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有人把天书拿去垫桌脚!看仙侠世界天书任务学院有感啊!

拙作《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按照卓越亚马逊的公告,应该可以在今天正式上市销售了。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写得还行,印出来,虽然不免带有一丝惴惴不安的期待感和惶恐心,但也不怕丢人,欢迎各路英雄好汉多多指正批评。
葛格我人称“体制内的干煸滚刀回锅肉”,又自封策展界、影评界和学术界的“三界清流”,向来比较脸皮厚。这得多亏了电影资料馆对我多年的“摧残”和培养。
《幕味》从半个月前开始在亚马逊开始预售。在影评界基友和影迷朋友的抬爱下,昨天一度达到了影视艺术理论类的第1名,以及预售图书榜的第6位。
虽然只是暂时的成绩,但这确实也着着实实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可是一本学术书籍。你们确定不是因为被一阵忽悠后,脑热下单的吗?
好在现在的网络销售,都有30天的免费退换货服务,大家回头拿到书,不满意可以随时调换,或者用来垫桌脚“以泄私愤”。
因为我本周都在顺义的总局培训学院封闭学习,天天不知足地、贪婪地吸收着各种高大上的文艺理念,所以还没有拿到样书,但同行来的老哥们儿(两位都是知名的青年评论家和史学家)已经开始和我觥筹交错地燥起来,准备撸串撸到天亮。
看我们的脑残剪刀手,口耐吗?
结果没想到,知识分子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三个大男人喝了一瓶啤的,就连滚带爬地回了住所,我一晚上跑肚跑了三回,玉体可谓饱受摧残。
《幕味》的装帧设计,后浪专门请来名家来操刀,显得比较小资,对不明真相的文艺青年颇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按照设计师的理念,其对封面内涵的读解,是讲一束放映机的光线投射、亲吻到大银幕上。
可我怎么看着,总像是一个大脑袋歪着头在瞧着银幕呢?难不成设计师真的知道,葛格我未来要出版的《幕味3》——现在《幕味2》还没动笔——副标题就是“斜视的美学”吗?真乃知音也。
《幕味》的外包装采用了黑卡纸烫银处理,里面因为比较厚,有400页几十万字(大家每天看葛格能在公号炮制这么多的文字垃圾,就知道我还是挺能写的),所以采用了更加结实、耐操的线装处理。
据后浪拿到样书的编辑小妹说,整体还行,比较上档次。
因为我向来对有些常规性的电影学术书籍有些排斥,这次为了影迷接受和阅读,除了形式设计之外,还是把学术性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这就体现在,除了学术论文以外,我还增加了感性化的策展故事、访谈内容和家藏秘档大公开。
尤其秘档图文这块,绝大多数,都是我从港台以及海外淘来的,花费不菲。
也因为买这些东西,经常被家里人称为“败家玩意儿”。
当然,在这种混搭性质的著作里,也得适时地夹带“私货”:比如我就把我和偶像夏梦女士的合影登在了书上,以满足自己“青史留名”的梦想。
今年恰逢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对公众开放20周年,《幕味》在此时适时地推出,除了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在于把电影资料馆、艺术放映和可爱的影迷们共同“写进历史”。
你们怕不怕?
讲真,用五年时间写《幕味》这本书对于每天需要打卡坐班的我来说,确实还是很不容易的。随着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像管理方面转移,以及社会交际对一个中年男人生命的侵占(助理妹子也时常提醒我现在交际太多、自带媒体属性太重,耽误了大量有意义的正事儿),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本书《幕味2》啥时候才能面世。
所以《幕味》于我个人而言,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看到它,我想起了近十年在电影资料馆策划岗位上的哀乐生活,而电影资料馆的铁粉儿们,相信也能从中找到我们一起共同走过的、难忘观影时光的点滴。这正是《幕味》一书最根本的写作出发点。
我毕竟是热爱电影学术的。但站在学院和民间的十字路口,不开玩笑地说,历史赋予了我更重要的身份和文化责任。
今天在留言区,大家可以谈谈自己对于电影资料馆的观影感受、美好记忆以及批评建议,择优送出两本热乎乎出炉的签名书以及5张电影兑换券,都是葛格自掏腰包啊,泪目。不要嫌少,在未来的两个月,“文慧园路三号”以及各大基友公号,还会陆续会大家带来赠书、赠票活动。《幕味》携带了时间的灰烬和电影资料馆的观影记忆,但也没有太多的、需要速销的时效性,相信,可以慢慢地一直陪伴大家走下去。
最后,要感谢一直批评我、关注我成长的电影资料馆影迷,希望能够以此书和大家共享“幕味”。我很感恩,自己可以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这也许就是我个人人生中最大的福气和幸运吧。
前言·神圣的银幕
本书辑录了过去几年我所写的部分有关华语电影的文章,有些曾在内地和港台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一些写完则被暂时搁置,这次为了出版《幕味》,经过了重新的思考和修订,最终结集成册。
“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而假若看过这份刊物的朋友也都知道,《玲珑》虽然出版于久远的三十年代,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大胆和前卫,其中很多文章即便不读正文,仅仅标题一出,今天的读者都会不免惊呼:“没想到,那个年头儿的人可真潮啊!”过去看到这份老刊物并不容易,如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其网络图书馆上载了《玲珑》的全套电子版,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去一读。
总而言之,《玲珑》以及它所包含的《幕味》版块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妙感:它似乎既是指向历史的,又是关乎现代的;既有感性的活泼,又含理性的思考。正是这种混杂的气质,让我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因为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正是一本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研究专书。我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讲述的久远信息中,找寻到它们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连结关系以及依旧旺盛燃烧的生命力。
同时,我将尝试摒弃过往传统学术著作中的严肃模样,力求在本书中呈现出一种兼具理性和感性的面貌,为此我专门为每一篇论文撰写了故事性的导读。此外,“幕味”对我而言当然还有更为特别的意义。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的八年间,其实我从来都不曾担任专职的研究人员,而是一直从事电影策展和艺术影院的经营管理工作。与我而言,做专业学术研究和自由写作或许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和奢望,但每天通过网络与影迷交流,抑或在艺术影院为观众进行片前讲解,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将专业电影知识进行大众文化普及的职业么?
正是基于此,我在本书中所选的文章,都和电影资料馆历年来的放映活动有关。它们有些写于策展之前,有些则是专门为影展所撰写的导读文章,也有影片放映后的个人思考总结。我想,这一定是本书最具有个性特点的地方:因为幕味,“银幕的滋味”,我实在品尝得太多。每次身处艺术影院中,望着那块神圣、洁白的巨大银幕,说实话我都会内心升腾出一种模糊而又崇高的责任感。我想,它承载了不光是我本人,更是众多电影资料馆影迷共同的生命经验。所以,我热爱电影,热爱我的工作,也热爱电影资料馆的影迷,这本《幕味》其实就是和影迷们共同完成的一本充满生命感性的学术书籍,感谢这些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如此多快乐的电影时光。
最后,特别的,我还要由衷感谢我的两位授业恩师吴迪(启之)先生和李迅先生,他们对于型塑我的学术人格,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和助力作用。谨把这人生中的第一本专著,献给二位老师。
预订 | 葛格的新书《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已在卓越亚马逊网站开启预订啦,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内容。现已可享受7.9折优惠,感谢大家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拙作《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按照卓越亚马逊的公告,应该可以在今天正式上市销售了。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写得还行,印出来,虽然不免带有一丝惴惴不安的期待感和惶恐心,但也不怕丢人,欢迎各路英雄好汉多多指正批评。葛格我人称“体制内的干煸滚刀回锅肉”,又自封策展界、影评界和学术界的“三界清流”,向来比较脸皮厚。这得多亏了电影资料馆对我多年的“摧残”和培养。《幕味》从半个月前开始在亚马逊开始预售。在影评界基友和影迷朋友的抬爱下,昨天一度达到了影视艺术理论类的第1名,以及预售图书榜的第6位。虽然只是暂时的成绩,但这确实也着着实实地超出了我的想象。这可是一本学术书籍。你们确定不是因为被一阵忽悠后,脑热下单的吗?好在现在的网络销售,都有30天的免费退换货服务,大家回头拿到书,不满意可以随时调换,或者用来垫桌脚“以泄私愤”。因为我本周都在顺义的总局培训学院封闭学习,天天不知足地、贪婪地吸收着各种高大上的文艺理念,所以还没有拿到样书,但同行来的老哥们儿(两位都是知名的青年评论家和史学家)已经开始和我觥筹交错地燥起来,准备撸串撸到天亮。看我们的脑残剪刀手,口耐吗?结果没想到,知识分子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三个大男人喝了一瓶啤的,就连滚带爬地回了住所,我一晚上跑肚跑了三回,玉体可谓饱受摧残。《幕味》的装帧设计,后浪专门请来名家来操刀,显得比较小资,对不明真相的文艺青年颇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按照设计师的理念,其对封面内涵的读解,是讲一束放映机的光线投射、亲吻到大银幕上。可我怎么看着,总像是一个大脑袋歪着头在瞧着银幕呢?难不成设计师真的知道,葛格我未来要出版的《幕味3》——现在《幕味2》还没动笔——副标题就是“斜视的美学”吗?真乃知音也。《幕味》的外包装采用了黑卡纸烫银处理,里面因为比较厚,有400页几十万字(大家每天看葛格能在公号炮制这么多的文字垃圾,就知道我还是挺能写的),所以采用了更加结实、耐操的线装处理。据后浪拿到样书的编辑小妹说,整体还行,比较上档次。因为我向来对有些常规性的电影学术书籍有些排斥,这次为了影迷接受和阅读,除了形式设计之外,还是把学术性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这就体现在,除了学术论文以外,我还增加了感性化的策展故事、访谈内容和家藏秘档大公开。尤其秘档图文这块,绝大多数,都是我从港台以及海外淘来的,花费不菲。也因为买这些东西,经常被家里人称为“败家玩意儿”。当然,在这种混搭性质的著作里,也得适时地夹带“私货”:比如我就把我和偶像夏梦女士的合影登在了书上,以满足自己“青史留名”的梦想。今年恰逢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对公众开放20周年,《幕味》在此时适时地推出,除了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在于把电影资料馆、艺术放映和可爱的影迷们共同“写进历史”。你们怕不怕?讲真,用五年时间写《幕味》这本书对于每天需要打卡坐班的我来说,确实还是很不容易的。随着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像管理方面转移,以及社会交际对一个中年男人生命的侵占(助理妹子也时常提醒我现在交际太多、自带媒体属性太重,耽误了大量有意义的正事儿),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本书《幕味2》啥时候才能面世。所以《幕味》于我个人而言,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看到它,我想起了近十年在电影资料馆策划岗位上的哀乐生活,而电影资料馆的铁粉儿们,相信也能从中找到我们一起共同走过的、难忘观影时光的点滴。这正是《幕味》一书最根本的写作出发点。我毕竟是热爱电影学术的。但站在学院和民间的十字路口,不开玩笑地说,历史赋予了我更重要的身份和文化责任。今天在留言区,大家可以谈谈自己对于电影资料馆的观影感受、美好记忆以及批评建议,择优送出两本热乎乎出炉的签名书以及5张电影兑换券,都是葛格自掏腰包啊,泪目。不要嫌少,在未来的两个月,“文慧园路三号”以及各大基友公号,还会陆续会大家带来赠书、赠票活动。《幕味》携带了时间的灰烬和电影资料馆的观影记忆,但也没有太多的、需要速销的时效性,相信,可以慢慢地一直陪伴大家走下去。最后,要感谢一直批评我、关注我成长的电影资料馆影迷,希望能够以此书和大家共享“幕味”。我很感恩,自己可以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这也许就是我个人人生中最大的福气和幸运吧。前言·神圣的银幕本书辑录了过去几年我所写的部分有关华语电影的文章,有些曾在内地和港台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一些写完则被暂时搁置,这次为了出版《幕味》,经过了重新的思考和修订,最终结集成册。“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而假若看过这份刊物的朋友也都知道,《玲珑》虽然出版于久远的三十年代,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大胆和前卫,其中很多文章即便不读正文,仅仅标题一出,今天的读者都会不免惊呼:“没想到,那个年头儿的人可真潮啊!”过去看到这份老刊物并不容易,如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其网络图书馆上载了《玲珑》的全套电子版,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去一读。总而言之,《玲珑》以及它所包含的《幕味》版块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妙感:它似乎既是指向历史的,又是关乎现代的;既有感性的活泼,又含理性的思考。正是这种混杂的气质,让我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因为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正是一本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研究专书。我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讲述的久远信息中,找寻到它们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连结关系以及依旧旺盛燃烧的生命力。同时,我将尝试摒弃过往传统学术著作中的严肃模样,力求在本书中呈现出一种兼具理性和感性的面貌,为此我专门为每一篇论文撰写了故事性的导读。此外,“幕味”对我而言当然还有更为特别的意义。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的八年间,其实我从来都不曾担任专职的研究人员,而是一直从事电影策展和艺术影院的经营管理工作。与我而言,做专业学术研究和自由写作或许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和奢望,但每天通过网络与影迷交流,抑或在艺术影院为观众进行片前讲解,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将专业电影知识进行大众文化普及的职业么?正是基于此,我在本书中所选的文章,都和电影资料馆历年来的放映活动有关。它们有些写于策展之前,有些则是专门为影展所撰写的导读文章,也有影片放映后的个人思考总结。我想,这一定是本书最具有个性特点的地方:因为幕味,“银幕的滋味”,我实在品尝得太多。每次身处艺术影院中,望着那块神圣、洁白的巨大银幕,说实话我都会内心升腾出一种模糊而又崇高的责任感。我想,它承载了不光是我本人,更是众多电影资料馆影迷共同的生命经验。所以,我热爱电影,热爱我的工作,也热爱电影资料馆的影迷,这本《幕味》其实就是和影迷们共同完成的一本充满生命感性的学术书籍,感谢这些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如此多快乐的电影时光。最后,特别的,我还要由衷感谢我的两位授业恩师吴迪(启之)先生和李迅先生,他们对于型塑我的学术人格,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和助力作用。谨把这人生中的第一本专著,献给二位老师。预订 | 葛格的新书《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已在卓越亚马逊网站开启预订啦,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内容。现已可享受7.9折优惠,感谢大家支持。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文慧园路三号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今日爆料 | 张一山脾气差?知名组合男成员私下滥交到处约P,某知名大导演国外竟有私生子!
她是风情万种的土包子,被嘲笑吃嫩草,如今逆袭成少女!
父亲节赠书120本丨写一句你想对父亲说的话
这部献给电影的情书,画面每一帧美的都让人想要窒息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拙作《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按照卓越亚马逊的公告,应该可以在今天正式上市销售了。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写得还行,印出来,虽然不免带有一丝惴惴不安的期待感和惶恐心,但也不怕丢人,欢迎各路英雄好汉多多指正批评。葛格我人称“体制内的干煸滚刀回锅肉”,又自封策展界、影评界和学术界的“三界清流”,向来比较脸皮厚。这得多亏了电影资料馆对我多年的“摧残”和培养。《幕味》从半个月前开始在亚马逊开始预售。在影评界基友和影迷朋友的抬爱下,昨天一度达到了影视艺术理论类的第1名,以及预售图书榜的第6位。虽然只是暂时的成绩,但这确实也着着实实地超出了我的想象。这可是一本学术书籍。你们确定不是因为被一阵忽悠后,脑热下单的吗?好在现在的网络销售,都有30天的免费退换货服务,大家回头拿到书,不满意可以随时调换,或者用来垫桌脚“以泄私愤”。因为我本周都在顺义的总局培训学院封闭学习,天天不知足地、贪婪地吸收着各种高大上的文艺理念,所以还没有拿到样书,但同行来的老哥们儿(两位都是知名的青年评论家和史学家)已经开始和我觥筹交错地燥起来,准备撸串撸到天亮。看我们的脑残剪刀手,口耐吗?结果没想到,知识分子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三个大男人喝了一瓶啤的,就连滚带爬地回了住所,我一晚上跑肚跑了三回,玉体可谓饱受摧残。《幕味》的装帧设计,后浪专门请来名家来操刀,显得比较小资,对不明真相的文艺青年颇具迷惑性和欺骗性。按照设计师的理念,其对封面内涵的读解,是讲一束放映机的光线投射、亲吻到大银幕上。可我怎么看着,总像是一个大脑袋歪着头在瞧着银幕呢?难不成设计师真的知道,葛格我未来要出版的《幕味3》——现在《幕味2》还没动笔——副标题就是“斜视的美学”吗?真乃知音也。《幕味》的外包装采用了黑卡纸烫银处理,里面因为比较厚,有400页几十万字(大家每天看葛格能在公号炮制这么多的文字垃圾,就知道我还是挺能写的),所以采用了更加结实、耐操的线装处理。据后浪拿到样书的编辑小妹说,整体还行,比较上档次。因为我向来对有些常规性的电影学术书籍有些排斥,这次为了影迷接受和阅读,除了形式设计之外,还是把学术性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这就体现在,除了学术论文以外,我还增加了感性化的策展故事、访谈内容和家藏秘档大公开。尤其秘档图文这块,绝大多数,都是我从港台以及海外淘来的,花费不菲。也因为买这些东西,经常被家里人称为“败家玩意儿”。当然,在这种混搭性质的著作里,也得适时地夹带“私货”:比如我就把我和偶像夏梦女士的合影登在了书上,以满足自己“青史留名”的梦想。今年恰逢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对公众开放20周年,《幕味》在此时适时地推出,除了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在于把电影资料馆、艺术放映和可爱的影迷们共同“写进历史”。你们怕不怕?讲真,用五年时间写《幕味》这本书对于每天需要打卡坐班的我来说,确实还是很不容易的。随着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像管理方面转移,以及社会交际对一个中年男人生命的侵占(助理妹子也时常提醒我现在交际太多、自带媒体属性太重,耽误了大量有意义的正事儿),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本书《幕味2》啥时候才能面世。所以《幕味》于我个人而言,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看到它,我想起了近十年在电影资料馆策划岗位上的哀乐生活,而电影资料馆的铁粉儿们,相信也能从中找到我们一起共同走过的、难忘观影时光的点滴。这正是《幕味》一书最根本的写作出发点。我毕竟是热爱电影学术的。但站在学院和民间的十字路口,不开玩笑地说,历史赋予了我更重要的身份和文化责任。今天在留言区,大家可以谈谈自己对于电影资料馆的观影感受、美好记忆以及批评建议,择优送出两本热乎乎出炉的签名书以及5张电影兑换券,都是葛格自掏腰包啊,泪目。不要嫌少,在未来的两个月,“文慧园路三号”以及各大基友公号,还会陆续会大家带来赠书、赠票活动。《幕味》携带了时间的灰烬和电影资料馆的观影记忆,但也没有太多的、需要速销的时效性,相信,可以慢慢地一直陪伴大家走下去。最后,要感谢一直批评我、关注我成长的电影资料馆影迷,希望能够以此书和大家共享“幕味”。我很感恩,自己可以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这也许就是我个人人生中最大的福气和幸运吧。前言·神圣的银幕本书辑录了过去几年我所写的部分有关华语电影的文章,有些曾在内地和港台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一些写完则被暂时搁置,这次为了出版《幕味》,经过了重新的思考和修订,最终结集成册。“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而假若看过这份刊物的朋友也都知道,《玲珑》虽然出版于久远的三十年代,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大胆和前卫,其中很多文章即便不读正文,仅仅标题一出,今天的读者都会不免惊呼:“没想到,那个年头儿的人可真潮啊!”过去看到这份老刊物并不容易,如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其网络图书馆上载了《玲珑》的全套电子版,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去一读。总而言之,《玲珑》以及它所包含的《幕味》版块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妙感:它似乎既是指向历史的,又是关乎现代的;既有感性的活泼,又含理性的思考。正是这种混杂的气质,让我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因为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正是一本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研究专书。我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讲述的久远信息中,找寻到它们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连结关系以及依旧旺盛燃烧的生命力。同时,我将尝试摒弃过往传统学术著作中的严肃模样,力求在本书中呈现出一种兼具理性和感性的面貌,为此我专门为每一篇论文撰写了故事性的导读。此外,“幕味”对我而言当然还有更为特别的意义。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的八年间,其实我从来都不曾担任专职的研究人员,而是一直从事电影策展和艺术影院的经营管理工作。与我而言,做专业学术研究和自由写作或许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和奢望,但每天通过网络与影迷交流,抑或在艺术影院为观众进行片前讲解,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将专业电影知识进行大众文化普及的职业么?正是基于此,我在本书中所选的文章,都和电影资料馆历年来的放映活动有关。它们有些写于策展之前,有些则是专门为影展所撰写的导读文章,也有影片放映后的个人思考总结。我想,这一定是本书最具有个性特点的地方:因为幕味,“银幕的滋味”,我实在品尝得太多。每次身处艺术影院中,望着那块神圣、洁白的巨大银幕,说实话我都会内心升腾出一种模糊而又崇高的责任感。我想,它承载了不光是我本人,更是众多电影资料馆影迷共同的生命经验。所以,我热爱电影,热爱我的工作,也热爱电影资料馆的影迷,这本《幕味》其实就是和影迷们共同完成的一本充满生命感性的学术书籍,感谢这些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如此多快乐的电影时光。最后,特别的,我还要由衷感谢我的两位授业恩师吴迪(启之)先生和李迅先生,他们对于型塑我的学术人格,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和助力作用。谨把这人生中的第一本专著,献给二位老师。预订 | 葛格的新书《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已在卓越亚马逊网站开启预订啦,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内容。现已可享受7.9折优惠,感谢大家支持。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文慧园路三号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今日爆料 | 张一山脾气差?知名组合男成员私下滥交到处约P,某知名大导演国外竟有私生子!
她是风情万种的土包子,被嘲笑吃嫩草,如今逆袭成少女!
父亲节赠书120本丨写一句你想对父亲说的话
这部献给电影的情书,画面每一帧美的都让人想要窒息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哪儿网拿去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