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怎么加入modkinky怎么加mod

皇家_永恒的贴吧查看: 19302|回复: 24
Minecraft[我的世界]Kinky破解客户端 1.7.2 (MPGH转载)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阅读权限10
看起来很强大啊,虽然我不玩MC。。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阅读权限20
我不玩,但看起来不错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阅读权限10
好东西啊&&有没有全版本的啊?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阅读权限20
什么游戏& & 没玩过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阅读权限30
表示有一段时间没玩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热心】和【CB】,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免责声明:吾爱破解所发布的一切破解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解密分析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 87号 )
Powered by Discuz!
Comsenz Inc.后使用我的收藏没有帐号?
所属分类: &
查看: 284|回复: 1
我的世界kinky范围性自动攻击怎 ...
kinky范围性自动攻击怎么开
我的世界更多精品内容
特邀动漫原班声优 还原原作剧情人设!
预约手游赢大奖 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ul&&li&伴随着大一上的结束以及春节渐渐走近的脚步,我也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的阅读。这学期捡着各种零碎的时间(等车,排队,高铁上,合唱排练休息片刻,各种演出前的等待,学习后的休息之余,上床睡觉前……),算是把巴金先生的《家》《春》《秋》读了一遍。读的时候,感慨万千,所以我觉得应该写些什么,落在笔上总比在自己心里翻滚来得实在,也可跟更多人交流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写东西,肯定有很多不足,而我也只是表达自己想写的,并未仔细斟酌,欢迎各路大神吐槽)&/li&&li&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交织成了巴金先生呕心沥血之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li&&/ul&&p&
觉慧是《家》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总楠楠自语的他,说的很多的两个字是“矛盾”,他觉得自己就生活在矛盾的大家庭之中,他厌恶高老太爷的古板以及自以为能掌控一切,他讨厌长辈们虚伪的面具和恶心的嘴脸,不满大哥觉新的唯唯诺诺——他对不喜欢的人与事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他对这个家从来就没有好感,他渴望自己能早点逃离充满压抑的公馆。所以,当他最后的牵绊——鸣凤也“死在”高老太爷的手下时,激烈的思想在这个年轻的脑袋里翻腾——“无论如何,这个地方都呆不下去了,我必须离开这个家庭”(并非原文)——在觉民的帮助下,他第一个冲出了“囚笼”,之后逃到了上海,加入了革命派。当我在从武汉回长沙的高铁上翻过《家》的最后一页时,我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激动: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青年,他不害怕旧势力,他敢于挣脱一切找寻自己的天空……过后细想,觉慧在许多方面又很幼稚——他爱鸣凤,但他却只是一心扎在新思想中,并不曾知道鸣凤在跳湖自尽前多么渴望他的救助,并不曾听见她最后的呼救,他的爱是浅薄的;他并不考虑她大哥觉新的处境以及感受,他的心中只有一件事,就是“逃”,而且是“不顾一切的逃”。觉慧就是这么一个勇敢却又不沉稳的青年,可是想想,他这种无顾虑的冲劲也是我们有时需要的,现在很多人缺少的。&/p&&p&
觉民是跟觉新一样在《春》和《秋》着墨较多的人物。觉民与觉慧不同,他一开始并没有对他生活的家庭有很大的反感,他只是做着一些平凡的事情,上学堂,教堂妹琴读书……渐渐地他爱上了琴,而当他的爱情受到大家庭的威胁,他的反抗精神被激发了,他毫不示弱地捍卫他和琴的爱情,最后他成功了。也是在这件事情之后,他开始看到大家庭的腐朽,开始加入报社,接触新思想。家中长辈的行为以及周围人一个个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把他对大家庭的最后一点留念抹杀掉了。他成了公馆中新思想的捍卫者以及传播者。&/p&&p&
觉民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他身上有一股韧劲,他对爱情的坚决捍卫,他对长辈的错误指责的拒不接受以及反击,他对公馆中各种找茬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一个青年的刚强;他有自己的思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看的清清楚楚(比如,那些所谓礼教的脑残粉之所为是否真符合道德规范,何为孝……),他对未来的事情有自己的计划(比如,他帮助二妹淑英出逃,如何胁迫蕙表姐的丈夫让蕙下葬);他有丝丝柔情,他对琴纯真的深情,对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对大哥觉新,五婶(四妹淑贞死后)的同情;他会置身于他人的处境思考问题,对于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他虽恨但说话时还是很注意分寸(不过有时也会忍无可忍),对于和琴到上海的事因琴的母亲张太太的关系他不随意决定。可以这么说,觉民算是比较综合的角色了,但因为一些局限,虽说是兄弟,但他并不真正懂他大哥。(下面会谈到)&/p&&p&
觉新是贯穿《家》《春》《秋》的忧愁角色,即使有描写到他的笑,那也只是如昙花绽放般转瞬即逝。身为承重孙(&u&按照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如长房长子比父母先死,那么长房长孙在他祖父祖母死后举办丧礼时要代替长房长子(即自己的父亲)做丧主,叫承重孙)&/u&的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瑞钰作为自己的妻子,而不是他爱的梅(梅嫁到了不好的夫家,不久守寡了)。虽然他并不能忘记梅,但瑞钰给了他全部的爱,他学着接受瑞钰的爱。(其实我觉得这也没那么糟,就像那英的一首歌中唱的“有个爱你的人不容易,你为何不去好好珍惜,当错过了失去了忏悔的你,是否还能换回那颗善良的心”,他应该好好接受瑞钰的爱,学着忘记梅;可他就是高兴不起来,这人天生抑郁质吧)当他快要忘记梅时,她回来了,带着病弱的身体——爱与恨(对梅的爱,对自己的恨)同时被激发出来,天天眼泪流不停,直到梅死去这是他的第一个打击。后来瑞钰生产,他对长辈的“血光之灾”鬼邪之说也不极力反对(/愤怒/),后来瑞钰生产完死了,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是他的第二个打击(/心中那个痛/)。不久,刚出生孩子也随母亲去了,这是他的第三个打击。后来他跟瑞钰的儿子海臣因脑膜炎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救助不及时,封建礼教推崇中医,认为西医不可信),这是他的第四个打击(当时,觉新的心情是那种觉得自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接着,周外婆一家搬了回来,大舅周伯涛决定了蕙表妹的婚事,而他则成了“帮凶”(他不愿如此,但只能妥协),婚后不久蕙死了,灵柩停在破旧的庙里,夫家冷漠,迟迟得不到下葬,这是他的第五个打击(同样带着情和恨)。再接着,大舅周伯涛决定了枚表弟的婚事,而他再次成为“帮凶”(他依旧不愿如此,但还是妥协),不久枚的肺病症状越发明显,却奈何拗不过大舅,不肯请医生,到最后&u&太晏了&/u&(指太晚了),也只能白白断送了又一个年轻的生命。&/p&&p&
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死亡,关掉了觉新世界中的一盏盏灯,他看不到明天,看不到希望;不幸折磨着他的心灵,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常常以泪洗面;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却有着年过半百(现在年过半百的人都未必如此)的心境。觉民和琴的劝慰并没有用,因为这在一个经历无数不幸的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就像你对一个经历无数失败的人说“加油,你一定会成功”一样。成功本身自带最大的激发力量,而幸福本身自带最大的驱散不幸的力量,但难就难在如何顶着之前不断失败的压力依旧坚持向前,如何在一堆不幸面前坚信自己会迎来幸福,这是一种试炼,是一种“破局”,是一种能力。或许告诉失败的人们这是一种考验而不是“再坚持,你就会成功”,会更有激励作用。&/p&&p&
觉新确实性格中有种软弱,这种软弱滋生了许多恶果。对于长辈“血光之灾”的提议,他并不反抗,瑞钰死了,二儿子也死了;对于大舅交给他办理蕙表妹与枚表弟的婚事的任务,他并不拒绝,对于大舅不请医生的行为,他不极力反对,蕙和枚都死了;对于长辈们的刁难和损失,他要赔礼还要赔钱,让人觉得他好欺负,所以处处碰壁……但不觉得是因为他软弱所以他顺从了,而是因为他的习惯顺从造成了他的软弱。作为承重孙的他,在高老太爷在世时,他要担任起相当于长子的角色;在高老太爷去世后,他要担任起相当于大家长的角色(虽说名义上的大家长是三叔克明)——这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源于宗法制。所以他肩上挑起的无数重任,管理大家庭,孝&u&顺&/u&长辈,照顾弟妹……所以交给他的事他都必须照办不误,他不能像觉民和觉慧一样撒手不管,因为他为长(总不会有长辈吩咐觉民和觉慧以及其他弟妹做什么吧,都是直接交给觉新)。久而久之,别人要他做什么,也就做什么了。当然也有保护自己这一房的缘故,不想引起事端。(其实这也是父亲交给他的身为长子应尽的责任,爱中包含着制度规定的责任)这一切注定了觉新不能拥有觉民和觉慧一样的自由,无论性格不变的觉民还是觉慧放在觉新的位置上都不会有一样的觉民和觉慧。所以,巴金先生透过觉新与觉民,觉慧的对比感受到了宗法制深深的恶意(礼教的一部分)。&/p&&p&
中国二千多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依旧能看见它的许多身影,尤其是在农村。现在你该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有新闻报道是哥哥放弃读书机会外出挣钱,供弟弟读书,而不是反过来;农村家庭中哥哥姐姐被打骂的多,而不是弟弟妹妹;农村家庭中是哥哥姐姐话语权比较大,而不是弟弟妹妹。就是因为“重长”,不仅权力重,还责任重,所以一定程度s上“催熟”了身为长的兄和姊,他们少了许多童真,多了许多懂事,责任心,同时还有压力;而现在独生家庭子女中没有了长幼之分,一个独大,也不一定好坏,只是个人认为(通过这半年在外省见到的子女教育状况),不好教育,因为她/她不需要成为弟妹的榜样,不容易建立责任心以及担当,父母拥有的资源对他/她不具有稀缺性,不容易培养上进心。当然,我身边不乏十分优秀的同学,他们利用好了得天独厚的优势。&/p&&ul&&li&如果能看到这的,真的十分感谢。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写文章,感觉有些记流水账(/sorry/)。最后,附上《秋》最后常出现的一句话供大家一起品味:&/li&&/ul&&p&
“真奇怪,人非得走到最后一步,是不会觉悟的。但是到了最后一步,又太晏了。”&/p&&img src=&/v2-f0e1d8bece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f0e1d8bece3_r.jpg&&
伴随着大一上的结束以及春节渐渐走近的脚步,我也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的阅读。这学期捡着各种零碎的时间(等车,排队,高铁上,合唱排练休息片刻,各种演出前的等待,学习后的休息之余,上床睡觉前……),算是把巴金先生的《家》《春》《秋》…
8月24日是先生的忌日,让我们双手合十,铭记这位“已经睡了的文艺界尽责的小卒”。&br&————————————————————————————————————————————&br&这个问题非常难过,在自己的首页上看到的瞬间眼泪都要掉下来。&br&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方式,因为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就可以从网络上整理出来大致脉络,题主应该先主动找答案的。&br&&a href=&///?target=https%3A//.hk/%3Fq%3D%25E8%E8%E4%25B9%258B%25E6%25AD%25BB%26gws_rd%3Dcr%2Cssl%23newwindow%3D1%26c2coff%3D1%26safe%3Dstrict%26q%3D%25E8%E8%E4%25B9%258B%25E6%25AD%25B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k/?&/span&&span class=&invisible&&q=%E8%80%81%E8%88%8D%E4%B9%8B%E6%AD%BB&gws_rd=cr,ssl#newwindow=1&c2coff=1&safe=strict&q=%E8%80%81%E8%88%8D%E4%B9%8B%E6%AD%B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有一本书&br&&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37863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老舍之死口述实录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有一些论文&a href=&///?target=http%3A//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检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脱不开时代和性格。&br&&br&但个人还是想从一些角度谈下自己的看法。(&b&也就是说我的回答很偏,大家兼听则明&/b&)&br&&br&&blockquote&&p&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p&&p&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由一名叫刘寿绵的满族黄带子贵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维基百科)&/p&&/blockquote&寥寥数语,何以道尽期间的艰辛?&br&&br&幼年丧父,一家人全靠母亲洗衣维持,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幼年的老舍听着母亲揉搓衣服的声音想象着母亲又红又肿的双手入睡。&br&&br&&b&这是老舍先生一生悲伤的底色。心理学上称之为原生家庭的魔咒。&/b&&br&&br&因为出身于穷苦的家庭受坚毅的母亲影响,他敏感自尊又倔强。因为成长于旧制度新政治交替的年代,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所以他的作品才多是平民意识觉醒意识。&br&&br&题主你说&br&&blockquote&感觉他对人心看得那么透彻,对世事讽刺地那么犀利,继而对他受辱自杀的事情感到不解(如果真相不是受辱自杀还请多多指教)。题主的第一反应是,他笔下有那么多受尽劫难依然坚强的人物,他对世事的种种苦难与变迁看得那么清楚,所以他肯定不是因为一次侮辱就去自杀的,也兴许会挺过来。然而事情确实发生了。&br&&/blockquote&&br&我不反对,我们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分析好吗?&br&&br&&b&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自杀的还少吗?!&/b&&br&&br&&b&《四世同堂》中,祁天佑,受日本人羞辱后就投进了护城河!《茶馆》中的王利发王掌柜全力支撑“裕泰”老字号而不得,&/b&&b&被逼上吊而死!《骆驼祥子》里面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窑子里不堪非人待遇上吊自杀!这分明就是作品透露出来的作者的生命意识!&/b&&br&&br&&blockquote&&b&老舍笔下的自杀&/b&&b&&b&&b&者们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他们都是善良者、严肃的生活者。&b&从中可以看出,老舍对颓废型的轻生者是鄙视和厌恶的。 其二,&/b&&b&&b&他们都是忠烈者。因深知无法实现自己的现实抱负,才忧愤地自&/b&&/b&&b&&b&尽。 其三,老舍描写他们的死时,用笔干脆、果断,不去做大段死&/b&&b&亡前的心里渲染。对作家来说,他笔下反复死去的心爱人物及其&/b&&/b&&b&死亡模式,却正是他潜意识中的固有物。(宋永毅)&/b&&/b&&br&&/b&&/b&&/blockquote&&br&&b&死亡意象作为某一人物的戏剧化人生的最后一笔,作为生命形式的末端,它必然处于情绪高峰,是具有伦理力量的性格心理的极致表现,更能流露出情感符号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艺术家的道德尺&/b&&b&度也借助于人物的死亡得以显现。&/b&&br&&br&&br&&b&说到这里,你会想起谁?&/b&&blockquote&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br&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br&守望平静的家园&/blockquote&——《以梦为马》&br&&blockquote&如果我中止诉说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br&把我的故乡抛在一边&br&我连自己都放弃更不会回到秋收农民的家中&br&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br&赶上最后一次&br&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的死亡&br&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blockquote&——《七月的大海》&br&&blockquote&一颗螺丝掉在地上&br&在这个加班的夜晚&br&垂直降落,轻轻一响&br&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br&就像在此之前&br&某个相同的夜晚&br&有个人掉在地上&/blockquote&——《一颗螺丝掉在地上》&blockquote&昏黄的灯光下我一再发呆,傻笑&br&来回踱步,低声唱歌,阅读,写诗&br&每当我打开窗户或者柴门&br&我都像一位死者&br&把棺材盖,缓缓推开&br&——《出租屋》&/blockquote&&br&我求求你们读字的时候关心下作者的心境好不好。&br&&br&老舍先生笔下的自杀者是颓废的不爱惜生命的人吗?这些人活得比谁都努力,他们也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当一个人那么努力地想面朝大海,那么他当下面朝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那么用力地告诉自己要面朝大海?他想要春暖花开,那他现在经历的是什么?&br&&br&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提到&br&&blockquote&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b&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b&。&b&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b&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blockquote&&br&&b&是什么害死了老舍?是他敏感自尊善良的性格?是他不为瓦全的气节?是小人的陷害?是红卫兵的残忍?是整个民族的丧心病狂不讲理?然而事实是如此脆弱,所有元素混在一起,八二三成为一位已然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最后一根稻草。&/b&&br&&br&1944 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 ,日军突袭重庆,友人问老舍:“你怎么办? ”&br&老舍脱口而出:“&b&北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b&&b&归宿! ”&/b&&br&&br&&br&&blockquote&&b&我们就盼望那大悲剧的出演,把笑改成泪。历史是血泪的凝结,珍藏着严肃悲壮的浩气。笑是逃避与屈服,笑是本无可说,永无历史。&br&悲剧的结局是死,死来自斗争;经过斗争,谁须死却不一定。&/b&&/blockquote&&b&——老舍《蜕》 《老舍文集》第八卷&/b&&br&&br&尘归尘,土归土。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8月24日是先生的忌日,让我们双手合十,铭记这位“已经睡了的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 这个问题非常难过,在自己的首页上看到的瞬间眼泪都要掉下来。 这可能不是一…
&p&我不回答问题,我只是答案的搬运工。&/p&&p&以下出自&a href=&///?target=http%3A///ywzhwx%40126/blog/stat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她那么看过我&i class=&icon-external&&&/i&&/a&&/p&&p&———————————————————引用分割————————————————————&/p&&p&“老舍三岁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穷人洗臭袜子养活他,到九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邻近的大善人刘大叔资助了他,老舍上了学,中国多了一位作家。&/p&&p&刘大叔办贫儿学校、粥场、慈善事业,把钱多施出去。后来出家为僧,人称宗月大师。坐化后,烧出许多舍利子。刘大叔以肉身实践了“死而富有是可耻的”这一句几十年后才被人说起的话。&/p&&p&宗月有个女儿,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她。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小儿女说过一句两句没有意思而甜美的话。富小姐和胡同串子,身份差太远,婚嫁谈不上,但知道她没有定亲,令他安心。&/p&&p&后来老舍出了国,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刘小姐成了暗娼。其间发生了什么?无从推测。可能那尼庵本来就不干净,刘小姐错入了虎口;也或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惯了。为满足肉体,还得利用肉体,身体是现成的本钱。”……总之,一个黄花大闺女,想清灯古佛一辈子——哪儿有这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恶势力。他千辛万苦找到她。她剪了发,脸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净了大概像一个病中的产妇。她始终不正眼看他,虽然脸上并没有羞愧的样子——她应当有吗?&/p&&p&他还爱她,但这爱成了苦酒,折磨他。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更加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朋友看出他的悲苦来,没直说,假装闹着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她不配?她本来不是大小姐吗?她沦为赤贫,不也因为她父亲的慷慨施舍吗?而老舍,其实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过,给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她们家的。反之,如果邀恩图报,那她就是无赖小人,受者更加心安理得。这叫什么道理?但这确实是道理。&/p&&p&老舍没有娶刘小姐——是他想娶而刘小姐不肯,还是他根本没打算娶?再爱她,大概也不能把一个暗门子用大花轿接回家去。我们很难知道真相了,他的记忆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说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画,碎纸机里走一遭,也就全是纸屑,什么也拼不出来。老舍34岁,才在朋友劝告下结了婚。&/p&&p&他一直记得她。她是为弟弟们给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爱过她,这爱情不因为一个是车夫另一个是暗娼,而稍减其美或者震撼。她是月牙儿,清清醒醒明明白白走这另一条路,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女人得卖肉。”她是他的记忆,一点点微神,一个没有故事的主题。&/p&&p&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开成一个大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像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他死后但愿葬在海棠树下,活着……他什么也做不了。(注,以上文字摘自叶倾城《爱不能》)&/p&&p&他只有怀着一腔秘密的情意为她写下这样的文字:&/p&&p&“人是为明天活着的。。。。。&/p&&p&。。。。。因为她那么看过我。“&/p&
我不回答问题,我只是答案的搬运工。以下出自———————————————————引用分割————————————————————“老舍三岁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穷人洗臭袜子养活他,到九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
这个暑假两个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视力从400降到了200。我在无意间看了一个书,讲怎么治疗近视。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方法这么简单,那不是很多人都可以不戴眼镜了。我原本想这是骗人的,就没在意了。可是后来我还是做了思想斗争。两个月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试试,反正做了也不会有什么伤害,没有损失。我后来在网上又找了一些资料,关于治疗近视的,发现原来很早就有人说过这些治疗方法,国外也有,可就是尝试的人太少了,以至于到现在有这么多人戴起了眼镜。方法有很多,网上也有这些资料,大家可以自己查查,我就挑选了几个方法,尝试了两个月,视力有很大的好转。先说说我都是怎么做的吧。1、站在某处,找一个比较远的树和一棵近一点的树,然后观察近处的树一会儿,再观察远处的树一会儿。这个方法有调节眼睛肌肉,放松的作用。观察的时候要尽量多看树的细节。2、手掌搓热,捂在眼睛上,反复做,这样也是放松眼睛,而且很舒服,这个动作随时随地都可以做。3、日光浴,天气晴朗时,闭着眼睛,对着太阳,让光线透过眼睑,刺激眼细胞。我们近视的人都对光线很敏感,一遇到强光就会眯眼睛或者斜眼。这样做是可以提高我们眼睛对光线的接受能力。4、晚上,天上有星星的时候,就数星星,用眼睛去找星星,但不能老盯着一颗星星,这样眼睛会产生疲劳。5、坐着或者站着,眼睛先平视前方,然后眼睛做上下左右运动,让眼珠尽力朝着每个方向拉伸,每个方向停留几秒就可以。我们近视后会发现眼睛都变形了,这个方法可以把我们的眼睛在调节回正常的形状,也有助于恢复眼睛的聚焦能力。6、多眨眼睛,眨眼睛可以缓解眼睛疲劳,这个是随时都要做的。我就是结合这几个方法,每天有空就做。因为我比较闲,所以每天都花蛮多时间做,也许是因为这样我的视力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大家如果没有太多时间,也要每天抽点时间来做,估计时间会长点,但肯定也会有所改变的。要摘掉眼镜,那么大家就要尽量不戴眼镜。可能大部分人和我一样一直有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不戴眼镜近视就会加深。事实上这是错误的,不戴眼镜我们的视力才有可能恢复,所以在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学习时,我们能不戴就不戴。刚开始我不戴眼镜非常的不适应,眼前一片模糊,什么都看不清,想拿个东西都要把头伸进去,虽然样子看起来傻了点,但是时间长了,我就慢慢适应这个模糊的世界。不过随着眼睛的恢复,我的世界越来越清晰。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戴眼镜了,不管是在家,还是到外面,玩电脑,看电视,我都没有戴。看不清没关系,只要越来越清楚就可以了。对了,在不戴眼镜看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有个习惯,那就是为了看清楚东西,眯眼睛或者瞪眼睛。大家注意了千万不能这么做,一旦发现自己眼睛眯起来了,就马上停止。这个时候看不清怎么办,那就多眨眼睛。要让我们的视力恢复,以上的方法是必要的,还有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放轻松。一个是身体、眼睛的轻松,还有一个是心理的轻松。我们要相信眼睛会变好的,不能急。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恢复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几个月,有的要一年以上,没有关系,关键是坚持,动作虽简单,但一定要每天都做。我每天一有空就做,而且这些方法是相互结合,练习时间也不定。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查查书和资料,自己体验,希望大家能够都摘掉眼镜,大家一起努力吧。如果你练习后有效,请告诉你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也尽早的摘掉眼镜。&img src=&/b2e7b55acb8ad03d5f896baf50d1e254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b2e7b55acb8ad03d5f896baf50d1e254_r.jpg&&
这个暑假两个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视力从400降到了200。我在无意间看了一个书,讲怎么治疗近视。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方法这么简单,那不是很多人都可以不戴眼镜了。我原本想这是骗人的,就没在意了。可是后来我还是做了思想斗争。两个月闲着也是…
&p&我来说说“责任始于梦中”吧,想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知理解什么叫“想象力”,因为这里的“梦”是用来补充“想象力”的。梦是想象力的子集,梦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想象力。 来看大岛给艾希曼的批语:“一切都是想象力的问题。我们的责任从想象力中开始。叶芝写道:In dreams begin the responsibilities。诚哉斯言。反言之,没有想象力,责任也就无从产生,或许。一如艾希曼的事例。” 从这儿看出,“梦”是想象力的一部分,责任始于梦中也可以解释为责任始于想象力之中。正如艾希曼&b&没有能力&/b&想象自己行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因此他无法承担责任。而田村卡夫卡有想象力,那么他必须承担自己想象所产生的责任。书中说“就算白天能控制自己的想象,然而觉不能不睡,而睡觉必须做梦。清醒时想象力可以设法阻止,但梦奈何不得”(梦是无法控制的想象力),于是田村卡夫卡的责任便产生了。&/p&&p&&br&&/p&&p&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概念,自由,也许在这儿显得突兀,不过,它特别重要,请耐心听我解释。“责任”和“自由”是密切相关、水乳交融的两个概念。我们的责任源于我们的自由,没有自由,我们一丁点责任都没有。我们想象一下,那些推卸责任的人,往往都在强调他们“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我只能这样做”,“我别无选择”。他们努力地辩解“我是不自由的!”。比如,那些纳粹军官在法庭为自己辩解“我只不过是听从上级的命令”,想要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罪责。&/p&&p&&br&&/p&&p&让我们继续想一想,在什么场所,什么地点,我们是最自由的?也许你足够聪明,已经看出了我的意图。是的,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的梦中,我们是最自由的!In dreams begin the responsibilities。在梦中,我们的思想天马行空,我们的行动不受任何控制,我们可以从宇宙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从这个时空穿越到另一个时空。也因此,在这个最最自由的场所中,田村卡夫卡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你惧怕想象力,更惧怕梦,惧怕理应梦中开始的责任。然而觉不能不睡,而睡觉必然做梦,清醒时想象力可以设法阻止,可是梦却奈何不得。”&/p&&p&&br&&/p&&p&让我们再回到艾希曼的事例,这个出色的事务处理专家。战争爆发不久后,他便接受了纳粹头目交给的最终处理—总之就是大量杀戮—犹太人的课题,他开始研究具体的实施的办法,制定计划,而行为是否正确的疑问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他的意识中。他的脑袋里有的只是短时间内以低成本能处理多少犹太人,依他计算,在欧洲地区需要处理的犹太人的总数为1100万。然而他从未产生罪恶感。在特拉维夫法庭带防弹玻璃的被告席上,艾希曼显出困惑的样子:自己何以收到如此大规模的审判?何以如此受全世界的关注?自己不过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对所交给课题提出最合适的方案罢了,这同世界上所有有良心的官僚感的岂不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唯独自己受这样的责难?&/p&&p&&br&&/p&&p&纳粹的体制,使艾希曼这个普通人&b&失去了自由意志&/b&。只要他跟着纳粹的那套体制走,他便永远都是正确的,再也不用思考是非对错,可以完全不费力地安全地活着。将自由交给体制之后,他连一丝的负罪感都感受不到,于是他顺理成章地躲开了所有的内疚。逐渐地,他便失去了思考判断和想象的能力。村上几乎每部作品中都描述了“缺乏想象力”的人,《海卡》中那两个来甲村图书馆调查的女权主义者,《挪威的森林》中那两个在希腊悲剧课上宣讲的学生,《奇鸟行状录》中绵谷升的父母,《国境以南》中的泉(泉是个好人,好人也可能缺乏想象力),军国主义下天皇一声令下就可以挖地道到美国的人们(好像是这个)。这些人都是所谓的“缺乏想象力”。&/p&&p&&br&&/p&&p&另外,对《海边的卡夫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如何解读《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 - 子默的回答&/a&&/p&
我来说说“责任始于梦中”吧,想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知理解什么叫“想象力”,因为这里的“梦”是用来补充“想象力”的。梦是想象力的子集,梦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想象力。 来看大岛给艾希曼的批语:“一切都是想象力的问题。我们的责任从想象力中开始。叶芝写…
&p&分享一位基督徒朋友写的读后感《虚伪的善与真诚的恶》&/p&&p&喜欢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欢欢喜喜读圣经』&/p&&br&&br&&p&如今的小说家,如果不能写出“善人之恶”、“恶人之善”,注定被人嘲笑为幼稚肤浅。固然,把小说写成“样板戏”,活该被笑肤浅,但有时候“善人之恶”与“恶人之善”看多了,禁不住就怀疑,到底这世上还有没有真善,或真恶,是否善恶都是假象。或者从来没有绝对的善,只有绝对的恶?一旦陷入道德相对论,人类就得重新定义概念,重估一切价值,就象印象派画风一样,界限变得模糊了。所以,深刻的小说看完了,往往有一种被抽空、很累的感觉,伴随着揪心和绝望。鲜少有小说读完了荡气回肠、神清气爽、心灵充实——只有少量著作(如《天路历程》、《密室》、《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起来有充满正能量的感受。&/p&&br&&p&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又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读完之后让我又经历一次被抽空、揪心的感觉。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因为它给你留下一堆问题:在抛弃了上帝的宇宙秩序之后,人类如何定义真、善、美?是否可以用“天才”的人生来重估人性的价值,就象用北极星来定义北方?什么又是“天才”?“天才”是否可以比常人有更多的权力为所欲为?&/p&&br&&p&读深刻的东西要小心,因为它的目的就是要瓦解你的固有观念。当你发现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关于“善”、“恶”和“美”的观念在发生一些动摇的时候,我想提醒你,动摇之后,希望你找到“灵魂之锚”。动摇有时候是好的,它可以“去伪”,但“去伪”之后,关键是能否“存真”。我的读后感归纳几点,总结如下:&/p&&br&&p&1.
因为现实中大量的伪善,所以善变得面目可疑。的确,有时候伪善比真恶更可恶。&/p&&p&2.
并不因为存在伪善,真恶就变得更正确。善与恶、是与非,依然界限分明。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善不由人的思想来定义,也不由人的行为来定义,善由上帝来定义。唯有上帝是至善(马太福音19:17)。想在人身上寻找至善,最终只能找到伪善。&/p&&p&3.
人不可能达到至善。最好的人也仅能拥有不完全的善。仰望上帝的至善,坦然承认人性的残缺,活出真实的不完全的善,这是基督徒的责任。&/p&&p&4.
真与善是比美更高的价值,因为美如果离开真与善,可以变得很邪恶。一干哲学家,离开真的基石,逃到美的孤岛上去重建自己的哲学,最终只能陷入虚空。上帝不仅真,而且美;魔鬼很美,但不真。&/p&&p&&strong&善与伪&/strong&&/p&&br&&p&毛姆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这个故事,这个“我”是挺亲切的,因为他象极了我们普通人——有跟我们一样的视角、一样的道德观、一样的常识,总之,就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毛姆对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善与恶、真诚与虚伪的看法与感受,代表着大众心理。&/p&&br&&p&“我”对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看法基本上是循着一条从同情到轻视的小径在走的。喜憎没有那么强烈,却足以让读者感受得到,“我”对她的轻视。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单纯友善,因为富于同情心甚至不乏可爱之处。但她的确很平凡,平凡得混迹于伦敦、巴黎这类大城市的社交圈,甘愿将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p&&br&&p&虽然平凡,但她对风雅之物别有情趣。自己无法参与艺术创作,但是却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就像作者所说,“当她同作家结识以后,她有一种感觉,仿佛过去只能隔着脚灯瞭望的舞台,这回却亲身登上去了”——其实我觉得这并不能成为嘲讽她的理由,中产阶级的男男女女,在小康以外,追求多一点美,来拓展一下狭窄的生活,有何不可?这是一种虚伪吗?如果非要算的话,也只能算是无法用语言去责备的虚伪。因为它无害而且正当。但是人心是很奇怪的,我们无法容忍“平庸”,却可以宽容“天才”的乖张。&/p&&br&&p&通过说服读者相信,思特里克兰德夫妇原本是两个平凡得好像难以辨认的人,作者不加掩饰地流露出了对他们一家原来的“井然有序的幸福”的轻视。他在潜意识里在期待“一场风暴”。潜意识里,许多人会觉得经历风暴的生活才叫真正的生活,值得崇拜的生活。&/p&&br&&p&当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得知丈夫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以后,她本能地想维护这个家庭的完整与体面,她希望向丈夫表示赦免而使他回心转意,免得家丑外扬。而“我”却觉得,女人对外界的流言蛮语这样介意,给“她们深切的情感投掷上一层不真挚的暗影”。后来,当她得知丈夫并非与人私奔,而是与梦想私奔以后,她表现出一种很深的仇恨——她可以原谅前者,却无法原谅后者。“我”认为,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前者让她有机会扮演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和道德上的优胜者,而后者却剥夺了她的这种权利。毕竟,为理想出走,听起来挺高贵——不一定高尚,但高贵。&/p&&br&&p&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决定将这个“私奔”的故事一直保持下去,果然,这为她赢得了同情,让她藉此同情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为她所认识的作家打印稿件,以维持生计。“我”觉得,她经营打字行业的胆略和见识是令人佩服的,但因为女人的虚荣,她似乎羞于与人谈及她的事业,反而念念不忘伦敦虚浮的社交圈。&/p&&br&&p&玩弄手段和虚荣,再加上一点点报复心,这些人性的弱点,糟蹋了她原本的纯真和良善。就象一个姿色平平的女人却竭力想进入美人的行列,武装之后,那种带缺陷感的美始终让人觉得做作,就像上了色的水果。&/p&&br&&p&“我”对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虚伪的嘲讽在她丈夫死后的一次见面达到高潮。那时,思特里克兰德已经去世,他已经被艺术界誉为“天才”。作为天才的遗孀,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自觉”地维护起了天才的形象。那一段抛妻弃子的往事被掩盖了,她对丈夫的恨被淡忘了,一个模范家庭的故事被装裱起来当作名画挂在了客厅墙上。不仅作母亲的如此,似乎她的两个孩子也遗传了这种虚伪。刚好因为她的儿子罗伯特已经成为一个随军牧师,所以当他说出一句“上帝的磨盘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的评语,来点评他父亲真实的晚年时,“我”的嘲讽本能完全被激怒了。&/p&&br&&p&“我”,在真挚中寻找做作,在高尚中寻找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这就是作者的意图。在“我”的心里,宁愿作一个简单、直朴、快乐的野蛮人,也不要扮演现代社会里的文明人。&/p&&br&&p&如果要你在虚伪的善和真诚的恶中作一个选择,你会选哪一个?恐怕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为何?因为虚伪的善似乎更令人觉得讨厌。生活于残酷的现实,仍敢于直面人性的残缺这是高贵的勇敢,自欺和欺人却是不可原谅的卑贱的怯懦。以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固然愿意“高贵地站着”、接受那些连自己的恶都不敢承认的肖小之辈的审判与指责,也不愿成为米兰.昆德拉所谓“媚俗”之人。&/p&&br&&p&揭露伪善是痛快的,但是否可以令真恶变得更正当呢?&/p&&br&&p&&strong&善与愚&/strong&&/p&&br&&p&小说中还有一个可爱又可怜的人物,叫施特略夫。&/p&&br&&p&施特略夫有着高尚的品格。他善良、慷慨,重感情,乐于助人,任何人得罪了他他都不忌恨。尽管思特里克兰德象恶棍一样一方面粗暴地羞辱他,一方面还恬不知耻地管他借钱花,施特略夫依然不计前嫌,把他当朋友。当思特里克兰德一文不名,他的画还没有人瞧得起的时候,同样是画家的施特略夫毫不嫉妒,声称一个天才即将诞生。&/p&&br&&p&但心好的人往往没脑子。“我”故意把施特略夫丑化成一个毫无自尊心、被人羞辱了还去摇尾乞怜的叭儿狗一样的人物。谁都愿意跟他作朋友,但谁都不会尊重他,就因为他善良得过了头,对自己毫不设防,慷慨得没了底线。似乎作者很想把他描写成一个基督徒,虽然文中连这样的暗示也没有。的确,从某些方面来看,施特略夫的确象极了基督徒——左脸被打了,还把右脸凑过去让人打。里衣被人抢了,连外衣也给别人。但并非所有的基督徒都能够那么善良,也并非所有基督徒都象他一样太天真没头脑,太缺少对恶的审慎防范。&/p&&br&&p&作者先是在思特里克兰德夫人身上将善与伪掺杂起来变成伪善,后来又在施特略夫身上将善与愚搞在一起变成愚忠,总之,他是打定主意将善搞得面目全非。&/p&&br&&p&施特略夫的愚忠在思特里克兰德生病的时候达到了高潮。尽管那个恶棍刚刚羞辱过他,但当施特略夫听说他生病后,依然就象自己的父亲生病一样着急。他和“我”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找到了那个快要死掉的人。这时,施特略夫的善良令人扼腕叹息——他试图说服自己的夫人将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里来照料。施特略夫太太先是极力地反对——公平地说,正常人都会反对——然后她恳求她的丈夫不要这样做,当她在丈夫的执拗下筋疲力尽时,她依然不松口。她告诉丈夫她怕那个人,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她能感觉得到如果他到家里来不会有好结果。她似乎感觉到魔鬼在敲门。&/p&&br&&p&最后令她缴械投降的是施特略夫戳中要害的一句话,他说,就连他妻子也曾一度陷于非常悲惨的境地,若不是有人(就是他)伸手援助她,她也很可能万劫不复。谁也料想不到这句话起了神奇的作用,施特略夫太太的激动与软弱就象一件衣服一下被卷起来了,代之以冷静与坚强,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感受到里面的冷酷——她被丈夫刺痛了。&/p&&br&&p&结果是:夫妻俩尽心竭力日日夜夜地照顾思特里克兰德,几个星期以后,施特略夫从家里被赶了出来——因为思特里克兰德要作画,所以将他赶了出来。再后来,他的太太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决定跟他走。施特略夫在作了所有的努力,最终发现太太铁石心肠、无可挽回之后,他表现得更具牺牲精神——他离开,把家留给毒蛇和被毒蛇迷惑了的太太。&/p&&br&&p&施特略夫太太跟思特里克兰德短暂的恋情很快就寿终正寝,以思特里克兰德的遗弃告终。正当施特略夫怀着怜悯心肠准备不计前嫌时,他的太太却选择了自杀。这场始乱终弃的恋情要了她的命。最后,施特略夫怀着疲惫受伤的心离开了巴黎,回到家乡去寻找宁静。&/p&&br&&p&施特略夫在被背叛之后曾有一次流露出了他的愤怒和嫉妒,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任何想伤害别人的念头。他没有攻击性,这被别人看成了软弱。这个社会喜欢硬汉和英雄,喜欢征服者。施特略夫的善良在这里不受欢迎。&/p&&br&&p&就真实性来讲,施特略夫这个人显得很不真实。不单是他,小说的这个部分都显得很不真实。虽然毛姆是讲故事的“圣手”,但我觉得这一段情节依然过于怪诞。&/p&&br&&p&施特略夫作为一个人不真实,但却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恩典的象征。《圣经》里耶稣也曾经讲过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间那个撒马利亚人几乎就是“爱邻舍”的象征。&/p&&br&&p&试想,如果没有施特略夫们的恩惠,思特里克兰德这种人会怎样呢?谁会同情一个名不见经传、穷困潦倒,还愤世嫉俗、将任何人都不看在眼里的人?自私加傲慢,几乎是人际关系的毒药。所以,思特里克兰德这种人如果不是靠着别人给他的恩典,他是活不下来的。他会像一株藤蔓植物一样从周围吸附养料,为我所用,成就自己,牺牲别人。&/p&&br&&p&感谢毛姆的努力,在他笔下,善的形象算是被毁了——要么是假善,要么是愚忠。其实毛姆并没有错,从来就没有“至善”之人。在《马太福音》19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年财主来见耶稣,开口就问“善”:“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如果连耶稣都不自诩良善,何况旁人?&/p&&br&&p&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善不因为人无法行出来就变得没有意义,因为善并非人的本质,而是上帝的本质。善由上帝来定义,也唯有观看上帝的作为而理解。第二,任何人想僭越上帝来扮演“至善”,结果只会演成伪善。当我们放弃成为“道德楷模”的理想,坦然承认自己人性的污损与有限,我们就能将目标恰当地定位于“不完全的善”。我们不必再遮掩自己的软弱与恐惧、自私与骄傲、贪婪与嫉妒,反而是承认它,在忏悔中寻找正途。许多人为了自己假想的那个在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而活,实在是作茧自缚。&/p&&br&&p&使徒彼得曾经劝告基督徒们,你们要“除去一切的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彼得前书2:1),作个诚实无伪的人。伪善的反面不是至善。伪善的反面是在上帝面前重新定义自己,承认自己的卑贱与缺陷,不再伪装完美与高贵。《纳尼亚传奇》中有一句话:你想战胜外在的黑暗,首先必须要战胜你内在的黑暗。正因为大多数人活在这样的伪善里,他们才失去了指责邪恶的权利。&/p&&br&&p&&strong&恶与真&/strong&&/p&&br&&p&“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态度是从厌恶到惊讶,从惊讶到同情,再从同情到崇拜。&/p&&br&&p&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心血来潮要当画家,这本来不难理解,人总有个把梦想至死方休,值得同情,甚至勇气可嘉,但他完全不顾家庭的绝情、毫无心肝地伤害他的朋友、不通人情事故的荒唐,都令“我”极端厌恶。他就像一个冷血动物,若你将他揣进怀里,他必定会咬你一口。所以“我”聪明地与他保持距离,就象观察动物园笼子里的猛兽一样,只观察,但绝不愿亲近。“我”无法对他产生怜悯与爱。&/p&&br&&p&思特里克兰德彻底地自私,他就象一个未开化的野蛮人,从周围攫取他之所需,却从不给予,也从不知感激。他令人讨厌,但真正令人讨厌的地方,是他根本不在乎你的讨厌。他完全漠视你。“我”的感觉是,他被魔鬼附体,却不是邪恶的魔鬼,而是在“宇宙混沌、善恶未分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原始力量”。&/p&&br&&p&既然他根本就不在乎你喜不喜欢他,所以你再强调对他有多厌恶也就显得多余了。人总不能老是打棉花来出气。于是,“我”转而寻找他身上的迷人之处。&/p&&br&&p&他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的“真”:他毫不在乎名利。他画画,不是为了出名,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不肯把自己的画拿给别人看,他说,“我只不过想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p&&br&&p&对别人来说根本无法忍受的生活,他都丝毫不以为苦。肮脏的房间、每天一顿面包一瓶牛奶的贫穷,他都完全不关心,就象与他无关。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生活中,“不由得你不感动”。他就象一个要把肉体甩掉的鬼魂,为了触摸美,创造美。&/p&&br&&p&他伤害人,但不算计人;他不为享乐,他的自私要满足的不是他的肉体,而是他的精神;他在伤害人的同时,也伤害了人的虚伪,撕开了文明社会织就的虚伪的生活之网。他是一头野兽,当他毁掉一个人的善的时候,也毁掉了他的恶。&/p&&br&&p&思特里克兰德的恶是不加修饰的恶,他的冷漠、恶毒,对你的轻视,都写在脸上,所以你无需猜测。知道刀刃在那儿,你就可以小心避开,总好过那些笑里藏刀的人,你躲都躲不过。于是,“我”倒对他产生了一丝好感。&/p&&br&&p&一个人是否因为他“真”,他的“恶”就没有那么“恶”了?这里的“真”,当然不是“真理”的“真”,而是“真实”的“真”。一个男人,在消费了一个女人所付出的一切后,突然感觉自己“不再爱她了”,或者“找不到爱的感觉了”,他有真实的失望,有真实的痛苦,于是他告诉女人,他不能欺骗自己,他已经不再爱她。之前的山盟海誓并非谎言,说的时候是“真”,但现在“不再爱她”也是“真”。他必须对自己“真诚”,因为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也对她最好。在这样一番“真诚的”表白后,他的离开是否就是光明正大的?&/p&&br&&p&“真实”并不等于“真理”。真诚的自私并不会减少一丝一毫对人的伤害。当上帝审判人的时候,是根据你对上帝有多真诚,而不是根据你对自己有多真诚。&/p&&br&&p&一个人是否因为他的追求全在于精神层面,就比那些唯利是图的人更高尚?未必!追求物质的享乐与追求精神上的享乐有何本质的不同?魔鬼所贪图的是肉体的享乐吗?不是。他既不贪淫,也不贪食。他贪的是一种价值感。他期望重新定义自己——他不再作为一个“服务的灵”而存在,他期望成为自己的创造者,至少可以坐在上帝的位子上,发号施令。&/p&&br&&p&所以,思特里克兰德死前两年,因为得了麻风病而完全与世隔绝,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创作自己的“创世纪”就显得很有寓意了。那是他真正的野心——模仿上帝,创造世界。房间的墙壁、天花板是他的宇宙,他用画笔创造他的世界。他遗命在他死后要将房子付之一炬,指望他的灵魂与他所造的世界一起升华。这是精神追求的极致——一种邪恶的极致,彻底地否定真正的造物主,彻底地与一个真实的世界绝裂,彻底地想与人、与人的本质告别。&/p&&br&&p&作者似乎也持精神与物质对立的二元论,相信精神天然就比物质更纯洁、高贵。所以,他在剖析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形象时说:“在我描写这样一个残忍、自私、粗野、肉欲的人时,竟把他写成是个精神境界极高的人,我自己也觉得奇怪。但我认为这是事实。”一个人“残忍、自私、粗野、肉欲”,但是他“精神境界极高”,这是怎么回事?因为“精神境界”已经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无关,而仅仅与人的创造力有关。&/p&&br&&p&这与尼采的“超人哲学”是多么的相似!一个天才,可以傲视全人类;因其天才,他可以废除约束常人的一切道德准则,他的灵魂可以翱翔天外,蔑视一切,君临一切,利用一切,奴役一切。&/p&&br&&p&当力与美取代了真与善,登上人精神追求的宝座后,在个人意识和社会行动中会发生什么?希特勒也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画家,他的军事与政治狂热也带有幻想和艺术的成分。他和他的艺术顾问计划建造的新柏林,他梦想建立的世界新秩序,难道不是力与美的精神追求的象征?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伟大的人,那么希特勒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实现相同的报负。&/p&&br&&p&当人们看惯了善中之恶、恶中之善,容易产生一种幻觉:人世间是是非非、真假对错,孰能说清?既然说不清,就无须评说,率性而活就行。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不善,恶不恶;善即是恶,恶即是善;一片混乱,一片混沌。对人性之复杂的观察,原本可以令人在上帝的面前更谦卑,更谨慎,结果却令人更玩世不恭、放任不羁。人们不是去寻找去伪存真之途,而是乐于“与狼共舞”,与魔鬼同行。&/p&&br&&p&人们因为自身的行为是恶的,所以提倡对一切都贯以“宽容”。看似开化文明,实则是人类道德判断力的整体倒退。自然领域的精细化研究,推动科学理论朝真理进展;而人性范畴的精细化观察,却导致道德追求的怠惰失守,岂不怪哉?&/p&&br&&p&&strong&真与美&/strong&&/p&&br&&p&当人从世界图像中排除了上帝的位置,从人性本质中排除了灵性的维度,必然发生的,就是真与善的瓦解,力与美的登台。上帝的创造被否认了,人的创造才重要。客观真理消失了,主观创造就得自由。人生变成一场审美的大宴,不再是对真理的探求。正如这场运动的旗手尼采所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他要靠艺术来拯救迷失的人。后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用艺术来取代宗教”(蔡元培语)。美学这座孤岛,成为哲学家离开伊甸园以后寻找到的最后一块立锥之地。&/p&&br&&p&我很好奇,如果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什么大才,而其为人又是如此,将被人如何评价?笨,且恶,这种人一定很难活下来。但这个世界崇拜美、崇拜力量。不管是智力上的还是体力上的,只要你能赢得掌声,你就赢得了“正确性”。于是,思特里克兰德们创造了文明,产生了价值,赢得了崇拜,成为了偶像。如果某某伟人是同性恋,那么同性恋就应该是自然的;如果超人喜欢“一夜情”,那么“一夜情”就会流行起来;如果蜘蛛侠是个“偏执狂”,就会有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如果吸血鬼也很美,那么它们也是可爱的。力量可以模糊真的边界,美可以冲垮善的堤防。&/p&&br&&p&现在的文化正向着超人主宰世界发展。这是尼采的理想。各种天才,正领导着一大群社会精英,替我们规划世界,并作出解释。从商界到电影,可怜的平凡的人们,之所以如此需要英雄,不单是他们羡慕,而是需要英雄来定义人生、赋予意义。&/p&&br&&p&当大众臣服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那群人的脚下时,他们就必然一次次地堕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被他们所佩服的思想出卖,被他们所拥戴的力量出卖,就象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的那群无知的动物,为猪卖命,还为猪数钱。&/p&&br&&p&因为它美,它就正确吗?因为它美,它就无害吗?&/p&&br&&p&邪恶可以很美。撒但就很美,圣经说它“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以西结书28:12),它也可以“装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后书11:14)。那种把魔鬼画成一个长着牛角的怪物的漫画书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美才能吸引人,否则夏娃也不至于弱智到被它引诱了。&/p&&br&&p&施特略夫太太就是这种美的受害者。她没有认清这种“美”的本质,她被迷惑、被吸引,献上自己,结果自我毁灭。这几乎是无法抗拒这一邪恶之美的必然结局。因为它美,所以它吸引你;因为它邪恶,所以它毁灭你。所以又美丽又邪恶的东西,是敌基督中最强大的势力。&/p&&br&&p&所以,基督徒们,当一样东西很美的时候,你不要就信以为“真”。&/p&&br&&p&上帝不仅真,而且美;魔鬼很美,但不真。&/p&
分享一位基督徒朋友写的读后感《虚伪的善与真诚的恶》喜欢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欢欢喜喜读圣经』 如今的小说家,如果不能写出“善人之恶”、“恶人之善”,注定被人嘲笑为幼稚肤浅。固然,把小说写成“样板戏”,活该被笑肤浅,但有时候“善人之恶”与“恶…
谢邀。&br&&br&这段只要一结合前文,意思一目了然。&br&&br&&b&先简单说些大家或许已经知道的事:&/b&&br&&b&《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高更为原型,描述一个画家如何抛弃妻子和事业,去塔希提做个化外之人,无视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独自画画了此一生的事。&/b&&br&&br&好的,进入情节。&br&&br&&blockquote&&b&这以后我把我听到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的情形给他们讲了一遍。&/b&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到爱塔和她生的孩子,但是其余的事我都如实说了。&b&在我谈完他惨死的情况以后我就没有再往下说了。&/b&有一两分钟大家都没有说话。&b&后来罗伯特·思特里克兰德划了根火柴,点着了一支纸烟。&br&&br&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罗伯特说,颇有些&i&道貌岸然&/i&的样子。&/b&&br&&br&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朵纳尔德逊太太满腹虔诚地低下头来。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母女两人所以表现得这么虔诚是因为她们都认为罗伯特刚才是从《圣经》上引证了一句话。说实在的,就连罗伯特本人是否绝对无此错觉,我也不敢肯定。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爱塔给思特里克兰德生的那个孩子。听别人说,这是个活泼、开朗、快快活活的小伙子。在想象中,我仿佛看见一艘双桅大帆船,这个年轻人正在船上干活儿,他浑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一块粗蓝布;天黑了,船儿被清风吹动着,轻快地在海面上滑行,水手们都聚集在上层甲板上,船长和一个管货的人员坐在帆布椅上自由自在地抽着烟斗。思特里克兰德的孩子同另一个小伙子跳起舞来,在暗哑的手风琴声中,他们疯狂地跳着。头顶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烟波淼茫,浩瀚无垠。&br&&br&&b&《圣经》上的另一句话也到了我的唇边,但是我却控制着自己,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牧师不喜欢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域,他们认为这是有渎神明的。我的亨利叔叔在威特斯台柏尔教区做了二十七年牧师,遇到这种机会就会说: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他一直忘不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的日子。&/b&&/blockquote&&br&这里的对比,毛姆的感情色彩很明显。&br&尤其是&b&道貌岸然&/b&和&b&魔鬼&/b&。&br&意思很明白了。&br&&br&&br&&b&“我”陈述了思特里克兰(高更)的人生&/b&。&br&他求仁得仁,得其所哉,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塔希提以一种&b&文明人无法理解、他自己很快乐&/b&的方式,结束了人生。&br&&b&而罗伯特-思特里克兰,代表文明社会,做出了评断&/b&: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磨得很细。这就是&b&道貌岸然&/b&的说,&b&思特里克兰(因为抛弃妻子),恶有恶报&/b&。&br&&br&”我“想反驳他,但我止住了。&br&而这里的亨利叔叔,只是”我“的一个例证。&br&&b&”我“很显然是站在思特里克兰一边的,对道貌岸然用各类引语评断他人行为,非常厌恶。&/b&&br&&br&&br&&b&这其实就是”我“,也就是本书的观点:&/b&&br&&b&思特里克兰(高更)们过着不为世俗所理解的生活,求仁得仁。毛姆对这类人一向很尊重,参看《刀锋》。&/b&&br&&b&而道貌岸然,拿着成型语录批判他们的(比如世俗,比如罗伯特-思特里克兰),都是庸俗的魔鬼,其实都不值一哂,甚至不值得去辩驳。&/b&&br&&b&当然,毛姆表达很含蓄。&/b&&br&&br&大致如此。
谢邀。 这段只要一结合前文,意思一目了然。 先简单说些大家或许已经知道的事: 《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高更为原型,描述一个画家如何抛弃妻子和事业,去塔希提做个化外之人,无视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独自画画了此一生的事。 好的,进入情节。 这以后我把我…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无数次的想看,无数次的找理由没有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看小说,最关心的不再是故事怎样怎样,而开始感慨这样写,这样构造,作者真心太牛逼。前段时间重温完《玩笑》,米兰昆德拉一如既往喜欢用N个第一人称写完一本小说。再看《月亮和六便士》,用一个作者的口吻简单的写完了思特里克兰德一生,断断续续,却留给读者更多的遐想和思考。一千个哈姆雷特,跃然纸上,带给每一个人不一样的感受。&br&&br&&br&&br&一、是否有魔鬼抓住你的灵魂?&br&&br&&br&“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否深埋着某种创作本能,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br&&br&&br&“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br&&br&&br&很多时候都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看清自己内心所想所盼,心之所至。我们所过的生活,我们所成为的人,到底是灵魂的决定还是外界的推动。我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人还是自己心中的人。太难了,生活在人群当中,不得不重视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不得不在心中住在起一个卫兵,当有其他想法蹦出来与普世价值相违背,卫兵本能的将其砍掉。可惜,抽刀断水,也许你不明白到底有什么不对,却始终觉得意难平。&br&&br&&br&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梦想吧。如果没有梦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后我们就这样走完了一生。&br&&br&&br&我突然想起了顺治,江山在手,说走就走。&br&&br&&br&我突然想起了明熹宗,万千河山,只爱木工。&br&&br&&br&连最至高无上的权利,都阻挡不了内心的渴望。&br&&br&&br&尼采为什么会疯&br&&br&&br&梵高为什么会割掉耳朵&br&&br&&br&王尔德为什么要坐牢&br&&br&&br&海明威为什么要自杀&br&&br&&br&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br&&br&&br&怎样的驱动,才能不要六便士,赏着月光,衣衫褴褛,包不果腹。&br&&br&&br&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br&&br&&br&未经检讨的生命不值得活,所以为了捍卫灵魂,苏格拉底拒绝越狱。&br&&br&&br&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你像伽利略捍卫日心说一样,能够像普希金一样与丹特斯决斗,能够像肖斯塔科维奇一样一生都在等待枪毙,能找到这样值得坚守的东西,内心的渴望与满足,已经远远大于对物质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br&&br&&br&是否有魔鬼抓住了你的灵魂?让你只能俯首称臣。&br&&br&&br&那些命中注定的狂热,对抗卫兵的勇气,最终让你内心安宁。&br&&br&&br&热爱音乐与画画,热爱舞蹈与表演,热爱写作与诗歌,热爱足球与赛车……所有的热爱,在你做这件事情,在你投入于这件事情之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而是否有所认可与收获,都应当处之泰然。&br&&br&&br&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会烧掉那副惊世之作的屋子,因为最丰腴的愉悦感,已经在创作的时候产生了,任他人看不看,又与我何干?&br&&br&&br&2、 爱情之所以为爱情&br&“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们秉性善良、喜爱虚荣,因此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br&感情与感觉,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少哪一面,都无法投入。到底是感情难亦或是感觉难?感觉易在不需努力,感觉难在不受控制。感情易在日久生情,感情难在小心经营。&br&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br&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心意难平,分开又决议难定。&br&我实在是不会相信思特里克兰德会狂热的爱上谁。他最狂热的爱,都留给了他的月亮。&br&爱塔的爱与勃朗什·施特略夫有什么区别?难道勃朗什·施特略夫最终可以为之一死,不能说明她深爱?只能说,这一份深爱并非对方所想要。&br&爱他,了解他,接受他。爱塔能够做到完完全全的接受,接受你爱画画远甚于爱我,接受你暴虐的性情,接受你无休无止的绘画……爱很容易,接受却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爱上了我们的幻想,所以当真人与幻想不一致,就开始企图改变真人。&br&爱情之所以为爱情。我想,是感觉来了的时候,你们恰到好处,你们彼此舒适不别扭,你们彼此相爱不认为有牺牲,你们彼此前进步调一致。&br&突然想到了郑伊健与梁咏琪,那一曲《天使与海豚》,都以为感情会战胜距离,却不知道,我们所想要,不过是在一起舒适。&br&3、 我们都注定孤独&br&“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br&时常觉得,语言真的是太过孤独与苍白。我万千思绪,满腹惆怅,感慨满满,却在动嘴的时候无话可说。&br&正因如此,我们太希望有一个人,他能知我所思所想,他能解我所忧所愁,他能明白我的欲说还休,他能解开我的言下之意。彼此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酒逢知己,交谈甚欢……&br&所以这个世界有了诗歌、有了小说、有了音乐、有了绘画……他们都用另外一种方式,将情感寄托,在几百上千后,仍然能够慰藉心灵。伯牙与子期,钱钟书与杨绛,为何能够艳羡众人。只因知音难寻,挚友难存。更何况,志同道合之人是你枕边之人,可遇而不可求。&br&既然可遇而不可求,那就莫强求。人生在世,总是要靠些运气。&br&既然注定孤独,那就坦然之。知心中所求,自作伴,常作乐。&br&4、 高尚与卑劣&br&“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br&“亚伯拉罕没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之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br&从来不认为追名逐利比追求安宁更为卑劣。&br&也从来不认为葛朗台就真的是人生悲剧。&br&有人追求至高无上的荣耀,有人追求世外桃源的平静&br&有人追求纸醉金迷的奢华,有人追求粗茶淡饭的安稳&br&有人追求夜夜笙歌的华丽,有人追求一茶一酒的简易&br&有人追求后宫三千的快感,有人追求一世一双人的满足&br&有人迷恋于物质,有人迷恋于书画&br&有人迷恋于赌博,有人迷恋于健身&br&有人迷恋于花花世界,有人迷恋于承欢膝下&br&……&br&这所有的追求与迷恋,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优劣之选?恐怕这才是最大的傲慢与偏见。&br&世俗的价值体系,对太多的事情划定了对错。但每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不过是选择与舍弃而已。&br&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这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着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着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br&相对而言,亚伯拉罕的选择更为简单,只是遵从内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不值一提而已。&br&一生默默耕耘的老者,未踏出山庄一步&br&一生飘飘荡荡的智者,思想与身体同游&br&又有什么高尚与卑劣?&br&我没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甘居一隅&br&我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愿意爬山涉水&br&我看过山那边的风景,所以我甘愿驻地停留&br&无知而无畏,知之而无畏,是否真有所区别?我思故我在,未感知,未存在。&br&罗素曾说,幸福源于通向幸福权利的选择有多少。&br&然,只有一条道路,难道那就不是他的幸福?&br&子非鱼,勿定论。&br&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理想生活骄傲,对别人不嫉妒不怀恨。&br&这样,挺好!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无数次的想看,无数次的找理由没有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看小说,最关心的不再是故事怎样怎样,而开始感慨这样写,这样构造,作者真心太牛逼。前段时间重温完《玩笑》,米兰昆德拉一如既往喜欢用N个第一人称写完一本小说。再看…
&p&首先要纠正国人普遍对梭罗的几个错误认识,诸如梭罗是隐士,甚至是愤世嫉俗,消极避世,《瓦尔登湖》主要是一本山水写景,宣扬环保一类的书,或痛斥物欲社会崇尚回归自然,不为钱而失掉自我的清高之作。 &b&Walden was no hermit's wilderness retreat.&/b& 固然《瓦》在宣扬环保等方面有其效用,但《瓦》可供挖掘的思想远不止这些,可以说&b&崇尚自然,修身养性,返璞归真是梭罗一个大主题下的衍生话题。&/b&另外再先劈头说一句,等到下面再详谈——&b&梭罗不仅不是隐士,而且还算半个政治人物,其主张与行动十分鲜明且激烈。梭罗不仅不是愤世避世,而是对启迪人类,使大众的生活更有意义有着满腔热忱,著书立说倾注了毕生心血,对纯朴的劳苦大众充满热爱。&/b&不说著作等身也可以说是笔耕不辍,从哪个角度都谈不上心灰不忿,只不过其社交颇有冷漠之气,不愿屈身于缛节,而非对人类的文明唾弃。&/p&&p&这个世界上,无论在梭罗有生之年还是当今商品社会发达之际,梭罗的读者始终都是少数。但有一位塑造大师的大师——爱默生,其在中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却还远逊于受其启蒙与教导甚深的梭罗。市面上你可以见到译本繁多,封面典雅精美的《瓦尔登湖》,甚至《康马河上一周》,《缅因森林》,《野果》,《日记选集》都有,但你能看到多少版爱默生的《随笔二集》,《论自然》,《The Conduct of Life》和演讲集呢?只有丁放鸣的选集译本,还有蒲隆等少数几个译本吧?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读者或出版商,将梭罗与陶渊明等相提并论,冠之以隐士的标签,使很多自命清高,自诩孤独的人用读梭罗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在读者依旧较少的情况下,相对地更出名一大截!&/p&&p&人类的一切历史都是经济行为,如马克思的理论等等。英语语言写作的逻辑特点习惯于将主旨开门见山。所以大家若要更好地把握梭罗写作在论点上的目的而不是情感上的目的,不妨好好读读《瓦》第一章,也是最大的一章——《经济篇》。在此比较同意徐迟先生将其译为经济,对王义国译本将其译为“节俭”持保留态度,原因同上。&/p&&p&我个人说一句通俗的话,不全面,只希望能代表梭罗对人类的劝诫中的一部分意思:该干啥就好好干,专注地干,少整没用的。梭罗在《经济篇》举了一大堆例子,论证”现在缝一针为了将来少缝一千针,所以现在缝一万针为了将来少缝一千万针“这种面对生活的错误做法。更概括的四个字是:不为物役,不做工具的工具。&b&过度的&/b&商业则成为一种枷锁。至于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且独自到瓦尔登湖畔生活两年,按他自己的话说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实践,是对自己信念的一种测试,并且明确写道不希望任何人模仿他的生活。诸葛老儿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不是目的,明志以成志才是目的。&/p&&p&爱默生与梭罗都对孤独大加推崇,事实上这是所有outstanding人士在逻辑上的必然。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这里所谈的孤独与寂寞,独自,孤僻等词语的区别。”重要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保持精神独立。“爱默生在《美国学者》里高谈拥抱孤独,谈到司汤达等灵光一闪,芸芸众生瞬间消失,让人为之神往。另有《论自助》等篇反复强调这一点。爱默生在孤独这一点上侧重于给学者精神下一个定义,而梭罗对于孤独则是侧重于对追求的践行,以及撇开无用的羁绊。可以说,梭罗内心的坚毅是极其惊人的,他可以毫不在乎世俗的礼节,世俗对于名利甚至知识,学历的概念,换作一般人要么根本无此想法,要么则在社会人群的重压之下放弃自己所谓的特立独行。他内心只要想要,就会坚决的去做,斩钉截铁地将理想置于一切之上。在梭罗身上似乎只有主动而没有妥协,对因社交产生的无关妨碍极不耐烦。清教徒似的规范自己的生活,与其说是一种苦行不如说是一种基于自身的选择,一种测试。爱子曰:&在人群中按社会习惯行事是容易的,独处时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是容易的。真正的伟人就是能在两种情况下都完美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所谓超验主义,其实就是体现了梭罗与爱默生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对自己的认识本身成了一种目的而非人生旅程的赠品,由大自然而内,再由内到文字之外,体现在文笔风格上就产生了一种要是没有沉浸感就让人感到晦涩的效果。大家作为一般读者可不必对专业哲学上的名词过于纠结。本人自创了一个词,Emereauism,将爱子与梭子就某些方面合起来谈。&/p&&p&自然之子梭罗的一生是追寻火绒草的一生。(生长在蒂罗尔山地的绝壁悬崖上,那是岩羚羊都不敢上去的地方。猎人被花的美丽和他的爱人所惑,前去采摘,常被发现死在山脚下)&/p&&p&他英年早逝后,爱默生写下了 Thoreau , Ralph Waldo Emerson's Eulogy。文中沉痛地写道:“梭罗的灵魂应与那些最高尚的人为伴。在他那短短的一生中,竭尽了人世间太多的才能。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知识,有美德,有美存在,他就会找到他的家园。”如果你是学习英文多年的人,抑或是我们自己的汉语语文,都应该知道背诵经典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深以为然,但很难找到既经典又符合自己兴趣的文章去背,就好像完全是自己说出来的话,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讲一样,对我有这种效果的本长文应该算是其一,我个人是希望全文背下来的。《瓦》中的solitude片断,蚂蚁大战的片断,都可以拿来背,截取那一段的录音来听。”如果你想了解伟大作家的性格的话,那些最崇拜他们的读者的性格就与之最为相似。“这篇Eulogy完美地结合了爱默生的文风与梭罗的生平,一下子领略两位大师的风采。比较好的译本推荐丁放鸣。张爱玲也翻译过本文,但民国年代的口语和词汇显然不推荐。&/p&&p&再说点别的。
梭罗死后及至爱默生老年,诗人惠特曼去马萨诸塞州康科德拜访爱默生。他先去拜谒霍桑和梭罗的坟墓,也来到了瓦尔登湖林中小屋的地方。在那个时候,梭罗的小屋就已经是一堆表示纪念的石头了,并且有一块是惠特曼本人放上去的,以示凭吊。不过惠特曼本人此行目的是拜访爱默生,他最崇敬之人,面见之时如粉丝见了偶象一般说不出话来,本以为又会再得教诲取得真经,但大部分时候爱默生与众人交谈的话题却还是梭罗。&/p&&p&另外,徐迟先生的《瓦》译本中的序,也是一般读者初次认识梭罗之“孤独而纯净,蓊郁而芬芳”的较好材料。我所见过的杂志上有关于梭罗文章的,在此列一个标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或青年文摘上或读者上,哪期就不具体给大家查了,有《知识分子的勇气》,《1846年7月梭罗入狱事件》,《梭罗是怎样成为钉子户的》。&/p&&p&徐迟译本一些译法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housewarming,但还是要尊重徐迟先生为梭罗的著作引入中国所作的贡献。那些骂徐迟翻译不好的人最初能知道有《瓦》这么一本书还得首先感谢徐迟。我个人认为仅就行文风格上徐译本还算比较接近梭罗”深沉而又敏感的抒情“的风格。&/p&&p&先占个坑,等有时间继续再写。&/p&&p&初改于&/p&&p&----------------------------------------------------&/p&&p&更改了一些错字,改写添加了一些词句。&/p&&p&准备在有一定空闲时间时候把梭罗入狱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非暴力不合作,及梭罗其他方面更深谈一谈。梭罗与爱默生的关系在另一个回答里谈了,进一步修改也不在这里了。&/p&
首先要纠正国人普遍对梭罗的几个错误认识,诸如梭罗是隐士,甚至是愤世嫉俗,消极避世,《瓦尔登湖》主要是一本山水写景,宣扬环保一类的书,或痛斥物欲社会崇尚回归自然,不为钱而失掉自我的清高之作。 Walden was no hermit's wilderness retreat. 固然《…
&p&在此回答一下很多朋友问的译本问题:我最初看的是译林出版社许崇信、林本椿的版本,后来收藏了一些其它中英版本,但还是根深蒂固地习惯以前的翻译风格。评论区许多徐迟译本的拥趸,主流似乎也更赞许,故建议大家看徐迟版。&/p&&p&临近毕业,又重看《瓦尔登湖》。由于阅历渐长,产生许多跟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感慨,对之前的想法无法完全认同。但它无疑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概年轻时候看的东西,真的会更轻易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轨迹。离写下这个答案过去了两年多,再翻看实在有许多幼稚的地方,但也不想去更改,毕竟是自己轨迹的一部分。很感谢那时候的我,也感谢评论区各位的共鸣,每次有评论提醒时,就会想起有一群跟我一样的人,在各个角落生活着,心里很温暖。所以留着这个回答权当纪念了,请大家移步其它答案看更有价值的见解吧&/p&&p&--------------------------------分割线---------------------------&/p&&p&评论区好像跑偏了,年龄不是关注重点。&br&另,关于我的学校,确实是普通。。七大姑八大姨问起时,还会试探地问“是重本吧?”&br&所以不要吐槽这些细节了......&/p&&p&============原答案============&/p&&p&这个问题我必须回答。&/p&&p&我是在高一的时候真正开始看《瓦尔登湖》的,那时候只有十三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我的&b&高考成绩&/b&(自己考差了还怪人家......)。我在整个高中都非常向往那样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走在去食堂或者回宿舍的路上,在有太阳的时候,就一路神游,一路享受阳光,欣赏着温暖光明里的万物,心里想着,要是我是一株植物就好了,这样就能靠光合作用生存。对成绩不怎么看重,反而鄙视那些太追求功利的人。因此现在我在一个普通的985学校,后悔多少还是有的,但是并不影响对于梭罗的感激。&br&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影响,应该是&b&带给了我看世界的一个新的角度。我开始留意自然,在自然里找到了最纯洁美好的乐趣&/b&,开始疏远人类世界。&/p&&p&梭罗的归隐跟陶渊明不同,跟我国古代的多数名人逸士不同。他不是因为厌恶官场,也不是出于对污浊世事的失望才选择隐居湖畔。他的归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b&“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b&这一段话,恰能和很好地描述梭罗。 &/p&&blockquote&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b&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b&;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纪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br&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b&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b&&/blockquote&&p&因为它的缘故我不仅不惧怕孤独,而且刻意寻找孤独。我感到只有大自然才是真正美丽的,我甚至开始厌恶人类。梭罗写到过,“&b&甚至一个可怜的厌恶人类者,一个最忧郁的人也能在自然界的事物里面找到最甜蜜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的朋友。对一个生活在大自然中而且还有感觉的人来说,不可能会有太过暗淡的忧郁。&/b&对于健康而又纯洁的耳朵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暴风雨都是风神弹奏的音乐。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有理由使一个单纯而又勇敢的人堕入庸俗的悲哀之中。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情时,我相信任何东西都无法使生活成为我的负担。” &/p&&p&他一个人在林间,每日与一些壮美的事物为伴,思考人生的的意义。 &/p&&p&他曾经考上过哈佛大学,曾经开过铅笔厂。可是已经成功了的事,他就不想再做下去。我想他对于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仅仅是想要体验这样一种&b&生活方式&/b&。 &/p&&p&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经历这样一种生活。梭罗是健康的,是强健的。爱默生描述过:&/p&&blockquote&梭罗生就一个最适合最有用的身体。他身材不高。很坚实,浅 色的皮肤,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庄重的态度——在 晚年他脸上留着胡须,于他很相宜。他的五官都敏锐,他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他的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壮敏捷的。而他的身体与精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 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路径,用脚比用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的高度,非常准确;他能够像一个牲畜贩子一 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口猪的重量。一只盒子里装着许多散置着的铅笔,他可以迅速地用手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 每次恰好抓出一打之数。他善于游泳,赛跑,溜冰,划船,在从早至晚的长途步行中,大概能够压倒任何乡民。而他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比我们臆度的这些还要精妙。&/blockquote&&br&&p&他用澄澈的语言描述瓦尔登湖,我觉得这正是一个人独居的时候应该有的生活。记得归去来兮辞里,陶渊明行文之间其实多是在抨击/嫌弃官场什么的。这完全不是&b&澄明的心境&/b&啊。记得在知乎上看到的而一个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年轻时就释怀与淡泊,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所指的希望是什么意思?是否有另外一种希望?&/a&一个高票回答说:我们这些真正淡泊释怀的年轻人,根本不在乎有没有希望。梭罗根本不在意外界,他隐逸就是因为喜欢自然,喜欢独居的生活。一个人多么好啊,安静又平和,可以享受从清晨到黄昏的美好时光。梭罗用了大量语句来描绘他的生活,有的人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无聊,但我完全不认为。 &/p&&p&当你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你会很留意身边的小事,仔细观察,而不是觉得只有声色的盛宴才能带给你欢愉。梭罗说过,“&b&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侧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更为寂寞。&/b&这样一来,反而觉得社交生活逃过与拥挤了。我们生活的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已经缺乏敬意了。” &/p&&p&因为梭罗的铺垫,我在看到冰心笔下的灯台守时,才会那么地向往。那是一种&b&清净伟大,照射光明&/b&的生活。我想象着,每日与大海为伴,听潮涨潮落,看云起云归,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多么好啊。 &/p&&p&当然,我也理解不能看进去瓦尔登湖的人。因为人是分外向型和内向型的。而以前在知乎上的一个例子,&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长期一个人生活,会让精神越来越强大,还是三观越来越跑偏?中的答案/question//answer/&/a&&/p&&p&这里的张X,应该就是&b&外向型的人格&/b&。这种人应该就是很难看进去瓦尔登湖这种书的。这两种人格&b&没有优劣之分&/b&,只是说能量的来源不同。外向型的人,能量来自社交,来自与别人的交流,而内向型的人,能量来自自身。&/p&&p&(有一组图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点,等我找到了发上来。)&/p&&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0& src=&/cb2c48f02aa8222364efb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b2c48f02aa8222364efb1_r.jpg&&&br&&p&外向的人会觉得这正是一本无聊的书,而内向型的人会觉得,这本书与我平时的思考是何等相似啊,我每日独处时,思考的就是这样的内容,而梭罗看的比我更为透彻。所以不但会产生共鸣,而且会觉得很多point使自己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kinky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