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二战巨人是真的吗的力量就能打败巨人科技了吗

查看: 9137|回复: 117
一个二战美军坦克营可以搞定第一次破门进来的巨人吗?
搞定是指把歼灭所有城内巨人,在封堵缺口之前阻止一切巨人进入。
105榴弹命中的话可以把巨人全身连同弱点都直接炸碎吧?
二战美军坦克营是70辆以上?那都已经在数量上压倒了吧。
在超巨型和铠不出手的情况下,完虐。
那缺口不大,周围放不下那么多坦克吧
干脆改一下,式姐做前锋,黄大河在后面清扫漏网的,能不能把破门的巨人屠杀干净
s1漫区三大战斗力单位度量衡:式姐美军黄大河
巷战坦克吃亏啊,换平原战完爆这帮0护甲的渣渣,什么换现代主战坦克那就是虐杀了.............
顺便提一句我对人类竟然没有研究热气球表示不能理解啊
巷战一样秒。超巨型和铠来了结果也不会差太远——“炮兵!效力射!TOT!放!!”
引用第3楼ash-04-08 22:11发表的 :
s1三大战斗力单位度量衡:式姐美军黄大河
三大有四个 还有一个一方通行
美军是四个中最弱的一个
既然这样换成炮兵连急速射不是更有感觉么
为何不换成大洗学院或者黑森峰
个别奇形种的移动速度和跳跃力巷战会让坦克很难打吧,二战那种视瞄的坦克,还真不好办。不过没有硬化能力的野生巨人也基本没机会敲碎坦克的装甲就是了
回 9楼(绞刑架) 的帖子
美军是真实系,奇形种是超级系,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那种体积在现实中根本不用打,跳着跳着就自己散架骨肉分离了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e:回 9楼(绞刑架) 的帖子
引用第10楼sauron.j于 22:34发表的 回 9楼(绞刑架) 的帖子 :
美军是真实系,奇形种是超级系,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那种体积在现实中根本不用打,跳着跳着就自己散架骨肉分离了
你这么一提我才想起来,这作者后来借调查兵团的研究,补充的关于巨人密度超乎寻常低的设定除了方便蒸发外就是为这一质疑准备的吧。
引用第3楼ash-04-08 22:11发表的&&:
s1三大战斗力单位度量衡:式姐美军黄大河&&限定漫区
黃大河對巨人,就真的是雞槍秒
美军我感觉太教条了,应变能力不够,我推荐大洗车队的来就够了,灵活多变,可以应对各种巨人。
难道不是度量衡四大天王 两仪式美军一方通行黄大河?
然后悟空是隐藏第五人
当然美军妥妥还是最弱
用坦克不是太贵了吗?也不用太好的,来那么十来架P39就足够了。
按照初代马库罗斯的理论,对付巨人就要靠巨大人形萝卜,VF系列和MS太欺负人了,上机动警察或者战术机吧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现代兵器,用啥都完虐把
两仪式、一方通行、黄大河、美军、beta、zerg、卡兹……
感觉巨人一个都打不过的样子
引用第18楼alialex于 00:08发表的&&:
按照初代马库罗斯的理论,对付巨人就要靠巨大人形萝卜,VF系列和MS太欺负人了,上机动警察或者战术机吧
用摔一跤就会爆炸的装甲骑兵吧
引用第21楼njjwl-04-09 00:12发表的&&:
两仪式、一方通行、黄大河、美军、beta、zerg、卡兹……
感觉巨人一个都打不过的样子 关键是背景设定,那是一个科技成分不足的时代所以巨人才有威胁。
科技成分要是足一些的,不用未来,哪怕就是现在好了。把50米高的玩意连点肉都不剩地轰成渣渣对军队来说也不是啥难事啊。
引用第19楼WYJGHX于 00:08发表的&&:
我记得以前beta也是衡量单位吧, 基本超文明占了个遍
beta是现在巨人的角色吧 被各种穿越各种轮
十几米高的生物地球上也不是没有过,如果以恐龙作为参考的话,用一般的枪炮物理破坏肯定没问题,但是50米高,密度小质量轻的东西不能这么解释了.如果先不管生物功能,只是蛋白质也不是不可以形成这种又大又轻强度还高的东西(参考蛛丝),如果是这样,物理破坏会不够有效,简单说就是可以防弹(那用冷兵器割肉什么的就更不可能了,先忽略),但是蛋白质即使再怎么耐热也只不过一两百度的程度,炮弹的爆炸温度少说也有一千度,靠瞬时高温破坏蛋白质也是可能的,考虑到铝热剂,凝固汽油弹之类的存在应该没问题.
密度不会那么低吧,而且硬度也不可能那么差,这可是一脚把50米城墙踢漏的强度,密度太低硬度不够腿不踢折了。
那和初号机比 哪个牙口好呢
引用第27楼呼吸太累于 04:02发表的&&:
那和初号机比 哪个牙口好呢
巨人连at力场都进不去的,不用想了
虽然很不(巨)人道,白磷弹效果如何
Powered by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一次战争 光死伤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 其中 中国 超过2000万
真是越想越恐怖 越想越觉得日本人 和 法西斯 可恶
请您给以下你对这次战争的评价 谢谢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德日对二战历史反省之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嗜血成性的德、日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国家,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而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德日对二战历史反省之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嗜血成性的德、日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国家,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而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上自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相关信息,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同样是二战的侵略国,德、日为何会出现这种迥然相反的历史认识态度呢?德、日两国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造成德日对待历史的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从对待战争的态度来看
  在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日本和德国大不相同。同样是法西斯轴心国,同样是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的侵略国,为什么竟有如此大的反差?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来源于战胜国对日本和对德国改造的不同,从而导致了目前两国对历史认识的不同。
  在德国,对这场战争是彻底否定的,因此德国人能够勇敢地正视历史,对曾经遭受过纳粹德国侵略和屠杀的国家或民族表示真诚的反省。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有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1)德国是被盟国 彻底打败并被肢解后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分别占领和统治的,尽管战 后占领德国的4大盟国之间在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但它们在必须彻底粉碎纳粹国家机器、推行非纳粹化、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等方面则是一致的。虽然由于冷战的开始在1949年形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但新政权已经与过去的法西斯政权没有丝毫的联系,参加政权的人几乎都是过去反对纳粹暴政或遭受纳粹迫害的人。因此,德国能够彻底否定过去的侵略战争,不但严厉地追究法西斯战争罪犯,而且教育自己的国民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德国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和痛苦。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墓地下跪的一幕,无声地表达了国人对过去历史的深刻反省,至今仍然被世人所称道。
但是日本却不是这样。日本是在盟军还未进入日本本土时就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其国家机器并未被彻底摧毁。美国进入日本后,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实施间接统治,即通过日本政府来统治日本。二战后,美军接管了日本,并开始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取消了日本进行战争的国家机构,整肃了一部分战争罪犯,铲除了一部分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但是,美国出于维护亚洲利益的需要,对日本的战后改造实际上并不彻底,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日本天皇并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天皇制也没有被废除。不久之后的冷战使这一进程又遭到了破坏。美国为遏制苏联和中国,对日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扶植和复兴日本,反而停止了对日本战争罪行进行清算。最终的结果,不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而且过去旧政权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重新进入政府,甚至有些人还担任了首相和外相等重要职务。因此,日本不可能对自我进行彻底否定,因为执政的一些人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今天,日本的一些政治家们还不断地“失言”,否认日本的侵略战争历史,实际上就反映了整个日本对历史认识缺乏应有的正确态度。他们对过去的那一段历史并没有真正认识,并没有认为过去的那场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甚至有极少数人认为日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战争,常常有一些政治家公开颂扬日本在那场战争中的功绩,或者否认曾经对亚洲邻国进行过侵略,因此当然也就不愿意进行反省和道歉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希望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作为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也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反对而执意去参拜靖国神社,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是为了迎合日本国内一部分国民的心理要求,尤其是一些战死军人的遗族,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票。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日本从首相到内阁官员等对历史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根本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灾难性和给受害国带来的惨重损失。 从上述这种战后特定的历史因素来看,造成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认识不同。
二、从政治、文化和地缘因素来看
  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似乎还可以在德国和日本两个民族的政治、文化和地缘传统中发现这种不同。从文化因素来看,日本文化与德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异质文明,借用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菊花与刀》一书中的看法,它们分属于“耻辱感文化”和“罪恶感文化”两个范畴。(2)日本文化属于“耻辱感文化”,但日本并没有在文化中积淀起罪恶感。日本民族既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反思,又缺乏自己独特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没有自信否定自己唯一一段比较“辉煌”的历史。日本有着极高的“羞耻感”,但却没有“罪恶感”。许多日本人的善恶观念是模糊不清的,他们认识官能享受并不是一种罪恶,也不把个人的个体户年成是一种邪恶,他们没有理由受到谴责,所以日本也不必为发动战争而道歉。这种丧失了“罪恶感”的民族,很难想象会在难侵略历史的认识上,会有真正的反思。德国却不一样,德国属于有“罪恶感文化”中的一种。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特别强调人的“原罪感”和灵与肉的对抗。在德国反省过程中,西方文化这种“罪恶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的宗教神学界、文艺界和政界,都对二战的纳粹暴行以及当时德国人的沉默作出了深刻的痛思,多数德国人甚至认为对罪恶保持缄默即是共犯。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其哲学思想深厚,善于思辨和反思,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其有足够的自信否定自己的某一段历史,在德国,宣扬“法西斯主义”活动根本就是违法。
从政治力量来看,战后德国的纳粹党彻底被瓦解,国家的执政人物不仅与纳粹没有瓜葛,而且是反纳粹的。战后无论是先后执政的基民盟和社会民主党,还是自由民主党等,都遭到过纳粹不同程度的打击,更不用说纳粹对共产党人的残酷迫害了。他们都有着对纳粹恐怖行为的切身体验和痛苦的经历,所以在他们执政后,很自然地能够对纳粹残余势力进行不遗余力地打击,并决心建立一个与纳粹行署彻底决裂的新德国。在这方面日本就不一样了。日本的政党在战时均不同程度地附和了天皇的侵略政策,连共产党也不例外。战后日本的历届内阁都还有不少重要的阁僚曾在军部担任过公职。日本的右翼集团在街头公然集会宣扬“军国主义”,只要不扰乱社会秩序,可以不受惩罚。日本人认为国家与政府难以分割,国家是永恒不变的,尤其是日本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天皇一家所谓“万世一系”地流传下来,如果否定了历史,也就否定了整个日本,这样日本就永远难以在国际社会站立起来。
从地缘上来看,德国身处欧洲大陆的心脏,有9个邻国,即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和波兰。这里的国家不论从历史、文化传统,还是从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有非常大的同一性和融合性。复杂的地缘现实,使得德国必须在历史问题上真诚道歉,寻求和解;同时长期以来欧洲统一的思想和战后欧洲共同体的发展使德国也很快融进了欧洲国际社会,德国的发展已经与其他欧洲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对历史没有清醒的认识,那它在欧洲将寸步难行,更谈不上要屹立于世界之林。所以德国很容易甩掉历史的包袱,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彻底清算。
而日本所处的亚洲地区,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跟任何国家都没有陆路边界,其同一和融合的程度远不能够与欧洲国家相比。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日本在这其中就显得更加孤立。再加上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脱亚入欧的政策",其国内民众对自己的亚洲地理归属感相当淡漠。国家之间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多元性的特点,这种状态又进一步使得日本更加不愿意否定自我。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可以在历史问题的认识上更为我行我素,而不必理会亚洲邻国的指责。另外,还有现实的战略考虑。 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日本越来越不满足于只做"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为此,日本提出了实现国家正常化的目标,也就是摆脱二战阴影,在军事力量、国际权利义务等方面和世界上其他普通国家一样,可以自主、自立。日本错误地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目前日本所处国际环境来说,回避历史无疑最为有利。事实上,日本对二战历史的这种模糊认识,无助于亚洲和平,更无助于自己的辉煌,面对历史倒是应该理性认识,深刻反省,才能赢得民心。
三、政府对责任的承担和对国民的教育来看
  在隆重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总统克勒发表讲话,告诫德国民众牢记纳粹暴政和苦难,绝不让纳粹罪恶重演。克勒在讲话中强调,德国有责任永远清醒地保持对纳粹罪行及其产生根源的记忆,绝不允许其再次发生。德国对过去历史的反思没有终结点,不能在某个时刻就一笔勾销。他说,60年后的德国不仅在外部看来已成为另外一个国家,而且“从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被朋友和伙伴所包围,德国内部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政体。他强调,如果没有从过去历史中汲取经验,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克勒同时表示,德国仍有少数人不愿汲取历史教训,企图使种族主义和极右主义死灰复燃。但德国民众绝不会给他们可乘之机。
敢于面对民族历史而自我否定,这是德国政府的勇气和气魄。德国政府首脑战后能被应邀参加二战胜利庆典,意义十分重大,它标志着战后德国彻底与那段不光彩历史决裂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如果说,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无名烈士墓前的一跪,使国际社会宽恕了德国的罪行,加速了德国融入欧洲和世界的进程,那么今天德国总理参加二战胜利60周年仪式,则意味着德国纳粹留下的伤口已经愈合。德国在为历史赎罪,德国人反思历史的核心,是对那一段民族历史的自我否定,并在这种否定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正义的信念和文明的信仰。诚然,否定自我和信仰的重建,需要巨大的勇气。
  战后德国联邦各届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是认真和诚恳的。第一届联邦政府总理阿登纳曾是一个坚定的反纳粹政治家,他在二战期间还因此遭到迫害,先后两次被捕入狱 。前总理勃兰特也曾因反纳粹而被迫流亡国外,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回国。 阿登纳上台伊始,就向法国做过诚恳的道歉并得到了法国人民的宽容和谅解。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时,在众目睽睽之下双膝跪下,此举震动了世界舆论。1994年,时任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波兰时再次表示:“我在华沙起义的战士和战争受害者面前低下我的头,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3)
  德国还采取了各种法律措施保证对二战罪行的深刻反思。如德政府一直坚持如实地将希特勒的野蛮残暴行径公之于众,并对纳粹分子的活动坚决打击。1994年9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的新的反纳粹和刑事犯罪法案,除继续禁止使用纳粹党的标志、口号外,还明确规定,凡宣扬种族歧视及否认希特勒“第三帝国”大屠杀的人均为犯罪行为者。为了向青少年准确地表述希特勒的战争罪行,德国在编写学校教科书时,曾专门征求过波兰的意见。德国宪法的特别条款规定,那些因其种族、宗教或政治原因遭受纳粹迫害而被迫离开德国的以及被剥夺了德国国籍的原德国公民,终生都享有重新申请获得德国国籍的权利。而且,该条款也适用他们的后代及亲属。在新建的“纳粹党集会地文献中心”里,经常组织专家为学生讲述当年纳粹的组织和宣传方式。中心的小册子上有这样的话:“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小学生认清纳粹蛊惑人心的手段。” “迷惑与恐怖”,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一个警示:纳粹不仅有恐怖的一面,也有一种足以让人们神魂颠倒的吸引力,而恐怖的力量恰恰是通过这种迷惑力得到的。德国人的反思就这样超越了对战犯的审判,走向人性和民族文化的深处,它让当年疯狂追随纳粹的许多普通德国人从心底里产生了忏悔之感。正是有了这样的反思,德国对纳粹战犯的追踪和审判能一直延续至今。
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比起德国纳粹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种令普通日本人神魂颠倒的迷惑力也并不比德国纳粹差多少。法西斯蛊惑下的疯狂与残暴固然十分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在二战结束60周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施暴者对产生疯狂与残暴的原因仍没有深刻的认识。原子弹的爆炸代替了日本人对“迷惑与恐怖”的反省,使他们轻易地找到了遮掩历史疮疤的借口,仿佛几十年前的疯狂本来就不属于他们。这正是某些日本人今天仍为战犯歌功颂德的原因之一。从首相到内阁和其他阁僚对这段历史不是回避就是掩盖,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倒退,理所当然地给了日本右翼以勇气,使他们变本加厉歪曲历史真相。在对国民的教育问题上,歪曲历史,掩盖民族的罪行,用错误的历史观教育后代。当年在日本全国的小学校中,6岁的孩子最先学习的东西就是士兵们的重要性,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嗓音呼喊着“为天皇而死!”当恶贯满盈的战犯山本五十六的死讯传到日本时,竟有十多万人站在东京街头默哀致敬。(4)长期以来,日本在对国民的教育中缺乏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日本的一部分国民对这场战争认识模糊,总是试图淡化这段历史,有时甚至歪曲历史。日本不仅不对战争所犯下的罪行反省和忏悔,却以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举动向受害国的伤口上撒盐,用这种美化侵略的教科书误导日本青少年。日日本公布了审定“合格”的《新历史教科书》,这本由右翼团体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由此得以进入日本中学的课堂。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能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青一代。日本右翼势力蓄意炮制的历史教科书竭力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美化侵略,甚至公然鼓吹侵略有功,这是对人类正义和良知的挑衅,是对所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也是对日本青少年思想的毒害。
比较德日对历史的反思,使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吸取历史教训,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历史。德国总理施罗德曾说:虽然每个国家在如何对待本国历史上“光明和阴暗的一面“时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但是德国自身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审慎和自省”的方式正确对待本国的历史,不仅“不会失去朋友,反而将会赢得朋友”。尽管纳粹德国当年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许多国家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自己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二战结束后,德国能够正视自己这一页不光彩的历史,不断采取措施积极反省,并与其他欧洲国家一道,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作为一个对许多国家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国家来说,德国已经 正视了历史,全世界都看到了德国对历史的反思与担当,以及它在寻求和平与谅解方面的诚意。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应力求避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切实履行对国际社会所做的承诺,得到世界的认同和谅解。
其他答案(共17个回答)
  一、机械化战争思想溯源
  就纯军事领域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是在一种新的军事思想支配下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上作战史,基本上可以说是英国人富勒(J.F.C.Fuller)、利德尔.哈特(Liddell.Hart)和法国人埃蒂安纳(C.Estienne)等人,在战前所倡导的“机械化战争”观念在现实中的兑现。对这一已经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军事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信息学术背景
  一、机械化战争思想溯源
  就纯军事领域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是在一种新的军事思想支配下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上作战史,基本上可以说是英国人富勒(J.F.C.Fuller)、利德尔.哈特(Liddell.Hart)和法国人埃蒂安纳(C.Estienne)等人,在战前所倡导的“机械化战争”观念在现实中的兑现。对这一已经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军事思想的来龙去脉,似应作一交待。
  早在1878 年7月,布拉肯布里(C.B.Brackenbury)上校在《十九世纪评论》杂志上发表《装甲的野战炮兵》了一篇撰稿的文章,他基于普拉弗里会战的经验,认为当炮兵处于近距离最大杀伤效力时,其自身也处于步兵火力的射程内。因此布拉肯布里提议用轻薄的装甲保护炮手,使步兵的轻火力失效,而炮兵则能达到最大杀伤效果且不需为安全担心。1后来被称作坦克的现代战车是防护、火力、运动三位一体的结合,布拉肯布里的建议缺少运动这一的因素,但已将防护和火力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战车观念的最初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堑壕和铁丝网加上步枪和机枪便可组成难以突破的防线。火炮密集轰击固然可使防线出现缺口,但向纵深发展突破、扩张最初的战果几乎不可能。面对这一战场僵局,大战刚开始不久,英国的斯温顿(F.D.Suinton)上校,法国的埃蒂安纳将军认为:虽然个别的士兵是无法装甲的,但他可以象水手一样,用装甲车辆来运载。这种车辆须作越野行动,所以应使用履带,而不是车轮(其中最具远见卓识的,要算对使用履带的强调,几十年后,德军在莫斯科会战的失败,根据利德尔·哈特的看法,德国装甲部队严重缺乏履带式坦克是个重要原因)。2这种战车使士兵在动态中得到保护,并能在静态中战斗,实际上是把海军装甲战舰作战原理移植到了陆地上。由于加入了运动这一重要因素,他们的思考遂成为现代战车观念诞生的标志。
  1914年10月20日,斯温顿上校从法国前线回到伦敦,向帝国防御委员会的汉基上校汇报了战场僵持的特点后建议,以美国人霍尔特发明的履带式拖拉机为参考,制造一种能够避弹和越过堑壕的战车,车上装有能毁灭机枪的小型速射炮。汉基大为欣赏,俩人作了进一步讨论之后,分别向英国远征军司令部和陆军部提出这项建议,均被拒绝考虑。但汉基的另一份写给首相阿斯奎斯的建议,却碰巧给也在考虑同一难题的丘吉尔看到,丘吉尔的想法同斯温顿非常近似,他在1915年1月5日写信给首相,支持并扩大了斯温顿这一建议。当首相把建议和信转给陆军大臣吉青纳后,便石沉大海,保守的陆军部根本不愿接受新的东西。丘吉尔便在自己的海军部设立一个部门,专门拨款进行战车研制,他被迫去职后仍利用自己的影响来继续这项实验。也许是战场久陷僵持的缘故,英国远征军司令部接受了斯温顿的建议,国内新成立的陆海两军联合委员会对此项试验也很投入。是年7月,斯温顿被授权协调战车试验工作。1916年2月2日,在英国的哈特费尔德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现代战车的试验。
    
  在现代战车发明问题上,英国人宣称是他们发明的,但威廉. 夏伊勒在《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中的另一说法是:法国的埃蒂安纳将军1915年在完全没有英国人参与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坦克,埃蒂安纳曾迫使最高统帅部制造坦克,并在1916年首次在松姆河战役中指挥坦克作战。3
    
  1916年9月15日,现代战车——坦克首次出现在松姆河战役中,参战的坦克虽然只有十八辆,但却取得重大战术效果。在后来的康布莱战役和亚眠战役里,协约国开始大量使用坦克。当时的作战样式是把坦克配属给步兵部队,由坦克在前开道。步兵在后跟随,这种步坦协同产生了极大的战术效果,打破了由堑壕、铁丝网带来的战场僵持。当时,坦克进攻虽然没有直接形成战略性突破,但它所造成的德军心理上的恐惧和绝望产生了战略性的影响。德军在亚眠会战中遭到惨败,许多德军士兵起初在对方猛烈炮火和步兵反复冲击下仍能顽强抵抗,直到坦克从自己身旁驶向防线后方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无能为力,一方面觉得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便放下了武器,成群成群地投降。一位德军俘虏曾说:“在多数情况下,官兵们都认为战车的迫近,即可算是中止战斗的良好借口,他们的责任感可以使他们面对着敌人的步兵,挺身而斗,但是一旦战车出现之后,他们就会感觉到已经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投降了”。这种情况正如布拉肯布里所言:任何会战的目标在本质上是追求精神效果,因为死伤并不能使敌人退却。这一精辟的论断在德国鲁登道夫的回忆中得到再次验证:
    
  “8月8日清晨,英国和法国以强大的坦克兵力在阿尔贝和莫勒伊尔之间发动进攻,在那场战斗中,一直是英法军队占优势,他们深深地突破了我们的前线。我们在那里的一些师被彻底冲垮,敌军的坦克使这些师的司令部大吃一惊,并被攻克……我们所拥有的最精锐的师中有六、七个师全部被歼。形势变得极端严重……事实证明大量使用坦克的战术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8月8日这一天结束了我们继续战斗的可能性。”
  二、英国人的创新与守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军界人士纷纷对坦克作战的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当时所形成的普遍看法是:一,坦克是一种战术性突破兵器,只能在战术范围内使用。二,坦克是步兵、骑兵进攻的辅助性工具,而非独立的兵种;三,坦克使用的原则是分散到各个步、骑兵单位。很显然,这一结论没有超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实际使用状况的范围,因而后来被称之为“传统的坦克观念”。
  但另外极少数具有远见的军人,如富勒、利德尔. 哈特,埃蒂安纳、马特尔、戴高乐等人却发现坦克具有潜在的战略性价值,将对未来战争样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他们指出未来是一个机械化战争的时代,其观点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坦克是未来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独立的陆军兵种。二,坦克应作集中的使用,以它为核心加上摩托化的其它诸兵种组成的机械化部队,可用于战略性作战。三,机械化部队突击与战术空军的配合是未来主要的陆战形式。他们的观点在欧洲各国军界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坦克的故乡英国,英军第一支坦克部队创始人、装甲作战的理论先驱富勒在仔细研究了亚眠会战时的几个重要细节后得出结论:英军第三、第六战车营若有摩托化步兵跟进,就可以不费劲地占领控制着德军第二、第十八军团补给铁路线的里豪斯和巧尔尼斯附近的高地。这样,面对法军第一军团的全部德军将被迫后撤。因为单凭战车无法占领高地,同样步兵不实行摩托化则不能迅速随战车到达纵深。他还注意到另外的两件事,这对他产生“灵感”、形成后来的“机械化战争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一队装甲战车(实际上是装甲的汽车)脱离了步兵的联系,单独进到了德军纵深方向,突袭了两个德军司令部,攻击了一支庞大的运输队,还破坏了敌战线内的一段铁路,致使一列德军火车被后续的骑兵俘获,最后攻击了一支正在就餐的德军部队。第二个事件同样富有戏剧性,一辆与骑兵失去联系的英军战车,独自渗透到德军防区,先从背后摧毁了一个德军炮兵阵地,继而协同两个骑兵巡罗队消灭了几个德国运输队。4
  富勒认为这十二辆装甲汽车和一辆中型坦克给对方所造成的混乱是十分惊人的。如果8月8日这一天,所有中型坦克不为骑兵所牵制,单独集中在巧尔尼斯附近,则从亚尔培特到蒙特狄地尔和从蒙狄地尔到罗荣之间,共约五十英里长的正面上,德军的全部指挥和行政体系都可能会一扫而光。富勒正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一连串的思考和想象,引发了他对坦克作集中的战略性使用的联想,在他所想象的世界里,呈现出一幅机械化战争的未来战场图景。
  同样,另一位英国机械化战争思想的倡导者,利德尔.哈特在自己的著作《是巴黎还是战争的前途》中,阐述了未来机械化战争在地面和空中的前景。然而在1925年,英国最有影响的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黑格将军却认为:“今天,有些人在热烈谈论马匹可能要过时,并且预言飞机、坦克和汽车在未来战争中将取而代之。我相信马匹的价值极其未来的用处很可能会象以往那样大……我完全赞同使用坦克和飞机,然而它们不过是人和马匹的附属品而已。我十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会象以往那样发现马——良种马——大有用处。”但新思想逐渐取得了胜利,1927年,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全部机械化部队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建立了。由于实验的成功,英军总参谋长甚至考虑建立装甲师了。但到了1928年,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这支机械化部队又被解散。一位高级军官对新闻界宣称:骑兵是必不可少的,坦克已不再是一种威胁了。陆军部的首脑们在一次政策声明中声称:在机械化问题上,我们得慢慢来。这样,英国尽管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坦克旅,但其扩充为坦克师却整整延误了三年。5
  利德尔.哈特的脑海里也常常浮现出一幅未来机械化战争的图景,他曾从1935年起在《泰晤士报》和其他场合建议在未来英国远征军中,应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和两、三个装甲师,以便在德军突破时进行反击。远征军不应由全一色的步兵组成。1937年英国内阁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到了1939年初又还是按照传统方式去组建远征军。在1940年5月的法兰西会战中,英军在阿拉斯反击时以两个坦克营向克莱斯特装甲兵团进行侧击,隆美尔第七装甲师陷于被动,德军统帅部心理上也一时产生动摇。这就愈加证明了利德尔.哈特的先见之明6。
  三、法国人的激进与保守
  法国也是坦克的摇篮,机械化战争的战术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被任联军总司令的福煦元帅所接受,即以坦克纵队在战线某一点实施突破后,向敌军后方作深远贯穿,打击对方的中枢神经。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霞飞、贝当、福煦、魏刚等一大批战功卓著的老将占据着法军领导岗位,他们对自己那套曾夺取胜利的战争经验深信不疑,这就影响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年轻军官的晋升,和法军在新思想指导下的更新。1920年2月,法国军事当局得出一个轻松的结论:二十世纪战争的全部教训,都在1914年——1918年期间学到手了。
  然而被称为法国坦克之父的埃蒂安纳将军,却是一位岁数年迈而思想清新的有识之士,他在1921年的布鲁塞尔的一次演说中宣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坦克不仅会动摇战术的基础,而且会动摇战略的基础,而在这以后,便会动摇一切现代军队的组织基础。”8他提出了一个假想:一支独立的装甲部队,配备10万人,四千辆坦克和8000辆卡车,一天或着一夜可前进50英里,迅速突破或冲垮敌人。这个假想十分精确地预先描绘了德国在1940年5月势如破竹般冲入法国和比利时的情景。10年后的1931年,他进一步认为,装甲部队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兵种,它与其他兵种主要区别在于需要一支加油和供应的后勤部队,独立的装甲部队与飞机之间配合十分重要,飞机不仅要向前进中的坦克提供空中侦察,还应参加战斗和追击。埃蒂安纳的结论是:装甲部队将决定军队和人民的命运。
  夏尔.戴高乐是法军中一位思想敏捷,眼光犀利的年轻军官,他受到利德尔.哈特的启发,在1934年出版了《为建设一支职业化军队而努力》这本引人注目的小册子,他建议法国应该建设一支机械化、职业化的突击部队。后来担任法国总理的雷诺当时也力持这一主张。1927年,利德尔.哈特在其出版的著作《重建现代化的军队》中强调指出:法军的模式和理论均已过时和呆板到了危险的地步,其僵化和浮肿的程度使军队在未来的战争考验中,有可能全军覆没。
  把持法国军界领导权的年迈的老将军们,把埃蒂安纳、戴高乐等所发表的惊世骇俗的言论看作是哗众取宠的天方夜谭。法军骑兵总监布莱卡特将军在军事评论杂志《后备军官》上撰文,猛烈抨击建立轻机械化师和把他的心爱动物躯回牧场的观点,他呼吁道:我们正在建立危险的乌托邦!我们也闹不清这种机械化师要发展到什么地步才能完结!我们必须保护饲养战马的工作!魏刚将军还算开通,建议至少在骑兵师里可以增加一些装甲车,步兵与坦克部队总监迪飞约将军则反对魏刚的建议,他认为:一支机械化的战斗分遣绝对不可能单独用来领导整个作战过程。至于组建独立的机械化装甲兵种,这位总监当然是听都不愿听了。
  法军对坦克的认识集中反映在1930年制订的《使用坦克指导手册》的开头部分:“作战坦克是伴随步兵的机械……坦克部队是步兵的一个组成部分……坦克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应在步兵的布置下临时投入战斗。他们可以相当有效地加强步兵的作战行动,但不能代替步兵。步兵应当在坦克进行冲击的那个时刻抓住时机利用它们的作战效果,只有步兵的前进和占领作战目标才是决定性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九个月,1938年9月的《步兵评论》的杂志上,拉波特少校的文章体现了法军最高统帅部的最新想法仍然停留在1918年的水准上,文章认为:“没即使是最现代化的坦克,也不能独立地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并且也不能独立地存在。它们的任务永远必须是伴随大炮的火力和步兵的重武器一起前进,以对进攻起一种掩护和支援作用……在战场上,步兵在胶着战中的主要敌人仍然是敌人的步兵。根据我国的命令手册对我们的指导,只有步兵能占领、控制并且据守阵地。总之,我们必须将坦克视为步兵的辅助条件之一,”9
  1939年初,德高望重的贝当元帅在为《还有入侵的可能吗!》作序时,对装甲战理论作了权威性的评判,他写到:“断言一支装甲部队能日行125英里,夺取强国的堡垒,并在敌后引起恐慌;把这种装甲兵力硬说成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武器,这种说法是不审慎的。靠这种兵力所获得的决定性战果是没有前途的……在反坦克炮密集火力下或是在地雷面前,装甲师便会陷入侧翼受到反击的困境……某些人以为坦克能够缩短战争的时间,其实,在这方面坦克是无能为力的。”10
  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制造坦克,法国原本在这方面获得领先的优势,但法国军事领导集团的保守,使他们丧失了坦克制造方面的优势。埃蒂安纳早在1921年便设计制造出当时第一流的B型重型坦克,它的性能几乎在各方面都超过德国人后来制造的坦克,整整二十年后,在北非战场上,让隆美尔感到束手无策的英国丘吉尔式坦克和美国格兰特式坦克,即为法国B型重型坦克的仿制品。最初设计的几辆B型坦克试验很成功,但被最高统帅部压了四年,讨论了四年,直到1935年,在德国已高速发展重型坦克的压力下,才决定将B型坦克投入批量生产生产,但指标被限制为每月10辆,不过就连这个指标也完不成。1939年初,德国装甲部队入侵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B型坦克的产量每月仅为8辆。其实,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久,法国就获得德国人正以坦克作为他们未来军队基础的情报,由于法国人并不相信坦克巨大的战略潜能,当然也就不会重视德国人的这一动向。
  四、德国人先着一鞭
  在1918年8月的亚眠会战中,法国第1空军师432架斯帕德型飞机,即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前身,在配合地面大规模坦克突破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有一位年轻的德军上尉亲眼目睹了法国第1空军师的飞机与地面坦克群协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垮了德军防线,这一情景使他久久不能忘怀,这位德军上尉就是后来德国装甲部队创始人、被西方誉为“现代装甲战之父”的海茵兹.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原是一位通信部队的下级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调入摩托化部队,研究战时的后勤工作。他从富勒、利德尔.哈特、马特尔、戴高乐的著作中接受了机械化战争的观念,并在1922年接连在德军的《军事周刊》上发表文章,倡导机械化军队是德军未来建设的方向。1937年,古德里安出版了《注意!装甲兵》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装甲兵种的功能,他也因此成为德国机械化战争思想的先躯。11
  然而,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生产坦克,于是另找出路。1921年,德国同俄国达成军事和经济上的合作,建立了两个合作机构,“工业投资促进会”、“比索联合股票公式”,德国帮助俄国恢复工业,提供技术,俄国同意德国在俄国工厂里监制飞机、坦克,并在莫斯科近郊、卡尔夫克建立建立分厂,研究和生产各种被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的、包括毒气在内的武器。同时俄国还向德国提供训练基地,分别在卡森、卡尔可夫开办了坦克学校和航空兵学校,以训练德国的坦克兵和航空兵。
  当德国人有了自己的少量坦克后,同样面临如何使用的问题。古德里安根据战史研究、英国人的演习和自己的模拟演习得出结论: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器也都具有同样的速度和越野能力,否则坦克决不能产生充分的效力,在诸兵种合成的部队中,坦克兵种应具主要地位,其他兵种皆应配合坦克兵种而具辅助地位。他坚信:把坦克编在步兵师里是绝对的错误,应建立一种新的装甲师的单位,12其中包括一切支援性的其他兵种,使坦克部队发挥充分的战斗效力。他的建议得到参谋总部鲁兹将军等一些军官的赞成,却遭到另一些人的反对。运输兵总监纳兹美尔上校很早就对把这一运输兵种改为战斗兵种的想法十分反感,他曾粗鲁地对古德里安说:“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装运面粉!”后任总监斯徒普纳格也禁止在理论上使用超过1个团以上的装甲部队,他把装甲师的构想看成是一个纯粹的乌邦托幻想,他在退休时对古德里安说:“你是太性急,请相信我的话,在我们这一生当中都不要希望能够看到德国的坦克会作正式的行动。”13到了1933年,古德里安同军内保守派的长期拉锯战中,终于获胜,成立了2个装甲师,但他要求一定要同时成立3个师时,参谋总长贝克将军(后来他因谋杀希特勒事败自杀)却说“不、不、我不想和你们发生任何关系。你们对于我而言,实在是走得太快了。”14
  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后开始重整军备,1933年在德国兵工署举办的现代?鞅硌莼嵘希?L乩斩怨诺吕锇惭盗返囊恢?⌒妥凹追侄拥谋硌荽笪?奚停???担骸罢饩褪俏宜?M?亩?鳎≌饩褪俏宜?枰?亩?鳎 ?5到1935年,德国已经成立了3个装甲师,根据古德里安的一再要求,德国坦克装备了当时第一流的观察和通信指挥工具,这一优势弥补了德国坦克的许多不足,并在后来的战争中这种优势保持了很长时间。1938年,德国军方在建立传统骑兵为主、装甲兵为辅的骑兵军和建立装甲兵为主,骑兵为辅的的机械化部队达到问题上面临抉择,希特勒支持古德里安的主张,认为在现代战争中,马匹已无利用价值。于是,德国把大部分骑兵或改编为摩托化部队,或编入装甲部队。至此,古德里安运用大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配合摩托化的炮兵与空军,发动闪电战攻击的思想最终成为德军的典型战法。以后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古德里安的大力倡导和不懈努力,德国装甲兵的建设走在了各国的前面。
  四、俄国人的失误和折腾
  苏联人似乎有一种长时间讨论问题的嗜好,从十月革命开始,就讨论无产阶级军事理论问题,由于偏重政治教条和迂腐的思考方式,结果连“军事学术”这样清楚的概念都越讨论越糊涂。经过近9年马拉松式的各抒己见,苏联人总算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1926年,特里安达菲洛夫首次对这一理论进行概述。16这一理论的现实根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勃鲁西洛夫的纵深突破、以及红军在国内战争中的经验。理论根源则无疑来自西欧的军事理论界,苏联早期的红军院校常用西方国家的军事著作当教材。红军将领图哈恰夫斯基对“大纵深作战”理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手段,这就是写进1929年《野战条列》的进攻原则: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同时使用2个坦克群(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摧毁敌人防御战术全纵深。
  30年代中期,“大纵深作战”理论从原来的战术范围扩大到战略范围,在图哈恰夫斯基元帅直接领导下,苏军组建了几个机械化军,另建有航空军和伞兵旅。1936年,苏军进行了坦克兵、航空兵、伞兵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可以说在接受机械化战争思想,和组建机械化部队两个方面,德国和苏联几乎同时起步。在行动上,苏联人起初堪称大手笔,但是后来一系列因素造成苏联这方面优势的丧失。在骑兵的问题上,由于俄国的欧亚草原有着两千多年的骑兵传统,和近代以来享有盛誉的哥萨克骑兵,以及红军第1骑兵军团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使某些骑兵出生的苏军领导人尽管看到西方国家的骑兵在战场上地位已逐渐减弱,但对骑兵似有无限的眷恋,对由此给自已带来荣誉和权威、利益的兵种降为其他兵种的附庸似乎心有不甘,这种心态影响了思维、判断的准确性,必然表现为军事上的保守主义。红军早期五大元帅之一、红军第1骑兵军团司令布琼尼在《骑兵兵团的战术原则》一书中认为:骑兵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辅助兵力变成了决定性的战斗和战役兵力,骑兵和机械化兵具有同等的作用。另一位元帅,原红军第一骑兵军团政治委员伏罗希洛夫在《工农红军和海军二十年》一文中坚持认为:红色骑兵仍然是所向无敌的歼灭性武装力量,能够在所有战场遂行重大任务。
  当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到军内时,希特勒巧使反间计,假斯大林之手除掉了主张苏军机械化的图哈恰夫斯基,后者被指控为西方资产阶级混进工农红军的代表,搞军队机械化改革的实质是破坏红军建设,成了“祖国的叛徒、卖国贼和帝国主义的间谍”17。意识形态斗争严重阻碍了红军正常的建设。
  在1936年的西班牙战争中,由于坦克部队集群的效应发挥受西班牙山地地形的限制,使苏军负责机械化建设的汽车装甲部长巴甫洛夫得出错误的结论:坦克集群既然不能达成战术突破,也就不可能将战术突破发展成战役突破;机械化部队在未来战争中不能独立作战。18从对西班牙战争这一错误总结出发,苏联总军事委员会在1939年7月开始讨论撤销原有的坦克军的问题。1939年11月21日,苏联总军事委员会同意红军装备部长库利克和装甲兵负责人巴甫洛夫的建议,解散4个坦克军,以原有的坦克师的一半坦克数量组成机械化师,编入作为主要打击兵力的骑兵机械化19集群,保留了少量的独立坦克旅,其余坦克或以团的建制编入骑兵师,或以营的建制编入步兵师。不难发现,苏军对坦克的认识水平已经倒退到和英、法军队同样的地步,把坦克看成是步兵的辅助性兵种,坦克使用原则是分散使用,当时正是德国大规模使用机械化兵团,取得入侵波兰胜利后不到两个月。
  到了1940年夏天,德国运用机械化装甲兵团促使法国迅速崩溃的事实,使苏联军政首脑如梦初醒,斯大林得知法国迅速被打败的消息后愤愤道:这下德国人要打破我们的头了。但直到此时,苏联的军事刊物上,还在争论坦克兵种应作战术使用还是战略使用?是步兵的辅助工具亦或独立行动的兵种?等等早已被波兰会战、法兰西会战证明的问题。1940年6月,即离撤销坦克军不到7个月,苏军急忙决定重建9个机械化军,20每军坦克数量1000辆到1200辆。1941年2月,又计划在一年之内组建20个坦克军,以企亡羊补牢。但是离战争只有4个月时间了,仓促拼凑起来的所谓机械化军,在技术装备,诸兵种联合作战训练等方面,距离经过波兰、法国之战的德国机械化部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苏军在军事战略上奉行“大纵深作战”理论,这是一种纯粹进攻性的观念,但实践中却没有找到有效的实施手段。在富有经验的德军面前,苏军以落后的技术装备、不合理的兵种编制和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糟糕战术,能否在纯粹防御中挡住德军进攻已经是很成问题了,更何况不切实际地用“大纵深作战”的进攻性思想指导作战,这就埋下了开战初期战略战术双重惨败的种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的机械化地面部队与航空兵的协同作战方式才完全彻底地贯彻了苏军“大纵深作战”思想。
  五、美国人后来居上
  美国的装甲兵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大约有5000辆坦克,坦克军团的官兵有20000名,至1920年,被缩编至700辆和2600名官兵。当时驻马里兰州米德堡的2个坦克营在营长乔治.巴顿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举行数次较为成功的坦克兵演习,但坦克军团还是被撤销了。美国国会和参谋部认为,坦克应支援战场上的决定性兵种——步兵,陆军首脑人物对机械化战争的态度不明朗,加上经费不足、理论上有争议、技术条件的限制和组织上的政治牵制,一直没有重视机械化战争的研究。
本人浏览了以下朋友的看法,现在我来说;一,从广义上看战争是人类社会在小生产意识下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根本区别仅在于比人们打架的规模要大得多,仅此而已。关键的问题要看他的出发点与最终结果。
二,这里存在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关于此点请到我的bolg看看,地址;//blog,
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战争。从广义讲人们是不愿意打仗的,因为那毕竟不是看电影。那为什么又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社会经济学的理论问题;生产力与生产率及生产关系的问题。可惜的是人类到现在还没有弄懂这个问题。待续;因此地方容不下
同意前面几位的观点,但有商榷余地:战争是没有完成一统的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但它不是必须的产物。排除道德观念,把主义放在一边,我们看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是破坏,是生命和财产的无胃损失,是生产力的倒退。那种认为战争刺激科技发展,因破坏和建设的需要促进经济进步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制造原子弹,人们也会搞核发电,不研制导弹,同样会有运载火箭。事实证明,和平时期经济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战争时期正好相反。2战给人的另外一点启示是人类的统一向前走了一小步,参加战争的单位已经跨越了国界和洲界,人们已经在用“地球人”的眼光来处理地球上的事情了
你也不要光指责法西斯,其实那都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下的判词。二战无非是一场重新分配世界资源的争霸战。英法等老牌强国逐渐没落,使得原先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无以为继,美苏德日这些新贵崛起,争夺世界的主导权。最后德日集团被打败,世界建立起以美苏主导的新秩序。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加入美苏集团作战,(当然,是被迫卷入战争的)并作为战胜国一员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所以在我们历史书上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才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从一个客观角度来说,一般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伟大的历史产物。他是一场完全不同形式的战争,可以说在战争历史上这是人类历史的伟业!为什么?他的起源--法西斯精神和圣战主义。已经是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原因。这是民族以及人类精神对这个世界挑起的战争,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圣战。一个第一次由人类依靠自己意志力来演化自我的伟大战争。是精神而不是大脑,不是私利而是全人类。5000万人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算得上什么呢?但是他给于我们的是一丝曙光,仿佛有人把不可能带进了这个世界。这场战争的领导人希特勒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艺术家。他是一个在人生中觉醒的伟人,虽然他所使用的手段不能让世界所认同,但是那是世界本来就不完美。而战争恰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回收看看二战的一些例子:德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然后希特勒打下波兰,此时英法苏居然还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有政治,政治,政治。他们更本不了解他们的敌人,希特勒可不只是个政治家。他的法西斯精神是政治不可能创造的。这是精神自然。所以在这时候英法苏就像婴儿一样面对一只野狼。德国为什么要杀犹太人?因为犹太人是当时希特勒唯一害怕的东西。犹太精神,是以团结而著称的,就是说如果犹太人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的话绝对能对当时的希特勒构成威胁。而英国人法国人。。。。。太单纯了。直到英法联军大逃亡时英国人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知。在二战的后期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本质很清楚,这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民族精神之间的斗争。德国的法西斯精神对抗英国人对生存的热爱,对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长期压迫下与不共戴天的敌人的交战中爆发出了最后的意志力与实况空前团结力,沉重的打击了日本的法西斯。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是十足的,太嫩了!700年前的蒙古铁骑都败在华夏精神下,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员,而大合这个年幼的民族又能怎样?他们甚至都不了解华夏精神的恐怖,那种以包容为利剑,以自我的不断改变为坚盾已屹立于世界5000年。。。。恐怕法西斯精神也是绝对不是对手。
不过最终法西斯精神失败了,这不能怪任何人,只因为对于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一场动荡已经足够时间继续前进了。而希特勒这个名字终究将沉没于历史的波涛之中。不要说任何一场战争是错误的,在战术上“只有战败了,才是战术失误”战略上“只有被后人遗忘了,才是失误”,从人类本身来讲“永远没有错误,错误永远不会发生,因为错误本身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就算某场未来的战争灭绝了人类那也不是错误,因为本来人类就不代表这个世界,只要还有一个原子在活动,那这个世界就不算错误
战争是政治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对业已存在的秩序的破坏和颠覆。战争是有起因的,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二战对全世界无辜的广大民众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和噩梦,是德、意、日法西斯独裁分子强加给世界人民的非正义侵略战争。战争的发动者虽说称霸世界的美梦几近得逞,但终究难以逃脱正义的惩罚和审判而自取灭亡,这也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天道难违!
二战深刻地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延续至今,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还是将它看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幸和悲哀为宜,人民大众不热衷战争,老百姓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只有那些疯狂的独裁者、霸权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战争利益投机者喜欢战争。因此,捍卫和平成果、反对战争贩子的阴险图谋,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应是我们予以深思的重大课题。
不能忘记二战的历史。
不能忘记战争的苦难和残酷。
更不能忘记为了子孙后代的和平幸福生活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无数抗敌英烈们!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本册知识概览和学习要求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进入现代以来,...
附有图片及大量文档(48页)
由于字数原因,请看附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
答: 去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就可以看帕金森,该科室专家有:徐武华、王慕真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社会民主连线是香港一个由激进民主派、在港组建中国各大政党的政治性组织。中文简称「社民连」,英文名称为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其目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巨人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