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国是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还是三国志

  小女子我最近迷上了三国,可有的朋友说演义大部分也不是真实的,那什么是真实的呢,有哪一种了解的途径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基本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是真的。只不过他们是发生在2个平行宇宙里的事,所以都是真的。  至于你,其实只是一本叫做《张二狗杀害父亲十万人头惨案记》的小说里的NPC人物而已。你的宇宙自成一体,和那2个宇宙无关。
  《张二狗杀害父亲十万人头惨案记》????听着那么血腥呢/NPC又是啥意思???/
  肯定是三国志,啥叫演义,演义就是胡吹,只要大家喜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就是说嘛,二楼的的说都是真的呢
  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你说哪一个最真实?
  三国志是正史,  一般人读起来有点困难,  他是一个人一个人写的,  三国演义编写的目的就是,  将三国志通俗一点,  改成章回体的,  给人一个系统的印象,  三国演义的人物、背景和三国志是一样的,  真实的故事也是经过文学创作的,  还加了许多民间的说法,  读起来更加生动一些。    所以,肯定是《三国志》更贴近历史,  建议先读《三国演义》,  读完了如果真的对三国那段历史感兴趣,  那就慢慢品味《三国志》吧。
  这应该不用讨论的,肯定是三国志更接近真实!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虽说是小说,但也是当时社会的再现,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更倾向于民间的角度看世界  三国志是以一个史学家的身份写的,不免受统治者的影响。难免扭曲真实的事实。如果真的感兴趣,不妨都去读读,从不同角度欣赏三国。
  如果说三国志受统治者影响 呢看来后汉书和三国志的统治者是一个思想勒
  三国志啊,呵呵,有空交流
  不错不错支持一下啦  
  凭什么说三国志就比三国演义真实?  史学家告诉你的? 教科书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亲自考察的?还是你亲身经历的?  史学家也未必说的就是真的,教科书更不用说未必真的,他们都受统治者的影响,受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受时代的影响一代接一代,早就失去了原来的真实性。  你说考古证明三国志比较真实。那更未必了!就拿火烧赤壁来说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记载了这次战役。什么考古更证明起真实性?你说凭什么说三国演义胡说八道!你说诸葛亮空城计纯是虚构,又是凭什么?你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事,我说你大脑也有脑残时发生错误判断的时候。你说三国演义里的时间描述错误!这又是凭什么?我还说三国志里的时间描述错误呢!  你又说演义就是小说,那是人们自己定义的,也许三国演义以前不是这名字,后来那个捣蛋鬼给窜改了名字,后来说成是演义了。。。。  你说我在诡辩,我也说你是固执,特别是这里那些假史学家更是脑残,自已为懂历史,在这里训这个训那个,其实这这假史学家不明白一个最基本的真理。你的历史是你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你一定要说是别人创造了你的实力,那你就是奴才。。请假史学家看仔细了我这句话-------------你自己的历史是你自己创造的。
  LS的意思是诸葛亮借东风也是真的    呢好吧 他既然连东风都能借来 怎么就算不到下雨呢    又老话重提勒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名为“志”,大概要真实一点,不过也不好说,三国志的作者是比较偏魏的。
  三国演义为啥叫演义?三国志和后汉书都算史书,但是里面记载的东西真的假的,总会有一些出入~
  不错不错支持一下啦        
  此贴沉了?
  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
  三国志写的是历史,而且是正史,是真实的;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很多地方都是虚构的。楼主这问题问的,还真有水平。
  三国志更真实一点,三国演义是演义来的,演义就有很多虚假的成分,甚至颠倒是非黑白,不过三国志也并不是最真实的,因为三国志作者当朝写史会有很多顾忌,因此要了解最真实的历史,还是月光宝盒回去吧。
  一个是三国末的人写的,另外一本是明朝人写的,你说哪个更真实。  当然,这只能说个真实度的比例,相信以前的史学家还是有职业操守的,现在的那些就不说了。
  现在看了电视,我认为新版的电视剧才是真实的!
  高嘻嘻是权威
  我觉得比起陈寿和罗贯中,高希希的才是真三国嘛    你们都OUT!
  三国志还可信点,但是鉴于陈寿大家都对他有意见还是要持保留态度
  演义和历史不要较劲.&&三国演义&&就是因为不全是历史,是文学创作,所以才民间广泛流传.若是一部纯史书,估计也没多少人看. 史学家是不会和民间流传较劲的。
  这个主要看你读三国的目的    如果只是单纯喜欢那个热血、友情、义气、激情澎湃的时代,那么读《三国演义》就好了  这个就类似与你读《红楼梦》、读《西游记》、读天龙、射雕、楚留香、陆小凤,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不用太细究,喜欢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如果要研究历史,那《三国志》能靠谱一些。
  楼主脑袋坏掉了?这么弱智的问题还问
  @wjy11-9-2 23:05:00  楼主脑袋坏掉了?这么弱智的问题还问  -----------------------------  还有几楼跟着一起坏掉了
  特别是十二楼  
  没活在那个年代谁也不知道真假,这个就看个人喜好吧,有的人就爱演艺,有的人就爱志,各有所好,开心就好。。。
  @不奇奇怪
7:42:00  凭什么说三国志就比三国演义真实?  史学家告诉你的? 教科书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亲自考察的?还是你亲身经历的?  史学家也未必说的就是真的,教科书更不用说未必真的,他们都受统治者的影响,受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受时代的影响一代接一代,早就失去了原来的真实性。  你说考古证明三国志比较真实。那更未必了!就拿火烧赤壁来说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记载了这次战役。什么考古更证明起真实性?你说凭什么...........  -----------------------------  你无知,不读书,也别来现好不好。  一个历学家,研究三国,并不只看三国地志和演义。  有大量的三国方面的书,资料汇总对比就可以找出那个是对,那个是错的。  还有地方志,三国时候的书信,作为佐证。精通三国的史学家,他看过的三国方面的书,要比你一辈子看的书都多。  你以为史学家就看一本书吗?你也太可笑了。
  其实楼主说的很有道理。我同样也有这样的想法726dy.cc给力祝贺~!
  @iammmvkgl
22:12:00  @不奇奇怪
7:42:00  凭什么说三国志就比三国演义真实?  史学家告诉你的? 教科书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亲自考察的?还是你亲身经历的?  史学家也未必说的就是真的,教科书更不用说未必真的,他们都受统治者的影响,受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受时代的影响一代接一代,早就失去了原来的真实性。  你说考古证明三国志比较真实。那更未必了!就拿火烧赤壁来说吧!三国演义与三国...........  -----------------------------  +1
  三国志虽是正史 但也不完全真实 三国演义是小说则基本不真实 当然小说要基于历史事实改编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正史,好赖还有几分吧
  这得看你是喜欢的演义呢还是喜欢的历史。虽然三国志有些东西也是经过修改的,但演义是明确的小说。我是因为演义这部小说喜欢上这些人物的,当然是小说里面的人物,并不是三国志中的人物。  没有三国演义,天涯会弄这个版块吗???  二十四史那么多,比三国战斗更乱的有的是,你们怎么不去讨论呢???  有些人纯粹是喜欢装b。看一堆小说爱好者在讨论小说情节,就拿个所谓的史书出来,你能确定那上面是真的吗??咱们只是看看小说讨论讨论小说情节,对于小说中的事来讲,三国志只是取材的原料而已,还需要经过加工的,三国志的记载并不是小说里的记载,相对于小说的环境来说,它不适用,说的不客气一点,在讨论小说的时候,三国志与小说相冲突的地方就是它错误的地方,注意是讨论小说的时候,这个不标明的话肯定会有理解能力差的要疯咬乱吠,呵呵。  把三国演义比喻成一道经过加工,去杂,烹饪出的比牛肉好吃的青菜,客人们在品尝这道菜的鲜美的时候,装b的跳出来了:“你们懂不懂啊,有没有文化啊,牛肉比青菜好吃多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讨论的时候最好标题先写明是讨论三国演义,还是讨论三国志,免得把2个东西搅到一起。不过我相信有人不愿意这样做,因为真这样,他们就没几个人可以交流的了。  另外我想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史书爱好者,是因为什么去看三国志的,除了三国志还看其他二十四史吗???你是真的史书爱好者还是为了装b去瞎参和演义爱好者的讨论。至于怎么分辨正的史书爱好者还是装b者很简单,看回复就清楚了,哪些人被戳痛了脚
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这不屁话么……演义是小说
小说是假的
  这不屁话么……演义是小说
小说是假的
  三国演义三实七虚,是在史书基础上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大部分人物和史实都是真的。  喜欢三国其实就是喜欢三国演义,由此可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读读各种版本的三国小说,能常见到的有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平话等等,然后再看看三国志,看看你心目中的英雄在历史上的真实表现。  有人说三国志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在现今的情况下,我们还得相信它的记载,当然就一个事实也有不同的说法,三国志中有大量的注释,你可以参考着看。  喜欢三国,我也一样,发过几个贴子欢迎品读斧正。
  三国演义是贬曹捧刘。。。差太多。。。三国志是正史。。。如果看的话还是三国演义。。。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从曹操谈到《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_曾冲明_新浪博客
从曹操谈到《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从曹操谈到《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我半夜起床,把四篇旧稿合并,并做了些文字修改,重新发出,就正于方家。曾冲明日发稿
​(一)听关于曹操的学术报告追记(曾冲明日中午追记完发稿)
​今天(日星期天)刚从长春市图书馆院士厅听学术报告回来。报告人有两个,一个叫于涛,是中华书店的编审,上过央视《百家论坛》;一个是长春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该系主任,叫张振昌。他俩都是年富力强的学者。两人轮流交叉地讲三国的曹操。院士厅座无虚席,而且一度在走廊添加圆凳。他们都对陈寿的《三国志》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理解。张振昌的报告抓住要点,引文背诵如流。他说:《三国演义》原先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不是“演绎故事”,而是申明“大义”,弘扬“正义”。让广大读者通过三国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学会分辨善恶是非。他分析人们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主要原因有三:一、陈寿像司马迁一样,带着激情写《三国志》,爱憎分明,褒贬有力;二、三国时代,英雄辈出;三、写作技巧高超。于涛博士的报告主题是探讨曹操的外貌如何。他讲吴国人写的《阿瞞传》描写曹操“姿貌短小“。于涛的语言水平很高,善于讲故事,比如他讲了髯须蓄有一米长的美男子崔琰代替曹操接见匈奴使臣的故事,还顺便讲了美髯公关羽与诸葛亮的故事,饶有风趣。他们俩都认为曹操是文武兼备的顶级英雄,于涛博士首先还引用了毛主席的两首词:比如《沁园春》中历数的那几位开国皇帝都不如曹操的“文采”或“风骚”。张振昌教授则着重讲了曹操为何被说成了“奸雄”,他认为《三国演义》写的许多历史事实表明罗贯中也认为曹操是英雄。他引用并背诵了毛成岗(此名我未听清)的评论。张振昌教授还说:《三国志》言简意赅,带有激情。比如他重点写了曹操的官渡之战,对于赤壁之战,在曹操的传记里只写了七个字。(哪七个字,我没有听清。)裴松之比陈寿晚一百多年。他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说自己的书是“拾遗补缺”。最后他还根据典籍认为最近发现的曹操墓是假的。报告结束时听众热烈鼓掌。我多次去图书馆听学术报告。每次听后都深切地感觉与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搞学问一定要谦虚,要时时提醒自己,尽量不说外行话,以免贻笑大方。尤其不要不懂装懂,当然,虚心请教内行是应该的。我多次读过《三国演义》,但没有读过《三国志》,我多次听过易中天教授精彩的《百家讲坛》。但我毕竟还是这方面的外行,但我对此很有兴趣。因此这次报告给我的印象很深。为了备忘,特追记如上。
​(二)关于《三国志》的知识简介(根据网络多篇文章改写)(曾冲明日发稿)
​在我国二十四史中,晋代陈寿(233-297)编著的《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哗的《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像司马迁的《史记》一样,《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注入了编著者的鲜明的是非观与强烈的正义感,虽然由于身处当代,不能不以委婉曲折的方式加以表达。《三国志》不仅着重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家,也简要地记录了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物。书中写英雄人物的特征,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名士的风雅、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陈寿对三国英雄人物的评价饶有趣味。他说曹操是人杰,刘备是英雄,孙权是英杰,诸葛亮诸、周瑜、鲁肃是奇才,程昱、郭嘉是奇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张辽、乐进是良将,等等。《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但书不厚。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难怪他详细写了官渡之战,而对赤壁之战只用了七个字。我注)此外,《三国志》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比如《魏志.倭人传》就是研究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陈寿是三国时代人,蜀亡时他三十一岁。他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比较真切。但正因此公开的史料有限,或者不便于引用。南北朝刘宋初期的裴松之(372—451,比陈寿晚一百四十年),奉命作《三国志注》,他认为陈寿的《三国志》“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因此,裴注做了大量的“拾遗补缺”的工作。裴注搜罗广博,引文完整;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今天已经亡佚,因此弥足珍贵。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评价很高。他说:“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
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三)《三国演义》的知识介绍(读后随笔)(曾冲明日半夜起床写完发稿)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演义”通常表示“演绎出来的故事”,英译本通常标题为: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还原翻译为:《三个王国的传奇故事》),但也有研究者把“义”诠释为“忠义”“大义”、“正义”的“义”,不无道理。特别是通过诸多人物的性格塑造上,特别是通过贬曹操而褒诸葛亮这两个艺术形象,作者罗贯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正义感与道德观。比如《捉放曹》中曹操说的“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也无论哪位名人如何为曹操“翻案”或进行辩解,这两句“名言”成了曹操永远抹不去的罪名;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仅仅这两句名言,就永远为后人所敬仰,成为后世政治家、尤其是伟人们的学习榜样。《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之间的乱世三国时代,特别是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军事冲突。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书里浓墨重彩、有声有色描写的那些战争故事,特别如“赤壁之战”,群英们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虎将们叱咤风云的精神风貌,对后世产生过、并将永远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我们中国,甚至对世界。关于《三国演义》对世界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需要人们做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笼统地说,《三国演义》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不亚于《论语》,时之今日,甚至胜过《论语》。《三国演义》的故事,真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谁不知道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长坂坡的赵子龙,老将黄忠,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孔明借东风,过五关斩六将,关公走麦城,捉放曹,空城计,单刀会,等等。有多少成语来自这些故事,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扶不起的阿斗”,“赤膊上阵”,“七擒七纵”,“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望梅止渴”,“乐不思蜀”,
“借刀杀人”,等等。歇后语如 “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等等。这些脍炙人口,脱口而出的成语充分证明《三国演义》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当然,这不能仅仅归功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戏曲,连环画,这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我记得,这些故事我最先是从小时候看木偶戏知道的,然后是小学时看连环画,中学时从《国文》读本里知道了《赤壁之战》,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有时间第一次通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有些片段念给童年的儿女们听)。如今有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与动画剧,它们的传播作用就更大了。
​(四)&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关“三国”部分(曾冲明日根据网络文章改写发稿)
​关于《三国演义》一书的写作过程,历来有这样一种权威看法: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纵岗父子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我写到这里,觉得应该上网查一查司马光的编年史《资治通鉴》有关三国的历史部分,难道《三国演义》跟它无关?果然,网上有专家写来一篇很长的文章,对二者的关系做了全面而详细的对比。他首先表示这样的看法:人们论到《三国演义》与史传的关系,往往只关注《三国志》和裴注的影响,
却忽略了《资治通鉴》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这意见与我不谋而合。其实,
最早把《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系统整理并演义的是北宋的司马光。与传记体的《三国志》不同(司马迁的《史记》开传记体的先河),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其中的三国部分,
是继《三国志》和《裴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而且是《三国志》演义或演绎为小说的重要环节。&我也基本赞同这位网友的如下看法:《资治通鉴》把《三国志》与《裴松之注》里的一系列纪传与裴注的个体材料与个人行为融汇到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中,
在更广阔更复杂的总体背景下,
按时间或年代重新系统安排,突显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因果关系。比如汉献帝建安五年(2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其史料分散在关人物的传记中,《武帝纪》、《袁绍传》、《
荀攸贾诩传》、《郭嘉传》、《于禁张辽传》、《李典李通许褚传》、《先主传》、《关羽传》、《孙策传》等及有关的裴注中。《资治通鉴》将这些分散的材料艺术整合成有声有色、波澜起伏、前后照应的完整故事。对战争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各集团之间及集团内部的复杂矛盾,揭示得深刻生动,对有关人物复杂多变的思想、心理,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最初的版本《三国演义》,对官渡之战的描写肯定取材或借鉴了《资治通鉴》。至于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更是功不可没。《资治通鉴》把分散在其他人物传记中有关赤壁之战的材料整理合成为一篇精彩的战争史与中篇小说。以上材料经过我转述,文字上有所改动。但下面的文字引自这位专家的文章:&&&&&&赤壁之战乃是决定天下三足鼎立的关键大战,是《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的主要内容: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击刘表,赤壁大战拉开了序幕。接着,诸葛亮为刘琦谋自安之计,刘琮降曹,刘备败走江陵,张飞据水断桥,赵云救护刘禅,等。曹操是步步紧逼,刘备是节节败退,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战略家鲁肃先出场,他会刘备、诸葛亮于当阳长坂,共同的见识与利益,促使其定下联合抗曹之大计。诸葛亮随即与鲁肃赴江东,说服孙权。周瑜促使孙权下定最后决心,排除了投降派的迎曹主张,然后率军与刘备会合,与曹操遇于赤壁。情节环环相扣地发展至此,作者浓墨重彩铺写的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的高潮便水到渠成,曹操败走华容道的结局也顺理成章,势所必然。而本卷末孙、刘抢占瓜分荆州的叙述,则是赤壁之战的尾声。若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赤壁大战情节与《资治通鉴》对比阅读,便可清楚地看到罗贯中在整个主线的演进过程,各个情节环的衔接,主要人物的出场与活动,各种矛盾冲突的展开等方面,与《资治通鉴》有颇多相合之处。&&&&&&&&&&&
不仅在内容上,就是在语言的加工与艺术性方面,《资治通鉴》也功不可没。比较《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三国志通俗演义》各自对火烧赤壁场面的描写(以下也引自这位网友的文章):&&&&&“《三国志&周瑜传》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烦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裴注引《江表传》、《山阳公载记》 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
《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三国志通俗演义》 船到操寨,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趁火势,船如箭发,烟火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所撞之处,尽皆钉住。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映天彻地。……曹操当日引军走华容道。……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我写到这里,对这位网友也有一点补充:《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写的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未必只是根据分散在各个人物的传记里的有关材料加以汇集与整理而综合成完整的史实或故事。也许当时这种资料就有,至少存在档案之类,尤其是戏曲之类,司马光只是做了加工或改写。我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74页就读到如下的话:“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据杜宝《大业拾遗录》,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鼓、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而刘知几《史通
采撰》言及,唐初时有些三国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这里我又联想到一个问题:是先有三国题材的戏曲还是先有这一类小说?一般地说,看来先有前者。比如我们今天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我只看过以前的老版)就完全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拍摄的。 &&&&
总之,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史书演义为小说,中间还有《资治通鉴》,其功不可没,不能忘记!录:
【附】唐代著名诗人咏歌诸葛亮或感慨三国故事的最后登表于:
17:53| 编辑只看该作者 | 小 中
大&&&&诗,就有多首。其中杜甫的《蜀相》与《八阵图》,以及杜牧的《赤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是《唐诗三百首》的名篇。特别是杜甫,对诸葛亮更是崇拜与感叹有加: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赤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白那首著名的诗也提到刘备托孤的白帝城:早辞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咏怀古迹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曾冲明日晚发稿)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10,199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 三国演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