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蜀国里,蜀国军旗上写的还是个斗大的“蜀”吗

蜀耶?汉耶?蜀汉政权之正统性分析
中国历史一兴一废演进规律下所产生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在东亚大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尽管从三皇五帝始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但五千多年的王朝延续,这块土地所建立起的国家却并无一个持久的、一以贯之的国名。所谓“夏、商、周、秦、汉、唐、宋、明”云云,不过是代表着一家一姓之私产的朝代名(国号)而已。一兴一废,旧的名称便以湮去,甚至成为政治禁忌;新的国号,只能是这个新王朝赖以标明自家独一无二正朔的文字图腾。
这现象一直要到最後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灭亡後,章太炎等大师研究出“中华”这个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正式国名为止。如此说来,每一朝每一代的朝代名,也便成了本朝上下所无限推崇的一个字眼,是代表本朝进行各种横向、纵向关系的一个有效标识。“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国号也者,不可谓不重要。
但偏偏有这样一个政权,人们在称呼它的时候却从不考虑它自己所取的名字,只是按照其地理方位和约定俗成的别号来叫它——它就是三国中刘备所建立的蜀汉。
我们都知道,这位曾经跃马过檀溪的布衣皇帝,在飘零半生後建立邦国,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来“绵延汉祚”,他自己取的国号就叫“汉”,根本不可能是“蜀”。之所以有“蜀”这个称呼,一是与它同时并存的曹魏政权以及继之而後的晋政权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而硬生生不承认刘备那个表示汉朝之延续的“汉”,唯以其所在地理位置蔑称其为“蜀”;而後来写《三国志》的陈寿身处晋朝,所以尽管他曾在蜀汉为官,也只能为不犯政治禁忌而在史书中称自己的母国为“蜀”而不称其“汉”,结果後代因以相循,大家都那么叫了。二则,今天我们称之为“蜀汉”,也有区别于西汉和东汉的原因在里头,所以在前缀个“蜀”字。但尽管如此,民间对其最普遍的称呼还是“蜀”或“蜀国”。
这就牵扯一个法统之争的问题。中国古代王朝一兴一废,总要费尽心机标榜自己政权的合法、合理性,不是君权神授,就是天命攸归。後一个王朝取代前一个王朝,如果是用暴力手段推翻的,那就是“吊民伐罪、顺天应人”;如果是和平手段解决的(其实未必,大都是权臣发动政变的结果),那就必然要搞套“天下为公、尧舜揖让”的把戏出来,总之旧的王朝覆灭是因为“气数已尽”或者统治者“无能失德”所致,而新王朝正是合乎天意民心、应时而出来解民于倒悬的新的道德表率。于是乎,“皇灵降瑞,人神告徵”,总之在各种征兆和神异的相伴下,新旧王朝完成了历史的交接班,新王朝也便顺利取代了旧王朝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以後的事情就好办了。此即一个王朝的正统性所在,不然你就只能是草头天子、草莽英雄了。
但是这种顺利的交接班只能是新旧两个政权之间的游戏。可天下事又往往不是这样,所谓“秦失其鹿,群雄逐之”,想当皇帝的太多了,往往一个政权达到“失德”的阶段以後,便会有多个政权角逐者跳出来想要争夺这根权力的接力棒。那么问题来了,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果天下一下子出现两个或者多个政权,谁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谁才是真正合乎法统的政权呢?
当然,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历史的解释权往往只在胜利者手中,所谓“成王败寇”是也。刘备的蜀汉政权所遇到的便是这种问题。汉统陵替,天下三分,曹魏政权一强独大,其余两国都比较弱小,无论国土面积和所辖军民人口、经济实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後来晋朝又是在魏国“禅让”禅让的基础上取得的天下,它自然要继承前朝的法统定义。那么,晋是正统那就必然表示魏也是正统,而魏是正统,蜀汉和吴就必然是逆命伪国。既然是不合法的伪政权,怎么能够让你堂而皇之打着一个汉朝的名义呢!所以只能装聋作哑不承认你那个“汉”,而偏偏蔑称你为“蜀国”。因为既然是蜀国,那当然就是自己另起炉灶所搞的地方性伪政权了。所以,刘备的蜀汉(或者叫季汉。季,最小的意思。蜀汉以西汉为前汉,东汉为中汉,标榜自己为季汉)政权只能在千秋之下被人叫做这样一个压根没想过的国名,真可谓冤乎哉也。
好了,问题清楚了:刘备的季汉政权最开始被人叫做“蜀”是源于政治蔑视的缘故,是被剥夺和否认了其法统合理性之後的无奈结果。那么,三分天下究竟哪个政权才是真正合乎法统的政权?蜀汉到底是不是东汉的延续?
关于这点,也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众口纷纭,莫衷一是。按道理说,刘备确实是汉朝皇族(虽然他这个皇族一庶再庶,而且也似乎拿不出能证明自己就是皇族的可靠凭证。但既然成书最近的《三国志》都没对这点提出质疑,那就应该错不了),而且他的确是在东汉业已灭亡一年之後才表示出来“继承大统、绵延汉祚”的(那自然就不构成造反或者篡位的嫌疑),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有人认为不然。其论点依据是:蜀汉既然不具备也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那它就无权说自己是天命正朔;何况曹魏被汉献帝光明正大、三番五次地“禅让”在先,所谓“汉道陵迟,世失其序”、“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天之历数在尔躬,君其祗顺大礼,飨万国以肃承天命”——这简直是明白地向整个天下宣示汉之正统已经和平过渡到魏了,那还有你个“逆贼”刘备什么事!何况你自认为是继汉之正统,但是,东汉灭亡时汉献帝既没有密诏给你让你“继承汉统”,也没有代表东汉政权的文武大臣跑到成都去拥护你“继承先帝遗志,恢复汉室江山”,你所谓的继汉完全是你们自编自导自演所搞出来的一出戏,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
关于这点,刘备的天命宣誓书为自己辩护的很得理。他说: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很显然,他特地搬出光武中兴的例子来说事,先总体否定了曹操父子“阻兵安忍,戮杀主后”、“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的篡窃行为,表明了汉献帝受禅于魏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的,这一切都不过是曹魏一方编演排列藉以掩盖其篡位本质的谎言。相对应的,自己鉴于“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的舆论基础,鉴于“汉阼将湮于地”的现实环境,这才不得不站出来延续汉家皇统的。既然这样,“率土式望,在备一人”,自己也当然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可以延续汉朝正统的政权所在了。
但是这一番言论也未必能让大多数人信服,原因就在于“正统”之本身意义内涵上。何为正统?欧阳修在《正统论下》中一言给出了解答:“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也就是说,正统云云,在“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不能一统天下的就不能算作正统,如刘备的蜀汉然。好多人否定蜀汉正统也正是秉持的这一观点。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曾发表过自己的正统观,即“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都不是所谓的正统;评判一个政权是否正统只能“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苏轼也在其《正统论》之《辩论二》中认为,“魏虽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无有如魏之强者……奈何不与之正统。”也就是说,正因为当时天下既然蜀汉和吴都在实力上拼不过魏,那还不如算魏为正统。因为据实而言,也是魏强于其他二国。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似乎正统云云已经不存在什么疑问了:蜀汉不能一统天下,自然不当是正统;而它既然偏安一隅,那它被称为“蜀”而不称为“汉”也似乎便是自然而然、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了。但是,其实又不尽然。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能从其源头去甄别和评判一件事。正统这东西,最开始是由儒家的经典《春秋》一书所提倡和树立起来的概念(欧阳修:正统之论,肇于谁乎?始于春秋之作也);所谓王道正统,也就是儒家道统。那么,正统的解释权在儒家。而面对像蜀汉与魏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正”与“统”不能兼顾时,“居正”要比“一统”更重要。欧阳修就曾论述说,“统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统而不得其正,犹弗统乎尔。”所以,在解决正而不统和统而不正的纠纷时,要名实俱重而以名为先,即其首要原则是要“居正”。按照这个理论,正统的天平又更倾向于刘备的蜀汉了。
南宋的道学家朱熹把这种蜀汉正统论发挥到了极致。他认为,尽管正统说以要求能够兼顾“居天下之正”和“合天下于一”为衡量标准,但那是相对于大一统的朝代而言的。至于乱世之时,则为“无统”(又有无统时:如三国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那么,在这种“无统”的社会状态中,就要再进一步,探看一番“正统之始”和“正统之余”。何谓之“正统之始”与“正统之余”?朱夫子这样解释了:“有始不得正统,而後方得者,是正统之始;有始得正统,而後不得者,是正统之余。”他还详细打了比方:例如秦在没有灭六国、一天下前就不是正统,而只有在它平定六国後才能算正统;晋朝在篡魏建政伊始也不能算是正统(因为其时吴国还存在),只有在其底定江南後才能算是得到了正统。同样的道理,隋在灭陈之前、宋在灭北汉之前,也都不能算是正统。基于此理,秦、汉、西晋、隋、唐等,都是“始不得正统,而後方得者”。那么,蜀汉既然以东汉的延续而存在,一直“承汉年号”,那就应该归之于“始得正统,而後不得者”的情形了(即“正统之余”)。所以,说蜀汉是正统跟他正统要“居天下之正而合天下于一”的概念并不矛盾。因为不管是正统的初创者,还是正统王朝最後的余绪,都应该归之为“正统”的范畴;蜀汉继汉而存在,当然应该视为汉朝正统之余绪,那它也是正统。
事实上,将蜀汉视为正统并不单单是朱熹老夫子的首创。早在东晋的时候,有位叫做习凿齿的写了本史料价值颇高的史书叫《汉晋春秋》,它就是采取的以蜀汉为正统的立场。他认为,“魏武虽复汉禅晋,尚为篡逆”,所以应该“以晋承汉”,即效法汉朝撇开秦朝直接继正统于周朝的先例,越过魏国而直接承续汉之正统;何况,他认为,“吴魏犯顺而强,蜀人仗正而弱”,若俯首于曹氏,则是“开乱于将来者”。显然,他在这里强调的,也是这种“居天下之正”的道德表率。为天下安定、王道一统计,还是不要提倡曹魏这种“篡窃神器”的行为为好。
所以,综上所述,“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只得从之。”(朱熹语。)也就是说,按照儒家道统的讲究,在乱世三国,评判正统与否要首先在“正”,其次才在“统”。那么,就只有以蜀汉为正统了。
首先,蜀汉政权有绝对的合法性。它以汉朝皇族的身份建立政权,跟东汉王朝一脉相系,单从时间而论就很契合。我们看,曹魏篡汉在先,自不用细究它那种所谓“尧舜揖让”逻辑的靠谱性,实际上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都清楚那种“禅让”是怎么回事;而孙权的吴政权要到之後的229年才称帝,显然已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了。只有蜀汉,在东汉灭亡的第二年,消息传入蜀中以后,刘备便理直气壮地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为那位被篡了位的孝愍皇帝刘协发丧(因为据说讹传刘协被害),然後直接登临大统,延续汉祀。时间上相承接,血缘上又同出一脉,你能说他的“汉”不是刘邦、刘秀们的那个“汉”吗?而且他还有光武皇帝那个先例!既然是那个汉,那自然正统无疑,被蔑称为“蜀”甚或“蜀国”,那就是大大的冤而枉之了。
其次,蜀汉从制度传统上来说,是最靠近汉朝的制度的;其民风吏治在三国中也最为清明。刘备建政以后所采取的中央和军政官制,最开始都是基本沿袭汉制的;只不过後来基于时代发展的不可阻力,略加改正,以符合魏晋官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已。在中央官制上,它一方面接受东汉末曹操霸府政治以丞相总揽朝政之现实,另一方面却仍以汉制三公之一的司徒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最高辅政官员;而且同时设立丞相和司徒,实现了恢复传统与尊重现实之间的平衡。不过后来继位的汉怀帝(西晋刘渊私谥)刘禅为了集权,所以便干脆在诸葛亮死後,不设丞相,唯拆分丞相之权为尚书令兼大将军(费祎)和大司马(蒋琬)两职。这当然是刘禅鉴于之前大权旁落、“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新的政治布局。在法制方面,蜀汉坚持礼法并施,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即以法为体,以德为用。无疑,这种治理方式还是最为科学可行的。而其直接结果便是,经过这种“法治革新”以後,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法律条文上,有鉴于蜀中的现实状况,刘备、诸葛亮因地制宜,设置了一种颇类严刑峻法性质的《蜀科》来治理全国。史料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因此,从国家体制和政治管理水准上来说,蜀汉也是足以跟两汉挂上钩的,它无愧于做汉朝之余绪,自然也便是正统之余绪。
再次,跟篡位窃国的曹魏政权相比,蜀汉政权所坚持的是一种国家大义之所在,也就是儒家颇为看重的纲常名教。这也是众人视蜀汉为正统的一条重要原因。因为大家觉得,如果视曹魏为正统,那就等于直接肯定了曹操父子这种“挟天子以为资”甚或“篡窃神器”的不忠不孝之暴行。而刘备既受汉献帝《衣带诏》在先,又是汉朝皇族,自然也是继汉之人脉所在。何况蜀汉政权一直都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纲领性政治、军事之目的的;蜀汉立国在三国中人口最少,领土范围最小,但它始终不惜连年征战,耗费国力民力去“北伐曹魏、问鼎中原”,就是为的这个政治目的。所以,如果西汉和东汉都能并称为两汉,而单单将同样作为汉朝余绪的蜀汉割裂开来,排除而外,这是不是太对不起刘备的立国初衷,太对不起蜀汉政权的一贯作为了?
因而,集各种观点论据来看,似乎以蜀汉为正统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抉择,起码得承认人家自己取的国名。孙权当年跟诸葛亮合订盟约,尚且口口声声地表示:“今日灭(曹)睿,禽(擒)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显然,孙权未必承认蜀汉政权的正统性,但他至少也是认可蜀汉的“汉”这个名称的,不是一概蔑之为“蜀”这个非正式名称。那么,我们有理由为蜀汉政权正名,蜀汉从来没有叫过“蜀国”,蜀汉政权足以视之为东汉之延续。因此,称之为“蜀国”固然不可,就算称之为“蜀汉”,也莫如称之为“季汉”来的更顺当些。因为称“季汉”,也就不存在因“蜀汉”而简化为“蜀”的问题了。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蜀汉这个汉朝余绪政权的尊重。
亦正是基于对这种理论之认同,朱熹以後,蜀汉正统论便颇受欢迎,好多史学家都开始采取以蜀汉为正统来处理史事著作的做法。如南宋萧常泣血二十年写成《续后汉书》,所谓“续后汉”,就是写的蜀汉三国史。元朝的郝经忍被囚之苦,守苏武之节,不卑不亢,也写了本《续后汉书》。这两本史书,在叙事内容上基本跟陈寿的《三国志》没太大的差别,主要便是在体例编制上,升蜀汉二帝的传为《本纪》,而黜吴、魏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相别之。简单来说就是陈寿《三国志》的再改编。继之而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更是沿袭了这种“尊刘抑曹”、以蜀汉为正统的史学观念。而有人也因此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整体的汉朝,其真正灭亡时间应该为263年,以蜀汉灭亡的时间为准;而蜀汉政权的肇建者——汉昭烈帝刘备,也被一体归入了汉朝的“三祖、五宗”(高祖刘邦、世祖光武帝刘秀、烈祖昭烈帝刘备;太宗孝文帝刘恒、世宗孝武帝刘彻、中宗孝宣帝刘询、显宗孝明帝刘庄、肃宗孝章帝刘炟)体系之内。
说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一个颇令我哑然失笑的一件事情: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拍的极好,无论演员演技还是道具、服装之刻画,都颇让人推崇;但恰恰是在这部几乎无可挑剔的电视剧中,蜀汉一方的军旗上,竟然有写着斗大的“蜀”字。这当然是编剧囿于传统的魏、蜀、吴三国对峙观念所致,但却恰恰犯了常识错误。我们前文已经充分论述了蜀汉应为“汉”而不为“蜀”的道理,军旗上写“蜀”,那不正等于日本人公然以“倭”为国号,自己贬低自己吗!与此类似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电视剧中,退踞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竟然自称为“台”(其实人家一贯以“中华民国”法统标榜),以我们想当然的地方政权性称谓去代替人家本来所坚持的“国号”,这都是犯了文化常识的错误。常识事小,名号为大,後来者不可不再四鉴之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三国里,蜀国军旗上写的还是个斗大的“蜀”吗?_三国演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7,712贴子:
新三国里,蜀国军旗上写的还是个斗大的“蜀”吗?
rt这逆袭就有点BT了
我是指三国演义。 不知...
一楼喂百度。
大家先猜一猜
我只想说,我已经被蜀国...
最近两次蜀国月英、徐庶...
实在不行,橙廖化行吗
如题,。我乃一小蜀吴,...
大家晒一晒你的大吴阵容吧
看到贴吧里面不少人问,...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都说自己国家是了明明是汉
我说的是新版的。 老版的很有意思,打仗时是“蜀”,平日是“汉”(武侯葬礼上)
干脆打。。。汗字旗。。。别人问起。。就是说俺部是最拼命的。。每人打仗都瀑布汗
老版的确实有瑕疵,比如旗号打“蜀”,还有程普在诸葛亮舌战群儒后说“我吴蜀两家联手”之类的话。其实,当时刘备还没得到西蜀呢。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三国鼎立,蜀国灭亡的必然原因
发表日期: 08:46
来源:网络整理
摘要:论述三国鼎立时期,蜀国灭亡的必然原因。蜀国的败亡,不是一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一时的过错!而是很都综合原因都堆积到了一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而鼎力!这个是由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早就的!然后刘备一去,蜀国就大不如以前了,诸葛亮九伐中原,耗尽了蜀国的财力物力!刘禅不是傻子,他是不得不装傻充愣!不然早就给诸葛亮洗白了!这里牵扯到一个君权和相权的斗争,这个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官场最大的矛盾根源!也是诸葛亮九伐中原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要是早日就随着刘备就去了,估计蜀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诸葛孔明担任蜀国宰相的时候,尤其是刘备死了,刘禅即位之后,刘禅只能是采取&韬晦之计&。拌昏君,整天痴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任用宦官倒不是刘禅傻,他不傻,而是极其聪明之人。用宦官去对抗权臣!用那些不入流的阉人,去对抗权倾一时的宰相大人!倒也是一个明智之举!至少是无奈之计!
别忘啦,诸葛孔明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刘禅的相父!中国古代一直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来刘禅是君,就应该是&君父&,和年龄没有关系,然后刘备临死的时候,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反正又给刘禅找了一个&爹&,这个爹就是套在刘禅头上的一个紧箍咒,随时都在念叨着他,怎么能够不不烦?和自己的相父岂能没有矛盾?
其二,诸葛孔明本来是臣, 是臣子就要尊敬自己的&君父&。就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后他诸葛孔明有了&相父&的头衔,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抗旨!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教训&的自己君王!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其三,这种纠结的关系,一直是阻碍蜀国发展的大忌!本来将相不和就已经很要命的了!现在还君臣互相猜忌,蜀国能够有好?
其四,诸葛村夫穷兵黩武,一点都不顾及蜀国的军民的利益,只想着自己&建功立业&!打量耗费蜀国的财力物力,用户与毫无意义的北伐的问题上!这个时候,刘禅只能在一边干着急?不同意怎么办?自己的相掌握着蜀国的政权和军权!他会一次次的给你上表,直到你同意为止!
其五,诸葛亮打了一辈子,等他耗费干了蜀国的血汗的时候,终于撒手人寰!此时的刘禅才终于送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了!可是,蜀国的财力物力已经耗费的差不多了!而此时的魏国,却在这些年不断的发展,国富民强。积蓄着实力,等待着一统天下!
其六,刘禅是有能力的!在诸葛孔明死后,他还坚持了二十几年!只是由于此时的国家已经是一课枯树,积重难返了!能够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蜀国的败亡,不是一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一时的过错!而是很都综合原因都堆积到了一起!历史的车轮给推到了那个时候,所以蜀国必亡!要是不亡,历史何以延续?历史何以进步?他们各自代表着各自的利益,所以不管诸葛亮也罢,刘禅也罢!站在他们的角度,都无过错!但西北有句话,蜀国 是给他们二位大爷玩死的!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隔线----------------------------
历史真相标签云
历史真相阅读排行
历史真相推荐阅读
赵云死女人绣花针 传言赵云是死于
美男潘安是怎么死的,潘安生平资料
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
麻将的起源和麻将的历史,不知你是
孙武兵法 后人记述孙武的言行,解
来说历史故事和未解之谜
历史真相最新更新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三国志蜀国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