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英文下有经常玩威 尼 斯的人吗??? 功铂鼎瞥华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10月份_大学生考试网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10月份
刹住“迎来送往”之风时值“两节”之中,处在走访拜年高峰期,部门单位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迎来送往”之风也有抬头之势。 正常的工作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并非不可,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上级“有要求”不陪不行,下 级“有想法”非陪不可,上求下应,一拍即合。接待,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变成了拉关系、套近乎、养人情的活动。 这样的迎来送往,耗费了时间,浪费了钱财,败坏了风气。在中央明令改进作风之际,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应拿出 切实措施,刹住这股不良风气。 变味的迎来送往为何禁而难绝?有的人认为,接待场面大、规格高才算重视;有的人认为,接待关乎年终考 核、干部选拔,只有接待好了,才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已和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关,是一种 党风不正、政风不正的表现。“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这种庸俗的积习,导致“接待也 是生产力”的说法颇有市场,认为关系是送出来的、人脉是走出来的,认定礼品厚薄与印象好坏成正比、人脉多 少与发展前景有关系。 因此, 抓住上级到访工作的机会, 通过迎来送往博得领导欢心, 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投机。 而赠送贵重礼品,违反制度超规格接待等做法,很可能会滑向腐败。 如何刹住变味的迎来送往之风?俗话说,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个鲜明的态度, 反对讲排场,摆阔气,不支持拉拉扯扯搞关系。同时,应崇尚轻车简从、艰苦朴素,坚持按制度办事、严格自律, 尽可能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从制度设计上,上级部门应该考核看实绩、评比凭实力、提拔重民意。对那些形式 主义的视察、检查或评比,应该坚决予以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认识到,投机取巧没有出路,多一些 “泥土味”,少一点“烟酒气”,也才能赢得群众认可、获得上级重视。 其身正,不令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轻车简从、亲民务实,一切以工作为重,这种朴素真诚 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改进作风看“两节”,领导干部应该率先 垂范,力避那种对工作没有多少帮助的迎来送往,杜绝那些遭到干部群众反感的超规格接待,以改进工作作风的 实际行动,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风。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公平正义1 月 7 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改革”、“五个能力”,概 括了今年政法工作的思路布局;劳教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举措,则回应着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所有这些,都 标注着政法工作的新起点,展示着政法工作的新气象。 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分,政法工作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前提,政法工作的保障性作用 不可或缺;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都与政法工作密切相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就要把政法工作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思考, 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中来审视。 这些年来,政法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深层次矛盾凸 显的敏感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对于政法机关 来说,如何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 众的安全感、 满意度?如何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 进一步提升政法队伍的亲和力和公信力?这些问题回答得 如何,直接关系到政法工作的成效与实效,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平安中国、法治中 国的建设。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 , 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并首次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 能力。实践证明,无论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还是创新管理、提升服务,法治都是最可靠的手段。政法机关作 为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 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 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真正肩 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随着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一些群众 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 政法机关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罪犯 没有得到应有惩处、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得到及时实现,社会正义就难以伸张;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 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社会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平公正。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坚持严 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能使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始终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政法工作队伍就一 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 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把手”要带头一论转作风看实效转变作风,正在各地带来新变化。有的会议精简了,发言短了;有的调研陪同少了,内容实了;有的为群众办事 快了,工作效率高了。这些值得欣喜的新气象,与“一把手”的带头倡导、率先垂范大有关系。 一种不良风气的形成,往往是积弊甚久、渐演成习,最终成了“老大难”。但正如俗语所言“老大难,老大 出马就不难”。作风的转变,风气的革新,“一把手”至关重要。主要负责同志、主要领导机关带头,作风就转 得快,改得彻底,坚持得下去。“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转变作风要善于释放上行下效 的正能量,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从自己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从自己改起,要求别人不 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领导带了头,再顽固的积弊,也能扭转。 作风的转变,不只在形式的变化,关键在有真内容。是在形式上打转还是在内容上深化,是转作风还是作作 秀,往往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转作风有具体规定,也有明确要求,如果“一把手”不给力,把规定当成“手 电筒”,只照别人;把要求变成“口头禅”,光说不练,又如何让其他人心服口服、真转实改?对不良作风, “一 把手”不警觉,安之若素、见惯不怪,最终大家也会坦然受之,变成“温水煮青蛙”。 转变作风,“一把手”责重山岳,必须时时、处处带好头。不动真格,不痛不痒,虚晃一枪,装模作样,还 不如不做。如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仅是“只此一回”;密切联系群众,光是“结一个穷亲”;解决实际问题, 只是“搞一个典型示范”,那么各级干部也只会“照猫画虎”虚应,最终会让人心凉了、把民心伤了。 “一把手” 带了好头,改作风才有劲头,树新风才有干头。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消息,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在其他主要经济体 陷入持续衰退之际,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为 13 亿中国人传递了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伟大的成绩和辛 勤的劳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亿万人民的苦干实干,不断向世界呈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回望改革开放 30 多年历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改善民 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我们认识到,创造今天美好生活的,是亿万人民勤劳智慧的双手,是上上下下苦干实干的精神。没有亿万 人民的胼手胝足、日耕夜作,就不会有今日中国的巨变。正是亿万劳动者不辞涓流、不拒细土,一瓶瓶水、一颗 颗纽扣、一件件衬衣地生产,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枕木、一条条公路地建设,才实现了中国的财富积累、实力增 强,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我们更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还要长期艰苦奋斗、付出辛勤的劳动, 今天的我们还远不到只分蛋糕、不做面点的时候。超越阶段的要求,脱离国情的愿望,不仅不切实际,还会让干 劲松弛、思想懈怠、精神焦虑。 今天中国的发展,抵达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这样接近。然而越是干得顺、走 得好,越要头脑清醒,我们的人均 GDP 尚在世界百位之后,远不及发达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进一步改善民生,依然需要坚定勤劳致富的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 精神,保持实干兴邦的干劲。 万众一心,万事不难。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亿万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 动起来、释放出来,再大的坎也能迈过,再陡的坡也能翻越。 世间没有一种美好生活,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获得。再瑰丽的生活梦想,没有苦干实干,也只会成为空想。 不管经济怎样发展,社会怎样进步,观念怎样转变,只要勤劳致富的观念不变,依靠劳动创造未来的核心价值不 丢,我们的国家就能集聚起逆势上扬、顺势有为、乘势而上的底气和实力。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才会由此 创造,生活才会由量变到质变,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才能书写更多中国传奇。2 狠刹浪费之风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 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 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 气派非凡??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 “痼疾”。 相比于过去,我们的条件确实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摆阔气、讲排场、比奢华的时候,不要忘了,我 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 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 GDP 尚在世界百位之后, 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 们绝不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狠刹浪费之风,首先要从整治公款浪费开始。因为打的是公务旗号,这种“不揣腰包”的公款浪费,相比 于贪污受贿,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同样是恶劣的行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今天,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国力还远未达到富裕、我们的 发展还在艰难爬坡,更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可 丢弃的传家宝。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 奢的道理。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党才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 状态。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二论转作风看实效会议减少了,文件简短了,干部进村入户更勤了,访贫问苦的更多了,排忧解难的更实了??这是百姓眼 里的干部作风转变。把干部表现与群众感受联系起来看,才能对作风建设的成效作出客观评价。 转作风,发力在干部,落脚在群众,核心是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重点是解决民生的难题。能不能做到这一 点,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群众目光是雪亮的,干部作风有哪些问题,工作有哪些不足,都看得一清二楚。因 为群众最重实际,有没有办实事、见实效,群众心里都有杆秤。群众对干部和工作满意了,才算是干部作风真转 变。群众打了高分,对干部是一种激励;分数不好看,主要是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是一种压力,也是进一步改进 作风的动力。 注重群众感受,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多听一听老百姓的愿望,多想一想老百姓的感受,多看一看老百姓 的工作状况,多体会体会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才会了解群众所盼,转变作风才能和群众的切 身利益结合起来,改进工作才能改到百姓心坎上。对群众没有真感情,即便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也想不到 一块去。对群众缺乏敬畏心,哪怕走到了基层,也抓不到真问题。对群众需求不上心,把转作风天天挂在嘴上, 就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说到底,转作风就是要真抓实干,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老百姓办事上。 古人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群众感受时刻放在心中,转变作风就有了方向,改进工作就 有了动力,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对浪费从领导干部做起连日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讨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领导干部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才能有效刹住浪费之风,树立节俭新风。 铺张浪费、 奢侈挥霍为何屡禁不止?这与一些领导干部的奢靡习气不无关系。 一些人不是想着怎么为百姓干 实事,而是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图享受,把各项规定抛诸脑后。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浪费陋习 一级一级传染下去,必然是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使得一些地方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觥筹交 错何其铺张。正如俗话所说,房檐下的冰溜子――根子在上头。3 铺张浪费的背后,存在的观念误区更须警惕。一些人以为,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吃点、喝点、玩 点、用点,不过是“牛身上拔根毛”。殊不知,推杯换盏之间,喝坏了党风政风;高楼华宇之中,日益疏远了群 众。浪费之风不仅挥霍了公款和公共资源,也在损害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首先要求各级干部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 把勤俭节约作为政德标准。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场、不破标准、 不要超标配置,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政风简, 民风淳,这对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积极作用。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的国家越发展,党员干部就越要艰苦创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 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的公务消费,正是映照奢与俭的明 镜。当前,正值各地两会召开,又值春节临近,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务实开会、简朴过节。 人民群众在期盼,更在评判。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论学习习近平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言以蔽之,就是坚持党 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重点加强纪律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 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和 纯洁性。 把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把严明纪律作为党的凝聚力和执政能力的基础来强 调, 把改进作风视为夯实执政根基的重要工程来加强, 以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的思路谋划反腐制度建设, 习近平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 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的新认识, 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提出 了新要求,向全党发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员和部署。 从严治党,政治纪律要有新加强。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严明党的纪律,首在严明政治纪律,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牢固树 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有令 不行、有禁不止,才能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只有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言 行,才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全党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党思想统一、步调 一致,就能引领中国巨轮攻坚克难、乘风破浪。 从严治党,工作作风要有新气象。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最根本的是要坚持 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作风, 领导干部要先行,各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做到,兑现承诺,就能树立好导向;人民满意是标准,广 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就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从严治党,反腐倡廉要有新突破。腐败是社会毒瘤,清廉是人民期盼。新形势下,依纪依法严惩腐败,必须 着力解决干部腐化、特权现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事实证明,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才能见实效、 显长效。因此,要一手抓惩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 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手抓制度,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败国 家立法,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不断提 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 力,才能确保党和国家永葆生机活力。严格监督,刹住浪费歪风天价烟酒、奢侈宴请、豪华会议??各类公款浪费行为,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厉行勤俭节约、狠刹 浪费之风,体现党的主张,顺应人民期待。4 然而,鼓励节约,整治浪费,光有道德要求远远不够。民间流传顺口溜: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 夸张的描画折射部分实情,一些人借口“工作需要”,把浪费变成潜规则,任意挥霍理直气壮;也有人被风气裹 挟,无奈何整日觥筹交错迎来送往,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只有以完善的举措、有效的监督,才能打消无所谓的 心理,管住铺张浪费的流风,遏制“舌尖上的腐败”。 浪费是个老问题了。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都明令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也起到了很 好的效果。但现实中,仍有“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看来,还需找准点、把好脉,制定针对性、操 作性更强的措施,整治各类浪费行为。 信息公开不够、缺少制度规范、处罚没有威慑等,都是浪费之风形成的原因。其中,监督环节是核心。一些 部门地方公开“三公经费”、晒出财政预算,无疑能从花钱的源头上管住浪费的发生。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 力,才能在事中打消过度消费的冲动。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该曝光的充分曝光,该查处的坚决查处,有错必纠、 违规必查,才能刹住浪费歪风。 同样,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就能借助公众力量的广泛监督,让各种浪费无 可遁形。各部门各地方,需要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把刹住浪费之风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更 多地交给群众,提高遏制奢侈浪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32 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 今天,我们理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刹住浪费歪风,营造清 正党风、带动清简政风、培育清新民风。卸掉“弹簧门”解决真问题――三论转作风看实效有网友反映,有的地方的市长信箱、部门留言板,变成了客客气气的“应酬”:回复及时、态度诚恳,“您的意 见很好,一定高度重视”云云,却迟迟不见下文,问题被挡了下来、弹了回去。改进作风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 都有真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还存在这样的“弹簧门”“玻璃门”。 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了,但事却仍不好办,或者不真办,问题被拖了下来、群众被推了出去。轻车简从、 访寒问暖,但却没有抓真问题、出真成果。这样的“弹簧门”、“玻璃门”,把转作风变成了“作风秀”,本身 就是需要转变的坏作风。 有这样那样的“门”,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回答好“为何转、为谁转、怎么转”的问题。中央力倡改进作 风,群众也高度关注作风问题,在这样的情势下,一些人把转作风当成了虚应之策,专做些表面文章,导致一些 地方转作风,形式大于内容、面子大于里子。 卸掉“弹簧门”,关键是要解决真问题。各级干部要把改作风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结合起来。调查 研究要出成果,不能就是“隔窗看景、走马观花”;联系群众要有实效,不能光是“到下面走走、到地里转转”; 解决问题要见真章,不能满足于“树个典型、搞个示范”。 转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服务于民。“为转而转”,只会让群众更加反感。改进作风,各地各部门 务必改到深处,转到实处,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深入反腐取信于民――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着眼 党史与国史的经验教训,立足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揭示了廉政与民心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深入推进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腐败是社会毒瘤,严重损害党的肌体,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行动 起来,与腐败作坚决的斗争。 历史告诉我们,任凭腐败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远观中国一些盛世王朝的衰亡,腐败是要害所在。 近看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权垮台,贪污腐败是重要原因。回望 90 多年来的党史,如果不是一以贯之地建设党 风廉政、坚决反对腐败,我们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廉洁则政兴,腐败则政息,这是历 史铁律。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腐败严重还能稳定执政、长期执政。5 这些年,从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到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办,我们取得的反腐成果并不小。但也要清 醒地看到,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当前一些 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问题反映强烈。我们必须坚定决心,旗帜鲜明,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反腐败是历史性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个政党是肌体健康还 是难以救药,差别就在于对反腐败是否一以贯之、毫不容情。我们党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 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强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 压态势”,关键就在“高压”,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 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深入反腐,才能取信于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就是既要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在反腐 问题上态度坚决,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又要强化源头治理,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创造腐败不易滋生的制 度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全党同志要深入 贯彻党的十八大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强化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人 政治本色,永葆党的肌体健康,以坚定的党性和过硬的品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入反腐取信于民―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着眼 党史与国史的经验教训,立足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深刻揭示了廉政与民心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深入推进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腐败是社会毒瘤,严重损害党的肌体,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行动 起来,与腐败作坚决的斗争。 历史告诉我们,任凭腐败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远观中国一些盛世王朝的衰亡,腐败是要害所在。 近看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权垮台,贪污腐败是重要原因。回望 90 多年来的党史,如果不是一以贯之地建设党 风廉政、坚决反对腐败,我们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廉洁则政兴,腐败则政息,这是历 史铁律。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腐败严重还能稳定执政、长期执政。 这些年,从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到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办,我们取得的反腐成果并不小。但也要清 醒地看到,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当前一些 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问题反映强烈。我们必须坚定决心,旗帜鲜明,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反腐败是历史性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个政党是肌体健康还 是难以救药,差别就在于对反腐败是否一以贯之、毫不容情。我们党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 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强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 压态势”,关键就在“高压”,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 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深入反腐,才能取信于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就是既要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在反腐 问题上态度坚决,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又要强化源头治理,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创造腐败不易滋生的制 度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全党同志要深入 贯彻党的十八大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强化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人 政治本色,永葆党的肌体健康,以坚定的党性和过硬的品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改作风不能一阵风改作风,正在积累正能量。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下乡自带饭盒,有的驻村与农民同吃同住,有的考察调研不惊 动下级机关。但也有人担心,改作风会不会只是一阵风?6 改作风,制定措施、付诸行动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然而,转作风有没有实效,不仅看一时 之变,更看长久之态。如果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风过无痕,很难留下什么成果,已经取得的成效也会 付诸东流。 改作风一阵风,这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痼疾。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一重视,马上就抓,领导 不强调,立刻就放。或是“锦上添花,应景文章”,雷声很大,雨点很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或是“三天打 鱼,两天晒网”,一时新鲜,三分钟热度。结果,作风问题年年讲,作风建设年年抓,但年年都是老问题,年年 都是老样子,改作风陷入“改回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在群众眼里,这种一阵风式的改作风,本身就是坏作风。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改作风如是。如果改与不改一个样,甚至越出红线不问责、改出实效不鼓励, 改作风动力安在?政绩考核树立作风导向,干部选拔确立作风标准,行政问责注重作风红线,形成改作风的激励 机制,方能防止出现半途而废、无果而终的情况。 认识不到位、作风难持久。一些人把改作风当作上级要求,并未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血肉联系”这个根本, 并未在党性修养上强化为民这个责任。只有常修为政之德,涵养宗旨意识和党性意识,把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 和工作习惯,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完成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焕发改 作风的内在动力。“反浪费”是一项政治任务“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 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体现了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反映了 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我们党狠刹不良歪风、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铺张浪费绝非小事,不仅因为它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良传统文化,还在于它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 气。目前,我国各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其中,公款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 费,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更需要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 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各地区各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任由铺张浪费等 不良之风蔓延,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要从严治党、 取信于民,必须把“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作为坚持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 作为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从而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 上的文明风尚。 把“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既要让人们看到立见成效的变化,更要研究长期有效的机制。一方面,作 为转作风重要内容,“反浪费”等不得慢不得,必须从现在抓起、从两会和春节抓起,让人民群众看到新气象新 风尚。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阵风一呼隆,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约束和惩戒措施,把根治公款浪费“顽疾” 作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让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坚决反对任何浪费行为, 从每一个时间节点抓起,从每一个具体事务抓起,狠抓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以良好的党风政风,聚合崇俭抑奢 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铁的纪律党的团结――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 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 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没有铁的纪律, 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 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告诫,反映了党中央的鲜明态度,代表 了全党同志的共同心愿。 铁的纪律,首要是政治纪律。遵守政治纪律的核心就是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重大政治原则。各级党 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务必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和党章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7 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 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 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当前,在遵守和维护政治纪律方面,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得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 意识不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全党同志务必深刻 认识到,革命战争年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团结 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 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样才能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放眼世界, 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 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成其为政党。 一个政党, 不严明政治纪律, 必然会分崩离析。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党老党,曾经显赫一时,活跃于历史舞台,但最终却丢失了政权、丢失了 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纪律的松散和动摇。 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必须执行,没有什么商量选择,也没有什么讨价还价。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 成“一人违纪,众者随之”的“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这对于我们 这样一个有 8200 多万名党员、在拥有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政的大党来说,就不可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只有 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才能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奋发进取的强大 力量,我们党才能无往不胜。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深圳湾畔到黄浦江边,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涌现出一批极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 城市和地区。这些城市和地区锐意改革,先行探索,大胆试验,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被人们称之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谋划新思路、不断推出新举措,展现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奋进态势,令人瞩目。今起,本报将陆续刊发这方面的报道。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回望 30 多年来的奋斗征程, 当年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迅速崛起, 成为现代化都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今天,深圳前海、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珠海横琴、新疆霍尔果斯和喀 什等地,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艰辛探索,开拓创新,成为新时期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探路 者,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经验。 今日之中国,已经进入中流击水的攻坚期。只有从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才能在重点领域实现新开拓。如何 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的改革互动?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释放制度红利?如何扩大对外开放, 与国际市场接轨?面对这些发展起来之后的新课题, 上述地区的人们在十八 大精神指引下,开始了新的改革征程。人们寄望这些城市和地区,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 的藩篱,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精神,在先行先试中取得更大成绩,提供更多经验,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深圳前海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吃螃蟹”。落实好 国家给予的“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各地加快发展也不可 能是一个模式。开创改革新局,拓展发展路径,必须要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实践的勇气。深圳前海加快 打造深港经济融合的对接点,上海浦东在转方式中提升国际竞争力,珠海横琴积极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 霍尔果斯、喀什加快建设向西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些都说明,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扬长避短, 抢抓机遇,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 以更加宽阔的视野,用好发展机遇;以更加宏大的气魄,推进各项改革,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打下坚实基础。在现场,才不会走过场――五论转作风看实效在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干部进村静悄悄、调研实打实,有的视察工作直奔问题去,有的蹲点调研渐成惯例。这些 让群众赞成的好作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现场,而不是走过场。8 只有在现场,才能够深入实际、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作风才能落到实处。 反之,倘若调研只是“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以后吃顿饭”,不了解社情民意、不知道实际情 况,谈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倘若身在现场而心在别处,回避矛盾、绕开问题,又怎能解决实际困难、密 切联系群众?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因为此,那种认为网络可 以取代“在现场”的错误思想颇有市场。殊不知,网络固然是观察舆情、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是我们认识“复 杂中国”的重要手段,但在任何时候,“键对键”都代替不了“面对面”。不在现场,就无法获取更多真实细节 和切身体会;不在现场,也很难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很难摸准社会的脉、点到政策的穴。 今天的中国,正在转型爬坡,矛盾不少,困难更多。更多领导干部抬起脚步进工厂、站在工地谋建设,才能 弄清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从而对症下药,找准发展路子;更多领导干部躬下身子进柴屋、蹲到灶边摸民情,才 能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从而有的放矢,制定惠民措施。在这个意义上,强调在现场,就是在发扬我们党密 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就是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走进太行深处,感慨“看到真贫就值了”;李克强在湖北农村考察,询问“有什么恼火事”。中央领 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多在现场、不走过场,才能解决难事、多做实事,才能使改作 风见到实效。改进作风踏石留印――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坚持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 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 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也正是着眼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 定”,各地区各部门制定了相应规定,给干部确立规矩,狠刹不正之风,目的就是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 的良好环境,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使执政的根基更加牢固。 改进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 责任很大,如果成天忙于应酬,穿梭于各种会议、活动,陪吃陪喝陪逛陪玩,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 有时间领会政策、研究工作?如果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奉行享乐主义,老百姓怎能不反感,困 难群众怎会不寒心?如果什么钱都敢花、 多少钱都敢用, 群众怎么会没有意见, 党的执政基础还怎么来巩固? “奢 靡之始,危亡之渐”,对此,各级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改进作风的重要性、紧迫性,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切不 可不以为然、无动于衷,而要始终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 改进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动员令,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破题。它既不是最高标准,更 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 是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领导干部更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 困地区,多做急民之困的实事,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应当懂得,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拥护你、追随 你;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反对你、疏远你。只有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百姓期盼的事情做起, 干部才能不断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实现作风转变,必须下一番踏石留印的功夫。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 弹。能不能打消干部群众对改作风的疑问,能不能使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看有没有抓铁有痕 的劲头。如果不能坚持下去,不能取得实效,一阵风,走形式,虎头蛇尾,最终就会失信于民。只有真改实转, 让人民来监督,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人民群众的心才会与党员干部贴近再贴近。有腐必反有贪必肃9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反腐有没有震慑力、能不能得民心,关键就看是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 之风和腐败问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道出了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 共同愿望。 反腐首先要打“老虎”。他们贪腐数额巨大,又往往位高权重,是侵蚀党和国家利益的巨蠹。对这些有恃无 恐的“老虎”,越是有来头、有背景、有能量,越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反腐败同样不能放过“苍蝇”。那些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以权枉法行为,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社会影响同样恶劣,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不可有丝毫迁就。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受到严肃查处,有力地向全党全社会 表明,我们党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不能放松,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更为重要。全面推进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把权力关进 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经验表明,加大制约和监督力度,对领导干部、一把手的监督,尤为重要。当前,对一把手的监督依然是薄弱 环节,这既有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反腐倡廉从一把手抓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改变对一把手监督缺位、监督乏力的现状,让导致绝对腐败的 绝对权力没有生存的土壤。 有效防治腐败,反对特权思想、遏制特权现象势在必行。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就自视高人一等, 心安理得地损公肥私、侵占群众利益,说到底,这是以权谋私、以权枉法的腐败行为。这些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破坏党风政风,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对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甚至见怪不怪、视而不见。封建社会那种“封妻 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决不允许在党内滋生蔓延。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反腐倡廉需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要警钟长鸣。党的十八大 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制 度建设,使各级干部为政清廉、秉公用权、履职为民,我们党才能永葆肌体健康、永葆生机活力,永不辜负人民 的信任和期望。厉行节俭人人有责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 1/3 的饭菜被罚款 50 马克。工作人 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 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 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 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 由。 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 也不说人均 GDP 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 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 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 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 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 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 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春节将至,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10 厉行节俭人人有责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 1/3 的饭菜被罚款 50 马克。工作人 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 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 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 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 由。 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 也不说人均 GDP 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 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 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 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 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 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 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春节将至,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改作风的“加”与“减”――六论转作风看实效时近春节,各地勤俭节约办两会成为关注焦点。大会会场,不摆鲜花、不铺红地毯;会议就餐,没有高档菜式和 酒类饮品;代表委员发言,陈言务去、直奔问题。简、俭、减,新会风体现了新作风,带来了新气象。 对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做“减法”,是改作风的题中之义,也获得了群众的好评。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关注: 形式少了、水分挤了,内容和干货是否会相应增加?群众最不喜欢的积弊陋习去掉了,群众最盼望、最拥护的优 良作风是否会相应多起来?换句话说,转作风看实效,人民群众不仅看不做什么,更关注做了什么。 鲜花少了、菜单瘦了,政府部门节约的行政开支能否用于改善民生?会议短了、发言实了,党员干部腾出的 精力能否用于联系群众?事实上,摒弃群众反感的不良习气,给群众带来的只是抽象观感。在内容上做“加法”, 才能够把改作风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 为群众带来可以触摸得到的实际利益, 把改作风的实效写在群众的心坎里。 反之,如果只停留于对形式主义做减法,缺少在实质内容上做加法,改作风的实效就会打折扣。 改作风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面子上做减法是一个方面,里子中做加法是更 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把握这种“加”与“减”?就需要党员干部多到基层调研,摸准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多 向人民群众问需问计,把握群众的所思所盼,进而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寓改作风于破发展难题、解民生忧虑之 中,将改作风扎根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使改作风焕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既敢于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减法,又善于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加法,把握好了这个“加减辩证 法”,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向深处改,向实处改,我们就能最大程度释放改作风的红利。迈出重要的一步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了,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措施,对 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 与基本国情、 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 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突 出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隐性收入、 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 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等等。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例如,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11 准,不仅调整的频率快,调整的幅度也很大,近三年年均增长 21.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 2005 年以来实现 “九连调”,翻了一番多;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居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到每人每年 2300 元。 尽管收入分配状况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反映我国 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仍然偏高,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 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 必然要求。 《若干意见》在分析当前形势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下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方向,提出两 个“坚持”、三个“重点”、四个“目标”。在总体要求中,明确要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创造公开 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强调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体现了初次分配以市场为基础、注重效率、创造 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再分配以政府为主导、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若干意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农 民增收和分配秩序等四个方面,提出了 30 条政策措施,积极回应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促进就业机 会公平,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 制,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加大扶贫开发投入,规 范收入分配秩序,等等。 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也要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与国 有企业、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相关重点领域改革协同推进。《若干意见》的重点在于指导性、原则性,还 需要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成效。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 很难期望通过一个文件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为此付出长期 不懈的努力。心贴心,实打实――七论转作风看实效随着转作风的深入,干部赶会场、吃宴请的少了,下基层、访民情的多了。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人调研蜻 蜓点水,考察走马观花,满足于“点上看一看,家里坐一坐, 随便说一说”。这说明,转作风既要放下“官架子”, 更要多掏“心窝子”。要看到,纠正不良作风,密切干群关系,走出机关大院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物理距离易缩短,情感距离难拉近。转变作风、贴近群众,说到底,要努力做到心心相印。没有眼睛向下的 决心,不深入田间地头,就不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说到一块。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只想看亮点、树样板,就 抓不到基层的难处、群众的痛处。没有甘当小学生的诚恳,热衷于指手画脚,就听不到群众的实话心里话。没有 排忧解难的责任心,敷衍了事不干事,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改进作风不仅要动真格,更应体现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相比公布PM2.5数据,公众更期待雾霾天越来 越少。相比不摆花不喝酒,百姓更关心省下的钱花在刀刃上。群众反感一些干部的不良风气,是因为觉得干部已 经离自己太远;群众期盼干部转变作风,是希望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百姓真抓实干上。倘若改进作风仅仅在 花花草草、烟酒纸笔上打转转,而忽视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那也不是转作风的根本目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不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才能深入群众“面对面”,消除隔膜 “心贴心”,为民办事“实打实”。一些地方作风之所以转得彻底、群众普遍满意,就在于干部带着真情下去带 着实情回来,带着责任下去带着任务回来,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最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 在的成效。 穿百姓鞋,走百姓路,念百姓情,办百姓事,才能得百姓心。这不仅是转作风的启示,也是共产党人执政兴 国的正道。盼改善民生稳步推进12 ―― 一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一项项关乎民生的切实举措,正在各地陆续推出。黑龙江、甘肃、江苏、贵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鼓舞人心;北 京、上海、广东,异地高考方案“小步稳进”。在工厂企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牵动人心;在广大农村,中央一 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激荡着热土?? 这是十八大以来温暖振奋的中国场景,也是实现“中国梦”征程的强劲旋律。重视民生,成为 2013 年各级 政府施政中的突出主题;改善民生,正在各个领域里开始新的突破;保障民生,逐步化作一项项具体部署。 “让人民幸福”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更是十八大最响亮的政治宣言。 十八大报告中, “人 民”一词出现 145 次。“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温暖着亿万民众的心。“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民 生情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梦想能否实现,关键看能否通 过实干,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实干方能兴邦。十八大报告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上正对应着人民群 众的五大权益,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环境权益,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新期待,更提 出了治国理政的新要求。能否准确把握民生脉动,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考验着党和政府的 执政能力,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信念。收入多一点,物价稳一点,看病不苦恼,出行更方便,天空蓝起来, 河流清起来??解决好这些民生诉求,无不需要求真务实,让科学发展的步子更好更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坚定有 力。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复杂。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 向往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在提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 须既考虑人民意愿,又对接基本国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唯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以切实行动解决群 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更大勇气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用公平正义成就个人梦想,把 十八大的蓝图化为现实。让创新为发展之路导航―二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释放潜在生产能力,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10 多个省份推进户籍制 度改革,以制度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核心动 力;政府依法施政,民间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如果用一组关键词描画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 的风貌,“创新”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关键词之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的十八大强调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 态,是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为中国道路开拓新的境界。 是变化的发展形势,把我们推到了创新的大门前。赶超、跟随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 体,简单模仿的路越走越窄,人口、资源、全球化的红利难以依靠,更多的动力只能来自改革创新。小到缓解紧 张春运的一票难求,大到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今日中国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找到破解众多难 题的钥匙。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从农村改革的破冰试水,到国有企业的突出重围,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 国道路的每一步延伸,无不是勇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结果。放眼今天,无论是加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是 “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驱散环境污染的雾霾,同样必须在创新实践中 继续奋力前行。 创新,意味着做新的尝试,走新的道路,因而可能有风险。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两难问题层 出不穷。如何克服小富即安的惰性?如何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坚定“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的创新信念,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创新方法,构 筑起鼓励开拓、推崇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13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海外媒体曾用“新长征”“闯关”来形容中国全面小康之路。完成这一宏伟目标,任务 艰巨,时不我待。始终保持探索创新的蓬勃朝气,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我们定能跨过 攻坚期的艰难险阻,把发展之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国家操劳为百姓打工――一谈基层干部央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使得无数观众感念动情、潸然泪下。在今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 4 位是 基层干部:献身国防科技的林俊德、为农民工就业而“卧底”打工的陈家顺、南沙守礁 20 多年的李文波、用生 命托举歼―15 的罗阳。“感动中国”评选 11 年来,每年都有基层干部入选,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基层干部的群 体形象,也引发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思考。 基层干部的工作,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关系百姓福祉,体现执政水平,展示党的形象。“郡县治, 天下安”。我们党历来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党和政府各项工作要 靠他们落到实处;基层干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担负着事业发展的繁重任务;基层干部是依法实施 社会管理的公职人员,需要处理各类复杂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基层干部是党联系群众 的重要纽带,他们必须把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同执政为民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干部的工作能 力、思想作风、文化素养、道德品行如何,对于一个地方、单位和部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福祉,至关重 要。 “位卑未敢忘忧国”。基层干部职级不高,但工作责任不小,任务很重,头绪繁多。他们往往处在各种矛盾 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 还处于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 工作辛苦、 压力很大。“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真实写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老百姓 衣食住行有这样显著的改善,广大基层干部功不可没。 老百姓对为民造福的基层干部是拥护和爱戴的。两袖清风的杨善洲,执法如山的任长霞,干事创业的沈浩, 奋斗不息的王瑛,鞠躬尽瘁的周国知,忘我工作的王彦生,献身科技的罗阳??他们中大多英年早逝,却活在人 们的心碑上。 和上世纪 50 年代的王进喜、 60 年代的焦裕禄、 90 年代的孔繁森一样, 他们以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 展示着基层干部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实践证明,基层干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坚力量,是引领广大群众致富奔 小康的带头人,是一支可以充分信赖的队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干部队伍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还 相当严重。 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应该讲两句话, 不因基层干部中存在这样那样问题而看不到这支队伍为党和人民 事业所付出的辛劳、作出的贡献;不因工作繁难、贡献很大而忽视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愿基层干部 经常自警自励,不负国家重托,不负百姓期待,廉洁奉公,勤勉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愿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三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十八大的庄严承诺。如何化为行动、变成现实,中央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切。 今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7 亿农民迎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新机遇。春节前出台的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确立了“收入倍增”、“差距缩小”的目标。我们看到,前不久各省 区市召开的两会都在制定政策,推出实现公平正义的相关举措。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在执政理念上对实现公平正义 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公平正义不仅是求解利益均衡、化 解矛盾的钥匙, 更重要的是,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符合老百姓的共同愿望, 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越是加快发展, 越要树立维护公平正义的理念, 越要破解公平正义的时代课题。 经验表明, 避开 “中等收入陷阱” , 妥善处理好公平正义的各方面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有序,也才能按照十八大描绘的蓝图,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14 公平正义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级政府在制度上作出设计,尤为重要。如何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 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如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冲破社会不公背后 的特权思想障碍?如何解决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固化藩篱?如何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一切,都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破解方案,逐步完善构建公平的支撑与配套政策。当前,应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解决好群众身边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正义应体现在社会管理各个环节,各级公务人员要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掌握着一定权力,在决定政策、制定规则、裁定是非等方面,居于主导位置。维护公平,要通过依法依规的管理 来实现;主持正义,要依靠各级干部的工作来落实。一个地方和单位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领导干部有没有公平意识,能不能按法规和制度办事。领导干部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 自觉践行公平正义。 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做好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尽善尽美, 也不能急于求成、苛求绝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现实的条件和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 深信,勇于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实现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走得更好,助力中国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之二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因 此,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不能不慎用手中的权力 大到吸了雾霾怎样吁请信息公开,小到黄灯时能不能踩一脚油门,可以说,法律就在每个人身边。生死大案 毕竟相对不多,更多人还是从切身小事,感受法律的存在、认知法律的尊严。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 第四次集体学习中,才再次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这当作开创 依法治国新局面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不曾停步的改革,进一步彰显法治的温度和力量。1 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劳教制度 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等“顶层设计”,释放强大正能量。其实, 从死刑判决后的复核到讯问时的全程录音录像,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措施,无不是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 不久前,湖南长沙一辆涉嫌违章停车的警车,被市民贴上手写的“违法行为告知单”。这张“人民罚单”, 反映了人们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期待,也说明了,公众会在一张罚单、一次开庭这样的细节中,得出执法 是不是严格、司法是不是公正的答案。 的确,大概念相对抽象,是价值取向、理念追求。但正如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 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河南高院网上“晒”出判决书,1 年内点击达到 800 多万;广东高院的“法耀岭南”微博, 开通 9 个月收获粉丝近 40 万。法律运行中,无数眼睛在看。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 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因此,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不能不慎用手中的 权力。 虽然中国有“好人不见官”的俗语,也有“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但无法否认的是,公众 与法律打交道也越来越多了。 2011 年, 各级法院受理案件 1221 万多件。 愿意走进法院, 就是因为相信你能给 “一 个说法”。如果没有了执法、司法、检察机关对公正的坚守,这道最后的防线也难免失守。这是公众的期待所在, 也是政法机关的压力所在。 佘祥林案、聂树斌案等焦点案件,虽是极个别特例,但造成了很大影响。个案不公,于整体而言如九牛一毛, 但对于当事人,就是 100%,也理所当然会影响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判断。民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不是打官司, 而是打关系”,“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等,也反映了公众在司法公正上的焦虑情绪。这些都说明, 人们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公正,更要求“及时的正义”。我们理应解决影响司法公 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才能更好回应这种关注和期待。15 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向全国政法机关提出“五个能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 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对于如何保障政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开出 了很有针对性的药方。这些能力,都不应只是大而化之、泛泛而谈,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案例中来,成为提高日 常工作能力的遵循。 法治的目的,是增加公众的安全感,让他们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如若扶起摔倒老人也可能被判赔偿、开 车搭载路人也要断指自证清白,这样的社会,法律缺位甚至失范,难言健康。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实体、 程序和时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 四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面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 山东、 江苏的一些地方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制定法规的计划, 用法律筑起雾霾 “过 滤网”;新年伊始,中央 1 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合作社将获得法律保障;留守儿童 问题牵动人心,安徽省着力完善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撑起“保护伞”??十八大之后,在各地推出的一系列事 关国计民生的发展举措中,依靠法律、运用法律的“法治思维”,给人深刻印象。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是党的十八大提 出的明确要求。这就意味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不仅要 有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还要强化法治思维,这是对提升领导干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 进入攻坚期。 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处理各项工作时,必须首先自问:法律对 此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做合不合法?怎样做才合法?因为, 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 不管 是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还是资源开发、劳动关系调处,领导干部都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定 分止争,断事评案。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纳入法治的框架内,是达到“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最 佳选择,更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切实保障。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合法性思维的起 点。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领导干 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尤其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更 加需要坚持依法行政。事实证明,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更有利于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增进社会谅 解,促进社会和谐。 树立法治思维,也是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广大群众应逐步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尊重 法律,维护法律,尤其在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时,要学会依法办事。近年来,在一些劳动纠纷中,很多劳动者以 法律为后盾,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维权,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诉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 多人懂得,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权利,让普通群众“不怕事也不惹事”。 法制建设,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建设;法治思维,是高素质国民的重要体现。政府坚持依法办事,群众 懂得依法维权,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实,各项事业 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多些理解支持,多些关心帮助――三谈基层干部与基层干部交谈,感到他们思想、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一些困惑和苦恼。一是压力较大,经济发展,上有要求, 下有期待;不干出业绩,领导批评,群众不满。二是责任较重,不甘心当老好人、太平官,但触及矛盾、破解难 题,难免得罪人、有风险。三是工作辛苦,老百姓衣食住行事事挂心,认真了就有干不完的工作,透支了健康、 累坏了身体。 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苦恼,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转型时期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同时,也 提醒我们,应更加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理解他们的难处和辛苦,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16 理解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就可能触及深层矛盾,难免有一点风险。绝大多数基层干 部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积极性很高,这是主流。但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成,确非易事。有些事不是 短期能看到效果,群众一时不理解,难免心生怨气;有些事设想很好,但限于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未必尽如人 意;有些事本身就具有尝试和探索性质,可能会有不妥当、不完善之处。事无全功,人无完人。对于工作方面出 现的问题,既要总结经验,也要给予充分理解。上级领导和各级党组织应充分肯定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 大力支持基层干部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鼓励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手干事业;在工作上 热情帮助,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担重任,唱主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指点,多补台,多鼓励。 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也要关心关怀,热情爱护。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服务百姓,思想作风、工作态度、 品德修养如何,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干部在思想、工作和作风 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应严肃对待,郑重提醒,及时纠正。这正是对基层干部的爱护。同时,基层干部也是百 姓一员,同样会面临着事业进步、子女教育、治病就医等现实问题,也有合理的利益诉求。工作越是繁重,干部 越有压力,上级领导越要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要为他们学习充电提供机会,让优秀基层干部有奔头。要关心基 层干部的生活,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基层干部是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带头人, 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 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支持基层干部、爱护基层干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的改革建设一定会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好。雷锋,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当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那时起,雷锋这个名字就刻在亿万人民心中。这个仅仅走 过 22 年的生命,却穿越数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承载一代代人理想 信念的精神丰碑。今天,在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 50 周年之际,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继续深化拓展学雷 锋活动,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崇尚进步的道德能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这样的结论,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坚守。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 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越需要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郭明义 20 多年献血 6 万毫升,庄仕华 39 年巡诊 80 多万里??从“雷锋在哪里”的呼唤到“雷锋没有走”的感喟,今天,雷锋精神依然构筑着精神的高地,寄 托着美好的期望。学习雷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始终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精神需求相连,雷锋精神才能赢得思想共识和持久活力。热爱党、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 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雷锋精神仍是一面永 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要看到,时代场景的变化,文明建设的规律,使得今天的公民道德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更为复杂。新形势 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是一个需要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宏伟工程。这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 范,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带动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整个社会从基本 道德入手,从点滴实践做起,通过每个人实实在在践行道德准则,塑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更需要 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使得学雷锋活动能够更具时代特色,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其不断发扬壮 大,向前推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50 年前,雷锋以 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为年轻共和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道德 标杆。今天,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 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 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17 ――五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新年以来,应对不少地方出现的空气污染,相关地方和部门紧急行动起来,首次发布霾预警,及时通报大气环境 质量状况,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车,重点企业限产限排??“雾霾之战”体现了追求绿色发展的共同参与,彰显 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实干精神。 作为“中国梦”的绿色底蕴,“美丽中国”的愿景随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运而生。顺应人民群众对干净饮水、 新鲜空气、卫生食品、优美宜居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郑重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永续发展的美 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 13 亿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人 跨越短缺经济时代,迎来了物质比较丰富的新生活。然而土壤污染恶化、江河水质下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发 达国家在一二百年间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 却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集中凸显, 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重大制约因素之一。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必须开拓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建树 生态安全的新思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东部沿海省份,还是中西部地区,推动发展方 式绿色转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如果 说过去我们抓经济主要靠基础建设、发展产业、招商引资,那么今天追求绿色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关停 并转、节能降耗的“减法”,学会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场革命,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阻力。无论是腾笼换鸟、淘 汰落后产能,还是深化改革、理顺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每一项具体的转变,都要面对深刻的利益调整,也可能带 来新的矛盾问题,甚至暂时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克服患得患失的利害权衡,摒弃得过 且过的消极心态,以对子孙负责的精神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同时学会借助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平衡社会利 益关切、构建环境公平正义。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以扎实的苦干和不懈的创新,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今天,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 上,以同样的勇气和实干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定能逾越环境生态的瓶颈,走出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从严治党不辱历史使命――六论以实干贯彻十八大精神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政党,在任何时代都能立于不 败之地。这是我们党 90 多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从轻车简从访贫问苦,到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从大力消减迎来送往,到精简取消宴请接待;从“老虎苍蝇一 起打”的反腐决策,到各级深入基层的创新举措;从清理不合格党员,到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 来,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实干举措,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这一切,源于“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忧患意识,来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认知。十八大报告指出, 新形势下, 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 党员队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尽管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 但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依然时有发生,考验和危险尖锐地摆在面前。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巩固执 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从严治党,要有坚决有力的措施手段。廉政建设,反腐斗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决心 很大,态度明确,将反腐倡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强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要求狠抓不放、常抓不懈。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是有着 8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必须依靠严明的政治纪律,时刻与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 奋斗,才能让人民看到切实成效和变化,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老虎”、 “苍蝇”一起打,才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党的纯洁性先进性。 从严治党,还要高度重视着眼长远的制度建设。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只有制度才能避免 决心和手段成为一阵风、走过场。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党员意识,用党章规范言行;另一方面,也要18 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将 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有序健康的政党治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任务,更要在“党要管党”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从严治党”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确 保党始终成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辱历史使命、 不负人民重托。男女平等是一种现实权利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我们向女性致敬,为姐妹们祝福! 妇女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她们是家的基石,没有她们的经营与操持,一个个家庭就没有温馨与 和谐;她们又是光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没有她们的智慧和汗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 天这样的成就。 “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应平等相均。”对妇女的尊重程度,标识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代表、女委员们参政议政、行使权利的身影,昭示着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妇女事业 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妇女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受教育程度明显改善,妇女参与现代 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尚未根除,其影响所及,性别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各 个层面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总体偏低,出生性别干预屡禁不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时有发生,就业歧视现象 仍然存在,等等。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写进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写进了政府的发展 纲要,并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对妇女而言,男女平等又是现实权利,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生 育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各种权利。从基本国策到现实权利,我们仍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付出更多的努 力。 基本国策,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它规定、制约和引导着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这个角 度讲,社会性别意识应当成为决策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即每颁布一部法律、出台一个政策、采取一项措施都 要进行评估,看它是否会影响性别平等、损害妇女利益,从而建构起体现性别公正的法律政策体系,从源头上确 保男女两性获得平等对待。 我们建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 但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文化认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在全社会倡 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文化以男女平等为核心,也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既把妇女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创造 条件让其性别优势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 也立足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 给予她们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 障。 只有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公共政策的具体环节、 先进性别文化得到全面的普及与认同, 妇女的现实权利才能 得到全面实现,男女两性才能更加平等协调发展。让我们不懈努力,共同托举起一个男女平等发展、更加和谐美 好的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突破3 月 14 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一改革方案,解决了一系列事关重大、 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重要一步,必将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过六次规 模较大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 202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 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改革,正是从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机构调整的方向和 所涉及的中央部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教学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