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性史图鉴 www.nhntu.edu.tww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19期,日
經典編纂與宗教閱讀:
張琬渝、吳嘉馨、張澄清&
南華大學出版所
本文轉載自南華出版所網頁
&&&&&&&&&&&&&&&&&&&&&&&&&&&&&&&&&&&&&&&&&&&&&&&&&&&&&&&&&&&&&&&&&&&&&&&&&&&&&&&&&&&&&&&&&
&&&&&&&&&&&
&&&&&&&&&&&
Book Foundation, GBF
canonBiblecodexscripture
classicscanon
Biblebybloscanoncanon
canoncanon
of Christian faith
(selectivity)
Institutionalized
Knowledgegenre
Debate)1860191719301970198819301988
這時,經文也就影響著神學理論的解釋;然而,相對的,在一些情況下,經文本身也只是用以支持既有理論的物證罷了。」經典的編纂對於主其事者來說,本身已經是一種篩選的過程,決定何者當留、何者不當留,在「去蕪存菁」的嘗試中,留下足以支持理論的物證,傳達給閱讀經典的群眾。
經由考證與比對,或許可以還原一些經典的真貌。而更進一步來看,足夠的證據甚至足以顛覆經典本身原有的價值。如古文本《尚書》原本在中國古代學術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清代學者閻若璩卻在考證之後,宣佈這本書是由向皇帝獻上古文本的東晉內史梅偽造的,震驚當世。今文本《尚書》雖然可能並非偽造,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此書由故老口傳筆錄而來的情況下,失真的可能性也不小。真偽難辨,或許正是讓研究《尚書》者興趣缺缺、停步不前的原因。
的意旨何在,進而實踐經典的訓誨。但是,「如果說『神』是無限的,而言語表達是有限的,那麼,我們如何能用有限的語言來認識無限的神呢?」
約翰?希克(John
Hick)在討論宗教語言的使用時,曾提descriptive
termsfactual
canonicity(circularity)St.
自然神論:神話和宗教的神,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較大星辰的人格化,而產生原始宗教。
實物崇拜論:整個人類歷史的神學時代,實物崇拜起源最早,並更進一步發展而成為宗教。
泛靈論:泰勒(Edward B. Tylor)認為原始宗教是泛靈論(animism),是對鬼神的信仰,並指出此種信仰的發生,釋原始民族對夢、幻想、幻覺、癲癇狀態的錯誤解釋,但是卻成為前後一致的解釋。它將人的靈魂與軀體與以分離並指出,人死後靈魂並未消滅,仍出現在為死者的記憶中、幻想、夢境。於是產生鬼神、靈魂、永生、地獄等信仰。
祖靈鬼魂論:整個人類多半都有一種關於人死後另一個我(鬼魂),能夠再復活的信仰,由於這種認識,而出現了祖靈崇拜,而此為所
James FrazerGolden
生的基礎。在初民時期,人們意圖駕馭並控制大自
然,便運用咒語或儀式,期望能夠使大自然之氣候,諸如風、雨、酷熱、嚴寒等,以及對於人以外的動植物,聽從初民之指揮,但因此做法時常不靈驗,在恐懼與希望的夾擊下,便尋求更加靈驗的神靈,或是求助魔鬼,祖先。
至於對於巫術與科學之間的分野,德國的埔魯斯(Preuss)、英國的馬類特(Marett)、法國的胡伯德(Hubert)和摩斯(Mauss),便指出「科學和巫術表面相似,實則迥然有別。科學是經驗產生出來的,巫術則是傳統造成的。科學受理性的指引,被觀察所修正,巫術則是藏身於神秘主義氣氛之中,不知理性與觀察為何物。科學向任何人公開,為增進全社區之共同福祉,巫術則是玄妙的、隱伏的,父子相承,在神秘的成年禮上傳授其秘訣。」
圖騰論:佛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宗教的起源,他認為宗教和
神靈觀念,人在神面前的犯罪感、宗教禁忌、宗教儀式等行為都是因其所謂之「奧狄浦斯情緒」。人類早期,父親在性生活方面享有對女性壟斷的特權,男孩子的性慾因而受到壓抑,再性慾衝動之下,男孩子們聯合起來殺死並吞吃了父親,實現了性的衝動,但事後又對此一行為感到悔恨,為消除此一罪惡感,並求精神上的平靜,便把自己的父親奉為神,並規定宗教崇拜和贖罪儀式,便形成早期初民時期的神靈觀念和圖騰宗教。至於圖騰一詞,就傅雷則的解釋,則是「假定存在於某親族團體和某自
&&&&&&&&&&&&&&&&&&&&&&&&&&&&&&&&&&&&&&&&&&&&&&&&&&&&&&&&&&&&&&&&&&&&&&&&&&&&&&&&&&&&&&&&&&&&&&&
&&&&&&&&&&&&&&&&&&&&&&&&&&&&&&&&&&&&&&&&&&&&&&&&&&&&&&&&&&&&&&&&&&&&&&&
&&&&&&&&&&&&&&&
&&&&&&&&&&&&&&&&&&&&&&&&&&&&&&&&&&&&&&&&&&&&&&&&&&&&&&&&&&&&&&&&&&&&&&&&&&&&&&&&&&&&&&&&&&&&&&&&&&&&&&&
&&&&&&&&&&&&&&&&&&&&&&&&&&&&&&&&&&&&&&&
&&&&&&&&&&&&&&&&&&&&&&&&&&&&&&&&&&&&&&&&&&&&&&&&&&&&&&&&&&&&&&&&&&&&&&&&&&&&&&&&&&&&&&&&&&&&&&&&&&&&&&&
&&&&&&&&&&&&&&&&&&&&&&&&&&&&&&&&&&&&&&&&&&&&&&&&&&&&&&&&&&&&&&&&&&&&&&&
&&&&&&&&&&&&&&&
&&&&&&&&&&&&&&&&&&&&&&&&&&&&&&&&&&&&&&&&&&&&&&&&&&&&&&&&&&&&&&&&&&&&&&&&&&&&&&&&&&&&&&&&&&&&&&&&&&&&&&&
&&&&&&&&&&&&&&&&&&&&&&&&&&&&&&&&&&&&&&&&&&&&&&&&&&&&&&&&&&&&&&&&&&&&&&&&&&&&&&&&&&&&&&&&&&&&&&&&&&&&&&&
&&&&&&&&&&&&&&&&&&&&&&&&&&&&&&&&&&&&&&&&&&&&&&&&&&&&&&&&&&&&&&&&&&&&&&&
&&&&&&&&&&&&&&&
&&&&&&&&&&&&&&&&&&&&&&&&&&&&&&&&&&&&&&&&&&&&&&&&&&&&&&&&&&&&&&&&&&&&&&&&&&&&&&&&&&&&&&&&&&&&&&&&&&&&&&&
&&&&&&&&&&&&&&&&&&&&&&&&&&&&&&&&&&&&&&&
&&&&&&&&&&&&&&&&&&&&&&&&&&&&&&&&&&&&&&&&&&&&&&&&&&&&&&&&&&&&&&&&&&&&&&&&&&&&&&&&&&&&&&&&&&&&&&&&&&&&&&&
&&&&&&&&&&&&&&&&&&&&&&&&&&&&&&&&&&&&&&&&&&&&&&&&&&&&&&&&&&&&&&&&&&&&&&&
&&&&&&&&&&&&&&&&&&&&&&&&&&&&&&&&&&&&&&&&&&&&&&&&&&&&&&&&&&&&&&&&&&&&&&&&&&&&&&&&&&&&&&&&&&&&&&&&&&&&&&&
體意識,是如何影響我我們所處之符號世界呢?晚近許多語言學者,嘗試導入符號的概念,將宗教學與語言學做個連結,有了宗教語言學這門學問的出現。
宗教活動中,為了要煽動群眾情緒,激起信眾之宗教情感,不但以語言為激勵信徒的手段,並且十分注重語言修辭,來打動人們的情感,影響人的情緒,從而產生宗教信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修辭誇張,一是莊重的文體(高長江,1993)
宗教為了突出神靈的永恆無限,神力的法力無邊,彼岸世界的富麗堂皇或者有意詆毀凡人的渺小,從而使人們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敬仰感、激動感、或恐懼感,以煽啟人們強烈的敬畏之情或皈依知情,是十分講究語言的誇張藝術。(高長江,1993)
黑格爾曾說「凡是屬於神話體系的東西大半只是一種動盪不寧的漫無節制的想像力和缺乏知解力的創造形象的才能產生荒誕離奇的作品。」
「為著使普遍性體限於感性形象,這些形象就被擴大成為光怪陸離的龐
&&&&&&&&&&&&&&&&&&&&&&&&&&&&&&&&&&&&&&&&&&&&&&&&&&&
&&&&&&&&&&&&&&&&&&&&&&&&&&&&&&&&&&&&&&&&&&&&&&&&&&&&&&&&&&&&&&&&&&&&
&&&&&&&&&&&&&&&&&&&&&&&&&&&&&&&&&&&&&&&&&&&&&&&&&&&&&&&&&&&&&&&&&&&&&&&
人們一般都認為世界是理所當然,「本來就有的」它的組成部分,如時間和空間,因和果,動物和植物,美國和加拿大等等範疇,似乎早在我們登場之前就都預先安排好了,只待我們去發現。「現實」似乎就擺在那裡,對每一個人都呈現出同樣的面貌。總之,它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可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我們面對的「現實」祇不過是我們對自己意識到的現象做出的解釋而已。處於不同文化的人則會對現實做出迥然不同的解釋。
人們並不直接地,而是通過符號來對本來就有的世界做出反映。所以,儘管不同的群體是居住在同一塊地域,同一片天空之下,對於他們來說,卻未必是同樣的天地。例如,天可能是神的家族的住處,可能包容著從低到高的七重天國,或者是一個名叫地球的小小天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浩瀚宇宙的一個小小局部。(Smith,1975)
語言文字和人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個互為作用的創造關係,人們身陷在自身所創造的語言文字中,存在不同的符號體系之中,則腦中所構築的世界圖像也不儘相同。
的物質而得到拯救。
在近代,西方殖民主義者為了向外擴張,曾利用基督教作為思想上的工具,派遣傳教士到亞、拉、非三洲進行傳教活動,以配合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政策。到了現代,為配合世界形勢的變化,基督教的傳教方針也有改變,在神學思想方面,則出現了解放神學、世俗神學等。基督教現在已是信徒遍佈全球的世界性宗教,擁有信徒約16億人之多,約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基督教與許多國
JehovahLordYHWHYaHWeH
致使信仰變質或遭受誤解。
之後教會建立了一種號稱普世或大公的基督論,在奧斯堡信條、瑞士信條、循道派的25條,或是拿撒勒人會的信條,其概念幾乎一致:我們信基督耶穌,三一真神之第二位;祂永遠與父為一;祂被聖靈道成肉身從女童瑪麗亞所生,因而擁有二種完全的本性,亦即神性和人性,兩者聯合成一位,成為人而神者,神而人者。在西元500年通過的《亞大納西信經》對三位一體提出明確
19778,914,07811,127,2351,631
Canondiath&k&berithDiath&k&就是約,berithTestament
393915090Jamnia
5150Marcion11327Athanasius273972739
1611380400250261947Dead
Sea Scrolls70
Cell著,衣俊卿譯(1995)。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臺北:桂冠。
馬凌諾斯基著,朱芩樓譯(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
高長江(1993)。符號與神怪世界的建構。吉林大學出版社。
鮑凱索(W.
T. Dukiser)著;楊東川譯(1992)。基督教信仰之研究。臺北:燈塔山。
課前心得報告
【李瑞怡】
experiential
basis of knowledgeconstructive
nature of knowledge
metaphoric
thinking()
experiencesensory
p1811999/1
p28-301983/5
Readingp1572000/9
【蔡佳惠】
宗教的形成是為維持社會的秩序,西方宗教信仰存在的保證是律法,東方宗教信仰則存在於個人心靈價值,時代的不斷演進宗教亦衍化出不同的形態,不同樣貌的呈現是人們對當時社會文化的具體說明,然宗教對經典的編寫雖有繆誤,確有權力的介入(古時羅馬教廷對人類生活有著權威性的控制權),但亦也反應了當時人們的文化取向與心靈底話語;最終活動的過程其意義並非結果而是整個演化過程背後所表達的意義。
東方宗教重調合(佛教的納入與融合),西方宗教具排他性(基督教信仰派別的形成),無不構成整個社會重要的特質,也反應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
再者,宗教除了對文化及人類具有影響與貢獻外,在文學上也不可小覷,諸如東方曹雪芹的紅樓夢、西方莎士比亞的李爾王,都可窺探到宗教所遺留的軌跡。(宗教與文學,)
在此提出郝塞對宗教見解:「佛教及新約都好,都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人類即使有種族及文化的差別,還是有共通的思想及目標」(我的信仰,頁),所有宗教皆是等量齊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及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形式的宗教,除了理解西方宗教之於東方的關係外,更應思考西方宗教背後所帶給我們的意義。
【劉建毅】
圖騰制建構了初民社會的文化結構,而宗教則取代了圖騰制成為新的符號系統。在後現代論述裡,符號構成符碼並組合成文本概念,這一連串的結合代表了文化結構性意義的改變,因此當經典與宗教成為權威角色時,代表了歷史發展上實踐性意義的存在。
東西方的思想史發展,除了語言、真理、神旨等外,似乎還隱藏了所謂「意識型態」的結構,基本上是每一時代的統治階級對社會型態的一種主觀投射,而這兩者之間皆存在了相對應的權力關係,比如當宗教取代圖騰成為新的符號系統時,其目的不外乎保有原本的封閉性,避免過度的變動性。
但是,當人類心靈逐漸跳脫這些意識型態的框架時,卻又陷入了另外一種桎梏。在東方世界裡,只要誰一握有權力就可以透過掌握經典而擁有合法的統治權,而經典的內容又更進一步主導誰擁有合法的統治權。因此,「道統」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經典」則成為了控制的手段。
試著解構結構主義中宗教的觀念,從符號與象徵在這些社會的神話與儀式「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來觀察書寫文字的社會中,符號與象徵的重要性。因此,當宗教取代圖騰而成為另一種權威符碼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對於文化開產所展現的意義。
【李靜宜】   論到中國的經典,當推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在太學中設十三經博士後,這十三部最基礎的經典便世世代代影響著中國人。從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這些經典都是集體的規範與指標。  然,這些經典中,多是「言簡意賅」(或意在言外)者,因此歷來治學者便習於各自詮釋,衍生出許多的注、疏、釋義、注解等。  不過,倘若欲論及中國的宗教經典,我們便可能會稍微遲疑一下了(或完全不在狀況中)。《妙法蓮華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阿彌陀經》?還是其他的哪部經?這就不同於我們在論天主教或基督教時,那麼確切地指出《聖經》便是那重要的宗教經典。  誠然,這與中國的宗教型態有極大的關係。由印度引進的佛教,到了中國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在翻譯編纂佛經時,亦重新賦予了它適合中國的詮釋。除卻外來的佛教外,中國本身的「宗教信仰」,與西方相比,似乎只是道德哲學。生前行善、或有不凡功績者,死後即可成為被崇拜的神;衪們是道德性的神,而非權威性的神。因此,神的語言、宗教經典,在中國並未如當權者頒訂的經典來得影響深遠。  西方則恰好相反,宗教經典《聖經》影響重大,因為它記載著神的真理與語言,即使幾經編修,亦只是社會心靈上的選擇作用,衍生出的各種教派亦然,但《聖經》仍是那至高無上的經典。
人因對大自然的無知與畏懼,形成了膜拜形式的宗教。然而,畢竟宗教仍是人所創立,隨者社會、階級、文化進行互動而漸漸改變;更有發展出一套社會科層組織的可能,例如基督教。
&在葛蘭西的文化霸權中,可以將西方基督教視為一種社會形態,宗教科層組織可視為該社會中的上層結構,以中產階級與佃農為主的信徒則為下層結構,而整體宗教社會的發展則是上、下階層相互「爭霸」,一種動態平衡中的進展而趨於成熟。然而不論在任何一個時代,對權威與階級的挑戰是一種進步的勇氣。
相較西方宗教教義闡釋之嚴格與單一性質,東方的中華文化似乎寬鬆多了。中華文化的兼容性格使得宗教得以全面性地融入生活型態與人生觀,相較於西方的嚴謹,東方中華文化中的宗教似乎只是「一種號稱宗教的道德哲學思想與生活型態」。
自古就有宗教迷思與學術衝突的經驗,例如教皇烏爾班二世對伽利略的「地動說」無情打壓。宗教的功能在某些時代的意義上,似乎是至高無上,不可直視與反抗的;然而這些威權的控制也對學術造成了因結影響。在經典編纂與宗教的流續中,宗教科層組織已面臨逐漸解構,相對的,神的地位也被動搖了。然而不變的是人們想在宗教中取得心靈的安寧,只是宗教猶如學術,歷久亦有派別之分,當然也衍生出新的宗教科層組織。這些宗教科層組織的互動則是牽動著多數人們的生活。社會科學自發展以來對宗教的研究一直不斷,也希望能在此領域解釋人們與宗教互動的現象。
最近的美國攻擊事件,突顯了兩個不同的宗教之間的衝突,雖然是由政治面所引起的,但仔細觀察,不難察覺到宗教迷思的成份。對於這種所謂「宗教世仇」的心態,是否為一種爭霸過程呢?亦或是一種領袖鼓譟、人群盲從的人性黑暗面呢?不妨在研究之餘思索一番,以之為鏡,切勿再犯吧!
【陳玉珈】
一般而言,正統的的宗教都有一套道理或經文,例如:佛教有佛經;天主教及基督教有聖經;回教有可蘭經。無論信仰那種宗教,一神教或多神教,它們的目的是不離其宗的,像佛教注重慈悲;基督教講求博愛;伊斯蘭教以仁慈為本,皆是以仁愛為出發的範疇,而最終目的是「止於至善」。
若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宗教,它能使人謙虛,西方靈修學講謙虛,也指出謙虛能使一個人肯定其真理,接受真理。而最要緊的真理是:「人是人,不是神」。宗教亦能使人更自由,因為宗教能把天人之間最終極的意義和價值,排除人的無知,面對命運的不定,憂患、面對生老病死的困惑。
【黃靖真】
何謂經典呢?經典是值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吟詠的,且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步伐,經典絕對不會因為時間的差異而消失,它存在時間的洪流之中,另外當我們失落、心情不佳時常作為我們心靈上最大支柱的宗教,也因引經據典促使宗教建立合法性的最好的方式,而宗教是永存於我們心中,幫助我們瞭解文化,所以「經典」與「宗教」兩者是富有崇高的神聖性及權威性。然而有人懷疑「經典」與「宗教」的記載是否切合史實?有沒有作者一面之詞或個人的偏見攙雜在內?這些紀錄是否可靠?但是,在宗教信仰的範疇中,思想雖是形塑心靈的重要工具,也是經文編纂的表達方式之一,可是有限的思想,永不能了解無限的存在,又誠如翟本瑞老師在《心靈、思想與表達法》中所言,「分析式的概念性思維無法掌握一些真實的境界;只有借助一些其他的方式,才能跳出概念分析思維的內在限制,而達到通透的另一境界」,所以這也讓思想家有更多的詮釋空間。中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就是大家口中的「西化」,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在倫理教條、風俗習慣、文學、思想、宗教,以及社會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遭受到猛烈的衝擊和挑戰。而在於經典的編纂,也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人們漸漸習慣在考察中國文化時,習慣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所以在竄改原有人類歷史的文獻時,也就創造新的經典。宗教是所有人類文化的構成的一部份,在全球中有不同的教派,各教派之間應多溝通,增進認識彼此,在異中求同達到共識,化解矛盾與衝突,就能不動一兵一卒達到世界和平,期許宗教的力量可以做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制止暴力的蔓延,彙納百川成大海,而我們在閱讀與詮釋宗教文化的同時,也能汲取其他宗教的養料,使產生不一樣的心靈感受與思維。
【鍾惠萍】  
  在中古時代,西方宗教是圍繞著一個文本中心(聖經)而運轉的,只有那些壟斷了文字、閱讀或解釋的人才能直接接觸這個中心文本,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教士(或牧師)階層,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官僚。
  即使在宗教經典中,存在著許多矛盾衝突、不一致、不適切的內容,仍可透過合理化的機轉,使之符合當代人心中的邏輯。這種不斷地修正與調適的過程,意味著詮釋的運作。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宗教與文化具有相同的特徵:一是既有符號,又有形象性語言;二是文本;三是有組織有條理的行為實踐。(詹明信)
  馬克斯說過:「宗教是絕望的人的希望」,那些希望政治變革的人找不到其他活動的方式,便只有求助於宗教作為革命的形式。可以說宗教就是一種語言,一種通用的語言,利用這種語言,階級之間的鬥爭便可以進行。
  任何宗教總是和語言有關係的,詹明信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路德和天主教共有一套語言,即「基督教」這一整套符號。基督教成了一種運用的語言,每一個新的教派都使用這套語言以說明自己的主張。每一教派都強調自己擁有真正的基督教,而其他教派都是假的。是以,宗教革命就此展開。
【林薇瑄】最近我在閱讀有關容格的書籍,年容格出生於瑞士康斯坦司湖畔旁的一個小村名叫凱爾維爾(),卒於年月日,他是人類靈魂及其深處奧秘的探索者,為什麼會提及他呢?因為容格用了兩千年的基督教史,而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互的關聯,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他用靈魂方程式來解決個人和上帝之光的結合,解決善惡問題和其中的矛盾,打開一種心理學的真實,容格取材於中世紀的邪教或反教的理論,他的顧慮主要是「超驗的真實」(),容格寫了這部書後,他已經不是一個正統的基督徒了。這也符合他瑞士喀爾文的傳統個人主義精神。容格認為,在無意識狀態裡,耶穌是神,而在意識狀態下,耶穌就是人的靈魂中有生命的存在。肉體象徵與靈魂象徵應當合一,那才是象徵的原型。原始人所達到的是一種「神秘參與」。在古埃及人對太陽神「拉」的崇拜中,肉體和靈魂這兩方面是很接近的。容格暗指教會在心理上的退化,而不同意奧古斯丁的「好上帝」()。容格看到自性(),我()自我(),陰影(),以及阿尼碼(),阿尼姆司(),都有將事物轉變的功能,他說古代神話仍然活著。容格眼裡的耶穌不是真的,佛爺比他更真!他看到耶穌象徵缺乏一些周全。容格要提高西方人的意識,從個體化的觀點看,要從無意識中帶回靈魂的寶物,方可滿足原型,才具有大同()意義,並使它達到周全。那麼耶穌只是一個心理學的象徵而已。在世界走向寶瓶時代的二十一世紀,處於自戀社會中的人類將一定得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堡壘,從而得以保持自己心靈的穩定。所以經典的編纂與出版息息相關,要經營整體文化環境,關於出版學的反省刻不容緩,要讓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出版學更是責無旁貸。【郭宣靆】
「經典」與「宗教」有很高的文化同質性。兩者在所處的文化中都具有相當的神聖性、崇高性與權威性。神聖性主要是來自於不可更改的文本與造神運動,崇高性則是來自於所立下的時代典範,權威性則要歸因於有力(心)人士的支持。也因此,「經典」往往因其宗教性而屹立不搖,「宗教」則靠著相關經典的建立而成就其合法性。然而,就「真理」的客觀角度來看,「經典」與「宗教」是否具備著這樣的客觀性?答案可能是見人見智的。有人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是因為「經典」包含了「真理」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普世共享;有人則認為,「經典」無客觀的合法性存在,完全視衡量的標準為何而產生的。「宗教」亦是如此:信者恆信,疑者恆疑,無所謂「正當性」的問題。此外,懼於兩者所擁有的龐大「信徒」,極少人敢輕挑箇中爭端。既然無法從「真理」的角度得到解答,我們是否能退而求其次而從「原典」中尋找客觀的間接證據,判斷「經典」與「宗教」的可信度有多高?同樣地,結果可能也是令人失望的。主要是因為翻譯文的失真與詮釋權的偏頗。許多的認知往往是建立在錯誤的了解上,積非成是久了,量變就成了質變而被接受了。同時,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力,也限定了多種詮釋的可能性。故此,「經典」與「宗教」常常不得不向世俗的「權力」靠攏以求得生存發展,而世俗的「權力」因收編了「經典」與「宗教」,並內化了兩者為體制裡的一部份,得以宣稱其合法的統治權。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內化的機制。心靈與認知上的差別,固然會造成文化上的差異,但遠遠比不上「經典」與「宗教」的影響。而之所以會造成影響,正是因為背後有一雙看不見的「權力」黑手在推動著。就西方世界而言,「上帝即真理」,故真理是透過上帝而得其合法性,非上帝透過真理而得其合法性,故獨占上帝的「宗教」及其「經典」,則成為真理的合法來源,與之牴觸者一切無效。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何「宗教」在西方歷史會佔有這麼大的重要性。就東方世界而言(由指中國),世俗的權威(皇帝、聖人)就是真理的象徵。所謂的神祇,不過是世俗權威的化身罷了。而真理就是世俗大眾所能接受的道德倫理。是故,誰體現了這樣的真理,即誰具備這樣的德性,誰就可以成為世俗的權威而接受萬民的崇拜。不過,糟糕的是,德性的好壞並不會遺傳,而權力的交接卻是世襲的,也因此造成了「適明君則天下平,遇庸君則百姓苦」的顛簸政局。所以,在東方世界,誰掌權,誰就可以透過掌握經典而擁有合法的統治權,而經典的內容又更進一步主導誰擁有合法的統治權。(莫怪乎修訂經典總是歷代統治者關切的焦點)「道統」於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經典」也不是純粹的文學作品,而是集宗教、政治與倫理等功能於一身。在西方世界,文化是上帝的加工品;在東方世界,文化是道德的加工品。前者具體而微的表現是在宗教(神);後者具體而微的表現是在經典(聖人)。但是「權力」卻是介入(影響)東西方文化的中介因素。西方的「學術」與「宗教」,恰如東方的「道統」與「經典」,配合著不同的權力模式去運作倒也相安無事,無奈歷史的巧合卻往往造就一連串的改變與衝擊,就連權力的戰場如今也轉由國家進到了世界舞台,尤其在「全球化」的論述下,「合作」已經取代了以往的「對立」,因此,我們有必要採取二元對立模式以外的觀點,來重新檢視東西方兩個世界的文化,並期許以更開放的胸襟、更開放的文本,來重新閱讀。
【陳怡樺】
在中世紀時期,成久教會以來是心靈思想的重要來源,而累積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的掌控力。知識思想是心靈的重要表達方式,知識思想亦是形塑心靈異向作用的規約力量。教會掌有知識思想的決定權,一切知識思想論述不得違背經典教義。再加上教會對經典教義的閱讀與傳遞進行限制,就此教會可以說是藉由知識思想的掌控,形塑社會文化制度與個人心靈道德的約束力。
提及的「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明確地指出宗教為穩固主流社會意識型態及社會秩序的一部分。哥白尼提出地球並非宇宙中心而是繞著太陽移轉,此一論點學說一提出,挑戰了原有教義知識的權威地位,為當時社會思想所不容,因此被視為異教邪說。
然而在印刷術發明之後,教會無法如同過去對《聖經》文本壟斷,使得宗教經典的知識和思想掌控權被釋放。科技帶動了知識思想的流通,促使宗教經典快速的翻印,廣泛的流傳。經典文本的釋放,也代表者文本詮釋權的釋放,解除權威的詮釋意義,開放對經典教義的多元詮釋,也因此產生了其他的宗教派別爭執。由於文化思考背景不同,宗教觀也有受其文化思想而作不同調整。就佛教為例,其源自於印度,然而引進中國後,受到中國社會文化思考背景不同的影響,使得佛教漸漸地中國化,成為合乎中國社會文化的佛教教義。
宗教性的歷史演變可以發現,宗教經典文本是動態的活動,會因為不同的歷史與不同的文化而調整文本意義,形塑一套合乎當時期社會文化的宗教。
【陳櫻慧】
17560-6317640-44
2. (1993)()30-36
3. Jamal J.
Elias 1999
http://www.cp1897.com.hk/Cover/
◆劉真編。宗教與教育。台北市:正中,民86。
◆翟本瑞著。心靈、思想與表達法(上冊)。台北市:唐山,民82。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市:合志文化,民90。
此書乃詹明信教授於1985年秋冬在北京大學講座的內容,旨在介紹當代西方的理論與文化裡的各種觀點和諍論,從心裡分析到後結構主義,從符號學到辯證法傳統,都是討論範圍。
&&&&詹明信教授認為文化應是個整體,是互為聯繫的有機體,因此他反對學院式的分門別類作法,力求打破藩籬,採取辯證法的態度,證明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並對於西方理性傳統進行批判。
◆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上、下)。台北市:立緒,1998。
&& &&&&&哈洛.卜倫討論了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藉此一探西方文學傳統。他駁斥文學批評裡的意識形態:他哀悼智識與美學標準的淪亡:他悲嘆多元文化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新保守主義、非洲中心主義、新歷史主義正引領風騷。
&& &&&&&堅持「美學自主權」的卜倫將莎士比亞置於西方正典的核心,在他之前和之後的所有作家,不管是劇作家、詩人,抑或小說家全都是以莎士比亞為依歸。卜倫強調,在人物的創造上,莎士比亞可說是前無古人,而來者無一不受到他的影響。米爾頓、約翰生博士、歌德、易卜生、喬哀思、貝克特全都受惠於他:托爾斯泰和弗洛依德反叛他:而但丁、渥茲華斯、奧斯汀、狄更斯、惠特曼、狄津土、普魯斯特以及波赫土、聶魯達、裴索等現代西葡語系作家都告訴了我們:正典作品源於傳統與原創的巧妙融合。(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推薦網站◆永恆與當代這是一個以基督教歷史及經文介紹為主的網站,站內有基督教歷史資料,聖經經文,經文鑑別學,專文與評論,希臘文與希伯來教學,以及華人與國外聖經研究網路資源。◆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裡面有許多關於宗教經典及各個宗教間的討論。◆作者提出了新世紀中,「解讀」與「通讀」《聖經》的兩種角度。
◆ 世界宗教博物館
人類、宗教、休閒、參考目錄、圖書館、其他圖書館。
◆ 中西文化(明)比較的一個誤區:此網站是在探討開中西方文化比較中的「誤區」。◆ 容格相關網站
◆檢視現今道德、社會與科技之間的種種兩難困境。由一群專業的學術、科學專家所發行的期刊。◆豐富的西方經典作品與作家介紹,聯結的資料庫相當龐大,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小輝輝工作室宗教文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wygz.sdei.edu.cn 的文章

 

随机推荐