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k1276区怎么进不去小号进行曲

曲靖市地震监测台网
第十五节& 曲靖市地震监测台网
曲靖市位于云南东部,与川、黔、桂三省相连,自古是中原入滇之门户。曲靖市辖七县(会泽、师宗、富源、马龙、沾益、陆良、罗平)一市(宣威属县级市)一区(麒麟)。
曲靖及邻区地处全国著名的小江深大断裂附近,是云南地震强度最大和烈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500余年间,曾遭受3次7级以上大震的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根据地震活动趋势和历史地震迁移规律,我市所处的滇东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经过我市地震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以地下流体观测为主,测震为辅的地震监测网。目前该监测网观测有高精度地温、水氡、电磁波、水位及辅助测项、测震等项目,观测数据供各级地震部门使用。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达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获得了大量的科学的观测数据,为各级地震部门进行地震分析预报、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曲靖市地震局
(一)、概况
名称:曲靖市地震局&&&&&&&
代码:水位DA92、高精度地温DA44、遥测地震台网
所在位置: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
类别:市政府直管事业单位(局站合一)、国家(滇15井)
隶属关系:隶属于曲靖市政府
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曲靖市政府所在地—麒麟城,春秋战国时为“蘼莫之属”。秦修“五尺道”。汉(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到1913年废府改设曲靖县,1950年3月以来都为地区、市的驻地。1997年5月由曲靖改为麒麟区。
麒麟区地处曲靖—昭通断裂带,宣威—弥勒地震区。区域的构造为宣威-曲靖-陆良北东向系列,水系属南盘江上游,地理位置为103°47′39″E,25°29′38″N。自1494年以来,麒麟区共发生M≥4.7级地震三次。由于麒麟区地处小江南北深大断裂和通海“山”字型两大构造体系的东翼,距西部的小江深大断裂仅53 km,因此,多次受东川、寻甸、嵩明、宜良等地强震波及,两次遭七度破坏。1983年以来,区内及邻区4级左右地震明显增强。
遥测地震台网处理中心设在市政府办公大楼的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滇15井孔口标高1863.9m,坐落在市政府大院内的办公大楼后面,现有砖混结构井房15m2。曲靖市年平均降雨量为1004mm,一般集中在6~10月份,年平均气温约14.5℃。该井止水较好,含水层封闭承压。
图3.15.1.1
曲靖市地震局位置图
图&&&&&&&&&&
3.15.1.2地震观测井位置图
所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为:
表面厚1.50m为人工填土,中上部为褐黄、黄灰色粘土,可~硬可塑状,系冲洪积物;下部为灰、深灰色粉质粘土,可~软可塑状,系湖泽相沉积物。本层孔深位置0.00~22.35m,厚度22.35m,具弱透水性,为隔水土层。22.35~259.22m为泥盆系下统翠峰山组,其中:22.35~79.10m为灰岩、泥质灰岩,中等~微风化,坚硬,中厚层状,夹薄~中厚层硅质灰岩。岩溶、裂隙及层理发育,在孔深约46.90~48.40m发育一溶洞,直径1.5m,洞内充填有岩屑碎块及泥质物。此层厚度为56.75m富水性强,系强岩溶裂隙含水层,为观测孔的主要含水地层。孔深位置79.10~259.22m,为粉沙质泥岩:灰~灰绿色,薄~中厚层,中等~微风化,半坚硬状,夹灰色中厚层细砂岩。控制厚度为180.12m,为弱裂隙含水层。(详见观测井基本情况表一)
地下水类型为裂隙承压水,水质为K+、Na+、Ca+、Mg2+、Cl-、SO42-、NO22-、CO32-、OH-型水,属碱性水。成井时,水位埋深为18.00m,经钻探及抽水试验检查,止水效果良好。
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
曲靖遥测地震台网是曲靖市地震局为监测本市及邻区地震活动情况,于1984年开始建立的地方遥测地震台网。该台网现拥有8个子台和1个接受记录处理中心,8个子台分布在市区及邻区的大山里,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出市内M≥2.5级以上的地震基本参数。
曲靖市地震局所属的曲靖温泉水化站,曾开展了电磁波、水氡、水汞、水质等项目观测,由于当地搞开发,破坏了地下水源,于1997年全部项目停测。
1974年3月,地区地震办公室的地震观测井完钻,井深250米,开展了水位观测。于1984年通过了审定和验收,正式列为国家地下水动态观测井,即滇15井。由于诸多原因,于1993年1月停测。1994年5月13日在本井安装SZW-1A数字温度仪,开始进行高精度地温观测,经国家地震局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并一致通过验收,于1995年6月正式加入国家井网。1995年9月,由于政府办公区搞绿化,该井被封填,停止了项目的观测。
根据地震形势的需要,1998年政府拨专款,在办公大楼后面另钻探一口新的观测机井,同年5月8日,新的观测井由云南地质工程勘测总公司曲靖分公司第一工程处根据地震观测要求而钻成。井深259.22m,始测时实测为247m,共下套管251m,其中:φ194mm无缝钢管40.6m(高出地面0.6m),φ168mm无缝钢管38.0m,φ127mm无缝钢管144.58m,φ108mm无缝钢管29.4m(该段为打眼花管)。经多方努力和充分准备,地下水动态于1998年8月7日投入观测,8日开始记录到完整的观测数据,观测项目有静水位和地热(高精度地温)观测两项。
曲靖市地震局的地震监测工作由监测预报中心负责。现设主要观测员2人,后备观测员2人,各负其责,严把观测质量关,观测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为地震分析研究预报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二)、观测项目
1、地震观测
1984年以来,曲靖市地震局逐步选址、架设,于1990年形成了有8个遥测子台的768无线遥测地震台网,接受记录中心设在市局。整个台网南北长150km,东西宽94km。台网设备主要是768单路无线遥测地震设备,记录器为768记录器,采用模拟传输及记录方式,地震资料处理主要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结合处理。台址为:曲靖温泉、宣威东山、会泽驾车、富源、寻甸、曲靖廖廓、罗平、沾益花山。台站供电主要采用交流电源,部分台站辅予汽车蓄电瓶和太阳能电池。详见下表:
表3.15.1.1&&&&&&&&&&&
曲靖市地震局遥测地震台网一览表
曲靖遥测台网
曲靖市地震局
曲靖市地震局
曲靖市地震局
表3.15.1.2&&&&& &&&&&&&&&&&&&&台网中心设备一览表
表3.15.1.3&&&&&&&&&&&&&
曲靖市无线遥测地震台网台站一览表
25°29′38″
103°47′39″
25°23′33″
103°50′59″
26°12′26″
104°08′51″
26°01′11″
103°22′47″
25°36′28″
104°10′02″
25°32′24″
103°14′03″
25°29′00″
103°45′53″
中继兼遥测
24°52′25″
104°15′26″
25°45′00″
103°53′46″
工作人员在接受处理中心进行地震基本参数的计算,使用省地震局遥测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定位程序。地震资料主要供本局分析预报人员使用,向市内各县(市)、区地震局提供月报目录,供参考使用。及时把计算处理的地震参数输入计算机,供全市计算机网络使用。
2、地下流体观测
(1)、水位:始测水位实际埋深为14.5m。1998年8月7日至1998年12月17日采用SW-40型水位仪观测,1998年12月18日至2002年1月15日采用SW40-1型水位仪观测。2002年1月15日至今则采用LN-3型数字水位仪进行水位观测,始测水位实际埋深为22.780m,探头放置于距井孔24.780m(即水下2m处)。该井水位记录曲线固体潮每天明显呈两峰两谷状,峰谷日幅差在10~80mm之间,随月相的朔望交替发生大潮及小潮变化,水位受潮汐因子影响比较大。
(2)、地热:始测值为21.2974℃。1998年至今采用SZW-1A型数字测温仪进行观测。开始观测时,用电缆将探头固定于井深245m处。2001年11月仪器出现故障,当检修好仪器再下探头时,考虑到井淤问题,于是将探头放置在井深240m处,即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5m。
图3.15.1.3& 曲靖市地震局观测井房平面图
两种观测项目自1998年观测以来,观测数据资料连续、真实、可靠,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的观测数据资料,在地震预报中起到了应起的作用。
资料质量:由于观测人员责任心强,观测技术高,严格按照观测规范做,故取得的观测数据连续完整,真实可靠。在参加省局观测质量评比时,取得较好的成绩。
资料的传递:2000年以前,所观测到的数据都是当天用电台或电话向省地震局报送;2000年以后,观测数据都是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向省地震局传送。传送速度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资料保管:所有资料由曲靖市地震局档案室保管。由于资料要参加全省评比,归档时间较慢,一般是两年归档一次,不参加评比的资料归档较及时。
(三)、工作人员:
表3.15.1.4&&&&&&&&&&&&&&&&&
历届地震局负责人表
表3.15.1.5&&&&&&&&&&&&&&
地震监测工作人员情况表
(四)、预报科研与奖励
表3.15.1.6&&&&&&&&&&&&&&&&&&&&&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获 奖 日 期
项& 目& 名& 称
1994年3月19日
1993年度质量管理
1994年3月19日
1993年度电磁波观测
1994年3月19日
1993年度水汞观测
1994年3月19日
1993年度水氡观测
1994年11月
1994年度水质观测
1994年11月
1994年度综合质量管理
1996年11月
1996年度水汞观测
1996年11月
1996年度水质观测
1997年11月
1997年度水汞观测
1997年11月
1997年度水质观测
1997年11月
1997年度综合质量管理
2001年11月
2001年度水位观测
2001年11月
2001年度地热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观测井基本情况表一
曲靖市地震局观测井(泉)基本情况表二
曲靖市地震局观测井水化学特征一览表
井(泉)名称
1998年5月5日
地质一大队
井(泉)编号
1998年5月8日
云南143煤田地质
勘探队化验室
(1/Z·BZ±)
(1/Z·BZ±)
Eh:  mV
游离CO2                     mg/L
曲靖市地震局数字观测项目表
开始观测时间
高精度地温
二、宣威市地震局
(一)、概况
名称:宣威市地震局&&&&&&&&
代码:水位DC92、高精度地温DC44、电磁波
所在位置:云南省宣威市榕城镇
类别:市政府直管事业单位(局站合一)
隶属关系:隶属于宣威市政府
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宣威市名源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所设宣威关。清雍正5年(1727年)置宣威州,民国2年(1913年)改宣威州为宣威县,1954年改名榕峰县,1958年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撤县设市为宣威市。宣威市位于25°56′~26°44′N,103°35′~104°40′E,面积6075km2,水系属珠江水系的北盘江上游和长江水系的牛栏江中游。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986.1mm,一般雨季在6~10月份。
市境处于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东翼,有呈北东向的断裂出现于境内东南部;西距川滇经向构造体系主要断裂的小江深大活动断裂带东支40 km,并有呈北东向的寻甸—来宾,弥勒—曲靖—宣威,九乡—落水3条分支断裂伸入境内。境内地震主要受以上构造体系的影响外,曲靖—昭通南北向断裂纵贯市境西部热水、西泽两乡,对境内地震的分布也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自1572年以来,宣威市共发生M≥5.0级地震5次,其中2次造成七度破坏,特别是1998年12月1日发生的5.1级地震造成宣威市1.873亿元的重大经济损失。
图3.15.2.2&
观测井孔位置图
图3.15.2.1&
宣威市地震局位置图
地震监测机井在市政府大院西侧的地震局小院内,地理位置26°13′20″N,104°06′04″E,井口标高1964.60m,建有砖混结构井房15m2,该井止水良好,含水层封闭承压。
所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为:
1、第四系洪积、湖积层(Qa1+P1)
(1)、褐黄色含砾粉质粘土,稍湿,砾石含量5~10%,砾石成分为泥质粉砂岩,砾径0.2~0.5cm,具塑性,厚度0~2.15m。&&&&&&&&&&&&&&&&&&&&&&&&&&&&
(2)、褐黄色砾砂土,厚度2.15~7.30m,砾砂占60%,砾砂成分为石英,泥质粉砂岩,粗晶灰岩,砾径0.5~1.0cm,含水性中等,为孔隙透水层。
(3)、7.30~24.66m为褐黄,褐灰色粘土夹角砾,角砾成分为泥质粉砂岩,粗晶灰岩,砾径2cm,为弱含水层。
2、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2)
(1)、褐黄色风化粗晶灰岩,岩石全风化,节理、裂隙发育,裂面见较多褐铁矿薄膜,岩心呈块状,局部半风化,为裂隙含水层。孔深24.66~32.84m。
(2)、灰色粗晶灰岩,岩石微风化,半坚硬,呈块状为主,短柱状为次,个别柱长达18cm,节理、裂隙发育,每米岩心大于10条,呈闭合型,见较多褐铁矿薄膜及碳酸盐充填,有水染现象,偶见溶蚀小孔,直径0.3~1cm,局部夹强风化粗晶灰岩碎块,为裂隙含水层,孔深32.84~62.37m。
(3)、灰色粗晶灰岩,62.37~77.00m岩心坚硬完整,呈柱状,短柱状,少量碎块状,见较多水溶蚀孔,直径0.6~2cm不等,钙质半充填,裂隙不发育,岩心断口处见方解石碳酸盐类薄膜。77.00~98.53m呈机械破碎,节理发育,局部见黄铁矿星点分布。98.53~99.88m岩心呈全风化状,泥土胶结,孔内垮孔,为裂隙弱含水层。(详情见观测井基本情况表一)
地下水类型为裂隙承压水,成井时水位埋深12.0m,经钻探及抽水试验检查,止水效果良好。
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
为了提供及时、可靠的地震分析预报资料,宣威市地震局曾于1976年~1984年在宣威一、二、三、四、五、六中及云南氮肥厂、三七一处等中学及驻宣厂矿建立地震业余测报点12个,开展土地电、重锤倾斜、植物电、地应力、水电导等项前兆观测,由于受人员、经费、观测环境等影响,除羊场煤矿至今仍坚持土地电和电磁波2项观测外,其余测报点均于1994年6月前停测。
宣威市地震局于1976年~1995年开展土地电、植物电、水电导、水氡等项目观测,后因受环境干扰、效果不好,公路扩建观测井被埋等原因先后停测。为钻地震观测机井以适应地震工作的发展需要,经曲靖市地震局和宣威县人民政府共同筹资拨出专款,于1992年5月19日由云南省曲靖乌蒙地质工程勘察施工公司工程分队在地震局小院内,按地震观测井要求钻成深102.28m的机井。井内共下套管103.81m,其中,ф127mm无缝钢管41.53m(高出地面0.42m),ф108mm无缝钢管30.14m;ф89mm硬质塑料管29.74m(其中打眼花管1m),ф73mm硬质塑料管2.4m。井斜:50.00m处为0°37′,99.88m处为0°56′。经多方努力,特别是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于1993年3月14日投入电磁波观测;1995年4月4日投入静水位观测;1995年11月27日投入地热(高精度地温)观测。
图3.15.2.3&
观测井房平面图
管理情况:
上述三项观测均由宣威市地震局工作人员负责,现设主要观测员3人,后备观测员3人,各负其责,严把观测质量关,观测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了及时可靠的资料。
(二)、观测项目
1、电磁波观测
1993年3月14日至今采用JD—03型电磁波仪进行观测,垂直天线穿入井口屏敝钢套管内,放到井下98.00m处。经检测电览中心蕊线对屏敝层绝缘电阻值大于20兆欧。仪器置于距井口1m的水泥工作台上,经检测主机外壳、不停电电源外壳与钢套管连接良好,其接触电阻为0.966Ω。投入观测以来,仅1.9KHz一个信道能接收到一定范围较突出的一些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由于不明原因至今0~10Hz,3.9KHz两个信道仍走直线。近年来,由于仪器元器件老化,灵敏度已大为下降。
2、地下流体观测
(1)、水位:始测水位埋深为9.13m,1995年4月4日至今采用SW40—1型水位仪观测。该井水位记录曲线固体潮除月相朔望交替发生幅差在20mm以内的变化外,平常的固体潮变化较小,水位受潮汐因子影响较小。1998年2月22日位于观测井北方150m处的市招待所机井开始抽水,严重影响了观测,后虽经市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停止了抽水,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99年以来,距观测井半径1.5 km范围内有11个单位钻井抽水,严重的破坏了观测环境,使水位由始测的9.13m降至目前的15.131m(),不但水位不能恢复,更为严重的是随意抽水,导致水位无规律升降变化,使资料难以利用。
(2)、地热:始测值为16.6025℃。1995年11月27日至今采用SZW—1A型数字测温仪进行观测。探头置于深100m处。三种观测项目自1993至1995年观测以来,观测资料连续、真实、可靠,及时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了依据。
资料质量:由于观测人员责任心强,刻苦钻研观测技术,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因此,观测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参加省、市局观测质量评比均取得较好成绩。
资料的传递:2000年以前,所观测的数据均当天用电台或电话向曲靖市地震局报送,2000年后,所观测数据完全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向省、曲靖市地震局传送,特别是2003年4月14日进入宽带网后,传送速度更快,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资料保管:所有资料由宣威市地震局档案室保管。因参加省评比,归档时间较迟,一般均隔年归档。
(三)、工作人员
表3.15.2.1&&&&&&&&&&&&&&&&&&&&
历 届 地 震 局 负 责 人 表
科 委 副 主 任(兼)
科 委 副 主 任(兼)
昆明 地质学校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省委党校
表3.15.2.2&&&&&&&&&&&&&&&&
地 震 监 测 工 作 人 员 情 况 表
西南工学院
办公室主任
应用地球物&& 理
(四)、预报科研与奖励
表3.15.2.3&&&&&&&&&&&&&&&&&&&&&&&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目& 名& 称
1996年度地温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7年度地温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7年度电磁波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7年度水位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8年度水位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8年度地温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8年度电磁波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1999年度地热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
1999年度电磁波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
1999年度水位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
2000年度地温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
2000年度电磁波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
2000年度水位观测
曲靖市地震局
2001年度地热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2001年度电磁波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2001年度水位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2002年度地热观测
云南省地震局
图3.15.2.4&
宣威市地震局观测井孔柱状图
附:羊场煤矿地震观测站
名&&& 称:宣威羊场煤矿地震观测
代&&& 码:电磁波
所在位置: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
类&&& 别:企业自建
隶属关系:隶属于羊场煤矿
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羊场煤矿位于宣威市东南部,在羊场镇大松树、镇兴两办事处境内,矿机关驻大松树,距市区43 km,有铁路支线27 km与贵昆线接轨于格以头站。1965年省批准设羊场镇于大松树羊场煤矿,管理矿区居民仅一小乡之地,1984年建区(乡)级镇,沿用羊场镇名。羊场镇地处宣威市东南部,东西长19 km,南北宽21 km,总面积273 (km)2,镇驻地鸡场村北,距市区44 km。纵贯境内的茨营河和芦沟两条河流均汇入珠江水系的北盘江上游。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986.1mm,一般雨季在6至10月份。
镇境处于华夏系的羊场大向斜,并有呈SN、NE、NW向的多条压性及扭压性的断层交汇于大松树及附近,形成羊场联合构造。此外,川滇经向构造体系主要断裂的小江深大活动断裂呈NE向的弥勒——曲靖——宣威分支距西部仅3
km。羊场镇及东邻的海岱乡是宣威3至4级地震的密集高发区,宣威50%以上的3至4级地震均发生在该区范围。1983年4月5日在海岱乡羊场发生的4.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六度,宣威市区及15个乡镇有感,富源的后所及县城,贵州的威宁、盘县部分地区的一些人也有震感,该次地震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损失。
地震监测机井在羊场煤矿大松树家属区西村5栋与21栋间的空地上,建有砖混结构井房及办公室16m2。监测井地理位置:东经104°15′25″,北纬26°01′40″,井口标高1831.51m。
所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
1、第四系风氧化沉积层(Q)
灰色、灰黑色粘泥及灰色砂质粘土,其中夹灰白色粘土透镜体,总厚度约4m,具塑性,易膨胀。
2、三迭系飞仙关层(T1f)
钻孔由上而下4至7m处为暗紫色泥质粉砂岩,岩层受风化影响结构破碎,6~20m之间为紫灰色、暗紫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蠕虫状钙质结核,岩层破碎,含水性微弱,隔水性好。20~40m之间为紫红色、暗紫色粉砂岩,中部夹薄层紫灰色细砂岩,岩性稳定,含水性较好。40~76.90m为紫红色暗细砂岩,具微波状层理和斜层理、岩层孔隙发育,并与裂隙发育为较好含水层。地层倾角在67~70°之间。
钻孔静止水位2.7至3m,水源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空隙水及裂隙水,水量由上往下有增大趋势。
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
1970年1月5日通海7.7级地震后,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羊场煤矿于当年初建立了地震观测室,开展土地电、重锤倾斜、磁偏角、地应力、水电导、水平摆、测震等观测。因工作人员责任心强,确保了观测资料连续、准确、可靠、及时,多年来其观测资料曾一直成为曲靖及宣威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的依据。后因受观测环境的干扰及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曾4次搬迁观测及办公地点,并且至1994年1月止,除土地电继续观测外,其余观测项目均先后停测。
为改善观测环境、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经过地震观测室工作人员的努力,在曲靖市及宣威市地震局的帮助下,羊场煤矿1991年投资新建地震观测室,并由地测科负责钻地震观测机井,按地震观测机井要求于1991年11月25日开钻,1992年2月5日完成,井深76.90m。井内共下套管71. 28m,其中,ф108mm无缝钢管33.61m,ф89mm塑料管37.67m,底部沉砂用空段4.81m。1992年10月建成井房及办公室16m2,由宣威地震局出资购入JD—03型电磁波监测仪1台,于1992年11月安装投入观测。
管理情况:
上述土地电及电磁波两项观测均由羊场煤矿地震观测室工作人员负责,现设专职1人负责日常观测及管理。
(二)、观测项目
30多年来虽经数次搬迁,但自1970年初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土地电观测项目至今仍坚持进行,1992年新搬到现在的办公地点后,重新埋没安装了E、S、W、N四组土地电观测至今。
2、电磁波观测
1992年11月以来一直采用JD—03型电磁波仪进行观测,垂直天线穿入井口屏敝钢套管内,放到井下71m处。经检测电缆中心芯线对屏敝层绝缘电阻值大于20兆欧。仪器置于距井口1m的工作台上,经检测主机外壳、不停电电源外壳与钢套管连接良好,其接触电阻为0.966Ω。由于矿区工业用电多,加之机井深度不够,导致0-10Hz、1.9KHz、3.9KHz三个信道经常受到干扰。
资料质量:观测人员责任心强,刻苦钻研业务,严格执行规范,保证了资料真实可靠,电磁波参加省、市局评比获得较好成绩。
资料传递:观测数据及电磁波异常情况均按月邮寄到曲靖及宣威市地震局,如有重大异常则用电话传报。
资料保管:由于多次搬迁、人员变动较大,加之管理不善,1977年前资料均丢失,宣威市地震局现收集存档的资料有1977至1992年的土地电、地应力、水电导三种资料。1992年投入电磁波观测并搬到新办公室后所有观测资料即自行保管归档,未再移交宣威市地震局。
(三)、工作人员
表3.15.2.4&&&&&&&&&&&&&&&&&&&&
地震观测历届负责人
表3.15.2.5&&&&&&&&&&&&
羊场煤矿地震观测室工作人员情况表
(四)、预报科研与奖励
表3.15.2.6&&&&&&&&&&&&&&&&&&&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项 目 名 称
1995年度电磁波观测
1996年度电磁波观测
1997年度电磁波观测
1998年度电磁波观测
三、会泽县地震局
(一)、概况
名称:会泽县地震局
代码:水位DE92、高精度地温DE44、气氡DEQD、气压DE9M,气温DE9N、水氡DE91、遥测地震台
所在位置: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金钟镇。
类别:县政府直管事业单位(局站合一)、国家(滇01井)
隶属关系:隶属于会泽县政府
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会泽县政府所在地--会泽县城,早在秦汉时为古夜郎地,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琅县,唐置唐兴县,明置东川府,清雍正5年(1727年)置会泽县至今。
会泽县城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北端东侧35公里处,县内有会泽--者海支断裂、迤车迅断裂,矿山--金牛厂断裂。水系属金沙江水系,地理位置为东经103°18′、北纬26°25′海拔2126m,平均气温12.7℃。平均降水量为817.7mm。自公元624年就有破坏性地震记载,共发生M≥4.7级以上中强破坏地震203次,由于会泽县处在小江断裂与现今强烈活动的“歹字型”构造成分发生“重接”,并与东西构造带以及新华夏系相交汇的部位。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主断面显强烈扭性,差异运动明显,小震活动频繁,1999年8月至今小震少,这是不是应力在集中。
所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为:
地表至221.5m为河床冲积砂砾石层, 但多被粘土冲填,含弱孔隙水,出水量较小,221.5m以下为基岩,含水层时代是古生代震旦系。
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
会泽的地震工作是从1970年4月开始,最初搞的是报警器,只能反映地震已经发生,后以土地电、土地磁、土倾斜为主,同时还在下面一些乡镇和学校建立了10个测报点, 1972年8月在龙潭取水观测水氡,
使用仪器FD-105。&
1980年改在盈仓机井;1983年5月1日改在毛皮厂机井取水观测水氡,每天观测1个样,1988年1月1日测两样,使用仪器FD-105(K)、1986年纳入省级网点,1998年纳入国家局网点。1980年后按国家局要求。各地要把观测重点转移到以研究地下水、地形变、地震仪及水化学项目上来。土简仪器全被淘汰。1981年12月利用地质队在娜姑打103.15 m深的井观测静水位;1986年国家局组织专家进行考察论证,验收为云南第一口国家级井,命名为滇01井,使用仪器SW-40型。2001年1月15日改用LN-3型数字水位仪, 同时安装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进行高精度地温观测),SD-3A自动测氡仪;2001年12月16日安装,RTP-1雨量、气温、气压观测仪,滇01井从单一的水位观测扩展成有水位、气氡、气压、地热(高精度地温)、气温、降雨的综合观测项目。
1990年国家局把我县所处的滇东地区划为重点监视区,为了监测本县及邻区地震活动情况,于1991年4月建立1个单方向遥测仪,2000年12月16日更换为三方向记录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出本县及邻区2.0级以上的地震基本参数。 1991年11月安装了强震仪监视记录本区5.0级以上地震情况。
管理情况:
会泽地震局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行政人员3人,驾驶员1人,观测人员4人, 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各“观测规范”要求,严把观测质量关,观测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为地震分析研究预报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二)、观测项目
&& &1、地震观测
1991年4月选址、 架设了金钟山无线遥测地震台,该台位于县城西南1700多米处的金钟山顶,基岩,旁边有水池,距公路直线距离约300m。使用仪器为DSL-1B型,放大倍数68000,接收记录设在办公室, 主要记录地方震和近震,2001年1月16日更换为DD-2型三方向记录仪。拾震仪为DS-2A型,放大倍数为28000,采用摸拟传输及记录方式,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是人工处理。台站供电主要采用交流电源,并辅予蓄电瓶。地震资料主要供市局和本局分析预报人员使用。
强震仪:1991年11月安装美国制造,由“世行”贷款购进的SMA-1型,
编号为7171号强震仪。主要记录强震时地表振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便研究建筑物的地震反映和变化过程,提供地震烈度及工程抗震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数据。强震仪全天处于待工作状态,当本地及邻近地方发生5.0级以上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触发启动器,仪器自动记录地震后,又自动停止到待工作状态。供电主要采用交流电源,并辅予畜电瓶。资料供国家、省、市县使用。
2、地下流体观测
(1)、水位:井口位于会泽县城西18 km的娜姑湖盆地边缘,地层为第四记湖相沉积,处于小江断裂东测8 km,白雾街不对称双曲弧形构造交汇部位。井口海拔2005m,东经103°9′,北纬26°31′。井深103.15m,水位埋深27m,套管下至87.7m,其中34.06-87.80m为滤水管,观测段为34.06-103.15m,含水层时代及岩性:第四系风化玄武岩、砾石、碎石、砂砾石;地下水为层间承压水, 水温16.0℃左右,自地表11.19m处有15cm厚棕色粘土隔水层,止水效果较好;一般不受降雨影响,气压效应也很小,1981年12月开始用于地震静水位观测,使用SW-40型水位仪至2001年1月14日16时,1月15日0时使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记录, 探头放置于距井孔24.430m(即水下4.925m)处。经多年观测研究, 该井水位正常形态为缓降阶状型,
下降速率为0.3m/年, 一旦违反这种正常变化就意味着异常,多数异常为上升型,少数为陡降型,震级的大小取决于异常时间的长度和幅度而定。在发震时间上峰后3-4月发震的可能性最大。
(2)、地热:始测值为16.9986℃,2001年1月14日16时使用SZW-1A型数字测温仪进行观测;异常表现为破日变。
(3)、气氡,始测值为0.2贝可,2001年1月14日16时使用SD-3A自动测氡仪进行观测,异常表现为突跳型。
(4)、 2002年1月16日安装RIP-1雨量、气温、气压观测仪。
(5)、水氡:我县的水氡始测于1972年8月,取水点在县城西2 km处龙潭,1980年改在盈仓机井取水观测,使用仪器FD-105,1983年5月1日改在毛皮厂机井至今,该井处会泽--者海断裂带西南端,
深265.95m;含水层深度42.92-265.9m,221.5m以上为基岩,是主要的含水层,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承压水,该孔自然涌水量为每秒2kg左右, 水里含HC03、Ca2+、Mg2+;水温29.5℃,氡值变化范围12.9-20.1Bq/L,出水方式自流,1987年8月1日开始使用FD-105(K)
仪器,经多年观测研究,该井水氡每月≥17.5贝可出现5次视为有异常存在。 ≥17.8贝可连续出现4次后,3个月内省内及邻近地区将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1987年验收为省级网点,1997年成为国家级网点。
以上观测项目自观测以来,观测数据连续、真实、可靠、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在地震预报中起到了应起的作用。
资料质量:由于观测人员责任心强,严格按照各项观测规范做,故取得的观测数据连续完整,真实可靠。在参加国家、省、市局观测质量评比时,取得较好的成绩。
资料的传递:2000年以前,所观测到的数据都是当天用电台或电话向国家、省、市局报送;2000年以后,观测数据都是通过计算机传送;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资料保管:所有资料由局档案室保管,由于资料要参加国家、省评比,归档时间较慢,一般是两年归档一次,不参加评比的资料及时归档。
(三)、工作人员:
表3.15.3.1&&&&&&&&&&&&&&&&&&&
历 届 地 震 局 人 员
1994.9病故
中华会计学校
昆明陆军学校
02.5不任职
(四)、预报科研与奖励
表3.15.3.2&&&&&&&&&&&&&&&&&&&&&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项&& 目&& 名&& 称
颁 发 单 位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曲靖行署地震办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国家地震局
水氡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水位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曲靖市地震局
水位观测质量
曲靖市地震局
水位观测质量
中国地震局
水氡观测质量
中国地震局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曲靖市地震局
水位观测质量
曲靖市地震局
水位观测质量
中国地震局
水氡观测质量
水氡观测质量
四、师宗县地震局
名&&& 称:师宗县地震局
编&&& 码:DG
代&&& 码:水位DG92、地磁波
所在位置:云南省师宗县丹凤镇
类&&& 别:县政府直管事业单位
隶属关系:隶属于师宗县政府
(一)、师宗地理状况
师宗古荒服地,夏、商属梁洲,周为百濮属地,春秋战国属楚地。三国时属罗汉兴古郡。唐置羁縻,为陇提县地,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南宁州,宋大理时,蛮部浸强,以剧匿弄甸的首领师宗之名命名为师宗部,属石城郡。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27年(1290年)改为师宗州,隶广西路。明仍为州,属广西府。清乾隆35年(1770年)由州改县,属广西直隶州。民国元年设师宗县行政公署,隶蒙自道;民国16年,直属云南省政府管理。建国后1950年3月,正式成立师宗县人民政府,属宜良专区;后于1954年并入曲靖专区。1958年10月23日,师宗、罗平、泸西三县合并为师宗县;1959年2月15日泸西并入弥勒县,师宗并入罗平县,1961年7月1日师宗、罗平分县,仍为师宗县至今。
师宗县位于云南东部,地处滇、桂、黔交界,地跨东经103°42′—104°34′,北纬24°20′—25′之间,东与罗平接壤,东南与广西的西林相邻,南接邱北,西连泸西,北接陆良。县城位于丹凤镇,全县总面积为2757 km2。
师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境内平均海拔m左右,最高海拔为中部的菌子山,海拨2409m,最低点是高良的坝泥,海拨737m,县城海拨为1850m。
水系属珠江水系。南盘江由泸西、邱北入本县法蒙渡口,经龙庆、五龙、高良区入罗平,境内长49 km。
师宗属亚热带高源季风气候,境内气温差异很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8.8℃,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3℃,最热月平均气温20.6℃。极端最高气温是1977年6月15日为32.6℃,极端最低气温是1983年12月19日,为-15.5℃。全年无霜期250天,初霜期一般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年平均降水量1261.6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6天,年平均降雪日数4天,平均日照时数1765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0%,风向主要为西南风,风速为3.1m/s。
师宗位于滇东小江深大地震断裂东侧,境内以北东向构造体系为主,主要集中于师宗北部的竹基、丹凤、葵山、彩云四个区,这些北东向构造是昆明山字型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宗—弥勒地震断裂的存在,导致了历史上在弥勒、泸西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也由此使师宗划分为七度地震烈度区,其次,从大同以南开始还有一条经龙庆区至弥勒东山的北东向断裂,在南盘江、高良区还有几组较大规模的近东西向断裂。竹基区的龙甸洼子,受不同走向的次一级小断裂所围控形成闭锁区,容易导致应力积累。师宗境内发生有震感地震2次,1986年5月5日龙甸、抵鲁发生ΜL3.9级地震及1993年11月8日五龙狗街、水寨一带ΜL3.9级地震。
图3.15.4.2& 师宗县地震局位置图
图3.15.4.1& 师宗县地质构造图
师宗县地震局位于师宗县县城丹凤镇老城区县委内,地理位置是东经103°59′40″,北纬24°49′10″,海拨1854m,地表土质是古高原红壤土,属三迭系地层。
图3.15.4.3& 师宗县地震观测井孔位置图
(二)、发展的历史沿革过程
师宗县地震机构于1972年成立,几经更名,于1997年改称师宗县地震局。虽于1972年已有地震机构,但在1973年—1978年这期间,
&&& 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工作很不正常,地震干部常常被抽去乡下工作,有时长达一、两年。单位基本上只能起到上传下达,沟通地震部门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作用。无观测手段,无资料。后几年虽然上了土地电、地应力、简易地磁等手段,但因下乡,停电等原因使资料时断时续,当时主要精力在师一中地震测报组,后期,学校教育工作步入正轨后,测报组逐步停止了活动。1979年—1985年这期间地震工作比较正常,1979年下半年开展了以陶瓷偏角仪为主要观测手段的观测。1979、1980年先后在南盘江林业局、红旗农场、葵山温泉三个地方建立了地震测报组,上了土地电、水温、水电导、简易应力等观测手段。1979年正式撤出了师宗一中地震测报组。师宗南盘江林业局地震测报组因环境条件限制无法继续开展观测工作而撤消。葵山温泉、红旗农场两个点因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到1982年工作已无法正常开展,于1982年2月撤了温泉测报点,同年10月红旗农场也停测。1983年后,地震工作从依靠群众获取资料转向加强县地震局本身的武装和建设。1983年在上级业务部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改善了观测环境和办公条件,建盖了面积为211m2的观测室兼办公室,1984年9月对基建进行验收,同年11月迁入新办公点。1985年1月完成了陶瓷偏角仪的迁址工作,8月开始了地倾斜、植物电的观测,9月水氡、水温、水电导投入观测,1993年5月--7月深井电磁波、水位投入观测,1986年2月根据地震形势的需要,2000年3月14日通过选点,架设了DD—01型三分向地震记录仪,自此,观测系统得到强化,观测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三)、监测工作&&&&&&&&&&&&&&&&&&&&&&&&&&&&&&&&&
1、师宗一中业余测报点
师宗一中是师宗县唯一的群众业余测报点,先后有三十多名学生参与这项工作,两位物理教师负责。自1973年1月~1978年结束,主要观测项目是土地电、植物电、地倾斜等,这期间仅只有一年的资料较为连续,1979年因学校教育步入正轨后撤出。
2、南盘江林业局测报点
南盘江林业局测报组自1979年1月~1986年2月结束,主要观测手段有土地电、水温、水电导。土地电资料连续,于1986年2月停测。观测资料曾对邻区邱北县的地震有一定程度的对应。
3、葵山温泉测报点
葵山温泉测报点自1980年7月始~1982年2月结束,主要观测手段是水温、水电导。观测工作一直都正常。因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于1982年2月撤出。
4、红旗农场测报点
红旗农场测报点自1980年11月~1982年9月。主要观测手段有土地电、自然电流、简易应力。观测正常,资料连续,后因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于1982年9月停测。
5、县地震机构监测
(1)、陶瓷偏角仪:1979年7月开始观测,观测正常,资料连续。观测质量曾多次受到省地震局的表彰和奖励。该观测手段后因政府扩修公路,于1999年4月8日停测。
(2)、植物电:植物电于1982年4月14日投入观测,观测正常,1984年11月17日由于搬迁办公室而停测。
(3)、地倾斜:地倾斜于1985年8月开始观测,观测正常,资料连续,至今仍在工作。
(4)、降雨量:1987年7月1日投入观测,观测正常,资料连续。为师宗县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工作。
(5)、气压:1985年12月1日投入观测,观测正常,资料连续。至今仍在工作。
(6)、水电导:1985年10月13日投入观测,于1997年2月与水氡同时停测。
(7)、水氡:1985年9月9日投入观测,原水氡用水定在丹凤镇断家桥龙潭,后因多种原因改在县城凤眼井龙潭取水,1997年2月31日停测。观测期间资料连续,观测正常。其它辅助手段同时开展。
(8)、深井水位:根据地震形势的需要,1992年市县拨出专款,由云南省曲靖乌蒙地质工程勘探施工公司,在离地震局4m处钻探机井一口,井深76.10m,后建盖砖混结构观&&&&&&&&&&&&&&&&&&&&&&&&&&&&&&&&&&&&
测室10m2,进行地震观测。
该井孔施工时,上部钻孔内下入ф127mm止水管14.64m,(其中高出地面0.47m),然后下入Φ108mm无缝钢管26.59m,中间内下入Φ89mm无缝钢管4.90m,下接Φ89mm硬质塑料管32.19m。(其中在井深70~71m处为打眼花管)。为防止泥沙进入管内,塑料管底部装有80cm左右的公分石,并用8#铁丝成网把公分石拦堵于管内。
该机井所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为:厚0~2.4m为人工填土,褐黄色,黑灰色素填土夹少量碎石,为透水层。厚2.40~12.57m,棕红色粘土,均质细腻,含少量风化岩屑,为弱含水层。厚12.57~45.02m,绿灰色泥质灰岩,隐晶质结构,厚层状构造,顶部岩石半风化,中、下部微风化,裂隙发育,隙面为氧化铁染色,方解石细脉发育。该段溶洞较发育,厚15.38m,34.29m两处发生站钻具下落,溶洞内充填粘土,岩屑,一般为5~10cm的小溶洞,洞壁钙质厚1~2mm,平均溶洞率为6%。钻进不返水。岩心呈片块状,短柱状。为岩溶裂隙强含水层,厚45.02~76.10m,褐灰色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结构,厚层状,岩石坚硬、致密。裂隙发育,隙面为氧化铁染色。隙宽1~10mm。偶见小溶孔,岩心一般呈短柱状,少量长柱状及碎块,为裂隙含水层。
经过多方努力和充分准备,水位观测于1993年5月投入使用,采用SW40—1型水位仪观测,至今仍在运行。观测资料连续,可靠。该井水位固体潮差明显,变化曲线呈S型。水震波波幅与地震震级大小成正比例关系。对应地震效果较好。
(9)、电磁波:采用JD—03型电磁波监测仪,接受井下地磁信号,与水位同用一机井,自1993年7月始至今,观测正常,资料连续。1993年11月8日师宗五龙发生3.8级地震前,曾出现连续5天的脉冲信号。观测质量多次被省地震局评为第一名。
(10)、地震遥测:根据工作需要,2000年3月14日由市地震局提供仪器,选址、架设、安装了一台DJ—01型三分向地震记录仪,与短周期拾震器配套使用,采用积分放大器和线性记录笔,用墨水记录,使用方便,能记录到大自然地震和人工爆破等。地震资料主要供本单位使用,观测时断时续,至今仍在运用。该仪器记录中心设在县地震局。
(四)、管理工作
表3.15.4.1&&&&&&&&&&&&&&&&&&&&
地震部门历届负责人
地震办公室
地震办公室
地震观测站
地震办公室
97年改为局
1、观测人员
表3.15.4.2&&&&&&&&&&&&&&&&&&
师宗一中测报点观测人员
观测员姓名
表3.15.4.3&&&&&&&&&&&&&&&&
盘江林业局测报点观测人员
观测员姓名
表3.15.4.4&&&&&&&& &&&&&&&&红旗农场测报点观测人员
观测员姓名
表3.15.4.5&&&&&&&&&&&&&&&&&&&
温泉测报点观测人员
观测员姓名
表3.15.4.6&&&&&&&&&&&&&&&&&&&&&
地震局观测人员
观测员姓名
1976---1979.1
1984.12至今
1995.11至今
1996.4至今
1997.1至今
表3.15.4.7&&&&&&&& &&&&&&&&2003年地震局观测人员
2003年县地震局在编5人,在职4人,主要观测人员2人,后备观测人员2人。
2、观测资料质量
1979年观测工作逐步规范化后,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观测方面的管理规定、规范,并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管理。县级地震局人员稳定,再加上观测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都比较高,事业心和责任感比较强,能严格按照观测规范进行观测、记录、标准、处理,做到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因此参加省局观测质量评比均取得较好成绩。
表3.15.4.8&&&&&&&&&&&&&&&&&&
观测资料历年获奖情况
1980瓷偏角
1981瓷偏角
1982瓷偏角
1983年12月
1983瓷偏角
1984年12月
1984瓷偏角
1985瓷偏角
1985年11月
1985瓷偏角
1988瓷偏角
1994年11月
1995年11月
1995年11月
1995电磁波
1996年11月
1996电磁波
1997年11月
1997电磁波
1997年11月
1998年11月
1998电磁波
1999电磁波
2000年11月
2000电磁波
3、观测资料传递
师宗县地震局在1993年以前,观测数据通过邮局寄送省、市。1993年至1995观测数据当天用电台或电话向市局报送,1996年后观测数据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向市地震局传递,传递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4、观测资料保管
师宗县地震局自有观测资料以来,建立了档案保管,按照省局科技档案的归档要求,逐年进行整理归档,由于要参加全省科技档案的评比,归档时间快,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资料指定专人专管,设有档案室。
五、富源县地震局
(一)、概况:
名称:富源县地震局(富源机井)
代码:水位& DH92、高精度地温& DH44
位置:处于县城旧城山脚(现毛耳脚县糖烟酒综合批发市场大院内)
类别:县政府直管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隶属关系:隶属于富源县人民政府。
1、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富源县城设置于中安镇,地处县境北部咽喉处,占有滇黔锁钥之称。县城座落在峦岗、白马、定南山之间的鸣凤山上,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城西南上是旧城山,古名罗蒙山,系元朝罗山县治所旧址,明初量平夷位于罗山县故地,明孝宗弘七年(1494年)位城东移数百步,筑石城于今县府驻地。
富源机井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由城郊的旧城山脚(现毛耳脚县糖烟酒综合批发市场大院内),井孔海拔高段为1808.00m,座标北纬25°40′87″,东经104°15′30″,井北距东南方向的“弥勒—富源—六盘水”活动断裂带3.2 km ,北距小江地震断裂带110 km 。在县城境内,发生4.0级以上地震只有一次(即1972年8月7日25°56′N、104°09′E发生4.0级地震。)
富源机井处于县城城区内,机井东边50m有一条小河,近2年以来已经干枯。该井止水性好,地下水类型为裂隙承压水,我县的自然环境为:雨季多集中于是5-10
月份,年平均降雨量为1093.7mm,年平均温度为:13.8°C。
图3.15.5.1&
富源县地震局位置图
2、所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
表面8.59m为坡残积褐红色粘土类,由砂岩、灰岩、砾石组成磨园度差、呈棱角状。井北0.00~26.55m,岩性为砂岩、碳岩。岩心破碎,落蚀发育。26.55~32.85m落洞,半填充充填物为中粗沙,较纯。32.85~61.46m灰白色类岩,极破碎,呈碎块状用砂状,采取率低,溶蚀发育见针北状落状。61.46~63.50m落洞,全充填充填物为粘土。63.50~80.16m灰白色灰岩,顶部破碎呈块状,下部极破碎沙状夹1cm灰岩砾石,透水性强。80.16~82.17m为溶洞,被粘土全充填。82.17~95.40m为肉红色灰岩,灰白色灰岩。都破碎呈块状,93.51m处夹有黑色质泥岩,见擦痕为断层泥,富水性较强。95.40-109.57m砾石层夹粘土,砾径为2~15mm呈园状及次园状。109.57~126.60m灰岩石,裂隙多被方解石脉充填未见溶蚀观象。126.60~140.00m砾石层,砾径5~10mm园度较好,与少量白色粘土胶结好,为强裂隙含水层(详细情况见附表即观测情况见本一览表)
地下水类型为裂隙承压水,主要含水层为p1Q+m ,含水层累计厚高74.08m,涌水量0.0039m3/s,成井时地下水位埋深3.259m,水质主要Na+、Ca2+、K+、Mg2+、CO32-、OH-型水,属碱性水,PH=8.9,经过观测以来,水位升降(最大年度)为3.108m。稳定时间为2时33分。经检查止水效果良好。
3、发展的历史进程:
1970年~1976年,县地震办公室应用较老的土地电、土应力、水电阻、形变电阻,磁偏角,地电阻等仪器作为监测手段,期间,采用过对土应力、打点和对地电阻、划线及对地磁感光的自动连续记录数据曲线,1982年以后,地震为迁居新址后,淘汰了一些土仪器,新用电导仪和射气仪对地下水氡含量变化和电导率情况测定进行监测。1993年以后改为监测水位、地温为主。机井原为富源县人民医院投资新建的生活饮用水抽水站,1984年8月22日县人民医院请云南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工程队开工建设,9月26日竣工成井,9月29日经验收合格移交县人民医院使用。1991年因县城统一安装了自来水,该机井闲置未用,1993年4月经县地震局找县政府协调由县人民医院转给县地震局作为观测井使用。该井径孔深140m,井孔口径200mm,终孔口径110mm,其下入各类管材142.50m,其中Ф168mm实管35.93m;Ф127mm实管12.30mm;Ф108mm过滤管19.33m;Ф108mm,实管75.96m。该井位置于断层附近,揭露地层均为断层破碎带及断层,其中Ф168mm套管高出地面0.53m ,Ф127mm套管进入168mm套管为3.69m,Ф108mm套管差1.17m到底。
从1993年4月18日投入观测使用以来,观测项目为静水位观测和地热(高精度地温)。静水位观测从1993年到现在采用SW40-1型水位仪观测。地热从年,采用WJ2-3100型高精度地温仪。从1999年4月1日—现在采用SZW-1A型数字化测温仪,现今一直使用着这两项观测手段。
4、管理情况:
我局的地震监测工作由我局监测预报股负责,现阶段我局观测室距办公室有近3 km,观测室为砖混结构,大约4m2,主要观测人员由平荣祥负责,后备观测员有副局长陆凯和龚开炜2人。观测人员能熟悉观测工作,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不管怎样,都一如既往按质按量按时观测,按观测规范操作,资料连续、准确、真实、可靠。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二)、观测项目:
1、水位观测
我局的水位观测自1993年4月18日开始观测以来,就采用SW40-1型水位观测仪,该井水位记录曲线年度规律明显,但受年降雨影响较大,水位雨季上升大,旱季下降快,经过几年的观测发现,年度的相变率变化不大。水位受潮内影响也比较大,能清晰地记录大多数省内、外地震的水震波。
2、地温观测
从1999年4月1日以来,地温观测一直采用SZW-1A型数字化地温仪,地温探头埋深90m,观测初始值为18.3073℃,该井地温的地热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很有规律,年变明显,雨季下降,旱季上升,年变的相差率变化不大。正常变化情况下,它的绝对值与水位的绝对值呈反相而行。
两项观测自观测使用以来,数据连续、准确、真实、可靠,按时,按量上报业务部门,为地震预报业务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非常有用的依据。
资料质量:我单位观测人员素质较高,观测技术过硬,责任心强,严格按照观测规范做,观测的数据及有关原始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合格美观、规范合理、在参加省、市地震局的观测质量评比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资料的传递:1999年以前,观测数据都是当天用电台或电话向市局报送。以后,观测数据是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向市局传送。
资料保管:所有资料由我单位办公室管理档案的人员保管,由于资料要参加全省评比检查,归档进程受到限制,根据省局退回的评比资料而定一般次年的年底进行归档。不参加评比的资料及时归档。
(三)、工作人员:
表3.15.5.1&&&&&&&&&&&&&&&&&&
&历届地震局负责人表
表3.15.5.2&&&&&&&&&&&&&&&
地震监测工作人员情况表
(四)、奖励情况:
表3.15.5.3&&&&&&&&&&&&&&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项 目 名 称
2000年度水位观测
2000年度地温观测
2001年度地温观测
2002年度水位观测
2000年度监测工作
2001年度监测工作
2001年度监测预报
2002年度监测工作
富源县地震局观测井基本情况表一
富源县地震局观测井(泉)基本情况表二
六、沾益县地震局
(一)、沾益县地震局&
1、综述 :
沾益县地处云南东北部,扬子地台东缘,位于曲靖北东10 km ,东经103.819 °,北纬25.598°,面积2816.37 km2,人口39万,沾益历史上在1783年曾发生过烈度为7度震级5.25级的破坏性地震;1991年2月沾益盘江发生过4.7级地震;1997年大坡与菱角乡一带发生过4.3级地震;1999年9月11日沾益播乐发生4.3级地震。沾益县的地震机构——沾益县地震办是1970年通海地震后,在以前的县人防办基础上设立的,办公地点在原县政府办公楼一楼。1984年5月,撤县并市,沾益县地震部门也随之撤销。1998年恢复沾益县,6月15日成立沾益县地震办公室;1999年7月2日,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县人民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县委第十次会议研究同意将原沾益县地震办公室更名为沾益县地震局。办公室设在沾益县五机关大楼九楼,人员编制3人,现有3人,领导职数1人。业务部门有设在花山镇的云南维尼纶厂地震观测站。
2、观测工作
(1)、手段方法:
地震工作是1970年从沾益县政府防空洞内开展土地磁(三针向、无定向和平行向)手段的群测群防工作开始的,后相继开展了如下观测工作:
A、先后曾采用CG11、FD-105和FD-105K的水氡仪对沾益李家沟的斜坡渗透泉(冷泉)进行水氡和电导率的观测。同时在办公室内进行土氡的观测。
B、开展四方向土地电(铅极板探头)和视电阻率(用对称四极法)观测。
C、重力倾斜(光投影放大)。
D、陶瓷偏角观测。
E植物电观测。
(2)、观测工作点:
A、东风闸水文站:水地电、土地电、南盘江水流量(引用)等,现已不再使用;
B、玉林山气象站:重力倾斜、地温、气温、引用降雨等气象因子等,现已不再使用;
C、云维观测站:熏烟测震、重锤倾斜、陶瓷偏角、土地电和应力观测等已不再使用。现有遥测台、电磁波和高精度地温三种观测手段。
(3)、资料处理:
2003年以前用电话报送市地震局,于2003年5月份采用网络传输上报观测数据。
(4)、获奖情况:
曾用水氡和土氡资料预报了1983年2月17日曲靖三宝地震,获县科委3等奖。
3、部门建设情况
沾益恢复县制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地震局的关心支持下,在部门领导的不懈努力下,成立了沾益县地震局,办公设施、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沾益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1998年7月,聘任、培训了10个乡(镇)科技副主任为全县的地震宏观联络员,2000年,沾益县地震局购置了一套价值三万元的微机及办公设备,实现了与省、市地震局的联网,同时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全县10个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以及中央、省、市住沾企业单位,收集建立了沾益县防震减灾信息系统资料,报市地震局入库存盘;投资1.5万元对云维观测站的观测环境进行了改善,同年11月,经县地震局协调由市地震局和云维集团共同投资2万余元,为云维地震观测站购置安装了一台SZW—1A型数字式高精度地温观测仪;2001年8月,经市地震局和沾益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10万元为沾益县地震局购置了一辆地震应急交通工具,提高了沾益县地震应急能力;同年9月,由政府安排进一名军转干部;2002年8月,沾益县地震局招考进了一名公务员,改善了部门人员结构。五年来,沾益县地震局利用“科技兴县活动周”、“科技三下乡”、“3.1纪念日”和结对扶贫的机会,采用电视、互联网(珠源热线)、展板、简报、布标等传媒手段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同时向县司法局普法办申请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列为1998年全县普法教育内容,共有2200余人参与普法考试,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4、工作人员变动情况
表3.15.6.1&&&&&&&&&&&&&&&
工作人员变动情况表
1972年12月
张崇金调离后,由朱锡棠负责,后由于撤县并市,朱锡棠调到曲靖温泉观测站工作,沾益地震办被撤销。
(二)、云南维尼纶厂地震观测站
名称:沾益县云南维尼纶厂地震观测站
代码:高精度地温DA44,电磁波,地震遥测台
类别:企业单位
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云维地震观测站位于曲靖市沾益县花山镇云南维尼纶厂厂区内,地理坐标北纬25°45′00″、东经103°53′46″,年平均气温14℃、降雨量1028mm,距沾益县城30 km,附近有320国道和贵昆铁路经过,交通便利。观测站地处次一级的沾益“山”字型构造和曲靖——昭通断裂的复合部位,距西部小江断裂70 km,北为北东向的寻甸—来宾断裂,南为北东向的弥勒—富源断裂。由于构造带控制,观测站所在的曲靖——花山——宣威羊场形成一个地震活动带。
图3.15.6.1& 沾益县维尼纶厂观测点位置
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表层0.4m以上属第四系Q4,由红粘土、砂及碎屑灰岩组成;下部属二叠系下统(p3),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状构造的白云质灰岩,充填有钙质薄膜和灰白、土红色砂质及溶残格架,浅灰色、晶质结构的白云岩。
地下水类型为裂隙承压水,1992年4月6日成井时,水位埋深23.4m,井口标高1972.0m。&
2、发展历史沿革过程
云南维尼纶厂厂址在花山镇小沙沟,属地震断裂带,且是雷击区。为监视厂区及周边邻区地震活动情况,确保工厂生产、生活的安全、有序。于1976年 开展了以“土地电”为观测手段的试验,并在1980年正式成立了地震观测预报办公室(云维地震观测站),设两名专职人员,地震观测站占地3亩多,地震观测房面积15平方米,先后进行浅井电磁波、陶瓷偏角、地应力、高精度地温等观测手段,由于厂区改扩建和仪器方面的原因,“土地电”、陶瓷偏角和应力等项目于1999年12月停测,现设置专职观测人员1名。2000年10月在市、县地震局的努力协调下,云维公司投资1.5万元对观测站进行修缮和改造,并新建观测室一间,沾益县地震局为观测站购置了一套价值1500余元的不停电电源。
3、地震观测项目:
(1)、1992年1月曲靖市地震局在云维地震观测站架设了地震遥测台,用于监测沾益及邻区的地震活动。
(2)、1992年4月,地震观测井完钻,井深70m,同年,电磁波项目投入观测。
(3)、2000年11月,市地震局、云维公司投资2万元新购置了一套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NF —PP40精密绘图仪一台;GCA10A/6—24V充电机一台,进行高精度地温观测。目前,监测仪器运转正常,数据资料连续、稳定、可靠。
4、管理情况
云南维尼纶厂地震观测站隶属云维集团,由市、县地震局进行业务管理,由厂部配置观测人员1人,观测资料由观测人员定期、定时向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报送。经努力,现已实现观测站数据的计算机网络传送,提高了工作效率。
观测资料均由观测站保管,2003年5月21日,在市地震局办公室、档案室的帮助下,完成了归档工作。
表3.15.6.2&&&&&&&&&&&&&
维尼纶厂地震观测站工作人员
表3.15.6.3&&&&&&&&&&&&&&&&&&
地震观测获奖情况
维尼纶厂地震观测井基本情况表一
维尼纶厂地震局观测井(泉)基本情况表二
七、马龙县地震局
(一)、概况
名称:马龙县地震局
代码:地震监测台
所在位置:曲靖市马龙县城
类别:县政府直管事业单位(局站台合一)
隶属关系:隶属于县政府
所处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条件:
马龙县历史悠久,古称铜濑邑,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铜濑县、属益州郡。蜀汉、西晋、宁、齐名铜濑县,隶建宁郡。唐初更名同起县,属南宁州(郎州)。唐南诏时为爨部曲轭地。宁大理国时为纳垢部,元初置马龙行千户、元玛元十三年(1276年)始置马龙州、领通泉县、属曲靖路。明洪武十五年(1383)撤通泉县入州。明、清仍沿称马龙州,隶属曲靖府(仁德府)。民国二年(1913年)称马龙县行政公署。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马龙县政府,属曲靖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3月,中共马龙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至今仍称马龙县,属曲靖地委、曲靖地区专员公署(行政公署)。其中1958年10月撤销马龙县建制并入曲靖县,1961年6月复置。
马龙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居昆明市与曲靖市之间、乌蒙山西南麓,于东经103°16′~103°45′、北纬25°8′~25°37′之间。东南高峻、中部隆起向西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全县最高点是东西的牛头山(称牛首山),海拔2493.8m,最低点是西南的小密得,海拔1772.2m,县城驻地通泉镇、海拔2034.3m。地处金沙江(牛栏江)与珠江(南盘江)分水岭,境内多山谷河槽(有11个河谷槽子,11个山间小坝),无大坝子,且具有山区、丘陵、河谷等地形特点。
马龙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季干旱,夏秋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东与曲靖市接壤、南和陆良县相连、西南跟宜良县毗邻、西及西北与嵩明、寻甸两县交界。东西跨距47.25 km,南北跨距44.5 km,全县总面积为 km2。西距省会昆明市135 km,东离曲靖城31 km,贵昆铁路横贯县境,国道320线、昆曲高速公路穿过县城。
马龙县西距小江深大断裂地震带10 km,东部接近宣威—曲靖北东新华夏系断裂,容易受邻区强地震的影响辐射。
马龙县历史上受邻区强震影响,在县境内曾遭受过两次破坏性地震的影响,一次是1713年2月26日,寻甸6.7级地震,震中烈度九度,本县遭受七度破坏。另一次是1833年9月6日,嵩明杨林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十度,本县遭受六度破坏。
(二)、马龙地震监测台仪器设备及安装基本情况:
马龙县地震监测台拾震仪安装于县城羊角山防空洞内。
1998年9月,马龙县地震局在省地震局遥测中心利用马龙县人防洞内架设数字化遥测仪之时,加装了一套DD—Ⅰ地震记录仪,仪器由市地震局提供并安装。于1998年9月24日投入观测使用。
由于防空洞内较潮湿,拾震器采用768型拾震仪,水平向两只,垂直向一只,水平向南北编号为:198;东西向编号为:145;垂直向编号为:216。(南北向拾震器由于受潮,线圈铜丝发霉断掉后,更换一只)。
摆线用七芯电缆由防空洞经马龙一中教学楼、县委宿舍楼拉至地震局地震观测室内,共计约470m,其中在洞内120m,洞口至教学楼30m左右,教学楼顶约120m,由教学楼至县委宿舍楼约90m,县委宿舍楼顶约80m,再至办公室楼顶约8m,办公室楼顶约30m,7根芯线中使用6根,各与拾震器边接如下:
N—S(南北向):正端黄色,负端蓝色。
E—W(东西向):正端红色,负端黑色。
U—D(垂直向):正端绿色,负端白色。
每根线的电阻约40Ω左右。
记录仪为DD—Ⅰ型,装于地震局观测室内,使用交流电,并配有直流电备用,授时使用SY—S石英钟,配有对时收音机。
安装拾震仪的墩子距洞口约120m,洞顶复盖层厚约10m,墩子置于清理后的基岩上,基岩为砂岩,墩子长70cm,高60cm,宽70cm,距省地震局安装的数字化拾震仪器约9m。拾震器位置为北纬25°25′43″,东经103°34′31″。
1998年9月23日,由市地震局副局长周涤安,技术员陆家东进行安装调试,T=1秒时,南北向放大倍率约为4.72万倍,东西向约4.78万倍,垂直向约6.54万倍。
(三)、观测项目
测震是马龙县地震监测台自1998年9月23日建立以来唯一的观测项目,所采用的仪器为DD—Ⅰ短周期记录仪, 768三分向拾震器。它具有放大倍率高、记录清晰的特点,对几年来周边所发生的地震都进行了精确的记录。由于采用单台短周期记录仪,且设有限幅功能,只能对120 km内的地震作较精确的记录,仅能测定震级及发震时间,不能测定震中位置,已不能满足现代地震监测发展的需要。
(四)、监测工作情况
马龙县地震台实行局站合一的方式进行地震监测工作,加之地震局与人防办又是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总共7个工作人员。每人都担负多方面的职责,地震监测工作只能兼职进行。具体的地震监测和值班人员情况如下表:
表3.15.7.1&&&&&&&&&&&
马龙县地震监测台工作人员情况表
武汉食品工业学院
油脂与植物蛋白
(五)、预报科研与奖励
由于马龙县地震监测台建立较晚,设备陈旧单一,地震监测人员又是来自于不相关的专业,所以马龙县地震监测台的监测预报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几年来,在市地震局的指导帮助下,全局工作人员齐心协力,艰苦钻研,地震监测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
表3.15.7.2&&&&&&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项& 目& 名& 称
2000年测震质量
曲靖市地震局
2001年测震质量
曲靖市地震局
八、麒麟区地震局
(一)、概况
名&&& 称:曲靖市麒麟区地震局
编&&& 码:
代&&& 码:电磁波
所在位置:曲靖市麒麟区地震局
类&&& 别:麒麟区政府直管事业单位(局站合一)
隶属关系:隶属曲靖市麒麟区政府
所处的自然 地理、地质条件:
麒麟区地处云南省东部,东与富源县、罗平县为邻,南接陆良,西连马龙县,北与沾益县交界。为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是曲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552.83 km2。辖南宁、建宁、北石江、寥廓4个街道办事处,东山、越州、三宝3个镇,茨营、西山、珠街、沿江、潇湘5个乡。城市规划面积44
km2,建成面积24
km2。2001年末,全区总人口618
567人。2001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80.96亿元。
麒麟区地处川滇菱块的经向构造—小江断裂的东部,小江断裂的次一级构造:曲靖—昭通断裂,弥勒—富源断裂,水系属南盘江上游,地理为103°47′39″E,25°29′38″N,自1494年以来,麒麟区共发生M≥4.7级地震三次。由于麒麟区地处小江南北深大断裂和通海“山”字型两大构造体系的东翼,距西部的小江深大断裂仅53 km,因此,多次受东川、寻甸、嵩明、宜良等地强震波及,两次遭七度破坏。1983年以来,区内及邻区4级左右地震明显增强。
机构设置:麒麟区地震局前身为原县级曲靖市地震办公室,于1990年设立,级别正科级。1997年5月,曲靖建立地级曲靖市,原县级曲靖市分为沾益县和麒麟区,原曲靖市地震办公室更名为麒麟区地震办公室,1999年12月成立麒麟区地震局。
(二)、观测项目
1990年,原县级曲靖市地震办公室成立后,下管花山维尼纶厂地震观测站一个,观测项目有:地应力、陶瓷偏角。1992年,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固了观测站围墙,施工完成观测钻井,开展JD—03型电磁波项目的观测。1998年,花山维尼纶厂观测点移交由沾益县地震局管理。
麒麟区地震局现有地震监测项目一个:MDCB—Ⅲ型八方位地震监测仪,为电磁波观测系列,生产单位为煤炭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该仪器于1998年12月22日在曲靖市翠峰路科技大楼11楼(当时区地震办公室)安装调试,1998年12月27日正式投入观测试用,1999年6月24日因办公地点搬迁,监测设备搬迁到南宁东路麒麟区政府办公大楼12楼(区地震局),于1999年6月28日恢复观测。
仪器参数性能:
1、能接收甚低频或超低频电磁波、抗干扰能力强。
2、能确定地下5 km、7 km、10 km深度的频点进行监测。
3、放大性能伸缩性大,能适应各种环境。
4、使用微机对监测信息进行处理。
仪器监测分三个通道,即0路、1路、2路。它们的频点分别是14Hz、6.0Hz、1.6 Hz。分别对应地下5km、7km、10km三个深度。接收天线装有东、北东、北、北西、西、南西、南、南东8个方位的探头。
数据的提取和处理均实现的微机化,处理的方法及形成图件有:
1、均值及差值时变曲线图。
2、均值及差值日变曲线图。
3、三频点异常直方图。
4、均值及差值一阶差分日变曲线图。
5、全天八方位数值及时变曲线图。
6、八方位静态异常方位角分布图。
7、八方位动态异常方位角分布图。
8、全天累加值及八方位异常玫瑰图。
9、八方位异常一阶差分图图。
10、八方位异常矢量合成进程图。
11、各方位静态异常次数累加直方图。
12、各方位动态异常次数累加直方图。
13、八方位日变曲线图。
曲靖市麒麟地震局的地震监测工作有观测员3人,各负其责,严把观测质量关,观测资料连续、完整、真实、可靠。为地震预报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资料主要供本局分析预报人员使用。
资料质量:由于观测人员责任心强,观测技术高,严格按照观测规范做,每天都及时提取和处理观测数据,故取得的观测数据连续完整,真实可靠。受到市局的好评和表彰。
资料保管:所有资料由曲靖市麒麟区地震局归档保管。一般是一年归档一次,
(三)、工作人员
表3.15.8.1&&&&&&&&&&&&&&&&
&&历届地震局负责人情况表
表3.15.8.2&&&&&&&&&&&&&&&&&&
&地震监测人员情况表
(四)、观测评比
表3.15.8.3&&&&&&&&&&&&&&&&&&&
地震监测获奖情况
2002年11月1日
前兆观测质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号进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