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鏖战火烧赤壁30星是什么让曹一败涂地的?

  《金陵十二钗》原型的秘密  开辟鸿蒙,谁为才子?都只为,风月情浓。东郭先生,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注释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花大量心血塑造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林黛玉乃十二钗之首。可是,谁又能理解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呢?  林黛玉生活中的原型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学者们研讨了近三个世纪,至今仍在揣测。揭示十二钗原型,提出人选容易,找出点证据亦不难,但是欲让普天之下的学者信服这可是个大学问。  揭示十二钗原型,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就事论事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个系统工程。所谓系统工程,首先要考定《红楼梦》作者是谁,仅仅弄清《红楼梦》作者是谁,还是不够的。《红楼梦》主题是什么?或者说“真事隐”究竟隐什么?必须搞得准确无误。当破解了作者和主题这两大悬疑之后,在这基础上才可以研究十二钗原型问题。
  据东郭先生考证,作《红楼梦》者是袁枚。李自成起义、满清崛起、甲申之变、南明王朝兴亡、史可法、阎应元抗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及复社与阉党之争、三藩之乱等等,《红楼梦》中皆有影射。  一部《红楼梦》以大旨言情为幌,主题是缅怀一群具有民族气节的奇女子,并痛斥一帮伪名儒真汉奸,大骂满人侵我河山,毀我文化,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作者夙愿。  第一节
闷葫芦装秦淮河  林黛玉是作者笔下最生动的人物,林妹妹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救国不分男女,爱国不论职业,实际上,《红楼梦》别名可唤作《群英会萃》,又可称为:《袁枚版-------- &桃花扇&》。林黛玉若摘去假面具她就是爱国歌伎女中豪杰------李香君。贾宝玉一言一行暗藏作者的意识形态。贾宝玉是作者的魂,当然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亦有救国公子-----侯方域一缕影子。  《红楼梦》的蓝本是戏曲名著《桃花扇》,《红楼梦》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和表演艺术的戏曲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但在作者笔端小说与戏曲水乳相融。土默热先生亦识破天机,他在《&红楼梦&小说中的戏剧场面剖析》说:  《红楼梦》作者创作过程中,不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古典爱情戏剧的唱词念白,并且经常自觉娴熟地运用戏剧创作手法,去描写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音容笑貌。几乎所有读者都有这个感觉,《红楼梦》的文笔同其他古典小说不一样,要生动传神得多,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几乎如见如闻,呼之欲出。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一问世,小说的传统写法都打破了。那么,《红楼梦》小说的写法与传统写法究竟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独有的特点呢?说到底就是按照戏剧的创作方法写小说。  《红楼梦》就是一部大戏,袁枚清清楚楚做了交代,铁证即在这里-----《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李香君,1624年(明天启四年甲子)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其父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1631年(明崇祯四年辛未),李香君八岁时,被秦淮媚香楼主人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吴姓为李,名李香,号香君。不幸中的万幸,李香君的养母李贞丽有一颗侠心,对她视如己出。香君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16岁时她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又于琴棋书画亦无一不通。须注意的是,香君是艺伎,而不是娼妓,她歌声虽美,但不轻易与人歌唱,四方之士争一识其面为荣。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0张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这侯公子亦算是个高干子弟。侯方域自幼敏慧,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  崇祯十六年,二十二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李贞丽仗义豪爽,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侯公子在朋友杨龙友的介绍下和色艺双全的李香君相遇了。  两人谈笑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临走前,侯方域索要纸笔,作诗一首,送给李香君作为初次相见的礼物,诗云: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一个是多情的少年,一个是怀春的少女,一见钟情,接连几次交往,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 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伎,梳拢须邀请金陵一带风流雅士,才不至于失面子。侯方域这次是出来赶考的,没带太多的银子,却是无力乘办。  正在他犯难之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有了银子,喜酒办得隆重,犹如正式婚嫁,秦淮名姫王微波、卞玉京、寇白门、郑妥娘等均来贺喜。  那日“梳拢”晏会上,侯方域将一柄白绢扇送给了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侯公子又当众在白绢扇上题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李香君郑重地接受了侯方域的绢扇,把它作为此生最珍贵的纪念品保存起来。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从哪里得来的白银资助自己呢?他与李香君说起此事,香君也觉得事出蹊跷,便让侯方域会问个明白。经过一番追问,终于弄清了原由,原来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钺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钱。  阮大钺是何许人?为何要送钱给侯方域呢? 阮大钺原是万历皇帝的大臣,他和魏忠贤鬼混在一起,魏忠贤被崇祯皇帝诛杀,阮大钺逃回老家南京。阮大钺在老家结识有权势的人,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很快就看出了阮大钺的狼子野心,写了一篇《留都防乱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恨透了这两个人,无奈此时手中无权,又拿他们没办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阮大钺知道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是莫逆之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侯方域急需用钱,于是就通过杨龙友之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阮大钺这样做无非是想卖一个人情给侯方域,好让侯方域替自己说话,去劝陈贞慧、吴应箕不要与自己为敌。  侯方域本来厌恶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但经杨龙友一番说情,侯方域竟然犹豫不决。这边李香君一听大怒曰: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遂将头上珠翠拔下,又变卖了首饰,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这一举动,立刻传遍了秦淮河,人人称李香君为侠伎。  李香君的行为虽然赢得了美名,但阮大钺固然大感脸面丢尽,这亦为李侯姻缘埋下了祸根。  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阮大钺升为兵部尚书。  阮大钺手握兵权,马上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被捕下狱。侯方域与香君商量决定迅速离开南京,投奔扬州的史可法麾下抗清报国,两人洒泪离别。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 1645年,四月十九日,扬州被清兵围困,多尔衮写信劝史可法降清,史可法回信拒绝投降。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回信《复多尔衮书》即为侯方域起草(多尔衮致史可法信则是李雯所写)。  自侯郎去后,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许多达官显贵只好望楼兴叹。  侯方域离开金陵后,而阮大铖心岂能甘,他运用权势伺机报复李香君。不久的一天,田仰督运漕粮由扬州来到南京,帮了弘光皇朝一个大忙。田仰成了弘光帝器重的红人,田仰久闻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艳名,此行想顺便把她收为侍妾。这一下可让阮大铖逮住了机会,他早就想报复侯方域和李香君了,可惜侯方域闻风远走,害得他无从下手。如今若把李香君送给田仰为妾,聊泄心中积愤,岂不是一箭双雕!  阮大钺派人携带重金前往媚香楼行聘,却遭李香君一口拒绝。田仰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吹吹打打来媚香楼迎接李香君做妾。田仰大有不抬走人决不罢休的势头,李香君抱着侯方域赠送她的那把白绢扇跳下媚香楼。李香君血溅扇面,昏死过去。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回去了。  侯方域好友杨龙友闻讯赶过来,拾起绢扇,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啼,他把绢扇拿回了家,找来毛笔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血迹变成了一朵朵鲜艳的桃花,再以墨色衬枝叶,勾画了一幅灼灼动人的桃花图,又在扇面上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准备等李香君伤愈后还给她。  幸亏媚香楼不高,香君的伤总算慢慢的好了。然而阴险恶毒的阮大钺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当时南明小朝庭只据有江南半璧江山,国家危在旦夕,弘光皇帝却不思治军理国,反而日夜沉醉在声色享乐之中。阮大钺亲自执笔撰歌词,再挑选出色的歌伎,送入宫中给弘光帝取乐。待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钺立即打着皇上圣谕的旗号,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  李香君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呢!李香君怀里紧紧抱着那把用鲜血绘成的桃花扇,走入了皇宫。  阮大铖命李香君演唱阮的得意之作"燕子笺传奇",以取悦弘光皇帝。李香君抱必死之心,面对权奸毫无惧色,她在朝堂盛宴之上痛骂阮大铖、马士英之流,不思为国效忠,只知谄媚逢迎,不思赶走敌寇,只知寻欢作乐,把这班昏君奸臣,骂的淋漓尽致,幸得杨龙友从中斡旋才免于一死。  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来。清兵侵占华夏,侯方域参加清试中了举人,访得李香君在栖霞山葆贞观,就赶去相见。李香君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李香君见他太没骨气,满怀悲愤撕毁了桃花扇。李香君不愿做夷狄顺民,最终选择了归隐于荷花深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人民修复了李香君故居———媚香楼。  1689年,孔尚任写成《桃花扇》,《桃花扇》涉及民族英雄史可法、抗清四公子,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康熙皇帝自然很不满。曾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的孔尚任,被免官。孔尚任写诗道:“我是白头著书郎,被谗不辩如聋哑”。   当今有学者说:孔尚任所写的四十出、外加一个“余韵”的《桃花扇》来看,我们从字里行间实在看不出该剧有什么反清思想意识,李香君艺术形象,与反清事业、“保持民族气节”根本不沾边。  “普天之下”已是“莫非”大清的“王土”, 大清统治者大搞“文字狱”,孔尚任不是个白痴,他不可能公然白纸黑字歌颂抗清义士,孔尚任即使不惧坑儒,他不可能不怕焚书吧。我们读清代的书,研清代的戏文,绝不能死心眼一头插入字里行间。研究《桃花扇》一书须力透纸背,悉心静听弦外之音。沈默听懂了弦外之音,他在《桃花扇跋语》说道:“《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止为儿女细事做也。大凡传奇皆注意于风月,而起波折于军兵乱离。惟《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  东郭先生不去斥责搞不清《桃花扇》真意的学者,因为听不懂《桃花扇》弦外之音是正常的,若天下的读书人皆明《桃花扇》主旨,人间还哪有《桃花扇》一书呢?读《桃花扇》欲揭示其主旨,不仅要凭眼睛,更要靠耳朵,清代沈默听懂了《桃花扇》的弦外之音,近代听懂《桃花扇》弦外之音的学者当推梁公启超为第一人,他在《小说丛话》中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实质,他说:“《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注:阿英编:《晚清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4页。)
  往事南朝一梦多,兴亡转瞬闹秋虫。  多情最是侯公子,清受桃花扇底风。  ——清?孔尚任《桃花扇》  清代诗人余怀《板桥杂记》中有一首赠诗,描写李香君之外貌:“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由此见李香君的娇小婀娜,冰肌玉质,是何等的国色天姿。然而香君并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花瓶。《中国历代名妓大观》中说她:“对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一些爱国的民族英雄特别敬重”,“最爱唱岳飞所作的《满江红》之词”。
  李香君一曲《满江红》唱得俱集金陵的文化精英们热血沸腾。年仅14岁的李香君听说抗清名将袁崇焕蒙冤惨死,她悲愤不已,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悲愤填胸读指南,精忠无计表沉冤。  伤心数百年前事,忍教辽东血更斑。  小小香君由南宋的文天祥联想到当朝的袁崇焕,她恨自己未生成七尺男儿,不能持三尺剑以斩国贼、杀敌寇,只能借词曲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怀。李香君的这首诗在南京广为流传,曾得到当时的复社领袖张溥、夏允彝的称赞。李香君的这首诗亦为“桃花扇”奠定了前因,侯方域正是事先读过她的这首诗,看中她的品行才华才同意与她接触的。  孔尚任为何不惜舍得一身剐在康熙眼皮底下作《桃花扇》?孔尚任认为妓女却用性命来维持民族大义,但甚多士大夫、卫道夫在歌舞升平年代,唾沫星子满天飞,满口仁义道德,当白刃临颈之际却放弃民族大义,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孔先生欲以名妓律伪儒,暗暗提醒普天之下广大遗民不要忘记华夏族的血泪史。  文学大师林语堂极其欣赏李香君,他甚至把《桃花扇》一剧中李香君痛骂奸贼阮大铖的一段唱词与岳飞的《满江红》相提并论,并写诗一首挂在他的书斋之中:  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林语堂先生又说:“吾人又可观李香君之史迹,她是一个以秉节小挠受人赞美的奇女子,她的政治气节与英毅精神愧煞多少须眉男子,她所具有的政治节操,比之今日的许多男子革命家远为坚贞。”  第二节 “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红楼梦》中剩余的“金陵十一钗”原型又是谁呢?宋代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落下闳也,能推步者,甘石公也。落下闳但知历法,扬雄知历法又知历理。”与京房同期的杨雄,因作《太玄》而名传天下。在邵雍看来,修订了太初历的落下闳仅仅是“知历法”而已,而扬雄既知历法,又知“历理”,杨雄才是真正精通历法的人。邵雍对杨雄赞许有加:“杨雄作《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  关于林黛玉的原型问题,若知其“法”,又知其“理”, 那么剩下的“金陵十一钗” 的原型即可迎刃而解了!奥秘是这样的:
  明末清初南都金陵的王微波、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朱无瑕、赵令燕、郑妥娘、郑元美、王修微,这些集才、色、艺于一身,卓尔不群的江南举世歌伎皆参加了大观园大型化妆舞会。   原来,大观园不分阶级、不分男女、不分职业,免费对外开放,但不俱民族气节的人,无论如何是要被拒之门外的。  青楼妓女的形象在今人的心中是不好的,但是李香君在袁枚心中并非“贱民”。 袁枚与杨潮观骂架竟骂出一句千古名言:“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无锡人,他在清中期专以戏曲杂剧创作而闻名于世。袁枚与杨潮观都是江南名士,又是至交好友, 因何两人开骂呢? 某一年,杨潮观一时兴起,曾给袁枚讲述了自己乾隆十七年(1752)任河南乡试同考官时的一场怪梦。 袁枚在《子不语》中记下了杨潮观这个梦境,欲为杨潮观增添一桩千古佳话。原文如下:  吾友杨潮观,字宏度,无锡人,以孝廉授河南固始县知县。乾隆壬申乡试,杨为同考官。阅卷毕,将发榜矣,搜落卷为加批焉。倦而假寐,梦有女子年三十许,淡妆,面目疏秀,短身,青绀裙,乌巾束额,如江南人仪态,揭帐低语曰:“拜托使君,‘桂花香’一卷,千万留心相助。”杨惊醒,告同考官,皆笑曰:“此噩梦也。焉有榜将发而可以荐卷者乎?”杨亦以为然。偶阅一落卷,表联有“杏花时节桂花香”之句,盖壬申二月表,题即《谢开科事》也。杨大惊,加意翻阅。表颇华赡,五策尤详明,真饱学者,以时艺不甚佳,故置之孙山外。杨既感梦兆,又难直告主司,欲荐未荐,方徘徊间,适正主试钱少司农东麓先生嫌进呈策通场未得佳者,命各房搜索。杨喜,即以“桂花香”卷荐上。钱公如得至宝,取中八十三名。拆卷填榜,乃商丘老贡生侯元标,其祖侯朝宗也。方疑女子来托者,即李香君。杨自以得见香君,夸于人前,以为奇事。
  乾隆五十三年(1788),《子不语》刻成,袁枚喜滋滋地将大作寄给老朋友杨潮观一册。想不到时间未久,即接到了杨潮观一通措辞严厉的亲笔书信:“所称李香君者,乃当时侯朝宗之婊子也。就见活香君,有何荣?有何幸?有何可夸?弟生平非不好色,独不好婊子之色,‘名妓’二字,尤所厌闻……不知有何开罪阁下之处,乃于笔尖侮弄如此?似此佻达下流,弟虽不肖,尚不至此。”  杨潮观认为袁枚是在严重地“诽谤”自己的名誉,特别愤慨!袁枚见来信知杨潮观不明大义。面对与自己的思想背道而驰,还这样激烈的谴责,袁枚是何许人,岂能容忍杨潮观这样诬蔑自己,他又岂能不施展天下绝妙的大异之才,于是他开骂了:  凡仆所载,皆足下告我之语;不然,仆不与足下同梦,何从知此一重公案耶?……想当日足下壮年,心地光明,率真便说,无所顾忌。目下日暮途穷,时时为身后之行述墓铭起见,故想讳隐其前说耶?……不知竟见香君,何伤人品?……就目前而论,自然笠湖尊,香君贱矣。恐再隔三五十年,天下但知有李香君,不复知有杨笠湖。……札又云:“仆非不好色,特不好妓女之色耳。”此言犹悖。试问:不好妓女之色,更好何人之色乎?好妓女之色,其罪小;好良家女之色,其罪大。夫色犹酒也,天性不饮者有之;一石不乱者有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好色不必讳,不好色尤不必讳。人品之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哉?……谚云:“行行出君子”。妓中有侠者,义者,能文者,工伎艺者,忠国家者,史册所传,不一而足。女子不幸堕落,蝉蜕污泥,犹能自立,较之口孔孟,而行盗跖者胜……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与其说袁枚驳斥杨潮观,还不如说痛骂世上一切一身浊气的伪君子。“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正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记云:“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己百年矣”。可以说,如果《红楼梦》是曹家的什么人著的,“相隔已百年矣”,袁枚是不可能第一个知道林黛玉的原型是女校书。我们仅仅从这一点上考证,足以证明袁枚玩的游戏是-----贼喊捉贼。有人若问东郭先生,袁枚揭示林黛玉的原型是女校书,有史料证明吗?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说:  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文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时红楼中有女校书某尤艳。雪芹赠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汙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出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刊本)  女校书在古时是对妓女的雅称,袁枚说黛玉是妓女!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批道:“明我斋诗所咏者毫无问题是林黛玉,而袁枚却称之为‘校书’。这是把‘红楼’当成青楼去了。看来袁枚并没有看过《红楼梦》,他只是看到明我斋的诗而加以主观臆断而已。……诚然风物记繁华,非是秦淮旧酒家。词客英灵应落泪,心中有妓奈何他?”  为此,郭沫若老先生还大发感慨、赋诗两首批评袁枚:“随园蔓草费爬梳,误把仙姬作校书。醉眼看朱方化碧,此老毕竟太糊涂。”“诚然风物记繁华,非是秦淮旧酒家,词客英灵应落泪,心中有妓奈何他”。( 见《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郭沫若先生讥笑袁枚:你自己是个色鬼,所以才将“红楼”当作了“青楼”。并认定袁枚“主观臆断”。   道祖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袁枚说林黛玉是女校书,大学者们却去讥笑,讥笑固然是吉兆,讥笑是福非是祸,讥笑是金笼罩、讥笑是保护伞,否则袁枚必死于非命。  第三节
林黛玉名字寓义深  李香君、林黛玉,一人两名。黛玉这个名字是画龙点睛,黛玉不是一块俗玉,乃民族气节的徽章!何为“玉带林中挂”? “黛玉”就是“玉带”之意,玉带即---玉带生砚。玉带生砚是中国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前所用之砚台。元军俘获文天祥后,砚台下落不明。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巡抚宋荦从民间购得玉带生砚,后又传入宫中,为乾隆帝所珍爱,藏于三希堂内。乾隆赋《御制玉带生歌》一首,镌刻于砚背,乾隆帝又作《御铭》、《御识》,分别刻于砚台下方及盛装的黑色木漆盒两侧,其中可以见到“激切尽节易,从容尽节难”这样的词句,表明了乾隆对文天祥气节的赏识。玉带生砚今藏于台北故宫。  黛玉为何姓林呢?秦淮八艳全部走入《红楼梦》。李香君姓李,李为木,孤木不成林,爱国奇女子咸集不就成林了吗!  若听得懂《桃花扇》的弦外音,揭示《红楼梦》主题就非常非常的“简单”。因为李香君原名李香,所以宝玉说黛玉是香玉。《桃花扇》第十出“拒媒”中有“留着他燕子楼中昼闭门,怎教学改嫁的卓文君。”《红楼梦》第七十回黛玉的《唐多令》:纷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红楼梦》内容紧扣《桃花扇》四十四出戏,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出自《拒媒》一出戏。第二十三回的《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出自《传歌》一出戏。第一百八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出自《题画》一出戏。   柳湘莲,《红楼梦》中人物,又称冷二郎,性情豪爽,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又是一个业余的戏剧演员。柳湘莲,名唤“湘莲”, 与谁相连呢? 固然与《桃花扇》中柳敬亭相连!董每戡《五大名剧论》关于《桃花扇》柳敬亭形象归结为“任侠侈雄辩,粗豪善解纷”。百家姓那么多,《红楼梦》中的道士为何姓张呢?因为《桃花扇》中有个张瑶星道士!  宝玉与紫鹃出家,出自李香君与侯方域的出家。——紫鹃是代替黛玉出家,若宝玉与黛玉双双出家,必泄露《红楼梦》的天机,那么《红楼梦》可就不是一百二十回,应当是一百二十一回,回目自然称作“焚书坑儒”。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本已成为全剧结局:"桃花扇底送南朝",李、侯断然撒手,国破家亡,理想破灭,看破红尘,一个随丁继之做了道士, 一个随卞玉京做了道姑"修真学道"去了。但是,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故事虽完,旨趣未尽。在结局之后的尾声(亦称"余波")部分,作者又写了"续四十出" 余韵-----《 哀江南》,兹引原文于下:  . (苏云)……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苏云)那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了。  (赞掩泪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苏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没一个人影儿。  (柳云)那长桥旧院,是咱们熟游之地,你也该去瞧瞧。  (苏云)怎的没瞧--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柳搥胸介,云)咳,恸死俺也!  (苏云)那时疾忙回首,一路伤心,编长一套北曲--名为"哀江南"。待我唱来。(敲板唱弋阳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为国奔走、为朋友尽力的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在《余韵》中又一次登场,此时,苏是"采樵度日"的樵夫,柳是"捕鱼为业"的渔夫。要注意“渔樵”二字的组合,《赤壁赋》 “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渔樵”在汉语里有隐逸的意味,古曲《渔樵对话》,即表达逍遥、遁世。
  柳敬亭、苏昆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拒不降清,逃入山林,他们在南京龙潭湖畔相逢并碰到了祭神社散的老赞礼, (老赞礼即孔尚任的影身)三人在一起,薄酒一杯,长歌当哭。老赞礼先唱一曲《神弦歌?问苍天》,宣泄了胸中的愤懑和不平,接唱的是柳敬亭,弹词一曲《秣陵秋》,伤今怀古,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值得注意的是,孔尚任不让名士来吟唱亡国痛、故国情,而是通过底层老艺人吟唱一曲挽歌,其用意是,以表达普天之下大汉人民的的强烈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  孔尚任在文字狱的高压下,以景象代替文字来表达难言的深厚的爱国感情:“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表达了作者提醒后世子孙要永远不可忘记亡国的哀痛,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
  回过头来再说《红楼梦》,作者生怕大汉民族忘记亡国恨,“反认他乡是故乡”,故而作者借甄士隐之囗注解《好了歌》说: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末句:“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又是何喻?明末清初在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种歌谣:“朱家面、李家磨,做好了馍馍,送给对过赵大哥(指爱新觉罗氏)。”  亦许别人听不懂孔尚任的弦外之音,《红楼梦》作者深知孔尚任的《桃花扇》那是字字含血、语语呜咽,不惜性命十年哭成。  《桃花扇》的主题是尊明反清,时人却多糊涂 。明清的文学作品一般有短序,孔尚任唯恐读者不识大旨,在桃花扇“凡例”之后又作“小引”,“小引”之后又做“小识”。 作者在严酷的文字狱 逼迫下,寄希望别人能听出弦外之音。孔尚任在文前“小引”末,写道:“盖予未仕时,山居多暇,博采遗闻,入之声律,一句一字,抉心呕成。今携游长安,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字一句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以火”。孔尚任结交的一帮文人墨客,皆非平庸之徒,竟无一人识货!他接着写道:“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予姑俟之。”“特识焦桐者” 语出有典:东汉蔡邕精通音律,善於制琴,曾从灶下听出爆裂声,所烧木材为难得的制琴木料,於是将烧焦的桐木制成一具名琴。“岂无中郎乎”? “中郎”是指蔡邕曾位居中郎。不负重望,果然“天下大矣”,三十年后,出来个中郎----袁中郎。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古今学者多从文艺角度来注解这几句精妙绝伦的言论,这是关闭了巨眼。有圣祖必有贤孙,孔尚任是有骨气的华夏子孙,他著《桃花扇》的目的是为“珠”,最怀念的是“珠”,最不能忘记的是“珠”, 最不能离开的是“珠” ,最伤心的是:大家不懂“珠”!天下人不知,“ 龙”乃自喻,“珠”喻大明。孔尚任以龙掩珠,真是天才的构思,如此匠心独运,古今学者多不察孔尚任真有八分龙性。《桃花扇》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书中文字常一语双关,三百年来无一人注透戏文。我们若窥不透“珠” 的内涵,即看不清楚秦可卿的真面目!《红楼梦 》第五回是该书的凡例、 小引、小识。秦可卿在第五回出场玄奥非常: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袁枚是弄透《桃花扇》的第一人,“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联珠帐” 是难言之隐,他把小说主题,交代得既隐晦又清楚。(细论秦可卿请览下章)  第四节
空空道人身世之谜  《红楼梦》作者提出《红楼梦》缘于石兄的《石头记》,这位石兄是谁?又是千古之谜!世人难知,这位石兄一体两面,象数喻袁枚,义理喻侯方域。侯方域与李香君在金陵相识,金陵别名石头城;《石头记》喻侯方域著的《李姬传》。《李姬传》中侯方域歌颂了李香君辨是非,明大义,不屈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同时亦写了阮大铖等权奸人物,《李姬传》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红楼梦》中说: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改为《情僧录》,空空道人者即《桃花扇》中的张薇道长,张薇道长的原型即张怡字瑶星。  张怡,上元(今南京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怡是清代早期士林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崇祯时以诸生袭锦衣卫千户。李自成进京时,张怡在京被俘,不久乘机逃出北京,追随南明的弘光帝。在南明小朝廷即将败亡的时候,他看到大势已去,便毅然上了摄山出家为道士,主要隐居在栖霞山的白云庵。张怡虽然归山隐居,他仍与友人保持诗文唱酬。张怡道长著书甚丰,有诗文集二十余卷,《志林》二卷,《谘闻随笔》、《续笔》八卷,《金陵私乘》八卷,《蠡酌》四十八卷,《读易私钞》二十卷,《白云言诗》十二卷,《史絮》二十四卷、《玉光剑气集》……等十余种。《玉光剑气集》所记载乃明末史事,多载死节之士。剑气指战争,玉光喻守节之义士。    孔尚任为了写《桃花扇》, 他在康熙二十八年,数次到栖霞山拜访张怡。孔尚任还写了一首《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用诗记录了他们的会面经过:“淙淙历冷泉,乱石路频传。久之见白云,云中吠黄犬。篱门呼始开,此时主人膳。我入拜其床,倒屣意颇善。著书充屋梁,欲读从何展。数语发精微,所得实不浅。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埋名深山巅,穷饿极淹蹇。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显。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  孔尚任从张瑶星那里得到了南明的第一手材料,亦亲耳听到了侯方域、李香君之间逸事的真实讲述。 当张怡谈有关改朝换代的问题,许多肺腑之言,孔尚任对明朝遗老深厚的爱国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曾使孔尚任这位圣人的贤孙激动得涕泪不止。而张怡道长在《桃花扇》的《先声》、《闲话》、《归山》、《入道》等多出戏中出任主角。  第五节
揭东鲁孔梅溪老底  《红楼梦》中又说,东鲁孔梅溪题曰 《风月宝鉴》。 “东鲁孔梅溪”其人,无疑是研讨《红楼梦》这部巨著一位重要人物。但是,此人究竟为谁? 甲戌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红学界研究孔梅溪有说是假托人物,又有人说:“如果说孔梅溪‘是作者假托的人物’,那么,焉知‘曹雪芹’不是作者假托的人物?既然“曹雪芹实有其人,那么孔梅溪又是谁”?  吴恩裕先生以治西洋史兼治红学闻名学界,他是“三大考证派’红学家之一。吴恩裕先生提出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涵是东鲁孔梅溪。土默热则提出:“为《石头记》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就是隐指家住山东、与孔子同职、与王梅溪同姓的大名鼎鼎的王渔洋”。 二百余年红学史, “东鲁孔梅溪” 的候选人不下三十人,我们不值得一一再提了。“东鲁孔梅溪” 这五字蕴蓄了红学一切,历代名士若真正领悟了“东鲁孔梅溪” 五字,东郭先生就不必挥毫著书了。
  东郭先生认为研究中医相当不易,二千余年来,神医不过十位;历史真相常被假相所遮蔽,二千余年来,有真本事的史学家屈指不过十人。红楼是座谜宫,有真本事的史学家亦要望楼兴叹,所以二百数十年来,更无一人称得上是真正的红学大师。  名士不悟孔梅溪影射的就是-----孔尚任,《风月宝鉴》暗指《桃花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生于1648年,山东曲阜人,为孔子64代孙。父亲孔贞,崇祯六年(1633)举人,博学高才,崇尚气节,终生不仕。 孔尚任20几岁考取县府学生员,后来参加岁考,没有录取。但孔尚任并没有放弃做官的念头,他典卖了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国子生)。康熙二十二年(1686),孔尚任36岁时,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康熙亲自到曲阜祭孔,这是清统一全国以后第一次尊孔大礼。经人举荐,由孔尚任在天子前讲《大学》,因受康熙赏识,破格升他为国子监博士,意外的恩荣激发了他对清统治者感恩戴德之情。康熙二十四年(1658)初,孔尚任进京,正式走上仕途。康熙二十四年(1686)秋天,孔尚任出任钦差,治理淮安、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淮南七邑的水患。 孔尚任对本职工作非常负责,例如在西团督浚海口时,他竖起大旗,以工代赈,每天召集灾民开工达八九千人。自己亦 “坐立泥涂中,饮咸水,餐腥馔,不胜劳且苦”。由此可见,孔尚任想为大清王朝的社稷谋长远利益。然而!淮扬一带是明清之际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地区。在这里,他结交了与清政权持不合作态度的冒襄、黄云、邓汉仪、许承钦、龚贤、石涛。冒襄与侯方域同为明季四公子,而侯方域又是《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孔尚任与诸义士谈古论今,过从密切,有时"所话朝皆换",竟秘而不为"门外人道"。
  这些前朝华夏遗民都有很强的民族气节,他们向孔尚任痛诉清兵南进,逼汉人剃发易服,违者杀之。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孝经》又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古汉人儿童垂鬓,成年束发。所以“剃发令”一出,天下愕然,百姓“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清廷则出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暴政, 仅江阴一县,因反抗剃发,战死,自尽,被清兵屠杀就多达17万人。孔尚任自从结交众多江南汉族民族意识很强的学士,更清醒的认识了,清代“华夷之辨” 的核心内容。“华夷之辨”并不是狭隘的排满主义,而是满清残酷的强迫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百姓剃发易服,这种野蛮政策直接破坏崇高的华夏文化。  孔尚任深知在康熙朝创作《桃花扇》是冒险之举。因为康熙二年,以庄廷珑名义出版的《明史辑略》中,只因有 “违碍”的语词,竟酿成数百人入狱、70多人被处死的大案。孔尚任居然创作 “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的吊唁南明的大型史剧,非一个胆大可以诠释!康熙三十九年正月,《桃花扇》正式上演,轰动北京城,三月,他突然被罢官。  研究东鲁孔梅溪,我们首先要了解崇祯时期投降的官员曹锡远、洪承畴、吴三桂等民族败类不算,更要清楚顺治元年,明朝先后就有三边总督李化熙,总兵唐钰、孔希贵、刘芳名、高弟、姜襄、王越、李际遇等与南明的总兵许定国投降。我们再深知秦淮遗事,便更明了孔尚任的意识形态。  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全长约110公里。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又称“金陵八艳”。计有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秦淮八艳除马湘兰外,其余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表现了高于许多官宦士子的气节,令七尺丈夫汗颜。秦淮河畔何止八艳,明末生活在南京的多才多艺,忠于爱情,坚贞不屈;气节不俗,胜于须眉的歌妓不胜枚举。葛嫩娘(17世纪?-1646年),字蕊芳,金陵人。梁迎春先生在《从秦淮河畔名妓到民族英雄》中说:“古往今来,为国捐躯的正义人士数不胜数,但如孙克咸和葛嫩娘这样夫妻携手上战场的,即使赴死也是毫不畏惧相伴的为数不多。当葛嫩娘被擒时,对方主将看中了她的姿色,她为保贞节开始咬碎自己的舌头(另一说,葛嫩娘嚼碎了自己的舌头,满口鲜血喷向博洛),被一剑刺死。孙克咸也是重情重义之人,一句“嫩娘等我”可见撼世的爱恋。我想人们更多的就是被葛嫩娘的情感渲染吧”。  康熙若不遣孔尚任为亲差赴江南治水,或许人间诞生不了《桃花扇》;清廷若不把袁枚调入江宁县,或许中国少了一部名著!  秦淮河水流过江宁县,流水诉不尽秦淮歌伎沉痛事。袁枚任江宁知县四载,秦淮河从他窗下流过,秦淮河从他心头流过!《桃花扇》故事诞生在江宁,袁枚细览《桃花扇》,该书告诉他一个怪现象,李香君、卞玉京、苏昆生、柳敬亭、丁继之等人皆是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他们属于上层士大夫所不齿的倡优、贱流,但明末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真正有骨气有节操的人却是卑微的人。
  江阴人民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千秋壮烈,惟取一义”!袁枚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的年轻人,自从结交了颇多秦淮两岸持华夷之辨的学者,他无法忍受那个时代的压抑,无法泯灭那颗爱国之心,他为身为华夏族人而忙不迭地干求功名的做法感到不安了。袁枚自幼即对历史有兴趣,他开始清醒意识到,满清比蒙元大大的狡猾,满清剃发易服策略是先让汉人从外表形象上割裂传统,续而杀戮文化。满清不是逢书必焚,乾隆编纂《四库全书》而是对不利满清的书籍,采取篡改、删减与焚书三个策略。清廷的目的非常的明确,不仅让汉民族的文盲忘记血泪史,更让汉民族知识分子忘记血泪史。  清廷开馆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思想上奴化汉人的过程。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焚毁的书籍,据统计为15万册。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但过今人之目的明代档案多数已被满清篡改过。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满清眼里是特殊忌讳。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严厉查禁。。吴晗先生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一代史学宗师孟森曾悲痛感叹:“明之著述,几遭尽毁”。满清如何才能长久统治华夏呢?这是清帝要研究的政治课题,龚自珍一语道破天机----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  满清入主中原百年,不遗余力地用各类阴招异法蒙骗汉族知识分子,把屠夫美化成恩公的目的完美无缺的办成了。  袁枚是何等人物,华夏精英龚自珍、孟森所能领略的,他安不洞哉!他在乾隆时期与满清掩饰历史,针锋相对。他有目的,有计划,有方略,系统的提醒血性男儿绝不能忘记汉民族的血泪史。乾隆十三年,袁枚任江宁知县的第四年,他作为责编的《江宁新志》付梓,志书大量收录了明末“违得”人物诗文。袁枚由此,拉开了扮演“鲁迅”这个角色的序幕。  宋致新女士对袁枚的政治面貌研究得最透彻,她在《袁枚的思想与人生》这部书中这样说过:  列宁曾说:可诅咒的专制主义时代,是产生“伊索寓言”的时代。在袁枚的诗文中,也有不少类似“伊索寓言”的作品。………袁枚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在乾隆时代的“文字狱”中丧生的。他曾冒着风险为他们写碑传,表彰他们的事迹,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文字狱”所作的抗争。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在当时是冒险之举,所以孔梅溪晚年自命 “东鲁狂生”。所谓“东鲁孔梅溪”,“东鲁”是指孔尚任之号,欲知“孔梅溪” 之名喻意,先介绍一个词语---
惺惺相惜。惺惺:是聪明机灵的意思。惜:爱惜。惺惺相惜---比喻同类的人互相爱惜。  惺惺相惜----百度的解释更说明问题:“两颗孤单寂寞却又才华横溢的人见了面就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互相之间明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同时,对对方心中所想所希望的予以回应,而无需对方提醒”。
  孔尚任不愧为圣人的子孙,他民族意识强烈,且又爱好广泛,在经学、文学、音乐、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袁枚认为他的性格、才华、志趣、境遇与孔尚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袁枚以《桃花扇》为蓝本创作了《红楼梦》可谓之志同道合!所谓孔梅溪,“孔” 指孔尚任,“梅”喻(袁)“枚”,“溪”喻---惺惺相惜的“惜”,“孔梅溪” 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孔尚任是我袁枚惺惺相惜、情投意合的历史人物。  袁枚为何不居繁华的城市,而归隐金陵小仓山?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清楚孔尚任离京后归宿何处?康熙17年(公元1678年),而立之年的孔尚任第一次踏进了景观壮美的石门山,从此,他与石门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据孔尚任考证,历史上著名的“竹溪六逸”之一张叔明隐居石门山。唐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李杜同游齐鲁,两位大诗人拜访了在山中隐居的张叔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深秋时节,李白要游历江南,杜甫欲往长安,两人在石门山离别,李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孔尚任在37岁以前隐居在石门山读书,一朝天子召,他进京当官15年之后,长篇历史剧《桃花扇》问世。孔尚任一身傲骨,在剧本中褒扬了忠于明朝的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讽刺了投降清朝的叛将,在最后一出〈馀韵〉中大骂一个投降清朝的魏国公徐达后人:“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元老缩龟头” 醒悟了的孔尚任通身一股民族气,他与满清相融,是永远无法办到的。袁枚十分了解在大清统治华夏以来,作为有民族气节像孔尚任这样大文学家的心理状态;《桃花扇》的上演能让整个朝野为之震惊,他十分欣赏孔的《桃花扇》,只是不便在小说与文集中褒扬而已。1702年的暮冬,孔尚任毅然辞京归隐石门山,他赋诗曰:“故山今日真归去,上马吟鞭猛一抽”。“一脱朝衫事事松”,“若为春游无管领,放回竹马老顽童”。 孔尚任是袁枚的精神导师,1748年(乾隆十三年)冬月,袁枚挂冠归隐小仓山,我们看他又如何高吟:“枥马负千钧,长鞭挟以走。一旦放华山,此身为我有”。   孙继泉《石门山与孔尚任》中说:   孔尚任,本是来自山野的书生。虽然步入官场,但他的心中定然荡涤着一股生民之魂,他的体内定然涌动着一股清正之气。………晚年的孔尚任生活清苦。但是,石门山温暖着他,《桃花扇》温暖着他,天下的文朋诗友温暖着他。他像一滴水,融进了石门山的溪流,一路欢歌流向湖海。他像山谷里的一棵树,在春风中开花,在秋风中落叶,每年都将自己的种子飘落远方。  1702年的暮冬,离家十几年的游子,回归了离曲阜城25公里的石门山。这座文化之山曾经送走经世之才的一介儒生,这座文化之山又敞开石门,将这位儒生迎来。晋代名士谢安曾居小仓山,李白曾游历过小仓山,该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1748年袁枚归隐小仓山,小仓山是他“聚精会神” ,从事文学创作的风水宝山。  有人提出《红楼梦》为何不提《桃花桃》?世人多不知,开篇即提,只是暗提而非明提。乾隆执政大兴文字狱,袁枚为了迷惑乾隆,首先放言该书大旨谈情,不关政治。孔尚任《桃花桃》中讪谤君相,谩骂叛清之将,时代政治色彩如此浓郁,袁枚若直书该剧,与《红楼梦》前言不符,只可隐晦交代。所谓《风月宝鉴》,各位若知《桃花桃》之本事即懂《风月宝鉴》四字之喻意!  《红楼梦》中提到的戏曲剧目颇丰,诸如《西厢记》、《牡丹亭》、《长升殿》、《南柯梦》、《一捧雪》、《邯郸记》、《荆钗记》、《琵琶记》、《白蛇记》、《双官诰》、《李逵负荆》、《醉打山门》、《临潼斗宝》、《苏武牧羊》、《达摩渡江》、《钗钏记》、《西游记》、《阴兵阵》、《封神榜》、《混元盒》、《满床笏》、《西楼记》、《八义记》、《玉簪记》、《刘二当衣》、《丁郎认父》、《占花魁》、《蕊珠宫》等。一部作品中提到这么多剧目,实属罕见。《红楼梦》中还有一处提到曹寅创作的戏曲------《续琵琶》。《红楼梦》戏目虽多,但一部不提乾隆时期创作的戏曲。土默热在《从书中戏剧看红楼故事的发生年代》一文中说:“如果《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他没有理由在书中连一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戏剧也不写”。  土大学士有所不知,袁枚在《红楼梦》中不写乾隆时期剧目,理由十分充分。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曰:“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己百年矣”。 袁枚为了引开乾隆的视线,散布谣言。如果《红楼梦》中录有乾隆时代创作的戏曲,“相隔己百年矣” 这句谣言,不攻自破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评价袁枚 “如通天神狐”, 这个“通天神狐”不仅自命为 “文妙真人”, 更自誉 “遮天大王”( 天喻乾隆)。
  聂桥撰文《&红楼梦&为何不直接提及杭州》。东郭先生答曰: 袁枚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太了解杭州,“为了避祸” 所以不直接提及杭州。  袁枚在《红楼梦》不直接提杭州,这与不直接提《桃花扇》是异曲同工。袁枚不直接提杭州,而是暗暗的提。袁枚21岁离开杭州,30岁在南京当知县,82岁谢世,寓居南京52年。可以这么说,《红楼梦》这棵文化巨树长在南京,但根在杭州!所以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先生说:“杭州吴山上有大观庙,有太虚庙,太虚幻境是怎么来的?诞生于杭州西溪的“蕉园诗社”,出刊了《蕉园五子》诗集,《蕉园七子》诗集,加起来,正好是十二个才情女子。“蕉园诗社”是我们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现在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女子文学结社,一群才女,很多都是表姐妹、堂姐妹,在那儿赏花,在那儿品蟹,在那儿吟诗。西溪湿地里边故迹“秋雪庵”,与《红楼梦》中讲到的芦雪庵,是一个意思,“秋雪”就是“芦雪”。………曹雪芹对南方生活怎么会那么熟悉,吃的、穿的、祭祀的,津津乐道,还有大量的南方词汇,不是南方人怎么写?包括“三生石”,全国就是一块“三生石”,就是杭州中天竺到杭州三天竺之间的那一块。“西方灵河岸上”,是不是就是杭州西面的灵隐?三生石畔,是不是就是三天竺的三生石?所以,批阅者,增删者,有的地方就是批不掉、删不掉。真事隐去,有的地方,就是隐不掉,马脚露出来了。”  杭州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袁枚虽在南京风光得意,但他一刻没有忘记故乡!《随园诗话》总共26卷,1919条,《随园诗话》即是袁枚的“微博” ,他在“微博”里写自己曾随身携带私章一枚,上刻“钱塘苏小是乡亲”。 袁枚号称风流冠世, 又以“钱塘苏小是乡亲”来介绍自己的籍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道出了每-个人的游子的客愁乡思。无论贫富贵贱,任何人都难以割舍对家乡的眷恋。袁枚是多情善感的诗人,他飘泊异乡心中不时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  袁枚这个杭州籍人, 为了疗治思乡之苦,在他乡造园,模拟故乡景物。袁枚《随园五记》记云:“余离西湖 三十年,不能无首丘之思.每治园,戏仿其意,为堤 为井,为里,外湖,为花港,为六桥,为南峰,北峰。…… 嘻! 使吾居故乡, 必不能终日离其家以游于湖也. 而兹乃居家如居湖, 居他乡如故乡”!  我不是挖苦土教授,土默热老师研究杭州与《红楼梦》的关系最显功力。  第六节
神秘的曹雪芹  红楼真名一个无,全凭假语用功夫。  若向古籍寻作者, 翻书蘸干莫愁湖。  《红楼梦》中又接着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  读者不禁要问,东郭先生说曹雪芹非曹寅之子孙,那么曹雪芹这个托名是何喻意呢?答曰:红楼名物皆内蕴两面喻意,一面是象数,一面是义理,先谈义理。曹雪芹这个名字紧扣《红楼梦》主题,古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大雪中吟的诗。华夏曾两次亡于北方之夷狄。雪与北方同气一体,曹雪芹三字,中间的“雪”字是核心,是机要。“雪” 字喻----塞北游牧民族; “曹雪芹”,这个名字意味着,华夏民族遭遇游牧民族侵略。(“曹雪芹”喻“遭雪侵”)  佐罗----这部由阿兰德龙主演的电影,讲述的是十八世纪中叶,西班牙人在南美殖民统治时代,总督拉弗尔用高压独裁统治对付百姓,民众苦不堪言。新总督在上任途中被杀,临死前把委任状交与好友“欧洲第一剑客”,要其继承遗志。三个月后,新总督突然出现,不过他似乎是一个贵族的纨绔子弟,一切事务均委托别人。与此同时,民间出来一位蒙面侠,他好似从天而降,警恶惩奸,“佐罗”的英名不胫而走,令殖民统治者大为头痛,而新总督的身份更令人怀疑。  袁枚与佐罗,一个是十八世纪“欧洲第一剑客”,一个是十八世纪“东方第一文客”。 佐罗以蒙面侠的身份挺身对抗暴政,袁枚以隐居为蒙面,以文学形式反抗满人统治华夏。  佐罗是谁我们知道了,袁枚的真面目我们亦应当知晓。袁枚先生在遗嘱中曾自信的明言之:“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袁枚的真面目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宣传家,他爱江山亦爱美人,更爱自己的民族与文化。  第七节《红楼梦》书名由来  《红楼梦》书名怎个来历?这又是个难解且无定论的问题。红学家冯其庸认为是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的长诗,诗中描写了“到一红楼家”,一个“红楼富女”的生活,颇有《红楼梦》的味道。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则提出:此楼为何而非“红”不可?我则喜引晚唐韦庄的诗,比白居易的诗有味得多――  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  脂砚斋在《红楼梦仙曲十二支》批的是:“点题,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大家别光听脂砚斋批《红楼梦》,我们且来批批脂砚斋老先生的言论。东郭先生批脂砚斋曰:“作者非在梦中,作者吹着安眠曲却把活蹦乱跳的脂砚斋老老实实弄进梦香,脂砚斋的鼾声又催睡不知几多人?”  1645年清兵下江南,汉族的一帮硕学通儒钱谦益等非投降即妥协,这倒是成全了柳如是、李香君等一批“花容侠骨” 的风尘女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录了他的女弟子孙碧梧写了一首诗《李香君媚香楼》,诗中写到:“香君生长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媚香楼即李香君居所。所谓《红楼梦》,红楼即----媚香楼。上面所录,孙碧梧诗曰:“新筑红楼唤媚香”,《红楼梦》的“红楼”暗指“媚香楼”这句诗即是明证啊!我们要注意的是,今人把南京的“媚香楼” 看作金陵歌伎李香君的故居,但在二百年前的袁枚心中“媚香楼”并不仅是歌舞场, 她是民族主义的象征!   冯其庸老先生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冯老说:"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其实《红楼梦》根本没那么复杂,千年秘奥只隔那么一张纸而已。“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此句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最后一句。“易”是深奥的,又是简单的,从“乾”,“坤”的“易知’、“简能”最基本的原点功能出发,天下的道理可尽收。理解了“易”的道理,就获得了“规律”的真谛。
  谁能让一滴 “易髓”入了腹,谁推演起事物来,其脉络是清晰的、顺理成章的。素有医圣之称的孙真人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太宗时期的宰相虞世南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东郭先生研究《红楼梦》根本不去收集什么清代有关“曹雪芹”的史料,仅玩索“孔梅溪”三字足以弄明白这部书的来历。东郭先生则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红学”。  历来中国文人优点颇多,缺点只有一个,即办错了事,说错了话,考论什么有误,绝少见他们写悔过文章,红学专家犹甚!但侯方域却稀奇例外,他有忏悔意识
。1645年南京沦陷后,忧国忧民的复社义士陈贞慧、冒辟疆隐居不出,方以智出家为僧,杨龙友、陈子龙、吴应箕抗清殉国。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域回了老家。1653年,侯方域却参加了河南乡试,他与吴梅村书信往来中,坦言自己对参加过满清科举的悔悟。侯方域失悔此举,发誓终生不仕。侯方域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恨不已,他建造了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抑郁而死,侯方域留下《壮悔堂文集》十卷。吴梅村作悼念诗曰: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侯方域的民族气节委实略输于李香君、以及金陵八艳,这个史实袁枚最清楚不过,故而他在《红楼梦》开篇说道: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可能有读者会问,袁枚在作品中曾歌颂过李香君吗?岂能不歌颂!且观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碧梧咏《李香君媚香楼》全诗:  秦淮烟月板桥春,宿粉残脂腻水滨。翠黛红裙竞妆裹,垂杨句惹看花人。香君生长貌无双,新筑红楼唤媚香。春影乱时花弄月,风帘开处燕归梁。盈盈十五春无主,阿母偏怜小儿女。弄玉虽居引凤台,萧郎未遇吹箫侣。公子侯生求燕好,输金欲买红儿笑。桃花春水引渔人,门前系住游仙棹。奄党纤儿相纳交,缠头故遣狡童招。那知西子含颦拒,更比东林结社高。楼中刚耀双星色,无奈风波生顷刻。易服悲离阿软行,重房难把台卿匿。天涯从此别情浓,锦字书凭若个通。桐树已曾栖彩凤,绣帏争肯放游蜂。因愁久已抛歌扇,教坊忽报君王选。啼眉拥髻下妆楼,从今风月凭谁管。柘枝旧谱唱当筵,部曲新翻《燕子笺》。总为圣情怜腼腆,桃花宫扇赐帘前。天子不知征战苦,风前且击催花鼓。阿监潜传铁锁开,美人犹在琼台舞。银箭声残火尚温,君王匹马出宫门。西陵空自宫人泣,南内谁招帝子魂。最是秦淮古渡头,伤心无复媚香楼。可怜一片清溪水,犹向门前呜唈流。
  这首《李香君媚香楼》长诗虽为袁枚女弟子孙云凤所作,但诗旨亦颇合袁枚的意识形态,否则绝不能纳该诗入卷。“那知西子含颦拒,更比东林结社高。”显示出李香君颇具国士之风。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昏君、奸佞误国,令烈女、义士、诗人、乃至家乡之水共悲切。  光阴如白驹过隙,远望长城内外,又见桃花开;各位读这一章,琴瑟共鸣,必然伤感,东郭先生以舒畅各位情绪为名,幽新红学鼻祖胡适一默: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北大近酒家。   胡适不知亡国恨,  隔代犹唱后庭花。   第八节
林黛玉未患抑郁症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林黛玉正自啼哭,…….  林黛玉为什么葬花?林黛玉为何时常哭泣?哭声又为何那么凄凉?  红学家的答案有二,(一)因为林黛玉是贾宝玉上一世所浇灌的一株“仙”草,所以她今世是回来还泪(水)的。(二)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情绪方面的病叫抑郁症 ,林黛玉爱哭就是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形式。  红学家哪里知道,林黛玉根本没有患什么忧郁症。奥秘是这样的:明末江南的扬州、嘉定、江阴、文化昌盛,多饱读诗书之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现了一批学识渊博、讲求气节的爱国志士学者,“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严重伤害侮辱汉族人民,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亦激怒了下层民众纷纷起而抗清,结果这三个城市遭清兵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江阴之屠城”。 另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广州之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苏州之屠、赣州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1644年清军入关,实施残忍的集体杀戮,使全国总人口估计减少了近一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问题中国的解决》一文中,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列举满清政府的种种杀人罪行,控诉满清统治者“贪残无道,实为古仅所未有!”
  《红楼梦》作者是个如鲁迅一般的国士,亦许别人会遗忘国耻,他却永远永远不能忘记死于屠刀下的不屈的同胞,故而创作了林黛玉:“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  有的读可能又要问,袁枚壮怀民族主义思想,可有证据吗?堪称可取之证多如黄河之沙,袁枚《随园诗话》曰: “本朝开国时,江阴城最后降。有女子为兵卒所得,绐之曰:“吾渴甚!幸取饮,可乎?”兵怜而许之。遂赴江死。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云:“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世人皆知,清代乾隆年间,文字狱相当严酷,但是袁枚怀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他敢在乾隆朝直言书写满清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罪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袁枚的真面目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铮铮铁骨,他壮怀激烈,他是清朝时期的屈原、鲁迅。袁枚刚直善良,胸中藏有大义,愿袁枚的爱国主义精神万古长存。  自蒙古人入主中原以来,大汉民族又一次遭到了杀掠,翻开蒙、清史,处处载着野蛮的不平等的民族政策。相反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汉人执政的各个时期却执行着开明的民族政策,今日犹然,这是不争的事实。  东郭先生揭示黛玉原型有感,得诗一首,题曰:  遥知古乐摄人魂,   红曲暗弹三百年。  子期负柴白云里,  高山流水辨君前。  伯牙为何摔瑶琴?  问人间谁解经纶?  久闻老猿仓山吟,  俗士岂窥才子心!  第九节
揭贾元春原型之谜  元春的原型是红学中的谜中谜、案中案,但近三百年,元春的真正原型从来没有走近学者的视野,这是为什么呢?溯流穷源,古往今来,亿万学者都被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佯言假语所迷惑:“康熙间,曹練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袁枚的迷魂阵诚如: 《三国演义》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没有给曹操出过一谋一策。赤壁之战, 庞统献连环计后准备离开的时候,他担心火烧赤壁自身难保,向庞士元求计帮他逃离魏营,庞统让他在军营中散播谣言,说西凉马腾要造反,然后向曹操请缨去镇守西凉,曹操不知是计,爽快答应了。徐庶向曹操要了三千铁骑,一去不复返。历史上第一个让曹贾相连的不是别人------正是袁枚,该计宛如徐庶散播谣言“西凉马腾要造反”, 聪明一世的乾隆果然中计,袁子才仰天大笑飘然脱身杀机四伏的“曹营”。
  袁枚散播谣言脱身“曹营”,骗了乾隆还好说,竟把胡适这个志大才疏的洋博士唬得蒙头转向,没日没夜撰写《红楼梦考证》,说什么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袁枚把周汝昌这位少年才俊骗得最惨,他刚刚二十几岁就一头栽入曹府醉死梦生研究曹寅与其子孙的家世、性格、遭遇等等问题!周汝昌先生用一生时间专研《红楼梦》,可悲的是,历史会证明实际上红学家没当成,却变成了研究清代包衣奴才世系的专家!袁枚采用这一味“谣药”功效太长,或许让时至今日某些官方红学家手捧着狗屎你给他面包他都不换了!可叹的是,解“谣”之药太难寻,最可怕的是一旦寻到解药,庸俗不堪的学士又要拒药千里,这让东郭先生可奈何?  有读者可能要问,清代乾隆中计,民国时期胡适中计,当今红研所工作者中计,还有清醒者吗?当然有,古代的不算,当代的曲沐、欧阳健、克非皆是头脑清醒的智者。克非先生1930年1月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伏龙乡,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以后对古典文学名篇《红楼梦》深入研究,写出学术专著《红楼雾瘴》、《红楼末路》和《红坛伪论》。克老在《红坛伪学》一书中说:“当然,袁枚绝不仅止误导一个明义。应该说,在乾隆以后的整个清代,凡是说到曹雪芹,说到《红楼梦》,便与江南曹家、曹寅连接起来的人,都是受了袁枚的误导”。
  古人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克老唯不洞察的是袁枚散播谣言误导明义等人究竟为了什么?  若问元春原型是谁,这可不好回答;如果换个问法,各位一定幡然醒悟:元春是红楼关键人物,作者歌颂她,怀悼她,为其昭传,元春的原型必然是位杰出的中华儿女,你说她是谁?  周国荣先生说:“400年前的今日(公元1611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苏州诞生了一个卑贱的女孩,她得寿只有34岁,且终身未有过了不起的大业绩,但却博得万民敬爱、神鬼歌泣,享誉中华巾帼青史”!  明清时期,嘉定县属于苏州管辖,当今嘉定县是上海嘉定区。 400年前,苏州嘉定县诞生的这个女孩,十几年后,成了崇祯的贤妻;崇祯的贤妻---周玉凤,即是元春的真面目。  刘心武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他讲贾元春原型之谜中说:  第16回值得细读,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要紧,就是贾府家人向贾母她们报告,说,“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显然,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家应该是有一个女子被选进宫了,这个女子的辈分,应该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在第16回里面“才选凤藻宫”了,她是皇妃,对不对?她不是王妃,王妃你就说低了呀,凡事应该都是从低往高说,哪有从高往低说的呀?这是怎么写的呀?是不是啊?曹雪芹之所以写出这样一句话,而且在各种版本里面,这句话都一样,就是“我们家已有了王妃”,这就逗漏出一个消息,就是贾元春这个角色,她的原型最初并不是皇妃,就是一个王妃。  周玉凤,在天启年间,朱由检被封为信王的时候,周氏选入信王宫做了宫女,后来,因为朱由检的皇嫂慧目识她“婉淑贞静”,晋升为信王妃。孙承恩《思陵典礼记》记载:“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 “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暴毙,朱由校被拥立即位,次年改元天启。天启帝16岁接帝位,第二年就封12岁的弟弟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天启帝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又无子,便召弟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天启帝命弟弟信王继位,信王登基为帝,周氏自然为皇后。  《 红楼梦》中多数称元春为“贾妃”, 但有些地方偏偏要用“元妃”来称呼她,作者是随意说,还是有隐情呢?原来,“元妃”一词,其实是太子正妃的专用名词,譬如《清史稿》上载:“佟佳氏,元妃,归太祖最早。生子褚英、代善。女东果,下嫁何和礼。”周氏的这个史实,《红楼梦》作者就这样透漏给读者,所以刘心武先生说:“贾元春这个角色,她的原型最初并不是皇妃,就是一个王妃”。  周皇后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周皇又是一位贤德的女子,《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 许多史料记载,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还亲自给丈夫做饭洗衣。她提倡节俭,常常身穿旧衣服,吃素食,并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纺纱皇后,绝无仅有。可惜,崇祯志大才疏,造成周氏红颜命薄。《明史?后妃列传?庄烈帝愍周皇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陷,紫禁城内一片混乱。朱由检哭着对周皇后说:“大势去矣!”  周皇后早知有今日,痛心的说道:“贱妾卑事陛下已18年了,您没有听进我一句话,所以才有今日!”说着抱着皇太子、二皇子大声痛哭起来,然后派人将二位皇子护送出宫。朱由检随后命周皇后自尽,周皇后自缢,以身殉明。  《红楼梦》中元春的图画和判词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 “二十年来”代表什么呢?答曰:(周氏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元春辩的又是什么是非呢?答曰:(周氏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榴花开处照宫闱”, 又是指什么呢?答曰:石榴不仅开花又能结子,这一句喻周氏所生子女众多,但无一成气候:  1、 皇太子朱慈烺。  2、 怀隐王朱慈烜,早殇。  3、 定哀王朱慈炯。  4、 坤仪公主(待考)。  5、 昭仁公主。  6、 长平公主朱徽娖。
  “三春怎及初春景” ,古人将春天分为初、仲、晚。古语说 “晚三春”, 说这话的时候,一般是指“已经来不及了”。“三春”喻周氏,“初春”当然喻明太祖朱元璋的“良妻”与“良相” ---马秀英。明朝的开国皇后马氏1332年-1382年(民间称为大脚皇后),朱元璋结发之妻,马秀英生在乱世,颇具胆识,在危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周玉凤成了三春晚景,并非才智不如马秀英,归根结蒂,崇祯的头脑怎比雄才大略的明太祖呢!  “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句悲哀的话是指:古语说“伴君如伴虎”。李自诚破城之日,崇祯赐杀贤妻可算殉国明节,但崇祯不应该挥剑砍断了亲生女儿十五岁的长女长平公主之左臂,同时又用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崇祯亲自杀害自己六岁的女儿,他真是只丧失人性的“虎”,“伴君如伴虎”, 这句古话放在崇祯身上,实在恰如其分。虎兔相逢--- “兔”字当然喻陪伴崇祯的周氏。兔又称兔子,“兔” 与“子” 相联,“虎兔相逢”食子之象。一个“兔”字可喻崇祯:不但赐死周氏,又喻他屠杀自己的孩儿。  《红楼梦》第五回,元春判词:“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香橼。”“画着一张弓",表明元春之死,是与战争紧密关联。俗语说:“一样生,百样死”。 袁枚为了交代元春怎么死的,“弓上挂着香橼”, 这为读者表明了元春是被皇帝赐死的!读过《长生殿》第三十七出的人都知道,杨玉环鬼魂解下胸前香囊一个,命马嵬土地放于冢内。"香橼",其用意是令读者通过"香橼"联想"香囊",继而得出结论,元春与杨贵妃皆是被当皇帝的丈夫赐死的。"香橼"这个用意被脂砚斋悟出,庚辰本十八回脂评曰:"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红楼梦》中,袁枚用假语村言对元春的真正死因写得相当清楚。脂砚斋能正确窥察谜底,其实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红楼梦》中说元春:“圣眷隆重,身体发福”。 这说明元春当宫中女史时并不胖,这与周氏情形正吻合。《明史 列传二》载:宫中选大婚,……懿安疑后弱,昭妃曰:“今虽弱,后必长大。”   姚雪垠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亦有说明:  周皇后十六岁被选为信王妃。…….张皇后小声问他: “信王,你看这位姓周的姑娘如何?” 信王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请皇嫂决定。她容貌很美,只是瘦了一点。”  张皇后微微一笑,说道:“她才十六岁,还没有长成大人,再过两三年就不会嫌瘦了。”  有人若说:“《红楼梦》中明明说贾元春是病死的,怎么是自缢而亡呢?《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描述,贾元春竟至“痰气壅塞” 而薨!元春被“痰”堵塞了气道,活活被“痰”憋死。袁枚把自缢用的“绳”,拿 “痰” 代替而已,就这么简单。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袁枚作的这首谶曲是说贾元春的,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尽人皆知,吊死的人是不闭眼的。“荡悠悠”——再一次注解元春的死法,是悬梁而死。“望家乡,路远山高”, 这句是说 :周氏故乡在遥远的苏州。台湾史学家黄一农近年涉足红学,经他考证认为清代不可能有“省亲”这件事。东郭先生认为,元春“省亲”, 当然不是历史,它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这个产物的源料是:朱由检即位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国内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据明史记载李自成逼近京师时,周皇后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朱由检想详细问清楚,但皇后不愿多讲,她是在提醒朱由检南迁。这位来至江南的皇后亦提醒了诗人袁子才,知书达理的皇后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但袁枚未了完成其夙愿,终于让她回了一次家!   据嘉定高级工程师秦元璇女士考证,周皇后所说的“南中家居",只能是座落在嘉定的周皇后娘家花园,这座花园又称"小山堂园",秦少游19世孙秦荷,在清乾隆时期(约l760年)购得"小山堂园"遂称秦园,秦家世世代代把秦园又称为“娘娘花园”。  据我研究,《红楼梦》中贾元春回大观园省亲故事, 袁枚虽标榜大观园是随园,但他刻画大观园时,这座“娘娘花园”定有大观园的影子。  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元春的原型是曹寅的孙女,又有少数学者以为元春是曹寅的长女曹佳氏。历史上的曹佳氏嫁与镶红旗多罗平悼郡王爱新觉罗?纳尔苏。爱新觉罗?纳尔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七世孙,其父爱新觉罗?纳尔福原为亲王,因获罪而被责罚,爱新觉罗?纳尔苏因此被降为郡王。曹佳氏确似元春,而非是元春,曹佳氏只是作者设计的一个幌,有学者却执意认为元春的原型是曹寅的长女,曹学这个天大的伪学,究其根源,都是袁子才这位“通天神狐”刻意制造的!  东郭先生诗曰:  社稷危危民涕泪,大明亡国该怨谁?  帝王寡恩臣子恨,祸连妻儿大梦归。
  东郭先生诗曰:  社稷危危民涕泪,大明亡国该怨谁?  帝王寡恩臣子恨,祸连妻儿大梦归  书里早给出了答案: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烧赤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