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蚩尤和炎帝炎帝大鹏的卡牌游戏是什么

神农炎帝赤帝蚩尤关系考证
鸟崇拜本是生殖祟拜已是学界普遍一致的看法。据考古学资料,鸟纹是早期文化遗址和夏商周青铜铭器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动物纹样。考诸现代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资料,不少民族将鸟作为太阳的象征,且鸟日并见。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有把乌鸦当作太阳的记载。“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就是指太阳西下,月亮东升。可见,金鸟象征乌鸦。《山海经·太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郭璞注:“中有三足鸟。”《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鸟。”高诱注云:“
犹蹲也,谓三足乌。”《初学记》卷三十引《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者,阳精,其偻忽也。”据文献记载,商民族始祖自玄鸟而降世。《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郭沫若在论说“玄鸟生商”的神话时认为:“玄鸟旧以为燕子”,“玄鸟就是凤皇”,“但无论是凤或燕子,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是睾丸的别名。”①玄鸟究为何鸟,今已难知。
古商人曾以鸟为图腾,少昊部落集团内各氏族“全是鸟的名字,明显地是鸟图腾的残迹”②在殷虚卜辞中,商人先祖王亥的亥字,或从鸟,或从佳,或从萑(佳、萑皆为鸟),或从持鸟,与《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王亥两手操鸟之说相合,卜辞中先公称谓极多,唯有王亥之“亥”字上方加一个表示图腾性质的“鸟”形徽帜。东方民族太皞、少皞都是崇拜鸟与日的民族,被尊为商人的祖源。其实,商人是东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个民族,其强大的生存力是商民族始祖神(生殖宗神)强大生殖力的真实表现,所以当时的所有东方民族都崇拜太阳与鸟。《左传·昭九年》:“少皞有四叔,曰重,曰该,曰,曰熙。”自随案,“该”字当是卜辞中“高祖王亥”之亥。
鸟崇拜最初是女性生殖器崇拜。蛋本是混沌的原型,鸟能生蛋,鸟则亦本混沌的象征,考诸现代文化人类学资料,鸟生蛋就是女子分娩的象征。上古鸟为风神,而最早的凤神性别的女性。《初学记》:“风伯名姨。”《酉阳杂记·支诺皋》:“封(风)十八姨,乃风神也。”今鄂温克放传说中的风神就是一老太婆。男根崇拜兴起后,鸟始自女性生殖器象征物易之为男性生殖器象征物。郭沫若之说实乃不辨其中之变数。
  【一】
玄鸟究为什么鸟呢?一说黑色鸟,即乌鸦或燕子,一说天鸟凤皇,闻一多《离骚解诂》中认为玄鸟即是凤皇,举出《九章·思美人》“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和《离骚》“凤皇既受兮,恐高辛之先我。”以玄鸟为凤皇,主黑色鸟之说者,以“玄”释为黑色,又本之日中有三足乌。笔者以为“玄鸟”是一个神话概念,不可视为一具体名称之鸟,它象征一种禀具超自然的生殖力量的鸟,其或许有某些种类的鸟的某些特征,但决不可以该种鸟以玄鸟。
&& 《说文·
部》连部首字在内,共收三字:&,玄鸟也,齐鲁谓之
,取其鸣自呼。象形。凡仑之属皆仑。……或从鸟。
孔,通也,从乙从子,,请子之候鸟也。 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以请子。故乳从。请子必以至之日者,春分来,秋分去,开生之候鸟,帝少昊司分之官也。
  从《说文》的阐释来看,玄鸟是超自然生殖力量的象征,求子之神鸟。孔、乳字从,皆实为。孔有通、洞穴之义,《说文》:“孔,通也。”段注:“通者,达也。”《尔雅.释诂下》:“孔,间也,”邢疏:“孔者,穴也。”
《玉篇》:“孔,也,空也。”《秦问·骨空论》:“其孔,溺孔之端也。”全元起注:“孔,则窈漏也。”此孔为尿道口或阴道,马王堆帛书房中书孔字多作空。古之嘉字实为男子以犁置于女子阴部前行交媾巫术之象形字,与殷字同,故有生子而嘉美,正如怀孕而腹鼓作“喜”字而喜一样,是生殖崇拜的审美价值判断。臧克和先生说:“日本国语辞典里仍继续使用这个“孔”字,尽管日本学者关于该字形体结构的解释并不一定很准确,但他们至今仍将该字的本义理解为表示孩子脱离母体之貌、小孩出生之义。这一点还是可以拿来参照的。”“达即《诗.生民》‘先生如达’之‘达’为‘泰’,泰者,《说文.水部》:‘滑也。从从水,大声,,古文泰。’皆是传达生子通达嘉美之义。”③臧说极是。所以,孔,本怀孕生产之义,又“好”字与孔义通。《尔雅.释器》郭璞注:“好,孔。”然今“好”为“生子”之义已淹没不闻于后世久矣。商人子姓之子,亦实为女子、女子生产之义。《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毛传:“之子,嫁子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子,女也,”《孟子.告子下》:“
东家墙而搂其处子。”赵岐注:“处子,处女也。”字字从子,子亦声,字子古音同,故字子通。《说文》:“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沽一》:“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字,妊娠也。”而子遂由生子而孳生结果实、滋生之义。《齐民要术.种李》:“李性坚,实晚,五岁者始子。”《释名.释亲属》:“子,孳也,相生蕃孳也。”
汉字乃表示事物、表示意义、记录语言之书写符号,一般言之,形声字形旁所表示之意义乃事物之属性,其声旁所表示之意义乃事物之情态、形像、状况,不同属性之事物亦可有相同或相似之情态、形象、状况。古人遂将声旁与形旁互相错综结合以造诸字。根据此造字规律,可以从一字丛之共同语义推断声旁本字之原始意义,亦可以从声旁本字之原始意义推断出同一声旁之形声字隐禀之字义。诸如子有怀孕生产之义,则孳、孔、好、孚、、孙、孟、孕、乳等皆有子义。
  【二】
据文献记载,鸩鸟是一种运日的毒鸟。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它多见于传说中的交几之山、琴鼓之山、瑶碧之山和玉山,雄的叫运日,雌的叫阴谐,雕形大鸟,长劲赤喙,喜食蛇。《说文》:“鸩,毒鸟也。从鸟、声。一名运日。”《楚辞·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运日也,羽有毒,可杀人。”以鸩为媒,乃是鸩禀有超自然的生殖力。《广韵·沁韵》:“鸩,鸟名。《广志》云:其鸟大如,紫绿色,有毒。颈长七、八寸,食蛇腹。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饮,食则杀人。”照生殖崇拜的理论,生殖器象征兼有生殖与戮杀死亡二义,作为运日之鸩鸟亦然。
据《楚辞.离骚》的记载,鸠鸟亦可以为媒,此则鸠鸟亦禀具超自然的生殖力量。《周礼.夏官.罗氏》:“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郑玄注:“是时鹰化为鸠,鸠与春鸟,变旧为新,宜以养老,助生气,行,谓赋赐。”鸠鸟象征生殖、再生、不死,因此上古有鸠杖以为国老之杖,至汉犹存。《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政府颁赐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以玉杖,“玉杖长尺,端以鸠饰”。桑本男女交媾之指涉,《诗经》中鸠食桑甚为交媾之庾语。《诗.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鸠之食桑葚、女之与士耽对举,其义明矣!《周礼.秋官.伊耆氏》:“供王之齿杖。”郑玄注:“谓年七十当以王命受杖者。今时亦命之为王杖。”王杖即玉杖。甘肃武威汉简记载汉成帝建始二年和元延三年的“王杖诏书令”写道:“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腾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上古之鸠杖权有世俗首领能具备,周革殷命之后,纳其入周礼之制,鸠杖遂逐步普遍于下民。
  【三】 鸱枭即猫头鹰一类猛禽,包括现代动物学归入鸱 科的若干种鸟,又称
“鸱、鸱鸺”。据考古学资料,鸱枭纹样随可见于殷人墓葬与青铜铭器。然自西周以降,鸱枭之地位江河日下,并被当作善之对立面恶的象征。汉之贾谊谪居长沙见鵩鸟以为不祥哀而作《鵩鸟赋》,其由来已久矣,自随案,鵩鸟鸟亦即鸱枭,或称。鸱枭又名鸱鸺,《说文》:“鸱旧,留也,从萑臼声。鸺或从鸟休声。”鸱枭羽毛多为暗褐色和黑褐色,常于夜间活动。《尔雅·释鸟》称之为“梦鸟”,意即梦之鸟或夜之鸟。又鸱枭白天休息时,尾常下垂,与两足成一平面,故又称之为“鸱蹲”。《山海经·西山经》:“三危之山……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其名曰鸱。”又说:“鼓亦化为鸟,其状如鸱。”
、、蹲三字古间同,故蹲相通。“一首三身”指的是鸱蹲之时的形象,身即中,指生殖器,一首三身,即一首三中(足)。所以鸱枭是商人心目中的运日三足乌。古者鸱枭亦以为媒,实禀具超自然的生殖力量。
&& 《北户录》一引《淮南万毕术》:“
鸺致鸟,取鸺,折其大羽,绊其两足,以为媒,张罗其旁,众鸟聚焉。”自随案,鸺即鸱鸺,亦即鸱,旧说枭子长大之后,还食其母,所谓不祥鸟,不孝鸟。《诗·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孔疏:“枭也,关西谓之流离,大则食其母。”流离是从旧音衍化而来的。据文献记载,鸱枭有辟兵的神秘力量(女性生殖器及其象征物禀具有克适度、压邪、辟兵之功能。)。《淮南子·说林训》:“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高诱注:“鼓造盖为枭。”又《汉书·郊祀志》:“祀黄帝用一枭、破镜。”如淳注:“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鸱枭辟兵,汉人之风俗亦然,又据文献记载,汉人六博之戏以得枭为胜利。《后汉书·张衡传》:“以得人为枭,失士为尤。”李贤注:“枭犹胜也,犹六博得枭则胜。”又《晋书·张重华传》:“以艾为中坚将军,配步骑五千击秋,引师出振武,夜有二枭鸣于牙中。艾曰:枭,邀也。六博得枭者胜,今枭鸣于牙中,克敌之兆。于是进战,大破之,斩首五千级。”可以看出,民间以枭为克敌制胜之神鸟,得之则能胜。
 & 【四】
枭,今之浙南地区犹称之为“仇雚”,雚萑上古音同,故雚、萑通。《广韵·桓韵》:“《易》亦作萑,俗作雚。”
枭(鸱枭)本即萑,又作萑,也是商人饮酒礼器爵之原型。《说文》:“萑,鸱属。从。”
雚鸟、鶡鸟、鸱鸟都是辟兵之鸟。《赋》:“虎夫戴鶡。”《续汊书·舆服志》:“虎贲羽林皆 鶡冠。”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说,雚又名“鶡
”。1960年湖北荆门车桥战国墓出土过一件巴蜀式铜戈,戈内饰鸟纹(侧首带冠,有双翼)和四字铭文,戈援有形如“大”字的戎装神像,头戴插左右双羽的冠冕,即鶡冠,双耳珥蛇(?),身着甲衣,腰间系带,双手和胯下各有一龙。左手和胯下之龙形似蜥蜴,右手所持为双头龙,左足踏月,右足踏日。这件铜戈叫“兵避太岁戈”,是用来辟兵的。据《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及杜预注,鶡又被用作军阵之名。雚鸟亦为风神,《周礼·太宗伯》:“以燎祀司中、司令、师、雨师。”
师,即风神,商人所崇拜的神鸟。
以上言之,雚、鸱枭本是一种鸟,是商人“玄鸟”的原型,但“玄鸟”不等于雚、鸱枭。在商人的思想观念中,雚、鸱枭是永不枯竭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是最高生殖宗祖神的真实存在,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力的象征,禀具有最强盛的生殖力量,因此,雚、鸱枭是商人的战神,具有至上神的法力(生殖力),商人饮酒之礼器爵,其形本源于雚,以此作为权力、阶位之象征,甲金文中的鸟首戴辛或干戈表明这些鸟是王权和神权的象征,是商人国家政权神圣性、合法性、合理性的终极依据(应该是神权就是世俗王权,垄断一个民族的生存力的象征物即占有支持既成统治秩序的背景资源),它们位居于世界之中,是帝。商人戴雚冠,以雚名冠,雚、冠古音同,雚、冠通。商人后裔祭祀极其重注“章甫”之冠,这表明商人对雚(冠)鸟的祟拜。
远古灌祭本是“尸分竟地”的社祀,后世演变成了以舆沃神尸和地面为特征的祭祀仪典。商代尸称之雚(桑、商)或观,在“尸分竟地”之前进行生殖祟拜舞蹈,于其后则进行男女交媾。“观”,其繁体作“观”,乃是远古灌祭之名也。后世于“观”之本义不明久矣,郭沫若《释祖妣》认为“观”就是“欢”实不明历史真相。今道教之庙宇称作“观”亦源于此(商楚文化相类,楚文化为道家文化之渊源,已为二十世纪的学者公认)。农田之“灌溉”犹生命之血液鬯酒灌地,二者并无区别,在商人看来。是商人最高生殖宗祖神真实存在,祭祀先祖即行雚祭。这一点在卜辞和铭文有记载:
&&& 乙已既雚
。(《佚》582)
乙酉酒雚其受又。(《粹》452)
雚王每。(《甲》185)
王在圃雚京。(《御尊》)
王雚于尝。(《效卣》)
  事实上这几段文字资料,也见于《诗经》与《易经》。《大雅·文王》:“殷士肤敏, 裸 将于京。”
即灌(雚)祭。《易·观》:“观,盥而不荐,有孚若。”观即灌(雚)祭,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马融曰:舆者,进爵灌地以降神也。此是祭祀盛时,及神降荐牲,其礼简略,不足观也。”“观”之非礼以及孔子所曰“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一说,前贤实为不明既灌之后乃是男女野合,孔圣人远淫声而不欲观之也!笔者考诸《左传》有观鱼之事,观鱼必亦为男女野合之事,故观之非礼。《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行。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观之非礼与孔子不欲观之实为文化之理性日益扬弃非理性矣。
  【五】
据考古学资料,鸱枭纹样常见于殷商青铜器上,但至今还没发现过周器上这类纹样。自西周以降,鸱枭的地位江河日下,其形象不再见于祭祀重器上,反而在文献记载中演变成为了善之对面恶的象征。笔者以为鸱枭(雚)作为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宗教符号,其善、恶之变在于商周两个民族政权更替。小邦周克大国殷之后,小邦周将大国殷的最高宗祖神降为恶神,则把自己的最高生殖宗祖神抬升为善神而禀具至上的生殖力,是最大的神。事实上,上古之时的人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军事力的大小决定于其最高生殖宗神的大小。小邦周克大国殷,这就意味着小邦周的最高生殖宗祖神的生殖力量要远远大于大国殷的最高生殖宗祖神的生殖力量。所以周民族付诸军事暴力打败商民族之后,则将商民族的最高生殖宗祖神降为恶神。
鸱枭作为恶的象征在文献多有记载。《诗.豳风.鸱》:“鸱鸱,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朱熹《集传》:“鸱,鸺,恶鸟。”《史记·封禅书》:“今风鸟、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莠茂,鸱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贾谊《鵩鸟赋·序》:“三年,有服鸟习入谊舍,止于坐隅。服似,不祥鸟也。”《楚辞.九叹.忧苦》:“鸱集于木兰。”王逸注:“鸱
……贪鸟也。”与鸱相并提的凤凰则是善的象征。《荀子.赋篇》:“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偃蜓,鸱为凤凰。”贾谊《吊屈原赋》:“鸾凤伏蹿兮,鸱翱翔。”可以看出,与作为善之象征的凤凰相鲜明对比,鸱枭被人们认为是黑暗、恶、丑以及渺小的象征。自随案,凤凰善鸱枭恶是小邦周伐大国殷之后的产物。据文献记载,商之降而玄鸟,《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的原型就是鸱枭、。《吕氏春秋.贵直篇》:“宋王筑为蘖帝,鸱夷血,高悬之,射著甲胄,从下,血坠流地。”此与《史记.殷本纪》帝武乙射天之举同,可见殷人以鸱枭为其最高生殖宗神。
而又据文献记载,小邦周伐大国殷之前,有赤乌凤凰祥瑞。《墨子.非攻下》:“赤鸟街圭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新论》:“其后有凤凰衔书于郊。文王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乃作凤凰之歌曰:‘翼翼翔翔鸾凰兮,衔书来游以命昌兮,瞻天案图殷将亡兮,苍苍皓天始有萌兮,五神连精合谋房兮。’”今本《竹书纪年》:“五星聚于房,有大赤乌集于周社。”自随案,赤乌即为凤凰。《初学记》卷三十引纬书《孔演图》:“凤,火精。”《鶡冠子.度万》:“凤凰者,纯火之禽,阳之精也。”凤凰就是太阳鸟,周人心目中的日中之三足乌(赤乌)。
笔者以为商周两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日中三足乌”信仰,商之三足乌曰玄鸟,周之三足鸟曰鸾鸟凤凰(商亦有凤祟拜,不过彼此有别)。据文献记载,周之先祖古公亶父率其族定居岐山,有凤属鸣于岐山。《国语·周语》:“商之兴也,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其哀也,杜伯射王于。”韦昭注:“三君云,,凤之别名也。”《说文》:“
,凤属神鸟也,从鸟狱声。 《春秋》《国语》曰:‘ 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广雅.释鸟》:“
,凤皇属也。”此为周人造势宣传其兴合乎天命。据考古学资料,西周早期及西周中期之青铜纹饰中,往往可以看到鸟纹的大量涌现,而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却没有这种现象。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纹饰中,至今没有发现过明确的鸟纹。尽管商代的纹饰是抽象,总还能区分所表现物像的性质,但现在没有一种纹饰可以使人联想起是禽鸟类的特征,不仅如此,在商代殷墟早期的青铜器纹饰中,也看不到以鸟纹作为主纹,而是有偶尔当作兽面纹饰两侧的配置。殷墟中期鸟纹作为明确有题材出现是带状鸟纹,虽有个别作为主纹,但从整体上看来还是极少见的。相反商代鸱枭纹饰是最常见的纹饰,并且出土有大量的鸱枭器物。商民族的文化有的两支主要来源: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而这两支主要来源的文化遗址出土的鸱器物以及其纹饰与殷墟出的土鸱器物以及其纹饰在形态表现出一种连续性、一致性。
周初的鸟纹饰着重表现三种形式:一是头上有多齿冠的凤,多齿冠的凤鸟纹,多齿形鸟冠和金文皇字上部完全一致。皇字上部的多齿冠就是有羽饰的冠,下部的王是冠托,其以冠形代表至上的世俗王权与神权。皇就是冠,凤鸟头上的冠形也与皇相同,则此鸟也就是皇鸟。所以凤皇是周代鸟类的至高者,故装饰皇冠以象征其为至上的世俗王权;二是头上有尖状弯角的大鸟纹;三是头上有长冠逶迤并饰旄节形的羽冠鸟。在周初的青铜器突然大量涌现鸟纹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现象,应当是周代殷商,凤凰则代鸱枭。凤凰是周人王权获得天保之象征,是周代殷商之终极依据,所能“周之兴,鸣于岐山”、凤凰衔书、衔圭之祥瑞。鹏、凤、朋古音同字,都是鲲(浑沌)、鳄鱼(从何新先生之说),象征着最强盛的生殖力。凤、风本同,朋、风又有通淫之义。《书.费誓》:“牛马其风。”孔疏:“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字汇.风部》:“牛马牝牡相诱曰风。”因此凤禀具最高生殖宗神的生殖力量。其又作为周人保护神,则明确地具有辟兵的功用了。
黄帝为战国时期晚出之神,与黄帝并称的恶神蚩尤本是商人的鸱旧(雚)。《说文》:“‘旧,旧,旧留也。从萑臼声。鸺或从鸟休声。”故鸱枭又名鸺,其方俗之名或称离。旧,古之人发井以鸟媒相诱之谓也。凡媒之以类相诱者,皆以雌诱雄。旧之从臼,臼者本女阴之名。旧,鸱旧也,媒鸟,侯子之鸟也,本玄鸟之原型。《北户录》一引《淮南万毕术》:“
鸺致鸟,取鸺,折其大羽,绊其两足,以为媒,张罗其旁,众鸟聚矣。”
蚩尤系鸱旧之转,故蚩尤本即鸱旧。旧、古音同,《兮甲》“淮尸旧我人。”《师殷》作“繇我臣”。又萑、旧、雚古亦本一,鸱旧也。卜辞中有征战祭萑之记载:
   ……卜 贞,翌乙亥 其征,受萑又。
&&& 《人》344
   丙午卜,宾贞,翌乙已 其征,受萑又。&
《通》别二东大五。
萑 用,王受又。
&&& 《甲》536
&& 《遗》655
  以上卜辞来看,萑、旧同,则皆为鸱旧(雚)。蚩尤本是鸱旧,是商人的战神,小邦周革大国殷之命以后,鸱旧(蚩尤)成为恶神,地位江河日下,后世之好事者援之以为黄帝所杀死,又为兵主。《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注引《管子》:“
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金。”《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蚩尤,作兵者。”《尸子》:“蚩尤作。”《逸周书.尝麦解》说蚩尤本是“临四方,司百工”的工匠之神,黄帝和蚩尤战争一事,《史记》亦有记载;司马迁虽记黄帝事,却又说“荐绅先生难言之”,可见黄帝之神话之多且奇!“至长老皆各住往称黄帝”,可见黄帝之神话之普遍之神圣、威权,黄帝与蚩尤《太平御览》《路史》、《绎史》等都有记载。
  蚩尤作为恶神,蚩字有无知、愚昧、恶、悖乱、丑陋之义。《释名.释姿容》:“蚩,也。”《文选·张衡&西京赋&》:“鬻良杂若,蚩眩边鄙。”李善注引《苍颉篇》曰:“蚩,侮也。”《文选·陆机〈文赋〉》:“妍蚩好恶,可得而言。”刘良注:“蚩,恶也。”曹操《秋胡行》:“存亡有命,虑之为蚩。”蚩之为恶神遂寓於文化、民族心理之中,今民间犹称愚蠢、丑恶为蚩或蚩里蚩气。
  蚩亦禀具生殖之义,蚩字从虫,虫即男根之象征,《说文》:“蚩,虫也,从虫,声。”蚩、尤、旧古音同,故其义通,皆禀具超自然的生殖力量。周之革殷命,殷二代之战神生殖力远远不及周之战神强盛,故有周之鼎盛。一个民族的生存力是其最高生殖宗神生殖力的真实存在,若其最高祖神生殖力大则该民族强盛壮大,反之一个民族修人事,敬德保民而致使该民族强盛壮大,则其最高生殖宗祖神的生殖力亦然。质言之,一个民族的生存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事。这当然是小邦周的逻辑。显然,在上古之时,一般民众信仰认为生殖力与一个神灵的法力相等。
  参考文献: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第328—32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第118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③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第349、35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刘俊男:帝蚩尤与神农的纠葛——兼论二帝史迹
&& 提要:炎帝与神农实为二人。神农是发明农业的农皇,也代表一个时代。炎帝本义为南方天帝,从蚩尤开始以此为官号。商代以神农为赤帝,而周代神农又被推为“九皇”。因此,现存先秦及汉的古书中,炎帝指蚩尤,排在神农与黄帝之间。从刘歆班固开始混淆二人事迹。
&&&&正文:我国在上古时代发明了制定历法用的一套理论,叫“三正五行”,也称三皇五帝。这已在前面几篇文章里论述过了。从蚩尤开始将天帝中的“炎帝”称号用作自己的官号,从此天帝与人帝便混在一起,至夏代开始,人们以三正五行之名比附人间之三皇五帝,即孔子所谓“生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故三正五行之天帝名与人间之三皇五帝之名就相混了。而且从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可知,此三皇五帝之名还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系统,如:没有永恒的“炎帝”,它在不同时代可用来称呼不同的帝王,若不以变的观念来研究,古史便会乱成一团。本文拟分清神农与炎帝的史迹,以便澄清古史,请专家指教。
一、汉以前古籍中神农不是炎帝&&&
神农是教人农耕的农皇,生活在母系氏族。《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因为神农处在母系氏族,因而决不可能算出其父系世系。所以,司马迁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1]。后人将神农编出世系来,且说传8世或17世至黄帝时,而且多数在位达100年以上,甚至达140年。察中国5000年之历史,在位最久的也不过60来年[2],世上岁年最长的也不过140岁,岂有在位达140年之久的帝王?究其因,实属道士所为。西汉时,黄老之学盛行,正如《淮南子·修务》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之后能人说。”道学为了与儒学、佛学争高低,便仿佛学编造世系,犹韩愈为儒学编世系。观宋以来之“炎帝陵”,共祭三人:一曰神农、二曰赤松子、三曰张良[3]。此三人全系道家所尊之祖师。《南岳仙道记》云:“赤松子出任雨师以后,经常和神农在一起,两人相处很融洽,时间久了,成了知交…。”《史记·留侯世家》载有张良慕赤松子事:“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4],可见,所谓“炎帝陵”实为神农之陵庙也。
神农虽然被纳入道家祖师,仍不失为我们伟大的始祖。他不仅是农皇,而且是商业、音乐、医药之祖。《易·系辞下》有神农“日中作市”的记载,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引用此处时,擅自加上“是为炎帝”一语,误。《新书》、《淮南子·修务》、《本草经》等有神农尝百草,寻找可食之物以充饥,从而发展医药和谷物的记载。《本草经》、《南岳仙道记·神农挥鞭》还有神农南下寻药的记载。《孝经□命诀》、《说文》等有关于神农制作音乐的记载。神农之史迹还见于《吕氏春秋·爱类》、《文子》、《管子·轻重戊》、《春秋元命苞》、《春秋命历亭》等等。所有这些古籍,在记载神农时,全然看不出“炎帝”的痕迹,因此,神农决不是充满血腥气味的,与黄帝打仗的炎帝。又有很多古籍,如:《三□》、《尚书大传》、《潜夫论》、《春秋运斗枢》、《补史记·三皇纪》、《风俗通》等根本不称神农为“帝”,而称之为三皇之一。
今人所引先秦古籍《列子》、《世本》,将炎帝、神农氏合在一起,则分别是晋代、清代之人误作也[5],不足为信。该二书原书已失,司马迁曾引过此书,未见此类观点,亦可为证。退一步说,即使不是误作,也不能说明炎帝等于神农,而只是说炎帝属神农氏族。
《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封禅》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明确告诉我们:神农与炎帝为两人,炎帝排在神农与黄帝之间。《汉书》、《帝王世纪》、《路史》等后世史籍将“炎帝”冠于神农之名上,将二人的事迹混在一起,谬矣。若指“炎帝”为第一代神农,那么,传8世或17世,活500余岁的神农还能与黄帝打仗?若指以后的神农,又缺乏神农之盛德及史迹。
实际上,在现存汉以前的古众多古籍中,炎帝只是一个,那就是与黄帝作战的蚩尤。宋代罗泌的《路史》虽然将“炎帝”之名冠于历代神农之上,又将神农传17世或8世两种说法与《蚩尤传》同载《路史·后纪四》中,但对黄帝与炎帝(蚩尤)打仗的这段史实说得很清楚,亦可正《逸周书·尝麦》之错漏。该书云:“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神农]之裔也……帝榆罔立诸侯,携□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逸周书》作四方)。司百工,德不能驭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乃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志于诸侯”。罗苹注云:“《史记》言炎帝欲侵陵诸侯,《大戴礼》言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后周书》云炎帝为黄帝所灭,《文子》亦谓赤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皆谓蚩尤。而书传举以为榆罔,失之《集仙录》(道士所为也──引者注)云黄帝克榆罡于阪泉,黄帝非与榆罡战也,至《[帝王]世纪》遂谓黄帝与神农战而炎帝克蚩尤,非也。陆德明(著有《经典释文》──引者注)云:‘神农后第八帝曰榆罡,时蚩尤强与罡争王,逐榆罡,罡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此得之”。这里,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蚩尤姓姜,号炎帝。《史记集解》也云“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孔安国也曰:“九黎君号蚩尤”(九黎即华夏族的群众,详专文)。天之炎帝是南方之帝,对应地上的蚩尤。广言之,古之南方大体包括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及以南地区[6]。
那么,究竟是谁最先将神农与炎帝混为一谈的呢?还得从东汉说起。班固《汉书》以五行相始终之学术,认为神农居伏羲(木)、黄帝(土)之间,为火德,又受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商以神农为赤帝”的影响,因此,便将炎帝之名挂在神农之上,将蚩尤与神农的史迹相混,并将古帝王按次排列[7]。班固的根据有二:其一是《易经》,他说:“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而《易经·系辞》是孔子著作,又经后儒篡改发挥,有所失实。正如班固自己所说:“《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任(知)[智]刑以强,故伯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周人迁其行序,故《易》不载”。可见,凡是不合儒家之“尊王”思想,用武力、智巧建立的政权,如共工氏、秦嬴氏,儒生们是不加记载的。蚩尤凭武力征服诸侯,赶跑榆罔天子,封泰山,号炎帝,实为一代君王,可是不合儒家思想,孔子曰:蚩尤是“庶人之贪者”[8],因而《易》不加记载。其二,班固引《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把郯子的那段活“……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理解为“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将同时存在的五帝理解成前后相受的五帝。所以班固之言不足为据也。
五帝并存,一则可由《吕氏春秋·荡兵》为证,书云:“黄炎故用水火矣…,五帝固相与争矣。”二则可由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佚文:《黄帝伐赤帝》为证。该文说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据《淮南子·天文》、《吕氏春秋·春纪》可知,青帝就是太昊,亦即“第八世”神农榆罔。后世所谓五帝依次相代乃按五天帝相生之序相代,非指人帝。
神农及其后代也称太暤,“暤,从日”[9],不从白(后人写作“皞”,误。本文为打印方便改作昊),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有人说炎帝崇拜太阳,非也。神农崇拜太阳也,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炎帝只崇拜火,有火德。《山海经》有“夸父逐日”的传说,非逐太阳也,而是逐太□榆冈也。夸父是炎帝之后[10],与其父蚩尤逐榆冈,争帝位,最后被黄帝大将应龙一同处死,所以《山海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
炎帝,氏神农,又是感神龙而生[11],可见神农即神龙,古书《神龙本草》又作《神农本草》,可见“农(神农)、龙”(太昊)相通。《三坟》称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皇,轩辕为地皇。《说文》卷四羌字注:“东夷从大,在,人也”。“昊”,“皇”也(如《辞源》释“昊天”即“皇天”),可见“人皇”就是“太昊”,大,今又作太。总之,先秦至汉代的古书中太昊是神农。于是我们可以纠正班固排错的帝王顺序了。
班固:太昊──伏羲──木德;炎帝──神农──火德;黄帝──轩辕──土德;
改正:太昊──神农──木德;炎帝──蚩尤──火德;黄帝──轩辕──土德;……
从班固开始,世人便将炎帝之号与神农混在一起。今人丁山根据对古史的精细考察,写成《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并明确指出:“炎帝即蚩尤”。但错误由来已久,难于让人接受。在黄帝文化圈里(按《史记》包括夏、商、周,均是黄帝后裔),蚩尤被描绘成“乱臣贼子”“牛鬼蛇神”,因此,要澄清炎帝之史迹,主要应参考炎帝后裔,如:姜尚建立的齐国,以“赤帝之子”自居的汉高祖所立之西汉的文人的著作,如:《管子》、《新书》、《淮南子》、《盐铁论》、《史记》等等。
二、汉以前古籍中炎帝就是蚩尤&&&
笔者发现炎帝与蚩尤从生至死,包括所属部落,直系亲属,出生地点,劳作地点、职业、战场、人物特征及坟墓完全相同。
其一:出生地及旱年活动地一样。《龙鱼河图》、《路史》等云:蚩尤出于“羊水”。“羊水”者,炎帝出生地“常羊”(或作“尚羊”)之水也。(《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路史》、《逸周书·&&尝麦》又云“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西方”,今陕西岐山之南有太白,地上的太白对应天上的金星和少昊帝,可见,少昊之地在今四川陕西一带。在少昊之地,有三水皆于“羊”有关,一名嘉陵江(《辞源》称为古羌水),一名汉水(《说文》称漾水),一名岐水(《水经注》称为姜水)。古代地名随人迁徙,这三河实际上皆为羊水也。它们还反映了蚩尤(炎帝)的活动轨迹。首先,羌水是蚩尤的出生地,《水经注》云:“羌水又称‘强水’”,《说文》云:“强”,虫也,从早(《辞源》作“虫”“蚩虫也”),可见强水者,蚩尤之水也,从《帝王世纪》“有蚩尤氏强,与榆罔争帝”可知:“强”乃蚩尤之名。蚩尤的祖先从虫,而从蚩尤(炎帝)开始生活在牧羊之地:常羊,羊水。所以,“强水”又名“羌水”,“羌”字从“羊”又从“人”,“人”是东夷太皞的标志(《说文》:“东夷从大,大,人也”),所以,“羌”是东夷太皞之后与西方“羊”地相结合的产物。其后,蚩尤又在汉水长大,故汉水定名为漾水,养育之水也。又其后,始立为诸侯,居岐山,所以蚩尤又称为岐伯。(《管子》载黄帝六相,云“蚩尤明于天道,故使为当时”,掌天文历法,而《三□》载黄帝六相,将掌管天文历法者说成是岐伯,其他五相名称同,可见蚩尤又谓岐伯也)。因此,歧水便称为“姜水”,《国语·晋语四》云:“炎帝长于姜水”因以为姓。《辞源》“姜通强”,可见,姜水也称强水,亦为蚩尤之水也。
其二,同是有蟜氏之孙,同属太皞部落,都是太皞神农之后。《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神农氏(《水经注》引作炎帝),姜姓也,母云任姒,有蟜氏女,登(安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而蚩尤也是有蟜氏之后。《说文》:“蟜,虫也”,又云“蚩,虫也”。上文证炎帝属太皞神农部落,蚩尤也属此部落。孔安国称蚩尤是“九黎君”[12],是“两皞集团的重要成员”[13],属同族也。太皞是东夷人,都于陈,蚩尤却生活在西方,何也?原来,太皞部落有一支活动在西方。《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者,□也”[14]。太皞从“龙”,蚩尤从“虫”,何也?“龙乃鳞中之长”[15]也。今嘉陵江边有巴中。
其三,活动范围一样。《淮南子·时制》:“南方之极…赤帝(炎帝),祝融所以司,万二千里”“南到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而蚩尤:“宇于少昊”“受庐山之金作五兵”“伐空桑”“封泰山”“战涿鹿”“处南极”,皆系炎帝之境。
其四,从事的工作一样。《管子》曰:“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平天道,故使为当时”,《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当时”、“火师”(掌司火星)都是从事天文历法工作。《尸子》亦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工作地先在岐山,黄帝制伏蚩尤后,将其安排在南方任职,工作地在南岳。《南岳志》云:“衡山者…赤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淮南子·天文》等书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地上的衡山对应天上的玉衡星座──引者注),其神为荧惑”。地上的炎帝与天上的炎帝对应。
其五,与黄帝打仗的地点一样。《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路史》云:“阪泉氏蚩尤”。《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而《归藏》、《新书》等言:“黄帝与炎帝争于涿鹿之野”,其实,阪泉,涿鹿,均系今河北涿部[16]。
其六,炎帝与蚩尤的“罪名”一样,司马迁笔下的炎帝、蚩尤为一人。《史记》载蚩尤的罪名是“强暴”,炎帝的罪名是“侵陵诸侯”,这结合在一起,便是同一罪状。《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言:“以九伐之法正邦……暴内陵外,则坛之……”可见,炎帝蚩尤所犯的暴内陵外罪是九大罪状之一。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分别出现了炎帝、蚩尤两个名字,人们长期以为是两个人。其实,司马迁深谙写史之道,他在以炎帝为本位时,则呼黄帝为轩辕。后来,黄帝“逐禽杀”炎帝,则书为“杀蚩尤”,岂可书为“轩辕杀炎帝”?那样,轩辕黄帝不就犯了弑君之罪?孔子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17],一国不可同时有两帝。所以时而称炎帝、时而又称蚩尤。这与时而称轩辕,时而称黄帝同理。因此,绝不能把炎帝与蚩尤当成二人。
其七,打仗都用“火攻”。《管子》云:“炎帝作钻燧取火”。《吕氏春秋·荡兵》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而《路史》云:“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辉以逐帝,帝弗能征,乃帅诸侯责子后爱暨风后、刁牧神皇之徙,较其徙旅脍以曷小颢而弭火灾”(附:据此蚩尤也称小颢,因少昊之地,故称少昊也)。
其八,汉高祖认为炎帝(赤帝)即蚩尤。汉高祖以赤帝之子自居则祀蚩尤。《史记·封禅书》:“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半粉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后四岁,天下已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代的皇位也因此而称作“炎祚”。汉代也称为“炎刘”、“炎汉”[18]。而且《史记·高祖本纪》还载,刘邦也是其母刘媪感神龙而产。
其九,蚩尤之冢即炎帝之陵。三国魏人王象撰《皇览》,载历代帝王陵寝,无炎帝陵,但有蚩尤冢。其冢所体现的特征是炎帝的特征:“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阴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为何要“七丈”?为何有“赤气”?为何要“十月祀之”?皆炎帝特征也。《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云:“其曰丙丁(火曰也──引者注),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数七…其祀灶…天子乘朱辂,驾赤骝,衣朱衣,服赤玉”。据五行学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十五。地为土,所以地上的五行各加土之数,即火二加土五为七[19],所以冢高七丈。为何十月祀之?《史记·天官书》索隐:晋灼云:“(火星)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官,司无道,出入无常”,《淮南子·天文》也有同样的解释。考察各本所用历法,皆夏历也。刘邦也因此“十月还军灞上”,“以十月为年首”。
其十,与火星相对应的炎帝,体现了蚩尤的特征。在古代,人们已观察到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在地球上看,这五颗行星无规则可言,时快时慢,忽前忽后,若隐若现。古人企图通过对这天象的变化,来推测天象“暗示”的人间祸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即此类学术。正如司马迁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20]《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郑玄注中侯□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考察蚩尤之德,正合五星中的火星。所以,《吕氏春秋》、《礼记·月令》、《史记·天官书》均将炎帝时应火星。《淮南子·天文》也说:“其帝炎帝……其神为荧惑(火星别名)”。在古文化里,蚩尤不仅是“主兵”之人(《史记·封禅书》:“兵主,则祀蚩尤”,《吕氏春秋·荡兵》:“蚩尤作兵”),又是“主法”之人(《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这反映在天象中,就是火星主罚。《史记·天宫书》云:“察刚气(集解·索隐均释为“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曰丙丁,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人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要窥见人间的祸福,最主要的要观察火星的位置。所以,古天文工作者定名为“火师”或“火正”,炎帝蚩尤就任过“火师”。还有一种慧星名为“蚩尤之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21],集解:孟康曰,蚩尤之旗是“荧惑之精也”,蚩尤是荧惑(火星)之精!可见,蚩尤就是与火星相对应的炎帝。而与黄帝相对应的土星则是一颗“福星”,这与火星恰成鲜明对照。“天官”火星只有一颗(大火星,又称大辰星,不是火星),它只和地上的一个帝王相对应,那就是炎帝蚩尤。
其十一,炎帝、蚩尤的形象都是“人身牛首”、“牛鬼蛇神”。《帝王世纪》云:“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或曰:此中炎帝指神农,牛与农业有关,非也。神农之时用耒耜,尚无牛耕,春秋战国后才有牛耕。炎帝“人身牛首”来源于蚩尤打仗时戴头盔。《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立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蚩尤,黄帝仰天而欢,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黄帝杀蚩尤,使“身体异处”“以故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其状率为兽形”,“龟足蛇首”(蚩尤是巴人的后代,巴者,大蛇也。蚩尤又曾居岐山,《水经注》引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引者注),“人身牛□,四目六手”、“齿长二寸”、“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冀州旧乐名‘蚩尤戏’,其人两两三三戴角而相抵”。《路史》引《演义》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画,见龟足蛇首,疾其里人,遂立祠齐魏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尚不用牛头”。此外,蚩尤还有鬼的形象。《潜夫伦·五德志》云:“任姒生赤帝魁隗”,《路史》云:“(蚩尤)乃驱罔两,兴云雾……以肆志于诸侯”,该书注引:“《通典》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盐铁论》:“轩辕战涿鹿杀两□蚩尤”,“两□”者,魉□也[22],丑化蚩尤之辞。总之,牛、鬼、蛇、神,皆谓炎帝蚩尤。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蚩尤为黄帝败将,因此而得到了牛鬼蛇神之恶谥。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汉以前的古书中炎帝就是蚩尤。从班固《汉书》开始,将二人史迹相混,因此,我们研究上古史应分清蚩尤与神农的史迹。(说明:本文曾以《炎帝就是蚩尤》为题,刊于《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6期上,《新华文摘》1998(3)摘要,《生活文摘报》(日)报道。本文作了修正)
[1) 史记(三代世表)[M].
[2] 绎史(炎帝纪, 引《帝王世纪》及其后所附的注释)[M].
[3] 日酃县人民政府《关于募资修炎帝陵的请示报告》。
[4] 黄至安,康佩仁. 南岳仙道记[M],海南出版社, 1995.
[5]辞源[M], 列子[M], 世本[M].
[6] 淮南子(时则训)[M].
[7] 汉书(律历志第一下)[M].
[8][12] 史记集解(五帝本纪)[M].
[9]辞源[M], 说文解字[M].
[10] 中国文化史辞典[M],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1] 绎史[M]引帝王世纪[M];潜夫论(五德志)[M].
[13]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4][18][22] 辞源[M].
[15] 说文解字[M].
[16] 水经注(十三、漯水)[M].
[17]礼记(曾子问)[M].
[19] 礼记(月令)[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0][21] 史记(天官书)[M].
作者刘俊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史学教授。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大历史系。1999年被评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三年后验收合格),同年升为副教授。年在南开大学访学,师从朱凤瀚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师从裘士京教授。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科技史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株洲神农炎帝文化研究会理事,株洲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中国》之《学术周刊》(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网站)有
“刘俊男文集”。主持省级课题2项,厅市级2项,四次获省、市政府科研奖。(原题《炎帝就是蚩尤》,载《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8.3摘要)
——————————————————————————————
郑莉:蚩尤和炎帝的关系考
对于蚩尤,我国不少著名的史学家和神话学家都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由于个人使用的文献资料的不同,对蚩尤这个人物的研究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蚩尤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本文试图通过大量汉、苗两族的文献和神话传说来证明这一观点。
一、蚩尤和炎帝活动地域上的交叉重合点&&&&
从汉族古代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蚩尤和炎帝在活动地域上有太多的重合点。《淮南子·时制》载,炎帝的活动区域,“南方之极……赤帝(炎帝),祝融所以司,万二千里。”“南到交趾,北至幽都,东至砀谷,西至三危。”而蚩尤,“宇于少昊”、“受庐山之金作五兵”,“伐空桑”、“封泰山”、“战涿鹿”、“处南极”,皆系炎帝之境。具体地说,两者在以下几个地域的活动是交叉重合的。
(一)羊水和姜水。《归藏》云:“蚩尤出自羊水。”《国语·晋语四》云:“炎帝以姜水成。”古水名多不加偏旁,姜去偏旁即羊水。姜姓部族居羊水,为记其母族之所出,故加女旁曰姜姓,其水曰姜水,但羊水是古字。
(二)古冀州。《述异记》卷上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云笈七卷》卷一百《轩辕本纪》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尸子》卷下载:“黄帝斩蚩尤于中冀。”《路史·后纪四》载:“(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而炎帝的活动范围正好就在古冀州一带。据专家考证,山西的高平、陕西的宝鸡都曾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炎帝以姜水成”中的“姜水”,即“歧水”,就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即在古冀州境内。
(三)山西太原。蚩尤和炎帝都曾在山西太原一带活动。《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述异记》卷下记载:“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山西太原,这个地点说明蚩尤和炎帝神农氏有着密切联系。
(四)阪泉和涿鹿。《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黄帝和炎帝大战的地点“阪泉”与黄帝战蚩尤的战场“涿鹿”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史记·五帝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一段中记载了两次大战,一般认为蚩尤和炎帝不可能是一个人,但是还有其他的史料记载黄帝和炎帝大战的地点也是在涿鹿之野。如《新书·制不定》中记载:“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归藏》中说:“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再如《新书·益壤》中记载:“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而后代的历史地理学家们对于阪泉和涿鹿两个地方的考证,更加证实了炎帝和蚩尤是一个人的观点的可信度。如《史记·五帝本纪》对阪泉和涿鹿这两个地点做解释时说:“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晋太康地理志》云:‘上谷有涿鹿县。’”《正义》说:“涿鹿故城在(涿鹿)山下。”《括地志》云:“涿鹿故城为妫州东南五十里。”据考古调查,涿鹿故城址,位于矾山镇三堡村北,为不规则的夯土城,平面略呈方形。《魏土地记》云:“正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太平寰宇记》也说:“涿鹿山下有涿鹿城,城东二百步有阪泉。”涿鹿和阪泉均在今河北省境内。从上面的史料和地理资料中可以看出,涿鹿和阪泉是在同一个地方。《水经注》关于涿水的记载:“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晋太康地理志》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流注阪泉。”据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当然(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这说明此两次大战实际上是一次大战,大战的主角炎帝与蚩尤是同一个人。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更重要的是,《魏土地记》载:“涿鹿城南六里有蚩尤城。”有人调说,蚩尤城遗址“在今矾山镇龙王塘村南河谷中,旧有蚩尤庙及蚩尤像,至清朝末年,残存城墙颓塌如土埂,近世平整农田,其迹已除。现在唯存蚩尤泉及蚩尤兵寨”,“南寨尚存一些寨墙,中寨的西墙尚存,北寨有蚩尤祠三间”。这一点可以充分说明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两场战争实际上都是蚩尤和黄帝的战争。再加上前面列举
的《归藏》、《新书》中记载黄帝和炎帝的涿鹿之野打仗的史料,可以说炎帝和蚩尤是同一个人的说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所以,“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五)荆州和厉山。蚩尤被公认为苗族的祖先。《战国策·魏策二》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其它记载,如《史记·吴起列传》云:“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韩诗外传》卷三云,有苗氏不服者,“衡山之南,岐(当为‘汶’之讹)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三苗“在彭蠡、洞庭之野”。这些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即三苗聚居于洞庭、彭蠡之间。关于洞庭、彭蠡所在之地,则存在着不同看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案载:“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兹,湖名,在江州得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兹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这是一种流行的解释,多为后世舆地册籍所袭用。要言之,即在今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另一说法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按:淮,正义释为“读曰汇,今彭兹湖也。”三苗不仅活动于江汉、荆州一带,甚至南及南岳、丹水、苍梧、南海之地。而炎帝呢,《水经注》云:“(漻)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社农社。”又《汉唐地理书钞》辑《荆州图记》云:“永阳县西北三百三十里厉乡县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县,《礼》所谓烈山氏也,后春秋时为厉国。穴高三十丈,长二百丈,谓之神农穴。”厉乡,又名厉山,今湖北随州厉山镇,距离荆州仅190多公里。盛襄子《湖南苗史述略》中说:“考黄帝时的中国版图,南尚不过江,舜征苗野葬苍梧,禹时三苗之国,尚保有洞庭、彭兹之地,而神农后之厉国,又为南蛮之一。”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都曾经在湖北、湖南活动过。《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这更加证明了蚩尤和炎帝活动地域的一致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的观点。
&&&&二、蚩尤和炎帝同为苗族人的祖先
&&&&在汉文献资料中,最早明确地把蚩尤与苗民联系起来的是《尚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究,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法。杀戮无辜,爱始为淫劓、(耳刂)、杨、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指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吕刑》又作“甫刑”该文作于西周的周穆王时期,认为蚩尤始作祸乱并滥施“五虐之刑”,因而蚩尤及其苗民被黄帝所诛灭。值得注意的是“若古有训”的提法,这说明该传闻当来自更古的年代。又《史记&殷本纪》引《汤浩》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与,有状。”《素隐》曰:“谓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所形状,故黄帝灭之。”由此可见,《吕刑》的古训,当来自《汤浩》。汤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处于夏末商初之际,可见远在公元前16世纪,商王汤业已确认苗民的首领人物蚩尤是古代有影响的人。以往的学者认为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他们仅仅从汉民族的古代文献典籍中寻找论据,其实,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些苗族的传说和文化风俗,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苗族简史》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蚩尤为其首领。”“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根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结合苗族有关蚩尤的大量的民间传说,确认蚩尤为苗族显赫的先祖,当是无可置疑的。
&&&&在苗族的民间文学中保留的大量的关于蚩尤的神话传说,都说明蚩尤是苗族的先祖。《西部苗族古歌》有三十多首是唱叙蚩尤的强盛和蚩尤失利被迫迁徙的历史。其中,《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召玖副篙之歌》叙述古时候苗族(古歌称“髳”)住在“东方大江边”,土肥粮丰,人畜兴旺。后来,“沙召玖帝敖”来攻打。“沙召玖帝敖”意思是“沙族那位年轻的姑爷”,“沙族”即夏族,称之为姑爷,表明苗汉先民的亲戚关系。沙族来攻打,打不赢,就和谈,这时,苗族放松了警惕,被打败,便牵着牛渡过浑水河(即黄河)来到笃那依摸(即长江)边,后又被打败,不断向西南迁徙。《苗族迁徙歌》说,古时候,苗族住在“直米立”(即今河北),建立城池(蚩尤城),生活美好。首领叫格蚩尤和格娄尤老。后被沙召玖帝敖攻打,格蚩尤老败,迁徙。渡黄河,到长江边,后又迁到贵州的黔西、大方一带,依附于彝族奴隶主,奴隶主的姑娘出嫁,苗族陪嫁到威宁、赫章一带。古歌叙述蚩尤和苗族迁徙脉胳清楚,与多种资料相印证,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古歌中的格蚩尤老即蚩尤,“格”是词头,无意义;“尤”和“尤老”,苗语音译,意思都是“首领、尊敬的老爷爷”之意;“蚩”为氏族部落名。《续夷坚志》卷四云:“华州界在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阚”与“格”、“革”近音,古人用汉字记苗语时,可能按汉族姓氏习惯,把“格蚩尤老”的“格”记为“阚”,认为是姓。其实不然。不过可以看出古人记“蚩尤”和“阚”姓,都是用汉字记苗语。苗族古歌《格炎爷老和格池爷老》中的“格池爷老”也就是蚩尤,这是翻译上的问题。贵州大方苗族古歌《战争与迁徙》,详细地叙述了苗族先民在黄河北岸与黄帝进行的多次战争,很残酷,但最后失败了,被迫迁徙。这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历史书。中部苗族即贵州黔东南苗族的《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用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蚩尤与黄帝战争的历史。古歌唱道,苗族第一个始祖叫姜央,他与雷、龙、虎、蛇等都是蝴蝶妈妈生的兄弟。枫木变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计宇鸟来孵蛋,才生姜央众兄弟。众兄弟长大了,争当大哥,姜央用火攻,制服众兄弟,当了大哥,后来兄弟分家,龙管水城,雷丨管天上,虎管森林,姜央管平地。雷公霸占了耕牛和家产,姜央去向雷公借牛来犁田,后又将牛杀来祭祖了。雷公报复,从天上下来劈姜央,姜央原有准备,便将雷公捉到,关到铁笼里,雷公得水,破笼逃跑上天,下大雨,发洪水淹姜央。姜央上天去与雷公斗,迫使雷公消了洪水。这一神话表面看是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实则是蚩尤与黄帝战争的曲折反映。姜央又叫姜炎、告炎(即炎公)也就是蚩尤。苗族各地许多古歌都把苗族历史追溯到长江中下游“三苗”时期和更早的居住黄河中下游的蚩尤时代,而从这些民间传说中也可以看出,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
而炎帝与苗族的关系,韦昭说:“三苗,炎帝之后”;贾透说:绪云氏,“炎帝之苗裔”。这些都说明了炎帝是苗族的祖先。此外,在苗族的民风民俗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佐证。《述异记》载: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蚩尤变“人身牛蹄”,“出自羊水”。苗族为蚩尤之裔,今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载的水牛角银冠,与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堂屋的中柱上祭祀,表明了炎帝的“人身牛首”、蚩尤的“人身牛蹄”和当今苗族对水牛角的顶礼膜拜的关系,这也足以证明三者的族源联系与文化史的一脉相承。在苗族民间的“椎牛”祭祖活动中,炎帝是被作为苗族先祖神来祭祀和歌颂的。歌颂炎帝的功绩有二:即派猫狗取谷种、教苗民种稻粟和普及火技,所以称他为炎帝。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戴的水牛角银冠和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火塘左边的中柱上进行祭祷,很明显,都是“人身牛首”这一母题的牛耕稻作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和具象,是苗族先民早期牛耕稻作经济的产物。这种文化符号表明早期苗族先民对“用水牛耕种稻田”获得美好生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的记忆、归纳、抽象和积淀。这个高挂的水牛角与装饰在头顶上的水牛角银饰,具有“人身牛首”符号具象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那个时代苗族的族徽。这种对水牛角与水牛角银饰的顶礼膜拜,正是历史文献所载“炎神农,人身牛首”含义的写照。显然,“人身牛首”的神农与“人身牛蹄”的蚩尤,属于同一人类集团,同为苗族人的祖先。
&&&&三、蚩尤和炎帝部落都以牛以图腾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曰:“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天中记》卷引《帝系谱》曰:“神农牛首”。这说明炎帝族是以牛为图腾的。而蚩尤恰恰也是以牛为图腾的。《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耳鬃如剑戟,头有角。”又说,“蚩尤兵头有角,与轩辕(黄帝)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中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存也。”苗族流传的《蚩尤神话》也说:“蚩尤头戴牛角帽”,“牛头上的利剑将龙兵将开肠破肚,人倒肠流。”“九帅(指蚩尤手下的九个军事首领)被铜宝剑砍落在水中后,仍以牛头上的牛角帽与二龙公和雷老五奋战。”这与《述异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并可互相证明。而更重要的是,贵州西部的苗族,至今仍保留有幼儿戴牛角帽的习俗。此外,“蚩尤”的“尤”字,鱼鼎七铭的铭文写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剑的象形。汉文献资料、苗族的传说与习俗,以及“尤”字铭文的象形意义,这四者的合一,足以证明“牛”是蚩尤部族的图腾标志。又根据民俗学的常识,祭祀先祖禁用图腾之物,这一点,在《述异记》中也有确证,其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不用牛头。
&&&&四、蚩尤和炎帝都主管种植农耕和疾病
&&&《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教人种植,给人治病。同样,蚩尤也是这样。《述异记》中记载:“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为祠。”这个风俗后来流传到朝鲜,据《东国岁时记》中记载:“端午节时王家‘观象监本朱砂,榻天中赤符,进于大内,贴门相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贴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此端午祭蚩尤除疫也。这一点两者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在苗族的《蚩尤神话》中,也讲述了蚩尤曾在“岂茫岂冒”(苗语,意谓崇山峻岭)向一位名叫“老生翁”的人拜师学艺,因而蚩尤“掌握了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此外,苗族传说《蚩尤传神药》则是专门叙述这一方面内容的。蚩尤精通医药这一点,在汉文献资料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在苗族传说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至于农耕,我们可以从牛图腾看出来,蚩尤和炎帝的时代是原始农业刚刚出现的时代,蚩尤和炎帝部落以牛为图腾,说明他们当时已经进人了农耕时期,牛图腾可以说是农耕部落的特殊标志。
五、蚩尤和炎帝都会用火&&&&《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姿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诱:丙丁,火,日也。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管子》云:“炎帝作钻燧取火。”《淮南子&汜论篇》中说:“故炎帝于火死而为灶。(高诱注:为火德之炎帝神农注帝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
”《吕氏春秋&荡兵》曰:“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淮南子&兵略篇》曰:“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上述资料都表明炎帝主火。而蚩尤也主火。《拾遗记》云:“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路史》云:“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辉以逐帝。帝弗能征,乃率诸侯责子后爱即风后、刁牧神皇之徙,较其徙旅脍以易小颖而饵火灾。”这说明蚩尤和炎帝在打仗的时候都善于用火攻。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的论点。其实,早在汉代,汉高祖即认为炎帝(赤帝)即蚩尤。汉高祖以赤帝之子自居则祭祀蚩尤。《史记&封禅书》载:“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半粉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后四岁,天下已定,令诸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代的皇位也因此而称作“炎柞”(《礼记&曾子问》),汉代也称为“炎刘、炎汉”。汉高祖之所以要祭祀蚩尤,是因为他以赤帝子自居,而他认为赤帝即炎帝,就是蚩尤。但也有文献可以证明蚩尤是炎帝的后代,如《遁甲开山图》云:“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路史&后纪四》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说明蚩尤是炎帝的后裔。但从古代典籍中,我们无法找到蚩尤是炎帝的直系子息的证据,倒是《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气生祝融。”那么即使蚩尤是炎帝的后裔,也应该是在祝融之后,而炎帝和黄帝是兄弟俩,这正如《国语&晋语四》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新书&制不定》云:“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按照此记载,蚩尤至少应该晚于炎黄四世以后,怎么可能与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地盘而打仗呢?所以我认为蚩尤应该就是炎帝。
新华社西宁12月19日电(记者钱荣):一种传说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羌人舞蹈“於菟”,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上演至今。日前,这一被称为羌族“古化石”的古老宗教文化形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据同仁县文体旅游局局长冶俊海介绍,“於菟”一词,在汉语典籍中解释为“虎”。年都乎村跳“於菟”直接目的是驱除躲藏在村民家中的妖魔和瘟疫,同时也在祈求来年的安宁和吉祥。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县境内的隆务河谷中段,是一个拥有343户人家1400多人口的土族村寨,跳“於菟”的祭祀活动多少年从来没有停止过。
  过去,由于青海地处高原,跳“於菟”的时间又是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正值严冬,很少有人在这个时候到这里来,所以尽管年都乎村年年跳“於菟”却鲜为人知。而近年来,这种古代舞蹈却因其形式独特和年代久远,终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今年12月13日,又是年都乎人跳“於菟”的日子。大批学者从各地赶来和当地村民一起当代祈福的时刻。
  中午12点左右,在村里的二郎神庙中,7名事先挑选出跳“於菟”的年青人开始了跳舞前的准备。因为他们先要被化妆成老虎的样子,跳“於菟”的年青人因此都被称为“於菟”。
  他们首先脱去上衣,挽起裤子,将煨桑后的桑灰涂抹在身上、脸上甚至头发里,然后由村里两位画师在他们脸上和身体上画上虎纹。化妆后,他们的头发用白纸条扎了起来,脖子上挂着洗净并吹满鼓的羊肠子,腰间用红布带缠束,腰刀插挂其间,手中还要拿两根挂有白纸幡的树杆,俨然一个个威猛的百兽之王。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准备,跳“於菟”就正式开始了。“於菟”们首先围绕庙前的祭坛跳一圈,然后快速冲下山去进入村庄,分两路翻墙进入村民家中。此时,各家各户院门紧闭,是不让躲藏在家中的妖魔逃走。
  如果家中有久病不愈的病人,则让“於菟”在病人身上来回跨跃。每家每户都准备了肉、果品和奶茶,“於菟”吃了哪家的东西,就意味着消灾解难。由于“於菟”不可能进入所有的人家,村民们会在“於菟”最后集合的地点献上各种祭品,“於菟”接了也算是带走了自家的灾难与不幸。
  仪式结束后,“於菟”们会快速跑到隆务河畔,洗去全身的虎纹。多余的祭品也抛给了河神,让河水冲走全村的灾难与不幸。
  专家认为,“於菟”应属古羌遗风。青海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赵宗福说,古羌人原先居住在现今甘肃、青海一带,后来相当一部分古羌人南下发展在为现在的羌族、纳西族、白族、彝族人,一部分西进发展为藏族,一部分东走融入了汉族。
  著名民俗学家、青海师范大学教授赵宗福说,古羌人原先居住在现今甘肃、青海一带,后来相当一部分古羌人西进发展为藏族。今天藏族的“崇虎”习俗就是继承了古老羌族的文化传统。
  赵宗福说:“‘於菟’民间舞蹈形式是古老羌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人类艺术发展的生动而形象的资料。”(来源:新华网.国际在线2012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炎帝蚩尤的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