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款世嘉游戏,类似于2016俄罗斯方块单机版的,在金字塔里面过关,第一关记得是蜘蛛

俄罗斯方块的传奇历史
&&&&& 一句话看专题:今天是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诞生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它本身的历史就是传奇。
一个单词的由来
1984年,在当时还叫做苏联的那个国家的首都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当然那时它也还叫做苏联科学院)总部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程师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开始考虑在计算机上自行开发一些简单的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他通过另一款拼图游戏得到灵感,考虑让不同形状的图形依次下落,在矩形底部堆叠起来使之排列成完整的一行后消除,在另外两位同伴的协助下,他最终完成了这款被他命名为“Tetris”(俄语:Тетрис)的游戏,而我们今天更习惯叫它为“俄罗斯方块”。
根据另一位当事人的回忆,“Tetris”这个单词是阿列克谢自己发明并坚持使用的,来自反映俄罗斯方块图案基本结构的“四”(希腊语:tetra)和阿列克谢自己最喜爱的运动“网球”(tennis)的组合。
公认的第一款俄罗斯方块原始程序诞生于日,在当时苏联仿制的Elektronika 60计算机上运行,因为这款计算机不能显示色块图案,原始版本只能用字符串来表示图形,但即便这样它也体现出了游戏本身的魅力,阿列克谢和他身边的朋友们很快都开始为之沉迷。1985年,开发同伴之一的瓦丁·格拉西莫夫在MS-DOS下移植了俄罗斯方块,让更多的个人电脑可以运行,游戏得以迅速的普及。
阿列克谢起初希望能合法贩卖俄罗斯方块游戏,但在苏联当时的制度下这十分困难,几经尝试都失败后,阿列克谢表示可以考虑把游戏版权交给国家——当时的苏联科学院。而在诞生后的数年时间里,俄罗斯方块一直都以免费拷贝的形式传播,从苏联扩展到了整个欧洲,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1986年匈牙利的程序员在Apple II和Commodore 64上移植了游戏,英国游戏公司Andromeda的一位经理人罗伯特·斯坦恩注意到了这个商机,他开始联系阿列克谢以及匈牙利的程序员试图购买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并在确定到手之前就把它分别卖给了英国的游戏公司Mirrorsoft和美国的游戏公司Spectrum Holobyte,从而导致了接下来整整十余年时间关于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之争,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游戏发展史的一连串事件。
(DOS版的俄罗斯方块是第一个用图像显示的版本,而它也确立了后来游戏的基本构架。)
游戏史上最复杂的版权大战斯坦恩起初没能和阿列克谢就俄罗斯方块的版权达成协议,于是他决定擅自窃取版权,对外宣称这款游戏是匈牙利开发的作品,而1986年11月,PC版俄罗斯方块已经率先由英国的Mirrorsoft正式发行,受到当时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卖点有着“第一个来自铁幕国家的游戏”,最早的游戏宣传海报上甚至有浓郁的冷战色彩如战争画面。
1987年,斯塔恩才从苏联方面取得了部分版权,但由于当时苏联的官僚制度以及负责人对游戏的一无所知,这份协议可以说毫无法律意义。而随着在欧洲地区俄罗斯方块的火爆上市,苏联才开始正视这款游戏和阿列克谢本人,称之为“俄罗斯方块之父”,导致斯塔恩试图掩盖真相的计划失败,而从属苏联政府的外国贸易协会ELORG则找到斯塔恩,在阿列克谢授权下洽谈游戏版权,1988年5月,两边达成新的协议准备开发新的PC版俄罗斯方块游戏。
而这个时候Mirrorsoft和Spectrum又已经分别向下一家授权了俄罗斯方块游戏,前者将它在日本和北美的版权卖给了当时的雅达利(Atari),他们率先推出了街机版和家用机版的俄罗斯方块;而后者则把在日本的版权卖给了BPS(Bullet-Proof Software),1988年11月他们则在FC上发行初代俄罗斯方块,销量迅速达到200万份,这又引来了任天堂的注意。
(国内玩家当初接触到最多的这一版其实都来自雅达利移植的版本,而不是FC原版)
任天堂正式参与
当时任天堂正准备发售自己的新一代掌机Game Boy,而当时美国分公司的经理,老社长山内溥的女婿荒川实认为俄罗斯方块是最适合GB的游戏,势必会成为重要助力,于是他找到了BPS的董事亨克·罗杰斯,后者则试图联系斯塔恩本人未果后决定直接前往莫斯科购买版权,另一方面Spectrum的负责人也决定直接联系原作者,而斯塔恩本人收到消息后自然也不甘心被揭穿真相,于是在1989年初,三家同时在莫斯科会合开始了新一轮的版权之争。
在彼此见面后,罗杰斯率先明白真相,当初斯坦恩根本没有版权,决定从ELORG手里重新购买俄罗斯方块的全部机种开发版权,ELORG也觉得斯坦恩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决定将其一脚踢开。斯坦恩最终只保留了街机版俄罗斯方块的版权,而晚来一步的Spectrum代表则一无所获,ELORG保留了家用机的版权,将掌机版权卖给了BPS,罗杰斯之后就制作GB版俄罗斯方块和任天堂达成新的协议,这笔交易金额在当时就高达数百万美元。
1989年,取得初步胜利的任天堂随即继续出资向ELORG购买俄罗斯方块的家用机版权,这一过程中律师出身,后来成为任天堂重要成员的霍华德·林肯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在3月份,ELORG正式向任天堂授权家用机版俄罗斯方块,同时表示之前的都是盗版,任天堂北美部门随即大肆庆祝,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场决定性胜利,从结果来说确实如此,因为就在几个月后,北美版Game Boy同捆俄罗斯方块一并首发,最终取得了三千万份以上的销量,帮助Game Boy前期占领市场,吸引各阶层玩家打下了无可比拟的坚实基础。
而随后任天堂立刻开始动用法律武器向竞争对手一一挥起屠刀,霍华德·林肯先是向雅达利发出通牒,要求他们停止一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开发,雅达利自然不甘示弱,表示要把官司打到底反起诉——当时他们已经开始移植FC版的俄罗斯方块,事实上国内玩家接触到的盗版也几乎都是这个版本。而另一方面空手而归的Spectrum则试图利用政治话题造势,暗示ELORG把版权卖给日本人是卖国行为,最后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戈尔巴乔夫。在各方面势力明争暗斗之下,这场官司率先在美国开庭,最后宣判结果表示当初Mirrorsoft的授权行为无效,雅达利不得不收回并销毁全部游戏卡带并停止街机版开发,任天堂大获全胜,但这场官司随后的上诉纠缠则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
(GB版俄罗斯方块是系列可考证的销量最多的一款游戏,在游戏史上也能排入前十名之列)
成为传奇的一部分
这场游戏史上的重要官司过后,俄罗斯方块的版权问题逐渐明确下来,斯塔恩最终只收到25万美元的实际收入,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ELORG(或者说苏联政府)、BPS以及任天堂才是最终的赢家,在他们的起诉下多家原本打算继续推出俄罗斯方块的公司都被迫放弃,其中包括当时的世嘉,很多人甚至认为如果当时世嘉的掌机Game Gear能获得俄罗斯方块,那么未必不能抗衡GB,而同期一大批小公司开始试图对游戏加以细节改动,或者用相似的名字推出各种盗版走擦边球路线。
而整个过程中,俄罗斯方块真正的发明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本人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直接收益,苏联科学院因为他的这项工作奖给了他一台个人电脑,以及更好的个人分房,仅此而已。而ELORG获得的大量权益金则被高层瓜分,在苏联解体后,ELORG也就此消失,阿列克谢本人则借这个机会前往美国,和当初谈判时结识的罗杰斯成为好友,在他的帮助下继续从事游戏开发工作,一度还进入微软工作。在1996年,俄罗斯政府终于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重新归属给阿列克谢,罗杰斯同时投入一笔资金协助他成立了一家名为Tetris Company LLC的公司,以管理俄罗斯方块的游戏版权,这时距离他发明这款游戏已经过去整整十二年的时间了。
目前俄罗斯方块的游戏版权正式归属于Tetris Company LLC,由它授权给其他公司发行新的游戏,如之前的EA,以及现在的育碧都曾分别获得授权开发俄罗斯方块的新作,而这款游戏也成为史上移植平台最多的游戏,从最早的PC开始,它在无数平台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从GB到PSP,从FC到PS3,更不用说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平台,或是网络在线游戏服务,每一个新兴的系统模式都少不了它的存在,而就在三十周年之际,它也同样会登陆PS4和Xbox One这最新一代的主机,在高清化的时代继续书写传奇。
(对更多的国内玩家来说,俄罗斯方块俨然就是掌机甚至游戏的代名词。)
俄罗斯方块是独一无二的,从诞生那天开始,它就已经进化到完美阶段,不需要再做任何多余的修改,三十年前的DOS版和现在的次世代版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从操作方式到呈现形态全无二致,三十年的时间仿佛没有在它身上留下痕迹,而经过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它从一款游戏的生造单词变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专有名词,它创造了一类游戏类型,影响了游戏发展的进程,当然也在各个意义上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在某个时候成为他们日常的一分子,或许在未来也会和围棋,纸牌一样成为人类社会根深蒂固的游戏文化。
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多年后谈及俄罗斯方块时,依然难掩自豪之情,“人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简单’并不意味着粗糙。我曾试图在游戏设计中加入一些科学的成分,但后来我明白了,游戏就是一种神奇的艺术。”虽然他再没有开发出更多足以称道的作品,但凭借这一项荣誉他就有资格把自己名字写进历史,更值得骄傲。“我想我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至少在1984年6月的头几天,我是这个星球上俄罗斯方块玩得最好的人。”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日,是公认的俄罗斯方块诞生纪念日,游戏最初由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的工程师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开发,他当时从另一款拼图游戏得到灵感。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92K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92K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的原名“Tetris”(俄语:Тетрис)是发明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自己生造出来的单词,来自反映俄罗斯方块图案基本结构的“四”(希腊语:tetra)和阿列克谢自己最喜爱的运动“网球”(tennis)的组合。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9EI59P5003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9EI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第一个俄罗斯方块的程序在苏联仿制的Elektronika 60计算机上运行,因为无法显示色块只能用字符来表示图形,之后一年游戏移植了MS-DOS版,而这一版首次呈现出的图案画面也成为之后三十年来的游戏基础,甚至没有太多变化。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9RR59P5003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9RR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在游戏的具体操作上,从俄罗斯方块诞生的初期头一两年里各个移植版本出现了不少变化,如是否允许加速下降,是否允许自由顺逆旋转,是否可以提前看到下一个图案,以及是否有“贴墙旋转不能”的设计,这些随着玩家的反映陆续开始统一。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A3M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A3M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官司是游戏史上最出名,也最复杂的诉讼之一,从诞生开始十多年的时间里有多家公司都宣称自己拥有版权,这一过程中发明者阿列克谢本人没有得到任何收益,1996年他取回版权后成立Tetris Company LLC公司,管理俄罗斯方块游戏版权至今。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AFC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AFC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尽管无数人都相信俄罗斯方块是史上最畅销的游戏,但由于早期版权混乱且缺乏有效统计数据,俄罗斯方块目前可正式的最高销量数据只有GB同捆版,超过三千万套,同时也是GB上销量最高的游戏之一,在游戏史上也只有Wii Sports、初代马里奥、口袋妖怪红绿等少数游戏排名超过这一款,但俄罗斯方块的实际拷贝数量一定以亿为单位。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ALI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ALI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国内玩家在红白机上玩到的盗版卡带俄罗斯方块几乎都不是来自任天堂授权开发的FC版,而是雅达利移植的版本,而这一版也被认为游戏体验远好于任天堂的版本,如用AB键控制图案变形,而不是方向键这些细节上的体贴设定。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B.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B.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游戏的图形分为七种,扣除镜像反转则只有五种,通常对它们的正式习惯性称呼以相似的英文字母命名,分别为“I、J、L、O、S、T、Z”,在多次评选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图形角色居然是并不显眼的“L”型。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BGL59P5003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BGL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目前拥有多项游戏方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下载次数最多的游戏”,同样截至到目前,游戏也在65个平台上推出过不同版本成为史上第一,而这个名单里即将还多出PS4和Xbox One两台新主机。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C6J59P5003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C6J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在发行商俄罗斯方块方面同样毫不逊色,从任天堂开始,飞利浦、雅达利,世嘉,动视、索尼、EA、微软、THQ、育碧等几乎所有的游戏发行商都在不同时期推出过俄罗斯方块游戏。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CH9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CH9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同时因为俄罗斯方块的程序简单,它也已经成为程序员例行的设计测试之一,几乎和“Hello World”一样是程序员的标志性关键词。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D.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D.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牵扯到多个数学问题,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俄罗斯方块是否一定能够永无止境?用更准确地语言来描述,就是假设双方都是理想状态不出额外错误,对于任意组合的图形顺序,是否都能保证无限消除而不会陷入无解状态。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DJV59P5003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DJV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这个问题在俄罗斯方块诞生后的多年时间里都有人持续研究,1988年,John Brzustowski的一篇论文指出,俄罗斯方块游戏存在不能无限玩下去的情况,同时给出了一种算法可以保证游戏机能够将死玩家,即使我们要求它必须提前向玩家展示出下一个方块的形状。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E5N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E5N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对于更复杂的俄罗斯方块,不少人提出过扩展创意,如用五个甚至六个方块提供更多的图案组合,但这些最后都没能取代原始版本流行起来,只存在数学上的拼图研究意义,对这点发明者阿列克谢本人表示决定这个组合的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FEP59P5003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FEP59P50031.JPG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方块
研究者已经发现玩俄罗斯方块游戏有助于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游戏能够对大脑储存视觉记忆的功能产生干扰,从而保护病人免受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也有学者发现玩俄罗斯方块并且佩戴一种特殊的眼镜可以治疗儿童弱视,俄罗斯方块效应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医学上和心理学上的名词。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600x450_9U0NSFSS59P5003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5/t_9U0NSFSS59P50031.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编辑:山之边真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论文编号:  撰写者:李赛特·布丰        俄罗斯方块  
谨以此文献给学院的创始人——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    第一章
导论    穷尽万物的泰垂斯觉得厌倦  于是点就变成了线  泰垂斯热情地旋转  线在光晕间舞动  光晕就成了面  它们的边缘就是我们的界限  泰垂斯睁眼的那一瞬间  众生开始不息流转    神圣的数字是六与四  泰垂斯热爱对称  我们的身体既是六又是四  足、手、肚腹与头  六神六体,四肢四器  泰垂斯在天空行走  在大地上洒下因子  始有我们与神不朽的名字  
——摘自帕拉多拉·帕基特诺夫《天空几何》    学院的先贤们,拙作能够附骥于你们的不朽篇章,在下深感荣幸!    众多文献经常提及金属时代的社会结构。近代社会学学者胡里安·卡普德维拉概括,金属时代社会可以分为以物质活动为中心的经济基础和以精神活动为中心的上层建筑。当代人类学权威巴卡罗约·斯奇纳认为这种简单的二分式作法并不能准确地描绘出金属时代历史的细节,反而容易将思考者引入歧途。本文作者的导师胡夫·布法罗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维历史”的概念,指出金属时代对应多个统计参数具有同一而异的“金字塔结构”。  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属时代具体而微的个案研究,分析并推导金属时代里各职业阶层的各种社会关系,最终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模型——泰垂斯模型。这种模型在说明金属社会生成、演变、灭亡以及金属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按照学院惯例生动地展示了金属时代各种职业人群的生存状况。第三章在前章的基础上,完善描述了各种职业人群构成整个社会的方式,进一步论证了泰垂斯模型的合理性。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二章
金属时代的职业人群        第一节
军人——矩形帝国      
    山间的蝉声如何鸣更幽  血液涌上心头  偷眼窥向柔滑的外侧  青苔向我招手  狭窄的小径脸红了  羞怯易怒,拒绝两个生命共步    军人无名火起,踊身一跃  腐尸的气味最终风干,成了千古芬芳  众人俯首望向深渊  不慎失足,或慎而失足  悬崖客满  贪睡者再无从插脚,郁闷地失业  
——摘自福克斯·杜邦《山间集·其五》    以金属时代的起源来讲,我似乎应该从开拓原始农耕文化的农业从事者谈起。但出于个人的偏爱和结构上的齐整性考虑,我希望首先为军人这种金属时代的奇异职业作传。  我在这里要引用的个案是金属时代的一名中世纪军人,他的名字是李飞(东方语系拼法,姓氏列前),生在欧亚大陆东隅一个叫作三原的县城。该地辖于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唐帝国。  关于他的童年,不妨先引用一下后来一份著名的文献中他的自陈:“飞生居京兆,长在三原,幼日攻习诗书,壮年掌握军兵。”当然,必须为读者补充,李飞的童年充满了舛折不幸,他的父母早早死于该时代常见的洪水,他在乳母的庇护下流落他乡,寄人篱下,凄凉孤独、遭人歧视的境遇给予幼年李飞的创伤可想而知。但是联系起平克·弗洛伊德那似乎永不过时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想到,幼年无助的经验未尝不是一份对日后军人生涯的丰厚馈赠。设想一下,幼小的李飞在清晨背着柴捆,在山坡上歇息片刻,突然间阳光透过繁密的枝叶,洒在了他的脸上。在那一瞬间,树林里潮湿的水气、裤管里掠进的凉风和脸庞上突如其来的温暖,让他心里所有的记忆突然发酵,升腾出一种奇妙的感觉,所有沉重的悲苦和琐屑的欢喜全都如雾般消散在暖洋洋的光芒中。稍后的时代里,自称三原居士的小说家根据李飞的生平和不多的文献,创作了一篇幻想多于真实的小说。书中将李飞的童年渲染上一层幻异的色彩,描述李飞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遇到了称作“度厄”的异人,学到了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仙术。  小说的情节虽然无稽,但是联想到这类情节一再在类似小说中类似上演,似乎可以推断出,小说的作者几乎是在无意识地将李飞一类的人选择为自己笔下世界的主角——这类人的特点是少小无养,长成而强韧。也就是说,他们在生命初期的一段中,明显缺少父性的影响。而这种父性的影响,通常都在金属时代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以各种方式漫无边际地笼罩着成长着的青年。有野心的作家们在企图开拓创作的新领域时,往往隐约地感觉到,这种影响会把自己的笔触束在一个矩形的封闭领域,而且这个区域会不知不觉地缩小。别无选择,但是多数人还是做了选择,在矩形区域的边缘驻扎下自己的营盘,汩汩而下。而值得在后面着重讨论的,是其中的少数人,他们堂皇而下,在父性中从容穿行。  以上谈论的实际是童年。就李飞而言,从小缺乏的父性却不像狂躁的作家们看来那样可憎可厌。他在后来以惊人的热忱投向了这矩形,其表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忠诚地效力在皇帝的麾下。下面将开始密集地讨论作为军人的李飞和作为职业的军人。  李飞投身军营,在该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决定,然而这对他自己甚至其后的历史,却可说意义重大。童年对于我将讨论的泰垂斯模型虽然十分重要,十分基础,并具有很大的决定意义,但我并不希望被看成是一个平克主义者。我认为,童年是历史屏幕之外高悬的东西,而历史屏幕对一个个人的承认,必须从他/她的职业确立开始,只有在职业生涯中确立的社会关系,才是实在并具有广泛作用的关系。  而这个时代中,最炫目的职业莫过于军人。当然这里要记住,军营的结构亦如胡夫·布法罗教授所称的“金字塔结构”一样。那么,炫目的光芒仅仅限于金字塔顶端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之所以能够为天际射下的光芒映耀,必须说是得益于金字塔下面的基数。仰瞻天际的待业人员如节首引用杜邦的诗句一样,“众人俯首望向深渊/不慎失足/或慎而失足”,最终加入这个基数,用自己的希望将金字塔又托高了一点儿(金字塔很轻吗?)。至于,塔尖与塔基的距离,很伤脑筋。如果使用常规方法,即一步一步地上移,可以介绍一个流传的故事:  某座叫作贝拿勒斯的圣庙里,安放着一块黄铜板,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泰垂斯神创世之初,在其中的一根针上从下到上放了由大到小共六十四片金片,把这个塔形金片堆称为“梵塔”。泰垂斯嘱托一个叫做“泰默”的僧侣不眠不休地把这些金片在三根针上移来移去。但要求,一次只能移动一片金片,而且不管在哪一根针上,小金片永远在大金片上面。当所有六十四片金片都从泰垂斯创世时所放的那根针移到另一根针上时,世界将在一声霹雳中消失,梵塔、庙宇和众生同归于尽。  应用第一数学归纳法得出,移动金片的规律是,把相邻金片中居于下者移到另一根针上所需的移动次数,总比居于上者移至位置所需次数多出一倍。而移动第一片到另一根针上只需一次,那么完成任务所总共需要的移动次数即为:  1+2+2^2+2^3+……+2^63=(1-2^64)/(1-2)=2^64-1=  假设泰默一秒钟移动一次金片,而一年有秒,所以这些动作要用58万亿年才能完成。  请记住上面这个故事,它是我创立泰垂斯模型的出发点。但这里引用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意在说明升迁之艰难,因为史载的升迁特例已经太多了。我更想说的是,人间的金字塔,其物理特性一定不会和梵塔一样,至少它的密度不会和金片一样。人间金字塔的组成材料以诡异的方式蠕动,有时会不约而同风湿痛一样地颤栗,风雨过后,外貌一新,然而又无法确实地看出它新在哪里。  “正值权奸板荡艺祖之鸿基,复遇靖康丧败皇都之大业。”这是李飞后来追忆往事时所提到的历史,就是这段历史使他走进了屏幕的正中央,并留下千古声名。“靖康”是一种特殊的纪年方式,大多根据皇帝或皇帝的心情不同而改变。靖康二年,即唐元宗李建成即位后的第二年,北面的强敌突厥结集吐谷浑、室韦等族驱大兵来攻。其时唐帝国称以文立国,偃兵息武,故而州县望风披靡,莫之能御。夏六月初,突厥大兵袭至唐都长安,狂攻三日不止,终于六月四日入玄武门,于太极宫擒获元宗李建成及太上皇李渊,纵掠长安九日,满载而归。当时勤王来迟的李飞后来悲愤地回忆:“三千粉黛,一旦遭殃;八百胭脂,霎时被掳。君臣北狩,百姓流离。万民切齿,群宰相依。”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央帝国的心头大患,他们逐草而牧,逐水而居,具有机动力和破坏力惊人的军队。至于他们的胃口,中央帝国的人民认为大得离谱,而他们自己却时常觉得委屈,因为并桌吃饭的汉人和突厥人,左顾右盼乃至食指大动的,很少是汉人。多少出于攀比,突厥人和室韦人们感觉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急切和不耐烦膨胀到了极点,他们就策划了这次成功的劫掠,成果丰厚。建议带走老少两个皇帝的,是一个汉人军师,他深知皇帝在汉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建言说,有了两个皇帝,就可对唐国予取予求。然而军师在不久之后丢了脑袋,因为唐人们又立了一个皇帝。  “幸而圣主龙飞淮甸,虎踞灵武;帝室未绝,乾坤再造。”李飞这样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过程。魏收的《正唐书》记录,突厥既退,城中无主事者,李世民时封秦王,驾马行于长安城外,城中人远望,见其头上有五色云气,称是天子气,故簇拥出城,截在秦王马前,跪拜于尘埃,一老称:亲王不出,中原百姓谁为之主?秦王惶恐,辞之再三而难却,终即大位,年号贞观。  贞观之初,太宗励精图治,任用文武贤能,史称“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而李飞,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高祖时,李飞便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华,江南萧铣不顺唐,据江陵为都,声势颇大。高祖遣赵郡王李孝恭攻打江陵,李飞为副将。李孝恭用李飞计,趁汛期萧铣不备奇兵攻克江陵的门户——荆门。之后唐军快速突进,连战连捷,兵临江陵城下,萧铣弃水城与外城,专心守内城。李孝恭军在水城缴获了大量舰船,此时李飞提了一个决定性的建议——将舰船弃往下游并全力封锁江陵城,这样来援的萧铣军就会误以为江陵已陷,不战而降。事实证明李飞的预测准确无比,萧铣苦守一月无援,终于投降。此后李飞征南讨北,战功赫赫,中原基本平定时已累迁至都统制。然而朝内风向突转,几个谏议大夫上书,认为天下已经太平,理该息干戈而崇德化,况武将拥兵自重,恐生异心。高祖其时亦已厌兵,招集包括李飞在内的武将朝宴,宴上举杯痛陈厉害,遂削减兵员并将众将投闲置散,史称“杯酒释兵权”。突厥掠攻长安时,李飞正在岭南招抚少数民族势力,天南地北消息不通,突厥退兵十日后,他才得到长安告急的口信。  李飞是所有勤王同僚中最后一个到达的,然而日后他的表现却凌驾于所有的先到者。突厥大军得知唐人另立新主,马上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只是吐谷浑、室韦的联军业已归乡,无法调头。朝堂之上,太宗稍稍流露出迁都江南以避强敌的意愿,李飞越阶而出,当廷抗辩,群官失色。不知是谁的幸运,太宗血液里争强好胜的因子骤然被这个同龄人点燃,他将铜镇纸掷在案下,沉声宣布,就由李爱卿检精兵三千,取敌酋之首回!  朝臣们反应不一,有的流露出同情,有的则幸灾乐祸。无论如何,用三千人正面对抗三朝以来未尝败绩的突厥大军,简直是自取灭亡!而唯一对李飞还抱持信心的,是他的老上司李孝恭,只有这个已近花甲的老人深切地了解这个年轻人身体里所蕴涵的能量。  李飞神色如常,开始对他的文官同僚们指手画脚,要求他们充分补给并快速应变。年长的文官也许会感觉到不快,但史上并没有记载谁有抵触的言行,或许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与一个死期不远的张狂小子怄气罢。可惜的是,并没有太宗这时的言行记录,刚刚即位的君主也许正在懊悔把举国的气势冒失地赌在了李飞身上。  李飞这次的作战计划与攻占江陵的那次作战有几分相似。只不过这回他利用的不是汛期,而是正月寒冷的天气。以寡敌众,必出奇兵——这是他的信条。但是后来他也曾在私下里抱怨过,奇兵累出而不奇。这里设想一下,如果李飞堂堂正正地麾全唐精兵与突厥会战于长安城外,胜算又会有多大呢?就算一战而胜,是不是能一劳永逸呢?更重要的问题是,指挥大军的人怎么会轮得到李飞呢?  让这些疑问变得毫无意义的,正是李飞本人。他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俘虏了毫无准备的傀儡皇帝杨政道(突厥所承认的中原正统政权,始终是前朝的杨姓)。一直顺风顺景的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得到这个消息,震惊于唐人的反击能力,开始怀疑这是否只是大规模反攻的序幕而已,所以谨慎地下令全军向北撤退。李飞在这个时候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在奏效时称其为胆识,而失败时则称为鲁莽),不但没有见好就收,反而咄咄逼人地缀尾而上,仿佛随时能够尽歼突厥全军。现在并不清楚李飞在当时具体是如何运用兵力的运动来制造假象,但是可以知道,李飞命令全军大跳裳舞的同时,派出好几个使节到突厥各部的小可汗处游说,威逼利诱他们投降。这些使节是李飞精心挑选出来的死士,随身带着致命的毒液,真正是“不成功,则成仁”。最后成功者幸运地占到了大多数,众多小可汗纷纷托词离开甚至倒戈相击,李飞则不时在后方骚扰想要重整队型的突厥军,颉利的主力部队损失惨重,全军由将近二十万缩水到五六万。  应该说颉利虽然十分狼狈,但以他现在的军力,即使面对整个唐军,未始没有一战之力。可这时颉利的另一个汉人军师提出了一个建议,说我们可以假投降,来麻痹唐军,据说前朝的汉人皇帝攻打高丽时曾经中过这样的计策。颉利采纳了这个计策,后来这个汉人军师并未如他的前任一样丢掉脑袋。不过他保住脑袋并非因为他的计策真的奏效了,而是因为颉利在这个计策的保佑下没能再回来砍他的脑袋。后来颉利软禁在长安期间频频哀叹:“汉人误我!”  李飞仔细地盘问了颉利的使节,蒙住他的眼,派人把他送到了太宗那里。押送者告诉太宗李飞得出的结论——突厥人使的是缓兵之计。这个结论在内廷里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曾被突厥人俘虏又放回的御史大夫温彦博认为,夷狄无谋,不善诡计。另一位重臣萧瑀补充,既已归化我天朝大国,不宜再做赶尽杀绝,应斥其归还二圣诸宫。这时另一个重要人物李世绩愤然而出,力陈道:“不可纵此良机,必依李飞将军之言,麾全军趁其不备掩杀过去,毕全功于一役,除千秋之心患。”起居录载:“太宗沉吟良久,乃敕唐俭为使与突厥和议。少顷似有悔意,又召世绩,嘱其带五万军往会李飞,见机行事。”  唐俭的到来,使得颉利大喜过望,认为缓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开始一边与唐俭虚与委蛇,一边紧锣密鼓地准备反攻。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预料的那样,李世绩和李飞会面的第一瞬间,颉利的命运就被决定了。李世绩说:“不识英雄,李世绩也!”李飞回答:“吾其与李世绩也!”两个人迅速拟定了下一步计划,要趁颉利以为得计而防备松懈的时候大举进攻。李飞的部将张公谨此时提出质疑,使节尚在敌营,万一有了闪失,如何向皇帝交代?李飞一如既往地用张狂语调回答:“此立千秋功业时,一使节何足惜也!”  整个战斗过程呈一边倒的态势,完全可以说是单方面的屠杀。李飞率一万精锐夜袭突厥大营,急速行军,见人就绑上随军,直到颉利大帐外十五里,哨兵方才发出警报。唐军骑兵迅速掩杀过去,大多数突厥兵根本没来得及做半点儿抵抗就尸横当场了。颉利在第一时间上马逃走,但最终还是被追上并俘虏了。  二李奏凯歌回朝之时,城中饱受突厥之害的平民夹道而出,欢声雷动,皆欲一睹打败突厥大军的英雄丰采。“飞将军”之名不胫而走,人们在私下把李飞与古代曾打败匈奴的名将李广相比,但是李广所取得的成就又怎么能与李飞现在的成就相比呢?大喜过望的李世民亲自出宫门相迎,有些激动地在雪中举杯祷祝:“昔汉高围于白登,数十年之辱,卫、霍洗之。而我大唐半载之耻,李卿勇武过人,一朝而雪,其我大唐得享万世乎!”这时热泪盈眶的李飞早已甩镫下马,更激动地回应:“吾皇万岁!大唐之祚,万世而不绝!臣必能直捣阴山,迎回二圣,为陛下平吞四海!”  然而李飞的愿望很快就遭到了打击,他还尚未得到封赏,御史大夫温彦博、萧瑀就参了他一本“治军无法”,指他纵容部下私吞突厥的财物。而李世民虽未至于把李飞打进大牢,居然也没有给这位功臣什么面子,当面狠狠地申斥了他一通。初涉政事的李飞“颊青而唇紫”,显然一肚子委屈而又无从申诉,老老实实地回家待罪去了。还好不久太宗就重召他入朝,好言抚慰了他一番,任他为尚书右仆射——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左膀右臂,可说权高位重,待遇优渥。于是李飞兢兢业业地开始工作,继续为开创一个大唐盛世而努力。然而史书记载,李飞在军务之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政绩,也许他的才华只局限于军事方面罢。李飞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屡屡向太宗进言,要求领兵北上涤清突厥残部,迎回二圣,然而他得到的回应只有尴尬的沉默。李世绩私下里曾劝告李飞:“吾兄时当揣摩圣意。”李飞则不解地反问,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政治智商:“圣意如何?”  太宗再次用到李飞的军事才能是在吐谷浑可汗伏允叛乱之时,李飞第一次享受到韩信级别的点兵待遇,得以用正兵破敌。不过那也是最后一次。  伏允比起颉利来,可以说是小儿科,李飞利用优势兵力,轻而易举地全歼了吐谷浑的军队,并逼迫吐谷浑国人杀死伏允,奏凯而归。然而李飞并没有享受到上次的英雄级待遇,而是还未入城就被一张圣旨拎到刑部去了。  天牢里呈献在李飞面前的是“拥兵谋叛”的状词誊本,一个员外郎和素所敬仰的李将军谈起了心。原来李飞的部下高甑生提前回到长安,向皇帝密告李飞图谋篡位自立,太宗惊疑之下,召了几个大夫在内廷商议了半日,最终决定把李飞系狱审讯。李飞大惊之下,半晌才叹道,那高甑生随军时违反军纪,本应处斩,我念今是国家用人之际,寄他头颅于颈上,不想遭此獠构陷,可恨可恨。  不过李飞受到的礼遇只持续了这么一会儿,接下来他遇到的是不堪用文字记述的酷刑。大理寺卿侯君集很客气地称呼他为李将军,但狱卒手下毫不客气地推着木签、压着夹板、洒着辣椒水、揭着麻纸。大理寺卿笑着说,请将军作供。李飞努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说:“笔来。”   “飞生居京兆,长在三原。幼日攻习诗书,壮年掌握军兵。正值权奸板荡艺祖之鸿基,复遇靖康丧败皇都之大业。三千粉黛,一旦遭殃;八百胭脂,霎时被掳。君臣北狩,百姓流离。万民切齿,群宰相依。幸而圣主龙飞淮甸,虎踞灵武;帝室未绝,乾坤再造。不思二帝埋没于沙漠,乃纵幸臣弄权于庙廊。丞相虽主通和,将军必争用武。飞折矢为誓,与众会期。东
连海岛,学李绩跨海征东;南及滇池,仿诸葛渡沪深入。羡班超辟土开疆,慕平仲添城立堡。正欲直捣阴山,迎回二圣;平吞鸭绿,一统中原,方满飞心,始全予志。昔者群雄并起,寇盗纵横,区区奋身田野,注籍戎行。萧铣本国家大盗,鞭指狼烟自息;冉肇乃开州巨寇,旗挥即便剿除。俘政道一帅之功,获辅、左二逆之力。斩伏允于吐谷浑,擒颉利于定襄城。夷陵杀贼,尸积如山;长江击梁,血深似海。北方闻我兵进,人人胆破;南岭见我旗至,个个心寒。前则遵诏出兵,今乃奉旨见帝。有贼权奸,谋诛忠直。设计陷我谋反,将飞赚入监牢,千般拷打,并无抱怨朝廷;万种严刑,岂自出于圣主?飞今死去,阎罗殿下,知我忠心。速
报司前,明无反意。天公无私,必诛相府奸臣以分皂白;地府有灵,定取大理寺卿共证是非。右飞所供是实,如虚,甘罪无辞。”   侯君集读了一遍供词,笑着向狱卒打了一个手势,李飞的惨叫就再度响彻天牢了。  史载,李飞在正月被处以缳首之刑,这个月份同样也是他击溃突厥的月份。死时正值元宵佳节临近,长安城一切如常,百姓的喜乐气氛并没有受到半点干扰。外族的侵扰基本不再成其为问题,自此天下太平,四方来朝,变乱日稀,太宗专心治理国政,民富日滋,史称“贞观之治”,唐之强盛传于宇内,为后世称诵。  关于李飞之死的后续影响,我目前只找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提到李世绩自此少与政事,唯唯诺诺而已。此后正史中提到李飞时,经常先充分地肯定他的军事才华,列他为历代与游牧民族作战的将领中顶尖的一位,但最后总要加上一句评价——“才胜于德”,只有少数笔记中对李飞谋反是否有充足证据提出了质疑,但是国事变乱,文献散佚,翻案文章做起来谈何容易。我这里也是采取两三家之言,姑妄论之,谬误之处,有劳上智开示。  以上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李飞的军旅生涯。李飞谋反之意是否确凿,实际上并不影响下面对军人这种职业的讨论。我在这里承认,福克斯·杜邦的诗句“军人无名火起,踊身一跃”,是打动我心弦并左右了我思维方向的一句。我在读诗的一瞬间憬悟,军人的形态是笔直的,他们纵跳的姿态是决绝的,但这决绝究竟是否笨拙而盲目的——不得而知。  时代的建筑取决于一些情绪,果断或犹豫,总之是赌博,对概率的信任(记住这句话)。分情况来讨论,在金属时代,这建筑时常不可避免地需要军人的填充。而军人之所以成为必需,并非是与世俱来的。实际上,我要武断地指出,这种必需是假象,这种假象的作者是时代中的每个人。每个人都在依照一种不能缺少军人的方式来生活,用自己的言行促成一种气氛,这气氛累积起来,映射回每个人的心间,构成了对军人的强烈感情,无论爱憎,总之不是漠视。  军人在战时踊身一跃,跳进众生掘出的深渊,显示出坚毅果敢的意志品质,成就千古声名,赢得满堂喝彩。然而当“悬崖客满”而“无从插足”的太平年代里,军人却孤独地矗立在人群中,引人厌恶。李飞正是界于这两种形态节骨眼上的典型人物,古语称“狡兔死走狗烹”,所以我毛骨悚然于李世民对下手时机的拿捏得度。在这种意义上,李世民是真正洞察历史的人,唯其如此,金属时代里数一数二的强盛帝国才能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  请勿轻率指责编剧的残忍和观众的无常,在可能性面前颤栗的,始终是伦理而非历史。金属时代的史学就是往往带有过多的人化色彩,才阻碍了真正明晰知识的消化过程。在胡夫·布法罗教授的“金字塔模型”中,伦理只是“多维历史”一个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都很差的统计参数。  应该可以介绍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了,那就是个人的旋转。尽管军人的旋转并不像其它大多数职业那样种类繁多,但毕竟还是可以旋转。像电线杆一样扎眼的军人难免遭人厌恶,而电线杆横下来靠在墙角,也许就不那么讨厌了。习惯于腾挪纵跳的军人,往往很难想到或得到横躺这种姿势。然而假如时代不是那样崎岖,有足够的胸怀来容纳疲累的军人,横躺者将发现这个姿势的惬意之处。众所周知,人有四节,军人则是所有人中最修长的一类,当他们美妙的身躯卧倒在屏幕上并急速消逝时,镜头将感到怎样的快感啊!设想李飞如果能够适时地横躺下来,激流勇退不问政事,那么他的归宿很可能就会是柔软的卧榻而非冰冷的绞索。不知李世绩后来的唯唯诺诺,是否是从同僚的遭遇里得到了启示呢?    宝刀歌·赠吴将军南行    我有一宝刀,深藏未出韬。  今朝持赠南征使,紫蜺万丈干青霄。  指海海腾沸,指山山动摇。  蛟鳄潜形百怪伏,虎豹战服万鬼号。  时作龙吟似怀恨,咻得尽剿诸天骄。  蠢尔蛮蜑弄竿梃,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红炉炽炭燎氄毛。  奏凯归来报天子,云台麟阁高瞧嶢。  噫嘻!平蛮易,自治劳,卒犯市肆,马躏禾苗。  将躭骄侈,士狃贪饕。虚张囚馘,妄邀金貂。  使君一一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      
  第二节
农民——天地之间      
    第三节
工人——频域呼啸      
  运气在腹,丹田火热  小宇宙在胸中酝酿  可能的意志,惊天动地  来吧怪物,从我的身体上碾过去    引擎轰鸣,油箱滚烫  大时代在轮下到来  确定的规律,亘古不移  一切就绪,从你的身体上碾过去  
——西村《气功》    接下来我要讨论的,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还是属于这种职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虽然隶属于金属时代,但却执着地自称为“工业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狂热地想象自己走到了历史的终点,站在了文明的最顶峰,用悲悯的目光回望向身后的历史。可是,历史却用仿佛相若的历史一再地给予他们无情的嘲弄,动用地心引力把他们扯向地面甚至深渊。一个个末世的预言竞相登场,争夺着软弱的轻信者,最终全部化作历史的尘埃,只是为编年史留下了无数杂乱待整理的原始材料。  我承认工业的庞杂超乎我的想象,由于工业的概念轮廓已经深入人心,我不会试图给工业下一个万世公认的准确定义。但是假如下面的描述有助于对工业内涵和工业行为意义的更深刻了解,我将深感荣幸。  金属时代的工业起源于手工制作行为,原始狩猎者制造石棒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蕴涵着工业。但以金属时代某类论者的观点看,工业行为必须具有交换性质和大规模性质。关于后一点,我认为那只是所谓“工业时代”的偏狭之见。关于前一点,我觉得亦非必要,因为交换(这相关于下节将要讨论到的商业)与制造并非绝对相关。比尔·马克思强调过,剩余是关键,谁也不希望浪费。  实际上,工业与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称的,我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对象和初衷之外积(矢量积)不同(然而弱相互作用的非宇称却使得世界出现了罅隙,这点在第三章将提到)。农业直面自然,初衷在于生存。工业就其本质来讲是不自然而人化的,但自然却是它的重要行为对象;工业就其初衷来讲,并非生存的必需,但是它却能够强有力地诱使人类将它看成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个意义上,工业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具有不可逆转的方向性,除非人类的生命全部消逝——那样就可以改换参考系了。  工业与农业一样,既可构成对军事行为和国家概念的消解,也可从另一面支持它们。工业的产品同样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与其它职业人群的生产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各种职业人群的生产生活是紧密契合的,请记住这个常识。为了便于展现这个时期的全景,我在这里选择的个案是“工业时代”的巨头亨利·福特。  在介绍福特的生平事迹之前,我必须先简单描述一下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这个时期的人们,底气十足其实是有其根源的。以高温气体汽化膨胀作为动力的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突破,配合着相对成熟的机械传动设施,一种名为“蒸汽机”的机器开始应用于工业制造当中,越来越多带有自动化特征的新型机械被制造出来,其中值得着重提起的,是蒸汽机车。这种机器以蒸汽为动力源,将驱动设施、传动设施、平衡及防护设施设计在外围,而将操纵设施和操纵者安排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样,操纵者将可以在机器的内部操纵机器,动力源打开之后,蒸汽压力在传力杆、滑轮及轴承的作用下被放大,最终使得整个机器开始运动。先驱者关心的首要问题是速度,由于机器的质量庞大,运动时遇到相当的摩擦力,这时如何克服摩擦力、产生一定加速度并最后达到可观速度就成为关键之处了。无数的发明者在这时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最终通过结构上的改良,最终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此后的数十年间,蒸汽机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进,在车身材料、车体结构乃至蒸汽压力产生的方法上,有识之士不吝才智,使得机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它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重工业运输方面,但是由于当时金属材料的稀缺,它的成本依旧高昂,蒸汽机车仍然是大多数人敬而远之的机器。  在蒸汽动力开始广泛应用的时候,另一项新技术同时也诞生了,并产生了丝毫不亚于前者的连锁创造活动。我们知道,表征快慢的量除了依赖于空间维数的速度之外还有只依赖于时间维的频率。由于视觉主导的缘故,人类的整个感觉体验很容易被空间的变化所打动。而频率除了在20~20000Hz很短的一段宽度之间给予人类听觉以直接体验外,似乎更多时候只以抽象概念的身份出现。但是我要在这里指出,频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抹杀的隐秘存在,它以不可见的方式默默地工作着,左右着历史的走向和个人的感情。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耐心,厌烦就是人类思想对频域印象进行时域还原时的混叠反应,抽样频率在此不满足频域抽样定理。而兴趣则代表了个人选定频带,进行各类搬移调制的过程。  那么正是在这时,人类发现了高频的奥妙。原来视觉的材料——光,也只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而且它也会像水波一样避让障碍物——如果障碍物的尺寸与光的波长(这实际是频率属性的变相说法)相若。既然原始宗教所说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被认为是虚假的,人类开始不太在乎模仿神的创世行为。人们越过听力的极限,呼喊着更快更高更强,以往寂静如神界的中高频段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波频繁造访,而这一切究竟代表着梦想还是羞怯呢?  直流电和交流电是介于声与光之间的居民,最初代替声与光充当人与人交流的传输方式的,也正是他们。约翰·莫尔斯可能是第一个赋予电信号以意义的人,他发明的莫尔斯电码用长、短、空三种不同的电脉冲组合成一种三进制编码,接收方再进行简易的解码。当这些脉冲通过海底电缆,穿越大洋,传到彼岸,再转变成滴答声时,聆听者无不沸腾——这,也许是全球共通、人声鼎沸的时代先声。而谁又能想得到,数十年后,这一切会变成庞大的密码计算机和专门的解码器!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此后,因为不满于附着在电缆身上的垄断企业和政府部门,早期的频域海盗诞生了。海盗们舍弃了方波木筏,开始转向余弦小舟——他们的航程,在无边无际的频域大海上!最初的开拓者之一,名叫马可尼的人率先向世人证明了电缆的多余。最初的调制方式是简单的余弦调幅,这种方式虽然浪费能量,但却用包络图直截了当地将信息传达给接收者。调幅之后是稍微复杂一点的调频,但却首次让频率属性直观地显现出来。层出不穷的调制解调方法开始在厌恶管束的人们中传播,无线通信爱好者们兴致勃勃地选定频域座位,传播有趣的信号,间或竖起天线倾听频域邻居的密语。然而频域的旅程不可能从始至终一帆风顺,由于物理条件所限,开拓者们能用以通信的频段相当有限,在最初的混乱争夺和无节制的多路占用后,政府部门趁机介入,声称收回频段的管理权,将全频段划分为备用、军用、民用等若干部分及更精细的小段。频域开拓者最初的反应是愤怒地指斥政府为小偷,但是他们并不可能意识到,政府对频域的占有欲实际源自于对信息传播的恐惧,真正的普世信息共享看来还有过一段时间才能实现。政府通过对电子器件规格设计的限制,逐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无线通信爱好者们只能守在很小的自留频率内愤愤不平地相互倾诉怨恨。政府暂时控制了这种新技术,并利用其开展了纸质以外的另一种传媒——广播——这曾经是频域开拓者们曾经梦想过的自由武器,但在此时,在这种传媒的协助下,他们被委婉地定义为频域的海盗。这场频域的战争,也许是海盗和小偷的较量。  频域的历史至此并没有终结,只是被纳入了“文明的轨道”而已。频域研究完全走进人们的视野,也许是从傅里叶的谱分析和拉普拉斯算子的出现开始。研究者从时域波形得出频谱,并建立起一套逐渐成熟的频域分析方法。而拉普拉斯算子则把电网络里繁琐的微积分运算转化成了简便的加减乘除,工程师有了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性能更高的元器件和结构。而电子器件正在这时,从最初的线性网络时期,迈向了具有突破意义的半导体时期。  四价的硅在此之前以化学性质稳定著称,并在传统领域的建筑行业应用颇多。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料到这种元素竟然会在新技术中独领风骚(当然,同为四价的锗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硅元素和少量三价、五价元素构成的二极管,具有强制电流方向的作用,而两个二极管构成的三极管,则具有可观的放大功能。二极管和三极管,作为非线性器件的基础,与以往的线性器件组合搭配,开始显现出慑人的光彩来。研究过这两种非线性器件之后,人们发现它们的性能并不会因为体积的改变而显著变化。这样,在微小面积上安置较多器件的技术——也就是集成电路技术,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电器在这种技术的激励下,被发明出来,成本不断降低,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由于数理逻辑的发展,科学界对于用数学逻辑完美地解释世界充满了信心。而普朗克常量则在相反的意义上破坏了以往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连续概念,首先从能量层面上拒绝承认半光子以下的能量。在这两个发现的夯力下,基于离散系统的智能机器——电子计算机,渐渐浮出水面。  人工智能是金属时代一个久远的梦想,学者不约而同地设想一台冷冰冰的机器如何可能像人类一样思维或行动,或者说以完美的理性思维或行动(请注意这四种说法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在后来造成了深远影响)。而认为人类(神)的尊严不可冒渎者和认为人与机器的区别并不存在者构成了两个极端,但更多的人认为若有能够协助人类思考的机器就可以满足了。最初的电子计算机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在非线性器件和线性器件的帮助下,模拟波形被转化成数字波形,仿佛回到了莫尔斯的方波木筏上,但这次它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在计算机内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被迅速输入、处理、输出。它的计算能力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冀望。  计算机初次登上历史舞台时所服务的领域与蒸汽机车稍有差别,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对计算机的作用有更高估计。在一次大规模战争中,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成功地计算出了敌方新型武器——导弹的飞行轨道,在空中击爆了它,从而一举扭转了战术上的劣势。与之相近的一次战争中,存储了所有已知解码方法的计算机全力开动,破译了敌方的绝密通信,据此信息击毙了敌方的最高指挥官。在高科技领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的急切要求相互反馈,齐头并进。然而与蒸汽机车一样,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这种机器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关系。  真正改变这种看法的事件,是硅谷的出现。  硅谷原本是北美大陆西岸一个小城市的郊区。这个城市一所不知名院校的学生亨利·福特,由于迷恋新奇事物而荒废学业,最终辍学。他在一次偶然的出游中,发现郊区竟然有大量的硅石矿,在实验室化验样品后,他发现由这种硅石生成的三氯氢硅纯度很高,还原后可以生成纯度很高的多晶硅,再适当处理后也可以造出质量上佳的单晶硅。而单晶硅和多晶硅,恰恰就是工业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元件的主要原料。凑巧对时代技术发展具有灵敏嗅觉的福特在此时下了一个决心,要把这个发现作为成功的契机,贡献自己的一生。随后的发展虽然小有波折,但是结果最终如福特所愿般圆满。闻风而来的投机者纷纷在这个被传媒称为“硅谷”的地方开设矿点,导致以往荒凉的西部以“硅谷”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繁华区,历史上把这次浪潮称为“西部大开发”,这个事件逐渐把北美大陆的科技中心乃至经济中心从东海岸移至西海岸,并大幅度提高了北美大陆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陆政权在星球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霸权地位。不过福特并没有就这样任由历史的巨浪打湿自己的衣角,而是紧紧地扼住了它的喉咙——他在投机者们开工之前就递交了一纸诉状,要求法院保护自己对硅石矿的所有权。但他清楚政府可能会作出怎样的裁决——他们决不会容忍个人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垄断,何况他们自己对硅石矿也存有野心。最后的裁决是一个折衷,任命福特为“硅谷矿业集团”的领袖,负责开采之后的总体事务,但是禁止他拥有10%以上的股份。年长的投机者们窃窃私语,认为这个乳臭未干的青年最终将成为他们的垫脚石(福特记住了这个词)。可是事实证明,福特具有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干练和精明,当他挟“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威,说出他梦幻般的点子,付诸实施并最后取得成功时,以为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将会被现实无情击退的同伴们纷纷惊呆了。福特的野心不止于从矿产本身取得利润,他要在位于矿业下游的制造业上实现自己的创造力。他大度地将属于自己的所有矿产移交给竞争者们,作为交换条件,他们必须在永久性地赋予他硅石的优先购买权和赊帐的权力,当然,如果福特的制造公司破产,合约自动失效。矿主们纷纷表示同意,他们对年轻人的公司不抱任何期望,所以在他们看来,拥有最大份额矿产的福特,几乎是把矿产双手奉还给了他们。  “通用电气公司”的成立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是有一个曾经在诉案中与福特交涉过的政府官员在很多年后才解密的档案里记述:“……福特提到,新建立的公司将完全按照政府给定的规格制造电子器件……这个年轻人具有可怕的力量,他对政府的思维方法几乎了如指掌……这个年轻人建立的公司也许会吞噬一切。”  福特履行了诉讼前许下的诺言,并充分利用了这个诺言,公司的名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福特近乎苛刻地要求工程师设计一条能够生产出一模一样零件的生产线,并要求将生产线各部分运转时序时差的误差控制在几乎可以忽略的范围内,并且拒绝向人力资源部提供足够的薪金预算。工程师阿尔弗雷德·斯隆虽然感到不解,但是在丰厚的报酬和强烈的自信下,最终设计出了令福特十分满意的自动生产线。而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抱着对未来的雇佣方负责的态度,向年轻的上司提出了辞呈。这两人后来的差别就是,一个人成为了通用公司的下一任总裁,另一个人的名字始终没有被我从任何文献中找到。斯隆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他一开始对福特的做法感到迷惑不解,但是在不久之后,福特就成了他的偶像。福特将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生产线形象地称为“流水线”,工人只需要呆在原地,重复从事着诸如用镊子逐个分离零件的简单工作,比起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人的技术水准要求低了许多,效率却大幅度提高。所以福特并不想雇佣工资相对较高的熟练工人,尽管后来通用雇员的工资渐渐涨到了令同行眼红的程度。福特的成功最终被逐年递增的产量和逐渐降低的成本证明了,他惊喜地发现,在日趋成熟的流水线控制下,产量越高,平均成本越低——这是每一个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事情。福特在得到了斯隆的崇拜之后,又得到了硅谷以往的竞争者们的敬慕——福特毫不吝啬地分予他们红利。最终福特得到了世界范围的钦服和相应的憎恨——他这种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哲学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用绝对的价格优势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并迫使他们放弃以往的单件生产方式或陈旧的生产线。通用公司最初生产的产品包括录音机、电视机和各种精密仪器,但是为其赢得最多利润和最高声誉的是——通用计算机。我并不清楚福特选择计算机作为公司主要业务的确切原因。有的研究者声称,福特在早年曾经接触过计算机并设想过在计算机上进行诸如堆积木一类的游戏,但是通用计算机大行于世之后一直到福特去世,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言行被记录下来,所以我倾向于在此处存疑。  有人留下过对通用计算机某一时期制造过程的描述:“我在升降梯上摸模糊糊地看见一个巨大的矩形,走近才发现是几排整齐摆放的元件传送带,若干个机械手富有层次和节奏地纵向移动,选择某个元件拾起来,然后奇妙地安插在绿色的电路板上。没过多长时间,电路板的饿身上就密密麻麻地插满了元件。然后,电路板被放在一个升降平台,下降到了银白色的氧化液中,听到咝咝的声音。我几乎像浮士德一样说出声来——你多美啊,请为我停留一下!”  关于通用计算机的制造,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福特和斯隆在一道工序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福特坚持要留出最后一道工序在通用计算机的外壳上印上“GE inside”(意为“内核由通用制造”),而斯隆认为这道工序实际可以与其它工序并行完成。技术上来讲,斯隆的观点似乎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后来福特用实际的行动再次折服了斯隆,他亲自上阵,拍摄了一生中唯一的电视广告。广告开始时伴以威尔第的《吉他奏鸣曲》,福特坐在一个面朝大海的房间里,海风吹来,轻纱窗帘向两边拂开,福特对着窗户奋笔疾书,不时停笔抬起头来,望着窗外露出优雅的微笑。这时音乐突然转为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福特从房间出来走到海边,一只小舟从远及近。镜头轻微摇动,逐渐聚焦到小舟上,一个古铜色肌肤的黑发女郎倚在一台通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突然露出迷人的微笑,然后向镜头伸出手来,原来是福特游到了小舟旁。背景音乐又过渡到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女郎把福特拉到了舟上,与他紧紧拥抱。摄像机只来得及拍到两人的小腿就被撂在了船板上,摇晃了几下,最后捕捉到了福特绕过女郎腰际的手在轻轻地抚摩她身后的显示器。镜头移动起来,仿佛自己爬到了福特的手边,拍到了他的大拇指,上面清晰地印着“GE inside”的墨迹。  这个广告最终被评为该年度的最佳广告,福特本人也因此在一个电影界的评奖活动中被提名并差点获奖。斯隆后来说道,他刚刚才知道福特除了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外,还是一个优雅的艺术家。尽管此语不无夸张,但有证可查的是,后来购买通用计算机的消费者,往往喜欢模仿福特,在“GE inside”的标志上摸来摸去。  通用的辉煌持续了十几年,在此期间,通用计算机的价格逐渐降到了普通人可以承受的高度,计算机不再是以往稀罕的东西,乳白色外壳上“GE inside”的标志已经家喻户晓。与价格的下降同步,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以硅谷为中心,一个高科技研发园区自发形成,全世界的精英竞相来到这个技术的圣地,像当年的福特一样,希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福特最初希望像李世民一样“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但是青年们倨傲的态度让他一再受挫,最终他也许是想起了当年自己创业时的情形,就放弃了不切实际的人才观。通用开始不断遇到挑战,像开始对通用霸权感到忧虑的政府乐于看到的那样,零星的技术垄断不断被新兴的实验室攻破,其中不乏从通用离职的员工。福特的律师曾经建议他对之提出诉讼,但是福特拒绝了他的建议。律师后来回忆起福特意味深长的话来,对雇主那带有阴郁色彩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政府不会支持我们的,他们会动用合适的司法条例,不过,他们是不是在玩火自焚呢。嗯,或许我也真的不过是块‘垫脚石’呢。”  就这样,在硅谷和硅谷以外的世界上,通用的竞争者越来越多,技术创新渐渐不再是通用的长项了,更有效率的流水线、更有效率的电路布局、更有创意的点子不断涌现,通用只是凭借巨大的产量和成熟的销售网络,勉强把持着电子产品界的首席位置。但在这个时期,任何缺乏强制力支持的垄断地位,注定都不会长久。通用盛况之长已经是少有的异数了,以至于有的人已经无法设想缺少通用的生活了。不过,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在不堪反复抚摩的墨迹消褪之时,显得格外扎眼。  有的研究者引用古谚,认为大雄公司的崛起是重负下的通用骆驼身上压下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仔细分析大雄公司的创新后,我认为它绝对不只是一根稻草那么凑巧和简单。福特开创的流水线体系,要点在于严格的实时控制和分化复杂工序,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成本递减。但是在流水线体系出现问题时,却必须等到整个批次的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停下来检查,而且直接参与生产的工人对问题并没有什么认识,参与诊断的人又并不直接参与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残次品出现和相当的返修率,而且不利于产品的改进与创新。在流水线已成熟到不再能够成为技术瓶颈的年代,通用公司的优势开始一点一点被新兴企业蚕食。  大雄公司位于东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上,总裁藤子不二雄具有取代福特地位的雄心,有记载说他在公司创立之前就曾经对通用公司缺少生气的生产方式感到不满。他利用访问的机会,亲身调查研究了通用的生产情况,回国后他逐渐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生产观,并依此创造了属于公司自己的新型流水线。  针对通用的缺点,藤子不二雄认为,新的流水线应该可以被流水线上的每一个工人停下来——如果他们发现存在问题的话,在这个时候,所有工人应该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根源、产生过程和解决方法。虽然在一开始这可能会大大影响产品的产量,但是在研发与生产一体化的工作团体的努力下,产品出现问题的几率将逐渐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避免了不必要的返修,而且兼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生产者将可能对生产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应该说这种后来被称为精益生产的生产方式在流水线的基础上,又综合进了传统手工作坊的优点——这也许与岛国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稀缺的资源迫使他们放弃了在规模上与强敌竞争的想法。藤子不二雄的做法在不断摸索之下,最终取得了成功——他们的产品后来以良好的质量、多变的款式和体贴的设计征服了消费者。藤子不二雄的创新不仅限于生产方面,在销售方面,他们前所未有地重视消费者的意向,热衷于收集消费者的倾向性信息,并根据市场饱和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推销策略,并进而发明了量身订制式的生产计划——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近于无理!)采取订单式的生产。这样,在锐意进取之下,大雄公司不仅逐渐具备了与通用公司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而且还将战火点到了连通用公司都一直无法插足的高级单件订作领域。大雄公司初期遇到的唯一挫折,具有讽刺意味地与通用公司创始时类似,在于劳资两方的纠纷。听到公司将要裁员消息的工人们组织起来罢工,劳资双方进行了拉锯式的谈判,最后还是达成了妥协,裁员人数降为原定的四分之一,但是留下来的工人得到了终身雇员的身份——藤子不二雄认为,新型流水线需要有经验才能的熟练工人,而不是以往旧式流水线上可以无限替换的非熟练工人。事实证明,这些终身雇员成为了大雄公司的宝贵财富。  大雄公司最初的产品尽管销售情况不错,但是产量并不多。但一款里程碑式的大量销售产品让世人记住了大雄公司的名字。这是一款名称古怪的高性能计算机,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外壳。看到这款计算机的人们无不震惊。引用一个评论者的话:“看到‘哆啦A梦’之后,我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计算机的外壳可以是蓝的,可以是圆弧状的,显示器上面可以有一个俏皮的摄像头,机箱可以设计成抽屉……再看到通用计算机那单调的形状和颜色时,我作了一个决定。”  如果只是外型的奇特,‘哆啦A梦’的轰动充其量也就是为通用的竞争者做了一个宝贵示范而已。但是令通用公司感到恐惧的是,‘哆啦A梦’系列不断改进结构,接二连三地推出主频更高的新型号,终于在数年后推出了超越通用公司最高主频的‘哆啦A梦VI’。我们知道,频率是那个时期的主题,所以通用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  但是福特却没有承认失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留下一句奇特的话:“我从来就没有成功过,何谈失败?”这个时候,显出老态的福特已经提前退休,将总裁的位置让给斯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说明书和财务报告,并撰写带有些许自传性质的著作——《未来时速》。他拒绝对通用公司的任何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令人生疑。退休后的福特迷恋上了电影——这也许和他早年拍摄的广告有关?通用公司与迅速崛起的大雄公司在最高频率上相互角力之时,仍然单身一人的福特往来于音像商店和简朴的公寓之间,每天默默地观看着喜爱的电影,到了寂静的夜晚就开始提笔著述,直到有一天,房东发现他连续两天没有出房。  亨利·福特死于猝发性心肌梗塞——这种疾病被称为“老年人的杀手”。他的亿万家私根据口头遗嘱被捐献给了传染病研究协会,但是我没有发现福特在任何记载中对传染病问题发表过看法。他的遗稿,包括未完成的著作《未来时速》被托付给生前的下属、好友和接班人斯隆。据称,斯隆在阅读福特遗稿的过程中一开始显得异常暴躁,不停地拍打桌子,但是到了后来,表情却显得复杂甚或茫然。这其中的奥妙,在阅读过福特遗稿的片段后,我也有所体会。  斯隆的怒气并非没有道理,福特在早期的日记中(这时大雄公司尚未崛起)就已对通用公司的生产方式提出了反省,其深刻程度并不亚于藤子不二雄所做出的批评。他写道:“……当我再次走在车间之中,心中已无初时的欣喜。看到工人们呆痴的表情,我感到无比厌恶……产品打包之时,我觉得那简直是一堆大便,但顾客们居然就喜欢这种东西……流水线是没有未来的,大家都学会偷懒了……”福特在稍后的撰述中指出,应该有一种返古式的生产方式,制造出更多样式的产品,以此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我们的制造将刺激他们的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又会反过来刺激我们。但是他又仿佛自相矛盾地说:“但我又觉得这似乎太贪得无厌了,我觉得通用的产品已经足够用了,足够好了,为什么还要挖空心思地去改变现状呢?……通用就是通用,它从一诞生起就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无法改变,通用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别的什么……”  但是福特身后的通用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僵硬,在斯隆的带领下,通用反过来向大雄公司学习多样化的精益生产战略,捱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与大雄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争。通用、大雄乃至“工业时代”的历史还没有结束,关于计算机软硬件方面,乃至重中之重的互联网的出现,后面也将提到。不过,福特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不久之后,藤子不二雄也死于另一种老年病——肝硬化。工业界在短时间内损失了两位可以称为是工业哲学家的领袖。我想,比起以前的崇拜者斯隆,福特或许应该把遗稿交给更能理解他的批评者藤子不二雄。福特在遗稿的最后部分写下了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对此深感兴趣的我将其部分摘录在此:  “爱因斯坦说光速是无法超越的,我想频率也一定有一个上限,或许那是人心振动的频率。超过这个频率,无论怎样强韧的心脏都会感到恐惧。然而一旦放慢速度,我又感到莫名的空虚和厌烦,想要放声大喊……未来一定有一种频域的光速,它会无声无息地到来,超越一切拼命奔跑者,让他们望尘莫及、傻在原地。无边落木,萧萧下。”  福特的遗稿停在了这里,“无边落木,萧萧下”这句与上文毫不搭调的话成了福特的绝笔,显得格外诡异。我在这里毫不掩饰对福特当时精神状态的好奇——福特的脑中当时究竟出现了怎样的图景?这样的意象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到达了他的思维中枢?然而我最终还是只能保持缄默。  福特的生平叙述至此,已有溢出全文之嫌,或有未尽之意,后面的章节会补充提到。福特表现出的带有些许阴沉的智慧深深地吸引着我,并启发我提出更多的疑问。工业究竟是否是一往无前的箭头,抑或是不自量力的循环?人类又是否有足够的魄力来支撑这个庞然大物?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我看到了工业行为对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人们以工业规律解读生存和规划生活,为破坏规律的言行和人感到怒不可遏,自觉地充当“时代流水线”(请原谅这种表达方式)的组成部分,或者更好一点儿——“流水线”的操纵者。而面对着这庞大的工业概念体系时,像福特这样的操纵者与他麾下流水一样替换着的工人,所感到的无力并没有太大区别。更悲哀的是,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种解读方式是错误的。隐约聆听到这似乎无可指责的正确性的人们,用不同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愤懑甚至绝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但是这个命名恰恰又表现出一种放弃现时、自我放逐式的嘲讽意味,也就是说:所谓的潜在敌人“现代主义”,正是被这种投降式的命名确立下来,并不断壮大,最终吞噬一切的。  如上分析,和农业一样,工业的纯粹性和合理性并不具有自证其身的力量。而即使工业的纯粹性和合理性得以被确认,它的发展前景在此依旧是模糊不清的——满足的人们其实并不明白自己追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单件生产——大规模生产——精益生产,似乎是在严格验证着螺旋上升的规律,但是在辨认发展方向的时候,却好像只能由时间箭头的方向来定义“进步”或是“落后”。从工业一诞生起就散布在其上空的疑云,似乎从未消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四节
商人——网络穿梭      
    叫卖樱桃,甜美可人,入口温润。  叫卖苹果,生脆多汁,声声启唇。  叫卖大豆,祛病镇邪,强身健体。  叫卖人参,延年益寿,一株还春。    叫卖秤杆,足斤足两,童叟无欺。  叫卖担挑,养儿防老,子承父业。  叫卖座钟,撼我耳鼓,日其将暮。  叫卖天地,奚我身后,空空如也?  
——《古代民谣选译·叫卖》    世初无商。或者可以说,世初如有商人,他也将处于隔绝的尴尬状态。  卡普德维拉在追溯了金属时代的历史之后,提出了他的观点,即商业行为只有在生产过剩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上面曾经提到过交换这个重要的概念,实际上,最初的生产者出于对生存的恐惧,往往希望自给自足地生产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而在生存状况改善的情况下,生产者开始意识到产品不仅可以用来消费,而且多余产品还可以用来交换。尝到交换的甜头之后,生产者们逐渐发现,个人如果减少生产类别,专心产出一种产品,效率将大幅提高(这个道理在很久以后被福特运用在了流水线上)。所以社会分工逐渐形成,明确意义上的职业阶层分化出来。人类的自觉与社会的进步在一开始是互为正反馈的,而反馈系数在我们刚刚讨论过的那个时期,以令人吃惊的速度突飞猛进,最终对整个社会的矩形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交换最初是以实物与实物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这样的交易由于缺少共同尺度,往往进入僵局。于是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寻找共同尺度(后面将要提到,另一种易于膨胀的巨大量具叫作法规)。这种尺度后来被称作货币,其形式最初是使用范围相对狭窄的贝壳或盐,而随着交易地域和内容的日趋广泛,各种金属乃至难以复制的所谓“纸币”也被采用,以保证交易的公平实现。货币逐渐成为社会公信力的象征,掌握权力者的肖像和象征权力的建筑物被印在金属货币和纸币上,完美无间地嵌入到相应的社会体系之中。  商人与货币的诞生也许相隔不远。我曾经把自己设想成金属时代的第一个商人,端详着贝壳或者粗盐,突然憬悟到,可以在交换中充当中介的,不仅有货币,还有人。于是商人开始耐心地游走于交换之中,切入到货币与买卖双方之间,与其共同组成了更加繁复的结构。职业商人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买者,一是卖者。买卖相继,辗转无穷。购买与销售构成的相互关涉的两种关系,通过商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深深植根在人类的心灵中。而交换的时机、频率和内容,是商人最关心的问题。  必须首先承认商人介入交换过程的主要表现不是无私地充当润滑油,而是逐利。他们是交换行为的鼓吹者,因为交换行为越早、越频繁、越具规模,商人获利的机会也就越多。商人在微观上,最普遍的目的就是成功做到低价购入、高价售出。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在金属时代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商人热爱信息,信息使他们洞察何时何地缺少何物,从而把握先机,与稀缺资源的生产者共享供给不足时期的利润。然而信息从来不会自动跃现在商人面前,市场的形成、成熟以及竞争强度的增加使得信息趋于隐晦和芜杂,后入者在发育完全的领域无法得到足以持续事业的利润。在我们刚刚谈论过的那个时期前后,商人的头脑逐渐变得不再稀罕,各行各业的从事人员了解并掌握价值规律,并不轻易把利润分给他人,专门从事买进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倒是各种生产部门开设了附属的销售部,以采取针对性的市场战略——商人身份,开始与其它职业有所重合。  也正是在此时,“经济人”的假设逐渐成为了“完美理性指导行为”学说的基础(在上节谈论人工智能处我提到过这一点),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在将人类看成是逐利动物时,对完美解释人类行为愈加感到自信(随着同时期机械技术的高度发展,一种将人类看成机械的哲学也大行其道)。当然,与此同时,遍布全世界的叫卖声从未停歇,处于商业网络末端的商贩们每日进货摆摊,为了几分薄利喊哑了喉咙,在夜晚带着些许失落回到家里,偶尔在午夜梦见一场时代的风暴和风暴所带来的商机。  应该说,最初的交换者乃至货币的发明者无不信奉等价交换的原则,然而价值的相对性往往会在商人的眼中扭曲并幻化,最终使他们毅然屏弃对等价原则的信仰。金属时代中古时期曾经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叫做炼金术,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大都相信可以从煤炭和硫磺等物质中冶炼出宝贵的黄金,然而,改变原子结构虽然在很久以后成为可行之事,却显然对炼金术不具现实意义。商人对凭空制造财富的狂热,殊似于炼金术士,可是他们面对的世界,要比炼金术士们纷杂许多。炼金术士在历史上鲜有炼金成功的例子,却时常会有意料之外的重要发现,同样,商人对金属时代历史的影响,也常常出乎他们的本意。本节将要提到的个案,是距离福特那个年代不远的比尔·盖茨。  在描述盖茨的生平之前,我们将像上节一样讨论一下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与计算机的发明同时,着眼于计算机现有性能现实应用的软件领域和着眼于计算机现有性能可能改进的硬件领域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最初的军事应用中,一个弹道计算程序可以称作是计算机软件。而计算机内部结构中,如电子管和真空管的使用,则是指涉硬件。  在软件方面,人们最初使用旗语一样的二进制数据流来操作计算机进行运算任务,但是庞大的编码任务最终使人失去了耐心。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操作函数,以完成读、写、地址跳转、功能开启等基本操作。接着,在实际应用的驱使下,这些基本操作函数被组合起来,以实现更加繁复的功能。如此嵌套下去,若干年后,当人们按下鼠标键看见屏幕上改换了一个画面时,觉得这很自然,却浑然不知系统发出指令扫描鼠标定位,鼠标按键接通了一个弹簧开关,触发了一个电脉冲,整形后发送出去,经过通信口和数据线到达中央处理单元的寄存器中,再发出一串二进制数据流,进入顶端内存的系统驻留区,调取操作菜单中固定的一项,指示调度程序修改相应进程的优先级,与此同时显示器电子枪改变内存中的扫描预取区域,用户才看到了改换后的画面。这些不可见的过程为人熟知,而听起来却又显得陌生,殊似于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实际上此时人们也时常有意无意地将计算机看成是人体的外化部分,指示它们用枯燥但简明的方法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或懒得完成的事情。在需求格外旺盛的这个时期,人们感到了时间的宝贵,逐渐将计算、数据及文书管理甚至一些决策工作移交给了计算机来处理,软件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各样的结构化和对象化编程思想不断涌现,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各种命令集各擅其长,不断完善自身,争夺着硅世界中的话语权。人们雄心勃勃地跨过一座又一座技术上的险峰,试图将现实世界整体映射到计算机的输出设备上。信息崇拜者和机械论者对此各有各的见解,但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对解释世界充满了信心。  硬件方面,上节提到过的集成电路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制作工艺、布线技巧和结构布局的改进使得单位空间内的器件总数成几何级数提高。中央处理芯片组的只读指令集不断改进,相应出现了为之量身订作的分级存储结构。服务于数据采集处理、视音频输入输出及通信的各种周边设备出现并不断提高性能,为应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些进步得益于在上节描述过的激烈竞争。  说起来,福特无疑是那个年代最有远见的人之一,但是他绝无可能预料到身后的所有事情。流水线大师身后的技术浪潮丝毫不曾减弱来势,而最具革命性质的发明,当属互联网。互联网的诞生与计算机紧密相关,又有几分相似。最初是用于军事通信的网络,其主事者觑见了商机,之后的发展,不知该用“梦幻”还是“奇迹”来评价。总之,大多数国家可能是出于对信息的渴求,先后加入了这个网络。这个世界性的网络在纯技术层面上并没有什么困难,因为通信上的远距离数据传输和数学上的网络拓扑模型早就有深入和连续的研究。令人惊奇的是,政治制度差别巨大的这些国家,为何如此一致地接受同一种传输协议?为何如此一致地允许国民在陌生甚至敌对国度的网站上任意浏览(虽然稍后又想起了限制)?我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超越式的远见,相关人员甚至全体人类窥见了一个炫目的未来。  试想一下,金属时代居住在太平洋中央的一个网民,第一次在计算机上打开他的浏览器,输入一个保护非洲大象组织的网站的网址。一个信息包迅速形成,包含着这个网民计算机的信息和请求,通过小区总站到达首都互联网的总出口,再传到太空中的中继通信卫星或通过海底电缆,到达了北美大陆的网站服务器,得到了响应,访问页面的数据流再以相同的方式传输过来——而这一切只需要几秒钟!在以往,如果想要同样的事情发生,他很可能要耐心地购买一百期外国报纸,然后偶然地在某期某版某个角落里发现这个组织的宣言,即使他为此感动,并寄信表示他的支持,这封信件仍有可能被粗心的邮递员扔到了宠物保护协会的邮箱里,或者被懒惰的大象秘书看都不看就扔进抽屉。而非洲大象在这些琐碎事情发生之际,大有可能已经灭绝了。  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作用是结构性的,对比以往的传媒星形网络,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近似对等式的平台,所有人在其上不仅可以阅读信息,还可以发布信息。在某种意义上,个人成为了传媒的基本粒子。由此引起的变革是,个人得到相当的信息自由,对信息的汰择不再像以往那样易于受控,怀疑的品质逐渐滋长,一些空洞的概念和虚假的形象在缓慢地消解——尽管这一切,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内完成的。  从金属时代的文献中,很容易可以找到类似的乐观论调——热情地讴歌互联网为人类带来的曙光,它击穿了国界的壁垒,使得信息无限自由地流动,逐步将人类与自古以来的大同梦想拉近。然而现实的发展却相差甚远,怀有政治抱负的人往往对新的媒体抱以过高的期望——一如被称为“公民之光”的报纸,一如被称为“自由之声”的广播,一如被评价道“百闻不如一见”的电视。从一开始,厌恶无秩序、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政府就不打算任由互联网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恣意表演,各种各样的管理条例先后出台,对网民的行为加以限制。听上去这种行为很招人反感,但是理论上政府的工作性质始终就是这样——负责保管公民所不堪承担的自由——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做得过火了。公民具有参差不齐的道德水准,所以经常有人觉得难以理解政府划下的标准究竟有什么用处,又怎样能实现。这种不满的情绪从国家和政府的形成之初就一直存在,偶尔爆发出灼亮的光芒。而对这种光芒,有人表现出惊恐,有人表现出激动。关于这些,下节将更详细地论述。  互联网给商业带来形式上的改变契机。商人总体来说,是热爱互联网的,因为通过这种媒介,获得和发布信息将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同时进货和销售之间的财力损耗大幅减少,商人将有可能获得更多利润。   “销售网络”一词虽然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唯有互联网让这个词真正的含义显现出来——人力在光速面前显得何其稚拙啊!在交换机和光纤的帮助下,交易双方迅速取得明晰的共识,减少了各种交易成本。在同一瞬间内,无数买者卖者都满意于交易的成果,资源调配的效率看上去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喜人。  然而洞察这些的人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乍看上去,这个时期是充满惊喜的时期,为成功而欢呼的人似乎比以往多得多,有人想到这样的问题——利润从何而来?  金属时代的历史上由此引出了无数大同小异的互相攻讦,失败者、成功者、自称失败者的代言人者、反对代言人者、反对已有观点者等等等等先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将人类划分为正当得利者、不当得利者、受害者与加害者等等。接下来围绕这些划分是否得当,长篇累牍的争论从未停歇。人们为了心目中的正义观念(很多是在争论过程中形成的)常常怒火中烧,擎起各式大词奏响杀伐之音——尽管我的描述显得带有讽刺意味,但我实际上还是十分缅怀那些擦出火花的争辩的——那无论如何是一种觉醒。  出于个人原因,我比较欣赏一种因为无实际意义而少人问津的说法:所有利润来自自然界,所以得利是否正当要视对待自然的态度而定。对于这种说法的一种典型批驳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利润不可能来自缺少能动性的自然。对此的回答是,自然界是交易行为中无力表示拒绝交易的一方,无法参与生产、定价和销售,其所得到的回报最多是生存条件的“相对改善”(这种改善有时危险而令人怀疑,如肤浅的基因改良)。人类将源自自然的财富划分为成本和利润,实际上换个角度,也可说是自然界赖以维持现状的能量和过度消耗的部分。人类及人化自然对自然资源组成做出一些过度改变,类似于非弹性形变——这些改变在肇事者衰老、死去、分解之后仍然无法通过自然循环而回复原状。所谓的利润,实际是自然界形变后特定位置增加的势能(但请注意,损坏弹簧的势能难以计算)。  青年比尔·盖茨的经历与亨利·福特惊人相似,酷爱新事物,并放弃学业。我们是否可以因此对金属时代的教育系统大加挞伐呢?恐怕未必,因为我们始终无法确定,天才们离开学校,究竟是出于厌烦,还是出于急切;同时也无法否认,他们毕竟只是众多辍学者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互联网出现之前,盖茨是电话飞客的小崇拜者,他甚至效仿过他们在电话公司门前的垃圾箱里寻找被遗弃的文档,并试图与电话工程师攀谈。不过,互联网出现之后,充满好奇心的电话飞客发现了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那些具有出众计算能力并储存着各式数据的大家伙,对遨游网络的淘气鬼半敞着门,引诱他们进去逛一逛。穿着黑衣的飞客们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黑客。盖茨追随着他所景仰的网络前辈,进入了互联网世界。他试着用代码调试器分析出加密软件的跳转位置,试着在引导过程里抢先加入一个恶作剧进程。回忆起那段岁月,盖茨说,他那时常常对着显示屏露出神秘的微笑。  互联网最初的开拓者性格的普遍特征是叛逆、蔑视权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他们面对“破坏秩序”的指责往往不屑自辩,反而乐于把自己打扮成恶魔。不幸的是,当时对网络所知甚少的国家安全部门往往也相信,那些任意闯入他人电脑并留下不逊话语的小子们,与私闯民宅的盗贼一样,是不折不扣的破坏分子,他们迟早有一天会对紧急救险电话网络动手脚,迟早有一天会钻进国家银行的网络盗取纳税人的财产,甚至迟早有一天会破解军方新型武器的密码并引发世界大战。有鉴于此,国家的保卫者在对付这些混帐小子时,最初雷厉风行而毫无手软。盖茨后来怀念起他一直很佩服的一个朋友,那个网络代号叫作“瘟疫”的家伙创造出一套崭新的理论。“瘟疫”设计了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的框架,允许自定义优先级、输入/输出重定向、屏幕分割,还有任务间通信!这些革命性的概念最终确定了后来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可是“瘟疫”在看到实际成果之前就被安全部门当作重犯逮捕了,之后再也没有和盖茨取得过联系。  如果单独从以上的描述来看,盖茨此后将成为怎样的人,似乎再清楚不过了——像他的前辈一样,纵横网络,传播自由的种子,续写黑客神话。但是对盖茨生平有所了解的学者都明白这是怎样的荒唐臆测,盖茨与自由有什么关系?然而我乐于在此唱一点反调,事实上,自由的种子一直滋长在盖茨的心中,从未消散,只是表现出的形式令人难以理解罢了。  盖茨生活的转折点起始于一次凝视。盖茨在回忆录里写道:“网络上的人越来越多,总是有人在问一些弱智的问题……那天我的眼睛很疼,就出去散步,看看外面的风景……突然之间我看见一辆收割机行驶在田埂之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俄罗斯方块单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