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孔子的等级观念念

清除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您的位置:
清除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日 09:18:42
 来源:文汇报
】 【】 【】&
&&&&到名胜古迹去,或称游览,或称参观,或称瞻仰。因为去的是领导,就称之为视察,张雨生君有感于此,写过一篇《“视察”杜甫草堂》的杂文,虽是徐徐道来,不露声色,却是绵里藏针,揭示出其中的乖讹与不通情理,读后使人开窍。此文已被编入一部杂文年选。&&&&&&&&我因此文,想到几件往事。&&&&&&&&三十余年前,我的一位当过老八路的姑夫去世,我给一位长者写信时说到此事,且用了“逝世”这个字眼。这位长者回信,对姑夫的英年早逝表示遗憾与惋惜。我注意到,在他的回信中,“逝世”二字已由“去世”替代。因为,那个时候,“逝世”并不是谁都可以用的,不是相当一级的要人,只能称为“去世”,至于“反派”角色去世的新闻,一旦出现在媒体上,则是直言“某某人死了”。所以,我当时明显感觉到,这位长者在委婉地“纠正”着我的“用词不当”。&&&&二十余年前,我与北京的一位长者通话时,说到他也认识我的一位领导。我说,某某领导还是尊重我的。这位长者可能感到我用“尊重”二字有些不妥,于是就有“器重”二字脱口而出。显然,在这位长者看来,只有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方才能够称之为尊重,反之则不然,尤其是上级对下级,最多也只能称之为器重――君子用人如器,人家像看重可用之“器”一样地看重你呢!所以,我那时就意识到,这位长者所说的“器重”,也是对于我所说的“尊重”的一种“更正”。&&&&这两位长者都是相当宽厚的人,他们的“纠正”或“更正”方式,同样也体现着他们的宽厚,但实话实说,无论是三十余年前的“逝世”,还是二十余年前的“尊重”,我并不认为自己用错了地方。“逝世”是什么,不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么?查查辞书,也只是“死亡的婉词”,与“去世”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我那并不算要人的姑夫“去”了,称“逝世”也未尝不可;哪一位要人“走”了,说“去世”也未必就是大不敬。至于“尊重”的对象,应是人的人格与尊严,而不是人的级别与权位。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说某某领导尊重我不见得就离谱。至于有人觉得受领导器重比受领导尊重来得实惠而宁要器重不要尊重的,则另当别论。&&&&&&&&还有一事也与领导有关,来龙去脉暂且略去,只道我对领导说的那句话:“如果你对此类原则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原则性的态度,至少影响我对你的信任度。”这位领导倒是大度包容,事后却有朋友笑我用错了“信任”这个词汇,大概只有上级对下级方才可言说“信任”,只有上级信任下级才有实际意义,下级对上级是无所谓信任不信任的。&&&&&&&&语言的方式体现着一种礼仪。只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礼仪”二字,是与尊卑有序封建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越是精巧,这种礼仪以及体现这种礼仪的语言也就越是讲究。众所周知,只一个“死”字,就曾按照不同的身份,或称之为“崩”,或称之为“薨”,或称之为“卒”,倘若用错了人头,兴许还有老大的麻烦。这种制度和礼仪的躯壳虽然已被废弃,其文化的基因却在不经意间沿袭流传,也往往在不经意间冒将出来。&&&&&&&&我相信,诸如张雨生文章中所说的“视察杜甫草堂”之类,诸如众多媒体常用的“领导亲自讲话”之类,诸如称地方领导为“父母官”之类,还有将从前专用于皇帝的一些词汇用在领导人身上,骨子里或许都有这种文化基因在起着作用,而当事人未必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或者叫做无意识。然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可以有意识地去克服,不经意间出现的东西却是很难觉察,而且防不胜防。&&&&&&&&要清除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尤须警惕这种可怕的无意识。(宋志坚 原题:尊卑有别的无意识)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
 看图说事
正方观点只要心存故人代祭又何妨反方观点扫墓祭拜贵在亲历亲为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朗的等级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