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楚庄王争霸的争霸战争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同步练习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_百度文库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同步练习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D.周幽王 2.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
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 3.“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4.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
D.①③ 5.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D.①②③④ 一、填空题
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它分为
两个时期。
2.齐桓公通过召集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通过
,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3.春秋末年,江南的
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成语
就与越王勾践有关。
4.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北的是
国,最南的是
5.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之间的战争有
大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D.①④⑤ 2.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知识空间 思维发散点播 1.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一方面,便于了解春秋五霸争霸各国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等时代特点的认识。
2.“合纵”“连横”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①背景: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②含义:战国时期各国展开的政治、外交攻势。③纵横家:秦国的张仪和魏国的公孙衍。④结果:战国过后其,秦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贡献者:白渡官冈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当前位置: >>
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楚庄王的政治智慧) Microsoft Word 文档
楚庄王的政治智慧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件事情,就是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的这个国家,什么秦国,晋国,宋国,齐 国,鲁国,他们的国君往往是称公,或者伯。而楚国,吴国,越国,这样的靠近边远地区的国家,他 们的国君,称王。 周武王代商而立之后,大肆的封赏下面的这些功臣。给他们封爵,公侯伯子男这么一路封下去。楚国 最早的国君被派到边远地区,封了一个什么呢?封了个子爵。 结果大家都
没有想到的是,楚国的国君,经过数代的努力,把楚国的面积扩张的非常大。到了公元前 704 年的时候,楚国出了一个国君叫熊通。熊通可能觉得,你看我楚国这么大的国土面积了,我再当 个子爵是不是这个爵位小了一点?就找人跟周天子商量,要不,我也称个王如何?周天子当然不可能 同意楚国的这个要求,开什么玩笑,我大周朝的天子也不过就是个王,你小子一个蛮荒之地的子爵, 居然也妄想要称王?难道你还想跟老子平起平坐不成,就拒绝了熊通的要求。熊通一看,周天子你没 劲了啊,就许你一家称王,别人都得比你低?凭什么啊?王不加我,我自尊耳。当即自封为楚武王。 由此可见一个讯息,就是楚国在熊通那一辈开始,就有了一个想法,要称霸中原,甚至,很有可能是 想要取周代之。 在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那一辈的时候,楚国可以说是拥有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国富兵强。这个时 候,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去世了。 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打了一个不可开交。其中作为太子的公子昭在跟他那另外的 四个兄弟斗的时候,失败了。于是就跑到了宋襄公那里寻求保护和帮助。 宋襄公我们前文中提到了,也是春秋五霸之一,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所谓的仁义。其实宋国的实力 实在不怎么样,所以谁也没有拿他当回事。但是宋襄公不知道脑子里哪根筋不对了,居然想继齐桓公 之后,也成为一个霸主。公子昭逃亡到宋国之后,宋襄公一看,当霸主的机会来了。于是在公元前 642 年,宋襄公为公子昭出头,通知各国诸侯,大家来开会,咱们各国派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去当国 君。结果大家一看,发通知的是那个宋襄公,觉得这个小子是不是脑袋进水了?人家楚国晋国秦国, 甚至包括周天子,人家大个的还没出来说话呢,你丫一个小小的宋国算哪个葱?基本上都不怎么搭理 他,倒是也有真去开会的,不过如果说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国家里还算是小鱼的话,那些国家连基围虾 都算不上,最多算一个小虾米。但是宋襄公已经很满足了,你看,我这里兵强马壮。走,打回齐国, 送公子昭即位! 如果是齐桓公时期的齐国, 宋襄公组织的这个虾米级多国部队估计刚过国界线就得让齐国军队当沙袋 练了。可是齐桓公死后,齐国的国力实际上已经大不如前了,再加上一看宋襄公领的这只军队,什么 邾国,卫国,曹国,宋国,旗帜一大片,齐国人也吓了一跳,好家伙这是要打微型世界大战啊?再加 上可能公子昭这个人在齐国还是有点声望的,于是齐国人就赶走了其他的那些乱臣公子,迎接公子昭 即位,史称齐孝公。当然这个齐孝公孝顺不孝顺的我们也不清楚,反正当初他老爹被饿死在宫殿里, 尸体摆那六十七天,是没见他孝顺他爹去。 这下宋襄公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牛了,是个角色了,别看我们宋国小,齐国那么大的国家,他齐孝公还 不是得靠老子才能当上国君?于是又发通知给各路诸侯,咱们大家过来开个会。 那时候楚国的国君是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楚成王一看这个通知,哈哈,宋襄公这小子太逗了,真以 为他自己做了一件多了不起的事呢,这么不自量力的人还真是世间罕见啊。本来打算直接无视他的, 结果他手底下的那个大臣子玉就跳出来说,大王,他一开会,咱们不是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军中 原吗?楚成王一想,对,太对了,宋襄公你这么就这么讨人喜欢呢?要没有你我还真找不到这么好的 机会啊。 结果到了开会的地方,宋襄公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了,说,各位,我想效法齐桓公,大家过来一起签 个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大家停止互相间的战争,定天下太平,大家认为如何啊?楚成王带头鼓掌, 说的好啊,太好了!但是不知道这个盟主谁来当呢?宋襄公也不客气,他当时是公爵,在当时的众国 里是爵位最高的,加上又刚刚帮助齐孝公回国即位,就说,好办啊,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位。这 么着吧,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吧。说完就暗自得意,你看,这里就老子爵位高,谁能跟我抢?结果 楚成王很高兴啊,一屁股就坐在盟主宝座上,太好了,我们楚国早就称王了,你宋国虽然是公爵,但 是还是比我的这个王小一级,那我就勉为其难当这个盟主吧,嘿嘿,真不好意思啊。宋襄公一看鼻子 都气歪了, 你小子这不是胡搅蛮缠吗?我开会把大家喊到这来, 忙活半天, 合着是为了你小子忙活的? 你丫脸皮也太厚了吧?指着楚成王就骂,我这个公爵,可是周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你丫这 个王自己封的,你凭什么做这个盟主?楚成王也不高兴了,你这个宋襄公太没风度了,当着这么多诸 侯的面指着鼻子骂我?这不是让我下不来台吗?于是也很不高兴地说,那既然你说我这个王是假的, 你喊我来干嘛?宋襄公一着急就说了,楚国原本是子爵!我就当你是子爵请的。假王压真公!你一个 假王还欺负到我真正的公爵头上来了! 在霸主宝座的诱惑下,在号令诸侯的权利争夺中,两个王公级的贵族撕下了虚伪的面纱,犹如两个泼 妇般在诸侯会盟的场合对骂起来。 结果楚国的大臣子玉一看,自己的大王和宋襄公跟那骂架有点吃亏,可能宋襄公的嘴皮子比楚成王要 利索一点。争霸又不是逞口舌之利,于是把外衣一脱。他一脱衣服不要紧,底下楚成王带来的那些随 从也都开始脱衣服。台上的诸侯可能都看傻了,这什么意思这个?大庭广众之下跳脱衣舞这不有伤风 化吗?结果大家等那些随从把衣服一脱完,看见了里面穿着的盔甲,都傻了。 因为在当时来说,会盟,是不可以带兵马的,所以大家都只带了仆从,结果楚成王他是什么人呢?驻 守当时的蛮夷之地,非华夏正统,他哪跟你讲这么多仁义道德啊。所以带的全是士兵。这一下可就炸 了锅了, 那些诸侯一看楚成王这小子太不地道了, 背信弃义, 不仁不义, 这样的人真是……别真是了, 赶紧跑吧。怎么呢?那帮楚国士兵都往台上冲过来了。诸侯们四散奔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只腿。 结果宋襄公可能是年纪大了,腿脚不是很利索,被楚军生擒。 生擒了宋襄公之后,楚成王一挥手,楚军趁势进攻宋国! 结果宋国防守严密,因为会盟也不可能带太多的士兵,楚成王一看,靠这点兵马攻不下宋国,只得撤 兵。撤兵是撤兵了。宋襄公可没放过,俘虏回了楚国。 后来又过了几个月,在各国的调停之下,加上宋襄公的儿子假装即位,楚成王一看宋襄公已经没什么 利用价值了,就放他回去。 宋襄公心里这个恨哪, 奇耻大辱! 但是又没办法, 楚国的实力确实比宋国强, 跟他打估计是打不过的, 心里憋着火憋了许久,最后找了一个楚国的小弟郑国撒气。 宋国虽然小,但是欺负郑国还是没什么问题的,郑国国君一看就急了,你宋襄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欺软怕硬,赶紧跑到楚国求救,大哥,他打我…… 楚成王也愤怒了,你说你宋襄公就不能安生点吗?都吃了多大的亏了还不长记性,还来惹我?没事小 弟,你看哥帮你出气, 于是楚成王下令,直接给我杀进宋国去,我把你丫宋襄公的老巢给端了。 宋襄公这边打郑国打得正热火朝天, 忽然一听, 楚国人正往自己家里走呢, 也顾不得别的了, 赶紧撤。 于是宋楚两军对峙泓水两岸。中国历史上最搞笑的一场战斗即将爆发。 这个时候宋国的大臣就跟宋襄公说,楚国就是为了就郑国来的,其实咱们撤兵了,他们也就完成使命 了,干脆,议和吧,估计打咱们也不是个。结果宋襄公说,楚国人虽然兵强马壮,但是我们宋国是仁 义之师啊,他们不义之兵怎么会是我们仁义之师的对手呢?结果就下令,给老子做面大大的战旗来, 上面绣上仁义两个字。 楚国人一看, 宋国那帮二百五又折腾什么呢?搞这么大一面仁义的旗帜出来?难道他认为我们楚军都 是近视眼吗?就这么点兵马居然敢跟我们楚军对峙,宋襄公你真有种。 到了第二天,楚国开始大举渡河。宋国的大臣就跟宋襄公说,我们可趁楚军半渡而击之。他们过河过 一半, 我们打过去, 肯定能占便宜。 结果宋襄公很严肃地一指那仁义大旗, 你这么干算什么仁义之师? 放他们过河。我要堂堂正正地击败他们。 楚军于是就顺利的渡过了泓水。 这个时候宋国的大臣就又跟宋襄公说,趁着楚军阵势未稳咱们杀过去……话还没说完,宋襄公又一脸 庄严地一指那大旗,你怎么尽出这样的歪主意,我们是仁义之师懂吗?不干这事,让他们列阵。 结果楚军估计也有点晕,没见过这么打仗的,心想这宋襄公有什么鬼花招?但是也没想那么多,反正 迟早要打的,那就冲锋吧。就对着那个仁义的大旗冲,宋襄公那小子肯定就跟那呢。 于是楚军就冲了过去,估计还得喊点口号,什么活捉宋襄公之类的。 再说宋国人这边, 一看楚军冲锋了, 当时阵脚大乱。 要说还是宋襄公勇敢, 老大就得有个老大的样子, 兄弟们跟我冲,带头就迎了上去,瞬间就让楚军给包围了。 宋国的那帮兄弟一看,咱们老大让楚军围了,这搞不好又得当人家的俘虏了,当一次就够丢人的了, 不能再丢人了,于是拼死又把宋襄公给救了回来。结果宋襄公还念念不忘,我那仁义的大旗呢?那帮 宋军哭的心都有了,大哥您别闹了成吗?还惦记你那面旗呢,早就找不着了。宋军大败,宋襄公腿上 中了一箭,一拐一瘸的回到宋国,不久就死于伤口感染。 宋襄公这个人,说实话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虽然他迂腐得近乎有些愚蠢,但是这并不是他 的过错,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春秋,注定是理想主义者的地狱。虽然如此,司马迁在著史记的 时候,还是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表示对他的敬重。 至此,楚宋霸主之争告一段落,楚成王赢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是,由于他在宋国会盟时候的背信弃 义的行为,导致了大部分有正义感的国君的反感,而他对于一直以仁义为本的宋襄公的战争,更让大 家站在了楚国的对立面上。这也为后来的城濮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成王后来在于晋文公的争霸中失败,于是安心休养国力,不再参与国际间的斗争。结果不仁不义的报 应来了,他的儿子商臣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怕老爸把自己的太子位给废掉,于是先发制人,把他给杀 掉了。商臣后来即位,就是后来的楚穆王,也就是庄王的老爸。 楚穆王的一生用八个字就可以形容了,弑父即位,韬光养晦。他在位十二年,基本就是在为楚国的国 力贮备总贡献。一直到他死,也未在国际事务上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楚穆王死后,楚庄王即位。春秋历史,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篇章。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虎父无犬子。 按理说,楚成王在那个时候能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了,而且也具有称霸中原的实力,虽然在城濮一战中 被晋军所败,但是主力未损。楚穆王虽然在位的十二年里一直韬光养晦,但那是因为晋国的实力在当 时来说确实是非常的强大, 他一直没有等到一个进军中原的好机会, 但是他还是不断的通过外交手段, 想构建出一个可以与晋国相抗衡的国际环境。可以说楚穆王那也是继承了楚成王的优良基因的,施展 手段非常的老辣。 到了楚庄王这一代,楚国的大臣们本来以为这样的优良的基因肯定也传下来了,结果没想到楚庄王完 全表现出了基因突变的特性,即位三年,每天吃喝玩乐,沉溺歌舞美色,有空还去外面打猎。从来就 不上朝,也不见那些大臣们。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楚国的忠臣们于是就很着急,这个大王真的是先王亲生的吗?这完全不像是父子嘛,先王英明神武, 这位爷呢?昏庸无能。这么搞下去,楚国不就毁他手上了吗?这可不行,一定要好好的劝劝咱们这位 大王,不能再这样沉迷享乐了!大家打定了主意,就每天去劝谏,大王你不可如此,当以社稷为重。 每天一大帮子人就跑楚庄王那说,庄王烦了,你们有完没完,寡人不就是喜欢玩吗?这又不是多大的 罪过,你们丫的天天就跑来说个没完,你说我不听吧,你们丫就耍无赖,跪那不走。我警告你们啊, 做人不能太过分了!于是下令,在宫门口立块牌子,进谏者杀无赦! 那帮大臣一看,庄王你小子来真的?得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我们不管了。 这一下楚庄王就爽了,世界清净了。没人打扰了,想干嘛干嘛,人生真是美好啊,就应该尽情享受才 是。 看到这里,我估计大家可能都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个楚庄王怎么父辈的好的基因一点都没遗传到呢? 是亲生的吗?不会是外头捡来的吧?十足的昏君啊。 其实楚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君,正相反,他比他的爷爷,父亲更加的贤明,而且更有智慧。即位以来, 他的种种的不作为,并不是真的因为他喜欢享乐,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有他的目的的。 我们前文中曾经提到了一个人伍子胥,这个人的爷爷叫伍举,伍举这个人非常的有智慧,他一看楚庄 王立了一个牌子, 进谏者杀无赦, 他肯定是不会触这个霉头让庄王练刀的。 但是这么搞下去也不行啊, 国不可一日无君,你这都三年无君了,这么搞下去,楚国就搞没了。 伍举想出了一个主意,于是他就跑去找楚庄王。 庄王跟那正左拥右抱的看歌舞呢,一看伍举来了,就问。老伍啊,你来这是干嘛来了?你是来喝酒还 是来看歌舞啊?这句话其实是给武举一个台阶下,以楚庄王的智慧,一眼就看出来伍举是来劝谏的。 结果伍举笑笑,都不是,大王啊,我最近听到了一个谜语,总是猜不到答案,所以斗胆也想请大王您 帮忙猜上一猜。 楚庄王一听来兴趣了,哟,这个伍举有意思啊,明明是要来劝谏的,结果他不说劝谏,他说猜谜,好 吧,你说说,什么谜语啊。 伍举就说,咱们楚国的京城里有一只大鸟,栖息在朝堂之上,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大王您知道这是 只什么鸟吗? 楚庄王一听就乐了,这不是拐着弯说我这个当大王的不干事吗?你小子装蒜,那我也装个蒜。清清喉 咙,一脸郑重地对伍举说,老伍啊,这只鸟,他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啊,他三年不飞,一飞必冲天, 他三年不鸣,一鸣必惊人。说罢,君臣相视一笑。伍举满意地的点点头,那我就等着咱们的这只大鸟 飞起来,鸣起来了。 这次谈话之后, 楚庄王做了一件让所有的大臣们都没想到的事情, 他继续的吃喝玩乐。 既不飞也不鸣, 伍举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把谈话的内容告诉大家了,大家也一直在等着庄王做出个样子来。结果过了几 个月,还是老样子,有一些大臣就等不及了,这么搞下去完蛋了就。大臣中一个叫苏从的人冒死冲进 宫中,一进宫他就放声大哭。这一下楚庄王就傻了,我这帮大臣有意思哈,上一个劝谏的说是来跟我 玩猜谜游戏,这一个一来就哭,这玩的什么这是?就问苏从,先生为何哭的如此伤心啊? 苏从怎么说的?他说我不为别的,我就为两件事伤心,一个是我快要死了,还有一个就是楚国快要灭 亡了。我就为这两件事伤心。 这一下就把庄王吓了一跳了, 这到底要出什么大事了?是有敌国入侵了吗?我怎么一点消息都没得到 呢?赶忙就问,先生你怎么会就要死了呢?楚国又怎么会快要灭亡了呢? 苏从这个时候就说,我来不为别的,就是要劝告你,可是你不也说了吗?劝谏者杀无赦。那我肯定是 要死了。可是大王你现在天天的就是打猎,喝酒,沉迷女色不理朝政,咱们楚国的灭亡不也就在眼前 了吗? 苏从说完这番话之后,楚庄王的内心应该是非常之爽的,等了好几个月了,终于把你给等来了。但是 他还是要试探一下,就假装生气地说,你要真要找死吗?我早就说了谁劝谏我就杀谁,你还来找死, 你脑子进水了吧? 苏从这个时候可能觉得自己反正是死定了,有什么就说什么吧。大王,我是傻,可你比我还要傻,你 要是把我杀了,我这一死,总算还得了一个忠臣的美名,大王你呢?你要这么下去,迟早会当亡国之 君的,你不是比我还要傻吗? 这个时候楚庄王实在装不下去了,多好的臣子啊,就握着苏从的手动情地说,哎呀苏大夫啊,你说的 对,我会按照你说的办的。当即下令,乐队解散,歌舞女全都干别的去,老子终于等到了要等的人, 要做事业了。 其实楚庄王这一招是非常的深,他天天的不理朝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观察,谁是忠臣,谁是奸 臣。而最后他立下那块杀无赦的牌子,就是想看看,到底自己的手底下有没有可以为了楚国不惜一死 的真正的忠臣。 当然选拔人才也只是庄王这么做的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麻痹当时其他 的诸侯国。 我们知道庄王他爷爷楚成王,给各个诸侯国的印象是非常的差, 不仁不义,就这么一个印象, 连带着, 连楚国也一并开始敌视起来。 在公元前的 611 年,楚国发生了大饥荒,这个时候,楚国西南的犬戎,趁机袭击,东北的夷,越,也 趁机攻击楚国。而原本附属于楚国的庸国,也造反了。等于楚国这个时候已经是四面告急,楚庄王一 看,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亲自率军,首先就征讨了造反的庸国,庸国毕竟是小国家,支撑不 住,被楚国就给灭掉了。稳定了后方的楚庄王,像他的先祖一样,将目光望向了中原地带。 公元前 606 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黄河以南的犬戎,一直打到哪了呢?打到了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附 近。 当然那个时候的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但是实际上国力已经很虚弱了,他一看,楚庄王你小子要干什 么?观兵于周疆,在我周朝的边境搞阅兵仪式。难道你还要打我不成?这如果是换了其他的国家敢这 么做,周天子早就派使者过去谴责了,你是个什么东西,居然敢在老子的边境搞阅兵?你懂不懂礼? 当然一般的国家也没有这么二百五,跑到周天子那闹事,为什么呢?怕周天子号令天下共击之。因为 他毕竟还是当时名义上的老大,说话也还是有人听的,再强大的国家他也不敢跟全天下的国家作对。 但是楚国这帮人不一样,楚国他是个蛮夷之地啊,本来就不讲那么多华夏之礼的,他们老祖宗就是个 二杆子,王不加我我自尊耳。自己封自己当王,他根本不拿你这个豆包当干粮看,土匪性子一上来, 那可是说杀过来就杀过来的。周天子当时就没办法,派手下的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爱卿你讨伐 犬戎有功了,匡扶我大周王室,你辛苦了。实际上就是为了探探口风,看看你楚庄王到底想干嘛。结 果楚庄王接见王孙满的时候,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听说周天子有九个鼎?都多大个啊?有多重啊? 九鼎是什么东西?那是夏朝的开国皇帝禹铸造的,象征什么呢?象征着华夏九州,从夏朝开始,那九 鼎就一直是传国之宝, 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传国玉玺。 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九鼎, 就象征着天子的权利。 王孙满一听,楚庄王你问九鼎?你想干什么? 楚庄王说,没什么,我也造九个鼎玩玩。 王孙满一听就晕了,鼎这玩意也是你造着玩的?这可是天子之物,难道你还想取代周朝当天子不成? 但是楚国现在实力大,拳头硬胳膊粗,真要得罪了楚国,就靠周天子那小身板,恐怕挨不了两拳就得 爬着走了。于是就开始满嘴跑火车,其实天下这个归属吧,是看德行的,不是看鼎本事的,虽然我们 周室现在德行是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是周室是天命归属,现在天命还是让我们当天子,我们就当下 去,至于你说的那九个鼎的重量,恐怕这个不是一个臣子应该问的问题吧? 楚庄王一看,呀,这个王孙满说的有点道理,他估计是觉得取周而代还不太现实,就下令撤兵。这个, 就是我们大家非常属于的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楚庄王问鼎的故事,是记载在《左传》里面的,据《左传》里的说法,楚庄王退兵是因为当时王孙满 对他的强硬态度。这小子太横了,我不和你斗,我退兵。 这个说法看起来是有些可笑的,周朝当时的国力非常的弱,根本就不是楚庄王的对手,他王孙满只不 过是周朝的一个大夫,说句难听点的大实话,楚庄王敢在洛邑附近玩阅兵说明他连周天子周定王都不 放在眼里了,你一个小小的王孙满你再横有什么用?你算哪根葱? 更何况楚国自武王僭越,自立为王以后,其实楚国历代的君王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周天 子你凭什么当天子?你有那个实力吗?我楚国地域广大,国富兵强,你做得我为什么做不得? 更何况我们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在春秋时代,除了像宋襄公这样的迂腐得近乎可笑的国君外,那些 老谋深算的国君所做的一切,都有目的性,都是为了自己集团的政治利益。即使是宋襄公,我们也要 看到,他也有妄想称霸中原的政治企图。所以那些国君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的,要符合他国家的利益。怎么可能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态度或者谈话,就轻易的改变政治行为呢? 我们再看王孙满这个人,他不过就是一个周朝的大夫,他有什么实力来横呢?他的资本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又提到那个我们在前文中一再提起的春秋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之后,为了取得在春秋诸侯中的霸主地位,管仲替齐桓公提出了一个政治主张, 尊王攘夷。管仲看的太明白了,春秋时期的周朝其实早就非常虚弱了,不用说齐国了,哪怕像宋国, 鲁国这样的二流国家,想把周灭了,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管仲更明白,周朝还不可能倒,为 什么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朝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齐国 再强大,也只是一个臣,在那个时候来说,人们虽然已经进入了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一个谁拳头大 谁说了算的时代,但是对于王室正统大家还是看的非常重的,一旦有谁胆敢说我不服周朝了,我觉得 我实力也够当天子了,会迎来什么结果呢?周天子压根不用跟你动手,只要登高一呼,来个号召天下 共击之。大家一块打你,你肯定得完蛋。 更何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对于道义是看的非常重的,这个也是周武王那个时候传下来的毛病,我打你 我得找个理由打, 不能说我打你是因为我想打你, 我觉得我自己比你强, 我就能欺负你,那是不行的, 必须得找个理由,而且必须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将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有道伐无道。 所以管仲的这个政治主张提的实在是太高明了,尊王,我出兵打仗,不是为了强大我齐国的实力,不 是因为我齐国国力强盛耀武扬威,我是为了周天子而打的,我是尊王的,所以你们这些诸侯国都得跟 着我走,不然你们就是不尊王,那你们就是心怀不轨,那我揍你们就师出有名了。通过这样的一种方 法,将中原诸侯就都绑到了齐国的战车上。 攘夷,攘的可不光是那些犬戎之类的国家,甚至,也包括了像楚国这样的受过周天子封赏,但地处蛮 荒且心怀不轨的国家。 在《管子》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齐桓公当了霸主了,自 我膨胀的厉害,就打算封禅泰山。 管仲一听, 古代的那些封禅泰山的都是什么人?都是天子。 姜小白你脑子秀逗了?你齐国再怎么强大, 在名义上也只是一个臣子,你一个臣子怎么干天子才能干的事?这叫僭越。人家周天子都没封禅呢你 敢干?你一直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结果到了最后你来这么一手,分明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也 说明你一直就是假仁假义,那天下的诸侯又会怎么看你?于是就跟齐桓公说,这个事,只有受天命当 帝王的人才能做。这其实是委婉的在提醒,哥们,你不是天子,你是个臣子,别忘记自己的身份。 结果齐桓公怎么说的?他说,干爹啊,回忆寡人这一生,我曾经北伐犬戎,一直打到令支,孤竹,解 除了燕国被灭亡的危机:我也曾经西伐大夏,越过沙漠,登上了卑耳之山:我还南伐楚国,至于昭陵, 俯瞰江汉:我这一生,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和那些受天命的帝王比,我 的丰功伟业难道还有什么逊色的地方吗? 这番话可以说完完全全表明了齐桓公的心态,就是他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他要封禅泰山,恐 怕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如果他封禅成功,他的下一步,肯定就是要取代周的位置,自立为天子。 但是当然最后管仲还是想办法阻止了齐桓公的这种疯狂举动,因为他非常的清楚,取周自立的后果是 什么,那就是将招来天下所有以周为正统的诸侯的联合攻击。 即使是以齐桓公这样的威望,也要顾忌周天子的这种号召力,我们可以想见,在春秋时期,这种道义 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这种以周天子为正统的思想,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到了晋文公时期,晋文公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君王,他非常的明白,如果想要称霸诸侯,他就必须要借 助这股力量。于是他接过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并且,在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那场城濮之战中,借助这 种力量,击败了楚国。 那么我们反过头来再看楚国,楚成王在宋襄公会盟时的背信弃义,已经将楚国放到了各个诸侯国的对 立面上。 而且我们也知道, 楚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实基本等同于外夷。 虽然楚国的实力非常的强大, 但是,以一国之力对抗天下之兵,最后还是失败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 原本楚庄王是非常不拿周天子当回事的, 甚至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楚国折钓之喙, 足以为九鼎。我们楚国的废铜烂铁都可以铸造出九鼎来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实际是一种威胁,明 确的告诉王孙满,我就是来抢天子这个位置的,我们楚国的实力摆在这里。 那么王孙满会怎么说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他在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庄王的时 候,他会拿什么样的语言应对回去呢?很简单,你楚国实力确实是强,我承认,但是你再强,难道能 强过天下所有的诸侯吗?我周天子是受命于天,有号召天下诸侯的权利,你楚国有这个权利吗?你别 忘记了,你爷爷那辈就已经被晋国好好教育过一番了。你攻打我周朝容易,但是你能应付得了全天下 的诸侯吗?恐怕光一个强晋就让你头疼了吧。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过从王孙满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他能拿到出手的,作为他横的底气的资 本,也就这一条了。当然,这一条也就足够了。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春秋的这些个霸主,齐桓晋文,也算上宋襄公,包括上秦穆公,他们称霸靠的是 什么?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一种道义的力量,就是所谓的尊王。从名义上来说,他们的 称霸,靠的是周天子的威望。而春秋后期的这些霸主,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他们靠的是什 么?是本身的军事实力的强大。而且我们再深入的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齐桓晋 文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尊王攘夷。而前期争霸的这些国家,地处中原,属于华夏正统。而到了后 期呢?楚庄王,吴王,越王,这些虽然也是受了册封的,但是地理位置就造就了他们跟周朝正统的华 夏文化还是有差异的。在当时看来是属于蛮夷之国。 实际上,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周天子的威望已经到了一个底点。 楚庄王的不幸就在于,在他那个时代,周天子虽然没落,但还是有一定的威望。但这种威望究竟有多 大呢?真的能像以前那样做到一呼百应吗?他没有胆量做这个试金石。这个我们也可以理解,因为就 在二十年前,他的爷爷已经试过一次了,但是失败了。二十年前的那次失败肯定带给了庄王一定的压 力,在道义这股未知的可怕的力量面前,楚庄王选择了退缩。 当然我们如果仅仅认为楚庄王是害怕这股力量而选择了退缩,那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楚庄王既然 选择了观兵于周疆,在周朝边境搞阅兵,他应该对这股力量有所考虑了。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作为一 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不可能要等到王孙满来提醒才想到这一点。 那么楚庄王既然有了取代周的野心,也考虑过了取代周的代价,为什么在和王孙满谈话之后,选择了 退兵呢?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试探,楚庄王其实压根就没打算进攻周,他无非是摆个姿 态吓唬吓唬周定王那小子。同时也看看诸侯们的反应。 第二种,有什么事情逼迫他必须撤兵。 我认为这两种可能,都有。而且并不矛盾。 楚庄王陈兵周疆,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短,他在周疆陈兵的目的,当然是试探,不试探他直接打进去 就完了。他没有打进去,摆了一个姿态。我觉得他这么做当然不会是无聊的仅仅只为了吓唬吓唬周定 王。就算他有这么无聊他底下的那帮能臣也没这么无聊,陪着自己的大王干这种没意义的事,耗费无 数军粮钱财,就为了吓唬人玩?有这个钱拍二十部恐怖片都够了。所以他们是在等着看,看什么呢? 看周边的这些诸侯, 对于他们这个行为的反应。 很显然, 当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受到威胁的时候, 肯定有诸侯国就开始作了战争准备,而且这些诸侯国的实力很可能还很强。这些国家我大概能猜测到 有这么几个,第一个,当然是齐国,因为它是尊王攘夷口号的发源地。第二个,当然是晋国,因为晋 国是尊王攘夷的接旗者。可能会有秦国,肯定会有宋国,因为宋国是跟着晋国走的。应该会有鲁国, 因为鲁国是一个非常讲礼的国家,就是这个国家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国家,他肯定不会坐视。 那么在这么多国家敌视的目光中,在这么多国家霍霍的磨刀声中,楚庄王再结合二十年前他爷爷失败 的那一次战争,觉得现在还不是取周而代之的时机,所以选择了退兵。 但是这也只是庄王退兵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楚庄王回到楚国之后,同年的秋天,他亲自带兵,同楚国的令尹子越展开了一场决战。 他为什么要和子越决战呢? 因为就在他北伐犬戎的时候,他的令尹子越在他的国内搞事,率领自己的亲兵攻击其他大臣的封地, 打下来之后,又好整以暇的驻兵在蒸野这个地方,等着楚庄王的部队回来。等于是发生了兵变。 在这样一种国内发生了动乱的局势下,楚庄王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不能跟诸侯们打。打赢了,自己 也肯定是元气大伤,回去也会被子越干掉。打输了那更别说了,连家都回不去了。 楚庄王的退兵,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他都必须先稳定自己国内的局势。这才是楚庄王问鼎之后退兵的真正原因。 子越是属于楚国的一个贵族氏族,叫做若敖氏的后代。若敖氏在楚国的地位是非常的崇高的,我们在 前文中曾经提到的令尹子玉,也是若敖氏的一份子。等于是若敖氏在楚国世袭了令尹这个官位。不仅 如此,在楚国的各个权利阶层,若敖氏都掌管着重要的位置。 对于任何一个君王来说,单独的一个权臣都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因为权臣的权利实际上是来自于君 王的宠爱。他们必须依附于君王,才能获取权利。 但是一个权利氏族,尤其是一个在朝野之中势力盘根错节的氏族,那就很可怕了。比权利氏族更可怕 的,是一个历经数代的权利氏族。他们会像章鱼一样。伸出自己的各个肢节,牢牢的缠住国家的各个 要害机关,他们会像沙漠中的白杨树一样,将自己的根须深深的扎入地下,使得自己的地位无法被动 摇。在他们的面前,君王只是一个摆设,他们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掌权者。而当这样的氏族权力欲膨 胀到无法满足的地步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所在的国家将会陷入动乱的深渊。 公元前 613 年,在楚庄王刚刚即位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若敖氏作乱的事情,当时为了争夺令尹 的位置,若敖氏的斗克趁着令尹子孔出兵征讨舒国的机会,下令楚国的首都郢都戒严,然后派人去刺 杀子孔,结果阴谋败露,子孔迅速回师郢都,斗克一看大事不好,挟持着庄王就跑了。后来跑到半路 被当地的大夫给杀了,楚庄王才得以获救。 斗克还只是若敖氏的一个旁支,就有这样的实力,那么如果是整个若敖氏要造反,庄王还有的混吗? 我们曾经在前文提到楚庄王在位三年,不理朝政,那么朝政就让谁来管呢?就是若敖氏的这帮人。抛 开要考验贤臣的这一层来讲,庄王沉溺酒色,也是为了要麻痹若敖氏,因为他们的实力太强大了。甚 至,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庄王很有可能是真的沉溺于酒色,因为这个事情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打击都 太大了。我是一个国的国君,结果你若敖氏家族的一个小小的旁支想挟持我就挟持我,我又没有忠臣 能臣相助,楚国虽大,我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在这样的心态下,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也是有的。 但是我们看到楚庄王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君王,他虽然痛恨若敖氏,但是又不得不依靠若敖氏。他非 常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那么大的楚国,上上下下全部都由若敖氏的人把持着,如果他刚一亲 政就对若敖氏下手,结果必定是楚国大乱,而那个时候的楚国四面强敌,属国反叛,大乱之下的楚国 恐怕从此就会一蹶不振。但是这样的一个权利氏族,就好比生在楚国国君背上的毒瘤,随时可能会发 作。所以若敖氏必须除掉。楚庄王打定了主意,暗暗的等待着机会。而子越的兵变,使得这个机会到 来了。 如果一上台就对若敖氏下手,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谁是他那一派的人。这一下兵变了,那些 隐藏在朝野中的若敖氏一派的人就纷纷的跳出来了。 如果我们更高的去推断庄王的智慧,很有可能连问鼎中原,都是一个陷阱:让若敖氏的人以为楚庄王 会带兵与各个诸侯交战,从而错误的认为造反的时机已到。 那就太可怕了。 先是用沉溺享乐来麻痹对手,然后从享乐派变成进取派,看起来好像是会让若敖氏的人防备到他,但 是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君王,他的目标当然是称霸天下了,当他陈兵周朝边境的时候,他的下一步当然 就是与众诸侯会猎于中原了。在他大军外出与敌人酣战的时候,我若敖氏起兵造反,楚庄王这小子就 只能死路一条。 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完完全全针对自己本国内部权利氏族的计谋呢?结果他等国内的若 敖氏一反,立刻就领兵回去平叛。这样的心机,这样的隐忍。这样一环扣一环缜密的计划,只能用可 怕来形容。 似乎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吗?但是这的的确确很有可能是真的,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如楚庄王一样的 人物,他不可能在自己国内尚未安稳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兵争霸天下。而且,即使想要争霸天下,也不 是单单靠拿下一个周朝就可以的, 他必须击败太多的敌人, 首先, 他就得击败这些敌人的领头羊晋国。 攻打晋国,实际上就是攻打天下各路诸侯,因为晋国一直是号令诸侯的盟主。楚国刚刚从危机中走出 来,虽然也是春秋强国,但就算单独和霸主晋国一比,实力上的差距也还是不小的,更不要说是联合 了其他诸侯国的晋国。 而且我们后面也会看到,在平定了内乱之后的楚国,更多的是依靠联合国际上的力量来与晋国争霸。 这与他前期的单一军事扩张策略完全是两个方向。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我们,楚庄王的问鼎中原,其实是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而设下的一个惊天 大骗局。他不仅骗过了当时的若敖氏,甚至还骗过了两千多年来无数的研究这段历史的后人!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毛骨悚然,楚庄王实在太可怕了。还好他生在春秋,那个道义尚能占据上风的年 代。如果他生在战国时期,恐怕我们的历史书上就不会再有秦始皇的名字了吧? 可惜他早生了数百年,那个错误的时代使得他终究只能是一代霸主,而成不了真正的帝王。 我后面发的这一段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但是我想,我们看历史,就是应该大胆的想象,再说了我都 能帮纣王平反了我怕什么……帖子正在审核,等会大家就能看到了,说句实话,楚庄王这一章我大量 的开始采用了分析,推测,甚至不断地把前面的素材联系到后面的推测上,看起来可能没有像晋文公 的故事那样具有娱乐性,但是,这一章对于我的意义却非常大,因为我这个帖子的初衷还是想靠自己 的大胆推测,来颠覆一些东西。为了吸引眼球我采取了娱乐性的写法,这样的风格我会继续,但是我 不想因此丢掉本质的东西,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推理,来还原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但是却从情理上更 接近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复杂的,我不可能回到过去,所以我只能猜测,通过史书上记载的 他们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内心活动。 其实看历史,越深入,就越觉得可怕。而且更加的佩服我们的古人们,在几千年前,他们的生产力水 平如此低下的时候,居然会拥有那么高的政治智慧。我现在回头再去看我以前写的帖子,不足的地方 真的是太多了。但是还是继续写下去吧,边写边思考。希望到最后我写完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思 路将前文整理好。 呵呵,有朋友说出书,上首页,如果能我当然希望了,不过可能我的水平还到不了那一步吧,小小的 做个梦吧。 其实要我现在来看的话,春秋五霸里,齐桓公其实是最好分析的一个人,因为他一生就是想称霸天下,所 以他重用人才,尊王攘夷.但是这个人的缺点有很多,比如说急功近利,比如说容易自我膨胀,比如说残忍. 抛开他吃易牙的儿子那点事,这个君主其实还是很招人喜欢的,因为他有缺点,有缺点的人往往平易近 人.当然他最后也算是为自己的残忍付出了代价,被饿死在宫殿里.死了都没人收尸. 晋文公,今天和 D8 的兄弟们聊了聊,我觉得我看的可能还是不够准,他这一辈子说实话在当大王之前简 直就像个十足的窝囊废,但是一个窝囊废又怎么敢对楚成王说出退避三舍这样暗藏杀机的话来呢? 以前看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我一直不太同意,现在反过来仔细想想,晋文公的确太 深了,倒是齐桓公,还是比较容易看明白的.孔子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一眼就看出了两者的差别, 至于楚庄王……说实话不太好评价。如果说晋文公的深还是能让人能揣摩的到,是深渊,那么楚庄王 的深,就是大海了。 。哎,我还是希望楚庄王不是我想的那样啊,那种人……太可怕了。 吴越争霸 春秋的末期,在古中国的南方,有两个大国悄悄地崛起了。 这两个国家,便是吴国和越国。 我们知道楚国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与夷有些相当,那么地理位置同样远离中原的吴国,越国,在人们心 目中的印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要说这两国的来历,那是非常的显赫。 周文王的爷爷叫周太王,又叫古公。 古公这个人非常的了不起, 当时有记载,说戎狄觊觎古公的财富, 大举进攻古公,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就是强盗来抢劫了,肯定要拼死保卫自己的财产吧?结果古公 很干脆,你不要钱财吗?我给你,咱们不打仗了成不?戎狄拿到了钱财之后,可能觉得这个古公实在 太软弱了,继续打,要抢夺古公的土地和人民。古公的人民就怒了,这帮强盗太可恶了,咱们和丫的 拼了。结果古公说了一番话,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给民众谋利。现在戎狄来进攻,是为了我 的土地和臣民,其实这些属于我还是属于他都一样,你们要为我而战,会产生很大的伤亡,通过这样 的方式来当上的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举家搬迁到了周原,把原来的土地让给了戎狄。这里有一点 要说明的,就是周国实际上是在周原建国的,以地名为国名,所以叫周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太王 实际上就是周国的开国君王。 这个举动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觉得这个古公肯定就是一软蛋,人家这么欺负他他都不反抗。跟 着这样的人混太没前途了。可是当时的人跟咱们看法就不一样,他们会觉得,古公的气度太大了!为 了不让百姓受到损害宁可自己吃亏,跟这样的人混才有前途。于是很多人就纷纷的跑去投靠古公,觉 得古公这个人绝对是一个仁义之君。 如果说古公的行为给周国奠定了一个仁义之国的名声,那么他三个儿子的故事则更加的难得。 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季历。季历这个人在三兄弟里的才能是最好的,古公于是就动了小心 思了,按照传统,太子的位置是一定要长子来做的,可是这个季历这么能干,把王位传给他,周国才 能更好的发展。可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偏爱就坏了规矩,所以古公就很为难,这个位置传给他不传呢? 历史上有太多这类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的例子了,但这些例子几乎都是以父杀子,子弑父,或者 兄弟相残而告终。权利的诱惑实在太大,大到可以让人为它抛弃亲情。 为什么我说古公的儿子非常的难得呢?因为当季历的两个哥哥明白了古公的心意后, 为了不让老爸为 难,自愿跑到荒凉的南方另建家园。 周武王灭商之后,想起了当年去南部搞大开发的他的大爷爷和二爷爷了。人都是顾念亲情的,周武王 也想着,当年为了我爷爷当这个周王,我这俩大爷爷和二爷爷可是受了苦了。南方那是什么地方?毒 蝎巨兽横行,蛮夷土著呆的地方。他们俩老人家到那去搞开发,太不容易了。头一个来说现如今我是 一朝的人王天子了,我得好好的报答一下他们俩。再有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那俩爷爷开发的地方,也得算我大周朝的领土吧?其实可能主要是为了后面这个目的,于是派人去 南方找,看看那俩爷爷开发的怎么样了。 武王派去的人在南方发现了一个疆域非常广阔的国家,叫吴国。再一问,这吴国管事是谁呢?居然就 是古公二儿子虞仲的后代,叫周章。 武王一听,找到了,很高兴啊,我得好好的替我爷爷报答他们的后人。嗯,给钱……给钱就算了。国 库里不怎么富裕。给土地……没那么多土地分了,当年和那帮人分赃都分得差不多了,土地也没富裕 的。给什么呢?周武王很为难。想半天最后一拍脑门,得了,我给他一个爵位。 于是册封周章当了一个侯爵。 所以即使是身处边远地带的吴国,在当时的人眼里还是把他们视作华夏正统的。废话,人家可是周武 王的亲戚,他们要是蛮夷了,周天子是什么? 与吴国相邻的,便是越国。 越国的来历就更久远了,据传是夏禹的后代。经历了夏商周三朝。据考证越国原本呆的地方是在今天 的山东菏泽附近。当然我们知道后来这个地方是被宋国鲁国卫国曹国这些个国家给瓜分占领了。越国 是夏朝的诸侯,也接受过商的册封,惟独,就是没有接受过周的册封。所以那些周朝的诸侯没事就过 来占个村子什么的,越国不干了,你们这太欺负人了,这么多国家都来抢我的地盘。但是双拳难敌四 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只好换地方。结果一路南迁,搬家搬到了今天的苏州附近,现在咱们总说上有 天堂,人间苏杭。意思苏杭是好地方,漂亮。那是现在,要搁那会来说,却是非常荒凉的地界。勤劳 勇敢的越国人民,就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重建家园。 但是越国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蛮夷之邦,比犬戎夷狄强不到哪去,基本也属于 半个野人的行列。 居然上首页了? 有点惊讶,也有点高兴,也不知道是好事是坏事,说实话现在觉得压力有点大,毕竟看到那么多人提 反对意见。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头一次写这样的东西,查阅资料什么的当然也不可能那么完 善,有地方出错也是正常的,有人提出文中的不足实际上对我来说也是好事,不管是支持的赞赏的还 是反对的批评的,在这里都表示一下感谢。但是……对于喷子,我真不想回喷你,你说万一我把你喷 成了液体再让你父亲重新设计,多麻烦他老人家?我不喜欢骂人,我就靠说话吃饭的,骂你就是欺负 你。咱是厚道人,不干那欺负人的事。 本人最喜欢的几个历史方面的名人,易中天,钱文忠,袁腾飞。嗯,看到我什么品位了吧,我就这个品位.你 可以说我烂俗,可以说我肤浅,无所谓。反正我特喜欢袁腾飞老师那样的风格,历史,为什么非得是 那么枯燥的?为什么就不能是娱乐性的?我这个人没什么大志向,只要能看见我的帖子的朋友,能觉 得这个帖子挺好看,有意思,我就挺满足的了。要是能慷慨点,说句,这个小子对历史还是下了点功 夫的,我就谢谢大家了。 有些卫道士非得说, 这是你自己 YY 的, 这个事史籍没有写, 你写的有依据吗?你凭什么做这个论断。 对于这样的朋友,我不是司马迁,我自己看了点史书,写点自己的想法。怎么了?你说我说的都是 YY 的,你是春秋年间活到现在的?你亲眼看到纣王无道了?你亲眼看到管仲,齐桓公了?你跟晋文 公一起喝过酒?还是你跟楚庄王一起打过猎?按你的说法,那历史书都是扯淡都是 YY 了。因为谁也 没经历过啊。 说我题目用的大的,怎么大了?历史的真相,我说了,这就历史真相了,我就这么认为的。你可以不 信啊,我逼你信了? 最重要的,我起码还是看了国语尚书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这些书了,我也上网查证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了,我这才动的笔。那些靠着度娘搜索几个关键词的家伙,居然就敢跳出来跟我说,你错了? 那个,今天还是凌晨 2 点左右更新。多的不说,感觉好更到 5 点,但是最近身体不适,希望自己能扛 得住吧。 今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可是在春秋时期的国家之间,这句话就行不通了,尤其是对 吴越两国而言。 我们知道,吴国的老祖宗是什么人?那是周朝的宗室,越国呢?自从周朝建立以后,就被那帮周朝的 诸侯欺负,逼得没辙了,一路搬家到了南方。最后,两国成邻居了。 站在越国的角度来看,周肯定是他的敌人,那么周的亲戚,自然也是敌人。所以越国跟吴国虽然离的 那么近,但是大家都有点不对付。 公元前 510 年,吴国突然大举入侵越国。在此之前,两国虽然也因为一些小事发生过一些摩擦,但是 像这样大规模军事冲突,这还是第一回。那个时候越国的国君叫允常,允常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本事的 一个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个铸剑大师叫欧冶子,就是允常那个时代的人。可见在允常统治越国期 间,越国在冶炼,铸造等方面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绝对是国际先进水平。 那么为什么吴国要攻打越国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当时中原的两大霸主国家是晋国和楚 国。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中原的话事权,从他们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就打起来了,这一打就打了八 十多年,结果谁都拿谁没辙,反正谁实力稍站上风,谁就做中原霸主。但是屁股还没在霸主的椅子上 坐热乎了,就又被对方一脚给踹下来了。 当时中原地区的其他国家是什么态度呢?一群二五仔墙头草,谁实力强就跟谁混。 晋国一看这样不行啊,我们是华夏正统,居然奈何不了楚国这个蛮夷?于是就开始拉外援,临近楚国 的吴国是最好的外援选择,首先一个来说,靠那帮二五仔的国家是靠不住的,第二个,谁不知道你吴 国和周天子是亲戚啊,我晋国名义上也算是帮周天子匡扶天下,你不帮我帮谁? 吴国一想也对,反正帮自己家亲戚肯定是没错,就加入了晋国华夏正统股份有限公司。 楚国不干了, 晋国这帮小子别的不会, 就知道喊外援。 你以为就你会喊?我也会, 于是就跟越国商量, 咱们要说实力,要说文化,都不比他们中原那帮国家差,凭什么他们要把我们看做是蛮夷是野人?他 们瞧不起咱们,咱们自己要团结, 越国一想也对,野人兄弟之间是应该团结互助,就加入了楚国边缘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晋国拉拢吴国是为了削弱楚国,而楚国拉拢越国,则是为了削弱吴国。 但是越国的实力说不上强大,虽然和吴国经常有点小摩擦,但是对于国家而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 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迫于吴国的威势,越国一度沦落为了吴国的属国。从广义的范围讲,吴国和越 国这个时候是盟友。 当时阖闾提出的借口是,老子跟楚国打仗的时候,你越国怎么不派兵跟着我一起打?你是不是还跟你 的老相好楚国暗送秋波眉来眼去的? 允常就很愤怒,阖闾你丫太不象话了,咱们两家可是盟友,你怎么这么不讲信用,连自己人你都打? 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允常并未对自己不参与吴国对楚国的军事行动进行解释,而是单纯的 从道义上谴责阖闾。所以他确实可能和楚国还有一腿。 到了真刀真枪要干仗的时候,嘴皮子再利索也没用,更何况心里还有点虚,这嘴皮子恐怕也利索不起 来。说什么都是假的,那就打吧。 表面上看来,吴国进攻越国,好像是因为越国不老实,跟吴国的敌人楚国勾勾搭搭的。 但是实际上呢? 吴国的大夫伍子胥有一番话,我觉得完全可以作为吴国这一次大举进攻越国的真实心理写照。伍子胥 说,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吾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 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车。这个话说的非常的浅显。我们吴国是水泽之国,我们和中原的那些 国家打仗,我赢了也没用,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不习惯那里的生活方式和交通工具。咱们要打赢了越 国,那咱们的人就可以住他那,用他们的交通工具,因为他和咱们一样都是水泽之国。 这句话可以明明白白的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吴国和越国之间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夺取土地和 人民。第二,吴越之间的战争,最终将是一场灭国的战争。 越国理所当然的打输了。为什么说是理所当然呢?因为那个时候的吴国已经逐渐的开始强大了起来, 而且吴国还有一个国宝级的孙武当将军,别说打你一个小小的越国了,打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是小 意思。 输了之后的越国,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楚国的怀抱,想依靠楚国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公元前 506 年, 吴国和楚国开战。 吴军长驱直入, 五战五胜, 短短十天时间就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楚昭王仓皇出逃。 楚国的一个叫申包胥的忠臣,为了救楚国,跑到秦国去求援。秦国那个时候的国君名字很不错,叫秦 哀公。本来秦哀公是不想帮楚国的,结果申包胥就靠着墙放声大哭,耐力十足,连着哭了七天,也不 用吃东西也不喝水。结果秦哀公太感动了,这个哥们太哀了,和寡人很合嘛。于是下令出兵。 吴军在楚国估计没干好事,连本来不得人心的楚昭王身边都有非常多的军民相随。可见大家是恨透了 吴军的摧残,所以才会这么团结。而且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活着的人饱受战火的摧残,连死了的人都 不得安生。谁死了都不得安生呢?楚昭王他爸爸楚平王,被伍子胥从坟里扒了出来,bian 尸三百。这 一下伍子胥痛快了,吴军痛苦了。怎么呢,楚国人一看,你们连个死人都不放过,那还能放过我们活 人嘛?拼死的反抗。 吴军在楚国境内遭到了楚国军民的激烈反抗,而且又面对着来自秦国的压力,处境非常不妙。 棒打落水狗,该出手时就出手。越王允常抓住了这个机会,不宣而战,从背后狠狠的给了吴国一下。 《吴越春秋》里是这么说的,吴在楚,越盗掩袭之。估计还是偷袭战。 对于允常的这个行为,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勇气可嘉。吴军跟楚,秦两国的联军交战,失败 了,只好暂时的撤出楚国。正没处撒气呢,一看越国送上门来了,心头火更大了,你越国算是个什么 东西,也敢跟我这得瑟,非把你丫的打服了不可。 要依靠楚,秦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才能制服的吴军,根本没费什么力气就又把越国给打败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阖闾,他一心想的是如何去称霸天下,越国这样的小国,他也没心思去理会,在公元 前 504 年,他又一次大举入侵楚国。 楚国受不了了, 这不才刚打完仗吗, 你怎么又来了?干脆, 我换地方, 我迁都。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于是迁都到e。 这下阖闾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什么超级大国,在我吴国面前还不是望风而逃。 虽然胜利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骄傲自满的心理却并非一个胜利者应该有的心态。可惜阖闾并不懂 得这个道理,在成功面前他一下子像是变了一个人,大臣说什么也不听了,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日 益专横。 当领 dao 者每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时,再强大的国家也会逐渐走向没落。孙武看到了这一点,于是 找了个借口,说想回齐国探亲,从此一去不回。 目前的想法是把春秋写完。现在已经快了。然后就打算写战国。 春秋战国的都写完了,就整理一下,然后再考虑写隋唐。嗯,就是这样子。三国什么的就不想写了, 大家都已经太熟悉了,这段没必要写了.有一段五胡乱华的历史,我在考虑写不写,因为毕竟有些 min 感, 少数 min 族的朋友看到那个恐怕会不太爽。。 。。 明朝应该不会写了.毕竟有本神书在那了.清朝.....民国......这个...到时候再说吧.我暂时没想那么多,春秋 战国的能写完并且整理好就不容易了. 据说孙武有一次和吴王阖闾聊天,阖闾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现在晋国是由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 魏氏,韩氏这么六个家族把持大权,先生你觉得这六个氏族里,哪几个氏族会灭亡,哪几个氏族会强 大呢? 孙武就说,范氏,中行氏会先灭亡,然后就轮到智氏。再然会就会轮到韩,魏。倒是赵氏不但不会灭 亡,反而会强大起来。为什么呢? 在春秋时期,周将天下分封给各个诸侯国,而诸侯国的国君又封给那些大臣氏族封地。这个就有点类 似于古代欧洲的骑士领主制度。在这些私人的封地里,赋税,田地的大小都由领主制定,甚至还可以 在领地里自己招募军队,自己设定一些法律。晋国的这六个家族都有封地,但是其他的五个家族都是 苛政重赋,只有赵氏的赋税是最轻的,田地的亩制是最大的。所以孙武就认为,只有宽政爱民的赵氏 会强大。 果然,晋国的范,中行,智,逐一灭亡。而晋国最后也落到了韩赵魏三个氏族的手里,这个在历史上 叫做三家分晋。 在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就是后来秦国灭六国的时候,先灭的韩国,然后攻下了赵国,赵国的公子嘉后 来跑到当时的代郡,自立为王,如果认为代郡的赵王嘉也是赵国之君的话,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就是 韩魏楚赵燕齐。 秦完成灭六国的大业时,是公元前 221 年,而孙武呆在吴国的时间是公元前 515 年到公元前 503 年。 大约差了近 300 年。 孙武不是先知,他当然不可能知道三百年后的事情,但是就仅仅凭着他的眼光,就能看得这么准,可 以想见孙武对于国家政局的判断到了一种多么可怕的地步。 现在孙武摆明就是不看好吴国,所以急流勇退。 孙武离开之后,吴王阖闾却依旧如故,走就走吧,反正我吴国现在强了,用不着你了。可见骄傲是一 个多么可怕的敌人,依阖闾的性格,像孙武这样的国宝级人物,要搁以前那都恨不得给他放庙里供起 来,现在居然就这么放那个小子走了。 在公元前 497 年,越国举国哀悼伟大领袖允常的去世,他的儿子勾践,外表沉痛的即位为王。一般来 说,咱们普通人家要是丧父,那是大哀。帝王家呢?大喜啊,终于轮到我坐这个位置了,等了多少年 了都。有的性急的可能都觉得,这阎王爷办事效率太慢了,怎么还不招老家伙下去啊?干脆,我送他 下去得了。 一个国家新王即位时往往国内局势会有小小的骚动。这个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个来说,当时 的君主老婆比较多, 所以孩子也多。 大家兄弟几个都跟这等着呢, 结果等半天你上去了,我们都白等, 心里难免会起一些小小的波澜。至于波澜之后会发生点什么事呢,这个就不知道了。另一个来说,在 国内总有一些先王的老臣,权利很大。他一看,你一个毛头小子上来当老大,你凭什么啊?老子现在 位高权重,反倒要低下头听你一个年轻后人的话?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我觉得我就挺有的。当然是 不是真的有德谁也不知道,估计真有德也不会有这想法。于是也难免会在心中起一些小小的波澜。至 于波澜之后会如何呢?这个也不好说。 总之, 想当老大的人多了去了, 一个新即位的想让大家都服他, 总得需要点手段,当然,也需要点时间。 虽然阖闾这个人到了统治晚期有些沉溺于享乐,但是基本的政治眼光还是有的。一看对面老大死了, 新上来的是个二十来岁那么一个小伙子。你们家老爷子当年趁着我跟楚国那搞斩首行动的时候,偷袭 我的大后方, 连吃带拿顺走我不少好东西。 总之一句话,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你爸爸死了我就找你,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勾践肯定不干哪,吐出来?门都没有,你有本事自己来拿来。 阖闾火上来了,你以为我不敢来?看我不打死你小丫的。公元前 496 年。吴国大兵压境。越王勾践这 个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狠。我们看黄易写的小说《大唐双龙传》 ,里面有个叫跋 锋寒的,他的名言就是,谁够狠,谁就能活下去。估计这个跋锋寒很可能是勾践的粉丝。勾践的狠劲 一上来,打就打,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 于是吴越双方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火并开始了。 当时吴国的军队,甲胄贤明,武器锃亮,尤其经过一代军神孙武的调教后,上刀山下火海那都是小 CASE。阵型整齐,士气高昂。而且还曾有长途奔袭楚国郢都完成斩首行动的骄人战绩。整只军队杀 气腾腾,用现在的话说,这支部队本身就是一个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越国的军队是怎么也不可能打得过吴军的,毕竟双方的国力军力还有将领统帅 力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当时吴国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是要高过越国的,前文曾经提到过吴国的 老祖宗是周太王古公的儿子, 他们的祖先是尧的农官后稷, 所以吴国的农业水平应该也是非常的高的。 所以吴国的军人的吃的营养肯定比较好,长得应该比较壮实。 而越国呢?居然还是刀耕火种那一套。在一个即将进入封建社会的时代里,这个国家还保留着远古时 期的生产方式。所以我猜想大概越国人的营养水平肯定是不如吴国的。所以身体素质应该也要略逊于 吴国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黑压压好几千甚至好几万人的战场上,两军对垒,双方都严阵以待。结 果人家那边的人普遍比我们这边的人长得高长得壮,你别说打仗了,就是几十个人打群架,一看对面 的都自己这边的都要壮,心里也得打鼓。 勾践心里大概也有点虚,但是到了这个地步了,硬着头皮也得打啊,就下令,进攻。于是越军战鼓擂 动,发起了对吴国的冲锋。 这次冲锋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拿个鸡蛋去撞一个石头,看看哪边能赢。 石头大概是不会输。 吴军估计都得这么想,这帮越国人太不知道死活了,就你们那小体格,我绑上一只手你们是个儿吗? 你还敢向我冲锋?我打个喷嚏都吓死你。 越军冲了几次,勾践算看明白了,这仗这么打不行,得出奇招。 于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离奇的一幕出现了。 勾践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 他让越军大队人马后退,然后选出了几百个死 xing 犯,一个人发了一把宝剑,让他们列队站到军队 的最前面,大声冲对面的吴国军队喊了几句 kou 号。然后纷纷 zi 刎。 他们喊得什么 kou()号呢,有说是我们来这就是 si 给你们看的,有说是我们违 fan 军 ling 甘愿() 受 si 的。 反正不同的史书版本也不一样。不过我想,既然都要死了,没准也有几个喊什么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 汉的。 这一下吴军就开始骚乱了,为什么骚乱呢? 有一种可能是学者认为, 当吴国军队看到越国的那帮人自刎之后, 可能是被吓到了, 所以发生了骚乱。 阵脚大乱。这个说法倒是有道理,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吴军硬是够硬了, 打起仗来也可能不怕死。 但是你让他自己拿把刀割脖子玩我估计还是有点强人所难。 打仗无非打个气势,一看这帮越国人这么横,估计吴军当时心里就虚了。勾践一看吴军被吓着了,又 下令进攻,这一回,越国人胜利了。还有一种可能。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咱们()guo()人就有一个 很好的习惯,喜欢看热闹。吴军虽然都是百战之师,但是两军阵前玩集 ti 自 sha 这种事情别说见了, 听都没听过,太新鲜了。今天出来可不能白出来,得瞧仔细咯,结果大家都往前挤着看,阵脚就乱了。 越王勾践一看,吴军发生了骚动,好机会,打丫的,全军冲锋。吴军这边呢,有的是站前排的看见了, 有的可能站的后面点没看见,一看,哟,你还来,刚才就没看到那精彩镜头,这回可不能错过了。还 跟那挤呢,都没防备。结果越国人就趁机冲了过去,大败吴军。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世人的推理想象 了, 人家一向号称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对这件事就这么几句话。 越王勾践使 si 士挑战, 三行, 至吴陈, 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李。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越王勾践的狠,一般人估计没有这么硬的心肠,叫自己人阵前富士康给敌 人看的,也就勾践能做的出来。 总之这场战争因为一个很戏剧化的奇招,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越国赢了。 越国不仅赢了,而且在战斗中还取得了一个重大的战绩,不可一世的吴王阖闾,被弓箭射中了,虽然 只是射中了他的大脚趾。其实这个伤应该说不是很严重,但是就在当天阖闾居然就不幸去世了。关于 阖闾的死因,一般都认为是因伤去世,那估计就是伤口感染了。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其中另有隐情。 史书上记载,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临死之前,阖闾告诉他 的儿子夫差,一定不能忘了越国。不能忘了越国什么呢?不能忘记了我们被越国打败的耻辱,也可能 是,不能忘记了你父亲我是死在越国的手上。所以你夫差一定要替我报仇。 我们可以想想看,这位吴王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就在几个小时之前,他阖闾还是睥睨天下的一代 霸主,手握雄兵,连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看见他都得陪着小心。几个小时之后,他居然就输了,还是 输在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手里,还是输在越国这样的弱国手里。居然还输得这么狼狈,连鞋子都在逃跑 的时候丢了一只。自己还挨了一箭。再一想,自己居然是输在勾践那么下作的怪招上,又疼又气,于 是嘱咐儿子一定要替自己报仇,交代完后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从这个角度来看,阖闾很有可能是 因为心里上的巨大落差和对于勾践的愤怒而被活活气死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卧薪尝胆。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这是形容越王勾践的。现在我要郑重的告 诉大家,在前秦的史籍里面,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而司马迁写的史记中,仅仅只提到了尝胆。在《越 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写到,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有尝胆,但是没卧薪。 那么卧薪的传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在南宋时期的一本叫《左氏传记》的书里提到,吴王夫差, 坐薪尝胆。 如果说司马公的史记所写确实,我们恐怕就要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夫差卧薪,勾践尝胆。 还是那句话,有错的地方是肯定的,毕竟看过的东西也会忘记不少,再说考古的今天挖点明天挖点, 古代的史籍都难免出错何况我这个不专业的。至于说我分析人物心理是扯淡,OK。您也骂骂司马迁 成不成, 他一个汉朝人他知道春秋那会的人都说过什么话?他跟春秋五霸那几位一块喝过酒?不都是 根据情况分析人物心理吗?再说了, 我要真把国语左传原文照抄上了你们看的懂吗?看得懂?那你自 己去书店买书看去吧,跟我较劲有意义? 在今天长沙的湖南大学的校园内,有一个非常古老而著名的学院,叫做岳麓书院,正门口挂着一副对 联,八个大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人民对这八个字非常的骄傲,但是外人看了就很不爽,怎 么就惟楚有才了?难道除了楚国别的地方就不出人才了吗?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对联是北宋的宋真宗赐书。惟字其实是一个语气助词,其实对联正确的含义 应该是楚地出人才,因而兴盛。 不过, 在春秋末期, 虽然楚地出人才, 但楚国倒并未因此而兴盛。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楚才晋用, 实际上不光是晋用,而且也为吴用,为越用。 吴越争霸, 实际上就是几个楚国人之间的斗法。 在这里也小题一句, 虽然惟楚有才这几个字写在湖南, 不过那几个楚人倒是与湖南没什么关系。 究竟是哪些楚人在影响着天下的走势呢。有三个人,伍子胥,范蠡,文种。 伍子胥非常的有本事,套用某非著名相声演员的台词,文能安邦定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很得吴王 阖闾的赏识,被封为相国,甚至据说在阖闾去世之前,曾托孤于他,让他好好辅佐吴王夫差。 范蠡是今天的河南人, 文种是今天的湖北人。 范蠡这个人和伍子胥可以说是非常的像, 也是文韬武略, 而且胸怀大志。但是范蠡在当时是一介平民,而在楚国想从政,必须是贵族。所以范蠡空有才华却不 能施展。范蠡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跑去做买卖,也赚了大钱,可见很有商业头脑。在两千多年前, 他就用了一招咱们在二十一世纪才学会并且大规模应用的手段来推销自己――通过作秀来自我炒作。 他是怎么自我炒作的呢?每天一会抽疯一会清醒, 有的时候还喜欢玩一个咱们小时候都玩过的叫我是 木头人的游戏,把自己当做一个木头人,什么都当没看见没听见。而且他还经常性的和别人宣称自己 有治国治军的本事,智比圣贤。大家一听,都点点头,嗯,明白了,这孩子疯了。当时范蠡住的那个 地方的行政长官就是文种,文种听说自己的治下还有这么一个人,就派人去看看,这个人究竟是怎么 回事。手下人去看了看,回来报告,没什么奇特的,就是一个有疯病的狂人而已。文种一听就笑了, 我听说有本事的人都喜欢装疯。文种的这个话恐怕有点主观,按他的说法那当时有点本事就装疯是一 种社会风气,虽然现在的人非常喜欢山寨炒作手法,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估计没那么前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文种决定亲自去一看究竟。 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有一个靠作秀自我推销成功的案例,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姜子牙。姜子牙据说经 常在河边钓鱼,用一个直钩,离水面三尺。口里还念念有词,鱼啊鱼,你要愿意呢,就自己上钩吧。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嘛。结果当时的周文王就听说了这个消息,派了一个士兵去查看,姜子牙一看, 来了个小兵,就说,鱼儿不上钩,虾米别捣乱。文王听到回报后,心想大概这个人是有所指的,那就 派个大臣去看看吧。姜子牙一看这回来了个大臣,级别不够,就说,大鱼不上钩,小鱼别捣乱。这个 话一传进文王的耳朵里,文王明白了,这是要我去请他出山啊,于是亲自去请姜子牙。 范蠡肯定也听过这个故事,所以来了个小兵,不理他。文种来了呢,可能觉得文种不过一个小官,级 别不够,于是继续装,汪汪地冲文种学狗叫。结果没想到的是,文种一看他这个样子,下车向他就行 礼。范蠡不理他,又汪汪叫了两声,跑开了。不过我猜范蠡的内心里应该也明白,文种向他行礼,实 际上就是看穿了他的作秀,这个人一定也不简单。 可能他当时和文种用某种方式交流了一下,也可能范蠡这个人精通占卜之术。到了第二天,范蠡就跑 去对自己的嫂子说,大嫂,今天又贵客要来,借我一身体面的衣服好吗?从这一句话来看,范蠡当时 应该比较的穷。又穷又疯,穷疯。果然,文种又来了。这回范蠡不抽疯了,一举一动非常的有君子风 范,很讲礼仪。据《越绝书》记载,两人“终日而谈,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当时的范蠡大概是 二十岁左右,文种应该比他稍微大几岁,两个年轻人在一起聊了一天,指点江山,聊的都是如何能称 霸天下的治国之道。聊得很投机,相见恨晚。 作为两个年轻人,尤其又是两个有着满腹才华不得施展且心怀大志的年轻人,他们非常的希望能有一 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但是当时的楚国君主昭王很不得民心,而且贵 族重新把持了朝政,想在楚国有所作为很不容易。所以俩人就约好了,咱们一起移民,去国外闯闯。 去哪呢?有说法是这俩人算了一卦,发现东南方有霸王之兆。于是决定,一起去吴国碰碰运气。我一 直很羡慕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出国都不用签证,想去哪去哪。俩人就动身了,结果到了吴国,发现吴 国的管理层岗位竞争太激烈,又是伍子胥又是孙武的,等排资论辈到自己上位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伍 子胥这个家伙跟楚平王有杀父之仇,这小子天天吵吵着要带兵杀回楚国报仇雪恨。虽然打定了主意要 移民,但是楚国毕竟是自己生长的故土,两国一开战哥俩岂非里外不是人?这时候范蠡就跟文种说, 其实咱们俩可以去越国啊,越国跟吴国风俗也差不多,地理环境也差不多,霸主之兆反正是在东南, 东南就这么两个国家拿得出手了,能当霸主的不是吴国就是越国,干脆咱们去越国得了。 在吴国大家上岗得靠实力竞争,在越国上岗其实也不容易。当时越国有个大臣叫石买的很有眼光,一 眼就看出这两个人的厉害。我们今天常常做人有眼光是一件好事。其实这个倒未必,如果有眼光的是 一个君子那自然是天下之幸,可是如果有眼光的是一个小人,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石买就是这么一 个有眼光的小人, 《越绝书》记载,曾经有人这么评价他,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 细人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石买这小子是一个习惯跟别人结怨并且目光短浅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所 以他虽然看出了两个人的才华,但是他并没有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而是担心这俩人一来自 己的位置就不保了。一个合格的小人通常都具备口才好这个专业素养,石买的专业素养就很高,他跑 去跟越王允常说,大王,我听说卖弄风骚的女子不守贞洁,自我夸耀的士人没有信义。这种周游列国 自己找上门的,往往都没什么本事,要不这俩水货怎么到哪都没有国家任用他们呢?大王明鉴。赶紧 让他们俩滚蛋吧。 从石买的话里看,估计范蠡到了越国之后没少跟别人说自己有多大能耐,但是也可以估计到他没有被 越王任用,要不然也不至于到处宣传自己了。 但是允常还是给了文种一个官当,毕竟文种是来自当时的发达国家楚国的官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 丰富的管理经验。 至于范蠡, 因为没有工作经验, 加上可能在越国装疯落下了点后遗症被允常看到了, 面试不通过。所以现在的毕业生朋友在求职的时候如果看见招聘企业要求工作经验,不要觉得心里不 平衡,人家范蠡那么大本事的一个人,不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吗? 待业青年兼愤怒青年范蠡很失落,很忿忿:你丫太没眼光了,不用我是你的损失,我这么一身本领不 愁找不到工作! 理想是美好的,志向是远大的,能力是超群的,现实是残酷的。 范蠡到处求职,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过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好B工作。 好B工作虽然不好找,但是好朋友更难找。尤其是像文种这样讲兄弟义气的好朋友。 文种一看,俩人一起出来的,当初说好了要一起打拼,结果自己在这当个白领吃喝不愁了,好朋友那 么有能力,却因为面试没通过现在待业了,心里也颇不是滋味。于是就跑到允常那,又搬出自己那套 有本事的人都爱装疯卖傻的理论,引经据典,连《易经》上都说了,本事超越世俗的人,肯定就有不 能适应世俗的毛病,大王你就给范蠡一个机会吧,这个人真的是个人才。允常大概是不想驳了文种的 面子,那行吧,我就勉为其难给他安排个岗位吧。 练兵三年,夫差认为报仇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夫差是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麾下精兵猛将无数,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吴军来势汹汹,锐不可挡。第三次吴越战争,爆发了。 还是那句老话,骄傲是最可怕的敌人。 越王勾践在三年前用下三滥的手段打赢了吴军,气死了吴王阖闾。如此骄人的战绩对一个二十来岁的 青年人,确实是值得骄傲的,但是勾践骄傲的过了头,自我膨胀到了极致,他完全忘记了前次胜利并 非是靠越军的战斗力强大,而是靠了下作的手段,只是觉得,吴军也不过如此。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 容易头脑发热,根本不顾及实际情况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到如今这样的人也依然存在, 大家都管他们叫 fen 青。 除了越国 zui 高 ling 到人勾践外,越国国内的 fen 青们也很激动,吴国小丫的还敢来找 si? 虽然当时越国的大部分人都处于打了鸡血的亢奋状态,但是还是有理智的人的,比如范蠡。范蠡那个 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他看得很明白,虽然三年前那一仗是越国打赢了,但是并非是靠自己的实力赢得 胜利,更何况夫差是为什么来的?为报父仇,也就是说吴军实际上是一只哀兵, 《老子》里有这么一 句话,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如今自己这边轻敌不说,人家还是哀 兵。更何况本来咱们这边论实力确实还不如人家强,你去跟他打野战不是作(作一声)呢吗? 就建议勾践,人家吴国军队练了三年兵,大王咱们还是坚守城池,不要和他们打。估计打不过…… 结果坏了,这句话叫越国粪青们听见了,他们大喊,打倒越奸!范蠡懦夫!从古至今有一个颠扑不破 的真理,那就是千万不要得罪粪青。否则他们会先给你扣上一个 X 奸的大帽子,然后尽自己所能想 到的世间最恶毒的词语统统砸到你和你的家人身上来,有的甚至连你十八辈的祖宗都不放过。 范蠡一看,得了,我闭嘴吧。我这装疯的哪是真疯子的对手啊。
以下获取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方式,更接近历史真相的是...历史中蕴涵着大量可供我们借鉴的政治智慧,“推恩令...楚庄王 12、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评价万历朝鲜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