章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理和教学模式&&&&
& 第一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理&&&&&&&&
&&& 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
&&&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学原理&&&&&&&
&&& 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建构&&&&&&&
& 第二节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探究性学习&&&&&&&&
&&& 一、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幼儿的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 二、以游戏为基本途径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 第三节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
&&& 一、支架式教学和中介学习&&&&&&&&&&&&&
&&& 二、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和过程&&
& 第四节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 一、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和教学游戏&&&&&&&&&&
&&& 二、教学游戏的编制和实施&&&&&&&&&&&&&
第八章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 第一节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 二、角色游戏训练和角色游戏的发展价值&&&&&&&
&&& 三、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
& 第二节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 二、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 三、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四、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 第三节积木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一、积木的起源与改进&&&&&&&&
&&& 二、积木的特性和教学潜能&&&&&&
&&& 三、积木游戏活动的发展&&&&&&&
&&& 四、积木建构活动材料&&&&&&&&
&&& 五、积木活动区的创设和组织&&&&&
&&& 六、主题建构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 第四节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一、规则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 二、规则游戏的发展和年龄特点&&&&
&&& 三、规则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 四、规则游戏的指导&&&&&&&&&
第九章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 第一节户外游戏场地&&&&&&&&&
&&& 一、户外游戏活动的意义&&&&&&&
&&& 二、游戏场地的历史发展&&&&&&&
&&& 三、游戏场的类型&&&&&&&&&&
&&& 四、游戏场的设计和评价&&&&&&&
& 第二节户内游戏环境&&&&&&&&&
&&& 一、环境对幼儿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
&&& 二、活动区的创设&&&&&&&&&&
& 第三节玩具和游戏材料&&&&&&&&
& 一、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 二、有争议的游戏和玩具&&&&&一
主要参考书目&&&&&&&&&&&&一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