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如何看搏击俱乐部等级》

再一次看了一遍(搏击俱乐部),找到一篇比较喜欢的来自豆瓣的影评,分享下
核心提示:下影评来自豆瓣--------------------------------------------------------------------------------------------------------------《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
影评中所说的30-year-old boy非常像我们这一代80后
以下影评来自豆瓣
--------------------------------------------------------------------------------------------------------------
《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是某个生活在“微软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丧男白领,早在故事开始前很久便已经饱受失眠症的困扰,过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隔间中,终日忙于将血淋淋的尸体化作冷冰冰的数据,以严谨、科学、专业并麻木的态度谈论刚刚逝去的生命,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螺丝钉——他那些业务专精的同事们,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命轨迹:活着的时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账目,为了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操劳终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尔的乳头”。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它们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着他自己思考。他不关心贫穷与谋杀案,只在乎名人杂志、五百个频道的大电视,买、买、买,终于得以在优质家具的团团包围下独自吃罐头——实在是丧得可以了:既没有姑娘,也没有真朋友,家里变成一片灰烬后,唯一可供怀念的是他那“高级的音响,漂亮的衣橱”;商品并非为了他的需要而生产,反而是他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存在。      还有更多人的处境比他更堪忧哩: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疯狂崇拜奢侈品广告中的人物(第45分钟在公交车上),仅仅为了塞进一件名牌内衣,乃至致力于变成一堆罹患睾丸癌的肌肉——正如第40分钟处主人公与Tyler的对谈: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未曾经历过大战争、大萧条,一边说着“不知道、不知道”,一边茫然地进入大学、结婚生子,沿着一条顺理成章、循规蹈矩的路,成就毫无自我的生命形态——因此Tyler要向主人公施用氢氧化钠,经历痛苦留下伤疤是古往今来成人礼的必备步骤。      结果就是到了30岁仍是男孩的正人君子们,习惯于抱成团取暖而非结成方队作战。每晚都跑去互助会哭个不停, 搞得自己形貌越发萎缩却还是乐此不疲,从没想过这种发泄方式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直至他们找到了搏击会,才意识到对抗压力的正确方式大概并非痛哭流涕,而是向外释放——于是fight club遍地开花。“留作业”的一段,已经充分体现出充满条条框框的现代社会,早已把人们塑造成了打不还手的虚伪绅士,然而始终如影随形的重度焦虑,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我来告诉你吧,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很危险,这个衣冠楚楚的疯子恐怕会突然发作,冲入一间又一间办公室,端着一把半自动的AR-10,逐个杀光他所有的同事,这个可怕的人可能是某个与你熟识多年的人,可能与你非常、非常地接近。”(影片第65分钟)。      这段话实际上出自Tyler。主人公早就具备变成Tyler的潜能,但作为一个好公民,他非常努力地压抑了它。可是Marla的出现令这座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沉默的火山一朝喷发了,原因很简单,他对Marla一见钟情了(估计本身就是御姐控吧,而且独身太久了)。自此他再也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他那娘娘腔的洞穴企鹅冥想,企鹅变成了Marla,那份自欺欺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他的胆子只够进行到向Marla要个电话(第18分钟),故紧接着他就幻想出了Tyler。Tyler先是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他抑郁的根源——你不是被物质控制得连自由意志都没有了吗?那就把家里炸掉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实现了他的愿望——把Marla给办了……      洋溢着蓬勃男子气概的行动力野兽Tyler Durden居于一栋连必备设施都没有的破屋,做领班时大摇大摆地往达官贵人的浓汤里撒尿,放儿童电影时剪进去一堆nice big cock,但这还不够,他要用为了将自己塞进内衣的有钱人抽出的大把脂肪做成肥皂(这件事纳粹也干过),用最不物质的方式干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可见关怀单身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啊,这一切的源起都不过是为了把个妹罢了。      由于30-year-old boy的数量着实庞大(他们确实Boy得厉害,Bob甚至说不出“fucking”这个词),Tyler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对他死心塌地的军队。讽刺的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螺丝钉,在融入新集体、拥有新使命之后,仍然是一批螺丝钉。当主人公一反职员时代的冷漠站在Bob被削去半个头颅的尸体旁痛心疾首地大喊“他是一个人!他是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Robert Paulsen!”时,等待他的是冰冷若机械的齐声呼号:“在mayhem project中,一旦死了,我们就有了名字,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 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多少次了,旧秩序被推倒了,新秩序的本质与以往仍是一样的。      丧男终于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他决心鼓起勇气,自己把事情给收拾了;这是他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他第一次拥有了自由意志,哪怕这是Tyler通过氢氧化钠赐予他的。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丧男终于解决掉了猛男,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相当于又来了一次氢氧化钠,迎接脱胎换骨),宣告自己既不再是物质的奴隶,也不再是他人的附庸。在最后一段中,锐气逼人的Marla莫名奇妙地退化成了纯情地小女生,他牵着她的手看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世界覆灭的刹那笼罩于宇宙间最亮的火花。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结尾,如果说电影里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的话,原著中更是充满了杰克苏的味道:Marla甚至说过一句“我能分辨出你们的不同,我更喜欢你一些。”凭什么呢?你认识他吗?      《搏击俱乐部》结束了,主人公与Marla的主动与被动地位转换了,但世界仍然不属于废宅闲丧人士。所以原作者帕拉恰克也没有继续这条路,而是年复一年地撰写着主题重复、模式固定、格调低俗、夺人眼球的小说(别问我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他的书实在太适合蹲坑时借力用了,我觉得看一本就行了,这些书都差不多的),具备了商业社会中通俗小说作家的所有特质:大规模生产,换汤不换药,一切向钱看,再也不思进取,成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至于真正的废宅闲丧人士呢,一味地杰克/玛丽苏肯定是对解决当前境况于事无补的,当所处的环境太过令人窒息时,逃出域外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那时你将面朝大海山川、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嗯,想必是回到宾馆刷刷豆瓣。[搏击俱乐部影评]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搏击俱乐部影评]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影评]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篇一 : 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网友Kevin Lin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在我心目中,《搏击俱乐部》一直是排名前几的神片之一,也是我看过多次、每一次总会有新的发现的一部电影。1. 反物质,反麻木杰克失眠之后,对生活产生了恍惚的感觉,对眼前的一切是否真实无法确信,对已拥有或将拥有的生活产生了怀疑。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已经物化、僵化,如同家不是“家”,而仅仅是“宜家”。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你不是你的工作 你不是你存在银行里的钱 你不是你的那辆车你不是你钱包里的东西 你不是你穿着的一身衣服你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会唱会跳的狗屎中的一员 "于是他发现,“不管你拥有什么,到头来只会钳制你、羁绊你;唯有失去一切。你才能自由自在的随心所欲。”然后他“遇上”了泰勒,一个为他的生活带来另一种可能性的人。他们创立了“搏击俱乐部”。在血肉横飞的打斗中,他首先要找的是:存在感。如果生活缺乏自我认可的目的,又有什么可以阻止它滑向悬崖的另一边。在清醒过来前,自由不过是奴役,挣脱束缚亦难逃坠入深渊。2. 反体制,反秩序地下组织“搏击俱乐部”所集合的人,来自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另一个身份;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势头渗透社会每个阶层。他们憎恨和反对体制、秩序,他们认为话语是虚伪的,而麻木的内心需要持续不断的疼痛来刺激。但是我们依然无法轻易界定它的性质,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的思想本质。从它后来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成员所开始从事的破坏行动,这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无政府主义及反社会人格,甚至他们提出:“要革命,我们要反抗,我们要在体制之外,毁灭这个世界的条条框框。”然而他们做到了吗?他们似乎要跳进另一个框架里头,但在严密的组织架构里头却找不到明确的纲领或目的。他们是社会异化的产物,又试图去异化社会,最终带来的却只有失控和混乱。还是说,这就是他们的目的?3. 问题与答案最后,提出问题,没有答案。当面前的情景跟期待相差太大,不由对怀疑本身产生怀疑。那只企鹅是什么?那个冰冷的洞穴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精神动物又是怎么一回事?有太多太多的问题不能解决、没有答案。比如: You have to be able to answer the question!If you die right now, how would you feel about your life?    你要随时准备好应付这个问题:如果马上就得死,你对自己的人生评价如何?杰克穷其一切能力去寻找答案,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的“我”,来完善自己的人生、完善不甚满意的世界。这似乎便是其中一个答案。但最终,讽刺的是,杰克耍了个小手段,亲手扼杀了这个“答案”,在漫天“烟花”中,他毁掉、重建、再毁掉,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暧昧的微笑。问题,留给你们回答。Self improvement is masturbation. Now self destruction.自我改进的方式是手淫,而自我毁灭或许是人生的真正解答。网友蒙面大侠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那天跟朋友通电话,她说起这一年过的挺惨的。她刚回去不久就丢了手机。买了个新手机。有一次逛街的时候,挎包丢了,里面有钱包,钱包里有身份证、银行卡、现金。没过一会儿,就不停收到取款的短信。工作两年多的积蓄,全没了,身无分文。一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姑娘,蹲在马路边嚎啕大哭,哭着给朋友打电话,因为没钱坐车回家。她说,当时看着手机上的短信提示,虽然一直哭,但并不是很伤心,甚至有一种快感。直到卡被掏空,再没有短信进来——感觉全身轻松,从内到外的解脱。那几天我正在看《搏击俱乐部》小说。挂了电话之后,我看着眼前的电脑,桌上乱七八糟堆著的书、杂物,钱包里的各种卡、证件,柜里的衣服,想着,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都烧掉,会怎样?如果抛弃这些身外之物,抛弃那并不喜欢的工作,我还剩下什么?就凭着这具身体和这个大脑,我能活下去吗?我要怎么活下去?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没有强壮的肉体,没有强壮的大脑。我只是靠外界给打上的标签和施舍活着。一无所有。书中有一个片段,不记得在电影中有没。拿着枪,对准一个男人,另一只手取走他的钱包,打开驾照,“XX,XX街XX号。……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反正你要死了,你想要干什么?”“兽医。”“很好,现在滚回去。一周后我会来检查的,看你是不是真的干了兽医。如果不是,我就崩了你。我知道你住哪儿,你的家人。”还有一个片段,书和电影中都有。被安全带绑在副驾驶座上,车流汹涌的公路上一路逆行,油门踩到底,迎着对面来车冲上去,不避不让,车灯光打在你脸上,能看到对面车里司机的惊恐表情。在死之前,你想到什么?帕拉尼克的书是黑暗虐心的,但是《搏击俱乐部》,却让我想到了与他风格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另外一本书——克里希那穆提《认识你自己》。电影,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书的那种感觉,那种味道。我觉得这是本励志书,是部励志电影……网友匿名用户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怒答。《Fight club》属于那种毁誉参半的电影,爱的人夸它拳拳到肉洒脱癫狂,厌的人贬他不知所云乏味冗长。若是说得再广一些,你会发现大卫芬奇他自身就是这副模样,无论《七宗罪》,还是《本杰明巴顿奇事》,或是《龙纹身女孩》,到最后都进入了“脑残粉与无脑黑齐飞”的模式,作为一个导演,也不知是喜是忧。说了些客套话,下面该亮我自己的观点了——初看第一遍时,我简直烦死这部电影了,IMDB第七?扯淡去吧!又臭又长,假得上下翻飞,各种细节简直就像一群人喝了一下午茶最后一拍脑门想出来的:爱德华诺顿躺在马桶上翻杂志想说明什么?那个康复俱乐部的大胖子鲍勃想说明什么?一群人半夜打架想什么什么?直到看了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脉络才开始明晰:事实上导演努力地描摹出我们当下生活的无趣,毫无疑问,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希望当下生活来些改变——小到每天买彩票博大奖的投机众,大到天天意淫美帝来华拯救劳苦大众的键盘党,莫不如是。退一万步,哪怕来些乐子也好。这么一理解,想必你也能就明白了,为什么爱德华诺顿饰演的Jack明明自己坐在飞机上,却一心希望飞机坠毁;为什么布拉德皮特饰演的Tylor要用烧碱在Jack手下做个吻痕——故事最后讲了,两者是一个人,但在电影初段时候,Jack下意识里依旧拘于俗世,只肯用自己的分裂身Tylor,以另一个人的名义下来做这些事。如果再联系想一想故事的结尾,是的,就是Jack拉着女主角的手看炸大楼的那一幕,你会发现:事实上,整部电影就是一人两面渐渐合成一人一面的过程。综上所述,一旦接受了以上这种怪诞设定,不要再去考究里面的细节是否现实,那这部电影在你眼里才真真正正成了神作,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秘。让你满足的不再只是那些血肉横飞的打击感,更是每一个小故事,每一句台词给你的思考。举电影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tylor拿枪举着那个想当兽医的可怜鬼,让他去当兽医,六周后若还没成行,那就毙了他。Jack问到这么做的缘由时,Tylor答道:“我相信,明天将是他度过的最美好的一天。”现实生活把人压榨得太久太久了,每个人成了麻木而无特色的螺丝,丢了初心,连自己梦想都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是我们周围现实的写照?是的,相信你也发现了,这压根就不是一部怪诞题材电影,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电影,只是它披了一层怪诞的壳。假如看得仔细的话,电影里偷偷杂了好几帧Tylor的彩蛋,这其实就是导演要表达的最终主题:每个人心里藏着个妄图肆意破坏,张牙舞爪想要发泄的Tylor,而大卫芬奇在电影里把Jack心里的这个Tylor放了出来,他选择了最极端的发泄方式,去街头斗殴,去炸城市大楼。而现实呢,有的人选择去大吃一顿,大哭一场,或大声唱一下午KTV——方式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些,你便明白电影是表现得怎么含蓄隐秘,又堂而皇之了。最后,再说说彩蛋,豆瓣有一篇影评已经写得很详细了:导演的彩蛋? (搏击俱乐部 影评)。珠玉在前,不多赘述。网友果真啊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说一下我的观点:这哪里是什么励志电影?这哪里是什么政治电影?这哪里是什么黑色电影?这明明是一部爱情片啊!因为:影片从开始就说到这些事情的起源就是一个人:马拉·辛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就是主人公如何去追求马拉的过程。主人公爱上了马拉,但是自身感觉配不上马拉。因此化身另一个人去“爱”她。最后摆脱了桎梏,争取到了用自己的真身去爱马拉的权利。整个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同样是爱:爱的互相伤害。影片过程的分析:每一次的情结推进,都是由马拉完成的:主人公躲避到安慰团体,自此看到了马拉。但是由于害怕,主人公选择了逃避。再也不去安慰团体。接着就开始创造一个泰勒,创造了自己的安慰团体:“搏击俱乐部”。然后等到了马拉的认同和喜爱。一方面厌恶自己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很享受和马拉的爱恋(从几次和马拉的争吵中可以看出)。在言语伤害了马拉之后,主人公开始自残(烧手)。在给马拉检查乳腺之后,被lou暴打,被老板“暴打”。接着开始破坏城市,并扩大搏击俱乐部。有一次马拉差点发现泰勒之后,马拉离开了一段时间,于是泰勒开始建立军队。直接把马拉从门口赶走之后,事态发展更为迅速。主人公开始追寻泰勒的脚步,追寻泰勒走遍美国,其实是希望成为泰勒,能够和马拉在一起。最后也是主人公给马拉打了电话才明白自己就是泰勒。主人公第一时间也是去救马拉,让她离开城市。结局,只有干掉泰勒,他才能拥有马拉,因此他开枪射杀了“自己”。回答完毕。吐两个槽:1.我觉得并不能说最终两个人变为一个人,因为本身主人公最终是杀死了内心黑暗的一面,而不是用什么方法让他俩融合。2.不同意毁誉参半,看看豆瓣评分分布规律,怎么能叫毁誉参半呢?网友An onymous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搏击俱乐部 的影评 (1412)就个人而言:个人主要关注这部电影中较为“励志”的一方面,即:作为一个人,内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确定的目标和想法,不能被其它的小事、琐事、无聊的网络垃圾等等所干扰,也不能为自己的懒惰、拖延等等找借口,要像一个钻头一样,直接钻向这个目标。网友蒙面大侠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贴个我以前看完写的观后感。前面30分钟很多人说闷。我没觉得。也许我就喜欢这种风格,这种男主角,看起来一副废柴的样子,念念叨叨啰啰嗦嗦地讲他的事情。觉得很有趣。他去跟将死的人交流,得以有人拥抱而放声大哭。然后安然入睡。不时闪现的人影,颇有恐怖片的风范,但是又跟他睡眠不足恍惚的精神状态吻合。只会以为是幻觉。其实是分裂的前兆吧。还有那个女的。玛莎。男主自己也说了,她和泰勒从来不在一起出现。其实他错了,是在玛莎面前,他从来不和泰勒一起出现。可能泰勒知道玛莎会是导致穿帮的关键,所以泰勒故意要求男主不要跟玛莎谈论他。所以玛莎看到他装不认识自己就出离愤怒,骂他神经病。我真佩服这女的还能坚持那么久。关于玛莎喜欢的是谁。我想从头到尾都是男主。一开始的见面,后来她自杀前打电话找男主,说明她对男主颇具好感。泰勒呢,当然是真的跟她交往的人(我看也就是上床……),但是心灵来说,男主跟玛莎恐怕更有交集。不过说起来……男主到底有啥魅力呢……值得她被这样折腾也不放弃。网上看影评。有人说,也许泰勒才是真的主人格。那是不可能的。连片子里面,泰勒自己都说,他干嘛要创造出男主这么个失败者?为了衬托自己的了不起吗?不合情理。多重人格的主人格都是非常懦弱,胆怯,不停逃避的类型,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创造出其他的人格来挽救自己。男主真是因为对现实生活极度的失望才创造出泰勒这个有他所向往的一切的人格的。泰勒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更说明他并非主人格。多重人格的人,常常所有的次生人格都互相知道,唯独主人格并不清楚自己的分裂。泰勒就是不希望主人格发现,才尽力隐瞒的,他知道一旦被发现,很有可能会出事。最后当然还是没有瞒住了。不过虽然我被剧透,但是结局没有透。还是很过瘾的。确实有意思,据说作者都承认比小说的结局好。男主成功的利用了泰勒是他的人格这一优势,干掉了泰勒。之前拆炸弹的时候,他还傻乎乎地对泰勒开枪。显然是没有用的,跟对空气开枪一个效果。后来他明白了,其实枪也是他拿着的,主动权在他手里。他只需要相信自己饮弹自尽,泰勒就会相信并真的被爆头。我一开始没想过来,还以为男主真的跟泰勒同归于尽自杀了。后来才明白他只是受了点擦伤,真的饮弹的画面是他想象出来的。不过因为泰勒并非真的存在,自然也不会真的死。这种情况下,两个人格会融为一体。所以之后的男主变了,他不仅给出手下明白清晰的命令,也对着玛莎柔情万种起来,并不像以前要么死不承认要么哆哆嗦嗦地好似没什么自信。还有网上说什么男主最后会被炸死的。这个不可能。虽然泰勒把线接了回去,但是之后男主自己把自己揍晕过去,之后他就变成泰勒的人格,自己溜达去了最后的大楼。两栋大楼并不是一个地方。这栋大楼是“前排座位”,不是要炸掉的地方。他的手下出现是为了庆祝来的,啤酒都跟之前的一个牌子。泰勒的手法一向是只毁掉东西但是不杀人的。怎么可能把自己跟手下都搭进去?所以结局是男主进化了,成为了自己本来人格和泰勒的结合体。然后跟玛莎可以终于好好过了。灰姑娘的故事吗,只不过王子变了几重身。最后炸大楼的景色很壮观,音乐配合得恰到好处。片中台词都很经典,对于痛苦,空虚,牺牲……很有启发。网友蒙面大侠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最后一个镜头太完美了~网友Howard Dominic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完美的电影 生产过剩、过度消费、人的异化与物化 ,从立意、剧情、表演只用老美能拍这么传神 ,也因为老美的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发达最早感同身受。 It's our generation 。 网友罗梓伦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對於小說:Chuck Palahniuk運用主人公意識流的獨白道出了消費主義式生活的慘白,他每部小說都在堅定不移地死磕消費主義。又運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極端情節赤裸地對準了社會現實,把其中最不看最難以啓齒的東西戲劇性地表現出來。Chuck的敘事手法是出了名地奇葩(極具獨創性)。整個故事其實就是對物質社會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情節略帶惡趣味但充滿想象力。Chuck的作品是很能代表這個世代的,因爲這個世代的確消費主義盛行,且媒介非常強勢,無孔不入地把每個人一遍又一遍地「洗腦」。對於電影:David Fincher節奏感極強的風格很適合同樣節奏感很強的故事,拍mv生的芬奇很好的把其中花銷的細節表現了出來。配樂得當,演員和表演都很完美。加上先天的好劇本,整個電影很完美。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電影的結尾和小說是不同的。電影的結尾處理地更浪漫而且表現出了一絲希望。Chuck也曾對這個處理表示讚賞。要清晰理解這部小說的內涵,先暸解無政府主義和消費主義會比較容易。不過Chuck在另外一本小說《隱形怪物》中有非常直白的闡釋。傳送門:騾子活在後現代对《隐形怪物》的笔记(1)所以說Chuck 所有小說的主題其實是差不多的。网友Sagittarius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第二次欣赏才是首映礼刚刚看完这部电影,觉得他的妙处就在于,给你再看一次的动力,因为看到最后,你发现,人物关系是你意料之外的,所以好多细节是你没办法捕捉,或是会错意的。所以你翻到开头,重新来过。第二次看,我们对情节有了大概的脉络,就像被主人公被毁的公寓一样,重新来过,重新认识电影和角色,重新认识自己。网友张枫华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我有个舍友老是让我推荐电影推荐之后马上问讲的啥而我总不忍剧透舍友每次都非常焦躁总是会用快进飞快跳看完一部电影然后懊恼地说这就是卖武器嘛,有什么意思啊?(看了《战争之王》之后)然后回归他的国产家庭婆媳伦理剧纯吐槽,求烦劳动动手折叠之网友加拉帕戈斯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这样的:fight club实际上在说一个问题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有希望,这样的希望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一个人感到绝望和压力。这样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体制、消费诱惑、阶层固化等等。losing all hope is freedom,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投身世俗,放弃希望(a)。其实还有解决方法,就是心无旁骛,只有希望(b);摧毁妨碍希望实现的障碍(c)。电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讲的。一开始,Jack失眠了,去找快死的人听他们讲故事,然后悟出了losing all hope is freedom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并不适用,因为他遇到了Marla也和他一样在听故事,他并不能完全地放弃希望(a)。然后到了第二阶段,试图去实现希望,Tyler用枪指着售货员的脑袋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b)。但是这个并不能解决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实现不了希望的现实,于是就有了第三个阶段:暴力地除去妨碍希望实现的障碍,于是它们搞革命,炸掉信用卡中心,大家的数据都归零了,没有了束缚,就能各自寻找希望了(c)。这部电影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我认为就是因为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有实现不了的希望,这部电影阐述了实现希望的种种可能。因此有人感觉到励志和振奋。当然了,电影的演员、摄影、剪辑也是一流,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网友切西瓜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隐隐透着对现代主义的厌倦 一种后现代主客一体认识观下的生活方式基于现代科学产生的二元认让人们坚定不移地遵循着主客二分的认识 认为世界是主客观分离的 科学与艺术的分离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这种分离的反作用就是完整的世界也必须依靠二者相互依赖成就 过度的主体意识让人产生一切客观为我所用的态度 于是主观越来越依赖客观来达到自我实现换句话说主体的自我满足需要通过达到普适的客观标准来实现当这些客观(钱,衣服,工作,...)消失,主体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显然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使主体得到真正的自由 因为它为客观过分牵制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心为形所役“但你发现心无法与形分离 或者心因为形而痛苦却又无以应对时也许自我毁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网友Ophelia Pandylu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顺便加一句,片尾曲切入的恰到好处,Pixies的where is my mind响应主题。网友宋鉴月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我看电影喜欢截图,只有这一部电影,每张图都很优秀,没有重截过网友匿名用户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这么说吧,当别人让我推荐我最喜欢的电影时,我总是会首先想到两部,一部是《楢山节考》,一部是《搏击俱乐部》。一部让我悲伤的不能自已,一部让我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我自始至终都无法想明白的是为什么《搏击俱乐部》会受到这么多的好评,在我看来它应该是非常小众的一部电影。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凸显出《搏击俱乐部》的伟大,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到属于自己独有的感动,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网友ytmomo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主创自己的话:我都不敢相信有人会投资拍摄这部电影!网友蒙面大侠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一直以来最喜爱的电影,没有之一~只是以前拿这部电影逃避现实,现在用它励志。就是这样~@大树和拉拉 需要这样才能看到么。。。没被邀请过唉网友Rosemary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太迷恋的一个电影。对于消费主义最猛烈精确的批判。吸引我的从来都不是Taylor的双重人格,而是那个跟小说几乎一样的画外音,世纪末最后的绝望和批判。网友Zooney对[fight club]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给出的答复:不明觉厉篇二 : 《搏击俱乐部》影评查克·帕拉纽克所著的《搏击俱乐部》讲的是一个美国年轻白领为了克服自己的失眠症,参加了许多心理治疗小组,却没有丝毫改善,直到他遇见泰勒·德顿,一个充满野性的肥皂制造商。为了应对生活的空虚,他俩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搏击俱乐部,宣泄朝九晚五工作的压抑与无奈,谁知这个组织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欢迎,以异乎寻常的势头发展开来的故事。《搏击俱乐部》影评:有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写什么样文章恰克? 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1962-出生美国靠近沙漠地带小镇,身上流有俄罗斯和法国裔的血液,恰克?帕拉尼克小孩子时,和双亲去墓园探望祖父母的墓地,面对墓碑上的名字,询问他的姓Palahniuk要如何发音,他的母亲指着墓碑上祖父母的的名字,告诉他,就是他来自乌克兰的祖父和祖母的名字,帕拉(Paula)和尼克(Nick),连起来念。所以也就是帕拉尼克。他的祖父尼克? 帕拉尼克谋杀了他的祖母帕拉? 帕拉尼克后,带着枪准备将他四岁的父亲斐德列一起宰掉,但他躲在床底逃过一劫,他的祖父尼克随后用枪把自己的头轰掉。五十多年过后,他的父亲斐德列? 帕拉尼克在三结三离之后,因地方报纸上的「我爱红娘」personals,开始和年轻的女人唐娜约会,唐娜的前夫戴尔因为对妻子性虐待而吃上牢饭,假释后尾随斐列德和唐娜的车,跟踪他们,于他们过夜后要开车离去之时,开枪将他们双双射杀,然后将尸体拖回之前他们一起过夜的小屋焚毁。大学主修新闻,毕业后怎么也找不到报纸当编辑,恰克? 帕拉尼克三十老几才开始写作,于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斗阵俱乐部》(Fight Club),这是他所写的第二本长篇,是一本对出版社说FuckU的黑色幽默书,因为他们百般叼难、拒绝出版他的前作,而这本前作《隐形怪物》(Invisible Monsters)到了他成为畅销作家后又成了抢手货。《斗阵俱乐部》的第一版限量精装本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因为口碑和特殊的封面设计引发注意之后,不久则成为小经典的畅销书,随后好莱坞将它改编成电影。其畅销程度让他可以摆脱原本柴油车技工的蓝领阶级,买了一栋位居奥瑞冈州波特兰附近的农场专心写作,和一群古怪的朋友住在一起,以及一群鸡。恰克随后出的四本小说,皆混合了讽刺、喜剧、恐怖、真实与美丽,以及他独特的超现实黑色幽默。这些小说的内容一贯他让人咂舌的古怪离奇,包括有整本页码倒着排,描写宗教集体自杀一人独活,在波音747空中爆炸前在几万公尺的高中对着黑盒子讲述生命历程的《残存者》(Survivor)﹔截肢的时尚模特儿爱上变性人、跨越性别疆界线的公路小说《隐形怪物》﹔前医学院学生在餐馆假装痉挛无法呼吸以骗取一个拥抱或金钱的《窒息》(Choke)﹔以及去年出版,描写童谣杀人狂,被号称为21世纪恐怖小说文艺复兴的《摇篮曲》(Lullaby,around系列将于2004年年初出版中译本)。但恰克却相当幽默而诚恳的说这些都是「浪漫喜剧」,都是有关男孩把女孩的爱情故事。今年八月底他将出版他的最新长篇,从女性口吻描写「昏迷状态」的《日记》(Diary),以及一本波特兰的旅行书《逃亡者与难民》(Fugitives & Refugees)。问到他想成为怎样的人,他则模仿《斗阵俱乐部》里的口吻说:「个人上,我情愿被认为是一片美丽而独特的雪花。」而当年第一版的《斗阵俱乐部》,目前的抛售价则已经高达每本五百美元。《搏击俱乐部》——爱如死之坚强一、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英国作家史蒂文森(Stevenson)在其作品《化身博士》中,利用药剂从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杰克医生的身上分离出一个无恶不作的海德先生。虽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但是在一人身上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情况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精神病的一种,是一种心理障碍的体现(就像以前人们习惯称之为“多重人格障碍”),不会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却让人常年遭到无尽的折磨甚至生命的威胁,但是却因为很多人的不理解使得患者遭受歧视。美国心理学博士卡梅伦?韦斯特根据自己人格分裂的亲身经历,写出了《24重人格》一书,详细记录了24个人格如何在他身体中撕扯着原本平静的生活,揭开了伤痕累累的往事。“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就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很多时候是由童年遭受的性虐待造成的,还有就是所处环境或文化背景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孩子第一次遭受性虐待,施虐者可能是他身边的亲人或者熟识的人,他便无法接受这种恐怖痛苦的经历。他应付这种情况的方式就像兔子遇到老鹰一样,逃避、躲藏,把自己掩盖起来。他自知无力反抗,只好选择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意识会从他们身体中分离出全新的一个人格,具有与之前全然不同的性格,有时候这个性格就是患者性格的一部分,有时候这个人格就是患者的一个难以企及的欲望。当那些痛楚的记忆都交给了“另外一个人”,深埋在心中不为人知的幽暗角落后,孩子能够继续正常的生活,仿若什么都未发生过一般。如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还会采取相同的方式防御,也许会让先前的分身出面,也许会创造一个新的分身。那些分身有了自己的性格和记忆,慢慢会发展成独自的人格和原本的孩子分离开。就像栖息在韦斯特博士身体里的那24个人一样,他们有男有女,性格各异,有沉稳的成年人,也有4岁的孩子。大多数治愈的患者要不就是将多个分身合成一个,要不就是让多个人格合作协调,也可以正常生活,就像韦斯顿博士一样。在大银幕上,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致命id”(Identity)讲述了一个试图将多重人格合而为一的故事,男主角在孩童时代曾经遭受过母亲的虐待;“布鲁克斯先生”(Mr.Brooks)中,布鲁克斯先生白天是文质彬彬、拥有巨大财富的公司老板,夜晚就成了下手狠毒、不留痕迹的“拇指杀手”,饱受良心谴责的他惊诧地发现女儿也遗传了他的性格,所有噩梦一齐扑向他;“捉迷藏”(Hide and Seek)中那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慢慢发现了母亲的真正死因,这都与双重人格那愤怒残忍的一面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研究“双重人格”或人的两面性,这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体现,《双重人格》里戈里亚德金在充满了偏执妄想的脑袋中幻化出另一个化身,戈里亚德金这个形象更成为了《罪与罚》中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原型。只不过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分身更加足智多谋,善于诡辩,他的做法(包括杀人)都能被其总结出一大套理论来支持这个做法。生活的潦倒和不甘平凡让他在心中孕育了伟大的计划,而杀人只是其中一步。纵观这些描写人格分裂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大致有两个研究的方式。一个是根据善与恶的不同人格,拷问灵魂,挖掘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如此。另一个则是通过和人格的协调、抗争,自我救赎,《化身博士》、《24重人格》、“致命id”都属于这一类。“化身博士”中的杰克医生面对失控的人格,只得选择自杀,死亡是他最后成功的反抗。事实上大部分作品均是选择后一种手法,能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般高度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二、搏击俱乐部中的人格分裂当一个人身体中的多重人格可以互相察觉互相存在甚至沟通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并存意识”。不过,很多患者就算发现了其他人格,也会出于本能的否认他的存在,这让这病症更加危险。正如“搏击俱乐部”中的爱德华?诺顿扮演的角色。#爱德华?诺顿的空虚生活。爱德华?诺顿在影片中甚至没有真正的名字,只有数不清的假名。他就是无名小卒,活得庸庸碌碌、了无生趣,估计说了名字你也记不住,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当他空虚到极点的时候,便开始失眠。不过他并没有比常人多出来10个小时。14个小时还是24个小时,对他来说并没有区别,反正都是无所事事,翻看着宜家的宣传册,把刺激他神经的那些形状各异的家具都买下来,然后放在角落里不闻不问,挤满东西的空间也不能填补他的空虚。他甚至懒得去逛商场。喜欢是什么?他甚至没有愤怒,他就是扔在下水管道旁边的手纸,毫无用处,没人注意,期待着污水能把他冲到哪里去。背景中不断重复、把人逼疯的旋律就是他生活的写照——无聊。诺顿没有什么自我认知或者定位,他甚至想通过家具、碗碟来看出自己的性格。其实人格分裂的迹象早就存在于他的生活中,只是他甚至医生都无法注意到。韦斯顿博士调查过,哪怕在美国,平均入院6年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才能接受到有效的治疗和诊断,从韦斯顿在不同医院辗转的遭遇就可略知一二。大多数人在开车或者走路的时候都会走神,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不记得刚才经过了哪些地方,每个人多少都具有人格分裂的倾向,这很普通,很多人都会经历。诺顿在失眠后曾经询问过医生,谈话中就提及了他经常醒过来时发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为何来到这里。医生并没有当回事儿,只是告诉他需要好好休息。他不被理解,感到孤独,并非身患重病或者缺胳膊少腿才知道痛苦。另外一个人格早就潜伏在他的身体里,窥视着他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大卫?芬奇要在泰勒?德顿出现之前,就把他的几桢影像插到电影中去,在诺顿恍神的时候或者他参加互助会时,都曾闪现过身影,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这不只是导演设置的彩蛋,很有一定深意。人格分裂很少突然爆发,那些分离出的人格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十年才会出现。也许泰勒?德顿不只一个人,在这段时间,他打败了其他不成型的人格,代表了最有力量的那个人格,也许他在伺机而动,寻找诺顿最脆弱的时候来个有力的出击。#我不想是一只企鹅当身处痛苦的怀抱中,周围都是发达的泪腺在作怪,你总会自然而然的哭出来。为你那些无足轻重的忧伤和郁闷。在心底深处,诺顿并不觉得自己的痛苦和那些失去睾丸的男人有什么不同。他患有沉浸在绝望中的绝症。在冥想时,诺顿发现自己内心的映像是一只企鹅,这便是让他痛恨的自己。那些外表光鲜的企鹅,很难分出每个之间的区别,它们都裹着伏贴的黑白相间的羽毛,成群出现在冰川上,正如千人一面的上班族,穿着紧绷绷的小黑西服,盲目的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滑下去,不用考虑方向。诺顿痛恨和别人相同的自己,感受到被淹没在无数个自己种的窒息。只有在互助会上他才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稍微阴险的自己,看着别人为性命愁苦着,自己越发的有一种优越感,帮他走出平入的苦闷。可是玛拉?辛格的出现破坏了一切。诺顿不再是那个独特的存在了,他又要和别人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后的冥想中,企鹅变成了玛拉,那个“邪恶的女人”。他越讨厌玛拉,就越看到自己有多么让人厌恶。#遇见另一个自己汽车事故调查员的工作让诺顿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奔走,不同的时差、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让他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他幻想着飞机出事,却没勇气去死。于是,那个英勇、不可一世、与众不同的泰勒?德顿适时地出现了。这个男人是诺顿一直梦寐以求的形象——帅气的外形,天然的幽默感,聪慧机敏,总是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全力进攻。飞机上决不是泰勒的第一次现身,否则谁又去计划周全的炸毁诺顿的公寓呢?他们只是第一次开始沟通了。对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最大治疗困难,不是你有多少个人格,而是每个人都极力否认事实的存在。韦斯顿博士专门分离出一个人格吓唬其他人格不要说出事实。泰勒?德顿也一再告知诺顿,不要和他人提及自己。他小心翼翼的掩藏自己,瞒过诺顿总是轻而易举,肆意寻找着独占身体的时机。每个人都需要“发泄”,你可以不管他在心理学上是什么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缓解压力和紧张的方式。搏击俱乐部的存在原因就是人们需要用痛苦来发泄内心的憋闷,他们借此展现痛苦,“伤害自己,有时是他们的分身传送出的一条信息”。所以,搏击之后,诺顿总是感觉很妙,什么事情都迎刃而解。泰勒?德顿的问题总能泄露诺顿的过往和心声。他曾问诺顿,“如果让你选对象,你选择和谁打?”诺顿的答案是“老板”,泰勒则说是“我老爸”。无疑,他们选择的对象都是平时让自己受到压抑或者伤害自己的人。由于他们拥有一个身体,实际上泰勒的记忆也就是被诺顿屏蔽的往事。诺顿对自己的父亲并无印象,只记得六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他,父母的关系不佳,时常要他当传话筒。实际上也许他的父亲在童年时曾经虐待过他,而他选择逃避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不记得和父亲的任何交集。于是才有泰勒这样强硬的人格,为他挡刀挡枪,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安全感。#我亲爱的敌人泰勒是诺顿的挚友,也是敌人。他教会诺顿直面对死亡的恐惧,这是让诺顿从头到尾一直在挣扎的原因,也是他无法摆脱泰勒的原因。逐渐的,泰勒威胁到了诺顿的存在。人们谈论的是泰勒,尊敬的是泰勒。而诺顿的举动慢慢和泰勒的形象重合,嘴里冒出的是泰勒式的语言,连泰勒式的无赖都耍得得心应手,从容的把老板吓得目瞪口呆。当你习惯了同等量级的痛苦,你会感受不到痛苦,这也是为何泰勒不断升级痛苦的级别和一再接近与死亡的距离,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到活着。正如吸毒的人,需要不停的吸食毒性更强的毒品才能感受到快感。直到曾经的朋友悲惨地死于泰勒引起的意外,诺顿开始感受到罪恶感,开始不认同泰勒的做法。他变得越来越强大。他慢慢具备了泰勒的勇气和聪慧,他发现了泰勒创造的全新世界的致命缺陷。泰勒的世界和他原来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别无二致,而且是更加糟糕的集权主义世界。不容许任何置疑。三、电影的失控“搏击俱乐部”原本属于一场双重人格患者的自我救赎,大卫?芬奇也安排了光明的结局,却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主要原因出自电影的失控,导致导演想法的传达障碍。当泰勒?德顿,也就是布拉德?皮特出现时,电影就开始失控了。皮特魅力四射的光芒几乎遮盖了一切,他似乎远远超过这个人物最初设定时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卫?芬奇本想塑造出一个人见人爱的形象,然后把他一拳击溃,捧上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电影的初衷,“爱如死之坚强”。可是嗜血搏斗的发泄场面,不知道迎合了多少深处压抑环境中的观众,挖掘出他们的愤怒,一一击灭。人们都开始被泰勒这个角色迷惑,衷心地爱上了这样的生活和痛苦带来的平静和甜蜜。就像诺顿一样。可以说,这个角色不仅脱离了诺顿的控制,也脱离了芬奇的控制。整个电影都笼罩在皮特穿着暗红色皮夹克,叼着烟,斜嘴一笑的光芒中。人们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认可了他,同时也认可了他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他代表了人们心中那些无法实现的反抗意识。在“V字仇杀队”中,你会看到一个人的愤怒如何感染了全国的人,把麻木心灵中的愤怒扩大、升级,最后推翻了一个国家。“搏击俱乐部”中泰勒也有这样的感染力,只可惜他的目标渐渐脱离了轨道。原本想毁灭这个千篇一律的世界,却无意中又制造了另一个更加相似的世界。他训练出的“军队”和“同盟军” 们都没有思想,外形特征一致,连手上被强碱灼伤的位置都丝毫不差。他通过同化每一个人,让他们失去个体的特点,为他的理想服务。难道布满这样毫无思想的人的世界就会比之前更加好么?只可惜芬奇在表现这些观点上有些力不从心,诺顿的奋起和反抗也显得有些无力和狼狈,缺乏泰勒那种“英雄”形象,这也是导致导演的本意传达不清的原因之一。泰勒的光辉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很难再接受其他观点了。人们期待更加黑暗、过瘾,而非急转直下的光明,泰勒的消失。四、 爱如死之坚强“假如你有疯狂的爱,假如你强烈地爱着,假如你绝对地爱着,死亡就远离了。”——《国王正在死去》尤内斯库当玛拉?辛格拉着诺顿的手,看着夜空下纷纷倒塌的大楼时。我恍惚中感到,她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人。玛拉?辛格是个活得很嚣张的女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没什么道德观念,随手就把陌生人的衣服转卖给旧衣店。我极喜欢海伦娜?邦汉?卡特扮演的这个角色(可能也掺杂了我对海伦娜本身毫无道理的热爱),她虽然和诺顿都很空虚,一样去所有的互助会,但是她有着诺顿没有的从容。她吞了安眠药还要给每个人打电话求救,仿佛世界只是她嘴边的玩笑,而在自嘲外表的下面是她那颗渴望关怀的柔软的心。她和泰勒之间一开始只是互相发泄的对象,单纯是“惊天动地”的情爱关系。玛拉喜欢的都是泰勒具有的优点:幽默、聪明、随心所欲,于是诺顿一开始对和玛拉之间的关系毫无头绪。随着诺顿和泰勒人格的重合,他逐渐发现玛拉激发起他心中早已死去的欲望,那个叫做爱情的东西。她大大咧咧的闯入他濒临分裂的生活,一次次有意无意的提醒他泰勒的存在。实际上,诺顿最后发现泰勒就是自己有着玛拉很大的一份功劳。她是泰勒的破绽,所以泰勒害怕她,同时又想接近她。玛拉为了见诺顿,甚至说谎怀疑自己有乳癌,这是她爱情的小闹剧。在哥特眼妆的下面,蓬乱头发的下面,是颗为爱情融化的灵魂。她一方面为诺顿的喜怒无常而苦恼,一方面却为他疯狂,每次怒气冲冲的离开后,还是忍不住来见诺顿。影片的结尾,诺顿在一团混乱中解除了所处大楼的炸弹,还因此挨了泰勒的重拳,被拖上楼顶。这也就是影片的开始。不得不说诺顿这个人不仅意志薄弱,还很迟钝,直到玛拉遭到生命威胁时才发现自己对她的爱,是种生命中相互依赖的感觉,只有玛拉喜欢他这个“平凡”的人,在世界的尽头还会牵起他的手。她虽然总是凶巴巴的样子,其实那只是她防御的外壳,一看到诺顿被手枪打穿的腮帮子,她马上就变得温柔、体贴,尽释前嫌。当世界都被毁灭,他们站立的土地也不会崩塌——爱让他们远离死亡。作者:九尾黑猫《搏击俱乐部》——也许我们并不认识自己称了下体重,发现自己居然瘦了不少,仔细一想,原因大概就是睡得太少所导致的。随后居然神经质的想到了一部1999年的老片——搏击俱乐部!一个由失眠引发的故事。要解读《搏击俱乐部》这样的黑色电影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这部电影具有一定的荒诞性,又涉及到心理学中本我与自我的问题,而本人又不是很精通心理学,只得结合一些台词发表些许看法,如有不妥,还忘大师指点。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看得一头雾水,只是觉得越到后面越精彩,兴趣也随着故事荒诞性的增加而变得越发强烈起来了。影片中的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十分颓废。为了摆脱失眠症的困扰,他自愿参加了一些绝症患者的组织,通过聆听绝症患者的垂死挣扎来激发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每次哭完后就可以得到失去已久的睡眠。依靠着这种变态的方式,杰克得到了几次安稳的睡眠,直到那个叫马拉的女人的出现——一个有着同样癖好的女人。杰克在各种绝症组织中都可以发现马拉的身影,甚至是只属于男性绝症患者的睾丸癌俱乐部中也有她的介入。于是杰克再度回复到了先前的状态,失眠,对生活绝望,每天看着邮购目录,看着他最喜爱的家具。杰克是极度现实的,他称呼飞机上所遇到的乘客为一次性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遇,他结实了一个和他拎着同样公文包的男人——泰勒。当杰克的家被火灾吞蚀后,他拨通了泰勒的电话,为的是找一个能住的地方。泰勒(布拉德·皮特饰演)是聪明、本分的杰克的极端反面。影片中他们有这样的一段对话:Tyler: "I want you to do me a favor."Norton's Character: "Yeah, sure."Tyler: "I want you to hit me as hard as you can."Norton's Character: "What?"Tyler: "I want you to hit me as hard as you can."Norton's Character: "This is crazy, you want me to hit you."Tyler: "That's right."Norton's Character: "Where, like in the face?"Tyler: "Surprise me."这种打斗在后来渐渐地发展成为了一个搏击俱乐部,所有压抑的人都可以在这里通过赤裸裸的斗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从中得到重生。在后面的剧情中,我们发现泰勒这个人物仅仅是杰克的一个人格分裂版本,是杰克反叛的一面。导演在这里充分利用了环境来暗示杰克人格分裂后的叛逆。且看如下台词:Narrator: "I don't know how Tyler found that house, but he said he'd been there for a year. It looked like it was waiting to be torn down. Most of the windows had been boarded up. There was no lock on the front door from when the police or whoever kicked it in. The stairs were ready to collapse. I didn't know if he owned it or he was squatting, neither would have surprisde me."与此同时,搏击俱乐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组织。杰克的人格分裂也更加严重了。他始终觉得他和泰勒是分离的两个独立个体,以至于他和马拉发生了关系都不清楚。Marla: "Can I come in?"Norton's Character: "He's not here."Marla: "What"Norton's Character: "Tyler isn't here, Tyler went away, Tyler's go[]ne."马拉迷茫地看着他,认为他简直是疯了。马拉只知道泰勒,而杰克就是泰勒,但杰克却不知道自己就是泰勒。他完全人格分裂了。马拉甩手离去。泰勒哲学在不断地通过搏击俱乐部推广,所有人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引发了大范围的暴动。杰克渴望逃离,他报警了,但是警察却称呼他为首领,他彻底地濒临崩溃了。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都是疯的。这是他与自己内心的斗争。黑色幽默和辛辣的风格充斥了整部电影;快速的镜头切换显得极其残忍。从片头立刻进入的闪回,在经过大量镜头切换后终于回到了影片最初开始的地方。杰克将子弹送入了自己的脑袋之中,泰勒被打死了,而杰克只是从嘴里吐出了一口青烟。继而便是那极其怪诞的对话:Marla: "Who did this?"Norton's Character: "I did actually. Find some gauze."Marla: "You shot yourself?"Norton's Character: "Yes, but it's ok. Marla, look at me, I'm really ok. Trust me,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fine."Norton's Character: "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代表物质文明的摩天大楼一幢幢地在面前坍塌,直至蔓延到他们所在的这幢大楼,影片在摩天大楼的坍塌中结束,同时留下Trust me,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fine.这样一句结束语在耳边反复回响。物质文明下的人格分裂,通过一种自我毁灭以求达到重生,所有被压抑的人群通过毁灭的方式来抛弃一切,寻求重生。搏击俱乐部展示的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是被物质文明所压抑的广大人群的呐喊。杰克是一个完全的精神分裂者,而泰勒仅仅是他生命里黑暗欲望的一个合成体。杰克想做却不敢做的,将由泰勒去做。而在他清醒的时候,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泰勒的作为,于是,此时充满善念的他会去企图阻止泰勒所做的一切。人们就是这么矛盾的生活着。影片的一个巧妙之处在于:马拉在场时,杰克和泰勒从来不曾同时出现。这是证明泰勒和杰克是同一个人的重要证据。在这一点上,导演实在是处理得太妙了。生活在物质时代中的我们,每天都被压抑着,上学,工作,恋爱,结婚,凡人必经的人生轨迹。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和心中的泰勒不断地斗争着——本我和自我的斗争。《搏击俱乐部》影评第一次尝试影评,是在看了部分文章后所做,不足处见谅。看完第一遍的搏击俱乐部,有种感觉就是影片的四分之三其实跟观众开了一个玩笑,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影片进行到1小时41分钟时,随着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的旁白音“请系上安全带,将座椅推到锁定的位置(Please return your seat backs to their full upright and locked position)”同时类似于汽车加速的背景乐开始再次激发观众的兴奋度--精彩开始了,玛拉(海伦娜宝汉卡特饰演)用带着气愤的语气一口气说清事实,杰克感到“我的血液温度降到了冰点”,而此时观众的血液确再次沸腾的了,是的,杰克和和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演)完全是一个人!而作为拍MV出身的鬼才导演大卫芬奇,此时再次展现其独到的背景乐搭配,随着泰勒的再次出现,杰克在对泰勒的质问中彻底明白了一切,这期间带着节拍的激昂的背景乐一直重复着,渲染着那个不可能的事实。最终随着音乐的骤停或者说对比与之前类似汽车的加速,这次相当于汽车的减速,熄火,简短的五分钟,就像片中旁白所说,这就是所谓的剧情急转直下,电影继续下去,但是观众还是一头雾水(It's called a changeover ,the movie goses on and nobody in the audience has any idea)或许,让我们再从头看看,说不定可以更清楚一些。或许就像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看有声势、又热闹、还要能牵动你的脑子让你思考的电影,大卫·芬奇无疑是你的选择。”作为贴有“大卫芬奇”标签的黑色电影之一的搏击俱乐部,从片头令人兴奋,激动的背景乐开始,就预示着影片的不平静。影片叙述方式用的应该是倒叙的方式,一开始主人公被五花大绑,嘴里塞着枪管,这必然让观众一头雾水,于是随着杰克的旁白,开始讲述这个故事,娓娓道来,影片最后回到了开头的场景。现在说说影片的基调,就像大卫芬奇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拍电影的兴趣在于“伤痕”或者说是引发大家的思考。片中的杰克,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白领,或者说这是我们中大部分人的写照,而我们和麦克的区别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这样平凡,麻木的生活中渐渐迷失,渐渐成为这种生活的奴隶,而麦克心中的对于自己这种生活的憎恨和渴望摆脱现实社会给予的束缚的信念无线增长,最终爆发,这也就塑造出了泰勒。片中的泰勒,自信,自由,通过组建搏击俱乐部,用赤裸裸的互殴来释放人们心中的压抑和痛苦,或者说是每个人心灵的负担,然而最终搏击俱乐部发展成了一种遍布全国,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专门从事破坏甚至恐怖袭击的组织。而此时不知情的麦克那种之前的维诺,虚空,麻木的思想再次占上了主导,他希望疏远泰勒,而其实他并不知道,泰勒做的一切正是他潜意识的希望所在,也就是自己的所做。当麦克知道自己的精神分裂,希望组织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泰勒总是出现阻止,这也反映了主题,麦克的矛盾,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矛盾,是愿意平平庸庸,唯唯诺诺的装孙子,还是愿意自信起来,突破自我,实现转变。事实是,麦克未能阻止破坏计划,影片也回到了开头的场景。最终麦克看似消灭了泰勒,或者说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和玛拉携手望着窗外一栋栋大楼的倒塌,似乎麦克回归了自我,就像他对玛拉所说的“我们相遇的时候恰巧是我人生中最诡异的一段时间”(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那么麦克是不是在干掉泰勒之后就正常了呢?正常了为什么能如此淡定的看着大破坏计划的实施呢?相比于麦克,我们的生活价值又在哪里呢?这也许就是大卫芬奇留给观众思考的内容吧。?0?2只是不是太明白,Brad Pitt 一闪而过的画面贯穿整个影片的含义是什么呢????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本文标题:[搏击俱乐部影评]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版权说明
文章标题: 文章地址:
1、《[搏击俱乐部影评]如何评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一文由262阅读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搏击俱乐部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