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的图书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 慶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4),乃(5)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6),刻唐賢(7)今人詩賦于其上;屬(8)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9)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10)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11),橫(12)無際涯(13);朝輝(14)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15)也,前人之述(16)備矣。然則北通巫峽(17),南極潇湘(18),遷客騷人(19),多會于此,覽物之情(20),得無異乎(21)?若夫霪雨霏霏(22),連月不開(23);陰風怒號,濁浪排空(24);日星隱耀(25),山嶽潛形(26);商旅不行,樯傾楫摧(27);薄暮(28)冥冥(29),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30)懷鄉,憂讒(31)畏譏,滿目蕭然,感極(32)而悲者矣。
  至若(33)春和景明(34),波瀾不驚(35),上下天光(36),一碧萬頃(37);沙鷗翔集(38),錦鱗(39)遊泳;岸芷(40)汀蘭(41),郁郁(42)青青。而或長煙一空(43),皓(44)月千裏,浮光(45)躍金(46),靜影(47)沈璧(48),漁歌互答(49),此樂何極(50)!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51),寵辱(52)偕忘,把酒(53)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54)!予嘗求(55)古仁人(56)之心(57),或異二者之爲(58),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9);居廟堂之高(60),則憂其民(61);處江湖之遠(62),則憂其君(63)。是(64)進(65)亦憂,退(66)亦憂。然而何時而樂耶?其必曰(6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68)!微(69)斯人(70),吾誰與歸(71)? 
&&&&&& 時六年(72)九月十五日。
&&&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在苏州买下南园宅地,创设学府,以后全国各地竞相仿效,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苏州范庄前范仲淹的旧宅旁,建造了范文正公祠,门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忧后乐”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坟,坟旁建有“忠烈庙”。还有乾隆御笔“高义园”题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忧后乐”坊。&&&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其“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嫉贪如仇,三次被贬;兴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兴办义学,提倡教育,扫除人民的愚昧无知;授命戍边,抵御强敌,扬我国威。不仅在当时受到重用、人民爱戴,就是在今天,也是为官者的楷模。&&& 【注釋】
&&&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名宗谅,范仲淹的朋友,两人同于大中详符八年中进士,他原任环庆路都部署并兼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在防御西夏方面曾有所贡献,因被人诬告“枉费公用钱”而调任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谪守巴陵郡,降级调守巴陵郡。巴陵郡,岳阳县(宋时岳州)的古称。
&&& (4)百废具兴:一切已荒废的事情都办起来了。具,同“俱”字。
&&& (5)乃:于是。 
&&& (6)旧制:旧时的规模(岳阳楼最早建于唐朝初年)。
&&& (7)唐贤:唐代一些有名望的人士。  
&&& (8)属:同“嘱”,嘱托。
&&& (9)夫(fú):语助词。
&&& (10)衔:包含的意思。
&&& (11)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势很大的样子。
&&& (12)横:宽广。 
&&& (13)际涯(yá):边际。
&&& (14)晖:同“辉”,这里是清明晴朗的意思。 
&&& (15)大观:气概壮阔的景象。
&&& (16)述:描写,指上述“唐贤、今人诗赋”。  
&&& (17)巫峡(xi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巴东西面,与四川巫山县相接,长一百六十里。  
&&& (18)南极潇湘:向南一直通到潇水和湘水。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 (19)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调往远地方做官的人。骚人,屈原曾作《离骚》,后世因往往称诗人为“骚人”。  
&&& (20)览物之情:(迁客骚人)看了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情绪。  
&&& (21)得无异乎:难道会没有什么不同吗?得无,能不。  
&&& (22)若夫霪雨霏霏:若夫,虚词,用在一句一段的开头以引起下文,意义与“若是”相似。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纷纷下落。  
&&& (23)开:开朗,晴朗。
&&& (24)浊浪排空:混浊的浪头翻腾到了天上。  
&&& (25)日星隐耀:太阳和星星都暗然失色。  
&&& (26)山岳潜形:连高山都望不见了。潜形,隐没形迹。  
&&& (27)樯倾楫摧:桅杆歪斜,船桨断折。
&&& (28)薄暮:傍晚。薄,挨近。   
&&& (29)冥冥:天色昏暗。
&&& (30)去国:离开国都。
&&& (31)忧谗:担心别人诽谤。  
&&& (32)感极:感慨到极点。
&&& (33)至若:至于。
&&& (34)春和景明:春光晴和,景物鲜明。  
&&& (35)波澜不惊:风平浪静的意思。惊,这里也含有“激起”的意思。  
&&& (36)上下天光:上面的天空和倒映在水里的天色。  
&&& (37)一碧万顷:连成一大片青绿色。顷,一百亩。 
&&& (38)沙鸥翔集:沙鸥飞聚在一起。沙鸥,一种水鸟。集,栖止,停下来。  
&&& (39)锦鳞:这里借指水中美丽的游鱼。
&&& (40)岸芷(zhǐ):岸上的香草。  
&&& (41)汀兰:小洲上的兰花。
&&& (42)郁郁:香气浓郁。
&&& (4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
&&& (44)皓(hào):洁白。  
&&& (45)浮光:照耀在水波上的月光。
&&& (46)跃金:金色的波光在闪烁。  
&&& (47)静影:映水中的平静月影。
&&& (48)沉璧:沉在水中的玉璧似的月影。
&&& (49)互答:彼此接应。
&&& (50)何极:无穷的意思。
&&& (51)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 (52)宠辱:得失的意思。
&&& (53)把酒:端着酒杯,指饮酒。  
&&& (54)嗟夫: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
&&& (55)求:探讨。  
&&& (56)仁人:有最高道德修养的人。
&&& (57)心:这里是思想感情的意思。  
&&& (58)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上述两种思想感情不同。为,作为,表现。  
&&& (5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悲和喜,不决定于环境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物,外物,客观环境。  
&&& (60)居庙堂之高:高高地坐在朝廷上,指做大官。庙堂,朝廷。  
&&& (61)忧其民:为老百姓操心。
&&& (62)处江湖之远:寄身江湖,指在野。  
&&& (63)忧其君:为国君担忧(即不失去忠者为国的思想)。  
&&& (64)是:这样;这就是。
&&& (65)进:做官,取得地位。
&&& (66)退:失去官职。  
&&& (67)其必曰:大概一定是。
&&& (68)噫(yī):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  
&&& (69)微:除了。
&&& (70)斯人:这样的人。
&&& (71)吾谁与归:我向谁去看齐呢?  
&&& (72)时六年: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 【譯詩、詩意】&&&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调到巴陵郡作太守。到第二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许多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岳阳楼,扩充它旧时规模,把唐代名人和现代人的诗赋镌刻在上边。他还嘱托我作文章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据我观察,巴陵的胜景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含着远山,吞进长江,浩浩荡荡,宽广得无边无际;早晨清朗,傍晚昏暗,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人描述得很详尽了。它向北通巫峡,向南一直到了潇水和湘江,那些被降职调到远方做官的人和诗人们,很多在这里相会,看到自然景象,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假若遇到阴雨连绵的日子,一连几个月也不放晴,整天刮着阴森森的风,激起很高的污浊的浪头,太阳和星星都隐蔽了光耀,高耸的山峰也隐藏住它们的形体,这时商人旅客无法成行,桅杆会被浪头打断,连桨也会被折断,特别是一到黄昏,更是阴晦异常,再加上虎的长啸,猿的哀鸣,那种凄惨的声音和景色,如果是在这样的时光,“迁客”、“骚人”登楼远眺,触景伤情,更会引起他思念京城、怀想故乡、担心毁谤、畏惧讥笑的种种思想感情,极度伤感因而悲痛起来。  到了那温暖的春天,阳光和煦地照着,一切都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平静的湖水不起波浪,天水相接,一眼望去,真是无边无际的一片碧绿色;一群一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下来,美丽的鱼在水中穿来穿去;岸边的芷草,小洲上的兰花,青青的散发着一阵阵的清香。夜里,浓雾消散了,皎洁的月光照着大地,水波微微地荡漾着,金光闪闪,月亮的倒影象沉在水里的一块白玉,快乐的渔人互相唱答着,这是多愉快的境界呢!这时候登楼的游客不由得陶醉在这恬静、幽美的景色里,端着酒杯迎风痛饮,甚至于忘记了个人的得失、荣辱,充满着欢乐的情绪。  哎!我曾经探讨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上述两种思想感情不一样,为什么?这是由于他们不因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自己的不幸而悲哀;在朝廷做官,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就为国君担忧。这就是当了官也忧愁,不当官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能高兴呢?他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作。
&&& 【賞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 &&&&&&
&&&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
&&&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
&&&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
&&&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馆藏&3141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成语释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拼音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释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安居乐业之后自己才会觉得快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相关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但是,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春秋史学家 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宋大诗人 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现在, 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国富”不等于“国强”,如果国防不巩固,国民沉醉于和平安宁生活之中,即使生产发展了,也有可能毁于一旦。当然,这句名言还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现在的中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实在令人痛惜。俗话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 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常通过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来砥砺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常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尚能“主动找苦吃”,我们又为什么不能“踏尽崎岖路”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实验他甚至负了重伤,但他却成功了。由此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远非如此,但经常保持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两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孕育着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幼芽。“先天下之忧而忧”,好就好在一个“先”字上,“后天下之乐而乐”,妙就妙在一个“后”字上。“先”“后”对比,何等鲜明,真能启人深思,发人深省。自古及今,确实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启迪下,英勇地奋斗着。宋代名将 岳飞为了收复失地,驰骋沙场。他不畏奸臣谗言,不顾国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还念念不忘“直捣黄龙,救回‘二圣’,收复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正因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为后世称颂。再如,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巨星 茅盾先生,他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国统区用手中笔与 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解放后,他更加勤奋写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临终之前,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赤胆红心。茅盾先生身体力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待“忧”与“乐”的态度,孰“先”孰“后”异常鲜明。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 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他们的英名都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为后人称颂。为什么这些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从他们的事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只有从内心里、从灵魂深处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才能先忧国忧民,后考虑自己,甚至不考虑自己。假如没有这种爱国爱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历史上祸国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 秦桧、明代的 吴三桂等等。他们卖国求荣,残害忠良,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民族的敌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人哪有一点中国人的气味!他们的作为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道而驰,他们早已被钉在 历史的耻辱柱上。今天,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仍然需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四化”大业,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勤勤恳恳,冲锋在前,为“四化”大厦增砖添瓦,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化”建设,成功在望,振兴中华,前程似锦。我们要为祖国“四化”多做贡献,必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忧国忧民品质高,自私自利众人抛,若问原因在何处,“先”“后”二字见分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范仲淹是 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 韩琦一起镇守 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 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 过零丁洋》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 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 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 "千万别做得比古人还差!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 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作者介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范仲淹一生的论着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0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47:1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