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秀水之灵气,收群峰忠国教育集团之紫光可以调过来用吗

  落地生根,开枝落叶,南和学堂传承数百年,承载着太多的沧桑变迁。  日月轮回,岁月沧桑,随着时光的流逝,数百年的旧学堂已屋漏墙残,风光不在。尊祖敬宗,祖德传承,是做人之本,南和学堂的重建,实乃光复先绪,祥光灵显,传承文明,呈现辉煌。  今在族内及族外贤良之士,共同出力、慷慨捐资下。南和新学堂得以落成, 新学堂纳秀水之灵气,收群峰之紫光;雄浑古朴,细致精美。      
楼主发言:7次 发图:
  既然是刚建的,为什么就不能创新?  难道学堂就一定得这样才能叫学堂?  感觉是座庙
  @佐罗佑索 1楼
23:21  既然是刚建的,为什么就不能创新?  难道学堂就一定得这样才能叫学堂?  感觉是座庙  ------------------------------  实了严格是祠堂  叫声学堂,应该是这个场所也用于教学。
  @浪子文 我问了度娘地图,你村附近的龙干村、抱西村、南贤村,甚至稍远的朝阳村我都认得,扫描了下大脑,就是想不出你的村庄,临高话是怎么称呼的,呵呵,我在附近的村。
  感觉有点小了,学堂!!
  @佐罗佑索 1楼
23:21:00  既然是刚建的,为什么就不能创新?  难道学堂就一定得这样才能叫学堂?  感觉是座庙  -----------------------------  学堂是沿用了旧称,从功能上来说,还真是一座庙~
  @微笑的泪烛 4楼
00:34:00  感觉有点小了,学堂!!  -----------------------------  学堂只是旧称,在以前相当于私塾,现在更多的是用于祭拜等活动~
  @村上井 3楼
23:48:00  @浪子文
我问了度娘地图,你村附近的龙干村、抱西村、南贤村,甚至稍远的朝阳村我都认得,扫描了下大脑,就是想不出你的村庄,临高话是怎么称呼的,呵呵,我在附近的村。  -----------------------------  我村与龙干村、抱西村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南边,一般很多人都会把龙干、南和连着一起读~你是那个村的?
  @佐罗佑索
23:21  既然是刚建的,为什么就不能创新?  难道学堂就一定得这样才能叫学堂?  感觉是座庙  ------------------------------  @北伐之军 2楼
23:27:00  实了严格是祠堂  叫声学堂,应该是这个场所也用于教学。  -----------------------------  学堂是旧称,很久以前也用于教学,现在主要用于供放神位、祭拜等。学堂这个称谓应该是在临高很多村中都是这么叫的,它与祠堂还是有区别的,祠堂是针对某个姓氏的,主要用于存放该姓氏的列祖列宗(一般是上过中专以上,或者当过教师、任过一定官职的,百年之后都要设神位供放在里面)。
  @微笑的泪烛 4楼
00:34:00  感觉有点小了,学堂!!  -----------------------------  这是在原址重建的,听说要严格按照原来的尺寸,不能做大了,也不能做小~
  @村上井
23:48:00  @浪子文
我问了度娘地图,你村附近的龙干村、抱西村、南贤村,甚至稍远的朝阳村我都认得,扫描了下大脑,就是想不出你的村庄,临高话是怎么称呼的,呵呵,我在附近的村。  -----------------------------  @浪子文 7楼
09:54:00  我村与龙干村、抱西村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南边,一般很多人都会把龙干、南和连着一起读~你是那个村的?  -----------------------------  请查看站内短信。
  @佐罗佑索
23:21:00  既然是刚建的,为什么就不能创新?   难道学堂就一定得这样才能叫学堂?   感觉是座庙  —————————————————这就是学堂,里面供着是保佑上学的两尊佛(名字我不知道),然而要是庙就供着很多佛。虽然造型一样,但是叫法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有教室时,就在里面上课的,村里称之为“**学堂”。创新可以,但是还得保留习俗与信仰。        
  @捷纪天鹰 11楼
11:24:00  @佐罗佑索
23:21:00  既然是刚建的,为什么就不能创新?  难道学堂就一定得这样才能叫学堂?  感觉是座庙  —————————————————这就是学堂,里面供着是保佑上学的两尊佛(名字我不知道),然而要是庙就供着很多佛。虽然造型一样,但是叫法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有教室时,就在里面上课的,村里称之为“**学堂”。创新可以,但是还得保留习俗与信仰。  -----------------------------  学堂里有一尊是孔子的神位,另一尊不记得了~  平时学堂里是只有两尊神位,但过年过节的时候,其它神像也会放在里面一起供奉,特别是除夕之夜,村里的大大小小神像都要在里面“围聚”,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要到这里来给神拜年~
  尊重传统,尊重习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一名九旬老人的寻根情结
初见伊极才,感觉不像是一个93岁高龄的老人。他精神矍铄,黝黑的肤色是多年奔波岁月烙在他身上的印记。刚刚坐定,伊极才就谈起了凝结他心血的《伊氏宗谱》。
伊极才是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伊家村人。面对刚刚出版的这部厚重的《伊氏宗谱》,伊极才老人倾注了30年的心血。看到了这部《伊氏宗谱》,伊极才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这部记录着象山伊氏100多年历史的宗谱的完成,倾注了老人太多的心血。
花甲之年始编村志&
记录小村百年变迁
老人向记者介绍了撰写这部宗谱的历程。
30年前,伊极才就对自己的人生作了规划:首先,编写《伊家村志》;然后修缮伊氏宗祠和象山伊氏始祖伊偓公的墓;第三件事,也是伊极才最看重、最揪心的事,就是续《伊氏宗谱》。他说:“我一定要在离世之前把这些事情办好。”如今,这3三件事他都如愿以偿了。
1984年,浙江象山县西周镇伊家村第一位大学生毕业了。小村有了大学毕业生,让伊极才感到十分荣幸。伊极才是这个大学生的小外公。伊极才虽是小学毕业,却曾当过小学教师,在当时也算是个文化人了。村子里出了大学生,又是他的亲戚,他(当)自然十分高兴。于是萌发了编写村志、续修宗谱的念头。说干就干,他开始着手编写《伊家村志》的筹备工作,1994年,他终于编成象山县第一部村志——《伊家村志》。
《伊家村志》上起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下迄1992年,厚今薄古,全书10章,6万余字,详载伊家村建村800多年来的村情史料。编撰《伊家村志》,他走遍了全县各乡镇,并多次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调查访问,发信函数百封,研阅宗谱、档案、碑记上百种,经过4次增删修改而成。出版《伊家村志》这本书,伊极才还投入了数万元,而前几年的四处寻访也花费了数万元。伊极才的多年积蓄大多使用在这本书上。
《伊家村志》出版后,开一代村志编撰之风气,《宁波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纷纷作了报道,该村志被誉为浙江省第一村志,被列为1993年象山县精神文明建设10件新事候选事例之一。
重建伊氏宗祠&
修缮始祖之墓
《伊家村志》出版后,村民奔走相告,好评如潮。有人建议说:“要是我们能把伊家祠堂修一修就更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伊极才便(着手)又为伊氏宗祠的修缮而奔走。
伊家村的伊氏宗祠是为了纪念伊氏始祖、商朝宰相伊尹而建。明万历二年(1574年),伊尹后裔伊成珍、伊成远发动村人始建伊氏宗祠,立五朝门,以弘扬伊尹任商代五朝元老伟业之意。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扩建。
2001年,因建造上张水库,全村迁移。因为移民,祠堂修缮的事便耽搁了下来。
但是,伊极才想,村民即使移民后,伊家祠堂也必须恢复。伊氏宗祠是当年先辈为纪念先祖圣贤之功德而建的,决不能因移民而丢掉。迁村之际,伊极才多次向水库拆迁移民领导小组建议,伊氏宗祠依照原貌在新址重建。
在伊极才等人的努力下,移民拆迁领导小组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2006年11月,重建伊氏宗祠正式动工,2007年9月竣工。耗资2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840平方米。新建的伊氏宗祠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新祠纳秀水之灵气,收群峰之紫光。雄浑古朴,细致精美。中堂新立伊尹公塑像,以供伊氏后人拜谒祭奠。
伊氏宗祠建成后,伊极才欣然提笔,作《重修伊氏宗词记》。其中写道:“我祖平四,南迁象山;缘溪立村,脉接乌岩。珍远二公,慎终追远;首建宗祠,祀我祖先。
维我伊氏,耕读相传;曰仁曰义,子孝孙贤。 源远流长,河南分派;自成一宗,且及千年。盛世新纪,族兴时泰;人才辈出,继往开来。
为修水库,合族播迁;不忘字总,新祠重建。 山灵水秀,朝晖暮霭;恢宏古朴,厚德长载。瞻仰挚公,遗教宛在;千秋万代,临风永怀。”
在伊极才的倡导下,2010年,象山伊姓始祖伊偓公的墓也得到了修缮。同年4月5日上午,伊极才与村里的长者一起来到湖边庙岭头山庄象山伊姓始祖偓公的墓前祭拜。至此,伊极才了却了他的第二桩心愿。
倡仪续修伊氏宗谱 追寻伊氏家族源流
在编写《伊家村志》和重建伊氏宗祠的过程中,伊极才同时开始寻根问祖,探究家族渊源。伊极才至今记得,当他寻得那套修于1905年的宗谱,看到自己祖辈的名字时,激动得老泪纵横。伊极才说:“那套泛黄的宗谱,有10多本,就存于族长中生公家里,文革时破四旧烧掉了大半,一卷总谱和伊家宗谱是用蒲包裹起来,藏在猪圈里幸免于难。”
出于对了解祖先的挚情,伊极才专心研究起家族的渊源。在他看来,姓氏文化代表着另一种通史,从宗谱中可以透露出很多正史中没有的故事传说。而图书馆、档案馆里并没有相关伊姓的宗谱,他萌生了自己去探寻各地伊氏宗谱的念头。为寻根不顾劳累,数年奔波。四处查找资料,实地调查,也委托家人展开调查。挨家挨户登记人口,然后,回来绘图将人口的辈分进行分解,接下来是拟谱,最后正式写宗谱。伊极才走访同族老人,联系处于本县的同族人不算困难,可有许多同族的后人都已经在外地居住,成了老人的心病。“只要还活着,我就要将宗谱继续记载下去。将分散到外地的同族后人找到记载入宗谱,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伊极才告诉笔者。
本可以颐养天年的伊极才,晚年生活却因修订宗谱变得愈发得忙碌。
伊极才不断扩大寻找半径,凡是老谱有记载的地方一一造访。为了一户族人,他披星戴月,几赴其家。打听到哪里有伊姓,就去拜望,问他们是否同宗,他跑遍了百余个村镇。伊偓公后裔涉分布在浙江安吉、金华、遂昌、温州等地和本县各个乡镇。他心里没有底,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使命感。
伊极才从1905年留下的《伊氏宗谱》中发现,伊家的先辈伊盛际、伊盛延、伊盛器、伊中復、伊中轨、伊中辑、伊中发、伊中谐等10余户迁移到安吉县境鄣吴村生息。为了追根寻源,老人不顾劳累数次到安吉,在茫茫人海中搜寻从象山迁徙至安吉的伊姓的后人伊奎鑫,并通过伊奎鑫认识了很多伊家的亲人。
此后,伊极才先后来到浙江遂昌、福建宁化等地寻根寻亲,从茫茫人海中勾勒出《伊氏宗谱》的大致轮廓。然而,当地所记载的材料并不细致。为了丰富整个宗谱,伊极才跋山涉水,四处搜寻《伊氏宗谱》。宗谱的传承大多很私密,为了一份宗谱,往往要在山区翻上好几个山头。有的族亲被伊极才的精神所感动,把宗谱拿出来供伊极才参阅。有时候,伊极才也会吃到闭门羹,被人拒之门外。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伊极才过80岁生日时,他的几个子女想为其办80诞辰生日庆典。他却对子女说,“我不想大办,只想用办酒宴的钱来编撰宗谱。”
后来,伊极才通过家人从网上得悉四川广元伊国华那里辗转得来的自伊尹公传至伊海誉的140代完整宗谱,爱不释手。终于把伊氏的源流一一理清了。
在长达数年的探寻时间内,伊氏宗谱终于初露端倪。通过对伊姓源流的研究,伊极才也成了伊姓历史的专家,地方史、典故、传说都烂熟于胸。回想这段历史,伊极才每天都是饭碗一丢,就钻进书房里,每晚都写至深夜。为了方便查找资料,他大量购买图书,如《伊氏古今文化大观》、《中国谱牒研究》、《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等。好在家人对伊极才的行动都十分支持。
伊极才边调查边走访边续修《伊氏宗谱》。他的家中珍藏了几十年的宗谱的手抄本,记载详细,且图文并茂,分门别类,并附上图表等。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修编的一部字数10多万字《伊氏宗谱》(忠房部分)终于成稿,成为新修的《伊氏宗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研究,伊极才发现,象山伊氏起源于河南伊尹始祖。唐代始,伊姓开始进入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乾符二年(875年),伊文敏、伊文景兄弟,为避乱,从河南开封的陈留迁居福建的宁化。据宁化中沙(伊屋、何屋)《伊氏宗谱》载,伊氏迁居宁化后,伊文景宗后裔伊偓(字平四)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赴京(杭州首都)任绍兴总管按治曹娥江。南宋绍兴二年(1132)金兵南侵,偓公携家眷避乱,与夫人史氏偕叔子二人,并仆人张本骆、张其时、朱日升、林更秀四人先至鄞县。兵乱道梗,不幸偓公有疾,骇道而殂。夫人史氏殓公于函,辗转奉化,贷舟渡港至象山,葬公于湖边庙岭头。次年,建房舍于凤凰山下,村名原称伊家撘,后改伊家村。此后,历经风雨沧桑,伊氏家族分散到了全省及至国各地。至此,伊氏的源流已基本疏理清楚。
2011年,伊极才对伊家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伊联国、村委会主任伊建夫说,宗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宗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渊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一部宗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亦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看宗谱,是今天的人在读历史。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宗谱便于人们寻根问祖,增强本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完善宗谱可使我们的子孙共享这份财富。伊氏家族上届修谱还是1905年修的,不能让这个根到我们手里断了啊!能把《伊氏宗谱》完整传承下来,就是留给伊姓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按照中国的谱牒,30年一续宗谱。我们这一代再不续谱,后代恐怕永远无法接上了。所以,我一定要把宗谱续下来。
在伊极才的倡导下,2011年3月,伊氏族人伊联国、伊建夫、伊财林等人成立了修谱领导小组,组织采编人员着手修谱。伊极才作为采编人员之一,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此时,伊极才已是90高龄的老人了,毕竟年事已高,出外走访已十分不便,他就通过电话、书信等渠道了解采集信息。他先后走访写寻根信70多封,长途电话打了不计其数。
伊极才还根据全国各地修谱的最新动态,建议续修的《伊氏宗谱》不再重男禁女,女性可以进入宗谱。将女人列入宗谱,有利于后人对家族历史的全面了解,丰富了宗谱的历史人文内涵,是时代进步的明显表现。他的意见得到了编修领导小组的认可。
伊极才称自己是宗谱义工。他说,编写宗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出了差错一则对祖宗不敬,二则会误导子孙后代,因此一点都疏忽不得。对已经形成的宗谱在付印之前总是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让伊极才欣慰的是,日,新修的《伊氏宗谱》终于完成,并在伊氏宗祠举行盛大的圆谱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纷纷前来寻亲寻根。伊家人因历史原因被分隔在全国各地的伊氏宗亲通过这次修谱,凝聚在了一起。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因为修宗谱,各地的伊氏后人也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他们取得的成绩也让伊极才感到无比的骄傲。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源起徽州饶州-名门望族-三田李氏统宗谱
  发广告你也别指着我这一帖子发啊,在说我这也不火啊
  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是“常州罗浮坝李氏”的后人。其先世是唐代宗亲,系太宗第十一世孙宣宗李忱之子李讷之后。讷子李京迁徽州,后世蕃衍于休宁、歙县,各以田名所居,世称“三田李氏”。明季有居休宁李遇龙,字仲征,游学于常州,遂入籍于此,世居青山门外罗浮坝(今称罗武坝),经五传至李文吉(字吉甫),嘉庆十二年举人,官盐城教谕,工书善画,寿82岁。他即是李伯元的曾祖父,其幼子李芸,字德卿,秀才。芸子翼宸,字申之,为候补知县,即伯元之父。原居于青山桥、斗巷、罗武坝、通济桥一带李姓为李伯元同宗。即为三田李氏后人
  我李氏家族起源于唐太宗第十一世孙宣宗李忱之子,昭王李汭之后。昭王第三子李京后世子孙繁衍於安徽歙县、休宁、祁门及江西昌水一带,周围百余裹,互聚族而居,世称“三田李氏”。至明末清初,世居休宁一支,有李遇龙(仲征)者,世业儒,以诸生游学来常,卜居常州城北青山桥(现属常州市),临流水榭日枕流阁,有四水为塘之胜。再传后分辟新居于附近罗浮坝(俗称罗卜坝)原为明故御史吴芷园别墅之一部分。盛时此处遍植梅花,花繁数亩,为园中盛景之一,因以罗浮得名,始入常州籍。故称李遇龙为始迁祖,自此人丁兴旺,聚集成村,后人称李家村。建有祠堂,并有墓园。
  徽州的帖,难道得去旅游版块嘛,主要还是内容不够生动新奇,大家内有兴趣  
  元朝对当时的汉族是实行愚民统治和高压政策,有一说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所以山西刀削面就是从那时候发明了,山西人爱吃面,菜刀被没收,捡了一块铁片削面,于是刀削面诞生了;元朝时,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汉人,南汉人,因为南方汉族一直在南宋政权统治下,等元灭了送,把南方汉人列了四等人;在元朝,别说修家谱,就是汉人起个名,都不让,除非非富即贵;参考朱元璋的祖辈,都是叫什么朱老九朱八之类的;三田李氏在元朝照样修谱续谱,可见三田李氏在元朝时地位显赫;这也跟京公为后世留下的处世之道极有关系。下附元谱序
  这张图有点意思,在祠堂边盖房子,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家俊宗亲用心良苦,我等当齐心协力。
  @沧溪雨 114楼
17:51:09  家俊宗亲用心良苦,我等当齐心协力。  -----------------------------  谢谢来自池州的三田李氏宗亲支持,欢迎贴一些有趣的三田李氏历史故事供读者分享
  家俊宗亲所发【源起徽州饶州-名门望族-三田李氏统宗谱】的帖子,详细精辟,图文并茂。为宣扬我三田李氏,用心良苦啊。令人佩服。
  @李宇芳 116楼
19:23:19  家俊宗亲所发【源起徽州饶州-名门望族-三田李氏统宗谱】的帖子,详细精辟,图文并茂。为宣扬我三田李氏,用心良苦啊。令人佩服。  -----------------------------  多谢三田李氏届田派宇芳宗亲的支持,作为李姓谱牒专家,还请对本贴错误荒谬之处多加指导指正
  徽州八大姓:程、汪、吴、黄、胡、王、李、方
  转自天涯涯友:“皖人在秦”在此表示感谢,以下转载  位于婺源县西北部的严田村,是李姓最早由外迁入婺源的居住地,始迁者为李德鸾。光绪《婺源县志·寓贤》中“李德鸾”条记载:“李德鸾,字匡禄。才气过人。其先世京,本大唐裔,因黄巢乱避地歙之黄墩,由黄墩迁于浮梁之界田,至德鸾始寓婺源严田。时婺隶南唐,昇元二年戊戌(公元938年),诏举卓异,有司以鸾应制,历扬中外,所至有声。累官为散骑常侍,赠金紫光禄大夫。厥后子孙蕃衍,英贤辈出。”村名由来,《婺源县地名志》说,因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故名“严田”。延至宋真宗(998-1022)时,有名李鹏举者分迁原住地小溪下游建居,为之形成上、下严田。数载后,又有朱、王等姓迁入严田聚落合居。现今,上严田有800多人,下严田约500人。村落距县城紫阳镇38公里。  千百年来,李姓及后迁入的朱、王等姓,为了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曾在聚落内建造了不少公共性建筑。如宗祠有严田李氏宗祠、李氏支祠彝叙堂、李氏支祠宝善堂、朱氏秩叙祠、朱氏敬爱祠、朱氏敦睦祠、朱氏支祠宗正堂、王氏三槐祠;又如庵堂有四灵庵、龙华庵、永济庵、翠微庵等。这些,现多已在社会的变动中毁灭了。剩下的宅居和店铺(严田村中的古街道,旧时又兼徽、饶两州府的过境大路,街两侧多店铺),大都已破旧或被改建。   据《婺源县志·科第》记载:在严田,李姓兴盛是在宋朝一代,村人登进士第者有24人,他们分别是嘉祐辛丑(1061)进士李士俨、绍兴甲戌(1154)进士李知已、绍兴庚辰(1160)进士李冠之、绍兴壬午(1162)上舍释褐赐进士出身的李炳、淳熙辛丑(1181)进士李行成、淳熙己酉(1189)进士李则参、绍熙癸丑(1193)进士李大端和李楫、开禧乙丑(1205)进士李楠、嘉定辛未(1211)进士李尚和李升之、嘉定甲戌(1214)特奏名者李登和李步豹、嘉定丁丑(1217)进士李嘉猷、绍定己丑(1229)进士李玘和李震宗、淳祐辛丑(1241)进士李泰来、淳祐甲辰(1244)进士李时和李念祖、宝祐癸丑(1253)进士李碧山、宝祐丙辰(1256)进士李桃、李雷雨和李应奎、咸淳戊辰(1268)进士李说。登进士第者虽多,但因为始迁祖“立志从田”,所以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仅有饶州通判李士俨、刑部右侍郎李知已、大理寺丞李冠之、南康军通判李升之、将作监丞的李嘉猷、淮东安抚使李念祖、国子祭酒李碧山、中书舍人李桃、武昌知府李雷雨和余杭知县李应奎10人。明清时期,村人多因种地家贫,眼见经商有利可图,所以使得众多家境贫寒之人,为生计所迫而离乡背井向外寻求谋生,走上“服贾四方”、“以商为命”的道路。《婺源县志》记,时严田外出经商的有:李从云,“尝贾于开化”;李振穉,“弱冠随父商金陵”;李全义,“年十二,便习计然术,后业木湖广”;李秀文,“服贾信州”;李正俊,“服贾信州数十年”;李汝霖,“业茶于上海”;李发栋,“年十六,随父商江右信州,晚商于景德镇”;朱诚初,“贸易江西”;朱廷诰,“年十八,弃儒商广东”;朱廷杰,“中年务茶业,偕弟占春远赴东粤”等等。正是这些有进取精神、有开拓能力的人一代一代地出去了,虽然他们经商致富后带回大量白花花的银子,但仍难以偿人才的流失,以致严田在明清时科甲上不再有傲人的成就。
  历史上,严田村曾建有“振藻园”、“学静轩”、“钟英轩”等书舍馆塾,以教乡族子弟。为此,村里也曾出过一些文墨人,如清代李鸿瑞著有《芦洲诗集》。《婺源县志》载严田清代有两位名医,一位是“善岐黄,全活甚众”的李振基;另一位是“精岐黄,活人无算”的李振琛。  村落的东北侧是“船槽峡”。《婺源县志》记载:“山甚奇秀,有大小船槽五,昔时槽中有水,乡人以木艇渡于槽中。山之石屏广可三里,石屏下有二洞,俗传洞内有穴,通鄱阳湖。左右有日山和月山。”清咸丰间,太平军征战婺源时,曾多次经严田过船槽峡。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十二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一部在甲路与清兵交战,重创清兵,阵斩把总赵玉莲、曾文清等,随后扎营于船槽峡。在船槽峡左侧的日山山麓,有“青萝洞”。“洞中有天尊行道岩、湖来峰、花鞋石、天柱石、芝田、石钟、石鼓、天井。宣议郎李彦和曾构精舍于此,题其景曰‘青萝印月’。”南宋学者张舜臣题《青萝洞》诗云:“峰峦缥缈倚青云,古往今来事可询。歙地洞中名已旧,唐贤石上墨犹新。烟霞解锁无尘迹,花药能留不老春。公出桃源本仙裔,清游宁惜驻雕轮。”另在上、下严田之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县曾设“严田巡检司”,有弓兵30名;万历八年(1580)撤。  最值得称道的是严田村的“水口”,其称得上为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之一。水口,缪希雍的《葬经翼》中称:乃一地之门户,当“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由于婺源地处万山间,各村落四面大多是山,形成较为封闭的完整空间,所以水口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人们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之地。风水术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因此往往在水口处培植树木,建筑桥台楼塔等物,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这样布局,即是基于古代风水术“障空补缺”的理论,同时又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全村的公共园林。严田村的水口,除植有巨樟、在溪流上横架藉以“藏风聚气”的树德桥外,另装饰有德福亭、四灵庵、沁泉、如来佛柱、水碓等建筑,使水口不仅关锁严密,同时炫示了家族的荣耀。
  严田水口的巨樟,树龄距今已有1500多年。古樟树高20余米,胸径达4.3米,冠幅有3亩。观古樟,枝干横斜参差,苍劲雄浑;叶片密密层层,披青展翠;其与婺源北部虹关村的“江南第一樟”相比,胸径比虹关古樟还要粗90厘米。林业科研部门的专家考察后曾说:就此樟树的历史和态势而言,完全当得上“天下第一樟”之称。自古以来,村民将该樟视为“树神”,过去,当地人家怕小孩难养,通常会到树底来烧上几炷香,然后把写有孩童生辰八字的红纸,贴在樟树上,将孩童过继给树神,这样即可保得平安。关于这棵古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北宋末年,高宗赵构受进犯中原的金兵追赶,荒不择路奔窜逃命。当他来到这儿,金兵已越追越近,情急之中,赵构爬上了这棵枝叶繁茂的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叶片里,这才躲过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多年。  巨樟旁的“树德桥”,原先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桥。从什么时候起,木桥改成了石拱桥呢?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在南宋初年的一天,临安府差来一封三百里加急公文,外加一包官银。严田村的李氏族长拆开一看,原来是封指令改樟树旁木桥为石拱桥的函。村人顿时明白了,一定是坐在金銮殿上的高宗皇帝,想起了这棵救命树,感恩报德来了。于是,从此这里就有了这座长13米、宽6.5米、高6米的石拱桥。  严田水口建筑群中,德福亭是座跨路而筑的石亭,系村人为方便来往行旅歇脚而捐建的。亭名“德福”,大意是指广施仁义、行善积德之人,必定会有后福。四灵庵按古碑刻记,其最早是徐、洪二仙的炼丹之所,随后被佛教徒视为开法宣教的理想之地,一时之际,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梵乐经诵,法务兴隆,四方香客云集。后因年深岁久,院宇渐次颓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民众捐资对寺庙进行了重造。可是到清咸丰年间(),庙宇又遭兵燹,终使四灵庵成为瓦砾废墟,仅留下一方古碑刻和当年徐、洪二仙为汲水炼丹开凿的一眼“沁泉”。虽然现今庙宇不存在了,可民间仍相传,说是常在此燃香膜
  顶  
  明初兴二公由饶郡瓦西坝,(今波阳县)随中山王徐达镇守长江口水运码头(今湖口县城),后调任古城柴桑赛口(今赛城湖),居德化县白鹤西乡第四保罗家河,地名花果园,(今九江县沙河泉塘细屋李村),自祖居此地600余年繁衍生息,瓜瓞绵绵,人丁四处拍迁,宗祠几度兴废,仅据家史所戴:清乾隆壬午(1762)年建祖祠,毁一于咸丰癸丑(1853)年,太平天国兵樊,再建于光绪戊寅(1878)年,由福建。湖南巡抚兵部侍郎李明墀公出巨资,由其四弟明基公承办,历时四载,在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谭畈村(今谭畈中学)建规模宏大,雨天三里不湿脚,村首村尾不闻钟鼓声,惜国运衰祚,(1938)年日寇入侵九江后又毁于兵灾,在这之前。其子李盛铎(晚清重臣,中国著名藏书家)在老屋场花果园,修祖祠两重,并赠送匾大清皇清浩授,晋封(正大光明),(文元选元),(福),匾三块,惜又破坏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之动乱,1994年世居乡土的宗亲为尊宗敬祖,追源收族,又多方集资重建祖堂,今因国家规划开发老宅全部征用,按规划在此新址重建成今李氏花果园宗祠。
江西德化(今九江)花果园,兴仕堂,谭畈支,世林供稿。  宗德风染万世兴,自祖迂居此地数百载,人丁昌盛繁衍,又析迂到今庐山区莲花乡谭畈村,姑塘镇,湖北武汊,浙江温州,北京,天津,四川成都及港奥台同胞,还有侨居海外的侨胞(有英,美,法,德,加拿大,新加坡,荷兰等)世界各地的我李氏族人,各个时代人才辈出,形成了我中华鼎盛之家族,国史地志均有记载。
  重建李氏宗祠碑记   今逢盛世,吾李氏花果园宗祠(木樨轩藏书楼)自日奠基到10月29日顺利竣工,真乃我李氏族人极大之幸事,新祠临巍峨之匡庐,映西林之塔影,闻东林之钟声,纳秀水之灵气,收群峰之紫光,祠堂雄浑古朴,续我李氏之家风。   李氏(兴仕堂)古称[木犀轩书院]位与美丽的浔阳江畔,坐落与巍峨的庐山脚下,古香古色的佛教圣地{东林寺}下方,大约500米。  &木犀轩&主人,乃光绪进士,一甲二名[榜眼],民国大总统顾问,中国近代政治家,外交家,版本学家,最负盛名的藏书家,李盛铎[字木斋]  &木犀轩书院&的藏书,震憾世界,文明华夏.以是四代藏书.现在北京大学,北京历史党案管,北京人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馆.大英帝国博物馆.还有日本都有他的藏书,这是李氏的光荣,更是李氏的骄傲。
  吹响三田李氏集结号
  首先说,煮酒论史板块,本来就不是天涯的红火板块,有点像学生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不重视历史地理的味道,天涯里杂谈八卦情感都是热门板块,都是现代时尚追求元素;可怜本帖又是聊着历史偏科里面的偏科,家谱,家谱也未聊百家姓,主要是知识面太窄,不是不想开趴,就知道最简单的,百家姓是宋朝时候编的,所以赵就得排第一,本帖的命运堪忧。。。。
  @laizhi远方 125楼
09:57:06  明初兴二公由饶郡瓦西坝,(今波阳县)随中山王徐达镇守长江口水运码头(今湖口县城),后调任古城柴桑赛口(今赛城湖),居德化县白鹤西乡第四保罗家河,地名花果园,(今九江县沙河泉塘细屋李村),自祖居此地600余年繁衍生息,瓜瓞绵绵,人丁四处拍迁,宗祠几度兴废,仅据家史所戴:清乾隆壬午(1762)年建祖祠,毁一于咸丰癸丑(1853)年,太平天国兵樊,再建于光绪戊寅(1878)年,由福建。湖南巡抚兵部侍郎李明墀公出......  ---------------------------
  @laizhi远方 126楼
10:09:20  重建李氏宗祠碑记  今逢盛世,吾李氏花果园宗祠(木樨轩藏书楼)自日奠基到10月29日顺利竣工,真乃我李氏族人极大之幸事,新祠临巍峨之匡庐,映西林之塔影,闻东林之钟声,纳秀水之灵气,收群峰之紫光,祠堂雄浑古朴,续我李氏之家风。  李氏(兴仕堂)古称[木犀轩书院]位与美丽的浔阳江畔,坐落与巍峨的庐山脚下,古香古色的佛教圣地{东林寺}下方,大约500米。  &木犀轩&主人,乃光绪进士,一甲二名[榜眼],......  -----------------------------  三田李氏界田派
  顶  
  讲一讲徽州的殡葬习俗,徽州地处山区,殡葬习俗为土葬。已我的估计,徽州就是现在的黄山市,下面的区县,包括黟县歙县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祁门县都应该还是土葬,只有黄山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屯溪区,有火葬场,市民大概是走火葬制度了,但是屯溪区所属的农村应该还是土葬。老人常在生前打好棺木,此种称"寿材";过世时现买的称"棺材"。打寿材一般选在有闰月的年,今年恰逢双闰年,寿材订做极多.棺木用杉(音sha)木,一口棺需约1立方米木料。有子孙的老人,棺木需配子孙凳,几个孩子即配几个,放入棺木一同下葬,寓意子孙希望多福。
  图中的棺材为“十裹(音译)”,即用了10块木板,头板与脚板不算,底板、棺盖分别3块,两侧的墙板分别2块,这是绝大多数棺材的形制。大树少见,被称为“八仙”的八块棺木,胡荣涛从来没打过。一口棺材工钱七八百,今年他已打了50多口.最后一幅图中,这样的棺材头被称为"荷叶头",样式较为美观。
  祭板,也叫拜板,碧山村,清晨,61岁的汪传昌今天打寿材,请来的两位师傅在挑选分配木板,儿子女婿左右帮忙,91岁的老父亲还在偏房没起床。女儿拿来的红布蒙上木板,女婿儿子执香拜板,然后点燃鞭炮与小礼花。汪传昌与妻子站在廊下,望着满目烟雾,明明是白喜,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喜悦。
  “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旧的丧葬之事,的确是不同一般。人们对死的重视,从婚嫁时置棺木作嫁装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后事)可窥一斑。谚称“六十不办前程,死倒别怪儿孙”。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岁,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关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寿木”,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祝愿主人百年长寿。安葬之地要有“来龙”、有“下手”,朝山秀丽、望水来临的“牛眠大地”,地选好后建生坟,俗称“作风水”。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隆重以至过于繁琐,大致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等等。  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休宁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黟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丧葬之礼,繁琐至极,在此不坐详表。
  顶楼主  同为李姓  南方保留家谱的比较多  我们北方大多早就湮没不清了
  宁县政平李氏家族李氏之先祖是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系唐李后裔。明太祖时龙飞御即其先祖,因有创业功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始祖龙授昭信校尉之职,管军于庆阳卫递运所(即宁州政平镇)。世袭其职,与国始终。至明末共袭九世。 明代居于政平东南的李家城,并建有祠堂。后其支脉大部迁入政平南洼,部分迁往他乡,分布在宁县中村李家坳、正宁的下冯、桌子头、乔坡等村,当代兰州、平凉、青海、白银、嘉峪关等地都有政平李姓后裔定居。
  @桃木棒柳木刀 147楼
13:16:28  顶楼主  同为李姓  南方保留家谱的比较多  我们北方大多早就湮没不清了  -----------------------------  三田李氏统宗谱,是统修的,是一本浩瀚大谱,有50多券,所以清乾隆和清光绪修的,都有保留下来,可能发行也比较多,总能有留下的吧。但是三田下面的各田各支基本上所修家谱都被毁了,都是总谱和支谱记录应该一致
  @桃木棒柳木刀 148楼
13:19:16  宁县政平李氏家族李氏之先祖是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系唐李后裔。明太祖时龙飞御即其先祖,因有创业功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始祖龙授昭信校尉之职,管军于庆阳卫递运所(即宁州政平镇)。世袭其职,与国始终。至明末共袭九世。 明代居于政平东南的李家城,并建有祠堂。后其支脉大部迁入政平南洼,部分迁往他乡,分布在宁县中村李家坳、正宁的下冯、桌子头、乔坡等村,当代兰州、平凉、青海、白银、嘉峪关等地都有政平李姓......  -----------------------------  有空我请高人帮你查查,这位始祖李龙飞以上的世系
  徽州的母亲河-新安江
  顶  
  @桃木棒柳木刀
13:19:16  宁县政平李氏家族李氏之先祖是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系唐李后裔。明太祖时龙飞御即其先祖,因有创业功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始祖龙授昭信校尉之职,管军于庆阳卫递运所(即宁州政平镇)。世袭其职,与国始终。至明末共袭九世。 明代居于政平东南的李家城,并建有祠堂。后其支脉大部迁入政平南洼,部分迁往他乡,分布在宁县中村李家坳、正宁的下冯、桌子头、乔坡等村,当代兰州、平凉、青海、白银、嘉峪关等地都有政平李姓......  -----------------------------  @laizhi远方 150楼
18:54:59  有空我请高人帮你查查,这位始祖李龙飞以上的世系  -----------------------------  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市,这里的李氏,要么就是吴王李恪的后裔(磨刀李),要么就是我这帖子里的三田李氏即唐宣宗孙李京的后裔
  @桃木棒柳木刀
13:19:16  宁县政平李氏家族李氏之先祖是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系唐李后裔。明太祖时龙飞御即其先祖,因有创业功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始祖龙授昭信校尉之职,管军于庆阳卫递运所(即宁州政平镇)。世袭其职,与国始终。至明末共袭九世。 明代居于政平东南的李家城,并建有祠堂。后其支脉大部迁入政平南洼,部分迁往他乡,分布在宁县中村李家坳、正宁的下冯、桌子头、乔坡等村,当代兰州、平凉、青海、白银、嘉峪关等地都有政平李姓......  -----------------------------  @laizhi远方
18:54:59  有空我请高人帮你查查,这位始祖李龙飞以上的世系  -----------------------------  @laizhi远方 156楼
16:55:33  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市,这里的李氏,要么就是吴王李恪的后裔(磨刀李),要么就是我这帖子里的三田李氏即唐宣宗孙李京的后裔  -----------------------------  我那段也是百度到的。  我们那里方圆百里基本上都没有家谱里,从明代到现在可能都续不起来了。有空回家问问。  棺木的形制和我们那里一样,我们那里叫“板”,只有用了才叫棺木
  徽州李氏  
  我家是明末清初从徽州婺源搬到上饶鄱阳的按说也是徽州李氏啊可我们的字辈好像对不上  
  我们饶州鄱阳和景德镇多数李姓人士祖上都是来自徽州  
  仕是我的字辈、只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李氏、老祖宗到底是谁?楼主你知道的这么多、能告诉我吗?顶你  
  @李仕辰 166楼
11:18:51  仕是我的字辈、只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李氏、老祖宗到底是谁?楼主你知道的这么多、能告诉我吗?顶你  -----------------------------  鄱阳县和景德镇的浮梁县有三田李氏,而且人数众多,三田李氏没有统一字辈,只是统一修谱,也就是说,你的那个字辈只是你们本村本族启用的,跟网上的什么李氏字辈9999例,不存在对应关系是正常的,我是三田李氏新田派后人,我们村的字辈应该从明朝后期开始启用的,共20个字,这个字辈跟别的三田李氏村落不存在对应关系,就是我所说的,没有统一字辈;在修谱过程中,也存在着没有参加统修宗谱的三田李氏村落;你说的这些情况,应该回家继续向老人家请教,老人世代口口相传,应该还知道一些东西,如你所说,要是从徽州婺源迁出的话,按三田李氏来说,有可能属于三田李氏的新田的理田派,或者就是三田李氏的严田派,所以你还得继续向本村老人求证,本村是不是三田李氏;最后,欢迎你加入三田李氏交流群,里面会有高人给你解答,里面还有很多鄱阳县的李氏朋友。
  回复第167楼(作者:@laizhi远方 于
15:08)  @李仕辰 166楼
11:18:51  仕是我的字辈、只是不知道到底是哪……  ==========  
  额  
  谢拉、楼主、我叫李仕辰、加我qq、  
  三田后人,查谱为黟县迁景德镇浮梁。
  @inno425 171楼
23:22:03  三田后人,查谱为黟县迁景德镇浮梁。  -----------------------------  现在黟县的三田支派只有三个,按民国之前算,那只有两个支派,我们村的蓝湖彭田派原先一直归宁国府太平县管辖;那你们那就极有可能是黟县鹤山或者黟县红星乡奕村迁出;奕村和蓝湖村又是本家,同是三田李氏新田派第十二代,两个人是亲兄弟,他们都是一个人带自己一家人外迁出去,到之后一二百年,就是一个大家族。
  浮梁和黟县相隔不远,都是历史文化与环境俱佳的好地方
  过年回家,只知道四个字辈  金凤文和  我是和字辈
  @桃木棒柳木刀 174楼
10:43:03  过年回家,只知道四个字辈  金凤文和  我是和字辈  -----------------------------  一般字辈20个字
  @laizhi远方 173楼
13:51:19  浮梁和黟县相隔不远,都是
文化与环境俱佳的好地方  -----------------------------  嗯,我们老家的村,也都是徽派建筑,说房子有百年历史了,2005年村里的老人组织修了次谱,一直往上面查,查到黟县,然后还派了几个人去了趟。现在的谱上写着“龙田李氏敦睦堂续世派”也有理田派,三田等字,按三十一世排下来分别是:“周,启,祥,光,明,本,立,英,华,盛,白,日,依,山,起,黄,河,遇,圣,清”字辈,我是华字。
  @laizhi远方
13:51:19  浮梁和黟县相隔不远,都是
文化与环境俱佳的好地方  -----------------------------  @inno425 176楼
22:41:47  嗯,我们老家的村,也都是徽派建筑,说房子有百年
了,2005年村里的老人组织修了次谱,一直往上面查,查到黟县,然后还派了几个人去了趟。现在的谱上写着“龙田李氏敦睦堂续世派”也有理田派,三田等字,按三十一世排下来分别是:“周,启,祥,光,明,本,立,英,华,盛,白,日,依,山,起,黄,河,遇,圣,清”字辈,我是华字。  -----------------------------  三田李氏是总称,三田李氏是指:安徽祁门新田,原安徽婺源严田,江西浮梁界田;三田李氏说白了就是三位李氏兄弟,他们的父亲便是三田李氏一世祖,李京(公);他是唐宣宗的孙子。理田是新田的支派,由于历史上理田分家较早,而且家族发展昌盛,应该说超过了新田派的发展,历史上历届三田李氏统修宗谱,都是在理田的洞公总祠,理田就是现在的婺源李坑,现在是个旅游热门地方。龙田李氏有可能是理田分出去的支派,欢迎你加入三田李氏交流群,群号,里面有一位宇芳宗亲,他对三田李氏研究很深厚,很多问题相信找他定能解决。
  @laizhi远方
13:51:19  浮梁和黟县相隔不远,都是
文化与环境俱佳的好地方  -----------------------------  @inno425
22:41:47  嗯,我们老家的村,也都是徽派建筑,说房子有百年
了,2005年村里的老人组织修了次谱,一直往上面查,查到黟县,然后还派了几个人去了趟。现在的谱上写着“龙田李氏敦睦堂续世派”也有理田派,三田等字,按三十一世排下来分别是:“周,启,祥,光,明,本,立,英,华,盛,白,日,依,山,起,黄,河,遇,圣,清”字辈,我是华字。  -----------------------------  @laizhi远方 177楼
13:37:41  三田李氏是总称,三田李氏是指:安徽祁门新田,原安徽婺源严田,江西浮梁界田;三田李氏说白了就是三位李氏兄弟,他们的父亲便是三田李氏一世祖,李京(公);他是唐宣宗的孙子。理田是新田的支派,由于
上理田分家较早,而且家族发展昌盛,应该说超过了新田派的发展,
上历届三田李氏统修宗谱,都是在理田的洞公总祠,理田就是现在的婺源李坑,现在是个旅游热门地方。龙田李氏有可能是理田分出去的......  -----------------------------  至于你们那怎么跟黟县有联系,我觉得有点复杂,不过也很可能很简单,历史上有很多三田李氏村落,都是一位祖先迁过去,后世繁衍出了一个大家族
  祁门老家祠堂对联:界田望族,阊水名宗  但不知后续过程。
  @tianyayouli 179楼
21:39:52  祁门老家祠堂对联:界田望族,阊水名宗  但不知后续过程。  -----------------------------  祁门还有界田派,相当少有啊,祁门孚溪新田是三田李氏长房,三田李氏即新田、严田、界田;之后繁衍到各处,又成立“某某田”;要是你知道迁往你们村的一世祖,那么相关家谱资料就会很快能够查到,欢迎你加入三田李氏交流群交流,群号
  @tianyayouli
21:39:52  祁门老家祠堂对联:界田望族,阊水名宗  但不知后续过程。  -----------------------------  @laizhi远方 180楼
09:51:49  祁门还有界田派,相当少有啊,祁门孚溪新田是三田李氏长房,三田李氏即新田、严田、界田;之后繁衍到各处,又成立“某某田”;要是你知道迁往你们村的一世祖,那么相关家谱资料就会很快能够查到,欢迎你加入三田李氏交流群交流,群号  -----------------------------
  【七绝】问月台  李谦然(明)  皂盖影摇疏雨散,
竹枝歌罢夕阳催。  荆州山简风流在,
醉趁斜曛并马回。  【七律二首】天桥  李谦然(明)  抡材徂暑入天桥,
悬壁清幽午更饶。  流水弹琴如宓子,
雁门鸣剑有嫖姚。  崖藏鼯燕飞惊突,
石幻象狮卧欲摇。  梁栋喜看缘缆出,
大夫期早上青霄。  冈豅横出跨溪头,
底石中间巧引流。  谷口藤枝迎旧客,
洞门风磴讶新秋。  莓苔就席情真朴,
波影侵杯酒共浮。  河塑不逢五马饮,
山阴共忆雪明舟。  【五律】象耳山  李谦然(明)  山径通仙阙,
崖扉迫市阛。  远非游郭外,
高已入云端。  豁目千峰秀,
清心水一湾。  碧霄原有路,
谁谓杳难攀。  李谦然(),字益卿,号壁山,贵池(今石台源头)人。曾任明朝两浙都转运使司运。
  源头李氏QQ群
  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司户,于公元850年病逝,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氏人。  ==========  后人皆化黎族了。
  楼主有才,,自斟自饮,我虽不姓李,也帮顶了!!!  请君继续!
  @jygg 186楼
17:15:46  楼主有才,,自斟自饮,我虽不姓李,也帮顶了!!!  请君继续!  -----------------------------  呵呵,谢谢关注;看一看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文笔不好
  @沧溪雨 185楼
17:03:26  -----------------------------  谢谢源头李的宗亲,来本帖更新知识量,也感谢现代的网络,让我们能更好便捷的研究家族史。源头李和李坑是三田李氏新田派的先锋代表了,历史人物辈出。
  @繁一 184楼
15:39:13  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司户,于公元850年病逝,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氏人。  ==========  后人皆化黎族了。  -----------------------------  感谢关注,我也不是大行家,对别的李氏派别知道就少了,还真希望本帖是李氏姓氏的讨论帖,我想内容就会更加广泛,参与人数就会多了,知识性就丰富了
  三田李氏遵祖训“逢田则吉”,所以三田李氏村落,都有一个带田的名称,比如,三田李氏村落的代表,婺源李坑,三田李氏家谱记载,婺源理田又称李坑。历代三田李氏统宗谱都在李坑修订编纂印刷成册。
  谱载京公墓在界田佛玉山。现浮梁县,鹅湖镇,界田村。
  三田李氏,子孙众多,万世一系
  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朱国祚 - 李廷机 - 刘应秋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67名
周应宾 - 张
坤 - 刘志选 - 麻
荁 - 盛万年 - 史记勋 - 莫
睿 - 史孟麟 - 林绍用  张甲征 - 叶向高 - 王绍先 - 王
佐 - 陆镇默 - 孙光启 - 饶
伸 - 蔡应麟 - 何继高 - 方应选  申用懋 - 邹德溥 - 徐即登 - 钱守成 - 王士嵩 - 袁应阳 - 郭正域 - 俞显卿 - 殷
都 - 方从哲  胡应辰 - 李开藻 - 张寿朋 - 王士琦 - 沈
烝 - 刘复初 - 白所知 - 陈所学 - 王岳锡 - 高世芳  陈汝学 - 季东鲁 - 于玉立 - 陈
廉 - 项承芳 - 李民质 - 徐大化 - 林国相 - 安世凤 - 孙如法  丁继嗣 - 张
悌 - 陈一简 - 郭廷良 - 邵
祺 - 詹在泮 - 何
信 - 胡笃卿  李开芳 - 萧
雍 - 王尧封 - 庄履朋 - 虞淳熙 - 卢梦钖 - 刘应同 - --- - --- -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271名
杨元祥 - 龚云致 - 章尚学 - 安文璧 - 沈良臣 - 陆起龙 - 杨
楷 - 方万策 - 唐一鹏  方懋学 - 俞咨禹 - 潘士藻 - 闻金和 - 李献可 - 陈汝璧 - 周九皋 - 季道统 - 徐万仞 - 叶
修  张守干 - 崔景荣 - 吕胤昌 - 王时济 - 吴尧臣 - 程德良 - 任
悊 - 陈继畴 - 马犹龙 - 王道显  钱一本 - 于若瀛 - 陈其志 - 周之基 - 徐
榜 - 李周策 - 秦
嵩 - 钱汝梁 - 周子文 - 江中信  张问达 - 舒弘绪 - 段克允 - 孙湛吾 - 柯茂竹 - 崔谦亨 - 李化龙 - 甯中立 - 杨
凤 - 王之栋  张应扬 - 李徽猷 - 范醇敬 - 尤应鲁 - 沈凤岐 - 涂宗浚 - 王有功 - 杨绍程 - 丁应泰 - 吴
华  万国钦 - 萧汝芳 - 颜洪范 - 张
曦 - 俞士章 - 张惟方 - 陈
震 - 王室垣 - 梅国桢  陈公相 - 李生芳 - 刘一澜 - 何必麟 - 高知止 - 许国诚 - 周
昊 - 杨应宿 - 张天德 - 胡时麟  蒋应震 - 陈良轴 - 蔡承植 - 荆州俊 - 林朝钥 - 何出光 - 叶继美 - 刘鹿鸣 - 杨应聘 - 徐良选  沈昌期 - 刘不溢 - 林道楠 - 曾凤仪 - 乐元声 - 潘敦复 - 陈秉浩 - 陈九德 - 朱长春 - 李复阳  沈
权 - 杨文焕 - 程
镜 - 张文华 - 韩光曙 - 刘三才 - 罗心尧 - 王遵训  张应登 - 刘
镇 - 周学易 - 刘芳誉 - 任应征 - 潘
悫 - 梅鹍祚 - 华廷诏  章守诚 - 王梦鲤 - 涂文奎 - 刘文征 - 崔士棨 - 马
拯 - 张尧文 - 龚廷宾 - 郭
实 - 南邦化  黄洽中 - 侯庆远 - 刘
渠 - 张主敬 - 李茂春 - 吴维魁 - 董宋儒 - 梁
铨 - 郑一鹏  朱星耀 - 李光祖 - 郭
升 - 顾汝学 - 薛继茂 - 张贞观 - 时偕行 - 夏之臣 - 黄中色 - 吴龙征  徐常吉 - 卢一诚 - 黄腾春 - 孟养浩 - 马
适 - 沈之唫 - 林熙春 - 刘
会 - 罗朝国 - 李芳先  徐学聚 - 汪
焕 - 卢龙云 - 刘斯濯 - 宋兴祖 - 胡三省 - 周嘉宾 - 戴朝用 - 曹继孝 - 何应奇  董国光 - 姚思仁 - 杜华先 - 赵世显 - 饶
仑 - 卢大中 - 张光绪 - 来三聘 - 牛应元 - 钟若休  陈一言 - 陈汝麟 - 张
常 - 陈舜仁 - 廖道充 - 佘梦鲤 - 何
选 - 茅国缙 - 于永清 - 贾名儒  董道醇 - 朱
点 - 袁一骥 - 李商耕 - 李春开 - 刘汝康 - 彭健吾  陈
锦 - 孙承谟 - 赵世德 - 樊养凤 - 程朝京 - 乔光岳 - 龚闻道 - 程
训 - 李杜才 - 蔡肇庆  汤显祖 - 徐应聘 - 林寅宾 - 曹一元 - 梅国楼 - 聂应科 - 严贞度 - 钱景超 - 熊
元 - 张宗载  李
图 - 赵学仕 - 李用中 - 曹学程 - 赵
任 - 樊玉衡 - 涂文焕 - 钱梦得 - 邓宗龄  刘大武 - 姜应麟 - 杜
勖 - 张廷相 - 雒于仁 - 贾尚志 - 田
劝 - 郭如川 - 刘
宇  李盛时 - 许一敬 - 刘三才 - 李应策 - 何汝岱 - 蔡
彭 - 黄廷宝 - 汪道亨 - 林
材 - 李以唐  李
炳 - 黄应聘 - 刘养志 - 雍之可 - 常
心 - 杨应中 - 陈楚产 - 程
试 - 邢绍美 - 何
伟  文运熙 - 屠如虹 - 徐
阶 - 刘思瑜 - 郑国俊 - 李为芝 - 岳万阶 - 蒋
荐  梁云龙 -
  三田李氏的三个始祖村落,孚溪新田,婺源严田,浮梁界田,就此三田李氏称之为三田李氏;现在孚溪新田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新田附近的村落还是有的,如上福州下福州等村子名,这些村子是在三田谱分迁有记录的,还有凫溪口的地名,很有可能历史变迁孚溪变凫溪了,凫溪口更可以佐证孚溪新田就在此附近,因此可以定义孚溪新田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凫峰乡上福州附近;婺源严田还在具体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甲路乡严田村(婺源县解放前归属徽州),浮梁界田也在,地址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界田村
  非常速度的减肥。  店铺有店主亲自减肥的视频。是真的视频,四十多天减掉了四十多斤!!  请 !!!火  搜 !!!焰  淘 !!!中  宝 !!!的  店 !!!宠  铺 !!!儿  竖着读,你懂的 如有打搅,敬请海涵!!!
  南徙事略(转载)  高祖李渊其先西凉讳嵩之后,嵩生歆,歆生重耳,重耳生熙,熙生天赐,天赐生虎仕西魏,封陇西郡,公虎生八子,三讳昺仕后周封唐公,四讳渊袭爵进封唐王,渊生二十八子,窦氏生次子讳世民,世民生十四子,文德氏生治,治生八子,武氏生旦,旦生六子,昭成氏生隆基,隆基生三十子,元献氏生亨,亨生十四子,章敬氏生豫初名俶,俶生二十子,睿贞氏生适,适生十一子,昭德氏生诵,诵我太高祖也,生于上元二年辛丑九月,殁于元和元年丙戌正月癸酉,葬于七月壬寅,诵生二十七子,王氏生纯,纯我曾祖也,生于大历十三年戊午正月,元和十五年庚子正月殁于逆陈宏志,葬于六月庚申,纯生二十子,第十三子即我祖讳忱,母郭氏生于元和五年庚寅二月,殁于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癸已,葬于咸通二年甲申,生子十二漼居长,我考讳汭,第九母赵氏所生也,生于开成五年庚申正月丙子,母陶氏生三子,嫡僼次佑为饶州刺史,季即我也,乾符三年丙申五月戊寅考殁,辛丑妣殁,丙戌兄又卒,我治丧事未毕,而仲兄之讣音又闻,时四方兵乱,不能南顾,幸宋威七月奏捷,方取装南奔,不意王仙芝、黄巢尚在大肆屠戮,道路不通,我乃变服御,更名京,涉历万苦,冬始抵饶,而仲兄之丧已赖歙州刺史李棹仰念宗族移咨饶州刺史颜一标同,代葬于鄱之昌水矣,我乃抵歙谢棹,因乱不能北返,遂留寓焉,我考我妣之坟墓未治,日惟北望号恸而已,己亥冬巢陷歙州,闻有逢黄不杀之号,乃徙居黄墩以避之,广明庚子(公元880年)复徙昌水娶方氏生三子,仲皋、仲安、仲亨。后闻黄巢杀长安宗族无遗类,韩建刘季述矫诏杀十一王于石堤谷,蒋元晖等杀诸王于九曲池,宗族凌夷如此之甚,无再北归之志矣。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三月宰相张文蔚、杨涉奉册宝禅位于梁,而我祖宗之业废矣,呜呼!时事如此,夫复何言,顿首泣血,谨书大略,以遗我之后人世世秘而藏之,以为家乘,不必使人知之,兹当改革之际,宗族之辱不及平民之荣,何足言哉,但恐以后迁徙无常,时移世变愈久愈远,而愈不知其所自出为是,不得已而有言呜呼痛哉!  时  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正月甲子  裔孙佯字伯柔改名京,寓饶之昌水顿首谨书
  谢谢楼主辛苦发贴,我是特意回婺源寻祖,(前五代先祖在于1861年左右离开严田前往赣州谋生,到了我这一代又前往深圳谋生。)我今年刚退休,有空了解家族之事,近期在网上查阅文章,凭先人留下的一些点滴信息资料佐证。我终于确认了我是严田李分支宝善堂的后人,也完成了父辈的心愿。哈哈,高兴中。盼楼主与我联系,并多聊些家族史料,谢谢你的文章。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群峰机械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