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史实真的都是史实吗

|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64|回复: 12
我就是想问一下,选了史实,怎么发展都没用,都必须按照历史走?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刘备三顾茅庐开档,新野刚发展起来,历史事件,新野没了,赶到江夏了
然后我准备打江陵时,又历史事件,江陵直接归我
这还怎么玩?我之后打不打荆州四郡,是不是不用打又自动归我了
我之后还要不要入川?再之后关张也会历史事件必死?
如果是这样,我要重新开档了,这特么的全按照历史走,我选刘备就是必亡的节奏?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 积分
.恭喜你,你和历史惊人的同步了,因为你满足了发展历史事件的所有条件,你的内心很适合扮演刘大耳,他喜欢种田贩履,你也喜欢。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8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8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 积分
我自建武将黄巾开局,事件刘备建立势力我去投,事件自动搬家平原小沛徐州,黄巾何进董卓都是事件灭掉的
吕布来投,入小沛,到此为止事件不继续了,没发生徐州被夺,袁绍虽然被曹操灭了,不过是他自己打的,没作弊
不知道是设定好每个剧本到多长时间事件就不触发了,还是自己做什么违背剧本的行为就此停止,我印象没做过什么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历史事件触发条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现在这种很难接受,城池都不靠打的,武将不靠招的,都是根据历史走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3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3 积分
你继续打吧,之后剧情好像就触发不了了,放心。 我玩了2局都是到了江陵剧情就断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0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0 积分
难道是我开局方式不对?一会刘大耳被曹操灭了,一会曹操被袁绍灭了。。我确定我选的是史实啊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 积分
我玩儿的潘凤,本来想跟着何进一路搞大汉复兴,结果直接史实剧情把潘凤分配给了韩馥这个立绘头像都一副挫样的扑街君主。然后一路继续史实,火烧洛阳,反董联盟都是照常出演,吓得我以为要华雄斩潘凤了...然后神展开就开始了,先是韩馥根本没参加反董联盟,接着董卓一路横扫诸侯,越做越大,然后曹操把刘备灭了,看起来扑街的韩馥直接把曹操灭了,打的曹操本人都投靠了袁绍,我这个上将潘凤也当了嘟嘟直接接手曹操的地盘和曹操的武将......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6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8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6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8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那要是你190开档黄书,好不容易把袁绍赶到犄角旮旯,快要独占河北,结果被赶到徐州,接着一个城一个城的换,好不容易家奴被灭了,你为了你当初招的几十个武将玩命的发展商业,突然有一天长安归人妻狂魔了,200年到了,屏幕一闪,你到本初家做客了不知道这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6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6 积分
。。随便灭了曹操就不按历史走了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3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3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6 积分
大耳江陵后你会发现应该在208年11月前拿下荆南四郡。。。不然就呵呵了。。。妈的,刘璋老儿也来发力。。。开了高难度后感觉直接给电脑压趴了。。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0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0 积分
。。历史事件触发条件不是有人发帖了&&一直到入蜀& &史实剧情 你可以破坏的&&把关键性人物拍了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8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8 积分
破局 在摸个历史的关键人物啊!&&必须反董联盟 砍了 袁绍 他怎么联盟!
Powered by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上是真的“三顾茅庐”吗?
查看: 6645
摘要: 有人认为《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因此诸葛亮“毛遂自荐”的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诸葛亮所著的《前出师表》也是货真价实的,难道他会说假话吗?
& & & &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 & &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 & &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 & &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 & &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 & &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 & & 有人认为《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因此诸葛亮“毛遂自荐”的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诸葛亮所著的《前出师表》也是货真价实的,难道他会说假话吗?今人也对这一典故的疑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说法可以归纳如下:& & & & 其一,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更需要刘备。我们知道,诸葛亮15岁跟随叔父来到荆州去投靠刘表,可是刘表为人优柔寡断,性格懦弱,并非命世之主,于是诸葛亮结庐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而诸葛亮本身的性格是积极进取的,他“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那么他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也不想辅佐刘表,说明他想选择一个明君。当时的刘备已经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以诸葛亮的智慧和社会地位,肯定已经发现了这个明君,那么刘备要调他出山,当然正合心意,像诸葛亮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岂能愿意坐等刘备上门,别说三顾了,如果刘备来都不来,他该怎么办呢?而且当时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有什么把握肯定刘备一定会去“三顾”于他?& & & & 其二,从年龄上看,当时的诸葛亮只不过是个26岁的青年,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不为人知,而刘备46岁,身经百战,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那么他会愿意低三下四的去到乡下请一个毫无名望的小青年来充当参谋吗?但当时荆州的形势可谓是火烧眉毛,曹操势力迅猛扩张,司马徽和徐庶还推荐过诸葛亮,所以刘备也有可能放下官威和长辈的架子,去请诸葛亮出山。& & & & 其三,《前出师表》的记载不会有错,《魏略》和《九州春秋》的真实性也无可置疑,但两者叙述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所以清代的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宾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与之相见,并重用了他,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大为感激,因而将其记入了《出师表》中。& & & & 不论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还是刘备“三顾茅庐”,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君臣相遇,才使刘备如鱼得水,与曹操、孙权形成鼎立之势,而诸葛亮这匹千里马才不至于“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上一篇:下一篇:
QQ群交流:三国历史和英雄人物都是后人胡编乱造的?真相令人震惊!
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演义》,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荡气回肠的经典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因子。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知道:记载“三国”真实历史的书籍其实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也是根据《三国志》才写出来的。为什么说作为中国人有义务知道这些常识?很简单,日本韩国人都比我们自己对汉文化的了解深刻,那么若干年后,究竟谁才是璀璨的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呢?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日本人有近一半读过《三国演义》,大多数人知道《三国演义》与正史《三国志》的区别,请问,中国有多少人知道?《三国演义》被称为“七实三虚”,什么叫“七实三虚”?所谓“七实三虚”,“实”就是指符合《三国志》的记载,这就叫实,不符合的就叫虚。 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中,按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个分法其实也含有等级划分的意思,“史”就是史书,它是仅次于“经”的最高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的记忆烙印,也是中华文明赖以传承的主要载体。 所谓“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就是指要想彻底抹掉一个国家的记忆,改造一个民族的基因,就要彻底篡改毁灭他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很大一部分就是指史书。 中国的史书最具权威的叫做“二十四史”,也就是所谓的“正史。”每个朝代一般只有一部正史来做代表,正史是总结记述的那个时代所写的最好的史书,可信一般比较高。 如果说有些史书的记载不可信,那也是从南北朝和唐代以后的事情,南北朝战乱频繁,记载混乱,唐代则是李世民用行政命令要求史官篡改实录,史书被官方删改是从这才开始的。唐代之前的史官,是具体很大独立性的,君主不能随意干涉史官撰写史书。虽然司马迁遭受了宫刑,但他受刑不是因为写史书,而是因为直言进谏。中国的史书是可以称为“信史”,就是详细而真实的历史记载。 而《三国志》就是中国信史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部“良史。” 《三国志》作者叫陈寿,他生于公元233年(第二年诸葛亮去世),是三国时期蜀国人,后入晋朝做官。他撰写《三国志》取材严谨,书写流畅,结构精妙。 在当时,有很多人在写记述三国这段历史的史书,比较著名的有夏侯湛。 夏侯湛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当时正在撰写《魏书》,结果,夏侯湛看到陈寿所写的史书,竟然直接把自己写的书给烧了,他认为:陈寿所写已经足够经典,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写。 《三国志》是良史从很多案例可以清晰的看到。最主要的就是他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评价。现在很多人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言论,认为《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不公正。这是不对的。 诚然,陈寿和诸葛亮是“有过节”。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街亭战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起受到诸葛亮处罚。马谡被杀,陈寿的父亲则被判处“髡刑”,就是将犯人头发剃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在当时是一种具有极大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陈寿的父亲被逐出了军营。陈寿很孝顺,与他父亲感情很好。那么按理说,陈寿的父亲受到如此羞辱,陈寿理应不喜诸葛亮,况且,陈寿的老师谯周后来反对蜀汉的北伐方略,在政见上,陈寿也不太可能支持诸葛亮。所以,陈寿写史书,似乎没有理由为诸葛亮说好话,那种“《三国志》贬低诸葛亮”的言论大概是出于这种考虑。然而,这不是事实,事实是,陈寿非但没有贬低诸葛亮,相反,他对诸葛亮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陈寿的《三国志》只为八个人单独立传。除了重要的皇帝曹操、曹丕、曹睿、刘备、刘禅、孙权以外,就只有陆逊和诸葛亮是单独立传的。要知道,包括魏国三位小皇帝和吴国的后三代皇帝,都只是合并一传而已。史书为皇帝单独立传并不罕见,倒是能获得单独立传的臣子,可谓凤毛麟角。陈寿为诸葛亮单独立传,是充分肯定了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陈寿评价诸葛亮说“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又说他“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管就是管仲,萧就是萧何,陈寿是将诸葛亮与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和汉初名相萧何相提并论的。 除此以外,八阵图、元戎弩、木牛流马这些诸葛亮的“神迹”皆也是出自《三国志》,后代写《三国演义》也不过是继承了陈寿所记载的历史罢了。(参阅拙作《》)另外,陈寿在蜀国曾负责编纂《诸葛亮文集》,正因此,那篇名震古今的《出师表》才得以进入正史,永垂史册。陈寿《三国志》是在晋朝所写,晋朝受魏朝禅让,以魏为正统,而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陈寿给予了司马懿的劲敌诸葛亮极高的评价。 诸葛亮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三国演义》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归根到底,是《三国志》的功劳。《三国志》是一部“良史”,还体现在它对司马氏的相关记述上。由于陈寿是在晋代写史书,所以关于司马氏的不利内容,陈寿没办法写,但是,他并没有因此篡改历史,他采取的策略是---干脆不写。比如张郃战死于木门道的事情,本是司马懿逼迫张郃出战。关于司马懿的“失误”,陈寿肯定是不能写出来的,但陈寿并没有因此诋毁张郃,他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是这样的:“(诸葛)亮还保祁山,(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短短一句话,既如实的表达了事情的经过,又没有牵扯司马懿。这样写虽然掩盖了部分历史真相,但这也是陈寿唯一的办法,不管如何,他没有为了讨好司马氏而篡改历史。《晋书》记载这一战司马懿主动出击,大败诸葛亮,俘虏杀死蜀军一万多人。将战败写成胜利,这才是颠倒黑白。又比如,司马昭杀曹髦事件,陈寿也是采取的“省略”作法。他不能写司马昭弑君,便干脆只写一句:“高贵乡公(曹髦)卒,年二十。”至于曹髦怎么死的,读者可以自己从史料中去发掘和体会。又比如,对于一些比较可疑的历史材料,陈寿一概摒弃不用。例如孙策之死。在《搜神记》中,说孙策的死是杀害了于吉,于吉来索命(这个说法被《三国演义》采纳了)导致的,陈寿认为《搜神记》这个说法证据严重不足,因此不予采信,而是将孙策之死直接写成是许贡门客刺杀,伤重不治身亡。这些事例体现了陈寿《三国志》取材严谨的特征。总之,无论从选材还是记述上,《三国志》都无愧于“良史”之称。 后来晋朝大臣范頵称赞陈寿的《三国志》说:“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相如就是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寿虽然文辞不如司马相如艳丽多彩,但他的朴素公正却要超过后者。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 迁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固就是写《汉书》的班固,就是将陈寿与两大史作家相提并论,将《三国志》与《史记》《汉书》等量齐观。 宋代为《三国志》做注解的裴松之向皇帝上书也称其为:“近代之嘉史。”所以说,《三国志》是一部可信公正的良史,我们后代人根据《三国志》所知的三国历史,自然也是可信度极高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能知道曹操、关羽、诸葛亮、赵云、刘备、张飞、孙权、周瑜、吕布、张辽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三国志》是这一切的基础。当然,貂蝉则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功劳了。
馆藏&12826
TA的最新馆藏历史上的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百姓散文网
导航:>>>历史上的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散文看原创,精彩在百姓;百姓散文网,原创新天地!
历史上的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作者:祖涛&人气:
  《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口才犀利的文字,除了赤壁之战舌战东吴群儒,就要数六出祁山中的一出祁山”伐魏,魏蜀两军阵前骂死王朗,其日蜀魏两军阵前,王朗首先对诸葛亮说出一大套理论,甚至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听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馅谀之人,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像
  诸葛亮的这段话,针锋相对、言辞刻薄,把王朗骂了个体无完肤,“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也就是说,王朗真的被诸葛亮几句话活活的骂死了!
  但以上精彩的情节其实只是小说家罗贯中的杜撰。查阅《三国志》等等史书均找不到这段话的踪影。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的代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王朗
  王朗(公元152――228)。籍贯:徐州东海(今江苏)。以通经典被任命为郎中,历任鸪ぃ峄兀梢榇蠓颍嚎ぬ兀反蠓颍詈笏涝谒就剑ㄏ嗟庇朐紫啵┤紊稀Z趾拧俺珊睢薄M趵适侨逼诘木Ъ摇!度尽ね趵蚀芳窃兀和趵试缒昃鸵圆呕嵋纭⒅对ú┲疲耗└罹菔逼诘男熘菽撂涨腿蚊峄亍2苁先酝趵室彩欠浅5纳褪叮硬懿偈贝内梢榇蠓颉⒉嗡究站碌讲茇逼诘囊跃谰屏煳嚎ぬ亍⑸俑⒎畛!⒋罄怼⑺就剑敝磷詈蟛茴5乃就剑桓呷ㄖ兀圆芪赫ǖ慕⒑凸套坑泄毕住3率俣运钠兰凼牵骸巴趵饰牟└簧模辖砸皇敝∥耙病薄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照片
  认真考证,王朗和当时割据中国南方的蜀汉的宰相诸葛亮的官职和贡献其实差不很多,也算得上是割据中国北方的曹魏政权的一代名相、名臣。不错,王朗77岁耄耋之年死于公元228年,正好是诸葛亮一出祁山一年。但从可以查到的史料看,王朗并没有随军出征,而是死在大后方的魏都许昌。至于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编造诸葛亮面对面骂死王朗的经不起历史考证的情节,清代毛宗岗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分析:罗贯中是把这一段对话当作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檄文,借诸葛亮之口为北伐中原寻找正义的理由:“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王朗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和诸葛亮有过阵前会面和口舌之争,但二人确实共同生活于东汉末年时代,并不像“关公战秦琼”故事那样明显时代穿越;更有意思的是,两人之间还确确实实曾经有过远距离的隔空笔墨文字交集。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蜀汉政权建立后,王朗曾经多次写信规劝许靖等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但许靖则是不与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时又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诸葛亮集》中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诸葛亮写了一篇名为《正议》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斥责王朗的“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之类的文字,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过严厉的反击。显然,这一次笔墨之争被博览历史典籍的罗贯中注意到了并成为了他创作《三国演义》的一个素材。
  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
  至于说,还原历史,王朗和诸葛亮一样,明明两个人都是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有贡献的的一代名相、名臣。罗贯中为什么偏偏要把王朗漫画化为一个老迈迂腐的小丑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释。《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旧中国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反映是罗贯中的儒家正统思想,全篇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尊刘反曹褒蜀贬魏的政治倾向贯穿小说始终。故尔曹魏集团的君君臣臣在《三国演义》中大多被罗贯中妖魔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张祖涛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凤山村24组邮政编码226521电话
相关散文阅读:
扫一扫关注“百姓散文网”散文网手机端就可以直接阅读
【录入:祖涛】
【】&加入时间: 8:31:24&
最新录入散文
精彩散文推荐
最具人气散文
散文网QQ:627440 打造散文/随笔/美文/小说/杂文/诗歌 经典原创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3编辑史实武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