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僵尸形成的原因白斑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什么是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的成因是什么?
什么是“僵尸企业”?根据官方表述和业内解读,应该是指没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低效占用资源,特别是依靠财政“输血”、贷款存活,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有学者还给出了量化指标:那些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连续三年为负数的公司,都可以称为标准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周刊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做是“去产能”的“牛鼻子”。“归根结底还是低端产能过剩”自危机以来,随着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崛起,王明所在央企的市场垄断地位、定价权相继被打破。“其实,原来因为控制了市场约70%的产能,我们央企还有话语权。但自从民企投产了以后,像山东几个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我们连话语权都丧失了。”王明说,自己所在的企业所处的是一个产能过剩、竞争惨烈、优胜劣汰的行业,是央企中为数不多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但无可回避的是,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严重产能过剩正在挑战着整个行业的经营底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从这一年的第三季度开始,该行业产品价格迅速下滑,此后四五年间,市场环境愈发严峻。2011年,每吨制品的价格是16000元,2012年为15600元,2013年下降到14400元左右;如今,价格已不到13700元,据说这已不抵行业平均成本。
发现资讯的价值
中研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热点图文分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
烦请联系:、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研究院
2015年,沪深股市跌宕起伏,大起大落,IPO暂停数月都对I
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
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僵尸企业”的历史成因与处置策略_新浪新闻
  原标题:“僵尸企业”的历史成因与处置策略  ????
  ????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僵尸企业”成了社会关注的“大热”词汇。之所以“大热”,大约有三点原因:一是国家直面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毫不讳言地提出“僵尸企业”的矛盾与风险,引发社会关注;二是“僵尸企业”是全球性处置难题,中国政府能否正确应对并取得成功,大家自然拭目以待;三是“僵尸企业”主要集中于国企领域和部分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格外令人瞩目。本文针对“僵尸企业”的主要特点、历史成因、处置策略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僵尸企业”的改革和化解贡献智慧。
  ????概念
  ????“僵尸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
  ????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定义有学术性和管理性两个权威版本。学术性定义是由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来的,他认为“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管理性定义则是由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两个定义的内涵一致,在定量上的表述有一点差异,本文综合两个定义,将其特征表述如下:
  ????一是困难性。“僵尸企业”的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或已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受制于市场环境、企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难以具备自我跨越和创新重生的能力。
  ????二是长期性。“僵尸企业”的问题不是当前发生和形成的,在出现停产、半停产之前,已有较长时期经营困难,甚至是连年亏损的情况,资产长期大规模减记、流失,部分企业资不抵债。
  ????三是风险性。对于困难企业,我国是有《破产法》予以处置的,通过破产保护,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退出机制,并为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有效使用创造条件。之所以形成“不破不退”的“僵尸”局面,就在于这些企业背后往往牵涉非常复杂的社会稳定问题、职工权益问题和利益纠纷问题。一旦启动破产退出程序,就会刺破风险,导致短期难以处置和应对的矛盾和结果。
  ????四是歧视性。歧视性包括机制性歧视和市场性歧视,机制性歧视是指因为企业功能和所有权差异,导致主要资产持有人和债权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进行管理;市场性歧视是指“僵尸企业”拥有特殊的市场地位,因而获得了重要的垄断性资源,所以无须考虑实际经营状况,仍可保持“不破不退”的局面。比如,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具备的“壳资源”,就具有这一特点。
  ????弄清楚了“僵尸企业”的特征,我们来看看“僵尸企业”的形成。
  ????成因
  ????市场机制的不足与成功应对的经验
  ????说到“僵尸企业”的形成,从构成层次来看,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进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陷入困境或失去自我脱困的能力和条件;三是主要资产持有人或债权人给予了宽松的环境,甚至违背理性提供支持。在我国“僵尸企业”的形成过程中,上述三方面因素都有突出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市场竞争力不足。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和理念,产品和服务比较优势不明显,无法抢占市场先机,继而出现产品无市场、经营无利润,连年亏损、债务堆积的情况。从而被市场“抛弃”,成为“僵尸企业”的主要来源。
  ????第二,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一旦陷入困境,由于整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人才资源累积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难以接入新的社会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而持续经营困难。
  ????第三,政府或银行的过度保护。面对“僵尸企业”的负累,政府出于政绩和社会稳定的考虑,不愿企业倒闭破产,持续利用财政补贴或动员债权银行支持等手段,寄望于风险在短期内不暴露,不断累积的负债和产出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亏损企业成为“僵尸企业”。
  ????因此,在应对和解决“僵尸企业”风险的政策体系安排上,也需要在上述三个领域发力,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有效处置企业资产和债权。1998年,我国曾以国企改革为重点,有效开展了“僵尸企业”的应对和化解。
  ????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略有不同,上一次“僵尸企业”的形成环境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出口需求陡然下降的影响。随着需求端的压力传递到供给端,暴露了前期企业过度扩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企大面积亏损,即1/3明亏、1/3暗亏、1/3盈利,不少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40%;经济体内部出现严重的债务问题,三角债问题严峻、银行坏账率高企;财政压力巨大,甚至出现外债风险。
  ????面对“僵尸企业”迅速增加,市场效率持续下滑的压力,我国政府从1998年起断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应对举措。主要有:第一,货币政策由“紧”变“中”,要求适度稳健,既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又有效防止信贷失序和物价波动;第二,运用行政手段,推进供给侧改革,清理过剩产能,兼并破产落后企业,下岗分流员工;第三,企业债权转股权,金融政策兜底,由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债务,年间剥离不良资产总额高达2.58万亿元;第四,增加企业债务与减少企业负担并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清理整顿乱收费727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第五,以房改、税改和汇改为三大支柱,全力推进需求端改革,释放新需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动力。
  ????从总体效果来看,上述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到2000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由39.1%下降至20%左右,劳动生产率水平出现显著提升,国企的竞争力也显著加强。当然,改革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仅1998年和1999年两年,国企就业人数就下降约2200万。在财力紧张、风险巨大的背景下,许多国企职工为改革作出了牺牲。
  ????策略
  ????既坚定推进改革又有效承担成本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强调以总需求的适度增长作为改革的前提,坚持创新驱动,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并提出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这一战略部署及政策体系,既有效吸收了我国上一次改革“僵尸企业”的成功经验,又深入学习了当前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最新理念和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但我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成果和更低的成本完成“僵尸企业”的改革任务,并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政策措施的结构性调控长处,为“僵尸企业”的化解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今年将大幅度增加政府赤字2.18万亿元,约占GDP的3%。增加的赤字将主要用于补偿企业减税和减负的空间,预计“营改增”、停止部分政府性基金、免征18项政府性收费将为企业和个人减少负担约5000亿元。此外,还安排了规模高达5000亿元的中央基建投资和4000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企业改革发展环境提供支持。
  ????第二,坚持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国务院要求,2016年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上述增速均为GDP增速的2倍左右。这种货币和融资的扩张速度,可以较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交易价格的稳中有升,为“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僵尸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中,要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的支持。
  ????第三,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明确国有资产的定价机制和原则,拓展国企进行资产处置和管理的灵活性。推动国企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赋予地方更多国企改革自主权。
  ????第五,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既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又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同时坚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齐头并进。
  ????第六,集中政策资源,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在改革环境不断优化、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的同时,要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在持续推进改革的同时,国家还将加大支出力度,提升保障水平,避免“僵尸企业”的职工单方面承担改革成本,“流血流汗又流泪”。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奖补资金,其中亿元,并根据地方任务完成情况(主要与去产能规模挂钩)、需安置职工人数、地方困难程度等因素,实行梯级奖补,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统筹用于符合要求的职工安置工作。同时,由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地方政府按照任务量同步安排资金,做好资金保障,中央地方协力作好改革的推进和成本的担当。
  ????展望
  ????市场运行高效有序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
  ????“僵尸企业”的改革和化解虽然刚刚起步,但国家对整个改革的设计和推进方案已初步形成。在接下来的安排中,我国将对“僵尸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预计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而在“十三五”过半的时候,我国“僵尸企业”的改革将初步告一段落。
  ????在“僵尸企业”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推进,改革成果不断显现的基础上,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将得到良好保障,价格机制等资源配置的效率将显著提高,潜在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将得以化解,企业包括国企在内的资产管理和处置将更加科学有效,职工权益也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届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完善、高效、全面的市场体系,并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现代、科学、紧密、富有创新力和协同效应的产业组织体系和企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将得到全面关注和快速提升。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版撰文张鹏
尽管大学的普世使命都是创造知识、传承知识和培养人才,但是办大学不能搞“四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评估),不同层次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具体使命,同一层次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特色。
我觉得熟人本身超越规则造成制度成本巨大,熟人在一对一博弈当中也是成本巨大,而人们往往浑然不觉这种隐含在面子下面的成本。
古人读书是很慢的。今天,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讲“慢读”真是有些奢侈,然而还要提倡“慢读”。
自行车刚传入中国时,曾是奢侈品。后来,自行车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再后来,自行车被视为公共交通的“敌对势力”。现在,自行车则成为城市交通体系的补充者。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僵尸为什么蹦着走?中国僵尸大揭 秘
来源:四海奇闻综合
中国僵尸为什么蹦着走?中国僵尸大揭 秘
&  四海奇闻综合:中国僵尸为什么蹦着走?中国僵尸大揭 秘!8、90年代的朋友一定都有看过林正英演的僵尸片吧!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到僵尸咚咚咚的寻找人类时都超紧张的!香港的僵尸片盛行于年期间。而这些关于僵尸的则是在年开始有人记载,第一本关于僵尸的书籍就是由纪晓岚(纪昀)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先后总共记载了1800册文摘。
  大家对于这种中式的吸血鬼印象不外乎就是惨白的肤色、僵硬且有点腐烂的身体,只能靠小跳跃的方式前进,双手伸直来平衡身体。这些灵魂受诅咒的尸体也通常会穿着清朝时代官员的官服,可以说跟西方住在城堡里的吸血鬼差了十万八千里。尸体通常是因不当的埋葬、神秘的仪式以及自杀或附身转变成僵尸,而击退他们的方法包括公鸡的叫声、黑驴的猛踢、桃树的树枝跟镜子的反射。
四海奇闻提示:试试"← →"键可实现快速翻页
* 声明:分享转载需署名链接: 本文由四海奇闻特约会员wjianyu原创/整理/撰稿,相关评论均为网友自发,不代表四海网立场。更多:“僵尸企业”的历史成因与处置策略
来源: 京华时报
| 时间:|阅读数:
  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僵尸企业”成了社会关注的“大热”词汇。之所以“大热”,大约有三点原因:一是国家直面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毫不讳言地提出“僵尸企业”的矛盾与风险,引发社会关注;二是“僵尸企业”是全球性处置难题,中国政府能否正确应对并取得成功,大家自然拭目以待;三是“僵尸企业”主要集中于国企领域和部分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格外令人瞩目。本文针对“僵尸企业”的主要特点、历史成因、处置策略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僵尸企业”的改革和化解贡献智慧。
  概念“僵尸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
  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定义有学术性和管理性两个权威版本。学术性定义是由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来的,他认为“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管理性定义则是由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两个定义的内涵一致,在定量上的表述有一点差异,本文综合两个定义,将其特征表述如下:
  一是困难性。“僵尸企业”的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困难,或已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受制于市场环境、企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难以具备自我跨越和创新重生的能力。
  二是长期性。“僵尸企业”的问题不是当前发生和形成的,在出现停产、半停产之前,已有较长时期经营困难,甚至是连年亏损的情况,资产长期大规模减记、流失,部分企业资不抵债。
  三是风险性。对于困难企业,我国是有《破产法》予以处置的,通过破产保护,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退出机制,并为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有效使用创造条件。之所以形成“不破不退”的“僵尸”局面,就在于这些企业背后往往牵涉非常复杂的社会稳定问题、职工权益问题和利益纠纷问题。一旦启动破产退出程序,就会刺破风险,导致短期难以处置和应对的矛盾和结果。
  四是歧视性。歧视性包括机制性歧视和市场性歧视,机制性歧视是指因为企业功能和所有权差异,导致主要资产持有人和债权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进行管理;市场性歧视是指“僵尸企业”拥有特殊的市场地位,因而获得了重要的垄断性资源,所以无须考虑实际经营状况,仍可保持“不破不退”的局面。比如,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具备的“壳资源”,就具有这一特点。
  弄清楚了“僵尸企业”的特征,我们来看看“僵尸企业”的形成。
  成因市场机制的不足与成功应对的经验
  说到“僵尸企业”的形成,从构成层次来看,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进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陷入困境或失去自我脱困的能力和条件;三是主要资产持有人或债权人给予了宽松的环境,甚至违背理性提供支持。在我国“僵尸企业”的形成过程中,上述三方面因素都有突出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市场竞争力不足。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和理念,产品和服务比较优势不明显,无法抢占市场先机,继而出现产品无市场、经营无利润,连年亏损、债务堆积的情况。从而被市场“抛弃”,成为“僵尸企业”的主要来源。
  第二,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企业一旦陷入困境,由于整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人才资源累积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难以接入新的社会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而持续经营困难。
  第三,政府或银行的过度保护。面对“僵尸企业”的负累,政府出于政绩和社会稳定的考虑,不愿企业倒闭破产,持续利用财政补贴或动员债权银行支持等手段,寄望于风险在短期内不暴露,不断累积的负债和产出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亏损企业成为“僵尸企业”。
  因此,在应对和解决“僵尸企业”风险的政策体系安排上,也需要在上述三个领域发力,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有效处置企业资产和债权。1998年,我国曾以国企改革为重点,有效开展了“僵尸企业”的应对和化解。
  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略有不同,上一次“僵尸企业”的形成环境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出口需求陡然下降的影响。随着需求端的压力传递到供给端,暴露了前期企业过度扩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企大面积亏损,即1/3明亏、1/3暗亏、1/3盈利,不少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40%;经济体内部出现严重的债务问题,三角债问题严峻、银行坏账率高企;财政压力巨大,甚至出现外债风险。
  面对“僵尸企业”迅速增加,市场效率持续下滑的压力,我国政府从1998年起断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应对举措。主要有:第一,货币政策由“紧”变“中”,要求适度稳健,既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又有效防止信贷失序和物价波动;第二,运用行政手段,推进供给侧改革,清理过剩产能,兼并破产落后企业,下岗分流员工;第三,企业债权转股权,金融政策兜底,由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债务,年间剥离不良资产总额高达2.58万亿元;第四,增加企业债务与减少企业负担并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清理整顿乱收费727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第五,以房改、税改和汇改为三大支柱,全力推进需求端改革,释放新需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动力。
  从总体效果来看,上述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到2000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由39.1%下降至20%左右,劳动生产率水平出现显著提升,国企的竞争力也显著加强。当然,改革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仅1998年和1999年两年,国企就业人数就下降约2200万。在财力紧张、风险巨大的背景下,许多国企职工为改革作出了牺牲。
  策略既坚定推进改革又有效承担成本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强调以总需求的适度增长作为改革的前提,坚持创新驱动,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并提出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这一战略部署及政策体系,既有效吸收了我国上一次改革“僵尸企业”的成功经验,又深入学习了当前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最新理念和做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但我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成果和更低的成本完成“僵尸企业”的改革任务,并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政策措施的结构性调控长处,为“僵尸企业”的化解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今年将大幅度增加政府赤字2.18万亿元,约占GDP的3%。增加的赤字将主要用于补偿企业减税和减负的空间,预计“营改增”、停止部分政府性基金、免征18项政府性收费将为企业和个人减少负担约5000亿元。此外,还安排了规模高达5000亿元的中央基建投资和4000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企业改革发展环境提供支持。
  第二,坚持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国务院要求,2016年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上述增速均为GDP增速的2倍左右。这种货币和融资的扩张速度,可以较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交易价格的稳中有升,为“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僵尸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中,要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的支持。
  第三,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明确国有资产的定价机制和原则,拓展国企进行资产处置和管理的灵活性。推动国企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赋予地方更多国企改革自主权。
  第五,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既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又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同时坚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齐头并进。
  第六,集中政策资源,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在改革环境不断优化、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的同时,要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在持续推进改革的同时,国家还将加大支出力度,提升保障水平,避免“僵尸企业”的职工单方面承担改革成本,“流血流汗又流泪”。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奖补资金,其中亿元,并根据地方任务完成情况(主要与去产能规模挂钩)、需安置职工人数、地方困难程度等因素,实行梯级奖补,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统筹用于符合要求的职工安置工作。同时,由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地方政府按照任务量同步安排资金,做好资金保障,中央地方协力作好改革的推进和成本的担当。
  展望市场运行高效有序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
  “僵尸企业”的改革和化解虽然刚刚起步,但国家对整个改革的设计和推进方案已初步形成。在接下来的安排中,我国将对“僵尸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预计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而在“十三五”过半的时候,我国“僵尸企业”的改革将初步告一段落。
  在“僵尸企业”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推进,改革成果不断显现的基础上,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将得到良好保障,价格机制等资源配置的效率将显著提高,潜在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将得以化解,企业包括国企在内的资产管理和处置将更加科学有效,职工权益也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届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完善、高效、全面的市场体系,并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现代、科学、紧密、富有创新力和协同效应的产业组织体系和企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将得到全面关注和快速提升。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网声明:
未经辽宁省信息中心的正式书面许可,对于辽宁省信息中心网站上的任何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变更或出版,不得在非辽宁省信息中心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辽宁省信息中心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对于转发的稿件,均注明作者,指明出处,但是限于作者众多、地址不明和人力不足等因素,我们尚无法保证与全部作者及时取得联系,如有疏漏,烦请告知。对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如果您对辽宁省信息中心网刊用您的稿件存有异议,请及时通知我们,如涉嫌侵权,我们将立即移除相关稿件。
国家信息系统网站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天津市信息中心
上海市信息中心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
辽宁省信息中心
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信息中心
江苏省信息中心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江西省信息中心
山东省信息中心
湖北省信息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中心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
贵州省信息中心
云南省经济信息中心
陕西省信息中心
甘肃省信息中心
青海省信息中心
沈阳市经济信息中心
南京市信息中心
省直部门网站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国土资源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海洋渔业厅
省服务业委员会
省外经贸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中小企业厅
省新闻出版局
省安全生产监管局
省政府法制办
省政府研究室
省政府金融办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知识产权局
省地质勘查局
省有色地质局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省国家保密局
省委省政府咨询委
省通信管理局
省邮政管理局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辽宁海事局
辽宁省信息系统网站
沈阳市信息中心
本溪市信息中心
营口市信息中心
辽阳市信息中心
铁岭市信息中心
葫芦岛市信息中心
新华网财经
CCTV-经济频道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辽宁省信息中心
ICP备案序号: 辽ICP备号-1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87号
邮编:1100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