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坚固工事在现代sd敢达战争要塞好机体中还能发挥作用吗

●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对重要军事目标的威胁越来越大● " 藏于九地之下 " 的防护工程,则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期邀请军委后勤保障部某设计研究所防护工程专家王安宝为您讲述——防护工程:给指挥中枢穿好 " 防护衣 "■郑文君本报特约记者赵杰核心提示:时空越千年,道出一个恒久的战场法则:制胜的前提不仅是刺出剑,还应握牢盾。防御是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矛攻,虽占主动,亦有退败失锐之时;盾防,虽处被动,不乏固胜弥坚之势。防护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军队战时不间断指挥、保证人员装备安全,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依托,一旦被发现甚至摧毁,很可能就意味着整个国防力量的瘫痪。在战争这架天平上,砺剑与铸盾对打赢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防护工程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战场变被动为主动,在战时少受损失。法国凡尔登要塞战争防护盾牌历久弥坚战争是攻与防的对立统一,自从出现战争以来," 攻 " 与 " 防 " 这两种战斗形式就相伴而生,整个人类战争史一直伴随着 " 攻者利其器,守者坚其盾 " 的发展过程。冷兵器时代,作战兵器是刀矛剑戟和弓矢,筑城的典型形式是城池,在高大的夯筑城墙上建有雉堞、敌台、城楼等防御设施,城外挖有宽深的护城河。早在 1000 年前,河北永清县境内就筑有一条连通 6 个乡镇 11 个村、深度 1 米至 5 米不等的宋辽地下古战道,被誉为 " 地下长城 "。火药的发明,使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这个时期的防护工程,以炮台、堡垒、战壕等工程为主,是抵御枪炮进攻的有效防护手段。随着进攻武器由冷兵器进化为钻地炸弹,威力日益增强;相应的防御手段由 " 高筑墙 " 转向 " 深挖洞 ",抗力逐渐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坦克在战场上初次亮相,标志着机械化作战时代来临,防护工程逐步演变成大型的 " 地下作战堡垒 ",如法国著名的 " 凡尔登要塞 "。核武器的出现和火箭推进技术的成熟,使抗核爆的深地下坚固工程成为防护工程的主要形式。主体防护层厚度在 400 米以上的美国夏延山北美防空司令部地下指挥中心,是这类工程的典型代表。纵观人类战争史,无论哪个时期,作为国家安全屏障的防护工程在战争中一直扮演着 " 坚盾 " 的角色,其发展形式始终都是与战争形态密切相关的。北美防空司令部信息时代面临多重威胁" 透明战场 " 这个说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高技术侦察给防护工程带来的威胁。信息化条件下,各军事强国纷纷打造能够洞察对手一举一动的 " 火眼金睛 ",以图掌握信息主动权。未来战争快、准、狠的打击策略是最难应对的,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也给防护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侦察监视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均可实现自动化,将其与打击武器有效融合,可大大提高打击节奏。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从发现目标到打击摧毁,时间可缩短到 10 分钟以内。而无人机作战平台甚至可实现实时打击。精确制导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中最主要的攻击样式。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目前已发展到近程的 1 米以内,中程的 10 米以内,远程的 10 至 50 米。如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巴格达阿米里亚掩蔽部发射了 2 枚重磅激光制导炸弹,致使工程内的 400 多名平民被烧死或窒息而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针对防护工程的 " 硬毁伤 " 和 " 软杀伤 " 能力都成倍增加。美国 MOP 炸弹总重约 13.6 吨,对硬目标的破坏深度超过 60 米,堪称 " 掩体终结者 "。2000 磅弹头撞地速度由 300 米 / 秒提高到 1000 米 / 秒以上,对混凝土的侵彻深度由 1 米增加到 6 米。电磁脉冲武器和网络攻击武器则能对防护工程内部电子设备、网络系统进行大规模毁伤。马其诺防线精确制导武器催生坚盾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常规武器的特点是对目标看得更清、瞄得更准、打得更狠,因而对地面建筑和浅埋工事的毁伤威力明显增强,但对深埋于岩体中的坑道工程而言,由于岩体具有很强的抗侵爆能力,故单弹打击时的毁伤威力增加有限。精确制导武器可以进行定点打击,若针对同一瞄准点使用多发钻地弹先后实施连续打击,后弹沿着前弹弹孔继续侵入,如此一发接着一发,是否能够钻到任意深度?这在防护界曾经引起过争论,防护工程到底能不能抗得住多发钻地弹重复打击?通过现场炮击试验发现,由于天然岩体存在节理、裂隙等软弱面,钻地弹侵入岩体后由于受力不均衡而发生偏转,后弹即使命中前弹弹孔,其弹道轨迹也将进一步偏转。另一方面,由于前弹侵入爆炸后,弹片完全嵌在爆炸空腔内,增加了介质的硬度和密度,使得后弹更难侵彻,因而不会出现侵彻深度无限累加的现象。根据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多弹重复打击的毁伤深度一般不会超过单弹毁伤深度的两倍。由此可见,在多弹重复打击条件下,具有足够厚度防护层的坑道工程仍然是安全的。随着战争形态变化,精确制导常规武器对于防护工程的威胁越来越大。纵观近年来局部战争,应对现代战争的威胁,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来袭武器的干扰和拦截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增强防护工程的综合防护性能和保障能力,例如分散配置、一体防护、隐真示假、因地制宜等。爱丁堡潜艇防护工事确立综合集成防护理念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在侦察与打击一体化的威胁面前,单一使用 " 隐蔽 " 型防护和 " 抗力 " 型防护,已经无法应对雷霆万钧的攻势,必须将多种防护措施结合起来,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这就是在防护技术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综合集成防护理念。具体说来,就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有机结合,实现预警、控制、防护和保障等功能的一体化。在防护应用中,能实时获取威胁信息并进行评估,快速做出决策,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实现高效、精确防护。信息技术给防护工程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孤立的指挥防护工程一旦被损毁,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进程。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联成体系,将重要目标分散配置,即使一个节点被摧毁,整体功能仍然不受影响。美军的防护工程体系建设也是采取了这样的建设思想。如有 " 地下五角大楼 " 之称的韦瑟山地下防护工程,其防护设施相当齐备。尽管如此,美军还是在马里兰州里奇堡地下隧洞和奥弗特空军基地另设有两个备用的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在多点配置下,一旦某个地下指挥中心遭到摧毁,另一个将有效接替,确保指挥不间断。美军还拟建造分散式、多主体、由环形隧道网相连通的首脑指挥防护工程体系,这些都说明,构筑体系化的防护工程,是信息化条件下防护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海上防空工事专家简介:王安宝,博士,防护工程专家,先后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博士、"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 军队高层次人才工程 " 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10 余项,主编国家标准 4 部,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荣立二等功 2 次,三等功 1 次。相关链接——" 攻 "" 防 " 战例集萃☆ 明朝建国以前,知识分子朱升谏言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最后取得了胜利。☆ 钓鱼城与合州之战,宋代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上任后,在合州城东钓鱼山上筑城,增强防御,抵抗蒙古铁骑长达 36 年,堪称中外战史上绝无仅有的守城战例。☆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构筑了坚固的坑道防御阵地,经受了敌军近 200 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山头土石被炸松了 2 米,但坑道内人员却安全存活下来,最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战绩。☆ 科索沃战争中,尽管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 78 天的狂轰滥炸,凭借着坚固的防护工程,战争结束时南联盟仍然保存了相当的军事实力。☆ 科索沃战争后期,为防止北约单独维和,俄罗斯军队通过防护工程地下通道率先进入科索沃战略中心——普里什蒂纳机场,在政治和军事上争取了主动。☆ 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曾躲藏在位于地下 50 多米深的指挥中心,西欧设计公司向美军透露了技术参数,使萨达姆转而逃往家乡提克里特四处躲藏,后来从藏身的地窖中被美军抓获。☆ 北美防空司令部是美国全球指挥控制中心,也是美军战时的最高指挥部,可以抵抗近百万吨级的核武器袭击。"9&11" 事件发生后,第一道美国境内空中管制命令就从该中心发出,而当时的小布什总统就曾准备进驻此地。(《解放军报》2016 年 12 月 01 日 07 版)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军事频道11小时前
军事频道15小时前
米尔军事6小时前
军事频道15小时前
军事频道15小时前
军事频道15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16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13小时前
迷彩虎军事昨天
迷彩虎军事15小时前
战略网昨天
中华网军事13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14小时前
中华网军事13小时前
战略网14小时前  我们在前一章已谈到,如果一个阵地有天然条件和人工的加强,以致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它的意义就已完全超过了作为一个有利的战场的程度。因此,它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计划在本章中考察这种阵地的特点,并且因为它具有近似要塞的性质把它称为坚固阵地。  这种阵地,单靠人工构筑的工事是不易构成的(要塞附近的营垒除外),至于单靠天然障碍,就更不易构成了。这种阵地是天然条件和人工加强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常常被称为营垒或筑垒阵地。实际上所有或多或少筑有工事的阵地都可以叫做筑垒阵地,不过,这样的阵地与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阵地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构筑坚固阵地的目的是让配置在这个阵地内的军队处于坚不可摧的地位,从而或者是直接地真正掩护一个地区,或者只是掩护配置在这一地区内的军队,为了尔后用这部分军队以另外的方式间接地掩护国土。以前战争中的防线的作用,尤其是法国边境附近的防线的作用是前一种,而四面都形成正面的营垒与构筑在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作用是后面一种。  如果阵地的正面由于筑有筑垒工事与设有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而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敌人就只能通过迂回来攻击我们的翼侧或背后。为了让敌人不容易进行这种迂回,就要为这些防线寻找可以掩护其翼侧的依托点,莱茵河与孚日山就是阿尔萨斯防线上的这种依托点。这种防线的正面越宽,就越易于阻止敌人的迂回,因为任何迂回对迂回者说来总是有某些危险的,并且军队迂回时越是不得不偏离它原来的行动方向,这种危险性就越大。因此,阵地如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宽大的正面与良好的依托点,就能直接掩护广大地区不受敌人的侵袭。以往这类防御设施至少是根据这种想法建筑的。右翼依托莱茵河,左翼依托孚日山的阿尔萨斯防线,和右翼依托些耳德河与土尔内要塞,左翼依托大海的长达十五普里的弗郎德勒防线,都是为这个目的建筑的。  但是,在一个没这样宽大而坚固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的地区,一支军队如果还要凭借良好的筑垒工事来防守这样的地区,那么,就一定要使阵地的四面都成为正面,借以掩护自己免遭敌人的迂回。在这种场合,真正受到掩护的不是这个地区,只是这支军队,因为阵地本身在战略上只是一个点,但受到掩护的军队却能防守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它可以在这个地区固守。敌人对这种营垒是无法迂回的,也就是说,这种营垒的翼侧与背后是不能当作比较薄弱的部分而加以攻击的,因它的每一面都是正面,到处都一样坚固。但是,敌人有可能从这种营垒的侧旁通过,而且比从筑垒防线侧旁通过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营垒的正面差不多没有宽度。  要塞附近的营垒基本上起着坚固阵地的第二种作用,由于它的使命是掩护聚集在营垒内的军队;但它在战略上进一步起的作用,也就是它对这支被掩护的军队的使用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营垒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说完了产生这三种不同的防御手段的情况之后,我们想探讨一下它们的价值,并且用筑垒防线。筑垒阵地与要塞附近的营垒这三个名称来区别它们。  一。筑垒防线。筑垒防线是非常有害的一种单线式作战方式,这种防线只有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才能对进攻者起到障碍的作用,而它本身可说是毫无价值的。能使军队发挥这种火力效果的防线的宽度与国土的宽度比起来总还是很小的。这种防线一定是很短的,因而只能掩护很少的国土,或说,军队将不能真正防守所有的地点。因此人们有了这样一种想法:不占领防线上所有的点,而只是加以监视,像防守一条中等江河时所做的那样,利用配置好的预备队来加以防御。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防线这一手段的性质的。要是天然的地形障碍很大,以致能够采用这种防御方法,那么筑垒工事不但毫无用处,并且还是危险的,因为这种防御方法不是扼守地区,而筑垒工事只是为了扼守地区而设置的。如果筑垒工事本身是阻止敌人接近的主要障碍,那么,不加防守的筑垒工事在阻止敌人接近方面的作用是极小,也是容易理解的。试问,成千上万的军队同时进行攻击时,如果没有火力杀伤它们,一条十二或十五普尺深的壕沟与一座十到十二普尺高的垒墙又能起什么作用呢?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种防线如果很短,因而相对地来说有比较多的军队防守,它会遭到迂回;如果它延伸得很长,又没有相应的兵力来防守,它很容易被敌人从正面攻破。  这种防线让军队局限于扼守地区而失去任何机动性,所以以它来对抗敢作敢为的敌人是极不适当的。要是说这种防线在现代战争中还保存了很长的时间,那只是因为战争要素受到了削弱,因而表面上的困难通常起了真正困难的作用,同时还因为,这种防线在多数战局中只是在次要的防御方向上用来对付敌人的侵袭。这种场合,虽然它并非完全不起作用,但要知道,假使把进行这种防御的这部分军队用在其他地点,却能做出很多更为有利的事情来。在最近的战争中,根本没有人采用这种防线,连这种防线的一点遗迹也找不到了。至于说这种防线是否还会再次出现,那也是很值得怀疑的。  二。筑垒阵地。奉命在一个地区进行防御的军队在该地防守多长,这个地区的防御就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在第二十七章将详尽地论述),当这支军队离开与放弃这个地区时,防御工作也终止了。  如果一支军队奉命固守遭到优势很大的敌人攻击的国土,那么,对付敌人的方法就是借用坚不可摧的阵地抵御敌人的武力,用以掩护自己的军队。  正如我们已经谈过的那样,这种阵地四面都是正面,所以如果采用通常宽度的战术配置,在兵力不很大(要是兵力很大,就不符合这里所假定的整个情况了)的情况下军队就只能防守很小的地区。这个地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利,以致即便尽可能地利用筑垒工事来增强力量,恐怕也很难进行顺利的抵抗。因此,这种四面都是正面的营垒的每一面都一定要有相当大的宽度,而且每一面还都应是近乎坚不可摧的。在要求有很大的宽度的情况下,每一面又要求有这样的坚固程度,这是筑城术所做不到的。因而,构筑这样的营垒应具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利用地形障碍使营垒的某些部分完全无法接近,让另外一些部分难以接近。所以,为了能够运用这一防御手段,必须具备有地形障碍的阵地,但凡没有这种阵地的地方,只凭构筑工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上述这些考察只关系到战术上的结果,我们所以谈到这些,仅是为了要说明筑垒阵地能够作为战略手段使用。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儿提出皮尔纳。崩策耳维次。科尔贝克。托里希-佛德腊希与德里萨这些营垒作为例子。现在我们来说说营垒在战略上的特点与效果。  这种阵地应具备的首要条件,自然是配置在这一营垒中的军队的给养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保障,就是说,在需要营垒发挥作用的期间能保障军队的供给。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象科尔贝克和托里希-佛德腊希那样阵地的背后通向某一港口,或象崩策耳维次与皮尔纳那样同附近的要塞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象德里萨那样在营垒内部或离营垒极近的地方储备有大批存粮。  只有在上述第一种场合,营垒的给养才能够得到相当充分的保障,但在第二。三两种场合,只能得到有限的保障,因此经常有缺乏给养的危险。由此可以知道,保障给养的条件如何使许多原来适于作营垒的险要地点不能构筑营垒,因此使适于构筑这种阵地的地点变得稀少了。  (责任编辑:李忠义)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发现信息价值
江海寄余生
四平攻坚战总结
江海寄余生
22:28 转贴发表在
四平攻坚战总结 作者: zg R , Mar 05, 回贴 论坛
前言四平战斗总结,系李司令员八月中旬于军工全议之总结报告,摘要记下最后经李司令员修正,其中主要根据我纵各师在战斗中的经验教训及六纵十七师四十九团典型报告材料. 为了及时教育部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使部队在今后攻坚战中的战术及干部组织指挥的能力, 提高一步,以便迎接胜利的大反攻,把它仓促的整理付印,以资各部研究参考。一纵司令部 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目 录 第一部分:四平作战计划组织和体验 (一)战前准备 (二)情况判断 (三)战斗决心 (四)战斗组织 (五)战斗经过 (六)战斗结果 (七)战斗作风 第二部分:四平攻坚战的几条经验 第三部分:攻坚战斗的组织与战术 (一)怎样组织突破 (二)怎样巩固与扩大突破口 (三)纵深战斗的战术与指挥第一部分 四平作战计划组织和体验 夏季我军攻势胜利揭开,截止六月一日,我们占领开原,中长路已被我连要切成几段,辽北敌大小据点逐一为我军各部拔掉,仅剩四平一个唯一孤立据点,位于长沈之间是东北中部主要交通枢纽,它贯通沈阳、长春、吉林、郑家屯、梅河口,在战略上有重大价值。我如占领该地,在战略上将造成吉林、长春更处于孤立之地位,正因为这样敌人不会轻易放弃,必然死守,这就决定了四平的争夺,必定要经过一场恶战。我们根据当时手中所得材料,四平敌人不过1.5万人至2万人,认为四平可以打下。以后战斗证明三万人以上。因此我们所得的材料是不够全面,不够彻底,带片面性的表面现象的东西。这是必然产生主观上轻敌的原故。 (一)战前准备 甲.物资器材上的准备,对比较大的城市攻坚战,估计消耗的物资器材是很大的,这方面总部首先也注意到并有计划的将大批弹药器材炸药(我们还在开原时即开始)用火车、汽车、马车自远后方往前运来,仅炸药一项就运来三万斤,至于其他物资也作了相当的准备。虽然这样,由于交通困难,战斗时间延长,因此在战斗过程中仍感列弹药(炮弹)接济不上。 乙.战术准备方面,总部曾经指示四平攻坚战和一般的城市不一样,因此,各师事先均有重点的培养突击部队,研究尖刀战术,积极的演习突破。还在开原时有的部队不分昼夜在实地上构筑鹿砦、铁丝网、外壕,进行越过这些障碍物与爆破的演习,特别是四团一营准备得最好,但由于缺乏大的攻坚战斗的经验。一般的只看重了怎样突破敌防御主阵地的准备,没有联系纵深战的发展,对巷战的战术动作具演习则比较差。 丙.政治动员方面,在政治工作上作了下少的启发鼓励部队情绪的工作,战斗情绪鼓得相当高,这就保证了战斗突破胜利之因素。丁、为了继续查明四平的情况,我们还在开原的时候,曾经要每个师派出了加强的先遣营,分别到四平附近去侦察,由师参谋长、副团长率领,组成三个侦察组,当时提出三个任务,第一:是把四平敌人确实弄清楚。第二:查明四平城内外的工事情况。第三:选择突破方向与突破口。我们回忆所提的这三个任务,对围攻四平的贡献,不能说没有起到作用,各师都查明了一些情况,例如如一、二师都查明了敌人所有正规兵团的番号,固然一师对四平守敌有3万人之说,但无确实之材料与根据,也没有很负责的提出,虽有这些可疑的话,但没有引起我们严重的注意,关于收集情况方面,在兵团战术概则上有一条曾经这样说:“一切尚待证实的或令人怀疑的情报都须加以检查”这点我们是忽略了,对敌之前沿工事比较清楚,但对纵深则了解很差,因所得材料不够全面不够确实,由于对上述情况粗心,对整个四平作战产生了轻敌的思想,使战斗拖长,作战决心不能贯彻,最后形成僵局对峙。 (二)情况判断 甲、敌情方面: ①四平守敌数量方面,有七十一军之八十八师残部,八十七师(暂编第三师已开始补进七十一军八十八师、八十七师)十三军的五十四师(两个团)并以八十八师全部和八十七师一个团、另一个特务团及七十一军直属警卫部队担任守备路西,路东则由八十七师一个团和五十四师两个团防守。在数量上四平敌人究竟有多少呢?根据一、二、三师、纵直与邓纵所得的材料都不超过2万人,最高的数字为1.8万人,因此我们估计四平敌人1.5万人至2万人。 守敌正规师。团番号兵力都已查出来了,以后打出来的将近三万四千人,所多的多的是省府、警察、特务、兵站、铁路警、医院、车站都所有的人员,以及外县跑进去的数百保安队,看起来这批人虽属于非战斗人员,但在蒋、杜死守命令及陈明仁的督战下,为挽救其最后死亡,仍能手执武器与我作战,经验告诉我们对大城市与与交通枢纽要点作战这批人必须算进去。 ②对四平敌质量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四平之敌系一半新兵和大部败军,战斗力不很强,仅五十四师两个团未受到元气的损伤,其余都是公怀路与郑家屯退下来的残军败将。这样的估计是合乎事实的,但对新兵败军守在坚固地堡楼房中和在野外运动作战中所起的作用估计太低,野战中敌—被冲垮则新兵败军可直接影响到老兵的作战情绪,甚至可以造成全线崩溃,在市街守备战中,守在密布的地堡里既不能逃脱,又在督战队严厉监视之下只有拚命的抵抗。以为被炮一打新兵就会紊乱东逃西窜的认识证明是不对的,经验教训我们:新兵败军,在反动派采用种种的办法,在守备战中,仍能起到相当的作用,这与野战完全不同的。由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而事先没有分明的加以解剖。乙、我军力量方面: ①参照部队开始七个师,我纵三个师,邓纵的二个师,六纵之十七师,共二十一个团,当时估计敌人有战斗力的仅是五个团(五十四师两个团、八十七师两个团、军部特务团),其余都人为系没有战斗力的新兵部认。因此双方的对比数字为四比一强点,这样实际上把我们的力量估计得过高了,对敌人的质量方面又估计得过低了。 ②火力的对比只是以大型的炮——榴弹炮、山炮、野炮(至于迫击炮、六〇炮两方面均未计算在内)我军有九十六门炮,据当时解敌人有十七门——榴弹炮占五门一门坏的,山炮十二门。判断最多不超过二十门炮,事实上打出十二门榴弹炮,七门山炮。榴弹炮多了,虽然炮的总教不超过二十门但质量强了。 ③从炮的数量上看我军虽然有着数倍的优势,但因炮弹有限,影响我炮兵发射的密度,增加了射击的顾虑。敌人除原有贮存的很多炮弹外,战斗中又不断的以飞机投运许多炮惮,可以拚命的放胆发射。另外由于敌人在技术术方面,经过较长时期的训练,以及多于我之战斗经验,因之射击技术上的准确性及步炮协同战斗的经验都比我们熟练一些。这样弥补了敌在数量上不如我们的弱点。 丙、地形判断(城内外),四平周围地形基本上是带山地起伏的地形,不完全是平原,从它的重要性是一个带近代化的中等城市的战略要地,多数房屋及一些工厂公共建筑物均系洋楼再加上工事千的构筑是很坚固的,敌人傲慢的自称是半永久性的防御工事。 丁、四平工事: ①东西南北周围都筑有其外围据点,掩护其主阵地前沿。但是这些外围据点不很多,伸出离前沿也不很远,都是地堡式的集团据点,每个据点都有很多的副防御的设备,如铁丝网、地雷、鹿砦、绊脚绳,陷井、土墙的保护,这些外围据点系与主阵地贯通的,相隔的距离仅二百至三百公尺,对其主阵地除以上副防御之外并有深宽各一丈的外壕,在外壕的内斜面积土,顶上相隔二十至三十米达有隐蔽的地堡。 ②对市街内的工事,具体的情况当时并没有得到确实的了解。 根据四平市街内的形状及所得敌之分布情况判断纵深内敌整个防御中心在路西,并以军部、火车站、天桥为防御的重点,路东则以天主堂为中心,这些地区除有坚固工事之外,附近必然控制有强大的预备队与我争夺,战斗过程中证明判断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没有判断出路东正北之油化工厂为敌在路东的主要防御工事据点之一。戊、作战时间:在整个作战时间上我们以为三天至五天即可结束,如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打下来,敌人援兵未到前四平是完全可以打下来的,由于对四平敌人数量估计不足,及纵深内之工事了解不够深刻,因此对整个战斗结束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估计。经验教训我们,今后要打这类的城市计算整个作战结束的时间不是一天和两天,应以一个星期和数星期。(三)战斗决心 根据四平的实际情况我们是采取各个歼灭敌人之手段,并首先歼灭路西之敌,然后再歼灭路东之敌,其原因是我们围攻的兵力不是特别多,整个四平街又被铁路分割两半,自然形成两个歼灭的部署决心,这样看来先歼灭路西敌人之部署时正确的,因为路西工事多而且坚固又是敌人指挥机关所在地,首先打掉硬的才能最后解决问题,否则先打路东消耗了力量,再歼路西就困难了,不能因没有完全消灭四平之敌,而否决了正确部署的决心。甲、攻击力向和攻击目标的问题。我们选择了两个突击方向,一个从西南方向突破(这是主要的)。一个从西北角突破,两个突击部队第一步主要的任务均以敌之军部为攻击目标。当时选择这两个突破方向的基本原因: ①地地形隐蔽(由横道子至于海丰屯,后玻林子至新立屯有条洼地)便于接近敌主阵地前沿。 ②有好的炮兵阵地与观察所,特别西南方面,可展开大量炮兵,勿须大的改换炮兵阵地即能施行射击。 ③我们找八十八师为首先打击的对象,该敌绝大部分系刚刚补进去的新兵,选择了从战斗力最弱的身上开刀。 ④选择在十三军五十四师和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两个不同建制的结合部打进去,至于西北角也是从八十七师与八十八师之间突破的。 ⑤突破后可经过不长的纵深战斗距离就直接打到四平整个的守备司令部——七十一军军部。 乙、兵力布署: ①为造成重点攻击,以压倒的比势,以五个师的兵力集中歼灭路西之敌(—、二师、邓纵的三个师),以三师在路东之一面城突破,以钳制路东之敌,六纵之十七师作为第二梯队。 ②火力方面,参加四平作战的山野炮、榴弹炮共计九十六门。为造成主攻方向之绝对优势火力,增经集中八十八门参加路西作战,并以其中六十门担任协助一、二师在叫平西南角方向突破,其余的协助邓纵在西北角方向突击。整个四下之敌,榴、山炮不超过二十门,如全部用来对付路西我之主攻方向,四比一还弱,而且我们在主攻的突破方向,要一、二两师以自己的迫击炮配合这些大炮首先各以一百米达的正面打开突破口,作到了兵力火力集中的绝对优势,这完全合乎林总集中兵力火力的思想。丙、对各兵团任务的区分,以分为三个作战单位,一、二师为一个作战单位。邓纵与三师各为一个作战单位。界限区分:一、二师在北胡同街以南(包括敌军部位置)、邓纵在以北,三师在路东,十七师集结在四平东南角之杜家大城及四家子附近。从面积看邓纵区域比一、二师反大,因该地段在我们判断情况内估计没有敌人防御的重点。实际上是合乎战术的要求,在面积上,也造成一、二师的尖刀拳头。三师的任务是抓住路东五十四师,为的不让敌抽出之机动兵力增援路西;如果路东不能突破抓住敌人,则路西战斗就困难迅速解决。也只有突破才能真正起到钳制的作用,当然任务是比较困难与艰巨的,但只有勇敢积极地克服这一困难,才能完成突破的任务。三师在路东一面城未完成突破任务的基本原因:第一,三师部分干部对在该地单独突破的信心不高,因此部队不够勇敢。第二,组织战斗不够周密,火力与突击部队脱节,在冲锋的时间上未能取得协同一致。第三,依赖炮兵打开缺口的心理很重。从今天检查来看对三师的任务提得大了一点。十七师为第二梯队位于四家子、杜家大城的作用;第一可随时调到一、二师地区来扩大纵深战斗。第二堵击可能从东南角方向逃窜之敌。第三如果路西战斗很快结束,该师可以直接参加路东三师方面的作战。丁、攻击开始的时间,除邓纵外其余部队均于十一日晨到达四平附近,至十四日部队有三天半的准备时间,因此决定十四日晚攻击,十三日晚将主攻方向敌之外围据点彻底肃清,可是十三日晚邓纵方面未能将师道学校敌之据点占领,一师同样没有将海丰屯敌之外围据点完全肃清,几乎影响到十四日晚的突破计划。当时认为有了三天半的准备时间已经相当充裕,但事实证明攻击时间仍然有些仓促,一方面因有少数的干部未能抓紧时间加紧准备,准备较好的二师则能按预定攻击时间顺利的突破敌防御主阵地,这里教训我们的,攻击部队开始的时间完全以准备程度来决定,当然不因为有时间而慢慢的动作,攻击的准备工作要求各级干部很紧张的进行,一切都准备好了经过各级干部的检查后,才能发起总攻击。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江海寄余生
大家都在看
江海寄余生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7400 还能发挥余热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